低分子肝素的抗炎作用及机制
肝素作用机制

肝素作用机制肝素是一种由肝细胞合成的内源性抗凝物质,主要作用于凝血酶和抗凝血酶系统,参与人体凝血、止血和血管通透性的调节。
肝素的作用机制可以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两种。
肝素的直接作用是通过与抗凝血酶III(AT-III)结合,增强AT-III与凝血酶、XIa、Xa等凝血因子的结合,使其活性受抑制。
肝素与AT-III结合后,能够使AT-III活性显著增强,从而抑制凝血反应。
肝素与凝血酶结合后,在AT-III的辅助下,加速凝血酶与XIIa的结合,形成凝血酶—抗凝血酶III复合物,从而有效抑制凝血酶的活性。
此外,肝素还能与XIIa结合,阻断凝血途径的开始,抑制玻璃体活性因子和纤维蛋白生成因子的活化,进一步抑制凝血反应的进行。
肝素的间接作用是通过激活体内的抗凝剂来发挥作用。
肝素能够与凝血因子XIa结合,加速凝血因子XIa与组织因子抑制剂的结合,从而抑制凝血因子XIa的活性。
此外,肝素还能够与凝血酶结合,激活凝血酶抑制剂Ⅱ(TM)的活性,进一步发挥抑制凝血反应的作用。
肝素的作用还包括抑制纤维蛋白溶酶、抗炎作用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肝素能够抑制纤维蛋白溶酶的活性,延缓纤维蛋白的降解,从而减少血凝块的溶解。
此外,肝素还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降低血管通透性,从而起到抗炎作用。
肝素还能够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减少血小板的激活和粘附,防止血栓的形成。
综上所述,肝素通过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参与了人体的凝血、止血和血管通透性的调节。
其主要作用是通过与抗凝血酶III结合,增强AT-III活性,从而抑制凝血酶和其他凝血因子的活性。
肝素还能够激活体内的抗凝剂,抑制凝血反应的进行。
此外,肝素还具有抑制纤维蛋白溶酶、抗炎作用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进一步保护血管通畅,防止血栓的形成。
肝素作为一种重要的抗凝药物,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防治血栓性疾病和血液透析等领域。
阿托伐他汀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短暂性脑缺血的临床疗效

阿托伐他汀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短暂性脑缺血的临床疗效阿托伐他汀是一种常用的降脂药物,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酶的活性,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从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而低分子肝素则是一种抗凝血药物,可以有效预防血栓形成。
在临床实践中,这两种药物常常联合使用,以期在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也能够对一些疾病的治疗起到协同作用。
短暂性脑缺血(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指因脑动脉短暂性或暂时性缺血而引起的神经功能缺失的一种临床综合征,表现为突发的脑功能障碍,症状持续时间通常不超过24小时,但一般情况下症状会在1小时内自行消失。
TIA是脑卒中的前兆,也被称为“卒中的预警信号”,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
临床上对TIA的治疗主要是通过药物治疗和改变生活方式来减少脑卒中的风险。
前人研究发现,阿托伐他汀和低分子肝素联合应用对TIA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能够有效降低TIA患者的再发率和脑卒中风险。
本文旨在对阿托伐他汀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TIA的临床疗效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一、阿托伐他汀联合低分子肝素的药理作用1. 阿托伐他汀的作用机制阿托伐他汀通过竞争性抑制HMG-CoA还原酶,阻断胆固醇的合成而降低胆固醇水平,同时增加肝细胞上的LDL受体表达,促进对血浆中LDL的清除。
具有显著的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作用。
2. 低分子肝素的作用机制低分子肝素主要通过抑制凝血反应中的活化凝血因子Xa,而达到抗凝血作用。
它主要作用于静脉血栓和肺血栓栓塞,也可预防静脉血栓栓塞。
也有一些研究表明,低分子肝素可能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1. 阿托伐他汀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脑梗死再发研究发现,阿托伐他汀可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促进新的动脉生成,抑制动脉血栓形成等途径发挥预防脑梗死再发的作用。
而低分子肝素则可以抑制血栓形成,减少患者再发脑梗死的风险。
联合使用这两种药物可以有效预防TIA患者再发脑梗死的发生。
肝素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

肝素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肝素是一种常用的抗凝血药物,广泛应用于预防和治疗各种血栓性疾病,如血栓性静脉炎、肺栓塞、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等,以及涉及血液灌注的手术和操作过程中防止栓塞的发生,防治血栓性危象等。
肝素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抗凝血作用,下面将详细介绍肝素的作用机制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1.肝素的作用机制:(1)直接抑制凝血酶的活性:肝素能与凝血酶形成稳定的复合物,从而阻断凝血酶与纤维蛋白原的结合,抑制纤维蛋白原的聚合及纤维蛋白的形成,进而抑制血栓的形成。
(2)促进抗凝血酶活性的释放:肝素能与抗凝血酶原Ⅱ形成复合物并促进其释放,抗凝血酶原Ⅱ可以抑制凝血酶的活性。
(3)抑制凝血酶抗凝酶的清除:肝素能部分地抑制凝血酶抗凝酶(AT-III)的清除,从而提高AT-III的活性,进一步增强抗凝作用。
(4)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肝素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小板网的形成和稳定,从而干扰血栓的形成和维持。
2.肝素的临床应用:(1)预防和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的血栓性疾病,肝素可以通过抑制凝血酶的活性和干扰血小板功能来预防和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
尤其对于高危人群,如长时间卧床、手术后、恶性肿瘤患者等,应用肝素可以有效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2)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抗凝: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易发生栓塞事件,肝素可以用于该手术的抗凝治疗。
肝素在手术中可预充注和持续静脉泵入,用于维持术中和术后的抗凝状态。
(3)肺栓塞的治疗:肝素在肺栓塞的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通过抑制血栓的形成和扩大,阻断血栓的进一步移行,促进机体溶栓酶的活化和溶解血栓。
(4)血透过程中的抗凝:肝素能阻止血液在血液灌注过程中以及在血透器内发生凝血作用,有效防止血栓和栓塞的发生。
(5)其他应用:肝素还可以用于心肌梗塞、脑血栓栓塞的治疗及预防,以及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如抗磷脂综合征等。
总结:肝素通过抑制凝血酶的活性、促进抗凝酶的释放、提高AT-III的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等多种机制发挥抗凝血作用。
低分子肝素的药理作用

!!!!!!!!!!""""药物与临床!低分子肝素的药理作用海南省第二人民医院药剂科(五指山572200)邢强1976年,Johnson 首次证实由肝素凝胶过滤得到低分子量组分肝素(LMWH )皮下用药,其抗Fxa 作用大于母体肝素(UFH ),但其抗凝血酶的作用小于母体肝素。
进一步研究又表明LMWH 具有皮下注射吸收好,半衰期长,生物利用度高,同质性较好等优点,且能降低出血等不良反应,因此LMWH 在国外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有取代肝素之势。
本文拟从LMWH 药理作用方面作一概述。
1.抗凝与抗栓作用肝素的抗凝作用一般认为主要通过两个方面[1]:!对凝血酶的抑制作用;"对凝血活性因子xa (Fxa )的抑制作用,两者都依赖于肝素的戊糖结构对抗凝血酶#(AI #)的结合,经肝素结合的AT #结合凝血酶和Fxa 的能力增强,其中肝素抗凝血酶的作用不但要求肝素与AT #的结合,还同时要求肝素与凝血酶的直接结合,这就需要肝素分子有足够的长度(至少18个单糖的长度,分子量至少为5400da ),但肝素增强AT #抑制Fxa 的作用不需要肝素与Fxa 直接接触,此种作用对肝素无最低分子量上的要求。
LMWH 由于片断较短,大部分分子长度均低于18个单糖的长度,因此其抗凝血酶的作用远低于其抗Fxa 作用,研究表明肝素抗Fxa 与抗凝血酶的活性之比约为1,而LMWH 抗Fxa 与抗凝血酶的活性之比(即Axa /APTT )介于2-4之间[4]。
Laforest 等[2]也发现UFH 的APTT 较Enoxaparin 的为长,前者为233s (30min 时测定)和135(60min 时测定)和135s(60min 时测定),而后者则为43s (30min 时测定)和35s (60min 时测定),说明Enoxaparin 对$a 的作用远低于UFH 。
Saivin[3]等的研究也表明LMWH 的Axa 活性强于其A $a 活性。
低分子肝素临床应用论文

低分子肝素的临床应用【关键词】低分子肝素; 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9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2-220-02低分子肝素(lmwh)是从标准肝素中分离出来的分子量较小片段(1000~12000),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抗凝药物。
其功能有:抗fxa活性显著高于抗fa活性,轻微抗凝活性(抗因子ⅱ活性小于45 iu/mg),不易被灭活,半衰期长,不明显延长kptt,出血副作用小;有促进纤溶作用,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剂和缩短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故抗栓作用强;增强血管内皮细胞抗血栓作用而不干扰血管内皮细胞其他功能,故对出血和血小板功能无明显影响;对已经与血小板结合的因子ⅹa仍有抑制作用,不易被血小板第4因子灭活,这样,在富含血小板的环境中,比普通肝素更有效;有神经保护作用[1];无需实验室监测凝血指标,使用方便。
现结合有关文献及临床应用体会综述如下。
1 心血管疾病1.1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 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种临床状态,极易发展成急性心肌梗死或心脏性猝死。
其主要病理基础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小板黏附、聚集、释放血小板因子,激活凝血系统,诱发血栓形成,使血管腔不完全闭塞。
采用抗凝治疗以防止和减少病变部位血栓形成和扩大[2]。
王艳英等[3]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uap 40例,治疗组在和40例观察组常规治疗相同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商品名:法安明),体重≤60kg为5000u,体重>60kg为7500u,每12h脐周皮下注射,连用14天。
结果:在改善心绞痛症状和心电图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高剂量治疗组至第7天血清白细胞介素(il)8及肠粘膜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开始下降(p<0.05),第14天显著下降(p<0.01)。
对结肠粘膜损伤积分值的影响,高剂量治疗组治疗至第14天时差异有显著性(p<0.05)。
低分子肝素也可用于治疗急性加重期慢阻肺患者

健康域用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属于呼吸系统多发疾病,在临床上常见,表现为呼吸困难、咳痰、二氧化碳潴留、咳嗽和缺氧,严重者可导致呼吸衰竭[1]。
COPD 在中老年男性中多发,病情复杂,现阶段认为该疾病的发生与吸烟、环境污染等因素有关[2]。
有资料显示,COPD发病率在持续不断地上升,会对人们生活质量产生不利影响[3]。
依照疾病的进展,COPD可分为急性加重阶段和稳定阶段,此外,COPD患者的呼吸道症状会在急性加重期持续恶化,而急性加重期慢阻肺(AE-COPD)的发病过程通常伴随着内皮功能障碍与炎症反应,从而引起血液高凝。
高凝状态与AECOPD病情呈正相关,该状态不仅会引起栓塞事件,还会加重患者体内的炎症反应,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加重病情,因此,予以患者抗凝治疗有利于疾病恢复。
低分子肝素具有抗凝与抗血栓作用,是一种经肝素去极化纯化的低分子葡萄糖酸钙盐,存在较高的抗凝血因子Ⅹa活性与相对较低的抗凝血因子Ⅱa活性或抗凝血酶,通过刺激血管内皮细胞,使纤溶酶原激活物的能力得到释放,从而促进纤维蛋白溶解,减少纤维蛋白原引起的血小板和红细胞聚集现象,从而减少血液中细胞的聚集,降低血液高凝状态和高黏滞。
研究表明,低分子肝素能够改善AECOPD患者的氧代谢指标,提高肺功能,降低血液黏度。
患者入院后,给予面罩吸氧或持续鼻导管吸氧(保持吸氧流速为1~3升/分钟),再通过雾化吸入异丙托溴铵500微克/次,每天3次+沙丁胺醇液5毫克/次,一天进行三次。
同时应用低分子肝素钙2次/天,4100U/次,肌肉注射,共7天。
AECOPD患者多伴有内皮功能障碍、血液高凝及炎症反应,多种因素共同推动了该疾病的发展,其中血管内皮细胞(VEC)在多种细胞因子的表达下在全身炎症和凝血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COPD 急性加重时,受缺氧、呼吸性酸中毒、感染等因素的影响,VEC功能出现异常,血液黏度增高,而活化的炎症细胞也可以释放大量的炎症介质,引起平滑肌细胞增殖、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血液高凝状态加重,出现微血栓或血栓前状态,致使病情恶化。
低分子肝素在产科领域的应用规范

,改善早产儿预后。
治疗胎儿生长受限
03
低分子肝素可以促进胎盘血液循环,增加胎儿营养供应,从而
有效治疗胎儿生长受限。
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01
02
03
降低出血风险
低分子肝素相较于普通肝 素具有更低的出血风险, 更适合在产科领域应用。
减少副作用
低分子肝素副作用较少, 如骨质疏松等发生率较低 ,更适合长期使用。
孕妇患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使用方法和剂量
使用方法
低分子肝素通常采用皮下注射的方式给药,注射部位一般选择腹部。
剂量
低分子肝素的剂量应根据孕妇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每日一次,剂量范围在2500-5000单 位之间。在使用过程中,应根据孕妇的凝血功能、肝功能等指标进行调整。
注意事项
在使用低分子肝素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避免注射部位感染。同时,孕妇在使用 期间应定期监测凝血功能、肝功能等指标,以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THANK YOU
感谢聆听
80%
降低血压
低分子肝素通过抗凝作用,减少 血管收缩物质的释放,从而有效 降低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 平。
100%
改善血液高凝状态
妊娠期高血压患者血液常处于高 凝状态,低分子肝素能够降低血 液粘度,改善血液流变性,减少 血栓形成的风险。
80%
保护血管内皮细胞
低分子肝素可减轻血管内皮细胞 的损伤,促进血管内皮细胞修复 ,从而改善血管功能。
致畸性
目前尚无证据表明低分子肝素具有致畸性,但在使用过程中仍需注意监测胎儿发 育情况。
副作用和并发症
注射部位反应
部分患者在使用低分子肝素后可 能出现注射部位疼痛、红肿等局 部反应,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可
肝素的作用与功效

肝素的作用与功效肝素(Heparin)是一种由肝细胞合成的多糖类化合物,主要存在于动物的肝脏和肺部。
肝素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抗凝剂,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和药理学作用。
在临床上,肝素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
此外,肝素还用于肾脏透析、心脏手术、动脉血栓形成的预防等领域。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介绍肝素的作用和功效。
一、抗凝作用肝素的最主要且直接的作用是抗凝,它通过多种方式发挥其抗凝作用。
肝素能与抗凝酶III结合,阻止抗凝酶III与凝血酶复合物的形成,抑制凝血酶的活性,阻止凝血反应的进行。
此外,肝素还能与凝血酶Ⅹa结合,阻止凝血酶Ⅹa与因子Ⅴa的复合物形成,从而抑制凝血酶Ⅹa的活性。
肝素还能与血小板因子4结合,影响血小板聚集,进一步抑制血液凝固。
通过这些机制,肝素能够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
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除了抗凝作用外,肝素还具有一定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肝素对血小板因子4的结合能力,可以抑制血小板的激活和聚集,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此外,肝素还能影响血小板膜上一些重要受体和信号传导通路,从而调节血小板功能。
三、抗炎作用肝素还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炎症是机体对损伤及感染的一种反应,但过度的炎症反应会引起组织损伤和疾病的发生。
肝素通过多种机制调节炎症反应,包括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调节免疫细胞的活化、促进炎症介质的清除等。
因此,肝素在一些炎症性疾病的治疗中也具有一定的功效。
四、抗肿瘤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肝素还具有抗肿瘤的作用。
肝素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
肝素还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对肿瘤的抵抗能力。
临床研究显示,肝素在一些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效果,并且能够改善患者的生存率。
五、改善血流动力学除了上述作用外,肝素还具有改善血流动力学的作用。
肝素能够通过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和平滑肌收缩,调节血管的张力和血流的分布,从而改善血液循环,减轻心脏负担。
肝素的抗炎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肝素的抗炎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肝素类药物除作为抗凝药在临床上广为应用外,还具有抗炎等多种生物活性。
迄今已对肝素分子结构、构效关系及抗凝机制等予以阐明。
近年对肝素抗炎作用及相关机制日趋重视,尤其对其抗炎机制与抗细胞载附关系给予关注。
为此,本文就肝素抗炎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肝素基本概况肝素始发现于1916年,亦称普通肝素、标准肝素或未分级肝素a}提它是由超过120种不同相对分子量组分组成的混合物,为硫酸化糖胺聚糖。
作为高度硫酸化的蛋白多糖,肝素基本结构是带有硫酸基团和乙酞化基团的四糖体,结构中含有糖醛酸残基和葡萄糖胺残基。
葡萄糖胺的C-1和糖醛酸的C-4之间有1-4联结键,葡萄糖胺残基的硫酸化大部分在C-乓少部分在C-马含有N一乙酞化的但无硫酸化的艾杜糖醛酸的硫酸化大部分但只占少数残基。
此外葡萄糖胺的C- 3硫酸化是肝素结合抗凝血酶所必需的。
肝素作为一种抗凝剂,已在临床应用60余年。
肝素的抗凝作用主要在于它能够调节抗凝血酶,并与之结合成复合物。
后者较单纯的可更有效地抑制凝血级联反应中的多种凝血酶和因子等丝氨酸蛋白酶。
此外,肝素还能够与另一种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的肝素辅因子且发生交叉反应,进一步加强对凝血酶的抑制嘿然而研究发现,肝素具有抗凝活性的部分仅占其对抗凝血酶有高亲和力,其余抗凝活性微弱,可能具有其他非抗凝生物活性。
近年研究证实,肝素除了公认的抗凝血、抗血栓作用,还具有抗炎、免疫调节、调节多肤生长因子、抑制细胞增殖、抗肿瘤转移等多种生物学活性和药理作用嘿如阻抑白细胞茹附活化,抑制补体的激活,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免受趋化因子、组胺、细菌内毒素及氧自由基等损伤,以及维持内皮细胞完整性等。
这可能与肝素分子中存在多种可与载附分子、细胞因子、补体等炎性介质、内皮细胞等结合的活性或受体部位以及聚糖结构有关,显示了肝素的生物多样性。
近来人们又对肝素在多肤生长因子参与的跨膜信号转导,促进的产生以及对创伤修复等多方面作用的研究,也取得了长足进展。
普通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

普通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的临床应用前景
临床应用
普通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都是常用的抗凝药物,主要用于预 防和治疗血栓形成。
未来发展
随着医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药的不断涌现,普通肝素和低 分子量肝素的临床应用前景广阔。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加安全 、有效、方便的抗凝药物,但目前仍需要依靠普通肝素和低 分子量肝素来治疗各种疾病。
普通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的比较
药理学比较
普通肝素
由猪、牛、羊等动物肝脏提取,可直接抑制凝血酶,具有抗 凝作用。其半衰期短,抗凝作用强,但出血副作用也较大。
低分子量肝素
由普通肝素解聚制备而成,抑制凝血酶间接抑制作用更强, 半衰期长,抗凝作用较弱,但出血副作用较小。
疗效和安全性的比较
普通肝素
疗效确切,价格便宜,但出血副作用较大,需要密切监测凝血功能。
普通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普通肝素 • 低分子量肝素 • 普通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的比较 • 普通肝素的临床应用 • 低分子量肝素的临床应用 • 总结
01
引言
引言
肝素背景介绍
• 肝素发现历程:1916年,科学家发现肝素的抗凝作用, 开启了肝素在临床上的应用。
• 肝素生理作用:肝素作为重要的抗凝剂,具有抑制血小板 聚集、抗炎、抗肿瘤等生理作用。
剂量
根据患者病情和医生指导进行调整,一般每日5000-10000单位分2-4次使用。
使用方法
将肝素溶于生理盐水中,通过静脉注射或皮下注射给药,一般不用于口服。
03
低分子量肝素
低分子量肝素
低分子量肝素简介
• 低分子量肝素的分子量小于普通肝素 • 低分子量肝素具有更高的生物活性 • 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效果更稳定
肝素对炎症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药理学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肝素对炎症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药理学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肝素发现于1916 年,自1935 年以来一直作为有效的抗凝血药物应用于临床。
肝素在临床广泛用于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 的早期治疗及体外抗凝。
而研究显示,肝素除具有抗凝作用外还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促进胰蛋白脂酶及肝脂酶释放、抑制补体活化、抑制血管生成和肿瘤生长,以及抗病毒活性。
其中,肝素对炎症过程的影响正日益受到关注。
临床研究显示,给支气管哮喘、溃疡性结肠炎、皮肤烧伤患者使用肝素能明显减轻其炎症反应; 同样,早期使用肝素干预治疗能改善脂多糖( LPS) 导致的脓毒症休克鼠的急性肺损伤,下调炎症介质,提高脓毒症患者生存率。
然而肝素并没有作为一种抗炎药物广泛用于临床,可能与其出血风险高以及抗炎机制不明有关。
作者将从肝素的结构和功能出发,着重讨论肝素对炎症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1 肝素的结构肝素是一类由糖醛酸和D-葡糖胺二糖重复单位以1-4 键连接形成的线性多糖。
二糖单位的N-硫酸基、O-硫酸基、N-乙酰基等多种可变形成了多种复杂的序列。
肝素由结缔组织型肥大细胞表达,以肝素蛋白聚糖的形式被生物合成( Mr 750 ~1 000 kDa) 肝素蛋白聚糖由一个独特的核心蛋白( 丝甘蛋白) 和与其共价连接的多种肝素多糖链( Mr 60 ~100 kDa) 组成。
肝素结构片段主要为IdoA2SGIcNS6S,如图1所示。
【1】2 肝素的抗炎作用及其机制2.1 肝素结合蛋白目前已被证实的肝素结合蛋白超过100 种,并且其数量仍在不断增长。
这些蛋白可调节机体各项病理生理过程,包括参与凝血和纤溶溶解、构成细胞外基质、参与脂质代谢以及调节免疫应答。
研究发现,肝素同样可以结合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和补体蛋白,这为肝素抗炎特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大量研究资料证实,感染、创伤、休克等可激活单核-巨噬细胞,导致各种炎症介质的大量产生。
低分子肝素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 号 :1671—8194 (2016)34-0291-02
低分子肝素 是由普通肝素 酶解或化学 降解获得的分 子量较低 的肝 素 的总称 ,具 有抗 凝血 、抗血 栓 、抗 炎和 抗脂 质代谢 紊 乱等 药理 作 用 ,具有 注射吸收好 、生物利用度高 、抗 栓作用强 、出血反应少等 优 点 ,临床广泛用于治疗 心脑血管疾病 、肾脏疾病 、肝脏 疾病和预 防术 后血栓 ,降低 了出血 、血小 板减少症和过敏 反应等不 良反应的发生机 会 ,普通肝素逐渐为其取 代。 1药 理作 用 1.1抗凝血 :低分子肝 素可与AT-m结合 ,使 之与FIIa和FXa的结合能力 增强 ,并抑制FIIa和FXa的活性 。 由于 低分子肝 素具有 相对较 短的糖 链 (18个 单糖 长度 以下 ),与FIIa不能直接 结合 而产 生抑制作 用 ,但 可直接抑制 并增 强抗FXa能力。低分子肝素抗FXa与抗FIIa活性高于普 通肝素 ,相关不 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低 。 1.2抗血栓 :激活FII后 可致血栓形成 。血管 内皮 吸收低分子肝 索后可 释放更多 的组织纤溶 酶原激 活因子 。在 纤维蛋 白溶解作用 下FIIa诱导 的血小板聚集力 ,低分子肝素 低分 子肝素能够抑 制二磷酸腺苷 促进血 小 板聚集 的作用 ,通过抑 制FXa和 FIIa的活性而抗 栓 ,其 抗血栓 作用 明显优于普通肝素 。 1-3抗炎 :低分子 肝素抗炎作 用 尚在探 讨之 中。有人认 为抗炎作 用与 其 抗凝血无 关 ,还有 人认为抗炎作 用与其抑 制FXa活性 有关 ,即抗炎 作用 与抗凝血有 关,且通过这种途径 发挥抗炎作用 。低分子肝 素可通 过 多种机制和途径 来实现抗炎作用 。既往研究表 明,白细胞抑 制黏 附 分子 能促进低分子 肝素对 白细胞黏 附聚集产生抑制 作用 ,可将低分 子 肝素作为 临床有 效安全的抗炎制剂…,以发挥相 应药理作用 。 2 临床 应用 2.1治疗 脑血 管疾 病 :临床 常应 用 低分 子肝 素作 为治疗 脑 血 管疾病 的 主要药 物 ,治疗 的疾病 主要 包括 急性脑 梗死 、进 展性 脑梗 死和短 暂性 脑缺 血等 常见 的脑血 管疾 病 。①急 性脑梗 死 的治疗 :低 分子肝 素联 合 阿司 匹林治疗 急性 期脑 梗死 产生 的疗 效不甚 显著 ,与 单用 阿 司 匹林 相近 】。但低 分子 肝素联 合 疏血 通能 促进 急性 脑梗 死 改善 神
低分子肝素钠克赛的使用

低分子肝素钠克赛的使用低分子肝素钠克赛(enoxaparin sodium)是一种常用的抗凝血剂,属于低分子肝素类药物。
它具有抗凝血、抗血小板凝集和抗炎症等多种作用,广泛用于血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以下将从适应症、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以便更好地了解和使用低分子肝素钠克赛。
一、适应症:1.防治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适用于肥胖、接受较大手术、严重卧床休息、严重心功能不全等高危人群。
2.静脉曲张:适用于静脉曲张患者的抗凝治疗。
3.急性冠脉综合征:适用于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抗凝治疗。
4.血液透析:适用于血液透析患者的抗凝方案。
二、用法用量:1.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成年人皮下注射一次,每日1次或2次,治疗期间持续使用。
2.急性冠脉综合征:根据患者的体重、肾功能、年龄等因素,给予适当的剂量。
3.静脉曲张:可以通过皮下或经皮静脉注射的方式给予,具体剂量和频次根据患者情况确定。
4.血液透析:具体剂量和使用方式根据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况、血液透析的时间和膜材质等因素确定。
三、不良反应:低分子肝素钠克赛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出血、皮肤过敏反应、局部皮下注射部位疼痛、血小板减少等。
出血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瘀斑、黏膜出血等。
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出血情况,如出现严重的出血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并寻求医生的帮助。
此外,低分子肝素钠克赛在长期应用中偶尔会引起肝功能异常、过敏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严重不良反应,但发生率较低。
在应用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化指标和血小板数量,对于出现异常应及时调整用药。
四、注意事项:1.注意肾功能:低分子肝素钠克赛需要经肾脏排泄,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调整剂量和给药频次,以避免药物积累。
2.注意接受手术的患者:在手术前停药的时间应根据手术创面、出血风险等因素确定,通常需要提前停药3-5天。
3.多种药物相互作用:低分子肝素钠克赛可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如氯唑沙宾、非甾体类抗炎药、抗血小板药等。
低分子肝素如何预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症的发生

低分子肝素如何预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症的发生低分子肝素是一种常用的药物,被广泛应用于预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简称PIH)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PIH是指妊娠期间出现的血压升高和蛋白尿,严重情况下可能引发子痫前期和子痫等严重并发症。
本文将介绍低分子肝素在预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症中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一、什么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指孕妇在妊娠20周后出现的血压升高,通常分为两种类型:妊娠期高血压和子痫前期(先兆子痫)。
1.妊娠期高血压(Gestational Hypertension):指孕妇在妊娠20周后出现的血压升高,但没有伴随尿蛋白量异常,此种高血压可能会在妊娠结束后恢复正常,对孕妇的健康风险较低。
2.子痫前期(先兆子痫,Preeclampsia):子痫前期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除了血压升高,还伴随尿蛋白量异常。
尿蛋白量异常是一个重要的指标,用于检测肾功能损害。
子痫前期还可能伴随其他器官的损害,如肝脏功能异常、血小板减少、肺水肿等。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一种妇产科常见的并发症,可能给孕妇和胎儿的健康带来风险,这种疾病可能导致早产、胎儿发育迟缓,甚至对母体的肾脏、肝脏和其他器官造成损害。
及早发现和适当管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至关重要,以确保孕妇和胎儿的安全。
二、什么是低分子肝素低分子肝素是一类药物,属于抗凝血剂的一种,它是由普通肝素(非低分子肝素)经过酶解或化学修饰得到的,具有更低的分子量和更强的抗凝作用。
低分子肝素相对于普通肝素具有以下特点:1.分子量较小:低分子肝素的分子量较小,通常在2,000至10,000道尔顿之间,而普通肝素的分子量较大,约为15,000到20,000道尔顿,这种分子量差异使得低分子肝素更容易被吸收和分布到组织中。
2.抗凝活性的选择性:低分子肝素特别对凝血因子Xa有较高的选择性,相对较少影响凝血因子IIa,这种选择性使得低分子肝素在抗凝作用的同时,减少了对止血功能的干扰,相对较安全。
低分子肝素的应用PPT

低分子肝素的作用机制
抑制凝血酶
低分子肝素可以抑制凝血 酶的作用,从而抑制血栓 的形成。
促进纤维蛋白溶解
低分子肝素可以促进纤维 蛋白溶解,将已经形成的 血栓溶解掉。
抗炎作用
低分子肝素还具有抗炎作 用,可以减轻组织损伤和 炎症反应。
02
CATALOGUE
04
CATALOGUE
低分子肝素在抗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抗肿瘤治疗中伴随的血栓风险
肿瘤患者发生血栓的风险较高,特别是接受化疗、靶向治疗等抗肿瘤治疗的患者 。
血栓形成可能累及静脉、动脉和毛细血管,导致不同程度的堵塞和功能障碍。
肿瘤细胞通过释放促凝物质和抑制抗凝系统等机制,进一步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
低分子肝素在抗肿瘤治疗中的优势
VS
详细描述
过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个 体差异、免疫状态等因素有关。过敏反应 严重者应立即停药,并给予抗过敏治疗。
骨质疏松与骨折风险
总结词
长期使用低分子肝素可能导致骨质疏松和 骨折风险增加。
详细描述
低分子肝素对骨密度的负面影响可能与抑 制骨胶原合成有关。骨折风险与患者年龄 、性别、骨密度等因素有关。长期使用者 应定期检查骨密度,并注意预防跌倒。
与其他药物一样,低分子肝素也可能引 起过敏反应、出血、血小板减少等不良 反应,需注意观察并及时处理。
对于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谨 慎使用低分子肝素,并定期监测肝肾功 能。
通常采用皮下注射的方式给药,以维持 稳定的血药浓度。
在使用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 功能和出血情况,及时调整剂量。
05
其他不良反应与处理方法
要点一
低分子肝素在肾病中应用

肾脏疾病肝素应用史
1916 Mc lean 发现脑组织抗凝物质-磷脂体 1918 Howell正式命名肝素 1930 Charles Best 从牛肺大量提取肝素 1940 肝素治疗实验性肾小球肾炎有效 1942 Kolff 用其进行急诊血透 1965 Halpern 等证实肝素能减轻抗基底膜肾炎肾病变 1972 Wardle 等报道肝素能阻止急进性肾炎的发展 1978 低分子肝素(Fraxiparine)问世 1986 低分子肝素(Fraxiparine)应用于血透 1994 低分子肝素用于治疗增殖性肾炎
皮下
静滴
t-PA 治疗前 t-PA 治疗后 D-D 治疗前 D-D 治疗后
李丽慧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0年4月 第20卷 第4 期
低分子肝素在肾病综合征中的应用
LMWH皮下注射较静脉注射效果好
肾静脉血栓 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 肺梗塞 其他部位静脉形成
血栓形成机理
❖促凝物质的增多(Fib、Ⅴ、Ⅶ、Ⅷ、Ⅹ因子) ❖抗凝物质的减少(抗纤溶酶、a1抗胰蛋白酶等) ❖血液浓缩(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 ❖纤溶活性受抑制,纤溶作用减弱 ❖血液粘滞度增高 ❖利尿药物的不合理应用 ❖大量糖皮质激素治疗 ❖内皮损伤
普通肝素的基本药理作用
1. 抗凝、抗栓、促纤溶作用 2. 抗炎作用 3. 调节细胞增殖作用 4. 扩张血管与降压作用 5. 对脂质代谢的影响 6. 调节细胞外基质的代谢
普通肝素的局限性
由于与血浆蛋白的结合和通过网状内皮系统来清除 生物利用度较差
不能抑制结合于血栓的凝血酶 有天然抑制剂 (PF4) 需 aPTT 监测 疗效反跳,停药后缺血事件增加
DVT和PE之间联系紧密
大约50%有腿部近 端DVT的病人患有 无症状的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