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素的药理作用

合集下载

肝素 桥接低分子肝素

肝素 桥接低分子肝素

肝素桥接低分子肝素肝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药物,在医学领域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与预防血栓形成。

但是,肝素使用的过程中常常需要桥接低分子肝素来完成,以使治疗更加安全有效。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肝素和桥接低分子肝素的相关知识,希望能够给您带来一些指导意义。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肝素的基本情况。

肝素是一种由动物肺组织或肠黏膜提取的天然多糖类药物。

它的药理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抑制血浆和血小板的凝结酶,防止血栓的形成;增加抗凝血酶,促进抗凝血的作用;还有通过刺激异丙基腺苷酸酶,增加脂肪酰组织酶的活性,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

肝素由于其抗凝血的作用而在临床应用中倍受青睐。

然而,肝素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它的使用方法比较复杂,并且需要监测凝血功能。

此外,过量使用肝素还会导致出血等副作用。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医生们开始使用桥接低分子肝素。

桥接低分子肝素是指在进行大手术或介入治疗时,在停用肝素期间使用低分子肝素来维持抗凝血效果的策略。

它的主要作用是以低分子肝素来替代肝素,从而减少出血风险,并且使用方便。

那么桥接低分子肝素的使用方式应该如何操作呢?首先,根据原来使用的肝素剂量,计算出合适的低分子肝素剂量。

接下来,在停用肝素时间点之前注射低分子肝素,以保持抗凝血效果。

在停用低分子肝素后,再恢复使用肝素。

通过这种方式,即可实现肝素与低分子肝素之间的桥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当然,桥接低分子肝素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首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低分子肝素的剂量和使用时长。

其次,使用桥接低分子肝素的患者应定期复查凝血功能,并根据复查结果来调整低分子肝素的剂量。

此外,在使用桥接低分子肝素的同时,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出血情况,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综上所述,肝素和桥接低分子肝素是非常重要的药物,在抗凝血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因此,了解肝素和桥接低分子肝素的相关知识,不仅对医生来说至关重要,也对患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肝素的分子结构与药理作用

肝素的分子结构与药理作用

肝素的分子结构与药理作用肝素是一种天然的多糖,广泛用于抗凝血治疗。

其分子结构和药理作用在医学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本文就对肝素的分子结构和药理作用做一个简单介绍。

一、肝素的分子结构肝素分子是由多糖链组成,其分子量较大,通常为 3-30 kDa。

肝素的骨架是一种高度硫酸化的多糖结构,其中含有大量的硫酸基和乙酰胺基,这种结构使得肝素分子能够与血液中的多种蛋白质发生特异性结合。

肝素的分子结构中包含有两个可与凝血因子结合的序列,一是“AT III\”结合结构(抗瑞氏凝血酶Ⅲ结合结构),另一个是“凝血因子Ⅹ结合序列”(FXa-binding sequence)。

这两个结构均由两个葡萄糖胺和一个岩藻糖组成的序列以所特有的空间结构存在于肝素的多糖链上。

当肝素与凝血因子结合时,会出现相应的肝素-蛋白复合物,从而达到抗凝血的作用。

二、肝素的药理作用肝素是一种非乘赖性的抗凝血剂,能够抑制血液凝固的各个环节,从而达到防治血栓形成的目的。

1、肝素抑制凝血因子Ⅹa肝素能够结合凝血因子Ⅹa,并使得其活性降低,从而抑制血栓形成。

此作用是肝素发挥最为重要的作用之一。

2、肝素抑制凝血因子Ⅱa与凝血因子Ⅹa相似,肝素也能够与凝血因子Ⅱa (即瑞氏凝血酶)结合并抑制其活性。

此作用通常较Ⅹa抑制不明显。

3、促进抗凝剂 AT III 的作用肝素有助于加速抗瑞氏凝血酶Ⅲ(ATIII)与凝血因子Ⅹa和Ⅱa之间的复合作用,从而提高ATIII的活性,促进其抑制凝血酶的活力。

4、抑制血小板活性肝素能够抑制血小板活性,从而促进减少血栓的形成。

肝素直接作用于血小板上的GpⅠb/Ⅲa受体,并阻止纤维蛋白原在其上的定位和凝集。

总之,肝素是一种重要的抗凝血药物,在抗凝方面的作用十分显著,对抗血栓形成、心肺、外科、妊娠、肝脏疾病等领域都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对于其分子结构和药理作用的深入研究将会对未来的医药研究和临床治疗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低分子肝素的药理作用

低分子肝素的药理作用

!!!!!!!!!!""""药物与临床!低分子肝素的药理作用海南省第二人民医院药剂科(五指山572200)邢强1976年,Johnson 首次证实由肝素凝胶过滤得到低分子量组分肝素(LMWH )皮下用药,其抗Fxa 作用大于母体肝素(UFH ),但其抗凝血酶的作用小于母体肝素。

进一步研究又表明LMWH 具有皮下注射吸收好,半衰期长,生物利用度高,同质性较好等优点,且能降低出血等不良反应,因此LMWH 在国外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有取代肝素之势。

本文拟从LMWH 药理作用方面作一概述。

1.抗凝与抗栓作用肝素的抗凝作用一般认为主要通过两个方面[1]:!对凝血酶的抑制作用;"对凝血活性因子xa (Fxa )的抑制作用,两者都依赖于肝素的戊糖结构对抗凝血酶#(AI #)的结合,经肝素结合的AT #结合凝血酶和Fxa 的能力增强,其中肝素抗凝血酶的作用不但要求肝素与AT #的结合,还同时要求肝素与凝血酶的直接结合,这就需要肝素分子有足够的长度(至少18个单糖的长度,分子量至少为5400da ),但肝素增强AT #抑制Fxa 的作用不需要肝素与Fxa 直接接触,此种作用对肝素无最低分子量上的要求。

LMWH 由于片断较短,大部分分子长度均低于18个单糖的长度,因此其抗凝血酶的作用远低于其抗Fxa 作用,研究表明肝素抗Fxa 与抗凝血酶的活性之比约为1,而LMWH 抗Fxa 与抗凝血酶的活性之比(即Axa /APTT )介于2-4之间[4]。

Laforest 等[2]也发现UFH 的APTT 较Enoxaparin 的为长,前者为233s (30min 时测定)和135(60min 时测定)和135s(60min 时测定),而后者则为43s (30min 时测定)和35s (60min 时测定),说明Enoxaparin 对$a 的作用远低于UFH 。

Saivin[3]等的研究也表明LMWH 的Axa 活性强于其A $a 活性。

肝素的生物和药理学

肝素的生物和药理学

肝素的生物和药理学肝素(Heparin)是一种高度糖基化的天然多糖,它的发现和研究史可以追溯到近一个世纪前。

肝素在医学上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心血管病、血栓病等疾病,是常用的抗凝药物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肝素的生物和药理学。

一、肝素的生物学特性肝素是一种由肝脏细胞、血小板和内皮细胞等产生的天然多糖。

在人体内,肝素主要存在于血细胞内和血管内膜上。

肝素的化学结构非常复杂,它主要由硫酸化甘露聚糖和葡萄糖胺聚糖组成,其中硫酸化甘露聚糖是构成肝素分子的主要成分,其硫酸化程度和结构决定了肝素的活性和特性。

肝素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方式发挥其生物学作用。

第一种方式是通过结合并激活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 III,AT-Ⅲ)来发挥抗凝作用。

肝素能够结合AT-Ⅲ的同源结构域,从而促进AT-Ⅲ与凝血酶和因子十活化酶的结合,抑制凝血过程。

第二种方式是通过与其它细胞表面受体(如炎性细胞表面的白细胞介素-8(IL-8)受体)结合来具有抗炎作用。

二、肝素的药理学作用肝素作为常用的抗凝药物,它的药理学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抗凝作用肝素能够抑制凝血酶和因子十活化酶的活性,促进AT-Ⅲ与凝血酶和因子十活化酶的结合,从而阻断凝血过程。

它可以用来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疾病,并可作为手术前后的抗凝治疗药物。

2. 抗炎作用肝素能够结合炎性细胞表面的白细胞介素-8(IL-8)受体,从而具有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

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肝素对于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其机制可能和其抗炎作用有关。

3. 抗血小板作用肝素通过抑制血小板的凝聚和黏附,从而具有抗血小板作用。

研究表明,肝素对于预防心肌梗死、脑梗死等疾病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三、肝素的临床应用肝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凝药物。

它通常以注射、静脉滴注等方式使用。

在临床上,肝素可以用于预防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等疾病,也可以用于心脏手术、血液透析等过程中进行抗凝治疗。

肝素的临床应用专业知识

肝素的临床应用专业知识

肝素的临床应用专业知识肝素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凝药物,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和药理学特点。

在临床实践中,肝素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症的发生。

本文将从肝素的分类、药理作用、剂量和性能等方面介绍肝素在临床应用中的专业知识。

一、肝素的分类根据分子结构和生物学活性,肝素可以分为普通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

普通肝素是从动物(主要是猪肠黏膜、牛肺、牛肠)黏液中提取的多糖类抗凝物质,具有不可逆地抑制凝血酶原、血浆生成凝血酶活酶和弹力蛋白的作用,主要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等血栓性疾病的治疗。

低分子量肝素是通过对普通肝素进行脱聚酶处理得到的肝素片段,具有抗凝活性,而且有更好的药效和安全性,主要用于普通肝素不能解决的临床问题,如深静脉血栓栓塞(DVT)的预防和治疗等。

二、肝素的药理作用肝素的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结合抗凝血酶、抗凝蛋白和抗凝活酶,抑制凝血酶原的合成和活化,从而干预凝血途径,达到抗凝和抗凝血效果。

此外,肝素还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广泛性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增加红细胞变形性和红细胞聚集抑制活性,调节血管舒缩素的生物学活性,对血管内皮细胞有保护作用,从而对血栓形成有预防作用。

三、肝素的剂量肝素的剂量是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以及疾病的严重程度等因素来确定的。

一般来说,普通肝素的用药剂量是按抗Xa活性单位来计算的,常见的剂量有100U/kg或120U/kg等。

而低分子量肝素的用药剂量通常是按体重来计算的,如40mg或60mg每天。

在使用肝素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个性化调整,避免剂量不足或过量带来的副作用。

四、肝素的性能肝素具有明显的抗凝效果和安全性,是一种重要的治疗药物。

但是在使用肝素的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指标,如APTT、PT、INR等,以及肝素的抗Xa活性等指标,及时调整肝素的剂量,避免出现出血等不良反应。

此外,肝素还具有一定的血栓形成风险,应该避免在溴化碘、短效利尿剂、地高辛等药物一起使用,以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肝素的合理使用

肝素的合理使用

肝素的合理使用抗凝药物的分类及合理使用肝素是一种多功能的酸性黏多糖,由猪肠粘膜或牛肺组织纯化制得。

它在体内和体外都有强大的抗凝作用,常用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

肝素类抗凝药物可分为三类:第一代普通肝素,第二代低分子肝素和第三代肝素戊糖。

其中,第一代平均分子量较大,第二代为将普通肝素经化学或酶裂解制得的低分子肝素,平均分子量较第一代小,第三代为合成的肝素戊糖,分子量最小。

肝素类药物的抗凝作用机制主要有两种:激活抗凝血酶Ⅲ(AT-Ⅲ)和激活肝素辅因子Ⅱ。

其中,肝素类抗凝药物能和AT-Ⅲ结合,催化灭活多种凝血因子。

在没有肝素存在的情况下,AT灭活凝血因子的速度非常缓慢。

肝素可以和AT的赖氨酸部位结合,使AT的精氨酸反应中心构象发生改变,AT由慢性凝血酶抑制剂变为快速抑制剂,灭活凝血因子的速度可以增加1000-2000倍。

肝素和AT结合后可以脱落参和再利用。

肝素-AT复合物能够灭活多种凝血因子,其中IIa和Ⅹa最易受抑制,但机制有所不同。

灭活凝血因子Ⅱa需要形成三联复合物,肝素分子链必须有足够的长度,至少要达到18个糖单位,相对分子质量要大于5400.而相对分子质量小于5400的肝素分子由于不能形成三联复合物,不能灭活Ⅱa因子。

灭活凝血因子Ⅹa,肝素分子只需和AT结合不需要同时和Ⅹa因子结合,对肝素相对分子质量大小没有要求。

因此,所有肝素分子只要含有特殊的戊糖结构就可灭活Ⅹa因子。

在使用肝素类抗凝药物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疾病类型进行合理选择和使用。

同时,需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时间,以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肝素戊糖是一种新型的选择性凝血因子Ⅹa抑制剂,目前使用较少。

与此同时,低分子肝素相对较弱,而肝素戊糖则无此作用。

目前,我院使用的肝素类药物包括:肝素钠、低分子肝素钙(那屈肝素钙、速碧林)、依诺肝素钠(克赛)和达肝素钠(法安明)。

其中,肝素钠是普通肝素的钠盐,而那屈肝素钙、依诺肝素钠和达肝素钠则是低分子肝素的钙盐或钠盐。

常用抗凝剂包括肝素

常用抗凝剂包括肝素
培训专用
肝素 2.对血小板的作用:促进血小板聚集。肝素分子上有两种结合部位,分别对AT- Ⅲ和血小板有亲和力。HMW-H有足够部位与血小板作用,
引起血小板功能改变,导致出血副反应,而LMW-H分子量小,引起血小板功能障碍的作用减弱,故引起出血的副反应较少。 3.肝素的其他作用: (1)促纤维蛋白溶解; (2)防止血管内皮损伤; (3)降低血粘度; (4)增强血管对白蛋白及红细胞的通透性; (5)其他:抑制血小板源生长因子促平滑肌增殖作用,抑制补体激活,抑制醛固酮分泌等。
用法:成人1mg/kg/d即可,325mg/d用于急性心梗、不稳定心绞痛、脑血栓等。
副作用:长期服用对消化道有刺激性,严重可致消化道出血,溃疡病者慎用。
培训专用
噻氯匹定、氯吡格雷
作用:不可逆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对胶原、花生四烯酸引起的血小板聚集也有一定程度抑制作用,还可抑制血小板粘附。
适应症:防治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如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病等);改善慢性闭塞性脉管炎、闭塞性动脉硬化患者的临床症状,
培训专用
其他抗凝剂
APC:在有钙及膜表面存在条件下,灭活结合在膜上的因子Ⅴa和Ⅷa,现有重组APC;
AT- Ⅲ:基因重组或浓缩的AT- Ⅲ制剂,用于先天性AT- Ⅲ缺乏或功能缺陷治疗和预防血栓形成;有血栓家族试者术后预防血栓;
获得性AT- Ⅲ减少及DIC等;
特异性因子Ⅹa抑制剂:重组制备;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剂(TFPI):重组制备,与结合在TF-Ⅶa复合物上的Ⅹa结合,抑制凝血酶形成;
抗凝剂
常用抗凝剂包括肝素、低分子量肝素、水蛭素等)。
培训专用
肝素
肝素:是高度硫酸化的葡糖胺聚糖,分子量介于3000-30000。临床所用肝素是一种未组分肝素(unfractionated heparin,UFH),

肝素

肝素

肝素肝素是一种抗凝剂,是由二种多糖交替连接而成的多聚体,在体内外都有抗凝血作用。

临床上主要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心肌梗死、心血管手术、心脏导管检查、体外循环、血液透析等。

随着药理学及临床医学的进展,肝素的应用不断扩大。

目录1基本信息2生物学作用3药理作用4临床应用5用法6不良反应7检测肝素1基本信息编辑中文名称:肝素(包含未分段肝素和低分子肝素两种)英文名称:Heparin 简写:Hep英文别名:Bemiparin; Certoparin; Cy 222; Fluxum; Parnaparin; Reviparin; Sandoparin; Ardeparin; Arteven; CY 216; Clexane; Clivarin; Clivarine; Dalteparin; Eparina; Eparina [DCIT]; FR 860; Fragmin A; Fragmin B; Fraxiparin; HSDB 3094; Hed-heparin; Heparin CY 216; Heparin sulfate; Heparina; Heparina [INN-Spanish]; Heparinate; Heparine; Heparine [INN-French]; Heparinic acid; Heparinum; Heparinum [INN-Latin]; Hepathrom; KB 101;CAS:9005-49-6EINECS:232-681-7分子式:[C26H41NO34S4]n(基本的多糖结构的重复构成的高分子多糖链)分子量:未分段肝素:5000da-20000da;低分子肝素:<5000da肝素首先从肝脏发现而得名,它也存在于肺、血管壁、肠粘膜等组织中,是动物体内一种天然抗凝血物质。

天然存在于肥大细胞,现在主要从牛肺或猪小肠黏膜提取。

肝素是一种由葡萄糖胺,L-艾杜糖醛苷、N-乙酰葡萄糖胺和D-葡萄糖醛酸交替组成的黏多糖硫酸脂,平均分子量为15KD,呈强酸性。

肝素的作用与功效

肝素的作用与功效

肝素的作用与功效肝素(Heparin)是一种由肝细胞合成的多糖类化合物,主要存在于动物的肝脏和肺部。

肝素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抗凝剂,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和药理学作用。

在临床上,肝素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

此外,肝素还用于肾脏透析、心脏手术、动脉血栓形成的预防等领域。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介绍肝素的作用和功效。

一、抗凝作用肝素的最主要且直接的作用是抗凝,它通过多种方式发挥其抗凝作用。

肝素能与抗凝酶III结合,阻止抗凝酶III与凝血酶复合物的形成,抑制凝血酶的活性,阻止凝血反应的进行。

此外,肝素还能与凝血酶Ⅹa结合,阻止凝血酶Ⅹa与因子Ⅴa的复合物形成,从而抑制凝血酶Ⅹa的活性。

肝素还能与血小板因子4结合,影响血小板聚集,进一步抑制血液凝固。

通过这些机制,肝素能够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

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除了抗凝作用外,肝素还具有一定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肝素对血小板因子4的结合能力,可以抑制血小板的激活和聚集,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此外,肝素还能影响血小板膜上一些重要受体和信号传导通路,从而调节血小板功能。

三、抗炎作用肝素还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炎症是机体对损伤及感染的一种反应,但过度的炎症反应会引起组织损伤和疾病的发生。

肝素通过多种机制调节炎症反应,包括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调节免疫细胞的活化、促进炎症介质的清除等。

因此,肝素在一些炎症性疾病的治疗中也具有一定的功效。

四、抗肿瘤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肝素还具有抗肿瘤的作用。

肝素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

肝素还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对肿瘤的抵抗能力。

临床研究显示,肝素在一些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效果,并且能够改善患者的生存率。

五、改善血流动力学除了上述作用外,肝素还具有改善血流动力学的作用。

肝素能够通过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和平滑肌收缩,调节血管的张力和血流的分布,从而改善血液循环,减轻心脏负担。

《药理学与药物学治疗基础(中职药剂)》第6章:作用于血液和造血系统的药物

《药理学与药物学治疗基础(中职药剂)》第6章:作用于血液和造血系统的药物

19:46
第五节 抗贫血药和促白细胞生成药 一、抗贫血药 铁制剂 主要用于治疗缺铁性贫血。尤其对慢性 失血(如月经过多、子宫肌瘤、痔疮出血 等)、营养不良、儿童生长发育、妊娠等 所引起的贫血疗效较好,用药后一般症状 迅速改善,血红蛋白约4~8周接近正常。
19:46
影响吸收因素 胃酸、维生素C、食物中果糖、半胱氨酸 等有助于铁的还原,可促进吸收。 胃酸缺乏以及食物中高磷、高钙、鞣 酸等物质使铁沉淀,妨碍吸收。 四环素等与铁络合,也不利铁吸收。
19:46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是利用基因重组 技术合成的药物,含有527个氨基酸。 其能激活内源性纤溶酶原使之转变为纤 溶酶。溶栓作用较强,对血栓具有选择 性,作用快。用于治疗肺栓塞和急性心 肌梗死。阻塞血管再通率比链激酶高, 且副作用小,是一个较好的第二代溶栓 药。单链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scuPA)为第三代溶栓药。
19:46
叶酸(folic acid)和维生素B12
二者主要用于治疗巨幼红细胞贫血。常常 合用。由叶酸对抗药引起的贫血应给四氢叶 酸制剂,由内因子缺乏引起的恶性贫血应肌 肉注射维生素B12。
19:46
第六节
• • • •
血容量扩充药
右旋糖酐(dextran) 右旋糖酐(dextran) 【药理作用及应用】 药理作用及应用】 1.扩充血容量 1.扩充血容量 主要用于低血容量性休克。 2.抗血栓作用 2.抗血栓作用 中分子右旋糖酐可降低某些凝血因子和血小 板的活性,可用于防止休克后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也可 用于防治心肌梗死和脑血栓形成及外科术后防止血栓形成。 低分子和小分子右旋糖酐改善微循环作用较佳,用于中毒 性、外伤性及失血性休克。也用于DIC和血栓性静脉炎。 性、外伤性及失血性休克。也用于DIC和血栓性静脉炎。 • 3.渗透性利尿作用 低分子和小分子右旋糖酐因分子量较小, 3.渗透性利尿作用 易自肾脏排出,渗透性利尿作用强。

《依诺肝素外科》课件

《依诺肝素外科》课件

推广:1970年代,依诺 肝素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 用,成为外科手术的常用 药物
依诺肝素在外科领域的应用和优势
抗凝血作用:依诺肝素具有抗凝 血作用,可预防血栓形成
减少出血风险:依诺肝素可减少 外科手术后患者的出血风险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降低死亡率:依诺肝素可降低外 科手术后患者的死亡率
提高手术成功率:依诺肝素可提 高外科手术的成功率
公司
依诺肝素外科PPT 课件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1
依诺肝素外科概述
02
依诺肝素的制备和质量控制
03
依诺肝素的药理作用和药代动力学
04
依诺肝素在外科领域的应用研究
05
依诺肝素的未来发展和研究方向
06
01
添加章节标题
01
依诺肝素外科概述
肝素的作用和用途
抗凝血: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可以防止血栓形成 抗血栓:肝素可以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脑梗死等 抗炎:肝素具有抗炎作用,可以减轻炎症反应 抗肿瘤:肝素具有抗肿瘤作用,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依诺肝素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安全性:不良反应较少,主 要表现为出血和过敏反应
药理作用:抑制凝血因子 Xa,降低凝血酶活性
疗效:降低血栓形成风险, 预防静脉血栓栓塞
药代动力学:口服吸收迅速, 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
01
依诺肝素在外科领域的应用研究
依诺肝素在心血管外科领域的应用研究
依诺肝素在心血管外科中的 作用机制
01
依诺肝素的制备和质量控制
依诺肝素的原料和制备工艺
原料:猪小肠粘膜

介入手术肝素使用

介入手术肝素使用
加强监测和观察
在联合应用抗生素等药物期间,应加强对患者的 监测和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 应或药物相互作用。
05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患者对肝素认知误区纠正
澄清肝素作用与副作用
向患者详细解释肝素在介入手术中的抗凝作用,以及可能 出现的副作用,如出血、过敏反应等,帮助患者正确理解 并接受肝素治疗。
03
肝素在介入手术中应用
预防性使用肝素策略
01
02
03
术前评估
根据患者病情、手术类型 和凝血功能状态,评估预 防性使用肝素的必要性和 风险。
剂量选择
根据评估结果,选择合适 的肝素剂量,以达到预期 的抗凝效果,同时减少出 血风险。
给药时机
通常在手术前开始使用肝 素,以确保手术过程中患 者处于抗凝状态。
良反应。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在联合应用溶栓药物期间,应密 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
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抗生素等药物联合应用注意事项
1 2 3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在联合应用抗生素等药物时,应注意药物之间的 相互作用,避免影响肝素的抗凝效果或增加不良 反应的发生风险。
调整用药时间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药物代谢特点,合理调整 肝素与抗生素等药物的用药时间,避免药物之间 的相互影响。
治疗性使用肝素策略
术中监测
在手术过程中,密切监测 患者的凝血功能和肝素抗 凝效果,根据需要及时调 整肝素剂量。
追加剂量
对于凝血功能亢进或血栓 形成风险较高的患者,可 适时追加肝素剂量,以增 强抗凝效果。
联合治疗
在某些情况下,可与其他 抗凝药物或抗血小板药物 联合使用,以提高治疗效 果。
肝素剂量调整与监测方法

肝素的抗凝血作用的主要机制

肝素的抗凝血作用的主要机制

肝素的抗凝血作用的主要机制肝素是一种常用的抗凝血药物,其主要机制是通过抑制凝血酶的活性和抑制血小板聚集来发挥抗凝血作用。

以下将详细介绍肝素的主要机制。

肝素是一种天然的多糖类物质,由肝脏和肺等组织产生。

它的分子结构中含有许多负电荷基团,可以与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表面的阳离子结合,从而发挥抗凝血作用。

肝素通过与凝血酶形成肝素-抗凝血酶复合物来抑制凝血过程。

凝血酶是促使血液凝固的关键酶,其活性可以被肝素所抑制。

肝素与凝血酶的结合使凝血酶的活性位点被阻断,从而阻止了凝血过程的进行。

此外,肝素还可以与凝血酶的辅助因子Ⅱa、Ⅹa和Ⅸa等结合,进一步抑制凝血反应的进行。

肝素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来发挥抗凝血作用。

血小板是血液凝固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聚集是形成血栓的关键步骤。

肝素通过与血小板表面的凝血因子Ⅳ结合,阻止了血小板的聚集和粘附,从而减少了血栓的形成。

肝素还可以通过增加体内的抗凝血物质来发挥抗凝血作用。

肝素可以促进抗凝血酶Ⅲ的活性,使其与凝血因子Ⅱa、Ⅹa和Ⅸa等形成肝素-抗凝血酶Ⅲ复合物。

肝素-抗凝血酶Ⅲ复合物能够迅速中和凝血因子Ⅱa、Ⅹa和Ⅸa等的活性,进一步抑制凝血反应。

总结起来,肝素的抗凝血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机制来发挥:1. 抑制凝血酶的活性:肝素与凝血酶及其辅助因子结合,阻断凝血酶的活性位点,抑制凝血反应的进行。

2. 抑制血小板聚集:肝素与血小板表面的凝血因子结合,阻止血小板的聚集和粘附,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3. 增加体内抗凝血物质:肝素促进抗凝血酶Ⅲ的活性,形成肝素-抗凝血酶Ⅲ复合物,能够迅速中和凝血因子的活性。

需要注意的是,肝素的抗凝血作用是剂量依赖性的,即剂量越高,抗凝血作用越强。

因此,使用肝素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进行剂量调整。

在临床应用中,肝素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症、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以及血液透析等情况下的血栓形成。

同时,由于肝素具有较短的半衰期,使用后容易被人体代谢和排泄,因此在应用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避免出现出血等副作用。

肝素

肝素

华法令
(三)用法 由于华法令作用开始和消失都需一定时间, 故一般先用肝素开始抗凝,7-10天后两者 交替,3天后以华法)监测 预防高危术后静脉血栓形成:INR 1.5~2.5; 治疗静脉血栓形成:INR 2.0~2.5; 心瓣膜置换术:INR 2.0~3.6。
华法令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剂(TFPI):重组制备, 与结合在TF-Ⅶa复合物上的Ⅹa结合,抑制凝
血酶形成;

阿加曲班:精氨酸衍化物制剂。
抗血小板药


抑制血小板代谢:阿司匹林、潘生丁等; 干扰ADP介导血小板活化:噻氯匹定 (抵克力得)、氯吡格雷(玻力维); 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阻断药:阿昔单抗。
抗凝剂

常用抗凝剂包括肝素、低分子量肝素、 香豆素类抗凝剂(华法令)、其他抗凝 剂(抗凝血酶-Ⅲ、APC、水蛭素等)。
肝素

肝素:是高度硫酸化的葡糖胺聚糖,分 子量介于3000-30000。临床所用肝素是 一种未组分肝素(unfractionated heparin, UFH),含低分子量肝素(LMW-H)及 高分子量肝素(HMW-H)。
阿昔单抗


作用:能与纤维蛋白原竞争GpⅡb/Ⅲa受 体上的结合位点,抑制血小板聚集。 适应症:不稳定心绞痛、急性心梗等严 重患者,PTCA后冠脉血管急性再闭塞。 副作用:易至出血并发症。
低分子量肝素
(一)药理作用 用化学或酶解方法,由未组分肝素裂解得 来。 特点:1.分子量3000-7000,60-80%为分子 量2000-8000的粘多糖; 2.抗Ⅹa作用强于抗凝血酶Ⅱa,抗Ⅹa/抗Ⅱa大 于2-4:1; 3.皮下注射生物有效性达80-100%,3-4h血浓度 达高峰,生物半衰期3-5h。

肝素及其衍生物的药理学研究

肝素及其衍生物的药理学研究

肝素及其衍生物的药理学研究肝素(heparin)是目前临床常用的一种抗凝剂,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肝素主要通过抑制血液凝固酶系成分的活性,防止血液在血管内部凝固而产生血栓,在临床上广泛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心脏搭桥手术等高密度凝血状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肝素的药理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这种抗凝剂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应用。

肝素的分子结构非常复杂,是含有硫酸基和羟基的大分子多糖类物质。

在自然环境中,肝素主要存在于器官组织或动物肝脏等器官中。

肝素的药理学效应主要是通过抑制凝血酶生成,避免血液中的血小板与血细胞结合,形成血栓,减轻血栓的形成和血栓的后续发展。

此外,肝素还可以促进心血管功能的稳定和改善。

研究表明,肝素可以改善冠状动脉供血和心脏辅助性肌肉的加压供血,增强心肌的代谢能力和对缺氧的适应能力,从而达到保护心肌功能和减轻心脏负担的目的。

不过,肝素的应用并不是完全没有副作用的。

肝素应用过量容易出现出血的副作用。

同时,肝素存在着价值的限制。

虽然肝素是目前最常用的抗凝剂,但其在抗凝方面的疗效是有限的。

如肝素对深静脉血栓的防治疗效较差等。

另一方面,肝素作为一种生物制品,由于其复杂的分子结构和生产工艺的限制,其质量的稳定性和分子结构的严格控制都存在一定的难度。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肝素的研究方向也向多元化、高精准化发展。

如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生物化学技术的应用为研究与肝素相关的酶、抗体、受体等分子方面的问题提供了先进的研究手段。

针对肝素的效应和副作用,一些建议的解决方案是:进一步规范应用剂量和途径,减少副作用的发生;研发新型肝素类抗凝剂,加强对应用中出现副作用的研究,细化伦理原则和标准,等等。

此外,基于对肝素分子结构的深入了解,在肝素的分子结构上引入改变结构的化学修饰方法可以促进肝素与受体的结合和活性特性的提高,也是肝素研究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

通过一系列的化学技术手段作用于肝素分子结构,可以有效增强其生物活性,并降低其毒性和副作用。

肝素抗凝的原理

肝素抗凝的原理

肝素抗凝的原理
肝素是一种常用的抗凝药物,它的原理是通过抑制凝血酶的活性,从而阻止血液凝固。

肝素主要通过两种机制发挥作用,一是通过与抗凝血酶III结合,促使抗凝血酶III与凝血酶结合,从而抑制凝血酶的活性;二是通过与抗凝血酶酶结合,使得抗凝血酶酶与凝血酶结合,从而抑制凝血酶的活性。

肝素抗凝的原理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它能够阻止血液中的凝血酶活性,从而防止血液凝固。

这对于一些需要长期卧床、手术后或心脏病患者来说尤为重要,因为这些人群更容易出现血栓形成的情况。

通过使用肝素抗凝,可以有效地预防血栓的形成,降低心脏病和中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除了临床上的应用,肝素抗凝的原理也在科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肝素抗凝的原理,不断探索新的抗凝机制,开发更安全、有效的抗凝药物,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总的来说,肝素抗凝的原理是通过抑制凝血酶的活性,阻止血液凝固,从而预防血栓形成。

这一原理不仅在临床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肝素抗凝的原理将为人类健康带来更多的福祉。

常用急救药品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常用急救药品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常用急救药品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急救药品是指在紧急情况下用于处理急性疾病和伤害的药物。

这些药物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急症场合,如心肺复苏、严重过敏反应、中毒、疼痛等。

下面是一些常用急救药品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1.心肺复苏药品:-肾上腺素:通过刺激β1受体增加心肌收缩力和心率,用于心跳骤停时的心肺复苏。

-硝酸甘油:通过降低心脏前负荷和后负荷,减少心脏的氧耗和增加冠脉生长,用于心绞痛发作时的急救处理。

2.抗过敏药品:-肾上腺素:通过收缩血管、减轻血管通透性,用于治疗严重过敏反应、支气管哮喘等急性过敏症状。

-苯海拉明:通过阻断组胺H1受体,减轻组胺介导的过敏反应,用于治疗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急性过敏症状。

3.解毒药品:-肝素:通过抑制凝血酶的活性,防止血栓的形成,用于治疗急性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肺栓塞等。

-乙醇:通过竞争性抑制乙醇代谢酶,延缓乙醇的代谢,用于乙醇中毒患者的急救处理。

4.止痛药品:-吗啡:通过激活中枢神经系统的μ受体,抑制痛觉传导,用于严重疼痛的缓解。

-布洛芬:通过抑制环氧酶,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用于缓解发热、疼痛和炎症等症状。

5.心血管系统药品:-亚硝酸异戊酯:通过释放一氧化氮,扩张血管,用于缓解心绞痛发作时狭窄的冠脉。

-地高辛:通过抑制心肌细胞中的钠钾泵,增加心肌收缩力和心输出量,用于心力衰竭的治疗。

6.治疗中毒药品:-肾上腺素:通过收缩血管、增加心脏输出和血压,用于休克的治疗。

-解磷定:通过与中毒患者体内的磷结合,形成不可溶的盐类,降低血磷浓度,用于治疗急性磷中毒。

7.呼吸系统药品:-氧气:通过补充氧气,提高血氧饱和度,用于急性呼吸窘迫患者的急救处理。

-沙丁胺醇:通过刺激β2受体,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扩张支气管,用于缓解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呼吸系统疾病。

以上列举的只是一部分常用急救药品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不同药品的作用机制和适应症还有很多。

在急救过程中,正确使用这些药品可以快速有效地处理各种急症,最大限度地减少病情恶化和死亡风险。

肝素保胎的原理是什么

肝素保胎的原理是什么

肝素保胎的原理是什么
肝素是一种抗凝血药物,主要通过抑制凝血因子活性从而防止血液凝结。

肝素的保胎作用是通过改善胎儿发育环境,预防早期胎儿流产或胚胎着床失败。

肝素保胎的原理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抗血栓作用:肝素能够抑制血液中凝血因子的活性,减少血液的凝结,防止血栓形成。

这对于母体来说,可避免因血液凝块堵塞孕妇的血管,维护胎儿的正常供血,保护胎儿的发育。

2. 抗免疫作用:肝素可以抑制免疫系统的活性,减少免疫反应,降低免疫排斥反应对胚胎的影响。

这对于免疫功能紊乱的孕妇来说,尤其重要,可以减少胚胎被免疫系统攻击的可能性。

3. 促进胎儿着床:肝素可以改善子宫内膜的血液循环,增强胚胎着床的机会。

它可以扩张毛细血管,增加血液供应,增强子宫内膜的受精卵依附能力,提高胚胎的存活率。

总结起来,肝素保胎的原理是通过抗凝血、抗免疫和促进胚胎着床等多重作用,改善胎儿发育环境,预防早期流产或胚胎着床失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肝素的药理作用
1.抗凝、抗栓和促纤溶作用:普通肝素能够催化抗凝血酶III(AT-III活凝血酶(IIa)以及凝血因子Xa、IXa、XIa、XIIa,从而发挥抗凝和抗栓作用。

然而,不同分子量肝素组分催化AT-III灭活IIa以及Xa的强度是不同的。

高分子量肝素主要催Iia的灭活,,LMWH 主要催化Xa的灭活。

如果定义普通肝素抗IIa/Xa比率为1:1,则LMWH的抗Iia/Xa比率为1:2-1:4。

另外,肝素还有不领带于AT-II的抗凝和抗栓作用,如:中和内皮细胞的电荷,催化肝素辅助因子II灭活凝血酶,抑制脂多糖、干扰素-r诱导的单核细胞组织因子、VIIa、Xa以及白细胞介导的促凝活性。

肝素还有促进纤溶的作用,有人认为肝素的促纤溶作用与肝素血浆形成的纤维蛋白凝块相对比较松散,因而对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介导的纤溶更加敏感有关;也有人发现肝素可以增加尿激酶介导的纤溶活性。

肝素的抗凝、抗栓和促纤溶药理作用对于治疗肾小球疾病可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肝素不但可以通过其抗栓作用预防肾小球内微血栓栓塞所致的缺血性损伤,而且可能通过防止凝血酶和纤维蛋白产生、抑制凝血酶的活性阻断凝血酶和纤维蛋白直接介导的细胞增殖和活化。

肝素促进纤溶的活性不仅对治疗肾小球内微血栓有益,而且可能通过激活细胞外基质降解酶活性减轻细胞外基质的过度积聚。

2.抗炎作用:肝素在体内能防止多形核白细胞(PMNS)和淋巴细胞移出血管至炎症处,从而抑制迟发型高敏反应,所以肝素可用于控制移排斥反应和自向免疫反应性疾病如变态反应性及脑脊髓膜炎。

过去认为肝素的这种作用可以用肝素抑PMNS和血小板分泌的乙酰肝素酶以及T淋巴细胞分泌的葡萄糖苷转移酶活性解释。

然而最近的实验发现,肝素抑制白细胞贴壁是因为干扰了白细胞通过L-选择素与血管壁内皮细胞表面的粘蛋白和P-选择素连接。

肝素的抗补体活性也可能与其抗炎症效应有关。

因为补体能上调内皮细胞表达粘附分子。

同时,肝素能降低炎细胞的活性,比如能与单核细胞结合,诱导细胞表型转化、降低单核细胞介导的的细胞促凝活性;能抑PMNS产生超氧阴离子,抑制中性粒细胞酶如组织蛋白酶(cathepsin)G、N-乙酰葡萄糖苷酶和弹性蛋白酶;LMWH能阻抑肥大细胞产生肿瘤坏死因子(TNFA)、白细胞介素-4(IL-4),肝素被肝素酶I降解疾病硫酶二糖也可以抑制巨噬细胞产生TNFa。

肝素还抑制系膜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6(IL-6),促进内皮细胞释放超氧化物歧化酶,抑制内皮细胞细胞表达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

另外,普通肝素LMWH还可能直接影响免疫复全物肾炎的发生机制。

普通肝素、反应性核小体原-抗体复合物相互作用,阻止这些免疫复合物与肾小球基底膜结合,并延缓和减轻Lpr/Lpr狼疮小鼠肾脏病变的进展,防止发生蛋白尿。

肝素还能部分清除慢性血清病性肾小球肾炎模型动物肾小球内沉积的抗原。

3.调节细胞增殖作用:肝素还有调节细胞增殖的作用。

小剂量肝素(中位有效剂量2-5ug/ml)抑制系胞膜细胞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促进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殖,大剂量肝素(中位有效剂量200-500ug/ml)也能抑制内皮细胞的增殖。

肝素对细胞增殖的不同影响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促进转化生长因子(TGFβ)从无活性的复合物中释放出来,后者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并抑制其他类型细胞增殖;(2)促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诱导的内皮细胞增殖,抑制bFGF介导的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3)阻抑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和内皮素(ET-1)的释放。

肝素对不同细胞的不同调节作用对于促进创伤修复、防止过度增殖和硬化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肝素对细胞增殖的影响与下列细胞内信息传导途径有关;抑制细胞内钙离子动员、阻断钠/氢离子交换、阻断磷脂酰肌醇代谢、抑制蛋白激酶C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阻断细胞周期、抑c-fos、c-myc、sgk基因表达。

4.扩张血管与降压作用:肝素具有扩张血管和降低血压的作用,其机制为,
肝素通过直接活化bFGF受体或促进bFGF与受体的相互作用,通过促进内皮细胞释放一氧化氮(NO),促进cAMP的形成,以及促进ATP敏感钾通道活化使血管平滑肌松驰。

另外,肝素还抑制ET-1的释放,并减弱血管对外源ET-1的反应。

5.对脂质代谢的影响:肝素可以促进脂蛋白脂酶的释放和保护其活性,因而可以降低血脂。

文献报道使用LWMH治疗12-24个月可以显著降低血透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载脂蛋白B水平,而普通肝素则无明显的降脂作用。

6.调节细胞外基质的代谢:肝素可以逆转高糖诱导的系膜细胞IV型胶原mRNA高表达,并能阻断肝细胞产生IV型胶原形成胶原纤维。

另外,肝素可以促进内皮细胞表达细胞外基质降解酶t-PA活性,促进肾小球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9的表达,从而促进细胞外基质的降解。

三、肝素治疗肾脏疾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肝素治疗实验性肾小球肾炎有效的报道最早可以追溯到1940年。

15年后,Kle inerman发现在刚开始发病时就给予肝素治疗对家兔肾炎模型有保护作用。

几乎与此同时,Good和Thomas应用肝素治疗Shwartzman反应,认为肝素不仅能防止血管内凝血,而且能抑制炎症反应。

1965年,Halpern等证实肝素能明显减轻抗基底膜肾炎模型的肾脏病变。

1970年,Cade等对18例慢性增生性肾炎患者进行皮下注射肝素(200-600mg/d),历时12个月,结果显示,在治疗期间,患者的GFR升高,在肝素减量和停药时,GFR又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血清白蛋白上升,尿白蛋白降低;肾活检显示,肾小球增生性病变显著减轻。

1972年,Wardle等报道肝素能阻止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肾功能的恶化,有益于合并严重高血压和肾功能减退的肾炎患者,甚至可以治疗部分肾移植排斥反应。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人们在体外研究中发现肝素能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增殖,在动物实验中发现肝素通过抑制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的释放减轻蛇毒(Habu-venom)诱导的系膜损伤,并能减轻部分肾切除大鼠模型的进行性肾小球硬化。

但是,由于使用不方便、出血并发症等因素,这些早期的研究结果并未引起肾脏学界的重视。

直到最近几年,由于LMWH和可口服的肝素类药物的出现,肝素治疗肾脏疾病及其机理的研究才再次受到关注。

四、小结
肝素主要具有下列药理作用:防治血栓栓塞所导致的缺血性肾损伤,通过抗凝血酶-III (AT-III)灭活凝血酶、防止纤维蛋白凝胶形成,从而减轻凝血酶和纤维蛋白导致的直接肾损伤。

另外,肝素还有许多不依赖于AT-III的药理作用,
如调节细胞增殖、抑制炎症反应、舒张血管、抗补体、抗血小板活化、促进纤溶和细胞外基质降解、抑制细胞外基质的合成与组装。

据报道,肝素不但可以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而且治疗增殖性肾炎、糖尿病等多种肾脏疾病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由于肝素容易引起出血并发症,近年来LMWH应用于肾脏病防治更受重视。

另外,可以口服的肝素类似物PPS应用于治疗肾脏疾病可能具有较好的前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