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素

合集下载

肝素监测金标准

肝素监测金标准

肝素监测金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肝素监测金标准是指在给予患者肝素治疗过程中,为了确保治疗效果和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需要对患者进行定期的监测和评估,并且根据监测结果做出适当的调整。

肝素是一种常用的抗凝血药物,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如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

根据不同的病情和患者个体差异,肝素的治疗剂量和监测标准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是一般来说,以下几个方面是肝素监测的金标准: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

肝素属于抗凝血药物,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抑制凝血酶活性来延长凝血时间,从而防止血栓形成。

在给予肝素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定期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如凝血时间(PT、APTT)、凝血酶原时间(INR)等。

通过监测这些指标,可以评估肝素的抗凝效果,及时发现并预防出血或血栓的发生。

监测患者的肝素血药浓度。

肝素的抗凝作用与其血药浓度密切相关,因此在进行肝素治疗时,需要监测患者的肝素血药浓度,以确保药物在有效浓度范围内。

通常采用抗凝指标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来监测肝素的抗凝效果,根据患者的aPTT值来调整肝素的剂量,保持在目标范围内。

监测患者的不良反应。

肝素是一种强效抗凝药物,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如出血、过敏反应等。

在进行肝素治疗时,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体征和症状,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反应,确保治疗效果和患者安全。

个体化的监测和调整。

每位患者的病情和生理状况不同,对肝素的治疗反应也会有所不同。

在进行肝素治疗时,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监测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肝素监测金标准是确保肝素治疗效果和患者安全的关键措施。

通过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肝素血药浓度和不良反应,以及进行个体化的监测和调整,可以有效预防并处理肝素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确保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希望通过不断的科研和临床实践,进一步完善肝素监测金标准,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肝素治疗。

【字数:563】第二篇示例:肝素监测金标准是指在临床上对肝素治疗过程中进行监测的一系列标准,以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并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肝素注射方法和位置

肝素注射方法和位置

肝素注射方法和位置肝素是一种常见的抗凝血药物,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

正确的肝素注射方法和位置对于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肝素注射的方法和位置,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选择注射部位是十分重要的。

常用的注射部位有腹部皮下组织和大腿外侧皮下组织。

在注射前,需要选择一个清洁的注射部位,并用消毒棉球擦拭皮肤,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另外,每次注射需要轮换注射部位,以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注射导致皮下出血或肿胀。

其次,准备好注射器和肝素药物。

在注射前,需要准备好注射器和肝素药物,确保注射器是干净的,肝素药物的有效期没有过期。

在准备注射器时,要按照医生或药剂师的建议,选择合适的规格和型号的注射器,以确保注射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然后,进行注射前的准备工作。

在注射前,需要洗手并戴上医用手套,以确保注射的卫生和安全。

在准备肝素药物时,需要按照医生或药剂师的建议,正确地抽取药物并排除空气泡,以确保注射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接下来,进行肝素注射。

在进行注射时,需要用拇指和食指捏起皮肤,使皮下组织松弛,并将注射器插入皮下组织。

然后,慢慢地注射肝素药物,确保药物被完全注射到皮下组织中。

注射完成后,需要轻轻地按压注射部位,并用棉球进行包扎,以减少出血和肿胀的风险。

最后,进行注射后的处理。

在注射完成后,需要正确地处理注射器和药物残余,以确保环境的卫生和安全。

另外,需要观察注射部位是否有异常情况,如出血、肿胀或疼痛等,及时向医生报告并进行处理。

总之,正确的肝素注射方法和位置对于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在进行肝素注射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准备好注射器和肝素药物,进行注射前的准备工作,正确地进行注射,以及进行注射后的处理。

希望大家能够按照以上方法进行肝素注射,以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肝素

肝素

低分子量肝素的活性/抗凝血活性的比值为1.5~4.0,而普通的肝素为1,保持了肝素的抗血栓作用而降低了 出血的危险。具有半衰期长,生物利用度高等优点,正广泛应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防及治疗,其有效性和安 全性均优于普通肝素,量效关系明确,可用固定剂量无需实验室监测调整剂量,应用方便。有实验证明:来自水蛭 素的Hiru-log多肽比肝素抗凝安全。低分子量肝素可以降低鼠移植肾脏免疫活性。方法:异体移植受体皮下注射 低分子量肝素2mg/(kg·d),每周5天,持续24周。结果:低分子量肝素治疗后移植肾单核吞噬细胞,T细胞的浸 润减少,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 HC-Ⅱ的表达降低。实验结果表明:低分子量肝素可以降低鼠移植肾脏免疫活性从 而减轻移植肾脏慢性排斥反应。
外观与性状:白色或类白色结晶粉末 密度:2.18 g/cm3 沸点:644.9ºC at 760mmHg 闪 点 : 3 4 3 . 8 ºC 折射率:1.711 稳定性:吸湿性,可以在室温下保存至少12个月的钠盐。 储存条件:保存在阴凉、干燥、密封和避光的容器中。远离火源。保护容器/钢瓶免受物理伤害。
肝素(肝素)是一种粘多糖硫酸酯,其相对分子量为6000~20 000。低分子肝素是普通肝素经过物理分离法, 化学裂解法与合成法等使标准肝素解聚而成。主要用于防治血栓形成和栓塞,治疗各种原因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以及其他体内外抗凝血,如心肌梗死及肺、脑、外周血管栓塞,体外循环等。
海关编码: WGK Germany:2 安全说明:S24/25 RTECS号:MI0850000
方法一、酶解-树脂法酶解取100kg新鲜肠黏膜(总固体5%-7%),加苯酚200ml (0.2%),如气温低时可不加。在 搅拌下加入绞碎胰0.5-1kg(0.5%-1%),用 300-400g/L(30%-40%)NaOH溶液调节pH8.5-9,升温至40-45℃,保温23h。pH8,再加5kg粗食盐(5%)升温至90℃左右,用6mol/L HCl调节pH 6.5左右,停止搅拌,保温20min,以布袋过滤, 得酶解滤液。肠黏膜[胰浆,NaOH]→[pH8.5-9, 40-45℃,保温2-3h]肠黏膜液[NaCl, 6mol/L HCl]→[pH8; 90℃, pH6.5]滤液吸附、洗涤、洗脱取上述滤液冷至50℃以下,用6mol/L NaOH调节pH7,加入5kgD-254强碱性阴 离子交换树脂,搅拌5h左右,交换完毕,弃去液体,用自来水漂洗树脂至水清,用与树脂等体积的2mol/L NaCl,搅拌 洗涤15min,弃去洗涤液,再加2倍树脂体积的1.2mol/L NaCl洗涤2次。用约树脂体积一半的5mol/L NaCl洗脱1h, 收集洗脱液,然后用约树脂体积的1/3的3mol/L NaCl洗脱2次,合并洗脱液。滤液[D-254树脂, NaOH]→[pH7, 5h] 吸附[NaCl]→[2mol/L→1.2mol/L, →5mol/L, →3mol/L]洗脱液沉淀、脱水、干燥将洗脱液用滤纸浆助滤,过 滤1次,澄清滤液以体积计加入用活性炭处理过的0.9倍的95%乙醇,冷处沉淀8-12h。虹吸上清液弃去,按100kg黏 膜加300ml的比例向沉淀中补加蒸馏水,再加入4倍量95%乙醇,冷处放置6h,收集沉淀,用无水乙醇脱水1次,丙酮脱 水2次,置P2O5干燥器中真空干燥,得肝素钠粗品。洗脱液 →沉淀物[无水乙醇;丙酮]→[P2O5]肝素钠粗品脱色、 沉淀、干燥用20g/L(2%)氯化钠溶液配成100 g/L(10%)的肝素钠溶液,以40g/L(4%)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氧化脱色, 每亿单位估计加入0.65mol高锰酸钾。先将药液调至pH8,预热80℃,在搅拌下加入高锰酸钾,保温2.5h,以滑石粉 作助滤剂,过滤,收集滤液。将滤液调节pH6.4,用0.

肝素抗凝血机制

肝素抗凝血机制

肝素抗凝血机制肝素是一种抗凝血药物,可用于预防和治疗静脉血栓形成、肺动脉栓塞等血栓性疾病,也可在心脏手术、血液透析等情况下使用。

它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抗凝血作用,这些机制包括抑制凝血因子活化、促进抗凝血酶的活化、抑制血小板活化等。

本文将深入探讨肝素的抗凝血机制,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的作用和应用。

一、肝素的基本结构和分类肝素(Heparin)是一种多糖类抗凝血药物,由多种硫酸基团组成,通常来源于动物的肠黏膜,其结构具有多样性。

按照分子量和结构特点,肝素可分为普通肝素(Unfractionated Heparin,UFH)和低分子量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

普通肝素主要由长链多糖组成,分子量较大,作用较短暂;低分子量肝素则具有较小的分子量和更明确的抗凝血活性,持续时间更长,不需要经常监测凝血指标。

二、肝素的抗凝血机制肝素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抗凝血作用,其中包括下列几个方面:1.抑制凝血因子活化肝素主要通过与抗凝血蛋白抑制物质(Antithrombin III,ATIII)结合,促进ATIII对凝血酶和其他凝血因子的抑制活性。

ATIII是一种天然的抗凝血蛋白,在没有肝素作用时,其对凝血酶等凝血因子的抑制活性较弱。

而当肝素与ATIII结合时,可以显著提高ATIII对凝血酶、凝血因子Xa等的抑制作用,从而抑制血栓形成。

2.促进抗凝血酶的活化肝素不仅可以促进ATIII对凝血酶的抑制,还可以直接与凝血酶结合,使其失去活性。

凝血酶是凝血过程中的重要酶,参与纤维蛋白原的转化为纤维蛋白,从而促进血栓的形成。

肝素的活化凝血酶主要通过与其结合形成复合物,从而阻断凝血链反应,抑制血栓形成。

3.抑制血小板活化除了抑制凝血因子的活化外,肝素还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来发挥抗凝血作用。

血小板是血液凝固过程中的关键细胞,其活化和聚集是血栓形成的重要步骤之一。

肝素可以通过改变血小板表面的电荷,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和粘附,从而延缓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肝素副作用

肝素副作用

肝素副作用肝素是一类常用的抗凝血药物,用于预防和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血栓性疾病。

虽然肝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药物,但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副作用。

下面将详细介绍肝素的常见副作用。

首先,肝素使用可能会导致出血。

肝素是一种抗凝血药物,可以抑制血液凝结,从而有效预防血栓形成。

但是,如果使用过量或不当使用,会导致血液过于稀释,从而增加出血的风险。

常见的出血表现包括皮肤淤血、瘀伤、鼻衄、牙龈出血等。

其次,肝素还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部分患者对肝素过敏,使用后可能出现过敏症状,如皮疹、瘙痒、荨麻疹等。

严重的过敏反应可导致呼吸困难、心动过速、低血压等。

此外,肝素使用还可能引发骨质疏松。

长期大剂量使用肝素会抑制骨细胞的生成,进而导致骨密度下降,增加骨折的风险。

因此,长期使用肝素的患者需要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并采取相应的骨质保健措施。

另外,肝素还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症。

肝素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功能来防止血栓形成,但是在某些情况下,肝素会导致血小板数量明显下降。

这种血小板减少症会增加出血和瘀血的风险。

因此,在使用肝素期间需要定期监测血小板数,以便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最后,肝素使用过程中还可能发生注射部位疼痛、血肿、局部红肿等局部反应。

这些反应通常是暂时的,并在治疗结束后自行消失。

综上所述,肝素作为一种常用的抗凝血药物,虽然在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方面非常有效,但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副作用,如出血、过敏反应、骨质疏松、血小板减少症等。

因此,在使用肝素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剂量,并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副作用。

同时,患者在使用肝素期间应密切观察身体的变化,如出血、过敏症状等,及时就医并停药。

打肝素注意事项

打肝素注意事项

打肝素注意事项
肝素是一种常用的抗凝剂,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以及某些心血管疾病。

但使用肝素需要注意一些事项,以避免副作用和药物不当使用的风险。

首先,使用肝素前应进行全面的临床评估。

医生应评估患者的血液凝固状态、肾功能、出血风险等因素,判断是否适合使用肝素以及合适的剂量和疗程。

在使用肝素期间,患者应注意遵循医生的嘱咐,并定期复诊检查。

定期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肾功能等指标,以及监测使用肝素后的出血和血栓情况。

同时,应避免其他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的同时使用,以免增加出血的风险。

若有其他药物需使用,应提前告知医生以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对于长期使用肝素的患者,应定期检测肝素的抗凝效果,保持血液凝固时间在目标范围内。

如果发现肝素抗凝效果不足,应及时调整剂量,避免出现血栓。

在使用肝素期间,患者应尽量避免受伤和剐蹭,以免引发出血。

如果不慎出现出血,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同时,患者应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酒、保持适当的体重、进行规律的锻炼等,以改善血液凝固功能,减少血栓的发生风
险。

最后,患者在使用肝素期间应定期进行口腔及皮肤护理,以预防感染。

使用肝素后要注意避免皮肤受到刺激,避免使用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或化妆品。

总的来说,使用肝素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且定期检查相关指标。

患者应注意避免受伤和剐蹭,并且改善生活习惯以降低血栓风险。

任何不适或疑问都应及时与医生沟通,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肝素(heparin)

肝素(heparin)

肝素(heparin)1概述加拿大DrugBank数据库和国外文献将肝素列为窄治疗指数药物(NTIDs)[1-2],但中国、美国、日本等国家暂未明确将肝素纳入NTIDs,这还有待达成共识。

肝素属黏多糖硫酸酯类抗凝药,具有使新鲜血液凝固延迟的作用,其抗凝作用复杂,可影响凝血过程的多个环节。

该药临床主要用于防治血栓形成或栓塞性疾病,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也可用于血液透析、体外循环、导管术、微血管手术等操作中[3]。

肝素是我国医保用药,虽然逐渐被低分子肝素和新型抗凝药替换使用,但2019年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4]中明确指出,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早期救治中,应首选肝素,通常不以低分子肝素替代肝素。

目前,只有依诺肝素在STEMI救治中有循证医学证据,但前提是需要静脉注射30mg,继以每12h皮下注射1mg/kg,其他国产的低分子肝素在STEMI救治中无循证医学证据[4]。

2安全用药提示2.1替换使用目前,由于肝素具有生物利用度低、半衰期短、个体差异大、治疗窗窄且易引起血小板减少等局限性,已逐步被低分子肝素所取代,国内上市低分子肝素及其制剂已取代了肝素90%的临床市场[5],此外,以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阿哌沙班、阿加曲班、磺达肝癸钠等为代表的新型抗凝药与传统药物相比显示出较大优势,为静脉血栓栓塞(VTE)、房颤等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甚至在某些领域可能取代肝素成为抗凝治疗的一线药物[6]。

但在脑梗死的治疗方面,有研究认为,肝素分次静脉滴注治疗进展型脑梗死较低分子肝素疗效好且更安全[7]。

2.2警示不能控制的活动性出血患者,有出血性疾病(包括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或血管性紫癜)的患者,外伤或术后渗血者,先兆流产者,感染性心内膜炎者,胃、十二指肠溃疡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严重未控制的高血压、颅内出血患者,对肝素过敏者禁用;妊娠最后3个月或产后,有增加母体出血危险,尤其是在分娩时须慎用,有过敏性疾病及哮喘病史者、接受口腔手术等易致出血操作的患者、已口服足量的抗凝药者、月经量过多者应慎用;硬膜外麻醉时尽可能地暂停用药;60岁以上老年人,尤其是老年女性对肝素较为敏感,用药期间容易出血,应减少用量,加强监测;对蛇咬伤所致DIC无效;易致眶内及颅内出血,眼科与神经科手术及有出血性疾病者,不宜作为预防用药[8]。

肝素注射方法和位置

肝素注射方法和位置

肝素注射方法和位置肝素是一种常用的抗凝药物,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

正确的肝素注射方法和位置对于药物的有效使用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肝素注射的方法和位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选择注射部位。

肝素注射一般选择腹部皮下组织。

腹部皮下脂肪组织较厚,注射后药物可以慢慢释放,减少注射部位出血和渗出的风险。

同时,避免注射在腹部靠近腰部和脐部的位置,以免刺激腹部大血管和神经。

另外,每次注射的部位应该有一定的距离,以免造成局部皮下组织损伤。

其次,准备注射器和药物。

选择合适规格的注射器,一般使用1ml注射器即可。

肝素一般是以小分子肝素的形式使用,需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和处方使用。

在使用前,应该检查药物的有效期和外观,确认药物没有异常情况后再进行注射。

然后,进行注射操作。

首先,用酒精棉球擦拭注射部位,保持注射部位清洁。

然后,将注射器上的空气排出,注射器上的刻度应该和医生建议的剂量一致。

将注射器垂直插入皮下脂肪组织,注射时应该保持手稳定,避免在注射过程中移动。

注射完成后,用干净的棉球轻轻按压注射部位,避免药物渗出。

最后,处理注射器和药物。

注射器使用后应该丢弃在专门的医疗垃圾桶内,避免二次使用。

药物瓶盖应该紧闭,放置在阴凉干燥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环境。

总之,正确的肝素注射方法和位置对于药物的有效使用至关重要。

正确选择注射部位,准备好注射器和药物,规范的注射操作和正确的处理方式,都是保证肝素注射效果的重要环节。

希望大家在使用肝素注射时,能够按照医生的建议和指导进行操作,确保药物的有效使用和治疗效果。

肝素注射方法和位置

肝素注射方法和位置

肝素注射方法和位置
肝素是一种常见的抗凝血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尤其在心脑血管疾病
的预防和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正确的肝素注射方法和位置对于药物的有效性和患者的安全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肝素注射的方法和位置,希望能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首先,肝素通常是通过皮下注射的方式给药。

在注射前,需要准备好肝素针、
酒精棉球、消毒纱布等器具。

注射部位一般选在腹部皮下脂肪组织丰富的部位,如腹股沟区、腹壁侧面或上臂外侧。

在选择注射部位时,应避开有瘢痕、皮下血肿、疤痕组织等部位,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和分布。

在进行注射前,需要先用酒精棉球对注射部位进行消毒,然后等待干燥。

注射时,应将肝素针垂直地插入皮下组织中,然后慢慢推进针头,直至针尖完全进入皮下组织。

在注射肝素的过程中,需要尽量避免碰到血管和神经,以免引起出血或神经损伤。

注射完成后,需要轻轻拔出针头,并用消毒纱布轻轻按压注射部位,以减少局部出血和渗血的发生。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注射肝素的部位需要轮换使用,以免在同一部位反复注
射导致局部皮下组织受损。

一般来说,可以采用“上腹部-下腹部-左右大腿-左右上臂”这样的顺序轮换注射部位,每次注射后距离上次同一部位的注射位置至少要相隔2.5厘米以上。

总之,正确的肝素注射方法和位置对于药物的吸收和患者的安全性至关重要。

在进行肝素注射时,医护人员需要仔细观察患者的皮肤情况,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注射,以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患者的安全。

希望本文所介绍的内容能够对临床医护人员的实际工作有所帮助。

肝素的临床应用专业知识

肝素的临床应用专业知识

肝素的临床应用专业知识肝素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凝药物,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和药理学特点。

在临床实践中,肝素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症的发生。

本文将从肝素的分类、药理作用、剂量和性能等方面介绍肝素在临床应用中的专业知识。

一、肝素的分类根据分子结构和生物学活性,肝素可以分为普通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

普通肝素是从动物(主要是猪肠黏膜、牛肺、牛肠)黏液中提取的多糖类抗凝物质,具有不可逆地抑制凝血酶原、血浆生成凝血酶活酶和弹力蛋白的作用,主要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等血栓性疾病的治疗。

低分子量肝素是通过对普通肝素进行脱聚酶处理得到的肝素片段,具有抗凝活性,而且有更好的药效和安全性,主要用于普通肝素不能解决的临床问题,如深静脉血栓栓塞(DVT)的预防和治疗等。

二、肝素的药理作用肝素的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结合抗凝血酶、抗凝蛋白和抗凝活酶,抑制凝血酶原的合成和活化,从而干预凝血途径,达到抗凝和抗凝血效果。

此外,肝素还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广泛性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增加红细胞变形性和红细胞聚集抑制活性,调节血管舒缩素的生物学活性,对血管内皮细胞有保护作用,从而对血栓形成有预防作用。

三、肝素的剂量肝素的剂量是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以及疾病的严重程度等因素来确定的。

一般来说,普通肝素的用药剂量是按抗Xa活性单位来计算的,常见的剂量有100U/kg或120U/kg等。

而低分子量肝素的用药剂量通常是按体重来计算的,如40mg或60mg每天。

在使用肝素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个性化调整,避免剂量不足或过量带来的副作用。

四、肝素的性能肝素具有明显的抗凝效果和安全性,是一种重要的治疗药物。

但是在使用肝素的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指标,如APTT、PT、INR等,以及肝素的抗Xa活性等指标,及时调整肝素的剂量,避免出现出血等不良反应。

此外,肝素还具有一定的血栓形成风险,应该避免在溴化碘、短效利尿剂、地高辛等药物一起使用,以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肝素的合理使用

肝素的合理使用

肝素的合理使用抗凝药物的分类及合理使用肝素是一种多功能的酸性黏多糖,由猪肠粘膜或牛肺组织纯化制得。

它在体内和体外都有强大的抗凝作用,常用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

肝素类抗凝药物可分为三类:第一代普通肝素,第二代低分子肝素和第三代肝素戊糖。

其中,第一代平均分子量较大,第二代为将普通肝素经化学或酶裂解制得的低分子肝素,平均分子量较第一代小,第三代为合成的肝素戊糖,分子量最小。

肝素类药物的抗凝作用机制主要有两种:激活抗凝血酶Ⅲ(AT-Ⅲ)和激活肝素辅因子Ⅱ。

其中,肝素类抗凝药物能和AT-Ⅲ结合,催化灭活多种凝血因子。

在没有肝素存在的情况下,AT灭活凝血因子的速度非常缓慢。

肝素可以和AT的赖氨酸部位结合,使AT的精氨酸反应中心构象发生改变,AT由慢性凝血酶抑制剂变为快速抑制剂,灭活凝血因子的速度可以增加1000-2000倍。

肝素和AT结合后可以脱落参和再利用。

肝素-AT复合物能够灭活多种凝血因子,其中IIa和Ⅹa最易受抑制,但机制有所不同。

灭活凝血因子Ⅱa需要形成三联复合物,肝素分子链必须有足够的长度,至少要达到18个糖单位,相对分子质量要大于5400.而相对分子质量小于5400的肝素分子由于不能形成三联复合物,不能灭活Ⅱa因子。

灭活凝血因子Ⅹa,肝素分子只需和AT结合不需要同时和Ⅹa因子结合,对肝素相对分子质量大小没有要求。

因此,所有肝素分子只要含有特殊的戊糖结构就可灭活Ⅹa因子。

在使用肝素类抗凝药物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疾病类型进行合理选择和使用。

同时,需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时间,以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肝素戊糖是一种新型的选择性凝血因子Ⅹa抑制剂,目前使用较少。

与此同时,低分子肝素相对较弱,而肝素戊糖则无此作用。

目前,我院使用的肝素类药物包括:肝素钠、低分子肝素钙(那屈肝素钙、速碧林)、依诺肝素钠(克赛)和达肝素钠(法安明)。

其中,肝素钠是普通肝素的钠盐,而那屈肝素钙、依诺肝素钠和达肝素钠则是低分子肝素的钙盐或钠盐。

肝素的作用与功效

肝素的作用与功效

肝素的作用与功效肝素(Heparin)是一种由肝细胞合成的多糖类化合物,主要存在于动物的肝脏和肺部。

肝素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抗凝剂,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和药理学作用。

在临床上,肝素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

此外,肝素还用于肾脏透析、心脏手术、动脉血栓形成的预防等领域。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介绍肝素的作用和功效。

一、抗凝作用肝素的最主要且直接的作用是抗凝,它通过多种方式发挥其抗凝作用。

肝素能与抗凝酶III结合,阻止抗凝酶III与凝血酶复合物的形成,抑制凝血酶的活性,阻止凝血反应的进行。

此外,肝素还能与凝血酶Ⅹa结合,阻止凝血酶Ⅹa与因子Ⅴa的复合物形成,从而抑制凝血酶Ⅹa的活性。

肝素还能与血小板因子4结合,影响血小板聚集,进一步抑制血液凝固。

通过这些机制,肝素能够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

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除了抗凝作用外,肝素还具有一定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肝素对血小板因子4的结合能力,可以抑制血小板的激活和聚集,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此外,肝素还能影响血小板膜上一些重要受体和信号传导通路,从而调节血小板功能。

三、抗炎作用肝素还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炎症是机体对损伤及感染的一种反应,但过度的炎症反应会引起组织损伤和疾病的发生。

肝素通过多种机制调节炎症反应,包括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调节免疫细胞的活化、促进炎症介质的清除等。

因此,肝素在一些炎症性疾病的治疗中也具有一定的功效。

四、抗肿瘤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肝素还具有抗肿瘤的作用。

肝素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

肝素还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对肿瘤的抵抗能力。

临床研究显示,肝素在一些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效果,并且能够改善患者的生存率。

五、改善血流动力学除了上述作用外,肝素还具有改善血流动力学的作用。

肝素能够通过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和平滑肌收缩,调节血管的张力和血流的分布,从而改善血液循环,减轻心脏负担。

普通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

普通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

过敏反应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对普通肝素 的过敏反应,如皮疹、呼吸急 促等症状。
骨质疏松
长期使用普通肝素可能导致骨 质疏松,增加骨折的风险。
03
低分子量肝素
低分子量肝素的特性
01
02
03
低分子量
低分子量肝素由普通肝素 解聚而成,分子量较小, 更易于透过细胞膜。
抗凝作用
低分子量肝素具有抗凝作 用,可抑制血栓形成。
药代动力学
低分子量肝素的药代动力 学特点使其具有更好的生 物利用度和更长的半衰期 。
低分子量肝素的用途
预防血栓形成
低分子量肝素主要用于预防血栓形成 ,如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
辅助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
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中,低分子 量肝素可与抗血小板药物联合使用, 降低血栓形成风险。
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药效比较
普通肝素
起效快,作用强,但持续时间短 ,需要频繁给药。
低分子量肝素
起效稍慢,但持续时间长,给药 频率较低。
使用方便性比较
普通肝素
需要严格控制注射时间和剂量,使用 较为不便。
低分子量肝素
使用方便,只需按照医生指导的剂量 和时间进行注射。
价格比较
普通肝素
价格相对较低,适合经济条件有限的患者。
临床应用
普通肝素主要用于心血管手术、血 液透析等,而低分子量肝素则主要 用于预防血栓栓塞性疾病,如深静 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
未来研究方向
0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1
03
进一步研究普通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的抗凝机制,以 更好地了解其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
研究普通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在肿瘤治疗和免疫调节 等方面的应用,以拓展其临床应用范围。

肝素

肝素
• 肝素能与血小板受体结合,抑制血小板聚 集产生血栓。
• 肝素具有促进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型纤 溶酶原激活物(t-PA)和内源性组织因子通 路抑制物(TFPI)的作用。组织型纤溶酶 原激活物可激活纤溶系统,内源性组织因
子通路抑制物可抑制组织因子释放。肝素
促进两者的释放,从而促进纤溶系统的激 活。
• 肝素钠:通过激活抗凝血酶Ⅲ(AT-Ⅲ)而发挥抗凝 作用。由于肝素钠具有带强负电荷的理化特性,
要特点对抗凝血酶抑制作用减弱,抗血栓作用增
强,还有出血危险性小,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 长和使用方便等优点。
普通肝素的两种不同给药途径
• 常规给药方法(静脉组):首量肝素于血液透析开始前按 0.2~0.8mg/kg体重从静脉注入,启动透析泵,启动肝素 泵,持续将维持量肝素按4~24mg/h注入动脉壶,血压透 析结束前1h停肝素泵。每位患者肝素用量已个体化,凝血 等级为0级或1级。
• 肝素钠:是粘多糖硫酸酯类抗凝血药。是 由猪或牛的肠粘膜中提取的硫酸氨基葡聚 糖的钠盐,含硫酸基的酸性粘多糖。三硫 酸双糖是肝素的主要双糖单位。
• 肝素钙:主要成份及其化学名称为:硫酸 氨基葡聚糖钙。
• 低分子肝素钙:由猪肠粘膜获取的硫酸氨 基葡聚糖〈肝素〉片段,钙盐。
• 依诺肝素主要成分:依诺肝素。
肝素
肝素的分类
• (1) 普通(标准)肝素是由猪或羊肠黏膜提取,平均 分子量为15000,相当稳定(肝素钠、肝素钙)。
• (2) 通常把分子量小于6000的称为低分子肝素。 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比较,其半衰期较长,抗 血栓效果好,而抗凝出血倾向较弱,有取代普通 肝素的趋势。包括低分子肝素钠(又叫低分子量 肝素钠、替地肝素、达肝素钠、帕肝素钠)、低 分子肝素钙、依诺肝素。

肝素的抗凝血作用的主要机制

肝素的抗凝血作用的主要机制

肝素的抗凝血作用的主要机制肝素是一种常用的抗凝血药物,其主要机制是通过抑制凝血酶的活性和抑制血小板聚集来发挥抗凝血作用。

以下将详细介绍肝素的主要机制。

肝素是一种天然的多糖类物质,由肝脏和肺等组织产生。

它的分子结构中含有许多负电荷基团,可以与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表面的阳离子结合,从而发挥抗凝血作用。

肝素通过与凝血酶形成肝素-抗凝血酶复合物来抑制凝血过程。

凝血酶是促使血液凝固的关键酶,其活性可以被肝素所抑制。

肝素与凝血酶的结合使凝血酶的活性位点被阻断,从而阻止了凝血过程的进行。

此外,肝素还可以与凝血酶的辅助因子Ⅱa、Ⅹa和Ⅸa等结合,进一步抑制凝血反应的进行。

肝素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来发挥抗凝血作用。

血小板是血液凝固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聚集是形成血栓的关键步骤。

肝素通过与血小板表面的凝血因子Ⅳ结合,阻止了血小板的聚集和粘附,从而减少了血栓的形成。

肝素还可以通过增加体内的抗凝血物质来发挥抗凝血作用。

肝素可以促进抗凝血酶Ⅲ的活性,使其与凝血因子Ⅱa、Ⅹa和Ⅸa等形成肝素-抗凝血酶Ⅲ复合物。

肝素-抗凝血酶Ⅲ复合物能够迅速中和凝血因子Ⅱa、Ⅹa和Ⅸa等的活性,进一步抑制凝血反应。

总结起来,肝素的抗凝血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机制来发挥:1. 抑制凝血酶的活性:肝素与凝血酶及其辅助因子结合,阻断凝血酶的活性位点,抑制凝血反应的进行。

2. 抑制血小板聚集:肝素与血小板表面的凝血因子结合,阻止血小板的聚集和粘附,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3. 增加体内抗凝血物质:肝素促进抗凝血酶Ⅲ的活性,形成肝素-抗凝血酶Ⅲ复合物,能够迅速中和凝血因子的活性。

需要注意的是,肝素的抗凝血作用是剂量依赖性的,即剂量越高,抗凝血作用越强。

因此,使用肝素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进行剂量调整。

在临床应用中,肝素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症、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以及血液透析等情况下的血栓形成。

同时,由于肝素具有较短的半衰期,使用后容易被人体代谢和排泄,因此在应用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避免出现出血等副作用。

肝素

肝素

华法令
(三)用法 由于华法令作用开始和消失都需一定时间, 故一般先用肝素开始抗凝,7-10天后两者 交替,3天后以华法)监测 预防高危术后静脉血栓形成:INR 1.5~2.5; 治疗静脉血栓形成:INR 2.0~2.5; 心瓣膜置换术:INR 2.0~3.6。
华法令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剂(TFPI):重组制备, 与结合在TF-Ⅶa复合物上的Ⅹa结合,抑制凝
血酶形成;

阿加曲班:精氨酸衍化物制剂。
抗血小板药


抑制血小板代谢:阿司匹林、潘生丁等; 干扰ADP介导血小板活化:噻氯匹定 (抵克力得)、氯吡格雷(玻力维); 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阻断药:阿昔单抗。
抗凝剂

常用抗凝剂包括肝素、低分子量肝素、 香豆素类抗凝剂(华法令)、其他抗凝 剂(抗凝血酶-Ⅲ、APC、水蛭素等)。
肝素

肝素:是高度硫酸化的葡糖胺聚糖,分 子量介于3000-30000。临床所用肝素是 一种未组分肝素(unfractionated heparin, UFH),含低分子量肝素(LMW-H)及 高分子量肝素(HMW-H)。
阿昔单抗


作用:能与纤维蛋白原竞争GpⅡb/Ⅲa受 体上的结合位点,抑制血小板聚集。 适应症:不稳定心绞痛、急性心梗等严 重患者,PTCA后冠脉血管急性再闭塞。 副作用:易至出血并发症。
低分子量肝素
(一)药理作用 用化学或酶解方法,由未组分肝素裂解得 来。 特点:1.分子量3000-7000,60-80%为分子 量2000-8000的粘多糖; 2.抗Ⅹa作用强于抗凝血酶Ⅱa,抗Ⅹa/抗Ⅱa大 于2-4:1; 3.皮下注射生物有效性达80-100%,3-4h血浓度 达高峰,生物半衰期3-5h。

肝素的使用方法及用量

肝素的使用方法及用量

肝素的使用方法及用量首先,肝素的使用方法包括皮下注射和静脉注射两种方式。

对于普通肝素,皮下注射是最常见的使用方法。

在注射前,需要将注射部位进行消毒,然后用专业的注射器将肝素缓慢注射到皮下脂肪组织中,注射部位通常为腹部或大腿外侧。

而对于低分子肝素,也可以通过皮下注射的方式使用,但不需要进行常规的凝血时间监测,更加方便快捷。

另外,对于一些需要紧急抗凝治疗的患者,可以选择静脉注射肝素,但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其次,肝素的用量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一般来说,肝素的用量是根据患者的体重来计算的,通常为每公斤体重80~100单位。

在实际使用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凝血指标、疾病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进行个体化调整。

同时,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指标,以确保肝素的使用达到预期的抗凝效果,同时避免出现出血等不良反应。

此外,肝素的使用还需要注意一些注意事项。

首先,对于肝素过敏者、近期有大手术或严重创伤患者、有活动性出血或血小板减少的患者,以及孕妇等特殊人群,应慎重使用肝素,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使用。

其次,肝素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出血、血小板减少、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并在出现异常时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综上所述,肝素是一种重要的抗凝药物,在临床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正确的使用方法和合理的用量对于确保药物的安全有效使用至关重要。

医护人员在使用肝素时需要严格按照规范操作,并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及时调整用药方案,以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希望本文对于肝素的使用方法及用量有所帮助,同时也提醒大家在使用肝素时要谨慎操作,确保药物的安全使用。

肝素的使用方法及用量

肝素的使用方法及用量

肝素的使用方法及用量
肝素是一种常用的抗凝血药物,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血栓性疾病和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治疗中。

正确的使用方法和用量对于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肝素的使用方法及用量。

一、肝素的使用方法。

1. 肝素的注射部位,一般情况下,肝素是通过皮下注射的方式给药。

注射部位通常选择在腹部皮下脂肪组织丰富的部位,如腹部前壁或腹股沟区。

2. 注射技巧,在给药前需要进行皮肤消毒,然后将注射器垂直插入皮下组织,并缓慢注射药液。

注射后需要轻轻按摩注射部位,帮助药液的吸收。

3. 用药时间,肝素一般每日注射1-2次,注射时间一般为早晨和晚上。

二、肝素的用量。

1. 治疗剂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疾病类型确定肝素的治疗剂量,一般情况下,成人的肝素治疗剂量为每日10000-20000IU,分2-3次皮下注射。

2. 预防剂量,对于需要预防血栓形成的患者,肝素的预防剂量一般为每日5000-10000IU,分2次皮下注射。

3. 用药时间,肝素的使用时间一般根据医生的建议,根据疾病类型和患者情况进行调整,一般情况下,治疗时间不宜过长,预防时间根据疾病情况而定。

总之,对于肝素的使用方法及用量,患者在使用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使用,不可随意增减剂量或更改用药时间。

同时,使用过程中需要定期监测凝血功能指标,以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NS)临床治疗方法 )
LMWH结合糖皮质激素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NS) 结合糖皮质激素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结合糖皮质激素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 的临床有效方法。 的临床有效方法。 LMWH减轻肾小球内凝血,改变血液高粘状态,减少血栓 减轻肾小球内凝血,改变血液高粘状态, 减轻肾小球内凝血 形成 LMWH补充肾小球基底膜滤过屏障的负电荷,减少血液中 补充肾小球基底膜滤过屏障的负电荷, 补充肾小球基底膜滤过屏障的负电荷 蛋白的漏出,降低 小时尿蛋白的总量 小时尿蛋白的总量, 蛋白的漏出,降低24小时尿蛋白的总量,减轻低蛋白血症 LMWH提高血浆白蛋白,降低血甘油三酯及胆固醇 提高血浆白蛋白, 提高血浆白蛋白
3
博璞青药代动力学
生物利用度:皮下注射 生物利用度:皮下注射90-100% 血药浓度峰值时间: 皮下注射2-3个小时 血药浓度峰值时间: 皮下注射 个小时 半衰期:皮下注射4小时 静脉注射2小时 半衰期:皮下注射 小时,静脉注射 小时 小时, 代谢途径:肝脏内代谢, 代谢途径:肝脏内代谢,通过肾脏排泄 不能通过胎盘屏障
24
急性冠脉综合征分型、 急性冠脉综合征分型、诊断与治疗对策
ACS ST段抬高 段抬高 STEMI ST段不抬高 段不抬高 CK-MB≥ 正常上限的 倍 ≥ 正常上限的2倍 CK-MB<正常上限的 倍 <正常上限的2倍 TnT(TnI)不升高 不升高 UAP 一般的抗栓 抗缺血治疗
胸痛≤12小时 胸痛≤ 小时 PTCA或 或 溶栓治疗
胸痛>12小时 小时 抗栓治疗 抗栓治疗 冠脉造影 冠脉造影 PTCA或CABG 或
TnT(TnI)升高 升高 NSTMI LMWH GPⅡb/Ⅲa拮抗剂 Ⅱ Ⅲ
1周内冠脉造影,适者行 周内冠脉造影,适者行PCI或CABG 或
25
PTCA——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 CABG——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 UAP——不稳定性心绞痛 减少了出血、血小板减少等不良反
应发生的可能性。 应发生的可能性。
更经济—无须常规监测,节省患者的监测和 更经济 无须常规监测,
诊治费用。 诊治费用。
更方便—皮下注射, 次 日 更方便 皮下注射,1-2次/日
8
9
10
“中检所”报告结论 中检所” 中检所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报告: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报告:
2
博璞青药理作用
博璞青通过与抗凝血酶Ⅲ 博璞青通过与抗凝血酶Ⅲ(AT -Ⅲ)结合,激活 Ⅲ 结合, 其活性,起到抗凝抗栓的效果。 其活性,起到抗凝抗栓的效果。 博璞青有明显的抑制凝血因子Ⅹ 和较低的抑制 博璞青有明显的抑制凝血因子Ⅹa和较低的抑制 凝血酶(凝血因子Ⅱ )的作用, 凝血酶(凝血因子Ⅱa)的作用,具有快速和持 续的抗血栓形成作用,并能改善血流动力学状况。 续的抗血栓形成作用,并能改善血流动力学状况。 对血液凝固性和血小板功能无明显影响。 对血液凝固性和血小板功能无明显影响。
可以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率 减少出血的发生率 使用方便, 使用方便,无须监测
28
低分子量肝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UAP 低分子量肝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UAP患者血栓形 患者血栓形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 成的危险性。 成的危险性。 低分子量肝素与抗凝血酶III( 低分子量肝素与抗凝血酶 (ATIII)结合,可使凝 )结合, 血酶快速抑制,防止已形成血栓扩展, 血酶快速抑制,防止已形成血栓扩展,并为内源性 纤维溶解的发生争取时间。 纤维溶解的发生争取时间。低分子量肝素还有保护 血管内皮,防止血小板黏附,促进侧支循环作用。 血管内皮,防止血小板黏附,促进侧支循环作用。 两者联合大大降低了AMI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已被 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两者联合大大降低了 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多个临床研究证实。 多个临床研究证实。
29
低分子量肝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 低分子量肝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UAP 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
通过最新临床试验发现: 通过最新临床试验发现:
UAP在发病时,由于血管壁的损伤导致大量的 在发病时, 在发病时 凝血因子被激活,而凝血因子的激活要持续 个月 个月。 凝血因子被激活,而凝血因子的激活要持续3个月。 推荐使用低分子肝素两个疗程, 推荐使用低分子肝素两个疗程,可使心绞痛发作频 率和次数、心肌梗死的几率明显降低。 率和次数、心肌梗死的几率明显降低。
博璞青的临床应用范围 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首选药物
血液透析时做为体外循环抗凝剂 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 预防和治疗深部静脉血栓/肺栓塞 预防和治疗深部静脉血栓 肺栓塞 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 肾病综合征 各种原因引起的高凝状态等
18
博璞青—理想的血透抗凝剂 理想的血透抗凝剂
12
透析效果比较
例次 P=0.697 n=296 两种LMWH对 两种 对 血透效果相同
13
透析过程中APTT(秒)的变化 透析过程中 (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0h 2h 4h 博璞青 速碧林
0h P=0.694 2h P=0.405 4h P=0.167 n=60 说明两种抗凝剂在不同时 间对APTT的影响基本相同 间对 的影响基本相同
4
与肝素比较) 分子量分布(与肝素比较)
博璞青(平均分子量 博璞青(平均分子量4040D) )
普通肝素(12000-15000D) 普通肝素 //
| 5000
5
| 10000
| 15000
//
| 30000
分子量(道尔顿)
与肝素比较) 半衰期(与肝素比较)
_
血 浆 抗
半衰期延长两倍 _ 1.0
浓 a 度 ( )
0. _ 肝素 0.1
| 1
|
| (
| )
|
|
6
对APTT的影响(与肝素比较) 的影响 与肝素比较)
对 APTT(部分活化凝血酶元时间) 的影响 ( 部分活化凝血酶元时间)
140 120 100 0 0 40 20 0 0 12
( 时) 时)
APTT 的 延 长 (秒 )
7
博璞青 普通肝素
与肝素比较) 结 论(与肝素比较)
15
临床验证结论
博璞青与速碧林的抗凝效果相同。 博璞青与速碧林的抗凝效果相同。 博璞青与速碧林在透析器凝血、透析器容量、血 博璞青与速碧林在透析器凝血、透析器容量、 浆中抗Ⅹ 水平 以及对APTT、TT、PT的影响等 水平、 浆中抗Ⅹa水平、以及对 、 、 的影响等 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两者疗效等同。 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两者疗效等同。 本试验未发现博璞青具有任何副作用。 本试验未发现博璞青具有任何副作用。
博璞青—平均分子量 平均分子量 博璞青— 博璞青— 博璞青—
11
4040道尔顿 道尔顿
分子量小于8000D占90.6% 占 分子量小于 国家标准
60%
FⅩa为标示量的 Ⅹ 为标示量的 为标示量的108.9% FⅩa / FⅡa比值为 4.0 Ⅹ Ⅱ 比值为
博璞青与进口产品比较
卫生部临床药理基地进行多中心验证 临床实验单位: 临床实验单位: 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 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 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 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 实验目的: 实验目的:评价博璞青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对照品: 对照品:速碧林
肝素概述
肝素首先从肝脏发现而得名, 肝素首先从肝脏发现而得名,现在主要从牛肺或 猪小肠黏膜提取。 猪小肠黏膜提取。 其分子量约为3000-50000道尔顿,平均分子 道尔顿, 其分子量约为 道尔顿 量12000~15000。 。 普通肝素的缺点: 普通肝素的缺点: 血小板减少 骨质疏松症 动脉粥样硬化 高脂血症
30
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UAP使用剂量 使用剂量 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 推荐剂量
一般剂量 120IU/kg/d,最大剂量 10000IU/12小 , 小 时。 第一个疗程: 第一个疗程:4000IU或6000IU, bid , sc, 7-14天。 或 天 间隔3~7天后开始第二个疗程 间隔 天后开始第二个疗程 第二个疗程: 第二个疗程:4000IU或6000IU, qd , sc, 7~14天。 或 天
较普通肝素的出血倾向减少 无须常规监测, 无须常规监测,减少患者经济支出 注射部位出血时间缩短25% 注射部位出血时间缩短 单次剂量即可满足透析需要 降低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血症的发生率 降低高胆固醇 高甘油三酯血症的发生率 减少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19
血液透析— 血液透析 使用博璞青
推荐剂量: 推荐剂量: 在血透开始时, 在血透开始时,从血管通道动脉端注入 0.4ml:4000IU 1支(体重小于 支 体重小于60kg)或 ) 0.6ml:6000IU 1支(体重大于 支 体重大于60kg)即可满足 ) 一次透析4hr的需要。 的需要。 一次透析 的需要 若血透时间超过4hr,应在开始后3小时左右 ,应在开始后 小时左右 若血透时间超过 补充新的抗凝剂。 补充新的抗凝剂。
2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胶原纤维和脂 质核暴露,引发血小板粘附,聚集, 质核暴露,引发血小板粘附,聚集,释放血小板 因子,形成血栓。 因子,形成血栓。 同时可伴血管痉挛,引起血管腔明显狭窄或 同时可伴血管痉挛, 闭塞。 闭塞。
20
博璞青在肾内科的应用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NS)是一组以大量蛋白 ) 尿,高度水肿,高脂血症及低蛋白血症为特征 高度水肿, 的临床综合症 高凝状态是肾病综合征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之 一,常并发各种深静脉血栓,如肺栓塞、肾静 常并发各种深静脉血栓,如肺栓塞、 脉或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