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药分类及作用机制

合集下载

抗凝血药类药物的作用原理

抗凝血药类药物的作用原理

抗凝血药类药物的作用原理引言抗凝血药(anticoagulant)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的药物,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相关疾病,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和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等。

本文将介绍抗凝血药类药物的主要作用原理。

抗凝血药的分类根据作用机制的不同,抗凝血药可分为三大类:血小板抑制剂、抗凝剂和纤溶抑制剂。

1.血小板抑制剂: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小板释放的栓塞物质,阻止血栓的形成。

2.抗凝剂:主要作用于凝血因子,延长凝血时间,阻碍血栓的形成。

3.纤溶抑制剂:抑制纤溶酶的活性,增强凝血反应,防止纤溶。

抗凝血药的作用机制抗凝血药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实现其抗凝作用。

血小板抑制剂血小板抑制剂主要有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1.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自主的形成栓塞物质TXA2的生成,阻断TXA2与血小板上的受体结合,从而减少下游凝血及血小板聚集反应。

2.氯吡格雷:通过拮抗ADP受体的活化,减少ADP对血小板的聚集作用,阻断凝血级联反应,防止血栓形成。

抗凝剂抗凝剂包括肝素、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s)。

1.肝素:通过与抗凝血酶、抑制血小板因子的活性,使凝血时间延长,防止血栓的形成。

2.华法林:通过拮抗维生素K的活性,抑制凝血因子II、VII、IX和X的合成,延长凝血时间,阻碍血栓形成。

3.NOACs:其中包括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和直接活化因子X抑制剂,通过直接抑制凝血级联反应的关键酶,实现抗凝作用。

纤溶抑制剂纤溶抑制剂主要有氨甲环酸和氨甲环酸磺酰胺。

1.氨甲环酸:通过与纤溶酶的活性结合,抑制其活性,阻止纤溶作用,增强凝血反应,防止过早纤溶导致的血栓重新形成。

2.氨甲环酸磺酰胺:与氨甲环酸类似的作用机制,唯一区别是氨甲环酸磺酰胺的作用持续时间更长。

结论抗凝血药类药物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实现其抗凝作用,包括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凝血因子和抑制纤溶作用等。

了解这些药物的作用原理有助于合理选择和使用抗凝药物,提高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抗凝血药 科普

抗凝血药 科普

抗凝血药科普抗凝血药是一种常用的药物类别,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液凝结问题。

血液凝结是人体自然的生理反应,可防止过多出血。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血液容易过度凝结,导致血栓形成,这可能引发心肌梗塞、中风等严重疾病。

抗凝血药通过干扰血液凝结过程,减少凝块形成的可能性,从而预防或治疗相关疾病。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凝血药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和抗凝血酶药物两大类。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这两类抗凝血药的分类、作用机制和使用要点。

一、抗血小板聚集抑制剂:1.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是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它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减少血栓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起到抗凝血作用。

阿司匹林主要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如心肌梗塞、中风等。

2.比伐卢定:比伐卢定是一种树皮提取物,属于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它通过阻止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防止血栓形成。

比伐卢定主要用于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抗凝治疗。

3.氯吡格雷:氯吡格雷是一种ADP受体拮抗剂,通过干扰ADP和血小板表面受体的结合,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氯吡格雷在冠心病、外周动脉疾病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抗凝效果。

二、抗凝血酶药物:1.肝素:肝素是一种常用的抗凝剂,通过活化抗凝酶,抑制凝血酶的活性,防止血栓形成。

肝素常用于血栓性疾病的治疗,如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

2.低分子肝素:低分子肝素是肝素的一种改良剂,具有更长的半衰期和更低的出血风险。

由于其方便使用和观察,低分子肝素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3.华法林:华法林是一种维生素K拮抗剂,可抑制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的合成,从而达到抗凝效果。

它常用于长期抗凝治疗,如心瓣膜置换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和房颤等。

需要注意的是,抗凝血药的使用需要严密监控,因为过度抗凝可能导致出血风险增加,而抗凝不足又可能使血栓问题未得到有效控制。

因此,在使用抗凝血药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定期进行血小板计数、凝血酶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检查,以调整剂量和监测疗效。

2023常见的抗凝药物作用机制及分类(全文)

2023常见的抗凝药物作用机制及分类(全文)

2023常见的抗凝药物作用机制及分类(全文)血栓形成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血栓造成血管部分或完全堵塞、导致相应部位血供障碍。

血栓的形成是导致动脉及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主要原因。

抗凝药通过阻止血液凝固而防止血栓形成,是临床上非常重要的抗栓药物,用于防治血管内栓塞或血栓形成等疾病。

预防中风或其他血栓疾病,广泛应用于房颤、急性心肌梗死(AMI)、外周静脉血栓、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肺栓塞、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K:)、体外循环的抗凝等。

1凝血酶间接抑制剂1.1 凝血酶间接抑制剂一一抗凝机制通过与抗凝血酶(ATm)的相互作用间接抑制∏a、Xa.IXa x X∏a.XIa的活性,发挥抗凝作用。

1.2 代表药物——肝素(UFH)肝素为存在于肥大细胞分泌颗粒的氨基葡聚糖,因最早在肝脏发现而得名,后来证实肺含量最高。

药用肝素主要从猪小肠粘膜或牛肺提取,平均分子量15000Da.肝素为带大量负电荷的大分子,在肠道破坏失活,口服无效,皮下注射缓慢而不规则,常用静脉给药。

肝素使用注意事项:0肝素不可肌肉注射给药;0肝肾功能不全、出血性器质性病变、视网膜血管疾患、服用抗凝血药者、孕妇及产后妇女慎用应慎用;0对肝素过敏者、有出血倾向及凝血机制障碍者禁用;0肝素代谢迅速,轻微过量停用即可,严重过量应用硫酸鱼精蛋白缓慢静注予以中和,通常Img鱼精蛋白能中和100单位肝素,如果肝素注射后已超过30分钟,鱼精蛋白用量需减半。

1.3 代表药物——低分子肝素(1MWH)低分子肝素是肝素解聚制得的一种低分子量氨基葡萄糖,平均分子量约4000~6000Da,包括依诺肝素、那屈肝素、达肝素、亭扎肝素、阿地肝素、瑞维肝素等,低分子量肝素,并不是一种药品的通用名,而是一类药品的统称。

低分子肝素使用注意事项:0不能用于肌肉注射,一般选择深部皮下注射;0慎用于有过敏史者、有出血倾向及凝血机制障碍者(包括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中风、严重肝肾疾患、严重高血压、视网膜血管性病变)、妊娠妇女等;0低分子肝素同肝素相比,可皮下注射,不需持续静脉滴注,生物利用度高达90%,半衰期较长,为3~5h,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较低(约0.1%),不良反应小,一般不需要实验室监测凝血指标。

抗凝药物的作用机制说明书

抗凝药物的作用机制说明书

抗凝药物的作用机制说明书一、药物名称:抗凝药物二、作用机制抗凝药物是一类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液凝固的药物。

其作用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抑制凝血因子形成:抗凝药物能够抑制凝血因子的合成和释放,以减少血液中凝血因子的浓度,从而降低凝血的可能性。

常见的抗凝药物如华法林、肝素等,通过调节凝血因子II、V、VII、X和重链组分的合成来发挥其作用。

2. 阻断凝血酶生成:抗凝药物还可以阻断凝血酶(血栓)的生成过程。

血栓是由凝血因子在血管内聚集并形成的,它会导致血管阻塞和血液循环障碍。

抗凝药物通过干扰凝血酶的生成或与其结合,阻止血栓的形成,从而减少血栓性疾病的风险。

3. 促进纤溶作用:抗凝药物还可以促进纤溶作用,即加速血栓的溶解和清除。

纤溶作用能够将血栓中的纤维蛋白溶解,从而保持血液的正常流动和循环。

常见的抗凝药物如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通过促进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的释放和抑制纤溶抑制剂的合成,来加速血栓的溶解。

4. 抑制血小板聚集:某些抗凝药物也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作用,从而阻止血小板在血管壁上粘附和聚集,减少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这类抗凝药物一般被称为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广泛应用于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等疾病的治疗中。

三、用法和用量1. 根据医生的指导准确使用抗凝药物;2. 用法和用量会因药物类型及所要治疗的具体疾病而有所不同,请按照药物说明书或医生的指导进行使用;3. 不得随意停药或更改用量,防止出现不良反应或疾病复发。

四、注意事项1. 对抗凝药物过敏者禁用;2. 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慎用抗凝药物;3. 使用抗凝药物期间,应定期检查凝血功能,确保药物的安全和疗效;4. 在使用抗凝药物期间,尽量避免剧烈运动、肌肉注射等可能导致出血的活动;5. 如出现不适或严重副作用,请及时就医。

五、不良反应1. 出血是抗凝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鼻衄、消化道出血、皮下出血等,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2. 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如皮疹、荨麻疹、呼吸困难等;3. 不良反应还可能包括贫血、食欲不振、恶心、头痛等。

抗凝药分类及作用机制

抗凝药分类及作用机制

抗凝药分类及作用机制抗凝药是指那些能防止或减少血液凝固的药物,多被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

抗凝药主要分为非口服抗凝药和口服抗凝药两大类,如华法林、佐剂巨棕、利伐沙班等。

一、非口服抗凝药1. 肝素肝素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抗凝剂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心血管手术中、外科术后以及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

肝素是一种多聚物糖,通过与抗凝药酶的抑制,防止凝血酶的生成和血凝块的形成。

同时,肝素可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功能,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稳定血栓的破坏。

2. 低分子量肝素低分子量肝素是在肝素基础上经过酶解而得到的一种肝素。

相比肝素,低分子量肝素的分子量较小,对血小板活化和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较小,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效果更显著。

同时,它具有半衰期较长、治疗方便等优点。

3. 静脉注射抗凝药(比如阿司匹林)静脉注射抗凝药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和抗凝药。

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可通过抑制血小板活化和凝集,减少血栓形成的发生。

抗凝药如阿加曲班、美滋洛净等则可通过抑制凝血酶生成,防止血栓的形成。

二、口服抗凝药口服抗凝药是指那些可以口服的抗凝药物。

它们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血浆凝血酶原时间,达到防止血栓形成和消解已形成的血栓的目的。

口服抗凝药又可分为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和其他口服抗凝药三类。

1. 华法林华法林是一种维生素K拮抗剂,可防止凝血酶原的生成,从而减缓血液的凝固过程。

华法林有明显的异质性,用药量和身体各系统的代谢过程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开始用药前需了解华法林用药的相关知识,并在医生监管下进行个性化调节。

2. 新型口服抗凝药新型口服抗凝药是近年来开发的一类新型抗凝药,包括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阿哌沙班等。

它们的作用机制与华法林不同,是直接抑制凝血酶或者因子Xa的活性,从而达到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

3. 其他口服抗凝药其他口服抗凝药主要包括双香豆素、阿哌宁等。

双香豆素是一种间接抗凝剂,通过抑制维生素K的依赖性凝血因子和促血小板因子的生成,达到抗凝作用。

抗凝剂知识点总结

抗凝剂知识点总结

抗凝剂知识点总结抗凝剂是一类药物,用于预防与治疗血液凝结的情况。

血液凝结是机体正常的防御反应,但当凝块形成过多或过大时,会引发严重的健康问题,如心血管疾病和血栓形成。

抗凝剂通过干扰血液凝结过程的不同阶段,起到预防和治疗血栓的作用。

本文将向您介绍抗凝剂的知识点,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类药物的应用和作用机制。

一、抗凝剂的分类抗凝剂可分为以下两类:1.抗血小板药物:主要用于预防血小板聚集,如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2.抗凝药物:主要用于抑制凝血因子的活性,如华法林和肝素。

二、抗凝剂的作用机制抗凝剂通过不同的机制发挥其作用,这些机制包括:1.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剂可以阻止血小板在血管壁上的聚集,从而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2.抑制凝血因子:抗凝剂可以干扰凝血因子的活性,阻止血液凝结。

凝血因子是血液凝结过程中的关键蛋白质,通过抑制其活性可以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三、抗凝剂的应用抗凝剂广泛应用于以下疾病的预防和治疗:1.心脏病:抗凝剂可用于预防心脏病患者的血栓形成,降低心脏病事件的风险。

2.中风:抗凝剂可用于预防中风,特别是由于心房颤动引起的血栓形成。

3.血栓性疾病:抗凝剂可用于治疗和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

4.血管瘤:抗凝剂可用于治疗血管瘤,防止其继续生长和出血。

四、抗凝剂的使用注意事项在使用抗凝剂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定期监测:抗凝剂的使用需要定期监测其疗效和安全性。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剂量和监测指标。

2.出血风险:抗凝剂使用时存在出血的风险。

患者在使用抗凝剂期间应避免剧烈运动、避免受伤,以及密切关注任何不正常的出血现象。

3.食物和药物相互作用:某些食物和药物可能会影响抗凝剂的疗效。

患者在使用抗凝剂期间应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与抗凝剂相互作用的食物和药物。

五、结语抗凝剂是一类重要的药物,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相关疾病。

通过干扰血液凝结过程的不同阶段,抗凝剂可以有效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在使用抗凝剂时,患者需要密切关注医生的指导,遵循适当的用药和注意事项,以确保药物的安全和疗效。

抗凝药分类及作用机制

抗凝药分类及作用机制

抗凝药分类及作用机制1. 抗凝药的定义抗凝药是指能够抑制血液凝结的药物,在各种临床设置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它们通过不同的机制来防止血液的凝固,从而有效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静脉血栓形成等病症。

2. 抗凝药的分类根据抗凝药的作用机制不同,抗凝药可以被分为以下几种:2.1 抗血小板药物抗血小板药物主要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从而防止血栓的形成。

常见的抗血小板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噻氯匹定等。

这些药物主要用于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如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等,并且通常与其他治疗措施同时使用。

2.2 抗凝药抗凝药常用于预防或治疗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等相关血管疾病。

抗凝药分为肝素和华法林两类,二者的作用机制不同。

2.2.1 肝素肝素是一种天然的抗凝物质,可以抑制凝血酶的活性,防止血凝块的形成。

肝素分为常规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两种,常规肝素的作用时间较短,常用于急诊治疗和术前准备,而低分子量肝素则作用时间较长,通常用于长期预防和治疗。

2.2.2 华法林华法林是一种维生素K拮抗剂,能阻断凝血因子的生成,从而减少血栓的形成。

华法林需要通过口服的方式来进行使用,需要经过个体化治疗和定期的血液监测。

2.3 新型抗凝药新型抗凝药是指在近年开发的一类抗凝药物,也因此成为第四代抗凝药。

这一类药物相对于华法林等老一代药物而言,更加方便使用,无需进行个体化治疗和定期的血液监测。

新型抗凝药主要是通过抑制凝血酶的形成来防止血栓的形成。

常见的新型抗凝药包括阿哌沙班、达比加群和利伐沙班等。

这些药物通常用于预防和治疗心房颤动和肺栓塞等。

3. 抗凝药的作用机制虽然抗凝药的分类多种多样,但它们都是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来发挥它们的抗凝作用。

以下为常见抗凝药的作用机制:3.1 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机制抗血小板药物主要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来预防血栓的形成。

这些药物一般作用于血小板表面受体,阻止血小板间的互相结合。

由此降低了血栓的风险。

3.2 抗凝药的作用机制抗凝药主要是通过抑制凝血因子的生成来防止血栓的形成。

抗凝药物分类

抗凝药物分类

抗凝药物分类抗凝药物是一类能够防止血液凝固的药物,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

根据其作用机制和化学结构的不同,抗凝药物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抗血小板药物抗血小板药物主要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

它们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作用,从而防止血管内膜受损后形成血栓。

这类药物常用于预防心肌梗死、脑卒中等疾病。

2. 直接抗凝药物直接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利伐沙班、达比加群等。

它们通过干扰凝血因子的活性或合成来达到抑制血液凝固的作用。

这类药物常用于治疗深静脉血栓、肺动脉栓塞等疾病。

3. 抑制凝血酶原激活剂的药物这类药物包括肝素、低分子肝素等,它们通过与凝血酶原激活剂结合,抑制血液凝固的过程。

这类药物常用于预防和治疗心脏手术、血管手术等疾病。

4. 抑制纤维蛋白溶解的药物这类药物包括氨甲环酸、替布普罗林等,它们通过抑制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活性,从而增强血栓形成的能力。

这类药物常用于治疗出血性疾病。

在使用抗凝药物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抗凝药物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疾病类型进行选择和调整剂量。

2. 在使用抗凝药物期间,患者需要定期检查血液指标,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有效。

3. 抗凝药物存在一定的副作用风险,如出血等。

在使用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并及时采取措施。

4. 患者在使用抗凝药物期间需避免剧烈运动、外伤等行为,以免增加出血风险。

总之,抗凝药物是一类重要的药物,对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具有重要作用。

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并严格遵守医嘱进行用药。

抗凝药分类及作用机制

抗凝药分类及作用机制

抗凝药分类及作用机制在现代医学中,抗凝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被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各种与血液凝固相关的疾病,如血栓栓塞性疾病、心房颤动引起的中风风险等。

抗凝药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来抑制血液的凝固过程,以达到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的目的。

接下来,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抗凝药的分类及其作用机制。

一、肝素类抗凝药肝素是最早被广泛应用的抗凝药物之一。

它分为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

普通肝素是一种分子量较大的多糖链混合物。

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与抗凝血酶Ⅲ(ATⅢ)结合,增强ATⅢ对凝血因子Ⅱa(凝血酶)、Ⅸa、Ⅹa、Ⅺa 和Ⅻa 的抑制作用。

肝素与 ATⅢ结合后,会引起 ATⅢ的构象发生变化,使其活性部位更加暴露,从而能够更有效地灭活这些凝血因子。

低分子肝素则是通过对普通肝素进行化学或酶学解聚得到的。

与普通肝素相比,低分子肝素对凝血因子Ⅹa 的抑制作用更强,而对凝血酶(Ⅱa)的抑制作用较弱。

这使得低分子肝素在发挥抗凝作用的同时,出血风险相对较低。

肝素类抗凝药常用于治疗深静脉血栓、肺栓塞、急性心肌梗死等疾病。

但使用肝素类药物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需要频繁监测凝血功能、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症等。

二、维生素 K 拮抗剂这类药物的代表是华法林。

华法林通过抑制维生素 K 依赖的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合成来发挥抗凝作用。

维生素 K 是参与凝血因子合成的重要辅酶。

华法林能竞争性地抑制维生素 K 环氧化物还原酶,使维生素 K 无法被还原为具有活性的形式,从而影响上述凝血因子的合成。

由于这些凝血因子的半衰期不同,华法林的起效时间通常需要 2 5 天。

华法林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以调整药物剂量,确保抗凝效果在合适的范围。

同时,华法林的抗凝效果容易受到多种食物和药物的影响,例如富含维生素 K 的食物(如绿叶蔬菜)可能会降低华法林的抗凝作用,而某些药物(如某些抗生素)可能会增强华法林的抗凝作用。

华法林常用于预防心房颤动患者的血栓栓塞并发症、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抗凝治疗等。

抗凝血药的分类及常用药物

抗凝血药的分类及常用药物

抗凝血药的分类及常用药物1. 引言抗凝血药是一类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的药物。

血栓是指在血管内形成的凝块,它可以堵塞血管并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和中风。

抗凝血药通过不同的机制来阻止或延缓血液凝结,从而降低发生血栓的风险。

本文将介绍抗凝血药的分类及常用药物,并对其作用机制、适应症、副作用和注意事项进行详细阐述。

2. 分类抗凝血药可分为以下三类:肝素类、华法林类和新型口服抗凝剂。

2.1 肝素类肝素是一种天然存在于人体内的多聚糖,具有强效的抗凝作用。

根据其分子量和作用机制,肝素可分为普通肝素(低分子量肝素)和非普通肝素(常规肝素)两类。

2.1.1 普通肝素(低分子量肝素)普通肝素是通过酶解普通肝素得到的低分子量肝素,具有以下特点:•作用机制:通过与抗凝血酶Ⅲ结合,抑制凝血因子Ⅹa和Ⅱa的活性。

•适应症:用于预防和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症、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等。

•常用药物:依诺肝素、达肝素等。

2.1.2 非普通肝素(常规肝素)非普通肝素是从动物(如牛或猪)粘液中提取得到的多聚糖,具有以下特点:•作用机制:通过与抗凝血酶Ⅲ结合,抑制凝血因子Ⅹa和Ⅱa的活性。

•适应症:主要用于静脉血栓栓塞症、急性冠脉综合征等的治疗。

•常用药物:常规肝素、低分子量常规肝素等。

2.2 华法林类华法林是一种维生素K拮抗剂,通过抑制维生素K的合成,降低凝血因子Ⅱ、Ⅶ、Ⅸ和Ⅹ的活性,从而抑制血液凝结。

华法林类药物具有以下特点:•作用机制:通过抑制维生素K的合成,降低凝血因子Ⅱ、Ⅶ、Ⅸ和Ⅹ的活性。

•适应症:用于预防和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症、心房颤动等。

•常用药物:华法林、丹参酮等。

2.3 新型口服抗凝剂新型口服抗凝剂是近年来开发的一类口服抗凝药物,主要包括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和直接抗凝血酶Ⅹa剂。

2.3.1 直接凝血酶抑制剂直接凝血酶抑制剂通过与凝血酶结合,阻止其催化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的过程。

•作用机制:通过与凝血酶结合,阻止其催化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

常用抗凝剂知识点总结

常用抗凝剂知识点总结

常用抗凝剂知识点总结一、抗凝剂的定义和作用抗凝剂是一类能够抑制凝血过程的药物,可以防止血液在血管内过度凝结,避免形成血栓。

它们一般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等。

抗凝剂通过不同的机制发挥作用,包括:抑制凝血因子的合成和活化、减少凝血因子的活性或浓度、阻止凝血因子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结合等。

二、抗凝剂的分类按作用机制不同,抗凝剂可以分为血小板抑制剂、抗凝药和溶栓剂三类。

1. 血小板抑制剂:主要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通过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来预防血栓形成。

2. 抗凝药:分为抗凝酶抑制剂(如肝素和华法林)和直接抗凝药(如达比加群和依度沙班)两类,它们通过不同的机制阻断凝血级联反应,起到抗凝作用。

3. 溶栓剂:常用的溶栓剂包括尿激酶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主要用于溶解已形成的血栓。

三、抗凝剂的临床应用1. 阿司匹林:常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中风等,也可用于治疗轻度心绞痛和早期心肌梗死。

2. 氯吡格雷:适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可减少心肌梗死和中风的发生。

3. 肝素:常用于预防和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也可用于血液透析、心脏搭桥术和心脏瓣膜置换术等手术后的抗凝治疗。

4. 华法林:主要用于长期抗凝治疗,如心房颤动患者预防栓塞性中风、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治疗和预防等。

5. 达比加群:直接抗凝药,适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预防栓塞性中风,也可用于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治疗。

6. 依度沙班:直接抗凝药,适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预防栓塞性中风,也可用于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治疗。

7. 尿激酶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用于溶解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大动脉血栓形成的血栓。

四、抗凝剂的不良反应和禁忌症1. 出血:抗凝剂的最常见不良反应是出血,包括皮下淤血、消化道出血、脑出血等。

特别是华法林和肝素在抗凝治疗中容易发生出血,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指标。

2. 药物相互作用:使用抗凝剂的患者需要特别注意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例如华法林与维生素K拮抗剂、抗生素、降糖药等的相互作用。

抗凝药物种类和作用机制

抗凝药物种类和作用机制

抗凝药物种类和作用机制
抗凝药物是一类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的药物,应用广泛。

目前,主要的抗凝药物种类包括肝素、华法林、阿司匹林、磺达肝癸钠等。

肝素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抗凝药物之一,其作用机制是通
过与抗凝血酶因子结合,抑制凝血酶的活性,从而抑制血栓的形成。

肝素分为普通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两种,前者需长时间静脉滴注,后
者则可通过皮下注射或口服的方式使用,效果更佳。

华法林是口服抗凝药物,其作用机制是抑制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
因子的合成。

华法林需要根据患者的凝血指数调整服用剂量,因此需
要定期进行检测和调整。

但由于其使用复杂、副作用多、易于产生药
物相互作用等问题,目前已有更便利的口服抗凝药物问世。

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血
小板的粘附和聚集,从而防止血管内膜受损处形成血栓。

阿司匹林通
常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等疾病的发生,但其预防效果有限。

磺达肝癸钠是一种新型的口服抗凝药物,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
凝血酶的活性,从而防止血栓的形成。

相较于华法林,磺达肝癸钠的
使用更为方便,无需定期检测和调整剂量,而且副作用较少。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抗凝药物在使用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患者
需根据自身情况和医生的建议来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同时,抗凝
药物的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凝血功能,防止出现出血等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抗凝药物种类和作用机制各异,对于不同的疾病和患
者需采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剂量和监测凝血功能,以确保疗效和安全性。

抗凝剂的名词解释

抗凝剂的名词解释

抗凝剂的名词解释抗凝剂,又称为抗凝血物质,是一类药物或化学物质,它们的作用是抑制血液凝结过程,防止血栓的形成。

血液凝结是人体一种自然反应,它在创伤修复、手术、生理状态的调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当凝血反应过度或异常时,可导致血栓的形成,进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等严重的健康问题。

一、抗凝剂的分类和机制目前常见的抗凝剂主要分为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抗血小板药物和抑制凝血系统的抗凝药物两类。

1. 抗血小板药物抗血小板药物主要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它们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作用来防止血栓的形成。

这类药物适用于预防或治疗血小板粘附、凝聚所致的血栓形成,常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2. 抗凝药物抗凝药物主要有肝素、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等。

它们通过不同方式作用于凝血系统的不同环节,从而抑制血栓的形成。

抗凝药物的使用较为广泛,常见的适应症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心房颤动等。

二、抗凝剂的临床应用1. 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是世界各国常见的疾病,而血栓的形成是其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抗凝剂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例如,抗血小板药物可以用来预防心肌梗死及卒中的发生,而抗凝药物则在心房颤动患者中预防恶性心搏失常等并发症。

2.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是很常见的血液循环系统并发症,尤其是长时间行程或手术后的患者容易发生。

抗凝剂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凝血系统的活化,可以预防和治疗DVT和PE,减少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3. 血透和血液净化治疗在血透和血液净化治疗中,患者的血液会被动态循环穿过血液净化器进行净化。

这个过程容易引发凝血和血小板聚集。

为了保证治疗的安全和减少并发症,一般会给患者使用抗凝剂,如肝素等,来预防血凝块形成。

三、抗凝剂的副作用和风险抗凝剂的使用可能会导致出血风险的增加,这是使用抗凝剂时需要密切关注的一个问题。

不同类别的抗凝剂在此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临床抗凝药物种类、作用机制、作用靶点及不同情况下抗凝药物选择

临床抗凝药物种类、作用机制、作用靶点及不同情况下抗凝药物选择

临床抗凝药物种类、作用机制、作用靶点及不同情况下抗凝药物选择抗凝药物种类、作用机制及作用靶点抗凝药物的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表 3 口服抗凝药物的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不同情况下抗凝药物选择1. 不同危险分层的抗凝药选择表 4. 血栓栓塞症危险分层表表 5. 不同危险分层的抗凝药选择2、妊娠期患者抗凝药物选择表6. 妊娠期合并急性 PTE 的抗凝药物选择3. 肝功能不全患者抗凝药物选择1)胃肠外抗凝药物:普通肝素应根据 APTT 调整剂量;低分子肝素谨慎使用,剂量需遵循个体化原则;磺达肝癸钠、比伐芦定、阿加曲班,均谨慎使用。

2)口服抗凝药物:华法林应谨慎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选择及用法见表7。

表7 肝功能异常患者新型口服抗凝药的选择4.肾功能异常患者抗凝药物选择1)胃肠外抗凝药物用法见表 8。

2)口服抗凝药物:华法林应根据 INR 调整剂量。

5、合并恶性肿瘤患者药物选择:长期抗凝推荐选择 LWMH。

对于未合并胃肠道肿瘤的肺栓塞患者,可考虑使用将依度沙班或利伐沙班作为低分子肝素的替代药物。

而对于合并胃肠道肿瘤的肺栓塞患者,使用 DOACs 增加患者出血风险,需谨慎使用。

6.当患者存在血小板计数减少合并血栓1)当血小板计数> 50×109/L 时,可全剂量使用抗凝药物;当血小板计数为 25~50×109/L 时,可考虑半量或足量给予抗凝药物联合血小板输注预防;当血小板计数< 25×109/L 时,应避免使用抗凝药物。

2)HIT 患者抗凝药物的选择:阿加曲班、比伐芦定、磺达肝癸钠、DOACs。

7.对于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患者,推荐服用维生素 K 拮抗剂无限期治疗。

8. 溶栓前后的抗凝药物选择:急性高危 PTE,溶栓治疗前如需初始抗凝治疗,推荐首选UFH。

溶栓治疗结束后,应每 2~4 小时测定 1 次 APTT,当其水平 < 正常值的2倍,即应重新开始规范的抗凝治疗。

考虑到溶栓相关的出血风险,溶栓治疗结束后,可先应用 UFH 抗凝,然后再切换到LMWH、磺达肝癸钠或利伐沙班等更为安全。

抗凝血药分类及作用机制

抗凝血药分类及作用机制

抗凝血药物分类及作用机制1 凝血酶间接抑制药1.1肝素(第一代抗凝血药)(1)作用机制:其抗凝血作用依赖于抗凝血酶-III,抗凝血酶-III是凝血酶和凝血因子IX、X、XI、XII等含氨基酸残基的蛋白酶抑制剂,它与凝血酶通过精氨酸-丝氨酸的肽键结合,形成抗凝血酶复合物。

肝素可加速此反应过程,这就是肝素抗凝机制。

(2)临床应用:1)血栓栓塞性疾病: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周围动脉血栓栓塞;2)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脓毒血症、胎盘早剥、恶性肿瘤溶解。

3)防止心肌梗死、脑梗死、心血管手术及外周静脉术后血栓的形成(3)不良反应及缺点:1)自发性出血:粘膜出血、关节腔出血;2)老年妇女和肾功能衰竭者:易出血;3)过敏、哮喘、荨麻疹、结膜炎、发热;4)骨质疏松和骨折;5)血小板减少症;6)不可口服;7)治疗窗窄1.2低分子肝素代表药物:依诺肝素、替地肝素、弗希肝素、洛吉肝素、洛莫肝素(1)作用机制:机制与肝素同(2)临床应用:1)透析时预防血凝块的形成;2)预防骨外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3)用于预防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

(3)不良反应及缺点:血小板减少症、低醛固酮血症伴高钾血症、皮肤坏死、过敏反应和暂时性转氨酶升高,半衰期长。

2凝血酶抑制剂2.1香豆素类(此类药物临床应用较多:特别是心血管系统)代表药物:双香豆素、华法林(个体差异仍然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差异主要体现在在代谢细胞色素P450酶,如CYP2C9,也是目前研究比较多的,通过研究此基因型不同,改善肝素治疗窗窄的问题)、醋硝香豆素(1)作用机制:在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物(VKOR)的作用下,维生素K由环氧化转化成氢醌,VKOR由多个亚单位组成,其中亚单位1(VKORC1)具有激活VKOR的作用,也是华法林的作用靶点,华法林通过抑制VKORC1的活性,阻碍维生素K由环氧化物转化为氢醌,从而阻止凝血因子II、VII、IX、X及抗凝蛋白C和S的活化达到抗凝的目的。

抗凝期间患者神经阻滞管理

抗凝期间患者神经阻滞管理

指导患者正确
2 使用抗凝药物, 并注意药物的 副作用
鼓励患者与医
4 护人员沟通, 及时反馈病情 变化和疑虑
演讲人
目录
01. 抗凝药物的作用 02. 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 03. 抗凝期间神经阻滞的管理 04. 抗凝期间神经阻滞的注意事

抗凝药物的分类
01 抗凝血酶药物:如肝素、依诺肝素等,通过 抑制凝血酶的活性来阻止血栓形成。
02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通 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黏附来阻止血栓形成。
神经阻滞的并发症
出血:抗凝期间进行神经阻滞 可能导致出血风险增加
神经损伤:抗凝期间进行神经阻 滞可能导致神经损伤风险增加
感染:抗凝期间进行神经阻滞 可能导致感染风险增加
过敏反应:抗凝期间进行神经阻 滞可能导致过敏反应风险增加
患者教育与沟通
向患者解释
1 抗凝治疗的 目的和重要 性
提醒患者定
3 期监测凝血 功能,并注 意出血症状
过敏反应:抗凝药物可能引起过敏反
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应,如皮疹、瘙痒、呼吸困难等
神经阻滞的定义
01 神经阻滞是一种通过药
物或物理方法阻断神经
传导的技术
02 主要用于缓解疼痛、改
善肢体功能、辅助诊断

03 临床上常用的神经阻滞
方法包括局部麻醉、神 经根阻滞、硬膜外阻滞 等
04 神经阻滞在抗凝期间具
预防措施:加强患者教育,提高 患者对神经阻滞的认识和配合度
抗凝药物的调整
监测抗凝药物的浓度,根据患者情 01 况调整剂量
避免使用影响抗凝药物的药物,如 02 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血酶药物等
定期检查凝血功能,根据检查结果 03 调整抗凝药物的剂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凝血药分类及作用机制
2020/6/13
➢ 抗凝(血酶)药物 ▪ 普通肝素(UFH) ▪ 低分子肝素(LMWH) ▪ 维生素K拮抗剂(VKA) ▪ 磺达肝癸钠 ▪ 水蛭素 ▪ 比伐卢定
➢ 抗血小板药物 ▪ 环氧化酶抑制剂:阿司匹林 ▪ ADP受体拮抗剂:抵克力得、氯吡格雷 ▪ 血小板糖蛋白IIb/IIIa受体拮抗剂
量下,本品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较少,安全性较高 达比加群酯比华法林可显著减少出血和卒中事件,且没
有肝毒性
二、凝血因子Xa抑制剂
利伐沙班 Rivaroxaban
TF/VIIa
X
IX
VIIIa IXa Va
Xa
II
IIa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二、凝血因子Xa抑制剂
利伐沙班药理学特性 • 对Xa因子具有高度的选择性。既可以抑制呈游离
栓作用强。
缺点: •只能注射给药 •仍然有HIT风险 •无有效拮抗剂
三、超低分子量肝素
超低分子量肝素(ULMWH)是肝素经过化学法或酶 法降解而得的分子质量2000-3600的寡糖片段,其主要 4-12个单糖构成。优点: •具有较高的抗Fxa/FIIa活性比,抗栓作用较低分子肝 素强。 缺点: •没有特异性的拮抗剂
抑制血小板聚集
水蛭素类可被应用于肝 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患 者的抗凝治疗。
水蛭素
临床主要用于: •肝素导致的血小板减少性血栓 •预防手术后血栓形成 •防治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 •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后溶栓的辅助 治疗 •DIC、血液透析中血栓形成 特点: •对已形成的血栓有抗栓作用 •较少引起出血 •存在抗原性
6. 监测抗凝活性
常规
非常规
不需要
7. 骨质疏松症



8. 清除方式
网状内皮/肾脏 网状内皮/肾脏 肾脏
9. 半衰期(SC)
2h
3-5h
17h
10. 根据体重调整
需要
需要
不需要
11. 鱼精蛋白中和
可以
部分
不可以
水蛭素篇
天然水蛭素
重组水蛭素( 来匹芦定)
水蛭素类似物 (比伐芦定、 RGD-融合水蛭 素)
➢ 溶栓药物 ▪ 抗纤维蛋白:tPA ▪ 抗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元: UK,SK
** 凝血级联的主要步骤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
凝血酶原
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内源性途径
异物
外源性途径 组织损伤
Ⅻபைடு நூலகம்
Ⅻa

Ⅺa
Ⅸ Ⅷ因子复
合物
Ⅸa Ca2+ Ⅷa PL
Ⅲ Ca2+ Ⅶ a PL

Ⅹa Ca2+

凝血酶原酶 复合物
Va PL
ⅫⅠ

Ⅱa
ⅫⅠa

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
单体
多聚体
抗凝药物发展史
1930s
普通肝素
1940s
华法林
2002
2004
1990s 1980s
静脉间接
口服直接 凝血酶抑制剂
静脉直接
Xa因子抑制剂
凝血酶抑制剂
低分子肝素
2008
口服直接 Xa因子抑制剂
Xa IIa ATIII + Xa
IIa
ATIII + Xa + IIa
华法林–维生素K拮抗剂
TF/VIIa
X
IX
华法林
VIIIa IXa Va
Xa
II
IIa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华法林是过去唯一的口服抗凝剂。临床上应用广泛 “主要用于需长期维持抗凝的病人,如深静脉血栓形 成口、服心华脏法瓣林膜后置需换要术进后行及严永格久监心测房“凝颤血动酶等原。时间( PT) 优测点定:可反映血浆凝血因子II、VII、X的活性,一般 PT •••不时此口吸半应间为服收衰超一调吸后期过般整收 约6对 要 剂0率3照 求 量-96为0的 在 标hm准111i-n0.2,3后0-周%稳1达.内5定到倍,后血,每药1相日-高2当进周峰于行检IN监查R测12次.01-次,3.,同0监并时测以做 •尿主潜要血与检白查蛋。白结合,结合率高(99%) 缺点: • 治疗窗窄,剂量不易控制,起效慢 • 药物相互作用多(肝药酶诱导剂和抑制剂等都能
VIIa
激活
Va
组织因子 磺达肝癸钠
IIa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四、化学合成肝素类似物
磺达肝素是首个化学全合成的肝素类特异戊糖序列类似物,是 FXa选择性抑制剂,磺达肝素通过对 ATIII活化,高效增强其FXa 的抑制( 可高达300倍) 而发挥作用,在血浆中,磺达肝癸钠并不 与其他血浆蛋白结合,不会引起HIT(血小板减少)。皮下注射 生物利用度为 100%,以原型从肾脏排泄。
利伐沙班
传统的抗凝药物由于自身的局限性而并非临床最佳选择 利伐沙班是全球第一个口服直接Xa因子抑制剂,具备理想抗凝 药物的特点:
▪ 口服,一天一次 ▪ 起效快速(给药后2-4小时达到血药浓度峰值) ▪ 固定剂量 ▪ 生物利用度高(10mg,生物利用度接近100%) ▪ 治疗窗宽 ▪ 无需监测 ▪ 与食物、药物相互作用小 ▪ 预防全髋或全膝关节置换术后VTE的疗效显著优于依诺肝
肝素 - 低分子肝素 - 磺达肝癸钠
肝素 - 低分子肝素 - 磺达肝癸钠
普通肝素 低分子肝素 磺达肝癸钠
1. 蛋白、内皮细胞、巨噬细胞



2. 生物利用度(SC)
15-30%
90%
100%
3. 激活血小板



4. 血小板4因子中和



5.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 1%
0.1%
0%
XIa 激活
IXa VIIIa
激活
Xa
激活
激活
Va
IIa
水蛭素类
美国(FDA)2000年批准比伐卢定应用于非高危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可以作为普通肝素和血小
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阻滞剂的替代纤药维物蛋白原
纤维蛋白
水蛭素
直接抑制凝血酶IIa
水蛭素通过直接抑制游 离和结合的凝血酶活性 而发挥抗凝血作用,不 受血小板释放物质的影 响,有明显的量效关系。
水蛭素抗凝机制
比伐卢定
• 比伐卢定不与血浆蛋白,红细胞结合,在血浆中游离存 在,不与P450作用。
• 血清中游离的及血栓中结合的凝血酶均能被可逆性抑制, 但同时可被凝血酶水解而失活不受血小板释放物质的影 响。
• 口服不易吸收,需注射液给药,静脉注射后5min可以达 峰。大部分以原形经肾脏排泄,在肾功能正常状态下半 衰期为25min。
II, VII, IX, X (Protein C,S)
ATIII + Xa + IIa (Xa > IIa)
多靶点iv
多靶点po
多靶点IH
单靶点po/iv 双靶点iv
单靶点po
目录
肝素篇 目录结构 水蛭素篇
华法林篇 新型口服抗凝血药篇
肝素篇
抗凝血药种类:
肝素类是最经典的肠外用药抗凝药物,因激活 抗凝血酶III而间接作用于多个凝血因子。
艾卓肝素是磺达肝素超甲基化的衍生物,与磺达肝素作用机理 相同,皮下注射生物利用度也为 100%,但半衰期更长130h,可 以 1周给药 1次,较磺达肝素使用更方便,但是也因此可能会导 致出血。因此,对艾卓肝素的研究已经终止,研究者把目光转 向了生物素修饰后的艾卓肝素。
SSR1257E是艾卓肝素的生物素化衍生物,与艾卓肝素有着相似的 药代学和药动学,同样每周只需要皮下注射1次。唯一的差异是 SSR1257E的抗凝活性可以被生物素蛋白快速中和,其临床试验正 在进行中。
二、低分子量肝素
低分子肝素(LMWH)是第二代肝素类抗凝剂,是普通肝素酶解或化学 降解产生的片段,与肝素相比具有的优势:
••临出按血体床发重常生给用率药低,的于抗有普凝通效低肝果分素 可子,以无预肝需测素实。验钠室、检钙测,,病与人可肝居素家相使用比。LMWH •不对血需小要板持功能续影静响小脉。滴注,经皮下注射生物利用度高,半 ••衰(更长I期H的)较血更长浆高半的,衰生出期物4利血-6用h不V度S0良(.5-9反10h%。应)V较S30少%。,一般不需要检测凝血 •指分子标量。小可,与以Xa用结合鱼选精择蛋性高白,部对I分Ia作中用和弱,。不影响已形成的凝血酶,抗血
一、直接IIa抑制剂
达比加群酯
TF/VIIa
X
IX
VIIIa IXa Va
Xa
II
达比加群
IIa
Dabigatran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2008年
达比加群酯
达比加群酯是第一个进入临床的非维生素K拮抗剂类药物。 是一种新型、非肽类、竞争性、可逆的凝血酶抑制剂。 特点: 前体药物代谢为达比加群发挥抗凝作用 达比加群酯的口服生物利用度是6% 浆达峰时间为2h,半衰期长 14-17h 主要由肾脏清除。 对游离和结合的凝血酶都有抑制作用 还可以抑制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其不依赖于肝脏细胞色素P450系统代谢,因此在治疗剂
四、化学合成肝素类似物
化学全合成的肝素类似物优点: •皮下注射生物利用度高 •生物半衰期长 •抗栓活性较低分子肝素和超低分子肝素强 缺点: •无特异性的拮抗剂(经生物素修饰的艾卓肝素, 可以用卵白素作为解毒剂)
四、化学合成肝素类似物
磺达肝癸钠
XIIa
激活
XIa 激活
IXa VIIIa
激活
Xa
激活
抗凝血药种类:
水蛭素是由水蛭唾液腺中提取出的 由60多个氨基酸组成的小分子蛋白质, 是迄今最强的一类天然抗凝物质,通 过抑制凝血酶上纤维蛋白原结合位点 而发挥抗凝作用,同时也有抑制血小 板聚集作用。缺点:口服抗凝效果弱, 大多静脉使用,作用时间短,可存在 抗原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