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素
肝素监测金标准
肝素监测金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肝素监测金标准是指在给予患者肝素治疗过程中,为了确保治疗效果和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需要对患者进行定期的监测和评估,并且根据监测结果做出适当的调整。
肝素是一种常用的抗凝血药物,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如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
根据不同的病情和患者个体差异,肝素的治疗剂量和监测标准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是一般来说,以下几个方面是肝素监测的金标准: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
肝素属于抗凝血药物,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抑制凝血酶活性来延长凝血时间,从而防止血栓形成。
在给予肝素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定期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如凝血时间(PT、APTT)、凝血酶原时间(INR)等。
通过监测这些指标,可以评估肝素的抗凝效果,及时发现并预防出血或血栓的发生。
监测患者的肝素血药浓度。
肝素的抗凝作用与其血药浓度密切相关,因此在进行肝素治疗时,需要监测患者的肝素血药浓度,以确保药物在有效浓度范围内。
通常采用抗凝指标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来监测肝素的抗凝效果,根据患者的aPTT值来调整肝素的剂量,保持在目标范围内。
监测患者的不良反应。
肝素是一种强效抗凝药物,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如出血、过敏反应等。
在进行肝素治疗时,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体征和症状,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反应,确保治疗效果和患者安全。
个体化的监测和调整。
每位患者的病情和生理状况不同,对肝素的治疗反应也会有所不同。
在进行肝素治疗时,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监测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肝素监测金标准是确保肝素治疗效果和患者安全的关键措施。
通过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肝素血药浓度和不良反应,以及进行个体化的监测和调整,可以有效预防并处理肝素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确保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希望通过不断的科研和临床实践,进一步完善肝素监测金标准,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肝素治疗。
【字数:563】第二篇示例:肝素监测金标准是指在临床上对肝素治疗过程中进行监测的一系列标准,以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并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肝素
低分子量肝素的活性/抗凝血活性的比值为1.5~4.0,而普通的肝素为1,保持了肝素的抗血栓作用而降低了 出血的危险。具有半衰期长,生物利用度高等优点,正广泛应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防及治疗,其有效性和安 全性均优于普通肝素,量效关系明确,可用固定剂量无需实验室监测调整剂量,应用方便。有实验证明:来自水蛭 素的Hiru-log多肽比肝素抗凝安全。低分子量肝素可以降低鼠移植肾脏免疫活性。方法:异体移植受体皮下注射 低分子量肝素2mg/(kg·d),每周5天,持续24周。结果:低分子量肝素治疗后移植肾单核吞噬细胞,T细胞的浸 润减少,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 HC-Ⅱ的表达降低。实验结果表明:低分子量肝素可以降低鼠移植肾脏免疫活性从 而减轻移植肾脏慢性排斥反应。
外观与性状:白色或类白色结晶粉末 密度:2.18 g/cm3 沸点:644.9ºC at 760mmHg 闪 点 : 3 4 3 . 8 ºC 折射率:1.711 稳定性:吸湿性,可以在室温下保存至少12个月的钠盐。 储存条件:保存在阴凉、干燥、密封和避光的容器中。远离火源。保护容器/钢瓶免受物理伤害。
肝素(肝素)是一种粘多糖硫酸酯,其相对分子量为6000~20 000。低分子肝素是普通肝素经过物理分离法, 化学裂解法与合成法等使标准肝素解聚而成。主要用于防治血栓形成和栓塞,治疗各种原因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以及其他体内外抗凝血,如心肌梗死及肺、脑、外周血管栓塞,体外循环等。
海关编码: WGK Germany:2 安全说明:S24/25 RTECS号:MI0850000
方法一、酶解-树脂法酶解取100kg新鲜肠黏膜(总固体5%-7%),加苯酚200ml (0.2%),如气温低时可不加。在 搅拌下加入绞碎胰0.5-1kg(0.5%-1%),用 300-400g/L(30%-40%)NaOH溶液调节pH8.5-9,升温至40-45℃,保温23h。pH8,再加5kg粗食盐(5%)升温至90℃左右,用6mol/L HCl调节pH 6.5左右,停止搅拌,保温20min,以布袋过滤, 得酶解滤液。肠黏膜[胰浆,NaOH]→[pH8.5-9, 40-45℃,保温2-3h]肠黏膜液[NaCl, 6mol/L HCl]→[pH8; 90℃, pH6.5]滤液吸附、洗涤、洗脱取上述滤液冷至50℃以下,用6mol/L NaOH调节pH7,加入5kgD-254强碱性阴 离子交换树脂,搅拌5h左右,交换完毕,弃去液体,用自来水漂洗树脂至水清,用与树脂等体积的2mol/L NaCl,搅拌 洗涤15min,弃去洗涤液,再加2倍树脂体积的1.2mol/L NaCl洗涤2次。用约树脂体积一半的5mol/L NaCl洗脱1h, 收集洗脱液,然后用约树脂体积的1/3的3mol/L NaCl洗脱2次,合并洗脱液。滤液[D-254树脂, NaOH]→[pH7, 5h] 吸附[NaCl]→[2mol/L→1.2mol/L, →5mol/L, →3mol/L]洗脱液沉淀、脱水、干燥将洗脱液用滤纸浆助滤,过 滤1次,澄清滤液以体积计加入用活性炭处理过的0.9倍的95%乙醇,冷处沉淀8-12h。虹吸上清液弃去,按100kg黏 膜加300ml的比例向沉淀中补加蒸馏水,再加入4倍量95%乙醇,冷处放置6h,收集沉淀,用无水乙醇脱水1次,丙酮脱 水2次,置P2O5干燥器中真空干燥,得肝素钠粗品。洗脱液 →沉淀物[无水乙醇;丙酮]→[P2O5]肝素钠粗品脱色、 沉淀、干燥用20g/L(2%)氯化钠溶液配成100 g/L(10%)的肝素钠溶液,以40g/L(4%)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氧化脱色, 每亿单位估计加入0.65mol高锰酸钾。先将药液调至pH8,预热80℃,在搅拌下加入高锰酸钾,保温2.5h,以滑石粉 作助滤剂,过滤,收集滤液。将滤液调节pH6.4,用0.
肝素抗凝血机制
肝素抗凝血机制肝素是一种抗凝血药物,可用于预防和治疗静脉血栓形成、肺动脉栓塞等血栓性疾病,也可在心脏手术、血液透析等情况下使用。
它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抗凝血作用,这些机制包括抑制凝血因子活化、促进抗凝血酶的活化、抑制血小板活化等。
本文将深入探讨肝素的抗凝血机制,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的作用和应用。
一、肝素的基本结构和分类肝素(Heparin)是一种多糖类抗凝血药物,由多种硫酸基团组成,通常来源于动物的肠黏膜,其结构具有多样性。
按照分子量和结构特点,肝素可分为普通肝素(Unfractionated Heparin,UFH)和低分子量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
普通肝素主要由长链多糖组成,分子量较大,作用较短暂;低分子量肝素则具有较小的分子量和更明确的抗凝血活性,持续时间更长,不需要经常监测凝血指标。
二、肝素的抗凝血机制肝素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抗凝血作用,其中包括下列几个方面:1.抑制凝血因子活化肝素主要通过与抗凝血蛋白抑制物质(Antithrombin III,ATIII)结合,促进ATIII对凝血酶和其他凝血因子的抑制活性。
ATIII是一种天然的抗凝血蛋白,在没有肝素作用时,其对凝血酶等凝血因子的抑制活性较弱。
而当肝素与ATIII结合时,可以显著提高ATIII对凝血酶、凝血因子Xa等的抑制作用,从而抑制血栓形成。
2.促进抗凝血酶的活化肝素不仅可以促进ATIII对凝血酶的抑制,还可以直接与凝血酶结合,使其失去活性。
凝血酶是凝血过程中的重要酶,参与纤维蛋白原的转化为纤维蛋白,从而促进血栓的形成。
肝素的活化凝血酶主要通过与其结合形成复合物,从而阻断凝血链反应,抑制血栓形成。
3.抑制血小板活化除了抑制凝血因子的活化外,肝素还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来发挥抗凝血作用。
血小板是血液凝固过程中的关键细胞,其活化和聚集是血栓形成的重要步骤之一。
肝素可以通过改变血小板表面的电荷,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和粘附,从而延缓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肝素药物的研发与应用
肝素药物的研发与应用肝素(Heparin)是一种常见的抗凝血药物,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肝素药物的发明对人类是意义深远的,它不仅可以解决血管栓塞等抗血凝现象,而且还可以在手术中帮助人体对抗出血风险。
此外,肝素药物还广泛用于各种心脏手术、肾脏疾病、深静脉血栓等。
本文主要探讨肝素药物的研发与应用,以期为读者提供更深入的知识和理解。
一、肝素药物的发明历程肝素药物由加拿大生物化学家麦克莱恩(Jay McLean)在1916年首先提取,其后由美国癌症研究院的沃特曼(William Henry Howell)和研究小组进一步研究。
肝素最初是从牛肺和人肺中提取的存在于粘多糖类似于硫酸肝素的物质。
从此开始,肝素药物就成功地进入到了人类医学的领域。
但是,当时的肝素研究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因为它的化学结构比较复杂,限制了人们对它的深入研究。
肝素药物的重大突破出现在1930年代。
当时瑞典生物化学家桑德斯陪伴了一位病人死亡,该病人在治疗跳骨头内侧静脉血栓的过程中,血栓并未得到很好的控制。
此时桑德斯想到了之前已经在动物实验中成功使用肝素的研究成果,于是便自行加入肝素进入了该病人的治疗过程中,并取得了成功。
这引发了人们对肝素药物的重视,肝素药物的研究方向也逐渐转向医学领域,并取得了积极成果。
二、肝素药物的分类及作用原理肝素药物可以分为无需监管的抗血小板聚集剂和需要监管的抗凝血剂。
抗血小板聚集剂主要是指那些能够防止血小板粘附或聚集的药物;抗凝血剂则是指那些可以抑制凝血因子活性的药物。
这些药物在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的同时,也成为了重要的危险信号。
肝素药物的作用原理是通过干扰凝血过程,阻止凝血因子活性并促进其降解。
在人体内,凝血过程是由一系列凝血酶分子的激活过程所引起的。
当血液中的血小板粘附在炎性细胞上时,这些炎性细胞和肝脏将通过调节凝血因子的产生和降解来维持身体的新陈代谢状态,并干扰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
因此,在不稳定的炎性环境中,肝素药物就可以调整血小板活性的增强程度,并保证其有效性。
肝素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
肝素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肝素是一种常用的抗凝血药物,广泛应用于预防和治疗各种血栓性疾病,如血栓性静脉炎、肺栓塞、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等,以及涉及血液灌注的手术和操作过程中防止栓塞的发生,防治血栓性危象等。
肝素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抗凝血作用,下面将详细介绍肝素的作用机制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1.肝素的作用机制:(1)直接抑制凝血酶的活性:肝素能与凝血酶形成稳定的复合物,从而阻断凝血酶与纤维蛋白原的结合,抑制纤维蛋白原的聚合及纤维蛋白的形成,进而抑制血栓的形成。
(2)促进抗凝血酶活性的释放:肝素能与抗凝血酶原Ⅱ形成复合物并促进其释放,抗凝血酶原Ⅱ可以抑制凝血酶的活性。
(3)抑制凝血酶抗凝酶的清除:肝素能部分地抑制凝血酶抗凝酶(AT-III)的清除,从而提高AT-III的活性,进一步增强抗凝作用。
(4)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肝素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小板网的形成和稳定,从而干扰血栓的形成和维持。
2.肝素的临床应用:(1)预防和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的血栓性疾病,肝素可以通过抑制凝血酶的活性和干扰血小板功能来预防和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
尤其对于高危人群,如长时间卧床、手术后、恶性肿瘤患者等,应用肝素可以有效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2)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抗凝: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易发生栓塞事件,肝素可以用于该手术的抗凝治疗。
肝素在手术中可预充注和持续静脉泵入,用于维持术中和术后的抗凝状态。
(3)肺栓塞的治疗:肝素在肺栓塞的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通过抑制血栓的形成和扩大,阻断血栓的进一步移行,促进机体溶栓酶的活化和溶解血栓。
(4)血透过程中的抗凝:肝素能阻止血液在血液灌注过程中以及在血透器内发生凝血作用,有效防止血栓和栓塞的发生。
(5)其他应用:肝素还可以用于心肌梗塞、脑血栓栓塞的治疗及预防,以及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如抗磷脂综合征等。
总结:肝素通过抑制凝血酶的活性、促进抗凝酶的释放、提高AT-III的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等多种机制发挥抗凝血作用。
肝素(heparin)
肝素(heparin)1概述加拿大DrugBank数据库和国外文献将肝素列为窄治疗指数药物(NTIDs)[1-2],但中国、美国、日本等国家暂未明确将肝素纳入NTIDs,这还有待达成共识。
肝素属黏多糖硫酸酯类抗凝药,具有使新鲜血液凝固延迟的作用,其抗凝作用复杂,可影响凝血过程的多个环节。
该药临床主要用于防治血栓形成或栓塞性疾病,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也可用于血液透析、体外循环、导管术、微血管手术等操作中[3]。
肝素是我国医保用药,虽然逐渐被低分子肝素和新型抗凝药替换使用,但2019年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4]中明确指出,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早期救治中,应首选肝素,通常不以低分子肝素替代肝素。
目前,只有依诺肝素在STEMI救治中有循证医学证据,但前提是需要静脉注射30mg,继以每12h皮下注射1mg/kg,其他国产的低分子肝素在STEMI救治中无循证医学证据[4]。
2安全用药提示2.1替换使用目前,由于肝素具有生物利用度低、半衰期短、个体差异大、治疗窗窄且易引起血小板减少等局限性,已逐步被低分子肝素所取代,国内上市低分子肝素及其制剂已取代了肝素90%的临床市场[5],此外,以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阿哌沙班、阿加曲班、磺达肝癸钠等为代表的新型抗凝药与传统药物相比显示出较大优势,为静脉血栓栓塞(VTE)、房颤等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甚至在某些领域可能取代肝素成为抗凝治疗的一线药物[6]。
但在脑梗死的治疗方面,有研究认为,肝素分次静脉滴注治疗进展型脑梗死较低分子肝素疗效好且更安全[7]。
2.2警示不能控制的活动性出血患者,有出血性疾病(包括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或血管性紫癜)的患者,外伤或术后渗血者,先兆流产者,感染性心内膜炎者,胃、十二指肠溃疡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严重未控制的高血压、颅内出血患者,对肝素过敏者禁用;妊娠最后3个月或产后,有增加母体出血危险,尤其是在分娩时须慎用,有过敏性疾病及哮喘病史者、接受口腔手术等易致出血操作的患者、已口服足量的抗凝药者、月经量过多者应慎用;硬膜外麻醉时尽可能地暂停用药;60岁以上老年人,尤其是老年女性对肝素较为敏感,用药期间容易出血,应减少用量,加强监测;对蛇咬伤所致DIC无效;易致眶内及颅内出血,眼科与神经科手术及有出血性疾病者,不宜作为预防用药[8]。
肝素的鉴定
肝素的鉴定
肝素是一种常用的抗凝剂,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特别是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但是,在现代医学中,肝素的鉴定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不同类型和质量的肝素对治疗的影响可能会有所不同。
因此,本文将介绍肝素的鉴定方法以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
肝素的鉴定方法
1. 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一种在肝素鉴定中非常有用的分析方法。
在这种方法中,肝素会与某些特定的化学试剂反应,并产生一种特殊的化合物,通过检测这种化合物的存在和数量,可以确定肝素的含量和质量。
2. 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酶联免疫吸附法是另一种常用的肝素鉴定方法。
在这种方法中,特定的抗体会与肝素结合,在此基础上,通过检测特定的酶反应产生的信号来测定肝素的含量和质量。
3. 凝胶过滤层析法 (Gel filtration chromatography)
凝胶过滤层析法是一种通过分子量分离肝素的方法。
在此过程中,一种具有特定孔径的凝胶将肝素分子分离,从而确定肝素的分子量和质量。
肝素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
由于肝素能够抑制血液凝固过程,因此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经常使用。
但是,肝素的不同类型和质量可能会导致治疗效果不同,因此在选择肝素时,需要进行鉴定,并确保其质量和纯度符合规定的标准。
此外,对于使用肝素治疗的患者,需要定期监测肝素的效果和安全性,以确保治疗效果和患者安全。
因此,肝素的鉴定在临床医学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肝素注射方法和位置
肝素注射方法和位置肝素是一种常用的抗凝药物,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
正确的肝素注射方法和位置对于药物的有效使用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肝素注射的方法和位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选择注射部位。
肝素注射一般选择腹部皮下组织。
腹部皮下脂肪组织较厚,注射后药物可以慢慢释放,减少注射部位出血和渗出的风险。
同时,避免注射在腹部靠近腰部和脐部的位置,以免刺激腹部大血管和神经。
另外,每次注射的部位应该有一定的距离,以免造成局部皮下组织损伤。
其次,准备注射器和药物。
选择合适规格的注射器,一般使用1ml注射器即可。
肝素一般是以小分子肝素的形式使用,需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和处方使用。
在使用前,应该检查药物的有效期和外观,确认药物没有异常情况后再进行注射。
然后,进行注射操作。
首先,用酒精棉球擦拭注射部位,保持注射部位清洁。
然后,将注射器上的空气排出,注射器上的刻度应该和医生建议的剂量一致。
将注射器垂直插入皮下脂肪组织,注射时应该保持手稳定,避免在注射过程中移动。
注射完成后,用干净的棉球轻轻按压注射部位,避免药物渗出。
最后,处理注射器和药物。
注射器使用后应该丢弃在专门的医疗垃圾桶内,避免二次使用。
药物瓶盖应该紧闭,放置在阴凉干燥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环境。
总之,正确的肝素注射方法和位置对于药物的有效使用至关重要。
正确选择注射部位,准备好注射器和药物,规范的注射操作和正确的处理方式,都是保证肝素注射效果的重要环节。
希望大家在使用肝素注射时,能够按照医生的建议和指导进行操作,确保药物的有效使用和治疗效果。
肝素注射方法和位置
肝素注射方法和位置
肝素是一种常见的抗凝血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尤其在心脑血管疾病
的预防和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正确的肝素注射方法和位置对于药物的有效性和患者的安全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肝素注射的方法和位置,希望能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首先,肝素通常是通过皮下注射的方式给药。
在注射前,需要准备好肝素针、
酒精棉球、消毒纱布等器具。
注射部位一般选在腹部皮下脂肪组织丰富的部位,如腹股沟区、腹壁侧面或上臂外侧。
在选择注射部位时,应避开有瘢痕、皮下血肿、疤痕组织等部位,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和分布。
在进行注射前,需要先用酒精棉球对注射部位进行消毒,然后等待干燥。
注射时,应将肝素针垂直地插入皮下组织中,然后慢慢推进针头,直至针尖完全进入皮下组织。
在注射肝素的过程中,需要尽量避免碰到血管和神经,以免引起出血或神经损伤。
注射完成后,需要轻轻拔出针头,并用消毒纱布轻轻按压注射部位,以减少局部出血和渗血的发生。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注射肝素的部位需要轮换使用,以免在同一部位反复注
射导致局部皮下组织受损。
一般来说,可以采用“上腹部-下腹部-左右大腿-左右上臂”这样的顺序轮换注射部位,每次注射后距离上次同一部位的注射位置至少要相隔2.5厘米以上。
总之,正确的肝素注射方法和位置对于药物的吸收和患者的安全性至关重要。
在进行肝素注射时,医护人员需要仔细观察患者的皮肤情况,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注射,以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患者的安全。
希望本文所介绍的内容能够对临床医护人员的实际工作有所帮助。
肝素的临床应用专业知识
肝素的临床应用专业知识肝素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凝药物,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和药理学特点。
在临床实践中,肝素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症的发生。
本文将从肝素的分类、药理作用、剂量和性能等方面介绍肝素在临床应用中的专业知识。
一、肝素的分类根据分子结构和生物学活性,肝素可以分为普通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
普通肝素是从动物(主要是猪肠黏膜、牛肺、牛肠)黏液中提取的多糖类抗凝物质,具有不可逆地抑制凝血酶原、血浆生成凝血酶活酶和弹力蛋白的作用,主要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等血栓性疾病的治疗。
低分子量肝素是通过对普通肝素进行脱聚酶处理得到的肝素片段,具有抗凝活性,而且有更好的药效和安全性,主要用于普通肝素不能解决的临床问题,如深静脉血栓栓塞(DVT)的预防和治疗等。
二、肝素的药理作用肝素的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结合抗凝血酶、抗凝蛋白和抗凝活酶,抑制凝血酶原的合成和活化,从而干预凝血途径,达到抗凝和抗凝血效果。
此外,肝素还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广泛性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增加红细胞变形性和红细胞聚集抑制活性,调节血管舒缩素的生物学活性,对血管内皮细胞有保护作用,从而对血栓形成有预防作用。
三、肝素的剂量肝素的剂量是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以及疾病的严重程度等因素来确定的。
一般来说,普通肝素的用药剂量是按抗Xa活性单位来计算的,常见的剂量有100U/kg或120U/kg等。
而低分子量肝素的用药剂量通常是按体重来计算的,如40mg或60mg每天。
在使用肝素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个性化调整,避免剂量不足或过量带来的副作用。
四、肝素的性能肝素具有明显的抗凝效果和安全性,是一种重要的治疗药物。
但是在使用肝素的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指标,如APTT、PT、INR等,以及肝素的抗Xa活性等指标,及时调整肝素的剂量,避免出现出血等不良反应。
此外,肝素还具有一定的血栓形成风险,应该避免在溴化碘、短效利尿剂、地高辛等药物一起使用,以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肝素的合理使用
肝素的合理使用抗凝药物的分类及合理使用肝素是一种多功能的酸性黏多糖,由猪肠粘膜或牛肺组织纯化制得。
它在体内和体外都有强大的抗凝作用,常用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
肝素类抗凝药物可分为三类:第一代普通肝素,第二代低分子肝素和第三代肝素戊糖。
其中,第一代平均分子量较大,第二代为将普通肝素经化学或酶裂解制得的低分子肝素,平均分子量较第一代小,第三代为合成的肝素戊糖,分子量最小。
肝素类药物的抗凝作用机制主要有两种:激活抗凝血酶Ⅲ(AT-Ⅲ)和激活肝素辅因子Ⅱ。
其中,肝素类抗凝药物能和AT-Ⅲ结合,催化灭活多种凝血因子。
在没有肝素存在的情况下,AT灭活凝血因子的速度非常缓慢。
肝素可以和AT的赖氨酸部位结合,使AT的精氨酸反应中心构象发生改变,AT由慢性凝血酶抑制剂变为快速抑制剂,灭活凝血因子的速度可以增加1000-2000倍。
肝素和AT结合后可以脱落参和再利用。
肝素-AT复合物能够灭活多种凝血因子,其中IIa和Ⅹa最易受抑制,但机制有所不同。
灭活凝血因子Ⅱa需要形成三联复合物,肝素分子链必须有足够的长度,至少要达到18个糖单位,相对分子质量要大于5400.而相对分子质量小于5400的肝素分子由于不能形成三联复合物,不能灭活Ⅱa因子。
灭活凝血因子Ⅹa,肝素分子只需和AT结合不需要同时和Ⅹa因子结合,对肝素相对分子质量大小没有要求。
因此,所有肝素分子只要含有特殊的戊糖结构就可灭活Ⅹa因子。
在使用肝素类抗凝药物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疾病类型进行合理选择和使用。
同时,需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时间,以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肝素戊糖是一种新型的选择性凝血因子Ⅹa抑制剂,目前使用较少。
与此同时,低分子肝素相对较弱,而肝素戊糖则无此作用。
目前,我院使用的肝素类药物包括:肝素钠、低分子肝素钙(那屈肝素钙、速碧林)、依诺肝素钠(克赛)和达肝素钠(法安明)。
其中,肝素钠是普通肝素的钠盐,而那屈肝素钙、依诺肝素钠和达肝素钠则是低分子肝素的钙盐或钠盐。
肝素
• 肝素具有促进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型纤 溶酶原激活物(t-PA)和内源性组织因子通 路抑制物(TFPI)的作用。组织型纤溶酶 原激活物可激活纤溶系统,内源性组织因
子通路抑制物可抑制组织因子释放。肝素
促进两者的释放,从而促进纤溶系统的激 活。
• 肝素钠:通过激活抗凝血酶Ⅲ(AT-Ⅲ)而发挥抗凝 作用。由于肝素钠具有带强负电荷的理化特性,
要特点对抗凝血酶抑制作用减弱,抗血栓作用增
强,还有出血危险性小,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 长和使用方便等优点。
普通肝素的两种不同给药途径
• 常规给药方法(静脉组):首量肝素于血液透析开始前按 0.2~0.8mg/kg体重从静脉注入,启动透析泵,启动肝素 泵,持续将维持量肝素按4~24mg/h注入动脉壶,血压透 析结束前1h停肝素泵。每位患者肝素用量已个体化,凝血 等级为0级或1级。
• 肝素钠:是粘多糖硫酸酯类抗凝血药。是 由猪或牛的肠粘膜中提取的硫酸氨基葡聚 糖的钠盐,含硫酸基的酸性粘多糖。三硫 酸双糖是肝素的主要双糖单位。
• 肝素钙:主要成份及其化学名称为:硫酸 氨基葡聚糖钙。
• 低分子肝素钙:由猪肠粘膜获取的硫酸氨 基葡聚糖〈肝素〉片段,钙盐。
• 依诺肝素主要成分:依诺肝素。
肝素
肝素的分类
• (1) 普通(标准)肝素是由猪或羊肠黏膜提取,平均 分子量为15000,相当稳定(肝素钠、肝素钙)。
• (2) 通常把分子量小于6000的称为低分子肝素。 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比较,其半衰期较长,抗 血栓效果好,而抗凝出血倾向较弱,有取代普通 肝素的趋势。包括低分子肝素钠(又叫低分子量 肝素钠、替地肝素、达肝素钠、帕肝素钠)、低 分子肝素钙、依诺肝素。
肝素的提取及鉴定
肝素的提取及鉴定
肝素的提取也称为肝素的分离纯化,一般采用生物制药技术对肝素进行提取和分离。
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1. 将猪或牛的肺或肉类均匀切成小块,加入盐水搅拌均匀。
2. 用醋酸钠缓冲液调节pH值,使pH值保持在5.0—5.5之间。
3. 加入蛋白酶及胰酶发酵消化,分离出肝素。
4. 用甲醇或乙醇进行沉淀,收集沉淀物并冷冻干燥。
5. 使用薄层色谱或高效液相色谱对肝素进行分离纯化,得到纯的肝素。
肝素的鉴定:
1. 纯度检测: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肝素的纯度。
2. 分子量检测:使用凝胶过滤色谱或梯度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肝素的分子量。
3. 活性检测:使用凝血酶原时间等生化实验检测肝素的活性。
4. 结构分析:通过核磁共振、质谱等手段对肝素的结构进行分析。
总之,在提取肝素时要注意操作规范,确保肝素质量达到要求,从而实现对肝素的鉴定。
肝素
华法令
(三)用法 由于华法令作用开始和消失都需一定时间, 故一般先用肝素开始抗凝,7-10天后两者 交替,3天后以华法)监测 预防高危术后静脉血栓形成:INR 1.5~2.5; 治疗静脉血栓形成:INR 2.0~2.5; 心瓣膜置换术:INR 2.0~3.6。
华法令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剂(TFPI):重组制备, 与结合在TF-Ⅶa复合物上的Ⅹa结合,抑制凝
血酶形成;
阿加曲班:精氨酸衍化物制剂。
抗血小板药
抑制血小板代谢:阿司匹林、潘生丁等; 干扰ADP介导血小板活化:噻氯匹定 (抵克力得)、氯吡格雷(玻力维); 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阻断药:阿昔单抗。
抗凝剂
常用抗凝剂包括肝素、低分子量肝素、 香豆素类抗凝剂(华法令)、其他抗凝 剂(抗凝血酶-Ⅲ、APC、水蛭素等)。
肝素
肝素:是高度硫酸化的葡糖胺聚糖,分 子量介于3000-30000。临床所用肝素是 一种未组分肝素(unfractionated heparin, UFH),含低分子量肝素(LMW-H)及 高分子量肝素(HMW-H)。
阿昔单抗
作用:能与纤维蛋白原竞争GpⅡb/Ⅲa受 体上的结合位点,抑制血小板聚集。 适应症:不稳定心绞痛、急性心梗等严 重患者,PTCA后冠脉血管急性再闭塞。 副作用:易至出血并发症。
低分子量肝素
(一)药理作用 用化学或酶解方法,由未组分肝素裂解得 来。 特点:1.分子量3000-7000,60-80%为分子 量2000-8000的粘多糖; 2.抗Ⅹa作用强于抗凝血酶Ⅱa,抗Ⅹa/抗Ⅱa大 于2-4:1; 3.皮下注射生物有效性达80-100%,3-4h血浓度 达高峰,生物半衰期3-5h。
肝素的使用方法及用量
肝素的使用方法及用量首先,肝素的使用方法包括皮下注射和静脉注射两种方式。
对于普通肝素,皮下注射是最常见的使用方法。
在注射前,需要将注射部位进行消毒,然后用专业的注射器将肝素缓慢注射到皮下脂肪组织中,注射部位通常为腹部或大腿外侧。
而对于低分子肝素,也可以通过皮下注射的方式使用,但不需要进行常规的凝血时间监测,更加方便快捷。
另外,对于一些需要紧急抗凝治疗的患者,可以选择静脉注射肝素,但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其次,肝素的用量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一般来说,肝素的用量是根据患者的体重来计算的,通常为每公斤体重80~100单位。
在实际使用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凝血指标、疾病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进行个体化调整。
同时,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指标,以确保肝素的使用达到预期的抗凝效果,同时避免出现出血等不良反应。
此外,肝素的使用还需要注意一些注意事项。
首先,对于肝素过敏者、近期有大手术或严重创伤患者、有活动性出血或血小板减少的患者,以及孕妇等特殊人群,应慎重使用肝素,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使用。
其次,肝素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出血、血小板减少、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并在出现异常时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综上所述,肝素是一种重要的抗凝药物,在临床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正确的使用方法和合理的用量对于确保药物的安全有效使用至关重要。
医护人员在使用肝素时需要严格按照规范操作,并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及时调整用药方案,以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希望本文对于肝素的使用方法及用量有所帮助,同时也提醒大家在使用肝素时要谨慎操作,确保药物的安全使用。
肝素的使用方法及用量
肝素的使用方法及用量
肝素是一种常用的抗凝血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正确
的使用方法和用量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下面将详细介绍
肝素的使用方法及用量,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肝素的使用方法包括皮下注射和静脉注射两种方式。
一
般来说,对于预防血栓形成的患者,常用的是皮下注射的方式。
而
对于需要快速抗凝的急诊患者,则需要采用静脉注射的方式。
在注
射肝素之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准备好药物、注射器
以及消毒用品等。
在注射时,需要选择合适的部位进行注射,并注
意注射的深度和速度,避免药物外渗或注射过快导致不良反应。
其次,肝素的用量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一般来说,用量的确定需要考虑患者的体重、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
对
于皮下注射的肝素,一般推荐的用量是按照每公斤体重0.1-0.2毫
克来计算,每日2-3次给药。
而对于静脉注射的肝素,需要根据患
者的凝血指标来进行调整,以确保达到理想的抗凝效果。
在使用肝素的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凝血指标和临床症状,及时调整用药剂量,以确保达到理想的抗凝效果同时避免不良
反应的发生。
此外,患者在使用肝素期间需要遵守医嘱,定期复查凝血指标,避免因用药不当而导致的出血或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
总之,正确的肝素使用方法和用量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在使用肝素前,患者需要充分了解医生的建议,并严格按照医嘱进行使用,避免因用药不当而导致的不良反应的发生。
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让大家更加了解肝素的使用方法及用量。
肝素名词解释 -回复
肝素名词解释-回复
肝素是一种由肝脏及其他组织合成的天然多糖类物质,也可以通过化学合成。
肝素以其抗血凝能力而被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常用于预防和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肺血栓栓塞和心脏瓣膜置换术等血栓性疾病。
肝素可通过抑制凝血酶的形成,阻断凝血因子的活化,从而减少和防止血栓形成。
此外,肝素还具有抗炎、抗肿瘤、保护内皮细胞和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
肝素可以分为低分子量肝素和常规肝素两种类型,具有不同的药理特性和应用情况。
肝素
肝素市场分析肝素作为抗凝血剂,于1935年正式应用于临床治疗,至今已有70余年历史。
至今,它仍是世界上最有效和临床用量最大的抗凝血药物,已被收入世界各主要国家《药典》。
肝素首先从新鲜的健康生猪的小肠粘膜中提取并制成肝素粗品,肝素粗品中含有病毒及蛋白质,不能直接应用于临床治疗,需进一步提纯以制成肝素原料药,通常以钠盐或钙盐的形式存在,称为肝素钠(Heparin Sodium)或肝素钙,在使用中尤以肝素钠为主。
肝素原料药主要的质量指标为效价,含义为每毫克(mg)肝素原料药含有的肝素活性单位(IU)。
肝素原料药每毫克含有的活性单位(IU)越多,表示其品质越好、抗凝血的生物活性越强。
各国《药典》均对肝素原料药规定了最低效价标准,以规范和控制肝素原料药的质量。
一般而言,肝素原料药的效价为150-200IU/mg。
肝素原料药可直接被用于制成标准肝素制剂,或进一步加工制成低分子肝素原料药,再制成低分子肝素制剂。
标准肝素制剂和低分子肝素制剂可直接应用于临床治疗。
肝素类产品主要包括:肝素粗品、肝素原料药、标准肝素制剂、低分子肝素原料药以及低分子肝素制剂。
其中肝素粗品是肝素原料药的原料,肝素原料药是标准肝素制剂和低分子肝素原料药的原料,低分子肝素原料药是低分子肝素制剂的原料。
肝素粗品是该产业价值链的低端产品,肝素原料药是该产业价值链的中间品,低分子肝素制剂是该产业价值链的最高端产品。
在上述产品的转化过程,产品的价值大幅提升,据测算,由肝素粗品转化为肝素原料药,再由肝素料药转化为低分子肝素制剂,产品价值至少可提升数十倍。
临床上最初应用的肝素称为普通肝素或标准肝素(UnfractionatedHeparin)标准肝素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以及血液透析、体外循环、导管术、微血管手术等操作中及某些血液标本或器械的抗凝处理等。
临床应用及研究显示,标准肝素除具有抗凝血作用外,还具有其他多种生物活性和临床用途,包括降血脂作用、抗中膜平滑肌细胞(SMC)增生、促进纤维蛋白溶解等作用,还可以治疗冻疮、静脉曲张、神经性皮炎、浅表性静脉炎等多种常见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素肝素是一种抗凝剂,是由二种多糖交替连接而成的多聚体,在体内外都有抗凝血作用。
临床上主要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心肌梗死、心血管手术、心脏导管检查、体外循环、血液透析等。
随着药理学及临床医学的进展,肝素的应用不断扩大。
目录1基本信息2生物学作用3药理作用4临床应用5用法6不良反应7检测肝素1基本信息编辑中文名称:肝素(包含未分段肝素和低分子肝素两种)英文名称:Heparin 简写:Hep英文别名:Bemiparin; Certoparin; Cy 222; Fluxum; Parnaparin; Reviparin; Sandoparin; Ardeparin; Arteven; CY 216; Clexane; Clivarin; Clivarine; Dalteparin; Eparina; Eparina [DCIT]; FR 860; Fragmin A; Fragmin B; Fraxiparin; HSDB 3094; Hed-heparin; Heparin CY 216; Heparin sulfate; Heparina; Heparina [INN-Spanish]; Heparinate; Heparine; Heparine [INN-French]; Heparinic acid; Heparinum; Heparinum [INN-Latin]; Hepathrom; KB 101;CAS:9005-49-6EINECS:232-681-7分子式:[C26H41NO34S4]n(基本的多糖结构的重复构成的高分子多糖链)分子量:未分段肝素:5000da-20000da;低分子肝素:<5000da肝素首先从肝脏发现而得名,它也存在于肺、血管壁、肠粘膜等组织中,是动物体内一种天然抗凝血物质。
天然存在于肥大细胞,现在主要从牛肺或猪小肠黏膜提取。
肝素是一种由葡萄糖胺,L-艾杜糖醛苷、N-乙酰葡萄糖胺和D-葡萄糖醛酸交替组成的黏多糖硫酸脂,平均分子量为15KD,呈强酸性。
制剂分子量在1200~40000,抗血栓与抗凝血活性与分子量大小有关。
肝素具有强酸性,并高度带负电荷肝素是一种酸性黏多糖,主要是由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产生。
肺·心·肝·肌肉等组织中含量丰富,生理情况下血浆中含量甚微。
无论在体内还是体外,肝素的抗凝作用都很强,故临床把它作为抗凝剂广泛使用。
2生物学作用可用于哺乳动物精子获能[1]3药理作用低分子量肝素的活性/抗凝血活性的比值为1.5~4.0,而普通的肝素为1,保持了肝素的抗血栓作用而降低了出血的危险。
具有半衰期长,生物利用度高等优点,正广泛应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防及治疗,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均优于普通肝素,量效关系明确,可用固定剂量无需实验室监测调整剂量,应用方便。
有实验证明:来自水蛭素的Hiru-log多肽比肝素抗凝安全。
低分子量肝素可以降低鼠移植肾脏免疫活性。
方法:异体移植受体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2mg/(kg·d),每周5天,持续24周。
结果:低分子量肝素治疗后移植肾单核吞噬细胞,T细胞的浸润减少,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 HC-Ⅱ的表达降低。
实验结果表明:低分子量肝素可以降低鼠移植肾脏免疫活性从而减轻移植肾脏慢性排斥反应。
1、抗凝血:(1)增强抗凝血酶3与凝血酶的亲和力,加速凝血酶的失活;(2)抑制血小板的粘附聚集;(3)增强蛋白c的活性,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抗凝物质和纤溶物质。
2、抑制血小板,增加血管壁的通透性,并可调控血管新生。
3、具有调血脂的作用。
4、可作用于补体系统的多个环节,以抑制系统过度激活。
与此相关,肝素还具有抗炎、抗过敏的作用。
4临床应用1、肝素是需要迅速达到抗凝作用的首选药物,可用于外科预防血栓形成以及妊娠者的抗凝治疗,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用肝素预防病人发生静脉栓栓塞病,并可预防大块的前壁透壁性心肌梗死病人发生动脉栓塞等。
2、肝素的另一重要临床应用是在心脏、手术和肾脏透析时维持血液体外循环畅通。
3、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也用于治疗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肝素天然存在于哺乳动物的肥大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中,在过去几十年内,欧美国家所使用的肝素原料主要从牛肺、牛肠或猪小肠黏膜中提取。
然而,由于近年来“疯牛病”的传播,且研究表明牛来源的肝素引起血小板减少等副作用的可能性是猪来源肝素的两倍,许多国家都更倾向于使用猪来源的肝素。
标准肝素:临床上最初应用的肝素称为标准肝素、普通肝素或未分级肝素(Unfractionated Heparin),临床上主要用于抗凝血和抗血栓,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和抗血栓,以及血液透析、体外循环、导管术、微血管手术等操作中的抗凝血处理等。
同时,临床应用及研究显示,标准肝素还具有其他多种生物活性和临床用途,包括抗炎、抗过敏、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抗中膜平滑肌细胞(SMC)增生、抗病毒、抗癌等作用。
[2]低分子量肝素:为了减少肝素的易导致出血、血小板减少和骨质疏松等副作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欧洲首先研发出了低分子量肝素。
经大量临床研究证实,低分子量肝素具有抗血栓作用强而副作用小等优点,具有更为广泛的医学用途,成为治疗急性静脉血栓和急性冠脉综合症(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疾病的首选药物。
由于肝素通过干扰凝血过程的若干环节实现抗凝血和抗血栓的独特作用机理,其临床应用价值仍在不断地被研究和开发的过程中。
随着研发力度的不断加大,肝素对于新的适应症将不断开发出来,这也将成为肝素类产品未来的重要发展空间。
在临床上肝素广泛应用于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治疗及体外抗凝。
临床应用及研究显示:肝素除具有抗凝作用外,还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临床用途。
现简述如下。
心绞痛与阿司匹林合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为观察阿司匹林加肝素和单独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发生心肌梗死(MI)和死亡的危险性,病人被随机分为阿司匹林加肝素组和单独接受阿司匹林组。
研究报告了心肌梗死和死亡的发生率。
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接受阿司匹林加肝素治疗与单独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相比较,随机治疗过程中MI或死亡的总的相对危险性(RR)为0.67[95%可信限(CI),0.44~1.02]。
阿司匹林加肝素治疗与单独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的病人比较,次要终点的总的RR为:反复缺血性疼痛0.68(95%CI,0.40~1.17),随机治疗后2~12周的MI或死亡0.82(95%CI,0.56~1.20);血管再通术1.03(95%CI,0.74~1.43);重要出血1.99(95%CI,0.52~7.65)。
所有试验结果均未发现显著的统计学异质性。
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接受阿司匹林加肝素治疗比单独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的MI或死亡的危险性下降33%,足够的证据表明:大部分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应同时接受阿司匹林和肝素治疗。
晶体上皮细胞抑制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或移行后囊混浊是白内障囊外摘出术的首要并发症,肝素对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或移行有抑制作用。
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移行和纤维化在后囊混浊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目前,后囊混浊的预防以手术中彻底清除晶体上皮细胞及皮质、植入双凸或后凸的后房型人工晶体为主。
其治疗主要靠激光后囊膜切开。
研究发现,Dispase(一种中性蛋白酶)、依地酸(EDTA)、肝素及抗代谢药5-氟尿嘧啶、柔红霉素、秋水仙碱、丝裂霉素等对晶体上皮细胞的移行和(或)增殖有抑制作用。
多种细胞因子对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或抑制作用也引人注目[3]。
硬脑膜窦血栓近年来,国外在肝素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联用治疗硬脑膜窦血栓形成中取得一定进展。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较尿激酶安全,与小分子肝素联合应用较单用肝素药物效果好。
溃疡性结肠炎对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机制中免疫异常、感染、氧自由基损伤等研究较多。
此外,研究发现溃疡性结肠炎病人血中,WF、抗心磷脂抗体、凝血酶原片段1+2、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D-二聚体、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剂、血小板球蛋白等血栓前状态指标与健康对照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并有肝素成功治疗难治性UC的报告,提示微血栓的形成可能是UC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
急性脑梗塞为观察低分子肝素的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和对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应用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30例(观察组),并以常规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控制血压、应用钙拮抗剂、清理自由基、应用脑代谢激活剂等)。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3%(P<0.05)。
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观察组降低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对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全血粘度、血浆比粘度、还原比粘度、血沉以及血沉方程K值测定,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
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临床应用安全,疗效可靠,具有较强的抗凝、抗栓和降低血液粘度作用。
严重烧伤严重烧伤并发全身多器官功能障碍,病死率较高,创面愈合后常留下瘢痕及其挛缩,并发不同程度的畸形或功能障碍。
氨基葡聚糖(GAG)用于治疗烧伤已有许多临床、动物实验研究,已初步揭示其抗凝、抗感染、促进血管再生等作用的机制。
这些机制有利于组织修复及再上皮化。
GAG有肝素、硫酸皮肤素、硫酸角蛋白、硫酸4、6软骨素及透明质酸等,肝素含有大量硫酸基,是酸性最强的GAG,主要经肠外途径、局部外用和吸入等方式给药,也有制成胶丸口服,或与人工合成皮肤合用,或作为人工合成皮肤的原料。
肝素治疗烧伤可以缓解疼痛、抗凝、抑制炎症反应、促进血管再生,恢复局部血供,并能影响胶原的合成和降解,创面愈合后皮肤光滑,减轻瘢痕及瘢痕挛缩。
肝素还能保护肠道屏障功能,减少细菌移位的发生;保护肺组织,改善肺功能;保护及改善肾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感染。
局部应用肝素是治疗烧伤的一种有效手段。
其他肝素在肿瘤应用方面:肝素的抗癌机制有增强免疫系统功能、抗增生、抑制肿瘤细胞的转移等。
肝素可与类固醇类药物合用治疗肿瘤,还可用于放疗综合征、肿瘤并发症的治疗。
肝素对炎症过程的影响:肝素与肥大细胞的关系、肝素抑制白细胞粘附于血管内皮及其随后向组织的迁移等方面表明,肝素对炎症的作用机制是有影响的。
5用法肝素的临床常用方法为注射给药,而呼吸系统疾病可采取雾化吸入达到治疗目的。
为评价肝素通过超声雾化吸入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疗效,将其按一定剂量加生理盐水20~40ml,每日1~2次超声雾化吸入。
结果:肝素总有效率94%,其超声雾化吸入的用药途径,在临床应用中证明确有疗效。
在心急梗塞或血管血栓形成的治疗同时,应同时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此为目前推荐应用的内源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亦是检测肝素治疗的首选指标),力求将APTT控制在正常值的1.5~2.5倍.(正常值为32~43s).6不良反应肝素的主要不良反应是易引起自发性出血,表现为各种黏膜出血、关节腔积血和伤口出血等,而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药物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是肝素治疗中的一种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