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镜史
中国古代铜镜发展史
铜镜概述综观中国古代铜镜发展的历史,从四千年前我国出现铜镜以后,各个时期的铜镜反映了它的早期(齐家文化与商周铜镜),流行(春秋战国铜镜),鼎盛(汉代铜镜),中衰(三国、晋、魏、南北朝铜镜),繁荣(隋唐铜镜),衰落(五代、十国、宋、金、元铜镜)等几个阶段。
从其流行程度、铸造技术、艺术风格和其成就等几个方面来看,战国、两汉、唐代是三个最重要的发展时期。
齐家文化至西周时期齐家商周铜镜均为圆形。
镜面平或微凸,镜身较薄,多为弓形或称桥形钮。
以素镜为主,西周中晚期出现重环镜和鸟兽纹镜。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
这一时期出现和流行的镜类有:素镜(全素镜、单圈、双圈凸弦素镜)、纯地纹镜(方形的很少,图案都有地纹,但没有铭文)、花叶镜、四山镜、多钮镜等。
一般都是体薄而圆的,上有桥形小钮。
战国中期,铜镜的种类繁多。
铜镜的纹饰也有所变化,如花叶镜中的叶纹镜从简单的三叶、四叶到八叶,还出现了云雷纹地花瓣镜、花叶镜。
四山镜的山字由粗短变得瘦削,在山字间配有花瓣纹、长叶纹、绳纹,相当繁缛。
还出现了五山镜、六山镜。
这时出现的镜类有菱纹镜、禽兽纹镜、蟠螭纹镜,连弧纹镜、金银错纹镜、彩绘镜等。
战国晚期至秦未出现了四叶蟠螭镜、蟠螭菱镜,有三层花纹的云雷纹地蟠螭连弧纹镜。
汉代铜镜汉代除了继续沿用战国镜外,最流行的铜镜有:蟠螭纹镜、蟠虺纹镜、章草纹镜、星云镜、云雷连弧纹镜、鸟兽纹规矩镜、重列式神兽镜、连弧纹铭文镜、重圈铭文镜、四乳禽兽纹镜、多乳禽兽纹镜、变形四叶镜、神兽镜、画像镜、龙虎纹镜、日光连弧镜、四乳神镜、七乳四神禽兽纹镜等。
汉代是我国铜镜发展的重要时期。
中国铜镜,以汉镜出土的数量最多,使用普遍,汉镜不仅在数量上比战国时期多,而且在制作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了很大发展。
从其发展趋势,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阶段,重要的变化出现在汉武帝时期,西汉末年王莽时期,东汉中期。
西汉前期是战国镜与汉镜的交替时期。
直到西汉中期汉武帝前后,一些新的镜类流行起来了。
镜子是谁发明的小故事
镜子是谁发明的小故事
关于镜子的发明,有一个小故事。
人类和我们的祖先很可能在几十万年甚至几百万年前就用静水潭作为镜子。
后来,抛光金属或黑曜石的镜子让富有的猎艳者可以更方便地看到自己。
据我们所知,最早的制镜人居住在黎巴嫩西顿城附近,距今约2400年。
为了制作镜子,基督教前的黎巴嫩人或腓尼基人将熔化的玻璃薄球吹成气泡,然后将热铅倒入玻璃球中。
铅涂在玻璃的内部。
当玻璃冷却后,它被打碎并切割成凸面的镜面碎片。
腓尼基人是地中海贸易路线的高手,所以这种奇妙的新贸易对象迅速传遍地中海世界和中东地区也就不足为奇了。
镜子不仅用于自我赞美,还被用来制作神奇的护身符。
许多文化也相信,镜子可以成为通往超自然领域的门户。
历史上,当一个犹太人去世时,他或她的家人会把家里所有的镜子遮住,以防止死者的灵魂被困在镜子里。
解密铜镜历史:铜镜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怎么断定铜镜的时代
解密铜镜历史:铜镜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怎么断定铜镜的时代铜镜是照面饰容的工具,在发明铜镜之前人们只能利用平静的水面来照脸,后来有了铜器,人们就用铜盆盛水来照脸,这种铜盆称为“鉴”,所以铜镜也可以叫作“鉴”。
中国铜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传说时代,据说黄帝也是铜镜的发明者,《轩辕黄帝传》说:“帝因铸镜以像之,为十五面,神镜宝镜也。
”《过异论》说:“饶州俗传,轩辕氏铸镜于湖边,今有轩辕磨镜石,石上常洁,不生蔓草。
”黄帝制镜的传说虽然不足为信,但是考古发现时代最早的铜镜是齐家文化的铜镜,齐家文化分布在甘青地区,是一支处于距今4000年以前的原始社会晚期的新石器文化,倒和传说中的黄帝前后相若。
齐家文化的铜镜总共只发现了3面,纹饰极其简单,直径6~9厘米,厚仅0.3厘米,与后来的铜镜不可同日而语。
即使到了商周时代青铜铸造技术已经非常发达了,但是铜镜还是十分简陋,直径通常在10厘米以下,镜背花纹也很简单,而且数量极少,迄今为止商代铜镜只发现过似面,西周铜镜只发现过53面。
清湖州薛王辇造铭纹方镜▲在古文献中“镜”字最早见于《墨子· 非攻》,在战国末期的一些著作中就屡见不鲜了,例如《庄子· 应帝王》:“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庄子· 天道》:“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鉴也。
”《楚辞· 九辩》:“今修饰而窥镜兮。
”大量关于“镜”字的记载表明,战国时期铜镜已经被普遍使用了,事实上考古发现的春秋铜镜极少,而战国铜镜的数量就大大增加了。
宋达摩渡海镜▲战国时铸镜技术已经成熟了,铜镜的直径一般在10厘米左右,大的可达20厘米,多用弦纹钮,镜背的纹饰五花八门,最流行的是山字镜,其特征是在羽状地纹上由3~6个山字构成主题纹饰,山字之间常常配以花瓣、叶纹等,在楚墓中山字镜占70%~80%。
此外还有蟠螭纹镜、连弧纹镜、禽兽纹镜、菱纹镜、羽状地纹镜和素镜等等。
战国铜镜的特点是质地薄而轻巧,厚度一般只有0.1~0.2厘米,重量只有一两百克。
镜子的发展历史
镜子的发展历史
镜子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公元前3000年,埃及人就开始使用黑曜石、金、银、水晶、铜、青铜等材料经过研磨抛光来制成镜子。
在古代,镜子通常被制成圆盘形状,由金属、青铜或玻璃制成,用来反射光线,以便人们整理自己的容貌或者用于仪式和祭祀。
在中国,镜子的发展也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商代时期,中国就已经有了铜镜。
春秋战国时期,铜镜开始普及,并且逐渐发展出了各种不同的样式和纹饰。
随着时间的推移,镜子逐渐成为了女性化妆和打扮的重要工具,并且逐渐成为了室内装饰的一部分。
在欧洲,镜子的发展历程也十分悠久。
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成为了制镜的中心,所产镜子因质量高而负有盛名。
16世纪时,发明了圆筒法制造板玻璃,同时发明了用汞在玻璃上贴附锡箔的锡汞齐法,使得金属镜逐渐减少。
17世纪下半叶,法国发明家用浇注法制平板玻璃,制出了高质量的大玻璃镜。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镜子的种类和功能也不断增加。
除了普通的镜子外,还有化妆镜、浴室镜、手持镜、壁挂镜等等。
同时,随着智能家居的发展,智能镜子也开始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智能镜子不仅可以反射光线,还可以显示时间、日期、温度等信息,甚至还可以连接到手机或音响等设备上,提供更为便捷和智能化的服务。
总之,镜子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
无论是古代的铜镜、玻璃镜还是现代的智能镜子,它们都在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
中国古代镜子的发展史
中国古代镜子的发展史镜子在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发展史,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下面是中国古代镜子的发展史:1. 史前时期:古人使用的是抛光的碑石或者水面来反射光线,这是古代镜子的原型。
2. 商周时期:商周时期的镜子多为铜质,形状为圆形或长方形,表面经过抛光,呈现出一定的光泽。
3. 汉朝时期:汉代铜镜大量流传,这时的镜子除了用于照面之外,还被用来算日影,也就是通过观察镜中的影子来判断时间。
4. 魏晋时期:魏晋时期出现了银镜,它不仅抛光程度更高,光泽更加明显,而且用起来更加方便。
5. 唐宋时期:唐代后期和宋代初期出现了锡镜,它比银镜更加轻便,比铜镜更加厚实,表面镀着一层亮银,表面平整光滑,呈现出很好的反光效果。
这时的镜子形状也更加丰富多样,包括圆形、椭圆形、八角形、方形等。
6. 元明清时期:元代出现了非常独特的“透镜”,它既可以放大物体,也可以实现照面。
明清时期,镜子制作更加技术化,不仅有锡镜、银镜等单一材质的镜子,还有镀银玻璃镜等复合材料的镜子,呈现出更加精美的外观和更加细腻的反光效果。
中国古代镜子的发展可以反映出制镜技术的不断提高,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如今,镜子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品,而中国的镜子制作工艺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升。
7. 现代时期: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进步,镜子的种类和用途也不断扩展。
现代时期出现了各种形状和风格的镜子,如方镜、圆镜、梳妆镜、化妆镜等,同时还出现了各种功能性镜子,如放大镜、夜视镜、防紫外线镜等。
8. 当代时期:随着科技的快速进步,现代镜子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当代时期的镜子除了注重外观设计和实用性之外,还具有更高的科技含量。
如今,一些高科技镜子已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其中包括智能化镜子、虚拟现实镜子、人脸识别镜子等。
总之,中国古代镜子的发展历程是一个进步和创新的过程,它不仅是一种具有实用价值的物品,也体现了古代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高科技制造工艺的不断探索。
中国眼镜发展史
中国眼镜发展史中国的眼镜发展史源远流长,从人类的祖先在河滩上、岩洞中、石壁上无意中发现了一颗颗、一簇簇晶莹透亮的石头,透过客观存在能看见物体,引起无限遐想。
据《黄帝内经》记载:“帝与王母会于王屋,乃铸火镜十二面,随月用之。
则镜始于轩辕矣。
”传说约在公元前2600多年前黄帝用透镜来遮阳、观察星星。
又据孔子记载,古代中国人用水晶石眼镜治疗眼疾。
陕西扶风周原60号西周墓发掘出阳燧(铜凹镜),据此证明中国人早在公元前一千年已经掌握了光的直射、折射理论,并运用于制镜取火。
公元前五世纪,中国古代哲学家墨翟在《墨子》中详实地论述了光为直线照射,并有反射特性的理论,为我国单片眼镜的出现奠定了理论基础。
中国历史进入汉代,随着社会经济及科学文化的极大发展,佛教文化的传入,世人录写大量经传诗说,蝇头小字难于辨认,很自然地需要一种助目工具。
江苏邗江甘泉二号汉墓金圈嵌水晶石放大镜的出土,就是实证。
该镜直径1.3厘米,镶嵌在用黄金精制的联珠花纹金圈中,全重2.3克,放大物体4~5倍。
形体之大小,选材之考究,工艺装饰之精美,在当时的我国乃至世界上都是罕见的。
此镜雄辩地证明,我国在东汉(公元1世纪前半期)就能加工磨制水晶石凸透镜片。
据载,南京北郊晋墓中出土用水晶师制作的放大镜,直径2厘米,中心厚0.5厘米,可放大物体3~4倍。
这又一次证明,早在东汉,晋代已把水晶用于制作光学镜片。
隋代太医博士巢元曾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10年)主持编写了《诸病源候论》,论述了“目不能远视”。
近视眼疾及治疗办法,为医学理论做出了贡献。
进入唐代,封建社会发展到鼎盛时期,医学、光学等科技日趋成熟,大量印刷版书籍、经文的出现,为眼镜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圆形带柄放大眼镜很可能就出现在此一时期。
据载唐代大文人鞠枝山就曾经使用过这种眼镜。
北宁时期,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论述了几何光学、凹镜、凸镜成象理论,进一步奠定了我国光学理论基础。
单片眼镜经历了单片无圈、单片镶圈、单片镶圈装饰柄三个阶段,为双片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中外镜子发明史
10 5 8年 ,意大利 的玻璃 工匠达尔卡 罗兄弟 终于研 法是 : 在真 空中使铝蒸 发 , 让铝 蒸汽凝 结在玻璃 面上而 制成功 了实用 的玻璃镜子 。他们先把 锡箔贴 在玻璃 面 成为一层薄薄 的铝膜 。 这种镀铝 的玻璃镜 , 比镀银 的玻
话
A T KI N
在 漫长 的远 古时代 ,人类没有镜 子 , 人类 还是 用“ ” 但 土 办法 看 到 了 自 己的身形 ,那就是在 平静而清 澈 的水 面上观 看 自己的倒 影。 后来 , 原始人类 在打制石器工具 时, 发现有一种 叫“ 黑 曜岩 ”的石头 ,这种 石头可 以磨平照
尼斯城生产 的玻璃驰名世界 。 3 7 , 1 1 年 他们 在试制彩色 发 明 了镀银 的玻璃镜 子 。这种银 玻镜 子背面发亮 的东
玻璃 的过程 中 , 偶然 发现加入 二氧化锰 以后 , 使混浊 西 , 一层 薄薄 的银 , 会 是 这层 银不 是涂 上去 的 , 也不 是靠
的玻璃液变得清 澈, 从而发 明了透 明玻璃 。
物等 。 东汉 中期 至魏 晋时期 , 出现 了浮
雕 的画像镜 , 精美绝伦 , 唐代 , 。 制镜艺 术尤为讲 究, 打破 以往 圆形镜的模 式, 创造 了八 棱 、 花 、 棠花等 式 样 , 菱 海 平 脱镜 、螺钿镜 则更新颖 别致 ,富丽堂
皇 。后来 ,宋 元时期 出现 有柄可执 的
上, 然后 倒上水 银 , 水银 是液态 金属 , 能够很 好 地溶解 璃镜便 宜 、 耐用 , 更为 光彩 照人 , 也 在镜 子 的发 展历 史 锡 ,随后 ,玻璃上形 成 了一层 薄薄 的锡与水银 的合 金 上写下 了崭新 的一页 。
中国铜镜史
中国铜镜史1、隋至唐初铜镜这个时期铜镜的形制有圆形和方形两种,圆形者较多。
钮除圆形外,也多见兽钮。
有的制作精美,器体厚重,有的则较轻薄。
纹饰方面,该期仍继续流行“四神”和兽纹,间配以流云纹或规矩纹,但数量较前减少。
而以鸾鸟葡萄、宝相花等为主题的图案纹饰,逐渐盛行起来。
并多见于十二生肖形象纹饰。
镜缘花纹常见云纹、流云纹、锯齿纹及水波纹和点线纹。
铭文内容多为祝颂的吉祥语,文体一般仍为诗歌形式的四言句。
字体多为楷书,隶味较浓,字句齐全,点划无缺。
2、盛唐铜镜这个时期的铜镜,无论从形制和纹饰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变化,显示了盛唐时期制镜工艺的崭新面貌和风格,这与当时繁荣昌盛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铜镜形制有了新的变化,除圆形及方形外,又创造出菱花式、葵花式等造型新颖的花式镜,并很为流行。
镜体一般都较厚重,钮低而大。
给人以浑厚、凝重之感。
特别是铜镜合金中锡的成分比例增多,因而颜色净白如银。
铜镜花纹,除上期流行的兽纹、鸟纹、宝相花纹等以外,出现了一大批新题材,呈现出丰富多采的景象。
花纹有取材于自然界的花鸟蜂蝶,有想象传说中的珍禽瑞兽,有向往幸福美好神话故事,也有来自社会生活和外来文化题材的。
纹饰的表现手法富于写实,具有高度的艺术感。
图案多用高浮雕或浅浮雕技法处理。
花纹组织秀丽柔健,细腻利落,结构疏密,恰到好处,整齐布局,完美得当,和谐大方。
铭文显著减少,铭文带的作法已很少见。
这是本期铜镜的突出特点。
这一时期,唐初的兽纹镜、海兽葡萄镜、宝相花镜等几种镜子,这时期还继续流行,并有所变化。
3、中晚唐铜镜唐代中晚期,“安史之乱”的恶果此时已发出了霉烂的气息,地方割据、混战不止、经济萧条促成了唐代铜镜的急剧衰退,无论是造形、技法还是主题纹样,都与前一时期显著不同。
铜镜的形制除圆形外,还流行方形和方亚字形镜。
圆钮,多无钮座。
镜缘多为素缘。
质地轻薄,铸造不精。
纹饰多见植物纹,同时流行带有佛教色彩的“-”形纹和道教意味的八封符号式的装饰,纹饰显得草率无力,单调乏味。
镜子的发展
镜子的发展镜子的发展简史古代用黑曜石、金、银、水晶、铜、青铜,经过研磨抛光制成镜子。
公元前3000年,埃及已有用于化妆的铜镜。
公元1世纪,开始有能照出人全身的大型镜。
中世纪盛行与梳子同放在象牙或贵金属小盒中的便携小镜。
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出现以银片或铁片为背面的玻璃镜。
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为制镜中心,所产镜子因质量高而负有盛名。
16世纪发明了圆筒法制造板玻璃,同时发明了用汞在玻璃上贴附锡箔的锡汞齐法,金属镜逐渐减少。
17世纪下半叶,法国发明用浇注法制平板玻璃,制出了高质量的大玻璃镜。
镜子及其边框日益成为室内装饰。
18世纪末制出大穿衣镜并且用于家具上。
锡汞齐法虽然对人体有害,但一直延续应用到19世纪。
1835年,德国化学家J.von莱比格发明化学镀银法,使玻璃镜的应用更加普及。
中国在公元前2000年已有铜镜。
但古代多以水照影,称盛水的铜器为鉴。
汉代始改称鉴为镜。
汉魏时期铜镜逐渐流行,并有全身镜。
最初铜镜较薄,圆形带凸缘,背面有饰纹或铭文,背中央有半圆形钮,用以安放镜子,无柄,形成中国镜独特的风格。
明代传入玻璃镜。
清代乾隆(1736~1795)以后玻璃镜逐渐普及。
日本及朝鲜最初由中国传入铜镜。
日本在明治维新时玻璃镜开始普及。
中国铜镜中国奴隶制社会初期正处青铜器时代,人们在长期的青铜冶铸实践中,认识了合金成分、性能和用途之间的关系,并能人工的控制铜、锡、铅配比。
古书《考工记》中记载“金有六齐”,即合金的六种配比。
其中最后一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
”就是制作铜镜用的配比。
“鉴”即是镜,含锡较高,是因为铜镜磨出光亮的表面和银白色泽,还需要有铸造性能以保证花纹细致。
我们的祖先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制出了精美的“透光镜”,它能反射出铜镜背后的美丽图案,因此引起世人的极大兴趣。
为了解开“透光镜”之谜,国内外学者花了几百年时间进行研究探索,直到近代才发现,这是由于镜面在制造加工以后,有相对于背面图案的轻微不等的曲率,通过反射映出背面的图案。
一篇文章让你读懂青铜镜的历史演变
一篇文章让你读懂青铜镜的历史演变今天我们概括性的对青铜镜的发展以及演变进行一下简单的介绍,便于我们以后对铜镜的更深入的分析。
饶州俗传,轩辕氏铸镜于湖边,今有轩辕磨镜石,石上常洁,不生蔓草《述异记》,记载着轩辕黄帝铸镜传说。
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铜镜来自于甘肃省的齐家文化(距今4130±105年),镜子就目前的工艺水平相比比较粗糙,但如果你能脑补一下是4000多年前的场景的话,你一定会为自己的想象所震撼。
(备注一句,历史文化价值特别高的东西,在市场上不一定能够得到价值上的肯定)齐家文化铜镜自齐家文化到商西周时期,铜镜的发展极为缓慢。
目前考古出土的铜镜仅百件,墟妇好墓便出土了四面殷商时期的铜镜,而十分奇怪的是在纹饰方面,商以前的铜镜多以几何纹为主,但西周时期以素面为主,可能是受当时时代风格所致。
商代铜镜直到春秋战国,铜镜的发展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高峰期,制镜技术高超,铜镜不仅数量大、种类多,同时出现了涂朱绘彩,金银错、透空雕等工艺。
总的来看在春秋和战国早期出现和流行的主要是素镜、纯地纹镜、花叶镜、四山镜、夹层透文镜和多钮镜;到了战国中期,出现有菱纹镜、蟠螭纹镜、彩绘镜等;到战国晚期,早期流行的部分镜种已显著减少乃至消失,但凸弦纹素地镜、凹面宽带素地镜、羽状纹镜、菱纹镜、禽兽纹镜、夹层镜、山字镜、蟠螭纹镜、连弧纹镜却仍在流行;大体上反映了铜镜纹饰由简单到复杂,由粗率到工精的过程。
镜身材料薄,多有边沿,造型规矩,给人以轻巧、典雅之感。
战国三山镜春秋镂空镜当时间来到了汉朝,铜镜到达了另一个发展的高峰期。
汉代铜镜上开始出现铭文。
纹饰种类上主要有西汉的蟠螭纹、蟠虺纹、草叶纹、规矩草叶、规矩蟠螭纹、百乳纹、四乳四虺,以及「日光」、「昭明」等以铭文为装饰的铭文带(指有铭文的部分)镜。
先后出现过像草叶纹镜、星辰镜、蟠螭镜、连弧镜、云雷纹镜、日月铭文镜、博局镜、神兽镜、龙虎镜、神仙人物镜等有汉代风格的镜种。
这些铜镜都是前代所没有而分别流行在汉代的不同时期。
镜子的发展史及市场调查分析
环保法规对市场的影响
环保法规的制定与实施
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提高,各国政府纷纷制定严格的环保 法规,限制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的发展。
环保材料的应用
为了满足环保法规的要求,镜子制造商开始采用环保材料, 如可回收玻璃、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涂料等,降低对环境 的污染。
市场洗牌
环保法规的实施将加速行业的洗牌,不遵守法规的企业将 被淘汰出局,而具备环保意识和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将获得 更大的市场份额。
主要国家或地区的市场份额
总结词
欧洲、北美和亚太地区是全球镜子市场的主要份额地区。
详细描述
欧洲和北美地区由于经济发达和消费水平高,一直是全球镜 子市场的主要份额地区。亚太地区,特别是中国和印度,近 年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市场份额 逐渐增加。
镜子市场的竞争格局
总结词
镜子市场竞争激烈,品牌、品质和服务成为竞争的关键因素。
镜子的发展史及市场 调查分析
• 镜子的发展史 • 镜子市场的现状 • 消费者对镜子的需求与偏好 • 镜子市场的发展趋势 • 镜子市场的挑战与机遇
目录
Part
01
镜子的发展史
早期的镜子
自然反射
人类最初使用平静的水面 或光滑的岩石来反射影像 ,这是最早的“镜子”。
金属镜
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 埃及人开始使用青铜镜,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镜。
新兴市场的机遇
01
定制化需求
消费者对个性化、定制化的需求越来越高,镜子企业可以抓住这一机遇,
推出定制化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02
智能家居市场
智能家居市场的快速发展为镜子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可以开发
与智能家居系统相连接的智能镜子产品。
有关铜镜的讲说
有关铜镜的讲说上古的镜,就是大盆的意思,它的名字叫监。
《说文》中说:“监可取水于明月,因见其可以照行,故用以为镜。
”在三代之初,监都是用瓦制成的,所以古代的监字是没有金字旁的。
到商代初年的时候,开始铸造铜鉴,后来鉴字也有了金字偏旁。
商周时期,虽然有铜鉴,但是瓦鉴依然通行。
到秦朝时期,才开始铸造铜镜,因为镜的适用优于鉴的方面很多,所以到秦以后,再不用水作鉴了。
秦汉以后,镜的使用更加广泛,镜的制作也更加精良。
它的质料包括金、银、铜、铁等,以铜最为多,也有镀金银的、背面包金银的、或镶嵌金银丝的。
隋唐以来,还有带柄的、四方的,各种花纹应有尽有。
直到明代末期,开始有以玻璃为镜子的。
清代乾隆以后,玻璃开始大兴于民间。
直至民国初年,少数边远地区还有以铜为镜子的。
死人用镜赠于殓者,即用镜殉葬,取其炤幽冥的意思,时代沿袭成为风气.因此古代的名镜大多入土铜镜在古代用以梳妆照面和照妖辟邪,现存最早的铜镜出土于殷墟的妇好墓,想必一个协夫出征的女子英雄心底也是极爱美的,更不要说世间平凡的女子了。
在西汉年间,人们就开始用铜镜作为男女爱情的表记、信物,取“心心相映”之寓意。
生前互相赠送,“朝夕相伴”,死后随之埋入墓中,以示“生死不渝”。
镜虽然开始于秦朝。
但是真正的秦镜实际上却难以得到。
因为秦朝短促,产物也有限,而且,殉葬的风气也不比后朝,所以现在所得到的最古的镜大多是汉朝的产物。
汉镜的制作极为精巧,且多有嵌镶珠宝的。
铭文大多为十二辰,大概是取其自我勉励的意思。
尚方的御镜尤其多,所以出土的古镜,泽漆光明、花纹明丽、匀净无疵、字划清晰、笔势纵横。
汉代的铜镜都有铭文,其铭文都是吉祥语句,如家势富昌、宜子孙、大富贵、大吉祥等。
镜的名称则有日月镜、十二生辰镜、尚方御镜、辟邪镜、仙人镜、神人镜、宜官镜等,不可尽数。
大概都用铭文或者作者为其取的名字。
只有唐代时制有透光镜,镜背的字迎着太阳或灯光时,都可以明显地映射于墙壁之上。
综观中国古代铜镜发展的历史,从四千年前我国出现铜镜以后,各个时期的铜镜反映了它的早期(齐家文化与商周铜镜),流行(春秋战国铜镜),鼎盛(汉代铜镜),中衰(三国、晋、魏、南北朝铜镜),繁荣(隋唐铜镜),衰落(五代、十国、宋、金、元铜镜)等几个阶段。
中国古代铜镜发展史
铜镜概述综观中国古代铜镜发展的历史,从四千年前我国出现铜镜以后,各个时期的铜镜反映了它的早期(齐家文化与商周铜镜),流行(春秋战国铜镜),鼎盛(汉代铜镜),中衰(三国、晋、魏、南北朝铜镜),繁荣(隋唐铜镜),衰落(五代、十国、宋、金、元铜镜)等几个阶段。
从其流行程度、铸造技术、艺术风格和其成就等几个方面来看,战国、两汉、唐代是三个最重要的发展时期。
齐家文化至西周时期齐家商周铜镜均为圆形。
镜面平或微凸,镜身较薄,多为弓形或称桥形钮。
以素镜为主,西周中晚期出现重环镜和鸟兽纹镜。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
这一时期出现和流行的镜类有:素镜(全素镜、单圈、双圈凸弦素镜)、纯地纹镜(方形的很少,图案都有地纹,但没有铭文)、花叶镜、四山镜、多钮镜等。
一般都是体薄而圆的,上有桥形小钮。
战国中期,铜镜的种类繁多。
铜镜的纹饰也有所变化,如花叶镜中的叶纹镜从简单的三叶、四叶到八叶,还出现了云雷纹地花瓣镜、花叶镜。
四山镜的山字由粗短变得瘦削,在山字间配有花瓣纹、长叶纹、绳纹,相当繁缛。
还出现了五山镜、六山镜。
这时出现的镜类有菱纹镜、禽兽纹镜、蟠螭纹镜,连弧纹镜、金银错纹镜、彩绘镜等。
战国晚期至秦未出现了四叶蟠螭镜、蟠螭菱镜,有三层花纹的云雷纹地蟠螭连弧纹镜。
汉代铜镜汉代除了继续沿用战国镜外,最流行的铜镜有:蟠螭纹镜、蟠虺纹镜、章草纹镜、星云镜、云雷连弧纹镜、鸟兽纹规矩镜、重列式神兽镜、连弧纹铭文镜、重圈铭文镜、四乳禽兽纹镜、多乳禽兽纹镜、变形四叶镜、神兽镜、画像镜、龙虎纹镜、日光连弧镜、四乳神镜、七乳四神禽兽纹镜等。
汉代是我国铜镜发展的重要时期。
中国铜镜,以汉镜出土的数量最多,使用普遍,汉镜不仅在数量上比战国时期多,而且在制作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了很大发展。
从其发展趋势,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阶段,重要的变化出现在汉武帝时期,西汉末年王莽时期,东汉中期。
古代铜镜的故事与铸造流程
古代铜镜的故事与铸造流程饰容打扮是人类的天性,我们的祖先最初以水为镜,至金属出现后始以青铜铸镜,从目前考古发现看,我国最早的铜镜来自于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齐家文化。
战国、两汉时期,铜镜获得了巨大发展,唐代达到高峰,宋以后逐渐转衰。
直至明清时代玻璃镜出现,铜镜才开始缓缓退出历史舞台,在民国初年还仍有生产。
可以说,铜镜是中国发展历史最长、使用最为普遍的青铜器。
相对于今天的镜子而言,古代铜镜不仅仅是正衣冠、饰面容的日常生活用具,更蕴含了人们的美好心愿和祝福,承担着镇宅辟邪、追求圆满等功能。
每一面铜镜都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其造型美观,形式多样,图案纹饰华丽,更有内容丰富、寓意深刻的铭文,反映出各个时期人们的生活习俗和精神信仰,小小一枚铜镜,勾连着古代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内容。
铜镜的故事万岁长吉——铜镜与生命健康长寿、子孙繁盛,是人们对生命延续的美好期望。
相对于浩瀚无际的宇宙而言,人的寿命只有短短数十年,对生的渴望、死的恐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于是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渴望有长生不老之命、多福多寿之幸。
而繁衍子孙则是生命延续的另一种体现,《孝经》有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古代中国是宗法社会,血缘是维系社会关系的主要纽带,子嗣问题直接关系到宗族命运,中国社会长期以来以一家一户为基础的小农经济模式也需要充足的劳动力作为保障,因此,子嗣问题历来倍受人们关注。
人们将这两种祈求生命延续的美好愿望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出来,反映在铜镜艺术上,就有了体现子嗣兴旺、多福多寿的纹饰和吉祥之语。
长勿相忘——铜镜与婚恋从古至今,镜都被作为重要的爱情信物之一,被广泛使用。
南朝徐陵《为羊兖州家人答饷镜》曰:“信来赠宝镜,亭亭似团月。
镜久自逾明,人久情愈歇。
取镜挂空台,于今莫复形。
不见孤鸾鸟,香魂何处来”;李白《代美人愁镜二首》有云“美人赠此盘龙之宝镜,烛我金缕之罗衣”。
婚恋中的用镜习俗,对镜的纹饰有着重大影响,产生了诸多与婚恋内容相关的装饰题材。
镜子发明史_镜子改变了什么
镜子发明史_镜子改变了什么
说起镜子的发明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古时候的镜子都是用铜磨制的.大约在公元前三千年,埃及和亚洲西部一带的人们,已经掌握了铜锡合金的生产技术.埃及人把青铜板打光磨光后,可以照出人影,但铜镜照出的人像不是太理想.
大约在公元7世纪,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逐渐成为欧洲的文化中心.意大利的玻璃工业格外发达,特别是威尼斯城出产的玻璃尤为驰名世界.1291年,意大利借口保护玻璃生产的安全,强令全国的所有玻璃工匠全部集中在穆拉洛岛从事生产.实际上是防止生产技术被别的国家学去.
意大利政府给予迁入岛上的工匠们以极优厚的待遇,并出高价鼓励他们发明创造.但有一条规定:凡泄露生产技术的,都要处以死刑.
1317年,他们首创了平板玻璃.
1508年,在高利的刺激下,达尔卡罗兄弟俩研制成功了镀银的玻璃镜子.这种镜子是把水银倒在制成的锡箔镜上,水银能够慢慢溶解锡,同时也就形成了一层薄薄的锡与水银的合金(称为“锡汞齐”).锡汞齐比锡箔层更致密,反光能力强,照人时形象逼真,与真人无二,人们称为“威尼斯镜子”。
它开始了用化学方法制镜的新纪元.
到了19世纪,人们又发明了“镀银法”,再次改进生产技术,使镜子的质量又上了一层楼.。
水银制镜工艺
水银制镜工艺水银制镜工艺是一项古老而神秘的技艺,它在人类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将水银涂覆在玻璃上,可以制造出一面平整、清晰的镜子。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水银制镜工艺一直是制造高质量镜子的主要方法之一。
水银制镜工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的古希腊。
当时,人们发现将水银涂覆在玻璃或金属表面上可以产生反射效果。
然而,真正的突破发生在16世纪,当时意大利人使用水银制造出了第一面现代镜子。
从那时起,水银制镜工艺开始在欧洲广泛应用,并逐渐传播到其他地区。
水银制镜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步骤:清洁、涂覆和封装。
首先,需要将玻璃表面清洁干净,以确保水银能够均匀地附着在上面。
然后,将液态水银倒在玻璃上,并通过倾斜和旋转玻璃来确保水银均匀分布。
最后,将玻璃封装在一个密封容器中,以防止水银的挥发和污染环境。
水银制镜工艺的核心是水银的反射性。
水银是一种很好的反射材料,它可以将光线反射回来,形成清晰的图像。
这使得水银制镜成为制造高质量镜子的理想选择。
然而,由于水银是一种有毒物质,使用水银制镜也存在一些潜在的健康和环境风险。
为了解决水银制镜带来的问题,人们开始寻找替代品。
在20世纪初,镀银玻璃镜和真空蒸镀镜的出现逐渐取代了水银制镜工艺。
这些新技术不仅更安全,而且制造出的镜子质量也更好。
然而,水银制镜仍然在某些特殊领域得到应用,比如望远镜和太空探测器等。
尽管水银制镜工艺的使用已经减少,但它仍然代表着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高质量的镜子,还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供了基础。
虽然使用水银制镜工艺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相信未来仍然有机会改进和发展这一古老的工艺。
水银制镜工艺是一项古老而神秘的技艺,通过将水银涂覆在玻璃上可以制造出高质量的镜子。
尽管它的使用已经减少,但它仍然在某些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水银制镜工艺的改进和发展充满了期待。
我们应该珍惜这一古老的工艺,并将其传承下去,以便后代能够继续受益。
水银制镜工艺
水银制镜工艺水银制镜是一种古老而神奇的工艺,它在古代被广泛应用于制作镜子。
古代人们通过将水银蒸发到玻璃表面上,形成一层均匀而光滑的反射层,从而制造出高质量的镜子。
这种制镜工艺的发明和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和文化。
水银制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古埃及。
古埃及人发现,将水银蒸发到镀有锡的玻璃表面上,可以得到一面清晰而平整的镜子。
这种制镜技术在古代埃及墓葬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埃及人相信这样做可以帮助死者在来世中看到自己的形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水银制镜技术逐渐传播到古希腊和古罗马。
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发现,通过将水银蒸发到铜镜表面上,可以制造出更加清晰和逼真的反射效果。
他们还发展了一种叫做“水银镜”的制镜技术,这种技术使用了凹凸不平的玻璃表面,使得反射效果更加理想。
在中世纪,水银制镜技术逐渐传入欧洲。
此时,人们开始使用银镜背后涂上一层水银,这种技术被称为“背面镀银”。
与之前的技术相比,背面镀银可以更好地保护水银层,使镜子的使用寿命更长。
水银制镜的发展也推动了光学领域的进步,为后来望远镜和显微镜等光学仪器的发明奠定了基础。
然而,水银制镜工艺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水银是一种有毒的金属,对人体和环境有害。
其次,水银层容易受到氧化和污染,影响镜子的反射效果。
因此,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水银制镜逐渐被其他材料取代,如铝、银和镀膜等。
尽管如此,水银制镜工艺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它展示了古代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同时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今天,我们可以通过博物馆和历史文献来了解水银制镜的过程和技术,感受古代人们对光学的探索和追求。
水银制镜工艺是古代人类的伟大发明之一,它在镜子制作和光学领域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虽然现代科技已经取代了水银制镜工艺,但我们仍然应该珍视和研究这一古老而神奇的技术,以纪念古代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
通过学习水银制镜工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上第一面玻璃镜是400 年前威尼斯人发明的,制法是:先在玻璃上紧贴一层锡箔,然后再倒上水银(也就是汞),因为汞能很好地溶解锡,因此,璃在玻上形成一种粘稠的银白色液体—锡汞齐,这个锡汞齐紧紧地粘贴在玻璃上而形成一面镜子。
最初制造出来的玻璃镜尽管很小表面不够平整,清晰度差,但是仍比黄金和白银贵得多,追求时髦的欧洲贵族们,不惜以重金争相购买,当时一面镜子的售价高达15 万法郎。
硝酸银还原法制镜是怎么一回事?实际上就是用银代替汞紧贴在玻璃上。
这要追溯到十九世纪,德国化学家多伦(Bernhard `)发明了鉴别醛和酮的试剂———硝酸银氨溶液(称为多伦试剂),其原理是醛基能还原银氨络离子而析出银,这银能附在实验器皿的玻璃上形成银镜,故称银镜反应。
随着制镜技术的发展,利用金属铝制造玻璃镜的生产工艺已经发明,以铝代银的制镜新工艺是将金属铝利真空镀膜机将铝直接喷洒到玻璃上面,这种铝镜不易破碎、轻便、不怕震、不蒙水、加上铝的熔点低、重量轻、货源足、价格便宜,给人们带来更多乐趣,现已经应用到航空和建筑业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