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故事成语

合集下载

描写历史故事的成语

描写历史故事的成语

描写历史故事的成语描写历史故事的成语导语:成语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的积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汉语语言的精华。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描写历史故事的成语,欢迎大家阅读借鉴!1、初出茅庐:茅庐:草屋。

原意指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接受邀请;就任军师;首战用计火烧博望坡;大败曹兵;立下了战功。

后比喻刚进入社会或工作岗位;缺乏经验。

2、举案齐眉:案:有脚的托盘。

汉代的梁鸿、孟光是一对恩爱夫妻;孟光在给梁鸿送饭时总是把端饭的盘子举得与眉毛一样高;以示对梁鸿的尊敬。

后用以形容夫妻相互敬爱。

3、围魏救赵:指攻击敌人后方;迫使进攻的敌人撤回兵力的战术。

魏、赵:战国时的国名。

4、成竹在胸:成竹:现成完整的竹子。

画竹前竹的全貌已在胸中。

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义。

5、铁杵成针: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6、画龙点睛:画龙之后再点上眼睛。

比喻在关键地方简明扼要地点明要旨;使内容生动传神。

也比喻在整体中突出重点。

7、鞠躬尽瘁: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

8、七擒七纵: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

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9、揭竿而起:揭:举;竿:竹竿;指旗帜。

揭竿为旗;奋起反抗。

10、完璧归赵:让完好无损的璧回归赵国。

比喻把物品完好地归还原主。

完:完整无损;璧:宝玉;赵:赵国。

11、呕心沥血:呕:吐;沥:滴。

比喻极度劳心苦思。

多用于文艺创作或研究。

亦指倾吐真情或怀抱真诚。

12、多多益善:益:更加;善:好。

越多越好;不厌其多。

13、乐不思蜀:蜀:指三国时蜀国。

蜀后主刘禅投降司马昭后;被安置在洛阳仍过荒淫生活;快乐得不想回国。

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

14、暴殄天物:暴:残害;殄:灭绝;天物:大自然界生存的万物。

原指残害灭绝各种生物。

后指不知爱惜物品;随意毁坏糟蹋。

15、沆瀣一气:沆瀣:夜间的'水气。

这里指唐僖宗时;担任主考官的崔沆;录取了一个叫崔瀣的考生。

描写历史故事的成语

描写历史故事的成语

描写历史故事的成语导读:1、初出茅庐:茅庐:草屋。

原意指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接受邀请;就任军师;首战用计火烧博望坡;大败曹兵;立下了战功。

后比喻刚进入社会或工作岗位;缺乏经验。

2、举案齐眉:案:有脚的托盘。

汉代的梁鸿、孟光是一对恩爱夫妻;孟光在给梁鸿送饭时总是把端饭的盘子举得与眉毛一样高;以示对梁鸿的尊敬。

后用以形容夫妻相互敬爱。

3、围魏救赵:指攻击敌人后方;迫使进攻的敌人撤回兵力的战术。

魏、赵:战国时的国名。

4、成竹在胸:成竹:现成完整的竹子。

画竹前竹的全貌已在胸中。

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义。

5、铁杵成针: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6、画龙点睛:画龙之后再点上眼睛。

比喻在关键地方简明扼要地点明要旨;使内容生动传神。

也比喻在整体中突出重点。

7、鞠躬尽瘁: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

8、七擒七纵: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

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9、揭竿而起:揭:举;竿:竹竿;指旗帜。

揭竿为旗;奋起反抗。

10、完璧归赵:让完好无损的璧回归赵国。

比喻把物品完好地归还原主。

完:完整无损;璧:宝玉;赵:赵国。

11、呕心沥血:呕:吐;沥:滴。

比喻极度劳心苦思。

多用于文艺创作或研究。

亦指倾吐真情或怀抱真诚。

12、多多益善:益:更加;善:好。

越多越好;不厌其多。

13、乐不思蜀:蜀:指三国时蜀国。

蜀后主刘禅投降司马昭后;被安置在洛阳仍过荒淫生活;快乐得不想回国。

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

14、暴殄天物:暴:残害;殄:灭绝;天物:大自然界生存的万物。

原指残害灭绝各种生物。

后指不知爱惜物品;随意毁坏糟蹋。

15、沆瀣一气:沆瀣:夜间的水气。

这里指唐僖宗时;担任主考官的崔沆;录取了一个叫崔瀣的考生。

所以有人开玩笑;将他俩的单名连起来是“沆瀣”两字。

指“沆”、“瀣”两人连成一气。

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16、力透纸背:力:笔力。

透:穿过。

形容书法遒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的背面。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大全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大全

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 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

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 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 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老马识途 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 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 兵。

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

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 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

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 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 共死的交情。

纸上谈兵 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

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

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 40 万。

三令五申 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 180 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

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

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

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

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

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

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围魏救赵 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

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

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 军疲劳不堪。

关于历史故事的四字成语

关于历史故事的四字成语

关于历史故事的四字成语
1. 三顾茅庐:指的是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

刘备曾三次访聘诸葛亮,请他出山辅佐自己。

后人用“三顾茅庐”来比喻诚心实意地一再邀请。

2. 围魏救赵: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3. 负荆请罪: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将军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的故事,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给予自己严厉责罚,也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4. 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

诸葛亮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借助大雾天气,最终用草船骗得曹操十万支箭。

这个成语后来用来比喻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5.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立志报仇。

据说他睡觉睡在柴草上头,吃饭、睡觉前都要尝一尝苦胆,策励自己不忘耻辱。

经过长期准备,越国终于打败了吴国。

这个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这些四字成语都与历史故事有关,通过简洁的表述传递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_带历史的成语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_带历史的成语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_带历史的成语成语其形式以四字居多,也有一些三字和多字的,大多由四字组成。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一)乐不思蜀公元223年,蜀汉的建立者刘备因病去世。

他16岁的儿子刘禅即位,称后主。

刘禅是个昏庸无能的人,即位初由于丞相诸葛亮等人的辅佐,还能很好治理国家。

后来辅佐他的人先后去世,自己又只知道玩乐,因此把国家治理得越来越糟糕,国势日趋衰弱。

公元263年,魏国大将邓艾攻下绵竹,大军直逼成都。

刘禅投降,当了俘虏,蜀汉灭亡。

不久,魏帝曹奂命刘禅迁到魏国都城洛阳居住,并封他为安乐公,给予他很多赏赐。

刘禅对此很满足,心安理得地在异国他乡过起了享乐生活。

当时,魏国的大权掌握在晋王司马昭手中。

一天,司马昭请刘禅饮酒。

席间,特地为他表演蜀地歌舞。

在场的蜀汉旧臣看了,触景生情,十分难过,有的还掉下了眼泪。

只有刘禅看得津津有味,乐不可支,全无亡国之恨。

司马昭见到这种情况后,私下对一位大臣说:“一个人竟糊涂到这等程度,真是不可思议。

如此看来,即使诸葛亮还活着,也不能保住他的江山!”席间,司马昭故意问刘禅说:“你在这里过得还开心吧,想不想蜀地呀?”刘禅居然高兴地说:“这里有吃有玩,很快乐,我不思念蜀地。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二)邯郸学步的成语故事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听说赵国都城邯郸的人走路的步法非常优美,便不顾路途遥远,特地到邯郸去学步法。

少年到了邯郸,见那里人走路的步法确实与寿陵的不一样,并且比寿陵的要优美得多。

他觉得不虚此行,打算好好地学。

怎样学呢?开始他只是看人家怎样走,回到住处凭记忆学着走。

后来觉得这样容易遗忘,便跟在人家后面摹仿着走。

但不知为什么,他总觉得学不像。

这是什么原因呢?他想来想去,是自己太习惯原来的步法。

于是重起炉灶,完全放弃原来的步法,完全照邯郸人的步法走路。

不料,这一来更糟糕了。

他走路时要考虑的因素太多:既要注意手脚如何移动,又要注意上身如何摆动,甚至还要计算移动的距离和摆动的幅度。

历史故事成语精选10篇

历史故事成语精选10篇

历史故事成语精选10篇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接下来由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历史故事成语,方便大家学习历史故事成语1、太公钓鱼商朝末年,纣(zhòu)王荒淫(yín)无度,残暴不仁,人民生活非常艰苦。

大臣姜子牙不能忍受纣王的胡作非为,就躲到渭水河边过着隐居的日子。

渭河一带是诸侯姬(jī)昌的管辖范围,姬昌胸怀大志,很爱惜人才。

为了吸引姬昌的注意,姜子牙天天坐在河边钓鱼。

他的鱼钩是直的,没有鱼饵,离水面有三尺高。

他一边钓一边说:“鱼儿呀,你快点上钩吧!”有人好意地告诉他这样钓不到鱼,姜子牙只是笑着说:“鱼儿自己会上钩的。

”人们嘲笑他,他也不理会。

结果这件事传到姬昌耳里,姬昌心想他可能是个有才能的奇人,就派士兵去请。

姜子牙看到是士兵,不但不理睬,还继续钓鱼,嘴里念着:“钓、钓、钓,鱼儿不上钩,虾米来捣乱!”士兵只好回去报告。

于是姬昌又派大臣去请,姜子牙看见是大臣,仍然不理睬,嘴里又念着:“钓、钓、钓,大鱼不上钩,小鱼来捣乱!”大臣也只好回去报告。

最后,姬昌就准备了丰厚的礼品,亲自拜访姜子牙。

姜子牙看出他的确是一心想要寻找贤能的人,就答应辅佐(zuǒ)他。

姬昌为了表示对他的尊敬,就封他为太公。

后来姜子牙连续辅佐文王、武王,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中国历史上年代最久的周朝。

2、平易近人西周初,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封于鲁,太公望(姜子牙)封于齐,周公仍在朝摄政辅佐成王。

三年后,伯禽入朝向周公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晚?”伯禽说:“我变革礼俗,费力不小。

比如服丧,必得服满三年方得去除。

”而太公到齐之后,五个月就去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快?”太公说:“我大大简化了君臣礼仪,一切依从通俗简易。

”太公后来听说了伯禽汇报政务的情况,长叹说:“鲁国后世必定会北面臣服于齐国。

政治如果不简要平易,民众就不愿意接近。

平易近民,民众才会归附。

”“平易近民”本指政治上通俗简易。

到了唐朝,为避太宗李世民讳(huì),凡言“民”处皆改为“人”,此语就改成了“平易近人”。

历史故事的成语总结(10个)

历史故事的成语总结(10个)

历史故事的成语总结(10个)成语名字:焚书坑儒成语发音:fén shūkēng rú成语解释:坑:挖坑活埋;儒:儒生;读书人。

指秦始皇焚烧《诗经》、《书经》等古代典籍;坑杀一批儒生。

后泛指对文化和知识分子的摧残。

成语出处:汉孔安国《〈尚书〉序》:“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成语繁体:焚書坑儒常用程度:常用成语感情色彩:贬义成语成语用法:连动式;作主语、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成语结构:连动式成语产生年代:古代成语成语正音:焚,不能读作“fěn”。

成语名字:负荆请罪成语发音:fùjīng qǐng zuì成语解释:负:背着;荆:荆条;古时用来抽打犯人的刑具。

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

表示主动向人认错赔罪;请求责罚。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成语繁体:負荆請辠常用程度:常用成语感情色彩:中性成语成语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赔礼道歉的场合成语结构:连动式成语产生年代:古代成语成语正音:荆,不能读作“jīn”。

历史故事的成语(二)成语名字:封金挂印成语发音:fēng jīn guàyìn成语解释:谓不受赏赐,辞去官职。

成语出处:《三国演义》第二七回:“[曹操]因谓张辽曰:‘云长封金挂印,财贿不以动其心,爵禄不以移其志,此等人吾深敬之。

’”成语繁体:封金掛印常用程度:一般成语感情色彩:中性成语成语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官场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成语名字:刮目相看成语发音:guāmùxiāng kàn成语解释:去掉旧的看法;用新眼光看待。

成语出处: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吕蒙传》:“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感情色彩:中性成语成语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用于取得显着成绩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产生年代:古代成语成语正音:相,不能读作“xiànɡ”。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简介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简介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简介历史就是磨刀石,磨刀石不能帮助我们披荆斩棘,只有刀才可以。

光是记忆历史是没有用的,只有从历史中学到智慧才是有用的。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历史故事的成语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秦: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 穷图匕见(荆轲)悬梁刺股(苏秦、孙敬)汉:一饭千金(韩信) 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 孺子可教(张良)背水一战(韩信) 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 金屋藏娇(刘彻)暗渡陈仓(韩信) 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 马革裹尸(马援)多多益善(韩信) 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三国: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吕蒙)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 言过其实(马谡)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胆(赵云)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晋: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 洛阳纸贵(左思)草木皆兵(苻坚) 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南北朝: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宋:精忠报国(岳飞) 东窗事发(秦桧)败涂地的故事【解释】形容失败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成语故事】秦朝末年,刘邦是沛县一名亭长(管理十里以内的小官)。

他性格豪爽,乐于帮助别人。

有一次,刘邦奉命押送一批民夫到骊山去做苦工。

在路上,每天总有几个民夫逃走。

有天晚上,他对大家说:“你们到骊山做苦工也是累死,你们都走吧!”当时就有十几个民夫情愿跟随刘邦。

刘邦带这十几个人正往别处逃走,忽然有条大蛇挡在路上,别人吓得不敢前进,刘邦手提宝剑,把大蛇赶走,大家很佩服他这种勇敢精神。

那时候秦朝政治腐败,各地百姓纷纷起来造反。

沛县衙里的文书萧何和监狱官曹参知道刘邦是个好汉,便经常暗地与他来往,商量准备起兵反秦。

中国历史传统成语故事(15篇)

中国历史传统成语故事(15篇)

中国历史传统成语故事(15篇)成语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而习用语和谚语总是松散一些,可多可少,不限于四个字。

这是一些经验之谈,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属于谚语一类。

成语跟习用语、谚语是不一样的。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内容,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到帮助!中国历史传统成语故事1削足适履【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楚灵王灭掉蔡国,派其弟弃疾管理蔡国。

楚灵王又发兵攻打徐国,大臣朝吴怂恿弃疾乘机夺取王位。

弃疾杀死太子禄。

弃疾让哥哥子比及子哲做国君和令尹,得知楚灵王上吊自杀,弃疾杀死子比和子哲,自立为王。

中国历史传统成语故事2田父之获【成语故事】传说古代天下跑得最快的狗是韩子卢,而跑得最快而且狡猾的兔子是东郭逡。

一天一只韩子卢追逐东郭逡,围绕三座山跑了五圈,韩子卢还是没有追上东郭逡,结果两者都累死了。

一个农夫刚好路过,轻易地捉住韩子卢和东郭逡。

中国历史传统成语故事3天下汹汹【成语故事】楚汉相争时期,项羽派人对刘邦说:“天下汹汹是因我们而起,为了结束这种战争局面,我们两人决一死战分胜负。

”刘邦表示愿意斗智而不是斗力。

项羽命一壮士前去挑战,汉营的神箭手楼烦出来迎战,壮士失败,项羽亲自上阵击败楼烦。

中国历史传统成语故事4头撞南墙【成语故事】从前山东淄川县的王生从小相信道术,跑到崂山学道术。

道士见他娇生惯养认为不是学道的料,让他先砍柴锻炼。

他一心想学道,道士教他穿墙术。

他学成立即回家给妻儿表演穿墙术,结果头撞南墙碰了一个大包。

中国历史传统成语故事5以德报怨【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有人问孔子用恩德去酬报怨恨自己的人是否可行?孔子说:“如果怨恨我的人,我用恩德去酬报他,那么对我有恩德的人该如何酬报呢?因此,怨恨我的人,不如用正直的道理去开导他,对我有恩德的人,才能用思想去报答他。

”中国历史传统成语故事6惟命是从【成语故事】公元前597年,楚庄王率大军讨伐郑国,攻破郑国都城。

历史故事成语精选

历史故事成语精选

历史故事成语精选历史学习里面其实有很多约定俗成的东西,很多概念我都可以用"三条"或"两条"来总结,比如说了解一个事件我们通常是从"背景(原因),内容(经过),影响和意义(结果)"来记忆,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历史故事成语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历史故事成语(一)1、三顾茅庐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

刘备只得投靠刘表。

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谎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

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南阳邓县隆中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去南阳邓县隆中拜访诸葛亮。

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知什么时候回来。

刘备只好回去了。

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

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

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

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

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又一次来到隆中。

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

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

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

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

”刘备一听,非常佩服,请求他相助。

诸葛亮答应了。

那年诸葛亮才27岁。

2、望梅止渴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角,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

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

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

全部历史故事的四字成语

全部历史故事的四字成语

全部历史故事的四字成语
历史故事的四字成语有很多,每个成语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
涵和文化意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历史故事四字成语:
1. 杞人忧天,出自《列子》的故事,形容杞国人心胸狭窄,小
题大做。

2. 愚公移山,出自《列子》的寓言故事,比喻坚持不懈,不怕
艰难困苦。

3. 望洋兴叹,指对自己的力量感到无能为力,出自《后汉书》。

4. 画龙点睛,出自《庄子》的寓言故事,比喻在事物的关键点
上加以点明或补充。

5. 指鹿为马,出自西汉末年,赵高篡权时的故事,比喻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6. 唇亡齿寒,出自《史记》,比喻彼此关系密切,互相依存。

7. 胸有成竹,出自《史记》,比喻事先已经有了周密的计划。

8. 李代桃僵,出自《史记》,比喻代人受过或替人承担责任。

9. 狐假虎威,出自《孟子》,比喻借势欺人。

10. 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的故事,比喻做多余的事情。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历史故事四字成语,每个成语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历史故事有关的成语

历史故事有关的成语

历史故事有关的成语1、鞠躬尽瘁(诸葛亮)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释义: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

2、一字千金(吕不韦)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

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

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

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东山再起(谢安)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

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5、一饭千金(韩信)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6、图穷匕见(荆轲)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接竿而起(陈胜)出自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释义: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

指人民起义。

9、卧薪尝胆(勾践)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历史故事四字成语

历史故事四字成语

历史故事四字成语在中国古代,历史故事被广泛传颂,其中不乏一些成语,这些成语既承载了历史的记忆,又蕴含了深刻的哲理。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关于历史故事的四字成语。

一、指鹿为马。

这个成语出自西汉末年,当时权臣赵高篡权,他为了掩盖自己篡位的罪行,曾经在宫廷上展示一只鹿,却声称它是一匹马。

这个成语后来就用来形容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行为。

二、焚琴煮鹤。

这个成语出自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个名叫屈原的大臣,他因为忠言劝谏而遭到贬官。

最后,他在汨罗江投河自尽,楚怀王为了纪念他,下令焚烧珍贵的乐器,煮食珍贵的鹤肉。

后来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毁掉宝贵的东西。

三、揠苗助长。

这个成语出自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个叫做管仲的大臣,他听说揠苗助长可以让庄稼长得更快,于是就让人去实施了这个方法。

结果庄稼不但没有长得更快,反而死光了。

后来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急功近利,反而弄巧成拙的行为。

四、杞人忧天。

这个成语出自春秋时期,杞国有一个人整天担忧天会塌下来,别人劝他不要担忧,他却说,“我担忧天塌下来,你们还不担忧吗?”后来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杞人忧天,形容无端的忧虑。

五、望洋兴叹。

这个成语出自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个人,他站在海边看着汹涌的大海,感叹自己的力量微小,无法跨越大海。

后来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眼前的困难使人感到无能为力。

六、画龙点睛。

这个成语出自东汉时期,曹操曾经请王羲之为他的书法作画,王羲之在画完龙的全身后,却没有画龙的眼睛,曹操问他为什么不画龙的眼睛,王羲之说,“龙有神灵,它自己会长出眼睛。

”后来这个成语就用来比喻文章或者作品中点出关键之处。

以上就是关于历史故事的四字成语,这些成语既承载了古代历史的记忆,又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这些成语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

古代历史四字成语故事(10篇)

古代历史四字成语故事(10篇)

古代历史四字成语故事(10篇)大都是两三千年以来流传下来的或陆续产生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演进,根据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表达新思想意识的成语,就自然会不断地陆续地产生,更需要我们现如今的传承下去。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内容,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到帮助!古代历史四字成语故事1利令智昏战国时期,秦国派大将白起出兵攻打韩国。

秦军进攻上党(现山西省东南部)的时侯。

上党的守将冯亭负隅顽抗但仍然守不住,便想把上党献给赵国以谋求保护。

赵国的平阳君赵豹觉得无缘无故得到的好处是祸患的根源,因此他劝赵孝成王深思熟虑。

而平原君赵胜却被眼前的利益蒙住了眼睛,他极力主张接受上党。

赵孝成王派平原君接收了上党,封冯亭为华阳君。

于是,秦王派大将白起率军大举进攻赵国。

这场战争一打就是三年、最后赵国四十万大军在长平全军覆没、被秦军消灭,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秦、赵长平之战。

后来,秦国的军队几乎攻破赵国的都城邯郸。

司马迁在评论这一历史事件时开诚布公地指出:“鄙语曰:‘利令智昏’。

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

’这段话的大意是:俗话说:“利这个东西、能够使聪明人冲昏头脑,丧失理智。

”平原君贪图冯亭的利诱,以致使赵国在长平损失了四十万兵马、甚至连国都邯郸都危如累卵几乎丢掉。

古代历史四字成语故事2开门见山晓亮《十大元帅之谜.徐向前元帅之谜》奇特的性格之谜:1967年1月24日晚饭后,徐向前实在憋不住了,决定要“闯宫”——坐车直趋林彪住地毛家湾。

当时,林彪、陈伯达正在交谈。

徐向前不宣而至,林彪很不高兴。

徐向前开门见山,向林彪讲了目前军队的混乱状况,说:军队要稳定,这样乱下去不行,要搞几条规定,如不能成立战斗组织、不能随意揪斗领导干部、不准夺权等等。

5个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5个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5个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的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一)七擒七纵(诸葛亮)[释义] 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

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语出]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

”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遣获。

”[用法]联合式;作分句、状语;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例句] 那敬德鞭无虚举,举无不中。

你便要一冲一撞,登时间早将你~。

(元.无名氏《小尉迟》第一折)[成语故事]公元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率领军队南征。

正当大功告成准备撤兵的时候,南方彝族的首领孟获,纠集了被打败的散兵来袭击蜀军。

诸葛亮得知,孟获不但作战勇敢,意志坚强,而且待人忠厚,在彝族中极得人心,就是汉族中也有不少人钦佩他,因此决定把他争取过来。

孟获虽然勇敢,但不善于用兵。

第一次上阵,见蜀兵败退下去,就以为蜀兵不敌自己,不顾一切地追上去,结果闯进埋伏圈被擒。

孟获认定自己要被诸葛亮处死,因此对自己说,死也要死得像个好汉,不能丢人。

不料诸葛亮亲自给他松绑,好言劝他归顺。

孟获不服这次失败,傲慢地加以拒绝。

谙葛亮也不勉强他,而是陪他观看已经布置过的军营,之后特意问他:“你看这军营布置得怎么样?”孟获观看得很仔细,他发现军营里都是些老弱残兵,便直率他说:“以前我不知道你们虚实,给你赢了一次,现在看了你们的军营,如果就是这样子,要赢你并不难!”诸葛亮也不作解释,笑了笑就放孟获回去。

他料定盂获今晚准来偷营,当即布置好埋伏。

孟获回去后,得意洋洋地对手下人说,蜀军都是些老弱残兵,军营的布置情况也已经看清楚,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今夜三更去劫营,定能逮住诸葛亮。

当天夜里,孟获挑选了五百名刀斧手,悄悄地摸进蜀军大营,什么阻挡也没有。

关于中国历史故事的成语

关于中国历史故事的成语

关于中国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作为语言的精华、历史的缩影、文明的积淀、智慧的浓缩,处处闪烁着睿智的光芒,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一)1、指鹿为马相传赵高试图要谋权篡位,为了试验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顺从他的意愿,特地呈上一只鹿给秦二世,并说这是马。

秦二世不信,赵高便借故问各位大臣。

不敢逆赵高意的大臣都说是马,而敢于反对赵高的人则说是鹿。

后来说是鹿的大臣都被赵高用各种手段害死了。

指鹿为马的故事流传至今,人们便使用该成语形容一个人混淆是非,颠倒黑白。

2、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3、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

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

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4、围魏救赵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

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

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

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

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

他向田忌建议说:“此时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邯郸,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都城大梁猛攻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向魏国的国都大梁进军,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

“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邯郸之围遂解。

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的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三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

有关历史故事的成语大全

有关历史故事的成语大全

有关历史故事的成语大全三顾茅庐也说三顾草庐。

是汉末刘备三次到诸葛亮住的茅屋去邀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打天下,最后诸葛亮才答应出来的历史成语故事。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有关历史故事的成语大全,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1、十面埋伏:意思是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

2、单刀赴会:单刀:一把刀,指一个人。

原指蜀将关羽只带一口刀和少数随从赴东吴宴会。

后泛指一个人冒险赴约。

有赞扬赴会者的智略和胆识之意。

3、才高八斗:比喻人极有才华。

4、初出茅庐:茅庐:草房。

原比喻新露头脚。

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学校出来工作。

缺乏经验。

5、惊弓之鸟: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

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6、鞠躬尽瘁: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

7、乐不思蜀:很快乐,不思念蜀国。

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8、多多益善:益:更加。

越多越好。

9、手不释卷:释:放下;卷:指书籍。

书本不离手。

形容勤奋好学。

10、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

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

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11、退避三舍: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

主动退让九十里。

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12、破釜沉舟: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13、投笔从戎:从戎:从军,参军。

扔掉笔去参军。

指文人从军。

14、三顾茅庐:顾:拜访;茅庐:草屋。

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

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15、煮豆燃萁:燃:烧;萁:豆茎。

用豆萁作燃料煮豆子。

比喻兄弟间自相残杀。

16、马革裹尸:马革:马皮。

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

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17、萧规曹随:萧何创立了规章制度,死后曹参做了宰相,仍照着实行。

比喻按照前任的成规办事。

18、穷图匕见: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19、完璧归赵: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

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20、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21、悬梁刺股:形容刻苦学习。

十个有关历史故事的成语

十个有关历史故事的成语

十个有关历史故事的成语含有历史故事的成语有:完璧归赵、围魏救赵、退避三舍、毛遂自荐、负荆请罪、纸上谈兵、一鼓作气、千金买骨、讳疾忌医、卧薪尝胆、杀妻求将、惊弓之鸟、高山流水、一字千金、指鹿为马、焚书坑儒、图穷匕见、悬梁刺股、四面楚歌、约法三章、孺子可教、背水一战、破釜沉舟、手不释卷、金屋藏娇、暗渡陈仓、十面埋伏、投笔从戎、马革裹尸、多多益善、老当益壮、鞠躬尽瘁、三顾茅庐、煮豆燃萁、刮目相看、乐不思蜀、七步成诗、言过其实、七擒七纵等等。

1、望梅止渴三国时,曹操带兵长途行军,士兵们都很口渴,曹操便说:“前面就是一大片梅林,结了许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解渴。

”士兵们听了,嘴里都流口水,一时也就不渴了。

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只好用空想来加以安慰。

2、三顾茅庐汉末刘备三次到诸葛亮住的茅屋去邀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打天下,最后诸葛亮才答应出来。

后喻指一再诚心地邀请。

3、四面楚歌楚汉交战时,项羽的军队驻扎在垓下,兵少粮尽,被汉军和诸侯的军队层层包围起来,夜间听到汉军四面都唱楚歌,项羽吃惊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为什么楚人这么多呢?”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危急的困境。

4、卧薪尝胆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立志报仇。

据说他睡觉睡在柴草上头,吃饭、睡觉前都要尝一尝苦胆,策励自己不忘耻辱。

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打败了吴国。

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为国家报仇雪耻。

5、背水一战楚汉相争的时候,刘邦命手下大将韩信领兵攻打赵国。

赵王带了二十万大军在太行山的井陉关迎击。

当时,韩信只带了一万二千人马。

为了打败赵军,他将一万人驻扎在河边列了一个背水阵。

另外派两千轻骑潜伏在赵军军营周围。

交战后,赵营二十万大军向河边的一万汉军杀来。

汉军面临大敌,后无退路,只能拼死奋战。

这是潜伏的那两千士兵乘虚攻进赵营。

赵军遭到前后夹击,很快被韩信打败。

战后有人问韩信:“背水列阵乃兵家大忌,将军为何明知故犯?”韩信笑着说:“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也是兵书上有记载的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历史故事成语3:博士买驴
北齐的文学家颜之推,着成一部《颜氏家训》。在《颜氏家训·勉学》篇中,记载了一则“博士买驴”的笑话。颜之推说,这个笑话是他到邺城去办事时听到的。
当时有个博士,熟读四书五经,满肚子都是经文。他非常欣赏自己,做什么事都要咬文嚼字一番。有一天,博士家的一头驴子死了,不能没有脚力,于是赶紧去市场上再买一头。看好了驴子,讲好了价钱,写一份凭证才算交易妥当。博士要卖驴的写,卖驴的表示自己不识字,请博士代写,博士马上答应了。
郑众当官后,在公务之余给一些年轻人讲解《毛诗》《周礼》等经学着作,并且花很大的精力为《左氏春秋》作注。后来,终于完成了《左氏春秋》的注释工作。这部书流传后,和另一位经学家贾逵所注的《左氏春秋》齐名,都受到学者们的好评。
当时,最着名的经学家是马融。他着过《周易》《尚书》《毛诗》《三礼》《论语》《孝经》,使古文经学达到成熟的境地,因此,弟子多达千人。马融除了为经书作注外,又兼注《老子》《淮南子》。讲课时坐在高堂上,挂上纱帐,前面让学生坐着听课,后面列一班女乐演奏音乐,很有特点。
关于历史故事成语2:超群绝伦
关羽,字云长,是刘备的重要将领。
刘备当平原国相后,关羽和张飞分头率领他的军队。他们三人同睡一张床,情如兄弟;在大庭广众之下,关羽和张飞总是侍立在刘备身旁。
刘备跟随刘表后,关羽跟着依附。
后来,刘备率部南下,准备渡过长江。另外派关羽率领几百战船,与他在江陵会合。
曹操急追刘备,到达当阳(地名,位于兮湖北省中部),刘备向东北直奔,正好遇上关羽的船队。不久,孙权派军队帮助刘备抗击曹操,曹操率军退去。
刘备南下收复了东南四个郡,于是任命关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守长江北岸。
后来,关羽听说马超前来归降刘备,因他过去不认识马超,便写信给诸葛亮,询问马超的人品和才能可以同谁相比。
故事是传承历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历史教学的重要部分,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关于历史故事成语。
关于历史故事成语1:博而不精
东汉着名的经学家郑兴,以研究《左氏春秋》着称于世。他的儿子郑众,十二岁时就跟父亲学习这部经学着作。后来,郑众还学习了《周易》《毛诗》《周礼》等经学着作,以至学识渊博,几乎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在上层社会很有名气。
这件事传开后,有人编了几句讽刺性的谚语:“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提驴字。”成语“博士买驴”,又称作“三纸无驴”。
说:“马超文武双全,勇猛过人,是一代豪杰,如汉初大将鲸市、彭城一类人物,可与张飞并驾齐驱。但是,不能与你这个超出众人、独一无二的美髯公相比。”
这个故事史料记载如下:“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这便是成语“超群绝伦”的由来。
卖驴的当即借来笔墨纸砚,博士拉开架式,书写起来,写得非常认真。过了好长时间,三张纸上都密密麻麻的字,才算写成。卖驴的请博士念给他听。博士干咳了一声,就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过路人都围上来听。过了好半天,博士才读完凭据。
卖驴的听后,不理解地问他说:“先生写了满满三张纸,怎么连个驴字也没有呀?其实,只要写上某年某月我卖给你一头驴子,收了你多少钱,也就完了,为什么唠唠叨叨地写这么多呢?”在旁观看的人听了,都哄笑起来。
马融研究了《左传》后,也准备注一部《左氏春秋》。他仔细阅读了贾逵和郑众的注本后评价说:“贾君精而不博,郑君博而不精;既精既博,吾何加焉。”意思是说,贾逵的注本精深而不广博,郑众的注本广博而不精深。要是既精深又广博,那我怎能超过他们?后来,马融觉得,这两个注本各有各的长处,合起来就弥补了各自的不足之处,便决定不再给《左氏春秋》作注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