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句读与翻译方法
文言文——怎样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
基本原则是通过解释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一、准确把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一)实词如果掌握了文言文的常用实词,就可以算是基本上读懂了文言文。
在文言文中,文言实词是主要的语言材料,也是我们阅读时遇到的较大障碍,而学习实词的难度比起学习虚词来又小得多。
所以,有目的、有重点、有系统地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对学习文言文时很有帮助的。
那么,如何积累和掌握文言文中的常用实词呢?基本步骤应该是:逐步积累,反复巩固,扩展延伸。
同一个常用实词,在这篇课文复习到时,可以想一想其它课文中是否见过,如果其它课文中见过,再想一想,这篇课文和其它课文中出现的这同一个词用法是否相同。
若用法相同,则巩固旧知识;若用法不同,看一看不同在哪里,有什么规律可循。
用这种方法,既省时间,又见效果。
1.常用实词习、愠、罔、殆、故、善、间、居、应、及、索、疾、缀、窘、敌、顾、薪、弛、瞑、意、暇、隧、悟、寐、黠、扑朔、迷离、缤纷、阡陌、黄发、垂髫、津、善、会、闻、舒、股、阳、面、惩、许、荷、易、彻、匮、已、加、馨、鸿儒、白丁、丝竹、案牍、蕃、染、濯、妖、亵、君子、径、罔不、象、峨冠、比、类、矫、历历、端、寂、了了、简、缀、安、鸿鹄、素、等、盟、型、辱、骈死、通、执、环、兵革、委、域、发、举、若、恒、过、入、出、巍然、临、名、瞑、芳、秀、时、伛偻、提携、肴、弈、颓然、谪、制、观、备、樯、楫、国、竟、求、庙堂、微、伐、谋、专、加、狱、鼓、驰、辙、轼、克、作、竭、盈、靡、崩、殂、秋、懈、菲薄、臧否、科、简拔、咨、淑、均、远、所以、躬耕、驱驰、零、说、好、旦、属、引、或、得、如、还、极、归、语、出、志、光、苟、益、理、教授、学者。
2.如何掌握文言实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1)一词多义我国的文字用法极为复杂,一个字词往往有很多的意义与用法。
一词多义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乃至现代汉语都是极其普遍的。
一词多义也是我们平时在阅读文言文、考试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文言文翻译原则及方法
3.补谓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 ( 击鼓 ) 士兵们的 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4.补介词: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晋军驻扎(在)函 陵 , 秦 军 驻 扎 ( 在 ) 氾 南 。
5.补量词: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 已。
文言文翻译原则
一 信、达、雅 二 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文言文翻译原则一:信、达、雅
1.“信”:真实,准确。实词虚词做到字字落实,不可以随 意增减内容。
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译文:六国被攻破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战术不恰当,弊病 在于贿赂秦国。
2、“达”:通顺,流畅。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及语言表达
练习:
人名、年号
地名
1.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 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官名
与现代汉语义同
译文: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作为赵国的将领征讨齐国,大败 齐军,夺取了阳晋,被封为上卿,他凭借勇气在各国诸侯间闻 名。
二 补:补充。 需要补充的有以下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古代汉语大多是 单音词,现代汉语的双音词中有不少是以文言词汇为基本词素 而发展成的。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节词补充为相应的现 代汉语双音词。 学不可以已。 译:学习不可以停止。 吾尝终日而思矣。 译:我曾经一天到晚地思考。 第二种情况,补出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或隐含的成分,如句子 中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以及介词“于”等,从而使句意完 整。
①文言词汇
现代汉语词汇
②词类活用词
活用后的词;
③通假字
本字;
④古义
今义、引申义、比喻义。
文言文断句与翻译
文言文断句与翻译文言文断句与翻译一、断句解读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
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代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
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u)。
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二、考点解析2004年,断句被列入北京高考语代《考试说明》。
作为一项能力来考查,2005年复旦大学自主招生试题中也出现了给文言文加标点的题目,2005、2006全国高考有多个省市考了文言文断句。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
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代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代意的理解,断句失误,必然误解古代原意。
古书中就有一些记录断句不当而造成理解错误的材料。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有这样一个故事: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一足,一只脚。
笔者注),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
尧曰:夔一而足矣。
使为乐正。
故君子曰:夔有一,足。
非一足也。
这个小故事,对于人们认识断句的重要性,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三、高考试题回放(1)用/给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
(3分)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人哉参考答案:(1)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子哉(2006年高考广东语代卷第12题)从试卷的得分情况可以看出,考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较差,这实质上是缺乏文言文的语感。
高三三轮复习知识补充(1)——文言文的翻译、句读
高三三轮复习知识补充(1)——文言文的翻译、句读一、考点补充(一)文言文翻译的考查形式可能有以下三种:1、扩充原先两道翻译试题的文字量。
2、扩大题量,使原先的翻译试题由两道变为三道。
3、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一道句读题、一道翻译题以下是古文阅读、翻译可能变化的一种情况:示例一:阅读以下文言文,完成题目。
陵败处去塞百余里,边塞以闻。
上欲陵死战,召陵母及妇,使相者视之,无死丧色。
后闻陵降,上怒甚。
群臣皆罪陵。
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
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构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輮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
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之名将不过也。
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
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节选自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⑴、给下列语段加上适当的标点。
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⑵、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构其短,诚可痛也。
②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
③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二、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注意事项高考选文标准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带着“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两遍。
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
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排除。
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
认真阅读最后一道有关内容分析的题目,把握文段主旨。
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
11. 文言实词题答题技巧:分析字形,辨明字义。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
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
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
实词理解:将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
5古书的注解、句读及翻译
3
高诱《战国策注》 《吕氏春秋注》 《淮南子注》 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注) 王逸《楚辞章句》(注) 服虔《春秋左氏传注》
4
魏晋南北朝 : 何晏《论语集解》 魏王弼《周易注》 《老子注》 郭象《庄子注》 郭璞《尔雅注》 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5
魏晋南北朝三大注:
裴松之《三国志注》 刘孝标《世说新语注》 郦道元《水经注》(疑为汉· 桑钦著《水经》)
三碩 歲鼠 貫碩 女鼠 莫無 我食 肯我 顧黍
31
貫古亂反是《经典释文》的注音,唐陆德明 著。它汇集了唐代以前各家给先秦经书(包 括《老子》和《庄子》,因为《老子》《庄 子》在唐代也被称为经)所做的注释(以注 音为主,也有少数羲训),注音(兼释羲) 总集。先秦古籍中的注音,一般都摘自《经 典释文》。这部书本来是脱离具体注释对象 的一部完整的著作,宋代以后,人们才把它 的注释移到每本书相应的正文之下。
32
沈:指沈重, 穴 下 之 箋 著《毛诗音》, 同 辭 云 反 已失传。 土職逝
如樂往 字土也 他有往 古德矣 反之將 沈國去 徒○女 古樂與 反音之 訣洛訣 古注別
逝 將 去 女 適 彼 樂 土
33
大 或食 大 於碩 汝 宜 之 往 令 三 斂 碩 羲 箋 不 謂人 鼠 鼠大 國 故 彼 矣 恩 載 我 鼠 曰 云 作 之禾 能 屬至 也 也 樂 將 德 以 財 碩 國 爰 鼫 雀 苗 人 有 是 ○ 言陆机:晋人,著《毛诗曰 土去眷來君鼠人 鼠 鼠 人 立 鼫 徙 傳 往草木鸟兽虫鱼疏》。 也 者汝顧事非無疾 之 逐 交 鼠○ 貫 將 以 之 我 汝 直 食 其 【 字 則前 正事去此彼也矣重我君疏 其 按走 兩 義 ○ 者 樂 樂 君 曾 斂 黍 重 】 義 此入 腳 陸曰 正 謂 土 土 既 無 於 猶 斂 碩 或 經樹 於 機碩 羲 我 若 有 如 於 我 言 畏 鼠 如 作空 頸 疏大 曰 往 往 德 是 我 又 國 人 至 陸 碩中 上 云釋 釋 之 則 之 與 之 不 君 比 得 言 鼠亦 跳 今詁 詁 他 曰 國 之 處 修 國 之 我 訓有 舞 河文 文 國 得 我 訣 肯 其 君 碩 所 之五 善 東釋 ○ 將 我 所 別 以 政 無 鼠 ○ 為技 鳴 有獸 箋 去 所 以 言 教 我 重 言 正
文言文翻译步骤
文言文翻译步骤:1.找到要译句子在原文的位置,仔细审读要译句子在前和在后的句子,揣摩这段话的大致含意,明确其说的方向和范围。
2.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
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翻译原则: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具体从这几方面去做。
1.字字要落实,不可能遗漏。
2.代词要置换,不可有含糊。
3.活用应译清,不可无对应。
4.句式要细辨,不可无交代。
二、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
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等,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
三、对于词的基本意义(不是特定语境的)只要用现代汉语的词语组合方法疏通即可。
四、对于词的特定含义,要对照语境落实关键实词和虚词的含义,一定要明白对实词是作合情合理的引申,所以推敲要反复仔细考虑语境。
要注意瞻前顾后,联系前后文作整体理解,切忌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应当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来翻译文言句。
五、要重视语意的合理搭配和对应关系。
它能帮助我们理解某些难以确定的词的含义。
六、表述要连贯完整,省略成分要补充。
文言文翻译歌决: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进行翻译。
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换替。
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词语。
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
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
带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
1.苏代为燕说齐,未见齐王,先说淳于髡曰: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
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一旦而马价十倍。
今臣欲以骏马见王,莫为臣先后者,足下有意为臣伯乐乎?臣请献白璧一双,黄金十镒,以为马食。
淳于髡曰:谨闻命矣。
入言之王而见之。
齐王大说苏子。
2.庄宗好田猎。
猎于中牟,践民田。
①中牟县令当马切谏为民请。
文言句读技巧
(附答案:(1)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 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 为其后可复者也/则其事寡败。 (2)译文:雕刻的技巧,鼻子不如大一些,眼睛不 如小一些。鼻子大可改小,鼻子小不可以改大;眼睛 小可以改大,眼睛大不可以改小。做事情也是这样, 为它想好退路,那么事情将很少失败。)
熟读这句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 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 别阐述各是哪三乐,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总分关系, 这样问题就好办了。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 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例: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廉颇蔺相如列 传》)顶真
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 是该断句的地方。
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 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 焉、耶(邪)等等; 句中的虚词有:于、为、则、而、以等等。 还有些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 也是我们的好“帮手”。它们大体上都位于一 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 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 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 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 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 助);“不亦……乎”“孰与……乎”“其…… 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 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 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 等固定句式。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 儿 大 者 九 岁 小 者 八 岁 二 儿故 琢 钉 戏 了 无遽 容 融 谓 使 者 曰 冀 罪 止于身 二 儿 可 得 全 不 儿徐进曰:" 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寻亦收
文言文的句读与翻译方法
文言文的句读与翻译方法一、文言文的句读句读就是对古书的标点。
古书一般是不断句的,前人读书时要自己断句。
没有断句的古书,后代人读起来常会感到困难。
例1: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史记·秦始皇本纪》)正确断句: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
夏太后死。
——译:彗星又在西方出现,一共经过十六天。
夏太后死去。
错误断句:彗星复见西方。
十六日,夏太后死。
——译:彗星又在西方出现。
十六日那天夏太后死去。
分析:读法不同,意思也就变了。
古人常用“、”符号来断句。
在句终的地方,点在字的旁边;在语意未尽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点在两个字的中间。
到了宋朝以后,通俗读物上才普遍地应用圈(。
)作为句号,用点(、)作为读(逗)号,因此句读又称圈点。
学习文言文,明句读是一项基本功。
因此在文言文的标点上,我们应该作一番研究。
在标点古文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要通读全文,明了全文大意。
在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先断开能断的句子,然后逐步缩小范围。
对不易断开的字、句,就要仔细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义才正确明白。
例2:长老吏旁观者皆惊恐。
原文标点:长老、吏旁观者皆惊恐。
(《西门豹治邺》)分析:这样断句,似把“旁观者”仅指“长老”和“吏”。
其实,“旁观者”按当时的实际情况是指“长老”和“吏”以外的“老百姓”,三者是并列的。
修正标点:长老、吏、旁观者,皆惊恐。
2.要注意语法,重视文言虚词。
例3:厩(jiù)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原文标点:厩(jiù)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论语》)分析:这样断句,重点在于讲孔子既关心人,又关心马(“厩”是养马的棚)。
其实,文言中疑问句末用了“乎”一类疑问语气词之后,不能再用“不”一类的否定词来发问了。
修正标点:厩(jiù)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①文言文中,“夫、惟、盖、凡、且、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②而“乎、哉、也、矣、欤、焉、耳”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③而“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④复句中的关联词如:苟、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若夫、至于、已而、且夫、乃夫、于是、至若、若、故、是故,大致用在一句话的开头。
文言文翻译之六字诀
国乎?
借代
译文:我认为老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 不相互欺骗,更何况是大国呢?
比喻
④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译文: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高洁的 品德而使自己被流放呢?
2019/9/8
34
4、注意有委婉说法的语句的翻译
①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译文:希望趁着我还没有死的时候把
他托付了。 婉指长辈去世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
宾语前置
⑤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译文:不能通晓句读,不能解答疑 惑。
2019/9/8
38
6、注意固定句式 ①其李将军之谓也。(2001年高考 翻译题)
译文: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2019/9/8
39
七、注意点 ①使用比喻、借代、婉曲、互文、
用典等修辞手法,宜用意译。
例:东曦既驾,僵卧长愁。
译文:太阳已经升起来了,(他仍 然)直挺挺地躺着,长时间地愁苦 不堪。
信: 就是准确,即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
的意思,要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 遗漏、不增译。
达:现就代是汉畅语达的,表即达译要文求明和白习晓惯畅,,无符语合病。
雅: 就是优美,即要求译文语句规范、
得体、生动、优美。
2019/9/8
2
“信”即字字落实不走样
直译
“达”即文从句顺无语病
“雅”即生动形象有文采
2019/9/8
添加宾语 24
例2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 更刀,折也。
加上宾语:肉
加上宾语:骨头
2019/9/8
25
缺少一句话
例3: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
而在己为有悔。
(而不至)
译文:然而体力足够用来到达那里 (却没有到达),在别人看来是可以 讥笑的,但在自己看来也是有悔恨的。
古代汉语 句读
可见古人读书都是从小就学习句读。
3、句读符号
一般用于句子中间的停顿。 《说文》:“有所绝止而识之也。” し 用于段末或句未的停顿。 《说文》:“钩识也。” 〇 用于句未的停顿。 汉代有很多标点。如《武威汉简》所见: □ ○●△ 〒∧∨レ 、等。 不过,常见的句读符号是: ヽ 〇 我国古代的书籍一般是没有断句的,刻书有 句读开始于宋代。但是加句读的的书,终究是少 数。直到清末,一般的书籍仍旧是不断句的。 ヽ
经传皆通习之。 ‛
李子蟠爱好的是古文,通习的是六艺经传,这样才符合
韩愈的原意。
(误):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
‚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遂逐齐师。(左传 · 庄公十 年)
正确的标点应该是:‚登,轼而望之‛。 “登”指登上兵车,和前句的“下”(下了兵车)相 对;“轼”在这里用如动词,是扶着车前横木的意思。 前句“下视其辙”也应该相应的改为“下,视其辙”。
所以正确的标点应该是:
“赦徒作阳陵者。死罪欲腐者许之。”
原来被判死罪的人,如果他们愿意受腐刑
的话,也可以免死,也就是允许他们用腐 刑来代替死刑。
意思是说那些被罚劳役的人就全部赦免;
(误):昼居外次,晨门曰:‚有九疑生持一
刺来谒,立西街以须。‛生危冠方袂,浅拱舒 拜,且前致词称。贽其文,颇涉猎前言。 (刘禹锡《送鲁周儒赴举诗引》)
下面就《论语· 子路》中的一章,以 《十三经注疏· 论语注疏》的句读与杨伯峻 《论语译注》的标点比较: 《论语注疏》:子曰。诵诗三百。授之 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 亦奚以为。 《论语译注》:子曰:‚诵诗三百,授 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 多,亦奚以为?‛
6.古文标点的原则
文言文翻译之诀窍
翻译中易译错的词(续)
谢;道歉,谢罪。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告诫,多 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幸:侥幸、幸亏。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帝王驾临。 缦缦远视,而望幸焉。 引:掉转,相如引车避匿。招供,虞常引张胜。 卒:死,完。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张衡传》 坐:犯法,王曰:“何坐?”曰:“做盗。”《晏子使 楚》 视:管理。视事三年。 顾:关心照顾,三岁贯汝,莫肯我顾。不过,但。顾吾 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翻译方法(续)
6、调:注意倒装句式,按照现代人的说话 习惯,调整语序,使动和意动用法,要表达 准确。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为否定句宾 语前置,译成,不了解句读,不理解疑惑。 大王来何操?疑问句宾语前置,译成,大王 到来拿什么见面礼?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使动用法,译成, 使他做大王。乐琴以消忧,乐,意动用法, 译成把弹琴当做快乐来解除忧愁
翻译中易译错的词
爱:吝惜。例:齐国虽小,吾何爱一牛? 鄙:边境。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负:使……承担 。 例 : 均之二策,宁 许以负秦曲。 过:拜访,探望。例:一日,大母过余曰。 疾:痛恨。例:常问衡天下所疾恶者。 恨:遗憾。例: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翻译中易译错的词(续)
翻译举例(二)
世之沦落不偶(遇)而叹息于知音之寡者,, 独君也乎哉!不遇,生不逢时。寡,少,独, 难道,全局为反问语气。 不然· ,郭君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 所以亡也。善善,恶恶,用法同,第一个为 动词,喜好,厌恶;第二个为名词,好人, 坏人。古文中类似的用法很多。去,使离开。 今臣将兵三十余万,身虽囚系,其实足以倍 畔。将,率领。倍畔,通假字,背叛。
翻译举例(一)
遂使留徇齐城之未下者。《资治通鉴》“使”后省 略了他,“留”后省略了齐国,“徇”,攻打意, 城之未下者,为定语后置句。 时太常少卿祖孝孙以教宫人声乐不称旨,为太宗所 让。《旧唐书》“太常少卿祖孝孙”专用名词可不 译,让作责备讲。为……所,被动句。 夫人苟非有至性,则情必不深,乌能传于后世乎? 《汤琵琶传》夫,发语词不译,至,高尚。反诘语 气将古代汉语的词语,换成现代汉语的词语。 如,文言文中的词语已经淘汰了。如,“汝”“女” 换成“你”。家祭勿忘告乃翁,乃,译成“你们”。 通假字,用本字,代替通假字。如旦日不可不蚤自 来谢项王,蚤,换成“早”。 王必降武,请毕今日之驩。“驩”换成“欢”。 虚词,能表示意义的,用恰当的词语代替。吾其还 也,《烛之武退秦师》其,有商量的语气,可译成 “还是”,臣死且不必,卮酒安足辞?且,尚且。
文言文翻译的步骤
文言文翻译的步骤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文言文翻译的步骤1.找到要译句子在原文的位置,仔细审读要译句子前后的句子,揣摩这段话的大致含意,明确这段话说的方向和范围。
2.找到句子的特点,即得分点。
3.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
译完全句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直译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这时就要采用“留、换、删、补、调、缩”等方法。
1.留即保留法。
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
如:①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译:至和元年七月某一日,临川王安石作记。
“至和元年”是年号,“临川”是地名,翻译时应该保留。
②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译:光武认为河内防守很难,向邓禹询问道:“众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守河内的人”“光武、邓禹”等为人名,“河内”为地名,应该保留。
③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
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如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
译:于是怀疑司马迁只是文笔雄健,在叙事中善于渲染,而古人不一定就是这样。
等到了解到桑怿的事迹,才知道古时的人也有这样的情况,司马迁的书并没有说假话,知道今人中本来就有,只是未能全都知晓。
“迁”、“桑怿”均为人名,故保留。
2.换即替换法。
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
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诸葛亮《出师表》)这里的“卑鄙”应替换为“地位低、见识浅”。
文言中还有一些特称词语,即各个领域中的习惯用语,如“下车”、“乞骸骨”、“除”、“拜”、“左迁”,表时间、年龄、风俗的称谓等,翻译时也要换成现在的说法。
语文文言文翻译与断句方法注意事项
语文文言文翻译与断句方法注意事项一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
例3:“君与具来。
”“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二删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例1:“夫战,勇气也。
”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
“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三调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
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三种情况:1、前置谓语后移例:“甚矣!汝之不惠。
”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
4、介宾短语前移。
“还自扬州。
”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译句:“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
”“庆历四年”为年号,“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五扩就是扩展。
文言文教学的读、译、思
庐之中” 。②判 断句式 , 常用“ ……者 , ……也” 来表示 , 陈 如“
胜 者 , 城人 也 。 ” 阳 也有 的 判 断 句 式 用 “ ” 示 , “ 立 者 乃 表 如 当 乃公 子扶 苏 。” 于 这 样 的句 子 , 翻 译 时 一 定 要 译 成 “ … 对 在 …
是……” 的句 式。③ 省略句式 , 文言文 中有大量 的句子都 在
来 此 绝 境 ” 句 中 的 “ 子 ” “ 境 ” 现 代 汉 语 中 的 意 义 一 妻 和 绝 与 也 不 尽 相 同 。诸 如此 类 的词 句 很 多 , 以 我 们 在 教 学 文 言 文 所 时, 一定 要 引 导 学 生 多 加 注 意 , 确 翻 译 。 准
三 、 系 现 实 。 迪 思想 联 启
在熟读的基础上 . 我们 要求 学 生 在 翻译 上 下 功 夫 . 深 加
对 文 言 文 的 理 解 , 而 达 到 巩 固所 学 知 识 . 深 理 解 . 固 从 加 牢
关 注 作 品 的思 想 内 容 。在 阅读 兴 致 、 美 情 趣 、 值 取 向 等 审 价 方 面 激 发 阅 读 热 情 . 导学 生体 会 文 章 的思 想 意义 。对 初 中 引
阶 段 所 学 的 四 五 十 篇 文 言 文 .我 们 可 以通 过 把 文 章 所 蕴 含
背 诵 重 点 放 在名 家 、 篇 、 段 和 名 句 上 。在 教 学 中 , 过 指 名 名 通 导 学 生 熟 读 精 背 , 不 加 重 学 生 学 习负 担 , 既 又能 增 强 语 感 和
考 查 , 来 是 考 生 失 分 率 较 高 的 部 分 , 外 文 言 文 所 考查 的 历 课
内 容其 实 是 源 于 课 内 , 学 过 程 中 , 注重 对 掌 握 文 言 文 基 教 应 础 知识 、鉴 赏 文 言 文 的 艺 术 特 点 和 关 注文 言 文 思 想 内 容 的 教 学 。本 文 从 以 下 几 个 方 面 阐述 了文 言 文 教 学 的方 法 。
中考文言文阅读高分技巧方法
中考文言文阅读高分技巧方法一、中考要求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何、焉、与、所、因)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题型一:断句断句即句读(dòu),分为两种:一是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停顿,二是句子内部的停顿。
句读判断方法有:1.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理解越准确,句读也越准确。
2.翻译成现代汉语,根据现代汉语的停顿,对应原句标出停顿之处。
3.朗读停顿与节奏划分的基本方法有:(1)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词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2)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
(3)句首关联词语后要停顿。
(4)句首状语后要停顿。
(5)“古二今一”型词语之间要停顿。
(6)表转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
(7)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
(8)“也”“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
(9)古人的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的后面要停顿。
题型二:文言虚词和实词1.文言虚词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4个,我们要熟记每一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根据这些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把握地完成虚词的相关考题。
2.文言实词实词的考查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几个考点,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
实词解释的方法有:(1)扩词法。
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即给单个的文言字词组词,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
注意扩词要结合具体的语境。
(2)积累法。
即把教材中所学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字积累起来,以便自如地理解运用。
(3)揣测法。
有些文言字词,用扩词的方法理解不通,教材中也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只能联系上下文揣测其意义,用这种方法时切忌脱离文本,毫无根据地随意猜测。
语文:文言文翻译五注意
语文:文言文翻译五注意翻译句子,是考查文言文阅读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一种好的综合性方式。
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题目,翻译时,要充分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要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这一原则。
“直译”,就是按照原文逐字逐句一一对照翻译,体现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
例如: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估计大王您的士兵能够抵挡项王吗?“意译”,就是只求表达出原文的基本内容。
要特别注意一些因使用修辞格而需要意译的句子。
例如:1.比喻:秋毫不敢有所近——连最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
2.借代:樯橹灰飞烟灭——战船像灰一样飘飞,像烟一样消散。
3.互文:主人下马客在船——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来到船上。
4.并提:水木清华——池水清澈,花木繁盛。
5.用典: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我活着应当不惜性命,死后应当报恩。
6.委婉: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出生六个月,慈祥的父亲就去世了。
二、要有整体语境和知识迁移这两种意识。
翻译时,既要通读全篇,把握文章的内容大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又要联系所译句子的上下文,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例如: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单独看划线的两句话,它们只是主语不同,后面的部分似乎可以作相同的翻译。
其实,把它们放在原文中,就会发现他们的意思是不同的。
根据前文“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的交代和后文“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的解释,前一句应该翻译为“我挖井等于得到了一个人”。
第二句翻译为“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才与后文“国人道之”的议论和“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的情节相吻合。
还应当善于联系学过的成语、古代诗文的行文特点、古代文化常识等知识,做到知识的灵活迁移运用。
例如:文言文常在并列短语、排比句、对偶句的对应位置运用意思相同或相近、相反或相对的词语,据此,我们可以由已知推测未知。
文言文的句读与翻译方法
文言文的句读与翻译方法一、文言文的句读句读就是对古书的标点。
古书一般是不断句的,前人读书时要自己断句。
没有断句的古书,后代人读起来常会感到困难。
例1: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史记·秦始皇本纪》)正确断句: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
夏太后死。
——译:彗星又在西方出现,一共经过十六天。
夏太后死去。
错误断句:彗星复见西方。
十六日,夏太后死。
——译:彗星又在西方出现。
十六日那天夏太后死去。
分析:读法不同,意思也就变了。
古人常用“、”符号来断句。
在句终的地方,点在字的旁边;在语意未尽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点在两个字的中间。
到了宋朝以后,通俗读物上才普遍地应用圈(。
)作为句号,用点(、)作为读(逗)号,因此句读又称圈点。
学习文言文,明句读是一项基本功。
因此在文言文的标点上,我们应该作一番研究。
在标点古文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要通读全文,明了全文大意。
在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先断开能断的句子,然后逐步缩小范围。
对不易断开的字、句,就要仔细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义才正确明白。
例2:长老吏旁观者皆惊恐。
原文标点:长老、吏旁观者皆惊恐。
(《西门豹治邺》)分析:这样断句,似把“旁观者”仅指“长老”和“吏”。
其实,“旁观者”按当时的实际情况是指“长老”和“吏”以外的“老百姓”,三者是并列的。
修正标点:长老、吏、旁观者,皆惊恐。
2.要注意语法,重视文言虚词。
例3:厩(jiù)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原文标点:厩(jiù)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论语》)分析:这样断句,重点在于讲孔子既关心人,又关心马(“厩”是养马的棚)。
其实,文言中疑问句末用了“乎”一类疑问语气词之后,不能再用“不”一类的否定词来发问了。
修正标点:厩(jiù)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①文言文中,“夫、惟、盖、凡、且、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②而“乎、哉、也、矣、欤、焉、耳”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③而“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④复句中的关联词如:苟、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若夫、至于、已而、且夫、乃夫、于是、至若、若、故、是故,大致用在一句话的开头。
25文言句读和翻译
二、从微观上把握句中每个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以理解实词和虚词为基础,对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尤其是活用、
3.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划出两处。(2分)
方 急 时∕不 及召 下 兵∕以 故 荆 轲 逐 秦 王。
[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准确断句。要读懂文句,从整体 上根据其意思来划分朗读停顿。
4.翻译下列句子。(6分) (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_心__里_的__愤__怒__还__没__发__作__出__来__,__上__天__就__降__示__了__征__兆__。________ (2)使毕使于前。 让__他__在__(_大__王__)_面__前__完__成__使__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②称,不为皦察之政③,而行不 失于直。观其所说④,而其为人可得也。堂成,君与客饮于堂上。 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⑤,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 为直必折,直可为乎?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 不危乎?封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而人是依乎!庐山 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歌阕而罢。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时应以直译为主,意 译为辅。翻译这个句子,应采用直译的方式,注意落实关键词 语的意思。如:“欲”“直”“折”“乎”四个关键词的翻译 错一个扣0.5分。
考点涵析
理解和翻译文言句子是综合考查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读、 文言句式和特殊句子的一种手段。文言句读是翻译文言句子的前 提,而准确的文言句读必须在理解句子内容的基础上完成。翻译 文言文要求准确、通顺。准确是指译文要尽量符合原文意思;通 顺是指译文前后连贯,语言流畅,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文言文断句口诀及翻译
文言文,古汉语,文法深,断句难。
欲求解,口诀传,遵循规,无遗言。
一、看标点,易断句。
凡有标点,皆可断处,句读之间,一目了然。
二、找虚词,断句端。
虚词常作,句中停顿,若遇助词,必断无疑。
三、视实词,定断点。
实词之间,意义相连,若断此处,意义难全。
四、句式同,断句同。
四字为句,两句为一,六字为句,三句为联。
五、语序正,断无差。
文言文序,先主后宾,断句于此,不失其义。
六、韵脚对,断无错。
韵文断句,韵脚为据,韵脚对应,断句无误。
七、对仗句,断句同。
对仗之句,断法相同,若断此处,对仗不合。
八、疑问句,断句显。
疑问之句,句末问号,断句于此,疑问明确。
九、感叹句,断句长。
感叹之句,句末感叹,断句于此,感叹强烈。
十、省略句,断句巧。
省略之句,意犹未尽,断句巧妙,意蕴深远。
翻译如下:文言文,是古代汉语,文法深奥,断句困难。
想要解开其中的奥秘,这里有口诀传授,遵循这些规则,不会有遗漏。
一、看标点,易断句。
只要有标点符号的地方,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地方,句读之间的分隔,一目了然。
二、找虚词,断句端。
虚词经常作为句中的停顿,如果遇到助词,必定要在这里断句。
三、视实词,定断点。
实词之间,意义相连,如果在这里断句,会导致意义不完整。
四、句式同,断句同。
四字一句,两句一组,六字一句,三句一联。
五、语序正,断无差。
文言文的语序,主语在前,宾语在后,断句于此,意思不会出错。
六、韵脚对,断无错。
韵文断句,以韵脚为依据,韵脚对应的地方,断句不会有错。
七、对仗句,断句同。
对仗的句子,断句的方法相同,如果在这里断句,对仗就会不协调。
八、疑问句,断句显。
疑问句的句子,句末有问号,断句于此,疑问就会显得明确。
九、感叹句,断句长。
感叹句的句子,句末有感叹号,断句于此,感叹就会显得强烈。
十、省略句,断句巧。
省略的句子,意思还没有表达完,断句要巧妙,才能表达出深远的含义。
文言文翻译注意事项答题方法及断句技巧
文言文翻译注意事项答题方法及断句技巧01十种方法1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
例3:“君与具来。
”“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2删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例1:“夫战,勇气也。
”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
“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3调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
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三种情况:1、前置谓语后移例:“甚矣!汝之不惠。
”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
4、介宾短语前移。
“还自扬州。
”可调成“自扬州还”。
4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译句:“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
”“庆历四年”为年号,“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的句读与翻译方法一、文言文的句读句读就是对古书的标点。
古书一般是不断句的,前人读书时要自己断句。
没有断句的古书,后代人读起来常会感到困难。
例1: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史记·秦始皇本纪》)正确断句: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
夏太后死。
——译:彗星又在西方出现,一共经过十六天。
夏太后死去。
错误断句:彗星复见西方。
十六日,夏太后死。
——译:彗星又在西方出现。
十六日那天夏太后死去。
分析:读法不同,意思也就变了。
古人常用“、”符号来断句。
在句终的地方,点在字的旁边;在语意未尽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点在两个字的中间。
到了宋朝以后,通俗读物上才普遍地应用圈(。
)作为句号,用点(、)作为读(逗)号,因此句读又称圈点。
学习文言文,明句读是一项基本功。
因此在文言文的标点上,我们应该作一番研究。
在标点古文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要通读全文,明了全文大意。
在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先断开能断的句子,然后逐步缩小范围。
对不易断开的字、句,就要仔细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义才正确明白。
例2:长老吏旁观者皆惊恐。
原文标点:长老、吏旁观者皆惊恐。
(《西门豹治邺》)分析:这样断句,似把“旁观者”仅指“长老”和“吏”。
其实,“旁观者”按当时的实际情况是指“长老”和“吏”以外的“老百姓”,三者是并列的。
修正标点:长老、吏、旁观者,皆惊恐。
2.要注意语法,重视文言虚词。
例3:厩(jiù)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原文标点:厩(jiù)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论语》)分析:这样断句,重点在于讲孔子既关心人,又关心马(“厩”是养马的棚)。
其实,文言中疑问句末用了“乎”一类疑问语气词之后,不能再用“不”一类的否定词来发问了。
修正标点:厩(jiù)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①文言文中,“夫、惟、盖、凡、且、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②而“乎、哉、也、矣、欤、焉、耳”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③而“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④复句中的关联词如:苟、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若夫、至于、已而、且夫、乃夫、于是、至若、若、故、是故,大致用在一句话的开头。
这些特点,有助于断句。
⑤句末语气助词的语气可帮助句读:表示陈述语气:也、矣、焉、耳、已、云、云尔表示疑问、反问语气:乎、邪、与、欤、哉、也表示推测语气:乎、耶、与表示感叹语气:哉、夫、也、矣、乎表示祈使语气:也、矣3.要关注文体,注意对称句式。
解题时,注意古文讲究整齐对称、行文中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数和相同的结构的特点。
如2004年北京卷考题①“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与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这两个句子是对称的,可以作为断句的参考;又如⑤“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句式工整,都为四字一句,据此可正确断句。
例4:幼王临州长史行事宣传教命又有典签往往专恣窃弄威权原文标点:幼王临州,长史行事,宣传教命;又有典签,往往专恣,窃弄威权。
(《通鉴》)分析:这是裴子野议论南朝刘宋亡国原因的几句话。
“幼王临州”是指分封年幼的皇族到地方上去做“王”。
“长史”、“典签”都是官名。
当时用骈(pián)体写文章,句子总是两两相对的,从文体特征来看,不能以三句为一个断句单位;再从层次来看,“长史”和“典签”各为一层意思。
修正标点:幼王临州,长史行事;宣传教命,又有典签;往往专恣,窃弄威权。
4.要关注层次,注意对话引文。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在相应的提示语后停顿。
5.要关注句意,寻找首尾衔接。
文言文句子衔接往往比较紧密,顶真则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
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做了主语。
例如:“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根据这一特点,可以在文中找出首尾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按顶真句式考虑句读。
6.要分析层次,借助总分关系。
文言文句段间,往往有总分,分总的结构形式,可以据此断句。
7.要培养语感,借助检验定句.①看断句后语意是否讲得通。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就不通。
正确断句: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②看断句后内容是否合情理。
如“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也不通。
正确断句: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二、文言文的直译与意译文言文的直译:按照原文的词语和句式逐一对译,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词语和句式。
直译要尽可能地使原文的每一个字(词)在译文里都有着落。
例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译:你真顽固,简直顽固得不能开窍。
评:大意是对的,但是还不算直译。
“心”是什么意思,“之”是什么意思,都没有着落。
译成“你思想的顽固,顽固得不能开窍。
”才是直译。
例2: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完了它的肉,就走了。
例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译:亲近好人,疏远歹人,这是前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歹人,疏远好人,这是后汉衰弱失败的原因。
说明:例2例3的翻译每个词的具体意义都落实了,才是真正的直译。
文言文的意译:不拘泥于原文的词句,按照原文的意思进行翻译是意译。
意译比直译有较大的灵活性,它不受原句词数、词序的束缚,文字可以适当增减,词序可以适当调整,甚至句式也可以作必要的变换。
例1: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直译:凭五十步笑一百步,那么怎么样?(读者感觉情理不通)意译:如果那些逃跑五十步的人嘲笑那些逃跑一百步的人,这样行吗?(好处:把句子的具体意义说明白了,使人易于理解。
)例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直译:燕子麻雀怎能知道天鹅的志向呢?意译:见识短浅的人怎能知道有抱负的人的远大志向呢?(好处:译出了原文的比喻义,使意思表达得比直译更加透彻。
)分析:直译和意译各有利弊,文言文的翻译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就是说,直译如果能翻清楚,就用直译,只有在原文用了典故、比喻、互文或其它修辞,直译不能说清楚的情况下才用意译。
意译类型举隅:(1)处理某些词语的词典意义,要意译。
当文言词语的词典义和这个词语的语境义有相当距离时,翻译就不能简单地用这个词语的词典义去替换该词,而应该用意译,把其语境义充分表达出来。
例:东曦既驾(《促织》)直译:日神东君已经乘着六条龙驾驭的车子出来了。
(不仅译文与原文意思有距离,而且有哗众取宠之嫌。
意译:东方的太阳已经升起。
(准确、通顺)(2)处理一些修辞格,一般要意译。
例: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过秦论》)直译:陈涉是用破瓮作窗户、用草绳系门枢的子弟。
(分析:讲不通)“瓮牖绳枢”此处是借代,代贫苦人家。
意译:陈涉是用破瓮作窗户、用草绳系门枢这样贫苦人家的子弟。
例: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此句不仅“元嘉草草”“封狼居胥”都有出典,而且“封(山)”还涉及古代礼仪习俗,都无法直译,非意译不可。
意译: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在元嘉年间草率出师北伐,本想建立像汉代霍去病封狼居胥那样的功绩,却落得个望着北方追来的敌军而仓皇南逃的下场。
(3)处理一些特殊的句子,要意译。
例: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
(贾谊《论积贮疏》)汉之为汉——直译:汉朝成为汉朝,或:汉朝建立了汉朝——很难讲得通。
意译:汉朝建立政权以来。
另外,处理一些文言诗词或类似诗歌的句子,因为这些文句语言凝练,直译难以把其意思准确地表达出来,也要意译。
三、文言文今译的基本方法翻译文言文要细心钻研每句话、每个词的意思。
字不能离词,词不能离句,句不能离篇。
要逐一落实每个词的词义,特别要弄清句中关键词语的含义,这往往是此句翻译的得分点。
例1:(成名)为人迂讷。
——译:(成名)这个人为人迂腐,语言迟钝,不善说话。
分析:如果把“讷”译成“不会说话”或“不爱说话”都不符合原意,因为“不会说话”是哑巴,“不爱说话”是沉默寡言。
方法一:照录不译——凡属人名、地名、官名、帝号、年号、其他专有名词,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都可照录不译。
例2: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译:因为蔺相如功劳大,任命他做上卿。
例3: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译:阳嘉元年,又制造候风地动仪。
方法二:略去不译——某些文言虚词,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或者虽有同它相当的词,如果译出反而使句子别扭,就略去不译。
例4:夫战,勇气也。
——译:战争,靠(的是)勇气。
分析:此句中的“夫”是句首助词,有引起议论的作用,“也”是句末助词,表示判断语气,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来表示,译时都可略去。
例5: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译:我有了孔明,就像鱼有了水啊。
分析:此句中的“之”虽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但译出反而不自然,像日本人说汉语,因而略去不译。
方法三:适当补充——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直接放在名词或动词前面,不用量词,翻译时就应把量词补充进去;文言文中的某些省略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的省略等),在翻译时也须根据上下文的意思作适当的补充,使译文语意完整。
例6: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译:现在刘表刚刚死了,(他的)两个儿子不和睦。
例7: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译:因此先主就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趟,才见到(诸葛亮)。
例8: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
——译:第一次击鼓,士气振作,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耗尽了。
方法四:适当调整——古今词序不相同的,翻译时要作适当调整,使它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例9:卿欲何言?——译:您想说什么呢?例10:何不试之以足?——译:为什么不用脚试试鞋呢?例1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不知句读,有的人向老师请教,不能解答疑难问题,有的人倒不向老师请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反而遗弃,我看不出这些人的明智在什么地方。
分析:此句既是宾语前置句,又是互文修辞,所以必须调整翻译的语序。
翻译文言文还要注意保持原文的语气。
原句是什么语气,译文也必须是什么语气。
例12:治乱,天邪?——译:安定和动乱,是由天决定的吗?总之,译文要尽量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文字优美,此三点要求就是古人说的“信、达、雅”三字。
四、文言文翻译的三个原则翻译要遵循三条原则:信:忠实原文意思;达: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雅:尽量美一些,保留原文的语言风格。
文言翻译特别强调“信”,一定要直译,尽量不要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