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类型篇-人际传播

合集下载

第四章 人际传播

第四章  人际传播
TACT MAXIM 得体准则



GENEROSITY MAXIM宽容准则 APPOBATION MAXIM 赞誉准则 MODESTY MAXIM 谦逊准则 AGREEMENT MAXIM 一致准则 SYMPATHY MAXIM 融洽准则
4、对象性原则: 1.言语交际要看对象的经验范围 2.言语交际要看对象的知识水平 3.言语交际要看对象的心理状态 4.言语交际要看对方同自己的人际关系 5、情境性原则:根据传播情境来选择话题和 组合话语,使表达内容和表达形式与情境相适 应,相吻合。 6、有效控制原则
参与建立和保持对他人的相互兴趣归属需求控制建立和保持令我们自己满意的对关系的影响力情感需求关系的讯息社会角色的讯息伦理的讯息礼节的讯息人际关系的9个发展阶段初识测度鼎盛削弱停滞回避破裂关系的语境我们在一份人际关系中的情感往往是受不同的语境和情况所驱使的斯蒂芬达克传播学理论家相识关系友谊关系浪漫的关系家庭关系工作关系冲突和关系冲突
社会角色的讯息 伦理的讯息 礼节的讯息

人际关系的9个发展阶段

初识——测度——鼎盛— —削弱——停滞——回避 ——破裂
关系的语境
“我们在一份人际关系中的情感往往是受不同的 语境和情况所驱使的”——斯蒂芬·达克(传播学理 论家)




相识关系 友谊关系 浪漫的关系 家庭关系 工作关系
动机与人际交流


1.满足性交流:没有什么直接功利性目的,它主要是为 了使受众在精神、情感、心理方面,得到某种愉悦和满足。 2、手段性交流 :传播者出于一定的社会目的——主要是 功利性目的,去有意识地影响对象的交流。
告知性交流
这是一种以告知为主要行为,目的在于使受众接受 某种信息的交流。 以“劝服”为重心的交流,被称之为“劝服性”交流。 激励性交流: 在以“激励”为重心的交流中,传播者更关心如何 强化受众已有的各种信仰、思想、行为利态度,并进一步激起 他们的热情。

传播学概论 6 人际传播.ppt

传播学概论 6 人际传播.ppt

互动行为的话语模式
Bob:(slamming door)Honey, I’m home…… Is anybody here?
Sandy: (coming through living room door) Hello, sweetheart. Yes, I’m home.
Bob: Good, I was hoping to find you here. We only have a couple of minutes before we have to go!
传播变成一种协调,一种对个人行为规则和规两个部分的作用:一是共享的 规则体系;二是行为意义的协调管理。
如果传播双方所依据的规则结构具有本质上的 差异,那么他们很快会发现一个人的行为并没 有引发预期的结果。因此他们会重新调整自己 的规则,直到获得某种程度的协调。
情感和关心的问题等等,传 社会渗透就是关系中增进亲密感 递给别人,让别人尽可能地 和信息透露的过程。
了解自己。适当的自我展露 关系的逐渐发展过程 :
在人际传播中居于中心地位, 是人际传播的重要内容。
定向阶段(Orientation)
探索阶段(exploration)
情感交换(affective exchange)
function) 协调(regulating function)
人际吸引
外表吸引 相邻接近 传播频度 个人品质 相似性与互补性
意义的协调管理(CMM)理论 (theory of cooperative management of meaning)
侧重于人际传播中的意义沟通,以及在 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协调和管理意义。 按照CMM理论,一切传播都可以被看成 是一种协作,是人们依照一定的协调规 则进行的互动合作。

五种传播类型的关系

五种传播类型的关系

五种传播类型的关系
人内传播: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

具有典型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

人内传播正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各部分构成,执行个人信息进行处理的有机整体。

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递)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在这个系统里,人类的个体通过信息的授受,保持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群体传播:(主指自然发生的社会群体,如家庭、亲友、社交圈等)是更大的系统,它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这些个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

群体传播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在社会化完成之后还依然对个人的社会态度和行为发挥重要的制约作用。

组织传播:组织是一个比自然发生的群体结构秩序更严密的社会集合体。

其特点: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其结构和分工都是为有效实现这一目标而设置,因此组织本身就是一个执行特定功能的系统。

现在组织的典型形态——企业,它的基本目标是从事生产,而生产是一种综合的活动,是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有机结合,企业传播的系统性显而易见。

大众传播:伴随着近现代印刷、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信息系统。

人们通过信息交流和分享而在传播活动中建立起来的相互关系称为传播关系。

建立传播关系必须依靠以下三个基本条件:
1.共同经验范围
2.契约关系:指在传播活动中传播双方相互依存的一种默契关系,传播双方以此来约束各自的传播行为。

(例如——咨询医生与求询者之间的相互依赖与理解的关系)。

3.反馈。

15.传播学备考-人际传播

15.传播学备考-人际传播

第二节人际传播【考研-传播学-知识点15】一、人际传播的动机1、概念: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2、人际传播的动机:①人际传播的首要动机和目的就是获得信息。

②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也是人际传播的一个基本动机。

③人际传播的第三个基本动机是自我认知和相互认识。

2、库利“镜中我”(1)概况:库利是在1902年出版的《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一书中提出“镜中我”概念。

(2)基本内容:他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联系包括:①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②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③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在这其中,前两项只有在与别人的接触中,透过别人的态度才能够获得。

库利认为,“镜中我”也是“社会我”,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是形成“镜中我”的主要机制。

一般来说,这种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知状况取决于与他人传播的程度,传播活动越活跃,越是多方面的,个人的“镜中我”也就越清晰,对自我的把握也就越客观、越准确。

除自我认知以外,相互认知也是确立有效的社会协作关系的重要条件。

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也是个人从事人际传播活动的一个基本动机。

综上所述,寻求关于生产、生活和社会的有用信息从而进行环境适应决策、建立社会协作关系、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以及满足人的精神和心理需求,是个人从事人际传播的基本动机。

习题1、简述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答:“镜中我”(the looking-glass self)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1902年出版的《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一书中提出的,这个理论从个人与社会的联系上说明了人际传播的重要性。

人际传播名词解释

人际传播名词解释

人际传播名词解释人际传播,又称人际沟通、人际交往、人际互动。

其含义是指人与人之间以情感为纽带而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

在这里,“人”是泛指社会成员。

“传播”指向外界传送信息或知识等的社会活动。

这里的“传”字强调了“信息”或“知识”的转移过程,而“播”字则强调了“传送”或“传输”的过程。

人际传播( communication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是指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

在人际传播中,交换着各种信息,以满足需要,达到目的。

人际传播是指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

在人际传播中,交换着各种信息,以满足需要,达到目的。

现代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离不开人际传播,例如购物、吃饭、穿衣等都是人际传播。

当然,人际传播还包括组织内部的信息传递,但这只是人际传播的一小部分,与人相关的任何一种社会活动都可以说是人际传播。

在传播学中,人际传播是指人与人之间发生的直接传播,又称人际沟通。

传播过程包括信息传播、反馈、效果评估三个环节,主要解决信息的来源问题、渠道问题和对象问题。

人际传播可以理解为个体与个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传播媒介进行信息的双向沟通过程,这种沟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个体与个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沟通、共同合作。

现代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离不开人际传播,例如购物、吃饭、穿衣等都是人际传播。

当然,人际传播还包括组织内部的信息传递,但这只是人际传播的一小部分,与人相关的任何一种社会活动都可以说是人际传播。

同一性:人际传播也是一种具有自己的规则和价值的传播过程。

正因为如此,才产生了独特的传播范式——社会互动论。

即使像“非正式群体”、“意见领袖”这样由人们自发形成的团体,也同样具有规则和价值。

但是,人际传播并不是社会互动的全部,只是社会互动的一种方式,而且是最基本的方式。

有研究者认为,人际传播是人类有别于动物的一大标志,它更多地依赖情感、态度、信念等无形的因素。

5、人际传播

5、人际传播

一、选择性接触
• 选择性接触又叫选择性注意。它是指人们尽量接触与 自己观点相吻合的信息,同时竭力避开相抵触的信息 这么一种本能倾向。
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 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
刘勰.《文心雕龙》
• 选择性接触不仅指受众对投合心意的信息给予更 多的注意,而且更指他对不合心意的信息总是加 以排斥。 在大众媒介无孔不入的年代,选择性接 触这道防卫圈十分脆弱,很容易被突破。
编码和译码的概念
信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编码
信号
译码
目的地
施拉姆的传播模式
在传播学中,所谓编码就是指把信息转换成可供传 播的符号或代码,所谓译码就是指从传播符号中提取信 息。
人际传播就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编码与 译码 。
第二节 左右认知的主观机制
一、影响感知的因素 类似与相近、完形趋向、残缺闭合、共同命运
第四节 人际影响与媒介效应
在以探讨大众传播为主的传播学中,有许多研究都不由地涉 及到人际交往与媒介网络这两个方面,都难免将人际影响同媒 介效应结合在一起进行考察。
两级传播论,是传播学的经典理论之一。提出这一理论 的代表人物,就是名列传播学四大先驱中的社会学家拉扎 斯菲尔德。 1940年调查报告《人民的选择》
第二节 左右认知的主观机制
二、制约理解的因素
心理预设、文化背景、动机、情绪、态度
1、心理预设
人们在理解活动开始之前,都带有某种根据生活经验而 形成的心理期待,都已不知不觉地预先设定了理解对象的应 有面貌。
2、文化背景
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便不免要受自身文化背景的影响,从而 带有鲜明而独特的文化烙印 。
12

第五章传播类型

第五章传播类型
1、面对面 口语、类语言、身体语言、人际距离、实物符号等 2、借助听觉媒介如电话 口语、类语言等 3、借助视觉媒介如书信、网络的即时交流工具等 书面语、绘画语言等
有效率的人际传播,应当综合运用各种媒介和符号。
二、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的特点
直接性 面对面和非面对面的人际传播都具有直接性。
随意性 受传双方、传播内容、速度、反馈可随意调整和改变。
一、内向传播
内向传播的形式
2、记忆 人对过去经验的反应。 信息论观点:记忆就是对信息进行输入、编码、 贮存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的分类: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一、内向传播
内向传播的形式
3、思维 思维是大脑对周围世界的高级反映形式,是人对 客观世界的内在属性和事物规律的认识过程。
4、想象 想象是人对过去从来没有感知过的对象和现象的 映像的创造。
5、情绪和感情
一、内向传播
内向传播的相关理论


主我 I
义 的 象
客我 Me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 论 Nhomakorabea“主我与客我”理论
最早从传播学 角度对人内传播 进行系统研究的 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G.H.米德
“主我与客我”理论
(1)自我可以分为作为意愿与行为主体的“主我”和作为 他人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的“客我。“主我”是指个体 对他人态度的反应,以主体姿态出现,具有主动性和创 造性,它不断地对他人、对群体、对自然环境做出反应, 调整自己,改变环境。而“客我”则是一个人根据别人 对自己所承担角色的要求,而调整塑造出的“我”。当 一个人作为“客我”时,他就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客体, 他将按照他人对他所采取的态度来左右自己,或对自己 做出反应。 ”。

传播类型篇-人际传播

传播类型篇-人际传播

4. 自我表达与社会价值规范 自我表达是以他人为对象和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 里进行的,如果不顾及他人和社会价值与规范,一味以 自我为中心,就会容易导致误解和自我的社会孤立。 例如: 个性青少年 另类行为艺术
返回
客观的自我认知是使个人能力得到恰当发挥的前 提。对自己评价过高过低都会影响一个人社会成 就的高低,而这种自我评价是在与他人的社会交 往和传播中形成的。
2. 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复杂和丰富。
例:“我很难同意你的意见”
3. 人际传播双向性,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4. 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 非制度化的传播。
5.人际传播需要在一种相同相通或相似的经验范围 内进行,否则就会导致传而不通。
施拉姆:“所以参与者都带有一个装得满 满的生活空间;固定的和储存起来的经验.
案 例
一种新型人际传播方式:CMC (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即以电脑 网络为媒介的传播方式。(非面对面的网络 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就像一个万花筒,它的多样
性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多样性。 人为什么要与他人进行传播?人际传 播的动机到底是什么?
三、人际传播的动机
隐蔽窗格,开发未知窗格和扩大透明窗格的过程。
个人通过观察自己公开的行为以及自己行为发生 的环境来了解自己的态度、情感和其他内在性格。 与周围的人接触,同他人进行信息交流,是自我 认知的基本途径。 人际传播的过程也是认识他人的过程。
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
也是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
●斯图尔特指出,“人际的”这一词语用来 修辞“传播”时,不只具有“两个人的”、“面 对面的”、“非正式的”等表面的意味。在人类

传播的基本类型

传播的基本类型
针对性:人际传播的信息传递具有针对性,信息传递者可以根据接收者的反馈调整信息传递方 式。
情感性:人际传播的信息传递具有情感性,信息传递者可以通过情感表达影响接收者的态度和 行为。
优点:直接、快速、互动性强,能够建立信任和情感联系 缺点:信息传递受限于个人经验和知识水平,容易产生误解和歧义
组织传播的概念:组织传播是指组织内部成员之间以及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传播活动。
效性强
多样性:传播 内容丰富多样, 包括文字、图 片、音频、视 频等多种形式
互动性:大众 传播过程中, 受众可以参与 互动,如评论、
转发等
商业性:大众 传播往往与商 业活动密切相 关,具有商业
价值
优点:传播速度快,覆 盖面广,信息量大,传 播效果好
缺点:信息真实性有待 验证,传播内容可能存 在偏差,对受众的影响 力有限
策略:加强跨文化 培训,提高传播者 的跨文化意识,选 择合适的传播内容 和方式
新媒体传播是指利用互联网、移动设备等新兴媒体平台进行信息传播的 方式 新媒体传播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等特点
新媒体传播的形式包括社交媒体、博客、播客、视频等
新媒体传播在当今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传播速度快:新媒体 传播不受时间和空间 的限制,信息可以在 瞬间传遍全球。
大众传播是指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向广大受众传递信息的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具有广泛性、快速性和互动性等特点。 大众传播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传递信息、引导舆论、塑造文化等。 大众传播的媒介包括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互联网等。
大众性:传播 对象广泛,涵 盖各个阶层和
群体
快速性:信息 传播迅速,时
组织传播的重要性:组织传播在组织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协调组织内部的各种关系,提高组织 成员的工作效率;同时也有助于组织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保持组织的稳定和发展。

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

自我表达的媒介
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
(二)姿态的传播功能 1、强调语言(挥手、握拳、上身倾斜等) 2、补充语言 (话说一半,后一半用握手、
点头等) 3、代替语言 (用耸肩表示无奈等) 4、控制语言 (脸部表情与语言不符) 5、表达超语言的意义 (三)外观形象与自我表达 (四)自我表达与社会价值规范
Thank !
• 20世纪60、70代初起,人际传播学作为西方传 播研究的重要理论体系之一在真正意义上开始 建立
• 80、90年代逐步走向成熟 标志是詹姆斯·麦克 罗斯基、卡尔·拉森和麦克·纳普的《人际传播引 论》
人际传播学研究对象
• 是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着一人类社会最 古老、最常见、最频繁的社会活动为最 主要的研究对象,从宏观上讲主要分3 个部分
人际传播学发展
• 20世纪初,欧洲思想家马丁·布伯在自己的经典 著作《我和你》中详细了人际传播属性。他认 为人际传播是人在两种情形中与世界发生联系, 及“我和他”和“我和你”。阐明了人际传播 中人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一个充满个性的人, 一个能进行情思交流的人,一个可以自由选择 的交往者。在这种意义上,人际传播得以建立。
The End
人际传播的过程
人际传播始于自我表露。互不相识的个 体 根据他人自我表露和自我呈现出的信息 进行人际认知,在此基础上对认知对象产 生各种不同的人际印象,形成一定的人际 交往态度。正面的印象和态度就会导致人 与人之间相互吸引,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而负面的人际印象和态度会导致人际关系 的恶化和梳离。
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
影响人际传播的因素:
(1)魅力 (2)接近性 (3)增强作用 (4)相似性 (5)相补性
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
个人从事人际传播的重要动机之一是 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第三章:人际传播

第三章:人际传播

2、权力与人际交流
社会学家弗冉契和瑞文在“ 社会学家弗冉契和瑞文在“社会权力基 一文中指出, 础”一文中指出,有五种可在人际关系和交 流中提高一个人的身份地位权力。 流中提高一个人的身份地位权力。 酬报权力; (1)酬报权力; 惩罚权力; (2)惩罚权力; (3)受敬权力; 受敬权力; 专家权力; (4)专家权力; 法定权力。 (5)法定权力。
从三个方面理解: 从三个方面理解:
不同的人与你经历的阶段是不一样的。 不同的人与你经历的阶段是不一样的。 达到最高点的时候是人际关系最应该注 意的时候。 意的时候。 人际关系降下来的时候是可以反弹的, 人际关系降下来的时候是可以反弹的, 关键看你们的处理。 关键看你们的处理。
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有魅力一节: 一、人际传播的动机
1、获取信息。 获取信息。 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2、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建立和谐关系。 3、建立和谐关系。 自我认知和互相认知。 4、自我认知和互相认知。 满足人的情感需求。 5、满足人的情感需求。
和谐关系
自 我 认 知
二、人际传播的类型

第二节:如何进行人际传播 第二节:
外在形象 内在修养
一、外在形象
总的原则: 总的原则:扬长避短 风格统一 穿出风采
1、颜色 2、体型 3、女性 4、男性
二、语言
攻击型 退让型 消极攻击型 自信型
1、自信
站、坐、走都抬头挺胸,走路速度比一般人 走都抬头挺胸, 过快。 过快。 保持微笑。 保持微笑。 大方地注视对方。 大方地注视对方。 说话使用丹田的力气, 说话使用丹田的力气,条理清楚 ,抑扬顿 挫。 能够以自己的激情激发对方的激情。 能够以自己的激情激发对方的激情。
(2)手段性交流 传播者出于一定的目的去有意识地 影响对方的交流。 影响对方的交流。 A、告知性交流 B、劝服性交流 C、激励型交流

I 微观:人内、人际传播整理

I 微观:人内、人际传播整理

传播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含义、分类、特点、过程、功能)人内传播(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一、定义:也称内向传播、自我传播,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信息交流发生在主我(I)和客我(me)一之间,传播信息的主体和接受信息的客体是同一个人。

社会是由作为意识和行为主体的个人组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个体系统之活动的人内传播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二、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内向传播过程(生理):外部刺激—接收(信息接收装置:感官系统)—处理、记忆(大脑)—传导(信息传输装置:神经系统)—反馈、表达(输出装置:表达器官等)—干扰。

三、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区别于其他动物内传播的根本特点)●人内传播不外乎个人内部的意识、思维或心理活动,主要由一下几个环节或要素构成: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包括外延和内涵)-判断(决定态度和行为决策的基础)-推理(已知-未知)●人内传播的特点(从以下方面理解人内传播):①系统性:既是独立的有机体,又与自然和社会外部环境保持着普遍联系,这个过程不是孤立的,是更大的传播系统的组成部分,与外界保持着信息交换。

②社会性和实践性: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离开了社会实践就与其他动物的体内传播无本质区别。

③积极能动性:是能动的意识、思维和心理活动,具有生产性和创造性,而不是对已有知识观念思想的简单复制。

④基础性:作为个体系统之活动的人内传播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而人内传播的性质和结果,也必然会对其他类型的传播产生重要影响。

四、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社会性、双向互动机制)(一)G.H.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G.H.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1863-1931):芝加哥学派代表,社会心理学中互动理论创始人之一,代表作《精神、自我与社会》(Mind,Self, and Society)。

传播学概论

传播学概论

传播学概论一、 名词解释(一) 五种类型的传播1. 内向传播也称自我传播,是发生在一个人体内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是在主我和客我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

传播信息的主体和接收信息的客体是同一个人。

包括正常形式(如感觉和知觉)和异常形式(如入睡)两种类型。

2. 人际传播广义的人际传播是指大众传播以外的所有其他人类传播类型,是一个人或群体不借助机器设备与另一个人或群体互动的传播方式。

狭义的人际传播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或凭借简单媒介等非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3. 组织传播由各种相互依赖的关系结成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的交流信息的过程。

因此,组织传播是组织成员之间、组织之间、组织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互动。

包括信息、相互依赖的各部分、传播网络、传播过程和传播环境五个要素。

4. 群体传播群体是一定数量的个体基于某些因素和目的,以特定方式组合而成的系统。

群体传播就是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活动。

是介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5. 大众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借助于一个或多个机器,生产和传递公共讯息的过程,这些讯息的目标为庞大的、异质的及分散的受众。

包括发送者、接收者、传播渠道和传播讯息。

(二) 符号1) 符号是用来指代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可以表示具体存在,也可以表示精神抽象的概念。

2) 它是有意义的,是一种有意义的象征物。

3) 符号是传播者与受众的中介物,单独存在于其间,承载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

(三) 约哈里之窗1955年美国约瑟夫∙卢夫特和哈瑞∙英汉姆提出了分析人际关系和传播的“约哈里窗口”(四) 传播效果模式1. 子弹理论其核心观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作用于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的信息 别人了解 的信息别人不了解躯体或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为。

但是这种理论夸大了大众媒介的影响力,忽视了受众对大众传播的自主权。

传播学概论第六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传播学概论第六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例如:
“你好!” “你好! 咱们商量签这合同吧。” “好吧。”
对什么是人际传播最适当的理解应该 是:“当人们最大限度地以表现个性的 方式,在一起谈话和倾听时,这种传播 的样式就发生了。”
二、人们寻求人际传播的动机
1.获得信息; 2.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3.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4.满足人的精神和心理需求。
二、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互动的人 内传播
(一)人内传播产生过程中的决定环节 1. 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级生 物的刺激感应性 2. 由刺激感应的反应形式到高级动物的感 觉和心理 3. 由一般的动物感觉和心理到能动的人的 意识的产生
(二)人内传播的/要素
1.感觉 2.知觉——感觉的集合; 3.表象——记忆中保存的感觉和直 觉信息在头脑中的再现;
三、人际传播的特点
1.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 方法灵活;
2.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 杂;
3.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 频度高;
4.人际传播是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5.传播以单个的面对面的传播形式 为主;
6.适用于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接 受者的态度和行为。
四、人际传播的基本功能
●米德认为,内省式思考不仅是一个横 向的社会过程,而且是一个将过去和未来 联系起来的、纵向发展和创造的过程。
马斯洛需求层次
第二节 人际传播
一、概念
人际传播(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是个人与个人之 间的信息传播活动。
例如:A:“现代人爱打电话,不爱提笔写信, 这现象该叫什么?” B:“言而无信。”
身高、体形、脸型、 饰物、
发型、服装
(四)自我表达与社会价值规范

1第四讲传播类型自我传播与人际传播

1第四讲传播类型自我传播与人际传播

•Leabharlann 新疆岩画(七)如何进行良好的人际传播
• 1、掌握尽可能多的符号及意义, 熟练进行编码、解码. • 2、注意生活经验的不同 • 3、注意传播情境的制约

自我传播可分为条件反射 式传播、情感支配式传播、理 性支配式传播。
自我传播的产生既是人的 自我需要,也是人的社会需要 。

二、人内传播的主要特性
• • • •
1.隐蔽性 2.内动性 3.短途性 4、思维性
• 传播者(主我)、信息(内储信息)、语言(内部 语言)、接受者(客我)。
四、对人内传播的几点理解
• 社会生活中最直接、最常见、最丰富 的传播现象是人际传播
(4)人际传播双向性强, 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 (5) 人际传播的保密性强。
(三)人际传播的限制
• 1、发出的信息往往只在瞬间起作用。 • 2、覆盖面小,复制信息的能力不强。 • 3、适应面不及大众传播媒体广。
(四)人际传播的动机
第三讲传播类型
主讲: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教授 张菊兰
题 跋:
• 人类是一种社会的动物。 ——(荷兰)斯宾诺莎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 马克思
非人类社会传播(蜜蜂的“8”字舞)

人内传播(自己一个人—内心的交战) 人际传播(比如与朋友聊天) 群体传播(家庭、朋友、近邻、工厂、学校) 社会 传播
播 人类
组织传播(如单位里开会)
大众传播(如电台、电视发布新闻
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
大众传播 组织传播
群体传播
人际传播
人内传播
一 、人内传播
• 人内传播=内向传播=内在传播=自我传播
传播
自我传播
• 人内传播: • ( intrapersonalcommunica tio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