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反思
《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我们关心天气》教学反思四年级科学上册的第一单元是《天气》,其中第一课时是《我们关心天气》第二课时是《天气日历》。
《我们关心天气》这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天气符号,学会描述天气,所以当我出示各种天气符号图时,学生对没有见过的天气符号都非常地好奇,因此就增加了学习的兴趣。
比如说冰雹雾霜冻等天气符号,是学生平时没看过的,他们都非常感兴趣。
我先出示这几种符号,让学生来大胆猜想这些分别表示什么天气现象。
学生说了很多答案,但都没答对,最终我揭晓了答案,学生便认真地给记住了。
今天的天气怎么样这块内容,我先让学生看一段天气预报视频,让学生再次感受天气预报员是怎样报天气的。
然后再解说预报员报的天气包括哪几个部分的内容,并将其板书(1.云量 2.风 3.温度 4.降水量)。
接着,我趁热打铁,让学生来充当天气预报员,来描述今天的天气。
我提示学生可以根据黑板上的几点来描述,结果学生的疑问出来了:老师今天的温度是多少啊?今天吹的是什么风啊?幸好我之前看了天气预报,知道今天的气温。
此时我提醒学生以后要坚持看天气预报。
但对于学生问今天吹什么风,我真的有点不知所措。
这时我看到窗外国旗在随风飘扬,顿时想到让学生根据国旗的飘向来表示风向。
先告诉学生我们的教学楼是在面,然后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断国旗的飘向,即风向。
大部分学生经这一介绍,都知道今天吹的是什么风。
少数方向感比较差的学生还是不能准确判断。
因为后面第四课时还会讲到风向的判断,所以我就没有深入讲解风向的判断,而是对他们说如果有些无法判断风向,可以从其他另外几方面来描述天气。
结果,学生都描述的非常好,有些真的把自己当播报员了,以播报员的口吻把天气描述得似模似样。
这一环节,我课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没能让学生回去看天气预报,记录下天气现象,所以就造成了学生不知气温和风向,对这一教学环节造成小阻碍。
所以要想顺利地上好一节课,充分的准备是基础!《天气日历》教学反思我们的生活与天气息息相关,一些常见的天气现象相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有了初步认识。
四上科学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教学反思我们关心天气四年级的学生对天气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些认识大多来自孩子的生活经验或天气预报等信息,有些学生在家长的影响下会经常关注天气预报,也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天气现象,但是也有些小朋友对于天气现象还是很陌生,所以在课前我还是要求学生回家关注一下今日的天气预报。
天气日历本节课高估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制作天气日历的时候,用了较多的时间,本节课计划还要带学生到操场上,具体指导学生在什么地方测风速和风向,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完成,同时更加感到这节课应该安排在本单元的后面讲,因为接下来的学习的内容是温度与气温,风向和风速,降水量的测量,云的观测等内容,而这些内容都是天气日历所涉及到的内容,在学生不理解的情况下填写天气日历,可以想象这个日历的质量会是怎么样。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学生完成的情况并不好。
温度和气温回顾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在此基础上,出示气温计,让学生观察气温计,交流使用气温计应该注意的事项。
继而,进行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通过对测量的温度进行比较和分析,引导学生明确只有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的气温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
其中,教科书安排的“气温的测量”这一环节中的第一部分,移至“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环节中段。
“气温的测量”的第二部分,改为拓展活动,另找时间总结。
风向和风速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非常浓厚,大家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
但对有些学生来说,确定风向是困难的事,他们不清楚该是把风吹来的方向确定为风向,还是把风吹去的方向确定为风向。
需要指导学生明确:风向指的是风吹来的方向,风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描述。
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
课堂结束前,同学们利用材料袋中的配套材料自制了风向标进行实际测量,兴致颇高。
降水量的测量本课中,学生会把降水和降雨混淆,降雨只是降水的一种形式,需强调。
制作雨量器时,器材的选择,学生一般没有上下口径一样的玻璃杯,那么可以用“酷儿”等近似圆柱的饮料瓶代替,降低难度。
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篇一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主要让我们通过实验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并理解——是什么因素在影响溶解的快慢,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溶解了的食盐还能分离出来吗?。
本课主要引导学生围绕着溶解这一主题,逐步地开展观察研究活动。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与《岩石和矿物》、《认识矿物的性质》、《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共同组成“岩石与矿物”单元,本单元属于“地球与宇宙”部分的内容,是小学科学教材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地球运动和地表变化”作好铺垫。
在教学过程中,我对教材这一单元的课程安排有另外的建议。
本单元的内容,教材把它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4课;第二部分为第5——6课;第三部分为第7课。
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教材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安排还可以更好的衔接,我认为应该把第6课——“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与第7课——“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互换。
在教学实验过程中,我发现实验“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比较科学的方法是先往一杯水里尽量多的加入食盐,等确定食盐水已经“饱和”了,在通过过滤的方法把食盐溶液中剩下的食盐过滤出来,最后通过酒精灯加热从食盐溶液中把食盐和水进行分离。
所以,作为一个科学教师,我把各种可能的情况给大家做了解释说明,按照我预想的程序上课,取得很好的效果。
蜗牛是本单元学生接触的第一种小动物,孩子对动物似乎有天生的研究兴趣。
由于平时生活中玩的很多,所以懂的也很多,但是大多浮于表面,认识过于笼统。
所以,在这单元中,要合理的安排好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全面、细致得学习动物。
本章主要内容是学习中国四大地区的概况和自然地理特点。
本章的教学重点包括中国地理中最重要的三大地理界线,尤其是秦岭-淮河线在中国自然地理上的重要意义。
其次是四大地理区域各自的自然地理特色。
教学难点是理解三大地理界线两侧不同的自然地理特色形成的原因。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努力摆脱以科学知识为中心的旧观念,全面关注学生在科学知识,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力争为他们将来成为一名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学校科学教科版四班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学校科学教科版四班级上册全册在教学反思中,我将对学校科学教科版四班级上册全册进行总结和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我乐观运用了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同学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科学学问。
然而,我也发觉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并制定了改进方案,以便将来的教学更加有效。
首先,通过教学实践,我意识到在科学教学中,培育同学的观看力量和科学思维至关重要。
因此,我在课堂上留意培育同学对四周事物的观看和思考力量。
例如,在教授有关“物体的重量”这个学问点时,我设计了一系列试验和观看活动,让同学依据试验结果推断物体的重量大小。
这样一来,同学在实践中渐渐提高了推断力量和科学思维力量。
然而,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留意培育同学的科学争辩力量,引导他们主动提出问题、进行试验和创新性思考。
其次,我在教学中留意培育同学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合作力量。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合作学习后,我发觉同学在小组中更有机会沟通、合作和共享。
同学之间相互激发,并共同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授有关“植物的生长”这个学问点时,我组织了同学们进行植物观看和照看的小组活动。
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关注植物的生长过程,并且欢快地观看、记录和共享他们的观看结果。
然而,我也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好地激发同学的互助精神,让每个同学都能参与到小组合作中,并发挥自己的特长。
此外,我在教学过程中也发觉有些同学对科学学问的爱好和乐观性不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运用了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
例如,我在教授有关“天体运动”这个学问点时,我带领同学观看星星和太阳的行动,并和他们一起制作了一个简易的天体模型,让同学更直观地理解天体的运动规律。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同学对科学学问的爱好和乐观性得到了提高。
然而,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查找更多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制造更多的教学情境和实践活动,激发同学对科学的爱好和探究欲望。
《温度》教学反思
《温度》教学反思《温度》教学反思11.本节课让学生掌握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的方法,以及热的水随着时间的推移,温度会下降到和周围环境一样的温度。
2.在测量热水的温度变化规律时,实验数据学生能很轻松的得到,本实验也不是很难,但如何分析数据得到我们需要的知识这一问题还需重点加强。
这涉及到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老师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信息、学会整理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的利用信息,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总之科学课上,动手和动脑是并存的,而学生现在很多往往是分开的,特别是四年级的学生,看到新奇的、好玩的仪器时往往管不住自己的手,一动手之后,只关注一些现象,哪怕是与生活中相违背的现象,学生们也不去思考,这样就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这也是今后值得去思考的问题:怎样在动手的同时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自主、合作探究。
《温度》教学反思2《温度和气温》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的内容,本课内容首先是通过比较室内和室外的温度,发现室内和室外的温度是不一样的,并且在室外阴凉通风处的温度才能反映当时的气温;再比较一天中不同时刻的气温,看看那个时刻温度高,那个时刻温度低,并用柱状图表示出来。
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过并会用温度计。
在实验之前,还是要简单回忆一下温度计的使用方法:1.测量前,观察所要使用的温度计,了解它的测量范围和每一小格对应的温度值;2.测量时使温度计的玻璃泡跟被测液体充分接触(要浸没在被测液体中);3.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温度计玻璃泡要留在被测液体中,不能取出来读数。
在测量温度,我让学生外出活动,首先强调了外出实验的规则。
为了更好地进行实验,我指定了四个人为一组,并且设立组长,组长监督管理自己小组成员,并在老师规定的区域实验。
但是在实际实验过程中,还是有部分学生“脱离”小团体独自行动,我实验后对小组实验进行评价,这样让他们更清楚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4篇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4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第一篇:科学启发探究的有效性在本学期的科学教学中,我尝试了一种以科学启发为核心的探究教学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科学知识的探索和建构中。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这种方法对学生的研究效果有着积极的影响。
学生通过亲自实践和思考,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科学概念,并且培养了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二篇:合作研究的重要性在科学课堂上,我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研究。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共同实验和任务分工,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得到了培养。
我发现,合作研究可以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增强他们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同时,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和鼓励的氛围也让他们更加享受科学研究的过程。
第三篇:实践探究的重要性在科学课堂上,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学生能够更直观地认识科学现象,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我发现,这种实践探究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学生通过实践探究,不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还能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篇:巩固和复的重要性在科学课堂结束之后,我注重巩固和复所学知识。
通过布置题、小结任务和小测验,学生可以回顾和巩固他们所学的科学知识。
我发现,巩固和复阶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并且培养他们的总结和归纳能力。
学生通过复巩固,能够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科学知识,并在今后的研究中能够应用和拓展。
以上是我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中的反思,通过科学启发、合作学习、实践探究和巩固复习等方法,我不仅希望学生能够掌握科学知识,还注重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过,我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完善我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粤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热胀冷缩》教案与反思
《热胀冷缩》教案与反思一、教学内容: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热胀冷缩》一课。
二、教材分析:物体受热以后会发生各种变化,这是常常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现象。
本节内容就是要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事物展开调查,看看物体在受热和遇冷以后会发生什么变化。
本课从常见的水、空气和玻璃杯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中引导学生去探究物体热胀冷缩现象的兴趣。
三、知识经验和教法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体受热和遇冷后会发生变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虽然物体的热胀冷缩是人们生活、生产中经常出现的现象,但对学生来讲是比较陌生的,即使见过类似的现象,也不能从科学的角度解释这些现象。
所以,本课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并辅助于发现法、演示法、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方式来组织教学,而学生主要采用观察实验法,指导学生通过眼、脑、手、口多种器官对实验现象进行有意识的认识、分析、探究,找到科学的解释。
四、教学目标和能力要求:1、能力培养目标:(1)在学生研究水有热胀冷缩性质的基础上能作出判断:固体和气体有没有这种性质。
(2)能够设计实验证明固体和气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知识与技能:(1)知道热胀冷缩现象,即物体一般在受热以后体积会膨胀,遇冷体积会缩小。
(2)能够设计实验证明物体的热胀冷缩变化。
(3)知道热胀冷缩现象在生活中的一些常见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尊重他人意见,敢于发表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交流。
(2)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体会科学变化的丰富多彩。
(3)意识到科学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好处,避免许多危害。
五、教学准备:烧瓶、细管、铁圈、铁钉、玻璃杯(2个)、木板、水槽、酒精灯、烧杯、弯玻璃管、橡皮塞、滴管、气球、瘪乒乓球、热水、有色水、肥皂水、冰水。
六、教学设计和思路:(一)、激趣质疑,探究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美丽的彩色喷泉吗?(设计思路:伟大的科学巨匠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1给动物分类学生知道了如何进行分类,所以本课的重点就放在确定动物分类的标准,能根据自定的标准准确地给动物分类引入部分先出示一些不同形状的图形,提问:可以按什么分类?通过物体的分类再到给动物分类,过渡很自然。
分类前先让学生猜动物游戏,相当于来个热身,也把之前学过的动物又重新熟悉了一遍。
先请学生自己在活动手册上自行分类,在如何进行分类环节,学生有了前面分类的方法,都快速明确要求。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分类,分完后,请同学上台分享,其余学生猜可能是用什么方法进行分类。
这个环节学生兴趣很高,参与度和积极性也很高。
让学生自行进行分类,学生的分类方法多样,有学生还说出了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虽然最后没有分准确,但是可以看出学生是进行了深度思考,而且知识面也较广。
在分类方法上,我并没有固定学生的思维,只要理由充分、合理,都进行认可。
在学生都疑问的地方,全班一起想法,促进学生的有效表达。
在课堂时间外理上,因前面花去较多时间,所以研讨部分时间有些不够,时间上下次需要优化。
通过这次的肺课经历。
我收获不少,也意识到了科学课堂的魅力所在。
科学课堂可以是科学理性的探索,也可以是有趣有序的饰演,而方式的选择必须基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贴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确立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还课堂于学生。
对于课堂上实时生成的东西进行相应的反馈是考验一个教师教学机智的最有效手段,这点我自认不足,仍需努力。
2 .鱼类通过日常生活的导入,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知道自己对已知的事物了解的太少,产生更大的好奇心。
帮助学生能更好的进入学习。
讲授不是一味的灌输给学生,是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中进行,能帮助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
学生学习了鱼的基本知识,对鱼也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样也方便接下来的实验探究的顺利进行。
通过了鱼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在通过实验探究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能更好的掌握知识和应用在实际生活中。
四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听听声音_教科版
四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听听声音_教科版
四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听听声音教科版
《听听声音》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的第一课。
从教学内容安排来看,这是本单元的第一个活动,主要的教学内容设计是让学生首先用自己的感官——耳朵去倾听周围的声音,体验声音的多样性。
让学生以关注的态度在充分感知声音的活动中,能够对各种不同的声音加以简单的区分和鉴别,对声音的强弱、高低等有适当的了解。
新理念的体现:
一、以人为本,突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我将本节课设计了主题贴近学生生活,活动材料也来源于生活。
像今天这节课准备的钉子、和学生准备的格尺、橡皮筋、小铃铛等之类的物品,这些物品都是孩子们身边比较容易获得的和有教育价值的,这些物品都可以作为他们的操作材料。
另外我关注学生,注重突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鼓励学生们都很大胆地进行实验,让这些物品发出声音,在实验的过程体验到声音也是有变化的。
二、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上课伊始,结合课题让孩子谈谈想法,引导学生在学习与声音有关的内容时,要注意保持教室内的安静,还应该注意倾听,在探究活动中,让孩子们自己动手,通过实验感知声音在强弱(响度)、高低等的变化。
使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培养
无论哪一门学科,教师都不仅仅是为了教书而教书,更多的是育人。
我在本。
部编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课后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课后教学反思引言在本学期的四年级科学上册课程中,我担任了教学工作。
通过这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对课后教学进行了反思,并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教训,以便今后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
以下是我的反思和想法。
教学反思教学准备在课后教学中,我意识到充分准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在每节课前,我会详细研读教材,理解教学内容,并准备相关的教具和实例。
然而,有时我发现自己并没有充分预测和准备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对学生提问的准备,以增加课后教学的效果。
激发学生兴趣在课后教学中,我注意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直接影响到他们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和质量。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尝试使用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教具,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主动性。
例如,我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小组合作等方式,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
个别辅导在进行课后教学时,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在理解某些知识点时存在困难。
因此,我会与这些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堂内容。
个别辅导可以提供更多时间和机会让学生提问和解决问题,促进他们的研究进步。
结论通过对本学期四年级科学上册课后教学的反思,我认识到教学准备、激发学生兴趣和个别辅导等因素对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影响。
今后,在课后教学中,我将进一步加强教学准备,创造有趣的教学氛围,同时注重个别辅导,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我相信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改进,我的教学水平会不断提高,给学生带来更好的教育体验。
最新部编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学反思
最新部编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学反思
本文档旨在对最新部编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1. 教材内容分析
最新部编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材内容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兴趣和培养科学思维。
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协作能力。
然而,部分章节过于简单,缺乏一些深度的知识和挑战。
2. 教学方法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实验、讨论、互动等,以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研究。
例如,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但是,有时候教学方法的选择不够灵活,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研究需求。
3. 学生研究情况分析
大部分学生对科学课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研究态度,
能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和提出问题。
然而,也有部分学生研究兴趣
不高,缺乏主动性,需要加强激发研究动力和培养研究惯。
4. 教学反思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尽可能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需要注重课堂互动和师生互动,
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分享。
同时,我们也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
动参与实践和探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应根据学生的研究情况和研究需求,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帮
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通过这次教学反思,我们发现了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得
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希望能够通过持续改进和努力,提高教学质
量和效果,使学生在科学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和发展。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概述本文旨在对部编人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
通过对本单元教学的回顾和评估,从中获取宝贵的经验教训,以提高未来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设定了以下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 培养学生观察、提问、实验和总结的科学思维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研究的动力。
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以下教学策略和方法:1. 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图片和实物展示,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
2. 合作研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实验和观察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3. 探究研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展开实验和观察,并通过讨论和总结,让学生发现科学知识。
4. 多元评价: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包括个人小结、小组报告和实验成果展示等,全面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
教学反思通过对本单元教学的反思,我得到以下几点启示:1.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让学生能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参与度。
2. 在实验环节中,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并注意保障学生的安全。
3. 鼓励学生多提问、多思考,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
4. 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5. 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让家长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共同促进学生的研究进步。
总结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反思,我深刻认识到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和教学策略的关键。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和观察能力,使科学学习更加富有趣味和互动性。
同样,我将持续加强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
新教科版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教案含教学反思第1课时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教学目标】1.收集各种植物的种子,观察并描述它们的外部特征。
2.观察种子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不同。
3.探讨种子哪一部分有可能发育成植物。
【教学重难点】1.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2.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大镜。
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1.师:向日葵小苗是从哪里来的呢?2.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师:(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
4.植物的生命过程是怎样的呢?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新生命的。
种子有什么特征呢?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
师:每个人把自己带来的白纸放到桌面上,将带来的植物的种子放到白纸上,观察植物的种子,边观察边记录。
(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2.实验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
师: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准备观察种子的什么?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师:你们说对了,我们观察植物的种子,要观察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师: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有什么不同?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1.不同植物种子的外部形态有什么不同之处?2.不同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有什么相同之处?3.种子的哪一部分有可能发育成植物?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寻找不同植物的种子,做一幅种子贴画。
【板书设计】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叶、种、种皮内部:胚根、胚芽、子 色外部:形状、大小、颜植物的种子 【教学反思】四年级下册的《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已经开始引领学生有意识地关注植物的有关问题,并且通过对凤仙花一生的介绍,注意到植物一生的变化。
但发生了什么变化?其他植物是否也会发生同样的变化?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对变化的认识是间接的,对其他植物的生长变化的认识也是零散的、模糊的。
热空气和冷空气教学反思
热空气和冷空气教学反思篇一:第一单元第二节冷空气和热空气任课教师_学科_四年级科学第一单元篇二:1.2热空气和冷空气导学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科学编写:华宁公司子弟学校杨兵四年级:篇三: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学反思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学反思第1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空气的性质》教学反思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对空气的认识,知道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会流动,也知道了空杯子、空瓶子里面有空气等。
本课教学正是以学生的认知背景为基础,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通过观察实验来探究空气的性质的。
空气的性质很多,光从一堂科学课上来探究这么多空气的性质是不可能的,于是我在课上,将教学内容作了适当的取舍,把学生不清楚的内容通过反复观察实验进行重点探究,而学生已经知道的内容只是在课上提一下,引导学生在课后再作进一步探究。
学生始终不明白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我先用“纸团不湿”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纸团为什么不湿?因为空气占据了空间,水不能进去。
然后,我又让学生吹放在空瓶子里的气球,结果气球吹不大。
这一实验也证明了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
课上我对空气可以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的性质也进行了重点指导。
至于空气会流动的性质,我考虑到学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可能他们已经知道空气的这个性质,所以我在课上没有花费多大时间,只是稍微提了一下。
空气有质量的性质也没有重点探究,在课上也是一笔带过,学生可以利用空余时间去观察实验。
《热空气和冷空气》教后反思本课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开头同学生将冷空气与热空气进行比较,让他们知道冷、热空气是相对的,当然对这一点,下一单元还要谈到,所以只是简单地提了一下,接下来说明本课的研究内容,即冷热空气的流动方向,本课用了三个实验证明热空气向上流动,我先让学生看书上的三个实验,并且让学生猜出其结果,对于第一个实验,有个别学生认为是旁边的手感到热,一般学生都感觉上面的手热,对于第二个实验,与上课的气球实验进行了对比,这样一来,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可以理解得好一点。
小学科学全册(教学反思)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全册(教学反思)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在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科学作为一门学科,不仅仅是为了传授一些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
通过这一学期的教学实践,我在教学中尝试了一些新的方法和策略,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效果,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科学实践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我在课堂中进行了多次实验和观察活动。
例如,在学习物体的密度时,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简单的实验,让他们自己动手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计算密度。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密度的概念,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其次,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科学是要求学生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学科,只有通过观察现象、思考问题,才能真正理解科学知识。
因此,我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观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例如,在学习鸟类的适应性时,我组织学生观察鸟类的各种特征,并让他们思考这些特征对鸟类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有何作用。
这样,学生不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更是主动思考和探究。
此外,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科学是一个合作性很强的学科,在合作中学习,学生可以相互借鉴和启发,提高学习效果。
因此,我在课堂中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活动。
例如,在学习水的三态时,我让学生分成小组,观察和讨论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并写下自己的观察和结论。
通过合作讨论,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也得到了积极的学习结果。
然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由于时间和资源的限制,有些实验无法做到真正的亲自动手实践,只能通过观察和讨论来代替。
这样虽然能够让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和体验,但无法达到实践能力的最佳发展效果。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常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探究和思考能力。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声音第3课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
科学探究目标:1.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
2.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科学态度目标: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是人类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教学重点】认识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一个音叉、一个水槽、木质米尺、棉线、记录表、土电话材料。
学生准备:用记录表记录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
【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能否真正意义上到达其作用和效果,主要是看教学反思是否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否有利于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否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以及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等等。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与其他学科有所不一样,其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要求更广,因为小学科学课涉及领域众多,自然、地球、宇宙、物质、生命等领域无所不包;其对教学前的课前准备活动要求更充分,因为小学科学教学需要结构性很强的探究材料,并且经常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随着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已经成为整个教学的主体,然而部分教师新旧教学理念存在冲突,所以必须经过教学反思才能迅速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知识,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满足现今的教育发展需求。
小学科学课作为小学生的科学启蒙课程,其教学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然而,学生科学素养的构成并非短时间能够实现,它需要学生经过不断理解和内化才能逐渐完成。
更重要的是,在学生科学素养的构成过程中早期的科学教育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和作用。
所以,小学阶段的科学启蒙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这就需要小学科学课教师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从而使小学生能够学到科学知识、体验科学魅力、激发科学兴趣,这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构成将产生深远影响。
由此可见,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小学科学课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最佳途径,更是提高小学科学课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学反思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学反思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是北师大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两个重要内容,在整个单元教学中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本节课我认为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1、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新课伊始,我先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印象提出一个问题“还知道哪些动物”,这样做不仅能够让他们回忆起许多动物,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接着,我给学生展示各种各样的动物图片,并引导他们思考,在众多的动物中,你们最熟悉的是什么呢?学生对“鱼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四大类别感到十分熟悉,我就顺势把这四大类动物依次与我们之前已经掌握的四大类别动物连接在一起,由此自然引出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这两个概念。
当学生说出“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后,我及时地肯定了他们的答案。
这时候,我将这两个新概念与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建立联系,唤起了他们的已有经验,帮助他们建立初步的动物分类观念。
在这里让孩子们进行猜想,无疑会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2、教学内容能够围绕教材目标组织实施。
本节课中,我有意识地避免了走过场式的教学设计。
课前,我仔细阅读了教材内容,将主要内容划分为若干板块,其中涉及到许多教学资源,每个板块都有其侧重点。
因此,本节课中,我并没有浪费时间去展开一些形式化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注意力放在了围绕目标组织教学活动这个层面上。
比如,在教学四大类动物的概念时,我设计了一个简单的问题“动物有哪些分类?”,请学生按照这样的分类方法来进行归纳。
这里既可以让学生思考四大类别动物的关系,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通过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概念。
此外,在教学爬行动物和鸟类这两类动物时,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得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
3、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教学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时,由于本节课需要讲述的内容很多,所以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观察,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兴山县实验小学王华
一、好奇心——科学探究的原动力
儿童对自然事物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而这种好奇心恰恰是进行科学探究的起点和原动力。
他们对所接触的任何事物有兴趣去探究,探究的范围不仅广泛,而且能利用感官、工具和方法来对世界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
精心呵护和培养儿童的好奇心有利于促进孩子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并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促进科学探究技能的形成。
如教学科学《天气》单元时,通过引导学生动手动脑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天气的研究中来,使学生既了解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又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究和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兴趣。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心需要,使探究成为学生自己的需要和目标。
如果学生对自己从事的探究活动具有强烈的欲望和追求,这种原动力就会把孩子的探究欲望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持久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
学生由好奇而产生的探究欲望的天性也会在教师的引导下由不自觉到自觉,由感性到理性,逐步变成科学素养。
二、自信心——科学探究的精神动力
探究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提出了研究问题后往往要做出猜想与假设进行深一步的研究,许多老师总是喜欢选择猜想与假设正确的问题进行探究,这无非会扼杀孩子的自信心。
猜想与假设成为学生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极其宝贵的课程资源,它的显现和发展对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保持和发展探究的欲望、获得自信心与成功感、培养认真细致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着积极的作用。
如教学测风向知识时,学生猜想风向标的原理,我把学生按问题分成小组,各小组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实验,让学生自由的去探究,然后动手制作。
教师应是一个中立者和欣赏者,尊重学生的猜想,让学生真正体验猜想的乐趣,养成敢想和善于猜想的意识。
教师的细心呵护诱发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并感受到探究的乐趣、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感受到自己也能象科学家一样进行科学研究,并对自己的科学探究活动充满信心,为科学探究活动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兴山县实验小学王华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主要让我们通过实验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并理解——是什么因素在影响溶解的快慢,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溶解了的食盐还能分离出来吗?。
本课主要引导学生围绕着溶解这一主题,逐步地开展观察研究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我对教材这一单元的课程安排有另外的建议。
本单元的内容,教材把它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4课;第二部分为第5——6课;第三部分为第7课。
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教材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安排还可以更好的衔接,我认为应该把第6课——“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与第7课——“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互换。
在教学实验过程中,我发现实验“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比较科学的方法是先往一杯水里尽量多的加入食盐,等确定食盐水已经“饱和”了,在通过过滤的方法把食盐溶液中剩下的食盐过滤出来,最后通过酒精灯加热从食盐溶液中把食盐和水进行分离。
所以,作为一个科学教师,我把各种可能的情况给大家做了解释说明,按照我预想的程序上课,取得很好的效果。
四年级科学上册《听听声音》教学反思
兴山县实验小学王华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随时随地都能听到声音,如果没有了声音,我们的很多活动将无法正常开展。
然而,声音对于学生来说虽然是很熟悉的东西,但他们并没有真正思考过和声音有关的一些问题。
《听听声音》一课是声音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让学生了解对声音的认识,引发学生关于对声音问题的思考。
主要是让学生静下心来用耳朵倾听周围世界的声音,体验声音的多样性。
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感知声音,并且能够对不同的声音加以区分,进行辨别,在此基础上对声音的强弱和高低有一定的了解,最后感知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有关,没有物体就没有声音。
在教学内容上,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活动:1.听周围的声音;2.听音叉发出的声音;3.听敲击装有不同水的杯子发出的声音。
学生在第一个环节的发言非常踊跃,能够说出很多种不同的声音,并对这些声音进行描述,这些声音包括读书声、风声、脚步声、水流声、汽车发动声、喇叭声等等。
在聆听了周围那么多的声音之后,让学生想想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
通过学生们对声音产生的认识,我们一起进行了总结:物体之间的撞击和摩擦等都会发出声音,声音的产生离不开物体。
下面带领学生认识一种专门用来发声的仪器——音叉,再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先轻轻的敲打,然后是重的敲打,从活动中明确音量可以用强弱来表示。
最后通过敲击装有不同量水的杯子,让学生认识音高,更深入地了解声音。
本堂课的教学在实验的设计上还不够规范,特别是敲击装有不同量水的杯子的实验,学生在实验中更多的是盲目敲击,而没有思考到敲击后所产生声音的不同。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强化实验的操作方法,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实验。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身体的结构》教学反思
兴山县实验小学王华
《身体的结构》是四年级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里的起始课。
在教师教学用书上明确指出“在第一课中,要向学生介绍关于身体结构划分的不同方式——从身体的外形划分和根据身体各个部分功能不同划分。
观察与体验活动构成了学生活动的主体形式。
”本课重点是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以及认识人体的左右对称的特点。
难点是观察身体内部器官。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让学生围绕观察和体验开展探究学习,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借用课内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的一开始,让学生回顾一下学过的昆虫的结构特点,明确昆虫的外形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为人体结构的划分做知识上的准备。
并且通过两次体验活动感受人体左右对称的好处——行动灵活、保持平衡,并感受人体外形的和谐美。
接着通过“摸袋子,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自然地转入到对“人体身体内部有什么”的探究,学生通过各种方法猜猜人体内有什么。
最后又以“跳绳”这一活动让学生观察感受人体在运动的时候都有哪些部位参与了,即第三部分“身体的工作”,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认识了气泡图,分析出人体结构的第二种划分方式——根据功能的不同(工作的类型)进行划分。
至此课堂目标基本完成,最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这节课上的收获,进一步梳理本节课的重难点。
课上完后,就这堂课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关于身体的工作中,小组合作完成一个气泡图的环节认为人体的工作不仅仅是运动系统的工作,老师应该还提示一下包括消化(吃东西)、呼吸等内容的活动。
细细想来,呼吸等其他系统的活动其实就是融合在整个运动的过程中,并不能单独分开来讲。
教学中也存在诸如:对学生分析不透彻,实验分组麻烦,课堂纪律难以调控维持等现象,今后还要多多与同班老师多沟通,学习他们的先进教学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