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法学是一以(法律现象)为研究
1、法学又称法律科学,是一切专门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总称

1、法学又称法律科学,是一切专门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总称。
2、法学体系,指法学是一个由各个互不相同、但有联系的分支学科构成的知识系统。
3、法理学是我国法学体系中处于基础理论地位的理论学科,它是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从总体上来研究法和法律现实的一般规律,研究法的产生、本质、作用、发展等基本问题,研究法的创制和实施的一般理论,并着重研究我国社会主义法和法制的基本理论问题的理论学科。
4、社会调整就是通过一定的社会权威,确定社会生活主体的行为方式,指明其发挥作用和发展的方向,有目的地将其纳入一定的秩序之中。
社会调整是实现社会秩序、维持社会正常运行的必须手段。
5、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和生活中逐步形成并把它固定下来的,传统、集体感和恐惧感是维护其有效的重要力量,并对违反习惯者严厉惩罚的原始时期的行为规范。
习惯是原始社会主要的社会调整手段。
6、个别性调整是最早发展起来的社会调整。
它是按照针对具体人、具体事所确定的行为方式,对人们的行为进行的一次性调整。
7、规范性调整就是针对某一类主体、某一类情况而使用一般行为规则进行的重复性的调整。
8、法律规范规定人们的行为可以怎样做、应该怎样做或禁止怎样做,它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合法的标准,是指引人们的行为、预测未来行为及其后果的尺度,同时也是制裁违法行为的依据。
9、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反映着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这一意志的内容是有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它通过规定人们的相互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生活关系和生活秩序。
10、法的价值就是法这个客体(制度化的对象)对满足个人、群体、社会或国家需要的积极意义。
11、法制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法律制度的简称。
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行法律规则,而且包括法在实际生活中的运行,法律运行的机制,一个国家的法律文化传统,占主导地位的法律意识,发现教育以及法学研究等等,它是一国、地区法律上层建筑诸因素构成的系统。
fali名词解释

72、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因违法而承担法律责任的能力,它是行为能力在保护性法律关系中的特殊表现形式。73、法律关系内容,就是法律关系主体相互之间在法律上的一种权利和义务关系。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就是法律关系的内容。
85、狭义的法律监督,是指有关国家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对法的创制和法的实施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察和督促。
86、广义的法律监督,是指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对各种法律活动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察和督促。
42、禁止性规范,是指禁止人们做出一定行为,即承担~定消极不作为义务的法律规范。
43、绝对确定性规范,是指不允许执法机关、执法人员进行个别怕调整的规范。
44、相对确定性规范,是指允许执法机关、执法人员进行个别调整的规范。
45、任意性规范,这种规范允许双方当事人有自己的意思表示,就一定问题达成协议。如果达不成协议,才适用规范所规定的行为方案。
57、法规清理,又称法规整理,是指有关国家机关按照一定程序,对一定时期和范围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加以审查,并重新确定其法律效力的活动。
58、法律汇编,又称法律汇编,是指在不改变法规内容的前提下,将规范性法律文件按涉及问题的性质或按发布时间的先后顺序予以排列,汇编成册。
59、法典编纂,是指对属于某一部门法的全部法律规范进行审查。修改、补充,并编制新的系统化的法典的活动。
30、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
31、法律心理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不系统的,自发形成的感受和情绪。
32、法律思想体系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观点。
33、法律文化是反映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的全部法律活动水平的概念,它是法的制定、法的实施、法律教育和法学研究等活动中所积累起来的经验、智慧和知识的总和。
法学专业导论

第一编法学导论第一章法学研究与法学教育名词解释1.法学:法学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各种科学活动及其认识成果的总称。
2.法律社会学:法律社会学的诞生和发展是20世纪法学领域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它以注重研究法律与社会活动、法律角色、法律文化、法律运作、法律实效为其理论视角,以理论模型的设计与经验考察和实证分析的融汇为其方法论指向,以参与法治进程,推动法治和法律文化现代化为其价值目标。
3.法律素质:法律素质是法律人应当具备的职业素质(专业素质),其要素包括:法律思维能力,法律表达能力和对法律事实的探索能力。
在这三个方面的能力中,法律思维能力是法律素质的核心。
4.法律思维能力:法律思维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准确掌握法律概念的能力;②正确建立和把握法律命题的能力;③法律推理的能力;④对即将做出的法律裁决或法律意见进行论证的能力。
5.法律角色的参照系:法律思维能力的形成集中表现为法律角色参照系的形成。
法律角色的参照系是作为一个法律人在其所处的位置上对外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观点以及独特的推理、论证模式。
我们知道,在社会中生活和工作的人们都担当一定角色,每一角色都必然有其独特的参照系。
法律角色也有自己的参照系。
每个参照系都有三个主要的方面。
第一,每个参照系内部都有许多概念,其中有些概念是关键性概念;第二,参照系在观察问题的范围上是有取向的,法律角色的参照系总是指引人们敏锐地发现和关注事物的法律方面,即有法律意义的方面;第三,参照系规定了人们的推理、论证方法。
法律角色的参照系有其独特的推理、论证方法。
6.探知法律事实:探知法律事实,即调查、搜集、制作、组合、分析、认证法律事实,是法律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
对法律事实的分析和认定,直接决定着适用法律的最后结果。
探知法律事实也是法律实践活动相当复杂的环节,因为探知法律事实的过程,并非简单地调查搜集客观事实的过程,而是法律人运用法律去判断、分析、确认、选择事实的过程,是一个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对立统一的过程。
法理学 综合练习题

综合练习题名词解释1. 法学,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各种科学活动及其认识成果的总称。
2.法的编纂又称法律编纂、法典编纂,指立法主体在法的清理和汇编的基础上,将现存同类法或同一部门法加以研究审查,从统一的原则出发,决定它们的存废,对它们加以修改、补充,最终形成集中统一的、系统的法。
法的编纂的特点在于:它是一项重要的立法活动,应由有权立法的机关依法定程序进行;其结果是产生新法或法典。
法的编纂的主要任务,是统一同类有关规范性法律文件,形成系统的整体,删除原有法中已过时或其他不合适的部分,消除法和立法中的矛盾、混乱。
法的编纂不仅适用于形成统一的法典或法律,也可适用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甚至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
3.法制体系,有时也称法制系统,它同法律体系虽一字之差,但含义不同。
法制体系是指法制运转机制和运转环节的全系统,法制体系(或法制系统)包括立法体系、执法体系、司法体系、守法体系、法律监督体系等,由这些体系组合而成的一个呈纵向的法制运转体系。
4.法律行为,就是人们所实施的、能够发生法律上效力、产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为。
它包括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意思)表示行为与非表示行为(事实行为)、积极行为(作为)与消极行为(不作为)5.法制现代化,法制也同样面临着一个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历史变革。
这个转型、变革的过程,就是法制现代化的过程。
法制现代化过程的性质和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若干方面:从历史角度来看,法制现代化是人类法律文明的成长与跃进过程。
从基本性质来看,法制现代化是一个从人治社会向现代法治社会的转型过程,是人治型的价值——规范体系向法治型的价值——规范体系的变革过程。
人治与法治这一对变项涵盖了传统法律与现代法律之间的根本分野,构成了区别这两类不同的法律价值系统的基本尺度。
法制现代化与法治是内在地结合在一起的。
简答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法的定义的特点。
答:与非马克思主义的法的定义相比,马克思主义的法的定义具有如下特点:第一,解释了法与统治阶级的内在关系。
(完整版)法理学重点知识点梳理

法理学重点知识点梳理第1,2章导论,法的概念导论1.法学的定义:法学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知识和学科的总称,我们的理解:一类是可见的外在的法律现象,即为规范——制度型法律现象;另一类是不可见的内在的心理——观念型法律现象。
2.应当注意的是,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的学术分科实际上阐明的是法学的不同品质。
首先,法学是理论性的。
其次,法学是实践的。
3. 法理学的概念:法理学,以一般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探求法的一般原理为任务的学问。
现代法理学注重于对法律用语及专门名词的分类和进一步理解。
4. 法理学的性质和任务:一方面,法理学所研究的是法的一般原理、原则、概念、制度。
另一方面,从法学体系的内部关系看,法理学在整个法学体系中具有“基础理论”的地位。
5.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法学,两人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法学诞生的标志,他们揭示了法律根源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根源于利益的冲突,法律随着经济条件的发展而发展等客观规律。
他们指出法律是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的产物,揭示了法律与阶级、国家的联系。
6.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有三个组成部分,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7. 马克思主义法学,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和法权制度中,必须注意把握以下几点:◆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西方法治文明和中国国情特点三者结合。
◆核心架构:马克思主义法学三位一体的本原结构,即人、国家和社会的辩证统一。
人、国家和社会的辩证统一应该成为我们今天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的核心内容。
■体现上述基本精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的核心内容就是以人为本、法治国家与和谐社会的辩证统一(是指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既要看到事物共性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对立的一面,即要以坚持全面发展的高度为前提,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以实现两者和谐发展之目的)。
◆理论特色:“五个更加”。
更加关注弱势群体的保护和帮助;更加重视以社会公共利益约束和限制个人以享有和行使权利为名的任性;更加重视以公共社会福利平等再分配来调节在自由的经济交往中不可避免地产生的强弱分化、贫富差别;更加重视防止阶级分化、阶级矛盾、阶级冲突在我们这个社会重演;更加重视防止官员腐败、国家权力滥用和国家脱离人民监督和控制的倾向。
法理学名词解释

1、法学:法学是一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各种科学活动及其认识结果的总称。
2、法理学:是以作为整体的法律现象的共同性问题和一般性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理论法学;是法学的一般理论、基础理论和方法论;着重揭示法律的基本原理。
3、法的理念:是法的价值的观念形态(法的理想),是法律心理高级、稳定的表现形式(法的信仰),具有主观性和超经验性。
它含有法的理想与法的信仰之义,是人们对法的存在和运行的理想目标模式及其基本实现途径与方法的信仰、期待和追求。
4、法的制定:有称立法,从广义上讲是指有关机关在其法定的权限范围内,按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废止规范性文件的活动。
5、法的认可:6、法律:是国家意志的表现形式,即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则体系。
7、法的作用:泛指法对人们的行为及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发生的影响。
8、法的规范性作用:是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对人们的行为的作用,它包括指引、评价、预测、强制、教育等作用。
9、法的社会作用:是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对社会关系的调整作用,它体现在立法、司法、执法等法律的运行过程中。
10、成文法:是指有国家特定机关制定和公布,并以成文形式出现的法律,因此又称制定法。
【139】11:不成文法:是指由国家认可其法律效力,但又不具有成文形式的法,一般指习惯法。
【139】12、公法:凡涉及公共权力公共关系公共利益和上下服从关系、管理关系、强制关系的法即为公法【141】13、私法:凡属个人利益个人权利自由选择平权关系的法即为私法【141】。
14、法的效力:法对其所指向的对象的约束力和保护力,是法不可缺少的因素。
【142】15、法的空间效力:即通常讲的法律在什么地域和空间范围内生效、有效。
【143】16、法的溯及力:即法律溯及既往的效力,指法律对其生效之日前的事件和行为是否有效力的问题。
【144页】17、法的要素:是相对与法的整体或法的系统而言的,是指发的各个基本成分,既构成法的基本元素。
法律学名词解释

法理学名词解释1、法学:我们认为法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各种科学活动及其认识成果的总称。
2、法律现象:所谓法律现象是指法律以及由法律引起的相关的各种社会现象。
3、法理学:法理学是研究一般的法律和法律现象之规律和原理的理论学科。
是关于法学的一般理论、根底理论和方法论。
4、法学方法论:法学方法论就是由各种法学研究方法所组成的方法体系以及对这一方法体系的理论说明。
5、阶级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方法是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阶级社会中各种社会现象的方法。
6、价值分析方法:价值分析方法是运用一定的价值准则去评判、衡量各种社会现象并形成一定的价值判断的方法。
7、实证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方法是通过对经历事实的观察和分析来建立和检验各种理论命题的方法。
8、法:法是由国家专门机关创制的、以权利义务为调整机制并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的调整行为关系的标准体系,它是意志与规律的结合,是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它应当是通过利益调整从而实现社会正义的工具。
9、制定:制定是指国家机关通过立法活动产生新标准。
10、认可:认可是国家对既存的行为规则予以成认,赋予法律效力。
11、法律解释:法律解释是指有权的国家专门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根据一定的标准与原则对法律的字义与目的所进展的阐释。
12、法的程序性:法的程序性,即法律的强制实施都是通过法定时间与法定空间上的步骤和方式而得以进展的。
13、法的要素:法的要素是指组成法律系统所不可缺少的各种根本因素或元素。
14、法律规则:法律规则是法律的根本要素之一,是法律中明确赋予一种事实状态以法律意义的一般性规定。
15、法律规则的逻辑构造:法律规则的逻辑构造,指的是一条完整的法律规则是由哪些要素或成分所组成,这些要素或成分是以何种逻辑联系结为一个整体的问题。
16、假定:假定是法律规则的必要成分之一,是法律规则中关于适用该规则的条件的规定。
也有学者称为"条件〞或"条件假设〞。
法理学名词解释

法理学名词解释1.法学:我们认为法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各种科学活动及其认识成果的总称。
2.法律现象:所谓法律现象是指法律以及由法律引起的相关的各种社会现象。
3.法理学:法理学是研究一般的法律和法律现象之规律和原理的理论学科。
是关于法学的一般理论、基础理论和方法论。
4. 法的作用:是法律对人的行为以及最终对社会关系所产生的影响,是国家权力和国家意志实现的具体表现,是社会经济状况的具体体现。
5. 法的规范作用:所谓法的规范作用,简而言之,就是法对于人的行为所起的作用。
6. 法的社会作用:所谓法的社会作用,是指法律作为社会关系调整器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它是经过法律的规范作用而产生的。
7. 法:是由国家专门机关创制的、以权利义务为调整机制并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的调整行为关系的规范体系,它是意志与规律的结合,是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它应当是通过利益调整从而实现社会正义的工具。
8. 法律解释:是指有权的国家专门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根据一定的标准与原则对法律的字义与目的所进行的阐释。
9. 法律后果:法律后果也是法律规则的必要成分之一,是法律规则中对遵守规则或违反规则的行为予以肯定或否定的规定。
有些学者也称为“后果归结” 或“法律后果归结”10. 权利规则:又称授权性规则,是规定人们可以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以及可以要求他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法律规则。
11. 委任性规则:是没有明确地规定行为规则的内容,而授权某一机构加以具体规定的法律规则。
12. 法律原则:是可以作为众多法律规则之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稳定性的原理和准则。
13. 法律概念:是法律的要素之一,指的是在法律上对各种事实进行概括,抽象出它们的共同特征而形成的权威性范畴。
14. 法的渊源:也称“法源” 、或“法律渊源” ,是指那些具有法的效力作用和意义的法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也叫法的形式。
15. 行政法规: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即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一种规范性文件,其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仅次于宪法和法律。
专科—法理学自测试题及答案

专科—法理学自测试题及答案—、填空题1.法学是一切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总称。
2.个别性调整是按照针对具体人、具体事所确定的行为方式,对人们的行为进行一次性的调整。
3.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4.法的最基本的两种职能是国家统治职能和社会公共职能。
5.法制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法律制度简称。
6.建设社会主义法的指导思想是无产阶级理论。
7.社会主义法的重大特点之一是阶级性和人民性统一。
8.法与生产力的联系一般是以生产关系为中介的。
9.社会规范归根结底是被社会物质条件制约的,是一定经济要求的体现。
10.法律规范一般由假定、处理和后果三个因素构成。
10.统治阶级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是法的物质渊源。
12.法的实现是法律规范的具体落实,即权利被享用、义务被履行、禁令被遵守。
13.法律规范的效力,是指法律规范的生效范围。
14.法律关系是以主体之间权利与义务关系形式表现出来的特殊社会关系。
二、单项选择题1.关于违法的正确表述是(B )A.首先是指思想违法B.必须是以违反法律为前提C.一般不需要行为人的故意D.可能是侵犯了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2.在法律解释中,从法律条文的字面意义来说明法律规定的含义的方法,被称为(C)A.历史解释B.体系解释C.文义解释D.逻辑解释4.被称为“是实现法的作用与目的的条件,是建立法治国家的必要条件”( D)A.法律效果B.法律实效C.法的制定D.法的实施5.狭义的执法的特点是(B )A.法的执行不具有主动性和单方性B.法的执行的主体是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C.法的执行不需要依照法定程序D.法的执行不具有国家强制性6.《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上公布的案例在我国(C )A.具有普遍法律效力B.是正式的法律渊源C.是法院审理案件的参考D.是中国的判例法8.普通法法系正式的法律渊源是( C)A.判例法B.制定法C.判例和制定法D.习惯9.道德和法律的区别是(C)A.法律调整人的内心,道德调整人的外部行为B.法律具有外界强制力,道德不具有外界强制力C.道德调整的范围比法律调整的范围广D.道德比较具体,而法律则比较抽象10.人权成为一项国际法原则始于(B )A.《联合国宪章》B.《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C.《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D.《世界人权宣言》11.按照行为模式的不同,法律规则可以分为(C )A.调控性规则与构成性规则B.强行性规则与任意性规则C.授权性规则与义务性规则D.确定性规则与非确定性规则12.法律调整是一种( B)。
法理学常考名词解释

法理学常考名词解释法学是一切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总称。
法律意识、法律关系、法律行为等法律现象,都是法学的研究对象,即法律现实法学的职能指由法学的性质所决定的其本身发挥作用的能力。
概括讲,法学主要有应用的职能、认识论职能、意识形态的职能。
法学的产生与发展法学的产生比法律现象的出现要晚。
作为比较系统的有关法律现象的理论、知识的法学,是在法律资料有了一定的积累,又有了专门研究这种资料的阶层的条件下产生的。
社会调整: 就是通过一定的社会权威,确定社会生活主体的行为方式,指明其发挥作用和发展的方向,有目的地将其纳入一定的秩序之中。
社会调整是实现社会秩序、维持社会正常运行的必须手段、方式、行为模式、机构等等都属于社会调整措施的范围之中。
社会调整的分类分两大类:个别性调整、规范性调整法的产生过程法是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同时产生的。
国家与法的产生,是同一个历史发展进程的两个不同方面的表现。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改变、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出现,随着原始社会氏族组织的性质的改变、机构的瓦解和新的特殊暴力机构的出现,原始社会社会规范的性质也在改变,出现了适合新经济关系的新规范。
从原始社会的氏族习惯演变为法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法的产生有深刻的经济根源、政治根源、文化根源。
法的产生的标志:A国家的最终形成。
B只有当人们有了选择行为的自由,出现了授权性规范,才意味着有了权利和义务的划分,从而产生了法。
法的外部特征法学当中所说的“法”,是指国家判断人们行为的是非曲直的标准。
这一现象的外部特征,就体现为法律的特征。
一、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
二、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三、法律是通过规定社会关系参加者的权利和义务来确认保护和发展一定的社会关系。
四、法律是有国家强制力作保障的规范。
法的概念的几个基本方面A、法这种规范总是与一定阶级的意志、一定阶级的价值观分不开。
B、法这种规范总是与国家权力紧密联系的。
C、法这种规范总是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来确认、保护和发展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法总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法理学基本原则

1、法学又称法律科学,是一切专门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总称。
2、法学体系,指法学是一个由各个互不相同、但有联系的分支学科构成的知识系统。
3、法理学是我国法学体系中处于基础理论地位的理论学科,它是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从总体上来研究法和法律现实的一般规律,研究法的产生、本质、作用、发展等基本问题,研究法的创制和实施的一般理论,并着重研究我国社会主义法和法制的基本理论问题的理论学科。
4、社会调整就是通过一定的社会权威,确定社会生活主体的行为方式,指明其发挥作用和发展的方向,有目的地将其纳入一定的秩序之中。
社会调整是实现社会秩序、维持社会正常运行的必须手段。
5、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和生活中逐步形成并把它固定下来的,传统、集体感和恐惧感是维护其有效的重要力量,并对违反习惯者严厉惩罚的原始时期的行为规范。
习惯是原始社会主要的社会调整手段。
6、个别性调整是最早发展起来的社会调整。
它是按照针对具体人、具体事所确定的行为方式,对人们的行为进行的一次性调整。
7、规范性调整就是针对某一类主体、某一类情况而使用一般行为规则进行的重复性的调整。
8、法律规范规定人们的行为可以怎样做、应该怎样做或禁止怎样做,它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合法的标准,是指引人们的行为、预测未来行为及其后果的尺度,同时也是制裁违法行为的依据。
9、法是指由国家专门机关创制的,以权利义务为调整机制并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的调整行为关系的规范。
10、法的价值就是法这个客体(制度化的对象)对满足个人、群体、社会或国家需要的积极意义。
11、法制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法律制度的简称。
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行法律规则,而且包括法在实际生活中的运行,法律运行的机制,一个国家的法律文化传统,占主导地位的法律意识,发现教育以及法学研究等等,它是一国、地区法律上层建筑诸因素构成的系统。
《法理学》形成性考核册及参考答案

法理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法学是一切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总称。
2、个别性调整是按照针对具体人、具体事所确定的行为方式,对人们的行为进的一次性调整。
3、规范性调整是针对某一类主体、某一类情况而使用一般行为规范进行的重复性调整。
4、社会调整的发展大都经历从自发到自觉,从个别到一般,从混一到分化的过程。
5、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6、法律是有国家强制力作保障的规范。
7、法的最基本的两种职能是法的阶级统治职能和法的社会公共职能价值。
8、对违法、犯法行为的惩罚体现了法的工具性价值中的保护价值。
9、法的历史类型是按照法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和对法的阶级意志对法进行的分类。
10、法系是按照法的历史传统和对法的外部特征对法进行的分类。
二、单项选择1、法律调整是一种(B )。
A、个别性调整……………………………………………………………B、规范性调整C、习惯……………………………………………………………………D、具体性调整2、法形成的最终标志是( B )。
A、商品的交换…………………………………………………………B、国家的形成C、阶级的出现…………………………………………………………D、阶级矛盾不可调和3、法的实施有(D )作保证。
A、习惯力量对比………………………………………………………B、法律传统C、社会舆论……………………………………………………………D、国家强制力4、法反映的是(C )的意志。
A、团体…………………………………………………………………B、人民C、统治阶级……………………………………………………………D、社会全体5 、法的第三层本质是(D )A、法所体现的同志阶级意志是统一和整体的B、法是被奉为法律的同志阶级的意志C、法的内容决定于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D、法的内容就是确定权利和义务6、法的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B )意志。
A、社会……………………B、共同……………………C、集体………………………D、个别7、国家意志和法的关系是(B )。
法理学名词解释

法理学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法学:又称法律科学是一切专门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总称。
2.法: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反映着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这一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它通过规定人们在相互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3.法的价值:就是法这个客体对满足个人、群体、社会或国家需要的积极意义。
4.法制: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法律制度的简称。
5.法的历史类型:就是按照法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及其体现的阶级意志对法所作的基本分类。
法的历史类型是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对法所作的科学分类。
6.法系:是按照法的历史传统和法的外部特征对法进行的分类。
7.法律移植:是指一个国家法律制度的部分甚至大部分都是从另一个国家法律制度或许多“法律集团”中输入的一种现象。
8.法的原则:就是体现法的本质和内容的法的基本出发点和指导思想。
9.法律调整:是指根据一定社会生活的需要,运用一系列法律手段,对社会关系施加的有关结果的、规范组织作用。
10.法的创制:是指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制定(或认可)、修改、废止法律规范的活动。
11.法律规范:是指国家制定或认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并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现的一种行为规则。
12.法的体系:是指一国或一地区现行法律规范按不同的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13.法的部门:是指对一国现行法规范按其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不同,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调整方法的不同所作的分类。
14.法的渊源:又称“法源”或“法律渊源”,其原意为法的“来源”或“源泉”。
可分为法的物质渊源、法的政治渊源、法的历史渊源、法的理论渊源。
15.法规清理:又称法规整理是指有关国家机关按照一定程序,对一定时期和范围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加以审查,并重新确定其法律效力的活动。
法规清理是法的创制机关的专有活动,清理的对象是已经颁布生效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电大法理学--全题库

法理学一、填空题(单项选择)1、法学是一切专门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总称。
2、法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原始社会内部(生产力)的发展。
3、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4、法律是有(国家强制力)作保障的规范。
5、法律是通过规定社会关系参加者的(权利)和(义务)来确认、保护和发展一定的社会关系。
6、亚里士多德将正义分为(分配的正义)和(矫正的正义)。
7、当代美国学者罗尔斯提出了“(社会正义)”来区别个人正义。
8、法系是按照法的(历史传统)和法的(外部特征)对法进行的分类。
9、大陆法系以古代罗马法为基础,以19世纪初(法国民法典)为传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10、民主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的法)是中国社会主义法的雏形。
11、中国社会主义法是(革命根据地的法)和解放初期(新民主主义法)的继续和发展。
12、中国社会主义法是在(彻底废除旧法)的基础上产生的。
13、(1954年宪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正式起点,它承上启下,继往开来,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14、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的专门法律原则主要包括:(法治)原则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15、社会主义法的原则依指导法律调整的阶段,可以分为(立法原则)、适用法的原则、(法律解释原则)等。
15、现代科学技术对法的内容、形式、调整范围、调整方法、(法律技术)以及(法律术语)等各个方面都有着重大影响。
17、一定事实关系的多次反复,成为人们行为的习性而形成的社会规范,被称(习惯)。
18、法律调整的是人们的(意志行为),并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现;道德则注重人们行为的(内心动机),主要靠社会舆论等力量来维持。
19、技术规范可以分为:(单纯的技术规范)规范、社会技术规范和(法律技术规范)规范。
20、法的创制是国家或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行的活动。
21、法的创制是国家或国家机关制定、(修改)、(废止)法律规范的活动。
22、根据立法的进程,将立法技术分为立法预测技术、(立法规划技术)、法律规范表达技术。
法学的研究对象

法学的研究对象
1.法学: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各种科学活动及其认识成果的总称。
包括对法的历时性研究、共时性研究;既要研究法的内在方面,又要研究外部方面;既要研究法律规范、法律关系和法律体系的内容和结构以及法律关系的要素,又要研究法的实际效力、效果、作用和价值。
2.凡属于与法有关问题和现象都在法学的研究范围内。
法律意识、法律关系、法律行为等都是法律现象,都是法学的研究对象。
作为整体的法学以整个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而部门法学以某个分支的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
3.法学体系,就是由法学内部各不相同但又相互联系的分支学科构成的学科或知识系统。
(1)从法律部门的角度,将法学体系划分为:宪法学,刑法学,民法学等
(2)从认识论的角度分为:理论法学与应用法学。
国开《法理学》形考作业 1形考参考答案

法理学作业 1第一章——第四章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5 分,共 40 分)1.法学——是一切专门以实际的法律现象(法律现实)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总称。
2.法学体系——是指由一国现行的全部法律规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一个呈体系化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3.法理学——是以整个法律现象的共同发展规律和共同性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主要包括法律的起源、发展和消亡、法律的本质和作用、法律和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法律的创制和实现、法律的价值等。
是我国法学体系中处于基础理论地位的理论科学,它是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从总体上研究法和法律现实的一般规律,研究法的产生、本质、作用、发展等基本问题,研究法的创制和实施的一般理论,并着重研究我国社会主义法和法制的基本理论问题的理论学科。
4.法——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或人民)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或人民)所期望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和社会发展目标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5.法的历史类型——是指将人类历史上存在过的以及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的法,根据其经济基础和阶级本质做出的基本分类。
凡是建立在同一经济基础之上,反映同一阶级同一社会统治集团的整体意志的法,便属于同一个法律的历史类型。
6.法系——指法律的系谱,即法的形式传统。
把具有相同形式传统或系统法律系谱的法归结为法系。
7.英美法系——是以英国中世纪的法律、特别是以普通法(习惯法)为基础和传统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法律的总称,因此又叫做普通法法系。
8.法的价值——就是法这个客体(制度化的对象)对满足个人、群体、社会或国家需要的积极意义。
二、论述题(每小题 12 分,共 60 分)1.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基本精神和核心要义有哪些?答: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依法治国。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基本精神和核心要义体现为“11个坚持”:(1)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2)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4)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5)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6)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7)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8)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9)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10)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制工作队伍;(11)是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理一、填空题1法学是一切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总称。
2马克思法学是以(辩正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
3法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原始社会内部(生产力)的发展。
4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党)性和(阶级)性是一致的。
5法理学与法制史思想史的关系是(论)与(史)的关系。
6法学与哲学的关系可以比作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7个别性调整是按照针对(具体)人,(具体)事所确定的行为方式,对人们的行为进行的(一次性)调整。
8规范性调整是真对(某一类)主体,(某一类)情况而使用一般行为规则进行的(重复性)调整。
9国家与法的产生是(同一个)历史发展进程的两个(不同)方面的表现。
10法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与历史社会内部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11社会调整的发展过程具体说,就是由自发的(个别性)调整发展到自觉的(规范性)调整。
12社会调整的发展大都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从(个别)到(一般)从浑一到分化的过程。
13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14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作保障的规范。
15法的纳人包含了(知识)和(意志)两个方面。
16法体现由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所决定的意志。
17法律关系是以主体之间(权利)与(义务)关系形成表现出来的特殊社会关系。
18法律关系由法律关系主体、法律关系内容和法律关系客体三个要素主成。
19按照法律关系主体具体化的程度不同,可以为(一般)法律关系和(具体)法律关系。
20具体法律关系根据其主体是单方具体化还是双方具体化可以分为(绝对)法律关系和(相对)法律关系。
21法律关系依其职能的类别可以为(调整性)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法律关系。
22法律关系按照主体之间的相互地位可以划分(平权性)法律关系和(隶属性)法律关系。
23公民和组织要能够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实际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就必须具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24我国法律关系的主体主要有:公民、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组织、国家。
25法律权利具体包括(作出肯定行为的)权利(请求的)权利和要求主管机关保护的权利。
26法律义务包括(积极行为的)义务(不作为的)义务和接受国家强制措施的义务。
27法律关系客体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基本经济政治和精神文化财富、物质财富、智力成果、人身利益、行为结果。
28按照是否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法律事实基本上可以分为事件和行为两大类。
29法律事件可分为(人为)事件和(自然)事件行为依其性质不同可分为(合法)行为和(不合法)行为。
30按合法行为所实现的法律规范的性质的不同可分为享有权利的合法行为履行积极义务的合法行为(遵守禁令的合法行为和法的适用行为。
31按合法行为人的内心动机和心理期望可分(主动)的合法行为(顺应)的合法行为和(被动)的合法行为。
32按行为的方式不同可分为(作为)的合法行为和(不作为)的合法行为。
33违法行为由违法的(客体)违法的(客观方面)违法的(主体)和违法的主观方面构成。
34根据法律规定自然人只有达到(法定年龄)并具有(责任)能力才能构成违法主体。
35违法行为根据其性质危害程度和调整方式不同可分(刑事)违法(民事)违法(行政)违法和违宪行为。
36根据违法所违反的法律的性质可以把法律责任分为(刑事)责任(民事)责任(行政)责任违宪责任。
37根据责任人主观上有无过错可以把法律责任分为(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
38根据责任承担内容不同可以把法律责任分为(财产)责任和(非财产)责任。
39根据违法行为和法律责任的性质不同法律制裁可分(刑事)制裁(民事)制裁(行政)制裁和违宪制裁。
40法律监督包括(主体)(客体)和内容三个要素。
41法律监督的主体包括(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和公民。
42我国法律监督的重点是国家机关(创制)法和(适用)法的活动。
43根据监督的主体可分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
国家监督包括(国家权利机关)(行政机关)监督(司法机关)44根据法律监督的来源可分(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
45根据法律监督阶段不同可分(事前)监督(日常)监督和(事后)监督。
46国家权利机关的监督主要有对(法的创制)活动监督对(执法)活动的监督和对(司法)活动的监督。
47国家权利机关对法的创制活动进行监督方式主要有改变和撤消、备案、批准。
48我国国家行政监督目前主要有一般监督检察监督审判监督。
49检察监督主要包括:法纪监督、侦察、监督、审判、监督、监所监督。
50共产党的监督主要表现为:政治监督、组织监督、党纪监督。
51法学和法理学与社会学,论理学,心理学也有密切的联系。
52道德和法都是调整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
53社会调整分为个别性调整和规范性调整。
54社会分工,商品交换,私有制的出现是法产生的这会经济根源。
55阶级,阶级矛盾不可调和以及国家的产生是法产生的政治根源。
56道德与宗教是发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
57法的内容集中体现为法的原则,法的原则就是反映法的内容的指导思想,法的原则可分为社会政治原则和专门原则。
58法的内容可分为法的社会政治内容和专门法律内容。
59统治阶级的正义和公正不是任意的,它取决于社会生活条件以及一定的生产方式。
60法这个定义反映了法的规范性、国家强制、性阶级意志性、物质制约性。
61、法的社会作用执行两种职能既阶级统治职能和社会公共职能。
62、法的历史类型是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对法所作的科学分类,它集中反映了法与社会经济基础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也揭示了不同的法律制度依次更替演进的内在根据和客观规律。
63、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是法的历史类型更替的根本原因,64、无产阶级取得政权是社会主义法得以产生的前提条件。
65、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法的重大特点之一。
66、强制和说服教育相结合是保证社会主义法实现的方法。
67、法与生产力的联系一般是以生产关系为中介的。
68、在一切政治形式中,国家是最主要的政治形式。
69、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利。
70、民主集中制原则是国家权利的组织活动的根本原则。
71、当国内法与国际法发生某种矛盾时,采取国际法优先的原则同时进行必要的相应国内立法以保证国际法在我国的履行,我国在对外交往中历来格守“条约必须遵守”的国际法原则。
72、社会规范其内容即按调整什么样的关系,可主要分为:政治规范,技术和经济规范,文化规范,美学规范,体育规范等。
73社会规范按调整特点即,按用什么手段进行调整,主要分为法律规范,道德规范,团体规范,习惯等。
74法与道德都是社会调整的重要形式,都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受社会经济基础的制约。
75道德从总体上可以分为统治阶级道德和被统治阶级道德。
76法属于政治法律制度上层建筑,道德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77基本的法律调整方式有:积极义务的调整方式,允许的调整方式和禁止的调整方式78法律调整机制的四个基本要素:法律规范,法律关系,实现权利义务的行为和法的适用。
79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依法办事,依法治理的方法:另一种就是专横,非法,为所欲为的方法。
80实行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81法的创制的基本形式分为法律规范的制定和法律规范的认可两大类。
82法的创制是实行法治的前提。
83制定法律的程序包括:法律案的提出,法律案的审议,法律案的通过,法律的公布四个步骤。
84、法律案的通过是立法程序中最重要和最有决定意义的阶段。
85我国法律规定,宪法修正案须有全国人大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多数同意才能通过。
一般法律案只要又全国人大代表或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的半数以上同意即可通过。
86一般认为法律规范的逻辑机构包括三个要素即假定,处理和制裁。
87法律规范的表现——命令性规范,命令性规范可分为调整性规范和保护性规范两种。
88、划分法的部门的主要标准是法律的调整的对象,其次是法律调整的方法。
89其他附属性的宪法规范文件也是宪法性规范的形式渊源,主要有:国家机关组织法、选举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特别行政区法、国籍法、国旗法、国徽法、保护公民权利法、其他宪法性法律文件.90法律部门不包括法规91法的渊源一词具有不同的含义,分为法的物资渊源,法的政治渊源。
92在英美法西的国家,法的渊源主要是判例法,而在大陆法系的国家,法的渊源主要是制定法。
93历史上存在过的法的形式渊源主要是;习惯法判例法,君主敕令,规范性法律文件、国际条约和法律学说等在法律发展的早期习惯法是法的主要渊源。
94中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的分类、宪法、法律、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的行政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地方国家机关的地方性法规和其他规范法律文件、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单行条理、特别行政区的法95规范性法律文件系统的方法:法规清理、法规汇编、发典编纂96对审判机关提出适用法律规范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合理及时,合法,公正。
97调解的形式有以下几种: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和部分刑事自诉案件的调解、仲裁机构在仲裁过程中的调节、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活动中的调解、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
98法律规范的效力包括时间效力、空间效力和对人效力。
99我国法律规范对人的效力也采取折哀主义原则。
100正式解释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行政解释。
101法律解释分为正式解释和非正式解释。
102非正式解释分为任意解释和学理解释。
103我国法律关系主体的种类1公民2国家机关3企业事业单位4国家104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1国家2物资财富3智力成果4人身权益4行为结果。
105法律事实可以分为事件和行为两大类106违法的种类分为刑事违法,民事违法,行政违法和违宪行为。
107法律责任的种类;根据违法的违反的法律性质刑事责任、民事责任、行政责任、违宪责任根据责任人主关上有无过错分为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
108根据违法行为和法律责任的性质不同,法律制裁可分为刑事制裁、民事制裁、行政制裁、违宪制裁。
109法律监督可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根据法律监督的主体,可分为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
110根据法律监督的来源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111根据法律监督阶级的不同,分为事前监督,日常监督和事后监督。
112当代社会主义法的专门法律原则是法治原则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113法律规范的特征是,国家意志性、规范性、同一性、逻辑性114人类社会的四种不同形式的民主制度是古希腊雅典的奴隶制民主、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的城市共和国民主、3资产阶级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115法律草案的结果是:提出表决、搁量、终止审议。
116、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法律思想是儒家思想。
117、法律调整的开始生效阶段的特点是确立了法律调整的规范性根据,把一定的社会关系纳入到法律调整的领域。
118、法制是以法为核心,包括法律意识以及法律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