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北师大五年级数学相遇问题评课稿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2课时 相遇问题教案与反思
第2课时相遇问题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出自郑燮的《新竹》教学内容:相遇问题(教材第71~72页)教学目标: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理解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能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解决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2、理解相向运动中求相遇时间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 1 . Com1、说一说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2、应用。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2)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200千米要行几小时?二、探索新知1、揭示课题。
师:数学与交通密切相联。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相遇问题。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2、创设“结伴出游”的情境。
淘气和笑笑相约出去游玩。
3、引导学生找出有关的数学信息,解决第一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时让学生根据信息进行估计,两人在何处相遇?因为淘气的速度快,笑笑的速度慢,所以估计相遇地点在邮局附近。
4、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第二、第三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主要是要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关键是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三、试一试先让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并尝试用方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交流。
说说怎样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并列出方程。
四、练一练1、第1题,先观察图上的信息,让学生估计在何处相遇,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2、第2题,先独立完成,然后选几题让学生说一说解方程的方法,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五、知识回顾,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w W w .X k b 1.c O m六、布置作业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以教师的引导式教学为主,通过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交流,促使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交流。
【素材积累】1、黄鹂方才唱罢,摘村庄的上空,摘树林子里,摘人家的土场上,一群花喜鹊便穿戴着黑白相间的朴素裙裾而闪亮登场,然后,便一天喜气的叽叽喳喳,叽叽喳喳叫起来。
相遇问题评课稿21
相遇问题评课稿21相遇问题评课稿1、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探索的源泉。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因此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的热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点,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和兴趣。
在这课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2、学生主动参与,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搭建数学模型。
列方程解决问题的难点是数量关系,为了突破这个难点,运用学具动手演示相遇的过程,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初步感知相遇,经过师生共同对知识的梳理,进一步深化对相遇问题的理解,学生再次展示,为学生的进一步探究打下了良好的知识、技能与经验的基础,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知识。
通过从实际的线路图,抽象出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建构数学模型。
本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中交流自己想法,自主的探究解决相遇问题的方法3、拓展练习、培养能力。
实际应用才能巩固学生解决这类问题的能力,在练习层次的设计上:口述列方程是基本练习,使学生掌握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的方法。
适时的对内容进行拓展到工作中的问题,拓宽了学生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对用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
提高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意识。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相遇问题,要求会用线段图分析简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是会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难点是相遇问题相等关系的抽象,对同时相遇的理解。
我个人认为本节课教学设计和组织上很好的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
1、情境的创设贴近生活,从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将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相遇”,并能自主地分析并尝试解决问题,本着“从生活入手—抽象成数学问题---尝试解决方案—应用生成的知识解决更多问题“的思路展开教学。
(完整版)北师大五年级数学相遇问题评课稿
(完整版)北师大五年级数学相遇问题评课稿北师大五年级数学相遇问题评课稿一、灵活处理教材,创设生活情景《交通与数学——相遇》是在学习了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一个物体运动的特点和数量关系为基础来探索两个物体运动的特点和数量关系。
交通与数学中的相遇问题许多同学们在生活中已经遇到过。
在课的开始,朱喆老师就是创设了“淘气误把笑笑的作业本带回家了,要是你是淘气该怎么办呢”?这一问题自然地引出要给笑笑送去就遇到了今天学习的知识——相遇问题;而姚闻亚老师更是设计了一个同学们天天都耳闻目见的一段录像场面——凤二小大门口来往行人车辆的运行导入本节课;郭同春老师就用同学们都熟悉的校名:凤一小、三中、师范附小这几个熟悉的地方来设计了一个相遇问题的线段图引入,这些通过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的导入,让学生看到在我们生活中经常能用到交通与数学中的相遇问题,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经验,走进今天的数学课堂。
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关注学习过程,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从关注“教”到关注“学”,从而进一步关注“人”的发展。
这几节课的三位老师教学都体现出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相遇问题在以前的教材中就是一个应用题的教学过程,老师出示题目、学生读题、找条件和问题、老师讲解、学生模仿的教学模式,而在这里三位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的去研究和探索,充分展示学生的创造能力,很好的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学意识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三节课中,所有的知识都是由学生自行解决的,教师只是在关键之处进行启发和点拨,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两地”、“同时”、“相向(相对)”、“相遇”是相遇应用题的四要素,是解答相遇应用题的关键,几位老师都清楚地了解这一点,为了使学生能够充分地理解它们的含义,几位老师不约而同地请了两位同学在讲台上演示了两人从两地同时相对出发直到相遇的过程,由这几个词语的理解到数学中的相遇问题,过渡很自然。
《相遇问题》评课稿
《如何上好一节数学课》
——议《相遇问题》一课
大柳塔第一小学宋小艳
行程问题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典型问题,“相向而行”、“反向而行”、“同向而行”、“同时出发”、“相遇”等数学术语,以及两地的路程与物体的关系,对于初学的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
为此,在教学时,郝小琴老师设计这样的教学情境,首先,请两名学生分别在A、B两端,同时出发,迎面走来,在表演时,叫他们站在相遇点,并组织学生讨论在刚才的情境中,蕴含了那些数学问题,怎样求AB 两地间的路程,使学生明白了运动方向(相向而行),两人同时出发(在相遇时两人用的时间相等),求AB间的路程实际上就是求两人行走路程。
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在解决这类基本题时,已不觉得有任何难度。
同样,在数学变式题时,也充分利用教学情境,让学生明白不同速度的两个物体同向而行后,会发生的数学问题,即经过一段时间,两物相距的路程就是它们所行的路程差。
当两个物体沿封闭图形周长。
通过教学。
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理解数学、应用数学,使学生知道了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把“生活化”与“数学化”较好地结合起来,提高了学习效率。
当然,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我们要力求避免“生活味”过浓,不能把“生活化”作为数学课的单一求甚至是唯一求,因为数学问题并不完全等同于生活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有其独特的抽象性和逻辑性。
只有把“生活化”与“数学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合理地选择数学素材,创设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
《四则混合运算(二)——相遇问题》评课稿
《四则混合运算(二)——相遇问题》评课稿相遇问题是在学习了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一个物体运动的特点和数量关系为基础来探索两个物体运动的特点和数量关系。
今天听了XXX老师的《相遇问题》这节课有以下亮点:一、活动设计,突破难点本节课在设计上力求体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这一思想,创设了两个走路的情境,先是一个人走路,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思考,复习速度、时间、路程的有关计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接着是两个人走路,两个人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直到相遇为止。
让学生观察后描述他们走路的情况,揭示出同时、相对、相遇等术语建立起概念的具体表象,为概括出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打下基础。
进而探究两个人走路中的实际问题,即相遇问题。
相遇问题中“相遇”既是重点概念又是难点内容,相遇是个动态的概念,是两物体所行路程不断增加,相对距离不断缩小的结果,在数学上表述为“当两物体距离为0时,表明相遇”。
相遇引出两个要点:1、相遇时两物体所用时间相同;2、相遇时两物所行路程和等于总路程。
这两点是解决相遇问题的关键。
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同时在演示中又蕴含着“速度和”的含义,为例题的解决作了铺垫。
在相遇问题的两种解题思路中,第二种解法较为简便,但理解相对较难些,学生也是通过课件的演示来更好地理解速度和乘以相遇时间等于总路程的含义。
课件演示情境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关键是要理解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两物体的路程变化。
二、突现主体,适时而导这节课老师对应用题的传统教学思路稍作改变,把老师出题,学生读题,审题、解题的被动的接受式教学方式转为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方式。
由老师给学生提供生活中一个熟悉的情境——学生上学途中相遇这一日常生活常见现象。
通过课件演示,然后由学生编题,尝试解决,小组汇报比较策略,让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出最大化。
教师只是在学生出现“愤”、“悱”状态时的适时引导,做到“启而不发”。
如在学生编完题后,抓住关键点让学生谈谈对“4分钟相遇”这句话的理解,在学生汇报两种解题思路后,针对部分学生对第二种解法的不易理解情况,再辅以课件演示,突破对速度和的理解,从而对速度和乘以相遇时间等于总路程这种数量关系心领神会,并为下节课求相遇时间打下扎实基础。
数学教学说课设计相遇问题说课数学说课评课
数学教学说课设计《相遇问题》说课--数学说课评课《相遇问题》这节课的优秀教案,力求改变保守的教学模式,表现以同窗进展为本,以培育同窗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变单一的知识教学为进展同窗的能力,引导同窗踊跃主动的探讨知识的形成进程,使自主学习、探讨学习、创新学习成为数学学习的主流。
相遇问题是在学习了速度、时刻和路程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一个物体运动的特点和数量关系为基础来探讨两个物体运动的特点和数量关系,此刻从以下几个方面说一说本节课的设计思路:一、教学目标:一、通过研究学习,帮同窗明白得“相遇问题”的意义和特点,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会解决相遇求路程的问题。
二、培育同窗的自主探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提高同窗的质疑水平。
3、培育同窗的应用意识,提高同窗学习数学的爱好和自信心。
4、培育同窗团结协作精神。
重点是让同窗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会解决相遇求路程的问题,提高同窗自主探讨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组织形式:本节课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教学。
一个小组要最快最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小组成员之间必然会团结协作,踊跃考虑。
如此培育同窗的团结协作精神,同时也利于面向全部,人人都有发言机遇,慢慢提高同窗的合作技术,小组间的竞争也提高了同窗的参与程度。
三、教学进程:一、从实际起身,初步感知。
“相向、相背”关于同窗来讲是比较笼统的,因此我从同窗最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帮同窗初步感知。
我设计了“如何明白从你家到学校的路程?”如此一个问题,引发同窗参与学习的爱好。
引出用“速度时刻=路程”的方式,找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接着又问“假设找你的好朋友来,你们两个人合作,如何能较快的走完从家到学校的路,再算出从家到学校的路程?”小组合作想方式,汇报交流时,同窗想出了两种方式,借助这两种方式帮同窗初步感知“相向、相背”的含义。
二、课件演示,加深明白得。
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恰如其分的利用课件演示,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为同窗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相遇问题》(说课稿)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
相遇问题课程背景这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的一节课,本节课的主题是“相遇问题”。
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决策,避免相遇问题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
相遇问题是数学中一个常见的领域,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困境之一。
通过学习相遇问题,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决策水平,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标与要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让学生了解相遇问题的概念以及解决方法;2.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解决相遇问题的能力。
学生学完本节课后应该能够: 1. 理解相遇问题的概念; 2. 运用相遇问题的相关知识解决日常问题; 3. 发现相遇问题背后的数学规律。
教学设计1. 课前热身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如果你和你的朋友在一个公园里面散步,突然发现你们距离越来越近,会怎么做?”2. 导入教师通过讲述一个小故事或者让学生回答导入问题引入今天的主题——相遇问题。
例如:“小明每天都要骑车去学校,他们家和学校之间的路程大约是2公里,他妈妈为了让他早点到学校,便让他一直保持每小时16公里的速度。
今天,在和同学聊天时,他发现他的同学也每天骑车上学,两人都在同一条路上行进,两人相距20米,小明希望他的同学也能赶到学校,那么今天他的同学差不多需要行驶多久才能追上他呢?”3. 演示与分析教师在板书上绘制两车分别向前行驶的轨迹,并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在解题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详细解释计算过程,更要引导学生思考背后的数学规律。
4. 练习与探究教师让学生自己尝试运用相遇问题相关的知识,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小华和小明从A地到B地,两人初速度相同,小华在15分钟时想停下来休息一下,小明则一直保持原速度前进,每小时30公里,当小华重新出发时,小明已经到了终点B,请问小华时停了多久?”5. 总结教师通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习相遇问题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方法应用到生活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要加强对日常生活中的相遇问题的观察和分析。
《相遇问题》评课
《相遇问题》评课
今天我听了胡老师上的解决问题“相遇问题”,这节课是五年级上册的内容,关于“相遇问题”的应用题,重点要让孩子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能用两种方法解答相遇问题中求总路的问题。
在这一节课中还出现了线段图,要求引导学生尝试着将条件和问题进行整理,画出“线段图”。
胡老师这点做得很好,借助了线段图和课件,生动形象的展示给学生,也注重了学生之间小组合作的意识,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常老师以下做法是值得学习的:
1、老师注重让孩子读题,因为“文字是最精炼的语言”,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2、学生做完题要及时让学生把算式列在黑板上,并邀请这个同学讲解题意。
3、老师有习惯养成的意识,这对孩子来说一个很好的引领、导向。
4、注重让孩子发现线段图的魅力。
5、最后能对“相遇”现象进行一下拓展,再回归到生活问题,更好的让学生理解。
老师非常注重创造生活情境,由生活问题提升到数学问题,最后再回归到生活问题。
6、老师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质疑能力,也比较注重数量关系的教学。
为了使课堂更完善,达到教研的效果,向常老师提几条建议:
1、老师评价的语言非常到位,如果再丰富一些就更好了。
2、贴“速度和*时间”时,不太到位。
引出公式时应及时贴到黑
板上。
3、老师对“相遇”现象的实质性问题讲解的不够透彻。
通过本次的听课活动和评课活动,看出了胡老师的付出,也让我对这节课有了更深的理解,对自己的课堂教学也有了一定的帮助。
相遇问题》评课稿
相遇问题》评课稿
评XXX老师《相遇问题》一课,课堂生动灵动,互动、主动、联动,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XXX的课堂设计别具匠心,实用高效。
他通过“溜达”引入,配合学生演示,解决了学生理解上的不足。
然后,让学生独立进行分析,稍作辅助,让学生独立尝试解答,并请不同意见的同学上台板演,最后完全放手,让学生当小老师,由学生自问自答,将课堂“还”给学生,整个流程一气呵成,既新奇有趣,又实用高效。
其次,XXX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了教师引导者、合作者、交流者的作用。
学生们的研究总是积极自觉的、主动快乐的,学生们研究的自主性和探索的热情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体现,特别是那种生生之间“问答式”、“答辩式”的研究将数学课堂一次次推到理想的境界。
第三,教师对于自身角色的定位准确,对课堂的调控高效。
XXX的讲解虽然不多,但所讲指出,精练恰当,从对例题的
剖析到对方法的提炼,都恰到好处。
特别是当学生一开始不会提问时,教师先来提问进行示范和引导,当学生敢于提问时,教师立即给予热烈的掌声进行鼓励,在XXX这样的引导中,
学生们完全放松了,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和问题,学生被“激活”了,不仅体会到了研究知识的乐趣,也感受到了思维碰撞
的奥妙。
最后,整节课中很好地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研究方法的指导的思维的培养。
在教学时适时渗透细心审题、善于观察、善于提问的数学研究方法的指导,教学中的演示也体现出对学生思想方法的指导;另外,对于两种计算方法的比较,课的最后相遇问题的拓展留有余音,有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的探索欲望。
《相遇问题》(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相遇问题》(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教案:《相遇问题》五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五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教材的第七章《相遇问题》。
本节课将引导学生学习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决步骤。
教学目标:1. 理解相遇问题的概念,知道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
2. 能够运用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相遇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相遇问题的概念和解决方法。
难点:如何运用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相遇问题。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PPT学具:练习本、笔教学过程:一、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 讲述一个实际生活中的相遇问题,例如:“两只猎狗同时从两个不同的地方出发,相向而行,最终相遇。
请问,它们相遇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2. 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尝试解答这个问题。
二、例题讲解(10分钟)1. 出示例题:“甲、乙两人同时从两个不同的地方出发,相向而行,甲的速度是每小时4公里,乙的速度是每小时6公里。
如果他们相距12公里,请问,他们相遇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2. 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尝试解答这个问题。
3. 讲解解答过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
三、随堂练习(10分钟)1. 出示随堂练习题:“甲、乙两人同时从两个不同的地方出发,相向而行,甲的速度是每小时5公里,乙的速度是每小时8公里。
如果他们相距20公里,请问,他们相遇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2. 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回指导。
四、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5分钟)1. 讲解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2. 引导学生运用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相遇问题。
五、板书设计(5分钟)1. 板书相遇问题的概念和解决方法。
2. 板书例题的解答过程。
六、作业设计(5分钟)1. 作业题目:“甲、乙两人同时从两个不同的地方出发,相向而行,甲的速度是每小时3公里,乙的速度是每小时5公里。
《相遇问题》评课稿
相遇问题教学评课稿
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在数学教学中尽量地创设让学生探究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从而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相遇应用题时,张教师让两名学生分别扮演甲车司机和乙车司机,在讲台前演示相遇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直观、生动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理解相遇问题的特征,进而理解“相遇”的含义。
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自己去探索应用题的两种解法,去体验成功的喜悦。
这节课的最大特点是活动取代了教师的讲解和灌输,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生学得比较轻松、愉快。
不仅掌握了应用题的两种解答方法,而且明白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2课时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学案、教案、集体备课、网课、反思
目标
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意识。掌握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会根据此数量关系解答相遇问题中的实际问题。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建立模型的能力。
教学
重难点
1.寻找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
内容
第2课时 《相遇问题》
教材
分析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教科书创设了“淘气、笑笑同时从家里出发,路途相遇”的情境,通过简单的路线图等方式呈现了速度、路程等信息,安排了四个问题。其中,第一个问题是根据两人的步行速度信息估计在何处相遇;第二个问题是要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第三个问题是变换两人步行的速度,再列方程解决相遇时间的问题;第四个问题是积累生活中用类似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的原型问题。
(2)师引导质疑解惑: 70x表示什么? 50x表示什么?根据什么列出方程的?
(3)解方程,完整解答
方法二:用算术方法解决的。
(1)学生独,所以在1分里他们一共走了(70+50)m,也就是他们的速度和,行驶的路程是840m,根据“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列出算式840÷(70+50)。
生:我发现,笑笑走得慢,淘气走得快,所以淘气走的路程应该比笑笑走的路程要多,所以相遇的时候不是在中间,而是离笑笑家更近一些。
师:请同学们估计一下两人在哪个地方相遇?说说你的理由。
生:根据两个小朋友的速度进行估计,因为淘气的速度快,所以淘气走的路程肯定超过一半,笑笑走得慢,她走的路程就短一些,相遇地点应该在邮局附近。
师:题目中的“同时”是什么意思? 他们是怎样行走的呢?结果会怎样?
相遇问题教师评课发言稿
今天,我有幸参加了本次教师评课活动,聆听了各位老师的精彩授课,受益匪浅。
在此,我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首先,我要感谢各位老师的辛勤付出。
在课堂上,老师们以饱满的热情、丰富的教学经验,为学生们呈现了一堂堂精彩纷呈的课堂。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的需求,用心去教学,用爱去浇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收获知识,收获快乐。
在本次评课活动中,我注意到以下几个问题: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导致课堂内容较为散乱,学生难以把握重点。
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明确教学目标,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二、教学方法单一。
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过分依赖讲授法,缺乏与学生互动,导致课堂氛围沉闷。
教师应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三、课堂评价不及时。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
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调整学习策略。
同时,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针对以上问题,我提出以下建议:一、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明确教学目标,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结合。
二、丰富教学方法。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提高课堂效果。
三、及时进行课堂评价。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
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调整学习策略。
同时,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四、加强师生互动。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总之,在本次评课活动中,我深刻认识到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相遇问题》备课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相遇问题》的备课说课稿作者。
今天,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这个课题的备课过程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相遇问题》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二课时。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个物体运动中有关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主要是研究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是今后学习复杂的行程问题和工程问题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观察、估计、画图、分析归纳能力,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如何解决生活中的相遇问题,建立方程的模型思想。
三、教学目标1. 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明确相遇问题的特点。
能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找到等量关系并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 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并获得成功体验,建立方程的数学模型思想。
3.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欲望。
四、教学重难点1. 理解相遇问题的特点,能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
2. 运用方程解决实际相遇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相遇问题的思考,导入新课。
2. 基本概念:介绍相遇问题的定义,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中的基本概念,如速度、时间、路程等。
3. 实例分析:分析一个简单的相遇问题,引导学生找出等量关系,并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自主探索如何解决相遇问题,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方法和观点。
5. 总结规律:引导学生总结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明确相遇问题的特点和等量关系。
6. 巩固练习:设计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相遇问题的特点和解决方法。
8.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的参与和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相遇问题》说课稿1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相遇问题》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相遇问题》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探讨两个物体同时从不同地点出发,相向而行,最终相遇的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图形的运动和位置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学生在解决相遇问题时,还存在着对问题理解不深,解题方法不明确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问题,掌握解题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能够独立解决简单的相遇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2.教学难点:相遇问题中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引导发现法、合作交流法和实践活动法进行教学。
引导发现法是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探究问题。
合作交流法是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实践活动法是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和观察,体验和理解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相遇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3.交流: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4.练习:让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巩固和深化对相遇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5.总结: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使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
五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相遇问题——用方程解决问题》(评课稿)
《相遇问题——用方程解决问题》评课稿一、创设了唤醒学生生活经验、知识经验的问题情境课堂上,教师创设了淘气和笑笑打电话借课外书这一情景,起到了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激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的作用。
践行新课程标准指出的组织学生从具体的情境抽象出数学问题的教学要求。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淘气和笑笑相向而行的静态路线图情景以动态的方式呈现,为学生抽象线段图、找出数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提供了直观形象的学习素材。
这一抽象过程,不但可以解决相遇问题,还为学生顺利迁移到解决生活中形如工程问题、合作问题等其他同类型问题积累知识经验。
二、落实了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的教学环节课堂中,教师预设了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的教学环节。
组织学生通过阅读淘气和笑笑借课外书的问题情境,提出了“经过多长时间相遇?”的主问题,然后通过分析线段图每一部分所表示的意义,每一个数据的含义,从而找到各数据条件之间的相等关系。
明晰了两个数量关系式:“淘气所走的路程+笑笑所走的路程=两人所走的总路程”“淘气与笑笑的速度和x经过的时间=总路程”后,进而列出方程并解答。
在这一教过程的设计中,学生进一步巩固了获取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列出方程计算、检验写答五步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学生在探究和参与的过程中,他们建模意识得到有效落实。
建模意识就是学生能用较为熟练的模式去解决实际数学问题,增强应用意识的内心感悟。
三、组织了给予学生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的立体课堂本节课的课堂形式是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展开的。
体现了在数学课堂中落实立德树人。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有意识的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还给了学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进行数学知识的习得,更是将德育和品行内化为自己言行的重要体现。
例如,学生汇报完自己的想法后问:“请问谁有补充或质疑?”有学生提出了补充后会说“谢谢”,有学生提出质疑会回答“我会改正的。
”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中,学生谦虚和礼貌得到落实,素养教育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中得以清晰呈现,合作学习的数学课堂不正是德育教育的最好阵地了吗?四、呈现了促进学生知识习得、素养提升的学习生态从课堂的最后一环节看,出现的巩固练习和变式练习,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通过线段图来确定数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这一重点。
相遇问题的评课稿
相遇问题的评课稿
整节课吴老师抓住学生喜欢活动的特点,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原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学生上台走到老师面前,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中,从表演“同时,相对,相距,相遇”四个词,以及让学生同桌之间“用笔操作模拟行程的路线”等活动,充分体现出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好像不是在上数学课,而是在进行一种表演活动中,自然地突破“相遇问题”的难点。
细品课堂,无不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理解和精心处理,吴老师的课堂有个巨大的技巧,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通过参与学生的学习,把自己变成学生,举手提问,从而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的学习,要从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开始,再让学生的辩论问题,交流自己的思维过程,从而解决问题。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解决相遇问题的方法,吴老师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方法,自己尝试着解决问题,教师则巡视了解学生的方法,有针对性的板演,并交流展示自己的思路,其余学生通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理解两种解题方法。
每个环节真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纸花和纸鹤”的`问题,吴老师设计了一个美丽的“陷阱”,让学生的错误变得美丽,同时培养学生审题的习惯。
吴老师的“相遇问题”的总结环节,有两个学生和教师的互动,把“相遇问题”的多种情况,进一步的深入和提升,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
吴老师的课堂时时处处都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策略,吴老师放下自己的教师身份,让出了自己的位置,真正的做到“让学”。
每个数学问题的解决,吴老师都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生生互动中达到高潮,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的方面都得到成功,从而使课堂成为了学生体验成功的课堂,学生不断发展的课堂。
相遇问题的评课材料
观摩了常老师执教的《相遇问题》,结合“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否有助于相遇模型的构建”这个观察点谈三点看法:
1. 观看上学情境,理解两人的运动过程,为构建相遇模型做准备。
新课伊始,常老师出示信息小明和小丽“同时出发”、“在学校相遇”的上学情景。
学生通过观看图画,找出数学信息理解“同时”“相遇”,初次感知两个物体“相对而行”的运动过程,直观感受身边的相遇现象,为相遇问题的建模做好准备。
2.学生模拟表演,理解相遇问题的内涵,构建相遇问题的直观动作模型。
为帮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内涵,创设了学生现场模拟表演的情境:让学生按照要求进行模拟表演,“学生模拟表演”的运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而且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现场表演”的运动过程中,理解“相遇问题”的内涵,构建起相遇问题的直观动作模型。
3.情境中观察信息,生成相遇问题,构建相遇问题的语言文本模型。
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内涵后,在上学情景中观察数学信息,根据信息发现提出数学问题,从而提炼生成相遇问题,建立相遇问题的语言文本模型。
综上所述,本节课的“问题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而且帮助学生理解了“相遇问题的内涵”,建立起相遇问题的“直观动作模型”和“语言文本模型”,为构建“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奠定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五年级数学相遇问题评课稿
一、灵活处理教材,创设生活情景
《交通与数学——相遇》是在学习了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一个物体运动的特点和数量关系为基础来探索两个物体运动的特点和数量关系。
交通与数学中的相遇问题许多同学们在生活中已经遇到过。
在课的开始,朱喆老师就是创设了“淘气误把笑笑的作业本带回家了,要是你是淘气该怎么办呢”?这一问题自然地引出要给笑笑送去就遇到了今天学习的知识——相遇问题;而姚闻亚老师更是设计了一个同学们天天都耳闻目见的一段录像场面——凤二小大门口来往行人车辆的运行导入本节课;郭同春老师就用同学们都熟悉的校名:凤一小、三中、师范附小这几个熟悉的地方来设计了一个相遇问题的线段图引入,这些通过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的导入,让学生看到在我们生活中经常能用到交通与数学中的相遇问题,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经验,走进今天的数学课堂。
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关注学习过程,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从关注“教”到关注“学”,从而进一步关注“人”的发展。
这几节课的三位老师教学都体现出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相遇问题在以前的教材中就是一个应用题的教学过程,老师出示题目、学生读题、找条件和问题、老师讲解、学生模仿的教学模式,而在这里三位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的去研究和探索,
充分展示学生的创造能力,很好的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学意识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三节课中,所有的知识都是由学生自行解决的,教师只是在关键之处进行启发和点拨,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两地”、“同时”、“相向(相对)”、“相遇”是相遇应用题的四要素,是解答相遇应用题的关键,几位老师都清楚地了解这一点,为了使学生能够充分地理解它们的含义,几位老师不约而同地请了两位同学在讲台上演示了两人从两地同时相对出发直到相遇的过程,由这几个词语的理解到数学中的相遇问题,过渡很自然。
对于例题的学习,他们也都让学生自己来操作,互相来讨论,并通过课件的演示,让学生尝试自己来解决问题,自己探究出相遇应用题的规律和特征,然后列出算式,是想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当中可能会碰到的几种不同场面,使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三、配合课件演示,加深学生理解。
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恰到好处的利用课件演示,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这是三节课三位老师的又一个亮点。
“相向和相背”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朱喆老师在“知识陷阱”的练习中利用两个动漫人物在环形跑道上能否相遇的问题中向学生
演示了“相对和相背”这两种运动方式,姚闻亚老师也在上课伊始利用课件演示汽车的三种不同运动时解释了“相对和相背”这两种运动方式,让学生仔细看,把看到过程说出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小组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教师及时点拨,使学生理解两种运动方式,从实物演示中抽象出线段图,由直观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这过程中,尊重了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只是组织引导者,通过组织小组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发言意识、合作意识。
在朱喆老师请学生介绍自己在黑板板演例题的解题过程时,又一次巧妙的设计利用课件配合学生的讲解思路,加深了学生的理解,让课件又一次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巧妙设计练习,培养学生创新。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位老师在设计练习时,对教材作了处理,力求形式多样,条件问题开放,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启迪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这几节课的练习形式多样:“试一试”、“练一练”、“考考你”、“智力陷阱”等,改变了原来的一题一题的题海战术,对相遇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不一样的题型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课堂效果看,学生思维非常活跃。
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现代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一节好的数学课,不光要看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看教学的全过程,是不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求知环境,是否引导学生会思考、会观察、会研究、会归纳。
这几节课的设计,符合“以人为本”的思想,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他们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学习方式灵活、多样,同时教师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上,三位老师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觉得这几节课最大的特点是以“合作学习,自主探索、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代替教师的讲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全班同学都参与到其中来,课堂气氛愉快、热烈,学生学得轻松,学得牢固,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