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讲课概述
儿童中医保健知识讲座
儿童中医保健知识讲座目录一、儿童中医保健概述 (2)1. 儿童生长发育特点 (2)1.1 生理发育 (3)1.2 心理发展 (5)2. 中医儿童保健理念 (6)2.1 预防为主 (7)2.2 调理身体平衡 (8)二、儿童常见疾病预防与调理 (9)1. 感冒与预防 (11)1.1 感冒原因及症状 (12)1.2 预防措施与家庭护理 (13)2. 消化不良与调理 (14)2.1 消化不良表现及原因 (15)2.2 饮食调理与按摩方法 (16)三、儿童中医保健方法与技术 (18)1. 穴位按摩与推拿 (19)1.1 常见穴位功能介绍 (20)1.2 按摩与推拿技巧 (20)2. 饮食调养与营养搭配 (21)2.1 儿童营养需求特点 (23)2.2 饮食调养原则及食谱推荐 (24)四、儿童心理健康与情绪管理 (25)1. 心理健康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26)2. 儿童情绪表现及特点 (27)3. 家长如何引导孩子情绪管理 (28)五、家庭中医保健实践指导 (29)1. 家庭环境优化建议 (30)2. 日常观察与记录方法 (31)3. 家长参与儿童中医保健培训 (32)一、儿童中医保健概述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未来。
中医强调“治未病”,在儿童保健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通过传统中医理论和方法,结合儿童的生理特点和生长发育需求,进行科学的保健管理,有助于增强儿童体质,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儿童中医保健主要围绕饮食调养、起居作息、情志调护等方面展开。
在饮食方面,主张“乳贵有时,食贵有节”,根据儿童的年龄、体质及四季变化调整饮食结构,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在起居作息方面,强调“养生之道,形神兼备”,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遵循自然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情志调护也是儿童中医保健的重要内容,情志不畅会影响脏腑功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要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帮助其建立积极的心态,培养乐观向上的性格,以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中医儿科学教学课件
03
中医儿科学常见病证
感冒
病因:风寒、风热、暑湿等外邪侵袭
症状:发热、头痛、鼻塞、流涕、咳嗽、咽痛等
治疗:解表散寒、清热解毒、化湿利水等方法
预防: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加强锻炼、增强体质等
咳嗽
病因:风寒、风热、痰湿、 气虚等
治疗方法:中药、 针灸、推拿等
治疗效果:缓解症状, 改善病情,促进康复
06
中医儿科学教学总结与展望
中医儿科学教学的总结
教学目标:培养具备中医儿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医学人才 教学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儿科学基础、儿科常见病、儿科特殊疗法等 教学方法: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与临床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教学效果:学生掌握了中医儿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了临床实践能力
中医儿科学教学的发展方向
01 加强中医儿科学基础理论的教 学,提高学生的中医理论素养
04 加强中医儿科学教学与科研的结
合,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02 加强中医儿科学临床实践的教 学,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加强中医儿科学教学与国际交流
05 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和
竞争力
03 加强中医儿科学与现代医学的 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体征、舌象、脉象等,进行辨证论治,制 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儿科学的治疗原则
整体观念:注重整体,注重脏腑、经络、气血、 阴阳的平衡
辨证论治: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进行辨证论 治,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扶正祛邪:扶助正气,祛除邪气,恢复机体的 正常功能
标本兼治:注重治标和治本的结合,既要解决当前 的症状,又要从根本上改善患儿的健康状况
中医儿科健康讲座
按揉足三里
(一)位置:在小腿前外侧,当 犊鼻下三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处。 (二)操作:操作者用拇指端 按揉,每次1~3分钟。 (三)功效:具有健脾益胃、 强壮体质的作用。 (四)应用:本穴属足阳明胃 经,能健脾和胃,调中理气,导 滞通络。多用于消化系统疾病, 具有强身健体之功能,常与摩腹 、捏脊合用,是少儿推拿常用的 保健手法。
补脾经1~3分钟
补肺经1~3分钟
补肾经1~3分钟
•
揉板门1~3分钟
按揉足三里2分钟
摩
腹3~5分钟
捏
脊4~ 6遍
按揉迎香1~3分钟
补肺经1~3分钟
清肝经1~3分钟
补脾经1~3分钟
•
揉板门1~3分钟
按揉足三里2分钟
捏
脊 4~ 6遍
推揉肺俞1~3分钟
补脾经1~3分钟
清肝经1~3分钟
清补大肠1~3分钟
清肝经
(一)位置:食指掌面。 (二)操作:操作者以一手握住 小儿之手,另一手拇指自小儿 食指指根推向指尖,每次1~3 分钟。 (三)功效:具有平肝泻火,熄 风镇惊,解郁除烦的作用。 (四)应用:清肝经能平肝泻火 ,熄风镇惊,解郁除烦,疏通 儿童经络气血。常用于烦躁不 安、五心烦热等症。肝经宜清 不宜补,若肝虚应补时则需补 后加清或以补肾经代之,称之 滋肾养肝法。
《中医儿科学》ppt课件
中医儿科学的历史与发展
总结词
中医儿科学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不断吸收现代医学成果,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 体系和实践规范。
详细描述
中医儿科学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 体系和诊疗方法。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和中西医结合的深入开展,中医儿科学 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儿童疾病的防治和保健提供了更为全面和有
肾
主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液代谢 ,主纳气。
生长发育与生理特点
婴儿期
从28天至3周岁之内 的儿童。
学龄前期
6、7岁至10、11岁 之内的儿童。
新生儿期
出生后脐带结扎至 28天之内的婴儿。
幼儿期
3周岁至6、7岁之内 的儿童。
学龄期
10、11岁至14、15 岁之内的儿童。
病因病机特点
六淫邪气
风、寒、暑、湿、燥、 火等外感病邪。
气发生。
烫伤
烫伤是一种常见的外科疾病,中 医治疗烫伤主要采用清热解毒的 方法,如用黄芩、黄柏等中药清
热解毒,缓解症状。
妇科疾病治疗
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是妇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中医治疗月经不调主要 采用调理气血的方法,如用当归、川芎等中药调理气血, 使月经恢复正常。
产后缺乳
产后缺乳是妇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中医治疗产后缺乳主要 采用通乳的方法,如用穿山甲、王不留行等中药通乳,增 加乳汁分泌。
01
02
症状表现
面部肌肉抽动、肢体抽动、喉部发出 异常声音等。
03
病因分析
先天禀赋不足,肝风内动,痰火扰心 。
预防措施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05
04
治疗方案
中医儿科学ppt课件
03
中医儿科疾病诊断与治疗
常见儿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感冒
感冒是儿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中医认为感冒多由外感风邪所致 。治疗感冒的方法包括解表散寒
、清热解毒等。
咳嗽
咳嗽是儿科常见的呼吸道症状,中 医认为咳嗽多由肺热、肺燥或肺气 虚所致。治疗咳嗽的方法包括清肺 止咳、润肺止咳等。
腹泻
腹泻是儿科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 中医认为腹泻多由脾胃虚弱、消化 不良所致。治疗腹泻的方法包括健 脾止泻、消食导滞等。
中医儿科学与其他医学的差异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中医儿科学与西医儿科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一定差异。
中医儿科学和西医儿科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一定差异。中 医儿科学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强调小儿的体质调理 和个体化治疗;而西医儿科则更注重病因和病理生理学机 制的研究,强调病因治疗和标准化治疗。此外,中医儿科 学在预防保健方面也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如小儿推拿 、穴位敷贴等,在提高小儿身体素质和免疫力方面具有显 著效果。
中医儿科学与其他医学的交叉研究
中西医结合
01
中医儿科学与西医儿科在临床实践中相互借鉴,中西医结合治
疗小儿疾病取得良好效果。
跨学科研究
02
中医儿科学与心理学、环境学等学科交叉融合,拓展了研究领
域和治疗方法。
国际化交流
03
中医儿科学在国际学术交流中逐渐受到关注和认可,为全球儿
童健康提供更多选择。
中医儿科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05
中医儿科学的未来发展与 展望
中医儿科学的现代研究进展
1 2
针灸治疗
针灸在中医儿科学中应用广泛,现代研究证实针 灸对小儿常见疾病如哮喘、腹泻等有显著疗效。
中医儿科学医学课件
2023中医儿科学医学课件•中医儿科学概述•中医儿科学基础知识•中医儿科学常见病种•中医儿科学特色疗法目•中医儿科学调护与预防•中医儿科学典型案例分析录01中医儿科学概述中医儿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儿童生长发育、疾病防治和保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中医儿科学的定义中医儿科学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注重预防保健和个体化治疗,强调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临床经验和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
中医儿科学的特点中医儿科学的定义与特点中医儿科学起源与古代中医儿科学起源于先秦时期,历经数千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经验。
中医儿科学在现代的发展现代中医儿科学在继承传统经验的基础上,吸收现代医学成果,不断发展和完善,为保障儿童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医儿科学的历史与发展中医儿科学的治疗原则和方法治疗原则中医儿科学的治疗原则是整体调理、标本兼治、扶正祛邪、因人施治。
治疗方法中医儿科学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针对不同疾病和症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02中医儿科学基础知识1脏腑经络与生理特点23脏腑经络系统是中医儿科学的基础架构,包括脏腑和经络两个部分。
脏腑包括心、肝、脾、肺、肾等,其生理特点是与小儿生长发育和健康维护密切相关。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包括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其生理特点是调控身体机能,维持阴阳平衡。
少儿体质特点与调理根据少儿体质特点,中医提倡调理身体,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成长。
少儿体质特点是指小儿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表现出的生理、心理和外部特征等方面的差异。
调理方法包括饮食调节、运动调节、情志调节和药物治疗等。
病因与病理特点小儿病因主要包括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外感包括风寒、风热、暑湿等,内伤包括饮食、情志等。
小儿病理特点主要表现为寒热虚实的变化,以及病情容易转化和传变的特点。
掌握病因与病理特点对预防和治疗儿科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儿科疾病的诊断方法同时,还需询问家长关于小儿的症状表现和病史,结合辅助检查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中医儿科学基础课件
营养不良病例
总结词
营养不良是由于摄入不足、吸收不良或过度消耗所致的营养缺乏状态。
详细描述
营养不良病例通常表现为消瘦、体重下降、皮下脂肪减少等症状,可能伴随精神萎靡和发育迟缓。中 医认为营养不良多因脾胃虚弱所致,治疗以健脾益气、养血补虚为主。
05
中医儿科学未来展望
中医儿科学的现代研究进展
现代医学技术
食、调整饮食结构等。
饮食疗法需注意食物的性味和 营养价值,避免食用过于刺激
、油腻、生冷的食物。
家长需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饮 食习惯,避免偏食、挑食等不
良习惯。
预防保健
预防保健是中医儿科学中的重要理念之一,强调预防为 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注意孩子的日常护理,如保暖、防晒、保持室内空气流 通等。
通过合理的饮食、运动、休息等措施来增强孩子的体质 和免疫力。
根据季节和气候变化,及时调整孩子的衣着和作息时间, 预防感冒、咳嗽等常见疾病的发生。
04
中医儿科学典型病例分析
感冒病例
总结词
感冒是中医儿科常见病,多因外感风寒所致,表现为发热、咳嗽、流涕等症状。
详细描述
感冒病例通常表现为发热、咳嗽、流涕、打喷嚏等症状,可能伴随喉咙疼痛和 头痛。中医认为感冒多因外感风寒所致,治疗以解表散寒、宣肺止咳为主。
中医儿科学与其他医学的关联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中医儿科学与中医其他学科、现代医学之间存在密切关联 ,相互借鉴和融合,共同为儿童的健康保驾护航。
中医儿科学与中医其他学科如内科学、针灸推拿学等密切 相关,在临床实践中常常需要综合运用各种中医治疗方法 。同时,中医儿科学与现代医学之间也存在密切联系,两 者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为儿童的健康提供全面 保障。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 疗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医儿科学ppt课件
儿童生理特点解析
脏腑娇嫩
阐述儿童脏腑功能尚未完 善,易受外邪侵袭的特点 。
形气未充
解释儿童形体结构、气血 津液等方面尚未完全充实 的特点。
生机蓬勃
强调儿童生长发育迅速, 新陈代谢旺盛的生理特点 。
儿童心理行为发展
感知觉发展
介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过程,如 视觉、听觉、触觉等。
认知发展
阐述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阶段和 特点,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用。
摩法
用手掌或指在体表环形摩擦, 具有消食导滞、健脾和胃的作
用。
推拿按摩在常见疾病中应用
小儿感冒
推拿印堂、太阳、迎香等穴位 ,可缓解鼻塞、流涕等症状。
小儿腹泻
推拿足三里、中脘、天枢等穴 位,可调节脾胃功能,止泻。
小儿夜啼
推拿小天心、神门等穴位,可 安神定志,缓解夜啼症状。
小儿遗尿
推拿肾俞、关元等穴位,可补 肾固涩,治疗遗尿。
咳嗽
运用川贝、枇杷叶等润肺止咳药物, 或桑菊感冒片等疏风清热药物治疗。
腹泻
选用黄连、木香等清热燥湿、行气止 痛药物,或参苓白术散等健脾止泻药 物治疗。
遗尿
使用益智仁、山药等补肾固涩药物治 疗。
食疗在儿科保健和康复中作用
预防感冒
食用红枣、生姜、大葱等,具有发散风寒、扶正祛邪的作用。
增强免疫力
食用山药、枸杞、黄芪等,具有补气养血、提高免疫力的功效。
PART 05
中药及食疗在儿科应用
REPORTING
中药药性特点及用药原则
中药药性特点
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针对不同病症选择适当 药物。
儿科用药原则
确保药物安全、有效、合理,遵循“剂量小、药效高、副作 用低”的原则。
中医儿科健康讲座ppt课件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过期或变质的食物。同时, 保持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有助于预防消化不良的发生 。若出现消化不良症状,应及时就医。
腹泻与预防
总结词
腹泻是儿童常见的消化系统问题之一,预防腹泻需要注意饮食卫生和加强免疫力。
详细描述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过期或变质的食物。加强免疫力,保证充足睡眠、合理饮食和适当的 运动。此外,避免过度使用抗生素,以免破坏肠道菌群平衡。若出现腹泻症状,应及时就医。
问题四
小儿腹泻应该注意什么?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宋元明清时期的儿科发展
宋元明清时期,中医儿科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许 多著名的儿科医家和儿科专著,如《小儿药证直诀》等。
近现代中医儿科的振兴
随着现代医学的传入和普及,中医儿科一度受到冲击。然 而,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医学的重视和回归,中医儿科 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
中医儿科基本理论
01
。
预防接种
按照免疫计划接种疫苗,以预防常 见的儿童疾病。
充足睡眠
保证孩子有足够的睡眠时间,有助 于他们的生长发育和学习能力。
儿童运动建议
适量运动
鼓励儿童每天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户外游戏、跑步或参加体育活 动,以增强体质和促进骨骼发育。
有趣运动
为孩子提供有趣和多样化的运动方式,让他们在运动中享受乐趣, 提高运动的积极性。
确保儿童饮食中包含足够 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 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 以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
多样化食物
鼓励儿童尝试各种食物, 包括蔬菜、水果、全谷类 、瘦肉和豆类,以获得全 面的营养。
控制糖分和盐分
限制高糖和高盐食物的摄 入,以预防肥胖、高血压 和蛀牙等健康问题。
中医儿科学基础课件教材教学课件
中医儿科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和各种儿科疾病。其中,小儿的生理特点包括脏腑娇嫩、形气 未充、生机蓬勃等;病理特点包括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等。同时,中医儿科学还研究各种 儿科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问题。
02 中医儿科学基础理论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04 中医儿科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中药内服
根据患儿病情和体质,选 用适当的中药进行内服, 如解表药、清热药、化痰 止咳药等。
中药外用
采用中药外治法,如贴敷、 熏洗、擦浴等,以达到治 疗目的。
针灸疗法
通过针刺或艾灸等刺激穴 位,调节气血,平衡阴阳, 以治疗儿科疾病。
非药物治疗
推拿疗法
运用手法在患儿体表进行按摩、 揉捏等操作,以舒筋活络、行气
通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 面色、形体动作等,判断 其脏腑功能和气血盛衰。
审视苗窍
观察儿童的目、鼻、口、 耳、舌等苗窍,了解脏腑 病变的反映。
辨别斑疹
根据斑疹的形态、颜色、 分布等,判断疾病的性质、 轻重和预后。
闻诊
听声音
通过听儿童的啼哭、呼吸、咳嗽等声 音,判断其脏腑功能和气血状况。
嗅气味
通过嗅闻儿童口气、大小便等气味, 了解其体内湿热、食积等状况。
小儿病因病机特点
病因
01
外感六淫、疫疠之气,乳食不当、饮食不洁,先天因素、情志
所伤。
病机
02
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03
小儿脏腑功能尚未健全,容易受到外界邪气的侵袭而发病。同
时,由于小儿生机蓬勃,一旦发病也容易康复。
03 中医儿科诊断方法
望诊
《中医儿科学》医学课件
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以消食化积、调理脾 胃为主,常用疳积散、理中丸
等中成药治疗。
04
中医儿科保健与预防
小儿体质特点与养生原则
小儿体质特点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具有生长迅速、生机旺盛、发育不完善的特点。同时 ,小儿也具有抵抗力差、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影响的生理特点。
养生原则
应根据小儿的体质特点,注重调理脾胃、调和气血、养心安神、培补元气等,促 进小儿的生长发育,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鼻塞、流涕为主要症状。
预防措施
注意小儿生活环境的适宜,避免 寒邪侵袭,合理饮食,增强小儿 体质,提高抵抗力。
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以疏风解表、宣肺止咳为 主,常用银翘解毒片、感冒清热颗 粒等中成药治疗。
小儿泄泻
疾病特点
小儿泄泻是儿科常见病,以大 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 样、带有黏液为特征,多由感 受外邪、饮食内伤、脾胃虚弱
近代中医儿科的进展
近代中医儿科在挖掘传统医学精华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医学理论和技术,不断发展壮大。
现代中医儿科学的传承与创新
现代中医儿科学注重传承与创新,开展了一系列临床和基础研究,推动了中医儿科的现代化发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医儿科学的学科性质
要点一
中医儿科学的定义
要点二
中医儿科学的特点
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 研究儿童生长发育、疾病防治和保健 的一门临床学科。
小儿各年龄阶段的保健重点
胎儿期保健
重视孕妇的营养和健康,避免过度 劳累和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
新生儿期保健
保持婴儿皮肤清洁,注意脐带护理 ,合理喂养,预防感染。
婴儿期保健
《中医儿科学》医学课件
2023《中医儿科学》医学课件CATALOGUE 目录•中医儿科学概述•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中医儿科辨证论治•小儿常见病症治疗•中药在儿科的应用•现代医学技术在儿科的应用01中医儿科学概述中医儿科学的定义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研究小儿生长发育、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临床学科。
中医儿科学的特点中医儿科学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注重预防和调理,强调个体化治疗,同时注重小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中医儿科学的定义与特点中医儿科学的历史中医儿科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儿科理论的记载,后经历代医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
中医儿科学的发展现代中医儿科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现代医学和其他学科的成果,形成了中西医结合的儿科学体系。
中医儿科学的历史与发展1中医儿科学的重要性23中医儿科学关注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注重预防和调理,能够有效保障儿童的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
保障儿童健康中医儿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发展中医儿科学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医文化。
传承中医文化中医儿科学的发展不仅有助于丰富和完善现代医学体系,也为医学教育和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促进医学发展02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脏腑娇嫩小儿脏腑功能尚未充分发育,受到不当刺激容易受损。
阳气偏旺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机体阳气偏旺,易化热生火。
肝常有余小儿肝常有余,易出现肝气郁结、肝火上炎等证。
发病容易小儿脏腑娇嫩,抵抗力较弱,易受外邪侵袭。
传变迅速小儿病情变化迅速,易出现寒热虚实夹杂、痰火瘀阻等复杂证候。
易惊恐小儿神气未定,易受惊吓,出现惊风、癫痫等证。
01020303心理发育与行为变化小儿心理发育与行为变化与年龄密切相关,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
小儿生长发育规律01生长发育阶段性小儿生长发育具有一定的阶段性,每个阶段有不同的生理特点和常见疾病。
02脏腑功能渐趋完善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儿脏腑功能逐渐完善,消化吸收、排毒代谢等能力逐渐提高。
《中医儿科学》医学课件
《中医儿科学》医学课件2023-11-12CATALOGUE 目录•中医儿科学概述•中医儿科学的理论基础•中医儿科常见病症及治疗方法•中医儿科的护理与调养•中医儿科的未来发展与展望中医儿科学概述01CATALOGUE定义中医儿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专门研究儿童生长发育、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学科。
历史发展中医儿科学起源于古代,随着中医理论的发展而逐渐形成。
在历代医家的努力下,中医儿科学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
中医儿科学的定义和历史发展区别中医儿科学和西医儿科学在理论体系、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中医儿科学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通过调理身体内外环境达到治疗目的;西医儿科学则更注重病因和病理的研究,采用药物、手术等治疗方法。
联系中医儿科学和西医儿科学都是关注儿童健康的学科,两者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上可以相互补充。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在儿科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医儿科学与西医儿科学的区别与联系中医儿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现状研究方法中医儿科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等。
通过对古代医籍的挖掘整理,结合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推动中医儿科学的创新发展。
现状目前,中医儿科学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
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中医治疗儿童疾病,同时,中医儿科学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然而,中医儿科学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如理论体系的完善、诊疗方法的规范化、人才培养等方面仍需努力。
中医儿科学的理论基础02CATALOGUE小儿生理机能未成熟,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长发育迅速,机体需要更多的营养和护理。
生理特点小儿病理变化迅速,病情易转化,易虚易实,寒热易变,且脏腑之间病理影响明显。
病理特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儿科疾病的病因病机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是儿科疾病的主要外因,易引发感冒、咳嗽等病症。
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先天禀赋不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过度,会损伤脏腑气血,导致儿科疾病发生。
【精品】中医儿科讲课-概述分析完整版
➢ 病理指纹:浮沉分表里——浮主表,沉主里;红 紫辩寒热——红主寒,紫主热;淡滞定虚实—— 淡主虚,滞主实;三关测轻重——以风、气、命 三关部位,推测疾病之深浅轻重。
小儿用药特点
➢ 治疗要及时、正确和谨慎,治疗快、用药准、剂 量适宜。
➢ 治疗要中病即止,药物反应灵敏、病见转机即止。 ➢ 治疗要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治病必求于本”。
中医儿科学的起源(概述)
➢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 北宋钱乙,字仲阳,是负有盛名的儿科大家。他 的学术思想较集中地体现于《小儿药证直诀》 (由其弟子阎季忠整理)一书中。该书成书于 12世纪初,是世界上现存第一部以原本形式保 存下来的儿科专书。西方国家最早的几部儿科专 书为意大利(公元1427年)、德国(公元1473 年)、比利时(公元1483年)等国出版,比 《小儿药证直诀》要晚350年以上。
中医儿科学的起源(概述)
➢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气盛, 齿更发长。”“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记载了小儿的生长发育,并指出了女孩发育早于 男孩的特点。《灵枢。逆顺肥瘦》说:“婴儿者, 其肉脆,血少,气弱。”为后世对小儿体质特点 的认识奠定了基础。《素问。奇病论》关于“人 生而有病颠疾者……”的论述,是先天因素致病 的最早记载,也是养胎护胎学说的发萌。
中医儿科学的起源(概述)
➢ 由于钱乙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生长发育、诊断 辨证、立法处方等方面的全面论述,使中医儿科 学作为一门系统的、独立的临床学科而建立起来, 他也因此被后世尊为我国的儿科鼻祖。
➢ 总之,我国儿科学的形成,始于晋唐而成于宋。
中医儿科学的起源(概述)
➢ 明代儿科医家万全,字密斋(约1488~1578 年),著有《育婴家秘》4卷、《幼科发挥》2 卷和《片玉新书》等。万氏十分重视小儿的胎养 (孕期育养)、蓐养(初生护养)、以及鞠养 (婴幼儿调养)。他在钱乙“脏腑虚实辨证”的 基础上,提出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 “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的观点, 对后世探讨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具有指导意义。
中医育儿课程讲义
中医育儿课程讲义中医育儿课程●健康地带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有——正确的育儿观念!●不要以爱的名义“败”孩子。
●怎样让孩子身心健康?孩子脾气急;多动症;自闭等,与身体状况有什么关系?第一部分了解孩子的生理和病理特点,有的放矢地育儿(一)小儿生理特点一、稚阴稚阳“稚阴未充,稚阳未长者也”呵护正在生长中的小苗。
稚阴稚阳是指小儿在物质基础与生理功能上都是幼稚和不完善的,需要不断地生长发育,充实完善。
二、纯阳之体药店:凉药多,热药少!(凉药吃多会变傻!)纯阳,是指小儿生长生机旺盛、蓬勃发展,好比旭日之初生,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并非说正常小儿是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
三、关于变蒸发烧也有真假,你会区分吗?1.什么是变蒸:中医把初生儿到周岁时由于生长发育旺盛,或会出现低热和出汗等证但无病态者称为变蒸。
2.变蒸时间规律32天为一小蒸,共10次。
小蒸后是大蒸,第一、二次各为64天,第三次为128天。
3.如何判断变蒸1)耳朵、屁股、脊骨的末端不热,是为“蒸”;2)变蒸的症状比较单一、轻微,且小儿的精神比较好。
4.如何应对变蒸轻者古人认为不必用药,只要静卧即可。
重者可以治疗,但也不可“深治太过”。
(二)小儿病理特点一、发病容易,传变迅速小儿脏腑娇嫩,稚阴稚阳,体质和功能均较脆弱,因此容易发病,且传变迅速。
1)时行病、感冒、咳嗽、肺炎喘嗽等最为常见;2)小儿运化功能尚未健全,常易为饮食所伤,出现积滞、呕吐、泄泻等症;3)易出现高热惊风。
同时小儿神气怯弱,邪易深入。
二、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小儿活力充沛,脏气清灵(没受到后天外界食物、空气、望神色1)看精神:精神振作——精神萎软2)看眼神:二目有神(小孩四处看)——二目无神3)看面色:面色红润——面色晦暗4)看睡眠:正常睡眠——疲乏嗜睡1.望形态1)前囟及眼眶凹陷,皮肤干燥,可见于小儿腹泻太过;2)腹部膨大,身体瘦弱,发稀额上有青筋,多属疳症;3)额头有青筋且脾气急躁,是肝有风或寒邪。
《中医儿科学》医学课件
《中医儿科学》医学课件xx年xx月xx日•中医儿科基础知识•小儿常见疾病中医治疗•小儿疾病的预防与保健•中医儿科名医名著目录01中医儿科基础知识古代中医儿科发展中医儿科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各个时期的代表著作和理论创新。
现代中医儿科进展现代中医儿科的学术流派、治疗方法及研究进展。
中医儿科发展史1中医儿科基本理论23阐述小儿脏腑的特点、功能及相互关系,对小儿生理、病理的影响。
脏腑理论说明小儿气血的特性和调节方式,阐述气血失调对小儿疾病的影响。
气血理论分析小儿的体质特点,以及不同体质类型与发病、病理的关系。
体质理论中医儿科诊疗技术介绍望诊在儿科中的应用,如望神态、面色、指纹等。
望诊问诊闻诊切诊说明儿科问诊的特点、技巧和方法。
介绍闻诊在儿科中的应用,如听声音、嗅气味等。
阐述切诊在儿科中的应用,如脉诊、指纹诊等。
02小儿常见疾病中医治疗多由风寒邪气侵袭所致,表现为恶寒发热、无汗、咽痒咳嗽、痰稀色白、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疗原则为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风热感冒多由风热邪气侵袭所致,表现为发热、微恶风、头痛、鼻塞、流浊涕、痰黏或黄、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疗原则为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多由风寒邪气侵袭肺脏所致,表现为咳嗽频作、痰白清稀、舌淡苔白滑、脉浮紧。
治疗原则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风热咳嗽多由风热邪气侵袭肺脏所致,表现为咳嗽不爽、痰黄黏稠、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疗原则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风寒咳嗽VS小儿积滞乳食内积多由乳食不节所致,表现为脘腹胀满、嗳腐吞酸、呕吐泄泻、舌淡苔白腻、脉沉。
治疗原则为消食导滞,和中化积。
脾虚夹积多由脾胃虚弱所致,表现为腹胀纳呆、面黄肌瘦、腹泻呕吐、舌淡苔白腻、脉沉缓。
治疗原则为健脾和胃,消食化积。
脾运失健多由饮食不节所致,表现为食欲不振、厌恶进食、舌淡苔白腻、脉濡。
治疗原则为健脾和胃,消食化滞。
胃阴不足多由胃阴不足所致,表现为食欲不振、口干渴饮、舌红苔少津、脉细数。
治疗原则为养阴和胃,生津润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儿科学的起源(概述)
东汉末年张仲景在医学上的成就,对儿科学的 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和现时指导意义。师仲景法, 用仲景方,治疗多种小儿疾病。宋代钱乙治疗 小儿病,就是继承《金匮要略》,采用脏腑辨 证。
中医儿科学的起源(概述)
唐末宋初人所著《颅囟经》(出自《永乐大 典》),是先存最早的儿科专著。书中提出: “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的观点,概括 了小儿朝气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
中医儿科学的起源(概述)
他重视小儿外治法,使用搽、敲、贴、吹、洗、 熨、浴、熏等22重外治法,共186方,治疗多种 儿科疾病。他的外治方药多由1~2味药组成,药 简效宏,至尽多为临床所常用,例如:以生姜、 紫苏捣烂,炒热布包,熨胸腹,治“伤冷食” 等。
中医儿科学的起源(概述)
叶桂,字天士(公元1667~1746年)。著《幼 科要略》。他既是瘟病大家,又擅长幼科。确 立了小儿瘟病四时辩治体系,春瘟宜用辛凉、 少用辛温,暑热需防耗阴,秋燥辛凉甘润,冬 寒轻清宣散。他对小儿体质特点的认识,崇尚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说,临证应用,以纯 阳之体解释热病最多,因稚阴之躯注重护阴保 津。用药轻灵活泼,切合儿科特点。
中医儿科学的起源(概述)
最早的儿科文献:《颅囟经》 商代出土的甲骨文,已有“贞子疾首”、“龋”
等儿科疾病记载。 马王堆出土的古医学著作《五十二病方》,已有
“婴儿病间”、“婴儿契”的记载
中医儿科学的起源(概述)
先秦战国时代的《内经》是一部中医理论巨著, 其中已经有一些关于小儿的专论。如《素问.通 评虚实论》描述关于婴儿疾病的诊断及预后。 如“乳子而病热,脉息小者如何?歧伯曰:手 足温则生,寒则死。”
中医儿科学的起源(概述)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气 盛,齿更发长。”“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 齿更。”记载了小儿的生长发育,并指出了女 孩发育早于男孩的特点。《灵枢。逆顺肥瘦》 说:“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为后 世对小儿体质特点的认识奠定了基础。《素问。 奇病论》关于“人生而有病颠疾者……”的论述, 是先天因素致病的最早记载,也是养胎护胎学 说的发萌。
中医儿科学的任务和地位
如果从《史记》记载的“小儿医”——扁鹊算 起,已有约2400年了,即使从系统的中医儿科 学专著——《小儿要证直诀》算起,也有约800 年了。历代医家的儿科学术思想各有建树,由 于他们的不懈努力,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理 论上总结提高,才形成了中医儿科学博大精深 的内容,在保障中华民族的健康繁衍和疾病防 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中医儿科学的起源(概述)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北宋钱乙,字仲阳,是负有盛名的儿科大家。 他的学术思想较集中地体现于《小儿药证直诀》 (由其弟子阎季忠整理)一书中。该书成书于 12世纪初,是世界上现存第一部以原本形式保 存下来的儿科专书。西方国家最早的几部儿科 专书为意大利(公元1427年)、德国(公元 1473年)、比利时(公元1483年)等国出版, 比《小儿药证直诀》要晚350年以上。
中医儿科学的起源(概述)
由于钱乙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生长发育、诊 断辨证、立法处方等方面的全面论述,使中医 儿科学作为一门系统的、独立的临床学科而建 立起来,他也因此被后世尊为我国的儿科鼻祖。
总之,我国儿科学的形成,始于晋唐而成于宋。
中医儿科学的起源(概述)
明代儿科医家万全,字密斋(约1488~1578 年),著有《育婴家秘》4卷、《幼科发挥》2 卷和《片玉新书》等。万氏十分重视小儿的胎 养(孕期育养)、蓐养(初生护养)、以及鞠 养(婴幼儿调养)。他在钱乙“脏腑虚实辨证” 的基础上,提出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 “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的观点, 对后世探讨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具有指导意义。
中医儿科学的起源(概述)
钱乙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认识,归纳为“脏 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被后世奉为 圭皋(标准、法度)。在四诊检查方面,钱乙 根据小儿特点,特别重视望诊,尤其是望“面 上证”、“目内证”。他提出了五脏所主证候, 各脏的实证、虚症基本见证几治疗主方,这种 以五脏为中心的辨证方法体现了整体观,符合 儿科病症特点,至今被作为小儿杂病的基本辨 证方法而广泛用于临床。
中医儿科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起源(概述)
钱氏对不少儿科病证的认识有创见。如对惊风 的病机、治法、较《太平圣惠方》更为明确。 他认为急惊风由于热盛生风,风在心肝;慢惊 风由于阳虚正衰,风在脾胃。治法应“急惊合 凉泻;慢惊合温补。”在临证治疗中,他强调 脾胃虚衰与疾病的关系,重视调理脾胃,具体 应用时又注意泻脾不伤胃,补脾不碍滞,生脾 津不碍脾运,对于疳证、泄泻等常见脾胃病证 的辨证治疗提出了精辟的论说。
中医儿科学的起源(概述)
钱氏善于创制新方,而且立方严谨,有理有法。 他创立的地黄丸、导赤散、泻百散、白术散、 异功散等方剂,不仅在儿科,而且在内、外、 妇等各科被广泛应用。钱氏用药,以成药为主, 《小儿药证直诀》所载134方中,丸剂方70首, 散剂方45首,膏剂方6首,外用药7首,汤剂方 仅6首,他的方剂药味,计量均较精练,这些方 法,都是从儿科实际情况出发而确立的。
中医儿科概论及常见疾 病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儿科:冀晓华
中医儿科学
1
中医儿科概论
2 肺系疾病:感冒,肺炎喘嗽、哮
喘、反复呼吸道感染
3
脾胃疾病:厌食、便秘
一、中医儿科概论
中医儿科概念
儿科学是研究小儿生长发育、预防保健以及疾 病防治的一门科学。
中医儿科学是随着整个中医学的产生和发展而 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临证医学的一门专门学 科。
万氏首先应用推拿法于儿科,其用药处方也甚 简当。其中“万氏牛黄清心丸”不仅是当时治 疗小儿急惊风的良药,至今仍广泛采用,为临 床常用成药之一。
中医儿科学的起源(概述)
陈复正,字飞霞,著《幼幼集成》(1750年), 首创“禀赋”、“护胎”,认为胎孕在腹,与 母亲的精神、饮食、劳逸等密切相关。他重视 指纹诊法,提出了以“浮沉分表里、红紫辩寒 热、淡滞定虚实”的指纹辨证方法,颇切合实 际,为多数医家所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