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学考试复习重点(20200530115923)

合集下载

实验诊断学重点

实验诊断学重点

实验诊断总结//酱油坊本资料来源不明,可靠性未知实验诊断学重点一、名词解释1、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中晚幼粒或早幼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成为核左移。

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等。

白血病和类白血病,也可出现核左移现象。

2、核右移:周围血中中性粒细胞出现5业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

主要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药物。

在炎症回复期,可出现一过性核右移。

如在疾病进展期突然出现核右移的变化,则表示预后不良。

3、中性粒细胞的中毒性改变:在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如猩红热)、各种化脓性感染、败血症、恶性肿瘤、中毒及大面积烧伤等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可发生中毒性和退行性变化。

包括细胞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形成、杜勒小体及核变性。

4、棒状小体:为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的一个或数个红色细杆状物质,长约1~6μm,故称为棒状小体。

棒状小体一旦出现在细胞中就可拟诊为急性白血病。

棒状小体在鉴别急性白血病类型时有重要价值。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无此种小体,而在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和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时则可见到。

5、异性淋巴细胞:外周血中有时可以见到的一种形态变异的不典型淋巴细胞,成为异性淋巴细胞,根据细胞形态学分类可以分为泡沫型(浆细胞型)、不规则型(单核细胞型)、幼稚型3型。

异性淋巴细胞在正常人外周血中偶尔可以见到,但不会超过2%。

6、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的细胞。

由于细胞内还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染色,呈现浅蓝色或深蓝色的网织装细胞而得名。

网织红细胞较成熟红细胞稍大,其参考值为:百分数0.005%~0.015;绝对数(24~84)x(10)9/L。

其增多表示骨髓增生旺盛,减少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7、A PT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在受检血浆中加入试剂(接触因子激活剂和部分磷脂)和Ca离子后,观察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

《实验诊断学》复习要点 考试重点

《实验诊断学》复习要点 考试重点

实验诊断学复习重点1、有核红细胞:正常成人有核红细胞均存在于骨髓中,外周血涂片除在新生儿可见到有核红细胞外,成人如出现有核红细胞,均属病理现象。

主要见于:(1)各种溶血性贫血;(2)红白血病;(3)髓外造血,如骨髓纤维化;(4)其他,如骨转移癌,严重缺氧等。

2、小红细胞:直径<6µm,如缺铁性贫血。

大红细胞:直径>10µm,如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

3、网织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的细胞。

由于胞质内还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经染色后细胞内呈现蓝色的网织状而得名4、红细胞增多症:指单位容积血液中红细胞数高于参考值的高限。

按病因分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类(1)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是血中红细胞生成素增多所致。

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因血氧饱和度减低所引起。

生理性增多见于胎儿及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病理性增多见于严重慢性心、肺疾患如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等红细胞生成素非代偿性增加: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患有关,如肾癌、肝细胞癌、卵巢癌、肾胚胎癌等(2)原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因未明的红细胞增多为主的骨髓增殖性疾病。

5、健康人群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参考值6、什么是血沉?血沉: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率,与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红细胞数量和形状有关。

正常值:男0-15/1h末女0-20/1h末7、白细胞最多组成部分是中性粒细胞8、中性粒细胞增多的情况:1)急性感染,2)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3)急性大出血,4)急性中毒,5)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恶性肿瘤9、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情况:1)感染,2)血液系统疾病,3)物理、化学因素损伤,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5)自身免疫性疾病10、中性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鉴别:p259多能查出原发病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无明显变化,血小板正常或轻度增多骨髓象无明显变化原发病好转或解除后迅速恢复正常。

实验诊断复习要点

实验诊断复习要点

实验诊断学复习要点(重点不是很明确,所以内容偏多,仅供参考,以课本复习为主)第一章概论实验诊断:是指医生的医嘱通过临床实验室分析所得到的信息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价所应用的医学临床活动。

包括实验前、实验室、试验后3个部分。

实验诊断学:根据临床检验所得结果或数据,结合临床相关资料和其他辅助检查,进行逻辑的分析和科学的思维,最后为诊断疾病、科学研究和人群保健提供客观依据。

以检验的临床应用为目的。

实验诊断学(Laboratory Diagnosis )::以检验结果的临床应用为目的。

检验医学(Laboratory Medicine):以实验方法的研究和改进为目的实验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临床血液学检验、体液与排泄物检验、生物化学检验、免疫学检验、病原体检查实验诊断学应用范围:临床医疗疾病预防社会普查健康咨询科学研究实验诊断的影响因素:(1)分析前影响因素:㈠①生物因素:a、固定生物因素:年龄、性别、种族、遗传等b.可变生物因素:饮食、运动、情绪、体位②干扰因素:标本放置时间影响,血清与血浆的差异、药物㈡标本采集和运送错误(2)分析中影响因素(3)分析后影响因素实验诊断的临床应用与评价:选择灵敏度高和特异性强的检验项目筛选目的的实验选择:以发现某种疾病的病例为目的——灵敏度高的实验不希望出现假阳性结果为目的——特异性高的实验常用诊断性实验的评价指标:诊断灵敏度、诊断特异性、诊断准确度、预示值参考值、医学决定水平、危急值第二章临床血液学检测第一节血液一般检查血液一般检测包括血液细胞成分的常规检测、网织红细胞检测和红细胞沉降率检测。

健康人群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参考值红细胞Hb(×1012/L)(g/L)成年男性 4.0 ~5.5 120 ~160成年女性 3.5 ~5.0 110 ~150新生儿 6.0 ~7.0 170 ~200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检测(1)WBC及Hb增多:相对性增多:血浆容量减少,见于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等。

实验诊断学考试重点

实验诊断学考试重点

实验诊断部分一、名词解释1.实验诊断:是指医生的医嘱通过临床实验室分析所得到的信息为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价所用的医学临床活动。

2.参考值:是指对抽样的个体某项目检测所得的值3.参考值范围:所有抽样组测得的平均值加减标准差即为--。

4.危急值:是指某些检验结果出现异常超过一定界值时,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医师必须紧急处理,称之为危急值。

5.小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中央淡染区扩大,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

见于低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

6.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的百分率增高时。

7.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

8.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较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深蓝紫色或蓝黑色的颗粒称为中毒颗粒,多见于较严重的化脓性感和大面积烧伤等情况。

9.棒状小体:为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红色细杆状物质,一个或数个,故称棒状小体。

棒状小体一旦出现在细胞中,就可拟诊为急性白血病。

棒状小体在鉴别急性白血病类型时有重要价值。

10.异型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受病毒等因素刺激增生亢进而形成的一种形态变异的淋巴细胞,简称异淋。

临床:异淋↑常见于传单等病毒感染性疾病。

11.类白血病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12.网织红细胞:晚幼红细胞脱核后的细胞。

由于胞质内还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染色,呈现浅蓝或深蓝色的网织状细胞而得名。

13.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等14.血细胞比容:又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15.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而获得。

对贫血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16.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下限,称为贫血。

17.巨幼细胞贫血:是由于叶酸及(或)维生素B12 缺乏使DNA 合成障碍所引起的一组贫血18.溶血性贫血: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破坏增多或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不能相应代偿而发生的一类贫血19.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由于多种原因所致,骨髓造血肝细胞减少或/和功能异常。

临床《实验诊断学》大题(总)重点知识总结

临床《实验诊断学》大题(总)重点知识总结

实验诊断学1.何为AFP?AFP的临床检测意义。

答:AFP——甲胎蛋白,是在胎儿早期由肝脏合成的一种糖蛋白。

出生后逐渐消失,当肝细胞或生殖腺胚胎组织恶变时,有关基因重新被激活而使AFP重新开始合成,使血中AFP含量增高。

它的检测对诊断肝癌有重要的价值。

临床意义:(1)血清中AFP≥300时,对诊断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有重要的临床价值;(2)生殖腺胚胎癌(睾丸癌、卵巢癌、畸胎瘤)胃癌、胰腺癌时,AFP含量也升高;(3)病毒性肝炎、肝硬化AFP含量也升高;(4)妊娠时特别是7—8个月时,AFP含量达高峰。

2.试述漏出液与渗出液的鉴别要点。

鉴别要点漏出液渗出液原因非炎症所致炎症、肿瘤等外观淡黄、浆液性不定,可为血性、、脓性、乳靡性透明度透明或微混多混浊比重低于1.018 高于1.018凝固不自凝能自凝粘蛋白定性<25g/L >30 g/L葡萄糖定量与血糖接近低于血糖细胞计数<100×106/ L >500×106/ L细胞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根据病因,分别以中性或淋巴细胞为主细菌学检查阴性可找到病原菌3.简述乙型肝炎抗原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答:主要是乙肝(1)H BSAg:阳性,见于乙肝潜伏期,发病时达到高峰,常被作为传染性标志之一。

(2)H BSAb:表明机体有一定免疫力。

(3)H BeAg:阳性,表明乙肝处于活动期,有较强的传染性。

(4)H beAb:阳性,表示大部分乙肝病毒被消除,复制减少,传染性减低。

(5)H BcAg:阳性,表示复制活跃,传染性强,预后较差。

(6)H bcIgM:阳性表明新近感染或复发初始。

4.血清前清蛋白检测有哪些临床意义?答:(1)降低:见于:①营养不良,慢性感染,晚期恶性肿瘤②肝胆系统疾病:肝炎、肝硬化、肝癌、胆汁淤积性黄疸对早期肝炎、急性重症肝炎有特殊诊断价值(2)增高:见于Hodgkin病5. 简述中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

答:(1)生理性增多:见于运动、激动、寒冷等(2)病理性增多:①反应性增多:急性感染和炎症、组织损伤和坏死、急性溶血、急性中毒、急性失血、恶性肿瘤等②异常性增多: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增值性疾病6. 简述临床常见的蛋白尿类型及其特点答:(1)肾小球性蛋白尿: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蛋白尿,分为两种:选择性蛋白尿:以清蛋白为主,并有少量小分子蛋白,无大分子量蛋白,半定量多在+ + + ~ + + + + +,典型病种是肾病综合症;非选择性蛋白尿:有大分子量蛋白、小分子蛋白及中分子量的清蛋白,半定量+ ~ + + + + +,可见于各类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也可见于继发性肾小球疾病,非选择性蛋白尿治疗反应常常十分不佳,预后不良。

实验诊断学(考试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实验诊断学(考试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血液学检查(一)红细胞检查一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测定临床意义:相对性增多:血浆容量减少,使得红细胞容量相对增加。

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亢、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绝对性增多(红细胞增多症):A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是血中红细胞生成素增多所致。

包括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因血氧饱和度减低所引起。

红细胞增多的程度与缺氧程度成正比。

红细胞生成素非代偿性增加:是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患有关B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特点为红细胞持续性显著增多,全身总血容量增加,白细胞和血小板也不同程度增多。

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红细胞增多为主的骨髓增殖性疾病生理性减少:婴幼儿及15岁以前的儿童、老年人、妊娠中晚期可见病理性减少:见各种贫血:①溶血性贫血——红细胞破坏增多:红细胞内在、外在异常②巨幼红细胞贫血(红细胞生成减少):骨髓造血障碍、细胞分化和成熟障碍③红细胞丢失过多二网织红细胞的检测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的细胞。

由于胞质内还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染色,呈现浅蓝或深蓝色的网织状细胞临床意义: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旺盛,常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及某些贫血病人治疗后,如补充铁或维生素B12及叶酸后。

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骨髓造血功能减低,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三红细胞沉降率ESR红细胞沉降率: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率临床意义:1、生理性增快:12岁以下的儿童、60岁以上的高龄者、妇女月经期、妊娠三个月以上2、病理性增快:风湿热、结核病等炎症性疾病;组织损伤及坏死;恶性肿瘤;各种原因导致血浆球蛋白相对或绝对增高;贫血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肾病综合症、黏液水肿3、血沉减慢:严重贫血、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和纤维蛋白原含量重度缺乏者,血沉可减慢,临床意义较小四血细胞比容HCT/PCV血细胞比容,又称血细胞压积,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临床意义:1、增高: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浓缩,用于计算补液量的参考2、减低:见于各种贫血五 ABO血型系统ABO血型鉴定:ABO血型抗体能在生理盐水中与相应红细胞抗原结合而发生凝集反应交叉配血试验:受血者血清加供血者红细胞悬液相配一管——主测,供血者血清加受血者红细胞相配一管——次测,两者合称交叉配血临床意义:输血;新生儿同种免疫溶血病;ABO血型与器官移植;亲缘鉴定;可疑血迹、精斑、毛发的鉴定;某些疾病相关性的调查(二)白细胞检查白细胞分类: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一白细胞的分类计数临床意义:中性粒细胞增多:急性感染(化脓性球菌感染最常见)、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及骨髓增值性疾病及恶性肿瘤中性粒细胞减少:感染(革兰阴性菌感染、病毒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物理化学因素损伤、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中幼粒或早幼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等过敏性疾病;血吸虫病、蛔虫病、钩虫病等寄生虫病;湿疹、剥脱性皮炎等皮肤病;血液病;某些恶性肿瘤;某些传染病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常见于伤寒、副伤寒初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或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临床意义甚小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过敏性疾病、血液病、恶性肿瘤嗜碱性粒细胞减少:无临床意义淋巴细胞增多:病毒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移植排斥反应淋巴细胞减少: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的治疗;放射性损伤、免疫缺陷性疾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三)血小板的计数临床意义:血小板减少:①血小板的生成障碍,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反射性损伤②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③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脾肿大、血液被稀释等血小板增多:①原发性增多,见于骨髓增值性疾病②反应性增多,见于急性感染、急性溶血(四)凝血因子检测一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原理:在受检血浆中加入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试剂和Ga2+后,观察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临床意义:APTT延长:见于因子Ⅱ、Ⅴ、Ⅷ、Ⅸ、Ⅹ、Ⅺ、Ⅻ、PK(激肽释放酶原)、HMWK(高分子量激肽原)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尤其用于细胞因子Ⅷ、Ⅸ、Ⅺ缺乏以及他们的抗凝物质增多;监测普通肝素和诊断狼疮抗凝物质的常用试验APTT缩短:血栓性疾病和血栓前状态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原理:在被检血浆中加入钙离子和组织因子,观测血浆的凝固时间临床意义:PT延长:先天性凝血因子Ⅰ、Ⅱ、Ⅴ、Ⅶ、Ⅹ缺乏;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纤溶亢进、DIC、使用抗凝物质和异常抗凝血物质PT缩短::血液高凝状态如DIC早期、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多发性骨髓瘤等,但敏感性和特异性差第二章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检测第一节尿液检测一尿液:是血液经过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和排泌所产生的终末代谢产物,尿液的组成和性状可反映机体的代谢状况,并受机体各系统功能状态的影响二尿液标本的收集:(标本)应在半小时之内送检1 首次尿:清晨首次尿2 随即尿:用于门诊和急诊病人的临时检验3 24小时尿:清晨8点(此时的膀胱刚刚被排空)到第二天早上8点(此时做最后一次的采集)4 餐后尿:午餐后2小时收集尿标本三尿液标本的保存1 冷藏2~8摄氏度保存6~8小时2 加入化学试剂:甲苯、甲醛、麝香草酚、盐酸、冰乙酸四一般性状检查尿量增多:暂时性多尿、内分泌疾病、肾脏疾病减少:肾前性少尿、肾性少尿、肾后性少尿尿液外观血尿:尿液内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可以呈淡红色云雾状、洗肉水样或混有血凝快血红蛋白尿及肌红蛋白尿: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出现于尿中,尿液呈浓茶色、红葡萄酒色或酱油色胆红素尿:尿内含有大量的结合胆红素,尿液呈豆油样改变,震荡后出现黄色泡沫且不易消失,常见于阻塞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脓尿和菌尿:尿内含大量的脓细胞、炎性渗出物或细菌时,尿液呈白色混浊或云雾状乳糜尿和脂肪尿:尿液中混有淋巴液而呈稀牛奶状称乳糜尿3.气味:正常气味来自尿中挥发的酸性物质;长时间放置后尿素分解出现氨臭味;新鲜尿液即有氨味,见于慢性膀胱炎及尿潴留;有机磷中毒,尿带蒜臭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呈烂苹果味;苯丙酮尿症,尿有鼠臭味4.尿液比密:是指在4摄氏度条件下尿液与同体积纯水的重量之比尿比密受尿中可溶性物质的量及尿量的影响。

实验诊断学(考试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实验诊断学(考试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三一文库()*电大考试*第一章血液学检查(一)红细胞检查一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测定临床意义:相对性增多:血浆容量减少,使得红细胞容量相对增加。

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亢、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绝对性增多(红细胞增多症):A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是血中红细胞生成素增多所致。

包括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因血氧饱和度减低所引起。

红细胞增多的程度与缺氧程度成正比。

红细胞生成素非代偿性增加:是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患有关B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特点为红细胞持续性显著增多,全身总血容量增加,白细胞和血小板也不同程度增多。

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红细胞增多为主的骨髓增殖性疾病生理性减少:婴幼儿及15岁以前的儿童、老年人、妊娠中晚期可见病理性减少:见各种贫血:①溶血性贫血——红细胞破坏增多:红细胞内在、外在异常②巨幼红细胞贫血(红细胞生成减少):骨髓造血障碍、细胞分化和成熟障碍③红细胞丢失过多二网织红细胞的检测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的细胞。

由于胞质内还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染色,呈现浅蓝或深蓝色的网织状细胞临床意义: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旺盛,常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及某些贫血病人治疗后,如补充铁或维生素B12及叶酸后。

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骨髓造血功能减低,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三红细胞沉降率ESR红细胞沉降率: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率临床意义:1、生理性增快:12岁以下的儿童、60岁以上的高龄者、妇女月经期、妊娠三个月以上2、病理性增快:风湿热、结核病等炎症性疾病;组织损伤及坏死;恶性肿瘤;各种原因导致血浆球蛋白相对或绝对增高;贫血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肾病综合症、黏液水肿3、血沉减慢:严重贫血、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和纤维蛋白原含量重度缺乏者,血沉可减慢,临床意义较小四血细胞比容HCT/PCV血细胞比容,又称血细胞压积,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临床意义:1、增高: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浓缩,用于计算补液量的参考2、减低:见于各种贫血五 ABO血型系统ABO血型鉴定:ABO血型抗体能在生理盐水中与相应红细胞抗原结合而发生凝集反应交叉配血试验:受血者血清加供血者红细胞悬液相配一管——主测,供血者血清加受血者红细胞相配一管——次测,两者合称交叉配血临床意义:输血;新生儿同种免疫溶血病;ABO血型与器官移植;亲缘鉴定;可疑血迹、精斑、毛发的鉴定;某些疾病相关性的调查(二)白细胞检查白细胞分类: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一白细胞的分类计数临床意义:中性粒细胞增多:急性感染(化脓性球菌感染最常见)、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及骨髓增值性疾病及恶性肿瘤中性粒细胞减少:感染(革兰阴性菌感染、病毒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物理化学因素损伤、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中幼粒或早幼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等过敏性疾病;血吸虫病、蛔虫病、钩虫病等寄生虫病;湿疹、剥脱性皮炎等皮肤病;血液病;某些恶性肿瘤;某些传染病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常见于伤寒、副伤寒初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或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临床意义甚小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过敏性疾病、血液病、恶性肿瘤嗜碱性粒细胞减少:无临床意义淋巴细胞增多:病毒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移植排斥反应淋巴细胞减少: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的治疗;放射性损伤、免疫缺陷性疾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三)血小板的计数临床意义:血小板减少:①血小板的生成障碍,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反射性损伤②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③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脾肿大、血液被稀释等血小板增多:①原发性增多,见于骨髓增值性疾病②反应性增多,见于急性感染、急性溶血(四)凝血因子检测一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原理:在受检血浆中加入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试剂和Ga2+后,观察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临床意义:APTT延长:见于因子Ⅱ、Ⅴ、Ⅷ、Ⅸ、Ⅹ、Ⅺ、Ⅻ、PK(激肽释放酶原)、HMWK(高分子量激肽原)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尤其用于细胞因子Ⅷ、Ⅸ、Ⅺ缺乏以及他们的抗凝物质增多;监测普通肝素和诊断狼疮抗凝物质的常用试验APTT缩短:血栓性疾病和血栓前状态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原理:在被检血浆中加入钙离子和组织因子,观测血浆的凝固时间临床意义:PT延长:先天性凝血因子Ⅰ、Ⅱ、Ⅴ、Ⅶ、Ⅹ缺乏;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纤溶亢进、DIC、使用抗凝物质和异常抗凝血物质PT缩短::血液高凝状态如DIC早期、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多发性骨髓瘤等,但敏感性和特异性差第二章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检测第一节尿液检测一尿液:是血液经过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和排泌所产生的终末代谢产物,尿液的组成和性状可反映机体的代谢状况,并受机体各系统功能状态的影响二尿液标本的收集:(标本)应在半小时之内送检1 首次尿:清晨首次尿2 随即尿:用于门诊和急诊病人的临时检验3 24小时尿:清晨8点(此时的膀胱刚刚被排空)到第二天早上8点(此时做最后一次的采集)4 餐后尿:午餐后2小时收集尿标本三尿液标本的保存1 冷藏2~8摄氏度保存6~8小时2 加入化学试剂:甲苯、甲醛、麝香草酚、盐酸、冰乙酸四一般性状检查尿量增多:暂时性多尿、内分泌疾病、肾脏疾病减少:肾前性少尿、肾性少尿、肾后性少尿尿液外观血尿:尿液内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可以呈淡红色云雾状、洗肉水样或混有血凝快血红蛋白尿及肌红蛋白尿: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出现于尿中,尿液呈浓茶色、红葡萄酒色或酱油色胆红素尿:尿内含有大量的结合胆红素,尿液呈豆油样改变,震荡后出现黄色泡沫且不易消失,常见于阻塞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脓尿和菌尿:尿内含大量的脓细胞、炎性渗出物或细菌时,尿液呈白色混浊或云雾状乳糜尿和脂肪尿:尿液中混有淋巴液而呈稀牛奶状称乳糜尿3.气味:正常气味来自尿中挥发的酸性物质;长时间放置后尿素分解出现氨臭味;新鲜尿液即有氨味,见于慢性膀胱炎及尿潴留;有机磷中毒,尿带蒜臭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呈烂苹果味;苯丙酮尿症,尿有鼠臭味4.尿液比密:是指在4摄氏度条件下尿液与同体积纯水的重量之比尿比密受尿中可溶性物质的量及尿量的影响。

实验诊断学考试重点

实验诊断学考试重点

血液检查Examination of Blood 血液:不断地流动于人体的循环系统中,直接或间接参与全身各个组织器官的新陈代谢、功能调节及维持人体内、外环境间的平衡,完成各项生理功能活动。

血液的组成Composition of Blood有形成份:RBC、WBC、PLT无形成份血浆:H2O 1— 92%蛋白、酶、维生素、激素、电解质、胆红素、葡萄糖、尿素、肌酐、血脂、抗体、血液一般检查General Examination of Blood(血常规)血液有形成份的组成参考值、临床意义何谓MCV、RDW红细胞形态观察Erythrocyte count (RBC)红细胞计数Hemoglobin determination (Hb) 血红蛋白测定Leukocyte count (WBC) 白细胞计数Differential leukocyte count白细胞分类Platelet count ( PLT) 血小板计数特点:红、白细胞都比成人高,红细胞呈“生理性巨幼红细胞贫血”的表现,白细胞呈感染的表现(粒细胞增高并左移)红细胞计数 Erythrocyte Count方法:显微镜计数法;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计数法操作:用等渗稀释液将血液作 200 倍稀释,滴入血细胞计数板中静止 1—2 min,于高倍镜下计数 5 个中方格红细胞总数,经换算即得每升血液中血红细胞数。

公式:RBC/L= 5个中方格总数×5×10´200×106报告格式:Δ.ΔΔ×1012/L 3。

81×1012 /L参考值(男)4。

0~5。

5×1012/L(女)3.5~5.0×1012/L(新生儿)6。

0~7。

0×1012/L各种红细胞的形态平均红细胞容积(MCV):MCV=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数红细胞数参考值:80-100 FL 红细胞容积分布宽度 (RDW):RDW=S.D./ 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体积参考值:11.5—14.5%RDW的统计学实质是红细胞大小的变异系数 CV临床意义:(增加)相对性增高:各种原因导致的血浆容量减少,使红细胞相对增多。

实验诊断考试重点总结(word文档)

实验诊断考试重点总结(word文档)

一、血液检查第一节、血液的一般检查1.红细胞:(1)贫血轻度 HGB< =120;中度 HGB< = 90;重度 HGB< =60;极重度 HGB< =30生理性:儿童、妊娠、老年病理性:①红细胞生成减少:如缺铁性贫血、再障、慢性肾病等②红细胞破坏过多③失血:各种失血性贫血(2)贫血:①三个诊断指标: RBW、HB、Hct②四个鉴别指标: MCV 、MCH 、MCHC 、BDW 。

2、网织红细胞: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的未完好成熟的红细胞,反响骨髓造血功能状态。

增添: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旺盛,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减少:骨髓红细胞系增生减低,见于再障、溶血性贫血再生阻挡危象、白血病3、白细胞:①病理性: a 上升:细菌感染、创伤、中毒、溶血出血及肿瘤。

b 下降:病毒感染、脾亢、血液病、自己免疫病及药物理化因素损害。

②核左移:中性粒细胞杆状核甚至天真细胞上升见于严重感染。

中度核左移即类白血病反响。

核右移: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见于巨幼贫。

③淋巴细胞增添:见于感染性疾病、某些血液病。

淋巴细胞的相对增多是诊断再障的重要指标。

淋巴细胞的绝对增添常有于病毒性疾病及结核病等。

异型淋巴细胞增添常有于传单等病毒性感染疾病。

4.血小板减少:⑴生成阻挡:如再障、急性白血病⑵破坏或耗资增添: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DIC 等第二节、红细胞沉降率检测红细胞沉降率( ESR)简称血沉,是指在必然条件下红细胞沉降的速度。

血沉的病理性增快:结核、风湿、肿瘤。

①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 )是反响内源性凝血系统最常用的代表试验。

是监测肝素的首选指标。

②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是外源凝血系统较为矫捷和最为常用的精选试验。

PT 延长见于维生素缺乏等。

二、骨髓细胞学检查:1、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①对各型白血病②恶性组织细胞病③巨幼细胞性贫血④再障⑤多发性骨髓瘤。

拥有决定性意义2、骨髓增生程度分为五级:①极度活跃1:1(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巨幼贫②明显活跃10:1 增生性贫血(骨髓呈良性增生)③活跃20:1 正常骨髓、某些贫血④减低50:1 非重型再障⑤极度减低200:1 重型再障贫。

(完整版)实验诊断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_考试前复习用

(完整版)实验诊断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_考试前复习用

1、网织红细胞参考值成人:0.005~0.015(0.5~1.5%)新生儿:0.03 ~0.06(3~6%)绝对值:24~84×109 / L2、溶血性贫血是RBC寿命缩短、破坏加速,超过骨髓造血代偿能力时所引起的一组贫血。

属于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3、血细胞的发展规律原始→成熟[ 胞体] 大→小(巨核细胞相反)[ 胞浆] 量:少→多染色:深蓝→浅蓝→浅红颗粒:无→有,非特异性→特异性[ 胞核] 大→小(巨核细胞相反)核型:规则→不规则染色质:细致疏松→粗糙密集→紧缩成块核仁:有→无核膜:不明显→明显[ 核浆比] 大→小(巨核细胞相反)4、粒红比值的定义:粒细胞系统各阶段总和与有核红细胞系统(成熟红细胞除外) 总和之比。

正常值:2~4 : 15、造血干细胞既可产生和自己功能相同的细胞,又能产生造血祖细胞及各种不同系列的血细胞。

造血干细胞的特点: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多向分化能力6、骨髓增生程度的分级(1-10%)(0.5-1%)(<0.5%)临床意义:增生极度活跃:亢进增生明显活跃:旺盛增生活跃:基本正常增生减低:减低增生极度减低:衰竭7、骨髓各细胞比例:名称比例(%)粒细胞系统40-60红细胞系统20淋巴细胞系统20单核细胞系统<4浆细胞系统<2巨核细胞系统7-35个/L8、尿液比重参考值:成人在1.015 - 1.025间,晨尿一般大于1.020临床意义:增高: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出血热少尿期﹑失水等肾血流灌注不足。

降低:大量饮水﹑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出血热多尿期﹑尿崩症。

若持续固定在1.010左右,提示肾实质严重损害。

9、渗出液与漏出液鉴别:10、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用系统学理论对实验全过程进行分析,找出影响实验结果的各个环节,制定措施加以控制11 参考值范围参考值是指对抽样的个体某项目检测所得的值;所有抽样组测得的平均值加减2个标准差即为参考值范围。

12 医学决定水平(Medicine decide level ,MDL)是指不同于参考值的另一些限值,通过观察测定值是否高于或低于这些限值,可在疾病的诊断中起排除或确认的作用,或对某些疾病进行分级或分类,或对预后作出估计,以提示医师在临床上采取何种处理方式或决定采取某种治疗措施等等。

实验诊断学知识点大汇总(二)2024

实验诊断学知识点大汇总(二)2024

实验诊断学知识点大汇总(二)引言概述:实验诊断学是医学领域中的一门重要学科,通过对不同疾病患者进行一系列实验室检查和诊断,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原因和进一步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对实验诊断学的知识点进行大汇总,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实验诊断学的基本概念和常见技术。

正文:一、血液学检查1. 血红蛋白检测- 血红蛋白浓度测试- 血红蛋白电泳检测- 血红蛋白病的诊断- 血红蛋白异常的鉴定2. 血细胞计数- 白细胞计数与分类- 红细胞计数与测定- 血小板计数与评估- 血比容与血细胞压积测定- 血涂片的制作和鉴定3. 凝血功能检查- 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纤维蛋白原定量检测- 凝血酶时间(TT)测定- D-二聚体的测定- 凝血酶原活动度的测定4. 骨髓检查- 骨髓穿刺技术- 骨髓片的制作和染色- 骨髓象的分析与判读- 骨髓增生与骨髓抑制的判定- 骨髓液细胞的分类和计数5. 其他血液学检查- 血型鉴定与配型- 免疫球蛋白定量测定- 血浆脂肪谱检测- 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外周血片的鉴定与诊断二、生化学检查1. 肝功能相关检查- 肝酶谱的测定- 胆红素检测- 肝细胞功能指标的测量- 葡萄糖酸脱氢酶测定- 胆汁酸测定2. 肾功能相关检查- 血肌酐浓度的测定- 尿素氮浓度的测定- 尿酸的测定- 尿液分析- 尿蛋白定量的测定3. 血脂检测- 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的测定-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检测- 磷脂、游离脂肪酸的测定- 血浆脂肪酸谱的检测- 脂蛋白电泳的测定4. 其他生化学检查- 血糖的测定- 血尿酸的测定- 单胺氧化酶的测定- 血硫酸软骨素的测定- 骨碱性磷酸酶的测定三、免疫学检查1. 免疫球蛋白定量测定- 免疫球蛋白A(IgA)定量测定- 免疫球蛋白G(IgG)定量测定- 免疫球蛋白M(IgM)定量测定- 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的检测- 免疫复合物检测2. 自身抗体检测- 抗核抗体的检测- 抗细胞小器官抗体的检测- 抗核糖体抗体的检测- 抗线粒体抗体的检测- 抗髓鞘抗体的检测3. 细胞免疫学检查- 淋巴细胞亚群的测定- 术后抗感染免疫功能的测定- 血清胸腺素测定- 分子免疫学的应用- 细胞因子检测4. 过敏反应检测- 皮肤过敏原测试- 血清技术过敏原检测- 免疫法过敏原检测- 放射免疫法过敏原检测- 组织细胞过敏原检测5. 免疫功能检查- B细胞功能的测定- T细胞功能的测定- 自然杀伤细胞活性的测定- 相互作用结合试验- 免疫球蛋白转录程度的检测四、微生物学检查1. 细菌检查- 常规细菌培养方法- 细菌形态学观察- 革兰氏染色- 生理生化特性鉴定- 临床微生物培养方法2. 病毒检查- 病毒分离与培养方法- 病毒形态学观察- 免疫电镜技术- 核酸扩增技术- 免疫学检测方法3. 真菌检查- 真菌培养方法- 真菌形态学观察- 看自学真菌生长条件- 鉴别方法- 抗真菌药物敏感试验4. 寄生虫检查- 常规寄生虫检测技术- 寄生虫形态学观察和分离- 寄生虫生活史和细胞感染- 血液寄生虫的检测和鉴定- 寄生虫免疫学检测方法5. 抗微生物药物敏感性试验- 环境菌株敏感性试验- 临床分离菌株敏感性试验- 耐药菌株检验与鉴定- 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的判读- 具体病原体敏感性测定五、遗传学检查1. 色谱技术与远程转位技术2. 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3. Southern印迹杂交技术4. Northern印迹杂交技术5. DNA测序技术总结:实验诊断学是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对血液学、生化学、免疫学、微生物学和遗传学等方面的检查,为医生提供疾病的客观数据和诊断依据。

实验诊断学知识点大汇总(一)2024

实验诊断学知识点大汇总(一)2024

实验诊断学知识点大汇总(一)引言概述:实验诊断学是临床医学中重要的学科之一,它涉及到很多诊断实验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技巧。

本文将对实验诊断学的知识点进行大汇总,并分为五个大点进行阐述。

通过本文的学习,读者将能够深入了解实验诊断学的重要内容,提高对临床实验的理解和操作水平。

一、实验诊断学概述1. 实验诊断学的定义和作用2. 实验诊断学的分类3. 实验诊断学的发展历程4. 实验诊断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二、实验室常规检验1. 血液学检验a. 血常规检验b. 凝血功能检验c. 血型鉴定d. 共享病原体检验2. 尿液学检验a. 尿常规检验b. 尿妊娠试验c. 尿液有形成分检验d. 尿培养和药敏试验3. 生化学检验a. 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检验b. 肝功能检验c. 肾功能检验d. 电解质检验e. 血脂检验三、免疫学检验1. 免疫学基础知识a. 免疫反应的基本原理b. 免疫球蛋白的分类和功能c. 免疫细胞的种类和功能d. 免疫系统的器官和组织2. 免疫学检验方法a. 免疫荧光法b.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c. 免疫电泳d. 免疫沉淀法e. 免疫组化方法四、微生物学检验1.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a. 微生物的分类和形态特征b. 微生物的培养方法c. 微生物的鉴定方法2. 常见致病微生物的检验a. 革兰氏染色b. 细菌培养和鉴定c. 真菌培养和鉴定d. 病毒检验e. 寄生虫检验五、分子诊断学1. 分子诊断学基础知识a. DNA的结构和功能b. RNA的结构和功能c. PCR技术原理d. 基因测序和基因突变检测方法e. 基因表达和基因组学2. 常见分子诊断方法a. 荧光定量PCRb. 基因芯片技术c. 基因重组技术d. 蛋白质质谱法e. 基因编辑技术总结:实验诊断学是临床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对实验诊断学进行了大汇总。

从实验诊断学的概述开始,我们深入了解了实验室常规检验、免疫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和分子诊断学的知识点。

实验诊断学复习要点

实验诊断学复习要点

四、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检验 1、尿液红、白细胞、常见上皮细胞和管型的参 考值及意义 2、尿量及其意义 3、血尿及其意义 4、尿蛋白的分类和临床意义 如选择性蛋白尿以白蛋白为主,无大分子蛋白 如肾小管性蛋白尿以小分子蛋白为主, β2-微 球蛋白( β2-M)增高。 5、便的外观及意义 如白陶土色便主要见于梗阻性黄疸 6、便隐血及其意义
7、脑脊液检查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8、出血的鉴别
9、脑脊液中酶的检查 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CK(肌酸激酶)、 LDH(乳酸脱氢酶) 10、漏出液和渗出液的鉴别 如比重、凝固性、粘蛋白定性 11、阴道分泌物清洁度及评价指标
12、精子活动力分级(在37度检测) • a级:精子呈高速直线运动 • b级:精子呈中速直线运动 • c级:精子呈缓慢或非前向运动 • d级:精子呈不动状态 • 参考值:60min内,a级精子25%以上,或ab之和 ≥50%
一、血液一般检验 1、熟记常用实验指标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值、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血 小板计数、网织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及影响因素 2、掌握血细胞比容(Hct)、红细胞平均值参数、红细 胞体积的分布宽度(RDW) 3、红细胞形态异常及意义 如球形红细胞常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泪滴型细胞见于骨髓纤维化,为本病的特点之一。 口形细胞见于遗传性口形细胞增多症 靶形红细胞见于地中海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 贫血)
AST、 ALT、 LDH等。
反应肝合成功能的酶:
胆碱酯酶( ChE )、 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CAT)
3、有关急性心梗(AMI)时血清酶的变化 1)乳酸脱氢酶同工酶(LD)检测显示LD1 升高最为明显 2)溶栓治疗再灌注后会出现血清CK活性 一过性的增高 3)CK-MB达峰值时间越早,预后越好 4)胸痛患者在3~8小时出现CK-MB升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第一部分血液的一般检验名词解释1.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 5 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化学药物治疗后。

2.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出现晚、中、早幼粒细胞及杆状核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

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等。

4.网积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

表明骨髓造血功能的指标。

5.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等6.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而获得。

对贫血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7.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较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深蓝紫色或蓝黑色的颗粒称为中毒颗粒,多见于较严重的化脓性感和大面积烧伤等情况。

8.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低限,称为贫血。

9.小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中央淡染区扩大,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

见于低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

10.血细胞比容:又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问答题1.网织红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是什么?答:网织红细胞计数(Ret)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1)判断骨髓增生能力,判断贫血类型:①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

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尤其急性溶血)、急性失血;造血恢复期可见Ret短暂和迅速增高,是骨髓功能恢复较敏感的指标;②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危象。

( 2)评价疗效,判断病情变化:Ret 是贫血患者随访检查的项目之一。

(3)骨髓移植后监测骨髓造血恢复。

2.红细胞沉降率(血沉)病理性增快的临床意义:答:病理性增快可见于:①各种炎症:感染是血沉加快最常见的原因,如急性细菌性感染;结核病、结缔组织炎症、风湿热等慢性炎症于活动期血沉增快,病情好转时血沉减慢,故血沉(ESR)可动态观察病情变化。

②组织损伤及坏死:见于较大范围组织损伤或手术创伤。

心肌梗死时血沉增快,而心绞痛时血沉多正常,可作为两者鉴别指标。

③恶性肿瘤血沉增快,而良性肿瘤血沉多正常。

④高球蛋白血症。

⑤贫血。

⑥高胆固醇血症。

血沉是较为常用而缺乏特异性的指标,血沉常作为疾病是否活动的监测指标。

6.简述白细胞增多的常见生理情况及特点。

答:饱餐,情绪激动,运动,高温,严寒等,新生儿,胎儿期,妊娠>5 个月后及分娩等可见白细胞增多。

其特点:都是一过性的,通常不伴有白细胞质量的变化。

7.简述中性粒细胞有那些形态异常的改变答⑴中性粒细胞中毒性改变A.核变性B.中毒颗粒C.空泡形成D.杜勒小体E.细胞大小不均;⑵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⑶棒状小体;⑷其它:与遗传有关的异常形态变化。

9.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的定义及临床意义答: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而获得。

对贫血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⑴用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⑵用于缺铁性贫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10.红细胞沉降率的定义及影响因素答: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等11.按贫血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可分为几类答:⑴红细胞生成减少:①造血干细胞或红系祖细胞增殖与分化异常;② DNA 合成障碍;③血红蛋白合成障碍;④红细胞生成调节异常;⑤不能分类或多种机制;⑵红细胞破坏增多:①红细胞内在异常②红细胞外在异常;⑶红细胞丢失12.简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

答:⑴过敏性疾病;⑵寄生虫病;⑶皮肤病;⑷血液病;⑸某些恶性肿瘤;⑹某些传染病;⑺其它,如风湿性疾病常伴有增多。

第二部分骨髓细胞学检查名词解释1.粒红比值:骨髓中粒细胞系的百分数除以有核红细胞系的百分数,参考值为2~4:1。

2.巨幼细胞贫血:是由于叶酸及(或)维生素B12 缺乏使DNA 合成障碍所引起的一组贫血。

3.Ph 染色体:Ph 染色体典型的核型为t(q:22)(q34:q11),是慢粒的遗传标志。

4.急性白血病MICM 分型:指急性白血病的形态学(Morphology),免疫(Iosmunology,I) 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s) 分子生物学(MolecularBiology)分型。

5.急性白血病FAB 分型:1976 年法英美血液学家在传统形态学的基础上结合细胞化学染色制定FAB分型方案。

6.白血病: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其特征是造血组织中一系或多系细胞恶性增殖并浸润肝、脾、淋巴结等组织器官。

7. 白血病裂孔:白血病时,可见大量原始细胞伴少量成熟细胞,而缺乏中间过渡的细胞的现象。

8.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由于获得性骨髓造血干细胞受损导致一系、多系细胞减少,骨髓中增生活跃伴病态造血的一组疾病。

9. Auer 小体: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白血病细胞细胞质出现紫红色棒状、针状,一根或多根。

在原始细胞中出现,对诊断AML 有意义。

简述题11.缺铁性贫血的骨髓象表现: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红系增生明显,幼红细胞胞体小,胞浆少且兰,边缘不齐,常有核质发育失衡,成熟红细胞大小不等,中央淡染区扩大,粒系增生相对减低,巨核细胞无变化,外铁染色消失12.骨髓穿刺的适应症:造血系统疾病,血液病及相关疾病,恶性肿瘤骨髓转移,类脂质沉积病,不明原因的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贫血,寄生虫感染性疾病13. 骨髓穿刺的禁忌症:对严重的凝血因子缺陷病,如血友病等禁忌骨穿。

第三部分止血、凝血障碍的检查名词解释1.出血时间:将皮肤毛细血管刺破后,血液自然流出到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

2. 二期止血缺陷:指凝血和抗凝血异常所致的止血障碍。

3. 一期止血缺陷:指血小板和血管壁异常所致的止血障碍。

4. 外源性凝血途径:当组织和血管损伤后,TF 释放、Ⅶa 激活形成复合物(TF-FⅦa),该复合物可激活FX 的过程。

5.内源性凝血途径:当血管壁损伤后,Ⅻa 激活到形成复合物(FⅧa-Ca2+-FⅨa-PF3),该复合物可激活FX 的过程。

6. 凝血共同途径:指激活FX 到纤维蛋白形成的过程。

7.抗凝血系统:指抗凝血酶,蛋白C,蛋白S 等,它们对血液中被激活凝血因子能进行灭活。

简述题3.简述正常的止血机制?答:有效的血小板,完整的血管壁,凝血系统,抗凝系统、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以及血液流变学等功能完整性和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之间的平衡和生理性调节。

4.简述血管的止血作用:答:止血功能:(1)收缩反应(2)激活血小板(3)激活内外源凝血系统(4)局部血粘度的增高。

5.简述血小板的止血作用?答:血小板作用: (1)血小板粘附作用(2)血小板聚集作用(3)释放反应(4)促凝功能(5).维持血管的完整性血小板GP Ib-Ⅸ经VWF 介导粘附于胶原;血小板GPIIb/IIIa 经Fg 介导相互粘。

附;白色血栓形成等血型鉴定名词解释1. 血型系统:由若干个相互关联的抗原抗体组成的血型体系,称为血型系统。

2.何为交叉配血:受血者血清加供血者红细胞悬液相配一管为主侧;供血者血清加受血者红细胞液相配的一管为次侧;两者合称为交叉血。

第四部分尿液检查、肾功能检查名词解释1.管型:在一定条件下,肾脏滤出的蛋白质以及细胞或碎片在肾小管(远曲)、集合管中凝固后,可形成圆柱形蛋白聚体而随尿液排出,称为管型。

尿中出现多量管型表示肾实质有病理性变化。

2.酮体:是β-羟丁酸、乙酰乙酸、丙酮的总称。

3.选择性蛋白尿:肾小球病变较轻时,只有中小分子量的蛋白质(以清蛋白为主,并有少量的小分子蛋白)从尿中排出,而大分子量蛋白质(如IgA,IgG 等)排出较少,此种蛋白尿称为选择性蛋白尿,半定量多在+++~++++,典型病种是肾病综合征。

4.细胞管型:细胞含量超过管型体积的1/3,称为细胞管型。

5.颗粒管型:是由肾实质性病变崩解的细胞碎片、血浆蛋白及其他有形物凝聚于T-H 糖蛋白中形成的,颗粒总含量超过管型的1/3。

6.本-周氏蛋白(BJP):是免疫球蛋白的轻链,能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当浓度超过近曲小管重吸收的极限时,可自尿中排出。

7.镜下血尿:尿外观变化不明显,离心沉淀后,镜检时每高倍视野红细胞平均大于 3 个,称镜下血尿。

8.血尿:尿内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称为血尿。

9.透明管型:主要由Tamm-Horsfall 组成,尚有少量清蛋白和氯化物参与,为无色透明、内部结构均匀的圆柱状体,两端钝圆,偶尔含有少量颗粒。

10. 蛋白尿:当尿蛋白含量〉100mg/L 或〉150mg/24h( 小儿)4mg/m2/h),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反应即成为蛋白尿。

11.胆红素尿:尿内含有大量的结合胆红素,尿液成豆油样改变,振荡后出现黄色泡沫且不易消失。

12.肉眼血尿:每升尿中含血量超过1ml 时即可出现淡红色,称肉眼血尿。

13.肾小球源性血尿:由于红细胞通过有病理改变的肾小球基膜时,受到挤压损伤,其后在各肾小管中受到不同酸碱度和渗透压变化的影响,使红细胞出现大小形态及血红蛋白含量变化,此种血尿称为肾小球源性血尿。

常见于各类肾小球疾病。

.14 肾性糖尿:血糖浓度正常,由于肾小管病变导致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降低所致,即肾阈值下降产生的糖尿,又称肾性糖尿。

15、多尿:尿量多于2500ml/24h,称多尿。

可见于肾脏疾病和某些内分泌疾病。

16.肾清除率:系指双肾于单位时间内,能将若干毫升血浆中所含的某物质全部加以清除而言,用m1/分或L/24 小时表示。

17 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经肾小球滤出的血浆液体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

18 肾性糖尿:血糖正常,葡萄糖耐量试验正常而尿糖阳性,就称为肾性糖尿,系由于近端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功能减退所致。

19 内生肌酐清除率:肾单位时间内,把若干毫升血液中的内生肌酐全部清除出去,称为内生肌酐清除率。

20 少尿:尿量少于400ml/24h 或17/h,称少尿。

可见于休克、肾实质性改变及肾路梗阻等。

简答题1.病理情况下尿中形成哪几种管型?答:细胞管型、颗粒管型、透明管型、脂肪管型、蜡样管型2.肾小管性蛋白尿形成机理?答:炎症或中毒等因素引起近曲小管对低分子量蛋白质重吸收减弱所致。

3.病理性尿液外观有哪些改变?答:血尿、血红蛋白尿、胆红素尿、脓尿、菌尿、乳糜尿4.尿蛋白产生的机制?答:当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断裂或电荷屏障改变,使大量高、中、低分子量的蛋白漏出,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而出现于终尿中。

5.如何鉴别混浊尿?答:①尿酸盐沉淀:加热或加碱可溶解;②磷酸盐或碳酸盐沉淀:加酸后可溶解;③脓尿和菌尿:加热或加酸均不能使浑浊消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