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踏飞燕——文博解说词
马踏飞燕工艺品介绍作文
马踏飞燕工艺品介绍作文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介绍一个超级酷的工艺品——马踏飞燕!
这马踏飞燕啊,那造型简直绝了!你看那匹马,昂首嘶鸣,四蹄腾空,就好像要飞起来一样。
它的尾巴和鬃毛都在风中飘着,那股子威风劲儿,仿佛在说:“我就是这条街最靓的仔!”
再看它脚下踏着的那只飞燕,小巧玲珑的,被这骏马一踩,还一脸懵呢!但这一踩,可就踩出了千古的传奇。
这工艺品把马的速度和力量展现得淋漓尽致,仿佛下一秒,这马就能带着我们穿越时空,回到那金戈铁马的古代战场。
而且啊,这马踏飞燕的工艺也是相当精细。
每一条线条都那么流畅,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
无论是马的肌肉线条,还是飞燕的羽翼纹理,都让人忍不住感叹工匠的巧夺天工。
把这马踏飞燕放在家里或者办公室,那绝对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人看了心情都舒畅。
它不仅仅是个工艺品,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一种对自由和力量的向往。
怎么样,朋友们,听我这么一说,是不是对这马踏飞燕心动了呢?。
文物中国——马踏飞燕
文物中国——马踏飞燕马踏飞燕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雷台的东汉墓,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1983年10月,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6年定为国宝级文物。
马踏飞燕》是1969年在甘肃武威擂台东汉墓中出土。
这件古代青铜作品,作于公元220年前后,高34.5厘米,长41厘米。
这件两千年前制作的铜奔马造型生动,铸造精美,比例准确,四肢动势符合马的动作习性,为中外的许多考古学家和艺术家叹为观止。
奔马正昂首嘶鸣,举足腾跃,一只蹄踏在一只飞翔的燕子身上。
从力学上分析,《马踏飞燕》找到了重心落点,造成稳定性。
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烘托了骏马矫健的英姿和风驰电掣的神情,给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
既有力的感觉,又有动的节奏。
《马踏飞燕》也是中国青铜艺术的奇葩。
[1]马踏飞燕[2]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
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龙雀。
一匹躯体庞大的马踏在一只正疾驰的龙雀背上,小龙雀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表现了骏马凌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
其大胆的构思,浪漫的手法,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令人叫绝。
艺术家巧妙地用闪电般的刹那将一只凌云飞驰、骁勇矫健的天马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汉代奋发向上、豪迈进取的精神。
该作品不仅构思巧妙,而且工艺十分精湛;不仅重在传神,而且造型写实。
按古代相马经中所述的良马的标准尺度来衡量铜奔马,几乎无一处不合尺度,故有人认为它不仅是杰出的艺术品,而且是相马的法式。
名称来历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东汉铜奔马,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武威一座东汉灵帝时期的张姓将军墓,高34.5厘米,作疾速奔驰状,其右后蹄附一飞鸟,既表现其高度的浪漫主义意境,又稳定了铜马俑本身的重心,堪称我国古代青铜艺术中无与伦比的珍品。
但是,对于其名称长期以来却有着较大的争议。
关于“马踏飞燕”的名称,长期以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铜奔马”说虽然“铜奔马”的称谓比较直观明了,但是这具铜马俑的精妙之处是其后蹄下踏一飞鸟,仅以“奔马”名之,显然不足以表现其浪漫主义意境,因此有人将其称为“马踏飞燕[3]”,以表明奔马正在作凌空掠过燕背的飞驰。
洛阳古墓博物馆的导游词
洛阳古墓博物馆的导游词尊敬的各位游客,欢迎来到洛阳古墓博物馆!洛阳古墓博物馆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是一座集文物研究、保护、展示和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本馆陈列的文物包括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精美艺术品和珍贵文物,让人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的古代文化和历史。
接下来,我将带领大家参观洛阳古墓博物馆的主要展区,展示出丰富多样的文物和历史,让我们沉浸其中,感受古墓文化的独特魅力。
首先,我们来到博物馆的主展厅,这里展示着洛阳古代文化的瑰宝。
这里陈列了洛阳市境内出土的大量文物,其中最著名的是洛阳白马寺的马踏飞燕铜像。
这是一尊唐代的铜像,高约2.3米,是中国古代铜塑艺术的杰作,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它的造型优美,线条流畅,栩栩如生地展现了马儿飞奔的神态,让人赞叹不已。
接下来,我们来到陈列着洛阳古代墓葬的展区。
洛阳是中国墓葬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这里出土了众多精美的陶俑、漆器、铜器等文物。
其中最著名的是洛阳三彩,这是中国古代陶器的瑰宝之一,具有丰富多彩的色彩和精美的造型,描绘了古代人们的生活场景和社会风貌。
在古代墓葬的展区,还展示了一批古代贵族墓葬中出土的玉器和金银器。
玉器在古代中国代表着尊贵和权力,被视为君王的象征。
这些出土的玉器工艺精湛,纹饰瑰丽,展示了古代贵族生活的奢华和华丽。
继续向前,我们来到洛阳古墓博物馆的特色展区——“洛阳古墓文化展”。
这里展示了一批洛阳古代墓葬的实物和重要文献资料,让人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古代洛阳的历史和文化。
这些墓葬的文物包括了青铜器、玉器、漆器、陶俑等,每一件文物都寄托着古人的思念和祭奠之情,是研究古代社会和文化的重要依据。
在“洛阳古墓文化展”中,还展示了洛阳的艺术特色,比如洛阳壁画和佛教艺术。
洛阳壁画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瑰宝,它以饱含情感和雅致的线条勾画出了古代人们的生活和信仰。
佛教作为洛阳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展示,包括佛教造像、经书等文物,展示了佛教在洛阳的发展和影响。
收藏殿堂浅聊战汉青铜器杰出的艺术造形——马踏飞燕
收藏殿堂浅聊战汉青铜器杰出的艺术造形——马踏飞燕1969年9月出土于武威市雷台东汉墓并藏于甘肃省博物馆的青铜奔马通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0厘米,重7.3公斤。
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古代艺术品曝露于世的不多,因此这尊稀少的铜奔马因其特殊的造型再加上名人郭沫若的赞美一时轰动于世。
此件铜奔马于1983年被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96年被定为国宝级文物、2002年被列入禁止出国展览的珍贵文物。
白驹过隙,50年过去了,中国古代艺术品曝露于世的数量陡升,武威雷台东汉墓出土的青铜奔马已不再是“天下孤品”,造型完全相同的但尺寸大小不一、表面处理方法各异的铜奔马并不鲜见了。
请看下图:这件汉代青铜错银奔马尺寸硕大,高0.84M×最大长度直径1.2M,重量达15.9Kg。
马昂首扬尾,张口嘶鸣,三足腾空,右后足踏在飞鸟背上。
关于马踏飞燕的艺术造型一直有争议,现在的观点认为马踏的不是燕子应该是游隼,理由是游隼的俯冲时速高达321公里,而燕子的最快速度才120公里。
而且,鸟尾呈楔形与游隼尾近似,不是燕子的分叉形。
实际上自远古以来动物的艺术造型复合了多种动物特征而成的,因为古人不是要写实记录,而是要艺术地表达幻想中的神界,所以,古人就把各种动物的优点集中在一个想象的形象上从而赋予这个形象以超自然的能力。
因此,我们可以推理思维来看这件艺术品,古人要表现的是神界中的天马疾速如飞,甚至比神界中的神鸟还要快的意境!这只神鸟绝不是燕,应该是古人以游隼为原型的幻想中的神鸟!这只飞行速度最快的神鸟在和天马的追逐比赛中,充满自信的神鸟在回首想看看天马距离它还有多远的一刹那,天马的右后蹄就已经踏在它的背上了,天马的右前蹄和身躯前端已经超越了神鸟——天马已经超越了神鸟。
此器马的胸前有九字铭文,如图。
主纹饰为马的前肘与后胯的4块双凤构成的团凤纹。
马掌上一对简约化了的对凤纹。
马背上有11颗星星,是否有“披星戴月”的寓意呢?额头迎风飘逸的璎珞。
甘肃马踏飞燕大景区导游词
甘肃马踏飞燕大景区导游词尊敬的各位考官!您好!我是考生 XXX,我已经准备好了,可以开始了么!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马踏飞燕大景区参观游览。
我是此次马踏飞燕大景区的导游员小赵,我很荣幸陪同大家一起参观游览,下面将由我来为大家讲解马踏飞燕大景区。
相信大家对铜奔马“马踏飞燕”这个名字已经耳熟能详了,但是对雷台汉墓却不是那么太熟悉,别急,现在就请先听我把雷台汉墓给你慢慢道来。
大家眼前这个长方形的土台就是雷台,长 106 米,宽 60 米,俗称“灵均台”。
据说为前凉国皇帝张恭所筑,到了明代,在此台上建筑了道教的雷祖观。
因此被称为雷台,雷祖观在清初毁于战火,一度重修,再次彻底毁于 1927 年的武威大地震,现为 1933 年重修,有三星殿、雷祖殿、北斗七星殿等古建筑,规模庞大,气势壮观。
沿台阶而上,进里面参观,雷台之下就是汉墓了。
这座汉墓由前、中、后三室构成。
墓的进深为 40 米,通往墓室的道路两旁画有树状的灯台,一为三阶十二灯,一为三阶十三灯,非常奇特。
前室的两边有耳室,大家所知道的铜奔马和铜奔马仪仗当时就摆放于前室,有的佣身背面写有“张奴氏”、“张婢氏”的字样。
根据铭文,此墓应为张掖地方官张君和他妻子的合葬墓。
根据史书记载,张君推测为当时的张秀将军,他当时是张掖、武威的地方官,是一员勇猛的武将,擅长射箭,无人能及。
曹操的儿子率领军队与之作战,张秀射杀了曹子,操听到这个消息非常伤心,但他又是一位广纳人才的英雄,他使用各种手段使张秀降伏,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但张秀与曹的儿子关系并不好,曹的儿子继位后经常故意刁难张秀,没过多久张秀就抑郁而死。
去世后葬礼依照皇亲国戚的标准,随葬品非常多,除铜奔马外,还有金银铜铁、骨器、漆器、陶器等合计 231 件,艺术价值很高,这也难怪被称为“地下博物馆”了。
因身份贵贱、家资贫富而有很大差别。
西汉前期,贵族官僚大都把死人当作活人看待,将生人所用的车马、金银珠玉佩饰、丝织衣物、铜漆器皿、食品、钱币等葬入墓中;将房屋、田地、武士、奴仆和牲畜等制成模型和偶像随葬。
中华文化溯源丨其实,马踏飞燕踏的并不是燕子
中华⽂化溯源⼁其实,马踏飞燕踏的并不是燕⼦马是中国古⼈的“宠⼉”,⼏千年来备受赞誉。
在中国,有⼀匹铜奔马,它的意义已超越了⼀件普通的⽂物,它是中国旅游的“形象⼤使”,⾜迹遍布全国。
1983年,铜奔马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
它曾多次登上中国邮票的封⾯。
你也可以在全国⼤部分城市的⼴场或⽕车站看到它的⾝影。
李⽩为它写“银鞍照⽩马,飒沓如流星”,李贺为它写“龙脊贴连钱,银蹄⽩踏烟”,杜甫更是⽤⼀整⾸诗来描绘它:胡马⼤宛名,锋棱瘦⾻成。
⽵批双⽿峻,风⼊四蹄轻。
所向⽆空阔,真堪托死⽣。
骁腾有如此,万⾥可横⾏。
这⾸《房兵曹胡马诗》让⼀匹英姿飒爽的⼤宛马跃然纸上。
它是⽢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称“马踏飞燕”的铜奔马。
飞马对汉代帝王和汉代艺术⽽⾔是⼀个重要的吉祥符号。
同样值得玩味的是,成帝的⼀个擅长跳舞的嫔妃也叫飞燕。
防空洞中挖出的国宝下图这匹造型矫健精美的铜奔马出⼟于⽢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通⾼34.5厘⽶,长45厘⽶,宽13.1厘⽶,重7.3千克,埋藏时间约在东汉。
塑造者定格了奔马三⾜腾空、⼀⾜超越飞鸟的刹那瞬间,且让飞鸟回⾸惊顾,更增强奔马疾速向前的动势。
它是我国⾸批禁⽌出国(境)展览的国宝级⽂物。
1969年,武威县新鲜⼈民公社新鲜⼤队第⼗三⽣产队的社员在挖防空洞时,从当地⼀处名叫雷台的封⼟下⾯发现了⼀座堆满随葬品的古墓。
这座古墓是⼀座“⾼端洋⽓上档次”的⼤型砖室墓,不仅有前、中、后三室,前室和中室还附有三个⽿室,相当于⼀栋“三室三厅”的豪宅。
然⽽村民们挖开古墓却被⾥⾯“⽜头马⾯”的怪物吓了⼀跳。
原来,在⾦、银、铜、铁、⽟、⾻、漆、⽯、陶器等220余件⽂物的随葬品中,有39匹神态各异、活灵活现的铜马,⽽领头的正是这匹铜奔马。
与铜奔马同室出⼟的车马仪仗俑队国宝与⼈才⼀样,需要伯乐的慧眼垂青。
1971年,郭沫若陪同柬埔寨王国宾奴⾸相到访兰州,参观⽢肃省博物馆时,郭沫若对铜奔马“⼀见钟情”,认为其造型独特,既有风驰电掣之势⼜符合⼒学平衡原理,当场挥毫写下“四海盛赞铜奔马,⼈⼈争说⾦缕⾐”的诗句,将其命名为“马踏飞燕”。
历史趣谈“马踏飞燕”踏的并非燕子而是游隼?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马踏飞燕”踏的并非燕子而是游隼?导语:“马踏飞燕”是国内最著名的文物之一,不仅是因为它具有极高的考古价值,更重要的是其形象被定为中国旅游的标志而蜚声内外。
那么问题来了,“马踏飞燕”是国内最著名的文物之一,不仅是因为它具有极高的考古价值,更重要的是其形象被定为中国旅游的标志而蜚声内外。
那么问题来了,“马踏飞燕”踏的是不是燕子呢?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雷台墓。
这座墓穴的主人是东汉时期镇守“塞上江南”张掖的一位张姓长官和他的太太。
这座墓穴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包括金、银、铜、铁、玉、骨、石、陶器等陪葬品两百余件,铸造极为精致的铜车马、武士仪仗俑多达99件。
而在陪葬车马仪仗队的最前列,就是这匹铜奔马,它正做出极速飞驰的状态,前肢两蹄和后肢左蹄皆呈腾空状,后肢右蹄踩在一只飞鸟之上。
飞鸟则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
这个造型,既表达了奔马的“风驰电掣”,又巧妙地利用飞鸟的躯体扩大了铜像的着地面积,保证了奔马的稳定性,可谓匠心独具。
而且,这匹铜马的造型极其写实,它集西域马和蒙古马种的优点于一身,按古代《相马经》中所述的良马的标准尺度来衡量铜奔马,也是当之无愧的杰出艺术品。
铜奔马刚刚出土的时候并未引起重视。
直到1971年,郭沫若陪同柬埔寨亲王一行访问兰州,很偶然地看到了这匹铜奔马,当即大为赞叹,认为是文物中的宝中之宝,就算是拿到世界上都是一流的艺术品。
后来,着名的敦煌学家常书鸿看到铜奔马后也亲自为《光明日报》撰文,称其为“中华民族艺术传统中形神兼备、气韵生动、形妙而有壮气的杰作”。
铜奔马的声名才变得越来越大。
生活常识分享。
漫谈“马踏飞燕”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
漫谈“马踏飞燕”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马踏飞燕”,又称“铜奔马”、“马超龙雀”,1969年10月在甘肃省武威城北雷台下的东汉墓中发掘出土,它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厘米,重7.15公斤,纯铜铸造,现保存在甘肃省博物馆,已成为重点保护的国宝。
1983年10月被国家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
现在它已闻名海内外,飞(奔)向了世界的大洲、大洋。
高超的艺术造诣我有幸第一次看到这件稀世珍宝,还是1971年10月,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次全国性出土文物展览会上。
这尊“马踏飞燕”,一蹄着燕,三足凌空,昂首举尾,嘶鸣长空,呈飞奔壮。
它体形矫健俊美,气韵生动,神形兼备,是现实和浪漫想象的完美结合。
站在这尊瑰宝面前,我深深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和创作的艺术才华所折服。
无名氏作者把奔马的一足摆在了一只飞燕身上,让飞燕收足展翅,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瞬间凌空的骏马已超过了流星般急翔的飞燕。
作者用大胆的构思,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和娴熟精湛的技巧,使这个固定在平面上的马的艺术造型,变得腾飞起来,使人感到它有风驰电掣、瞬间千里的动感,有“天马行空”,势不可挡的气势,给人以豪迈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享受。
从这尊稀世的艺术珍宝使我联想到,过去看到的壁画、雕塑、浮雕或者马俑,表现“天马行空”及其神速飞奔的艺术手法,不论中国的还是外国的,不是给马背上插上翅膀,就是用云雾去衬托;有的壁画则用四名飞奔的“天人”各捧天马一蹄,表示天马的行空飞奔。
凡此种种,其结果只能把人引入神话传说中去,或者给人一种笨拙的感觉和缥缈的感觉。
而“马踏飞燕”则不然,古代无名艺术家奇妙而和谐地排除了地面和空间的障碍,解决了造型艺术中重量和速度、现实和想象之间的矛盾,同时又科学地合乎力学原理达到了平衡稳定的效果,完美、传神地在平面上塑造了一个凌空飞奔的天马形象。
“马踏飞燕”出土后,先在甘肃省博物馆展览。
1971年9月,郭沫若先生陪同柬埔寨宾努亲王从新疆回来,在访问兰州参观省博物馆过程中,当看到雷台汉墓出土的铜车、铜马群时,郭老忍不住拍案叫绝:“真有气魄!”“这是一件罕见的艺术珍宝。
东汉铜奔马解说词
东汉铜奔马解说词
各位朋友,今天我们要一同领略一件举世闻名的珍贵文物——东汉铜奔马。
大家看,这尊东汉铜奔马,又名“马踏飞燕”,它于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古墓。
它的造型可谓独具匠心,令人称奇。
从整体上看,这匹马呈飞奔之态。
它的头部高高昂起,马嘴微微张开,似乎在嘶鸣,那炯炯有神的双眼目视前方,充满了力量与灵动。
马的鬃毛随风飘扬,就像真实奔跑时被风拂动一般,每一根鬃毛都雕刻得细致入微,体现出了当时工匠极高的技艺水平。
再看它的身姿,膘肥体壮却不失矫健,肌肉线条清晰可见,显示出这匹马的强壮有力。
它的四肢舒展,前腿向前伸展,后腿用力后蹬,马蹄下仿佛生风,将马飞奔时的动态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最令人惊叹的部分,无疑是马脚下的那只飞燕。
这只燕子回首惊视,翅膀展开,燕尾上翘。
马的一只蹄子正好踏在燕子的背上,却给人一种燕子即将振翅高飞,而马正轻盈地掠过它上方的感觉。
这种设计不仅展现了马奔跑速度之快,快到可以踏在飞鸟之上,而且巧妙地利用了力学原理,让整个作品在动态中保持了平衡。
东汉铜奔马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稀世之宝。
它融合了写实与浪漫的手法,既真实地反映了马的形态特征,又通过马踏飞燕这一充满想象力的设计,赋予了作品无尽的艺术魅力。
它不仅是一件精美的青铜器,更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青铜铸造技术。
它在艺术史、文化史和科技史上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
地位,成为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让全世界都能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又见马踏飞燕
又见马踏飞燕作者:王琪来源:《丝绸之路》2012年第11期一匹传说中的天马,足尖踩着一只疾飞的紫燕,迎着朝阳,沐着春风,飞翔在汉朝的天空里,遨游在历史的天空下。
这个惊魂的瞬间被一位天才的艺术大师定格成绝版的风景,感动了世人不知多少个世纪的目光。
这就是精美绝伦、享誉中外的东汉青铜器——马踏飞燕。
如今,此图形又被作为武威市的城标,生动在凉州的显著位置,作为中国旅游的标志,翩跹在神州大地、三山五岳。
马踏飞燕是一件东汉时期的青铜马工艺品,又被称为铜奔马。
1969年9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雷台汉墓。
古代艺术家以娴熟精深的技巧,把奔马所具有的力量和速度融合成充沛流动的气韵,并浑然一体地贯注在昂扬的马首、流线型的身躯和四条刚劲的马腿上,那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曾使得一代诗人郭沫若深深折服,挥毫泼墨,写下了“四海盛赞铜奔马,人人争说金缕衣”的豪迈诗句。
它一经亮相,中国就为之陶醉,世界就为之激动。
它携带着大汉的雄风,驮载着民族的梦想,遥望过两汉的明月,浸润过唐宋的烟雨,翻越过明清的篱笆,一直来到盛世的今朝,至今仍神采飘逸,逸兴腾飞,气韵生动,异常完美。
它被作为国礼,馈赠过外国元首;它被嵌入邮票,漫游过世界各国;它出访世界、周游列国;它流经诗里,步入画中。
它就像一杯醇酒,醉了中国、醉了世界,它就像一曲仙乐,美了历史、美了灵魂。
它是武威的骄傲、甘肃的骄傲、中国的骄傲,更是世界文明的骄傲。
猎猎的回风拂去时光的尘埃,清澈的阳光镀亮荒远的历史。
又一次凝视着眼前这尊马踏飞燕的雕像,让人在感动中迷离,在迷离中清醒。
它的神圣、深邃、俊美与豪情,它的蓬勃、跃动、经典与遥远,深深地震撼着我的灵魂,激荡着我的心怀。
斑驳的铜绿闪烁着汉时的风流和喷薄的神采,飘逸的身姿散发着文化的芬芳和艺术的馨香。
我的思绪又回到汉时那个风云际会的峥嵘岁月。
那是一个开疆拓土、抵御外奴的辉煌年代,高祖亲征的神圣、文景盛世的华彩、武帝挥鞭的潇洒、丝绸路上的商旅、茶马贸易的红火,曾使这片土地异常明亮耀眼、大气雄浑,而多情的凉州词、醇美的葡萄酒、厚重的风土人文更是把这片土地吟唱得风姿万种、沉醉得豪情万丈、装点得摇曳多姿。
幼儿园传统文化案例:马踏飞燕 幼儿园传统文化
一、背景介绍幼儿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内涵,应当在幼儿园教育中得到充分的重视和传承。
本文将以传统文化经典案例之一的《马踏飞燕》为例,探讨如何在幼儿园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马踏飞燕》介绍《马踏飞燕》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壁画之一,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秦始皇陵园区内的秦始皇兵马俑坑。
这幅壁画长16.3米,高5.4米,绘有独特风格的马和飞燕,展现了古代工匠高超的艺术水平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一壁画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场景和社会风貌,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被誉为东方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三、《马踏飞燕》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意义1.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马踏飞燕》作为我国古代壁画艺术的杰作,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意义。
在幼儿园教育中,通过介绍和讲解《马踏飞燕》,可以帮助幼儿了解和认识我国传统文化,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2. 增强美育教育《马踏飞燕》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精湛的绘画技巧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
在幼儿园教育中,通过欣赏和学习《马踏飞燕》,可以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提高他们对美的认识和欣赏能力,促进其全面素质的发展。
3. 弘扬劳动精神《马踏飞燕》所展现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场景和劳动精神。
在幼儿园教育中,可以通过讲述《马踏飞燕》背后的劳动故事,引导幼儿树立勤劳勇敢、敬业奉献的思想观念,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勤奋好学的品质。
四、如何在幼儿园教育中融入《马踏飞燕》1. 知识讲解在幼儿园教育中,可以通过讲故事、画图、播放多媒体等形式,向幼儿介绍《马踏飞燕》的故事背景、艺术特点和历史价值,帮助其认识并理解这幅传统文化作品。
2. 手工制作可以组织幼儿进行手工制作,制作模仿《马踏飞燕》的壁画、剪纸或者手工小制品,让幼儿通过亲自动手制作,加深对《马踏飞燕》的印象,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创造力。
马踏飞燕导游词
马踏飞燕导游词马踏飞燕导游词篇一:导游词导游词吃过了饭下午我们将前往八达岭长城参观,车行这里叫做南口,它是八达岭长城所在的山谷——关沟的南出口。
关沟是镇守北京和明朝皇陵最为重要的地方,在关沟内总共设有四道关,八达岭是最外面的关,而南口则是最内侧的关。
不过在这里我们只能够看到一个烽火台和数十米的一段残城墙屹立在高速路的两侧。
在南口除了城墙和烽火台以外,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片气势磅礴的建筑群。
那就是曾经震动亚洲的在1996年准备兴建的沃德兰乐园,按照当时的设计图纸,它的面积将超过东京的迪斯尼乐园,成为亚洲第一大游乐园,按照这样的规模兴建,那么从这个大门口一直可以到达远处的山脚下,游乐园里还包括高级酒店、购物中心和美食街等。
按照当时的设想,它将成为中国甚至世界各国的游客来北京旅游的必去景点。
但是在1997年底,这个建设中的游乐园突然停工了,半年以后居然连建筑工人也撤退了,接下来的日子一直到今天,我们再没有看到这个游乐园恢复建设,每次去路过的时候只能看到这个建设一半的公园大门。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么大的一个游乐园忽然停工的呢,这得从这个公司的不科学运(来自: 博文学习网:马踏飞燕导游词)作开始说起,当他们在向社会公布自己的游乐园的规划图纸时候,他们仅仅注意公众的关注程度,以及后期的投资回报,而没有想到当地的居民更关注这条消息,因为在他们的规划图纸中还有一部分土地的价格没有谈妥,按照正常的惯例,离大门越远的地区价格会越便宜,可是这些果农看到图纸后贪心发作突然决定终止土地收购谈判,而恢复谈判的条件是原来价格的四倍,而突然遇到这样的困难,使得公司有点意想不到。
他们经过了考虑把原来的价格提高了一倍,那是什么概念呢,如果原来把土地卖掉只够你在市区内买两套房和一辆丰田车的,现在的价格你可以买四套房加一辆奥迪车了。
现在卖了我之后一辈子衣食无忧了,如果果农这样想,那可能所有土地就会马上谈妥。
可是人的欲望总是不断增加的,他们坚持守住原来的价格不变,没有办法,公司只好被迫停工,同时也是想给果农们一些压力,让他们明白如果土地没卖你还得种一辈子果树,但果农比较执着地认为你既然已经建好了大门,那么工程就肯定不会停下来了,这样坚持了有三个月左右,接下来大家都那时候发生了什么吧,1997年亚洲出现了空前的金融危机,整个亚洲的企业都陷入亏损状态,而这个公司可能也受到了很大影响,而这边的土地价格又一直谈不下来,最终他们决定放弃这个亚洲最大的游乐园的建设,把工程队伍撤走了。
马踏飞燕——东汉(零基础学古青铜器知识)
马踏飞燕——东汉(零基础学古青铜器知识)马踏飞燕——东汉1969年在甘肃省武威市雷泰汉墓中出土的“马踏飞燕”是中国古代铸造业最高的代表。
古代工匠如何在燕子上找到合适的位置来支撑整匹马,使其在当前位置稳定,这是令人印象深刻的。
该文物现存放于甘肃省博物馆。
1985年,“马踏飞燕”成为中国旅游业的标志。
“马踏飞燕”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
从力学上分析,马踏飞燕为飞燕找到了重心落点,造成稳定性,自出土以来一直被视为中国古代高超铸造业的象征。
1983年10月,“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
1985年铜奔马以“马超龙雀”这个名称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业的图形标志,并一直被沿用至今。
1986年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零基础学古青铜器知识1.在中国古代,青铜器从来都不是装饰品,它们被称作“礼器”,以精美的商周器物为代表的青铜礼器,是奴隶主贵族用于祭祀、宴飨、朝聘、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的用器,是使用者身份等级和权力地位的象征,是立国传家的宝器。
青铜礼器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工艺精美,其存在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显著特点。
2.中国青铜器不但数量多,而且造型丰富、品种繁多。
有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农具与工具、车马器、生活用具、货币、玺印,等等。
单在酒器类中又有爵。
角、觯、斝、尊、壶、卣、方彝、觥、罍、盉、勺、禁等二十多个器种,而每一器种在每个时代都呈现不同的风采,同一时代的同一器种的式样也多姿多彩,而不同地区的青铜器也有所差异,犹如百花齐放,五彩缤纷,因而使青铜器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而从文物鉴定的角度来说,无疑增加了鉴定的难度,鉴定难度大,反过来又使研究赏析更富有情趣,青铜器也更具有吸引力。
3.国内青铜器市场近几年虽有升温,但仍然存在缺陷。
清朝末年至民国,因为社会动荡,有很多传世的青铜器流散海外;改革开放至今,一些出土的青铜器也被走私出了,总体数量惊人,其中一些还是质量非常好的、连国内博物馆都没有的精品。
(完整版)武威导游词
(完整版)武威导游词1983年,国家旅游局正式把“马踏飞燕”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
“马踏飞燕”来自何处?她的故乡就在武威。
1969年,从武威雷台汉墓这座“地下博物馆”中出土了艺术绝品“马踏飞燕”(即铜奔马)。
其“形神兼备,气韵生动,形妙而有壮气”,在美、日、英、法等国展出后,被称为“艺术作品的最高峰”。
武威也被称为“中国旅游标志之都”。
进入雷台,你一眼就看见一匹如真马大的“马踏飞燕”的复制品“飞驰”在院中:铜奔马微微地偏向一侧的头高昂着,前面头顶的鬃毛和后面的马尾一致向后方飘飞,浑圆的躯体呈流线型,四肢动感强烈,三蹄腾空,右后蹄踏一展翅奋飞、回首惊视的“风神鸟”龙雀(俗称飞燕),全身的着力点都集中在飞行的龙雀背上,形成了一种极富感染力腾飞之势。
这一艺术形象不仅构思奇特、造型优美,而且完全符合力学平衡原理,完美地塑造了运动速度与整体平衡相统一的行空天马与飞雀。
“马踏飞燕”改变了传统天马的造型手法,使之蕴含着丰富的天马文化内涵,堪称青铜艺术的极品,充分表现了古代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铸造技艺。
墓室真正的入口,这个墓虽然在汉代就被盗掘过很多次,但这组马踏飞燕铜器居然就被留下来。
说盗墓一般都是家族性的,经常是父子两个齐上阵,而且一定是儿子在下面把东西往上递,父亲在上面接,为什么呢?因为如果父亲在下面的话,儿子一看有这么多东西,想独吞,可能不把老子拉上来就跑掉了。
盗墓的人一般都非常熟悉墓的情况,因为墓室通常是用砖彻成圆拱形,如果不熟墓室的情况乱挖的话,很可能会把墓穴挖塌而人财两空。
所以他们选的位置是非常精确的,不能高也不能低,差一点点都可能毁于一旦,因此,专家们非常怀疑就是当年建墓的工匠干的好事。
中央电视台正好有一个节目讲到雷台汉墓,说是解放后的事,当时有两个农民挖出了墓,看到很多的的铜马,就用三个大麻袋装起来,存在村的仓库里,准备当废铜卖掉,换一只真正的牛回来,好耕地,但这事还是传开来,引来了当地的文物官员,总算把文物抢救了下来。
我是小小讲解员搜集的资料文物,名称,朝代,外形,作用,价值
我是小小讲解员搜集的资料文物,名称,朝代,外形,作
用,价值
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
土于甘肃省武威雷台的东汉墓,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这件古代青铜作品,创作于公元220年前后,高34.5厘米,长41厘米。
骏马在中国古代是作战、运输和通讯中最为迅速有效的工具,而强大的骑兵也曾经是汉朝反击匈奴入侵,保持北部地区安定必不可少的军事条件,所以汉人对马的喜爱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朝代,并把骏马看作是民族尊严、国力强盛和英雄业绩的象征。
因此,出现大量的骏马只有右后足落在一只展翼疾飞的龙雀背上。
骏马粗壮圆浑的身躯显示了它强大的力量,但其动作又是如此轻盈,以致人们似乎忘记了它只是通过一足就将全身重量都放在了一只小小的龙雀身上。
它嘶的额鬃、尾巴都迎风飘扬,充满了“天马行空”的骄傲;龙雀正回首而望,惊愕于同奔马的不期而遇。
这简直就是古人“扬鞭只共鸟争飞”诗句的真实再现!马踏飞燕大胆的构思,浪漫的手法,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令人叫绝。
艺术家巧妙地用闪电般的刹那间一只凌云飞驰、骁勇矫健的天马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汉代奋发向上、豪迈进取的精神。
该作品不仅构思巧妙,而且工艺十分精湛;不仅重在传神,而且造型写实。
按古代相马经中所述的良马的标准尺度来衡量铜奔马,几乎无一处不合尺度,故有人认为它不仅是杰出的艺术品,而且是相马的法式。
甘肃省博物馆,永久收藏的马踏飞燕(4)——兰州5日(19)
甘肃省博物馆,永久收藏的马踏飞燕(4)——兰州5日(19)★旅游地点:甘肃省博物馆之丝绸之路文明展厅说句老实话,我心心念念把甘肃省博物馆列入这次旅行的必去行程单,为的就是这伯镇馆之宝“马踏飞燕”啊!别的文物倒也罢了,可是这件文物是一定要好好听讲解的,而且要听个完整版!大概很多游客和我们一样,对这件文物的兴趣远远大于其他展示品,所以很快就把“马踏飞燕”展示窗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
还好我们见机得快,抢占了最内圈的位置。
虽然“马踏飞燕”的名字已经闻名遐迩,不过文物部门却不用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而是用非常朴素的名字:“铜奔马”。
或者加个定语,“东汉铜奔马”。
官方文件上,又有一个名字“马超龙雀”,但不知道为什么,这个名字似乎很少人用。
《“马超龙雀”被定为我国旅游图形标志》的报道中,用的就是“马超龙雀”的名字。
之所以不用原称“马踏飞燕”,是因为马非凡马而是神马,即天马,而经过考证,所谓的飞燕也并非燕子,而是古代传说中的龙雀。
所以“马踏飞燕”这个名字就不那么准确了,可是更准确的“台超龙雀”却始终没能流行开来,究其原因,马踏飞燕平仄相间,读来琅琅上口。
而且一个“踏”字,就能让人联想到天马风驰电掣地奔跑于云端的豪迈形象。
铜奔马通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1厘米,重7.3千克,三足腾空,一足超掠飞鸟的瞬间,飞鸟回道惊顾,更增强了奔马急速向前的动势,全身的着力点集中于超越飞鸟的这一足之上,准确地掌握了力学的平衡原理,具有卓越的工艺技术水平。
讲解员口齿清晰,讲得也很细致,如果单凭我们三百六十度一寸寸看,是看不出更多东西来的。
铜奔马在动态飞扬下站立的问题,只有一足加上鸟形底座加以固定,显然是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即符合力学原理,又能使奔马的轻盈和物体的稳定得到完美的解决。
鸟形底座比较平,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更大一些。
鸟的头、双翅、尾呈伸展状态,如同一个三角支架,也增加了稳定性。
要知道,这匹铜奔马虽然不是全实心的,毕竟也重达七公斤多,只靠这么一个小小的着力点,通过足踏飞鸟背上保持平稳,其构思之精巧,让现在我们看到这件作品的人都叹为观止。
河西走廊人文之旅——雷台汉墓马踏飞燕铜车马
河西⾛廊⼈⽂之旅——雷台汉墓马踏飞燕铜车马P01▲雷台汉墓,位于武威市凉州区北关中路雷台公园内。
雷台是古代祭祀雷神的地⽅,因在⼀⾼约⼗⽶的⼟台上建有明朝中期建造的雷祖观⽽得名。
⽢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是⼀座建于东汉末年⾄魏晋初期的墓葬,2001年列⼊全国重点⽂物保护单位。
该墓虽多次被盗,但依旧出⼟230多件珍贵⽂物,其中武⼠俑17件,奴婢俑28件,铜马39件,铜车14辆,铜⽜1件,铜⼏1件。
其中最著名的是后来成为中国旅游标志的青铜奔马。
也就是马踏飞燕,⽬前原件收于⽢肃省博物馆。
进雷台公园,是⼀⼤型⼴场,⼴场内有按1:6⽐例放⼤的出⼟的99件铜车马仪仗俑。
P02▲铜车马仪仗俑队主车舆车通⾼36厘⽶,马⾼40厘⽶,铜车马出⾏仪仗,由38匹铜马、⼀头铜⽜、⼀辆斧车、4辆轺车、3辆辇车、2辆⼩车、3辆⼤车、1辆⽜车、17个⼿持⽭戟的武⼠俑和28个奴婢俑组成。
这是迄今为⽌发现数量最多的东汉车马仪仗铜俑,⽓势宏⼤,铸造精湛,显⽰出汉代群体铜铸的杰出成就。
P03▲P04▲P05▲铜车马仪仗俑队后是雷台观。
雷台观是河西⾛廊著名的道教胜地,为明、清古建筑群,因正殿供奉雷祖⽽得名。
据碑⽂记载:"雷台观之设历年久远⽆可考证,唯查⼤明天顺年间,冰雹伤⽲,敕建重修,培助风脉"。
雷台观建于明朝天顺年间,顺治五年毁于战⽕,于1933年重修。
P06▲P07▲观宇修筑在⾼台之上,主要建筑有风神殿、雷祖殿、三皇殿等,因没有开放,未能参观。
P08▲汉墓位于⾼台之下。
2号汉墓墓室顶端呈拱形,由序列整齐的砖块堆砌⽽成,砖⽯之间未⽤任何粘剂,全靠⼒学的作⽤相互⽀撑。
汉墓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等部分组成,其中墓道长19.34⽶,墓室分前、中、后三室及配以左右⽿室三处。
据出⼟马俑胸前铭⽂记载,系“守张掖长张君”之墓,约在公元186-219年之间。
P09▲P10▲P11▲P12▲⽿室中的铜车马。
P13▲P14▲P15▲P16▲P17▲P18▲P19▲P20▲P21▲P22▲P23▲P24▲。
铜奔马开场白
铜奔马开场白关于东汉铜奔马-马踏飞燕马踏飞燕也称马超龙雀,是东汉青铜艺术的杰出代表。
一匹千里马正在疾驰飞奔,它体态健美,昂首扬尾,张口嘶鸣,三足腾空,右后蹄下踏着一只飞鸟。
飞鸟展翅欲飞、惊愕回首。
一切都发生在瞬间,却给人以无比宽阔的想像空间。
中国古代匠师运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以丰富的想像力,精巧的构思,娴熟的匠艺,把奔马和飞鸟绝妙地结合在一起,以飞鸟的迅疾衬托奔马的神速,造型生动,构思巧妙,将奔马的奔腾不羁之势与平实稳定的力学结构凝为一体,它所具有的蓬勃的生命力和一往无前的气势,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铜奔马(马踏飞燕)(东汉)通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0.1厘米1969年甘肃省武威县雷台汉墓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科技小品如何写“科技”,是指文章内容以反映总结自然科学的成就为主。
这类文章大都是前沿性的科技动态或边缘性学科,代表着当前最新的科研成果,体现着科技发展动态。
“小品”,一是指这类文章多运用的是文艺性笔调,有趣味性、人文性,像《南州六月荔枝丹》《沙尘暴》;二是指这类文章内容是科学普及性的,不是专业知识的教科书;再者,文章篇幅短小,千字左右。
“鉴赏”是说阅读的主要目的不只是学习掌握文章所介绍的科技知识,重要的是理解欣赏文章的表达思路、方式方法、语言运用等。
高考选这类文章也不是考科技知识,而是考查对语文知识的综合和运用。
科技小品毕竟是科技知识的介绍,文章常常运用一些新的概念,长句较多,内容集中,信息密度较大,理解起来相对困难。
不过,仍然属于说明文的范畴,我们沿着阅读说明文的一般思路,即说明的对象、介绍的要点、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修辞手法运用、语言特点等去顺藤摸瓜,就不难获得正确的理解和评价。
介绍马踏飞燕的说明文200字马踏飞燕,为东汉青铜器。
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
形象矫健俊美,别有风姿。
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着地小学美术老师招聘的基础知识小学美术教师招聘考试主要考:1、文化综合考核,专业技能考核2、文化考试题目不定,笔试一般会考一些美术理论方面的知识(有时会考美术史方面的知识)3、口试,会就校方提出的问题进行口头回答(也和美术有关啦)很像面试。
马踏飞燕发现50 周年
Encyclopedia collection收藏百科101今年是国宝马踏飞燕发现50周年。
说起马踏飞燕,小学生也知道一二。
那篇小学课本里《马踏飞燕》的文章至今读起来仍朗朗上口:“看!这匹铜制的骏马,膘肥身健,体形匀称,鬃毛整齐,四蹄坚韧有力。
它头微微后仰而稍向左歪,尾巴向后扬起。
它张开大口,人们仿佛听到了它的高亢的嘶鸣声。
”这件东汉铜奔马,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马高34.5厘米,长44.5厘米,宽10厘米,重7.15公斤。
其铸造工艺为范铸马身,然后再与马尾、马腿、蹄下飞鸟等部件分别铸合制作而成,铜腿内夹有铁芯以增强支撑力和强度,铸造工艺在当时非常先进。
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县城的雷台,出土时残破不全,颈部有1厘米大小的洞孔数个,尾巴断裂,之后送到故宫博物院后由著名青铜器说起这件宝贵文物的伯乐,非历史学家郭沫若莫属了。
1971年9月19日,郭沫若先生偕夫人陪同柬埔寨王国民族团结政府宾努首相带领的政府代表团访问我国西北地区时,专门参观了甘肃省博物馆。
当时由甘肃省博物馆的临时负责人王毅接待并讲解,当看到这件铜奔马时,郭沫若先生不仅发出了“天马行空,独来独往,就是拿到世界上去,都是一流的艺术珍品”的感慨。
此时王毅同志提议道:“铜奔马蹄下踩的这只鸟从形象特征和创作者的匠心来看,我们认为是只燕子。
创作者意在用飞速最快的鸟衬托马速,而鸟中飞速最快者正是飞燕,能否将这一造型称作‘马踏飞燕’呢?”郭沫若略加思索后连声称妙,“马踏飞燕”这个名称便为后人所熟知。
郭沫若回到北京后的第二天,便与当时的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商定马上将这件青铜马调京,充实北京故宫正在举办的出土文物展览。
铜奔马在京展出后,立刻震动了史学界和考古界,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后来铜奔马又赴法国、英国展出。
英国观众将它誉为“绝世珍宝”“天才的中国马”,参观者无不为之叹服。
在美国展出时,铜奔马跃上巨幅海报成名扬世界。
1983年,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踏飞燕
1.简介:
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为东汉青铜器,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东汉铜奔马,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雷台墓。
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
马踏飞燕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
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
一匹躯体庞大的马踏在一只正疾驰的龙雀背上,小龙雀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表现了骏马凌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
2.地位:
汉代乃是我国开疆拓土、抵御外奴的辉煌年代,汉高祖的亲征、文景的盛世、武帝时卫青、霍去病等的开通西域,使得西域各国慑服於大汉天威,而纷纷遣使通汉,广开经贸的交流大门。
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这批雷台汉墓出土的青铜陪葬器物,不仅是一批非常优美的古代艺术作品,更重要的是在近两千年之後,还能见到汉代马的精神面貌,这不能不说是我国科学技术史上的一次惊人发现。
1983年10月,“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 1985年武威市将“马踏飞燕”定为象征武威腾飞的城标;
1986年定为国宝级文物。
2002年,是中美建交30周年之际,布什总统来华访问,国家主席
江泽民将原大仿制24K镀金青铜仿制品“马踏飞燕”作为国礼赠与来访的美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
3.出土经过:
1969年,武威新鲜公社社员在雷台南部开挖战备地道,一件出人意料的事件发生了。
几镐头下去,只听轰隆一声,砖墙上出现了一个黑洞。
当人们爬到里面才发现,那是一间用青砖砌成的墓室。
里面遍地是排列整齐的铜人、铜车、铜马等,旁边还有座棺床,里面呈放着两具尸骨架,在尸骨脚下堆放着几件陶罐。
第二天傍晚,公社王队长叫人将原来封好的洞口又重新打开,将里面所有值钱的东西全部装进了麻袋,悄悄用架子车转移到大队库房里藏了起来。
在没有保护措施和任何考古工作者参与的情况下,这座古墓就这样被揭开了。
那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对文物的不重视,古墓遭到了严重破坏。
半个月以后,武威派党寿山和张有专门负责调查,追缴失散文物。
经过反复动员并耐心解释这批文物的重要价值,许多农民纷纷交出了私藏在家中的文物,队长王洪尚这才同意让他们去看看那些藏匿在大队库房里的文物。
他们对这批重要文物进行了详细登记,并将藏匿在大队库房里的文物全部转移到文庙收藏保管。
4.艺术价值:
“马踏飞燕”是东汉艺术家的经典之作,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稀世之宝,铜奔马微微地偏向一侧的头高昂着,前面头顶的鬃毛和后面的马尾一致向后方飘飞,浑圆的躯体呈流线型,四肢动感强烈,
三蹄腾空,右后蹄踏一展翅奋飞、回首惊视的“风神鸟”龙雀(俗称飞燕),全身的着力点都集中在飞行的龙雀背上,形成了一种极富感染力腾飞之势。
这一艺术形象不仅构思奇特、造型优美,而且完全符合力学平衡原理,完美地塑造了运动速度与整体平衡相统一的行空天马与飞雀。
马踏飞燕改变了传统天马的造型手法,使之蕴含着丰富的天马文化内涵,堪称青铜艺术的极品,充分表现了古代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铸造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