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尔基因分离定律的探究过程

合集下载

孟德尔第一定律(基因的分离定律)全

孟德尔第一定律(基因的分离定律)全

隐性致死:隐性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显性致死:显性基因具有致死作用,分为显 性纯合致死和显性杂合致死。
配子致死:指致死基因在配子时期发生作用,
从而不能形成有生活力的配子现象。
显、隐性性状的判断 方法一:定义法
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即为显性,没有 表现出来的即为隐性:甲×乙→甲,则甲为 显性。
方法二:性状分离法 具一对相同性状亲本杂交→子代性状分离比 为3∶1→分离比为3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方法三:遗传系谱图中显、隐性判断 ①双亲正常→子代患病→隐性遗传病 ②双亲患病→子代正常→显性遗传病
基因的分离定律
1.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 组合定律Ⅱ 2.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
1.亲子代基因型、表现型及其概率 的判定及计算 2.遗传病系谱中遗传病(显、隐性) 类型判定及发病率的计算 3.运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定律 有关问题 4.应用遗传基本规律分析解决一些 生产、生活中生物的遗传问题
方法Ⅱ
1、性状类概念
共显性:F1同时表现双亲性状的遗传现象。 如ABO血型中的IAIB为AB型。
异常的性状分离比
例如:两只杂合黑鼠生下的四只小鼠不一定符 合3黑1白,可能是全黑,也可能全白,甚至既 有黑又有白,但比值不是3:1。
• 当子代数目较少时,不一定符合预期的分离比。
异常的性状分离比
某些致死基因导致性状分离比发生改变:
交实验。利用假说—演绎法,摩尔根
找到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证据;沃森
和克里克提出了DNA半保留复制。
相关训练:《讲》P55例2
解答遗传学试题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审题,明确相对性状并判断显隐性 第二步:判断遗传方式(常染色体还是伴性遗 传)
第三步:推导基因型,写出遗传图谱

孟德尔定律—分离定律(普通遗传学课件)

孟德尔定律—分离定律(普通遗传学课件)
为了解释这些遗传现象, 孟德尔提出了遗传因子假设。
一、遗传因子假设
(二)遗传因子假设的内容 1.遗传性状是由遗传因子 (hereditary determinant)决 定的
2.每个植株的每一种性状都 分别由一对遗传因子控制 3.每一配子(性细胞)只有 成对遗物体所表现的性状,简称表型。它是基因型和外 界环境作用下具体的表现,是可以直接观测的。 豌豆:红花和白花 小麦:无芒与有芒 果蝇:红眼与白眼 人类:单双眼皮,有无酒窝,有无耳垂,蝶形与镰形红细
胞……
小麦的无芒与有芒
果蝇红眼与白银
三、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
外界环境条件不变时
红花(CC) 白花(cc) 若纯合体 隐性纯合体
测交法
×
Ft
红花(Cc) 杂合体
编著者 申顺先;审阅者 卢良峰
红花(Cc) 白花(cc) 若杂合体 隐性纯合体
测交法
×
红花(Cc) 杂合体
白花(cc)
Ft
纯合体
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测交,若后代不分离全开红花则该红花植株 为纯合体(CC),若分编离著为者 申红顺先 花;与审阅白者花卢良则峰 其为杂合体(Cc)。
4.不同基因型的合子及 个体存活率相同。
三、分离比例的实现条件
5.各种基因型个体处在一致的正常环境条件下,并有较 大的群体。
结论
五个条件中任何一个条件不能满足都会导致偏离这 些比例。
由此可见,表型比例3∶1、1∶1只是分离定律的一种表
现形式而已。
《遗传学》
自交法验证分离定律
引言
孟德尔的分离定律是完全建立在一种假设的基础上,这个 假设的实质是杂种细胞里同时存在显性与隐性基因(即C与c 基因),并且这一成对基因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彼此分离,互 不干扰,因而产生C和c两种不同的配子。

不同方法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

不同方法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

不同方法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的分离定律是孟德尔发现的第一遗传定律。

在大量的实验过程中,孟德尔发现,在一对相对性状中,表现型不同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产生的F都表现为显性性状;而F 自11在减数分裂交产生F,都出现显隐性状近似3:1的性状分离比。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F21过程中,等位基因分离,产生了两种不同类型的配子,不同配子间随机结合,就出现了特定的性状分离比。

那么,关于分离定律的验证,应选取什么方法呢,通常,能验证分离定律的方法有三种。

一、测交法测交法是课本中给出的验证分离定律的方法。

具体做法是:让杂种F与隐性纯合子杂1交,后代出现两种不同的表现型,比例为1:1,从而能够证明F产生了两种不同类型的配1子,即分离定律是存在的。

这种方法是验证分离定律最常用的方法。

它只适用于能够比较容易进行测交的生物,对于植物中很难把雌蕊和雄蕊分开的生物,则不适合。

二、自交法除了测交法之外,自交法也是验证分离定律的较好方法,尤其是对于一些不方便进行测交的生物种类。

具体做法是:F自交,产生的F中会出现两种表现型,比例近似为3:1。

12这个特定的性状分离比,也能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花较小的两性花植物进行分离定律的验证,多采用这种方法。

此方法简单易行,结果明确。

三、花粉鉴定法对于一些特殊的生物,可以采用一些特殊的鉴定方法。

如:非糯性水稻与糯性水稻的花粉,遇碘会呈现不同的颜色,那么,我们就可以直接通过鉴定花粉来确定配子的基因型,从而对分离定律进行验证。

另外,利用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观察单倍体幼苗的一些性状,或用秋水仙素处理之后,观察正常植株的性状,也可以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

在不同的题目中,根据涉及的生物种类的不同,我们可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寻找最佳的方法来进行分离定律的验证。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引言基因是生物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它决定了个体的遗传特征。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是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对于理解基因的传递和变异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探讨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概念、实验证据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I. 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的分离定律是指在杂交过程中,父本的两个基因分离并独立地传给子代的定律。

这一定律由格里高利·孟德尔在19世纪提出,并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得到了验证。

A. 孟德尔的豌豆实验孟德尔通过对豌豆的杂交实验,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

他选取了具有明显差异的性状进行杂交,例如花色、种子形状等。

通过连续进行多代的杂交实验,孟德尔观察到了一些规律性的现象。

B. 孟德尔定律的内容孟德尔总结出了三个基本定律: 1. 第一定律:也称为单因素遗传定律或分离定律。

即在杂交过程中,两个互相对立的基因副本(等位基因)分别来自于父本的两个基因组合,并独立地传给子代。

这就保证了基因的纯合性和杂合性的维持。

2. 第二定律:也称为双因素遗传定律或自由组合定律。

即两个不同的性状在杂交过程中独立地传递给子代。

这说明基因在遗传过程中是相互独立的。

3. 第三定律:也称为自由组合定律的互换定律。

即在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通过互换(交叉互换)来进行重组,从而形成新的基因组合。

C. 孟德尔定律的意义孟德尔的豌豆实验揭示了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的规律,为后续的遗传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这些定律对于理解基因的传递、变异以及遗传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孟德尔的定律还为遗传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农业和生物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II. 自由组合定律自由组合定律是指在杂交过程中,不同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配子形成过程中独立地组合的定律。

这一定律由托马斯·亨特·摩尔根等科学家在20世纪初通过果蝇实验得到了验证。

A. 摩尔根的果蝇实验摩尔根通过对果蝇的杂交实验,发现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孟德尔豌豆实验实验报告(3篇)

孟德尔豌豆实验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通过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验证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即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2. 理解基因的显隐性、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概念。

3. 掌握测交法验证遗传规律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遗传的规律。

他认为,每个个体都有两个基因控制同一性状,这两个基因可能相同(纯合子)或不同(杂合子)。

在形成配子时,这两个基因会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遗传给后代。

孟德尔提出了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即:1. 基因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

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 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三、实验材料1. 豌豆种子:红花与白花、高茎与矮茎、圆粒与皱粒等。

2. 玻璃器皿:培养皿、试管等。

3. 实验工具:镊子、剪刀、放大镜等。

四、实验方法1. 选择具有不同性状的豌豆种子,进行杂交实验。

2. 观察并记录杂交后代的性状表现。

3. 通过测交法验证孟德尔的遗传规律。

五、实验步骤1. 选择红花与白花豌豆进行杂交,得到F1代。

2. 观察F1代的性状表现,发现F1代均为红花。

3. 将F1代与白花豌豆进行测交,得到F2代。

4. 观察并记录F2代的性状表现,发现F2代红花与白花的比例为3:1。

5. 选择高茎与矮茎豌豆进行杂交,得到F1代。

6. 观察并记录F1代的性状表现,发现F1代均为高茎。

7. 将F1代与矮茎豌豆进行测交,得到F2代。

8. 观察并记录F2代的性状表现,发现F2代高茎与矮茎的比例为3:1。

9. 选择圆粒与皱粒豌豆进行杂交,得到F1代。

10. 观察并记录F1代的性状表现,发现F1代均为圆粒。

11. 将F1代与皱粒豌豆进行测交,得到F2代。

12. 观察并记录F2代的性状表现,发现F2代圆粒与皱粒的比例为3:1。

高中生物14基因的分离定律(一)孟德尔的杂交实验-知识讲解

高中生物14基因的分离定律(一)孟德尔的杂交实验-知识讲解

基因的分离定律(一)孟德尔的杂交实验编稿:闫敏敏审稿:宋辰霞【学习目标】1、(重点)掌握孟德尔杂交实验成功的原因。

2、理解相关概念:自交、杂交、父本、母本、正交、反交、性状、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遗传因子等。

3、(难点)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4、(难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要点梳理】要点一: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1、与豌豆有关的基础知识(1)两性花和单性花同一朵花中既有雄蕊又有雌蕊,这样的花成为两性花。

一朵花中只有雄蕊或者只有雌蕊,这样的花成为单性花,玉米、花瓜的花都是单性花。

(2)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做自花传粉,如豌豆。

一朵花的花粉传到同一植株的另一朵花的柱头上,或一朵花的花粉传到不同植株的另一朵花的柱头上叫做异花传粉。

(3)闭花受粉豌豆花的雄蕊和雌蕊都被花瓣紧紧地包裹着,在花瓣展开之前,雄蕊花药中的花粉就传到了雌蕊柱头上,这种受粉方式成为闭花授粉。

(4)雄蕊和雌蕊雄蕊包括花药和花丝两部分,花药中有花粉。

花药成熟后,花粉散发出来。

雌蕊由柱头、花柱、子房三部分组成。

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中的胚珠发育成种子,胚珠中的受精卵发育成胚,受精的极核发育成胚乳。

(5)父本和母本不同植株的花进行异花传粉时,供应花粉的植株叫做父本,接收花粉的植株叫做母本。

(6)去雄将作为母本的植株在杂交前先去掉为成熟花的全部雄蕊,叫做去雄。

(7)人工异花传粉将母本去雄后,套上纸袋,待花成熟时,再采集另一植株的花粉,撒到已去雄的雌蕊柱头上,再套上纸袋。

2、豌豆做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高清课堂:基因的分离定律(一)孟德尔的杂交实验 364174 豌豆做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1)豌豆是闭花、自花传粉的两性花。

自然情况下豌豆是纯种。

(2)豌豆花大,便于去雄和实施人工异花授粉(杂交)。

(3)豌豆成熟后籽粒都留在豆荚中,便于观察和计数(统计)。

(4)豌豆具有多个稳定的、易于区分的性状。

分离定律的创建过程

分离定律的创建过程

分离定律的创建过程是孟德尔在做豌豆杂交实验时,用豌豆纯种高茎与纯种矮茎作亲本杂交,得到的都是高茎豌豆,高茎豌豆自交,后代既有高茎豌豆,也有矮茎豌豆,且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之比接近3:1。

基于该实验现象,孟德尔提出了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的;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四个假设,从而发现了分离定律。

分离定律又称孟德尔第一定律,其要点是决定生物体遗传性状的一对等位基因在配子形成时彼此分开,随机分别进入一个配子中。

该定律揭示了一个基因座上等位基因的遗传规律,是遗传学三大定律之一。

孟德尔基因遗传和分离定律

孟德尔基因遗传和分离定律

孟德尔基因遗传和分离定律孟德尔基因遗传和分离定律是遗传学中的经典理论,它由奥地利的修士格雷戈尔·约翰·孟德尔在19世纪中叶首次提出,并通过豌豆杂交实验进行了验证。

这些定律不仅为遗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的进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背景格雷戈尔·孟德尔在15年发表了他的《植物杂交实验》,首次系统地阐述了遗传单位的传递规律,被后世称为孟德尔遗传学。

他选用豌豆(Pisum sativum)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的杂交实验,揭示了基因在后代中的传递方式及其组合规律。

孟德尔的工作为后来的遗传学家们提供了重要的实验范本和理论支持。

第一定律:单因遗传定律孟德尔的第一定律说明了基因以及其对应表型的传递规律。

在孟德尔的实验中,他观察到某些性状表现为显性和隐性形式,并且在第一代杂交中显现出显性性状,但在后代中隐性性状可以重新表现出来。

这一定律形成了“基因不会相互融合,而是独立地遗传给后代”的基本观点。

第二定律:分离定律孟德尔的第二定律(也称为分离定律)阐明了基因的分离和重新组合。

在自交实验中,孟德尔观察到在F2代中,各种基因型的比例为1:2:1,而表型比例为3:1。

这表明了基因在受精过程中是独立分离的,并且随机组合形成后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遗传学的现代发展孟德尔的遗传学定律为后来的遗传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0世纪初的孟德尔遗传学经过扩展和改进,融入了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知识。

DNA的发现和结构解析使得基因的物质基础得以明确,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机制也逐渐被揭示。

在当今的遗传学研究中,孟德尔的遗传定律仍然是基础课程中的重要内容。

虽然现代遗传学已经超越了孟德尔时代的限制,但其提出的遗传单位和基本遗传规律仍然适用于多种生物,为遗传学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稳固的基础。

伦理和应用随着遗传学研究的深入,孟德尔定律也引发了许多伦理和社会问题的讨论。

遗传工程和转基因技术的出现使得基因可以更加精确地操作和改变,这对农业生产和医学治疗带来了巨大的潜力,同时也带来了风险和争议。

孟德尔分离定律试验方法

孟德尔分离定律试验方法

孟德尔分离定律试验方法
孟德尔分离定律试验方法是基因遗传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研究方法,它的原理是通过研究不同基因的遗传规律来研究基因的传递和表达,从而探究基因遗传规律。

那么,孟德尔分离定律试验方法的具体步骤是什么呢?
第一步:筛选纯合子(纯合子指同一基因两个等位基因相同的个体)。

通过交配筛选出两个具有同一基因的同种生物,例如选出两个红花颜色相同的豌豆植株,这两个植株都是红花纯合子。

第二步:杂交生育。

将具有不同基因的两个植株杂交,例如将一个红花植株与一个白花植株进行杂交。

第三步:育种后代。

将杂交所得的F1代进行自交,例如将杂交所得的红花白花杂种再进行杂交,得到F2代。

此时,F2代已经具有了异秉性状,如红花和白花。

第四步:统计和分析。

统计并计算F2代中不同性状的出现频率,例如红花和白花的比例。

如果符合孟德尔定律,红花色和白花色的比例应该是3:1。

通过以上四个步骤,我们可以得出不同基因的遗传规律,并进一步探究基因的传递和表达。

需要注意的是,孟德尔分离定律试验方法是一种理论研究方法,需要非常严谨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才能得到可靠的结果,因此在进行孟德尔分离定律试验时,需要遵循科学严谨的方法和原则。

总之,孟德尔分离定律试验方法是遗传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它使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基因传递和表达的规律,为遗传学及其它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基础和支持。

孟德尔在发现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

孟德尔在发现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

孟德尔在发现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孟德尔是一位奥地利的天主教修士,他通过实验发现了遗传的分离定律,为遗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下面是孟德尔在发现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

首先,孟德尔选择了豌豆作为研究对象。

豌豆具有多个性状,如花色、花型、种皮色等,这使得孟德尔可以轻易地观察和记录。

孟德尔首先选择了两个纯合的豌豆品种,即在花色、花型等性状上纯粹的品种进行交配。

一个纯合的豌豆品种是指其后代中表现出相同性状的个体在自交或杂交时都会产生相同性状的后代。

孟德尔从选定的品种中选择了两个差异显著的性状进行研究,例如花色的差异。

一种豌豆品种的花色是紫色,另一种是白色。

然后,孟德尔进行了花色的杂交实验。

他将两个不同花色的纯合豌豆品种进行了杂交,即将紫色品种的花粉授精到白色品种的花上,使其交配。

结果显示,所有杂交后代的花色都是紫色。

这让孟德尔得出一个初步的结论,即在杂交中,显性性状(紫色花)会压制隐性性状(白色花)的表现。

接着,孟德尔进行了第二代的实验。

他将第一代杂交后代自交,即将紫色花的豌豆植株自花授粉。

奇迹发生了!结果显示,第二代后代中,约有三分之一的植株表现出白色花,剩余的三分之二为紫色花。

这一结果让孟德尔深感震惊,因为他预计第二代后代的花色应当继续为紫色。

通过进一步的实验证明,白色花的豌豆植株作为杂交后代与自身交配时,白色花的性状再次出现,并且数量大致为三分之一孟德尔从这一结果中推断出,性状表现的比例与个体遗传因子有关。

他将这些遗传因子命名为遗传控制因子(即遗传单位)。

孟德尔进一步运用组合数学的原理来解释他的实验结果。

他发现杂交后代的比例与二项式展开的结果非常相似,即:"a+b"的n次幂,其中a 表示一个性状的纯合品种,即具有一对相同的性状的遗传控制因子,b则表示另一个性状的纯合品种,即具有另一对相同的性状的遗传控制因子,n为后代的代数。

孟德尔的实验结果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比例关系来解释:在第一代杂交中,紫色花和白色花的比例为3:1(即3个紫色花:1个白色花),在第二代中,紫色花和白色花的比例为3:1中的3:1,即9个紫色花:3个白色花。

1-1 第2课时 孟德尔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和分离定律

1-1 第2课时 孟德尔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和分离定律

知识概览
一、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1.实验目的:通过模拟实验,理解遗传因子的分离、配子的 随机结合与性状之间的数量关系,体验孟德尔的假说。
2.实验装置 (1)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 雌、雄生殖器官;甲、乙小桶内 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 (D球与d球分别代表显性遗传 因子和隐性遗传因子)。 (2)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组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 配子的随机结合。
3.实验过程 (1)在甲、乙两个小桶中放入两种彩球各10个。 (2)摇动两个小桶,使小桶内的彩球充分混合。 (3)分别从两个桶内随机抓取一个小球,组合在一起,记下两 个彩球的字母组合。 (4)将抓取的彩球放回原来的小桶,摇匀。 (5)按步骤(3)和(4)重复做30次以上。 4.实验结果:彩球组合中,DD∶Dd∶dd≈1∶2∶1。
典例剖析 某同学做了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在两个小桶 内各装入20个等大的方形积木(红色、蓝色各10个,分别代表 “配子”D、d),分别从两桶内随机抓取1个积木并记录,直至抓 完桶内积木。得到的结果为DD∶Dd∶dd=12∶6∶2,因此他 感到有些失望。下列建议不合理的是( )
A.把方形积木改换为质地、大小相同的小球,以便充分混合 B.每次抓取后,应将抓取的配子放回原桶,保证每种配子被 抓取的概率相等 C.重复抓50~100次,保证实验统计样本数目足够大
一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重难归纳
1.模拟内容及结果、结论
模拟内容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①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 殖器官 ②甲、乙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 雄配子 ③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组合,模拟生物在 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①彩球组合类型的数量比 为 DD∶Dd∶dd≈1∶2∶1 ②彩球组合代表的显性与 隐性类型的数量比约为 3∶1

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发现过程

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发现过程

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发现过程孟德尔这个名字,大家听着是不是有点耳熟?对,就是那个搞遗传学的大佬!咱们今天就来聊聊他发现遗传定律的过程。

这可不是简单的故事哦,里面有很多趣味和戏剧性,绝对让你觉得,哎呀,科学原来也可以这么好玩!咱们得从孟德尔的背景说起。

他可不是一开始就知道自己会成为遗传学的奠基人。

他是个修道士,生活在19世纪的奥地利,日复一日地在修道院里种植物。

说起来,这个工作听着挺乏味,但他可没闲着,心里一直有个小火苗,那就是对植物遗传的好奇。

想想看,谁会想到一个修道士居然会对遗传学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呢?孟德尔在他的实验中,专注于豌豆这种植物。

他发现,豌豆有各种各样的特征,比如颜色、形状、大小,简直就像是一场豌豆的时装秀。

他细心观察这些特征,并开始进行杂交实验。

哎呀,听起来就像是植物界的“恋爱”,对吧?他把不同特征的豌豆混在一起,看看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

经过一番折腾,他发现下一代的特征并不是简单的混合,而是有规律可循,这可把他乐坏了。

经过大量的实验,孟德尔总结出了他的“遗传定律”。

第一个定律叫“分离定律”,这意思是说,父母的基因会在子代中分开。

好比说,你的父亲给你一颗豌豆的红色基因,你的母亲给你一颗绿色基因,结果你可能会变成一个红绿相间的豌豆。

第二个定律是“独立分配定律”,简单说就是每一对基因是独立遗传的,互不干扰,真是个神奇的规律!可是,故事并不是这么简单。

孟德尔的研究一开始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可。

大家都觉得他这玩意儿太奇怪,简直是异想天开。

他的论文在当时就像是一条石沉大海,没人搭理。

想想那时的他,心里肯定五味杂陈,有点苦涩又有点无奈。

不过,他可没放弃,依然坚持自己的研究。

时间一晃,到了20世纪初,孟德尔的工作终于被科学界重视了。

这时候,一些科学家重新翻阅他的论文,发现他的理论真的是金子般的宝贵。

于是,孟德尔成了遗传学的“老祖宗”,他的发现为后来的科学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真是应了那句老话,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努力总会有回报!说到这里,孟德尔的故事就像是一个传奇,充满了坚持和勇气。

孟德尔对遗传定律的研究历程

孟德尔对遗传定律的研究历程

孟德尔分离定律的研究历程摘要:孟德尔遗传定律发现是遗传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转折,孟德尔遗传定律本身也是遗传学上一个重要的定律。

而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研究历程及研究思路更是对科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对孟德尔分离定律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过程、研究思路进行了总结探讨。

关键词:孟德尔基因分离遗传实验思路研究正文:一、孟德尔遗传定律研究背景:在孟德尔研究遗传现象之前,人们对遗传学存在着很多错误的认识。

一开始人们对人类的产生的解释为神创论,及人们普遍认为近亲结婚对遗传有利等。

在孟德尔所处的时代,许多学者认为生物的遗传是1868年达尔文提出的融合遗传。

该理论主张两亲代的相对性状在杂种后代中融合而成为新的性状而出现,也即子代的性状是亲代性状的平均结果,且以这种方式传递的遗传性状的后代中不分离。

当时的人们也普遍相信融合遗传,认为后代是父母性状融合的结果,比如说黑人和白人通婚后生下的小孩肤色皆介于中间,如果一个白人到黑人部落生活、繁衍,他的后代的肤色会变得越来越黑,白肤色这种性状最终会消失。

到了18世纪中叶,欧洲处于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时期,此时人们对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进行了较系统的试验研究。

德国植物学家科尔罗伊德(1733—1806)首次创立了科学的杂交方法。

明确了一些遗传学上常用术语,如性状(即生物所表现的特征的总称。

)、相对性状(即一个性状的不同表现或相对差异,如花色中的红色和白色是一对相对性状)等19世纪时期,1827年,德国植物学家盖特纳用相对性状不同的两种类型玉米杂交时,的杂种二代两种类型的个体数目之比为3:1。

孟德尔所崇敬的法国植物学家诺丹(1815—1899),先后进行一万多种杂交试验,涉及700个种和80余个属,也发现了杂种一代的一致性和杂种二代的分离性。

但他们都未能揭示出这些现象背后的遗传规律。

二、孟德尔对遗传现象的探究过程:孟德尔于1822年7月22日出生于奥地利摩拉维亚地区的海钦道夫。

经过年少时期对知识学习积累,青年时期对自然科学、遗传学的接触,和其对遗传知识的兴趣的知识和精神基础,及其所处修道院建立的花园的环境基础。

孟德尔分离定律

孟德尔分离定律

孟德尔分离定律豌豆是白花授粉而且是闭花授精植物,且经过孟德尔两年的试种后更加保障了他所使用的品种是纯种(truebreeding)。

所谓纯种,是指相对于某一或某些性状而言在自交后代中没有分离而可真实遗传的品种。

这是保证他实验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只有用不同的纯种作亲本才能得到真正的杂种。

孟德尔的实验过程是在严格控制传粉的条件下进行的,并同时采用了正反交进行比较。

下面以结圆形种子的植株和结皱形种子的植株为亲本杂交为例,说明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无论正交还是反交,二亲奉杂交产生的F1代杂种植株的种子全部为圆形,而在F2中,除圆形种子外,也出现了与亲代一样的皱形种子,性状出现了分离(segregation) (图2—3),他统计了这些种子的数目,其中圆形种子5474颗,皱形种子为l 850颗,二者之比为2.96:1,接近3:1。

孟德尔将7对相对性状在杂交后代中的表现都做了仔细的观察、记载,结果如表21所示,并且对有些性状一直进行到了第七代。

上面7对相对性状的杂交显示下列共同的结果:(1)正反交的结果总是相同的;(2)所有的F1代只表现亲本的某个性状,整齐一致,但是这一性状不像亲本那样能真实遗传,在F1代中拥有在凹代中表达而在Fl中消失的亲本性状的潜力;(3)在F2代中总是出现Fl中表现的亲本性状,同时也出现在F1中不出现的亲本性状,这样使F2代变得不一致,这种现象叫性状分离,并且它们的比例总是接近3:1。

根据以上事实,盂德尔推测:每对相对性状是由细胞中相对的遗传因子(heredit—aryfactor)所控制的,因为没有观察到性状的混合,所以认为遗传因子的本质是颗粒式的。

他推测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的遗传因子一个来自父本,一个来自母本,在配子形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配到不同的配干中去,每个配子只具有成对的遗传因子之一,这便是我们现在公认的“孟德尔分离定律”。

孟德尔进—-步推测在纯种豌豆中无论是卵子和花粉都带有一致的遗传因子,由于在F2中两个性状都可以看到,而在F1中仅能看到一个,因此在F1中一定含有这两种遗传因子,每——种因子控制一种性状,并且那个可见的性状遮盖了那个消失的性状,他将那个可见的性状叫显性性状(dominant character),而将那个被遮盖的性状叫隐性性状(rec~s,sivecharacter)。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德尔基因分离定律的探究过程
【摘要】遗传学是高中生物课的重中之重,遗传规律又是遗传学中的核心内容,学习遗传规律对高中学生来说就是重点理解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的探究过程,孟德尔通过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的统计观察提出问题,进行假设、演绎推理解决问题,最后设计验证,得出了基因分离定律。

【关键词】豌豆杂交实验假设解释验证定理
高中生物遗传学的遗传规律部分主要学习的是孟德尔遗传基本规律——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孟德尔是通过豌豆的杂交试验的观察思考、分析、假设、推理、演绎得出了这两个定律。

现在笔者就孟德尔探究探究基因分离定律的过程,结合现代遗传学进行整理,分析、予以再现。

孟德尔是通过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遗传因子控制)的杂交试验的探究,提出了基因分离规律。

1 实验过程及提出问题
1.1 实验过程。

P♀×P♂(正交反交任意)
杂交方法:①P♀在开花前彻底去雄,但不能影响雌蕊,并套袋。

②收受P♂的花粉。

③人工授粉再套袋。

F1 实验结果①:观察统计F1的表现型及比例
自交方法:豌豆的自然授粉就是自交。

F2 实验结果②:观察统计F2的表现型及比例
1.2 观察分析实验提出问题:孟德尔多次选取了不同对的相对性状进行了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每次只观察一对相对性状)发现结果①和结果②都一致,即结果①F1总是100%的表现为一对相对性状中的一种表现,(孟德尔将其定义为显性,没有表现出的另一性状定义为隐性)结果②:F2总是出现接近3:1的性状分离比例(3显性:1隐性)。

所以孟德尔认为这组实验结果不是偶然的,而是有一定的必然性,于是他提出了问题,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结果F1为什么总是100%的表现一种性状(显性)而F2为什么总是出现接近3:1的性状分离比例(3为显性:1隐性)
2 孟德尔自己提出理论假设,通过推理,解释以上提出的问题
2.1 理论假设的观点:①生物遗传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

②正常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一般成对存在,且遗传因子有显性遗传因子和隐性遗传因子之分,显性基因可以用大写字母(例如A)表示,隐性基因可以用相应的小写字母(例如a)表示。

③显性遗传因子控制一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隐性遗传因子控制一对相对性状中的隐性性状,并且,显性遗传因子和隐性遗传因子成对出现时表现为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暂时不表现出来。

④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配子中只含成对遗传因子中的其中一个,进入不同的配子,并且随配子传递给后代。

⑤受精作用时雌配子雄配子随机结合。

2.2 理论推理过程。

3 对假设观点的理论推理过程的验证——测交
3.1 先对F1的测交结果用以上的假设观点和理论推理进行预测:经过理论推理,预测到F1的测交后代为1:1(1显性:1隐性)的性状分离比例。

3.2 再进行F1的多次测交实验,观察并统计其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得到的是每一次观察统计的结果都是显性表现型:隐性表现型接近1:1(试验中产生的测交后代最多,其性状分离比例就越来越近1:1)。

3.3 实验的观察统计结果与理论预测F1的测交结果表现一致,说明以上的假设观点和理论推理过程是符合实际是正确的
4 归纳总结上述假设观点和理论推理过程得出定理——基因分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传递给后代。

孟德尔就是通过上述巧妙豌豆杂交试验和演绎方法的四步骤扎实的推理的得出了遗传学的第一定律——基因分离定律。

参考文献
1 杨业华.普通遗传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8
2 高继国.高考生物复课.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