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组织理论中技术创新思想的演进与发展 (三)

合集下载

产业组织理论的演变新

产业组织理论的演变新

产业组织理论的演变引言产业组织理论是经济学领域中研究企业行为和市场结构的重要理论分支。

随着时间的推移,产业组织理论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和发展,从最初的结构理论到后来的行为理论,各种学派的学者对于产业组织理论给予了不同的解读和发展。

本文将对产业组织理论的演变过程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对现实经济的影响。

结构理论产业组织理论最早的基础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结构理论。

结构理论强调市场结构对于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影响。

该理论认为,市场结构决定了企业之间的竞争程度和产业绩效。

早期的结构理论主要关注于市场集中度和垄断程度对于市场绩效的影响。

结构理论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庞大理论(Bain,1951),该理论将市场结构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庞大理论认为,市场集中度越高,企业绩效越好。

这一理论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成为了产业组织理论的重要基础。

然而,结构理论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它过于简化了企业行为和市场结构之间的关系,没有考虑到企业之间的非价格竞争和创新竞争。

此外,结构理论没有对企业行为进行深入的分析,忽视了企业内部的决策过程对于市场绩效的影响。

行为理论行为理论从20世纪70年代起逐渐兴起,它强调企业行为和策略对于市场结构和绩效的影响。

与结构理论相比,行为理论更加关注企业内部的决策过程和外部环境对于企业行为的影响。

坎迪恩和塞尔托 (1990) 提出了资源基础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是决定竞争力和绩效的关键因素。

此外,沃尔特 (1988) 提出的事务成本理论认为企业的组织结构和合作方式对于降低交易成本和提高绩效具有重要意义。

行为理论的发展使得产业组织理论更加关注企业的竞争策略和创新能力。

学者们开始研究企业间的战略互动以及技术创新对市场竞争格局和绩效的影响。

行为理论为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更加细致和全面的解释。

新兴领域除了结构理论和行为理论,产业组织理论近年来还涌现出一些新兴领域的研究。

这些新兴领域包括信息经济学、网络经济学和创新经济学等。

创新理论的演进与发展

创新理论的演进与发展
新制度经济学家诺斯曾对马克思的制度创新理论给予 高度评价: “在详细描述长期变迁的各种现存理论中, 马克思的分析框架是最有说服力的,这恰恰是因为它 包括了新古典分析框架所遗留的所有因素: 制度、产 权、国家和意识形态。马克思强调在有效率的经济组 织中产权的重要作用,以及在现有的产权制度与新技 术的生产潜力之间产生的不适应性。这是一个根本性 的贡献
自熊彼特提出了创新的概念及创新理论后,技术创新的研究拉开了 序幕。但是技术创新活动本身却有着更早的渊源。回顾经济思想 史,我们不难发现,古典经济学家就已经开始对技术创新做深入 研究了。
亚当·斯密的思考
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 ,指出: 国家的富裕在于分工,而分工之所以有助于经济增长,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有助于某些机械的发明,“分工的结果,各 个人的全部注意力自然会倾注在一种简单物上,所以只要工作性 质是还有改良的余地,各个劳动部门所雇的劳动者中,不久自会 有人发现一些比较容易而便利的方法,来完成各自的工作。惟其 如此,用在今日分工最细密的各种制造业上的机械,有很大部分 ,原是不同个人的发明”。这里,斯密对技术创新的来源进行了 初步的探讨;提出了18世纪科学研究上的专业分工增加的趋势以 及机械制造业创新与科学家之间的联系;谈到了技术变革和经济 增长,探讨了科学在技术变迁中的作用和从“干中学”的问题。 可以说,在斯密那里,已经开始认识和密切关注技术代表人物有爱德温·曼斯菲尔德、莫尔顿·卡曼 、南希·施瓦茨等,他们秉承经济分析的熊彼特传统,强调技术创新 和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核心作用,主要是将技术创新视为一个 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重视对“黑箱”内部运作机制的揭示,并在分 析这样一个过程的基础上先后提出了许多著名的技术创新模型[5 ]。研究的主要问题有:新技术推广、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的关系 、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等等[6]。

技术创新在产业演进中的作用分析

技术创新在产业演进中的作用分析

技术创新在产业演进中的作用分析技术创新在产业演进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发明-创新-产业形成-成熟”是一个产业发展的基本轨迹,但由于经济环境的不同导致了不同国家产业演进的特殊性。

本文以中国彩电行业的发展为例,进一步验证并讨论了产业演进过程中技术创新的作用。

标签:产业演进技术创新彩电行业很多学者讨论了一个产业从诞生到成熟如何演进的问题,其中观点相似的地方是:当一个新产业出现时,有许多的进入者,产品种类很多,产品创新率也非常高(主要侧重于产品创新),市场份额变化也非常快。

这时候市场在持续增长,得到一定阶段以后,市场进入放慢,退出数量超过了进入数量,生产厂商存在着一个淘汰的过程。

同时产品创新率和竞争产品的差异化程度逐渐下降,厂商主要致力于进行工艺创新,市场份额相对稳定。

这就是产品生命周期(PLC)理论对产业演进的描述。

一、产业演进过程中的技术创新1.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LC)Michael Gort and Klepper(1982)and Klepper and Elizabeth Graddy(1990) 研究了46个主要的新产品生产者数量的年度时间路径。

Utterback and Fernando F. Suarez(1993)也考虑了生产者数量的时间路径,以及易于进行技术转变的8种产品进入者和退出者数量的路径。

Klepper and simons(1993)回顾了utterback and suarez研究的产品中的两种产品,以及易于技术转变的其他两种产品的进入和退出路径。

从关于技术进步产业演进性质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在产业的开始期,进入者的数量随着时间而增加或者在产业开始期达到一个数量顶峰并随着时间逐渐下降,使进入者的数量最终逐渐减少,这时尽管产业产出在持续增加。

2.主导设计模式William J. Abernathy 和James M. Utterback在Dennis C. Mueller 和John E. Tilton(1969)研究的基础上,使用汽车产业作为研究案例,指出了新技术演进方式推动了产业的发展。

技术创新发展

技术创新发展

技术创新发展
技术创新是指通过发明创造、改进现有技术或设计新的技术来达到解决问题或提高生产力的目的。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技术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下面详细介绍技术创新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技术创新的发展历程
技术创新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古代。

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开始使用各种工具和技术来解决问题。

17世纪的英国科学家牛顿提出了力学三定律,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19世纪的美国工业革命,发明了蒸汽机等重大技术革新,推动了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20世纪的电子设备、通讯技术和航天技术等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技术创新也在不断推进。

21世纪的技术创新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计算、生物技术等领域。

例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已经在金融、医疗、安防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量子计算技术有望在未来的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技术创新的未来发展方向
未来的技术创新将更加注重环保、节能和可持续利用资源。

例如,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智能和智能控制技术也将得到更多应用。

技术创新还将更加注重与人类社会的紧密联系。

未来的技术创新将更加注重人性和人类社会的需求,例如,更加注重智能感知、人机交互等技术的应用。

5G、物联网等技术的预测和开发也将促进人类社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

未来的技术创新将会更加注重可持续性和社会责任,为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产业组织理论中的名词解释

产业组织理论中的名词解释

产业组织理论中的名词解释引言:产业组织理论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经济活动中的市场结构、企业行为以及其对市场绩效的影响。

在这一领域中,有许多重要的名词需要解释和理解,本文将对其中的几个核心名词进行深入剖析。

一、市场结构的解释1. 定义市场结构指的是某个特定市场中的竞争程度。

它反映了市场参与者的数量、市场规模及其竞争条件等。

不同的市场结构拥有不同的特征,从完全竞争到垄断,这些结构对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产生着重要影响。

2. 常见的市场结构(1) 完全竞争市场:市场中存在许多小型竞争性企业,它们以相同的产品或服务进行贸易,并且它们的规模相对较小,因此无法控制市场价格。

(2) 垄断市场:市场中只有一个供应商或者市场参与者足够强大以至于能够操纵价格。

(3) 寡头垄断市场:市场上有少数几个相对强大的供应商,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但市场仍然集中于少数几家企业。

(4) 寡占市场:市场上有几个主要企业,这些企业可以通过价格策略和其他行为来影响市场价格和市场竞争。

二、企业行为的解释1. 定义企业行为指的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和采取的决策和举措。

不同的市场结构会影响企业行为的选择和目标的设定。

2. 常见的企业行为(1) 价格战略:企业通过调整产品价格来影响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例如,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通常会将价格设定为边际成本,以获取最大的市场份额。

(2) 非价格竞争:企业通过品牌、产品质量、推广和广告等手段,以提高产品差异化和竞争力,这种手段在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中尤其常见。

(3) 合并与收购:企业通过合并和收购其他竞争对手,以扩大自身的市场份额和影响力,提高市场绩效。

(4) 创新与研发:企业通过不断的创新和研发,推出新产品和技术,以应对市场竞争挑战,并提高自身在市场上的地位。

三、市场绩效的解释1. 定义市场绩效指的是市场中企业所能获得的效益和效果的度量。

市场绩效是衡量市场效率和竞争效果的重要指标。

技术创新理论的演化研究

技术创新理论的演化研究

技术创新理论的演化研究一、本文概述技术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自工业革命以来,技术创新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深入探究技术创新理论的演化过程,梳理其发展脉络,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指导现代技术创新的实践活动。

我们将从历史发展、理论框架、主要观点和实践应用等方面展开全面分析,展示技术创新理论如何从最初的简单概念逐步演化为一个涵盖多个学科领域的复杂体系。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技术创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历程技术创新理论自其诞生以来,经历了漫长而不断深化的演进过程。

这一过程可以大致划分为几个关键阶段,每个阶段都标志着理论认识和实践应用的新的突破。

早期理论探索:在20世纪初,经济学家如约瑟夫·熊彼特开始探讨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他将创新视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提出了“创造性破坏”的概念,强调了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生产方法的引入对现有经济结构的冲击和更新。

中期理论发展:进入20世纪中叶,技术创新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学者们开始关注技术创新的过程和机制,探索其与企业战略、组织结构、市场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例如,罗斯韦尔提出了技术创新的线性模型,强调了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市场应用等阶段的有序衔接。

后期理论深化与多元化: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技术创新理论在后期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和深化的趋势。

学者们开始关注技术创新的社会文化因素、网络合作、知识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诸如开放式创新、用户创新、生态创新等新型创新模式。

同时,技术创新与其他领域如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等的融合也成为研究热点。

当代理论前沿:进入21世纪,技术创新理论继续演进,更加注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涉及到复杂系统理论、演化经济学、创新生态学等多个领域。

学者们开始探讨技术创新系统的自组织性、涌现性、路径依赖等复杂特性,以及技术创新在全球价值链、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产业组织理论渊源 主要流派及新发展

产业组织理论渊源 主要流派及新发展

2、研究方法:哈佛学派以案例研究为主,而芝加哥学派更注重理论和实证 研究相结合。新制度经济学则更多地使用制度分析方法。
3、近期进展:行为实验、数据收集和分析以及理论创新等方面都在各个流 派中得到了应用和发展。但是,不同流派的研究侧重点和方法有所不同。
谢谢观看
3、创新与企业家精神: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创新和企业家 精神在产业组织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企业家通过创新和判断力来推动企业的发 展和市场的变革,成为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4、模块化生产:模块化生产是一种将产品或服务分解为若干个可独立设计 和生产的模块,从而方便企业灵活地配置资源和调整生产模式。模块化生产模式 的出现对传统的垂直一体化生产模式提出了挑战,也对产业组织理论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1、行为实验
近年来,行为实验在产业组织理论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行为实验通过模 拟市场环境和企业行为,探讨市场竞争和合作行为的内在机制。例如,有学者利 用行为实验研究了企业的合作策略和竞争策略选择,以及市场结构对竞争行为的 影响等。
2、数据收集和分析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收集和分析在产业组织理论研究中的应用越来 越广泛。例如,有学者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市场结 构以及产业演化等问题。此外,数据挖掘和可视化技术也成为了产业组织理论研 究中常用的工具。
3、奥地利学派:以米塞斯和哈耶克为代表,该学派强调企业的企业家精神 和市场竞争的动态过程。他们认为企业家的创新和判断力是企业成功的关键,而 市场竞争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机制。
四、产业组织理论的新发展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技术的快速发展,产业组织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以下是近年来产业组织理论的一些新发展:
3、理论创新

20世纪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与最新前沿

20世纪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与最新前沿

20世纪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与最新前沿发布时间:2003-3-31文章来源:作者发布文章作者:卫志民提要:本文主要研究了三个问题,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与流派,重点研究SCP范式的崛起和衰落以及新产业组织理论和新制度产业组织理论的观点和政策主张;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方法与工具,重点研究博弈论对产业组织理论革命性的影响;产业组织理论在中国的引进和发展,重点研究产业组织理论在中国的演进方向和实践使命。

关键词:产业组织产业经济博弈论产业组织理论 SCP范式产业组织理论(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在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又称产业经济学,是国际上公认的相对独立的应用经济学科,是国外经济学核心课程之一,也是近年来经济学最活跃、成果最丰富的领域之一。

产业组织理论是从微观经济学中分化发展出来的一门相对独立的经济学科,微观经济学是它的理论基础,不过,产业组织学虽然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经济学科,但在近1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它又有了自己的理论和方法,成为一门相当理论化的学科。

[i] 关于产业组织学的学科范围在主流经济学界意见也是基本一致的,1996年牛津大学出版社曾出版过一部由阿宁德亚·森(Anindya Sen)主编的《产业组织学论文集》,汇集了19篇产业组织学领域的名作,森在导言中指出:“产业组织学(IO)的定义可以较宽,包括企业理论、规制、反垄断政策、合同理论以及组织理论的某些内容”。

[ii]简单地说,产业经济学以市场与企业为研究对象,从市场角度研究企业行为或从企业角度研究市场结构。

在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不仅使自己的理论体系日臻完善,而且还影响了其他经济学科的产生与发展,如规制经济学(Regulation economics)就是在产业组织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些应用性微观经济学科如劳动经济学、国际贸易学、比较经济体制也从产业经济学的发展中受益不少,此外,与产业经济学联系较多的工商管理学科中的市场营销学、公司治理结构、公司理财学、企业战略等领域也深受其影响。

技术创新历程

技术创新历程

技术创新历程
引言
技术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本文将探讨技术创新的历程,从起初的科学发现到应用和商业化的过程。

科学发现与研究
技术创新的基础通常是科学发现和研究。

科学家们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了新的现象和原理。

随着科学知识的积累,人们开始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并寻找创新的机会。

技术开发与实验
在科学发现的基础上,技术创新进入了开发和实验阶段。

工程师和技术专家使用科学原理和技术手段,设计和制造出新的产品和服务。

通过大量实验和测试,他们不断改进和优化技术,以满足市场需求和用户的要求。

应用与商业化
当技术开发达到一定成熟程度时,创新的成果开始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商业领域。

企业和创业者将新技术应用于产品和服务,以创
造商业价值和经济效益。

市场营销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帮助技术创新走向商业化,并为社会带来更多便利和发展机会。

技术升级与迭代
技术创新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演化的过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新的需求的出现,技术会不断升级和迭代。

创新者和技术专家通过持续的研发和改进,使技术更加先进和可靠,以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挑战。

结论
技术创新是一项复杂而又关键的活动,它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通过科学发现、技术开发、应用与商业化以及技术升级与迭代等过程,技术创新不断为我们带来新的机遇和改变。

这个历程将继续推动社会的发展,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以上为技术创新历程的简要描述,涵盖了从科学发现到商业化的方方面面。

希望本文能够对技术创新的理解和探索有所帮助。

《产业组织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产业组织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产业组织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课程名称:产业组织理论英文名称:Industrial Organization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学时:32学分:2适用对象: 2020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产业经济学二、课程简介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是对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分析,主要内容是市场的组织和结构、市场策略行为和市场绩效,基本的政策导向是反垄断政策。

目前,产业组织理论已经成为经济学领域以及公司理财、组织战略、经济法学等相关领域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产业组织理论是目前国际经济学领域发展最快和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产业组织的基本理论和以博弈论为主的分析工具,熟用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框架和主要分析方法,能对现实经济中存在的大量产业组织现象进行较深入的经济学分析。

学生除了掌握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分析范式之外,还需要及时关注重大的产业组织现象、问题和产业组织政策变化,能从专业的角度解释并且评价现实产业组织的实践问题,有能力提出假说,建立理论模型或实证检验,并设计符合可行的产业组织政策。

因此,需要学生及时完成课后作业、阅读每章的经典文献和参与课堂案例讨论。

在教学过程中,既照顾理论的系统性,又突出教学重点。

系统总结我国政府在推动经济转型、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做出的努力,展示中国近年来在经济发展中取得的成绩,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思考我国政府在鼓励竞争,促进企业创新,改善社会福利水平等方面采取的措施与取得的成绩,让学生深刻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针对一些难度较大的模型推导和前沿专题,教师可课外单独辅导,以满足部分素养较好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师的教学进度参考本大纲规定的教学时间安排,具体内容可酌情调整。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导论(一)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掌握产业的分类,了解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进程,理解产业组织理论与政策的中国意义(二)教学内容第一节产业组织研究的对象第二节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第三节产业组织与微观经济学第四节中国经济转型与产业经济学(三)思考与实践总结我国政府在推动经济转型、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做出的努力,展示中国近年来在经济发展中取得的成绩,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综述技术创新的理论、方法及其发展

综述技术创新的理论、方法及其发展

综述:技术创新的理论、方法及其发展禹世杰11201422121、引言创新始终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个人类文明的巨大变革都是创新推动的。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前进发展,创新变得越来越举足轻重。

我国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看重了创新的重要性。

科技创新在国外起步比较早,拥有了广泛的理论基础以及丰厚的方法论,这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本文论述了技术创新的理论、方法及其发展,从四个学派的技术创新理论到五个分类的技术创新方法,其中的知识值得细细探究学习。

2、技术创新理论的产生及发展2.1 创新理论的产生创新理论是首次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 A·Schumpeter)提出的。

他于1912年出版《经济发展理论》,书中首先提出“创新”的基本概念和思想,形成了最初的创新理论。

1939年和1942年,Schumpeter又相继出版了《经济周期》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两部专著,对创新理论进行补充完善,逐渐形成了以创新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的创新经济学理论体系。

熊彼特认为:创新是指将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

包括:(1)制造新的产品;(2)采用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新的市场开辟;(4)获得新的供应商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应来源;(5)形成新的组织形式创造或者打破原有垄断的新组织形式[1]。

2.1 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其他人更多的关注,直到20世纪50年代后,由于科技的进步极大的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科技变革为驱动的经济发展难以用传统经济理论解释,经济学家们才意识到技术变迁对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2]。

后来的经济学家,在继承了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和发展形成了西方经济学的另外两个分支:以技术变革和技术推广为对象的技术创新经济学和以制度形成和制度变迁为对象的制度创新经济学[3]。

而有学者认为,纵观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可以将对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分成新古典学派、新熊彼特学派、制度创新学派和国家创新系统学派等四个学派[4]。

产业组织理论的演化与发展课件

产业组织理论的演化与发展课件
产品的差异性、产品的可替代性
“产品如有任何程度的差别,即可以说该售卖者 对他自己的产品拥有绝对的垄断,但却要或多或 少地遭到不完全替代产品的竞争。这样则每人都 是垄断者,而同时也是竞争者,我们可以称他们 为‘竞争的垄断者’,而称这种力量为‘垄断竞 争’特别相宜”。
产业组织理论的演化与发展
14
2、对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进行了分类
而少数几家大厂的这种商品生产,其实在很大程 度上具有垄断的性质。它的价格多半取决于那些 追求扩大势力范围的竞争对手之间的斗争,很难 有一种真正的正常水平。
产业组织理论的演化与发展
9
(2)触及了产品差别、生产条件差异以及广告费 用等造成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垄断因素问题。
产品差别是同类产品不完全替代的根本原因;
张伯伦对完全竞争和纯粹垄断这两端的市场结构进 行了分类,并且考察了不同产业之间的联系,分析 了特定产业内的结构、价格、利润、广告和效率等 相互关系。
产业组织理论的演化与发展
15
3、提出了生产同类产品的集团问题 由于供给者的商品具有一定的替代性,因而产生了同类
产品企业间的价格、产量协调的生产者集团。
产业组织理论的演化与发展
3
一、产业组织的含义 指同一产业内部企业间的组织或者市场关系。 1、同一产业 2、企业之间 3、组织或者市场关系
产业组织理论的演化与发展
4
萌芽始于马歇尔的经济理论; 主要来源于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 理论体系最终形成于贝恩的系统研究。
二、产业组织研究的理论渊源 (一)产业组织理论的萌芽 产业组织理论始于马歇尔的经济理论 1、提出了“组织”和“工业组织”的概念 2、触及了产业组织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 3、评价
产品本身的差异; 二是产品销售条件、服务态度的不同; 三是消费者“想象”的心理差别,如品牌、广告等。

03技术创新过程与产业演化

03技术创新过程与产业演化
IWINT, Inc
3.3.3 转换阶段分析
(2)工艺创新成为技术创新的新的增长点
主导设计出现之后,技术创新在产品设计与性能方面的 竞争,不再是你死我活的毁灭性的创造,而具有积累的性 质。创新脚步缓慢下来。 现存的公司开始把精力从产品特色创新转移到了为获取 成本或质量优势和成为最好的标准化的产品上。在新产 品技术形成期间,生产新产品的工艺通常是粗糙、低效 并且以使用熟练工人和通用机器与工具为主。 随着主导设计的出现,市场容量的扩大,标准化的生产有 利于进一步的分工, 分工的专门化导致的专门机器。在 A—U图上,可以看到产品创新率的降低与工艺创新率提 高的交替。 专业化分工的形成,以主导设计为核心的产品将带来一 系列创新机会,导致以生产设备供应为主体的产业群。
产品创新
工艺创新
流动阶段
转换阶段
特性阶段
图2-8 创新演化阶段
IWINT, Inc
3.3.1 技术创新与产业演化过 程分析框架
以汽车工业为例,在其早期,每家厂商都希望以活泼、 新颖的设计和驾驶的舒适吸引公众, 产品创新处于流 动阶段,因此,人们很少将注意力集中到制造工艺上,工 艺创新率明显偏低。 随着竞争的展开,产品的主导设计逐渐趋向明朗,重大 产品创新率下降,重大工艺创新率上升。产品多样性开 始让位于主导设计。当产业进入这一阶段时,价格与产 品性能成为竞争的焦点,而成本的竞争导致了生产工艺 创新步伐的加快。这一阶段被认为是“转换阶段”。 当某个行业以及它的市场成熟度和价格竞争越来越激 烈时,为了生产出高度标准化的产品,生产流程也越来 越自动化、集约化、系统化、专业化。在特性阶段,产 品与工艺创新的根本创新逐渐下降。这一时期的产业 极其重视成本、产量和生产能力,产品和工艺创新以小 的渐进方式进行。

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三阶段特征及其演变

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三阶段特征及其演变
这些政策对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科技创新能力
2、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能力是中国高技术产业空间格局演变的决定性因素。一个地区的科 技创新能力越强,就越能吸引高技术企业和人才聚集。通过提高科研投入、加强 科研机构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式,可以提高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推动高 技术产业的发展。
六、结论
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希望对未来中国高技 术产业的创新发展有所启示。
考内容二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技术产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然 而,中国高技术产业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是什么?这对中国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本次演示将对中国高技术产业空间格局演变特征进行深入研究。
三、中国高技术产业空间格局演 变的影响因素
1、政策环境
1、政策环境
政策环境是中国高技术产业空间格局演变的重要影响因素。国家对高技术产 业的政策支持力度越大,越有利于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优化。近年来,中国政府 出台了一系列鼓励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财政扶持、税收优惠、人才 引进等,
1、政策环境
五、结果与讨论
五、结果与讨论
通过对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分阶段分析,我们发现该产业在研发和成 果转化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产业化阶段存在一定短板。此外,虽然中国高 技术产业整体发展迅速,但产业结构仍需优化,创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也有 待提高。
五、结果与讨论
另外,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高技术产业在高端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还有一 定差距。
2、技术创新的驱动力逐渐多元化。从最初的政府主导,到后来的企业主导、 国际合作,再到现在的多元化主体参与,技术创新的动力来源也变得更加广泛。

技术创新理论的演化研究

技术创新理论的演化研究

技术创新理论的演化研究摘要:中国在技术创新领域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落后阶段,需要学习其他国家的政策结构与布局研究。

金融危机告诉我们,仅依靠市场的调节不足以应对当前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仍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尽管中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技术创新政策,但是政策结构和框架布局仍不足以保持政策的正常运转,科学、系统、合理的对政策进行规划和设计依然是保持政策效果的手段。

关键词:技术;创新理论;演化研究1、技术创新理论概述虽然创新概念的提出已有百年历史,但对技术创新理论的深入研究才只有半个世纪的时间。

现有的相关经典著作也主要集中于经济、管理、公共政策和信息技术等领域。

一直以来,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与技术管理、国家政策、技术研发等实践紧密相连,经历了创新经济学理论发展、技术创新理论的腾飞、创新系统的构建、开放创新理念的普及等几大重要阶段。

虽然阶段间并没有完全一致的时间界限,很多概念的形成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但概念的成熟度与现实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促使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呈现明显的阶段特征。

2、国家创新系统的主体内容总结前人研究的成果,可以将创新活动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渐进式创新,这类创新多大是由市场需求与一线技术机会结合而成。

第二,根本性创新,它们不是对已有产品及生产流程各种细小改良的累积,而是对现有产品或工艺流程的毁灭性创造,往往还伴随着开拓全新市场。

第三,技术体系的变革,这是指对某些经济部门产生影响,同时催生全新产业部门的具有深远意义的技术变革。

第四,技术经济范式的变迁,这是一种过程:首先对创新对象从经济和技术角度进行可行性分析,然后通过长时间区域及部门的推广实践进而确认新的范式,最后经过一段更长的时间将这种新范式扩散到整个系统。

这种扩散具有深刻复杂性,往往包括多种技术、经济及政治力量的复杂交流互动,它会影响到几乎所有经济部门的生产及分配的结构和关系。

技术创新与产业系统的自组织演化及演化混沌

技术创新与产业系统的自组织演化及演化混沌

技术创新与产业系统的自组织演化及演化混沌技术创新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之一,它既带来了经济效益,也促进了社会进步。

而技术创新与产业系统之间的关系也不容忽视。

在产业链的演化过程中,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越来越重要。

更重要的是,技术创新与产业系统的自组织演化及演化混沌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可以深刻理解产业演化的规律,也对产业政策的制定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本文将探讨技术创新、产业系统的自组织演化及演化混沌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技术创新对产业系统产生的影响技术创新是现代化经济的基础,技术创新水平的高低决定一个国家的强弱。

技术创新可以导致生产方式的变革,使得产业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

同时,技术的推广也激发了消费需求,促进了市场的扩大。

技术创新对企业的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提高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

技术创新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改变了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撬动了经济结构的变革。

以工业革命为例,它彻底改变了人类生产方式,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科技赋能了生产力的提升,推动了人类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在今天,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引领了工业4.0时代的到来,这是一次新的技术创新浪潮,为智能化生产奠定了新的基础。

同时,工业4.0的到来,也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新工业革命的到来,为全球产业的重构打下基础。

二、产业系统的自组织演化作为一个复杂而有机的系统,产业系统具有自组织演化的特点,它能够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不断地调整自身结构和功能,实现稳定性和适应性平衡。

产业系统的自组织演化是一种相对不稳定的过程,它可以经历多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点(也称“吸引子”),并在这些平衡点后来的小幅度扰动下迅速切换到其他吸引子,这种不断转换的过程被称为演化混沌。

自组织演化重点在于集体行动的演化,即在经济体系中产生的协同作用。

这种协同作用的集体行动一般具有市场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

例如在电子商务领域,集成型B2B电子商务平台是通过网络效应和规模效应促进卖家和买家协同作用而形成的。

技术创新的含义、过程与产业演化

技术创新的含义、过程与产业演化
增长到40亿元 1996
技术扩散
国内99%的报社和 90%以上的黑白书 刊采用了国产激光 照排系统;国产电 子出版系统迅速进 入海外华人报业市场
1入批量 生产,由于采用了 两块专用的超大规 模集成芯片,性能 比华光III型优越得
1.2 技术创新的基本特征
(4)创新的系统性
技术创新是一个系统,涉及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系统与环境的关系、系统内要素与要素的关系。 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是由企业内研究开发部门、 生产制造部门、市场营销部门等多个部门密切 配合构成的,只有各个部门密切配合,才有创 新的成功。 技术创新又是社会大系统的组成部分,创新的 成功也依赖外部环境状况,包括经济环境、创 新政策、科技发展水平等。
核心技术. 分别获得1项欧洲专利
和8项中国专利.
1976~1979
技术开发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排 出第一本汉字图书的 样书《伍豪之剑》、 “原理性样机”(即华 光I型机)、华光Ⅱ型 系统通过国家鉴定。
1980,1981,1985
规模化生产
北大方正集团公司 正式成立
(1993年2月18日) 方正集团销售收入
2. 技术创新过程与产业演化
2.1 技术创新过程 2.2 产业演化过程中的创新转换
2.1 技术创新过程
科学研究
技术开发
生产开发
市场开发
规模化生产
技术扩散
图2-1 技术创新活动阶段
2.1 技术创新过程
技术开发阶段 生产开发阶段
市场开发阶段
把新思想、新构思转 变为新的产品模型或 样品的过程。包括: 新产品的构思创意、 研制产品模型或样品, 对产品模型或样品进 行测试、评价及筛选 等。
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信息的潜在 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 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 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 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工艺、开 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来源或建 立企业新的组织的过程。

技术创新方法的发展历程及解决方案研究

技术创新方法的发展历程及解决方案研究
4.公理化设计(Axiomatic design),简称AD [23]。 在设计时,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从用户域到功能 域再到物理域最后到过程域,进行曲折映射,得到4 个域各自的层次结构树,从而得到清晰的设计框架 和具体的参数、变量。
二、各阶段主要技术创新方法的特性及 创新视角的分析
(一)基于经验的方法 启发法是基于已有的经验,运用启发法进行创
[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 士研究生.
2009 − 03 − 27 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2007FY140400);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08-0094)资助. 邵云飞(1963 −)女,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叶茂(1980 −)女,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
4.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9年(第11卷) 第5期
科技创新
Journal of UESTC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Oct.2009,Vol.11,No.5
7 能否 能否调换设计方案、元件、部件?能否调整程序、
调整 顺序、速度?等等
8 能否 能否因果颠倒?能否正负颠倒?能否里外互换?
颠倒 能否上下颠倒?能否左右互换? 等等
9 能否 组合
能否将不同材料、元件、产品组合起来?能否将 不同学科、原理综合在一起?能否将不同的设想、 方案组合起来?等等
5.TRIZ是俄文“теории решения изоб ретате льских задач ” 的 英 文 音 译 “ Teoriya Resheniya Izobreatatelskikh Zadatch”的缩写,其英文全称是 Theory of the Solution of Inventive Problems(缩写为 TIPS),我国有学者将TRIZ译作“萃智”。TRIZ是由 前 苏 联 发 明 家 根 里 奇 • 阿 齐 舒 勒 ( Genrich S. Altshuller)提出。从1946年开始,阿齐舒勒带领一 批学者在研究了世界各国200万份高水平专利的基 础上,提出了一套具有完整体系的发明问题解决理 论和方法——TRIZ[18-2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垄断企业不仅在意自己是否创造或完成新的发明,更加在意自己的竞争对手是否创造或完成新的发明。在很多情况下,如果垄断企业首先做出发明,它可能让发明成为“沉睡专利(sleepingpatens)”。就是说,垄断企业可能为了防止其他任何人申请专利而先申请相关产品的专利,却不急于采用这一专利,在它认为是适当的时机采用,以维持它的市场力量。这样,垄断企业就利用它的充分领先的地位,阻止了专利竞赛。专利不被垄断企业立刻采用有两个原因:一是垄断企业可能期望需求的增长,不愿意在形成足够的需求之前沉淀采用成本;二是企业可能期望采用成本下降,或者新技术的不确定性下降(Tirole,1988)。
参考文献:
查看 芮明杰 的所有文章
2、先占专利与垄断市场结构的可维持性
先占专利(preemptivepatenting)就是在位垄断企业在潜在进入者之前通过专利竞赛获得替代产品的新技术专利。GilberandNewbery(1982)通过一个简单的先占专利模型证明,在确定性条件下,拥有垄断力量的在位企业具有获得先占专利以保持垄断力量的动机。在位企业获取先占专利的动机来自于专利所带来的垄断利润与允许竞争者进入时获得利润之间的差额的大小。差额越大,垄断者取得先占专利的动机就越强。如果潜在竞争者理性预期到专利竞赛将导致产业利润的消失,那么潜在竞争者将不进入该产业,垄断者能够维持其垄断地位,市场结构不发生变化。如果潜在竞争者预期通过技术创新和专利竞赛能够获得产业利润,那么潜在竞争者将通过加大技术创新力度,进入该产业,垄断者难以维持其垄断地位,市场结构将发生变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批有着良好微观经济学理论素养和数学基础的经济学家,开始运用微观经济学的最新理论成果对专利竞赛(patentcompetition)、新技术的策略性采用(thestrategicadoptionofnewtechnology)、创新的时序选择(thetimingofinnovation)、技术变迁与网络效应(technologychangeanditsnetworkeffect)、技术创新与产业动态(technologyinnovationandindustriesdynamics)等问题进行研究,丰富了技术创新思想的理论内容,同时也开辟了技术创新研究的新视角(Tirole,1988)。
3、不确定性条件下的技术创新与垄断市场结构的可维持性
技术创新中的不确定性包括发明过程、发明性质和市场的不确定性,竞争者的竞争策略和在位者反应方式的不确定性等(GilbertandNewbery,1982)。发明过程的不确定性主要是指发明时间并不是研发费用的确定性函数,研发费用的投入并不一定能够导致预期的结果,创新过程是随机的。发明性质的不确定性主要是指由于竞争者所采取的策略不同,发明所取得的新技术的价值是不确定的。市场的不确定性是指技术创新的市场前景是不明朗的,市场的变化可能改变技术创新的未来收益。Reinganum(1982)构建了一个技术创新博弈模型来分析不确定性条件下的技术创新与垄断市场结构的可维持性。Reinganum发现,在不确定性技术创新的纳什均衡中,在位企业的投入比竞争者少,而且不确定性越强,在位企业的投入越少。这是因为在位企业的技术创新的过程是一种“自我替代”的过程,不确定性越强,在位企业实现“自我替代”的成本就越高,动机就越小。因此,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的技术创新中,垄断市场结构往往难以维持。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技术创新活动总是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可以说,技术创新具有打破垄断的天然特性,是促进产业组织优化的内在动力(FritschandMeschende,2001)。
1、技术创新的时间选择
技术创新既依赖于新技术的发明,也依赖于新技术的采用。每一项技术创新在时间选择方面,都面临着发明、采用、发展和扩散的问题。垄断企业发明的最优时机是当发明产生的节约等于初始投资产生的其他不同收入的现值的时候(Reinganum,1989)。也就是说,应在(由专利使用费产生的)边际收入增大至足以支付先行利息的边际成本时进行发明。无论是竞争性企业还是垄断企业,当它们面临专利竞赛时,它们的发明速度要快于没有专利竞赛时的速度。这是因为:如果垄断企业首先做出发明,它就维持了它的垄断力量;如果潜在竞争对手首先做出发明,它就能够与在位企业进行竞争,有可能产生双头垄断。因此,专利竞赛的报酬是非对称的:垄断企业若不能首先发明的话,其损失比其竞争对手的损失要大。竞争对手仅损失它的研发支出,而垄断企业的损失不仅包括研发支出,而且包括一部分垄断利润。
四简要结论
正如经济学其他研究领域一样,西方产业组织理论中技术创新思想也是在分歧和争论中演进与发展的。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学者在市场结构、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关系上,虽然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但是仍然难以得出一个具有说服力的统一结论。20世纪70年代以后,新产业组织理论突破了熊比特假说的局限,将产业特性、市场力量等其他产业组织因素纳入技术创新研究,同时运用微观经济学的最新理论成果研究了技术创新对产业组织结构演进的作用机制,在技术创新与专利竞赛、技术创新与产业组织动态等多个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正是由于研究领域的拓展和研究视角的转换,技术创新思想已经成为西方产业组织理论中极具活力和影响力的研究领域。不仅如此,技术创新思想在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推动了这些学科的发展,并使得技术创新理论日臻完善、自成体系。
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竞争者通过两种途径影响技术创新,一是自己的创新活动,二是刺激在位者增加创新投入。正因为如此,在一些重要的创新活动中,竞争者能够做出与其实力不相符的贡献(Scherer,1980)。如果只有一个竞争者通过技术创新成功进入市场,那么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将转变为双寡头垄断市场结构,市场将趋于双寡头的古诺均衡;如果有多个竞争者成功进入,市场结构将转变为寡占竞争型市场结构,市场将趋于多企业的古诺均衡。
垄断市场结构的可维持性与在位企业获取先占专利的可信度有关(GilberandNewbery,1982)。如果潜在竞争者知道垄断者在专利竞赛中的策略是理性的,也就是说,垄断者通过在竞争性进入发生之前申请专利能够使自身利益最大化,那么,通过专利竞赛的进入就不会发生。这时,先占专利是可置信威胁。由此可见,可置信威胁存在的前提条件是,垄断者能够根据潜在竞争者的研发投入情况加快自身的研发行为而不招致明显的附加成本。在先占专利的可置信威胁存在的情况下,潜在竞争者的行为将不会改变垄断者的行为,垄断者将按照进入被阻止的情况投入研发活动,没有必要加快研发进度,取得先占专利;潜在竞争者不投入研发活动和专利竞赛,因为他们知道,如果任何竞争者参与专利竞赛,垄断者加快研发是理性行为。相反,如果垄断者为应对竞争者的技术创新,加速研发活动而招致大量附加成本,那么潜在竞争者可能通过技术创新进入。这时,垄断者被迫使用先占威胁,通过获取先占专利阻止潜在竞争者通过技术创新进入。在这种情况下,先占威胁能否维持垄断地位取决于加速研发增加的成本(即获取先占权的成本)与潜在竞争者进入后带来的利润损失之间的比较。如果竞争者进入后带来的利润损失超过了获取先占权的成本,垄断者使用先占威胁就是理性行为,这种先占威胁就能够维持垄断地位。如果加速研发的成本足够高,使得获取先占权是不理性的行为,那么潜在竞争者将继续创新活动,垄断者难以通过获取先占威胁保持垄断地位,市场结构将发生变化(Vossen,19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