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动词的形态及其特点研究

合集下载

现代汉语情态动词的句法语义特征

现代汉语情态动词的句法语义特征

第一章绪论一、研究目的及意义汉语情态动词又可称为能愿动词或助动词,汉语语法中有关情态动词的研究已有很长的历史,《马氏文通》中就已经提到“助动词”的表“势”作用,此后的文献中虽没有明确提到情态动词,但也从不同的角度涉及到了情态动词的研究。

现代汉语中有关情态动词的研究已有一些成果,但和英语语法下的情态动词的研究相比还是比较薄弱的。

汉语情态动词的深入研究对于第二语言在情态动词教学方面有着重要的帮助,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我们发现己有的汉语情态动词的本体研究成果并不能满足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给我们的情态动词的研究又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课题。

本文以生成语法理论为基础,着重于英、汉情态动词的不同点,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汉语情态动词的词性、分类以及留学生习得汉语情态动词的过程特点等问题。

用具体的现代汉语语料来分析验证汉语情态动词的句法语义特征。

并选取母语为英语、目的语为汉语的第二语言习得者作为观察研究的对象。

通过对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语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对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留学生进行实验研究,从中发现汉语情态动词在第二语言成人习得中的特点和规律。

本文拟从生成语法的角度来分析汉语中的典型情态动词,通过汉英情态动词的对比发现汉语情态动词自身的一些特征,并采纳Huang(1988)中对汉语情态动词的分类(Huang(1988)将汉语的情态动词分为控制情态动词和提升情态动词),紧扣对外汉语教学的实际情况,研究二语习得者在习得汉语控制情态动词和提升情态动词时有什么不同,以此来促进对外汉语的教学。

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1.针对留学生习得汉语情态动词的实际问题,根据汉语自身特点和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将理论语法和教学语法相结合,找出行之有效的汉语情态动词的教学对策,使留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独特的汉语词类。

2.汉语情态动词的深入研究也将更有效地促进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

二、国外发展趋势1.关于情态动词名称和词类归属问题的争论有关汉语情态动词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早期的汉语语法的研究,黎锦熙(2001)第八章“动词细目”里就用上了“助动词”这个术语,说它是“帮助动词占其一部”的。

现代汉语形式动词的语法特征

现代汉语形式动词的语法特征

现代汉语形式动词的语法特征形式动词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类特殊动词,它们在形式上不与具体的动作或状态联系,而是用来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方式、方法、趋势、特点等概念。

形式动词在句子中的用法和语法特征需要我们重点了解和掌握。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角度,探讨现代汉语形式动词的语法特征。

一、形式动词的语义特点形式动词是具有语义功用,通过与其他词语结合,表达一定的意义或关系。

形式动词的语义特点主要包括:1. 表示方式、方法:如“行”,“走”,“做”,“用”等,它们可以表示某个动作或状态以某种方式进行或实现。

2. 表示趋势、程度:如“变得”,“让”,“愈来愈”,“更加”等,它们可以表示某个动作或状态的发展、变化的趋势或程度。

3. 表示特点、性质:如“是”,“有”,“属于”等,它们可以表示某个动作或状态的特点、性质或属性。

二、形式动词的句法特点形式动词在句法结构中具有一些独特的用法和语法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形式动词。

以下是形式动词的句法特点:1. 形式动词的后面常跟着状语或宾语补足语,用来进一步说明或描述动作或状态。

例如:“做完功课”,“用汉语交流”,“变得很聪明”等。

2. 形式动词可以与不定式结合,表达一种倾向或可能的动作。

例如:“走得快”,“学会写字”,“放不下”等。

3. 形式动词可以与副词、形容词组成复合词,表示动作或状态的程度或方式。

例如:“行进中”,“走到了尽头”,“做得好”等。

4. 形式动词可以作为谓语,构成简单句结构。

例如:“是”可以表示等同关系或陈述句,如“他是学生”;“有”可以表示具有某种属性或存在,如“桌子上有一本书”。

三、形式动词的用法技巧在运用形式动词时,我们需要注意一些用法技巧,以确保句子表达准确、流畅。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用法技巧:1. 注意与实义动词的区别:形式动词和实义动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用法有所不同,要注意区分。

例如:“做功课”中的“做”是形式动词,表示做某件事情的方式;而“写作业”中的“写”是实义动词,表示具体的动作。

现代汉语构词中使动用法及意动用法研究

现代汉语构词中使动用法及意动用法研究

现代汉语构词中使动用法及意动用法研究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现代汉语构词的两种重要方式。

使动用法是指通过在动词前加上一个使字,使其成为一个使动词,表示“使……动作”的意思。

例如,“使劲”、“使唤”、“使命”等。

意动用法是指通过在动词前加上一个意字,使其成为一个意动词,表示“有意识地……”的意思。

例如,“意识”、“意愿”、“意图”等。

这两种构词方式在现代汉语中广泛应用,为我们表达思想、交流信息提供了便利。

同时,它们也反映了汉语词汇的丰富性和灵活性。

在研究这两种构词方式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构词规律: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构词规律是什么?它们的构词方式有哪些特点?
2.语义分析: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语义是什么?它们的语义特点有哪些?
3.语用分析: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在语用上有哪些特点?它们在不同
语境下的使用有哪些差异?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现代汉语的构词方式,提高我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论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

论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

论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一、以往对汉语语法特点的探讨语法特点是语法学的根本问题之一。

只有把一种语言的语法特点搞清楚了, 语法的学习和研究才有针对性, 语法体系的建立才有根基。

特点是通过比较显示出来的。

一般是拿汉语跟印欧语比较, 也可以拿汉语跟其他汉藏语言比较, 或将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比较。

比较基点不同, 得到的特点便会不同。

如果没有特别说明, 各种文献讲的现代汉语一般是狭义的, 即普通话, 不包括方言, 因为各方言与普通话还有一些不同。

比如, 我们讲汉语语序 ( 包括语素序和词序 ) 属偏正式, 修饰语在前, 中心语在后, 如公鸡、母鸡 , 这是就普通话讲的, 南方的一些方言说鸡公、鸡母 ( 鸡婆 ) 。

如果不分方言和普通话, 笼统地讲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 很多方面是不好说清楚的。

本文的现代汉语是狭义的。

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 经过从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 1924 年 ) 以来近一个世纪的探讨, 在诸多方面已有比较一致的认识, 比如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 , 词类与句法成分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等。

但在不少方面还存在分歧, 不仅不同教材、专著所列特点条目不同, 指出的根本特点 (或说总特点 ) 不尽相同, 而且主要特点和次要特点排列的逻辑层次也值得商榷。

本文先梳理对现代汉语语法特点的不同看法, 然后提出我们的分析。

先看几种教材对现代汉语语法特点的陈述。

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列举了两大方面。

一个方面, 缺少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 这是语法方面的主要特点。

由此产生的现象: 动词、形容词可以充当主语或宾语; 动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 ( 出发地点、分别时间 ) ; 名词可以直接修饰动词 ( 资格审查、低空飞行 ); 在汉语句法结构中, 语序的安排具有重大作用; 常用虚词表示别的语言用形态变化表示的语法意义。

另一方面, 单双音节对语句结构的影响值得重视。

有些单音节词在使用时受到一些限制, 如问你贵姓? 不能回答李 , 要说姓李 ; 有些双音节词后边必须接双音词, 如加以、进行、大力、逐步等[ 1] 18 19。

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

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

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一)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二)语序和虚词是汉语主要的语法手段(三)汉语中词类与句法成分之间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四)汉语中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方式基本一致(五)汉语里有丰富的量词和语气词一、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跟印欧语系的语言相比较,汉语最明显的特征是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

1.形态变化即词形变化,指一个词在句子中由于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不同,而在形式上发生的变化。

英语、俄语等印欧语言就有丰富的形态变化,用不同的形态来表示相应的语法意义,2.汉语没有印欧语言那样的形态变化,没有用词的不同形式来表示不同语法意义。

同一个词处于不同的语法位置、表示不同语法意义时,词形本身并无任何变化。

3.汉语中也有某些类似形态标志的成分,但数量少,普遍性差。

如动词、形容词的重叠形式(商量—商量商量,干净—干干净净),“子、儿、头”作为有些名词的后缀(扣子、画儿、甜头),“们”用来表示复数(朋友们、同学们),“着、了、过”用来表示动作的不同过程等,但这类形态不仅很少,而且在表示一定语法范畴时缺乏普遍性,出现与否有一定程度的任意性,不像在有形态标志的语言中,表示不同语法意义时的形式变化是强制性的。

二、语序和虚词是汉语主要的语法手段(P232)由于汉语不依赖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于是语序、虚词就成为汉语主要的语法手段。

汉语表示语法和语义关系的主要手段是语序和虚词。

1.语序语言单位组合排列的先后次序(1)语序不同,结构就不同。

“洗衣服”是述宾结构,“衣服洗了”是主谓结构;“下来坐”是连动结构,“坐下来”是述补结构;“来早了”是述补结构,“早来了”是偏正结构。

(2)语序不同,表示的意义也不同。

“来早了”指来得太早,“早来了”表明早就来了;“一会儿再谈”说的是现在不谈,“再谈一会儿”说的是现在谈得还不够;“不很清楚”和“很不清楚”表示的程度不同;“你能今天晚上来吗?”主要是问来的时间,“你今天晚上能来吗?”主要是问能不能来。

“加以”类形式动词研究概观

“加以”类形式动词研究概观

“加以”类形式动词研究概观“加以”类形式动词的性质和特点一直是汉语语法研究的热点,本文概述了近年来的主要研究成果,并指出了可开拓之处。

标签:加以形式动词概观一、引言根据语义和句法特征差异,形式动词分为“加以”类和“进行”类两个次类,两者在语义句法等方面都存在差别。

“加以”类形式动词是形式动词中的一个次类,主要包括:“加以”“给以”“予以”“致以”“给予”等。

“加以”类形式动词数量有限,是一类相对封闭的不自由动词。

此类动词的主要特点是:在语义上,主要表示施加义,意义相对虚化,往往不表示具体的动作行为意义,真正表达动作行为意义的是其后的动词宾语;在句法方面,“加以”类形式动词的构形标记往往受到限制,宾语多为双音节动词;在语言的线性序列上,表现为V1+V2,但就只处于V1位置的形式动词而言,V1和V2之间往往在语义上为支配关系,与连动结构有本质的区别。

“加以”类形式动词中,最典型的是“加以”,除“给予”外,其他“加以”类形式动词均为“X以”类构词。

“加以”类更具形式动词的典型性,主要体现在:虚化程度更高,粘宾性更强,构形更受限制。

我们所探讨的“加以”类形式动词也就是形式动词中表示施加义的这一类。

二、文献概况为了充分了解现代汉语“加以”类形式动词的研究现状,我们利用中国知网数据库和其他网络资源对该选题进行了几乎穷尽式的搜索(充分考虑了汉语形式动词的不同称谓)。

从能够找到的文献来看,关于“加以”类形式动词研究的文献主要有以下几类:期刊文章8篇,主要集中在对形式动词的典型成员“加以”的讨论,涉及“加以”的词类归属、语法特征归纳和所具有的语用特征感性分析;三本专著的部分篇幅,胡裕树和范晓(1994)的《动词研究》、陈光磊(1994)的《汉语动词词法论》,以及刁晏斌(2004)《现代汉语虚义动词研究》;相关的学位论文有三篇:张莉莉(2002)《现代汉语V1+V2动宾结构研究》,形式动词并非讨论的重点,吕瑞卿(2007)《形式动词“加以”“进行”研究》,采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描写方法对形式动词的典型成员“加以”和“进行”进行了研究,另有刁晏斌博士论文(2004)《现代汉语虚义动词研究》,主要从历时角度对形式动词的部分成员进行了研究;汉外对比的文献中,汉德对比的文献最多,有8篇,大概是由于德语中形式动词表现最为突出,其次是少量的日语文献。

现代汉语的词性分类和特点

现代汉语的词性分类和特点

各类词性和特点。

现代汉语的词可以分为12类。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

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

一.名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实词。

如:"黄瓜、白菜、拖拉机、计算机"。

1、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

2、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

3、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

二.动词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1、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学习、起飞、审查、认识"等。

2、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

3、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

4、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

现代汉语的词性分类和特点

现代汉语的词性分类和特点

各类词性和特点。

现代汉语的词可以分为12类。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

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

一.名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实词。

如:"黄瓜、白菜、拖拉机、计算机"。

1、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

2、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

3、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

二.动词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1、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学习、起飞、审查、认识"等。

2、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

3、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

4、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

现代汉语的词性分类以及特点

现代汉语的词性分类以及特点

各类词性和特点现代汉语的词可以分为12类。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

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

一.名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实词。

如:"黄瓜、白菜、拖拉机、计算机"。

1、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

2、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

3、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

二.动词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1、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学习、起飞、审查、认识"等。

2、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

3、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

4、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

基于《汉语动词用法词典》的现代汉语双宾动词典型性研究

基于《汉语动词用法词典》的现代汉语双宾动词典型性研究

则运 用 生 成 语 法 和 副 词 的语 义 指 向理 论 论证 该类
结构属 于 双宾 。就现代 汉 语双 宾句 的原型 问题 ,学 界也有 讨论 ,且 分歧 较大 。张伯江 ( 1 9 9 9 )认 为现
但 是 ,当基 于语 料统 计对 其进 行考察 时 ,我 们 又 发现 了不利 于这 一结 论 的语 言事 实 。譬 如 “ 卖: 拿 东西 换钱 ( 跟买相 对 )。卖他 二斤 鱼 。 ( 意为 “ 把 二 斤鱼卖 给他 ”)”我 们认 为它 是典 型的给 予类 双 宾 动词 。但 网页上 有 “ 人家欠 钱不 还 ,我 卖他 车 。 ( 意为 “ 我把 他 的车卖 掉 ”) ”这样 的用 例 。如 果
务 印书馆 。以下 简称 《 词 典 》),共 收 有动词 1 3 0 8
( 约 1 4 万字 ) 中 “ 给 、拿 、吃 、收、 罚、偷 ”等 动 词后 的宾语情 况进行 了统计 ,结果 发现 表示 纯粹 给 予义 的 “ 给 ”共有双 宾句 5 1例 ,而 “ 拿 、吃 、
收 、罚、偷 ”等这 些表 示 “ 取 得 ”义的动 词在 《 二

马》 中却连 一例 双 宾句 也没 有 。
我 们 曾试 图按照 “ 给 予”和 “ 取得 ”对 《 词典》
里 的标 注有双 宾 用法 的动词 进行 分类 统计 ,结 果发
现 其分 布是 不均衡 的。给 予义动词 多达 7 8条 , 占

从词汇语义层 面看双宾动词的典型 9 4 %:取得 义动 词 只有 2个 ( 借 ,赢 ), 占总量 的
个 ,2 1 7 0条义项 。其 中标 有 双 宾用法 的动词 7 4个 , 8 3里 的这 7 4个动词 ,8 3条 义项 ,从 词汇

现代汉语情态动词的句法语义特征

现代汉语情态动词的句法语义特征

第一章绪论一、研究目的及意义汉语情态动词又可称为能愿动词或助动词,汉语语法中有关情态动词的研究已有很长的历史,《马氏文通》中就已经提到“助动词”的表“势”作用,此后的文献中虽没有明确提到情态动词,但也从不同的角度涉及到了情态动词的研究。

现代汉语中有关情态动词的研究已有一些成果,但和英语语法下的情态动词的研究相比还是比较薄弱的。

汉语情态动词的深入研究对于第二语言在情态动词教学方面有着重要的帮助,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我们发现己有的汉语情态动词的本体研究成果并不能满足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给我们的情态动词的研究又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课题。

本文以生成语法理论为基础,着重于英、汉情态动词的不同点,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汉语情态动词的词性、分类以及留学生习得汉语情态动词的过程特点等问题。

用具体的现代汉语语料来分析验证汉语情态动词的句法语义特征。

并选取母语为英语、目的语为汉语的第二语言习得者作为观察研究的对象。

通过对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语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对安徽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留学生进行实验研究,从中发现汉语情态动词在第二语言成人习得中的特点和规律。

本文拟从生成语法的角度来分析汉语中的典型情态动词,通过汉英情态动词的对比发现汉语情态动词自身的一些特征,并采纳Huang(1988)中对汉语情态动词的分类(Huang(1988)将汉语的情态动词分为控制情态动词和提升情态动词),紧扣对外汉语教学的实际情况,研究二语习得者在习得汉语控制情态动词和提升情态动词时有什么不同,以此来促进对外汉语的教学。

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1.针对留学生习得汉语情态动词的实际问题,根据汉语自身特点和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将理论语法和教学语法相结合,找出行之有效的汉语情态动词的教学对策,使留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独特的汉语词类。

2.汉语情态动词的深入研究也将更有效地促进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

二、国内外发展趋势1.关于情态动词名称和词类归属问题的争论有关汉语情态动词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早期的汉语语法的研究,黎锦熙(2001)第八章“动词细目”里就用上了“助动词”这个术语,说它是“帮助动词占其一部”的。

陆俭明_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1)

陆俭明_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1)

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跟大家所熟知的英语、俄语、日语等相比较,现代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上都有一些特点。

一、语音上的特点就现代汉语语音看,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汉语每个音节都有声调。

汉语属于有声调语言。

音节的高低升降,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例如“妈”、:麻”、“马”、“骂”,他们的声母和韵母相同,声母都是[m],韵母都是[a],就因为音高不同,表示的意义就不一样,在书面上就写成四个不同的汉字。

这种区别意义的音高就叫“声调”。

就汉语标准语说,有四个声调,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简称“四声”。

有的方言有9个声调,如广州话;有的方言有7个声调,如苏州话;有的方言有6个声调,如客家话;也有的方言是5个声调,如合肥话。

我是苏州人,大家不妨听一听苏州的7个声调:阴平高阳平穷阴上古阴去肺阳去洞阴入不阳入夺汉语里每个音节都有声调。

几个音节连读时,有的会发生变调。

例如普通话里上声跟上声连读时,前一个上声会变成类似阳平的35调。

如“土改”跟“涂改”在读音上差不多,而原先“土”是上声字,“涂”是阳平字。

(二)汉语音节分明,构造简单而有规律。

汉语是单音节性很强的语言,音节特别分明。

汉语以音节为基本的表意单位,每个音节都有意义;汉语里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基本上都是单音节的。

因此汉语历来看重音节的分析。

对汉语音节的分析,除声调外,历来把一个音节分为声母和韵母两部分。

声母是指一个音节开头的那个辅音,韵母是指声母以后的以元音开始的整个部分。

拿“天”(tiān,[t‘ian‘‘])来说,其中t[t‘]是声母,ian[ian)就是韵母。

汉语中有的音节开头没有辅音,譬如“安”(ān,[]),这个音节一开始就是一个元音o[a],但我们设想它开头也有一个声母,只是那个声母是个零(记作o),这种声母就叫做“零声母”。

建立了“零声母”这个概念,汉语的音节分析就变得极为简单明了了,那就是任何音节都可以分为三部分:二、词汇上的特点’就现代汉语词汇看,主要有以下特点:(一)在古代汉语里,单音节词占优势;在现代汉语里,双音节词占优势。

现代书面汉语里的虚化动词和名动词

现代书面汉语里的虚化动词和名动词

现代书面汉语里的虚化动词和名动词一、本文概述在现代书面汉语中,虚化动词和名动词的存在与运用,构成了语言表达丰富性和复杂性的重要部分。

这两种特殊的词汇现象,不仅反映了汉语的动态性和灵活性,也体现了语言使用者对于精确表达、深入阐述复杂概念和抽象观念的追求。

虚化动词,顾名思义,是指那些原本具有实际动作含义的动词,在特定的语境和语法结构下,失去了原有的动作性,转而表现出一种抽象、虚化的语义特征。

这些动词不再描述具体的行为或事件,而是更多地用来表达状态、属性、关系等概念。

名动词则是另一类特殊的词汇现象,它们虽然属于动词范畴,但在用法上更接近于名词,通常用来指称某一类行为或事件,具有指代性和描述性。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现代书面汉语中虚化动词和名动词的定义、特征、分类及其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

通过对这两种词汇现象的细致分析,我们期望能够揭示它们在现代书面汉语中的使用规律,提高我们对于汉语语法和语义特征的理解。

同时,我们也将探讨这两种词汇现象对于语言学习者的影响,以期为汉语教学和语言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虚化动词的研究虚化动词是现代汉语中一个独特且重要的语言现象。

这类动词在语义上表现出明显的虚化特征,即其词汇意义逐渐减弱,语法意义逐渐增强。

这种虚化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语言演变过程。

在研究虚化动词时,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其定义和范围。

虚化动词并不是指某个具体的动词,而是一类具有虚化特性的动词的总称。

这类动词的词汇意义往往比较抽象,难以从字面意义上直接理解,需要通过上下文或语境来推断其具体的含义。

我们需要关注虚化动词的语法功能和用法。

虚化动词在句子中往往担任重要的语法角色,如谓语、宾语、定语等。

其语法功能的多样性使得虚化动词在句子中具有重要的表达作用。

同时,虚化动词的用法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常常与其他词语或结构一起使用,形成固定的搭配或短语。

虚化动词的形成机制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虚化动词的形成往往与语言的经济性原则、语境的影响以及人们的认知习惯等因素密切相关。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专题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专题

2、轻重音对语法的影响
学习’文件 ’学习文件
出租’汽车 ’出租汽车
进口’设备 ’进口设备
洗得’干净 ’洗得干净
语言是人类籍以思维和互相交际的一个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一个变动的音义结合的结构系统。
1
语言系统里,语音、词汇、语法是三大要素。
2
二、关于汉语
01
汉语方言
02
汉民族共同语
03
现代汉语普通话的特点
一般认为汉语可以分为七大方言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
03
汉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并形成了许多方言。其主要分歧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上。
1、音节数对语法的影响和制约
我送她一支玫瑰花。(玫瑰)
1
她很喜欢牡丹花。(牡丹)
2
那丁香花真醉人。(丁香)
3
她采了一大把菊花。(菊)*
4
我喜欢桂花。(桂)*
5
她摘了一支荷花。(荷)*
6
A
EDFFra bibliotekBC
山西万荣县 山西万荣
江苏海门县 江苏海门
山西宿县
北京通县
江苏吴县
北京昌平县 北京昌平
02
何大安(1988)认为,作为一个结构应该具备三种性质:整体性、可分割性和内含规则性。
03
整体、成分、关系(规则)是结构的三大要素。
04
01
语言的本体
02
C、语言是一个变动的结构
语言的表现形式 语言有口语、书面语、体态语三种形式,口语是语义最根本的表现形式,书面语是在口语基础上提炼加工而成。每一种语言都有体态语这种表现形式。
03
A、词类和句法成分一对多。

现代汉语动词“睡”与“睡觉”的对比研究等

现代汉语动词“睡”与“睡觉”的对比研究等

现代汉语动词“睡”与“睡觉”的对比研究等一、引言动宾式离合词“睡觉”用作原式时,和单音词“睡”一样都作动词,而且在英语中都作“sleep”讲。

但是,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却经常会碰到诸如:“我睡了”和“我睡觉了”这两种说法都是成立的,但是为什么可以说“我睡了三天”,却不能说“我睡觉了三天”,而说“我睡了三天觉”又可以接受了之类的问题。

本文试图通过对“睡觉”一词本身特性的考察及其与单音节动词“睡”在实际运用中所表现出来的句法上的特点的比较来探讨上述问题。

二、动宾式离合词“睡觉”的特殊性在离合词内,“睡觉”一词的两个成分搭配得相当紧密:“睡”只与“觉”搭配,而“觉”也只与动词“睡”结合。

如果“睡”后换成其他成分,如“睡凉席”、“睡眠”等,都不成离合词。

在这一点上,“睡觉”这个离合词跟其他离合词不同。

如离合词“游泳”的“游”既可以和“泳”结合构成“游泳”,也可以和“行”结合构成“游行”,并且“游泳”和“游行”也都是离合词(不过,“游泳”和“游行”中的“游”,分别属于“游”的不同义项)。

另外,现代汉语中,“睡觉”的两个成分在意义上也存在着密切联系:“睡”为动素,表示“睡觉”;“觉”为名素,表示“睡眠”。

李清华(1983)认为“……这两个成分放在一起时已经凝固成一个特定的意义,表示一个单一的概念,即‘进入睡眠的状态’。

因此它在不扩展的时候具备一个词的资格。

”从历时的角度追溯起来,现代汉语中的许多离合词原本并不是动宾式的,而是联合式的。

王海峰(2002)认为“许多离合词出现在句子中,后一个语素从来源上说并不是名词。

如:离(结)婚的‘婚’、洗澡的‘澡’、睡觉的‘觉’等,但在言谈实际中,受动宾离析现象的类化作用,获得了名词性质,成为述宾结构。

”赵淑华、张宝林(1996)也认为“……有些离合词本来不是动宾式的,而是联合式的,是动词语素与动词语素构成的联合型偏义复合词。

后来却被人们用作动宾式,带有一种‘强制转换’的意味,是已经得到人们普遍承认的离合词”。

现代汉语持具类手部动词的句法语义研究

现代汉语持具类手部动词的句法语义研究

现代汉语持具类手部动词的句法语义研究
现代汉语单音节手部动词是一类典型的动作动词,持具类属于手部动词的一个下位分类,有其自身的特点。

本文以单音节持具类手部动词为研究对象,立足于现代汉语这一共时层面,结合大量的语料,主要从句法和语义这两个方面对其进
行考察。

全文共五部分,主体部分三章,绪论和结语。

绪论部分主要对单音节手部动词、单音节持具类手部动词、工具范畴的相关研究进行简要的综述,同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是对单音节持具类手部动词进行界定。

在界定持具类手部动词的基础上,根据它们使用工具的特点分为使用单一工具类手部动词、使用单类工具类手部动词、使用多类工具类手部动词。

第二章描述单音节持具类手部动词的句法特征。

分别考察了持具类手部动词的句法分布、宾语的结构类型、补语的结构类型及其持具类手部动词句的两个典型句式。

第三章是考察单音节持具类手部动词的语义。

我们重点对其语义特征进行提取,在此基础上对“V+O”结构中的“O”和“V+X+O”结构中的“X”进行语义分析,同时对此类动词的价位进行了初步探讨。

结语部分是对全文的再次总结。

现代汉语单音节动词研究的开题报告

现代汉语单音节动词研究的开题报告

现代汉语单音节动词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汉语单音节动词在日常生活和语言交际中占据重要位置。

然而,由于其音形相同或相似,常常会造成语义上的歧义或误解,给交际带来困难,因此对于汉语单音节动词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尤其当技术与社交的日益深入,社会意识不断提高,对于汉语单音节动词研究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二、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对现代汉语单音节动词进行深入研究,以探究其音形、音义、语义等方面,解决汉语单音节动词的语义歧义问题,增强交际能力,促进汉语教学与交际实践的发展。

三、研究内容
1.现代汉语单音节动词的音形、音义解析
2.现代汉语单音节动词的语义分析及跨文化交际 studies
3.现代汉语单音节动词在语法结构与运用上的探讨
四、研究方法
1.寻找相关文献,总结归纳现代汉语单音节动词的特点和问题;
2.运用语料库、语料库工具进行语料分析, 结合语言学知识对现代汉语单音节动词进行分类、归纳;
3.通过问卷调查,探讨不同背景下人们对不同单音节动词的理解和使用情况;
4.分析语境,探讨语义歧义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方法。

五、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有助于增强汉语学习者掌握汉语词汇的能力,尤其对于外籍汉语学习者解决语义上的困惑,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中文学习和交流环境。

同时,本研究也将有助于推动汉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实践的发展,为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育提供实用的现实性指导。

同时,通过研究单音节动词的词源与前缀、后缀,启迪汉语学习者的语言学思维及解决语言交际中的思维困境。

以上为开题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汉语动词的形态及其特点研究
一、现代汉语中的动词
动词在汉字的解释中,指的就是表示动作的词语,动词并非只出现在现代汉语中,在古代汉语中也实际存在,不过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言表达和口语表达不一致,因而在文献中和现代有区别。

现代汉语一般指的是上世纪初的白话文运动之后的规范的书面语言。

这也是在我国传统的口语表达上进行规范的。

其实,一些动词在句式中的运用,早在我国明清小说中就出现了,表达的含义和现代没多大区别。

由于汉字是表意文字,从构造上就能看出动词和名词的区别,尤其是动词的表意更加明显,许多会意字、形声字都有这个特征。

像众所周知的“提手旁”“口字旁”“心字底”表达的都是与动作有关的,如“扛、提、拉、推、扳”、“叫、喊、吃、喝、吹”“想、念、忿”,这些字不仅表达了动作,还将动作的产生部位都点明了。

汉语中的动词除了与结构有关的单音字以外,还有很多双声词以及重叠词。

双声词动词由两个不同意思的汉字组成,它们有的是单音动词加上单音动词,将动作做了进一步表达;有的是名词加上动词,表现新的含义;还有的是动词加上形容词的组合。

叠音词的种类也比较复杂多样,有的是单字重叠,有的是双声词重叠,在句子中表达的意思就会更加生动形象。

这些重叠词不仅被大量运用在口语表达上,
在我国明清小说中也经常出现,像“缓缓”“闪闪”“踹一踹”“摸一摸”这些动词,就大量出现在明清小说和戏剧剧本中。

二、现代汉语单音动词的形态特点
单音动词和所有动词的用处一样,是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还可以表示存在,变化和消失。

表示动作行为的有“听、读、问、跑、吃”等;“爱、恨、愁、怕”等表示的是心理活动;而“有、无、在、死”等表示的是存在;表示判断的有“是、否”;表示可能和意愿的有“能、会、肯、敢、要”。

“上、下、进、出、回、开、过”等则表示的是趋向。

在运用方面,动作行为动词能和副词组合,却不能和程度副词组合。

比如可以组成“不看,不要,再来,再读”,但不能组成“太看、更看,极跑”等。

但心理活动的动词又能和程度副词组合,比如可以组成“最恨、极爱、更怕”。

单音动词和所有动词一样,它的作用是在句子中做谓语,并且多数能带宾语,如“小红吃晚饭”“老爸看电视”等。

在单音动词中,有一些具有两种或者多种意义,也有一些能带宾语,有的则不能。

像“笑”,在“大家都笑他”中的“笑”具有“嘲笑”“取笑”的含义,因此能带宾语;而“她笑了”中的“笑”具有“快乐、高兴”的意思,就不能带宾语。

单音动词在表示行为动作时,还能带上缀词,像“着、了、过”,使意思表达得更加完整,像“走着,跑过、来了”等,就比单一的“走、跑、来”更形象。

一些单音动词还能缀上相同的词,成为叠音动词,例如“瞧瞧、听听、想想、试试”等。

单音动词中的表示判断的“是”在运用上比较复杂,在主语和宾语之间,它表示事物属于或者等于什么,如“奥巴马是美国总统!”“狗是杂食动物”。

还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如“这孩子头发是金黄色的”。

表示事物的存在“右边是一家超市。

”“床对面是一幅油画”。

单音动词还有一个有趣的特点,在动词的后面加上“子、头、儿家、者”等助词之后,动词的性质就变为名词了,如“骗子、钻子、疯子”、“想头、念头、盼头”、“画儿、盖儿、扣儿”、“画家、卖家、歌唱家”、“记者、作者、读者、舞者”等。

由于汉语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不断进化中,有些词语在使用中具有约定俗成的效果,并不一定要将它们规定为某一类词语才能使用,要根据不同的特点来灵活运用。

三、现代汉语中双音动词的形态和特点
现代汉语中的双音动词,有双音单纯词和双音合成词之分,双音单纯词含义和单音词相同,现以说话之类的词语为例,单音词有“说、将、聊、谈”,而有些双音词表示的意思和它们相近,如“唠叨、嘀咕、叮嘱、吩咐、咕哝”等,总的意思还是“说”,不过态度不同,显得更加生动,像“唠叨”表示的是说了好多遍,具有使人讨厌的意思;“嘀咕”则含有想反抗又不敢的不满情绪;“叮嘱”也是反复地说,和“唠叨”不同的是,它含着关心。

合成双音词除了双音单纯词外,还有双音合成词,这些词一般的组合是形容词加上动词,也有动词加上动词组合而成。

同样和“说”相同的合成双音词,具
有“低语、话别、搭腔、搭讪、话旧、吭声、谈心、聊天、闲扯、闲聊、叙旧、叙谈”等等。

这些动词中,有的是含有“说”的成分,像“话旧、聊天、低语、谈心”,但有的完全没有“说”的成分,表示的却是“说话”,像“闲扯、搭腔、搭讪、叙旧”,这些合成词是根据动作的效果演变成动词的,像“闲扯”,就是无聊的时候,在一起找话来聊,把一些不相干的事件拉在一起,“扯”就是形象地表示了“拉”的含义。

“叙旧”也有这种含义。

而“搭腔”一般是形容两个互不相识的人在一起,一个人想打破沉默,只好勉强找话题,“腔”在此表示的身体部位,也就是“嘴巴”的意思。

“搭腔”就是“张嘴说话”的引申义。

同样是和动嘴相关的动词,表示的也是动作行为,除了说话之外,还有“陈述”,陈述也是说话,但场合不同,效果也不同,因此使用的动词也不同。

在单音词中只有“讲”,但在合成词中却有“申诉、阐发、阐明、阐释、陈述、陈说、申辩、申斥、声明、说明、宣讲、演讲”等等,这些合成词中有一个是表示“说”的动词,加上形容词或者动词后就成为新的动词。

由于“说话”是人们活动最广泛的行为,比用手还要多,因此在动词中,关于“说”的动词分为说话类、陈述类、告诉类和喊叫类等多种类型,因此关于说的合成词也比较多。

在告诉类中有“告诉、告知、告白、通报、禀报、诉说”等,这些合音词的组合由原始的“告诉”演变而来,“告”是把自己的要求说给别人,以达到某种目的。

“诉”则是吐出心中块垒为目的,对他人没要求。

在词语演变中,“告”成为一定要说的要求,“诉”成为“倾吐”,因此有了“报告、禀告、告白”,由报告又引发出“通报、禀报、通告”,而“诉”派生出“诉说、诉苦”等别人可听可不听的说话行为。

喊叫类的动词在单音词中有“喊、叫、吼、呼、唤”等,在合成双音词后就有“喊叫、号叫、喝彩、欢呼、叫嚷、叫嚣、喧哗、吆喝”等,这些和“大声叫”相关的双音词,被赋予了不同的感情色彩,有的表示快乐,如“欢呼”“喝彩”;有的表示愤怒,这种愤怒还有褒贬之分,如“号叫、怒吼、叫嚷、叫嚣”。

双音动词是在单音动词上发展而来,是我国人民在历史发展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表达的感情也越来越丰富,因此这些词语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

四、现代汉语动词中的叠音动词形式和特点
(一)叠音动词在句子中的运用
现代汉语中的叠音动词在形式上具有AA式,A一A式、AABB式、ABAB 式。

其中的“AA式”指的是单音动词,像“看看、听听、想想、读读”,“A 一A式”也是单音动词,如“走一走、看一看、摇一摇、踹一踹、压一压”,而“AABB式”“ABAB式”则是双音合成词,如“摇摇摆摆、飘飘荡荡、来来往往”“学习学习、研究研究、考察考察、琢磨琢磨”等。

叠音动词在句子中的运用,可以作谓语,也可以做主语,还可以做宾语,这种使用方式不仅现代小说中存在,在明清小说中就出现了。

叠音动词作谓语比较多,在《水浒》第十八回中,就有这样的用法“朱仝略闪一闪,放开条路,让晁盖走了。

”这里的“闪一闪”就是叠音动词作谓语。

《红楼梦》中“刘姥姥游大观园”中“姥姥也上去瞧瞧!”这里的“瞧瞧”也是当做谓语。

叠音动词做主语的不太多,在《水浒》第三十五回,酒保又赔小心道:“换一换又何妨?”这里的“换一换”就是充当主语的。

叠音动词作宾语在《红楼梦》中有多处,像第六十回,赵姨娘说的“趁着这会子,撞尸的撞尸去了,挺床的挺床,吵一出子,大家别心静,也算是报报仇”。

这里的“报报仇”是叠音动词作宾语。

(二)叠音动词的“体、态、式”运用
在现代汉语中,叠音动词还有“体”和“态”的应用区分。

所谓“体”指的动作行为和时间相关的状态,有已然体、未然体、持续体和起始体,而叠音动词只能和未然体组合,不能和已然体组合。

例如,可以“马上(看看、听听、问问)”,“明天(打听打听、研究研究)”。

却不能“已经(看看、听听、问问)”,“昨天(打听打听,研究研究)”。

这里的“马上、明天”属于未然式;而“已经、昨天”属于已然式。

现代汉语中的“态”指的是主动和被动的形态,叠音动词字在现代汉语中具有主动态,没有被动态。

这种“态”的运用,利用“把”字句和“被”字句可检验。

例如,“你把数学作业检查检查”属于主动式句子,而“数学作业被你检查检查”属于被动式,从这两种句式中,可以发现叠音动词只能在主动句中出现,在被动态中出现就让人不知所云。

叠音动词除了在“形、态”上有特殊要求外,在句式上还有“式”的要求,那就是只能出现在肯定句中,不能表示否定句式。

例如,“你要休息休息”、“你要多活动活动”、“要考虑考虑”,这些都表示肯定,但不能表示成“你不休息休息”“不多活动活动”“不考虑考虑”这样的否定句式。

汉语的词汇丰富,在动词使用上,其实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多学习民间语言,多看看文学作品,使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