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课后习题答案

合集下载

自然地理习题答案

自然地理习题答案

一、填空题1、大致以地表为界将地球分为内圈和外圈两部分,地核、地幔和地壳构成了内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构成了外圈。

1-1根据地壳物质组成的差异,可将地壳分为上下两层。

其中上层地壳也叫花岗岩层,下层地壳又叫玄武岩层。

其中花岗岩层是不连续圈层。

1-2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008 km ,平均密度是 5.515 g/cm3。

1-3形成地球四季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太阳高度角变化和地球公转。

(昼夜长短)1-4一年中在春分日和秋分日,南北半球各纬度上白昼和夜晚长度都是12小时。

1-5海洋中的岛屿可分为大陆岛和海洋岛。

而海洋岛按成因可分为火山岛和珊瑚岛。

2、根据成因,可将矿物分为次生矿物、变质矿物、和造岩矿物。

2-1.两套岩层产状基本一致,倾角300,走向3450,可能的倾向为2350或 750,若上部岩层为中三叠统T2的页岩,下层为上二叠统P2的石灰岩,则岩层的接触关系为平行不整合(假整合)。

2-2.有一隐晶质灰白色岩石,可被铁锤刻划出痕迹,遇稀盐酸会剧烈气泡,该种岩石为石灰岩。

(矿物石英、方解石?;岩石:白云岩、大理岩呢?)2-3根据岩浆岩 SiO2的含量不同,可将岩浆岩分为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等;玄武岩属于基性岩。

3、沉积岩的接触关系有整合接触、假整合接触和不整合接触三种。

4、通常把断裂构造分为断层、节理、劈理三大类。

5、裂隙按其力学成因可分为剪裂隙(剪节理)、张裂隙(张节理)。

6、岩层相对年龄的确定的主要方法有古生物学的方法、地层学的方法。

7、地质时代单位宙、代、纪、世,相应地层单位是宇、界、系、统。

8、河流阶地的主要类型有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基座阶地。

10、黄土沟间地貌主要有塬、梁、峁等三种类型。

11、按湖泊与径流的关系,湖泊可分为内流湖、外泄湖、排泄湖。

12、岩层产状通常用走向、倾角和倾向三要素来表示。

21.变质作用的类型有:接触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

21-2引起岩石变质作用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流体。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 课后习题 第一章 第二节 第1课时 地球的公转及黄赤交角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 课后习题 第一章 第二节 第1课时 地球的公转及黄赤交角

第一章地球的运动第二节地球的公转第1课时地球的公转及黄赤交角课后篇巩固提升必备知识基础练下图为某同学演示地球公转的示意图(十字架代表太阳光线)。

据此完成1~2题。

1.该同学在进行地球公转演示的过程中,需要做到( )①使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夹角为23.5°②使“地球”公转和自转方向相反③保持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④使“太阳光线”与球心在同一平面上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2.若黄赤交角为20°,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A.回归线和极圈的纬度数均减小B.天安门广场元旦升旗时间提前C.热带和温带范围减小D.大连气温年较差变大1题,地球公转演示过程中,应使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夹角为66.5°;使“地球”公转和自转方向相同;保持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使“太阳光线”与球心在同一平面上。

D正确。

第2题,若黄赤交角为20°,回归线纬度为20°,极圈纬度为70°,极圈度数增大;天安门广场元旦时的昼长变长,日出时间提前,所以升旗时间提前,B正确;热带和寒带范围减小,温带范围增大;大连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幅度减小,气温年较差变小。

2.B国庆节期间,全国人民在祝福伟大祖国的同时也在享受国庆假期带来的快乐。

据此完成3~4题。

3.在国庆节期间,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处于图中的( )A.a→b之间B.c→d之间C.b→c之间D.d→e之间4.太阳直射点从a→b→c→d→e运动的周期是( )A.365日5时48分46秒B.365日6时9分10秒C.23时56分D.29天3题,我国国庆节是10月1日,处在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和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之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南移动,即位于图中c→d之间。

B正确。

第4题,太阳直射点从a→b→c→d→e的运动属于一次完整的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其周期称为一个回归年,时间为365日5时48分46秒,A正确;365日6时9分10秒为一个恒星年,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B错误;23时56分为一个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C错误;29天不属于地球自转或公转的任何周期,D错误。

自然地理学(刘南威)生物部分课后问题答案

自然地理学(刘南威)生物部分课后问题答案

自然地理学(刘南威)生物部分课后问题答案第七章第一节植物与环境1.试述植物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植物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是不可替代的。

通过光合作用把有机界和无机界联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食物链的联系改造自然地理环境。

2.何谓生态因素、生存条件和生境?在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中如何达到辨证的统一?生态因素:对植物产生一定影响,包括有利和不利影响的因素,生存条件:在生态因素中,对植物生活不可缺少的,称为生存条件,如氧、二氧化碳、光、热、水、无机盐类等六个因素。

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落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在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植物具有主动性,环境具有可变性。

在环境发生改变时,植物会适应这种改变,植物与环境一直处于这种状态。

3.分别阐述光、热、水、大气、土壤、地形、动物、植物等因素对植物的影响。

光对植物的影响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光谱成分,光照强度,光照时间。

光谱成分:不同波长的光对植物的生长有不同影响,如蓝紫光是支配细胞分化最重要的光线;紫外线能够使植物体内某些生长激素的形成受到抑制,从而也就抑制了茎的伸长,蓝光有利于蛋白质和有机酸的合成。

光照强度:植物体重的增加与光照强度密切有关。

植物体内的各种器官和组织能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也与一定的光照强度直接相联系。

光照时间:植物对光周期的不同反应,可将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和中间性植物。

温度对植物的影响:温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通过对植物体内各种生理生化过程的影响而实现的。

过低的温度和过高的温度都能够直接妨碍植物对水分和矿质营养物的吸收。

水分对植物的影响:主要影响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进行和细胞内一系列的生化过程。

大气对植物的影响:化学成分里:影响植物的呼吸和光合作用。

空气运动:影响植物花粉的传播,对植物的生存产生影响。

土壤对植物的影响:由于土壤颗粒的大小影响植物对土壤中无机养分的吸收。

自然地理学课后习题第四章

自然地理学课后习题第四章

自然地理第四章作业4-11、地球内部有哪两个不连续面?它们对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有什么意义?①地球内部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莫霍面:在大陆地面以下平均33千米处,1909年由奥地利地震学者莫霍洛维奇首先发现。

在这个不连续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古登堡面:在地下2900 千米处,1914年由德国地震学者古登堡首先发现。

在这个不连续面下,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

②根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可以将地球内部圈层分为三个部分:地壳、地幔和地核莫霍面以上的是地壳,地幔位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古登堡面以内的是地核2、地壳结构有哪两个主要特点?地壳厚度的不均与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状态3、地壳与岩石圈有什么不同?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之外,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成为岩石圈4-21、组成地壳的主要化学元素有哪些?根据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自然界存在的化学元素或多或少都能在地壳中找到,其中以氧、硅、铝、铁、钙,纳、镇、钾八种元素的含量最多,共占地壳总重量的97%,其余元素只占3%。

2、什么是矿物?主要造岩矿物有哪些?①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成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称为矿物。

矿物是构成岩石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矿物在地球上的分布十分广泛。

②目前已发现的矿物有三千多种,其中成为岩石主要组成成分的矿物称为造岩矿物,约有几十种。

在造岩矿物中,硅酸盐类矿物和氧化物类矿物合占地壳总重量的90%以上,是构成地壳的主要造岩矿物。

就单种矿物来说,长石是地壳中最大量的矿物,其次是石英,二者都常见于各类岩石中。

其他主要的造岩矿物还有云母、方解石、辉石、角闪石、橄榄石等。

3、什么叫岩石?岩石可分为哪三类?①岩石是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产状的地质体。

主要由造岩矿物按一定的结构和构造集合而成的。

自然地理学课后习题

自然地理学课后习题

第一章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综合自然地理在地理学中的位置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任务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复习思考题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什么是自然地理环境?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学体系中的地位。

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方向。

第二章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综合自然地理学的根基第二节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萌芽第三节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第四节综合自然地理学发展趋势第五节我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复习思考题1、综合自然地理学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每个阶段有哪些代表性的人物?2、现代综合自然地理学具有哪些特征?3、综合自然地理学未来重点研究领域?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和边界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第四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系统框架复习思考题1、分述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能量和要素组成。

2、试述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3、自然地理环境结构有何特性?4、什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5、简述系统的结构类型,并举例进行说明。

第四章外部因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一节宇宙因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二节行星因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三节地球因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第四节自然地理环境外部联系的本质复习思考题1、太阳辐射对自然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2、海洋潮汐对自然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3、简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

4、试述自然地理环境外部联系的本质。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内部联系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地球化学作用第四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水热作用第五节自然地理环境内部联系的基本特点复习思考题1、人们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认识经历了哪三个阶段,各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2、简述自然地理环境中四种物质循环类型。

3、试述自然地理环境内部联系的基本特点。

第六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方向性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节律性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稳定性第四节自然地理环境时间演化的基本特点复习思考题简述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发展的方向性。

自然地理学习题和答案

自然地理学习题和答案

《绪论》及第一章《地球》习题汇编Ⅰ一、概念题1、环境——是相对主体而言的。

那些围绕着主体、占据一定空间、构成主体存在条件的诸种物质实体或社会因素,就是该主体事物的环境。

2、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

3、地理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

是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整体。

4、超外圈(或磁层、磁圈)——向外扩展到外围空间的磁力线所构成的地球外部磁场。

5、外圈(或大气圈)——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大量气体集聚在地球周围所形成的包层,自上而下分为散逸层(扩散层)、电离层(暖层)、中间层(高空对流层)、平流层、对流层。

6、地球表层——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交错重叠、互相渗透的复杂综合体。

7、不连续面——地震学家把对地球深处地震波传波速度发生急剧变化的地方。

8、莫霍洛维奇面或M界面——地壳与地幔之间的不连续面(或间断面)。

1909年由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发现。

9、康拉德面——地壳硅铝层与硅镁层之间的不连续面(或间断面)。

由地震学家康拉德发现。

10、古登堡面——地幔与地核之间的不连续面(或间断面)。

1914年由美国地震学家古登堡发现。

11、莱曼面——内、外地核之间的不连续面(或间断面)。

1936年由丹麦地震学家莱曼女士发现。

12、上下成层的组合形式——在高空和地球深部的地圈,其层内理化性质较为一致,圈层之间的关系较为简单,表现为上下成层的组合形式。

13、相互交织的组合形式——在海陆表面附近的大气圈(下部)、水圈、岩石圈(上部)和生物圈则表现为相互交织的组合形式。

14、自然地理要素——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庞大的物质系统。

其组成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以及在能量支配下物质运动所构成的各种动态体系,即自然地理要素。

15、部门自然地理学——研究组成自然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16、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17、区域自然地理学——研究一定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个组成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

(完整版)自然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

(完整版)自然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 地球1. 宇宙的天体分为哪几种?P5答: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等。

2. 太阳系包含哪八大行星?可分为哪两组?P6答:地组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体积小,密度大,自转速度快,卫星数少)木组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体积大,密度小,自转速度快,卫星多)3. 度量天体距离的单位?P9答:天文单位:14960×410千米,光年:94600×810千米。

4. 行星的运动特征。

P6(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近乎圆形(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3)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也自西向东(4)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5)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轨道面也比较接近(6)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5. 简述地球自转的意义。

P15-16答: ①地球自转决定了昼夜的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一昼夜的节奏;(节奏)②由于地球自转的结果,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偏移)③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时差)④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地球体发生弹性变形,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

而地球自转又使潮汐变为方向与之相反的潮汐波,并反过来对它起阻碍作用;(潮汐)⑤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例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大陆漂移、地震、潮汐摩擦、洋流等现象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流体运动)⑥当地球自转加快时,离心力把海水抛向赤道,可以造成赤道和低纬区的海面上升,而中高纬度区海面则相应下降。

6.什么是黄赤交角?其地理意义?P17答:地球自转产生的赤道面与地球公转产生的黄道面之间的夹角为黄赤交角,为23度27分。

地理意义:(1)产生四季更替;(2)产生五带7.简述地球圈层构造,外圈层对自然环境的意义。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 课后习题 第二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 课后习题 第二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第二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二节地表形态的变化第2课时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课后篇巩固提升必备知识基础练河流发育到一定程度,随着流水冲刷与侵蚀,河流越来越弯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裁弯取直。

河水再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

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

下图示意某地牛轭湖分布。

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地形区中,牛轭湖最多的是( )A.云贵高原B.东北平原C.东南丘陵D.塔里木盆地2.促使河道自然裁弯形成牛轭湖的原因是( )A.凹岸侵蚀B.凹岸堆积C.凸岸侵蚀D.凸岸堆积1题,地势平坦的地区河流以侧蚀为主,因此会导致河流越来越弯曲,容易形成牛轭湖,B正确。

第2题,河流形成的早期,河岸比较平直,此时期的河流侧蚀作用比较明显。

河流在侧蚀过程中可能遇到河流两岸岩石软硬不同,较软的一岸侵蚀严重,逐渐形成凹岸,另一岸则为凸岸。

此后河流凹岸不断遭侵蚀,河流越来越弯曲(河道向凹岸一侧不断弯曲),所以促使河道自然裁弯形成牛轭湖的原因是凹岸侵蚀,A正确。

2.A被誉为“中国十大最美峡谷”之一的库车大峡谷,位于天山山脉南麓。

这里地壳发生过剧烈的变动,岩层呈波状弯曲,山体呈红褐色,当地人称为“克孜利亚”,意思为“红色山崖”。

读图,完成3~4题。

3.构成库车大峡谷的岩石类型最可能是( )A.侵入岩B.变质岩C.沉积岩D.喷出岩4.对该景观形成过程的推断,合理的是( )A.沉积作用、地壳运动、侵蚀作用B.岩浆活动、地壳上升、侵蚀作用C.沉积作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D.变质作用、地壳上升、风化作用3题,根据材料“这里地壳发生过剧烈的变动,岩层呈波状弯曲”,且由图可知,该峡谷岩层有明显分层,说明该处岩石为沉积岩,C正确。

第4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峡谷岩石为沉积岩,沉积岩是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岩在形成时岩层一般是水平的,现在“呈波状弯曲”,说明岩层因地壳运动受挤压而弯曲变形;大峡谷是受侵蚀而成的,A正确。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 课后习题 第五章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 课后习题 第五章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后篇巩固提升必备知识基础练在年降水量毫米以上的温带地区,有一种特殊的植被类型——温带雨林。

温哥华岛是世界温带雨林典型分布地区之一,雨林中植被茂密但树种单一,冷杉、云杉等高大的针叶树种占绝对优势,林中阴暗潮湿,地衣、苔藓随处可见。

下图示意温哥华岛的位置。

据此完成1~2题。

1.推测该岛雨林分布的主要地区及气候特点是( )A.西部全年高温,降水丰沛B.西部冬温夏凉,降水丰沛C.东部冬雨夏干,冬暖夏凉D.东部全年温暖,降水均匀2.温哥华岛温带雨林中针叶树种占绝对优势,阔叶树种较少,其主要原因是( )A.阴雨冷湿,年均温较低,光热不足B.土壤贫瘠,土层浅薄,植物种类少C.纬度高,且受沿岸寒流影响,气温低D.人类对阔叶树砍伐数量比针叶树多1题,该地区纬度较高,不位于热带地区,A错误;由材料可知,温带雨林分布区年降水量应在毫米以上,降水丰沛,最可能分布在温哥华岛的西侧,此地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温夏凉,B正确;该地并不位于南北纬30°~40°大陆西海岸,因此并不是地中海气候,C错误;该岛西部常年受西风带影响,又有地形抬升,多地形雨,且沿岸有暖流流经,增温增湿,因此降水比一般温带海洋性气候区高很多,D错误。

第2题,由上题可知,该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降雨天数多,光照少。

该地所处纬度较高,热量不足,热量和光照等自然条件无法满足阔叶林的生长,且根据材料“林中阴暗潮湿,地衣、苔藓随处可见”可以进一步推测,该地为阴雨冷湿的环境,A 正确。

2.A新疆巴里坤湖(右图)位于天山东段,科学钻探发现其沉积物粒径从大到小分别有砂砾石、粉砂黏土、黏土石盐石膏。

据此完成3~4题。

3.巴里坤湖某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砂砾石层、粉砂黏土层、黏土石盐石膏层,这反映了该地质时期( )A.湖盆地壳下沉B.气候趋于干旱C.湖泊面积扩大D.河流侵蚀趋强4.巴里坤湖某一沉积层出现富含有机质(植物碎片)的深色黏土层,推测当时该地为( )A.深水湖B.咸水湖C.沼泽地D.盐碱地3题,巴里坤湖某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砂砾石层、粉砂黏土层、黏土石盐石膏层,沉积物由粗到细,说明该地层较细的沉积物先沉积,较粗的沉积物后沉积,反映了该地距离河口越来越近,可推测湖盆地壳不断上升或气候趋于干旱,湖泊面积不断缩小。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课后习题word第二章综合训练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课后习题word第二章综合训练

第二章综合训练一、选择题下表是两个不同年份甘肃省荒漠化土地分析结果表。

据表完成1~2题。

1.关于甘肃省荒漠化类型的说法,正确的有()①最主要的类型是风蚀荒漠化,是因为当地多大风②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远小于风蚀荒漠化,是因为当地气候干旱,降水少,地面径流少③冻融荒漠化土地面积变化小与人为因素关系较小④甘肃省各类荒漠化土地面积均呈增加趋势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2.甘肃省盐渍荒漠化土地面积呈上升趋势,下列治理措施可行的有()①实行排灌结合②大力发展灌溉农业③种植耐盐碱的作物④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西北牧区是我国最重要的畜牧区。

下图为西北牧区某区域1996—2005年和2006—2015年不同植被面积动态变化图。

据此完成3~5题。

3.1996—2005年该区域()A.草丛退化面积最大B.沼泽变化幅度最小C.森林退化严重D.阔叶林分布面积较广4.与1996—2005年相比,2006—2015年该区域植被面积动态变化说明()A.人类活动加剧B.保护力度加大C.全球变暖D.区域人口锐减5.进一步改善该牧区生态环境的合理措施是()A.提高土地产出效率B.调整农业结构,进行生态退牧C.大幅提高森林覆盖率D.跨流域调水,发展节水农业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

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

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

据此完成6~8题。

6.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A.减小降水变率B.减少河流含沙量C.增加降水量D.增大河流径流量7.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的原因是此次降水()①历时长②强度大③下渗少④植被截流少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8.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A.河床B.沟谷C.裸露坡面D.植被覆盖的坡面(2021福建新高考适应性考试)我国华北某滨海平原受海洋和气候的双重影响,土壤盐碱化严重。

综合自然地理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综合自然地理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绪论一、选择填空:1、自然地理系统不同于其他各圈层的主要特征是:ABDA.太阳能集中分布B.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C.自然地理环境D.存在物质的三相和三相圈层界面二、名词解释:1、自然地理系统: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的大气、水、岩石、生物以及其他派生的自然物质共同组成的整体,这样的物质整体,与外界环境保持着不断的物质能量交换,使其内部维持着有序的结构和稳定的功能,是具有耗散结构的开放体系,这个特殊的物质体系,我们称之为自然地理系统。

三、填空:1、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自然地理环境。

四、问答题:1.地球表层的基本特征。

答:(1)是地球上两种能源相互作用的场所,特别是太阳能辐射集中分布,同时起重要作用的地方;(2)地球表层同时存在着物质“三相”和三相圈层的交界面;(3)具有本身自我发展的形成物;(4)各圈层相互渗透,进行着物质交换、能量交换和循环;(5)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场所。

第一章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简史一、选择填空:1、下列著作哪一部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区划著作:DA.《汉书•地理志》B.《管子•地员篇》C.《梦溪笔谈》D.《禹贡》2、道库恰耶夫提出了:ABDA.自然综合体概念B.自然地带学说C.景观学说D.建立一门新学科的必要性二、填空:1、现代自然地理学的现代特征是:(1)解释途径的确定化;(2)分析方法的模式化;(3)研究领域的确定化。

2、道库恰耶夫提出了:(1)自然综合体概念;(2)自然地带学说;(3)建立一门新学科的必要性。

3、综合自然地理学总的发展趋势是:系统化、理论化、模式化。

第二章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特征一、选择:1、自然地理系统的结构表现为:ABDA.分层结构B.渗透结构C.耗散结构D.地域结构二、填空:1、系统的主要特征:整体性、层次性、相关性、稳定性与变异性。

第三章自然地理系统的物质与能量结构一、选择填空:1、自然地理系统的物质循环结构有:ADA.地质循环、大气循环B.地貌过程、气候过程C.水文过程、生物过程D.水循环、生物循环2、地球表层最主要能量是:BA.地球内能B.太阳能C.宇宙射线D.放射性元素二、填空题1、地质循环过程包括风化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构造作用四种基本的地质过程。

尔雅现代自然地理学课后练习答案期末考试答案汇总题库

尔雅现代自然地理学课后练习答案期末考试答案汇总题库

尔雅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答案1、生态平衡中起最重要作用的是()。

1.0分A、正反馈•B、负反馈•C、正相关•D、负相关我的答案:B2 关于岩石圈,说法正确的是()。

1.0 分•A、岩石圈包括全部地壳和上地幔顶部•B、岩石圈包括全部地壳和上地幔C、岩石圈包括上地幔和下地幔•D、岩石圈包括地壳、上地幔和过渡层我的答案:A3 地球表层环境的结构特征不包括()。

1.0 分 A、垂直分层 B、水平分异 C、立体交叉 D、多级并行我的答案:D4 中国的旱灾主要集中在()。

1.0 分A、西南地区B、西北地区C、华北地区D、东北地区B、我的答案:C5 在正常的年份,太平洋南赤道附近表层的洋流方向是()。

0.0 分 A、从东向西 B、从南向北 C、从北向南 D、从西向东我的答案:B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1 地球上淡水的总量占所有水资源的()。

1.0 分A、9.931%B、 4.458%C、 2.762%D、 1.336%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2 地壳最后的地区是哪儿? 1.0 分A、平原B、盆地C、高原D、海洋B、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3 地球表层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来自于地球的什么系统? 1.0 分A、地热系统B、 地表系统C、生物系统D、生态系统B、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4 以下不是冰缘地貌的是: 1.0 分 A、石河 B、冰丘 C、冰山D、石海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5 大气上升运动的主要方式不包括() 1.0 分 A、热力对流 B、动力抬升 C、大气波动 D、蒸发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6 海陆分布的变化会通过以下哪种变化影响全球与区域气候? 1.0 分A、洋流的变化B、经度的变化C、大气成分的变化D、海拔的变化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7 液态水占总水量的() 1.0 分 A、0.9723 B、0.99C、0.9785 D、0.95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8 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内容是: 1.0 分 A、人地相互作用 B、利用环境 C、空间组成与结构D、成因与变化过程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9 中国洪涝灾害最多的地区是哪里?1.0 分A、东北地区B、华北地区C、东南沿海D、西南地区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10 影响地球表层环境的能量主要有三方面,其中不包括以下哪一项?1.0 分 A、太阳辐射能B、风能 C、地热能 D、地球自转能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11 下列地区中细菌数量最多的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土壤图1、简述土壤、土壤肥力的概念。

P237答: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不断地供应和协调时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2、土壤肥力的四个因素是什么?P237答:养分、水分、空气、热量;3、土壤的形态特征有哪些?P240-242答:土壤剖面构造: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土壤颜色:可作为判断和研究成土条件、成土过程、肥力特征和演变的依据;(黑色: 表示土壤腐殖质含量高,含量减少则呈灰色;白色:与土壤中含石英、高岭石、碳酸盐、长石、石膏和可溶性盐有关;红色:是土壤中含较高的赤铁矿或水化赤铁矿;黄色:是水化氧化铁造成的;棕色:含大量的伊利石、云母类矿物质和不同水化程度的氧化铁混合物;紫色: 游离氧化锰含量高;绿色或蓝色:土壤积水处于还原状态,含大量的亚铁氧化物)质地:土壤颗粒的组合特征;一般土壤质地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等结构:土壤颗粒胶结情况;有团粒结构、块状结构、核状结构、柱状结构、棱柱状结构、片状结构;松紧度(结持性:指土壤风干状态在手中挤压的破碎难易程度):土壤疏松或紧实的程度;孔隙:土粒之间存在的空间;干湿度:土壤中水分含量;分为干、润、潮、湿新生体:土壤发育过程中物质重新淋溶淀积和聚积的生成物;侵入体:有外界进入土壤中的特殊物质。

4、简述自然土壤剖面的层次特征。

P240答: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枯枝落叶层(覆盖层):以A0或O表示。

由地面上枯枝落叶堆积而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腐殖质-淋溶层(A层):成土作用最活跃;明显的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团粒状结构和富含养分;产生淋溶过程,易溶性物质淋失,难溶性物质如铁、铝及粘粒等发生化学的和机械的迁移;下段留下难移动的抗风化最强的矿物颗粒,;颜色浅淡(常为灰白色)、颗粒较粗、养分贫乏。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淀积层(B层):淀积着上层淋洗下来的物质,质地偏粘、土体较紧实,具块状或棱柱状等结构,出现新生体。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母质层(C层)。

由风化残积物或堆积物所组成,是形成土壤的母体或基础;成土作用甚微。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母质层之下则为未风化的基岩(用D或R表示)。

5、根据土壤的质地类型,土壤可分为哪几类?简述其特点。

P245答:砂土:通气透水性能良好,作物根系易于深入和发展,土温增温和有机质矿质化都比较快,担保水供水性能差,易旱;壤土:通气透水性差,作物根系不易伸展,土温上升慢,土壤中有机质矿化作用也慢,保水保肥供肥能力较强;粘土:有大孔隙也有相当的毛管孔隙,通气透水性能良好,保水保肥性能强,土温较稳定,土粒比表面积小粘性不大,耕性良好,适耕期长,始于多种作物生长。

6、土壤有机质分为哪两类?简述腐殖质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P243答: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非特殊有机质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土壤腐殖质腐殖质的形成过程及特点:分为两个过程: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矿质化过程:进入土壤的动植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的参与下把复杂的有机物质分解为简单化合物的过程。

在通风良好条件下生成CO2、H2O、NO2、N2、NH3和其他矿质养分,分解速度快,彻底,放出大量热能,不产生有毒物质。

在通风不良条件下分解速度慢,不彻底,释放能量少,除产生植物营养物质外,还产生有毒物质,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腐殖质化过程:进入土壤的动植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后再缩合和聚合成一系列黑褐色高分子有机化合物的过程。

7、简述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

P254答:地表物质的地质大循环过程和生物小循环过程矛盾的统一。

物质的地质大循环:岩石经过风化,其产物通过各种形式的剥蚀和搬运过程堆积在低洼的地方成为沉积物,并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经过固结成岩作用成为沉积岩再经地壳运动抬升出露于陆地表面。

以地质历史时期为周期的过程。

生物小循环:主要通过植物从土壤中选择吸收所需的养分并存储于活质中,再以残落物的形式归还给地表,并通过微生物等的分解进入土壤中的过程。

即通过生物生长吸收、归还、分解三个过程完成一个生态周期的循环8、土壤形成的因素有哪些?P249-254答:母质(parent material):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并影响成土过程中的速度和方向及自然肥力;气候(climate):通过影响土壤水热状况间接影响延时的风化过程、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土壤溶液、土壤空气的迁移转化过程;生物(organ)包括植物、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是有机质的制造者和分解者;地貌(relief):引起地表物质与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影响土壤与环境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时间(time)土壤的形成:随时间的增长而加强;人为因素:对耕作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的影响最为突出。

自然土壤的属性在人为因素的作用下逐渐地发生改变9、以欧亚大陆为例,说明土壤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P259-264答:土壤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包括由于纬度、经度、和海拔高度引起的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纬度地带性:由于太阳辐射和热量在地表随纬度方向发生递交,导致气候、生物等成土因素以及土壤的性质和类型也按纬度方向呈有规律的更替。

以欧亚大陆为例,大陆西岸自北向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褐土、荒漠土;大陆中部自北向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灰色森林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荒漠土、高寒土、红壤、砖红壤;大陆东岸自北向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红黄壤、砖红壤;经度地带性:由于海陆的差异以及大地构造和地形条件(尤其是纵向构造带)的影响,使水分条件和生物等成土因素从沿海到内陆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土壤的性质和类型也相应地依次发生变化。

如中国温带地区: 从沿海至内陆分布的土壤依次为:暗棕壤-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垂直地带性:在山地土壤中当山体达足够高度时,热量由下而上迅速递减,降水则在一定高度内递增并且超过这各高程后即行降低,因而引起植被等成土因素以及土壤的性质和类型亦随高度而发生垂直分带和有规律的更替。

在大陆东部从南至北依次出现:热带和亚热带的森林土,温带森林土,寒温带森林土及寒带冰沼土。

如位于湿热带地区的珠穆朗玛峰:由下而上依次出现:砖红壤→山地红壤→山地黄壤→山地棕壤→山地灰壤→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草原土→高山寒漠土及永久冰雪带。

10、土壤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有哪些?P270-274答:问题: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耕地逐年减少,人地矛盾突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土壤侵蚀问题: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土壤盐碱化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土壤污染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土地沙化:解决途径: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扩大耕地面积,盘活土地存量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综合整治,合理布局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改造土壤资源的障碍因素(1)防止土壤侵蚀;(2)改良盐碱土;(3)改良沙土地;(4)防止土壤污染(5)培肥土壤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第七章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1、地球上的生物分为哪几界?P276-279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五个)1、名词解释:生态学、生境、种群、植被、建群种、群落演替、生态系统、食物链。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关关系的科学;P279生境:生物或其群体具体居住地段的所有生态因素的总体;P279种群:占据着一定空间或地区的同一种生物的个体群体;(P292)植被:一个地区全部植物群落的总体;(P297)建群种:建造群落和改造环境方面作用最突出的生物种;P298群落演替:一定地段上一种群落被另一种群落所代替的过程;P302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行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P306食物链:通过食物的关系彼此连接而形成的一个能量和物质流通的系列。

P3082、简述生物之间的关系。

(P288-290)(1)互助(原始合作):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或种群,彼此均受到利益,它们并不须互相依赖,可以单独生存。

(2)互惠(利)共生:两个不同物种的有机体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在共同的生活中互相依赖,均获得一定的利益,但是彼此不能分开而单独地生存。

(3)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并不受害也无利的关系。

(4)竞争:对于食物、生存空间和其他条件具有相似要求的不同物种或同种的不同个体,为了生存相互间都力求抑制对方,从而给双方都带来不利影响。

其结果,起初双方都受损伤,但最后是一方获胜而另一方被淘汰。

(5)捕食:捕食者生物袭击并捕杀被捕食者生物的现象。

捕食者因获得食物而受益,被捕食者则受到抑制或死亡。

(6)寄生:一个物种的个体(寄生物)生活在另一物种个体(寄主)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其组织中吸取营养,但并不经常导致寄主生物的死亡。

3、种群的基本特征有哪些?(P292-296)种群的数量和密度:种群的大小:某种生物在一定空间中个体数目的多少;密度:在单位空间中的个体数目。

年龄结构和性比: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根据生育年龄和其他各龄级个体的多少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性比:一个种群全部个体中或某一龄级中雌雄性个体的比例。

个体的水平分布格局:归纳为三种基本类型:随机分布、成群分布和均匀分布。

出生率与死亡率:种群增长:连续地增殖,增长曲线表现为“J”形曲线;逻辑斯谛增长,增长曲线表现为“S”形种内关系:主要表现为竞争、领域性、婚配制度4、简述生态系统的组分及其作用。

P307-308非生物成分:太阳能、水、氧、二氧化碳、无机盐类、蛋白质等有机物;生产者:绿色植物、蓝藻、光合细菌和化能合成细菌;消费者:植食动物、肉食动物;分解者:细菌、真菌、原生生物5、简述生态系统的功能。

P310-318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6、生态系统的类型有哪些?P321按人类对系统影响程度分:自然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农业和城市生态系统)7、简述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

P325-328(一)热带雨林:1、植物种类极为丰富;2、多具光滑柱状树干,具有高大的板状根与老茎生花现象;3、生活型各异而非常复杂;4、林内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极其丰富,群落外貌终年常绿;4、动物种类繁多,尤以爬行类、两栖类和昆虫的数量与种类最多;5、灵长目动物也比较多,而大型食草动物比较贫乏;6、生物生产力和生物量最高。

7、年均温在26°以上,年降水量一般超过2500mm,土壤多为砖红壤;终年高温多雨;(二)热带稀树草原:1、以高达1米以上的旱生禾草为主要成分所组成的草被层占优势,散生着一些旱生矮乔木,具有分枝多的丛生树干和扁平的伞状树冠,叶小坚硬,常绿或落叶;2、有大量有蹄类食草哺乳动物,还有一些大型食肉动物;3、生产力比雨林低;4、终年温暖,年均温18-24°C,年降水量500-1500mm,季节分配不均匀;1m以上的旱生禾草为主要成分构成的草被层占优势;常见动物群为大型食肉动物;(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1、硬叶常绿阔叶林:旱生特征明显,乔木以栎类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