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高中语文教学与民俗文化教育

高中语文教学与民俗文化教育作者:邱永春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55期摘要:高中语文教学应加强民俗文化渗透,高度重视文学作品中的传统民俗文化现象,在课堂教学中增强民俗文化的智育效果,并充分利用地方民俗资源,向学生传播包括民俗文化在内的各种文化知识。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民俗文化教育民俗精神民俗知识民俗资源民俗是一种拥有共同心理素质的人文共同体,是一个民族的标识,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数千年的发展中,我国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民俗史,这些丰富多彩的民俗为华夏儿女增添了无限乐趣,由此而产生的情感是历代文学作品的创作契机,中国文学史上有很多描写民俗的佳作。
因此,语文教师应加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民俗文化渗透,高度重视文学作品中的传统民俗文化现象,向学生传播包括民俗文化在内的各种文化知识。
一、思想上重视民俗精神的德育作用1.充分发挥民俗文化中的爱国思想的教育作用。
爱国主义教育是高中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信念,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
中华民族有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一直是中华民族推崇的不变主题。
我国众多的古代典籍都充溢着先贤们的爱国思想,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古代文化典籍特别是古代诗文,让学生接受爱国思想情感的熏陶。
我国古代著名文人大多是崇高的爱国主义者,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文章著作都可以作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
屈原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他创作的《楚辞》包含着强烈的爱国思想。
如“独立不迁,横而不流”的爱国主义操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对国家民族振兴的执著追求;“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信念。
屈原作品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感,至今仍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2.坚忍顽强的意志力教育。
现在的青少年生活在和平年代,人生道路相对平稳,经历的事情太少,这使他们承受外来压力的能力较差,不能正确面对挫折和磨难。
教师在讲授课文时,应有目的地加强学生的意志力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发挥传统文化教育的功能

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发挥传统文化教育的功能摘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发展积淀下的宝贵财富,是我国各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
传统文化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发挥传统文化教育的功能,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本文主要论述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以及中学语文教材中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并探讨了加强传统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教育;意义;内涵;方法;语文注重情感和思想的传达,是我们价值观念、文化精神以及文化成果的具体体现。
语文教学的功能不仅仅是促进学生对文字工具的运用能力,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
中学阶段是学生进行文化认识和积累的重要阶段,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修养,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促进民族精神的传承。
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发挥传统文化教育的功能。
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1、有助于抵制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在现代文化的影响下,人们开始重新构建文化心理,更加注重个人利益,缺乏对国家和集体的关心。
并且现代社会文化的个人主义与技术理性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观造成很大冲击。
中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的阶段,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让当代的中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有效地抵制现代的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2、有助于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1)有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传统文化注重道德精神与伦理,主张对己修省立诚,对外仁民爱物,学习传统文化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能够熏陶学生的灵魂,帮助学生确定人生目标,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2)有利于提升青少年的自身修养和文化底蕴,促进传统文化传承中学阶段是青少年进行知识积累和储备的重要阶段。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能够使学生全面了解我国的诗词、文学、民俗以及历史等,逐渐积累传统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修养和文化底蕴,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民俗文化资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民俗文化资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摘要:在新一轮课改背景下,语文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国家的经济、政治、历史以及传统文化等因素有着紧密的联系。
其中,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中最基础、最根本的,亦是传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土壤。
而今,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浓郁氛围中,研究民俗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关系,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民俗文化资源,既能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又可以对传统民俗文化实施保护与传承,同时亦可为广大语文教师提供新的教学思路。
关键词:中学教育;民俗文化;策略研究导言: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语文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民俗文化则是传统文化的根基,研究民俗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以及教学策略,对于提升中学语文教学质量,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在当下传承民俗文化,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而专家学者的呼吁、课程改革的重视、中学语文教材中民俗文化比重的增加以及中高考的青睐又使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成为可能。
1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民俗文化教育的重要性1.1语文教材中含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通过分析现行的统编版语文教材可以发现,其中蕴含极其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
本课题前期所进行的文献综述分析显示,已经有数篇学位论文对“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这一课题进行过研究。
如西南师范大学覃宗毅的《中学语文的民俗教育探究》、广西师范大学冯汝林的《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研究》等。
这些论文几乎都对中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民俗文化内容进行了梳理,多以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中对民俗文化的分类为依据,从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四个方面对教材中的民俗文化内容进行分类、统计、罗列,有的还对涉及到民俗文化的课文篇目比例进行了分析。
从他们的统计分析中更加可以印证,民俗文化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较高的比重,彰显了其重要性。
1.2国家教育部相关政策文件的导向支持教育部在2014年4月1日公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了具体的方向,并提出了各阶段具体的教学目标。
民俗文化对高中小说阅读教学意义的建构

民俗文化对高中小说阅读教学意义的建构
。 胡红梅
( 州高 等 师范 学校 文理 系 , 江 苏 徐 州 2 10 ) 徐 20 0
小 说是 对生 活的反 映或 呈 现 , 民俗 是 民族 生 活 文化 史 的 而 核心 与主体 。作 家在 反映社 会 生活 时 , 必然 会在 自己的著 作 中
的基本 点 。 和人 、 人 群体 和群 体 、 民族 和民族 的矛盾 表 面看来 是
一
构成 方 式 。我 们 在进 行 小 说 教学 时 也 不能 忽 视 民俗 的审 美 价
值, 而应 该 有 层 次地 深 入 进去 , 掘作 品的文 化 内涵 和精 神 矿 开 藏 , 以滋 养学 生 的心 智 , 用 润育 灵魂 , 升 学生 精 神境 界 和人 格 提
品中的魅力探寻》 中将文学民俗化使作品具有的特有审美价值
归纳 为 四个方 面 :1文 学作 品 的深 层 民俗文 化背 景 的显 示 ( ) () 2 人 物典 型 的 民俗 文 化 塑造 ( ) 3 审美 意境 的 民俗 化构 成 ( ) 学 4文 作 品 民族 独特 性 的 民俗 化标 志 。【 l 】
声才 有 了振聋 发聩 的作 用 。鲁 迅 的《 》也 正是 由于 作 者把 华 药 , 老栓 放在 用人 血馒 头治 痨病 这一 陋俗 中 , 们 才从 中看 到驱 使 人 华老 栓去 干不 愿干 的事 的那种 作为 “ 民族魂 ” 的深 沉 原动 力 , 才
更加 鲜 明地刻 画 了作为 民众典 型 的麻木 心 理和 看 客性格 。 像 这样 的例 子 ,在 中学语 文 教材 中举 不胜 举 . 些并 非 一 这 时一 地 的风俗 是小 说 内容的有 机组 成部 分 。 如果 学生 不 了解 当 时 当地 的 民俗 现象 , 就不 能 了解 真实 的社 会生 活 , 也就 不 能 理
非遗文化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非遗文化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引言:非遗文化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具有代表性的、能够传承的文化现象和文化作品。
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价值。
在中学语文课堂中,引入非遗文化的教学内容,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非遗文化的概念和特点非遗文化是指那些传统的手工艺、表演艺术、口头传统和社会实践等,它们代表了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
非遗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非遗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2)非遗文化是具有代表性的,它代表了一定地区或民族的文化特点;3)非遗文化是能够传承的,通过代际传承,使得非遗文化得以保存和发展。
二、非遗文化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意义1. 丰富学生的知识面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历史、地理、民俗等知识。
在中学语文课堂中引入非遗文化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文化知识,拓宽他们的视野,增加他们的知识面。
2.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创造力。
在中学语文课堂中学习非遗文化,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增强他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3.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非遗文化是语言文字的载体,通过学习非遗文化,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非遗文化的相关资料,学习到丰富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非遗文化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具体应用方式1. 通过非遗故事讲述非遗文化中有许多传统故事,这些故事生动有趣,富含智慧和道德教育。
在中学语文课堂中,可以通过讲述非遗故事的方式来引入非遗文化的内容。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非遗故事,让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了解非遗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2. 通过非遗手工艺制作非遗手工艺是非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一定地区或民族的传统工艺技术和艺术风格。
乡土民俗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厚的 民族 、 国家 和家 乡情 感。 介绍 “ 原与楚 辞” 如 屈 时顺 便提及 端午 节“ 龙舟 ”包粽 子” 赛 。 的民俗 由来 , 引起学 生对 屈 原忧 国忧 民精 可 神的 崇敬 , 从而培 养学 生 良好 的道 德情操 。 2 应用 民俗 文化 , . 有助 于学生感悟到 人情 美 , 培养 学生健 康的
通过介 绍这一 民俗 ,可 以使学 生正确认识 中华 民族传统 文化 中的
“ 长” 尊 美德 , 受到 以礼 待人 的熏陶。 加 强具有地 方特色 的民族 历史风情教 育 ,有 助于培 养学 生深 风俗 和主人 对生活 的追 求。
2利 用知识追踪 . 掘 民俗 . 挖
教学七 年级 ( )社 戏》 文 , 下 《 一 在学 习绍兴 浓 郁的 民俗风 情的
成 了 乡土 民俗文化 的流失 . 导致学 生民俗 文化 的缺 乏。 文教学作 语
为民族文化 的主要 传承 方式 。在语 文教学 中开展 乡土 民俗 文化教 育, 对激 发学生 的民族 自尊心和 自豪感 , 高学 生 的文化 素 质 , 提 开 阔语 文教学视 , 上柏树枝 的小瓷瓶 ( 插 俗称 风水瓶 ) 意 , 寓
“ 五谷丰 登” 风调雨 顺” 在大 门上钉 上五色 布【 “ , 民间称“ 五色剑 ” , )
1 开展 民俗教 育 , . 有利 于培养 学生 良好 的道德情 操 加强 乡土民俗文化 教育 ,有利于对 学生进 行传统 伦理道 德和
这 些都体现 了祖先 在长期 生产活动 中 。认识 到人 与 自然 和谐相 处
植根民俗土壤丰富语文教学——利用民俗资源丰富语文课程的探索

生 活 激 活 学 生 的 兴 趣 , 以健 康 朴 素 的 民 俗 文 化 强 化 学
要 是 从 语 文 学 科 性 质 和 现 代 角 度 讲 民俗 ,其 内 容 要 广
泛 得 多 , 且 同 生 活 的 关 系 更 为 密 切 。 种 观 念 是 民 间 而 一
生 知 识 内 涵 , 在 实 践 中提 高 学 生 的 能 力 。 能
活 力 。 因 为 它 表 现 现 实 生 活 、 映 客 观 实 际 , 学 中有 反 教
所侧 重地 把握 , 定 会大 大拓 宽教学 内容 , 阔学 生的 必 开
视野 , 而 提高 民俗描 写的 均属 于民俗 作品 。考 虑到它 是一 种不可 忽视 的存 在 , 涉及 题材 、 且
人物 、 言 、 格 、 域 背景 等 内容的 不同 , 给我 们教 语 风 地 就 学工作 提供 了很 大 的空间 。授课 时可 以文 中民俗 为主 线 , 行重 点讲 解 , 以分析 , 明实 质 。 进 据 剖 例 如 人 教 版 高 中语 文 教 材 中 有 一 篇 课 文 是 汪 曾 祺 的《 同文 化》 它是 篇序 文 , 文有 小标题 “ 影 艺术 胡 。 原 摄 集《 同文 化》 ” 胡 序 。作 者 在 文 中将 普 普 通 通 的 胡 同 , 从 来源 到起 名分 类和其 中凝 聚浸透 着 的独有 的胡 同文化
样 子 , 有 文 字 或 人规 定 我 们 这 么 做 , 我 们 会 不 自觉 没 但
的 进 行 这 样 一 种 生 活 方 式 。时 时 指 导 学 生 在 课 文 中 发
现 民 俗 , 但 有 助 其 对 社 会 背 景 的 理 解 , 是 一 种 学 习 不 更
乐趣 。
将 , L及 下 九 , 戏 莫 相 忘 。 其 中 的 “ J 与 “ 九 ” 初 嬉 ” 初 匕” 下 是古代 传统 的女 儿节 。诗 中以此 展现 了难舍 难分 的姑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民俗文化教学的策略探究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民俗文化教学的策略探究[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大量的民俗文化,而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包含了大量关于民俗文化的相关内容。
文章分析了初中语文民俗文化的资源分布、教学现状,同时针对民俗文化教学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民俗文化;教学策略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贴近我们日常生活的文化,也是中国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1】。
语文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人文性,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工具和途径。
通过分析教材中民俗文化的资源与民俗文化在语文学科中的教学现状,能有效的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使语文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相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资源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注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分布着众多的民俗文化资源,分析研究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在教材中的分布特征、具体类别和存在方式对语文教学策略的提出有着重要作用。
(一)教材中民俗文化的分布特征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共有六册,每册包含了六个单元,蕴含民俗文化内容的题材主要分布在阅读与写作之中,其次在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部分也涉及部分民俗文化资源,本文重点关注的是教材中古诗词以及文本阅读中所包含的民俗文化资源【2】。
经过调查统计,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阅读和古诗词部分所包含的民俗文化所蕴含民俗文化的篇目占总体的百分之四十三左右,在教材中所占比重不低:统计如下表: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民俗文化的分布情况年级文章总篇目蕴含民俗文化篇目民俗文化篇目的占比七年级763343%八年级813543%九年级773444%从综上数据可以看出,蕴含民俗文化的文章在各册教材中的分布并不存在分布不均的情况,可见教材对民俗文化是有所重视的。
(二)教材中民俗文化的具体类别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所包含的民俗类别多样,主要包含了四大类的民俗文化,分别是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与语言民俗,这几种民俗文化以不同形式存在与文本之中,每一种民俗文化又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学内涵。
民俗文化在初中写作教学中的渗透

救 法 探 讨
一 ~ —
量曼
墨蠹三三 i
的美好点缀 , 也 有丰富的寓意 。 学生在玩耍 的同时 , 也在积 累着最生动 的第一手写作素材 。
“ 巧妇难 为无 米之炊 ” ,取材是 写作 的重要 环
各 国有各 国的美 的事 物 , 这是 无可厚 非 的 , 但是 只 有 中国有旗 袍 、 中山装 , 只有 中国有纳底 布鞋 、 蓝印 花布 , 我们应为这独一无二而感到骄傲 。
( 三) 提 高鉴 别能力
节。 而写作 源于生 活 , 灵感 的显现都 蓄积 在 日常生 活 中。 因此 , 平 时多关注 、 感 受生 活 , 多利 用身 边 的 民俗文化 , 才能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
二、 珍视本 土元素 的无限活 力
教师要加强指导 , 帮助学生学会 鉴别 民俗文化 的 良莠 。 对于 民俗文化 中的糟粕 , 有 的学生一 并 皆
的作文 。
( 一) 关 注 家庭 生 活
是牛 郎织女 相会时 的眼泪 , 因此还 流行用脸盆接露
水, 抹 在眼上 , 可使人 眼 目清明 ; 六 月初 六天贶 节 ,
家家户户亲 手包 馄饨吃 , 还要让孩 子下到河水里戏 水玩耍 , 以此希望 能平安度过盛夏 , 免灾去 难 。 …… 这些有趣 的节 日活动 , 成为人们平凡 的 日常生活中
乞巧节里 , 女子柏叶 、 桃枝煎 汤沐发 , 象征着用银河 圣水 净发 , 希 望获得 织女神 保佑 。 相传 这天 的露水
处有写作 的题材 。 因此 , 民俗文 化通过它庞大 的体 系, 为学生 带来一 个丰 富的生 活世界 , 使 学生看 到 真情 的可爱 、 善 良的可贵 和美 的价值 , 从 而写 出好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随着文化多元化的深入发展,如何有效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理念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成为了一个新的课题。
传统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语文教学则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化意识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关键。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的资源,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融合的目的中华文化是悠久的文化传统,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
传统文化代表了一个民族的认识、信仰、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
在教育上,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国家荣誉感,提高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同时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其艺术兴趣和才能。
语文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语文教学,学生可以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修养,提高其阅读理解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因此,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融合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的精华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并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是一个中华儿女,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使命和责任。
2. 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自身素质。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了解,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丰富和提高,让学生在语文学习和文化传承中不断进步,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和学习,可以唤起学生的自觉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融合的方式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融合方式是具体实现目的的重要手段,以下是一些融合手段的建议:1. 选择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传统文化内容。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传统文化内容。
如,小学生可以通过听故事和学唐诗、画意象等活动,初中生可以通过学习古诗词和经典文学作品来深入了解传统文化,高中生可以通过研究传统文化的历史演变和思想内涵来增强自己的文化素养。
中学语文民俗文化教学三种策略

丰富 的民族文化元素 ,在教学 中充分展示 和利用这 些文 同是北京的一大文化特色 ,四合院为老北京典 型的民宅 其建筑形式 、 结 构和格局 所形成的居住环境 给人 以 化是语文学科人文性质的体现 ,有助于学生语文素 养的 形式 ,
《 教学 与管 理 》
2 0 1 3年 4月 1日
中学语文 民俗文化教学三种策略
◎厦 门大 学人 文学院 臧胜楠
中国地域广 袤 , 民族众多 , 有 着五千 年的文 明历 史 , 然环境不 同 , 南北 宅第 的形式 、 结 构不拘 、 材料 也不尽 相
有着众多的灿烂文化。民俗文化是中 国传统文化 的重要 同。 “ 北方草原居 民多住穹庐 , 黄土高原居 民多住窑洞 , 南
“ 屎壳 郎” 改为“ 时刻亮” , 可以看 出胡 同的名称 正在 被“ 雅 : 子, “ 交 了好运 ” , 过上 了安稳 日子。 然而“ 天有不测风云” ,
化” , 那些出自民间的命名被官方修正。这种做法是否使 4 贺老六得伤寒死去 , 儿子阿毛也在春天将去的时候被狼 民间文化受到冲击、 使民俗文化在主流文化的引导下趋 I 吃掉。经受双重打击的祥林嫂孤苦伶仃, 失魂落魄, 回到
章 。虽 然文 中 的思想 内涵 和语 言描写 都是 教学 内容 的 建筑的差别 。
一
部 分 ,但 教学重点还 是应该放 在 许多谚语 ,如 “ 破 家值 万
掘上 。
贯” 、 “ 远 亲不如 近邻 ” 、 ‘ 洛 人 自扫门前雪 ,休管他人 瓦上
化教学 策略主要有 三种 : 以民俗为 主体 , 讲 解风 土人情 ; 条或更多的街道 。 四合 院和胡 同 , 方方正正 , 规规矩矩 , 这 以民俗 为线索 , 疏通文章 内容 ; 以民俗为点 缀 , 活跃课 堂 是 由其地理环境决定的 ,反过来又影响 了人们 的思维 方
浅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二 、 中学 语 文 教 学 中融 入 传 统 文 化教 育 的主 要 方 法 ( )通 过语 文 教 学 中经 典 文 学作 品积 累传 统 文化 知 识 一 中学 语 文 教 材 中 的 诗 、 词 、 曲 、 散 文 、 小 说 等 经 典 文
素 质 教 育 是 指 一 种 以提 高 学 生 多 方 面 素 质 为 目标 的 教
。
研 读 、 剖 析 这 些 经 典 文 学 作 品 , 不 仅 能 使 中学 生 提 升 文 学 或 传 统 文 化 来 加 以解 释 。例 如在 讲 解 “ 案 齐 眉 ” 时 就 要 举 素 养 , 更 有 助 于 积 累丰 富 的传 统 文 化 知 识 。教 师 在 课 堂 上 结 合 梁 鸿 、 孟 光 夫妻 相 敬 相 爱 的 故事 。 不 仅 是 语 言 的 教 授 者 , 也 应 该 是 文 化 的 阐 释 者 。 因 此 作 为
一
( ) 中学 语 文 教 学 中融 入 传 统 文 化 教 育 有 助 于 中 学 三 生树 立 健 全 的人 格 。 语 文 教 学 归 根 结 底 也 是 一 门教 育 学 科 , 除 了 培 养 学 生 的 语 言 文 字 应 用 能 力 之 外 ,还 要 用 优 秀 的传 统 文 化 在 精
于 外 来 文 化 ,优 秀 的 传 统 文 化 受 到 严 重 威 胁 。特 别 是 中 学 着 国家 的 发 展 壮 大 , 目前 的 中学 生 已无 法 深 切 体 会 到 先 辈 生 ,作 为 年 轻 的 一代 , 他 们 吃 的 是 肯 德 基 , 看 的是 哈 利 波 们创业 的艰 辛。 因此 ,很 多 中学 生在成长 中缺 乏 自强不 息 特 ,他 们 很 少 了解 中 国 的传 统 文 化 ,造 成 传 承 千 年 的 优 秀 的开拓精 神,缺乏宽 容大度的 为人 处事风格 。因此 ,在 中 的 传 统 文 化 面 临难 以继 承 的危 险 。 因此 , 我 们 应 在 语 文 教 学语文教 学中融入传 统文化教育 ,让 中学生 充分 了解 中华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它源于祖先,是我们炎黄子孙的宝贵财富,理应得到后人的重视、传承与发展。
现如今,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新时期网络等新兴事物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迷恋于如今的网络流行元素,从而逐渐忘却传统文化,甚至对祖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
因此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更好地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语文作为承载传统文化、蕴含丰富人文精神的重要学科,在培养学生的传统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等方面责无旁贷。
我结合教学实践,就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谈谈看法。
一、引导学生积累古诗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古诗词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国粹,是先哲留给我们的文化艺术瑰宝,它不仅选材广泛,而且语言优美,意蕴深远,富有情趣。
加强古诗词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能力乃至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都具有独特的作用。
1.条分缕析摘古诗。
古诗词内容博大精深,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不能给学生以科学的指导,学生往往感觉学起来如一团乱麻,不得要领。
我在教学中,经常要求学生针对已经学过的古诗词,进行收集、整理,编成一本本专题诗集,并给自己编辑的诗集起一个新颖别致的名字,为每首诗写一题解,说明作者、朝代,并对原诗内容做简要介绍,对摘录的诗加以点评。
鼓励学生给诗集写一篇“前言”或“编后记”,说一说自己编辑的过程,以及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编好诗集后,全班相互传阅,让每位学生都有成就感。
2.独具匠心品古诗。
学生针对自己喜欢的作品,先为它写一篇两百字左右的赏析文字,简介这首诗的作者、题材、风格、意境、语言等方面的特点,然后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任自己的思绪天马行空,用另一种艺术形式来表达这首诗的内容。
如可以把古诗画成一幅画,编成一段舞蹈等,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美丽和亲切。
3.真情涌动悟古诗。
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如何渗透民俗文化

品质 的优 秀 篇章 ,教 师 在授 课 过程 中如 果 能够 有所 侧重 的加 以 点拨 ,在 启 发学 生去 思 考感 悟 人的 内心 世 界 、思 想情 感 、人性
的真 善美与假 恶丑 等方 面 ,就 可 以起 到事半 功倍 的效果 。
渗透 民俗 文出了新 的建议 ,提 到教 材 编写
分 ,在 中 学 语 文 教 学 中 加 强 民俗 教 育 可 以更 好 地 进 行 母 语 教 育 。从 另 一方 面来 看 ,丰富 多彩 的 民俗 内容及 生动多 样 的 民俗
教 育形 式 ,可 以在改 善 中学 知识结 构 方面 起 到 重要作 用 ,可 以 更 大程 度 地满 足 中学 生 的心 理追求 和文化 追求 ,有利 于 中华 民 俗 文化 的传播 ,从 而为 中学语 文教 学开辟 出新 的教 学途径 。 新 一 轮国 家基础 教 育课 程 改革 中 ,初 中的综 合性 学 习是 其 中最有 新 意 的设 置 ,它们 给 中学语 文教学 带来 了新气 象 。开 展 综 合性 学 习和 研究 性 学 习时 ,中学 语 文教 师在 熟 练有 效 地运 用 文 本资 料 的 同时 ,还 可 以借 助丰 富 的课程 资 源 。 “ 语 文教 学 资 源 有文 字 的 、实物 的 ,有 显形 的、隐形 的 ,有 来 自自然界 的 , 也 有来 自生活 的 。” 民俗 文 化可 以作 为 中学语 文教学 资 源 的重
二 、在 中学语 文教 学 中渗 透 民俗 文化 的基 本途 径 在 中学 语文 教 学 中进行 民 俗文化 渗 透虽 然有 其 可行 性 ,但
程 中的非 主流 存 在特 点 ,在 中学语 文教学 中进 行 民俗 文 化渗 透 教 育 应掌 握适 当的原 则 。 中学语 文 教材 中 涉及 到 的民俗 内容 很 多 ,但 并 非课 文 中只 要牵 涉 到 民俗 内容或 民俗 描写就 去 讲解 , 在 讲解 时 也不 可 牵强 附会 或 喧宾夺 主地去 无 限 制地挖 掘 教材 , 而 是应 该 根据 课 文的 具体 内 容和教 学 目标 ,在 把握 全 局 的基 础 上 ,进 行 恰到 好 处地 渗 透 。民俗文 化是 民族 文 化 的重 要 组成 部
论语文课堂中的民俗文化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 : 臧胜楠 ( 1 9 8 7 一) , 女, 山东 日 照人 , 厦 门大学人文学院 中文系博士生 , 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
教 育文化论坛
2Y U We n HU a LU n TQ D
平安 祥 和的象 征 。 四合 院 多半 坐 北 朝 南 而建 , 人们
语文教材 中蕴含着丰富的 民族文化元 素, 在教学中 充分展示和利用这些文化是语文学科人文性质 的体 现, 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 的提升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然 而 以往 研 究 中对 教 材 中 民俗 文 化 内 容 的分 析 较
淡 出了人们 的视野。随之而去的还有与其相伴 的胡
同文化 , 它 不 仅 是 胡 同 的文 化 , 也 是 北 京 的 市 民文
喜欢 在 院 内栽 种 紫 丁 香 , 取“ 紫气东来 ” 的 祥 瑞 之
娱乐性 , 是 一种 以消遣 休 闲 、 调节 身心 为 主要 目的 的
民俗 活动 。北京人 的生活态 度决 定 了其游 戏 民俗 的 丰 富多彩 , 喝茶 、 看戏、 遛鸟、 下棋 , 无 不 表 现 出他 们
意 。胡 同是 每排 院落 之 间 留 出 的通 道 , 分 为 死 胡 同 和活 胡 同 , 前者 是 封 闭性 的 , 只有 一 个 开 口, 胡 同深 入居 民区并 在其 内部 中断 ; 后 者则是 开放 性 的 , 两端 开 口, 连接 两条 或更 多 的街道 。 四合 院 和胡 同 , 方方
一
、
以民俗为主体 , 讲解风 土人情—— 举
《 胡同文化》 为例
中学语 文教 材 中有一 些 通篇 介绍 民俗 文化 事项 的文章 。虽 然文 中的思想 内涵和语 言 描写都 是 教学
中学语文教学应弘扬民俗文化

【 摘 要 】中国民俗文化受到 了西方文化的强 烈冲击 ,许 多民俗文化正逐渐被淡忘。语文教学作 为传承 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主要方式与手段 ,对民 俗文化的传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们在这里主 要思考的是 民俗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关 系和地方民俗
文化 的 开发 与 利 用 的 问题 。
成 ,客 观上 又成 为 创造 和 检验 自己作品的审美尺度。
三、立足 课堂 ,结 合语 文教 学内容 的改革 ,构 建新 型 的 语文 教 学模 式 作 为初 中教 育阶段 ,学 习的 主阵地就 在 课堂。课堂 教学要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 位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爱学 、乐学 、会学、学 到知识,提高能力 , 全面发展 。 1 . 降低学习要求,结合 教 学内容改革,推行成功教
【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 学;弘扬 ;民俗文化 俗文化在语文课本 中占有重要地位。新编 中学语文
课本注重了文化的兼容 ,其 中很多体现民俗文化的 中国以五千年传统文化为立 国之基,人类历史 经典篇 目呈 现在 中学语文课本 中。如古典诗歌类 的 上 的四大文 明古国 ,只有 中华文化延续至今。中外 《 水调歌头 》、 《 过故人庄 》、 《 观刈麦 》、 《 孔 文化在多元化 的时代更 深入地 “ 亲密接触” , 这是 雀东南飞》 、《 木兰辞》; 古典小说类的 《 红楼梦》、 不可避免的。我们知道越是 国际化 ,越要民族化。 《 三国演义 》 ; 现代作品《 端午节 》 、 《 安塞腰鼓 》 、 《 祝 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新 的文化建设 ,势在必然。事 福 》、 《 药 》、 《 茶馆 》、 《 边城 》; 现代诗歌 《 回 实上唯有为本 民族生活所孕育 、所熟悉 、所崇尚的 延安 》、 《 甘蔗林——青纱 帐》等等充满浓郁 的民 心理 ,才始终能对人们起到激励和提倡 的作用。中 俗气息 ,也展示 了丰富的民俗 文化 内涵。阅读这些 华传统文化带有鲜明的过去时代的烙 印,它创成于 作品 ,民俗文化 的各个层面的内容都一览无余。 本民 族祖先 , 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 , 值得后人重视、 二是 开发乡 土资源。在乡 土 传承与发展。当然 , 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 , 教 教育过程 中,我 们不断 地了解 自 师要认真加以取舍 ,引导学生学习经典 ,让学生沉 己的家乡的地理人文和人文资源 , 浸进去 , 从 阅读中获得美感 ,产生愉悦之情。我们 激 发学生热 爱家 乡的情感。 中国 认为 ,语文教师更要热爱 中国传统文化 ,有相应的 的民居是我 国传统建 筑 中的一 个 传统文化根基 和艺术修养,不但能把古典作品中美 重要类型 ,是 我 国古代 建筑 中民 的东西阐释出来 , 还能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间建筑体 系 的重要 组成 内容。它 民俗 文 化 的定 义 和 内 涵 分布广 ,数 量叉多 ,并且 与各 民 民俗 , 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 、 情感与信仰 族人 民的生产生 活密切相关 ,因 而产生 的文化。由于民俗文化 的集体性,说到底 , 此具有 明显的地方 特色和浓郁 的 民俗培育了社会 的一致性。民俗文化增强 了民族的 民族色彩。汪曾祺的 《 胡同文化 》 认同, 强化 了民族精神 , 塑造了民族品格 , 集体遵从 , 只是 向我们 介绍 了胡同 的有关 情 贵 反复演示 , 不断实行 , 这是 民俗得 以形成 的核心要 况。其实 ,我 国传 统 的民居种 类 素。民俗涉及 的内容很多,直至今 日它所研究的疆 可以说数不胜数 , 有陕北的窑洞 、 域仍在不断的拓展 ,就今 日民俗学界公认 的范畴而 湖南湘西的吊脚楼、 福建的土楼 、 害 言,包括生产劳动 民俗、 日常生活 民俗、社会组织 蒙古族 的蒙古包 、云南傣家 的竹 县 民俗 、岁时节 日民俗 、人生仪礼、游艺民俗 、民间 楼以及 朝鲜族人 的大屋顶 民居等。 观念 、民间文学等 内容。对于 民俗的定义 、什么是 在我们温 州也有我 们每个人 都可
让传统节日文化在语文课堂扎根

晔 《 后汉书・ 礼仪 志第 四》 云 : “ 三月上巳,官民皆挈于东流水上 ,
中国的传统节 日多为时令性节 日,都有各自相应的民俗活动相伴 随,并由此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节日 民俗。传统节 日的许多习俗都是传
统 文化 的凝 结 ,都 有着特 定 的思想
日洗濯祓除去宿垢为大挈 。 ” 《 论
语》 “ 子路 、曾皙 、冉 有 、公 西华
侍坐”章中,曾皙谈起 自己的志向 时说 : “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
五六 人 ,童 子六七 人 ,浴乎沂 ,风 乎 舞 雩 ,咏 而归 。 ”而孔子听后 ,
提高青少年的人文素养,语文教师 完全可以把传统文化教育和语文教 学融为一体 ,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语 言文学知识的同时 ,受到优秀传统 文化的熏陶,以提高文化素养 ,培 养文化精神。
人在参与节 日活动的同时,对节日 的风俗 民情 以文字的形式加以记 载,更是使得 民俗的传承有了现实 的力量。因此,在文学作品的教学 中,我们可以由文本出发 ,设置相
应 的情 境 ,引导学 生展开 丰富 的联
青。历史上最有名的三月三宴饮聚 传统节 日文化以及各地不 同的民俗
《 江南的冬景》、鲁迅的 《 祝福》、
I . 创设情 境 ,丰 富体验 。
内涵。比如喜气洋洋的春节、张灯
结 彩 的 元宵 节 、怀 乡祭 祖 的清 明 节 、象征 团圆 的中秋节等 ,其 中蕴
深表赞赏 ,喟然叹 日: “ 吾与点
也! ' ,这 段文 字 中 “ 浴乎 沂 ”说 的 正是 三月三 “ 祓楔 ”活动 ,可 见上 巳节 在水边 举行 活动的 习俗至 迟在 春秋 时期 就 已形 成。
伤情怀 ,体悟阔大深远的宇宙境
民俗文化在语文新课程中重要价值论文

论民俗文化在语文新课程中的重要价值民俗是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人在长期生活中逐步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的总和,是一种传承的社会文化现象。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五千年历史长河孕育出了极为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时空,诸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都蕴含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现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的产物,是传统文化传承的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国务院已公布我国春节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
这决定了民俗文化弘扬民族文化,构造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传统文化备受关注。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的智慧。
”民俗文化是人类优秀文化中能体现各民族的价值观、信仰、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学科课程建设的根本依据。
正如我国著名民俗学专家陈勤建教授所述:“我们民族文化的dna,存在于民俗、民间文化之中”。
目前,中学语文课本大部分篇目都或多或少地蕴含着传统民俗文化,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渗透。
语文课程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要深层开发和利用民俗文化资源,丰富语文课程,培养学生综合语文素质。
一民俗文化: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人文教育资源“语文”从前称“国文”、“国学”是汉语文学的总称。
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必须把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放在首位,而传统的民俗文化,对广大青少年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振奋民族精神,起着积极作用,所以,要利用民俗文化资源作为校本教材来充实语文课程。
民俗文化是语文课程文化之根,也是解读语文课程的必经之路。
鲁迅说:“歌、诗、词、曲,我以为民间物,文人取而为已有”。
从课程文化角度看,语文课程既是“语文”的,又是“文化”的。
文化的源流表明,民俗文化本身是社会文化的集成,它含盖着政治的、经济的、人文的文化范畴。
语文课程作为具体文化载体的一部分,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社会、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文化特点,也浸透着传统的民俗文化的内涵,语文课程的内涵结构也是民俗文化的集成。
民俗文化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思考

民俗文化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思考作者简介:谢桃,(1988.4-),性别:女,籍贯:四川巴中,所在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学历:2011级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摘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特别是文言文教学,会因其与我们现代话语系统的差异,成为教学的难点。
我们学习语文主要是传统的雅文化,也就是有史记载的精英文化。
而这些精英文化是在包罗万象的民俗文化中孕育而生的,要继承我们博大精深的文化,也要了解我们民俗文化中各种民俗事象及其所呈现的人们的行为习惯、风俗信仰、道德价值、伦理观念。
这不仅仅有助于学习、理解、传承我们的文化,而且利于对民族心理和精神的认同和自身身份归属。
关键词:民俗文化精英文化心理同构读者意识传承文化一、中学语文教学目标和价值“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①所谓“工具性”,是指语文是人类思考和交流的工具,是学习各项文化知识和进行各种实践的工具。
这种“工具性”是关注语文课程是得到知识、锻炼思维、培养情感、提升德行的手段。
所谓“人文性”,一方面指语文首先要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性和多样性,鼓励学生的在自我体验和感悟;另一方面指语文是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本身凝结着历代人们的道德观念、审美情感和价值取向,蕴涵着千百年来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
通过对语文的学习,不仅要达到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能力的发展、认知能力与学习能力的提升的目的,还要达到培养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对社会文化的积累,最终传承我们优秀的文化。
语文教学的目标和价值也正在于此。
二、民俗文化在学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学,是在大传统的背景下,而进行的精英文化的教学。
民俗文化更多的是以课文的背景介绍等等附带性的出现,并未作为主体身份纳入教材的范围和老师的视野。
其原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历史上重视精英文化,不齿乡俗野语,除了统治阶级“治国化民”而要“采风问俗”外,历来没引起重视,造成人们的审美期待的偏见;第二,民俗文化本身具有零散性、宽泛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俗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江西省吉水中学易华明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
由于民俗文化的集体性,说到底,民俗培育了社会的一致性。
民俗文化增强了民族的认同,强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集体遵从,反复演示,不断实行,这是民俗得以形成的核心要素。
民俗文化是指由民间共同创造和享用的生活文化和世代传承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一般分为四大类:物质民俗,包括饮食起居、交通医保;社会民俗,包括社会组织(血缘、地缘、业缘组织等)、社会制度(人生礼仪,传统习惯等)、岁时节日以及民间娱乐习俗等;精神民俗,它包括古代民间习俗信仰。
简要地说,民俗文化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涵盖着现代民族风情习惯,比如说,过年要吃饺子,小孩子周岁的时候要抓周,见面打招呼的时候习惯性的问一句“吃了吗?”等等。
民俗文化教育是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一个民族的民众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民俗文化的渗透,可以让学生了解、吸纳我们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成为一代有文化有素养之人,成为一代心存文化之“根”的人。
首先,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年少之时,他们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都未真正定型,他们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的能力都很强。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内容都或多或少的包含着中华民族传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有许多展现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品质的优秀篇章,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能够有所侧重的加以点拨,在启发学生去思考感悟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感、人性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等方面,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中学生在学习掌握新知识的时侯,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新鲜感都很强,他们往往更喜欢学习趣味性的知识,更喜欢多姿多彩的课堂,对教师的照本宣科地讲解和枯燥无味的知识传授不感兴趣。
而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和民俗文化知识就能够丰富课堂教学,这些知识在课文教学中往往能满足学生的更多需求。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能用一些有趣的谚语或一些古老的民间传说故事作为新课的导入,就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欣喜地发现在中学语文许多课文涉及了民俗文化和事项。
如:⑴永和九年,岁在葵丑,暮春之初,会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必修五《兰亭集序》)⑵第二天天一亮,翠翠就同祖父起身了,用溪水洗了脸,把早上说梦的忌讳去掉了,翠翠赶忙同祖父去说昨晚上所梦的事情。
“爷爷,你说唱歌,我昨天就在梦里听到一种顶好听的歌声,又软又缠绵,我象跟了这声音各处飞,飞到对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得到了虎耳草,我可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
我睡得真好,梦的真有趣!”(必修二《边城》)⑶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必修三《鸿门宴》)由此可见,民俗描写已经成为文学作品有机整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教材中有大量的人格榜样,在教学时发掘人物形象中蕴含的精神内涵,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在语文教学中起着关键作用。
而民俗文化的阐释与渗透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对语文教学产生作用。
1、民俗文化有利于学生词汇的沉积与演变我们可以通过对某一种语言的结构方式、语义内容的揭示,了解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风俗习惯。
这些风俗习惯有的贮存在语言里,成为一种历史、或者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它的残迹和影子,有的一直传承下来,有的有了新的发展,形成新的民俗。
纷繁的民俗事项,必然会促进汉语言词汇、词义的丰富与发展。
翻开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尤其是在古代文学教材中,我们可以采撷到相当多的民俗词汇。
这里,仅以“帽”来说明中国的服饰文化对服饰词汇词义的产生和演变带来的影响。
古代表示帽子的词有“冠”、“冕”、“巾”等。
“冠”是我们平时在课文中最常见的服饰词之一,“冠”指的就是帽。
由“冠”衍生出来的词也为数不少,比如,我们都知道戴帽子要束带子,由此产生了“冠带”一词;古代贵族男子因为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节,结发加冠,以示成年,可以娶妻的习俗,于是产生了“冠礼”一词;如果与“童子”等表示年龄的词语相对时,“冠”的意思便偏重于成人,如《子路冉有曾皙侍坐》(《论语》)中有“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
”服饰装扮在古代象征着一种身份。
《长江三峡》中有“屈大夫死日,有人在汨罗江畔看见他峨冠博带。
”《西湖七月半》(必修四读本)中有“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
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
”峨冠博带是古代士大夫的装束。
另外,“冠”字与其他字搭配,也产生了一些新的服饰词汇。
《释名·释首饰》说:“士冠,庶人巾。
”可见,“冠”和“巾”原本是有等级差别的,士戴的是冠,贫民戴的是巾。
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们可以从“朝服衣冠”一句判断出主人公在朝廷中的不俗地位。
但是后来随着服饰的演变,冠与巾逐渐结合,“冠巾”一词也随之出现。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必修二)中周瑜“羽扇纶巾”中的“纶”即是“冠”的异体字,在这里表现了古代儒将闲雅的风度繁复的服饰文化对词汇的丰富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正深刻地印证了这一论述。
与此相同,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建筑、音乐、饮食等多种物质、精神在汉语言词汇中散发出来的语言魅力。
比如:“五步一楼,十楼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勾心斗角”的阿房宫(必修二《阿房宫赋》)揭露的是秦朝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墙壁上挂着“朱拓的大‘寿’字”,几案上堆着《康熙字典》、《近思录集注》和《四书衬》的房间摆设(必修二《祝福》)反衬的是主人家鲁四老爷的道貌岸然。
又如,茫茫江水中悲切的“琵琶”流转(必修四《琵琶行》)唤起了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伤感;再如,精美的“樽”(必修二《念奴娇·赤壁怀古》)寄托的则是作者洒酒酬月,慨叹“人生如梦”的情怀。
2.民俗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民族情感和审美趣味。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许多经典古诗词的丰富内涵往往是通过具有民俗风情的事物来表达的,例如“月”“柳”“菊”“茱萸”“龙舟”等。
古人分别时要折柳相送,这是当时一种很流行的民间习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成为一种时尚。
送别的地点多在长亭、桥头或大堤。
如《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是写酒醒后的心境,也是作者柳永飘泊江湖的感受。
了解折柳送别这一习俗,那么学生就更加能体会到词人当时与恋人难分难舍的心境。
在讲授这些经典诗歌时,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其中蕴含的民俗文化素材,可以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内涵的理解。
民俗经过历史的积淀,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如祭祖扫墓的清明节、包粽子祭屈原的端午节等,都表达出美好的民族情感。
3.民俗文化有利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培养。
在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利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有关民俗内容,能够使中学生在受到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民俗与人民的生活相伴而生,反映人民的生活面貌,它是社会的宝贵财富。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教给人们珍视友谊的挚情;“离乡背井时,怀揣乡井土”教给人们热爱家乡的真情;“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教给人们忠贞不渝的爱情,“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教给人们祈福的美好心愿……这些都反映了劳动人民健康的生活心态、美好理想,这些并非一时一地的风习,历经千年成为一种美的风范、善的追求、真的指归,这些对学生的熏陶和教育是不可低估的,它能把我们民族文化中的精髓传给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如有涉及到相关的民俗知识时,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民俗材料,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比如古代诗文中常常涉及到古代文人的“出世”、“入世”思想。
作为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虽然在过去历代都有高人归隐乡里,如庄子、陶渊明等,但是,绝大多数的文人志士仍然是积极入世、爱国务实为国为民的。
4.通过民俗文化尤其地域民俗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中学语文的广度。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学校可以适当安排一些有关民俗内容的课外活动。
例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邀请民俗专家或者有关老师给学生举行民俗讲座。
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当地有民俗特色的节日庆典、植树活动、登高赏菊、龙舟竞赛等活动,从而使学生亲身感受民俗风情,受到积极的熏陶和感染。
学生还可以开展有关民俗风情的研究性学习。
参加有关民俗风情活动后,写出有关感受,写出调查报告。
也可以结合乡土教材实地考察,开展有益的民俗活动,举行民俗知识大赛等。
这样在课堂学习外,以多彩的生活激活学生的民俗知识兴趣,以健康朴素的民俗文化强化学生的知识人格,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能力。
例如,对联是民俗文化中的精华,红白喜事,过年过节也都喜欢自己写对联,特别是过春节,在自家门口贴上自己书写的对联,表达出各种含义。
这几年,不少地方中考也出现了对联题,因而可以结合语文学习中的对联知识,让学生收集身边或老家的对联,进行对联分析进而学习写简单的对联。
课外实践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文化素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民俗教育可以更好地进行母语教育。
从另一方面来看,丰富多彩的民俗内容及生动多样的民俗教育形式,可以在改善中学知识结构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可以更大程度地满足中学生的心理追求和文化追求,有利于中华民俗文化的传播,从而为中学语文教学开辟出新的教学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