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的中国语言问题
新媒体时代下汉语言文学的机遇与挑战
新媒体时代下汉语言文学的机遇与挑战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技术的逐渐成熟给许多领域都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汉语言文学也同样如此。
文章从对汉语言文学的主要特征入手,就当前时代背景下其遇到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并探究了一系列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希望能够使得我国的汉语言文学能够跟随时代发展的不断,不断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傲然的屹立于民族文化之林。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汉语言文学;主要特征;机遇与挑战一、前言汉语言作为传承我国博大精深的重要载体,是中国文化发展的见证者和记录者。
无论是响应我国的“一带一路”等战略性政策,还是传播我国的文化,都离不开汉语言文学。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汉语言文学同样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要想更好地对汉语言文学进行传承,就需要采取高科技的媒体技术对其进行辅助,不断优化汉语言文学学习的方式方法,不断促进其在健康的发展和完善。
二、汉语言文学的主要特征(一)快捷多样性汉语言文字想要长期的发展,就离不开互联网的即时性与开放性。
利用网络将文字以图片、视频等方式承载汉语言文化,并将其传播。
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对各类相关资源进行搜索和学习,不仅可以大大的提高学习的效率,且可以享受到互联网带来的快捷。
(二)可交互性不仅如此,由于互联网具有实时性,学生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与他人进行实时的沟通交流,通过网络这一渠道随时随地的进行信息的交互。
比如,学生可以利用网上的教学视频对相应的课程进行自主的学习。
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得学习的效率有所提高,一举多得。
三、当前所面临的挑战(一)网络流行语的冲击当前,在新媒体的广泛影响下,各类网络流行用语层出不穷,这对汉语言文学的发展绝对是一项全新的挑战。
就目前社会的普遍状况来说,网络用语的正流行确实使得汉语言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和丰富,也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并熟识。
不仅如此,网络流行用语更加的富有个性化,更加充斥着个人的情感,和传统的语言相比,更容易表达出人们所要抒发的情感,这帮助了学生更好的去体会语境,并加文字加以运用,比如“咆哮体”、“酱紫”等,这些汉语形式充分体现了网络的多样化。
网络时代汉字误用现象及影响分析
网络时代汉字误用现象及影响分析1. 引言1.1 网络时代的汉字使用状况在网络时代,汉字的使用状况呈现出多样化和普遍性。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在社交媒体、网上论坛等平台上频繁使用汉字进行交流和表达。
与传统的纸质书信或文献相比,网络上的文字交流更加便捷和迅速,汉字的应用范围也更加广泛。
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上,人们常常使用汉字进行文字表达和沟通。
由于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文字内容短,一些人可能会出现随意、粗糙地使用汉字的情况,导致汉字误用现象较为普遍。
一些网络流行语、网络用语中也经常涉及汉字的使用,这些特殊的语言形式也为汉字的误用提供了土壤。
网络时代的汉字使用状况呈现出快速、多样化和普遍化的趋势。
对于汉字误用现象的出现,我们应该引起重视,并积极探讨其原因和影响,以便逐步改善和完善汉字的正确使用方式。
1.2 汉字误用的现象汉字误用的现象在网络时代尤为突出。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许多人在微博、微信等平台上经常出现拼写错误、词义混淆的情况。
有些人为了追求个性化表达,会刻意歪曲汉字的意义,使得原本清晰的语言变得模糊不清。
在网络用语中,许多年轻人倾向于使用简化或减少汉字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思想,导致汉字的应用范围被不断限制。
在教育环境中,一些学生由于对汉字认识不够深入,常常出现错别字的现象,影响了他们的写作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损害了汉字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也给语言习得和文化传承带来了严重影响。
加强对汉字使用规范的教育和引导,以及倡导正确使用汉字的观念,势在必行。
2. 正文2.1 社交媒体中的汉字误用社交媒体中的汉字误用已经成为网络时代不可忽视的问题。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使用频率的增加,许多人在使用汉字时出现了各种误用情况,这不仅影响了文字的准确表达,还可能给读者造成误解。
在社交媒体上,许多人存在着使用简化字代替繁体字的现象。
由于简化字与繁体字有着不同的字形和意义,这种替换往往会导致信息传达的不准确性。
关于信息时代的多语言问题的一些思考
但 是 ,这 样 的想 法 显然 是很 难 实现 的 ,就 是有 了这 样 的通 用
式大会 时应当提供 1 种语言的翻译服务 ,大会文件要译成1 1 1 种语言,由此增加 的翻译工作量之大,财政支 出之高是可 以
锐。
年 用在 翻 译 方面 的支 出高达 5 5 欧元 ,每 年用 于翻 译 的 支 出 .亿
.
2 6 oo o7
维普资讯
约 占全部行政管理预算 的_半左右。语言的困扰 随着欧盟成 员国的增加而愈加尖锐 :一方面,所有成员国的代表当然有 权使用本国的语言表达各 自的意见,另一方面,由此增加的 翻译工作量和财政支 出却并非是所有成员国都乐于承担的。
维普资讯
关才信 息时代的多语言问题的一些思考
口 冯 志 伟
随着对外交流的发展,不 同语言之 间的信 息交换显得越
来越重要 ,互联 网实际上 已经成为一个多语言 的网络 ,我们
我们以欧洲联盟 ( 以下简称欧盟 )的多种语言翻译 为例 来说明这个问题 。欧盟作为一个共同体 ,成功地建立 了统一 币,形成 了横跨欧洲大陆的 “ 泛欧元 区”,足可以同美元抗 衡;基本实现 了共 同边界,建立了共 同外交和安全政策;现
语言,它也代替不 了各种不同的民族语言。因为语言是民族 想 见 的 。据 统 计 , 欧 盟 每 次 正式 会 晤至 少 需 要 3 个 翻 译 人 3
文化的象征,放弃 民族语 言就意味着放弃民族 的文化,如果 员 ,才能完成 1 种语 言间高达 1 O 1 种可能的互译 。据媒体报 1 万多个 ,为此要付出 1 万个翻译 5 全人类都讲一种通用的语 言,各具特色的、丰富多彩的民族 道 ,每年欧盟大小会议共 1 文化也就黯然失色 了。这 显然不是一件好事。尽管英语在英 人/ 日,全年翻译的文件达13 1万页以上 。每次为期5 天的欧洲 国和美国占绝对 的统治地位 ,在英国的威尔士 ,人们还在讲 议 会 起 码 需要 4 0 翻 译 人 员 。 目前 欧盟 雇 用 的常 年 翻 译 有 5名 威尔士语,在美国的某些地区,还有很多人在 讲西班牙语 。 至于像加拿大和瑞士这样的双语和多语 国家,像欧洲联盟和 4 0 ,临时翻译 10 多人。即便如此,仍不能满足所有成员 6人 50 国的所有语言要求,这支庞大的翻译队伍 如今越来越难以应
浅谈信息时代背景下网络语言的发展
其次 ,在 以往的研究中 ,对 网络语词 的研究较 多。主要 针对的是新词新语 以及语 言规 范问题。可 以说 ,在对 网络语 言 的研 究过程 中 ,语言规 范 问题 是一个贯穿 的主题 。但是 , 词语只是 网络语 言研 究的一部分 ,还有很 的争议 虽然很 多 ,但对 网络语 言产生 的 原 因 ,学者们基 本达成 了共识 。网络语言 是一种 言语 现象 ,
也是一种 时代 现象 、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 。网络语 言的形成 与时代 、社会 和文化 密切相关 。研究者们分析 了网络语 言存 在 的主客观原 因。 首先 ,中 国网络 时代 的到来 提供 了网络语 言产 生物 质 基础 。 国际互 联 网是 2 0世纪末 最激 动人心 的事情 ,人 们对 互联 网还处于一种好奇 的状态 ,在 1 9 8 9年互联 网进人 中国 , 中国的网民不断 的增加 ,在最 开始 人们 接触计算机时很多语 言是词 不达意的事情常常发生 ,经 过网民们 的约定俗成 ,网 络 上的语 言渐渐 的成熟起来 ,得 到 了许 多 网民的广泛运 用 , 网络语 言也形成 了 自己的语言特点 。 其 次 ,网 络提供 了网络语 交 际 的最佳 环境 。网 络世界 没有 现实 世界 的复 杂规则 ,人 们可 以在其 中忘 却 自己 的真 实身 份 ,也 用 考虑对 方 的年龄 、性别 、职 业 ,不 必 担心 自 己说 错话 而 导致 人 身伤 害。在 网络 世界里 人们 可 以摆脱 一 切现 实 ,随意 张扬个 性 。在 网上 ,人们 很 容易将 本 性表露 来 ,少 了伪装 ,多了轻松 和 自然 ,这也 是正 是 网络语 言 使用 的最佳环境 。 第 , 中国改革开放为 网络语言 的产生提供 了社会背景 。 改革开放带来政治 民主 、 经济繁荣 、 文化交流活动 空前 活跃 ,
中国文化中的语言保护与文化传承
中国文化中的语言保护与文化传承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一直以来都是世界瞩目的焦点之一。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文化传承和语言保护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语言保护的重要性、语言保护与文化传承的关系、当前面临的挑战以及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等多个方面探讨中国文化中的语言保护与文化传承。
一、语言保护的重要性语言是一种表达思想、交流文化的重要工具,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保护语言不仅是保护一种工具,更是保护着一种文化的根基。
语言的多样性体现了人类的多样性,每一种语言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人民性格和认同的一部分。
语言的丧失意味着文化的破碎和失落,因此,加强语言保护对于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二、语言保护与文化传承的关系语言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通过语言人们可以传承和交流文化、价值观念、历史故事等。
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它是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的反映。
例如,在中国,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以其特有的象形和意义传达了丰富的思想和情感。
保护语言就是保护文化,只有保护好语言,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我们的文化。
三、当前面临的挑战在现代社会中,语言保护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全球化的影响使得中国传统文化逐渐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许多年轻人更倾向于学习外语而不是保护和传承母语。
其次,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和新媒体的普及导致了语言的碎片化和混合化,一些地方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面临着被边缘化的风险。
此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的语言传承也面临着困难,年轻一代对于方言的传承不够重视。
四、采取的措施面对上述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语言和传承文化。
首先,教育部门应加大对母语教育的支持力度,鼓励学生学好自己的母语,并在课堂中注重传授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其次,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保护和鼓励地方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为其提供更多的保护措施。
此外,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加强对民间语言和民谣的收集和整理,推动其在社会中的传播与流传。
互联网时代汉语言文化水平的弱化表现及应对措施探讨
32汉语言文化在我国历史文化发展中是十分重要的文化,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汉字演变的过程,深刻诠释了汉语言文化的发展和演进,由于汉语言在我国文化中具有见证中华文化发展历程的作用,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遗产,在不断传承与开发的大背景下,由于受到互联网文化的影响,使得互联网时代的汉语言文化水平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弱化,为了更好地应对互联网时代对汉语言文化带来的冲击,笔者以下就此展开详细研究。
一、汉语言文化水平在互联网文化冲击下的弱化表现梳理现代互联网的兴趣,使得传统汉语言文化水平呈现了弱化的问题,尤其是在互联网文化的严重冲击下,导致传统汉语言文化受到的影响较多,其弱化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一)传统语言的使用方法遭受的冲击由于现代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兴起和发展,很多网络语言已经逐渐兴起,并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网络对时尚潮流具有较强的引导租用,导致个人主义色彩逐渐凸显,且随着网络信息时代而到推广,使得网络化语言被社会认可,尤其是年轻人追捧的情况较为突出,从而导致部分语序错误和非正常语法习惯呈现出来,从而对汉语言文化水平的提升带来巨大的影响,尤其是传统语法习惯备受冲击。
尤其是很多学生,在汉语表达能力方面受到的影响较大,具体体现在汉语表达能力下降,文字表达不完整、不规范,经常存在错句、病句,容易出现错字连篇和张冠李戴的情况。
(二)汉字书写能力逐渐退化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文字在文化交流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汉字更的书写文化交流的核心载体。
但是由于计算机技术不断普及和发展,无纸化办公、无纸化作业的情况较为突出,利用计算机替代人工打字的方式,使得汉字手写的情况已经很少看见。
民间只有少数不会计算机的人在用手写的方式记录信息和文字交流,手工写信的方式更是踪迹全无。
一些教师在教案数学也开始用计算机,学生在撰写报告、学术交流时也是通过计算机来进行,尤其是长期无纸化办公人员,偶尔在银行办理业务需要签名也是电子签名,手工书写自己姓名时歪歪斜斜,甚至出现错别字,这主要是由于受到互联网时代的影响,经常发生提笔忘字的情况,书写能力带来的问题较多,从而对语言文化水平提升带来巨大的影响。
中国文化在国际传播中的挑战与机遇
中国文化在国际传播中的挑战与机遇一、引言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的文化大国,中国一直致力于将自己的文化推广到国际市场。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文化走出国门的步伐也越来越快,但是随之而来的还有种种挑战和机遇。
二、挑战1. 语言障碍中国的文化与西方国家有着很大的差异,在进行国际传播时会遇到语言障碍。
虽然汉语是全球人口最多的母语之一,但是在西方国家,汉语并不是主流语言,这也就导致了在传播中国文化时需要进行翻译工作。
然而,翻译过程中的语言失真和信息流失会极大地影响到中国文化的传播效果。
2. 文化认同问题在国际传播中,中国文化也面临着文化认同问题。
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很多西方国家的人并不了解或者不关心中国文化。
而在中国文化进入到这些国家时,因为文化差异,可能会出现一些不理解,甚至是误解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文化的传播效果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3. 品牌建设不足在国际传播中,品牌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在中国的品牌建设方面,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品牌曝光度不足、品牌传播渠道单一等问题。
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效果。
三、机遇1. 中国经济崛起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文化对国际市场的吸引力在不断增加。
由于中国的经济实力的崛起,西方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接受度也在不断提高。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有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大的机遇。
2. 互联网时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的传递变得更加便利和高速。
这也为中国的文化国际传播提供了更加广泛的平台和更加便捷的传播渠道。
无论是电影、音乐、艺术还是日常文化探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都是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有利条件。
3. 外交政策的调整当前,中国的外交政策也在不断调整中,从过去的低调走向了主动。
随着中国与其他国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益加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也将会得到更多的政治支持和资源保障,提高了传播效率和影响,打破了过去受限因素。
四、结论中国文化是一种独具特色和魅力的文化,其传播到国际市场中既存在挑战,也有机遇。
网络流行语对汉语言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SECRETARY’S COMPANION秘书之友2024年第2期进入信息化时代,人们的生活因网络而丰富多彩,人们工作、生活已离不开网络。
2023年8月2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在京发布的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较2022年12月增长1109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给网络语言提供了肥沃的生存土壤。
我国互联网网民规模在不断扩大,网民使用网络语言的能力在不断增强,汉语言体系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目前,网络语言无疑成为社会热门语言,网络语言尤其是网络流行语直接反映社会现实,反映社会文化的发展。
因此,对网络语言做一番研究与探讨十分必要。
网络语言是指产生并应用于网络交流的一种语言,而网络流行语是网络语言中使用频率最高、使用面最广的语言。
网络流行语会对汉语言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对我们来说是机遇还是挑战?如果是机遇,如何让汉语言在网络化时代发挥更大作用,我们该采取什么样的机制让网络流行语更加规范,达到为社会生活服务的目的[1],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网络流行语的概念及类型(一)网络流行语的概念“网络流行语”是一个模糊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义,从本质上讲它是伴随着网民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社会语言现象,是网民通过网络创造、传播的语言,是现代汉语的一种社会变异,是一种新兴的社会方言。
宁珊珊在《亚文化视角下的中国网络流行语研究》中认为,网络关键词是在现代网络传播背景下反映当下最活跃、最普遍的思想或信息的语言表达。
[2]韩雪文认为网络流行语是一定时段内流行于网络场域,对社会现实有特殊的意义和影响的语言。
[3]也有学者认为网络流行语往往在某个特定领域首先兴起,互联网关键词在某一领域最先出现,它所传达的思想或所宣传的文化并不是主流文化的一部分。
网络关键词是网络语言中最活跃的部分,因其使用广泛、传播迅速、影响深远,所以被称为网络流行语言。
数字化时代下的语言沟通与文化交流
数字化时代下的语言沟通与文化交流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为语言沟通和文化交流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数字化时代下的语言沟通和文化交流的特点和影响,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一、数字化时代的语言沟通特点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语言沟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便利。
人们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即时通讯工具和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迅速的跨时空交流。
数字化技术的进步也使得翻译和语言学习变得更加高效和便捷。
然而,数字化时代的语言沟通也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人们在网络上的语言表达往往更加随意和冲动,导致言辞激烈甚至恶意攻击的情况时有发生。
其次,由于社交媒体和即时通讯的快速传播特点,不良言论和虚假信息很容易迅速传播开来,影响社会稳定和个人形象。
此外,语言的多样性有时也会导致交流的困难和误解。
二、数字化时代的文化交流影响数字化时代的文化交流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广泛和深入。
通过数字化媒体,人们可以轻松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产品和信息,加深对其他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例如,通过在线视频和音乐平台,人们可以欣赏到全球不同地区的音乐和电影,进而体验并了解其他文化。
然而,数字化时代的文化交流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数字化媒体的大量涌入,人们受到过度信息的困扰,对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变得浅尝辄止。
其次,数字化时代的文化交流也可能加剧文化同质化的趋势,消解了一些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同时,数字化技术也给版权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使得文化产品的传播和利益分配变得更加复杂。
三、应对策略为了更好地应对数字化时代下的语言沟通和文化交流挑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提倡网络文明。
加强网络素养教育,培养公民的网络道德和责任感,倡导理性和友善的线上言行,消除网络暴力和恶意言论。
2. 加强跨文化交流。
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展览和交流项目等方式,促进跨文化的交流与理解,增进世界各地的友谊与合作。
3. 培养多语言能力。
数字化时代下,掌握多种语言的能力对于跨国交流至关重要。
新时代下的汉语语言发展趋势与规范化研究
新时代下的汉语语言发展趋势与规范化研究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汉语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
新时代下的汉语语言发展趋势与规范化研究,不仅是当前汉语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更是影响着汉语的未来发展方向和规范化建设的契机。
本文将从汉语语言发展趋势和规范化研究两个方面,阐述新时代下汉语的发展趋势和规范化研究的重要性,并探讨当今汉语规范化建设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汉语语言发展趋势随着科技与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观念和思维方式也不断地发生变化。
这种社会背景下,汉语语言也面临着许多新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首先,语言多样化是当前汉语语言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各种文化的交流融合,汉语也和世界上许多语言和文化进行了深度交流。
这种交流无疑加速了汉语的多样化,使得汉语的表达方式更加灵活多变,更具有个性化和民族特色。
其次,数字化和信息化也是当前汉语语言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在这个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数字化产品和互联网的支持,而这些数字化产品和互联网都离不开语言的支持。
因此,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将极大地影响汉语的发展方向和表达方式。
再次,跨文化交流也是当前汉语语言发展的趋势之一。
汉语不仅仅是中国的国家语言,同时还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官方语言之一。
因此,人们在跨文化交流时使用汉语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无疑将促进汉语的发展和演变。
二、规范化研究的重要性汉语语言的发展需要建立在规范化的基础之上。
规范化研究是汉语语言学界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也是推进汉语规范化建设的关键。
首先,规范化研究可以加强语言的规范化建设。
规范化建设是保护和传承汉语优秀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提高人们语言素养、促进语言交流的重要途径。
规范化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制定出更科学、实用、适应社会需要的语言规范。
其次,规范化研究可以促进语言的标准化。
标准化是指使用同一种语音、语调、语法和词汇来表达相同的意思。
这有助于提高语言的交流效率和质量,也有利于加强汉语国际地位和文化影响力。
《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 知识清单
《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知识清单在当今的信息时代,语文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获取信息的方式到表达交流的手段,从语言文字的运用到文化传承的形式,无一不被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一、信息时代语文生活的新特点1、数字化阅读的盛行随着互联网和电子设备的普及,数字化阅读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
电子书、在线文章、电子报纸等数字化阅读资源丰富多样,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人们能够随时随地进行阅读。
与传统纸质阅读相比,数字化阅读具有便捷、快速、海量等优势,但也存在着信息碎片化、注意力分散等问题。
2、网络语言的兴起网络语言是在网络交流中产生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具有简洁、生动、富有创意等特点。
例如“给力”“点赞”“萌萌哒”等网络词汇,已经广泛地融入到人们的日常交流中。
网络语言的兴起丰富了语言的表达形式,但也存在着不规范、不严谨等问题,需要我们在使用时加以辨别和规范。
3、多媒体表达的多样化信息时代,人们不仅可以通过文字进行表达,还可以借助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来传递信息和表达情感。
多媒体表达的多样化使得信息更加生动、直观,但也对我们的综合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信息传播的快速与广泛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的出现,让信息能够在瞬间传播到全球各地。
一条微博、一个朋友圈动态,都可能引发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这种快速广泛的信息传播,既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机会,也容易导致信息过载和虚假信息的传播。
二、信息时代语文学习的新要求1、提升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面对海量的信息,我们需要学会筛选出有价值的内容,并将其整合为有用的知识。
这就要求我们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批判性思维和良好的信息处理能力。
2、培养规范使用语言的意识网络语言的随意性和创新性不能成为忽视语言规范的借口。
我们应当在尊重语言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正确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避免因语言不规范而造成交流障碍和误解。
3、加强多媒体表达能力的培养学会运用多种媒体手段进行表达,能够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交流需求。
新时期中国语言治理研究的境遇、内容与趋势
新时期中国语言治理研究的境遇、内容与趋势目录一、内容简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研究目的与问题 (4)1.3 研究范围与限制 (4)二、新时期中国语言治理的境遇 (5)2.1 政治环境的变化 (6)2.2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7)2.3 社会信息化的挑战 (9)2.4 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10)三、新时期中国语言治理的主要内容 (11)3.1 语言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12)3.2 语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14)3.3 语言规划的学科建设 (15)3.4 语言服务的体系建设 (16)3.5 语言保护的文化努力 (18)四、新时期中国语言治理的发展趋势 (19)4.1 科技驱动的语言治理创新 (21)4.2 多元共治的语言管理新模式 (22)4.3 全球化背景下的汉语国际传播 (23)4.4 信息化时代的语言生活治理 (24)4.5 双语教育与国家认同的培养 (26)五、结论与展望 (27)5.1 研究总结 (28)5.2 研究不足与局限 (29)5.3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30)一、内容简述境遇分析:首先,本文将梳理新时期中国语言治理研究的历史沿革,总结过去几十年来中国语言治理研究的发展变化,以及在国内外学术界和实际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还将关注新时期中国语言治理研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如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等背景下的语言治理问题,以及国家战略需求、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要求。
内容分析:其次,本文将对新时期中国语言治理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和分析。
这包括语言政策与规划、语言资源保护与开发、语言教育与培训、语言技术与应用、语言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这些领域的研究,本文旨在为我国语言治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趋势展望:本文将对新时期中国语言治理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这包括理论研究的深化、实证研究的拓展、跨学科研究的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加强等方面。
通过分析这些趋势,本文旨在为我国语言治理研究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信息时代的语言文字工作任务
CHAPTER 04
加强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与实施
完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体系
制定和完善语言文字法规
建立健全语言文字法规体系,明确语言文字使用的规范、标准和 法律责任。
制定语言文字规范
根据语言文字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制定和完善各项语言文字规范, 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文字、标点等方面的规范。
推进语言文字标准化
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跨语言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但由于语言文化差异等原因,交流过 程中存在不少障碍和困难。
信息时代对语言文字工作新要求
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
进一步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高语言文 字规范化程度,促进语言文字应用健康发展 。
推进语言文字信息处理技术 创新
加强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研发和应用,提高中文信息 处理水平和效率,满足信息时代对语言文字工作的 新要求。
语言文字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
随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和普及,语言文字 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人们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也在逐步增强。
语言文字工作领域不断拓展
语言文字工作已经从传统的语文教育、出版印刷 等领域拓展到信息处理、智能语音、机器翻译等 新兴领域。
语言文字工作国际化趋势明显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语言文字工作国际化趋 势日益明显,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
加强语言文字标准化工作,制定和完善各项语言文字标准,提高语 言文字使用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
加强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宣传普及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加强对社会公众的语言文字规范标 准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认知度和重 视程度。
推广优秀语言文化
积极推广优秀的语言文化,包括经典名著、优秀诗词、优 秀散文等,提高公众对语言文化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探析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化发展的影响及意义
探析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化发展的影响及意义1. 引言1.1 新时代网络语言的定义新时代网络语言是指在互联网时代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主要是在网络社交平台、聊天软件等平台上产生和传播的语言。
这种语言形式通常具有简洁、幽默、生动的特点,常常使用网络流行语、网络短语等特殊词汇和句式。
新时代网络语言不仅包括文字表达形式,还包括表情符号、表情包、动图等非语言符号的运用。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时代网络语言也日益丰富和多样化,成为了人们日常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时代网络语言的出现和流行对汉语言文化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它不仅拓展了汉语的表达形式,丰富了语言的变化和演变,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新时代网络语言的流行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反映了当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需求。
对新时代网络语言的研究和探讨,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汉语言文化的精髓,推动汉语言文化在当今社会的发展和传播。
1.2 汉语言文化发展的重要性汉语言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汉语言文化的发展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更是对世界文明的独特贡献。
汉语言文化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文化传承:汉语言是中华民族的母语,是中华文明的精神象征。
汉语言文化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精神传统,在历史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保护和传承汉语言文化,有助于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维护民族文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二、民族认同:汉语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是民族认同感的象征。
汉语言文化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文化符号,更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的源泉。
通过弘扬汉语言文化,可以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共融。
三、国际交流:汉语言文化是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载体,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汉语言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
弘扬汉语言文化有助于增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相互理解和友好交往,拓展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地位。
全球化时代的语言发展趋势
全球化时代的语言发展趋势随着全球交流的进一步加深,全球化时代对语言的需求与发展趋势也在不断演变。
语言作为人类交流的基本工具,其发展趋势直接受到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全球化时代语言发展的趋势,并分析其对个人、社会和全球的影响。
首先,全球化时代的语言发展趋势之一是语言多样性的保护与推广。
全球化使得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人们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在这种情况下,保护和推广各种语言变得至关重要。
因此,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始采取措施来促进本地语言的使用和发展,以保持自己的文化独特性。
同时,世界各地也出现越来越多的双语和多语教育项目,使得个体能够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其次,全球化也推动了一种全球共通语的发展。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人们越来越需要一种能够跨越语言障碍、促进全球合作的共通语言。
因此,全球共通语的需求逐渐增加,这也催生了一些“国际语言”,如英语、西班牙语和汉语等的全球普及。
这些国际语言的普及不仅促进了全球交流和合作,也为个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和学习机会。
第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语言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普及,跨国交流和跨文化交际变得更加便捷。
这使得语言学习和使用方式发生了深刻的改变。
例如,人工智能翻译技术的出现使得跨语言交流不再依赖人工翻译,大大提升了交流的效率。
另外,社交媒体的兴起也带动了全球范围内的语言交流,促使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影响。
这一切都使得语言发展的速度大大加快,促使语言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语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不仅对个人和社会产生了影响,也对全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随着各种语言的保护和推广,语言多样性得到了保护,人类的文化丰富性得以继续存在。
其次,全球共通语的发展使得全球交流和合作更加顺畅,有助于减少语言差异带来的沟通障碍。
此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加速了各种语言之间的交流与借鉴,促进了全球文化的交融与发展。
然而,全球化时代的语言发展趋势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普及汉语国际推广——新媒体时代的语言传播
普及汉语国际推广——新媒体时代的语言传播在新媒体时代,语言传播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是随着中国的经济实力和文化影响力的不断提高,汉语国际推广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一下如何在新媒体时代进行汉语国际推广。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种新媒体工具被广泛应用于汉语国际推广。
例如,在社交媒体上,我们可以使用微博、微信、Facebook、Twitter等平台,来传播汉语学习资讯、汉语教学视频等内容,吸引更多的人学习汉语。
此外,还可以在YouTube等视频网站上发布汉语教学视频,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汉语教育。
除了社交媒体和视频网站,还有许多其他的新媒体工具可以用于汉语国际推广。
例如,在游戏领域,可以开发汉语学习游戏,以吸引年轻人学习汉语。
此外,在移动应用领域,也可以开发一些汉语学习APP,使汉语学习更加便捷和有趣。
总之,新媒体时代的语言传播给汉语国际推广带来了无限的机会和挑战。
我们应该积极利用各种新媒体工具,不断创新,把汉语推广到更广泛的群体当中。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新媒体时代的语言传播特点,避免语言和文化的误解,保持汉语的纯洁性和规范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推广汉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爱上汉语,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在新媒体时代,如何进行汉语国际推广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问题。
除了利用社交媒体、视频网站和移动应用等工具外,我们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1. 提高汉语国际推广的素质和效率汉语国际推广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提高推广者的素质和推广方法的效率。
推广者需要具备广泛的汉语知识和文化素养,熟练掌握汉语及其表达方式,在传播汉语的过程中要注重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士沟通,以避免语言和文化落差。
推广方法则需要实现高效和创新,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和渠道,确保广泛而精准地传播汉语信息。
2. 培养汉语国际推广人才为更好地推广汉语,需要培养具备优秀语言和文化素养的汉语国际推广人才。
关于当前我国语言国情与语言规划的思考
关于当前我国语言国情与语言规划的思考多语种、多方言、多文字,是中国的基本语言国情。
我国的语言规划史,自西周“书同文”开始,积累了三千多年丰富的历史实践。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融合发展中,中华一统的政治实践生成了汉语作为“雅言”“通语”“国语”的普遍意识,汉语语言声望甚至在周边国家形塑了“汉文化圈”。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匡正中国历史上不平等的“华夷之辨”,实行语言平等政策,顺乎自然,因势利导,积极而稳妥地开展语言文字工作,坚持主体性,尊重多样性,以立法和制定文教政策等形式,进行了一系列语言地位规划和本体规划。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语言生活总体上健康和谐,走出了一条世界语言规划史上的成功道路。
但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从语言国情角度看,社会语言生活在实践中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发展特征。
一、语言实践新趋势语言需求多样化。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观照下,各国语言对于世界都具有均等化需求的意义,一国语言不仅属于本国国民语言,也属于他国国民语言。
对于中国而言,汉语资源国际供给与外语教育规划都要面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需要。
一带一路、乡村振兴等国家内外重大战略的实施刺激多样化语言需求。
涉及港澳台的语言规划,需要掌握区域语言使用情况、语言关系状况和社会语言生活状况,在把握差异性中才能更好地进行语言文化整合。
个体语言需求方面,多言多语能力是新时代公民语言能力的社会需要和心理诉求。
特殊群体的语言权益需要发展和维护,这是新时代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语言生活智能化。
社会信息化正在朝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化方向深入发展,正在引发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语言人是社会人的基本内涵,指涉于人的社会语言生活,已经与信息化社会深切融合。
互联网催生了一个虚拟语言空间和新媒体世界,网络语言的模因与创新,需要建立新的语言规范;基于算法的定向投送伴随着语言偏好的个性化时代真的来临;语言大数据促使人们思考语言研究是否仅仅是大数据计算。
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
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一、新时代网络语言的概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语言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新时代网络语言,是指在当今社会背景下,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兴网络平台上,广泛使用的一套具有时代特色的汉语词汇、表达方式和语法结构。
新时代网络语言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汉语言文学的表达形式,还对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时代网络语言的出现为汉语言文学提供了新的创作素材,网络语言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丰富的内涵,吸引了大量的网民参与其中。
这些网民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感悟和思考,创作出了许多富有时代特色的网络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既展示了新时代网络语言的独特魅力,也为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新时代网络语言的发展对汉语言文学的传播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传统的文学传播方式主要依靠纸质书籍、报刊杂志等媒介。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获取信息。
这使得新时代网络语言得以迅速传播,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途径。
网络语言的传播也为汉语言文学的推广提供了便利条件,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优秀的汉语言文学作品。
新时代网络语言的发展对汉语言文学的审美观念产生了影响,传统文学注重文字的艺术性和表现力,而新时代网络语言则更注重简洁、直接的表现方式。
这种变化使得汉语言文学在追求美感的同时,也需要适应新时代网络语言的特点,以满足广大网民的需求。
这种审美观念的变化,有助于推动汉语言文学与时俱进,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
新时代网络语言的发展对汉语言文学的研究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
传统的文学研究方法主要侧重于文献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而新时代网络语言的研究则需要关注网络环境下的语言现象,如网络流行语、表情符号等。
这使得汉语言文学研究的方法更加多元化,有利于深入挖掘新时代网络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现象。
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汉语言文学需要不断吸收和借鉴新时代网络语言的优秀成果,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
中 国语言与文化的数字化发展有何新动能
中国语言与文化的数字化发展有何新动能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中国语言与文化的发展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新的动能不断涌现,为其传承、创新和传播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变得极为便捷。
这为中国语言与文化的数字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社交媒体、在线教育、数字图书馆等数字化工具和平台的出现,让人们能够更加轻松地获取和分享语言文化知识。
例如,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分享诗词、成语、传统节日等文化内容,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国语言与文化。
数字化技术的进步为语言文化的呈现形式带来了创新。
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混合现实(MR)等技术的应用,让人们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文化场景。
比如,在参观故宫时,通过 VR技术,游客可以仿佛穿越回古代,亲眼目睹宫廷的生活场景,聆听古人的对话,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极大地增强了人们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大数据分析也成为推动中国语言与文化数字化发展的新动能之一。
通过对海量的语言文化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人群对语言文化的需求和偏好,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发相关的数字产品和服务。
比如,根据数据分析发现,年轻人对以动漫形式呈现的传统文化更感兴趣,那么就可以加大这方面的创作和推广力度。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语言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
智能语言翻译工具能够帮助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打破语言障碍。
智能写作助手可以辅助创作者更好地表达和传承中国语言的魅力。
同时,利用人工智能进行语言文化的教育和培训,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提高学习效果。
数字化教育的兴起也是一股重要的新动能。
在线课程、教育 APP 等让学习中国语言与文化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节奏选择学习内容,这使得语言文化的学习更加普及和高效。
此外,数字化教育还能够整合优质的教育资源,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一流的教学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载《语言文字应用》,2003(1):2-9.信息时代的中国语言问题李 宇 明摘要新的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数字鸿沟,数字鸿沟带来了语言间更大的不公平,并威胁着许多语言的生存。
在信息化时代的语言竞争中,汉语有优势也有劣势。
中国应有明确的语言对策:通过推广普通话、完善汉语汉字的规范标准、推行和完善汉语拼音方案等措施,使汉语固本强体;通过语言信息处理和网络数据库的快速建设,争夺虚拟空间的汉语地位;通过一系列汉语国际传播的措施,使汉语在国际语言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时代;数字鸿沟;语言问题;语言对策一、信息时代的数字鸿沟(一)信息时代人类正在跨入信息时代。
对信息时代可以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描述或定义。
从技术角度来看,可以将其定义为“用数字化技术对信息进行处理的时代”。
这里所说的信息处理,指的是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储存、交换、检索以及各种再加工。
人类历史的进程,始终随着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而发展;每一次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都会带来人类社会的进步,甚至是翻天地覆的变化。
新的研究表明,语言并不是同人类一起产生的,在语言产生之前,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前语言阶段”。
在前语言阶段,人类的信息交际使用的是各种身势和叫喊声,大约与黑猩猩等猿类的交际工具差不多。
①大约在距今四五万年之时,人类进化出现了语言,②信息加工和交换的能力发生了质的变化,使人类最终脱离动物界成为万物灵长。
文字的出现,帮助语言打破时空限制,并促进了信息加工的精密化和信息传递的效率,使人类跨入文明时代。
之后,文字书写、印刷技术的发展,传声通讯技术的发展,以及电话电视等模拟信号系统的相继问世,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信息革命浪潮,使人类快步进入现代化。
数字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使大数量、快速度、高质量的信息处理逐渐成为现实,信息对人类的生活与生产活动将发挥空前的作用,成为人类生活的凭借和生产的资本,而信息技术将成为高新技术的主要体现者。
因此,也可以说,信息时代是基于计算机和网络对信息进行处理的“数字化时代”。
在数字化时代,信息处理的水平将代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将跃居国民经济中的首要地位。
(二)数字鸿沟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很不平衡,国际间严重的贫富差异引发了许许多多国际性的社会问题,威胁着人类的安宁甚至生存。
在信息①关于黑猩猩等的交际手段,请参见李宇明主编(2000,P191~192)。
②参见胡明扬(1985,P17~23)。
时代,世界发展的不平衡突出表现为日益扩大的“数字鸿沟”。
1993年9月,美国克林顿政府宣布将实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1994年1月25日,克林顿总统在“国情咨文”中雄心勃勃地指出,要在2000年以前把全国所有的教室、医院和诊疗所、图书馆通过网络联系在一起。
1994年2月,欧洲委员会不甘示弱,宣布兴建“信息高速公路”。
接着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信息时代的信息网络“修路”热。
①1995年,国际互联网开始商业化。
1998年2月26日,克林顿总统发表了被称为“网络新政”的重要演说。
1999年12月,欧洲委员会提出建立“网络欧洲”的“政治倡议”。
2000年,日本森喜朗内阁提出“日本式信息技术产业社会”的构想。
②数字鸿沟的外在表现,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用户数量分布的不平衡。
胡鞍钢、周绍杰(2002)指出,全球收入最高国家中的1/5人口拥有国际互联网用户的93%,而收入最低的1/5人口只拥有国际互联网用户的0.2%。
截至2000年8月,北美地区每千人拥有互联网主机为168.68台,而非洲地区每千人拥有互联网主机仅为0.31台,是北美地区的1/540。
到2000年10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国家拥有国际互联网主机总量的95.6%,而非经合组织的国家只拥有国际互联网主机总量的4.4%。
显然,一些国家或地区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数字富有”者,而一些国家或地区沦为“数字赤贫”者。
数字鸿沟,绝不仅仅是互联网使用者的数量悬殊和多少人用不上互联网的问题。
由于信息时代的特点,它会带来社会、经济、科技、教育等方方面面的鸿沟。
数字鸿沟意味着知识资源配置严重失衡,使没有机会使用信息网络的国家或个人,处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革命的边缘地带,数字鸿沟带来“社会鸿沟”;信息产业是当前世界最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数字鸿沟带来“经济鸿沟”;信息技术成为当前科技的领先技术和从事科学研究必需的现代化手段,数字鸿沟带来“科技鸿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新的信息技术为改进学习和教学、增加学习机会、提高教育质量、改善管理和办学提供了极大潜力,数字鸿沟加深了“知识鸿沟”等等。
③就此而言,数字鸿沟应定义为由于信息技术发展不平衡而带来的社会方方面面的巨大差别。
最早提出数字鸿沟的是美国远程通讯和信息管理局(NTIA),1995年7月~2000年10月,该机构四次发布了美国国内的数字鸿沟问题,将数字鸿沟列为美国首要的经济问题和人权问题,目的是要全部美国人融入网络社会。
④近些年来,国际社会极为关注数字鸿沟给国际社会带来的问题。
例如,2001年8月23日,第四届“九个人口大国全民教育部长会议”通过了《北京宣言》,《北京宣言》提出“通过挖掘信息与传播技术在取得全民教育目标方面的潜能,缩小‘数字鸿沟’。
”⑤2001年9月5日~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国际教育会议在日内瓦召开,会议决定将《北京宣言》列入教科文组织文件,而且讨论了缩小教育领域的数字鸿沟问题。
⑥二、数字鸿沟的语言效应数字鸿沟并不仅影响政治、经济、科技、教育,而且对人类语言及语言生活也产生了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见姚亚平(1997,P34~35)②见胡鞍钢、周绍杰(2002,P34)。
③见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2001,P33)。
④见胡鞍钢、周绍杰(2002,P35)。
⑤见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2001,P23)。
⑥见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2001,P40、P33)。
原载《语言文字应用》,2003(1):2-9.(一)语言不公平更为严重语言之间本当是平等的,但由于操不同语言的民族在人口、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发展不平衡,而产生了事实上的语言不平等。
大多数语言只为极少数人在日常交际中使用,发挥的作用很小;而有些语言成为国家、地区乃至世界交际的工具,成为语言中的“庞然大物”。
例如,现在国际社会使用较多的语言有英语、法语、德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数十种,其中英语是超级的庞然大物。
在公元1600年前后,英语还只是一个小语种。
拉丁语是西方古代的“超级语言”,直到中世纪,拉丁语都是欧洲西部的通用语。
17世纪法语取代拉丁语成为外交用语。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英语才有与法语一决雌雄的资格。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军事强国和技术盟主,使得英语超过法语成为外交、贸易、科技、教育的第一大语言。
20世纪50年代以后,美国、英国倾力向世界推行英语,英语的势力急剧扩张,成为当今的超级语言。
②美国是新信息技术的遥遥领先者。
1998年7月,美国千人拥有互联网主机超过179台,而OECD国家平均为62台。
2000年7月,美国千人拥有互联网主机超过230台,而OECD 国家平均为88台,欧盟各国平均为42台。
③美国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发展,使得英语如虎添翼,几乎独霸了网络用语。
据统计,2001年,78%的网络语言是英语,全世界的其他语言只占网络语言的22%的份额。
语言不公平历来存在,但是到了20世纪末,一些国际大语言之间竟然也发展到了差别悬殊的地步。
语言不公平,必然带来语言歧视,有的语言贵重,有的语言低贱,而语言歧视又必然产生民族和文化的歧视。
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国际教育会议认为,“世界文化是一个建设与更新的进程,不能由某一国或某一地区的文化所主宰。
各地区和各民族的文化应通过融入世界文化而获得生命力。
”④语言是金钱,语言不公平也是语言财富分配的不公平。
非英语的国家和民族,必须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学习英语这种权势语言。
如果用两万元的学习费用才能达到掌握5000英文单词的听说读写水平的话,那么,一个英文单词的价格就是4元钱。
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必须适应英语及英语国家的设备标准,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非英语国家学习语言的费用和技术设备的投入等等,有相当一部分流向了英语国家,从而加大了经济上的贫富鸿沟。
(二)大量语言出现生存危机世界上曾存在过5000来种语言,其中有几百种已经消亡,特别是美洲、澳洲的土著语言。
近两个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以及地区、国际市场的形成,语言消亡的速度明显加快。
现在,世界上又有上百种语言濒临灭亡。
周庆生(2000,P86)指出,在中国,赫哲族、仡佬族、土家族、畲族和满族等少数民族现在能讲本族语的占本民族总人口的比例分别为14.78%、10.36%、5.27%、0.11%、0.01%,这些民族的语言都是濒危语言。
据斯蒂芬·武尔姆(Stephen A. Wurm)(1991)的研究,语言消亡的原因主要有语言群体的死亡,语言生态环境的变化,文化接触与文化碰撞,以及政治影响与征服等。
在信息时代,数字化带来的语言的极度不公平,加快了语言消亡的速度,扩大了语言消亡的数量。
因而,在新的时代,信息化已经成为语言消亡的一个因素,甚至是重要因素。
①见斯坦利·利伯森(1982,P608~609)。
②参见罗伯特·菲利普森(1994)。
③转引自胡鞍钢、周绍杰(2002,P39)。
④见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2001,P31)。
我们生活在现实空间和由互联网塑造的虚拟空间两个空间之中。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虚拟空间越来越重要,许多见微知著的贤达人士,预测将来人类社会是以网络为主导的社会。
现实空间中的语言状况,是历史自然发展的结果,而虚拟空间的语言使用,一开始就是以语言霸权的方式出现的,信息化发展较快的国家控制着语言霸权,并不断强化着语言霸权。
世界上绝大多数语言都可能没有机会成为网络语言,有机会成为网络语言的一些语种,也因其没有掌握网络语言霸权而只能成为网络的点缀。
在虚拟空间中,俄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大语种,也都有了危机感。
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并不是相互隔绝的,而是时时相通交互发展的。
一方面,虚拟空间的发展依赖现实空间的经济发展、信息技术的水平及其普及状况等;另一方面,现实空间的运行越来越依靠虚拟空间,越来越受到虚拟空间发展的制约。
因此,信息化不仅在现实空间影响语言的存活,而且由它建构的虚拟空间的语言状况,对现实空间语言状况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
不能成为网络语言的语种,其生命力将会逐渐丧失;在网络上处于劣势的语种也会逐渐衰落,甚或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