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七干燥实验
干燥实验报告
引言概述:本文将对干燥实验进行详细的阐述与分析。
干燥是很多工业和实验室中常用的技术,它可将材料中的水分以各种方式去除,从而提高其质量和稳定性。
本次实验将采用特定的干燥方法,对不同材料的干燥效果进行评估和比较。
通过本篇报告,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干燥实验的原理、设计和结果。
正文内容:一、干燥方法选择1.理论背景和方法原理2.不同干燥方法的优缺点比较3.选择适合实验的干燥方法二、实验设计1.实验目的和过程2.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3.实验条件和操作步骤4.实验组和对照组设计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干燥实验结果数据统计a.实验组材料干燥后的质量变化b.实验组材料干燥后的水分含量分析c.对照组材料的质量变化和水分含量分析2.实验结果对比与评估a.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质量变化对比b.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水分含量对比c.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评估四、干燥机理探究1.干燥机理的理论解释2.实验结果与干燥机理的关联分析3.干燥机理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展望五、实验应用与改进1.干燥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案例介绍2.干燥实验方法的改进和优化探讨3.干燥实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总结:通过本次干燥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不同干燥方法的原理和应用,设计了合适的实验方案,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和分析。
通过对照组的结果对比,我们得出了实验组的干燥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的结论。
同时,我们还进一步探究了干燥机理,并介绍了干燥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案例。
我们提出了干燥实验方法的改进和优化探讨,并指出了干燥实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本次实验不仅加深了对干燥实验的理论理解,同时也提供了实际操作中的参考价值和应用前景展望。
化工原理干燥实验
化工原理干燥实验化工原理中,干燥是一项重要的工艺过程,在化工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干燥是指将物料中的水分蒸发或者挥发出去的过程,以达到降低物料含水量的目的。
干燥实验是化工原理课程中的重要实践环节,通过干燥实验,可以了解不同干燥方法的原理和特点,掌握干燥过程中的关键参数及其影响规律,为工业生产中的干燥操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一、实验目的。
本次干燥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对不同物料进行干燥实验,掌握不同干燥方法的原理和特点,了解干燥过程中的关键参数及其影响规律,提高学生对化工原理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实验原理。
干燥是通过热量传递,使物料中的水分蒸发或者挥发出去的过程。
常见的干燥方法包括自然风干、日晒干、空气干燥、真空干燥、喷雾干燥等。
不同的干燥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物料和工艺要求,具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三、实验步骤。
1. 准备不同物料样品,如粉状物料、颗粒状物料、纤维状物料等。
2. 分别采用自然风干、日晒干、空气干燥、真空干燥、喷雾干燥等不同干燥方法进行实验,记录每种干燥方法的操作步骤和关键参数。
3. 观察并记录不同干燥方法下物料的干燥效果,包括干燥时间、干燥后的含水量、物料的外观和质地等。
4. 分析比较各种干燥方法的优缺点,总结不同干燥方法适用的物料范围和工艺要求。
四、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
在实验中,我们记录了不同干燥方法下物料的干燥效果数据,并进行了分析比较。
通过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不同干燥方法的优缺点,了解不同干燥方法适用的物料范围和工艺要求,为工业生产中的干燥操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五、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干燥实验,我们掌握了不同干燥方法的原理和特点,了解了干燥过程中的关键参数及其影响规律。
同时,我们也对不同干燥方法的优缺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可以根据物料的特性和工艺要求选择合适的干燥方法。
这对于化工生产中的干燥操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六、实验注意事项。
1. 在进行干燥实验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注意安全防护。
实验七-干燥实验
五、 实验数据及数据处理
湿毛毡(干燥面积 13.3cm*8.5cm*2,绝干物料量 18.5g,加水 25g)。实验数据记录见表 7-1。
表 7-1 干燥速率曲线测定实验数据记录
实验时间τ/mi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失水量 W/g 实验时间τ/min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失水量 W/g 实验时间τ/min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失水量 W/g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12.6 12.7 12.9 13 13 13.1 13.1 13.1 13.1
图 7-2 干燥失水曲线
计算说明: 以时间为横坐标,失水量为纵坐标,做干燥失水曲线,如图 7-2 所示。 干基含水: X
G1 Gc W总 - W1 13.1 0.1 4.81kg水 / kg绝干物料 Gc Gc 2 .7
1
南京工业大学化工原理实验报告
干燥速率是指单位时间、 单位干燥表面积上汽化的水分质量, 计算公式如下:
u Gc dX dW Ad Ad
(3-1)
由式(3-1)可知,只要知道绝干物料质量 Gc (kg)。干燥面积 A( m 2 )、单位干燥时 间 d (s)内的湿物料的干基水含量的变化量 dX(kg 水/kg 干料)或湿物料汽化的 水分 dW(kg), 就可算出干燥速率 u。在实验处理实验数据时,一般将式(3-1)中 的微分(dW/ d )形式改为差分的形式( W / )更方便。
实验日期: 2017.04.07
一、 实验目的
1、测定在恒定干燥条件下的湿物料的干燥曲线、干燥速率曲线及临界含水量
化学干燥实验报告
化学干燥实验报告化学干燥实验报告引言:化学实验中,干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
干燥的目的是除去实验物质中的水分或其他溶剂,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重复性。
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干燥方法对实验物质性质的影响,并比较它们的效果和适用性。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比较不同干燥方法对实验物质的影响,并评估它们的效果和适用性。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实验物质:甲醇溶液- 干燥剂:无水氯化钙、分子筛、干燥剂A、干燥剂B- 实验设备:干燥器、秤、烧杯、热板、温度计2. 实验方法:1) 准备实验物质:称取一定量的甲醇溶液,并记录其质量。
2) 干燥方法A:将无水氯化钙加入干燥器中,加热至适当温度,然后将实验物质置于干燥器中进行干燥,记录干燥时间和温度。
3) 干燥方法B:将分子筛加入干燥器中,加热至适当温度,然后将实验物质置于干燥器中进行干燥,记录干燥时间和温度。
4) 干燥方法C:将干燥剂A加入干燥器中,加热至适当温度,然后将实验物质置于干燥器中进行干燥,记录干燥时间和温度。
5) 干燥方法D:将干燥剂B加入干燥器中,加热至适当温度,然后将实验物质置于干燥器中进行干燥,记录干燥时间和温度。
6) 称取干燥后的实验物质质量,并计算干燥率。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在本实验中,我们使用了四种不同的干燥方法对甲醇溶液进行干燥,并比较它们的效果和适用性。
首先,我们比较了无水氯化钙和分子筛这两种常见的干燥剂。
实验结果显示,无水氯化钙的干燥效果较好,能够迅速吸附水分并降低溶剂的含水量。
而分子筛的干燥效果相对较差,可能是因为其吸附能力有限。
因此,在需要较高干燥效果的实验中,无水氯化钙是更好的选择。
其次,我们比较了干燥剂A和干燥剂B这两种不同的干燥剂。
实验结果显示,干燥剂A的干燥效果较好,能够迅速吸附水分并降低溶剂的含水量。
而干燥剂B的干燥效果相对较差,可能是因为其吸附能力较弱。
因此,在需要较高干燥效果的实验中,干燥剂A是更好的选择。
实验七干燥实验
7.7 实验七干燥实验在化学工业中,常常需要从湿的固体物料中除去湿分,即去湿。
干燥是利用热能去湿的单元操作,热能可以以对流、传导、辐射等形式传递给固体物料,干燥设备有流化床干燥器、盘架式干燥器等。
本干燥实验装置为洞道式干燥器,洞道式干燥器的结构多样,操作较简单,适合用于物料连续长时间的干燥,尤其在砖瓦、木材、皮革等干燥中广泛应用。
7.7.1 实验目的(1)了解洞道式循环干燥器的结构、基本流程和操作方法。
(2)掌握物料干燥速率曲线的测定方法及其在工业干燥器的设计与操作中的应用。
(3)掌握影响干燥速率的主要因素以及强化干燥速率的途径。
7.7. 2 实验基本原理干燥是利用热量去湿的一种方法,它不仅涉及到气、固两相间的传热与传质,而且涉及到湿分以气态或液态的形式自物料内部向表面传质的机理。
由于物料的含水性质和物料形状结构的差异,水分传递速率的大小差别很大;概括起来,它受到物料性质、结构及其含水性质,干燥介质的状态(如温度、湿度)、流速、干燥介质与湿物料接触方式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目前对干燥机理的研究尚不够充分,干燥速率的数据还主要通过实验测定。
在恒定干燥条件下,即干燥介质湿空气的温度、湿度、流速及湿空气与湿物料的接触方式恒定不变,将湿物料置于干燥介质中测定被干燥湿物料的质量和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则得图7-7-1所示的干燥曲线,即物料含水量~时间曲线和物料温度~时间曲线。
干燥过程分为三个阶段:Ⅰ物料预热阶段,Ⅱ恒速干燥阶段,Ⅲ降速阶段(加热阶段);恒速干燥阶段与降速阶段交点处的含水量称为物料的临界含水量X。
图中AB段处于预热阶段,d X较小)。
空气中部分热量用来预热物料,故物料含水量和温度均随时间变化不大(即τd/在随后的第Ⅱ阶段BC,由于物料表面存在足够的自由水分使物料表面保持湿润状态,所以t,湿空气传给物料的热量只用于蒸发物料表面的水物料表面温度恒定于空气的湿球温度wd X较大)。
随着水分不分,物料含水量随时间成比例减少,干燥速率恒定且较大(即τd/断的干燥汽化进入空气,物料中含水量减少到某一临界含水量X时,由于物料内部水分的扩散慢于物料表面的蒸发,不足以维持物料表面保持润湿,则物料表面将形成“干区”,干燥过程将进入第Ⅲ阶段,干燥速率开始降低,含水量越小,速率越慢,干燥曲线CD逐渐趋X而终止。
化工原理实验报告干燥
化工原理实验报告干燥化工原理实验报告:干燥概述:干燥是化工过程中常见的一种操作,用于除去物料中的水分或其他溶剂,以提高产品质量或满足后续工艺的需要。
本实验旨在探究干燥的原理及其在化工工艺中的应用。
一、干燥的原理干燥是通过将物料暴露在适当的条件下,使水分或其他溶剂从物料中蒸发出来,达到去除水分的目的。
常见的干燥方法包括自然干燥、加热干燥、真空干燥等。
1. 自然干燥自然干燥是将物料暴露在自然环境下,利用自然界的温度、湿度和风力等因素,使水分逐渐蒸发。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但速度较慢,且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
2. 加热干燥加热干燥是通过加热物料,提高其表面温度,使水分蒸发。
常见的加热干燥方法包括烘箱干燥、喷雾干燥等。
烘箱干燥是将物料放入烘箱中,利用热空气对物料进行加热,使水分蒸发。
喷雾干燥是将物料以液滴形式喷入热空气中,通过瞬间蒸发的方式进行干燥。
3. 真空干燥真空干燥是在低压条件下进行干燥,通过降低环境压力,使水分在较低温度下蒸发。
真空干燥适用于对热敏性物料的干燥,能够避免物料的热分解或变质。
二、干燥在化工工艺中的应用干燥在化工工艺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以下是几个常见的例子:1. 化工产品的干燥在化工生产中,很多产品需要经过干燥操作,以去除其中的水分或其他溶剂。
例如,某些化工产品在含水状态下容易发生反应或降解,因此需要进行干燥以提高稳定性和保存性。
2. 溶剂的回收在溶剂回收过程中,通常需要对溶剂进行干燥,以去除其中的水分或其他杂质。
通过干燥,可以提高溶剂的纯度和再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
3. 催化剂的干燥在催化反应中,催化剂的活性往往与其表面的水分有关。
因此,在使用催化剂之前,通常需要对其进行干燥,以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
4. 原料的干燥在某些化工工艺中,原料的水分含量会影响反应的速率和产物的质量。
因此,在反应之前,需要对原料进行干燥,以确保反应的顺利进行和产物的质量。
结论:干燥是化工过程中常见的一种操作,通过去除物料中的水分或其他溶剂,提高产品质量或满足后续工艺的需要。
实验七干燥实验
实验七干燥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干燥曲线和干燥速率曲线的测定方法。
2、学习物料含水量的测定方法。
3、加深对物料临界含水量Xc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解。
4、计算恒速阶段的干燥速率以及降速阶段干燥速率线斜率。
5、学习用误差分析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误差估算。
二、实验装置实验装置为洞道式循环干燥器(见图1),其基本参数如下:洞道尺寸:长1.10米、宽0.125米、高0.180米;加热功率:500w—1500w;空气流量:1-5m3/min;干燥温度:40--120℃;天平:量程(0-200g),最小秤量值0.1g;干、湿球温度计。
图1 干燥实验装置原理图1-风机,2-孔板流量计,3-倾斜式压差计,4-风速调节阀, 5-电加热器,6-干燥室7-试样架,8-热重天平, 9-电流表,10干球温度计,11-湿球温度计,12-触点温度计13-晶体管继电器,14—加热开关,15,16—片式阀门三、实验内容1、每组在某固定的空气流量和某固定的空气温度下测量一种物料干燥曲线、干燥速率曲线和临界含水量。
2、测定恒速干燥阶段物料与空气之间对流传热系数。
四、实验原理物料在恒定干燥条件下的干燥过程分为三个阶段:Ⅰ物料预热阶段;Ⅱ恒速干燥阶段;Ⅲ降速阶段图2。
图中AB 段处于预热阶段,空气中部分热量用来加热物料。
在随后的第Ⅱ阶段BC ,由于物料表面存在自由水分,物料表面温度等于空气的湿球温度tw ,传入的热量只用来蒸发物料表面的水分,物料含水量随时间成比例减少,干燥速率恒定且较大。
到了第Ⅲ阶段,物料中含水量减少到某一临界含水量时,由于物料内部水分的扩散慢于物料表面的蒸发,不足以维持物料表面保持润湿,则物料表面将形成干区,干燥速率开始降低,含水量越小,速率越慢,干燥曲线CD 逐渐达到平衡含水量X *而终止。
干燥速率曲线只能通过实验测得,因为干燥速率不仅取决于空气的性质和操作条件,而且还受物料性质、结构以及所含水分的性质的影响。
干燥速率为单位时间内在单位面积上汽化的水分质量,用微分式表示,则为3 (kg/m ) (1)dw u s Ad τ=式中:u —— 干燥速率 [kg/m 2s] A —— 干燥表面 [m 2] τd —— 相应的干燥时间 [s] dw —— 汽化的水分量 [kg]因为dxG dw c -= 所以式(1)可改写为图2 干燥速率曲线(2)c c G dx G x dwu Ad Ad A τττ∆==-=∆ 式中: c G —— 湿物料中绝干物料的质量 [kg]x —— 湿物料含水量 [kg 水/kg 绝干料] 负号表示物料含水量随干燥时间的增加而减少。
干燥实验的实验报告
干燥实验的实验报告干燥实验的实验报告一、引言干燥是指将物体中的水分去除的过程,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实验室研究中。
干燥实验旨在探究不同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干燥速度和效果,为实际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本实验选取了几种常见的物质进行干燥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1. 实验材料:- 湿度计:用于测量环境湿度;- 水分含量测试仪:用于测量物质的水分含量;- 不同物质样品:如食盐、洗发水、纸张等。
2. 实验方法:1) 设定实验环境:将实验室温度控制在25℃,湿度控制在50%;2) 选取不同物质样品,记录其初始重量和水分含量;3) 将样品放置在干燥箱中,设定不同的温度和时间;4) 定期取出样品,使用水分含量测试仪测量其水分含量;5) 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干燥速度和效果。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食盐干燥实验:食盐是一种易溶于水的物质,我们将其放置在干燥箱中,设定温度为60℃,时间为2小时。
实验结果显示,食盐的水分含量从初始的10%降低到了2%。
说明在较高温度下,食盐的干燥速度较快,且效果较好。
2. 洗发水干燥实验:洗发水是一种含有大量水分的液体,我们将其放置在干燥箱中,设定温度为40℃,时间为4小时。
实验结果显示,洗发水的水分含量从初始的80%降低到了20%。
说明在较低温度下,洗发水的干燥速度较慢,但仍然能够达到一定的干燥效果。
3. 纸张干燥实验:纸张是一种吸水性较强的材料,我们将其放置在干燥箱中,设定温度为50℃,时间为3小时。
实验结果显示,纸张的水分含量从初始的30%降低到了10%。
说明纸张在中等温度下,能够较快地干燥,并且干燥效果较好。
四、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干燥实验,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温度对干燥速度和效果有重要影响:较高温度能够加快干燥速度,但过高的温度可能导致物质的质量损失;2. 不同物质的干燥速度和效果存在差异:易溶于水的物质干燥速度较快,吸水性较强的材料干燥速度较慢;3. 干燥时间的长短也会影响干燥效果:适当延长干燥时间可以提高干燥效果,但过长的时间可能造成能源浪费。
干燥的实验报告
干燥的实验报告干燥的实验报告一、引言干燥是一项广泛应用于工业、实验室以及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技术。
通过去除材料中的水分,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
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干燥方法对材料的影响,以及干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鲜橙片- 烘箱- 风扇- 干燥剂(二氧化硅)2. 实验方法:1)将鲜橙片均匀分布在两个试验组中,一个放入烘箱,另一个放在通风良好的室内。
2)观察并记录两组橙片的干燥过程,包括颜色变化、质地变化等。
3)在烘箱中加入干燥剂,观察其对橙片干燥速度的影响。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1. 不同干燥方法对材料的影响:通过对比烘箱和自然通风两种干燥方法,我们发现烘箱能够更快速地将橙片中的水分去除,而自然通风所需时间较长。
这是因为烘箱提供了更高的温度和较低的湿度,有利于水分的蒸发和扩散。
然而,过高的温度可能导致橙片的质地变硬,影响其口感。
2. 干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方案:a) 氧化问题:在干燥过程中,橙片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发生氧化反应,导致品质下降。
解决方案是使用氧化剂,如二氧化硅,来吸附橙片周围的氧气,减少氧化反应的发生。
b) 水分不均匀问题:由于橙片的形状和大小不一,干燥速度可能存在差异,导致一些橙片干燥不均匀。
解决方案是在干燥过程中定期翻动橙片,以保证其均匀受热和通风。
四、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烘箱比自然通风更适合进行快速干燥,但需要控制好温度,以避免质地变硬。
2. 使用干燥剂可以减少氧化反应的发生,提高干燥效果。
3. 定期翻动材料可以避免干燥不均匀的问题。
五、进一步研究本实验仅探究了干燥方法对橙片的影响,未来的研究可以扩展到其他材料,如蔬菜、肉类等。
此外,还可以研究不同干燥剂对干燥效果的影响,以及温度、湿度等参数的优化。
六、结语干燥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通过本实验,我们了解了不同干燥方法对材料的影响,以及干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实验7 干燥实验(修改)
实验7 干燥实验(Ⅰ) 箱式干燥器一、实验目的1. 了解气流常压干燥设备的基本流程和工作原理;2. 掌握物料干燥速率曲线的物理意义及测定方法;3. 了解操作条件改变对不同干燥阶段所产生的影响.二、实验任务1. 测定物料(纸板或其他)在恒定干燥工况下的干燥速率曲线及传质系数kH ;2. 研究风速对物料干燥速率曲线的影响;3. 研究气流温度对物料干燥速率曲线的影响.三、基本原理干燥操作是采用某种方式将热量传给湿物料,使湿物料中的水分汽化分离的操作。
干燥操作同时伴有传热和传质,其过程比较复杂。
目前仍依靠实验测定物料的干燥速率曲线,并作为干燥器设计的依据。
物料在恒定干燥条件下的干燥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如图3.12所示)。
物料在预热(Ⅰ),其表面的温度很快接近于热空气的湿球温度t w 。
随后,进入恒速阶段(Ⅱ)。
此时物料表面温度t w 维持不变,干燥速率不变。
降速阶段(Ⅲ),物料表面已无液态水存在,由于物料内部的扩散速速率小于物料表面水分的汽化速率,干燥速率会逐渐降低,直至达到平衡含水量时,干燥速率降至零为止。
Ⅱ和Ⅲ交点处物料的含水量称为临界含水量(以Xe 表示),通常在预热阶段所需干燥时间可以忽略。
N Ac图3.12 干燥速率曲线1. 干燥速率曲线干燥速率是指单位时间从被干燥物料的单位汽化表面积上所汽化的水分量。
它可以表示为:A dWN Ad τ=(7-1) 式中: N A — 干燥速率,㎏/(m2·s);A — 被干燥物料的汽化表面积,m2; τ— 干燥时间,s ;W — 从干燥物料中汽化的水分量,㎏. 为了便于处理实验数据,式(7-1)可改写为:A WN A τ∆=∆ (7-2) 式(7-2)中的湿物料质量差可由相邻两次质量差得到:()()1+-=∆i s i s G G W (7-3)与之对应的物料干基含水量为X m : 21++=i i m X X X (7-4)其中:()cci s i G G G X -=式中:G c —绝干物料质量。
干燥实验实验报告结果及分析是什么(两篇)
引言概述:干燥实验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通过加热或者其他方式将溶液或固体样品中的水分蒸发或去除,从而达到干燥的目的。
干燥实验的实验报告结果及分析是对实验过程、实验数据以及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的过程。
本文旨在对干燥实验的实验报告结果进行详细分析,并提供专业的阐述。
正文内容:一、实验过程1. 确定实验目的a. 文献调研:了解干燥实验的原理和应用领域。
b. 实验设计:确定实验方案,包括实验条件、实验步骤等。
2. 实验操作a. 准备样品:选择适合的样品进行干燥实验。
b. 仪器准备:准备好所需的实验仪器和设备。
c. 实验操作:按照实验方案进行仔细操作,注意安全。
3. 实验记录a. 记录实验参数: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温度、湿度等参数。
b. 记录实验结果:记录实验前后样品的重量变化等实验结果。
4. 数据处理a. 数据整理:整理并归纳实验数据,准备进行分析。
二、实验数据分析1. 温度变化a. 根据实验记录获取实验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趋势。
b. 分析温度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如温度过高或过低可能影响干燥效果。
2. 湿度变化a. 根据实验记录获取实验过程中湿度的变化趋势。
b. 分析湿度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如湿度过高可能影响干燥速度。
3. 重量变化a. 根据实验记录获取实验前后样品的重量变化。
b. 分析重量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如重量减少可能表示水分被蒸发或去除。
4. 干燥效果评价a. 根据重量变化和实验目的评价干燥效果的好坏。
b. 分析实验结果与预期目标的差距,给出改进意见。
5. 结果及分析总结a. 对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包括实验步骤、实验条件、实验结果等方面。
b. 分析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和可靠性,给出信度评价。
三、干燥实验应用领域分析1. 化学实验a. 在化学实验中,干燥实验常被用于去除反应产物中的水分。
b. 分析干燥实验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效果和注意事项。
2. 生物学实验a. 在生物学实验中,干燥实验常被用于去除生物样品中的水分。
干燥实验实验报告
姓名院专业班年月日干燥实验实验内容指导教师一、实验名称:干燥实验二、实验目的:1、了解气流常压干燥设备的流程和工作原理;2、测定物料的干燥曲线和干燥速率曲线;3、测定传质系数K H。
三、实验原理:干燥实验是在恒定的干燥条件下进行的,即实验操作为间歇式,采用大量的热空气干燥少量的湿物料,空气进出干燥器的温度、湿度、流速及物料的接触方式不变。
干燥曲线是指物料的平均干基湿度和温度随干燥时间而变化的关系曲线。
干燥速率曲线则是指干燥速率随平均干基湿度而变化的曲线。
平均干基湿度是指1kg绝干物料中含水分的Kg数。
绝干物料是把物料放在烘箱内,保持物性不变的条件下干燥至恒重而得。
1、干燥曲线如图2-2-8-1所示,AB为预热阶段,BC为恒速阶段,CD为降速阶段。
2、干燥速率曲线图2-2-8-2称干燥速率曲线,它可由图2-2-8-1干燥的数据整理而得。
C点对应的湿度叫临界湿度Xo,E点对应的湿度叫平衡湿度X P。
姓名院专业班年月日实验内容指导教师图2-2-8-1 干燥曲线图2-2-8-2 干燥速率曲线干燥速率曲线的形状随物料内部结构的不同而异。
像纸板等多孔吸水性物料,干燥时水分借毛细孔作用由物料内部向表面迁移,干燥过程有恒速和降速两阶段,恒速阶段如图2-2-8-2中BC直线段,降速阶段曲线常似图中CD段。
对于沙石类无孔固体,干燥时水分是借扩散作用由物料内部向表面迁移,此类物料的干燥常常不存在恒速阶段,作图时可用一水平虚线表示其恒速干燥过程,而它们的降速干燥阶段常似图中DE段形状。
测定不同时间的湿料质量后,可按下列公式计算物料的湿姓名院 专业 班 年 月 日实验内容 指导教师度X 和干燥速率u 。
C W G G W -=[kg] (1)CG WX =[kg 水/kg 绝干料] (2) )(1---=∆i i W W W [kg] (3)1--=∆i i i τττ [s] (4) τ∆⋅∆=A Wu 3600 [kg 水/m 2·h] (5)式中:Gc ——绝干物料质量[kg]G w ——干燥过程称得的湿料质量[kg] W ——干燥过程湿料中尚含有的水分量[kg] X ——物料的平均干基湿度[kg 水/kg 绝干料] △W ——汽化水分量[kg] τi ,τi-1——前后二次测定时间[s] △τ——汽化△W 水分所需要时间[s] A ——干燥面积[m 2] u ——干燥速率[kg 水/m 2·h]式(3)中的负号表示W 值随时间增加而减少。
干燥实验报告
干燥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干燥操作是化工生产中常见的单元操作之一,本次实验的目的在于:1、熟悉常压厢式干燥器的构造和操作方法。
2、测定在恒定干燥条件下物料的干燥曲线和干燥速率曲线。
3、了解湿物料的临界含水量及平衡含水量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二、实验原理在干燥过程中,物料的含水量随时间而变化。
干燥曲线是指物料含水量与干燥时间的关系曲线。
干燥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在单位干燥面积上气化的水分质量,干燥速率曲线则表示干燥速率与物料含水量的关系。
物料在干燥过程中,一般经历预热阶段、恒速干燥阶段和降速干燥阶段。
在恒速干燥阶段,干燥速率保持恒定,主要受外部条件(如空气的温度、湿度和流速等)影响;在降速干燥阶段,干燥速率逐渐下降,主要受物料内部水分扩散速率的限制。
三、实验装置与材料1、实验装置本次实验采用的是常压厢式干燥器,主要由干燥室、电加热装置、风机、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等组成。
2、实验材料选用湿的某种物料,其初始含水量较高。
四、实验步骤1、称取一定量的湿物料,记录其初始质量。
2、将湿物料均匀地平铺在干燥室内的托盘上。
3、开启电加热装置和风机,调节空气温度、流速等参数至设定值。
4、每隔一定时间(如 5 分钟)取出少量物料,迅速称重,记录质量和时间。
5、当物料的质量基本不再变化时,停止实验。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1、实验数据记录|时间(min)|物料质量(g)|||||5 |_____||10 |_____||15 |_____||||2、计算物料的含水量含水量=(湿物料质量干物料质量)/湿物料质量 × 100%3、绘制干燥曲线以时间为横坐标,含水量为纵坐标,绘制干燥曲线。
4、计算干燥速率干燥速率=(相邻两次含水量之差)/(相邻两次测量的时间间隔)5、绘制干燥速率曲线以含水量为横坐标,干燥速率为纵坐标,绘制干燥速率曲线。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干燥曲线分析从干燥曲线可以看出,物料在干燥初期含水量迅速下降,随后下降速度逐渐减缓。
实验七干燥实验
实验七 干燥实验1.实验目的(1)熟悉常压洞道式(厢式)干燥器的构造和操作;(2)测定恒定干燥条件下湿物料的干燥曲线和干燥速率曲线; (3)确定该物料的临界湿含量X C 。
2.基本原理干燥曲线:物料干基含水量X 与干燥时间τ的关系曲线。
干燥速率曲线:干燥速率U 与干基含水量X 的关系曲线。
干燥速率的定义:单位时间被干燥物料的单位干燥表面上除去的水分量,即:τττ∆∆≈=-=S WSd dW Sd dX G U式中 U :干燥速率,kg/(m 2.s)G :湿物料中的绝干物料的质量,kg X : 湿物料的干基含水量,kg 水/kg 绝干料 S : 干燥面积,m 2W :湿物料被干燥的水分,kg τ:干燥时间,sΔW :Δτ时间间隔内被干燥的水分当湿物料和热空气接触时,被预热升温并开始干燥,在恒定干燥条件下(即热空气的温度、湿度、流速、物料与气流的接触方式不变),若水分在表面的汽化速率小于或等于从物料内层向表面层迁移的速率,物料表面仍被水分完全润湿,干燥速率保持不变,称为恒速干燥阶段或表面汽化控制阶段。
当物料的含水量降至临界湿含量以下时,物料表面仅部分润湿,且物料内部水分向表层的迁移速率低于水分在物料表面的汽化速率,干燥速率不断下降,称为降速干燥阶段或内部迁移控制阶段。
3.实验装置与流程实验装置流程如图2-11所示:空气用风机送入电加热器,经加热后进入干燥室,然后经排出管道排至大气中。
随着干燥过程的进行,湿物料的质量由质量传感器和智能数显仪表记录下来。
电加热器变频器图2-11 干燥实验流程简图4.实验步骤与注意事项实验步骤:(1)开启仪控柜总电源及仪表电源,启动风机(手动操作时采用“直接启动”,自动操作时采用“变频器启动”)。
(2)设定干燥条件即空气流量、干球温度。
(3)开启两组电加热,开始加热。
(4)当干燥室温度恒定时,将水浸泡过的湿物料轻轻甩干,用夹子夹好,十分小心地放置于干燥室内质量传感器的称重杆上。
干燥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干燥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干燥实验那些事儿。
你说这干燥实验啊,就像是给物品来一场特别的“日光浴”。
想象一下,把湿漉漉的东西放在那儿,然后慢慢看着水分一点点跑掉,是不是挺有意思的?咱先说这实验步骤。
首先得选好要干燥的东西呀,这就好比挑选手下的“小兵”,得精挑细选。
然后呢,把它放好,就像给小兵找个合适的阵地。
接下来就是关键啦,调节好干燥的条件,温度呀、风速呀之类的,这可不能马虎,就像给小兵创造最有利的作战环境。
温度高了不行,低了也不行,这可真得拿捏得恰到好处。
要是温度太高,嘿,说不定东西就被烤焦啦,那不就白忙活啦!要是温度低了呢,那干燥的过程就得拖拖拉拉,等得人着急。
还有啊,干燥的时间也得把握好。
太短了,水分没跑光;太长了,又浪费时间和精力。
这就跟跑步一样,跑太快容易累垮,跑太慢又达不到效果。
再说说这注意事项,那可真是不少。
就像走在路上得小心各种坑坑洼洼一样。
要时刻留意干燥设备是不是正常工作,万一它“闹脾气”罢工了,那可就糟糕啦。
而且要注意安全,别不小心烫到自己或者引发什么危险。
这可不是开玩笑的呀!另外,对待要干燥的东西可得温柔点,别粗鲁地摆弄它们,不然一不小心弄坏了,那不就前功尽弃啦?这就好像对待宝贝一样,得小心翼翼地呵护着。
在做干燥实验的时候,可别三心二意的,得专心致志。
就跟钓鱼似的,你要是一会儿看看这儿,一会儿瞅瞅那儿,鱼早就跑光啦,哪还能钓到呀!要一心一意地盯着实验过程,稍有不对就得赶紧调整。
总之呢,干燥实验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
只有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好,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
可别小瞧了它,这可是个技术活呢!咱得认真对待,才能让干燥实验顺顺利利的,让那些湿漉漉的东西变得干干爽爽的。
大家可都记住啦?。
洞道干燥实验
下的干燥速率、临界湿含量和平衡湿含量
等干燥特性数据是最基本的技术依据参数。
干燥速率的测定方法
将湿物料试样置于恒定空气流中进行干燥 实验,随着干燥时间的延长,水分不断汽化, 湿物料质量减少。若记录物料不同时间下质量G, 直到物料质量不变为止,也就是物料在该条件 下达到干燥极限为止,此时留在物料中的水分 就是平衡水分X*,再将物料烘干后称重得到绝干 物料重Gc。
表面的水分,物料含水量随时间成比例减少,干燥速率恒 定且较大。
湿含量X
A
B预热段CXc Nhomakorabea恒速段
降速段
3.降速干燥段:物料开始升温,X 变化 减慢,气体传给物料的热量仅部分用 于湿份汽化,其余用于物料升温,当 X = X* , = t。
D
X
物料表面温度
D
tw A B
C 干燥时间
到了第Ⅲ阶段,物料中含水量减少到某一临界含水量 时,由于物料内部水分的扩散慢于物料表面的蒸发,不足 以维持物料表面保持润湿,则物料表面将形成干区,干燥 速率开始降低,含水量越小,速率越慢,干燥曲线CD逐 渐达到平衡含水量 X * 而终止。
对流干燥过程是用热空气除去被干燥物料 中的水分。它包括传热与传质两个过程: 传热:热空气在干燥器中供给湿物料中水分 汽化所需的热量。
传质:汽化的水分由空气带走。
恒定干燥条件:
空气温度 恒定
•湿度
•流速
•与物料接触状况 大量空气干燥少量物料
湿空气的温度 1.湿空气的干球温度t 在湿空气中,用普通温度计测得的温度,称为 湿空气的干球温度,为湿空气的真实温度。 2.湿空气的湿球温度tw 湿球温度计的感温球用湿纱布包裹,纱布下 端浸在水中,因毛细管作用,能使纱布保持润湿, 所测温度为空气的湿球温度。未饱和湿空气的湿 球温度恒低于其干球温度。
干燥实验实验报告
干燥实验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干燥实验实验目的:1. 了解干燥的原理和方法。
2. 掌握不同物体干燥的时间和方法。
3. 掌握各种物体干燥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实验原理:干燥是通过蒸发物质中的水分来将物体变得更加干燥。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探究三种不同物体的干燥过程–棉布、铁钉和橘子皮–并比较不同物体所需的时间和方法。
实验步骤:1. 准备三个试管,将它们标记为“棉布”、“铁钉”和“橘子皮”。
2. 将一块棉布、一些钉子和一些橘子皮放入相应的试管中。
3. 每个试管都要用蓝色封口膜密封,使里面的气体保持不变。
4. 用电子天平称出每个试管中物体的质量,记录下来。
5. 将三个试管并排放在室温下,保持室温不变化。
6. 每隔1天记录一次每个试管的质量,直到它们不再减少。
7. 分析数据并比较三种物体的干燥速度。
实验结果:在棉布、铁钉和橘子皮的干燥实验中,我们发现三种物体的干燥速度各不相同。
具体来说,铁钉的干燥速度最快,两天后就已经减轻了1.7克,而橘子皮和棉布的干燥速度相对较慢,分别用了10天和7天才完全干燥。
我们还注意到,封口膜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防止试管内外的气体混合。
当然,在干燥过程中还可能遇到一些问题。
比如,某些物体可能会变硬或僵硬。
这时,我们可以在干燥过程中轻轻摇晃试管以防止物体变形。
结论:干燥是一种常见的处理方法,可以去除物体中的水分,从而延长物体的寿命。
不同物体有不同的干燥速度和方法,并且在干燥过程中还可能遇到一些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遵循正确的干燥方法,认真注意干燥过程中的问题,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实验七 漆膜干燥时间测定
实验七漆膜干燥时间的测定(参照GB/T 1728-79)一、实验目的:1、要求掌握测定表面干燥时间及实际干燥时间测定。
2、掌握不同测定干燥时间的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及概念涂料从流体层变成固体漆膜的物理化学过程称为干燥。
本实验利用这一过程通过物理机械方法来测定漆膜干燥时间。
干燥过程又可分为表面干燥,实际干燥和完全干燥几个阶段。
对于施工部门来说,漆膜的干燥时间越短越好,以免沾上雨露尘土,并可大大缩短施工周期;而对涂料制造来说,由于受使用材料的限制,往往均要求一定的干燥时间,才能保证成膜后质量,由于涂料的完全干燥需时间长,故一般只测定表面干燥和实际干燥两项。
三、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马口铁板:50×120×0.2-0.3毫米;脱脂棉球:1厘米2疏松棉球;定性滤纸:标重75克/米2,15×15厘米;秒表:分度为0.2秒;干燥试验器:如下图所示,重200克,底面积1厘米2。
四、干燥试验器结构原理干燥试验器的构造见图5,实质上即一个干燥砝码,重200克,底面积1厘米2,一般只用来测定漆膜的实际干燥时间。
五、测定操作方法按漆膜制板方法,在马口铁板上制备漆膜。
然后按产品标准规定的干燥条件进行干燥。
1、表面干燥时间测定甲法:吹棉球法在漆膜上轻轻放上一个脱脂棉球,用嘴距离棉球10-15厘米处,顺漆膜沿水平方向轻吹棉球,如能吹走,漆膜面不留有棉丝,即认为已达到漆膜表面干燥。
乙法:指触法以手指轻触漆膜表面,如感到有些发粘,但无漆粘在手指上,即认为漆膜表面干燥。
2、实际干燥时间测定甲法:压棉球法在漆膜表面上放一个脱脂棉球上再轻轻放置于干燥试验器,同时开动秒表,经30秒钟,将干燥试验器和棉球拿掉,放置5分钟,观察漆膜无棉球的痕迹及失光现象,漆膜上若留1-2根棉丝,用棉球能轻轻掸掉,均认为漆膜实际干燥。
乙法:滤纸法即用滤纸来代替棉球进行实际干燥时间的测定。
同样在漆膜上放一块15×15毫米的定性滤纸,再放上干燥试验器,经30秒后,拿掉干燥试验器,将涂漆样板翻转,漆膜向下,滤纸能自由落下,或在样板背面食指轻敲几下,滤纸能自由落下,而滤纸纤维不被粘在漆膜上,即认为漆膜已达到实际干燥。
实验七干燥速率曲线的测定
实验七干燥速率曲线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举握干燥曲线和干燥速率曲线的测定方法。
2、学习物料含水量的测定方法。
3、加深对物料临界含水量X。
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解。
4、学习恒速干燥阶段物料与空气之间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方法。
5、学习用误差分析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误差估算。
二、实验内容1、每组在某固定的空气流量和某固定的空气温度下测量一种物料干燥曲线、干燥速率曲线和临界含水量。
2、测定恒速干燥阶段物料与空气之间对流传热系数。
三、实验原理当湿物料与干燥介质相接触时,物料表面的水分开始气化,并向周I制介质传递。
根据干燥过程中不同期间的特点,干燥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恒速干燥阶段。
在过程开始时,由于整个物料的湿含量较人,其内部的水分能迅速地达到物料表面。
因此,干燥速率为物料表面上水分的气化速率所控制,故此阶段亦称为表面气化控制阶段。
在此阶段,干燥介质传给物料的热量全部用于水分的气化,物料表面的温度维持恒定(等于热空气湿球温度),物料表面处的水蒸汽分压也维持恒定,故干燥速率恒定不变。
第二个阶段为降速干燥阶段,当物料被干燥达到临界湿含量后,便进入降速干燥阶段。
此时, 物料中所含水分较少,水分自物料内部向表面传递的速率低于物料表面水分的气化速率,干燥速率为水分在物料内部的传递速率所控制。
故此阶段亦称为内部迁移控制阶段。
随着物料湿含屋逐渐减少,物料内部水分的迁移速率也逐渐减少,故干燥速率不断卞降。
恒速段的干燥速率和临界含水量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固体物料的种类和性质;固体物料层的厚度或颗粒人小:空气的温度、湿度和流速;空气与固体物料间的相对运动方式。
恒速段的干燥速率和临界含水量是干燥过程研究和干燥器设计的重要数据。
本实验在恒定干燥条件下对帆布物料进行干燥,测定干燥曲线和干燥速率曲线,目的是掌握恒速段干燥速率和临界含水量的测定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1、干燥速率的测定“ dW' AW z、Sdr SAr式中:〃一干燥速率,kg/ (m-h);S—干燥面积,m2,(实验室现场提供);Ar—时间间隔,h;AW—Ar时间间隔内干燥气化的水分量,kgo2、物料干基含水量Gd式中:X—物料干基含水量,kg水/kg 绝干物料;G—固体湿物料的量,kg;G疋一绝干物料量,kgo3、恒速干燥阶段,物料表面与空气之间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7-2)dW1 _ dQSdT r^.Sdr 7.(7-3)(7-4)式中:恒速干燥阶段物料表面与空气之间的对流传热系数,W/ (nr-°C);〃c—恒速干燥阶段的干燥速率,kg/ (nr-s):g—干燥器内空气的湿球温度,°C; f—干燥器内空气的干球温度,°C;%—g°C下水的气化热,J/k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七 干燥实验
(一)沸腾干燥实验
沸腾干燥又称流化干燥,是固体流态化技术在干燥上的应用。
沸腾床干燥器具有传热系数大,热效率高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化工、医药、食品等行业。
目前对干燥机理的研究尚不够充分,干燥速度的数据还主要依靠实验。
在生产操作中,测量床层压力降可了解床层是否达到流态化,操作是否稳定等。
因此,通过实验,可进一步掌握沸腾干燥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流化曲线、干燥曲线和干燥速率曲线等测定方法,同时还可了解操作故障的识别和排除,为今后的工业干燥器设计和生产操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实验任务(任选一个)
1.通过对流化曲线的测定,确定干燥介质适宜的操作流速范围;
2.某工厂需要设计一个沸腾床干燥器,用于干燥绿豆。
请根据实验室提供的设备(见第三部分,实验装置与流程),设计一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为他们提供有关参数,如绿豆的含水量随干燥时间的变化曲线、绿豆表面温度随干燥时间的变化曲线、干燥速率曲线、含水量、临界含水量0X 等。
二.实验原理
1.流化曲线:
流化曲线也称床层压降与气速的关系曲线。
在流化床的底部气体分布板处装有一压力传感器,测定床层底部的压力,在玻璃管上口处也装有一压力传感器,通过测定床层流化
前后压力降Δ
P f 1)。
图中曲线的a 段(虚线)表明固定床阶段压力降ΔP f 与空床流速u 成正比;此后如再增加气速,压力降的增加变缓,此时床内颗粒变松,成为膨胀床,气速增到b 处附近,床层开始流态化;此后气速再增,床层压力降基本上维持不变,如曲线的c 段所示,此即流化床阶段;过了c 段以后,气速再增,压力降反而变少,如曲线的b 段所示,此时颗粒开始为上升气流所带走,达到了气力输送阶段;若气流增大到将颗粒全部带走,此时压力降减到与气体流过空管的压力降相当。
如果到达流化阶段c 以后,把气速逐渐减少,可以测出压力降并不沿c -b -a 的路线返回,而是循着c -a’ 的路线返回。
曲线的a’段亦相当于固定床阶段,但a’ 段与c 段之间有更为明显的转折,且a’ 段所显示的压力降比a 段所显示的低,此说明从流化床回复到固定床时,颗粒由上升气流中落下,所形成的床层较人工装填时疏松一些,阻力也就小一些。
曲线的明显转折亦表明此过程中不存在与膨胀床要逆转的阶段。
因b 的位置不够明确,故实测起始流化速度时,都以曲线c 段与a’段相交的交点为准。
从流化曲线上可以获得起始流化速度mf u 与颗粒带出速率0u 这两流化床操作的重要参数。
流量的测量采用孔板流量计,其换算公式为:
21C R C V = (1) 式中: V ——流量 [ m 3/h ]
R ——孔板压差,[ kPa ]
1C 、2C ——孔板流量计参数,本实验装置 1C = 26.2 2C = 0.52
故式(1)可写为:
52.02.26R V = (2)
2.干燥特性曲线
若将湿物料置于一定的干燥条件下,例如一定的温度、湿度和气速的空气流中,测定被干燥物料的重量和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则得图2所示的曲线,即物料含水量—时间曲线和物料温度—时间曲线。
干燥过程分为三个阶段:Ⅰ物料预热阶段;Ⅱ恒速干燥阶段;Ⅲ降速阶段。
图中AB 段处于预热阶段,空气中部分热量用来加热物料,故物料含水量和温
图2 干燥曲线 图3 干燥速率曲线
度均随时间变化不大(即dx/d τ较小)。
在随后的第Ⅱ阶段BC ,由于物料表面存在自由水分,物料表面温度等于空气的湿球温度tw ,传入的热量只用来蒸发物料表面的水分,物料含水量随时间成比例减少,干燥速率恒定且较大(即dx/d τ较大)。
到了第Ⅲ阶段,物料中含水量减少到某一临界含水量时,由于物料内部水分的扩散慢于物料表面的蒸发,不足以维持物料表面保持润湿,则物料表面将形成干区,干燥速率开始降低,含水量越小,速率越慢,干燥曲线CD 逐渐达到平衡含水量X *而终止。
在降速阶段,随着水分汽化量的减少,传入的显热较汽化带出的潜热为多,热空气中部分热量用于加热物料。
物料温度开始上升,Ⅱ与Ⅲ交点处的含水量称为物料的临界含水0X ,在图2中物料含水量曲线对时间的斜率就是干燥速率u ,若干燥速率u 对物料含水量进行标绘可得图3所示的干燥速率曲线。
干燥速率曲线只能通过实验测得,因为干燥速率不仅取决于空气的性质和操作条件,而且还受物料性质、结构以及所含水分性质的影响。
干燥速率为单位时间内在单位面积上汽化的水分质量,用微分式表示,则为
τ
Ad dw u =
[kg/m 2s] (3) 式中:u —— 干燥速率 [kg/m 2s]
A ——干燥表面 [m 2]
τd —— 相应的干燥时间 [s]
dw ——汽化的水分量 [kg]
因为 dx G dw c -=
故式(3)可改写为 τ
ττ∆∆=-==A x G Ad dx G Ad dw u c c (4) 式中: Gc —— 湿物料中绝干物料的质量 [kg]
x —— 湿物料含水量 [kg 水/kg 绝干料]
通过实验,测得x ∆、τ∆即可求出u 。
以u 为纵坐标,某干燥速率下的湿物料的平均含水量x 为横坐标,即可绘出干燥速率曲线。
三.实验装置与流程
本实验装置主要包括三部分:沸腾床干燥设备、调节仪表和控制系统。
沸腾干燥实验装置的流程如图4所示(插入:教案下载\图片\实验六沸腾干燥装置图)。
设备床身的筒体部分由不锈钢(内径100mm ,高100mm )和高温硬质玻璃段(内径100mm ,高400mm )组成,顶部有气固分离段(内径150mm ,高250mm )。
不锈钢段筒体上设有物料取样器、放净口、温度计接口等,分别用于取样、放净和测温。
床身顶部气固分离段设有加料口、测压口,分别用于物料加料和测压。
空气加热装置由加热器和控制器组成,加热器为不锈钢盘管式加热器,加热管外壁设有1mm 铠装热电偶,它与人工智能仪表、固态继电器等连接,实现空气介质的温度控制,同时,计算机可实现对仪表的控制。
空气加热装置底部设有空气介质的干球温度计和湿球温度计接口,以测定空气的干、湿球温度。
本装置安装有旋风分离器,可除去干燥物料的粉尘。
每套实验装置设有7块仪表,分别为:加热器温控、床身温度、干球温度、湿球温度、空气流量、空气压力和床层压降。
四.操作要点
1.准备工作
(1)将电子天平开启,并处于待用状态;
(2)将快速水分测定仪开启,并处于待用状态;
(3)准备一定量的被干燥物料(以绿豆为例,约2kg ),取1.5 kg 左右放入热水(或沸水)中泡数分钟后取出,并用毛巾吸干表面水分,待用。
(4)往湿球温度计水筒中补水,但液面不得超过警示值。
2.床身预热阶段
启动风机及加热器,设定加热管表面温度(在80-100℃范围内)。
待数分钟后,关闭加热器和风机,打开进料口,将待干燥物料徐徐倒入,关闭进料口,再开启风机及加热器,并确定风速在某一流量下操作。
3.测定干燥速率曲线
(1)取样:用取样器(推入拉出)取样,每隔5-10分钟一次,取出的样品放入小器皿中,并记上编号和取样时间,待分析用。
共做8-10组数据。
做完后,关闭加热器和风机电源;
(2)记录数据:在每次取样的同时,要记录床层温度、空气干、湿球温度和流量、床层压降等。
(3)分析含水量:在用烘箱烘干水分之前,应先将称量瓶和湿试样称重。
电子天平的使用方法见《附录5 电子天平的使用说明》。
4.测定流化曲线
将气量控制阀开至最大,待数分钟后,调节控制阀开度(关小),每次改变开度(即改变风速),都应记录相应的床层压降和空气流量,直至阀门关闭,共做8-10组数据。
若使用计算机控制系统,改变风速的方法是改变变频器的频率。
取大频率为50Hz。
五.注意事项
1.加料时,要停风机,加料速度不能太快;
2.取样时,取样器推拉要快,槽口要用小布袋套住,以免物料喷出;
3.湿球温度计补水筒液面不得超过警示值;
4.电子天平和快速水分测定仪要按使用说明操作。
六.实验报告要求
实验报告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1.简述实验原理和操作要点;
2.画出实验流程示意图;
3.数据处理:根据计算机自动数据采集系统打印出的实验结果(数据及曲线图),任取其中一组为例进行计算;
4.对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进行讨论。
七.思考题
1.影响干燥速率的因素有哪些?本实验若要提高干燥强度,可采取哪些措施?
2.如何提高床层的稳定性以提高流化效果(可结合本实验写)?
3*.为了大型流化干燥器的设计,需测定其体积给热系数,如何对实验装置进行适当的改造来实现?请设计出实验方案、步骤等。
4*.对间歇操作的沸腾床干燥器,利用固相法研究干燥动力学性能,必须不断地从床层中取料,不仅操作繁琐,而且会破坏操作连续性,引入较大的随机误差。
针对这个问题,是否有其它的研究方法,如何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