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故事
三十六计故事
![三十六计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c12ec45d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fe.png)
三十六计故事1. 瞒天过海。
从前有一个国家,国王听说邻国要进攻自己的国家,于是他找来了智慧过人的谋士,希望他能想出一个对策。
谋士想了一下,告诉国王说,可以派人去邻国投降,然后在敌人的内部进行破坏,煽动内乱,这样就能瞒天过海,化解危机。
2. 围魏救赵。
赵国被强大的魏国围困,形势非常危急。
赵国的国君找来了智慧过人的谋士,请他出谋划策。
谋士建议国君,可以派人去魏国的后方进行破坏,引开魏国的注意力,让他们分兵前往对付,然后赵国就能趁机解围,救赵国于水火之中。
3. 借尸还魂。
在古代,有一个国家被敌国围困,国王找来了智慧过人的谋士,请他出谋划策。
谋士建议国王,可以借尸还魂,假装自己已经死去,然后派人偷偷地抬着国王的尸体逃出围困,引开敌人的注意力,然后趁机逃脱围困。
4. 连环计。
有一个国家被敌国连续围困,国王找来了智慧过人的谋士,请他出谋划策。
谋士建议国王,可以使用连环计,即在外围设下多个陷阱和诱敌的计策,引诱敌人进入陷阱,然后趁机解围。
5. 假途伐虢。
古代有一个国家要进攻虢国,但是虢国有强大的防御力量,于是国王找来了智慧过人的谋士,请他出谋划策。
谋士建议国王,可以假装要进攻虢国,引诱虢国的军队出来迎战,然后趁虚而入,攻占虢国的要害地带,取得胜利。
6. 声东击西。
有一个国家被敌国围困,国王找来了智慧过人的谋士,请他出谋划策。
谋士建议国王,可以声东击西,即在敌人的东部发起假攻,吸引敌人的主力,然后在敌人的西部发起真正的攻击,取得胜利。
7. 无中生有。
古代有一个国家被敌国围困,国王找来了智慧过人的谋士,请他出谋划策。
谋士建议国王,可以利用无中生有的计策,即假装自己有强大的援军,吓唬敌人,让敌人望风而逃。
8. 暗渡陈仓。
在古代有一个国家被敌国围困,国王找来了智慧过人的谋士,请他出谋划策。
谋士建议国王,可以利用暗渡陈仓的计策,即在夜间偷偷地派兵渡过险要地带,偷袭敌人的后方,取得胜利。
9. 隔岸观火。
古代有一个国家被敌国围困,国王找来了智慧过人的谋士,请他出谋划策。
三十六计的成语故事
![三十六计的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b4eed35e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98.png)
三十六计的成语故事
《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的一本兵法策略书籍,其中收录了三十六个计谋策略,每个计谋都有一个对应的成语故事。
以下是其中的几个例子:
1. 瞒天过海:讲述的是唐太宗李世民率军渡过渤海时,为了避免被敌人发现,命令士兵将船帆和旗帜都藏起来,让敌人误以为他们已经返航,从而成功渡过了渤海。
2. 围魏救赵:讲述的是战国时期,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
齐国没有直接救援赵国,而是围攻魏国的都城大梁,迫使魏国回军自救,从而解救了赵国。
3. 借刀杀人:讲述的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建议齐桓公借助鲁国的力量来消灭宋国,于是齐桓公派人到鲁国,说服鲁国攻打宋国,最终齐国坐收渔翁之利。
4. 以逸待劳:讲述的是战国时期,齐国将领孙膑在马陵之战中,利用魏军轻敌的心理,让魏军长途跋涉,疲惫不堪,然后在魏军必经之路设下埋伏,最终大败魏军。
这些成语故事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军事策略的智慧,也成为了中
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三十六计的全部故事
![三十六计的全部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48e8c33c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66.png)
三十六计的全部故事第一计,瞒天过海。
相传国姓爷郑成功为了收复台湾,他利用了瞒天过海的计策,让敌人措手不及,最终成功收复了台湾。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隐忍和谋略,才能在困难的局面中取得胜利。
第二计,围魏救赵。
战国时期,魏国军队围困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援。
齐国国君派出了大军攻打魏国的都城,魏国不得不放弃围攻,转而回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借力打力,才能解决自身的困境。
第三计,借尸还魂。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在战场上被敌人杀死,赵国军队为了振奋士气,将赵奢的尸体放在战车上,冒充他还活着,最终成功击退了敌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借助虚实,才能战胜强敌。
第四计,以逸待劳。
古代战争中,有一次晋国和楚国的军队对峙,晋国军队利用地利之便,以逸待劳,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善于利用自身的优势,等待时机,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第五计,趁火打劫。
相传战国时期,有一次齐国的都城被燃烧,赵国趁乱打劫,最终获得了大量的战利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善于抓住机会,才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第六计,声东击西。
相传战国时期,有一次韩国军队攻打赵国,赵国军队利用了声东击西的计策,成功打败了韩国军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善于制造假象,才能迷惑敌人,取得战争的胜利。
第七计,无中生有。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国君利用了无中生有的计策,制造了一场假战,最终成功打败了敌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善于制造假象,才能迷惑敌人,取得战争的胜利。
第八计,暗渡陈仓。
相传战国时期,秦国军队利用了暗渡陈仓的计策,成功攻占了敌人的都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善于利用隐秘的方式,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胜利。
第九计,隔岸观火。
相传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发生了一场战争,晋国军队利用了隔岸观火的计策,成功打败了齐国军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善于观察敌人的动向,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三十六计经典故事
![三十六计经典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5f162f72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08.png)
三十六计经典故事第一计:瞒天过海古时候,有位将军名叫孙膑,他的谋略非常高超。
在一次战斗中,敌军设下埋伏,孙膑便想出了一个瞒天过海的计策。
他命令士兵们将战马和粮草都藏起来,然后让士兵们穿上敌人的服装,冒充敌人。
这样一来,敌军便无法分辨出哪是真正的敌人,哪是冒充的。
孙膑还让士兵们在敌人必经之路上设置障碍,使得敌人无法顺利前进。
最终,敌军陷入了困境,孙膑趁机发动攻击,大获全胜。
第二计:围魏救赵战国时期,赵国被魏国包围,形势十分危急。
赵国国君赵武灵王向各国求援,但其他国家都不愿意出兵相助。
此时,齐国的大臣孙膑提出了围魏救赵的计策。
他建议齐国出兵攻打魏国的都城大梁,迫使魏国撤军救援。
魏国果然中计,撤军回防,赵国得以解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要善于利用敌人的弱点,才能取得胜利。
第三计:借刀杀人古代,有位官员名叫庞涓,他嫉妒同僚孙膑的才能,便想方设法陷害他。
庞涓向魏王进谗言,说孙膑想要谋反。
魏王信以为真,将孙膑投入监狱。
庞涓趁机篡夺了孙膑的职位。
然而,庞涓并没有料到,孙膑在监狱中依然保持清醒的头脑,他设法向齐国求援。
齐国派兵攻入魏国,庞涓被俘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要善于利用敌人的力量,才能保护自己。
第四计:以逸待劳在古代战争中,以逸待劳是一种常见的战术。
有一次,齐国和楚国交战,齐国的将领田忌便采用了这种策略。
田忌命令士兵们在战场上休息,不主动出击,而是等待楚国的士兵疲惫不堪时再发动攻击。
楚国士兵连续几天攻打齐国阵地,但却始终无法突破齐国的防线。
最终,楚国士兵疲惫不堪,田忌趁机发动攻击,楚国士兵无法抵挡,齐国取得了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耐心等待,以逸待劳,也是一种取胜的策略。
第五计:趁火打劫古代,有位官员名叫曹操,他善于利用敌人的困境来扩大自己的势力。
有一次,曹操得知袁绍的军队在官渡之战中遭受了重大损失。
曹操趁机发动攻击,攻占了袁绍的城池。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要善于抓住敌人的弱点,趁火打劫,才能取得更大的胜利。
36计孙子兵法故事
![36计孙子兵法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c772539f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fd.png)
36计孙子兵法故事36计,是中国古代兵法中的一种策略,由战国时期的军事家苏轼所创。
它是以《孙子兵法》为基础,结合了中国古代兵法、智慧和策略的精髓,总结出的一套兵法策略。
36计被誉为中国古代兵法中的绝学,它的精髓在于灵活运用,善于变通,以小搏大,以弱胜强,以不战而屈人之兵。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36计在《孙子兵法》中的一些故事。
第一计,瞒天过海。
春秋时期,晋国攻打齐国,晋国的将军荀息计划要渡过齐国的河流,但齐国的将军田忌派出了自己的弟弟田单率领部队在河边布下了重兵,以防止晋国军队渡河。
荀息得知后,便命令士兵们在夜间悄悄地挖了一个地道,绕过了田单的部队,成功地渡过了河流,最终打败了齐国的军队。
第二计,围魏救赵。
战国时期,赵国被魏国围困,魏国的军队已经准备攻打赵国的都城,赵国的国君派出使者向齐国求救。
齐国的国君派出了平原君率领一支军队前去救援赵国。
平原君采取了假意向魏国示好的策略,魏国误以为齐国不会出兵救援赵国,便撤回了围困赵国的军队。
平原君趁机率领军队突袭了魏国的军队,最终成功解救了赵国。
第三计,借刀杀人。
春秋时期,楚国的国君向晋国的国君借刀杀了自己的大臣,晋国的国君为了表示友好,便答应了楚国的请求。
楚国的国君借刀杀人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借助晋国的力量来削弱自己的内部敌人,最终成功地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第四计,以逸待劳。
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率领军队攻打鲁国,鲁国的国君采取了以逸待劳的策略,让齐国的军队在鲁国的边境上长时间地等待,消耗了齐国的军队的体力和精力。
最终,鲁国的军队趁机发动了反击,打败了齐国的军队。
第五计,趁火打劫。
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趁着赵国内乱之际,率领军队进攻了赵国。
赵国的国君为了稳住局势,便向齐国求救,齐国的国君趁机派出军队进攻了魏国。
魏国被迫撤回了进攻赵国的军队,最终赵国成功地化解了危机。
以上就是《孙子兵法》中的一些关于36计的故事,这些故事都展现了36计在实战中的灵活运用和智慧之处。
希望这些故事能够启发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的智慧和策略,让我们能够以更加灵活的思维和更加智慧的策略面对各种挑战。
36计的故事
![36计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8b3794bb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aa.png)
36计的故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本名为《三十六计》的兵法书籍,这本书以36计分别为“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尸还魂”等,是中国古代兵法中的经典之作。
这36计不仅仅是用于军事上,更是可以在生活中运用的智慧宝库。
下面,就来讲述一些与36计相关的故事。
故事一,瞒天过海。
故事背景,战国时期,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大将赵括带领军队在横山一带与秦军对峙。
为了迷惑秦军,赵国派遣士兵在黄河上游放水,制造洪水,使秦军误以为是赵军要渡河攻打秦国,于是秦军撤回了主力。
故事寓意,瞒天过海的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强敌时,有时候需要采取一些迂回的策略,以迷惑对方,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运用这个策略,比如在工作中,可以巧妙地隐藏自己的意图,以便更好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故事二,围魏救赵。
故事背景,战国时期,赵国与魏国交战,赵国国君派遣大将李牧率军攻打魏国。
李牧采取了“围魏救赵”的策略,先用兵围困魏国都城,然后在魏国的外围设伏,引诱魏国军队出城追击,最终成功将魏国军队歼灭。
故事寓意,围魏救赵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主动出击,以制造一些诱饵,来引诱对手做出一些错误的决策。
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运用这个策略,比如在商场竞争中,可以采取一些行动,来诱使竞争对手做出错误的决策,从而获得竞争的优势。
故事三,借尸还魂。
故事背景,战国时期,齐国国君田忌与晋国国君进行赛马比赛。
田忌的马虽然速度较快,但是体力不足,而晋国的马则体力充沛。
田忌派遣使者去告诉晋国国君,他的马是“赤兔马”,而晋国的马是“骆驼马”,以此来安抚晋国国君。
比赛中,田忌采取了借尸还魂的策略,先让自己的马慢下来,然后突然加速,最终取得了比赛的胜利。
故事寓意,借尸还魂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在关键时刻出其不意,以获得意想不到的胜利。
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运用这个策略,比如在谈判中,可以先故意放弃一些利益,然后在关键时刻突然出击,以获得更大的利益。
以上就是关于36计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古代兵法的运用,更是可以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启发和借鉴。
三十六计小故事
![三十六计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aaedb2e5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17.png)
三十六计小故事
1. 瞒天过海:战国时期,赵国将军廉颇率领军队围攻魏国卫国城。
卫国城守将想出了一个计策,将城门打开,出城欢迎进攻的赵军。
赵军大胜后,发现城中空无一人,原来魏国卫国城守将已带领精兵潜至敌后夺取了赵军的主帅。
2. 围魏救赵:春秋时期,晋国面临着强敌齐国的围攻。
晋国国君姜子牙想出一计:袭击魏国都城手牵手,将手中的火炬放到城门处燃烧,齐兵看到烟火以为晋国援军已经来到,最终成功围魏救赵。
3. 调虎离山:三国时期,诸葛亮和魏国将领马谡在街亭阵地作战。
诸葛亮利用马谡自负的脾气,将他带走。
魏国主帅司马懿看到马谡不在,以为街亭已经攻克,率领兵力过度,最终被晋军大败。
4. 走为上策:春秋时期,孟子来到晋国应邀进谏,请晋国国君尽快修行,减少军备,以实现和平。
但是晋国国君不听劝,对孟子采取恶言相待。
孟子不为所动,离开晋国。
后来,晋国不断内乱,外被侵略,而孟子渐渐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5. 敌战千里:三国时期,曹操派军攻打东吴,孙权派出诸葛亮墨家兵器大师鲁肃去向刘备求援。
鲁肃劝刘备趁机夺取荆州,屯兵南阳。
军队千里反攻东吴,成功扰乱曹操的后方,给孙权争取了时间。
三十六计故事及讲解
![三十六计故事及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d6d5283e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43.png)
三十六计故事及讲解《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兵法著作之一,其内容系统、精辟,被誉为“兵家圣典”。
《三十六计》共分为六个部分,每个部分包括六条计策,共计三十六条。
这些计策都是从战争实践和经验中总结而来,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二、故事及讲解1. 空城计故事:东周时期,诸侯齐国的大将军孟尝君率领军队攻打赵国。
赵国国王决定采用“空城计”,让城门大开,没有士兵在城墙上守卫。
孟尝君看到城门敞开,以为赵国已经被攻下,于是大摇大摆地进入了城中。
没想到,城内的百姓平静无事,城门敞开也只是因为国王听说了孟尝君的名头,故意设下这个陷阱。
讲解:空城计是一种以虚张声势来吓阻敌人的计策。
当你面对强敌时,你可以利用这个计策来制造虚假信息,让敌人不敢轻举妄动,从而达到减少损失的效果。
2. 围魏救赵故事:战国时期,赵国正面受到魏国的攻击,危在旦夕。
赵国的大将军廉颇提出了“围魏救赵”的计策,他在魏国的后方放出消息称赵国已经派兵进攻了魏国的首都,魏国的主力部队于是被迫回援首都,赵国的危机得以缓解。
讲解:围魏救赵是一种以势压人的计策。
当你面对强敌时,你可以通过制造虚假信息,让敌人感到危机四伏,从而分散其力量,达到瓦解敌人的效果。
3. 借刀杀人故事:三国时期,曹操和袁绍之间的战争如火如荼,刘备率兵前来投奔曹操,但曹操怀疑刘备的诚意,派人暗中监视。
刘备知道这一点后,便故意和曹操的监视人员起了争执,并将其打伤。
曹操得知后,便对刘备怀有戒心,不再将其视为威胁。
讲解:借刀杀人是一种以利用他人来达到自己目的的计策。
当你面对强敌时,你可以通过利用敌人内部的矛盾和利益冲突,来分化敌人,达到分化瓦解敌人的效果。
4. 假道伐虢故事: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将军平公用“假道伐虢”的计策,假装要从虢国的北面攻打,但实际是通过南面的小道攻入虢国,最终取得了胜利。
讲解:假道伐虢是一种以欺敌制胜的计策。
当你面对强敌时,你可以通过制造虚假信息,来引导敌人做出错误的判断,从而取得战争的胜利。
三十六计的历史故事
![三十六计的历史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62b8c531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02.png)
三十六计的历史故事第一计,瞒天过海。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郤犨在齐国任职,他带着晋国的军队,准备回国。
可是,齐国不放他回去,他只好带着军队在齐国边境等待。
郤犨想了一个计策,他让士兵们在河边挖了一个大坑,然后把坑里的泥土运到河对岸,慢慢地把坑填满。
齐国人看到这一幕,以为晋国要在河对岸修筑营垒,便不再阻拦郤犨,让他顺利回国。
第二计,围魏救赵。
战国时期,魏国攻打赵国,围困了赵国都城邯郸。
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派遣了名将孙膑前去相助。
孙膑利用魏国内部的矛盾,向魏国宰相廉颇提出了“围魏救赵”的计策。
他说服魏国国君,让他相信魏国内部有人勾结赵国,于是魏国国君下令撤军。
魏国宰相廉颇得知孙膑的计策后,非常愤怒,他说,“孙膑是个奸诈的小人,我们应该坚持围攻!”可是魏国国君已经下令撤军,于是魏军撤退了,赵国得以解围。
第三计,借尸还魂。
战国时期,齐国国君田忌率领齐国军队与楚国军队进行战争。
田忌派遣骑兵与楚国军队交战,然后故意让部下的马跑得很慢,引诱楚国军队追击。
当楚国军队追上齐国军队时,田忌派出精锐部队夹击楚国军队,取得了胜利。
这个计策被称为“借尸还魂”,意为借用敌方的力量来反击。
第四计,以逸待劳。
公元前208年,刘邦与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刘邦率领的汉军被项羽困在巨鹿城中。
刘邦派遣使者向项羽求和,项羽得知刘邦军中缺乏粮草,便放松了戒备。
刘邦趁机派出精兵夜袭项羽军营,取得了重大胜利。
这就是“以逸待劳”的典型案例,利用敌方的疏忽大意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以上就是关于三十六计历史故事的一些案例,这些故事充分展现了三十六计的智慧和策略,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希望我们能够在学习这些历史故事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和谋略,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而努力奋斗。
三十六计简短故事
![三十六计简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8edb7b064693daef5ff73d63.png)
三十六计简短故事1.36计的短小故事第一套胜战计第一计瞒天过海【故事】公元589年,隋朝将大举攻打陈国。
这陈国乃是公元557年陈霸先称帝建国,定国号为陈,建都城于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战前,隋朝将领贺若弼因奉命统领江防,经常组织沿江守备部队调防。
每次调防都命令部队于历阳(也就是今天安徽省和县一带地方)集中。
还特令三军集中时,必须大列旗帜,遍支警帐,张扬声势,以迷惑陈国。
果真陈国难辨虚实,起初以为大军将至,尽发国中士卒兵马,准备迎敌面战。
可是不久,又发现是隋军守备人马调防,并非出击,陈便撤回集结的迎战部队。
如此五次三番,隋军调防频繁,蛛丝马迹一点不露,陈国竟然也司空见惯,戒备松懈。
直到隋将贺若弼大军渡江而来,陈国居然未有觉察。
隋军如同天兵压顶,令陈兵猝不及防,遂一举拔取陈国的南徐州(今天的讲苏省镇江市一带)。
第二计围魏救赵【故事】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迫使卫国屈服于它。
卫国原来是入朝魏国的,现在改向亲附赵国,魏惠王不由十分恼火,于是决定派庞涓讨伐赵国。
不到一年时间,庞涓便攻到了赵国的国都邯郸。
邯郸危在旦夕。
赵国国君赵成侯一面竭力固守,一面派人火速奔往齐国求救(此时,赵国与齐国结盟)。
齐威王任命田忌为主将,以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
孙膑出计,要军中最不会打仗的齐城、高唐佯攻魏国的军事要地——襄陵,以麻痹魏军。
而大军却绕到直插大梁。
庞涓得到魏惠王的命令只得火速反国救援。
魏军为疲惫之师,怎能打过齐国以逸待劳的精锐之师。
所以大败。
第三计借刀杀人【故事】刘秀借刀杀李铁。
第四计以逸待劳【故事】三国时,吴国杀了关羽,刘备怒不可遏,亲自率领七十万大军伐吴。
蜀军从长江上游顺流进击,居高临下,势如破竹。
举兵东下,连胜十余阵,锐气正盛,直至彝陵,哮亭一带,深入吴国腹地五六百里。
孙权命青年将领陆逊为大都督,率五万人迎战。
陆逊深谙兵法,正确地分析了形势,认为刘备锐气始盛,并且居高临下,吴军难以进攻。
于是决定实行战略退却,以观其变。
关于三十六计的中国古代历史故事
![关于三十六计的中国古代历史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13fa66f1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3e.png)
关于三十六计的中国古代历史故事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兵法之一,在历史上曾有过许多传说和故事与之相关。
以下是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
第一计:瞒天过海相传春秋时期,楚国在与秦国对峙的时候,想要借助齐国的力量。
楚相郑国莫派遣大将军赵盾前往齐国求援,但齐国并不想与获胜的秦国为敌,于是将赵盾关押在监狱中。
赵盾知道自己的处境十分危险,便想出了“瞒天过海”的计策。
他嘘寒问暖地与狱卒交谈,利用狱卒的痴心妄想,让他打造了一艘“战船”,装载着一些行船必需品和金银财宝。
狱卒到了晚上便将赵盾带至船上,让他乘船逃跑。
第二计:围魏救赵战国时期,楚国想要攻打赵国,但秦国则想要保护赵国,于是与楚国相互对峙。
魏国则幸灾乐祸,想要趁机吞并赵国。
面对这样的局面,智囊韩信便想出了“围魏救赵”的计策。
他利用楚国想要攻打赵国的心理,在城门口故意留下一些装满石头的大车,让魏国的军队以为楚国要对他们进行攻击。
魏国便马上囤积起粮食,准备与秦国对抗。
当楚军趁机突袭魏国时,魏国的粮食几乎耗尽,只好向秦国求援。
秦国为了保护赵国,便派兵前往攻打楚国。
这样一来,魏国和秦国就成了同盟,而赵国也得以保护。
第三计:借刀杀人东汉时期,曹操想要消灭宿敌袁绍。
他刻意让自己的信使故意被抓住,让袁绍误以为曹操和刘备有矛盾,便派人前去劝说刘备与自己共同攻打曹操。
曹操从中得到了情报,并且知道袁绍和刘备之间存在矛盾,于是想出了“借刀杀人”的计策。
他派遣大将于禁,悄悄前往袁绍处,装作投降者的样子,并将一把锋利的刀送给袁绍。
袁绍很高兴,认为这意味着曹操的失败,于是便将这把刀交给自己手下的将领——许攸。
曹操利用这个机会,在离许攸营地不远的地方埋伏了自己的军队,然后放出消息说曹操正在攻打许攸。
许攸便急急忙忙地想要出击,却被曹操的军队杀了个措手不及,曹操成功消灭了袁绍的势力。
以上是三十六计中的三个经典计策,它们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著名的计谋之一,对今天的管理和领导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三十六计趣味故事
![三十六计趣味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d7c7438d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4243e62.png)
三十六计趣味故事第一计:瞒天过海话说唐太宗李世民要御驾亲征高句丽。
大军浩浩荡荡来到海边,那大海波涛汹涌,可把将士们愁坏了。
这时候啊,薛仁贵想出了一个妙招。
他找来了很多大船,然后把船都伪装成了大房子的样子,周围还弄上了好多幕布。
他跟唐太宗说:“陛下啊,咱们这有个大院子,里面有好多美景呢,您去看看解解闷呗。
”唐太宗就这么被忽悠着走进了这个“大院子”,等他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在船上,船都开到海中央啦。
这薛仁贵啊,就是用瞒天过海这一招,让唐太宗不知不觉就过了海。
第二计:围魏救赵战国时期,魏国派庞涓攻打赵国。
赵国那是节节败退,最后只能向齐国求救。
齐国的军师孙膑就出了个主意。
他没有直接去赵国和庞涓硬刚,而是带着大军直奔魏国的都城大梁。
这庞涓一听,可就慌了神儿了。
为啥呢?因为都城要是被攻破了,那魏国可就完了。
于是庞涓只能放弃攻打赵国,带着军队往回赶。
这时候啊,孙膑就在庞涓回国的必经之路上设下了埋伏。
庞涓的军队一路奔波,又累又慌,结果就中了孙膑的埋伏,被打得屁滚尿流。
这就是围魏救赵,不直接救赵国,而是通过攻打魏国的要害,来解赵国之围。
第三计:借刀杀人东汉末年,有个叫祢衡的人,那是才华横溢,但是性格特别高傲。
曹操想收拾他,可是又不想落个杀害贤才的名声。
于是曹操就想了个借刀杀人的法子。
他把祢衡送到了刘表那里。
祢衡到了刘表那儿啊,还是老样子,整天对刘表冷嘲热讽的。
刘表心里那个气啊,可也不想自己担这个骂名。
后来刘表又把祢衡送到了黄祖那儿。
黄祖可没那么多心眼儿,祢衡一惹他,他就直接把祢衡给杀了。
曹操这一招借刀杀人,既除掉了祢衡,还保全了自己爱才的名声。
第四计:以逸待劳第五计:趁火打劫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打仗。
越国被吴国打得很惨,越王勾践都被迫去吴国当奴隶了。
后来勾践回国后,卧薪尝胆,努力发展越国。
这时候的吴国呢,吴王夫差打败了越国之后啊,就开始变得骄傲自大了。
他还去攻打齐国,虽然打赢了,但是自己的兵力也损耗不少。
而且啊,吴国国内还发生了饥荒。
36计故事简便版
![36计故事简便版](https://img.taocdn.com/s3/m/1b12b62d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68.png)
三十六计故事简便版第一计:瞒天过海【解释】意思是瞒住上天,偷渡大海。
比喻用谎言和伪装向别人隐瞒自己的真实意图,在背地里偷偷地行动。
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十七年)御驾亲征,30万大军直指高丽。
一天,大军到海边见白浪滔天,芒芒无际,太宗不免泛起愁来,心生退兵之意。
前部总管张士贵的下属薛仁贵胸有成竹的说“这有何难,此处有一位仙人,可让三岳让路、江海开道。
”后来张士贵按照薛仁贵的计谋,将太宗引到一个由帷幔遮蔽的通道,来到一处华丽的小殿堂,殿堂内,大臣们已经在里面等候着,太宗十分高兴的召见了这位仙人,赐宴群臣,并与仙人共饮。
一段时间后,突然狂风四起,殿堂也摇摇晃晃的,大宗一脸茫然,这个时候张士贵如实向太宗说了薛仁贵的计谋,用帷幔遮住了船,现在他们已经航行到大海上了,并将要安全靠岸。
第二计:围魏救赵【解释】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公元前354年,魏国将领庞涓奉魏惠王的命令攻打赵国都城邯郸,邯郸危在旦夕,赵国急忙向齐国求助,齐威王派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带兵救赵国。
孙膑给田忌献策说,如今魏国精兵包围邯郸,自己国内肯定只剩老弱残兵,我们不如去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庞涓收到消息必定会急急忙忙回救大梁,我们可以在半路伏击,这样既解了邯郸之围,又能乘魏军疲惫的时候将他们打败。
田忌用了孙膑的计谋,庞涓果然中计,在桂陵(今河南长坦西北)遭到齐军伏击,溃不成军,大败而归。
第三计:借刀杀人【解释】比喻自己不出面,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春秋末期,齐国的田常准备作乱,为了让群臣信服,准备去讨伐鲁国,来获取名声,得到支持。
子贡为了救鲁国,奔走齐、吴、越、晋齐国:子贡来到齐国,用“忧患在内部应该进攻强国,忧患在外部则应该进攻弱国”的格言,说服田常转攻吴国,田常认为他已对外说攻打鲁国了,转攻吴国不合适,子贡说他会去说服吴国出兵帮助鲁国攻打齐国。
吴国:子贡来到吴国,跟吴王说齐国攻打鲁国是公然与吴国争强,吴国出兵救鲁,可以名显诸侯,讨伐齐国又可获得大利。
精选三国三十六计故事_36计的历史故事
![精选三国三十六计故事_36计的历史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0113315b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32.png)
精选三国三十六计故事_36计的历史故事三十六计故事讲述了战场上应敌的计谋、对策,揭示了如何迅速做出准确判断、采取正确对策以克敌制胜的道理,对于这方面的历史渊源是值得我们去了解的。
下面给大家带来精选三国三十六计故事,供大家参考。
三十六计故事1嫁祸于人——曹操借头息众怨此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十七回“袁公路大会七军曹孟德会合三将”。
曹兵17万人每日耗费粮食量浩大,诸郡又连年饥荒干旱,接济不上。
曹操想催促军队速战速决,李丰等却闭门不出。
曹军相持了一个多月后,粮食将要用完,只得写信给孙策求救,借了粮米十万斛,仍不能满足支配。
一天,管粮官任峻部下的仓官王垕前往禀报曹操说:“如今兵多粮少,应当怎么办?”曹操回答说:“可以用小斛分发军粮,暂且救一时之急吧!”王说:“兵士倘若怪怨起来该如何是好?”曹操说:“这你不用管,我自有办法。
”王依照曹操命令,以小斛分发军粮。
曹操暗中派人到各营寨去听风声,各营寨怨声载道,都说丞相欺骗了大家。
曹操于是密召王入帐,对他说:“我想向你借一件东西,以此息众怒,你可不要吝惜。
”王说:“丞相想借什么东西?”曹操说:“我想借你头用以示众!”王大惊失色,说:“我实在无罪!”曹操说:“吾也知道你无罪,但是如不杀你,军心就难以稳定。
你死后,你的妻子儿女我会为你照顾,你就不必多虑了。
”王再想申辩时,曹操早就呼喊出刀斧手,推出门外一刀斩罢;然后把王人头悬挂在高杆上面,并贴出告示:“王故意用小斛散发粮米,盗窃官粮,谨按军法,斩头示众。
”于是众怨开始缓解。
三十六计故事2韬光养晦——刘备借雷巧掩饰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
刘备投靠曹操之后,仍有一番雄心壮志。
但是刘备也防备曹操谋害,就在住处后院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
关羽、张飞对此不解,问道:“兄长你不留心天下大事,却学小人之事,为什么呢?”刘备说:“这不是二位兄弟所知道的。
”二人也就不再多言了。
一天,曹操派人请他去赴宴,刘备不知曹操用意,心里忐忑不安。
三十六计的全部故事
![三十六计的全部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507caeb1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0f.png)
三十六计的全部故事三十六计,又称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是中国古代的兵法总结,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智慧和策略。
这些计谋不仅可以用于军事战争,也可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场合,帮助人们解决问题,化解危机,取得成功。
《三十六计》一书中,每一计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和背景,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计谋的含义和运用方法。
下面,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三十六计》中的一些故事,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启发和帮助。
第一计,瞒天过海。
相传,战国时期,楚国大将项羽率领大军攻打秦国,秦国的将领白起在城墙上高喊,“项羽,你的兵马已经被我军歼灭了!”项羽听后大笑,他知道白起这是要迷惑自己,于是继续实施他的渡江计划,最终成功地瞒过了秦军,取得了胜利。
第二计,围魏救赵。
战国时期,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向楚国求救。
楚国的将领春申君率军前往救援,他派出假装要攻打楚国的假冒军队,成功地吓退了魏国的军队,最终救了赵国。
第三计,借刀杀人。
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晋国的文公想要除掉叛逆的贵族,于是他派人去找齐国的大夫田恒,借刀杀了叛逆的贵族,最终成功地解决了问题。
第四计,以逸待劳。
战国时期,秦国的将领白起在攻打楚国的过程中,采用了以逸待劳的策略,等待楚国军队疲惫后再出其不意地攻击,最终取得了胜利。
第五计,趁火打劫。
故事发生在宋朝,岳飞在对金国作战时,金国的粮仓起火了,岳飞趁机派出部队趁火打劫,夺取了大量粮食,为宋军提供了充足的粮食保障。
第六计,声东击西。
战国时期,赵国的将领廉颇采用了声东击西的策略,制造假象,声称要攻打齐国,实际上却突袭了魏国,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胜利。
第七计,无中生有。
故事发生在秦朝,秦始皇派出大臣李斯去韩国,李斯在韩国制造了一封假信,声称韩国的将领要叛变,最终成功地挑起了韩国内部的纷争。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三十六计》中的每一计都有其独特的智慧和策略,这些故事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些计谋的运用方法,也可以启发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十六计的历史故事
![三十六计的历史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16205b1a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15.png)
三十六计的历史故事
第一计,瞒天过海。
春秋时期,吴国大将伍子胥被姬昌所害,伍子胥的儿子伍被率领百余人,乘小船到了楚国。
楚国国君认为伍子胥是个奸细,于是将他囚禁起来。
伍被知道自己的处境非常危险,于是便用计谋,派人将自己的妻子和儿子送到楚国,请求楚国国君放他一马。
楚国国君见到伍子胥的妻子和儿子,心生怜悯,便答应了伍子胥的请求。
伍子胥得以脱困,继续为吴国效力,最终报了父仇。
第二计,围魏救赵。
战国时期,赵国遭到强大的魏国的围攻,赵国国君派遣了援军前去救援。
但是援军的兵力实在是太少了,根本无法对抗魏国的强大军队。
于是,智将廉颇便想出了“围魏救赵”的计策。
他派遣一支小部队前去魏国的另一处城市攻打,引开了魏国的主力军队,同时,他自己则率领大军突袭魏国的都城,成功解救了赵国。
第三计,借刀杀人。
战国时期,楚国和齐国发生了一场战争。
楚国国君派遣了大将
项羽率领大军前去攻打齐国。
齐国国君想出了一个计策,他派遣使
者前去楚国,向楚国国君说,“我国有一个名叫田文的人,他是个
叛逆之徒,如果楚国愿意出兵帮助我们,我们愿意将他交给楚国。
”楚国国君听后大喜,便出兵前去帮助齐国。
在战争中,楚国的大将
项羽将田文杀死,最终帮助了齐国。
这些历史故事都展现了古代智者们的智慧和谋略,他们在战争
中运用各种计策,最终取得了胜利。
三十六计中的每一计都蕴含着
丰富的智慧,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
希望我们能够在日常生
活中也能够灵活运用这些智慧,化解各种困难和挑战。
三国三十六计历史故事_历史典故故事
![三国三十六计历史故事_历史典故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5b9c0ac3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26.png)
三国三十六计历史故事_历史典故故事三十六计故事讲述了战场上应敌的计谋、对策,揭示了如何迅速做出准确判断、采取正确对策以克敌制胜的道理,对于这方面的历史渊源是值得我们去了解的。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三国三十六计历史故事,供大家参考.三十六计历史故事1利而诱之——丁斐牛马救曹操这个计谋见于《三国演义》第五十八回“马孟起兴兵雪恨曹阿瞒割须弃袍”。
在曹洪被马超战败,丢失潼关之后,曹操率领后续部队赶至潼关关前。
在曹操与马超的首次交锋中,曹军溃败。
马超统领庞德、马岱等,直入曹军,要亲自捉拿曹操。
马超的凌厉攻势,迫使曹操“割须弃袍”,狼狈而逃。
在危急之时,幸好曹洪赶到,才好歹保住了曹操的性命。
曹操逃回大营后,一面传令坚守寨栅,不许出战;一面谋画击败马超、韩遂的计划。
他责令徐晃引精兵4000径袭潼关后路河西,他自己则督军渡过渭水。
然后,两路夹击,一举消灭马、韩诸部。
马超得知曹军的意图后,主张抢占渭河北岸,遏制曹兵渡河。
韩遂则主张按兵法中“兵半渡可击”的战术,陈兵南岸,待到曹军渡至一半时,乘机猛攻。
他认为,此举足以使曹操大军皆死于渭河之内。
这样,马超就采纳了韩遂的建议。
当曹军部分精兵渡至北岸,曹操亲自带领百余名护卫军将坐于南岸,观看大军渡河时,马超突然率军杀至,冲到离曹操仅有百步的地方。
在曹操生死在眼前的危急关头,曹操的虎卫军骁将许褚,扶起曹操急奔河边。
他挟起曹操一跃就跳上离岸边一丈多远的船上,撑船向河心划去,曹操趴在许褚的脚下,狼狈至极。
马超赶到河边后,见曹船已到河心,就弯弓搭箭,命令将士沿河向曹船猛射,刹那问,矢如雨急,船上的驾舟和护卫士卒几十人都应弦而倒;许褚一边用左手举起马鞍遮住如飞蝗般的来箭,护卫着曹操;一边用双腿夹着船舵,以右手使篙撑船。
曹操与许褚处在危险之中,正当他两拼命挣扎之时,射来的箭突然越来越少。
于是,许褚乘机快速将船划至北岸,使曹操再次死里逃生。
原来当时的渭南县令丁斐正在南山之上,他看到马超的追杀使曹操时刻都有生命之虞。
三十六计的故事
![三十六计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6ddf7c636529647d262852b8.png)
1、瞒天过海自认为军事防备十分周密,他人不会轻易进犯时,其斗志就会容易放松,从而麻痹轻敌;平时罕见的事物,看惯了不容易起疑心;隐藏深机的计谋与公开的形式其实不相互矛盾,相反,它经常暗含在公开张扬的行为之中。
这就是易理中阴阳互相为用的道理贞观十七年,唐太宗亲率三十万大军准备平定东土。
一日,行至大海边,只见眼前白海滔天,茫茫无际,唐太宗内心惧怕,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传报有一个近居海边的富户请求见驾,并声称已经准备好了三十万大军的过海军粮。
太宗大喜,急忙率百官随富户来到“屋”内,百官也纷纷入座,开怀畅饮。
谁也没有注意,这件神气的房子已经渐渐移动开来了。
不久风声四起,涛声如雷,良久不止。
太宗惊起。
忙令近臣揭开彩幕观察,不由愕然,目之所及皆是茫茫海水,原来大军已经航行***之上了!这正是薛仁贵筹划的“瞒天过海”之计。
唐军征东,军队的士气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最大因素。
如果士兵因渡海不适应,导致心惊胆颤和体力下降。
那么,不必敌人攻击,整个军队的战斗力也就丧失的差未几了。
2、围魏救赵攻击军力集中的敌人,不如分散它后再打,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不如打击气势衰落的敌人。
公元前355年,魏惠王派大将庞涓攻打赵国都城邯郸。
赵王向齐国求救,齐威王令田忌为将,并起用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
大军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想直逼赵国邯郸,孙膑制止他说:“目前魏国的军队已经把邯郸围上了,现在去救已经晚了,现在魏国精兵顷国而出,若我们直攻魏国,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自解。
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必败。
”于是田忌率军队直接向魏国都城冲去。
魏国主力全被派往围攻邯郸去了,国内军力空虚,根本无法阻挡齐军。
魏惠王急令庞涓撤兵回国。
庞涓接令后,日夜行军向回赶。
在路上中了齐军的埋伏。
齐军大胜,赵国之围遂解。
3、借刀杀人当敌人的动向已经明了时,而盟友却举棋不定,观望的时候,应该诱导自己一方盟友攻击敌方,自己尽量不出兵或少出兵。
这样势必使盟友受到了损失,但却可以换得自己的利益。
三十六计的历史故事
![三十六计的历史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3282499b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61.png)
三十六计的历史故事
第一计,瞒天过海。
相传战国时期,楚国大将项羽在与秦国作战时,因兵力不足,便选择了瞒天过海的计策。
项羽派遣大批船只在夜晚悄悄渡过了长江,向秦国的后方发动进攻,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采取出其不意的策略,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胜利。
第二计,围魏救赵。
战国时期,魏国与赵国交战,赵国处境危急。
魏国派兵包围了赵国的都城,形势十分危急。
赵国国君派遣使者前往齐国求援,齐国国君听闻后,便派兵前去攻打魏国的都城,迫使魏国撤军救援,最终赵国得以解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以退为进,以弱胜强,才能获得最终的胜利。
第三计,借刀杀人。
战国时期,齐国国君田忌与晋国国君进行军事对抗,田忌采取
了借刀杀人的计策。
他派遣使者前去晋国,向晋国国君借用名将郭开,然后利用郭开的力量打败了晋国的军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有时候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第四计,以逸待劳。
三国时期,孙权与刘备联合对抗曹操,孙权采取了以逸待劳的
计策。
他在赤壁一战中,利用风势和火攻,将曹操的船队尽数摧毁,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充分利用
自然条件和地利之便,来取得战争的胜利。
以上就是关于三十六计的历史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古代战
争中的智慧和谋略,更是对于人生处世的启示和指导。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借鉴这些智慧,灵活运用,取得成功。
希望大家能
够从中受益,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和谋略。
三十六计故事
![三十六计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0b0d7e86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40.png)
三十六计故事第一计,瞒天过海。
春秋时期,晋国攻打楚国,楚国大将军庄襄王派遣大军前去迎战。
晋国军队知道自己实力不如楚国,于是采取了瞒天过海的计策。
他们在夜间偷偷地撤退,并留下了一些假装被俘的士兵,以迷惑楚军。
楚军误以为晋军已经被俘,便不再追击。
最终,晋国军队成功脱离了楚国的包围。
第二计,围魏救赵。
战国时期,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
齐国国君田忌派遣大将孙膑前去救援。
孙膑采取了围魏救赵的计策,他在魏国与赵国的交界处设下埋伏,引诱魏国军队出来迎战。
在战斗中,孙膑派出精锐部队袭击魏国军队的后方,魏国军队大败而逃,赵国得以解围。
第三计,借尸还魂。
战国时期,楚国大将军项羽与刘邦争夺天下。
刘邦的大将韩信被项羽围困在乌江之畔,陷入绝境。
韩信采取了借尸还魂的计策,他派人偷偷地将江边漂浮的尸体捞上岸,然后将尸体装扮成自己的模样,制造了自己已经被杀的假象。
项羽见到尸体后大喜,认为韩信已经死了,便大意疏忽。
韩信趁机突围,最终成功脱离了险境。
第四计,声东击西。
战国时期,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大将赵奢采取了声东击西的计策。
他在赵国西部边境上张贴告示,宣称将在某日发动大举进攻。
而实际上,赵奢率领大军偷偷地趁夜间从东部边境进攻秦国。
秦国大将白起听到了西部的消息后,便将大部分兵力调到西部抵御,而东部的防守却被削弱了。
赵奢趁机攻占了秦国的重要城市,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
以上就是三十六计故事的一部分,这些故事不仅生动有趣,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策略。
希望我们能够从这些故事中汲取到宝贵的经验,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十六计故事瞒天过海三十六计之第一计瞒天过海:本指光天化日之下不让天知道就过了大海。
形容极大的欺骗和谎言,什么样的欺骗手段都使得出来。
瞒天过海庞涓又会见孙膑,说他即使给楚王抄录了兵法,楚王还是不会放过他,不如为他抄写一部兵法,他可以帮助孙膑逃离楚国。
孙膑将计就计答应庞涓的要求。
按照庞涓和孙膑定下的计策,庞涓离开楚国。
庞涓走后,孙膑拜见楚王,说兵法乃兵圣之作,必须找一类似鬼谷的山谷抄写,才可不辱圣灵,否则将受到上天惩罚。
楚人一向宠信鬼神,楚王答应了孙膑的要求。
孙膑选择了靠近楚魏边境的一条山谷,假意不敢前往。
楚王得兵法心切,派军队保护孙膑。
庞涓带兵秘密袭击孙膑所在的山谷,意欲劫持孙膑。
孙膑乘庞涓与楚军混战之机,在钟离春的帮助下,逃离楚国。
围魏救赵三十六计之第二计围魏救赵:本指围攻魏国的都城以解救赵国。
现借指用包超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围魏救赵的故事:庞涓为报中山之仇,带重兵进攻赵国,赵国连战连败,国都危在旦夕。
赵国向齐国求救,田忌主张救赵,相国邹忌等人惧怕魏国,坚决反对。
齐威王力排众议,派兵救赵,命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
田忌采取孙膑的计策,不去赵国,直逼魏国。
田忌的堂弟田国是一个有战功的将军,他以为孙膑怕死,怂恿数名将军不听孙膑之令,定要前往赵国和魏军一决高低。
孙膑好言相劝,田国等人不从。
孙膑按军法斩杀田国手下一个有功之将,田国等人在军法的威慑下,带军向魏国开进。
魏国告急,庞涓只好从赵国撤军。
回军途中,庞涓和齐军相遇,孙膑用计大败庞涓。
庞涓这才知道孙膑没死,率残部逃回魏都,田国等人此时对孙膑口服心服。
借刀杀人三十六计之第三计借刀杀人: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借刀杀人的故事:齐威王派人监视田忌,孙膑告诉田忌,只有交出兵权才可免去杀身之祸。
田忌听从孙膑的计策,主动交出兵权,齐威王打消斩杀田忌的念头。
公孙阅劝邹忌斩草除根,邹忌说在齐国难以得手。
公孙阅让邹忌"借刀杀人"。
邹忌向齐威王建议与楚国建立联盟,共同对付魏国,并提议让田忌和孙膑出使楚国。
齐王担心二人一去不回,邹忌说他们如果不回,就灭其九族。
邹忌随后派心腹赶往楚国,密报田、孙到楚国是为了探查虚实。
孙膑和田忌一路上几遇危险,幸遇钟离春暗中保护,才化险为夷,到达楚国。
楚国为了对付魏国,要留往田忌孙膑,并许以高官厚禄,田忌和孙膑执意要走,楚王一怒之下将二人困在楚国。
以逸待劳三十六计之第四计以逸待劳:指作战时不首先出击,养精蓄锐,以对付从远道来的疲劳的敌人。
以逸待劳的故事:楚、韩、燕三国军队退去。
庞涓也只好撤军。
回军的路上庞涓越想越气,又带大军杀回。
魏国大军的突然返回,使齐国有此措手不及。
齐威王命田忌和孙膑带兵抗敌。
虽然楚、韩、燕三国的军队已经返回,齐军和魏军相比还是敌强我弱,孙膑令全军守而不出。
庞涓为激孙膑出营作战,命魏国士兵在营外高声漫骂。
孙膑仍按兵不动。
田国气愤不过,要求出兵,没想到孙膑竟然同意。
田国率精干之兵不断袭击敌人,使魏军更加疲惫。
庞涓战不能战,拖又拖不起,只好撤军,孙膑乘机出兵,大败魏军。
趁火打劫三十六计之第五计趁火打劫:本指趁人家失火的时候去抢东西。
现比喻乘人之危,捞一把。
趁火打劫的故事庞涓听说孙膑被困在楚国,带着珍宝亲自出使楚国,将珍宝献给喜爱珍宝胜于自己生命的楚王,还答应将占据楚国的城邑还给楚王,以换取孙膑。
楚说可以考虑庞涓的建议。
楚王要挟孙膑,说他如果不答应留在楚国,就把他交给庞涓。
孙滨告诉楚王,庞涓要的不是他,是《孙子兵法》,有了《孙子兵法》,魏国就会称霸。
孙膑答应为楚王抄录一套《孙子兵法》,楚王同意先放田忌回国。
钟离春收买众多敢死之士,欲救孙膑,孙膑为保田忌回国,没有答应,钟离春十分不快。
庞涓得知孙膑答应为楚王抄录兵法,进见楚王,说他知道兵法的一些内容,为防止孙膑抄录假兵书欺骗楚王,他可以为楚王监视孙膑,条件是他再把兵书抄录一遍带回魏国。
楚王答应了他的要求。
声东击西三十六计之第六计声东击西:指表面上声言要攻打东面,其实是攻打西面。
军事上使敌人产生错觉的一种战术。
声东击西的故事成皋是韩国北方的屏障,成皋失陷,韩国上下一片慌乱。
韩国不少大夫主张用孙膑换回成皋,韩王也打算把孙膑交给魏国。
申大夫坚决反对,他说只要孙膑在韩国,成皋就不愁不能夺回,而且魏国也不敢小视韩国。
身为大将军的韩国太子也反对交出孙膑,认为如此将是韩国的羞辱。
韩王改变主意,命太子和孙膑带兵夺回成皋。
韩国的军队没有进攻成皋,而是直逼魏国的重镇中牟。
庞涓估计孙膑会象当年围魏救赵一样故计重演,并未回兵中牟,而是率主力直逼韩国国都。
韩王立刻命太子和孙膑回军。
孙膑让太子率大军明为回国救急,实为虚晃一枪,他与钟离春率领一支精干轻装军队,夜奔成皋,乘敌不备,夺回了成皋。
无中生有三十六计之第七计无中生有:本指本来没有却硬说有。
现形容凭空捏造。
无中生有庞涓回到魏国后,又气又恨,欲杀钟离秋。
公孙阅为保钟离秋,说他可以用计让孙膑和田忌失去兵权,然后再治他们于死地。
公孙阅带着钟离秋来到齐国,投奔在相国邹忌门下,向邹忌讲述田忌得势的利害。
邹忌本来就嫉妒田忌的功劳,便向齐威王进谗言,诬陷田忌和孙膑,齐王不信。
公孙阅告诉邹忌,无中可以生有,多说几次,齐王就会相信。
钟离春向孙膑表露爱慕之心,孙膑以占卜者的话拒绝了钟离春,钟离春一气之下,离开齐国。
公孙阅冒充田忌的门人带重金请占卜者为其占卜,所问乃谋国之事。
邹忌将此事禀告齐王,齐王终于相信了邹忌的谗言。
暗度陈仓三十六计之第八计暗渡陈仓:后多比喻暗中进行某种活动(多指男女私通)。
暗渡陈仓的故事太子继位,是为宣王,齐宣王听从田忌之言,请孙膑回国,对付外敌和内乱。
钟离春带着齐宣王的亲笔信回到韩国,孙膑知韩王不会放自己回国,庞涓也将在路上派兵截杀,凭自己的力量,难以安全回国。
孙膑请韩王把他当做韩国人,按照他的功绩,给他一富庶的城邑做为封地,这座城邑就是魏国的上党。
韩王早就想得到上党,若夺取上党,就将上党赐于孙膑。
孙膑率军队前往上党,庞涓派兵在上党的必经之要道长山拦住孙膑的军队。
孙膑假意准备进攻长山,暗中派钟离春寻到一路,然后带军队沿小路轻装奔袭上党。
孙膑攻克毫无防备上党后,又离开上党,前往赵国,既摆脱了韩王的控制,又躲开了庞涓截杀。
隔岸观火三十六计之第九计隔岸观火:隔着河看对岸的火。
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予援救而在一旁看热闹。
隔岸观火的故事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宣王派田忌和孙膑带兵救韩,孙膑不同意立即出兵,他说魏军强大,又将在魏国境内作战,胜负难定。
不如先隔岸观火,待魏韩两军队打的筋疲力尽时,再出兵救韩。
田忌派禽滑到韩国把齐国出兵的消息告诉韩王。
禽滑在韩都城外被魏兵所擒,庞涓要他向韩国军队喊话,说齐国不肯救韩,禽滑一口答应。
当禽滑来到韩都城下时,却告诉韩军孙膑亲领齐国大军不日就到。
庞涓一怒之下,当场杀死禽滑。
韩国得知孙膑将到,举国上下一片振奋,拼命抗敌,魏韩两国的军队一时相持不下。
笑里藏刀三十六计之第十计笑里藏刀:比喻外表和气而内心阴险。
笑里藏刀的故事庞涓请孙膑出山,孙膑推辞不过,告别鬼谷子来到魏国。
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但为得到《孙子兵法》,表面上笑脸相迎,派美女钟离秋照顾孙膑。
钟离秋钟情于孙膑。
庞涓利用孙膑的思乡之情,设下圈套,栽脏孙膑。
魏惠王听信庞涓,欲杀孙膑。
庞涓出面为孙膑说情,孙膑死罪免除,被处以膑刊。
庞涓将受伤的孙膑接回家中,请来最好的医师为他医腿,并让钟离秋继续照看孙膑,孙膑十分感激,答应将所知道的《孙子兵法》为庞涓抄录下来。
李代桃僵三十六计之第十一计李代桃疆:原指桃、李共患难。
比喻兄弟相爱相助。
后用来指互相顶撞或代人受过。
李代桃僵的故事数天后,有人在河边发现了孙膑的衣服,误以为孙膑已死,钟离秋闻此痛不欲生。
公孙阅娶钟离秋为妻,钟离春见妹妹有了归宿,悄悄离开魏国,来到齐国。
,孙膑为了不得罪魏国,暂时隐居在田忌家中。
钟离春来到田忌家,照顾孙膑。
田忌爱马,常和齐威王赛马,每赛必负。
孙膑告诉田忌,可采用"李代桃僵"之计,即牺牲三等马,用一等马对齐王的二等马,用二等马对齐王的三等马,必胜无疑。
田忌听从孙膑的意见。
下重赌和齐王赛马,果然获胜。
齐威王纳闷,询问田忌,田忌将孙膑的计策告诉齐王,齐王立即召见孙膑。
顺手牵羊三十六计之第十二计顺手牵羊:顺手就牵了羊。
比喻不费劲,乘便得到的。
现多指乘机拿走人家东西的偷窃行为。
顺手牵羊的故事齐军正准备攻城,驻守魏国边城的军队前来增援马陵,魏国将军告诉假郊师,他已派人禀报庞涓,庞涓将率大军前往马陵。
重伤的太后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十分后悔,田忌要送她回国都养伤,太后不肯,她一定要亲眼看到假郊师被杀。
田忌受太后之命,准备攻城,孙膑对田忌道:强攻必然增加齐军伤亡,如果攻城不下,魏国后续援军到达,后果不堪设想。
不如乘魏国边城空虚,顺手牵羊,占领魏国边城,再以小利变大利。
太后见齐军没有攻城,质问田忌,田忌将孙膑的计策告诉太后,太后不听,非要攻城不可。
田忌无法说服太后,只得立下军令状:两日内攻不下马陵,太后可取他脑袋。
禽滑和钟离春带着化装成魏军的齐军出现在魏国边城,喊开城门,杀进城内……打草惊蛇三十六计之第十三计打草惊蛇:打动草惊动了藏在草里的蛇。
后用以指做事不周密,行动不谨慎,而使对方有所觉察。
打草惊蛇郊师躲在魏国边城,时常带领手下人搔扰齐国,他还招蓦死士,准备卷土重来。
郊师手下死士曹扬,夜入王宫,刺伤了齐王,多亏钟离春相救,才保住了齐王的性命。
被钟离春刺伤的曹扬逃入太后寝宫。
曹扬一日不除,齐王一日不得安睡。
齐王命田忌立即抓获曹扬,田忌手下查遍全城,也不见曹扬的踪影。
钟离春怀疑曹扬藏在太后宫内。
太宫是齐宣王和郊师的母亲,不便强行进宫捉人。
钟离春采用孙膑打草惊蛇之计,对太后说,有人曾看到曹扬躲入太后宫中,意欲搜查。
太后否认,大闹一场。
曹扬的确藏在太后宫中,听说此事后,怕钟离春真的搜查太后住处,逃出后宫,被埋伏在宫外的钟离春抓获。
借尸还魂三十六计之第十四计借尸还魂:迷信人认为人死后灵魂可附着于别人的尸体而复活。
后用以比喻已经死亡或没落的事物,又假托别的名义或以另一种形式重新出现。
借尸还魂的故事庞涓打败了秦军,稳定了徐、魏边境,回师魏都,听说郊师被杀的消息后,决定用借尸还魂之计再次扰乱齐国,然后乘机图之。
他找了一个貌似郊师的人,来到齐国临淄,秘密拜见太后。
太后果然把他当作真郊师,让他纠集余党,东山再起。
假郊师带着余党潜入边城马陵,杀死守将,占领马陵,扬言奉太后旨意,废除齐宣王,自立为王。
一些不明真相的人,纷纷来投奔郊师。
田忌带兵讨伐,来到城下,果然见到"郊师",士兵以为是鬼,不敢攻城。
田忌欲杀不战者,被孙膑阻止。
孙膑命军队回撤三十里。
调虎离山三十六计之第十五计调虎离山:设法使老虎离开山头。
比喻为了便于行事,想法子引诱人离开原来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