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闻三十六计故事全集 第十计笑里藏刀
三十六计的小故事

三十六计的小故事【篇一:三十六计的小故事】三十六计第一计瞒天过海【故事】公元589年,隋朝将大举攻打陈国。
这陈国乃是公元557年陈霸先称帝建国,定国号为陈,建都城于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战前,隋朝将领贺若弼因奉命统领江防,经常组织沿江守备部队调防。
每次调防都命令部队于历阳(也就是今天安徽省和县一带地方)集中。
还特令三军集中时,必须大列旗帜,遍支警帐,张扬声势,以迷惑陈国。
果真陈国难辨虚实,起初以为大军将至,尽发国中士卒兵马,准备迎敌面战。
可是不久,又发现是隋军守备人马调防,并非出击,陈便撤回集结的迎战部队。
如此五次三番,隋军调防频繁,蛛丝马迹一点不露,陈国竟然也司空见惯,戒备松懈。
直到隋将贺若弼大军渡江而来,陈国居然未有觉察。
隋军如同天兵压顶,令陈兵猝不及防,遂一举拔取陈国的南徐州(今天的讲苏省镇江市一带)。
【篇二:三十六计的小故事】第一计.瞒天过海认为防备十分周到的,就容易松懈斗志,麻痹轻敌。
平时看惯了的,往往就不在怀疑了。
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里。
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
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第二计.围魏救赵打集中的强敌,不如调动分散之后再打。
先兵出击,不如后发制人。
第三计.借刀杀人敌方的情况已经明确。
而盟友的态度还不稳定。
要诱导盟友去消灭敌人,以保存自己的实力。
第四计.以逸待劳迫使敌人处于困难的局面,不一定采取直接进攻的手段可以根据刚柔转化的原理,实行积极防御。
逐渐地消耗。
疲倦敌人。
第五计.趁天打劫敌方遇到困难,危急,就乘机出兵夺取胜利。
这就是强者趁势取胜,一举打败处于厄境之敌的策略。
第六计.声东击西敌人指挥不当,军如无头之蝇,乱撞乱碰。
就不能判明和应付突然事变的发生。
这是指挥员失去分析判断情况的能力的一种征象。
要利用敌方失去控制力的实际将其消灭。
第七计.无中生有用假情况蒙骗敌人,但不是弄假到底,而是要巧妙地由虚变实以各种假象掩盖真实,造成敌人的错觉,给以不意的攻击。
第八计.暗渡陈仓故意暴露行动,利用敌人在这里固守时,便悄悄地迂回到那里偷袭这就能乘虚而入,出奇制胜。
三十六计的全部故事

三十六计的全部故事第一计,瞒天过海。
相传国姓爷郑成功为了收复台湾,他利用了瞒天过海的计策,让敌人措手不及,最终成功收复了台湾。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隐忍和谋略,才能在困难的局面中取得胜利。
第二计,围魏救赵。
战国时期,魏国军队围困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援。
齐国国君派出了大军攻打魏国的都城,魏国不得不放弃围攻,转而回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借力打力,才能解决自身的困境。
第三计,借尸还魂。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在战场上被敌人杀死,赵国军队为了振奋士气,将赵奢的尸体放在战车上,冒充他还活着,最终成功击退了敌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借助虚实,才能战胜强敌。
第四计,以逸待劳。
古代战争中,有一次晋国和楚国的军队对峙,晋国军队利用地利之便,以逸待劳,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善于利用自身的优势,等待时机,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第五计,趁火打劫。
相传战国时期,有一次齐国的都城被燃烧,赵国趁乱打劫,最终获得了大量的战利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善于抓住机会,才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第六计,声东击西。
相传战国时期,有一次韩国军队攻打赵国,赵国军队利用了声东击西的计策,成功打败了韩国军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善于制造假象,才能迷惑敌人,取得战争的胜利。
第七计,无中生有。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国君利用了无中生有的计策,制造了一场假战,最终成功打败了敌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善于制造假象,才能迷惑敌人,取得战争的胜利。
第八计,暗渡陈仓。
相传战国时期,秦国军队利用了暗渡陈仓的计策,成功攻占了敌人的都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善于利用隐秘的方式,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胜利。
第九计,隔岸观火。
相传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发生了一场战争,晋国军队利用了隔岸观火的计策,成功打败了齐国军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善于观察敌人的动向,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三十六计经典故事

三十六计经典故事第一计:瞒天过海古时候,有位将军名叫孙膑,他的谋略非常高超。
在一次战斗中,敌军设下埋伏,孙膑便想出了一个瞒天过海的计策。
他命令士兵们将战马和粮草都藏起来,然后让士兵们穿上敌人的服装,冒充敌人。
这样一来,敌军便无法分辨出哪是真正的敌人,哪是冒充的。
孙膑还让士兵们在敌人必经之路上设置障碍,使得敌人无法顺利前进。
最终,敌军陷入了困境,孙膑趁机发动攻击,大获全胜。
第二计:围魏救赵战国时期,赵国被魏国包围,形势十分危急。
赵国国君赵武灵王向各国求援,但其他国家都不愿意出兵相助。
此时,齐国的大臣孙膑提出了围魏救赵的计策。
他建议齐国出兵攻打魏国的都城大梁,迫使魏国撤军救援。
魏国果然中计,撤军回防,赵国得以解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要善于利用敌人的弱点,才能取得胜利。
第三计:借刀杀人古代,有位官员名叫庞涓,他嫉妒同僚孙膑的才能,便想方设法陷害他。
庞涓向魏王进谗言,说孙膑想要谋反。
魏王信以为真,将孙膑投入监狱。
庞涓趁机篡夺了孙膑的职位。
然而,庞涓并没有料到,孙膑在监狱中依然保持清醒的头脑,他设法向齐国求援。
齐国派兵攻入魏国,庞涓被俘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要善于利用敌人的力量,才能保护自己。
第四计:以逸待劳在古代战争中,以逸待劳是一种常见的战术。
有一次,齐国和楚国交战,齐国的将领田忌便采用了这种策略。
田忌命令士兵们在战场上休息,不主动出击,而是等待楚国的士兵疲惫不堪时再发动攻击。
楚国士兵连续几天攻打齐国阵地,但却始终无法突破齐国的防线。
最终,楚国士兵疲惫不堪,田忌趁机发动攻击,楚国士兵无法抵挡,齐国取得了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耐心等待,以逸待劳,也是一种取胜的策略。
第五计:趁火打劫古代,有位官员名叫曹操,他善于利用敌人的困境来扩大自己的势力。
有一次,曹操得知袁绍的军队在官渡之战中遭受了重大损失。
曹操趁机发动攻击,攻占了袁绍的城池。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要善于抓住敌人的弱点,趁火打劫,才能取得更大的胜利。
三十六计之笑里藏刀

三十六计之笑里藏刀范文一:我最近学习了《三十六计》中的“笑里藏刀”,感觉非常有道理。
这个计谋的核心是假装轻松、开朗,但实际上内心早已准备好了应对突发情况的手段。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情况可以运用这个计谋。
比如,当你在面对一个充满攻击性的人时,你可以表现得很友好,但同时也要在心里明确自己的底线和反击方式。
这样既避免了与人发生冲突,又保障了自己的利益和尊严。
重点分析:1. 介绍“笑里藏刀”这个计谋的核心思想和实际运用。
2. 以面对攻击性人的情境为例,展示如何运用这个计谋,以达到平衡两方利益的目的。
3. 强调这个计谋的优点,即在保证自己不吃亏的情况下,尽量避免与人发生冲突。
用词分析:在写作中,尽可能使用简单流畅的语言,以方便读者理解并引起共鸣。
同时,也应当注意使用一些词汇和句式,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比如,在这篇作文中,使用了“充满攻击性的人”、“底线和反击方式”等词汇,用来描述人际交往中的复杂情况。
同时,也运用了“既避免了与人发生冲突,又保障了自己的利益和尊严”等句式,以强调这个计谋的优点。
范文二:我理解《三十六计》中的“笑里藏刀”不仅仅是一种策略,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它告诉我们,无论生活中遇到什么风雨,我们都要保持内心平静,坚定向前的信念。
用这个计谋来解释人际交往,就是假装对别人的嘲讽和攻击毫不在意,但实际上心里早已想好了应对策略。
当然,这种假装必须要建立在一定的自信和内心强大的基础上,不能成为一种自我保护的掩饰。
只有真正做到了心中有刀,才能使自己真正的强大起来。
此外,“笑里藏刀”也可以发挥在工作中的作用。
当我们在处理复杂的问题或应对突发情况时,内心一定要保持平静。
这时候,不要激动,不要疏忽,更不能失去理智。
只有如此,才能克服困难和挑战。
重点分析:1. “笑里藏刀”不仅是一种策略,还是一种生活态度。
这一点是文章的核心论点。
2. 不同的情境下,如何应用这个计谋,以达到自我保护、克服困难等目的。
3. 强调这个计谋的前提是要有自信和内心强大的基础,同时也要注重情绪的控制和理智的发挥。
三十六计简短故事

三十六计简短故事1.36计的短小故事第一套胜战计第一计瞒天过海【故事】公元589年,隋朝将大举攻打陈国。
这陈国乃是公元557年陈霸先称帝建国,定国号为陈,建都城于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战前,隋朝将领贺若弼因奉命统领江防,经常组织沿江守备部队调防。
每次调防都命令部队于历阳(也就是今天安徽省和县一带地方)集中。
还特令三军集中时,必须大列旗帜,遍支警帐,张扬声势,以迷惑陈国。
果真陈国难辨虚实,起初以为大军将至,尽发国中士卒兵马,准备迎敌面战。
可是不久,又发现是隋军守备人马调防,并非出击,陈便撤回集结的迎战部队。
如此五次三番,隋军调防频繁,蛛丝马迹一点不露,陈国竟然也司空见惯,戒备松懈。
直到隋将贺若弼大军渡江而来,陈国居然未有觉察。
隋军如同天兵压顶,令陈兵猝不及防,遂一举拔取陈国的南徐州(今天的讲苏省镇江市一带)。
第二计围魏救赵【故事】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迫使卫国屈服于它。
卫国原来是入朝魏国的,现在改向亲附赵国,魏惠王不由十分恼火,于是决定派庞涓讨伐赵国。
不到一年时间,庞涓便攻到了赵国的国都邯郸。
邯郸危在旦夕。
赵国国君赵成侯一面竭力固守,一面派人火速奔往齐国求救(此时,赵国与齐国结盟)。
齐威王任命田忌为主将,以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
孙膑出计,要军中最不会打仗的齐城、高唐佯攻魏国的军事要地——襄陵,以麻痹魏军。
而大军却绕到直插大梁。
庞涓得到魏惠王的命令只得火速反国救援。
魏军为疲惫之师,怎能打过齐国以逸待劳的精锐之师。
所以大败。
第三计借刀杀人【故事】刘秀借刀杀李铁。
第四计以逸待劳【故事】三国时,吴国杀了关羽,刘备怒不可遏,亲自率领七十万大军伐吴。
蜀军从长江上游顺流进击,居高临下,势如破竹。
举兵东下,连胜十余阵,锐气正盛,直至彝陵,哮亭一带,深入吴国腹地五六百里。
孙权命青年将领陆逊为大都督,率五万人迎战。
陆逊深谙兵法,正确地分析了形势,认为刘备锐气始盛,并且居高临下,吴军难以进攻。
于是决定实行战略退却,以观其变。
三十六计第十计 笑里藏刀 原文 注释 按语 译文 原典解读

三十六计第十计笑里藏刀《新唐书·李义府传》有云:“义府貌柔恭,与人言嬉怡微笑,而阴贼褊忌著于心,凡忤意者皆中伤之,时号义府'笑中刀’。
”《资治通鉴·唐纪》记载:“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必百计去之。
尤忌文学之士。
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
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原文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
刚中柔外也。
注释①信而安之:信,让别人信任自己。
安,让别人心安。
②阴以图之:阴,暗地里。
图,针对。
③备而后动:备,准备好了。
动,行动。
④刚中柔外:表面柔顺,内里强硬。
按语兵书云:“辞卑而益备者,进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
”故凡敌人之巧言令色。
皆杀机之外露也。
宋曹玮知渭州,号令明肃,西夏人惮之。
一日玮方对客弈棋,会有叛卒数千,亡奔夏境。
堠骑报至,诸将相顾失色,公言笑如平时。
徐谓骑曰:“吾命也,汝勿显言。
”西夏人闻之,以为袭己,尽杀之。
此临机应变之用也。
若勾践之事夫差,则意使其久而安之矣。
译文要让敌人信任自己,要让他自以为安如泰山,其实自己在暗地里进行对敌的准备,一旦准备成熟就开始行动,绝不给对方应变的机会。
在用计的过程中,要保持表面上的恭顺,但是内心要坚定刚毂。
兵书上说:“言辞谦虚而准备周详的人有进取心:没有合约的人主动请和,一定有计谋在心里。
”所以敌人巧言令色,就是杀机外露的表现。
宋朝的时候曾玮做渭州知州,他号令严明,西夏人很畏惧他。
一天曹玮正在和客人下棋,正好有数千叛兵选到西夏境内。
探马把这个情况报告给曹玮,诸将听说这件事相顾失色,而曾玮却谈笑自如。
曹玮对探马说:“这是我命令他们去卧底,不要到处和别人说。
"西夏人通过奸细得到了这个消息,认为叛军是卧底会偷袭自己,于是将叛军尽数诛杀。
这是随机应变的例子。
又如勾践假装恭顺事奉夫差,使夫差长期安逸失去了戒备。
原典解读要实施笑里藏刀,第一,要能够掩饰住自己的杀机。
不论是亡国灭种之仇,还是杀父夺妻之恨,都要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36计故事_历史故事

36计故事_历史故事36计故事是历史上有名的历史故事,给予人深刻的影响。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36计历史故事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和参考!36计故事_历史故事第一套胜战计第一计瞒天过海薛仁贵瞒天过海贺若弼智取京口之役吕子明白衣过江第二计围魏救赵晋国攻蕾、卫,救宋国奇兵保天京第三计借刀杀人周瑜借刀杀曹将子贡救鲁第四计以逸待劳王翦以逸待劳胜楚军荀萤分军制敌第五计趁火打劫妖怪趁火盗袭裟齐国趁火打劫天燕国沙俄趁火打劫中国刘邦“趁火”灭项羽多尔衮入主中原第六计声东击西郑成功收复台湾拿破仑巧计占埃及第二套敌战计第七计无中生有草船借箭宗太祖杯洒收钱财张仪无中生有骗怀王张兴世袭击钱溪第八计暗渡陈仓喑渡陈仓诺曼底登陆战第九计隔岸观火陈轸献计苏代点“火”天白起晋武帝借“火”天吴第十计笑里藏刀公孙鞅笑里藏刀杯酒释兵权第十一计李代桃僵赵氏孤儿李牧败匈奴巧出赛马计第十二计顺手牵羊淝水之战希特勒占领希腊第三套攻战计第十三计打草惊蛇大败孟明视赔了夫人又折兵姚束之审案第十四计借尸还魂陈胜王楚项兴兵灭秦之战第十五计调虎离山孙策取泸江红四军奇袭永新妙除大患第十六计欲擒故纵石勒取幽州诸葛亮七擒孟获尚婢婢退敌五十里第十七计抛砖引玉以鱼饵钓大鱼契丹诱敌第十八计擒贼擒王箭射尹子奇英宗被俘刺杀王僚第四套混战计第十九计釜底抽薪官渡之战周亚夫天刘濞第二十计浑水摸鱼诸葛亮巧取南部张守圭平定契丹二战中德军浑水摸鱼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悬羊击鼓假谙葛吓走直仲达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纸上谈兵黄巢巧占长安袁绍夺取幽州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范雎献计郑宋争霸第二十四计假道伐虢假道伐虢楚国天綦第五套并战计第二十五计偷粱换柱密谋夺皇位凤姐设奇课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孙武练兵文德皇后巧劝夫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煮洒论英雄单子冒顿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诸葛亮中计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长坂坡之战献娇妹“移花”夺政权第三十计反客为主袁绍占领冀州火并王伦第六套败战计第三十一计美人计王允献貂蝉洪德献美女替父黩罪第三十二计空城计诸葛亮巧设空城计第三十三计反间计韩世忠智用反间计陈平巧施反问计第三十四计苦肉计系庆忌委离献计第三十五计连环计周瑜巧用连环计扑朔述离游击术王允献貂蝉第三十六计走为上晋文公败楚鸿门宴拓展阅读:偷粱换柱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南巡,到达平原津(今山东平原县附近),突然一病不起。
商场三十六计—第10计 “笑里藏刀”

第10计“笑里藏刀”一、原文和出处【古兵法原文】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原文今译】使敌方充分相信我方,并安然不动,麻木松懈,在暗中却谋划克敌致胜的方案,经过充分准备后,相机突然行动,不让敌人察觉而采取应变措施,这就是外表友善,内藏杀机。
【出处原文】义府貌状温恭,与人语必嬉怡微笑,而褊忌阴贼。
既处权要,欲人附已,微作意者,辄加倾陷。
故时人言义府笑中有刀。
【出处今译】李义府外表看来显得很温和,同别人说话时总是面带微笑,实际上气量很小,喜欢猜忌,阴险狠毒。
李义府作为一个掌握大权的人,总想希望别人服从自己,稍微违反了他的意愿的人,就会遭受他的陷害。
所以当时的人们说他笑里有刀。
二、现代经商典型案例及赏析【案例】●《佐贺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是指诚心能够感动像金石那样坚硬的东西。
在经商过程中,即使是最挑剔的顾客,也能靠发自内心的真诚去打动他。
日本有一家地方性报纸——《佐贺报》,它在邻近的福冈县大报社的竞争夹缝中历经110年而没有被挤垮,靠的就是处处为用户打算的真心诚意。
佐贺北临日本海,南接太平洋,是典型的海洋性气候,经常下雨给报纸的传递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佐贺报》的董事长说:“下雨天送去湿漉漉的报纸实在说不过去。
”所以凡是阴雨连绵的早晨,每一位《佐贺报》的读者,都会收到一份用塑料袋细心包裹着的报纸。
《佐贺报》对读者的这份真诚和温馨,是它历经百年而不倒的经营秘诀。
其实,顾客们花钱购买商品,除了以钱换物之外,还希望得到另一种不花钱的额外商品,那就是营业员的“诚意”。
诚意就是对消费者发自内心的尊重。
俗话说“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没有哪一位顾客愿意看到营业员爱理不理的后娘面孔,也不会有人欣赏那种千呼万唤不吭声的哑巴式营业作风。
这种服务态度就是对顾客的不尊重,是一种缺乏诚意的经商作风。
只有用真诚、有礼貌的服务使顾客心满意足,才能赢得回头客。
台湾的一些企业已经注意到日本厂商靠精诚服务为企业赚了大钱,于是也纷纷适时开展精诚服务,令企业经营的业绩不断增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三十六计故事全集第十计笑里藏刀
导语:第十计笑里藏刀比喻外表和气而内心阴险。
【原典】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
刚中柔外也。
【注释】信而安之:信,
第十计笑里藏刀
比喻外表和气而内心阴险。
【原典】
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
刚中柔外也。
【注释】
信而安之:信,使信。
安,使安,安然,此指不生疑心。
阴以图之:阴,暗地里。
刚中柔外:表面柔顺,实质强硬尖利。
【按语】
兵书云:“辞卑而益备者,进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
”故凡敌人之巧言令色,皆杀机之外露也。
宋曹玮知渭州,号令明肃,西夏人惮之。
一日玮方对客弈棋,会有叛夸数千,亡奔夏境。
堠骑(骑马的侦宿员)报至,诸将相顾失色,公言笑如平时。
徐谓骑日.“吾命也,汝勿显言。
”西夏人闻之,以为袭己,尽杀之。
此临机应变之用也。
若勾践之事夫差.则意使其久而安之矣。
【故事】
隋文帝智灭南陈。
隋文帝在,灭南陈的时候,隋文帝下诏书揭露陈后主的罪恶,把诏书抄写了二三十万份,偷偷派人到江南各地散发外,似乎没什么出格的。
隋文帝本有削平四海之志,于是隋之群臣,争劝文帝伐陈。
文帝下诏数后主二十大罪,散写诏书二十万纸,遍谕江外。
有人劝文帝说兵行宜密,不必如此张扬。
文帝说:“若他惧而改过,朕又何求?我将显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