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闻三十六计故事全集 第十计笑里藏刀
三十六计的小故事

三十六计的小故事【篇一:三十六计的小故事】三十六计第一计瞒天过海【故事】公元589年,隋朝将大举攻打陈国。
这陈国乃是公元557年陈霸先称帝建国,定国号为陈,建都城于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战前,隋朝将领贺若弼因奉命统领江防,经常组织沿江守备部队调防。
每次调防都命令部队于历阳(也就是今天安徽省和县一带地方)集中。
还特令三军集中时,必须大列旗帜,遍支警帐,张扬声势,以迷惑陈国。
果真陈国难辨虚实,起初以为大军将至,尽发国中士卒兵马,准备迎敌面战。
可是不久,又发现是隋军守备人马调防,并非出击,陈便撤回集结的迎战部队。
如此五次三番,隋军调防频繁,蛛丝马迹一点不露,陈国竟然也司空见惯,戒备松懈。
直到隋将贺若弼大军渡江而来,陈国居然未有觉察。
隋军如同天兵压顶,令陈兵猝不及防,遂一举拔取陈国的南徐州(今天的讲苏省镇江市一带)。
【篇二:三十六计的小故事】第一计.瞒天过海认为防备十分周到的,就容易松懈斗志,麻痹轻敌。
平时看惯了的,往往就不在怀疑了。
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里。
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
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第二计.围魏救赵打集中的强敌,不如调动分散之后再打。
先兵出击,不如后发制人。
第三计.借刀杀人敌方的情况已经明确。
而盟友的态度还不稳定。
要诱导盟友去消灭敌人,以保存自己的实力。
第四计.以逸待劳迫使敌人处于困难的局面,不一定采取直接进攻的手段可以根据刚柔转化的原理,实行积极防御。
逐渐地消耗。
疲倦敌人。
第五计.趁天打劫敌方遇到困难,危急,就乘机出兵夺取胜利。
这就是强者趁势取胜,一举打败处于厄境之敌的策略。
第六计.声东击西敌人指挥不当,军如无头之蝇,乱撞乱碰。
就不能判明和应付突然事变的发生。
这是指挥员失去分析判断情况的能力的一种征象。
要利用敌方失去控制力的实际将其消灭。
第七计.无中生有用假情况蒙骗敌人,但不是弄假到底,而是要巧妙地由虚变实以各种假象掩盖真实,造成敌人的错觉,给以不意的攻击。
第八计.暗渡陈仓故意暴露行动,利用敌人在这里固守时,便悄悄地迂回到那里偷袭这就能乘虚而入,出奇制胜。
三十六计的全部故事

三十六计的全部故事第一计,瞒天过海。
相传国姓爷郑成功为了收复台湾,他利用了瞒天过海的计策,让敌人措手不及,最终成功收复了台湾。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隐忍和谋略,才能在困难的局面中取得胜利。
第二计,围魏救赵。
战国时期,魏国军队围困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援。
齐国国君派出了大军攻打魏国的都城,魏国不得不放弃围攻,转而回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借力打力,才能解决自身的困境。
第三计,借尸还魂。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在战场上被敌人杀死,赵国军队为了振奋士气,将赵奢的尸体放在战车上,冒充他还活着,最终成功击退了敌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借助虚实,才能战胜强敌。
第四计,以逸待劳。
古代战争中,有一次晋国和楚国的军队对峙,晋国军队利用地利之便,以逸待劳,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善于利用自身的优势,等待时机,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第五计,趁火打劫。
相传战国时期,有一次齐国的都城被燃烧,赵国趁乱打劫,最终获得了大量的战利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善于抓住机会,才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第六计,声东击西。
相传战国时期,有一次韩国军队攻打赵国,赵国军队利用了声东击西的计策,成功打败了韩国军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善于制造假象,才能迷惑敌人,取得战争的胜利。
第七计,无中生有。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国君利用了无中生有的计策,制造了一场假战,最终成功打败了敌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善于制造假象,才能迷惑敌人,取得战争的胜利。
第八计,暗渡陈仓。
相传战国时期,秦国军队利用了暗渡陈仓的计策,成功攻占了敌人的都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善于利用隐秘的方式,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胜利。
第九计,隔岸观火。
相传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发生了一场战争,晋国军队利用了隔岸观火的计策,成功打败了齐国军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善于观察敌人的动向,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三十六计经典故事

三十六计经典故事第一计:瞒天过海古时候,有位将军名叫孙膑,他的谋略非常高超。
在一次战斗中,敌军设下埋伏,孙膑便想出了一个瞒天过海的计策。
他命令士兵们将战马和粮草都藏起来,然后让士兵们穿上敌人的服装,冒充敌人。
这样一来,敌军便无法分辨出哪是真正的敌人,哪是冒充的。
孙膑还让士兵们在敌人必经之路上设置障碍,使得敌人无法顺利前进。
最终,敌军陷入了困境,孙膑趁机发动攻击,大获全胜。
第二计:围魏救赵战国时期,赵国被魏国包围,形势十分危急。
赵国国君赵武灵王向各国求援,但其他国家都不愿意出兵相助。
此时,齐国的大臣孙膑提出了围魏救赵的计策。
他建议齐国出兵攻打魏国的都城大梁,迫使魏国撤军救援。
魏国果然中计,撤军回防,赵国得以解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要善于利用敌人的弱点,才能取得胜利。
第三计:借刀杀人古代,有位官员名叫庞涓,他嫉妒同僚孙膑的才能,便想方设法陷害他。
庞涓向魏王进谗言,说孙膑想要谋反。
魏王信以为真,将孙膑投入监狱。
庞涓趁机篡夺了孙膑的职位。
然而,庞涓并没有料到,孙膑在监狱中依然保持清醒的头脑,他设法向齐国求援。
齐国派兵攻入魏国,庞涓被俘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要善于利用敌人的力量,才能保护自己。
第四计:以逸待劳在古代战争中,以逸待劳是一种常见的战术。
有一次,齐国和楚国交战,齐国的将领田忌便采用了这种策略。
田忌命令士兵们在战场上休息,不主动出击,而是等待楚国的士兵疲惫不堪时再发动攻击。
楚国士兵连续几天攻打齐国阵地,但却始终无法突破齐国的防线。
最终,楚国士兵疲惫不堪,田忌趁机发动攻击,楚国士兵无法抵挡,齐国取得了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耐心等待,以逸待劳,也是一种取胜的策略。
第五计:趁火打劫古代,有位官员名叫曹操,他善于利用敌人的困境来扩大自己的势力。
有一次,曹操得知袁绍的军队在官渡之战中遭受了重大损失。
曹操趁机发动攻击,攻占了袁绍的城池。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要善于抓住敌人的弱点,趁火打劫,才能取得更大的胜利。
三十六计之笑里藏刀

三十六计之笑里藏刀范文一:我最近学习了《三十六计》中的“笑里藏刀”,感觉非常有道理。
这个计谋的核心是假装轻松、开朗,但实际上内心早已准备好了应对突发情况的手段。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情况可以运用这个计谋。
比如,当你在面对一个充满攻击性的人时,你可以表现得很友好,但同时也要在心里明确自己的底线和反击方式。
这样既避免了与人发生冲突,又保障了自己的利益和尊严。
重点分析:1. 介绍“笑里藏刀”这个计谋的核心思想和实际运用。
2. 以面对攻击性人的情境为例,展示如何运用这个计谋,以达到平衡两方利益的目的。
3. 强调这个计谋的优点,即在保证自己不吃亏的情况下,尽量避免与人发生冲突。
用词分析:在写作中,尽可能使用简单流畅的语言,以方便读者理解并引起共鸣。
同时,也应当注意使用一些词汇和句式,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比如,在这篇作文中,使用了“充满攻击性的人”、“底线和反击方式”等词汇,用来描述人际交往中的复杂情况。
同时,也运用了“既避免了与人发生冲突,又保障了自己的利益和尊严”等句式,以强调这个计谋的优点。
范文二:我理解《三十六计》中的“笑里藏刀”不仅仅是一种策略,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它告诉我们,无论生活中遇到什么风雨,我们都要保持内心平静,坚定向前的信念。
用这个计谋来解释人际交往,就是假装对别人的嘲讽和攻击毫不在意,但实际上心里早已想好了应对策略。
当然,这种假装必须要建立在一定的自信和内心强大的基础上,不能成为一种自我保护的掩饰。
只有真正做到了心中有刀,才能使自己真正的强大起来。
此外,“笑里藏刀”也可以发挥在工作中的作用。
当我们在处理复杂的问题或应对突发情况时,内心一定要保持平静。
这时候,不要激动,不要疏忽,更不能失去理智。
只有如此,才能克服困难和挑战。
重点分析:1. “笑里藏刀”不仅是一种策略,还是一种生活态度。
这一点是文章的核心论点。
2. 不同的情境下,如何应用这个计谋,以达到自我保护、克服困难等目的。
3. 强调这个计谋的前提是要有自信和内心强大的基础,同时也要注重情绪的控制和理智的发挥。
三十六计简短故事

三十六计简短故事1.36计的短小故事第一套胜战计第一计瞒天过海【故事】公元589年,隋朝将大举攻打陈国。
这陈国乃是公元557年陈霸先称帝建国,定国号为陈,建都城于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战前,隋朝将领贺若弼因奉命统领江防,经常组织沿江守备部队调防。
每次调防都命令部队于历阳(也就是今天安徽省和县一带地方)集中。
还特令三军集中时,必须大列旗帜,遍支警帐,张扬声势,以迷惑陈国。
果真陈国难辨虚实,起初以为大军将至,尽发国中士卒兵马,准备迎敌面战。
可是不久,又发现是隋军守备人马调防,并非出击,陈便撤回集结的迎战部队。
如此五次三番,隋军调防频繁,蛛丝马迹一点不露,陈国竟然也司空见惯,戒备松懈。
直到隋将贺若弼大军渡江而来,陈国居然未有觉察。
隋军如同天兵压顶,令陈兵猝不及防,遂一举拔取陈国的南徐州(今天的讲苏省镇江市一带)。
第二计围魏救赵【故事】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迫使卫国屈服于它。
卫国原来是入朝魏国的,现在改向亲附赵国,魏惠王不由十分恼火,于是决定派庞涓讨伐赵国。
不到一年时间,庞涓便攻到了赵国的国都邯郸。
邯郸危在旦夕。
赵国国君赵成侯一面竭力固守,一面派人火速奔往齐国求救(此时,赵国与齐国结盟)。
齐威王任命田忌为主将,以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
孙膑出计,要军中最不会打仗的齐城、高唐佯攻魏国的军事要地——襄陵,以麻痹魏军。
而大军却绕到直插大梁。
庞涓得到魏惠王的命令只得火速反国救援。
魏军为疲惫之师,怎能打过齐国以逸待劳的精锐之师。
所以大败。
第三计借刀杀人【故事】刘秀借刀杀李铁。
第四计以逸待劳【故事】三国时,吴国杀了关羽,刘备怒不可遏,亲自率领七十万大军伐吴。
蜀军从长江上游顺流进击,居高临下,势如破竹。
举兵东下,连胜十余阵,锐气正盛,直至彝陵,哮亭一带,深入吴国腹地五六百里。
孙权命青年将领陆逊为大都督,率五万人迎战。
陆逊深谙兵法,正确地分析了形势,认为刘备锐气始盛,并且居高临下,吴军难以进攻。
于是决定实行战略退却,以观其变。
三十六计第十计 笑里藏刀 原文 注释 按语 译文 原典解读

三十六计第十计笑里藏刀《新唐书·李义府传》有云:“义府貌柔恭,与人言嬉怡微笑,而阴贼褊忌著于心,凡忤意者皆中伤之,时号义府'笑中刀’。
”《资治通鉴·唐纪》记载:“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必百计去之。
尤忌文学之士。
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
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原文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
刚中柔外也。
注释①信而安之:信,让别人信任自己。
安,让别人心安。
②阴以图之:阴,暗地里。
图,针对。
③备而后动:备,准备好了。
动,行动。
④刚中柔外:表面柔顺,内里强硬。
按语兵书云:“辞卑而益备者,进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
”故凡敌人之巧言令色。
皆杀机之外露也。
宋曹玮知渭州,号令明肃,西夏人惮之。
一日玮方对客弈棋,会有叛卒数千,亡奔夏境。
堠骑报至,诸将相顾失色,公言笑如平时。
徐谓骑曰:“吾命也,汝勿显言。
”西夏人闻之,以为袭己,尽杀之。
此临机应变之用也。
若勾践之事夫差,则意使其久而安之矣。
译文要让敌人信任自己,要让他自以为安如泰山,其实自己在暗地里进行对敌的准备,一旦准备成熟就开始行动,绝不给对方应变的机会。
在用计的过程中,要保持表面上的恭顺,但是内心要坚定刚毂。
兵书上说:“言辞谦虚而准备周详的人有进取心:没有合约的人主动请和,一定有计谋在心里。
”所以敌人巧言令色,就是杀机外露的表现。
宋朝的时候曾玮做渭州知州,他号令严明,西夏人很畏惧他。
一天曹玮正在和客人下棋,正好有数千叛兵选到西夏境内。
探马把这个情况报告给曹玮,诸将听说这件事相顾失色,而曾玮却谈笑自如。
曹玮对探马说:“这是我命令他们去卧底,不要到处和别人说。
"西夏人通过奸细得到了这个消息,认为叛军是卧底会偷袭自己,于是将叛军尽数诛杀。
这是随机应变的例子。
又如勾践假装恭顺事奉夫差,使夫差长期安逸失去了戒备。
原典解读要实施笑里藏刀,第一,要能够掩饰住自己的杀机。
不论是亡国灭种之仇,还是杀父夺妻之恨,都要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36计故事_历史故事

36计故事_历史故事36计故事是历史上有名的历史故事,给予人深刻的影响。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36计历史故事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和参考!36计故事_历史故事第一套胜战计第一计瞒天过海薛仁贵瞒天过海贺若弼智取京口之役吕子明白衣过江第二计围魏救赵晋国攻蕾、卫,救宋国奇兵保天京第三计借刀杀人周瑜借刀杀曹将子贡救鲁第四计以逸待劳王翦以逸待劳胜楚军荀萤分军制敌第五计趁火打劫妖怪趁火盗袭裟齐国趁火打劫天燕国沙俄趁火打劫中国刘邦“趁火”灭项羽多尔衮入主中原第六计声东击西郑成功收复台湾拿破仑巧计占埃及第二套敌战计第七计无中生有草船借箭宗太祖杯洒收钱财张仪无中生有骗怀王张兴世袭击钱溪第八计暗渡陈仓喑渡陈仓诺曼底登陆战第九计隔岸观火陈轸献计苏代点“火”天白起晋武帝借“火”天吴第十计笑里藏刀公孙鞅笑里藏刀杯酒释兵权第十一计李代桃僵赵氏孤儿李牧败匈奴巧出赛马计第十二计顺手牵羊淝水之战希特勒占领希腊第三套攻战计第十三计打草惊蛇大败孟明视赔了夫人又折兵姚束之审案第十四计借尸还魂陈胜王楚项兴兵灭秦之战第十五计调虎离山孙策取泸江红四军奇袭永新妙除大患第十六计欲擒故纵石勒取幽州诸葛亮七擒孟获尚婢婢退敌五十里第十七计抛砖引玉以鱼饵钓大鱼契丹诱敌第十八计擒贼擒王箭射尹子奇英宗被俘刺杀王僚第四套混战计第十九计釜底抽薪官渡之战周亚夫天刘濞第二十计浑水摸鱼诸葛亮巧取南部张守圭平定契丹二战中德军浑水摸鱼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悬羊击鼓假谙葛吓走直仲达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纸上谈兵黄巢巧占长安袁绍夺取幽州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范雎献计郑宋争霸第二十四计假道伐虢假道伐虢楚国天綦第五套并战计第二十五计偷粱换柱密谋夺皇位凤姐设奇课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孙武练兵文德皇后巧劝夫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煮洒论英雄单子冒顿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诸葛亮中计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长坂坡之战献娇妹“移花”夺政权第三十计反客为主袁绍占领冀州火并王伦第六套败战计第三十一计美人计王允献貂蝉洪德献美女替父黩罪第三十二计空城计诸葛亮巧设空城计第三十三计反间计韩世忠智用反间计陈平巧施反问计第三十四计苦肉计系庆忌委离献计第三十五计连环计周瑜巧用连环计扑朔述离游击术王允献貂蝉第三十六计走为上晋文公败楚鸿门宴拓展阅读:偷粱换柱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南巡,到达平原津(今山东平原县附近),突然一病不起。
商场三十六计—第10计 “笑里藏刀”

第10计“笑里藏刀”一、原文和出处【古兵法原文】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原文今译】使敌方充分相信我方,并安然不动,麻木松懈,在暗中却谋划克敌致胜的方案,经过充分准备后,相机突然行动,不让敌人察觉而采取应变措施,这就是外表友善,内藏杀机。
【出处原文】义府貌状温恭,与人语必嬉怡微笑,而褊忌阴贼。
既处权要,欲人附已,微作意者,辄加倾陷。
故时人言义府笑中有刀。
【出处今译】李义府外表看来显得很温和,同别人说话时总是面带微笑,实际上气量很小,喜欢猜忌,阴险狠毒。
李义府作为一个掌握大权的人,总想希望别人服从自己,稍微违反了他的意愿的人,就会遭受他的陷害。
所以当时的人们说他笑里有刀。
二、现代经商典型案例及赏析【案例】●《佐贺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是指诚心能够感动像金石那样坚硬的东西。
在经商过程中,即使是最挑剔的顾客,也能靠发自内心的真诚去打动他。
日本有一家地方性报纸——《佐贺报》,它在邻近的福冈县大报社的竞争夹缝中历经110年而没有被挤垮,靠的就是处处为用户打算的真心诚意。
佐贺北临日本海,南接太平洋,是典型的海洋性气候,经常下雨给报纸的传递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佐贺报》的董事长说:“下雨天送去湿漉漉的报纸实在说不过去。
”所以凡是阴雨连绵的早晨,每一位《佐贺报》的读者,都会收到一份用塑料袋细心包裹着的报纸。
《佐贺报》对读者的这份真诚和温馨,是它历经百年而不倒的经营秘诀。
其实,顾客们花钱购买商品,除了以钱换物之外,还希望得到另一种不花钱的额外商品,那就是营业员的“诚意”。
诚意就是对消费者发自内心的尊重。
俗话说“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没有哪一位顾客愿意看到营业员爱理不理的后娘面孔,也不会有人欣赏那种千呼万唤不吭声的哑巴式营业作风。
这种服务态度就是对顾客的不尊重,是一种缺乏诚意的经商作风。
只有用真诚、有礼貌的服务使顾客心满意足,才能赢得回头客。
台湾的一些企业已经注意到日本厂商靠精诚服务为企业赚了大钱,于是也纷纷适时开展精诚服务,令企业经营的业绩不断增长。
三十六计趣味故事

三十六计趣味故事第一计:瞒天过海话说唐太宗李世民要御驾亲征高句丽。
大军浩浩荡荡来到海边,那大海波涛汹涌,可把将士们愁坏了。
这时候啊,薛仁贵想出了一个妙招。
他找来了很多大船,然后把船都伪装成了大房子的样子,周围还弄上了好多幕布。
他跟唐太宗说:“陛下啊,咱们这有个大院子,里面有好多美景呢,您去看看解解闷呗。
”唐太宗就这么被忽悠着走进了这个“大院子”,等他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在船上,船都开到海中央啦。
这薛仁贵啊,就是用瞒天过海这一招,让唐太宗不知不觉就过了海。
第二计:围魏救赵战国时期,魏国派庞涓攻打赵国。
赵国那是节节败退,最后只能向齐国求救。
齐国的军师孙膑就出了个主意。
他没有直接去赵国和庞涓硬刚,而是带着大军直奔魏国的都城大梁。
这庞涓一听,可就慌了神儿了。
为啥呢?因为都城要是被攻破了,那魏国可就完了。
于是庞涓只能放弃攻打赵国,带着军队往回赶。
这时候啊,孙膑就在庞涓回国的必经之路上设下了埋伏。
庞涓的军队一路奔波,又累又慌,结果就中了孙膑的埋伏,被打得屁滚尿流。
这就是围魏救赵,不直接救赵国,而是通过攻打魏国的要害,来解赵国之围。
第三计:借刀杀人东汉末年,有个叫祢衡的人,那是才华横溢,但是性格特别高傲。
曹操想收拾他,可是又不想落个杀害贤才的名声。
于是曹操就想了个借刀杀人的法子。
他把祢衡送到了刘表那里。
祢衡到了刘表那儿啊,还是老样子,整天对刘表冷嘲热讽的。
刘表心里那个气啊,可也不想自己担这个骂名。
后来刘表又把祢衡送到了黄祖那儿。
黄祖可没那么多心眼儿,祢衡一惹他,他就直接把祢衡给杀了。
曹操这一招借刀杀人,既除掉了祢衡,还保全了自己爱才的名声。
第四计:以逸待劳第五计:趁火打劫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打仗。
越国被吴国打得很惨,越王勾践都被迫去吴国当奴隶了。
后来勾践回国后,卧薪尝胆,努力发展越国。
这时候的吴国呢,吴王夫差打败了越国之后啊,就开始变得骄傲自大了。
他还去攻打齐国,虽然打赢了,但是自己的兵力也损耗不少。
而且啊,吴国国内还发生了饥荒。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笑里藏刀

笑里藏刀庞涓回到魏国后,立刻派人带着黄金白玉和亲笔信前往鬼谷请孙宾下山。
他在信中写道:孙宾吾兄,感谢方城之战妙计相助。
分别时我曾答应将孙兄举荐于魏王,如今已经践约,请孙兄应召下山,共图大业。
随信送去黄金白玉,此乃魏王聘礼,望千万接纳。
孙宾将庞涓请他下山的事告诉了鬼谷子,鬼谷子让孙宾自己定夺。
孙宾急于建功立业,对鬼谷子道:“弟子与庞涓分别之时有约,今日庞涓践约,将弟子举荐于魏王,弟子不敢违约。
”鬼谷子沉默片刻,道:“你去采一枝山花,老夫为你占一卦。
”孙宾答应一声,起身欲走,随眼看到了屋内案上的花瓶装有几枝黄色的菊花。
孙宾走上前,从瓶内拿出菊花,来到鬼谷子面前将其呈上:“先生,就用这菊花为弟子占一卦吧。
”鬼谷子看着孙宾手中的菊花,片刻后说:“好,就用这枝菊花。
”孙宾回身把菊花重新放入花瓶,然后端坐到鬼谷子身旁。
鬼谷子指着瓶中的菊花,道:“此花虽被摧残,但其生性耐寒,经霜不败,因而你今后虽然遭受残害,但不至于大难大凶;此花被供于案上瓶中,这预示着你将受到世人的敬重;此花被人两次放入,恐怕你不会马上成就功名;此花最后重归瓶中,看来你以后将在故乡齐国建功立业;供养此花的花瓶是由金铜铸成,它与钟鼎同类,你以后将威震天下,名刻钟鼎之上。
孙宾,我替你将名字改动一下,可助你进取有为。
”说着他拿起笔,在孙宾的“宾”一旁加了个“月”字,“孙宾”的名字变为“孙膑”。
孙膑告别鬼谷子,来到魏国投奔庞涓。
庞涓带孙膑进见魏惠王。
魏惠王对孙膑的到来喜形于色,道:“寡人盼望先生,如久旱盼雨,今日先生终于到来,寡人真是大慰平生。
”孙膑揖首道:“孙膑只不过是一介山野草民,无能无德,竟蒙大王如此厚待,实在惭愧。
”“孙先生不必客气,庞元帅告诉过寡人,孙先生独得孙武子秘传兵法,有百战百胜之能。
”孙膑坦诚地说:“大王,草民虽从鬼谷先生那里看到过《孙子兵法》,但尚未认真研读过,因而不敢说有百战百胜之能。
”“孙先生太谦虚了,寡人若得孙先生辅佐,天下诸侯将无人能与寡人匹敌。
三十六计之笑里藏刀

三十六计之笑里藏刀笑里藏刀故事:三国时期,由于荆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公元217年,鲁肃病死。
孙、刘联合抗曹的蜜月已经结束。
当时关羽镇守荆州,孙权久存夺取荆州之心,只是时机尚未成熟。
不久以后,关羽发兵进攻曹操控制的樊城,怕有后患,留下重兵驻守公安、南郡,保卫荆州。
孙权手下大将吕蒙认为夺取荆州的时机已到,但因有病在身,就建议孙权派当时毫无名气青年将领陆逊接替他的位置,驻守陆口。
陆逊上任,并不显山露水,定下了与关羽假和好、真备战的策略。
他给关羽写去一信,信中极力夸耀关羽,称关羽功高威重,可与晋文公、韩信齐名。
自称—介书生,年纪太轻,难担大任,要关羽多加指教。
关羽为人,骄傲自负,目中无人,读罢陆逊的信,仰天大笑,说道:“无虑江东矣。
”马上从防守荆州的守军中调出大部人马,一心一意攻打樊城。
陆逊又暗地派人向曹操通风报信,约定双方一起行动,夹击关羽。
孙权认定夺取荆州的时机已经成熟,派吕蒙为先锋,向荆州进发。
吕蒙将精锐部队埋伏在改装成商船的战舰内,日夜兼程,突然袭击,攻下南部。
关羽得讯,急忙回师,但为时已晚,孙权大军已占领荆州。
关羽只得败走麦城。
故事二:战国时期,秦国为了对外扩张,必须夺取地势险要的黄河崤山一带,派公孙鞅为大将,率兵攻打魏国。
公孙鞅大军直抵魏国吴城城下。
这吴城原是魏国名将吴起苦心经营之地,地势险要,工事坚固,正面进攻恐难奏效。
公孙鞅苦苦思索攻城之计。
他探到魏国守将是与自己曾经有过交往的公子行,心中大喜。
他马上修书一封,主动与公子行套近乎,说道,虽然我们俩各为其主,但考虑到我们以前的交情,还是两国罢兵,订立和约为好。
念旧之情,溢干言表。
他还建议约定时间会谈议和大事。
信送出后,公孙鞅还摆出主动撤兵的姿态,命令秦军前锋立即撤回。
公子行看罢来信,又见秦军退兵,非常高兴,马上回信约定会谈日期。
公孙鞅见公子行已钻入了圈套,暗地在会谈之地设下埋伏。
会谈那天,公子行带了三百名随从到达约定地点,见公孙鞅带的随从更少,而且全部没带兵器,更加相信对方的诚意。
36计中的笑里藏刀的故事

36计中的笑里藏刀的故事笑里藏刀,是中国古代典籍《三十六计》中的一计。
这个计谋主要强调在表面友善、诙谐的言辞或行为之下,暗藏阴险用心,以达到达到出人意料的目的。
以下是一个笑里藏刀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富商叫王大富。
他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而且和邻村的杨老板交情很好。
王大富知道杨老板贪财,喜欢赌博,于是想要一口气将杨老板的财产都夺过来。
王大富找到杨老板,一边亲切地拍着他的肩膀,一边说着风趣的笑话,让杨老板笑得前仰后合。
王大富趁机在对话中提到了一个赌局,声称那是个绝佳的投资机会。
杨老板听了非常心动,他对赌博非常感兴趣。
王大富表面上装作一副不太情愿的样子,害怕杨老板输掉所有的钱,但仍然很关心地劝杨老板一定要参加。
王大富告诉杨老板自己已经想了一套胜算,只要杨老板信任他,一定会大赚一笔。
杨老板贪婪的心思被激发了出来,他决定听从王大富的建议,毕竟他们之间有着多年的友谊。
于是,杨老板拿出了一大笔钱去参加赌局。
赌局进行的时候,王大富继续维持着他飘忽不定的状态,有时犹豫不定,有时不屑一顾。
这让杨老板更加紧张和好奇,他怀疑自己可能中了王大富的圈套,但又不由自主地相信了他的朋友。
结果,赌局结束后,王大富果然赢得了比赛。
他因为提供了正确的信息和策略,让杨老板赢得了巨额财富。
当杨老板得到这个好消息时,他非常感激地站起来热情地拥抱了王大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笑里藏刀的计谋是一种能够有效利用人们的贪婪和好奇心的方法。
王大富的友善和幽默掩盖了他实际的目的,最终成功地利用了杨老板的弱点,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然而,我们也应该从这个故事中学到教训。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保持警惕,不要被别人的表面行为所迷惑,要有清晰的头脑和谨慎的决策能力。
同时,我们也应该反思自己的贪婪和好奇心,不要盲目相信他人,以免成为笑里藏刀的受害者。
相信智慧和诚实会远比欺骗和谎言带来更大的收获。
三十六计的历史故事

三十六计的历史故事
第一计,瞒天过海。
春秋时期,吴国大将伍子胥被姬昌所害,伍子胥的儿子伍被率领百余人,乘小船到了楚国。
楚国国君认为伍子胥是个奸细,于是将他囚禁起来。
伍被知道自己的处境非常危险,于是便用计谋,派人将自己的妻子和儿子送到楚国,请求楚国国君放他一马。
楚国国君见到伍子胥的妻子和儿子,心生怜悯,便答应了伍子胥的请求。
伍子胥得以脱困,继续为吴国效力,最终报了父仇。
第二计,围魏救赵。
战国时期,赵国遭到强大的魏国的围攻,赵国国君派遣了援军前去救援。
但是援军的兵力实在是太少了,根本无法对抗魏国的强大军队。
于是,智将廉颇便想出了“围魏救赵”的计策。
他派遣一支小部队前去魏国的另一处城市攻打,引开了魏国的主力军队,同时,他自己则率领大军突袭魏国的都城,成功解救了赵国。
第三计,借刀杀人。
战国时期,楚国和齐国发生了一场战争。
楚国国君派遣了大将
项羽率领大军前去攻打齐国。
齐国国君想出了一个计策,他派遣使
者前去楚国,向楚国国君说,“我国有一个名叫田文的人,他是个
叛逆之徒,如果楚国愿意出兵帮助我们,我们愿意将他交给楚国。
”楚国国君听后大喜,便出兵前去帮助齐国。
在战争中,楚国的大将
项羽将田文杀死,最终帮助了齐国。
这些历史故事都展现了古代智者们的智慧和谋略,他们在战争
中运用各种计策,最终取得了胜利。
三十六计中的每一计都蕴含着
丰富的智慧,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
希望我们能够在日常生
活中也能够灵活运用这些智慧,化解各种困难和挑战。
《三十六计》之笑里藏刀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三十六计》之笑里藏刀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三十六计》中的“笑里藏刀”是一种在表面上故意隐藏自己真实意图,以达到出奇制胜的计谋。
这个计谋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装作弱者或者友好的样子来掩盖自己的力量和意图,等待时机成熟后突然发动攻击,将对手打败。
在现实生活中,“笑里藏刀”可以用于各种场合,比如商场竞争、政治斗争、社交活动等。
在商场竞争中,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
有些企业可能会采用“笑里藏刀”的策略,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很友好,但实际上却在暗地里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挤压竞争对手,比如抢夺客户资源、恶意诋毁对手等。
这种策略能够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并且不容易被其他人察觉。
但是,过度使用这种策略也会让其他人产生警惕,导致自己遭受反噬。
在政治斗争中,政治家们通常会运用各种手段来追求自己的利益。
比如,他们可能在公共场合做出一些让人感到友好的举动来缓和关系,但实际上却在暗地里策划阴谋、秘密收买等手段来获得更大的利益。
这种策略可以让政治家们在斗争中更加灵活和机智,但也容易让其他人对他们产生不信任感。
在社交活动中,人们之间也存在着各种形式的竞争,比如名气、地位、财富等。
有些人会采用“笑里藏刀”的策略来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并且通过表面上的友善和热情来获取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这种策略可以让人在社交圈中更加受欢迎,但是过度使用也会让人失去朋友和信任。
总体来说,“笑里藏刀”这一计谋的核心思想是通过隐藏自己的
真实意图来出奇制胜。
在现实生活中,它可以用于商场竞争、政治斗争、社交活动等各种场合。
但是,我们也必须要注意“笑里藏刀”策略的正确使用,不要过度依赖这种策略,而是应该坚持诚信、友善和公正的原则来处理人际关系。
三十六计趣味故事

三十六计趣味故事在中国古代,有一位名为苏轼的文学家,他既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也是一位智勇双全的战略家。
苏轼对于三十六计有着独特的解读和运用,他将之变成了一系列趣味故事,在朋友间讲述,并得到了广泛的欢笑和赞赏。
故事一:假传圣旨故事发生在宋朝,赵匡胤正百思不得其解地思考着如何夺取权力。
苏轼聪明地提醒赵匡胤,可以借助“假传圣旨”的计策。
于是,一封圣旨传至腊月的天门山,赵匡胤乔装打扮成陈公使的样子,携旨前往。
赵匡胤凭借着服装的伪装和准确的说辞,成功地设下圈套,以神秘城守之规避敌人捕捉,最终成功夺取了权力。
故事二:借兵打仗某一天,苏轼正在与友人品味美酒,忽然一条特使前来通知他突然发生战争。
苏轼心生一计,他找来了文章,装作通敌的样子,讲述敌方部将的勇猛之处。
苏轼将此文交给特使,嘱托其将文章在敌方阵营传阅。
果然,敌将大怒,认为苏轼通敌,遂带兵前来讨伐。
苏轼出城迎敌,军士们在行军途中连续作战,疲惫不堪。
苏轼则趁机朗读诗词,军士们心情大好,精神焕发,最终打败了敌军。
故事三:笑里藏刀在一场喜庆的宴会上,苏轼遇到了一个狡猾的官员。
官员对苏轼有所防备,因此苏轼必须小心行事。
苏轼聪明地决定采取“笑里藏刀”的计策。
他表现得非常和善,与官员交谈时谈笑风生。
逐渐地,苏轼在官员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并得以接近官员,在不起疑心的情况下完成了一项重要任务。
故事四:借刀杀人苏轼的朋友李靖得知自己被人暗算,他心生一计,找到苏轼寻求帮助。
苏轼准确判断对方的心思,提议采用“借刀杀人”的计策。
于是,苏轼帮助李靖找到了借刀的机会,将计划推进。
最终,李靖斩首了敌人,并借此机会树立了自己的威名。
故事五:美人计在某次战斗中,苏轼的朋友被困在敌军阵中。
苏轼决定利用美人计来救出自己的朋友。
他找到了一位容貌出众的女子,安排她装束成一个书生,被敌人发现后,假装心甘情愿地向敌方投降。
最终,敌人中了苏轼的计策,将女子的美貌吸引了过去,并相信她的身份。
苏轼趁机出现,解救了自己的朋友。
笑里藏刀 三十六计之第十计

笑里藏刀三十六计之第十计
三十六计第10计笑里藏刀信而安之,阴以图之。
备而后动,勿使有变。
刚中柔外也。
笑里藏刀:比喻外表和气而内心阴险。
上图:三十六计之笑里藏刀
笑里藏刀的故事
庞涓请孙膑出山,孙膑推辞不过,告别鬼谷子来到魏国。
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但为得到《孙子兵法》,表面上笑脸相迎,派美女钟离秋照顾孙膑。
钟离秋钟情于孙膑。
庞涓利用孙膑的思乡之情,设下圈套,栽脏孙膑。
魏惠王听信庞涓,欲杀孙膑。
庞涓出面为孙膑说情,孙膑死罪免除,被处以膑刊。
庞涓将受伤的孙膑接回家中,请来最好的医师为他医腿,并让钟离秋继续照看孙膑,孙膑十分感激,答应将所知道的《孙子兵法》为庞涓抄录下来。
三十六计的历史故事

三十六计的历史故事
第一计,瞒天过海。
相传战国时期,楚国大将项羽在与秦国作战时,因兵力不足,便选择了瞒天过海的计策。
项羽派遣大批船只在夜晚悄悄渡过了长江,向秦国的后方发动进攻,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采取出其不意的策略,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胜利。
第二计,围魏救赵。
战国时期,魏国与赵国交战,赵国处境危急。
魏国派兵包围了赵国的都城,形势十分危急。
赵国国君派遣使者前往齐国求援,齐国国君听闻后,便派兵前去攻打魏国的都城,迫使魏国撤军救援,最终赵国得以解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以退为进,以弱胜强,才能获得最终的胜利。
第三计,借刀杀人。
战国时期,齐国国君田忌与晋国国君进行军事对抗,田忌采取
了借刀杀人的计策。
他派遣使者前去晋国,向晋国国君借用名将郭开,然后利用郭开的力量打败了晋国的军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有时候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第四计,以逸待劳。
三国时期,孙权与刘备联合对抗曹操,孙权采取了以逸待劳的
计策。
他在赤壁一战中,利用风势和火攻,将曹操的船队尽数摧毁,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充分利用
自然条件和地利之便,来取得战争的胜利。
以上就是关于三十六计的历史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古代战
争中的智慧和谋略,更是对于人生处世的启示和指导。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借鉴这些智慧,灵活运用,取得成功。
希望大家能
够从中受益,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和谋略。
三十六计故事

三十六计故事三十六计第一计之瞒天过海自认为军事防备十分周密,别人不会轻易进犯时,其斗志就会容易放松,从而麻痹轻敌;平时常见的事物,看惯了不容易起疑心;暗藏深机的计谋与公开的形式并不相互矛盾,相反,它常常暗含在公开张扬的行为之中。
这就是易理中阴阳互相为用的道理贞观十七年,唐太宗亲率三十万大军准备平定东土。
一日,行至大海边,只见眼前白海滔天,茫茫无际,唐太宗内心惧怕,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传报有一个近居海边的富户请求见驾,并声称已经准备好了三十万大军的过海军粮。
太宗大喜,急忙率百官随富户来到“屋”内,百官也纷纷入座,开怀畅饮。
谁也没有注意,这件神气的房子已经渐渐移动开来了。
不久风声四起,涛声如雷,良久不止。
太宗惊起。
忙令近臣揭开彩幕察看,不禁愕然,目之所及皆是茫茫海水,原来大军已经航行***之上了!这正是薛仁贵策划的“瞒天过海”之计。
唐军征东,军队的士气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最大因素。
如果士兵因渡海不适应,导致心惊胆颤和体力下降。
那么,不用当敌人的动向已经明了时,而盟友却举棋不定,观望的时候,应该诱导自己一方盟友攻击敌方,自己尽量不出兵或少出兵。
这样势必使盟友受到了损失,但却可以换得自己的利益。
此计是根据《周易》六十四卦中《损》卦推演而得。
满军攻打明朝,但被袁崇焕击退。
皇太极为此日夜难安。
为除掉袁崇焕,皇太极定下了“借刀杀人”之计。
他深知崇祯皇帝疑心重难以容人,于是秘密派人用重金贿赂明朝官员,向崇祯告密,说袁崇焕已和满洲订下密约,放满军深入内地。
崇祯大怒,将袁崇焕斩首。
这样一来,明朝再无可用的大将之才了,而袁崇焕十几年来辛苦建立起来的防线土崩瓦解。
他手下的将士也被此事伤透了心,纷纷解甲归田,明朝军队的士气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皇太极借崇祯之手,除掉心腹之患,为满军入关,实现霸业打下牢固的基础。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以逸待劳要使敌人处于绝境,不可以派兵与敌人发生正面交锋,而是逐步的削弱敌人尚存力量,使敌人逐渐变弱。
【历史故事】三十六计故事全集:第十计笑里藏刀

【历史故事】三十六计故事全集:第十计笑里藏刀第十计笑里藏刀这是一个外表善良但内心阴险的隐喻。
【原典】信任和放松,用阴来计划。
做好准备,然后行动。
不要做出改变。
坚硬但柔软。
【注释】信任与和平:信任,建立信任。
安,让安,安然,这意味着毫无疑问。
阴图:阴图,秘密。
坚韧但柔软:表面柔软,本质上坚韧而锋利。
【按语】《战书》上说:“谦逊和准备好的人也要进来;……那些不经同意而要求和平的人也要寻求和平。
”因此,敌人的一切巧妙的言行都暴露了出来。
宋朝曹魏认识魏州,并下令明素,这是西夏人所害怕的。
有一天,当潍坊和他的客人下棋时,他会背叛和吹嘘成千上万的人,并在夏天死去。
侯奇(骑马的侦探)报告说,将军们像往常一样面面相觑。
徐称骑着太阳“我的生活也一样,你不说话。
”西夏人听说了这件事,以为是自己动手杀死了他们。
这也用于应急。
如果勾践的生意不好,那就意味着要长期保持安全。
【故事】隋文帝用智慧杀死了南辰。
隋文帝灭南辰时,隋文帝下诏揭露陈皇后的罪恶。
他抄袭了20万或30万份圣旨,并秘密派人在江南各地分发。
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
隋文帝本有削平四海之志,于是隋之群臣,争劝文帝伐陈。
文帝下诏数后主二十大罪,散写诏书二十万纸,遍谕江外。
有人劝文帝说兵行宜密,不必如此张扬。
文帝说:“若他惧而改过,朕又何求?我将显行天诛,何必守密?”于是修建了许多战舰,命晋王杨广、秦王杨俊、清河公杨素为行军元帅,总管韩擒虎、贺若弼等,率兵分道直取江南。
隋兵有五十一万八千万,东接沧海,西距巴蜀,旌旗舟楫,横亘数千里,无不奋勇争先,尽欲灭了陈朝。
笑里藏刀历史典故

笑里藏刀说的是唐朝大臣李义府的故事,后用来形容对人表面温和,心里阴险毒辣。
出自刘昫《旧唐书·李义府传》:“义府貌状温恭,与人语必嬉怡微笑,而褊忌阴贼。
既处要权,欲人附己,微忤意者,辄加倾陷。
故时人言义府笑中有刀。
”
笑里藏刀典故:
唐太宗时,有个名字叫李义府的人,因善写文章,被推荐当了监察御史。
李义府还善于奉承拍马,他曾写文章颂扬过唐太宗,因此,博得太宗的赏识。
唐高宗时,李义府又得到高宗的信任,任中书令。
从此,更加飞黄腾达。
李义府外表温和谦恭,同人说话总带微笑,但大臣们知道,他心地极其阴险,因此都说他笑里藏刀。
李义府在朝中为所欲为,培植亲信,任意让妻儿向人索取钱财,还随意封官许愿。
高宗知道这些以后,曾婉转地告诫过他,但李义府并不放在心上。
有一次,李在官中看到一份任职名单,回家后,让儿子把即将任职的人找来,对他说:“你不是想做官吗?几天内诏书即可下来,你该怎样谢我?”那人见有官做,立刻奉上厚礼。
之后,高宗得知了此事,不能再容忍了,就以“泄露机密”为名,将李义府父子发配边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三十六计故事全集第十计笑里藏刀
导语:第十计笑里藏刀比喻外表和气而内心阴险。
【原典】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
刚中柔外也。
【注释】信而安之:信,
第十计笑里藏刀
比喻外表和气而内心阴险。
【原典】
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
刚中柔外也。
【注释】
信而安之:信,使信。
安,使安,安然,此指不生疑心。
阴以图之:阴,暗地里。
刚中柔外:表面柔顺,实质强硬尖利。
【按语】
兵书云:“辞卑而益备者,进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
”故凡敌人之巧言令色,皆杀机之外露也。
宋曹玮知渭州,号令明肃,西夏人惮之。
一日玮方对客弈棋,会有叛夸数千,亡奔夏境。
堠骑(骑马的侦宿员)报至,诸将相顾失色,公言笑如平时。
徐谓骑日.“吾命也,汝勿显言。
”西夏人闻之,以为袭己,尽杀之。
此临机应变之用也。
若勾践之事夫差.则意使其久而安之矣。
【故事】
隋文帝智灭南陈。
隋文帝在,灭南陈的时候,隋文帝下诏书揭露陈后主的罪恶,把诏书抄写了二三十万份,偷偷派人到江南各地散发外,似乎没什么出格的。
隋文帝本有削平四海之志,于是隋之群臣,争劝文帝伐陈。
文帝下诏数后主二十大罪,散写诏书二十万纸,遍谕江外。
有人劝文帝说兵行宜密,不必如此张扬。
文帝说:“若他惧而改过,朕又何求?我将显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