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骨干专业核心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

合集下载

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开发与实施

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开发与实施

04
专业群课程体系的创新与 特色
基于岗位能力的跨专业培养模式
01
跨学科知识融合
02
岗位能力为导向
通过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将不同专 业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实现跨学科 的知识融合,培养学生具备综合职业 能力。
以企业实际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将 实际工作场景引入课程中,使学生能 够掌握实际工作技能,提高就业竞争 力。
岗位职业能力是指从业人员在完成工作任务时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 的综合表现。
专业群是指由若干个相近或相关的专业组成的集合,具有教学资源共享、专业岗 位群集中、职业素质共通等特点。
研究目的与意义
目的
本研究旨在开发与实施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专业群课程体系 ,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促进就业。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心的专业群课程体系。
实证案例介绍
实施效果
经过实践检验,该课程体系有效提 高了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就业率
与薪资待遇均有明显提升。
案例二
电子商务专业群课程体系开发与实 施
背景介绍
某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群的建设 旨在培养具有岗位职业能力的电子
商务人才。
实证案例介绍
开发过程
通过对电子商务行业岗位职业能力的调研与分析,构建了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专业群课程体系。
意义
通过构建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可以更好地 整合教学资源,发挥专业群集聚效应,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 就业竞争力。同时,也有助于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探索符合 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02
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专业 群课程体系开发
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明确专业群定位
对相关岗位进行详细调研,明确专业群的培 养目标和定位,以便确定所需的专业核心技 能和职业素养。

《双减背景下基于核心素养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开题报告

《双减背景下基于核心素养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开题报告

《双减背景下基于核心素养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开题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前言:双减”是一场教育的重大转型,“减负”是为了“增效”,这是一次革命性的教育大变革,是要重构我们习以为常的传统教学模式。

“双减”的目的,不仅仅是简单为了替学生减负,而是要让教育聚焦学生的全面发展,更重视学生的核心素养的生成与身心健康的发展。

减的是无效低能的题海训练,要变革的是被动低效,延时加量的课堂教学。

“双减”的最终目的,仍然是要不断提升我们的教育质量,而不是降低我们的教育标准。

只是这一质量不是通过加班加点、补课延时,以牺牲师生家长的身心健康,单纯地去追求“考试成绩”的那种单面分数指标,只有能全方位衡量孩子成长发展的各项重要指标,才是真正的教育绿色质量。

可要追求这一绿色质量,要从最基本的日常教育单元着手,每天师生共享共生的课堂,才是“双减”能否真正落地的关健之处。

“双减”是要给学生留下一定的自我空间,让他们有更多的个体发展的选择与尝试,改被动式的“管、卡、压”到主动式的自我认知和自主发展。

教师的教,要从原有简单的知识传授过渡到“赋能驱动”,学生学习的动能,由外在“考试”的压力转化成探索发现自我与世界的内驱力。

“双减”给老师、家长的挑战,实际上是从以前过度依赖“时间维度变量”转型为更注重教育教学的内涵发展,让教与学的双主体都能聚焦自身内在素养的提升,以确保真正的绿色育人质量。

1.学生迫切需要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有四大领域,分别是“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其中“综合与实践”领域通过探讨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问题,给学生创造了可以动手操作、探究学习、认识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发展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机会。

经过前期的调查,由于受课时、活动空间、活动设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多数时候教师在遇到“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时候要么直接忽略,要么流域形式。

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许多动手活动和创造的机会,因此他们迫切需要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基于行动引导型的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

基于行动引导型的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
课程 = >制 订 核 心 课 程 标 准 = >设 计 核 心
实践证 明,从提高教学效率 以及提
高 教 学 质 量 的 目的 出发 ,将 以 上 主 干 课
培 养作 系统 分 析 和 论 证 ,探 索 和 实践 专 业 核 心 课 程 建 设 这 一 高职 教 育 教 学改 革
的 新课 题 ,总 结 出 高职 核 心课 程 建 设 及
生在 校学习的时 间大幅度压缩 ,在繁重
高 职教育 在多年来 的发 展历 程 中 ,
实 现 了 规 模 的跨 越 式 发 展 。 随 着 不 断 扩 招, 高职 院校 面 临 着 不 少 问 题 : 生 基 础 学
( ) 一 行动 引导型教 学模 式 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需要 核心课程
的 建 设 和 有 效 的 教 学 途 径 。许 多 国 家 根
的课 程教学 中,机 电类专 业要真正实现
“ 电与 机 相 结 合 ” ,必 须 进 行 大 刀 阔 斧 的
改革 , 教 学理 念 、 业 知识结 构 、 业 从 专 专 能 力 定 位 、课 程 体 系建 设 等 各 个 方 面进
据 各 自 的情 况 和 不 同需 要 ,创 造并 系 统 地 开 发 了一 些 适 应 社 会 要 求 、技 术 和 生 产 发 展 要 求 的 新 的 职业 教 育 教 学 模 式 ,
《 瓣 一 一嘲 i—茹焉 嗣 藏 骧 艘 薹 —露 ■二立■ 黪 一 毂 鏖 疋— —i _一 , L ■五 篮 J ■ 叠 翟 ■● ~,: 谲崩 0上嗣 ‘ 誓


基 于 行 动 引导 型 的 毫 业 核 Jl 程 建 设 砜 夯 与 实 跬 ii L|
识 不 足 , 而 使 教 学 改 革 没 有 达 到 理 想 从 的效果 。为此 , 发与设 计专 业核 心课 开 程 、制 订核 心 课 程 教 学 实 施 的 方 案 , 通 过 体 现 职 业 活 动 特 征 的 核 心 课 程 的 理 实 一体 化教学 , 序渐进 地培 养学 生扎 循 实 的 职 业 岗位 能 力 , 为 了 高 职 院 校 迫 成

基于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团队建设与实践

基于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团队建设与实践

基于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团队建设与实践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教务管理部门越来越注重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团队的建设。

专业核心课程是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必须掌握的基础课程,是整个专业学习的重要基础。

建设一支教学团队,提高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质量,是当前高校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基于专业核心课程构建教学团队,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性教学团队是指专家教授、教学骨干和年轻教师等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方面的一支协作型教学小组。

教学团队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它能够整合学校教师资源,促进教师间的相互合作和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教学团队的建设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教学团队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教学团队汇聚了一批对专业核心课程有共同兴趣和研究方向的教师,他们可以通过团队合作,相互交流教学经验,共同探讨教学难题,开展教学改革研究。

这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团队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教学团队建设促进了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升和教学技能提高。

教学团队的建设也为年轻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成长和发展机会,让他们更快地融入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中,有助于提升整个教学团队的整体素质。

教学团队建设有益于促进教学资源的共享和整合。

通过教学团队建设,可以形成资源共享的机制,将教学资源整合在一起,使得教学更加便捷高效。

还能够充分利用各个教师的优势,形成资源优势互补,促进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的全面发展。

1.明确教学团队的定位和目标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学团队,首先需要明确教学团队建设的定位和目标。

教学团队应当围绕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工作展开,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目标,建设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的教学团队。

还要明确教学团队的成员构成和岗位职责,明确团队成员的任务分工和合作机制。

骨干专业建设实施方案

骨干专业建设实施方案

骨干专业建设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作为高校的骨干专业,其专业建设的实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骨干专业的建设不仅关乎学校的声誉和发展,更关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对未来发展的需求。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骨干专业建设实施方案显得尤为迫切。

二、目标设定。

1.提高教学质量,通过骨干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提升学科影响力,通过骨干专业建设,提升学科的影响力,增强学校的学科实力和竞争力。

3.促进学科交叉融合,通过骨干专业建设,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培养更具综合素质的人才。

三、实施方案。

1.优化课程设置,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趋势,优化骨干专业的课程设置,加强基础理论教育的同时,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骨干专业建设需要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作为支撑,因此,要加强对师资的培训和引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3.推进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骨干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积极推进实践教学,与社会各界加强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4.加强学科建设,骨干专业建设需要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学科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学科团队,推动学科的发展和创新。

四、保障措施。

1.加大投入力度,骨干专业建设需要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因此,学校要加大对骨干专业建设的投入力度,提供良好的教学和科研条件。

2.建立激励机制,为了激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骨干专业建设,学校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给予他们一定的奖励和荣誉。

3.加强评估监督,骨干专业建设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和监督,学校要建立健全的评估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五、总结。

骨干专业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社会对人才需求的重要保障。

通过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科影响力,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为学校和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做出贡献。

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开题报告课题组一、课题的提出(一)课题提出的背景2014年3月,一个崭新的概念——“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国家文件中。

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

今天,这个概念体系正在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化的方向。

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素养”概念,“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从价值取向上看,它“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

从指标选取上看,它既注重学科基础,也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素养;不仅反映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注重本国历史文化特点和教育现状。

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准则。

落到学校教育上,还需解决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如何“落地”的问题。

一方面,核心素养指导、引领、辐射学科课程教学,彰显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使之自觉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教学”升华为“教育”。

另一方面,核心素养是学科壁垒的“溶化剂”。

以核心素养体系为基,各学科教学将实现统筹统整。

比如“语言素养”,它并非专属语文一家,体育课也有——有可能只是手势、眼神,一个快球、快攻,现代社会中,人们有效交流的非文字信号能力也是“语言素养”。

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必须改变中小学评价以知识掌握为中心的局面,必须建立完善符合核心素养要求,符合学生实际的校本课程体系,并与之相配套的课程评价标准。

(二)本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开发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体系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应包括基础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拓展型课程,要研究各类校本课程的制定原则,内容架构,以及学科教学目标、教学指导、教学评估等问题,为校本课程提供各学科专业理论依据,设计各学科校本课程教材。

【7A版】《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7A版】《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中国教育学会“十G五”科研规划课题暨武汉市教育学会“十G五”科研重点课题《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结题研究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学校课程”的概念,在20GG年6月7日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校本课程从此走入我们的视野,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推进校本课程建设成为学校管理者的责任。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是一项课程革新任务,是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

这个问题的解决具有以下五点意义:(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创国家级山水园林城市”是武汉市政府向全体市民提出的一项重要工作目标。

我校与东湖风景区近邻。

东湖风景区以其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楚文化的特色和现代科技文明风韵,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为中小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研究天地。

因此以东湖风景区为依托研究开发与实施我校特色校本课程,对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武汉市政府工作目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实施素质教育,规范教学内容,严格课程管理,将德、智、体、美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是《义务教育法》对中小学办学行为和育人方向总的规范要求。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校校本课程以学校教师资源为中心,以学生需求为重点的兴趣校本课程初具雏形。

整合学校与地域教育资源,规范开发与实施行为,形成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摆在了我们面前。

因此这一课题的研究,对规范办学行为,创建以东湖文化为载体的教育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培养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基于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团队建设与实践

基于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团队建设与实践

基于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团队建设与实践
教学团队是构建高水平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和学
习支持,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学术成果和职业发展。

为了加强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质量和
效果,建设和培养一支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在构建教学团队时,需要优先考虑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术背景。

教师的教学能
力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教师水平越高、教学方法越多样化,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
需求,进而获得更好的教学评价。

此外,教师的学术背景也是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保证教学内容的严谨性和前沿性。

其次,在教学团队中,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和共享,提高团队协作和教学水平。

这包括定期组织教学研讨会、教学经验分享、教学反思和教学成果展示等。

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可以互相借鉴和学习,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品质。

此外,教学团队还可以通过合
作研究和项目合作等形式,增强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最后,在教学团队建设中,需要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教材研究,为提供更好的教
学内容和方法奠定基础。

教育教学研究可以帮助教师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升华,更好地掌握
教学科学和教学方法。

同时,教材研究也是教学团队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够根据不
同学生的需求和不同的教学场景,提供更加精准和实用的教材和教学资源。

总之,建设高水平的教学团队需要注重教师个人能力和学术背景的提高,强化团队之
间的交流和共享,以及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教材研究。

这些举措能够不断提高教学团
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和学习支持,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优化。

基于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团队建设与实践

基于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团队建设与实践

基于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团队建设与实践教学团队建设是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保障之一,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基于专业核心课程的角度出发,探讨教学团队建设与实践的相关问题。

一、教学团队建设的必要性专业核心课程是高等教育中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和能力的重点课程,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

而教学团队作为教学的主体,是确保课程实施质量的重要保障。

建设一个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势在必行。

1. 教学团队的专业素养:教学团队成员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能够熟练掌握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并具备教学相应的能力。

2. 教学团队的协同能力:教学团队的成员应能够形成良好的协作机制,共同制定教学目标和计划,充分发挥团队的协同效应,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

3. 教学团队的创新能力:教学团队需要不断追求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和教育品质。

1. 加强团队管理和组织:建立教学团队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明确成员的分工和职责,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和教学时间,优化教学环境和条件,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2. 引进优秀教师和专家:通过引进优秀教师和专家,提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引领教学团队的发展方向,促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变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3. 建立教学团队的培训机制:制定教学团队的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提供教学团队成员的培训机会和资源,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

4. 探索教学团队的评价机制:建立有效的教学团队评价体系,对教学团队的教学成果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团队的组成和发展方向,推动教学团队的不断提升和创新。

以某大学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数据结构》的教学团队为例,给出一个教学团队实践案例。

1. 团队组成:该教学团队由一名主讲教师和两名助教组成,主讲教师负责授课和教学设计,助教负责辅助教学和学生互动。

2. 团队管理:该教学团队设立每周团队会议,共同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协商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并进行教学经验的分享和总结。

基于行动引导型的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

基于行动引导型的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

基于行动引导型的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摘要】通过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作系统分析和论证,探索和实践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这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课题,总结出高职核心课程建设及其教学模式改革的途径。

【关键词】高职教育专业核心课程建设项目化集中教学高职教育在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中,实现了规模的跨越式发展。

随着不断扩招,高职院校面临着不少问题: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劲头不足、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刚进入社会的学生难以适应岗位要求。

这些问题给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带来极大的压力。

如何科学地开展内涵建设、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已成为高职教育新的热点问题。

专业核心课程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和岗位能力的关键因素,但是,在各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中,往往只注重单一性的课程改革,对专业核心课程的认识不足,从而使教学改革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为此,开发与设计专业核心课程、制订核心课程教学实施的方案,通过体现职业活动特征的核心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扎实的职业岗位能力,成为了高职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核心课程的构建(一)构建核心课程的思路专业核心课程是奠定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就业竞争力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工作能力和适应工作环境的主要手段。

因此,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必须紧扣专业培养目标和对应的就业岗位。

具体过程如下:职业岗位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定岗位能力要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核心能力=>设计与开发核心课程=>制订核心课程标准=>设计核心课程教学模式=>教学资源建设=>核心课程教学实践=>提高。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核心课程建设随着教育部对高职教育提出“工学结合”和“2+1”教学模式的要求,高职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大幅度压缩,在繁重的课程教学中,机电类专业要真正实现“电与机相结合”,必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从教学理念、专业知识结构、专业能力定位、课程体系建设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

对骨干院校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对骨干院校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专业建设M AJOR71OCCUPATION2014 03摘 要:加强核心课程建设,建设优质教学资源,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必由之路。

本文以钢结构制作与安装课程为例,阐述了骨干院校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

关键词:核心课程 骨干院校 实践课 题: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课题(JG13EB026)。

对骨干院校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以钢结构制作与安装课程为例文/包套图自2011年起,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开始进行骨干院校建设项目,该项目主要从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专业群建设七个方面进行。

这七个方面都是围绕学院的课程进行建设,为课程服务。

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点内容。

笔者以钢结构制作与安装课程为例,阐述骨干院校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工作。

一、专业核心课程的确定专业核心课程的建立与企业的工作实际密切相关,确定一门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是否重要,最重要的衡量标准是该课程所培养的核心能力是否是企业工作所需的能力。

基于此,钢结构制造技术专业课程组对钢结构专业岗位工作任务进行深入分析,认为在钢结构企业中,钢结构的建造过程对高职钢结构制造技术专业学生来说是核心的工作任务之一,因此确立钢结构制作与安装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和核心专业课程的地位。

二、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核心课程的建设涵盖多个方面,主要包括课程标准的建设,课程内容设计,多媒体资源的建设,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录像、习题库、试题库、校本教材等。

笔者以钢结构制作与安装课程为例,介绍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具体思路。

1.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审核钢结构制作与安装课程标准依据钢结构制造技术专业培养目标、钢结构制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钢结构制作与安装课程所支撑的职业岗位及岗位具体要求以及与钢结构制作与安装课程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证书来制定。

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是指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推动我国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

骨干专业建设作为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探索与实践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建设,以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进步。

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的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

要加强对骨干专业的引导和培养。

骨干专业是指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的高素质人才,他们在相关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要注重骨干专业的引导和培养,通过有效的教育和培训,提高骨干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还需要加大对骨干专业的宣传和推广,提高骨干专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骨干专业的研究和实践。

要加强骨干专业的科研和创新能力培养。

科研和创新是骨干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骨干专业人才不可或缺的能力。

要加强对骨干专业的科研和创新能力培养,通过创新教育和创新实践,培育骨干专业人才的科研和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科研和创新水平。

要积极鼓励并支持骨干专业人才的科研和创新活动,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科研和创新环境,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要注重骨干专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现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国际交流与合作成为骨干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

通过与国外的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可以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和研究经验,提高骨干专业的教育和培养水平,开拓骨干专业人才的国际视野,提高他们的国际竞争力。

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组织和管理,为骨干专业人才提供便利和支持,促进国内外骨干专业人才的互动和合作。

要加强对骨干专业的政策和制度支持。

骨干专业建设需要有相应的政策和制度支持,包括人才选拔、激励和评价机制等方面。

要加强对骨干专业的政策和制度研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骨干专业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还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激励和评价机制,为骨干专业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保障,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教育也不断进行着改革和创新。

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高校的骨干专业建设更是需要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

本文将以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建设为主题,探讨其中的一些实践经验和问题。

二、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建设的背景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是国家提出的一项重要政策,旨在推动中国实现从制造强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

在这个背景下,高校骨干专业的建设任务变得尤为重要。

骨干专业建设是高校重点发展的专业方向,涉及到国家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是高校教学科研的事关全局的重要工作。

1. 学科交叉与融合在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建设的探索中,学科交叉与融合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通过不同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可以促进不同学科间的合作和创新,提高专业建设的综合性和实用性。

材料科学与工程,可以融合化学、物理、材料、机械等多个学科,形成综合性的学科体系,培养出具备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

2. 教学改革与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改革是推动骨干专业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建设的探索中,高校需要加强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不断更新课程体系,满足社会需求。

加强实践性教学,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开设与实际工作紧密相关的专业课程,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工作技能。

3.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在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建设的探索中,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尤为重要的。

高校需要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结合行业特点,探索出具有针对性和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校企合作的实习基地,由企业人员参与实习生的培养和管理,促进学生的在校学习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培养出更适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1. 发挥学术科研优势高校在进行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建设实践中,需要充分发挥学术科研优势。

通过加强科研支持,引进国际一流学者,进行科研项目合作等方式,提高专业建设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培养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人才。

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建设实践与思考

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建设实践与思考

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建设实践与思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等教育的改革也日益受到重视。

作为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骨干专业的建设更是受到了广泛关注。

如何通过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来推动骨干专业的建设,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之一。

本文将从实践和思考两个方面分别探讨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建设的相关问题。

一、实践部分1. 建立骨干专业建设工作小组要建立骨干专业建设工作小组,形成由教学管理部门、教学科研部门和相关骨干专业带头人组成的领导小组,明确各自分工,确保骨干专业建设工作有序开展。

还需要建立骨干专业建设专家库,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参与骨干专业建设工作,为骨干专业的建设提供有力的学术支持。

2. 完善骨干专业课程体系要完善骨干专业的课程体系,根据行业需求和学生培养目标,合理设置专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充分挖掘学科特色,提高骨干专业的教学质量。

还可以引进国际先进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通过与国外高校的合作交流,促进骨干专业的国际化发展。

3.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要进一步加强骨干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积极与企业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和项目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实践渠道,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4. 加强骨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要加强骨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选拔优秀的骨干专业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与科研条件,鼓励教师开展学科研究和教学改革,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新能力。

还需要加强骨干专业的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为骨干专业的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二、思考部分1. 加强骨干专业与行业的对接在骨干专业的建设过程中,要加强与行业的对接,深入了解行业需求,根据行业发展趋势调整骨干专业的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还可以通过与行业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和实训基地建设,为骨干专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持。

2. 强化骨干专业的学科交叉和综合应用能力在骨干专业的建设过程中,要强化学科交叉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开展跨学科的研究和实践活动,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与共享,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

培养骨干教师的核心课程设计

培养骨干教师的核心课程设计
长。
课程设计理念
01 课程设计应当基于学生的需求和发展,以学生的 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为目标。
02 课程设计应当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同时关注跨学科整合和主题式学习。
02 课程设计应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元智能,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资源。
课程实施原则
课程实施应当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注重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学 习。
03 模块化设计
将课程内容划分为若干模块,便于教师按需选择 和个性化学习。
教学方法与手段
01 案例教学
运用典型案例,引导教师分析、讨论和反思,提 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02 互动研讨
组织教师进行交流、讨论和分享,促进思想碰撞 和经验共享。
03 实践教学
安排教师参与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技能和应用能 力。
课程评价与反馈
要。
02
骨干教师培养的核心理念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 01 持续的专业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的过程。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强调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和自 02 我管理能力,认为教师应当具备自我规划、自我
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还关注教师与同伴、学校和社 03 区的合作与交流,认为教师应当在合作中共同成
培养骨干教师的核心 课程设计
目录
• 引言 • 骨干教师培养的核心理念 • 核心课程设计 • 课程实施与效果评估 • 案例分享与启示
01
引言
背景与意义
当前教育环境的需求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对骨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 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这一变化,培养骨干教 师的核心课程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和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也在不断面临挑战和改革。

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各大学纷纷进行骨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本文将重点探讨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建设的相关内容,探讨其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变革和社会的需求,推动高等教育创新发展而制定的重要计划。

而骨干专业建设则是该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学校整体教学水平提升。

骨干专业建设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适应社会需求。

骨干专业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紧跟社会发展趋势,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层次专业人才,有利于满足社会的高端专业需求。

2.提高教育质量。

通过建设创新发展骨干专业,推动学校整体教学水平提升,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优化学科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

3.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

骨干专业建设对学科交叉与融合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交叉型、创新型专业人才。

1.优化学科设置,完善学科体系。

学校对现有学科进行梳理,精简重复学科,强化重点学科,建设特色鲜明的骨干专业,形成优势学科群和特色优势学科。

2.优化课程设置,完善教学内容。

学校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科特点,调整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开设前沿学科和领域交叉的课程,创新教学内容和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3.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注重骨干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教师培训和学术交流,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引进高层次人才,重视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培养。

4.优化实验室设施和教学资源。

学校重视实验室建设和教学资源配置,提高实验室设施的现代化水平,更新实验设备,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为骨干专业教学提供有力支撑。

5.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注重骨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采用导师制、项目制等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体系也在不断拓展和完善。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骨干专业建设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近年来,为适应国家人才培养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我国各高校纷纷推出了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积极探索骨干专业建设的新思路与新举措。

本文将探讨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下骨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旨在发掘骨干专业建设的新动向与新特点,为高校骨干专业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1. 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下骨干专业建设的背景在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的指导下,骨干专业建设呈现出一些新的动向。

骨干专业建设更加突出应用导向。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骨干专业建设更加关注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实习实训等方面更加贴近产业需求和社会实践。

骨干专业建设更加注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高校骨干专业的学生要有创新创业意识,要具备相关的创新和创业能力,因此骨干专业建设更加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和实践能力。

骨干专业建设更加注重国际化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因此骨干专业建设更加关注国际化课程设置、国际化教学模式和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专业人才。

在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的引领下,骨干专业建设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骨干专业建设更加强调实践性。

传统的理论学科和实践学科的分野已不再明显,骨干专业建设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骨干专业建设更加强调跨学科融合。

创新发展需要多学科的交叉融合,骨干专业建设更加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构建起更为全面和完善的学科发展体系。

骨干专业建设更加强调学生全面素质培养。

不仅仅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更加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具备更强的综合竞争力。

随着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的不断深入,各高校骨干专业建设也在不断探索和实践。

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持续推进,高校骨干专业建设在当今教育领域中变得愈发重要。

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骨干专业的建设不仅关乎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声誉,更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如何推动骨干专业建设的创新发展成为当下高校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随着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的提出和实施,高校骨干专业建设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骨干专业建设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探索有效的发展路径,成为当前高校专业建设工作的急迫任务。

本文旨在通过对骨干专业建设的现状分析、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对骨干专业建设的指导意义、现存问题和挑战、探索与实践路径以及案例分析等方面的论述,探讨骨干专业建设的发展现状与面临的问题,为进一步完善骨干专业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在高校骨干专业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探讨如何更好地发挥其指导作用,提高骨干专业建设水平。

通过对现有骨干专业建设现状的分析和问题挑战的探讨,找出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寻找改进的路径。

通过案例分析,探索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为推动骨干专业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高校骨干专业建设水平,促进学科专业的创新发展,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为高校骨干专业建设提供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和思路,推动骨干专业建设在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指导下取得更好的发展和进步。

1.3 研究意义骨干专业的发展对于高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高校的特色专业和优势学科,骨干专业的建设不仅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学科地位和声誉,更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学科发展、服务社会需求的重要途径。

深入研究骨干专业建设的意义和方法,借助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的指导,探索骨干专业建设的路径和实践,对于提升高校学科建设水平,加强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骨干专业核心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
【摘要】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变频器应用与维护课程为例,研究国家骨干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关键词】国家骨干专业核心课程变频器应用与维护项目化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在电气自动化技术国家骨干专业建设过程中,通过对该专业就业领域的调研、分析相关工作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重新构建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明确变频器应用与维护课程是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核心专业课。

变频器应用与维护课程重点是培养学生对工业变频器应用与节能控制工程应用的实践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逻辑思维、编程素质和项目管理能力,是既注重品牌变频器的功能又特别强调结合企业实际生产控制设备应用的复合性课程。

通过变频器应用与维护课程的理实一体教学、综合实训,学生深刻理解通用变频器的基本功能含义,掌握常用的几种通用变频器的基本编程、操作方法,了解变频器在工业生产控制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在变频器应用方面的实践能力和维护维修能力。

通过实验及实训,培养学生检索电气技术资料的能力、撰写技术报告的能力、实用设计创新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紧跟变频器发展的最新进程,及时补充新技术、新型号、新应用领域的有关内容。

并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综合的职业能力,以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文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变频器应用与维护课程为例,研究国家骨干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二、课程开发思路
与相关企业及技术人员合作,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学生就业为导向,紧紧围绕岗位职业能力,以变频器应用与维护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引领,以结合变频器安装、调试和维护中所涉及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课程主线,同时遵循知识学习、技能训练、职业素质养成的客观规律,以理论知识“必需、够用”、强调“做中学、学中做”为原则,由浅入深、从专项到综合、由简单到复杂,精选项目载体设计项目化的课程内容。

三、课程开发流程
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组建的“校企合作理事分会”为组织平台,以“1+3”校企合作(“1+3”校企合作详见林勇坚《电气自动化技术国家骨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广西教育》2012年第12期)长效运行机制为保障,专业团队教师(“1”)和与变频器应用密切相关的“3”类企业,即广西永凯糖业有限责任公司和五菱汽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变频器设备应用商”、广西春茂电气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等“变频控制系统应用工程商”、SIEMENS(中国)有限公司和三菱电机等“变频器产品供应商”合作组建课程开发团队,共同制定专业课程标准,以变频器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操作、维护维修的能力培养为核心,
融入行业技术标准和岗位工作规范构建课程内容。

变频器应用与维护课程的具体开发流程见表1。

四、课程内容构建
(一)对相关岗位群变频器应用与维护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形成岗位职业能力。

如表2所示。

(二)根据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与规范,校企合作设计学习项目。

如图1和图2所示。

(三)基于变频器产品的典型应用过程,考虑课程教学的可实施性,确定变频器应用与维护课程的学习项目载体。

如图3所示。

从单台操作到多台联动控制、从典型控制到技改项目实施、从外部应用到内部电路维护,四个学习项目的设计体现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基本操作与控制到工程项目改造的能力递进培养过程,使学生的认知与操作技能
逐步深化,如图4所示。

(四)确定学习项目载体,针对每个项目设计,精心设计具备完全可操作性的学习性工作任务。

如表3所示。

最后,根据学习项目和学习性工作任务内容编写工学结合的教材,针对课程的教学安排,结合实验实训条件,编写详细的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五、课程教学实施
针对传统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病,团队教师经过学习交流、反复探索,总结实践出“‘小组+个体’,教、学、做、写一体,课内外结合,多层面结合”的教学模式,切实提高了教学质量。

(一)“小组+个体”分工协作。

教学过程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

在教学中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指定组长负责。

教师布置学习性工作任务后,由组长组织小组成员查阅相关变频器及设备资料、了解任务要求和实现条件,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达成共识,确定本组控制方案和实施计划,分工协作,完成变频器安装、操作、调试、
系统设计、改造和维护方面的工作任务。

任务完成后,小组之间、组员之间对各自控制方案、实施过程出现的问题进行交流、评价,增强学习效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领、解惑、纠错的作用,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顾问。

以小组为单位实施教学,有助于锻炼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能力,培养诚信、严谨、承担责任和追求卓越的职业道德。

如图5所示。

在完成学习性工作任务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的给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的空间,在讨论中拓展思维,碰撞灵感火花,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使学习的过程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乐趣和动力,让学生随时感受到自己能力的提高,享受完成任务的成就感。

(二)教、学、做、写一体。

课程项目内容源于岗位真实工作任务,针对实训室设备对项目内容重新设计和合理序化,根据职业能力的培养规律由低到高安排各项目的教学任务,以设施条件完备的自动化装配实训室为主要场所安排课程的一体化教学,实训室既作为讲授、布置任务的教学区,也是方案的讨论和制定区,更是任务实施现场。

通过课外自学→集中讲授→案例演示→布置任务→讨论方案→确定方案→分组安装→分组调试→演示验收→评价交流的教学环节安排,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而对所学知识记忆深刻,教学过程更直观、更清晰,更见成效。

(三)课内外结合。

变频器应用与维护课程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自我学习,把学生的课外学习时间纳入教学管理范围,加以组织与引导,并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增强学习效果。

在项目教学前,先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自学,提供学习课件、学习动画及相关资料,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先期了解,带着问题进课堂,有助于教学过程中学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完成学习性工作任务后,通过课外参与企业相关项目,学生积累自动化工程经验,亲身感受所学知识的实用性,进一步增强学习动力。

(四)多层面结合考核,确保教学质量。

考核是对教学效果的直接检验,从某种意义上说,能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荣誉感。

为确保考核的公正、合理,变频器应用与维护课程从学习性工作任务、课外学习和理论考试三方面进行考核。

在工作任务实施阶段,对学生资料使用、方案制定、电路设计、安装配线、操作调试、总结分析能力设置多个考核节点。

在任务实施过程中,个人能力及表现学生之间是最清楚的,为促进职业能力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的社会能力和管理评价的方法能力,在进行任务考核时设有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互评栏目,通过教师、同学的不同视角来客观评判学生能力,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荣誉感。

学习性工作任务考核占课程总成绩比例的60%。

课外学习是变频器应用与维护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学的延续。

通过课程网站、电子图书馆、周末开放自动化装配室等方式,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条件和空间,达到学生课前预习、课后练习拓展的教学效果。

学生课外学习情况占课程总成绩比例的10%。

在教学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