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及方法
教育思想办学实践总结
一、引言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是国家发展的根本。
在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始终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重要任务。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感责任重大,始终秉持着“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致力于推动学校的办学实践。
本文将从教育思想、办学实践、成果与反思三个方面对近年来我的教育实践进行总结。
二、教育思想1.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将学生视为教育的主体,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思想主张教育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劳动技能素质。
在办学实践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3. 新课程改革思想新课程改革思想强调课程内容与时代发展相适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办学实践中,我积极推动新课程改革,努力提高课程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办学实践1. 教育教学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以下实践:(1)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得到发展。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加强课堂互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2. 管理实践在管理方面,我注重以下实践:(1)建立健全学校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3)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4)加强家校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3. 校园文化建设实践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我注重以下实践:(1)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3)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四、成果与反思1. 成果在办学实践中,我所负责的学校取得了以下成果:(1)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升学率逐年攀升。
第二章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第二章人本主义教育思想1、人本主义教育的基本内涵是什么?答: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人学理论为思想基础的。
它既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即批判地继承了中西方千百年来人本思想的优秀成果,又具有新的时代特点和时代诉求。
其内涵比以往任何人本主义思想更丰富、更深刻、更科学。
2、简述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与我国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异同。
答:以人为本,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是源远流长、历史弥新的重要思想,是人类文化遗产中值得关注和珍惜的精华之一。
在西方,早在古希腊时代就产生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萌芽,智者学派提出“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人成为衡量一切的价值尺度。
18世纪,反对封建神权专制,强调人的个性解放、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权利。
19世纪20年代,提倡以人为中心,提倡个性的解放,宣扬人的理性,提倡人的尊严、人的力量。
在我国古代,以人为本首先是从治国理政角度提出来的,以儒派创始人孔子为代表,在人类文教历史上开创了最早的具有丰富内涵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其内涵包括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尊师爱生,师生平等,教学相长,启发式,对话式教学尊重学生个性等。
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形成的中西方文化决定了中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差异性与相通性并存。
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历史渊源不同;在对“人”的理解上,中国意指“集体人”,西方视为“个体人”;在教师角色定位上,中国当成“引导者”,西方则为“促进者”。
两者相通之处在于:坚持性善论;强调人具有贵于动物的独特价值观;倡导教师尊重、理解、平等地对待学生。
3、西方有哪些人本主义学者,他们分别提出了哪些观点?答:(1)智者学派的创始人普罗泰式拉提出“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2)被马克思誉为“古代真正激进的启蒙者”的伊壁鸠鲁提出了一种“个人快乐主义”的教育思想。
4、如何认识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问题?答:人本主义教育的教师观认为,教师角色应有别于传统教师,他并不重视认知的,也不握有所谓“正确答案”,他不过是一位愿意帮助学生探索可能答案的人,教师就应如同罗杰斯所描述的那样,他应是一位“促进者”。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是当代西方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是当代西方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主张教育应发挥人的潜能,促进个性发展,以学生为中心,营造良好的情感环境。
它对我国德育具有启示性意义:德育应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德育应注重方法创新;道德评价上应引导学生自我指导和自我评价;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和谐校园环境.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作为当代西方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是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为先导的。
它的产生和发展既有其深远的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背景,也有广泛的社会时代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各国进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黄金时代”,在......首先,平等性原则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地位是平等的。
人本主义教育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原则出发,十分重视在教育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因此,教师应把学生的头脑看作是一个加工厂,而不能视为储藏室。
为了发展学生学习和受教育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人本主义教育要求教师在对学生教育中,让学生掌握自我评价的方法。
所有这些,都清楚地表明了人本主义教育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
对学生的教育过程是一个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的过程。
其次,还要求受教育的对象、客体之间也是平等的。
教师对学生应是平等的、公正的,人本主义的教育观也符合学生的要求:孩子希望教师平等地对待学生,同时也暴露出我们当前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不能平等地对待学生,存在对好生偏爱,对困难生歧视的现象。
只有对受教育的客体、对象平等对待,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人格尊严的平等,才能增强其受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也才能增强其受教育的效果,达到受教育的目的。
二、开放性原则教育主体具有开放性。
对孩子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责任。
学校是对孩子教育的主阵地,家庭在对孩子教育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社会应密切合作,为孩子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方应紧密结合起来,共同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
解读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解读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解读人本主义教育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一种以每个人的独特性和完整性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每个人都有权利获得培养自我实现潜能的机会。
它强调人的心理发展和身体发展的平衡,专注于培养和发展每个孩子的独特个性,让孩子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学会充分利用自己的智力,发掘潜能,实现自我价值,从而发展社会健康、良好的个性。
一、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人本主义教育是一种以个体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它强调以个体为核心,强调个体发展的完整性,注重发掘孩子的个性,从而促进孩子们全面发展。
它将学生作为一个整体,注重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发展,强调学生发展的统一性,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
人本主义教育也强调要把学生当作尊重的社会成员,激发他们负责任、有责任心、有创造力、有进取精神、尊重他人、尊重他人权利的精神。
二、人本主义教育的重要性人本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通过强调和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帮助学生发现自我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其在日常生活中充分表现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
此外,人本主义教育也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他人,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尊重他人权利、尊重多样性、宽容不同态度、尊重他人意见、保护他人权益等重要道德素养。
三、实施人本主义教育的方法1、注重学生参与度。
要使学生感到有参与感,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多听学生的声音,充分利用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2、强调表现出来的能力。
在评估学生表现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3、多用激励方法。
多用激励方法,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不断发掘潜能;4、注重团队合作。
在课堂上多开展团队合作活动,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5、保护学生的权利。
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权利,充分保障他们表达意见的权利,使其能够发掘出独特的潜能。
四、人本主义教育对于孩子的影响1、促进全面发展。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学观人本主义心理学派提出的教学观点和主张,尤其是因发展了心理治疗体系而闻名的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不仅对传统的教学理论发出了强力的挑战,也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思考。
其基本内容如下:1、强调人的因素和“以学生为中心”学校教学的基本目的是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激发自己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和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价值观和态度体系,从而使学习者能够自己教育自己,最终把他们培养成为人格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罗杰斯在描述他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的特征时,经常使用“意义学习”这个术语.他认为,意义学习提倡对知识的灵活理解,而不是消极地接受.在这种学习中,要求学生能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行安排适合自己的情境;提出自己的问题,确定自己的学习进程;关心自己的选择结果。
此外,罗杰斯还用“自发的经验学习”描述他所提倡的这种学习类型。
其特征为:(1)它使整个人沉浸于学习中—-躯体的、情绪的和心智的(2)教学的方向来自学生(3)它产生学生不同的行为和态度(4)根据学习者而不是教师的学习活动作出评价3、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并增强适应性罗杰斯认为,知识是否被掌握,所学的知识是否系统,对学生来说并不是举足轻重的。
教学过程的重心是“学会学习”。
在教学中,至关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信息和个人成长,这些将使他们更加建设性地对付“现实世界”.而这根本不是凭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就能实现的。
传统教学,只是教给学生一些一成不变的很快就会陈旧过时的事实材料,并不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因而使学生不能有效地对付社会变动的严峻挑战。
罗杰斯主张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促进变化、改革和学习。
变化是确立教育目标的根据,而对这种变化的适应取决于学习过程,而非静态的知识。
所以,应该把学生培养成“学会如何学习的人”,“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从而成为能顺应社会要求“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4、倡导学生的自我评价人在一生中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外部评价,它们左右着人们的行为和生长方向。
人本主义及其主要思想
(1)目的观: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个性的发展,培养有个性的人。
许多人本主义教育家认为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帮助发展人的个体性,帮助学生认识到他们自己是独特的人类并最终帮助学生实现其潜能。
由于人的经验和个人体验的不同,每个学生都是有个别差异的,因此,人本主义教育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人价值观。
人本主义教育认为,教育和教学就应该使学生发展得更像他们自己,而不是相互类似。
(2)课程观:人本主义教育把课程的重点从教材转向个人。
以往由专家精心设计,注重教材思想结构的分解课程,无视学习者的心理特征,致使知识支离破碎,让人难以整体把握。
因此,人本主义教育提出课程的“统合”观:一是学习者心理发展与教材结构逻辑的吻合;二是情感领域与认知领域的整合;三是相关学科在经验指导下的综合。
“统合”强调知识的广度而非深度,关心知识的内容而非形式,弥补了传统课程的不足。
(3)师生观: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能不能为学生创造出一种自由学习的氛围。
而这种氛围的实质乃是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在这种特殊关系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教育中的权威、管理者和控制者、组织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不成熟的群体,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可使其得到不断的发展并走向成熟,但学生又是一个充满情感、活力、个性的生命群体。
他们在人格上、地位上,与老师是平等的,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人格、地位也是平等的。
所以,人本主义教育提出要转变角色,建立平等、民主的全新师生关系。
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他或她自己感情的独特的人,而不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
教师角色应有别于传统教学,教师不是握有知识的权威,他不过是一位愿意帮助学生探索可能答案的人,正如罗杰斯所描述的那样,教师应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鼓励者和帮助者。
(4)教学观:人本主义教育强调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校应该以学习者为中心,努力适应学生的各种需要,发挥他们的各种潜能,使他们能够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以培养心理健康的人。
如何贯彻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如何贯彻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一种重视人的尊严、自由和平等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具有理性、责任和创造力的个体,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式。
贯彻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不仅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整个社会需要共同努力的目标。
重视个体需求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在于重视个体的需求和尊重个体的差异性。
在教育实践中,应该注重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需求和能力,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教育者应该尊重学生的自主性,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潜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主性。
培养责任感和社会意识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个体的责任感和社会意识。
教育者应该教育学生要尊重他人,遵守规则,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发展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承担感和参与意识。
倡导尊重和包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倡导尊重和包容。
教育者应该引导学生尊重他人的不同观点、文化和生活方式,培养他们的包容心和多元文化意识。
在教育实践中,应该避免歧视和偏见,创造公平公正的学习环境,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展自己的潜力。
培养创新意识和批判思维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提倡培养创新意识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育者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力,鼓励他们主动思考、勇于探索。
同时,教育者需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地看待问题,培养他们良好的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贯彻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过程中,教育者需要不断深化自身素质,不断提升专业水平,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同时,整个社会也需要共同努力,为教育提供更多资源和支持,共同营造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
只有在贯彻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让每个个体都能够充分发展,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愿我们共同努力,实现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落地生根,让教育成为每个人成长的良好土壤。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概述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20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西方、尤其是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马斯洛、罗杰斯。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直接为理论基础,吸取了传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和存在主义哲学及其教育思想的观点,强调人的价值、尊严、潜能和整体性,主张教育应培养整体的、自我实现的、创造性的人,倡导人本化的课程和注重人际关系的教学方式,它对当代美国的教育实践以及世界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其主要观点为:(1)目的观。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个性的发展,培养有个性的人。
(2)课程观。
人本主义教育把课程的重点从教材转向个人。
(3)师生观。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鼓励者和帮助者,学生是教育的中心。
(4)教学观。
人本主义教育强调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校应该以学习者为中心,努力适合学生的各种需要,发挥他们的各种潜能,使他们能够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以培养心理健康的人。
人本主义的特点1.培养“自我实现”的人格特征2.对西方的人文主义教育传统的发展3.课程内容由学科中心转向个体4.自由心理气氛5.表现为多方面的教育代表人物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基本观点是人总是有需要(或需求)的,需要是分层次的,人在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的情况下,高层次的需要就自动产生。
当所有低层次需要获得满足以后,人就会去追寻最高层次的需要:自我现实。
达到自我实现时的“高峰体验”:一种源自心灵深处的、象触电一样的感觉,一种难于言表的超然物我、极度愉悦、无限满足、飘飘欲仙的心灵状态是人生的真正意义所在,也应是人生的终极追求:人一旦达到“高峰体验”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由此获得的人性解放,按马斯洛的这个意思,教育首先要不断地去满足学生的低层次需要,最终引导学生达到“高峰体验”。
前者是很实际的,后者是理想化的。
1.培养“自我实现”的人他认为,人本化教育的目的是人的“自我实现”,即完美人性的形成和达到人所能及的境界。
人本主义对教学的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人本主义是一种关注人的本质、价值和潜能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自20世纪中叶以来,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推广。
在我国,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本文将探讨人本主义对教学的实践,以期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二、人本主义教学理念的核心内容1. 以学生为中心人本主义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性、兴趣和需求。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强调情感教育人本主义教学理念认为,情感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3. 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人本主义教学理念认为,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潜能。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现和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强调师生互动人本主义教学理念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认为教师与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合作伙伴。
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三、人本主义教学实践的具体措施1. 优化课程设置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优化课程设置,注重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既要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2. 创设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教学方法。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探究和发现。
3.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人本主义教学理念强调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如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等。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4. 注重情感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人本主义教育思想2008-11-02 19:14:59| 分类:教育理论|字号订阅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一个包括众多教育流派的庞杂体系。
从广义上说,进步主义、要素主义、永恒主义、存在主义等教育思潮以及教育人类学、法兰克福学派和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等都可以称为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从狭义上说,现代人本主义教育特指本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美国,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直接影响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
这一教育思潮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发展人的潜能和树立自我实现观念,主张教育是为了培养心理健康、具有创造性的人,并使每个学习者达到具有满足感与成就感的最佳状态。
具体可以归纳如下:第一,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前提是承认人的价值。
教育是人的教育,是人的潜能开发,勿庸置疑,教育者首先要树立教中有人,为人而教,因人施教的理念。
把每一个学习者都当作具有他或她自己感情的独特的人看待,而不是作为给予某些东西的物体。
学习者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应该是服务于生命与生活的,所以,教育应该使一个学习者树立如下认识:第一,我是一个抉择的个体,在生命过程中不能逃避抉择;第二,我是一个自由的个体,有完全的自由去设定我的生活目标;第三,我是一个负责的个体,当我抉择了我应该过何种生活时,我必须为其负责。
第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下的教育目的观是“人格心灵的唤醒,学习如何学习”。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一种强调以自我为核心,强调人的“自我实现”的教育理论。
它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等人格心灵“唤醒”,使教育真正还到本原意义上去,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人本主义者追求的教育目标,不是知识渊博的人,而是具有独立判断、具有独特个性的人。
因此,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教育目的是学习如何学习,即对学习过程的学习。
第三,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下的教育内容观是“有价值的知识”。
幼儿园老师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
幼儿园老师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幼儿阶段是人们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是最早的社会生活的经历,也是感知、认知、语言、思维、情感、行为等各方面发展的关键时期。
而幼儿园老师作为幼儿教育的主要从业者,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幼儿园老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展开阐述。
一、幼儿园老师的教育思想1.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人本主义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幼儿的个性、情感、认知、创造等方面的发展,关注幼儿的生命体验和自我意识,鼓励幼儿探索和发现世界。
在幼儿园老师的教育实践中,要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尊重个体差异,引导幼儿参与活动,培养幼儿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肯定感。
2.发展性教育思想发展性教育是一种以幼儿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是关注幼儿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生理、心理、认知和情感方面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通过合理教育引导幼儿发展到预期的阶段水平。
在幼儿园老师的教育实践中,要深刻了解幼儿的发展特点,掌握适当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教育环境,让幼儿在如实、体验、主动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3.情境教育思想情境教育思想是一种以情境为基础的教育方式,通过提供多样化的情境环境,创设幼儿的学习场景,促进幼儿对知识的主动发现与探究。
在幼儿园老师的教育实践中,要注重情境的重要性,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环境和情境,引导幼儿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搭建新的知识体系。
二、幼儿园老师的教学方法1.游戏教学法游戏是幼儿的天性,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幼儿各方面的综合发展。
在幼儿园老师的教学实践中,应该借助游戏教学法,把游戏融入到幼儿园教育的每一环节中,不断丰富幼儿的游戏体验,通过游戏让幼儿在体验和尝试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2.绘画教学法绘画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幼儿教育手段,它能够激发幼儿对图形和颜色的兴趣,发展幼儿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在幼儿园老师的教学实践中,绘画教学法也应当得到充分发挥,利用绘画来激发幼儿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为幼儿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学习方法。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观、教学设计模式.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观、教学设计模式胡丽芳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主要观点人本主义心理学是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A.Maslow 和罗杰斯。
1、马斯洛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他是智商高达 194的天才 ,伟大的先知。
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提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我们熟知他是因为他提出了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
其心理学理论核心是人通过“自我实现” ,满足多层次的需要系统,达到“高峰体验” ,重新找回被技术排斥的人的价值,实现完美人格。
按马斯洛的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
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
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高到低。
它们是:自我实现尊重需求社交需求(包含爱与被爱, 归属与领导安全需求生理需求。
1 、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 生存所必须的基本生理需要,如对食物,水和睡眠和性的需要。
2 、安全需要 (safety need 包括一个安全和可预测的环境,它相对地可以免除生理和心理的焦虑。
3 、爱与归属的需要 (love and belongingness need 包括被别人接纳、爱护、关注、鼓励、支持等,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参加团体等。
4 、尊重需要(esteem need 包括尊重别人和自尊重两个方面。
5 、自我实现需要(self-actualization need包括实现自身潜能。
著名的哲学家尼采有一句警世格言——成为你自己! 马斯洛在自己漫长的生命历程中,不仅将毕生精力致力于此,更以独特的人格魅力证明了这一思想,成功地树立了一个具有开创性的形象。
《纽约时报》评论说:“马斯洛心理学是人类了解自己过程中的一块里程碑” 。
2、罗杰斯 ,美国心理学家。
当代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之一。
罗杰斯长期从事咨询和心理治疗的研究。
构建人本主义的教育观
构建人本主义的教育观人本主义的教育观是一种以人为中心,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价值的教育理念。
它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造能力和人文素养,以及培养学生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关怀和尊重。
本文将探讨构建人本主义教育观的重要性,并提出几个关键要素。
第一,人本主义的教育观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的培养。
它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具有不同的潜能和兴趣。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他们的兴趣和擅长领域,并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资源。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全面发展。
第二,人本主义的教育观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能力。
传统教育往往注重灌输知识,强调记忆和重复,而人本主义教育则强调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提出质疑,并培养他们的判断和分析能力。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使他们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才。
第三,人本主义的教育观注重教育的人文关怀和伦理价值。
在当今社会,人际关系的冷漠和竞争压力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
因此,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他们的情商和人际交往能力。
此外,教育还应该传递正面的人文价值观,如友善、公平、尊重和责任。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使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第四,人本主义的教育观注重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学校不应该只关注学生的学术成绩,而应该把教育与社会联系起来。
学生应该通过参与社会实践,了解社会问题和挑战,并积极参与社会服务。
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为社会作出贡献,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在构建人本主义教育观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引路人,激发他们的潜能和兴趣,关注他们的需求和情感,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
此外,教师还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与时俱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
同时,学校和政府也应该给予教师足够的支持和资源,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发展机会。
人本主义的教学原则
人本主义的教学原则
一、自我实现原则
人本主义教学原则的核心思想是自我实现。
它强调每个人都有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内在需求和能力。
因此,教学应该提供有利的环境,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使他们能够达到自我实现。
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的潜能,并提供合适的教学条件来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
二、情感教学原则
人本主义强调情感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情感是人类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人的认知和行为。
因此,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创造一个积极、安全、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三、合作学习原则
人本主义提倡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合作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实现共同的目标。
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交技能,促进学生的交流和互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四、师生互动原则
人本主义强调师生互动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师生互动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这种交流可以是口头或书面形式的,也可以是面对面的交流。
通过师生互动,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求和问题,并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同时,师生互动也可以建立一种积极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简述人文主义教育的
简述人文主义教育的人本主义教育(humanism education)人文主义教育是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教育思想。
其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维托里诺、法国的拉伯雷等。
他们反对中世纪学校严酷的纪律、残酷的体罚和机械的背诵教学方法,强调尊重儿童的个性和个性,发展他们的体育和艺术兴趣,要求在教学内容中增加自然科学知识。
①提出新的教育方针,主张培养多方面和谐发展的新人。
人文主义者从崇拜现实的人生和适应资本主义生产的需要出发,坚决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反对关于来世生活的向往,要求培养生气蓬勃、身体强健、知识丰富、智力发达、勇敢进取和积极参加现实生活的人,而不是培养思想僵化、不学无术,脱离实际的封建骑士和神职人员。
②扩大教育对象,兴办多种形式的学校。
中世纪的学校受等级的严格限制,只有封建地主和僧侣的子弟才有受学校教育的权利。
人文主义者主张打破学校的等级限制,扩大教育对象,兴办多种形式的学校,以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需要。
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文艺复兴时期在西欧出现了某些由人文主义者创办的孟都亚学校、德国的某些城市中学和英国的某些文法学校等。
③扩充教育和教养内容,重视体育、德育、智育和美育。
中世纪经院主义的教育视肉体为“灵魂的”,忽视体育的地位。
人文主义教育则大力提倡体育,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并采用新的方法锻炼和发展学生的体格。
同时,与中世纪的精神奴役相反,人文主义者提出要通过美育和德育来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和道德情操。
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智力结构和学校的课程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学校只教授“七艺”,而且在“七艺”中,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向来不被重视。
到文艺复兴时期则增加了许多新的学科,如自然、物理、地理、历史等。
“七艺”本身也发生了分化,学科的范围也大大扩充了。
古典文学和自然科学的地位也大大地提高了。
④改进教学方法,强调发挥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与中世纪经院主义死记硬背、压抑儿童个性的教学方法不同,人文主义教育一般都注重研究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和个别差异,要求考虑儿童的兴趣,广泛运用直观教具,充分发挥儿童的积极性。
试论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
试论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叶圣陶是中国现代语文教育改革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对语文教育的思想贯穿于自己的教育实践和著作中,对中国语文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以人本主义为核心,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提高。
本文试从叶圣陶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和教育实践三个方面对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进行探讨。
一、叶圣陶的教育思想1.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叶圣陶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他认为教育应该尊重和关爱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能力,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他主张“尊重学生的个性、爱护学生的尊严、使学生兴奋而自愿地服务教育事业”,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是主体而不是客体。
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格、智慧和道德素养,使学生全面发展。
2. 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叶圣陶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他强调教师应该用爱心和尊重态度对待学生,关心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他认为,学习语文不仅仅是学习一种工具,更是学习一种人生态度和情感表达。
他主张在语文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操,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情感的陶冶和心灵的启发。
3. 强调质疑精神和独立思考叶圣陶主张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他认为教育应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他强调在语文教育中要注重解释性阅读和批判性阅读,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质疑,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注重养成教育和素质教育叶圣陶提倡养成教育和素质教育,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品格,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在语文教育中,叶圣陶主张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文字习惯和阅读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人文素养,使他们具备健全的人格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5. 倡导以文育民,提倡“文学即教科书”叶圣陶倡导以文育民,提倡“文学即教科书”的理念,他认为文学是一切教育的起点,是最好的教材。
论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三重维度
论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三重维度罗杰斯(Carl R.Rogers)是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被誉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提出了一种独特的教育思想,即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这一思想以人的成长、发展和自我实现为中心,强调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需求和个性化发展,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和尊重。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三重维度包括:基本立场、教育原则和实践方法。
一、基本立场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立场是以人为本。
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具备成长和实现自我的潜能,教育的目标就是激发和引导学生的潜能。
在这一基本立场下,教育的核心是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发展,而不是教师的教育目标和要求。
教育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学习,按照自己的节奏和兴趣进行学习。
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和支持学生,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充分发展。
二、教育原则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教育原则是尊重和关怀。
尊重是指教育者对学生的平等态度和尊重学生的个人价值和权利。
教育者应该关怀学生的需求和情感,尊重学生的选择和决策。
教育者应该与学生建立起亲密、信任和尊重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纳的温暖。
在这种尊重和关怀的氛围下,学生才能够展开自己的兴趣和潜能,实现自我发展。
三、实践方法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实践方法主要包括无条件正面关注、高效的沟通和个体化的学习。
无条件正面关注是指教育者对学生持积极、接纳和关注的态度,不对学生进行评判和批评。
教育者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让学生感受到被听到和重视的重要性。
高效的沟通是指教育者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亲密和信任的沟通,通过倾听和理解学生的需求和情感,为学生提供支持和指导。
个体化的学习是指教育者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和步调进行学习。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三重维度包括基本立场、教育原则和实践方法。
以人为本是该教育思想的基本立场,强调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需求和个性化发展。
人本主义在教育中的应用
人本主义在教育中的应用一、什么是人本主义人本主义是将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变革的运动,它的理论建立在“发展潜能”的基础上,强调个人发展、发挥潜能、促进互助和尊重分享的概念。
另外,人本主义也强调对学生承担和责任的重要性,以培养独立思考和形成可行的成长策略。
二、人本主义在教育中的重要性1. 尊重自由:人本主义强调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积极的合作伙伴关系,它认为尊重学生的自由和独立思想是必要的。
2. 培养独立思想:人本主义教育重视学生分析问题、思考解决方案、负责任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支持学生建立个人能力并独立学习。
3. 激发创造力: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愿意探索、学习新知识。
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主观意见,以培养学生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思维能力。
4. 促进团队合作:人本主义体现了合作学习的核心理念,教师应鼓励学生建立一种有效的合作关系,促进大家一起参与,为解决新问题一起努力。
三、人本主义教育的作用1. 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人本主义教育让学习者感受到教室气氛的轻松愉悦,让思维灵活。
它也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避免学习者产生对教育的抵触心理。
2. 提高学习效率:人本主义教育力求用有关思想和方法,以帮助学生解决解决问题,积极思考,达到最优效果和尽可能高效地学习。
3. 给学生更多自主权:人本主义教育推行自治原则,教师赋予学生自主决定的权利。
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学习时间、速度,可以以自己的方式实现自己的目标。
四、应用有关方法1. 自主探究:使学生能够独立探究,根据自身能力来提出和解决问题,例如科学探究,思维练习等方法。
2. 导师制:大学生可以通过导师制,指导学生尝试新思路,认识新知识点,更好地将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
3. 开放的教学环境:推动学生参与社会,勇于冒险,让学生知道独立做事要有主见,并自己把握学习过程和成果,用开放的态度实现自我价值的实现。
五、结论人本主义在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鼓励团队合作、尊重他人权利、负责任和自主发展的能力。
人本主义道德教育思想述评
人本主义道德教育思想述评
人本主义是一种认识论,其中最光辉的斗士就是罗素。
在罗素的思想影响下,“人本主义
道德教育思想”逐步形成,其为基调是人们必须根据其内在价值观来衡量行为。
从这个意
义上来看,人本主义道德教育思想重视人本主义中个人的主观权利,主张开放式的思维教育,实现的是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
首先,这一理念强调人的个性。
个性可以称为“最重要的因素”,而个人的个性是强有力的。
它就像一种社会的引擎,它的存在和实现,使人的思想和行为得以发挥。
这也意味着儿童
要培养自我意识,特别是要发展并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同时考虑他人的看法、感受与想法以及对社会的责任,形成自己的观念规范与个人行为规范,以此来培养正
确的行为与思维模式。
其次,该理念强调人的多样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这是由每个人独特
的个体历程塑造而成的,而这种多样性,则使得社会变得更加活跃、生机勃勃,令人生活
得以更加完整丰富。
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因而,他们在教育中大都采用开放式的教
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由思维和独立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挥,将自己的思想融入课堂讨论和学习活动中,开启多渠道的学习体验,使学生的学习目标具有可操作性,也能更加深刻地了解道德问题和解决办法。
人本主义道德教育思想注重个体的奋斗与发展,它强调的是将内在的道德价值放在首位,
在个性的尊重和培养自觉无碍的思想下,探索和学习自由,以便实现健康发展,形成正确
的行为规范和思想规范。
在此基础上,提倡关注他人,要求儿童虽尊重自我,也要和他人
和睦相处,发展增强沟通和关系的品质,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马斯洛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㈠、自我实现的含义在心理学上,自我实现就是一个人力求变成他能变成的样子。
也就是说,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实于自己的本性。
自我实现的人“更真实地成为了他自己,更完美地实现了他的潜能,更接近于他的存在核心,成了更完善的人”。
自我实现有两层含义:一是完满人性的实现。
所谓完满人性,是指人类共性的潜能,包括友爱、合作、求知、审美、创浩等特性或潜能。
二是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
是指作为个体差异的个人潜能的自我实现。
所谓个人潜能是指个人未来可能发展的潜在能力,也就是个人特性。
自我实现有两个标准:①承认并表述了内部核心或自我实现,即那些天赋能力、潜能、完善的机能、人类和个人实质有效性的现实化;②他们全部意味着极少出现不健康、神经症(或神经官能症)、精神病、人类和个人基本能力的缩减或丧失。
自我实现者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健康型自我实现,这种人务实、能干,他们往往是实践家,而不是思想家。
另一种自我实现者是超越型自我实现,这种人具有强烈的内在体验,更关注精神生活,他们往往是一些思想家和理论家。
(二)、自我实现的三大理论支柱1.性善论性善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人性观。
马斯洛认为,人作为生物进化的产物,有高于一般动物的发展,人已成为富有社会性和创造性的动物,人性基本上是建设性的,破坏和侵犯行为是人的基本需要遭受挫折后而引起的。
因此,人性中具有成长和实现的倾向,人性是善的,至少是中性的。
2.潜能论潜能论(或机体潜能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价值观的表现。
所谓潜能就是指个人未来可能发展的潜在能力。
马斯洛认为任何有机体都有一种内在倾向,以便于维持和增强机体活动的方式,发展自身潜能。
潜能在每个人身上都有。
人除了有一般的生物潜能外,人还有特殊的心理潜能,这种心理潜能称之为似本能。
所谓似本能,就是指人类天生的但却是微弱的基本需要的本性,它极易被环境条件所改造。
也就是说,似本能的需要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人种遗传所决定的,但它们的表现和发展却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
似本能是人类的一种高级需要或冲动。
马斯洛认为绝大多数人都有友爱、合作、求知、审美、创造、公正、好奇等需要,这种需要不像生理需要那么强烈,但作为一种内在潜能,只要环境条件适当,它就有可能发展到可能达到的程度。
似本能是人所特有的。
它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似本能是人固有的趋势、内在本质、内在天性,或者说是人性的内核和集中表现;②似本能是一种类似于本能又不同于本能的东西;③似本能是人的一些潜能,但并不是最终实现物;④似本能本质上是人所特有的东西;⑤似本能一方面是一种非常微弱的本能,文化教育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其改变;⑥似本能的需要和理性是合作的而不是敌对的;⑦似本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⑧似本能的需要是人性发展的内在依据。
因此教育和社会影响对人发展的关系重大。
3.动机论动机论也称需要层次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动力观。
马斯洛认为,动机是人类生存和成长的内在动力。
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最根本的心理基础。
人类的似本能的基本需要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人种遗传决定的,但它们的表现和发展却是后天的。
与它们有关的行为、能力等则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
性善论和潜能论规定了动机论或需要层次论的性质、导向和发展的可能性,而需要层次论提供了性善论的具体内涵与潜能发展的动力。
(三)、需要层次论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成长需要(知的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坚定不移地主张人类有一些本能化的需要。
这种内在的需要,即使有其生物学基础,也很微弱,很容易被压抑、埋没或永久地扼杀。
人类再也不具有动物意义上的本能,人类所保留的一切仅是本能的残迹,这些残迹是微弱的、稀薄的,通过学习,文化期望、恐惧、指责等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它们埋没。
人类所有的需要都已本能化了,但各种需要强度是不同的。
这些强度不同的本能化需要,马斯洛假设它们以层梯(或称层次)形式分布,位于层梯底部的需要比上面的需要更为有力、更为强烈,与动物所拥有的需要更相类似;位于层梯上部的需要却是为人类所特有的。
马斯洛对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之间的差异作了概括:(1)越是高级的需要,在进化过程中出现得越迟。
(2)在个体发展中,高级需要出现得相对晚一些,一般到中年这类需要才会产生。
(3)高级需要与生存的关系不如低级需要来得那么密切,满足其冲动并不十分迫切。
(4)虽然高级需要与生存没有直接关系,但它们的满足是更值得追求的,因为满足这类需要能引出更深刻的幸福体验,达到精神安宁和内在生活的充实。
(5)高级需要的出现和满足,比低级需要的出现和满足要求更多的先行条件,要求更好的环境。
每一个人都沿着需要层梯向上攀登,在满足了某个层次中的某些有代表性的需要后,他就可能向下一个更高的需要层次前进。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机体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这种不平衡状态包括生理和心理的不平衡。
1、基本需要:是指个体不可缺少的普遍的生理和社会需求。
这种需要是人类所共有的,不因社会的变迁而发生改变,被称为匮乏需求或缺失需要,简称D—需求。
一个特性如果符合下述情况可视为一种基本需要:①缺少它引起疾病;②有了它免于疾病;③恢复它治愈疾病;④在某种非常复杂的、自由选择的情况下,丧失它的人宁愿寻求它,而不是寻求其他的满足;⑤在一个健康人身上,它处于静止的、低潮的或不起作用的准状态中。
人的基本需要包括:①生理需要:指维持生存及延续种族的需求,是人各种需要中最原始、最基本、最需优先满足的一种需要,它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如吃、喝、睡、性、排泄。
生理需要如果不能有起码的满足,它就会完全地支配这个人的活动。
马斯洛认为生理需要虽然重要,也应该予以关注,但现在心理学已经过分地强调了生理需要在现代社会中决定人们行为的重要性。
对大多数人来说,这类需要容易满足,关键在于满足它们之后将会发生什么情况。
另外也不能认为在个体从第一层次的需要中解脱出来,应付第二层次的需要以前,必须满足第一层次中的所有需要。
一个人可能是周期性地处于饥渴之中,但只要他的生命不为饥渴控制,他就仍然会有更高级的需要。
②安全需要:指希求受保护与免于遭威胁从而获得安全感的需求。
这类需要有:住宅、工作场地、秩序、安全感、可预言性。
当生理需要达到满足之后,安全需要就会作为支配动机而出现。
诸如困难求人帮助、职业希求保障、病痛希求医治等。
处于这一层次中的人,首要目标是减少生活中的不确定性。
儿童需要有依靠的和确定的生活常规。
生活比较固定、有规律,对未来有计划的家庭环境,对儿童的成长十分有利。
不然儿童就会出现焦虑不安、失去信赖、寻求安定等行为。
如果父母对儿童仅做到不予束缚和限制,这种教养方式并未满足儿童的安全需要。
父母吵架不和,家庭分离、离婚,众多的意外事件的干扰,都给儿童造成不安定、不可预测和不安全感,影响他们的健全发展。
③归属与爱的需要:指被人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支持等需求,这是个人对友伴、家庭的需要,对受到组织、团体认同的需要。
例如,希望归属于某个团体、希望有知心朋友、友爱等。
在前二类需要基本满足前提下,个人开始受交往需要的驱使,即从属和爱需要。
马斯洛认为成熟的爱是两人之间的健康亲密关系,即彼此关心、尊敬和信任,可见性与爱不同义。
人类需要爱,也需要得到爱。
这类需要不能满足时,人会感到孤独,空虚。
④尊重的需要:指获取并维护个人自尊心的一切需求,它包括两个内涵:一是自尊,二是受到别人尊重,如得到关心、承认、赏识、赞许、支持和拥护等。
自尊可使人产生自信、自强、自足等情感;受别人尊重可以产生认可、威信、地位等情感。
这两类情感一般都来自个人从事于有益于社会的活动。
因此尊重是努力的结果,是赢得的。
健康的自尊来自别人对他的尊敬,而不是靠名声、地位和吹虚谄媚。
2、成长需要:成长需要是指个体自身的健康和自我实现趋向所激励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人最初因一系列基本需要而产生动力;当这些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人就会走向更高层次,会产生更高级的需要。
由于这种需要是在基本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高层次的心理需要,故又称超越性需要、存在需要或存在价值,简称B—需要(B-need)。
成长需要有以下五个特点:①从对待动机的态度来看,成长需要者均采取积极、欢迎和认可的态度。
②从满足需要的效果来看,成长需要会产生正效应,增进动机强度、身心健康和人生乐趣。
③从它与环境的关系来看,成长需要较少依赖于环境和他人的给予。
④从它与自我的关系来看,成长需要往往不以自我而以问题为中心。
⑤从它与基本需要的区别来看,成长需要具有较大的个别差异。
成长的需要包括:①认识与理解的欲望,也称知的需要,指个体对人对己对事物的好奇心,如探索、试验、阅读、询问等;②美的需要,指对美好事物欣赏的需求,如希望事物有秩序、有结构等心理上的需求;③自我实现的需要,指个人所有理想全部实现的需求,或者说实现了人自己。
自我实现的需要位于需要层梯之颠,这类人为数不多,但这类需要并非必须在重大发明和艺术创造的形式下才能实现。
勤奋的学生、负责的教师、努力工作的工人、照顾儿童或管理家务者等,都可尽好而为之,进而实现潜能。
可见自我实现的特殊形式可因人而异。
(四)、自我实现者的特征马斯洛认为:“一个人能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
”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征:(1)准确和充分的认知现实。
自我实现者能够面对现实采取客观的态度,真实地看待现实,不在知觉中掺杂自己的愿望和需要或带有防御性色彩,因此能有效地预见未来。
他们对外界的观察极为客观并能保持适合的、融洽的关系。
这种非凡的知觉特点也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包括从事的工作、文娱、音乐、哲学等等。
或者说,他们对世界的知觉以较完善的生命认知(即B—认知)为代表,而不是以需要定向的认知或缺陷认知(即D—认如)为代表。
(2)悦纳自己、他人和周围世界。
自我实现者知己之长,也知己之短,对外界事物他们更多地采取宽容的态度,不护短,宽容别人等,他们承认在每一事物中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他们没有否定任何人或任何事物的消极需要,更能忍受事物的真面目。
他们也能把心身现象看成自然的一部分而乐意承受,如对饮食、睡眠、怀孕、生育、衰老等不觉得苦恼。
(3) 自发性、单纯性和自然性。
自我实现者自然而真实地表露自己的情绪、感情和思想,而不矫揉造作,也不落俗套,他们感到什么,就要说什么,做什么,不隐藏于假面具之后,不模仿社会角色行为,忠实于自身。
(4)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而是以问题为中心。
具有高度的使命感和强烈的工作责任心,遇事认真负责,将自己的一切献给事业。
自我实现者典型特征是献身于某种任务、事业或使命,并能全力以赴;与在非自我实现者的自我中心的特征形成鲜明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