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概念转变教学理论研讨

合集下载

4.3 概念转变理论

4.3 概念转变理论

第四章生物学教育有关的学习和教学理论第三节概念转变理论概念转变理论试图理解和解释先前概念如何转变为科学概念的理论。

1982年,美国康乃尔大学教育系的鄱斯纳等四位教授在《科学教育》杂志第66卷第2期上联名发表了《科学概念的顺应:建立概念转变理论》一文,提出了著名的概念转变模型,对概念转变的条件以及个体的知识经验背景对概念转变的影响提出了自己的解释。

该理论认为,一个人原来的概念要发生顺应需要满足四个条件:1、对现有概念的不满2、新概念的可理解性3、新概念的合理性4、新概念的有效性概念生态鄱斯纳等人认为,个体对新概念的接受会受到其现有的其他概念的影响,他们把影响概念转变的个体的经验背景称为“概念生态”,它具体包括:(1)反例:某概念所无法解释的事例。

(2)类比与比喻:这可以帮助学习者在新旧经验间建立联系,使新概念更易理解。

(3)认识论信念:什么样的理论才是成功的理论?一般情况如何,具体到某学科又怎样?影响概念转变的个体的经验背景称为“概念生态”。

它具体包括:概念生态(4)形而上学的信念与观点:(5)其他领域的知识。

(6)与新概念相对立的概念。

(1)反例(2)类比与比喻(3)认识论信念针对概念转变理论的批评(1)不要只看到概念内容的改变而忽视了学习者的认识方法上的改变,学生的错误概念往往是与他们认识世界的直觉经验方法相联系的。

(2)不要用纯认知的观点来解释概念转变过程,应该看到动机的、态度的影响。

针对概念转变理论的批评(3)不要过于强调儿童日常经验中的核心信念对具体概念的限制,概念转变常常并不是随核心信念的改变而整个地改头换面,而是一个一个地进行的,这与科学理论的革命不同。

(4)一个概念的转变并不一定是一步完成,最初的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有一段过渡,这个过程是渐进的,有时两种概念同时都在使用,或者是把原有概念和科学概念柔和成新的混合概念。

针对以上批评,鄱斯纳等曾与1992年对此理论作了一些修改。

针对批评进行的修改(1)把将要发生转变的概念本身也看成是概念生态的一个组成部分,以体现某个具体概念与个体的经验背景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强调概念生态本身不是静止的,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具体概念的改变也会对基本概念产生重要影响。

基于科学史“促胰液素的发现”的概念转变教学实践及价值分析

基于科学史“促胰液素的发现”的概念转变教学实践及价值分析

基于科学史“促胰液素的发现”的概念转变教学实践及价值分析概念转变教学落实于个体对概念的科学理解研究,作为当前国际概念转变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正逐渐引起教师的关注。

本文基于科学史“促胰液素的发现”的概念转变教学实践,分析了概念转变教学在培育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上的价值:理解科学发展样态,凝聚科学观念,训练高阶思维。

标签:概念转变科学史生物学核心素养一、概念转变教学概念转变是个体认知冲突的引发和解决的过程,具体表现为个体已有的前认知概念或体系受到与其不一致的新知识的影响而发生重大改变,由相异构想(又称“迷思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变的过程。

概念转变包括两种形式。

一是同化,当新概念与学习者原有经验一致时,概念转变以完善丰富原有概念的方式进行。

二是顺应,当新概念与学习者头脑中的原有认知结构发生冲突时,概念转变起到调整和改造原有概念的作用。

叶剑强指出,概念转变教学落实于个体对概念的科学理解研究是当前国际概念转变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

由于概念转变与科学界对自然科学的认知发展具体高度的契合,因此概念转变的文本编写和教学也是当今国际科学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如图1)。

国内概念转变文本的编写及概念转变教学起步相对较晚。

多数研究者编写的文本依次包括5个环节:①设置思考题,激发相异构想;②展示相异构想;③解释相异构想的不合理;④展示科学概念;⑤提供新的问题情境。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概念转变教学步骤允许有变式。

二、基于科学史的概念转变教学实践作为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生物学具有其独特的理科属性和育人价值,即呈现生命科学的本质与规律,着力于其应用与发展。

科学史不仅记录了人类认识科学、发展科学的探究历程,而且包含了阐述科学本质和形成科学哲学的历史观念,因此科学史很好地呈现了生物学学科知识和知识生境之间的关系以及生命科学螺旋式发展的样态。

基于科学史编写概念转变文本并付诸教学实践,能有效实现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真正理解和内化,提升学科素养。

大概念教学讲座心得体会

大概念教学讲座心得体会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由我国著名教育专家主讲的“大概念教学”讲座,受益匪浅。

此次讲座深入浅出地解析了大概念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使我深刻认识到大概念教学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以下是我对此次讲座的心得体会。

首先,讲座让我明白了大概念教学的核心思想。

大概念教学是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通过大概念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其次,讲座让我认识到了大概念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

专家结合实际案例,详细阐述了如何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等方面入手,实施大概念教学。

以下是我总结的几点关键点:1. 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科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确保教学活动围绕目标展开。

2. 整合教学内容:教师应关注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知识点进行整合,形成大概念。

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发现和归纳知识之间的规律。

3. 创设教学情境: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5. 注重评价与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通过评价和反思不断优化教学过程。

通过此次讲座,我对大概念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悟:1. 大概念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实施大概念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还培养了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核心素养。

2. 大概念教学有助于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应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3. 大概念教学有助于构建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

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总之,大概念教学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将积极学习大概念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概念转变的科学教学模式

概念转变的科学教学模式

5E教学模式学习环教学模式
投入(Engagement,E1):这时期的教导模式完全模仿学习的任务( learning task)。以活动或问题引起学生参 与学习,帮助学生连结所知的和能做的事。 探讨(Exploration,E2):这时期的教学模式提供学生鉴定及发展目前的概念、过程和技巧的共同经验基础。学 生从合作活动来探讨概念,并在老师的引导下澄清主要的概念和技能。 解释(Explanation,E3):这时期提供学生能以言语传达他们对概念的了解或示范他们对投入及探讨经验的技巧 与行为。学生解释他们所学习的概念和学习的过程,教帅猃消子土的了解和判断新概念与知识。 精致化(Elaboration,E4) :这时期的教学模式要对学生概念了解上予以挑战及延伸,并且提供字生验证预期的 这的应行为的机会。激发学生应用所字的概念,建构自己概念的了解,拓展知识和技能。 评价(Evaluation,E5) :这时期是鼓励学生评价他们的了解程度及能力。
• 准备阶段:教师要确定学生的观点,并加以分类,找出科学上及科学史上的观点,考虑可导致放弃旧观点 的证据。
• 聚集阶段:教师建立适当的情境,诱发学生动机的经验,然后介入,提出针对学生个人的开放式问题,根 据学生的回答加以解释并阐述学生的观点。学生则运用熟悉用来探索有关概念的器材,思考所观察的现 象,提出和要学习概念有关的问题,并加以描述和澄清自己在这概念上的观点。
学习环教学模式
探索阶段:教师设计问题、任务或活动让学生参与,作为学习一特定概念与相关主题的基础,也给予学生机会 去发表对该学科主题的先前知识,且使教师有机会去解释并改变学生对自然界不正确的观点,发展正确的 知识。 名词引介阶段:学生由探索阶段获得的资料,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讨论并比较预期结果与探索的实际发现藉 此机会促使学生思考预期结果与实际观念不符合的原因而达到新的理解,进而发现该课所预期的主要概念, 当概念自学生的讨论中浮现时,教师才可叙述之并进而介绍与概念相关的专有名词,同时帮助学生厘清思 考模式并澄清目标概念。 概念应用阶段:教师提供一个新的、学生不熟悉的活动来强化学生在第二阶段所学习的概念,使能运用于新 的情境之可能性,并增加对理论与模型进一步的了解。

概念转变教学的基本理论依据和有效策略以高中化学为例

概念转变教学的基本理论依据和有效策略以高中化学为例

概念转变教学的基本理论依据和有效策略以高中化学为例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概念转变教学的基本理论依据以及其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有效策略。

概念转变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旨在帮助学生从错误或片面的概念理解转变为全面而准确的理解。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转变教学尤为重要,因为化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科学,涉及大量抽象和复杂的概念。

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概念转变教学的理论依据,以及探索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的有效策略,我们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本文将首先介绍概念转变教学的基本理论依据,包括认知冲突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然后结合高中化学教学的具体案例,探讨实施概念转变教学的有效策略,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概念转变教学的基本理论依据概念转变教学是建立在现代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以及科学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上的。

其核心思想源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波斯纳的概念转变模型。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个体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他认为,认知发展是通过适应机制实现的,包括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

同化是将新信息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而顺应则是当新信息与已有认知结构发生冲突时,个体调整或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新信息。

概念转变教学借鉴了皮亚杰的理论,强调在化学教学中应通过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进学生的概念转变和认知发展。

波斯纳的概念转变模型则提供了概念转变的具体过程和策略。

他认为,概念转变需要经历四个阶段:一是学生对原有概念的认同和理解;二是学生遇到与原有概念相冲突的新信息;三是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并进行概念重构;四是学生形成新的概念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概念转变教学强调教师应该通过设计具有认知冲突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经历这四个阶段,从而实现概念的转变和深化。

概念转变教学还借鉴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元认知理论等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

概念转变理论

概念转变理论

二)降低或提高概念的地位
• 一个概念的地位表示拥有这一概念的人了解它、 接受它和感到它有用的程度 • 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降低某一概念地位时,要考 虑学生的具体情况,除针对本概念外,还要考虑 概念生态,使学生对原有概念产生不满 • 教学活动中降低概念地位和提高概念地位可以同 时进行。
小结
• 概念转变理论就是试图理解和解释先前概念是如 何转变为科学概念的理论。 • 概念转变满足的四个条件:对现有概念的不满、 新概念的可理解性、新概念的合理性、新概念的 有效性。 • 概念生态包括:反例、类比和比喻、认识论信念、 形而上学的信念与观点、其他领域的知识、与新 概念相对立的概念 • 为转变概念而教两项指导原则:(一)学生和教 师的观念要明确的成为课堂话语的一部分,(二) 降低或提高概念的地位
概念转变理论和生物学教学——为转变概念 而教
(一)学生和教师的观念要明确的成为课堂话语
的一部分
(二)降低或提高概念的地位
一)学生和教师的观念要明确的成 为课堂话语的一部分
• 在为概念转变而教的课堂上,与通常的课堂教学 实践完全不同的是:教师需要使学生的观点也明 确成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这一做法承认:现有 的知识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 • 与传统科学教学不同的第二点是,学生的观点应 当与教师的观点同样地被考虑。这样做,学生就 会认识到某一观点的权威来源不应是教师无可怀 疑的权力地位,而是以明确陈述的和经过讨论的 证据为标准的 • 课堂上引出学生观点的方法:教学前的测验、课 堂讨论及画概念图等
合理?嗯,是真的!
新概念的有效性
• 个体应看到型概念对自己的价值,它能解决其他 途径所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且能像个体展示出新 的可能和方向,具有启发意义。有效性意味着个 体把它看做是解释某问题的更好的途径。概念的 可理解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之间密切相关,其严 格程度逐级上升,人对概念有一定的理解是看到 概念的合理性的前提,而看到概念的合理性又是 意识到其有效性的前提。

基于建构主义的概念转变学习理论

基于建构主义的概念转变学习理论

基于建构主义的概念转变学习理论在科学教学中,面对学生的错误概念对科学学习的影响,如何使学生抛弃错误概念形成科学概念呢?20世纪80年代西方科学教育工作者(如Posner, 1982)根据建构主义思想提出了概念转变学习理论(theory of conceptual change learning)。

概念转变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就是学生原有观念改变、发展和重建的过程,就是学习者由前科学概念(pre-science conception)向科学概念的转变过程。

概念转变或概念变化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新知识的纳入补充了现有的知识,通过累积的方式使这些知识发生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新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基本是一致的。

二是新获得的信息与原有信念、假定或有关理解之间存在着冲突,因而要对对立的理解作出调整。

概念转变主要就是针对后一种情况,即个体在面临与原有经验不一致的信息时,对原有的理解、解释作出的调整、改造,可以说,概念转变是新旧经验相互作用的集中体现,是新经验对原有经验的改造。

概念转变学习理论主要包括概念转变学习的途径、机制和条件等内容。

1.概念转变学习的途径概念转变学习观认为,概念学习就是学生原有概念的改变、发展和重建过程,就是学习者的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过程。

这种转变有两种不同的途径:一种是通过充实途径。

最一般的概念改变类型称之为“充实”(enrichment),这是指在现存的概念结构中概念的增加或删除。

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的大量知识充实着他们原已拥有的知识。

充实的另一种形式是包括对现存概念结构的区分、合并以及增加层级组织。

充实的途径涉及到原有概念结构的量的扩展(enlargement),是一条“进化”的、连续的途径,其概念转变开始于同科学概念一致的学生原有的概念结构或是对学生的概念重新解释;另一种是通过重建途径。

“重建”(restructuring)意味着创造新结构,这种新结构的建构或者为了解释老的信息,或者为了说明新信息。

概念不相容原理及其对儿童科学概念转变的启示例谈

概念不相容原理及其对儿童科学概念转变的启示例谈

概念不相容原理及其对儿童科学概念转变的启示例谈作者:邵锋星来源:《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2年第11期所谓概念转变,是指学生原有概念改变、发展和重建,由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过程。

有关概念转变学习理论大都来自建构主义思想。

近年来,以促进学生概念转变为目标的科学教学探索,成为科学教育研究和实践中最重要的领域之一。

然而,从当前情况看,概念转变教学的实践效果并不理想,即使是科学教育发展较早的美国,大量研究结果也表明科学教学没有很好地促进学生对科学概念的掌握。

本文拟对传统概念转变学习在理论和实践的困境分析的同时,详细介绍概念不相容原理及其对概念转变教学的启示。

一、概念转变学习在理论与实践的困境概念是思维最基本的形式,也是构成知识的最基本成分。

许多研究者认为科学学习是科学概念的发展或转变,而不是一些孤立信息的增加。

由此,研究者提出了诸多概念教学模型,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波斯纳等人从认识论角度提出的概念转变模型,还有奥斯本等人基于认知心理学视角提出的概念教学模型。

波斯纳等人从认识论角度提出概念转变模型。

该理论首先将科学学习过程看作学生原有概念的发展、修正或转变的过程,并试图解决以下两个问题:①原有的概念及其结构的什么特征控制了对新概念的选择?②学习者头脑中的概念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被另外一种概念取代?并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概念转变”的四个条件:①人们除非感受到自己的概念不具有功能性,否则不会改变所思考的概念,即学习者必须对原有概念感到不满意。

②学习者必须能理解新的概念。

新概念通常不是反直觉,就是不可理解,所以难以形成概念转变,因此新概念必须是可理解的才能进行概念转变。

③新概念必须是合理的,学生能相信新概念的真实性。

④新概念必须有效,是解决某些问题的更好途径。

根据波斯纳的观点,如果满足以上四个条件,学生就会发生概念转变。

奥斯本等人提出,促使学生发生概念转变的教学分四个阶段组成:①准备阶段:教师要理解科学家、学生以及自己对新概念的观点,其中对学生前概念的了解是重点;②关键阶段:创设真实的生活情景,促使学生理解新概念;③质疑阶段:鼓励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让学生相互质疑、辩论、交流、研讨;④应用阶段:提供各种情景让学生应用新概念。

建构主义理论常用的四种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理论常用的四种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理论常用的四种教学模式【说明】本文节选自苏州大学项永芳的硕士论文《建构主义视野下教学情境的设计与实践之研究——以高等数学为例》,较为系统的介绍了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提出的四种教学模式,尤其就是文中不但有四种模式的理论依据,还有四种模式运用的步骤,对教学实践具有很强指导意义。

【正文】根据情境认知与其她的理论,学者们开发出了多种教学模式。

这里我们重点介绍以下四种教学模式:观念转变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模式、随机进入教学模式与抛锚式教学模式。

1 观念转变教学模式(Conceptual Change Learning Model)学生在学习知识之前,头脑中已经存在了一些来自于生活经验的对知识的直觉认知。

其中,有些理解与知识概念基本一致,但就是有些理解与知识概念相违背,它们被称为“错误概念(mis-conception)”或“相异概念(alternative concept)”。

观念转变指个体由于受到与个体原有某种知识经验不一致的新经验的影响而发生的重大改变。

对观念转变的研究始于20 世纪70 年代,从80 年代起,研究成果开始涌现。

1982 年,康奈尔大学的Posner、Strike、Hewson、Gertzog四位教授提出了观念转变模型(conceptual change model,简称CCM),大大推动了观念转变的研究与教学。

“观念转变学习”教学模式就是西方科学教学研究者们在观念转变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所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

(1)观念转变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观念转变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就是学习主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建构新知识的过程。

在学生接受新知识与经验之前,她们头脑中就对一些数学问题与现象有自己的瞧法与理解,并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她们独特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定势就造成了学生一些教学前错误概念的形成,学者们认为这些概念包括替代概念(Alternative Conception)与前概念(Pre-conception)。

“为概念转变而教”行动研究

“为概念转变而教”行动研究

“为概念转变而教”行动研究一、问题的提出又从高一开始了。

一如既往的收学生周记,半学期后,几篇学生的周记将我从良好的自我感觉中惊醒,让我再次审视自己的教学。

“我愿意舍弃自己的所有空余时间来完成当天的作业,但是原因出在自己许多知识都没弄明白,对一道题也许不会做,即使会做,所做的时间也会比别人多一半,这样使自己自暴自弃,有时宁愿去抄,也不愿独立思考。

就因为这样,我开始害怕每天的开始,害怕每一位老师,更害怕每一次考试。

每当想到自己的成绩,我的内心只有恐惧、担心和害怕,对三年之后的高考更是畏惧无比。

怀着美好的大学梦我们进入了高中,而现在,现实与理想却存在着极大的反差,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是放弃,还是坚持?”“回想一两个星期以来,每天几乎都在忙碌中度过,总是为了作业让自己喘不过气来,心情也因此变得焦躁不安,什么都不想做去又不得不做,仿佛一不小心就会摔得很惨。

”我在想,什么样的教学,能让一个个聪明、阳光、充满希望和憧憬的孩子经过几周的教学就变成了这样?我在想,什么样的教学,让物理这门充满了智慧与乐趣的学科变成了让学生怀疑自己智商的罪魁祸首?我在想,这样的教学,最终是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对物理、对科学、对知识、对学习将是什么态度?问题出在哪里?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努力的同学,却总出现上课认真听、课堂也能听懂,课下却总是做不起,甚至有时完全不知该如何用物理知识去思考的现象呢?我们老师从教学的角度可以给他们提供什么样的帮助呢?许多物理学家、物理教育家、物理教育研究者都告诉我们“物理教育,究其实质而言,就是使受教育者真正掌握物理概念及其规律,并能运用物理定律、公式解决日常实际问题,掌握和理解基本概念是学好物理迈进自然知识殿堂的起点,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目标”1,“物理概念的形成,就是物理问题的解决过程”2(这里的“概念”与心理学的一般的狭义理解不同,它是指关于某一对象的观点、看法)。

我想,答案应该就在这里,物理教学应该是“为概念转变而教”!二、研究综述北师大的郭玉英教授利用美国Hestenes 等人发明的PCI(Force concept inventory)对北京的高一学生进行了上课前后的力学概念测量,得到了令人惊讶的结果,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不论对好学生还是差学生,前测后测各题正确率没有明显变化。

谈小学生前概念转变策略

谈小学生前概念转变策略

谈小学生前概念转变策略学生在学习科学概念之前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对这些概念大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已经有了自己的思维方式。

这种已有的认识和了解即为科学学习中的前概念。

前概念对学生的科学学习影响极大,有的科学概念即使教师讲过好多遍,学生仍弄不清楚。

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应研究前概念的特征,重建学生的原有知识,使得教学有的放矢,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一、前概念的特征1、广泛性。

前概念所涉及的科学内容十分广泛,大多来自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只是凭借感官对现象进行一些直观的解释,这些解释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的水平上,缺乏严格的推理和实验验证。

如关于浮力,学生会认为沉的物体不受到浮力的作用;关于简单电路,会认为串联电路各处的电流大小不同。

2、顽固性。

学生的前概念往往存在于一定的认知框架或体系中,是长期积累形成的,教师很难通过一两个实验来改变学生的错误认识。

,使学生学习了科学概念之后,仍会受前概念的影响。

如四上科学“溶解”单元中,关于“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这个问题,即使在进行教学后,仍有一些学生认为面粉有一部分在水中溶解了。

可见,要改变学生的前概念,教师不仅要花大力气还要肯动脑筋。

3、隐蔽性。

前概念是潜移默化形成的,以潜在的形式存在,平时并不表现出来,同时前概念还有一种思维惯性,学生自己也很难发现。

而在教学新的科学概念时,学生马上就会联想到他们头脑中的前概念,当学生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科学现象或问题时,前概念就会马上表现出来。

二、前概念转变策略前概念是科学探究的起点,教学中要珍视儿童的前科学概念,从儿童的“所在位置”出发,把一个概念的形成过程设计成学生能较自主、有兴趣的学习过程,促使其在前概念的基础上加以分析和重组,摒弃不正确的认识和经验,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发展科学素养。

1、合理设计活动,引发认知冲突,在冲突中引导转变。

“认知冲突”是学生产生学习需要的诱因。

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能揭示前概念不合理的实验,造成认知冲突,然后进行各种建构活动,通过观察、实验验证,不断寻找证据,让学生重组、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

概念转变教学理论初探

概念转变教学理论初探

概念转变教学理论初探一、文献综述1、国外概念转变研究现状通过对国外概念转变的文献进行梳理和研究,总结出国外对概念转变的研究主要包括了概念转变理论、概念转变途径、心理过程机制和教学策略等几个方面。

概念转变的研究最早起源于国外,1972 年,波斯纳教授在《科学教育》(science education)一书中提出概念转变策略,书中提出即概念转变需要通过同化和调适两个步骤来实现[1]。

在概念转变策略方面,1982 年,Nussbaum和 Novick 提出了 NN 三步教学模式,包括探究错误概念、引发和解决认知冲突三个步骤[2];1989 年,Oldham 和 Drever提出了 DO 五步教学模式,包括导入、应用、定向、重组和反省五个步骤[3]。

1992年,Strike和 Posner 提出了以认知冲突为主的概念转变策略[4];1994 年,Chi 和 Roscoe 等学者认为概念转变是一个概念再分配的过程,观念转变就是纠正原有的错误观念的过程[5];P.H. Scott 提出基于学习者的前概念,运用类比进行拓展、比较的教学策略[6]。

Ceren Tekkaya发现概念图和概念转变理论能较好的转变迷思概念,形成科学概念[7]。

研究表明,人们在积极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概念转变的有效性,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概念的本质。

在概念转变机制方面,第一是认知冲突理论,第二是类比理论,第三是学习认识论[8]。

皮亚杰基于概念转变提出了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的概念[9]。

Chi提出了基于本体论的类别归属[10],Pintrich 提出概念转变要将动机、情境因素纳入概念转变的研究当中[11]。

综上所述,目前国外关于概念转变的研究比较成熟,在实践研究中主要以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研究为主,中小学阶段的教学研究相对较少。

2、国内概念转变研究现状我国直到 20 世纪末才开始对概念转变进行相关的研究。

我国学者首先在国外研究了翻译学习的相关理论,逐渐过渡到实践阶段,基于理论视角提出了很多概念转变策略并开展实践研究。

因“迷”而“思”:从迷思概念到科学概念的转化策略

因“迷”而“思”:从迷思概念到科学概念的转化策略

77 2023 . 9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研 究/探 索 荩 学科教研
YANJIU TANSUO
易忽视对其他感觉器官的应用,如忽视声响、忽视用手感 受温度的变化等。 这时教师要对观察的方式以及有效性做 出指导,这样的观察也就更加深入、更有效果。
研 究/探 索 荩 学科教研
YANJIU TANSUO
因“迷”而“思”:从迷思概念到科学概念的转化策略
江苏省苏州市枫桥中心小学 韩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杰
摘 要:迷思概念是指学生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偏差、混淆或错误,对学生科学知识的掌握具有负面影响。 学 生生活经验混杂、相近概念混淆、教材顺序混乱是迷思概念的主要成因。 在理论层面,教师要通过重整认知、聚焦 情境、依托实验等方法消除迷思概念;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采用包括 POE 在内的多种策略破除迷思概念,实现从 迷思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化。
76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23 . 9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学科教研 荨 研 究/探 索
YANJIU TANSUO
碍新概念的建立。 例如,在学习“溶解”的概念时,学生受到 之前学习过的冰融化现象的干扰, 常常将两者混为一谈。 正因为他们既没有正确理解“融化”的概念,又没有在观察 中辨析出“融化”“溶解”两种现象的区别,相近概念的混淆 影响了新概念的理解与生成。
关联、与真实世界的关联等方面做出引导,建立知识的结 构性。 例如,在复习“沉浮现象”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重 力浮力、密度、排水量等多个角度来分析,而不是割裂地看 待,以此加深对浮力概念全局的理解。

教学中前概念的探查及转变策略研究

教学中前概念的探查及转变策略研究

教学中前概念的探查及转变策略研究
教学中前概念的探查及转变策略研究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之前已经形成的错误概念(前概念)需要被发现和纠正的过程。

这一研究领域的目的是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并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将其转变为正确的概念。

在这个研究领域中,常用的方法包括诊断性评估、教学实验和个案研究等。

通过这些方法,教师可以发现学生的前概念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然后,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策略来转变学生的前概念,如概念图、案例分析、实验等。

在转变学生的前概念时,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策略:首先,要与学生进行积极的对话和互动,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思维方式;其次,要提供大量的实例和案例来支持正确概念的建立;此外,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讨论,帮助他们发现错误并寻找解决方法;最后,要注重评估和反馈,及时发现学生的进展和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总之,教学中前概念的探查及转变策略研究对于教师来说非常重要。

它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误区,并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

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促进他们的深度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科学概念转变教学的理论和策略教材

科学概念转变教学的理论和策略教材
专题一 概念转变的依据:前概念
目录
前概念与迷思概念
概念转变的教学模式
1
2
3
概念转变的含义, 转变的条件、方式和途径
一、前概念与迷思概念
(一)前概念(preconception)
1. 学生在学习前就存在着对科学事件的个人认识 2. 学生的个人认识是其知识框架的一部分,是学习新知识、
解决新问题的基础 3. 学生的前概念虽然可能是错误的,但对于解决日常问题
1.2 迷思概念的特征(个人性)
裘维钰(1995)综合了Driver等人的看法,认为迷 思概念具有个人性,学生以自己的方法来内化他们的 经验,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而这些个人的想法会影 响获得信息的方法。
邱弘毅(1998)认为有些迷思概念是个别的、是 个人所独特拥有的。
1.3 迷思概念的特征(顽固性)
1.2 迷思概念的特征(个人性)
Driver等人曾指出迷思概念有个人性(personal), 个人遭遇相同的事件,接受相同内容的教学,个体会产 生不同的解释,以自己的方式来内化经验,建构出自己 的定义。
钟圣校指出,许多迷思概念是相当特别的,属个人 特有,是学生将信息内化,用自己的经验来建构事物的 意义。
1.5 迷思概念的特征(普遍性)
Fisher(1975)的研究也指出,单一或少数的迷思概 念具有普遍性。
Wandersee等人(1994)认为,学习者带进正式科 学课程的迷思概念跨越年龄、能力、性别和文化藩篱。
1.5 迷思概念的特征(普遍性)
郭重吉(1989)综合各学者关于迷思概念的看法, 认为,迷思概念具有同时存在不同个体的普遍性。
1.6 迷思概念的特征(历史相似性)
郭重吉(1989)认为,迷思概念可能是在同一领域 中,早期所能被接受的想法。

儿童前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研究

儿童前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研究

价学 生 的科 学 素 质 提升 情 况 。基 于此 , 我 们 在实 际 教 甚 至 应 该 进 行 鼓励 。 正如 爱 因斯 坦 所 说 : “ 提 出一 个
总 的方 向性 问 题不 难 确定 , 但 在 实 际 的教 学 中 困
难 是层 出不 穷 的 。

出新 的 问题 、 新 的可 能性 、 从 新 的角 度 去看 旧的 问题 , 都 需 要 有创 造 性 的想 象力 , 而 且标 志 着科 学 的 真正 进 步。 ” 所 以说 , 学 生在 课 堂 中精 彩 观念 的诞生 往 往是 他
学” 和“ 真实 的科学 探 究 活 动 ” 毕 竟有 所 区别 。课 堂教 学 受到时 间、 地点 、 器材 、 教 学 目标 等 多 种 因素 的 限
走” , 丧 失 了课 堂 的原 始 目标 。因 此 , 正 确处 理 “ 复杂 ” 级 记 录单 ” 和“ 科学 记录本 ” 的作 用 就 显 得 意 义 重 大 了, 我们 用 这些 记 录 性 的载 体来 承 载“ 复杂” 的课 堂 生
学科 和 知识 的复 杂性 。在科 学 课 堂教 学 中 , 教 师要 掌 握 住一 定 的分 寸 , 对 于学 生呈 现 出的“ 前 概念 ” 或 者 其 他 的“ 课 堂 衍 生 观念 ” , 都应 该 持 肯 定 和 接 纳 的态 度 ,
问题往 往 比解 决 一 个 问题 更 重要 , 因为解 决 一个 问题 也 许 仅 仅 是 一 个 教 学 上 或 实 验上 的技 能 而 已 。而 提
成 精华 , 是 再 合适 不过 了 。
制, 我 们 要 想顺 利地 在 4 0 分 钟 时 间里 , 收获 一 个 高 效 的 技 能对 很 多老 师 而 言 就 显 得 尤 为 重要 。这 时 , “ 班

概念转变教学理论

概念转变教学理论

概念转变教学理论一、概念转变理论得渊源及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科内尔大学得一群教育研究者与哲学家开发了一种称为概念转变得理论.这种理论基于皮亚杰得不平衡与适应性调节得观点,以及托马斯库恩得科学进化论。

根据库恩得观点,科学进化遵循得就是一种稳定得范式。

首先,一种占优势地位得科学范式--一种基本得认知、思考、评价与做事得方式--濒临危机,因为它没能解决或解释科学团队确定得重要问题。

其次,就必须有一个有望解决这些问题得可供选择得范式。

这两个条件得存在就增加了“范式转变”得可能性或者新得思维框架得普遍接受性。

然而,研究者发现,如果只强调与采取逻辑与理性思维一~宾特里奇把这种方法称之为“冷酷得概念转变",学生得已有概念非常难以改变。

因为这种方法太过理性化,忽视了学习中得情感(如动机,价值观,兴趣)与社会成分,比如,没考虑到学习环境中其她得参与者(如教师与其她得学生),以及这些参与者就是如何影响学习者得概念生态圈,并影响概念转变得。

社会建构主义者与认知学徒观也影响了概念转变理论,这些学习观鼓励学生互相讨论,教师就是促进概念转变得一个因素。

因此,概念转变不再被认为就是只受认知因素得影响.情感、社会与情境因素也能影响概念转变。

在培养概念转变得教学或学习环境设计中,所有这些因素必须综合考虑.二、概念转变得定义、形式与过程概念转变大致可以定义为改变已有概念得学习,如信仰、观点或思维方式。

概念转变一般包括两种形式:(1)丰富,即同化。

新概念与原有概念之间基本就是一致得,个体很容易理解新概念,并能很快地接纳.新概念补充了原有概念,使原有概念更加完善。

这种形式主要通过积累得方式发生.(2)修订,即顺应。

新概念与原有概念不一致,产生冲突,需要对原有概念进行分析、判断与权衡,从而建立新得概念。

这种转变不就是细枝末节得变化,就是从本质上对原有概念进行调整与改造。

概念转变就是个不断循环得过程,当学习者碰到新旧概念之间不一致得情况时,就会产生一种认知冲突感。

(完整版)概念转变的科学教学

(完整版)概念转变的科学教学
的经验,经验和现象互动就是认知的过程。
二、概念转变的科学教学概述
☺前概念(preconception)
前概念基本上包含以下几方面含义: ①学生在学习前就存在着对科学事件的个人认识; ②学生的个人认识是其知识框架的一部分,是学习新 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基础; ③学生的前概念虽然可能是错误的,但对于解决日常 问题十分有效,这也是为什么学生不愿意放弃前概念 的原因之一; ④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是一致 的,因此必须重视学生的认识过程。
Analogs to Fish is Fish 鱼的认识离不开鱼的世界
• Young children and shape of Earth
• 孩子认识世界离不开他所生 活的地球
• Beliefs about students’ abilities
• 孩子认识世界有他自己的看 法
• Beliefs about how to think about improving education
属于
属于
概念替换 概念增强
舍弃
影响
根本的概念改变
增强概念内 涵
属于
属于
属于
概念澄清
扭转 概念改变
概念改变
以“昆虫”概念建构过程为例
校园里有各式各样的小动物,你曾 经在哪些地方发现过它们?当你发现 它时,它正在做什么?
有一类小虫子,被称为昆虫,你知道 昆虫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吗?
昆虫
蝗虫 瓢虫
不是
昆虫
概念转变的科学教学
淮阴师范学院第二附属小学 宗全全
一、从概念说起
「科学素养」人们经由科学的学习,所能获得的知识、 能力、态度等各方面智能的增进。
若是我们把科学知识当成是一片渔网,那 么一个个结组成的目就是一个个科学概念。

变易理论指导下的概念转变学习

变易理论指导下的概念转变学习

变易理论指导下的概念转变学习吴碧兰(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福建厦门361003)关键词:变易理论物理前概念概念转变学习摘要:变易理论(variationtheory)是关于学习的一种理论。

它讨论的是人们怎样才能够帮助别人学习。

[1]错误的物理前概念是导致高中学生物理学习困难的重要因素;当一个“关键”的物理特征发生变化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审辨到学习内容中这些“关键特征”的变易,让这些“关键特征”从背景中审辨出来变成前景,学生才会更好地学习。

众所周知,高中物理难学、高中物理难教,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是物理学家、物理教育研究人员及万千高中物理教师共同承认的现象。

而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头脑中原有的前概念是导致高中物理学习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些错误的物理前概念具有广泛性、顽固性、负迁移性、特异性等特点,不管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抽丝剥茧般为学生剖析问题的关键部分,也不管教师课后如何不厌其烦的帮他解惑,学生也不一定听得懂、理解得透;因此,如何优化高中物理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效率牵动着广大物理教育工作者的心。

一、物理前概念和概念转变学习的重要性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物理现象大量存在于学生的周围,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通过日常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对许多物理现象已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理解和认识,这就是物理前概念。

学生的这些物理前概念有些是正确的,有些是片面的、错误的,例如他们普遍认为“摩擦力就是阻碍物体运动的力”、“重的物体下落的更快”、“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向心力的作用”、“物体沿斜面下滑就是受到沿斜面的下滑力的作用”、“超重就是物体的重力增加,失重就是物体的重力减小”,他们常常将“加速度和速度的增加”、“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时间最短和位移最短”、“相对静止和静止”混为一谈等等。

所以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让学生正确的掌握物理科学概念是一个重要的核心问题。

要解决这一核心问题,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概念转变学习。

所谓概念转变学习就是将学生原有概念改造、重组和发展的过程,即学习者的前概念(又叫错误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化过程。

例谈迷思概念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转变策略研究

例谈迷思概念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转变策略研究

例谈迷思概念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转变策略研究一、引言迷思概念是指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错误观念或误解,它是科学教学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学生常常对一些科学概念产生迷思,这些迷思不仅影响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影响了他们对科学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形成。

解决学生的迷思概念问题对于初中科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通过分析学生迷思产生的原因和特点,探讨在初中科学教学中解决学生迷思概念问题的转变策略。

二、学生迷思产生的原因和特点1.学习方式的问题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学生容易产生迷思的一个原因是学习方式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多是灌输式的,教师主导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这种方式容易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机械记忆,而不是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容易产生迷思。

2.知识结构的薄弱初中生的知识结构还比较薄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一定的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容易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迷思概念,从而对科学知识产生错误的理解。

3.生活经验的干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有些信息可能与科学知识相悖,但学生却容易受到这些信息的干扰,产生错误的认识。

4.缺乏深刻的认识一些科学概念需要深思熟虑才能理解,而学生的认识水平有限,往往缺乏对于复杂科学概念的深刻认识,导致产生迷思。

以上就是学生产生迷思概念的一些主要原因,通过对这些原因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学生产生迷思问题的特点,这也为我们制定解决迷思概念的转变策略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三、初中科学教学中解决学生迷思概念的转变策略1.创新教学方式为了解决学生迷思概念的问题,首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创新的教学方式。

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实验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通过自己的实验和观察,从而减少学生产生迷思概念的可能性。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科学知识产生迷思的一个原因是学习兴趣不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解决迷思概念问题的一个关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概念转变教学理论研讨
一、概念转变理论的渊源及发展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科内尔大学的一群教育研究者和哲学家开发了一种称为概念转变的理论。

这种理论基于皮亚杰的不平衡和适应性调节的观点,以及托马斯库恩的科学进化论。

根据库恩的观点,科学进化遵循的是一种稳定的范式。

首先,一种占优势地位的科学范式——一种基本的认知、思考、评价和做事的方式——濒临危机,因为它没能解决或解释科学团队确定的重要问题。

其次,就必须有一个有望解决这些问题的可供选择的范式。

这两个条件的存在就增加了“范式转变”的可能性或者新的思维框架的普遍接受性。

然而,研究者发现,如果只强调和采取逻辑和理性思维一~宾特里奇把这种方法称之为“冷酷的概念转变”,学生的已有概念非常难以改变。

因为这种方法太过理性化,忽视了学习中的情感(如动机,价值观,兴趣)和社会成分,比如,没考虑到学习环境中其他的参与者(如教师和其他的学生),以及这些参与者是如何影响学习者的概念生态圈,并影响概念转变的。

社会建构主义者和认知学徒观也影响了概念转变理论,这些学习观鼓励学生互相讨论,教师是促进概念转变的一个因素。

因此,概念转变不再被认为是只受认知因素的影响。

情感、社会和情境因素也能影响概念转变。

在培养概念转变的教学或学习环境设计中,所有这些因素必须综合考虑。

二、概念转变的定义、形式和过程
概念转变大致可以定义为改变已有概念的学习,如信仰、观点或思维方式。

概念转变一般包括两种形式:(1)丰富,即同化。

新概念与原有概念之间基本是一致的,个体很容易理解新概念,并能很快地接纳。

新概念补充了原有概念,使原有概念更加完善。

这种形式主要通过积累的方式发生。

(2)修订,即顺应。

新概念与原有概念不一致,产生冲突,需要对原有概念进行分析、判断和权衡,从而建立新的概念。

这种转变不是细枝末节的变化,是从本质上对原有概念进行调整和改造。

概念转变是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当学习者碰到新旧概念之间不一致的情况时,就会产生一种认知冲突感。

这需要学习者对两者进行分析和判断,思考各自的合理性、正确性,并最终对新旧概念做出权衡和调整,从而产生新的概念。

三、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和条件支持
一般来说,学习者的已有概念很难转变。

因为学习者正是依赖这些既有概念来理解和看待他们周围的世界,他们不会轻易放弃这些概念,而采取一种新思维方式。

因此,仅仅呈现一种新的概念或告诉学习者他们的概念是不正确的,这并不能转变他们的概念。

概念转变的教学需要运用建构主义
方法,使学习者能够积极主动地重新组织他们的知识。

认知冲突策略,来源于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观,在概念转变的教学中是一种有效的工具。

这种策略需要创建一种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关于某个特定现象或主题的既存观点一目了然,然后直接质疑,为的是制造认知冲突或认知失衡。

也就是说,学习者必须变得对他们目前的概念不满意,然后接受一种可理解的、似是而非的、有成效的选择性概念。

概念转变的教学主要包括两个步骤:一是揭示学生对某个特定主题或现象的先前概念;二是用各种不同的技术帮助学生改变他们的概念框架。

波斯纳等通过研究发现,要实现概念转变,需具备四个条件:(1)对现有概念的质疑,即现有概念不能解释或解决眼前的问题,因此,学习者会重新思考现有概念。

(2)新概念的可理解性,即学习者应对新概念建立整体一致的理解,而不仅仅是字面的理解,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概念是什么意思。

(3)新概念的合理性,即新概念应能与个体所接受的其它概念相一致,如,与自己其它理论或知识、经验、直觉一致等。

个体看到新概念的合理性,意味着他相信新概念的真实性。

(4)新概念的有效性,即个体认为新概念能解决其它知识概念所难以解决的问题,并能展示出新的方向和新思想,具有启发意义。

这意味着个体把新概念看作是解释、解决某问题的更好的途径。

概念的可理解性、合理性、有效性之间密切相
关,其严格程度逐级上升,对概念的理解是看到概念的合理性的前提,而看到概念的合理性又是意识到其有效性的前提。

四、概念转变教学模式
1.展现学习者的已有概念。

概念转变教学的一个基本假设就是“新概念(学习)的建构,只能以既存的概念为基础”。

即使已有知识(不管正确与否)允许我们随意看待世界,我们也不能对它毫不在意。

因此,概念转变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让学生意识到他们对某个即将学习的主题或现象的观点。

2.提出并呈现问题。

为了引出学习者的概念,教学必须从呈现问题开始。

呈现的这个问题必须让学习者运用他们的已有概念来理解。

呈现的问题可以是这两种:不知道结果或结果已经知道。

在“不知道”的问题中,教师让学习者先预测结果,然后解释他们预测的结果。

在“知道”的问题中,学习者不做预测,然而,他们必须解释这个事件。

3.要求学生描述或呈现他们的概念。

学习者呈现他们观点的方式有很多。

他们可以写下描述、画图表、创建物理模型、画概念地图、设计网页或者把这些方式随意组合,以表明他们对某个特定概念的理解。

如果有电脑或合适的软件,学习者还可以用别的呈现方式(用DPT或其他的软件),创建模型或模拟,或者创建概念地图。

不管使用何种方法,这一
步的目的就是帮助学习者认识并开始澄清他们自身的观点和理解。

一旦学习者的概念弄清楚以后,教师就可以把它作为下一步教学的基础。

4.讨论并评价已有概念。

这一步的目的就是让学习者通过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澄清并修正自身的原有概念。

如果这是教师的第一个概念转变学习活动,最好晚一点开始。

在学习者以小组的形式互相评价别人的概念之前,教师可以先示范一下这个评价过程。

开始,教师请多个学习者进行陈述(概念)。

陈述完毕后,教师引导同学逐个评估每个观点的可理解性、合理性和成效性。

努斯鲍姆和诺维克认为,教师应该接受所有的观点,不要进行价值判断。

教师还应提到每个观点的学生名字,在全班讨论之后,持不同观点的学生组成~组,互相评价观点。

每个小组都要选出一个观点(或者通过评价修改后的不同观点),提出选择的基本原理,并把这个原理展现在全班同学面前。

允许学习者对自认为最好的观点进行投票,并加以解释,可以增强学习动机。

5.制造概念冲突。

学习者通过向其他同学陈述自身的观点,并得到同学的评价,开始意识到他们自己的观点。

学习者变得不满意于自身的观点,观点冲突开始建立。

认识到他们观点的不足之后,学习者也更易于改变原有观点。

要制造更大的冲突,教师就要创造差异性事件。

这个差异性事件是学习者用目前的观点无法解释的现象或事件,但用本次教学
主题中的观点却可以解释。

在这点上,如果没有学生持“正确”观点,教师就应该建议用前一个班某个学生提出的观点。

如果在观点转变活动开始之前,教师还不知道学生对某个主题或现象的正确与不正确观点,就不宜提前设置差异性事件。

在这些案例当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提出决定哪个学生的观点能最好地解释“现存问题”的方法。

如果这个科目是科学,学生应该提出一些实验。

教师也可以呈现与学生现有观点相冲突的不规则数据,来创建差异性事件。

6.鼓励认知调适。

学生应该有对自身概念和目标理论问的不同进行反思和顺应的时间。

教师应该把反思活动整合到课程当中,以促进认知协调或重构学生的先前概念。

7.创设合作性学习环境。

一个合作性的学习环境对成功的概念转变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必须有机会讨论,学生在分享观点、思考和评价其他观点时必须有安全感。

这种“安全因素”在教师运用上述认知冲突策略时尤为重要。

一项研究表明,低成就感的学生会丧失自信,把冲突看成是另一种失败。

要成功实施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教师和学生在建构主义学习和小组合作性学习方面应当有些体验。

习惯了教师传授式教学(如直接教学)的学生在参加讨论活动时动机就会弱一点。

教师必须能熟练掌控班级小组,充当帮促者的角色。

五、总结
概念转变教学并不是个简单的过程。

它比传统的机械教
学法要费时得多,需要一个支持性的课堂环境,要让学生在表达和讨论观点时感到自信。

概念转变教学还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帮促技巧,以及对某个主题或现象有着深入的理解。

概念转变教学会使学生对概念理解得更深。

对概念的不断评价和阐述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元概念意识,也就是说,他们知道概念是如何发展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