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理念如何转化成教学行为
有效课堂教学的根本:将“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
有效课堂教学的根本:将“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在推进与深化课程改革的今天,一线教师对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教学理念可谓“耳熟能详”。
但反观课堂教学,却发现仍有部分教师口头上是“新理念”,但行为上却是“旧方法”,或者是形式上的“新理念”。
不能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因素很多,但其核心是缺少对新理念内涵的深入解读,即是处于一种“有理念没概念”的层面。
因此,深化课程改革,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要将“理念转化为概念,概念转化为行为”。
倡导“做数学”,在“做”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体验感悟数学的思想方法,并学会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感受到数学的神奇魅力与应用价值等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但需要追问的是:我们真地理解小学数学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吗?什么叫“理解”?什么是“做数学”?“做”是否有不同的层次?什么是数学思想方法的内涵?小学阶段如何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如何让学生对数学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本文将以笔者在教学中所积累的“小故事”为例来分析如何将理念转化为概念,如何将概念转化为行为,真正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案例一:“我是数鸭子数出来的”四则运算是小学数学的基本内容,也是核心内容。
加减法几乎成为每一个人的常识。
但也正由于这种“常识性”,使得作为成人的教师往往按照成人的思维习惯来看待学生的学习,既使学生不能获得基本的知识、技能,又使学生遭遇学习过程中的人为障碍,从而逐步对数学学习产生厌恶。
下面是一位教师在教学一年级“加法的初步认识”时的教学片断。
教学片断:认识加法。
(为了认识加法,上课教师在课前有一个游戏:左手拿3块糖,右手拿2块糖,然后“合并”起来,让学生猜猜教师手里一共有多少块糖。
学生一起数一数,教师强调“合在一起”“一共”等词语,然后正式上课)第一个情境(用动画演示):大树上有2只小鸟,然后又飞来一只小鸟,现在大树上有几只小鸟?(画面上有3只小鸟)学生重复该问题,教师强调“两部分合起来”一共有多少就用加法计算,并列算式为:2+1=3。
浅谈怎样把基本教育理论转化为教学行为
浅谈怎样把基本教育理论转化为教学行为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尽量将基本的教学理论知识转化为教学活动行为,正确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主动学习的关系。
一、改进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和课堂教学方法。
一是合理制订教学目标。
我们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的实际,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制订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要恰当。
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要做到既面向全体,又能区别对待,使各层次水平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二是科学处理教学内容。
教师要充分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的重点,明确突破的难点。
教师在把握教材实质的同时,又要跳出教材,要“用教材”,而不能仅仅是“教教材”。
把静止的教材变成鲜活的知识,并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的组织教学;也可在教学进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学内容作适当的调整和处理,同时要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三是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
新知识的教学,教师必须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识能力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活动要能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和欲望,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实现学习目标。
要适时、恰当地运用多种教学媒体和安排学生的实际操作活动。
四是重视学习评价。
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也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特别要关注学习方法与习惯的养成。
评价的主体要多元,方式要多样。
评价结果的呈现要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应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二、改革教研活动的内容与形式,积极参加校本教研。
如何将先进的教育理念真正转化为我们日常的教学行为,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同时,这又是一个难点。
我们在实践过程中,碰到了许多的问题和困难,最缺乏的就是将理念转化为行为的方法和策略。
新课程教学理念如何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
新课程教学理念如何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如何体现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理念,如何体现教学的实效性呢?这是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
我们知道新课程下的化学教材关注的是学生的主体参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实验的特殊功能,倡导质疑讨论的学习方法。
转变观念,改进方法,树立化学教学不仅是为了化学教学,更重要的是为了学生发展的意识。
教师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路人,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助推剂和好伙伴。
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化学老师应该去思考如何把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转化成具体的课堂教学行为,对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案进行大胆的改。
现以《氯气的性质》的教学为例,谈谈本人的一些作法。
二、问题的解决-----新课程理念转化成具体的课堂教学行为的具体做法1、认真研读教材、分析学情是新课程理念转化成具体课堂教学行为的基础本节课的教材分析:《氯气的性质》这一部分内容是苏教版第二专题第一单元的内容,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化学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
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后面学习元素及化合物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教材介绍了氯气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氯气与金属铁、非金属氢气在点燃条件下的反应,氯气与碱---氢氧化钙反应,氯气与水的反应以“活动探究”的形式给出,并根据氯气与水的反应情况,引出了“可逆反应的概念。
教材中把氯气的性质与氯水的性质分开,在先介绍氯气与铁、碱的反应后再介绍氯水的性质,我想教材这样呈现,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探究氯气与水的反应,再学习氯气与碱的反应,只有教师熟悉教材,就可以创造性使用教材,打破教材的呈现方式。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实验方案的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因此,学生有了一定的实验设计方案的能力,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设计一些简单实验方案,完成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
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教育资源的创新与实践如何将教学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
教育资源的创新与实践如何将教学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教育资源的创新与实践:如何将教学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教育资源的创新与实践成为了当代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教育资源的创新与实践不仅是教师们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不断探索,更是将教学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的重要途径。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将教学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以促进教育资源的创新与实践。
一、教育资源的创新1.1 知识和技能的更新教学理念的转化首先需要教师们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们具备广博的知识背景和专业的教学技能。
因此,教师们应该勇于学习新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只有拥有充实的知识储备和优秀的技能水平,教师们才能更好地转化教学理念为实际行动。
1.2 教学方式的创新教育资源的创新还需要教师们探索和创造新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因此,教师们需要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和教育资源,设计创新的教学方式,如借助多媒体教学、利用互联网资源开展线上学习等。
通过创新的教学方式,教师们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教育资源的实践2.1 学校与社区合作教育资源的实践需要学校与社区之间的合作。
学校可以与社区资源进行对接,共同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比如,学校可以与社区图书馆合作,开展书香校园活动,让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进行学习;学校还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活动,提供实际的实践机会给学生们。
通过学校与社区的合作,教育资源得以丰富和扩展,学生们可以获得更多实际操作的机会,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2.2 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在当今信息时代,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育资源创新与实践的重要手段。
教师们可以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开展在线教学,提供全球范围内的教育资源。
通过网络平台,教师们可以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分享教学经验和资源,共同探索教育资源的创新与实践。
此外,教师们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个性化、差异化的教学,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教学理念如何走向教学行为
教学理念如何走向教学行为作为师范生,我们在学校接受的师范生教育,既包括了教育理念的学习和养成,也包括了教学行为方面的技能训练。
我认为,教学理念是教师或者是教育工作从业者对教学活动、学生、自身的一种态度与信念,表现为教师对教学活动、学生成长的基本看法及其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教学行为一方面指教师在其教学理念指导下,在具体教学环境中表现出的操作方式,另一方面是学生对教师行为的接受与反馈,是一种师生双向互动的结果,教师居于主导地位。
教学理念是抽象的,而教学行为则是具体的,二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教学理念指导教学行为,影响教学方式的选择与运用;教学行为反作用于教学理念,弥补理念不足、促进理念更新发展。
教学理念是理论化、理念化的,具有鲜明的个体性特点且相对稳定,所以每位老师都有自己个性化的特点。
但是由于受到传统的影响和惧怕失败、随大流的思想作祟,许多老师不想或者不敢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变革。
传统的教学理念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
所以以往的语文课堂,以及目前练讲中我们所能呈现的课堂,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每节课教师都准备得相当“充分”,每节课都是教师展现自我的舞台,学生只是课堂里的观众。
教师的角色是主讲教师,师生之间教与学的互动,被“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的单方主导性活动替代,灌输代替体验,引导成为掌控,忽视学生的学习的自主性、过程性、体验性,过多地考虑如何完成教学任务,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2、教学中存在舍本逐末的现象。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依然过分关注考试,以考试引导教学,缺乏语文情怀而过多地强调了技巧,忽略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不能让学生得到文化的熏陶,囿于语文高考的试卷模式,把语文学科分成几大板块,弄得七零八散,与真正的语文早已相去甚远,只有知识性而全无人文性。
3、上课像开会——只为统一“思想”。
过多地突出了教师预设的意旨,忽略了学生本身感受语文的特点和差异。
教育观念要转化为教育行为
教育观念要转化为教育行为对教师来说,转变教育思想的核心任务是解决正确的教育价值与传统的教育实践的矛盾,园长的任务是帮助教师有效地将这对矛盾进行转化,使正确的教育思想真正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
在这一转化过程中,我们的做法是:1、管理保证。
所谓管理保证,指的是“在课程设置、计划安排、组织形式”等方面,为教师创设实施新观念的机会与条件。
如课程安排上我们提供给幼儿更多的自主活动和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形式上将个别化教育、小组教育与集体教育有机结合,以保证新观念在组织形式这一方面的落实。
在计划制定上,我们变5大领域为共同生活、探索世界、表达表现3大块面,使教育在制定计划、实施计划的过程中能向《新纲要》靠拢。
2、点拨指导。
园长每周保证一至二个半天深入课堂,了解教师新观念转化为教育行为的情况,并进行相应的指。
采用的指导方法有:(1)分析引导法。
即当我们看了教师的半日活动后,与其共同探讨分析,请教师思考:你的教育活动中有哪些正确教育思想作为支撑点,在教育行为中如何体现?有哪些行为还没有体现正确的教育思想,如何体现?在此基础上引导教师在情感交流、兴趣激发、方法指导、非智力因素培养等方面,认真研究教育内容、研究孩子,帮助教师将正确的教育思想落实在教育行为中。
(2)概括提升法。
即把教师教育实践中一些好的做法、好的行为进行总结提炼,使之形成可操作的带有规律性的经验,如:看了一位教师成功的教育活动后,帮助她总结提炼出以下成功的因素:教育目标突出发展性,表现在目标的多元性、具体可操作性,落脚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这是“促进幼儿发展这一观念的行为上的体现”;教育过程的开放性,包括材料开放、环境氛围开放、提问的开放,而这种教育过程的开放性,强调尊重幼儿、重视幼儿的自主精神,让幼儿通过自身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得经验,这是幼儿主体性发展观念的体现。
我们将这些概括提升的经验与教育观念紧密联系,帮助教育在实践中将教育观念与行为有机结合并不断强化。
教学理论向实践转化(3篇)
第1篇一、引言教学理论是教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然而,教学理论本身并不能直接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因此,如何将教学理论转化为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当前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教学理论向实践转化的内涵、意义、途径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二、教学理论向实践转化的内涵教学理论向实践转化,是指将教学理论中的原理、方法、策略等,通过教育教学实践,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过程。
这一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认识:教师对教学理论的理解和把握,包括对教学理论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的掌握。
2. 行为改变: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将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学活动,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行为。
3. 效果评估:对教学实践的效果进行评估,以检验教学理论在实际教学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三、教学理论向实践转化的意义1.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将教学理论转化为实践,有助于教师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学理论向实践转化,有助于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 丰富教育理论:教学理论向实践转化,有助于发现新的教育规律,丰富和发展教育理论。
四、教学理论向实践转化的途径1. 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教师是教学理论向实践转化的关键。
因此,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是教学理论向实践转化的基础。
具体措施包括:(1)组织教师参加教学理论培训,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论。
(2)鼓励教师阅读教育名著,了解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3)开展教学理论研究,引导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探索教学理论的新应用。
2. 深化教学改革,推动教学理论向实践转化教学改革是教学理论向实践转化的关键环节。
以下是一些深化教学改革的途径:(1)创新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项目式学习等。
(2)优化教学过程,如合理设计教学环节、加强师生互动等。
关于教育理念如何转化成教学行为的论文-中等教育论文
关于教育理念如何转化成教学行为的论文中等教育论文论文摘要:把理念转化为行动,是个大工程。
它相当于将科学发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尽管广大教师认识层面的问题基本解决,但操作层面的问题还很多。
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评比活动,为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提供了研讨的示例。
论文关键词:高中课程改革;教育理念;教学行为2010年8月12日~18日,我赴内蒙观摩全国(华北区)高中化学优质课评比,同行的还有我市一名参赛教师。
开幕式上,感触最深的是河北师范大学潘教授的发言,“我是来学习一线的教师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如何进行自主探究、新课程改革是怎样推进的。
”我正是抱着这样的想法来学习的,其间共观摩了26位老师的说课、11位老师的讲课。
我市参赛选手取得说课一等奖的好成绩。
最后,潘教授对说课和讲课进行了客观的评价,概括地说就是“课堂中渗透着对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思考和探讨,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普遍提高;学生动手、交流明显增多,课堂探究气氛浓烈;实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对本次优质课评比的整体印象说课的整体水平较高,说课教师均能够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分别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程序设计、课堂实录、教后反思等环节进行深入剖析,新课程理念下的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问题教学法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讲课的水平差距较大,各地教师们对新课程认识层面的问题已很好解决,但在操作层面的水平参差不齐。
从参赛选手来看,北京、天津、河北等地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的理念新,驾驭课堂的水平高,对课改理解深入;少数省区教师的教学较为传统,对课改的理解流于形式,认识有待提高。
二、对如何确立教学目标的思考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理念和学生发展要求的集中体现,是课堂教学要达到的目的。
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从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制定具体的目标。
在本次优质课评比中,教师的教学目标基本都做到了具体、详实,突出体现本课的教学内容,没有使用“了解、理解、掌握”等不具体的词汇进行描述,实现了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新课程理念如何转化成自己的教学行为
新课程理念如何转化成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思想支配教学行为,教学思想解决为什么教,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所以,提高思想认识,更新教学观念,是教学中落实新课程理念的前提,更新教学观念的重点是学生观,教学观和教学质量观。
1. 新学生观: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中要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要明确,知识是让学生学会的,不是教会的,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的局面;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对学习方式的自主选择;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相信他们能学好所要学习的知识;要允许学生在学习中存在差异性,“五个手指不可能一样齐”要给差生更多关爱和帮助。
2. 新教学观: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边互动过程,是全面育人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
3. 新教学质量观:小学教学的最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生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高质量的教学是学科课程的育人功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全体学生都得到了最佳发展的教学;在教学评价上要关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4.挖掘学科课程内容的育人功能,全面落实“三维”目标。
我发现:在过去的教学中,我至少有两点做得不够:一是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落实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
我过去的教学,更多的是关注的“双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很少;二是在过去教学中,自觉目标意识不够强,尤其是较多地忽略情感态度目标。
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当增强全面的目标意识。
5.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在这个问题中,我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方面做得不好,我总觉得学生学习不够主动,总是在被动地学习,原来是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方面做得不够,可能在鼓励,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方面,以及学生观没能得到更新,教师角色转换方面的原因。
今后,一定要在这方面下点功夫,改变这种状况。
教育观念转化为教育行为的实践
教育观念转化为教育行为的实践对教师来说,转变教育思想的核心任务是解决正确的教育价值与传统的教育实践的矛盾,园长的任务是帮助教师有效地将这对矛盾进行转化,使正确的教育思想真正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
在这一转化过程中,我们的做法是:1、管理保证。
所谓管理保证,指的是“在课程设置、计划安排、组织形式”等方面,为教师创设实施新观念的机会与条件。
如课程安排上我们提供给幼儿更多的自主活动和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形式上将个别化教育、小组教育与集体教育有机结合,以保证新观念在组织形式这一方面的落实。
在计划制定上,我们变5大领域为共同生活、探索世界、表达表现3大块面,使教育在制定计划、实施计划的过程中能向《新纲要》靠拢。
2、点拨指导。
园长每周保证一至二个半天深入课堂,了解教师新观念转化为教育行为的情况,并进行相应的指。
采用的指导方法有:(1)分析引导法。
即当我们看了教师的半日活动后,与其共同探讨分析,请教师思考:你的教育活动中有哪些正确教育思想作为支撑点,在教育行为中如何体现?有哪些行为还没有体现正确的教育思想,如何体现?在此基础上引导教师在情感交流、兴趣激发、方法指导、非智力因素培养等方面,认真研究教育内容、研究孩子,帮助教师将正确的教育思想落实在教育行为中。
(2)概括提升法。
即把教师教育实践中一些好的做法、好的行为进行总结提炼,使之形成可操作的带有规律性的经验,如:看了一位教师成功的教育活动后,帮助她总结提炼出以下成功的因素:教育目标突出发展性,表现在目标的多元性、具体可操作性,落脚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这是“促进幼儿发展这一观念的行为上的体现”;教育过程的开放性,包括材料开放、环境氛围开放、提问的开放,而这种教育过程的开放性,强调尊重幼儿、重视幼儿的自主精神,让幼儿通过自身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得经验,这是幼儿主体性发展观念的体现。
我们将这些概括提升的经验与教育观念紧密你们,帮助教育在实践中将教育观念与行为有机结合并不断强化。
教学理念走向教学实践(3篇)
第1篇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理念也在不断更新和变革。
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思想,它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将教学理念从理论走向实践,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教学理念走向教学实践的过程。
一、教学理念的内涵与特点教学理念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认识和观念。
它具有以下特点:1. 指导性:教学理念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原则,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具有导向作用。
2. 层次性:教学理念具有不同的层次,包括宏观理念、中观理念和微观理念。
3. 动态性:教学理念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而不断更新。
4. 实践性:教学理念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和修正。
二、教学理念走向教学实践的过程1. 理论学习与内化教师首先要深入学习各种教学理论,了解不同教学理念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通过学习,教师能够将教学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教育观念,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2. 分析教学情境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分析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学设计教师要根据教学理念,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
教学设计应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教学实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教学理念,实施教学活动。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5. 教学反思与改进教师要及时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6. 教学评价教师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了解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教学评价应包括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
通过教学评价,教师可以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教育理论是教育实践的基础,它为教师提供了一系列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然而,将教育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并非易事,需要教师深入理解理论内涵,结合自身教学实际,不断创新和实践。
本文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例,探讨教育理论如何转化为教学实践。
二、建构主义理论概述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下三个方面:1. 知识建构:学习者通过主动建构,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体系相联系,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2. 社会互动: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与他人进行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 情境创设:创设真实、有意义的学习情境,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三、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1. 教学设计(1)创设真实情境: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贴近生活实际、具有挑战性的情境,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2)设计问题情境: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习者思考、探究。
(3)明确教学目标: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将教学目标设定为学习者通过主动建构,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2. 教学实施(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习者主动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鼓励学习者分组讨论、协作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案例教学: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习者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实践能力。
3. 教学评价(1)形成性评价:关注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总结性评价: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了解学习者在知识建构、社会互动、情境创设等方面的表现。
四、教育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的注意事项1. 深入理解理论内涵:教师应深入理解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理念,将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2. 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教师应根据自身教学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建构主义理论。
3. 不断创新实践:教育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的过程,教师应勇于尝试,积累经验。
引导教师将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实践
引导教师将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实践我园是上海市二期课程改革基地,也是上海市师资自培基地。
这两年,我们重点引导教师将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实践,力图培养一支研究型教师队伍。
一、创设有利于教师“转化”的心理环境自由开放的心态、探索研讨的心态、独立思考的心态是开展科研工作的前提。
但这三种心态需要在长期宽松的环境中逐渐形成。
这就要求园领导为教师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给他们一定的自由度。
有了宽松的环境和氛围,又有了明确的目标,如何将教育理念转化为实践呢?我们没有作过细的规定,只要能体现以幼儿发展为本这个大的原则就可以了。
这对每个教师来讲都有很宽泛的选择余地,不同类型的教师可以从自己最擅长的方面着手,来进行转化的尝试。
有的教师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融入到自己正在研究的课题中。
如进行“活动区”课题研究的教师努力创设让幼儿能够按自己的方法去探索、去学习、去发展的环境;进行“方案教学”课题研究的教师尽量将教师预设的教育内容与幼儿自发生成的内容有机灵活地结合起来,教师和孩子皆是教学情境中的主人。
有的教师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融入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对自己原有的教育教学进行调整,为幼儿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如擅长美术教学的教师在绘画教学时,打破原有的一人一纸的传统做法,将全班幼儿分成几个小组,让幼儿选择自己最擅长的表达方式,合作表达某一主题,孩子想象表达的空间扩大了。
擅长探索活动的教师觉得要给幼儿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探索,将原有的作息表进行合理整合,立体地利用时间。
如将上午的吃点心放在活动区的生活角内进行,把这一活动也作为是一项孩子们的自主探索活动。
教师从自己最擅长的方面着手,其思维最容易被激活,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以科研引导教师的“转化”行为1.从研究教材到研究幼儿。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的中心主题从“学习知识”转向“学会学习”。
我们的教育科研也就从研究教材转向研究幼儿。
我们进行了“幼儿园活动区教育模式的研究”,和“幼儿园‘方案教学’编制与实施的研究”,这些课题是从培养幼儿具有“学会学习”的能力这一思路出发的,因而需要教师花更多的时间观察孩子,观察孩子是如何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孩子的需要是什么,他们关注的热点是什么。
关于课改中教师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行为的思考
在综合活动课程推广的最初几年 ,园内教师的教 育理念得到更新,知道了单纯的分科教学不利于幼儿
有障于孩子的天 I 生 。因此 , 在公开教学活 2 . 形成健康的身体和心理 ,而不是因为怕有安全 的终身发展 , 所定领域无一例外都是“ 综合” , 以为这样是符合 责任事故发生一味地把孩子关在活动室内,一味地让 动中, 课改精神的, 符合潮流的。一个教学活动中语言领域 、 幼儿以成人的喜好来定位 自己的好坏。
的行 为不 能及 时地调整 是可想 而知 的。
自主权。教学管理重心放在方向引导 、 发现经验 、 具体 力 ; 幼儿 可 以系统地 由浅入 深 、 由易 到难 地学 习知 识 。 割裂了知识间的联系 , 脱离于生 帮助 和创 造 条件 上 , 形成 服 务 型 、 过程型 、 展示 性 的管 但是它有很大的缺点 :
得、 身临其境 ; 楼道内的“ 农家炕” , 门厅橱窗中陈列的 民间传 统 的虎头 鞋帽 、 脸谱 、 蛋壳画, 以及走廊 墙 壁 上
( 二) 怎 么教
教师怎么教涉及到教师怎样定位 自 身的角色观和
这是开 展优质 高效 教学 的理念前提 。 一个优 秀 者, 要做的是引领教师拨开罩在眼前的课改迷雾 , 走出 幼儿观 , 的教师必是孩子的支持者 ,支持孩子 自 发的探究性学 课改的迷宫 , 解决教什么 , 怎么教的问题。 习;是孩子的引导者 ,当孩子学习遇到困难时及时出 ( 一) 教什 么
理 机制 。
活, 忽视幼儿主体性的地位。作为孩子 , 在幼儿期更重
管理者的管理思路清了, 教师也就少 了迷茫。 我们 要的是习得学习习惯 , 培养学习兴趣。因此 , 综合活动 课程应 课改需 要而产 生 。 做 了如 下转变 : 1 . 关注幼儿的 自身发展和需要 , 而不是一味地从
教育资源的创新与实践如何将教育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
教育资源的创新与实践如何将教育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教育资源的创新与实践一直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议题。
教育理念作为指导教育行动的基本原则,如何能够转化为实际行动以提升教育质量和效果,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将探讨教育资源的创新与实践,以及如何将教育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的途径与方法。
一、教育资源的创新教育资源的创新是指通过引进新的教育工具、技术和理念,使教育更加有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持续发展。
教育资源创新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1.技术创新: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来改进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必然趋势。
通过在线教育平台、智能化教学设备等手段,教育资源得以更好地传播和应用。
2.多元化资源:建设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包括数字化教材、多媒体教学课件、实验室设备等,通过提供多种选择,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
3.社会资源整合:教育资源的创新并非仅仅限于学校内部,还需要整合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如企业、社会组织、家庭等,形成广泛而有力的支撑体系。
二、教育资源的实践转化教育资源的实践转化是指将教育资源应用于教育实践中,实现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和落地。
以下是实践转化的一些关键点:1.提升师资力量:教育资源的实践转化需要有专业的教师团队来引导和支持。
因此,提升师资力量是教育资源实践的重要一环。
通过专业培训和学习交流,使教师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并将新的教育理念应用于实际教学中。
2.因材施教:教育资源的实践转化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只有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引导和支持他们,才能实现教育资源真正的有效利用。
3.注重评估和反馈:实践转化的过程中,教育资源的效果评估和反馈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评估和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育资源的使用,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三、将教育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的途径与方法教育理念的转化需要有相应的途径和方法。
以下是一些可行的途径和方法:1.政策支持:国家和地方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支持对于将教育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理念如何走向教学行为
教学理念如何走向教学行为教学理念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的思想、观点和原则的总和,它涵盖了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
但单单有理念并不能实现优质教学,需要教师将理念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
下面就是如何将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关键步骤:1.清晰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核心和指引,教师应当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并将其与学生的学习需求相匹配。
目标要明确、可操作、具体化,以便引导教师制定相应的教学活动和评价方式。
2.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教师应当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例如,如果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可以采用讨论、演示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如果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可以采用实验、模拟和实地参观等方法。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这可以通过与学生互动、提问、小组合作等方式实现。
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在教学中给予他们积极的支持和鼓励。
4.注重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的过程,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表现制定相应的评价方法。
评价不仅仅局限于笔试和考试,还可以包括作业、课堂讨论和展示等形式。
5.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师应当时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思考自己所采用的方法是否有效,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标。
如果发现问题,教师应当积极寻找解决方案,并通过反思和改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需要指出的是,教学行为的质量不仅仅取决于教师个人的努力,还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学校的教育政策、教育资源的分配等。
因此,在将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与学校和同事进行合作,共同努力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
如何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
如何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课程改革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是学生对有关的数学学习内容主动地进行探究的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那么,面对新教材,我们到底该怎样做呢?怎样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呢?一、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预习能力教材,作为课程的主要载体,一直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依据,以前的教材,它的主要功能是为教师的讲授提供蓝本。
至于如何方便学生自立学习,尚显不足。
而翻开数学新教材,映入眼帘的是五颜六色的图画,憨态可拘的动物,深受欢迎的卡通,这不仅仅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融入了生活气息,让数学变得生动有趣、可爱、诱人,更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喜欢翻看新教材的这一特点,充分利用教材,培养预习能力。
预习是学生动脑求知,自主探索的重要方法。
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通过预习可以提高学生听课的主动性,目的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预习使学生弄清了下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一些学习内容通过联系旧知或阅读教材、钻研例题就可以理解。
预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可在课堂中进行提问,以便老师讲解或同学们帮助解决。
二、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为此,每节课我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他们创设熟悉的情景。
教学时,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在宽松的课堂气氛中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乐于提出问题,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
三、建构学习平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课程标准》强调:“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课程标准》还指出“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
教育理念或教学行为改进策略
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的改进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一些策略,可以帮助教师转变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1. 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识水平的提高作为工作的重点,实实在在地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兴趣和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转变教师角色:教师需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合作伙伴。
他们需要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与学生一起探索和学习。
3. 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教师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他们主动思考和创造。
4.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情感等多方面的发展。
他们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沟通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心态。
5. 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以适应教育改革的需求。
他们需要关注教育教学的最新发展动态,掌握新的教学理论和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6.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需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以增强学生的信任和尊重。
他们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健康,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与学生建立积极的互动和交流。
7.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教师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他们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8.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能力。
他们可以提供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技巧等。
小学教师培训课件:落实教学理念,转化教学行为
教学理念的重要性
指导教学行为
教学理念指导着教师的教学行为,使教师在 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和选择。
影响学生学习
教师的教学理念决定了他们如何看待学生、 如何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从而影响学生的 学习效果。
促进专业发展
介绍案例发生的学校、班 级和学生情况,以及教师 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
针对教学案例的讨论与反思
讨论环节设计
改进教学策略
鼓励小学教师针对案例展开讨论,提 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根据讨论和反思的结果,制定针对性 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
引导小学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对比优秀案例,找出差距和不足。
详细描述
小学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确保教学 目标具体、明确、可操作。同时,教学目标应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总结词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于落实教学理念至关重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主动性。
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总结词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 策略,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提高教学效 果。
详细描述
小学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灵活 调整教学策略。例如,对于学习进度较慢的 学生,教师可以采用更加细致的教学方式; 对于学习进度较快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更 高层次的学习资源。同时,教师还应该根据 学生的特点和兴趣,采用个性化的教学策略 ,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THANKS
01
02
人文主义理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教育理念如何转化成教学行为
论文摘要:把理念转化为行动,是个大工程。
它相当于将科学发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尽管广大教师认识层面的问题基本解决,但操作层面的问题还很多。
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评比活动,为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提供了研讨的示例。
论文关键词:高中课程改革;教育理念;教学行为
一、对本次优质课评比的整体印象
说课的整体水平较高,说课教师均能够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分别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程序设计、课堂实录、教后反思等环节进行深入剖析,新课程理念下的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问题教学法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讲课的水平差距较大,各地教师们对新课程认识层面的问题已很好解决,但在操作层面的水平参差不齐。
从参赛选手来看,北京、天津、河北等地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的理念新,驾驭课堂的水平高,对课改理解深入;少数省区教师的教学较为传统,对课改的理解流于形式,认识有待提高。
二、对如何确立教学目标的思考
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理念和学生发展要求的集中体现,是课堂教学要达到的目的。
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从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制定具体的目标。
在本次优质课评比中,教师的教学目标基本都做到了具体、详实,突出体现本课的教学内容,没有使用“了解、理解、掌握”等不具体的词汇进行描述,实现了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教师们制定的教学目标,既重视学生继续发展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同时重视学生继续发展的能力保证,体现教师“授人以渔”,让学生成为自我学习和成长(过程与方法)的主人,也重视学生继续发展的动力保证,包括学习热情、学习态度,追求科学、人类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价值观)。
三、对创设课堂教学情景的思考
四、对课堂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思考
化学课上的探究是教师预设的,在教师指导下按照一定程序进行的类似科学家的探究,其程序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发现并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订计划→实验验证→收集证据→表达交流→得出结论。
学生的探究是老师预设好的,而科学家的探究则没有预设。
我们对探究
性学习的认识是,并不是一提探究性学习就是实验探究,没有实验也能够探究,比如对学生头脑中存在的疑问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对问题的深入思考等都属于探究性学习。
河北沧州王宁老师设置的探究活动“减缓电石和水反应速率”,通过学生设计实验,并亲自操作达到了很好的探究效果。
但有的教师滥用探究,让学生阅读教材时探究物质的物理性质,或一节课设置三、四个问题进行探究,使每个问题的探究流于形式。
我认为新课程提倡探究性学习,并不是什么问题都要探究,有的问题传授要比探究好,探究性学习只是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式,传授和探究都是很重要的教学方式,我们不能一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设计就是探究、自主、合作学习,而忽略传授这种最直接、最主要的、最快捷的教学方式。
五、对课堂教学内容主线设计的思考
一堂好课要有一条明朗的主线来贯穿,即课堂教学的主线明朗,逻辑关系清晰。
其二,教学内容主线要连续顺畅,贯穿全课。
不能将本课所学的知识内容隔离成互不相关的片段。
第三,课堂主线要为教学内容服务,不偏离主干知识内容。
如果偏离了课堂的主干知识、重点知识,那就谈不上是好课。
河北邯郸一中的刘亚婷老师的说课——人教版第四章第四节氨,教学设计的逻辑主线、知识主线、情景主线、情感主线,连续、清晰、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