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行为
新课改教学评价行为的转变
新课改教学评价行为的转变教育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教学评价是教育质量的关键指标之一。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教育理念的更新,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和学生需求。因此,新课改教学评价行为的转变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新课改教学评价行为的转变。
一、全面发展评价
新课改教学评价突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再仅以分数评价为主。传统的教学评价侧重于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而新课改教学评价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表现,使评价更加全面准确。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课、实际操作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使评价更具体有针对性,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优势和不足。
二、多元化评价方式
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以笔试、口试等方式为主,而新课改教学评价强调多元化评价方式。除了传统的考试方式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表现、实践实验、小组讨论、作业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特长,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同时,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也能减少单一考试对学生的压力,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个性化评价方法
新课改教学评价注重学生的个性化评价,不再将学生局限于一个固
定的标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
体差异来评价。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才艺特长来评价他们的艺
术素养,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来评价他们的实际表现等。个性化评价
方法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潜力,并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自我,实现
从理念到行为的转化-就一则教学案例看教师教育行为
从理念到行为的转化——就一则教学案例看教师教育行为
文章来自3 e d u 教育网《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了“为孩子终身发展打下基础”的重要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教育观念有了明显的转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在新的教育观念与教育实践之间搭起了过渡的桥梁,但它不可能达到供幼儿园教师直接运用的操作性水平,其间的转化尚需我们在认识层面进一步加强对《纲要》本身的理解与认识,更需要我们在操作层面上有对蕴含着某一观念的实践的运用策略和智慧。这种理解与认识,是在实施教育教学行为过程中逐渐深刻与巩固的;这种策略与智慧,是在实施教育教学行为过程中逐渐形成和拥有的。对教育教学行为的分析反思与不断改进是这种转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本文试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反思,来审视新的教育理念在具体落实到操作行为时,教师所普遍存在的一些现象。
一、案例实录
___3月27日。
为参加J市举行的“素质教育”展示活动,C老师在认真学习《纲要》后,决定运用新的教育理念来组织一个综合活动“燃烧的小蜡烛”,参与选拔。
片断1:
30名孩子站在光线暗淡的教室里,眼中闪烁着好奇、迷茫和些许不安,教师问:“小朋友,你们觉得这儿与平时有什么不一样?”“很暗”——在孩子们的回答声中,悠扬的音乐轻轻响起,环墙四周的60支蜡烛次第亮起,映亮了孩子们惊奇、激动的眼睛、兴奋的笑脸,孩子们从心中进发出“呀——呀”的赞美声。他们目不转睛地望着烛火,生怕打破了这浪漫而更好的意境。教师问:“你们是喜欢进来的时候,还是现在,为什么?”幼儿抢着回答:“现在太漂亮了。”“我喜欢现在亮堂堂的”。有了幼儿这份对烛火漫溢的喜爱,教师问:“远远望去,这些
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行为
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行为
网络转载
我们的学生考起试来,分数是高的;实际工作起来,能力却不高。我们的中学生在国际大赛中屡屡获奖,而我们却与诺贝尔奖无缘。为什么?难道是我们的学生不聪明?不,问题出在我们的教育理念、我们的教育行为。长期以来,我们重视知识的传授,却忽视过程的研究,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却忽视启发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开发,甚至遭到了扼杀。早就听说以色列和中国家长对放学后问的不一样,一个是“作业做完了没有”,一个是“你问老师问题了吗”,简单的一句话就透出教育理念的不同。这种不同的教育理念会直接导致国民素质的差异。
如果我们仍停留于传统的教育理念,不改变教师的教育行为,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的教学就会一直进行下去。我们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造热情、创新意识的人才。因此,我们必须立即更新我们的教育理念。
一、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指导教育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是教育活动的指南,是教育行为的向导,也是动员人们为之努力的精神力量。可以说如果没有一个先进的教育理念,就不可能有先进的教育行为,也就不可能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因此我们至少应该在以下几方面更新教育理念:
1.变传授知识为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并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因为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
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行为
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行为
作者:杨小蔚
来源:《文教资料》2009年第14期
摘要:树立新型的符合时代要求和教育发展需要的教育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前提。由于教育观念不同于教育行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内隐性,因此要转变教师教育观念,首先必须弄清其来源,然后付诸实施。本文就此展开了论述。
关键词:教育观念教育行为来源策略
一、教师教育观念的来源
更新幼儿教育观念已经不是一个新话题了。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幼教界就一直在宣传、倡导更新教育观念。1996年,《幼儿园工作规程》的正式颁布,可以说是幼儿教育观念的重要标志。然而,要将《规程》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真正落实到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去,何其难也。
教育观念的更新,最重要的是落实到教育实践中,然而许多年来,我们更多地是把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分开,结果是教师说得头头是道,实践上还是老一套——教师原有的教育观念。树立新型的符合时代要求和教育发展需要的教育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前提。由于教育观念不同于可观察到的教育行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内隐性,因此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首先必须弄清教师教育观念的来源。
1.教师教育观念的来源。
一般说来,以下两种因素对教师教育观念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一个是教师的生活经历,即个人之间经验;二是文化观念的影响。文化的传递有三种:文化适应性、教育和学校教育,在这三种文化传递过程中,个人将他人的思想整合到自己的思想中,观念便形成了,观念产生后不易改变,除非个人受到强烈的思想上或行为上的冲突和挑战。
由此可见,教师教育观念的形成是一个复杂、全方位的过程,既包括社会因素,又有个人因素,且社会因素是作为外因通过个体因素这个内因而发挥其作用的。这就要求在更新和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时,应同时考虑以上两种因素。
新课程中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新课程中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因此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世纪之交,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启动。目前,新课程正在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
在实践中如何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主动接受学习的意识,”教师应“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教育部原副部长王湛语),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相应的变化,那么,新课程实施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应发生哪些转变呢?
一、师生关系,强调尊重、赞赏。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实践新课程中教师必须更新理念,彻底抛弃“师道尊严”、“做学生的管家”等陈旧观念,注意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生存价值。苏霍姆林斯基说,“自尊心是人的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教师一旦挫伤一个学生的自尊心,他会以十倍的疯狂,百倍的力量来和你抗衡。
尊重学生体现在教师要有爱心。教师不仅要爱学校、爱教育,更要爱学生。爱学生体现在尊重学生的人格。每一个学生不论其个体有何差异,教师都应该倾注全部的爱心,每一个学生其人格是平等的,教师应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做到人尽其才;爱学生体现在信认学生,每个学生的潜能是不一样的,教师应独具慧眼,鼓励每一个学生去不断自主探索,才能让他们的才华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爱学生还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民主性原则,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必须改变。有些教师常抱怨学生不懂民主,甚至说不能给学生民主,其实,民主不是教师的施舍,它应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是时代进步的需要。民主性原则反映了教师的个人素养和人格魅力,民主也反映了新课程的新思维。夏丐尊先生曾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如何把办学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
如何把办学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
办学理念是学校教职员工认可的学校的教育哲学和教育理想的总和。学校的办学理念必须通过教职员工的教育实践行为来体现。那么,如何使办学理念真正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行为中?2011年,重庆市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联合重庆市朝阳中学申报了“基于‘朝阳树人、树人朝阳’办学理念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的重庆市教育专项重点课题,就如何在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体现朝阳中学办学理念进行了如下的实践探索。
一、深入学习领悟办学理念,增强践行办学理念的自觉性
学校的办学理念与教师的教学行为之所以不一致,主要就是因为没有得到教师的认同和理解,也没有让办学理念转化成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需求。在学校层面上,有关部门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没有发挥导向作用,特别是对教育教学评价的相关制度的制定没有跟上,导致了部分教师只关注教学成果,而忽略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品德及人生观的教育和培养。
要改变这一现象,必须发挥教师的主体性作用,让教师主动学习领会办学理念的内涵,重新整合教师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学观、教学业绩观等,进而使教师自觉改变自己
的教育教学实践行为和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同时学校也应给予教师及时的评价与引导,为教师的改进与创新营造良好的氛围。
为此,朝阳中学生物教研组的教师和专家团队对学校的办学理念进行了认真的学习、解读、交流与反思,认为学校的办学理念“朝阳树人、树人朝阳”的作者简介:桂平,重庆市朝阳中学校长(重庆,404000)内涵相当丰富。“朝阳树人”一方面指朝阳中学是培养人的场所;另一方面是说学校要以朝阳教育文化精神去建构朝阳师生的精神世界,关注师生精神、生活品质的提升。“树人朝阳”表达出学校的教育目标,即通过朝阳教育,使朝阳精神内神。
教师教学理念、教学行为的转变
教师教学理念、教学行为的转变
作者:张登峰
来源:《语文周报·教研版》2018年第25期
新课程对教师教学行为要求的变革是深该的,它要求教师必须尽快地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新课程的研究者、实施者和创造者。
一、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与学的本质属性是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这就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是新条件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它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视为学生通过自主活动主动建构学习意义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意义的建构者;另一方面要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中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二、教师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决定了教师的角色必须由传统的权威和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呢?依据专家分析:一是积极地旁观。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教学中的各种情况,设想下一步如何组织、指导学生学习。二是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种适当方式的设计,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使学生的探索热情更加高涨,在交往互动中共同发展。三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觉、自律能力。注意指导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
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观主要体现教学行为的转变辨析题
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观主要体现教学行为的转变辨析题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观主要体现教学行为的转变辨析题
在教育领域,新课程倡导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教师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观主要体现了教学行为的转变,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辨析。
一、教师观的变革
1. 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是权威的代表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在新课程倡导下,教师的角色被重新定义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扮演着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构建知识的角色。
2. 学习方式的变革
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学习方式也发生了重大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的是“填鸭式”教学,而新课程倡导下更加关注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教师不再是简单地在讲台上灌输知识,而是通过引导学
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
力的培养。
二、教学行为的转变
1. 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通常是主导课堂教学的,学生是被动接受知
识的一方。而在新课程倡导下,教师更多地扮演着引导者和组织者的
角色,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和深度。
2. 评价方式的更新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评价往往是以考试为主导,注重学生的知识理解
和记忆能力。而在新课程倡导下,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
力培养,评价方式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注重发现学生的优点和潜能,促使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
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观主要体现教学行为的转变,是教育领域的重要变革。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新课程倡导下的教师观念不仅改变了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一、更新备课形式
1、更新备课观念。传统的教学设计(备课)可概括为“三备”和“三写”。“三备”是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三写”是写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时计划(教案)。这种设计常常从教师主观愿望出发,凭借教学经验进行,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当新一轮课程改革把目标定位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上时,强调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必须用系统论的基本观点作为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把重点放在方法与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是学习者,注重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意向,体察学生的学习情感,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设计出让学生充分发展的教学策略。在整个教学设计中要突出新颖、独特、个性化,充分体现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着、组织者。要跳出“教教材”的圈子,引导学生领悟教材的精华,把教材用活,让学生学活。
2、创新备课思路。把原来单一的个人备课改变为三种形式:第一,集体备课。以学科组为单位(定主讲人、定时间、定地点、定教学内容)组织讨论研究,强调教师的合作精神,发挥集体的智慧。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第二,个人备课。由于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差异及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情况,需要教师在集体备课基础上归纳、提升与再创造。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更好地适应自己学生的学情。第三,跨年级,跨学科备课。我从事农村教学多年,深知农村缺少专职教师,教师队伍不稳定,所以我主张跨年级备课,就是要求教师统领教材,站位要高,以中考命题为导向,服务教学,引领教学;我还主张跨学科备课,就是鼓励教师把自己培养成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以便更好地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新课改中教师教育观念和行为的转变
新课改中教师教育观念和行为的转变
一、教师角色和教育观念的转变
新时期教育理论认为,向学生传授一定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是学科教学的重要职能,但在加强基础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智能,具有不可代替的意义。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才能使他们有效地驾驭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爱,创设宽松氛围,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要使学生积极生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由于新课程改革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要从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等根本问题入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从传统的局限于课堂传授知识角色向教育过程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转变。教师要以各种方式调动和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各自精心设计的环境中进行探索创新,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而应同时作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过程的支持者、帮助者和引导者。
因此教师的角色越来越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而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教育形式的需要。
二、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教师巧妙设疑,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创新主体从事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柱,是成功创新的无形力量,它能激发创新主体坚持不懈地努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新授课,还是练习课教学,都有必要设计“导入设疑”一环,学生热情高涨,兴趣盎然,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最佳状态。
2、课堂质疑,激发创新潜能
教师教育理念转变对其教学行为的影响研究
教师教育理念转变对其教学行为的影响研究
引言
教师是教育事业中最重要的一环,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长。随着教育环境和学生需求的不断变化,教师们也逐渐意识到自身教育理念的转变的必要性。本文将探讨教育理念转变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影响,并提出一些能帮助教师实现理念转变的建议。
教育理念与教学行为的关系
教育理念是教师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总体思考与认识。教育理念即是教师对教育的看法和理解,是教师教学行为的指导原则。而教学行为则是教师根据自身的教育理念,具体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过程。
教育理念转变的必要性
社会需求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传统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理念的转变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必然选择。
学生特点的变化
学生是教育的受益者和主体,他们的特点和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教育理念的转变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求进行调整,以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教育理论的发展
教育理论的发展也推动了教育理念的转变。新的教育理论的涌现使得教育者对
传统教育理念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更加适应现代教育环境的理念。教育者应
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以保持与教育理论的同步。
教育理念转变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影响
教育理念的转变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学方法的改变
教育理念的转变会导致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师的主
导作用,而现代教育理念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因此,教育理
念转变后的教师更倾向于采用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和潜能的教学方法,如小
新课改下教师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
新课改下教师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
化学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新课标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活动应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其教学活动应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化学学习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与技能、化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化学经验,促进科学素养的不断提升。
一、更新理念是前提
理念是实践的前提,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明确化学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是进行好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前提。化学新课程基本理念主要是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学习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面对全新的课程理念,要组织好课堂教学,就要从潜意识里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理念。要立足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来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根据“生活—化学—社会”的线索组织学习内容,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努力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交流合作,主动建构知识体系,才能实现课改的目标要求,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新课改下教师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
新课改下教师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
(一)转变课程观“课程”是什么?传统的教学中,“课程”被理解为教材或课文,这就意味着“课程”只是政府和教材编者所关注的事,它规定学校“教什么”,学校和教师就忠实有效地去传递、落实课程内容,完成课程任务。随着新课程的发展,课程不仅仅是教材、教学内容,而且包括学生整个学习活动过程。课程从本质意义上说就是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资源,意味着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学校课程由此重返生活世界,超越了课堂和教科书的限制,真正找回失落的主体意识。把课程作为这样来界定,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扩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他们的生活世界,最大限度地获得多方面的发展。可以说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不仅是课程的传授者、接受者,而是课程的主动参与者和开发者。
(二)转变教材观以往我们总认为“教材即知识”,教材是学科知识的载体,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和再现。因此,教材中罗列学生应掌握的本学科领域的理论和应用法则,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认识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不给教师、学生发挥空间和研讨的余地。这种远离生活情境的“学科中心”的教材观,与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相去甚远。随着新课程的发展,
教材的观念呈现出新的转向,“教材是范例”。所幸的是我们小语“能力训练”实验对教材的认识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二多年前遵循叶圣陶先生关于“教材无非是例子”的理论,明确提出以“课文无非是例子”的理念,在全国第一个以“能力系列”与“主题系列”整合来建构单元体系。因此我认为我们实验说的“例子”涵盖这么两层意思――一是传授语文知识、语文技能,训练听说读写能力的例子;二是向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比如94年我在乐安执教《我的弟弟》是以一个自然段为例子让学生认识因果式的自然段后,指导朗读文章结尾“弟弟学习很认真,也很刻苦。他懂得学习机会来之不易。他牢牢记住妈妈的话:将来革命胜利了,还要建设新中国。”读后我对孩子们说:“弟弟学习很认真、很刻苦,你们说说他将来长大了干什么?”孩子们纷纷举手:有的说他当了科学家,研究新武器;有的说他手握钢枪保卫祖国………真是众说纷纭。正当孩子们说得感慨激动之时,我话锋一转:孩子们,他什么也没当成,在他八岁那年,凶残的敌人将他杀害了。”当时教室里鸦雀无声,愤怒、惋惜种种神情交织在一起,虽然无语,但取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我想:这堂课的成功就是正确认识了“课文无非是例子”这“例子”的真正含义。这种教材观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说它是科学、全面的。
教学行为的转变
教学行为的转变
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教育创新,课程改革的全过程都需要不断的更新教育观念,自觉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自主参与的学习方式,建立新型的教与学的关系。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做到:
一、变枯燥的知识灌输为生机勃勃的认识活动
很多知识比较枯燥,老师如果强硬灌输势必造成机械模仿和记忆,假如把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认识设计成学生可操作的活动,把原本枯燥的没有感情的书本知识变成富有生命力的认知素材,让学生在活动中操作、探索、发现,这样获得的知识才是深刻的。如教学9加几时,假如直接告诉学生计算方法,然后让其记住,学生就缺少亲自操作和体验的结果,而通过学生研究讨论、摆小棒等方法,学生自己发现计算方法印象更深刻、更透彻。另外教师的观念转变了,相应的就伴随着教师行为的转变,教师在课堂中不再是自我为中心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合作者。
二、变生硬的知识为可探求的目标
要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除了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尊重外,更要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以唤起追求实现学习目标的欲望。因为求知欲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现实的生活材料能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产生认知的需求,假如我们能把知识与学生身边的生活联系起来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情境,必然会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牵动他们的情感,从而把教的主观愿望转化为学生渴望学的内在需求。
三、变由教师权威的教授为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
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老师的一切灌输,师生间显然是不平等的。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只是师生交往平等中的首席。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意味着教师的角色将由权威变成合作者,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参与、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师生之间的一种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凸现和个性的张扬。
教学理念如何走向教学行为
教学理念如何走向教学行为
教学理念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的思想、观点和原则的总和,它涵盖了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但单单有理念并不能实现优质教学,需要教师将理念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下面就是如何将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关键步骤:
1.清晰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核心和指引,教师应当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并将其与学生的学习需求相匹配。目标要明确、可操作、具体化,以便引导教师制定相应的教学活动和评价方式。
2.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教师应当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例如,如果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可以采用讨论、演示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如果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可以采用实验、模拟和实地参观等方法。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这可以通过与学生互动、提问、小组合作等方式实现。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在教学中给予他们积极的支持和鼓励。
4.注重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的过程,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表现制定相应的评价方法。评价不仅仅局限于笔试和考试,还可以包括作业、课堂讨论和展示等形式。
5.不断反思和改进:
教师应当时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思考自己所采用的方法是否有效,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标。如果发现问题,教师应当积极寻找解决
方案,并通过反思和改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需要指出的是,教学行为的质量不仅仅取决于教师个人的努力,还受
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学校的教育政策、教育资源的分配等。因此,在将
教育理念或教学行为改进策略
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的改进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一些策略,可以帮助教师转变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
1. 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识水平的提高作为工作的重点,实实在在地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兴趣和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转变教师角色:教师需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合作伙伴。他们需要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与学生一起探索和学习。
3. 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教师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他们主动思考和创造。
4.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情感等多方面的发展。他们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沟通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心态。
5. 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以适应教育改革的需求。他们需要关注教育教学的最新发展动态,掌握新的教学理论和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6.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需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以增强学生的信任和尊重。他们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健康,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与学生建立积极的互动和交流。
7.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教师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归属感。他们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行为
网络转载
我们的学生考起试来,分数是高的;实际工作起来,能力却不高。我们的中学生在国际大赛中屡屡获奖,而我们却与诺贝尔奖无缘。为什么?难道是我们的学生不聪明?不,问题出在我们的教育理念、我们的教育行为。长期以来,我们重视知识的传授,却忽视过程的研究,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却忽视启发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开发,甚至遭到了扼杀。早就听说以色列和中国家长对放学后问的不一样,一个是“作业做完了没有”,一个是“你问老师问题了吗”,简单的一句话就透出教育理念的不同。这种不同的教育理念会直接导致国民素质的差异。
如果我们仍停留于传统的教育理念,不改变教师的教育行为,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的教学就会一直进行下去。我们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造热情、创新意识的人才。因此,我们必须立即更新我们的教育理念。
一、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指导教育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是教育活动的指南,是教育行为的向导,也是动员人们为之努力的精神力量。可以说如果没有一个先进的教育理念,就不可能有先进的教育行为,也就不可能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因此我们至少应该在以下几方面更新教育理念:
1.变传授知识为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并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因为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
2.变希望学生掌握知识为希望学生掌握分析知识、选择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知识是人们认识的结果,是已经获得的结果,也是已经过去的结果。知识不是一层不变的,知识的本质并不在于它的确定性和稳定性,恰恰相反,知识的本质在于它的不确定性,在于它的不断变化,知识的本质在于不断地推陈出新。学习科学知识很重要,而形成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更重要。所谓开展态
度,就是事实求是的态度,所谓科学精神,就是怀疑的、批判的、探索的、创造的精神。应该知道智慧比知识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知识是启发智慧的手段,过程是结果的动态延伸。
3.变重视基础知识为追逐知识前沿。基础知识是重要的,但如果不关注最新的研究成果是可怕的。随着人类知识的越来越多,随着学科的基础越来越厚,我们要学习和教学的东西也就越来越多。如果我们恪守按部就班的知识教学程序,如果不谋求跳跃式学习,将有一个极大的危险:我们离当代的知识、离知识的前沿会越来越远,永远接触不到科学的研究前沿。我们一直强调要打牢基础,强调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这对于打下扎实的基础、形成缜密的思维有很大好处。但对于创新思维、对尽快接触科学前沿却成为障碍。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既然教育理念有了更新,我们的教学行为也必须有相应的调整。
二、教师应如何确立自己的教学行为?
教学行为,是在一定教学理念支配下,以课程内容为中介,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转变教学行为,就是抛弃传统教学中不科学的、落后的方式,吸收当代教学中科学的、先进的方式,形成一种符合当今社会需要、促进学生发展的新的教学模式。
笔者以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应在以下几方面发生转变:
1.“以问题为纽带”进行教学。作为教师我们习惯于问学生:“懂了吗?”如果学生回答“懂了”,我们就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一节课的任务完成了。我们就会沉浸在自我肯定、自我陶醉之中,因为我们把学生的问题解决了。殊不知,这种“去问题教育”的教学方式,很可能潜移默化导致学生的依赖性,导致学生在独立处理问题时不自信。既然问题意识、问题能力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那么我们就应该不是帮助学生“去问题”,而是帮助“发现问题”。现在我们许多老师已经注意到用问题来贯穿教学,但这个所谓的问题与我们所讲的问题还是有距离的。问题是教师带来的,而非学生带来的,而且都是在课堂上当场解决的,实际上是花架子,是做给人看的。真正的“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所说的问题应该是学生由自己产生的问题,是在社会生活产生的,由师生共同探讨、共同研究,并能产生新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独立见解。
2.以“平等的身份”进行教学。传统教育可以概括为“师本教育”,即以教师为本,其核心是过分突出教师的作用,只重视由教师单向传授知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
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学会生存》),这就是说,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正在发生质的变化,即在学校教室这个舞台上,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已成为主角,教师的角色由“传道、授业、解惑”,变成与学生共同探讨、共同学习。教师和学生都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学生学,而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与学是民主的,教学氛围是愉快、和谐的。对教师而言,意味着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所言所行,既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也促进自身的发展。对学生而言,意味着主体的凸现,心灵的开放,个性的张扬,潜能的释放。在现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再不能搞“师道尊严”;学生对教师也再不迷信、盲从,而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3.以传授“学生最需要的知识”进行教学。“学以致用”是学习的一项原则,也是学习的动力。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知识是无限的,即使穷其一生也不能把所有的知识学完。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学到最有用的知识才是我们必须要做的。长期以来我们考虑的是怎样把规定的内容比较好的教给学生,而学生愿不愿意都不重要。因为我们的教学是直线教学,也就是说教学内容完全安排好了,不能随便跳过也不能随便旁骛。而国外则比较重视散点教学,他完全是另外一种思路,另外一种内容的编排方式,它不是把所有重要的东西都选择好了给学生,而是选择部分重要的东西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若干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补充他自己认为需要补充的知识。确实,没有必要让学生现在就掌握每一项知识,有些知识,也许他根本就用不到,即使不掌握也没关系。而有些知识虽然今天不理解,但随着年龄的增加,理解力的提高,社会生活的需要,到时候他会弄懂的。所以,不需要对教材规定的内容虔诚地、一成不变的教学,可以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地、主动地、合理地、创造性地丰富和调整教学内容,将课程与教学联系起来。这样也许能使学生有限的精力掌握更多最需要的知识,最大限度地发挥所学知识的效用。
4.以“启迪学生智慧为目的”进行教学。传统教育着眼于知识,现代教育则应着眼于智慧。如何启迪智慧?第一、要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关注的重点放在向学生提示知识形成的规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知识,掌握规律。要敢于和善于给学生必要的、足够的自由支配时间。学生的思维就像一张白纸,当你在这张白纸上画上过多的东西时,这张白纸的空白处就小了,想像力和创造力就被挤掉了。只有有了充分的空闲时间,才能产生辽阔无边的奇思妙想,只有在独立思考时,才能让创新意识有萌芽的机会。第二、应从重教师“教” 转向重学生“学”,即要以学定教,而不是以教定学。要变传统的声音形态的说教,为启迪学生智慧的领悟。努力促使学生自己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