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经济区科技资源整合路径研究
成渝城际城配物流一体化发展现状及路径研究
C h i n as t o r a g e&t r a n s p o r t m a g a z i n e2023.09c n12-1204/f.2021.11.035.[5]杜健,曹炜林,孟佳敏,赵梓珺.新零售背景下生鲜电商社区团购模式问题分析[J].中国物流与采购,2022(07):51-52.D O I:10.16079/j.c n k i.i s s n1671-6663.2022.07.009.成渝城际城配物流一体化发展现状及路径研究文/谭敏向华本文聚焦成渝城际城配物流一体化发展,依托实地调研数据,总结成渝城际城配物流发展现状,根据现实基础,提出换电重卡环境下的物流组织模式重构———“公交化、同城化、单元化”,从而促进成渝城际城配物流一体化良性发展。
一、发展现状(一)公路物流货物运输量大。
目前,成渝间货物往来仍主要依靠公路运输。
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成渝双向货物运输量达3.79亿吨,其中公路运输约3.6亿吨,占总运量的95%。
据民生公司统计,成渝间公路运输集装箱量约为20万T E U。
[1](二)城际城配物流各自为政。
根据2022年实地走访调研,重庆发往成都有两种情况:一是其他干线发成都,途经重庆,卸载重庆货物后再配成都货物;二是成渝间货物直发。
城际物流完成后,将货物分包给城配公司完成最后一公里。
现状下,城际城配公司一般不在同一公司体系。
(三)标准化单元化程度不高。
货源方面,以重庆港口(果园港、珞璜港、寸滩港、小南垭港)转运货量为主,零担货量为辅。
港口转运多为大宗货物,标准化单元化可实现程度高。
零担货物由于品种复杂、大小不一、包装各异、来货时间不定、人工掏箱等各种因素,目前收货标准化程度低,运输、分拣单元化程度低,物流集货组织效率低。
(四)空间布局不合理致迂回。
成渝中心距离约300公里,中部物流资源分散,基础设施、配送中心等资源匮乏,物流标准不一,衔接不畅,双城经济圈覆盖区域还未实现物流的高效运转,时常出现空返、迂回等。
成渝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成渝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建议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成渝协同发展是指成渝两大城市群之间协同发展,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作为中国西部发展的重要战略,成渝协同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实际推进过程中,成渝协同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从问题和建议两个方面来探讨成渝协同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成渝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1. 发展不平衡:成都市作为成渝两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远远超过重庆市。
这种不平衡的发展导致了成渝两大城市群内部发展差距较大,影响了协同发展的进程。
2. 交通瓶颈:成渝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交通拥堵问题严重。
成都和重庆之间的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连接不畅,影响了跨城市的人员流动和经济交流。
3. 产业结构单一:成渝地区的产业结构主要以制造业为主,缺乏高端服务业和创新型产业。
这种产业结构单一导致了成渝地区在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中面临较大的挑战。
4. 生态环境问题:成渝地区的生态环境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空气质量、水质污染等问题严重。
生态环境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成渝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1. 加强政策协同:在制定各项政策时应考虑成渝两地的实际情况,加强政策协同,推动成渝地区的一体化发展。
特别是在产业发展、城市规划等方面要形成一致性和协调性。
3. 优化产业布局:推动成渝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大高端服务业和创新型产业的发展力度。
发挥成都和重庆在不同领域的比较优势,形成互补性的产业布局。
4.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力度,减少污染排放,改善空气质量和水质。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的理念,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5. 加强文化交流:加强成渝地区的文化交流,促进两地人民的心灵交流和思想碰撞。
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交流会议,增进成渝两地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成渝协同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只有通过解决存在的问题,采纳有效的建议,才能推动成渝地区实现协同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2021年度四川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考试题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国家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严格限制(),控制建设用地总量。
不得违反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
[ 单选题:2 分]A 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B 农用地转为未利用地C 未利用地转为建设用地D 建设用地转为农用地试题解析您的答案:A回答正确2关于四川的基本情况,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单选题:2 分]A 人口多B 底子好C 不平衡D 欠发达试题解析您的答案:B回答正确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相对人可以催告被代理人自收到通知之日起()内予以追认。
被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
行为人实施的行为被追认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
撤销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
[ 单选题:2 分]A 三十日B 四十日C 六十日D 九十日试题解析您的答案:A回答正确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被宣告死亡的人,人民法院()视为其死亡的日期;因意外事件下落不明宣告死亡的,()视为其死亡的日期。
[ 单选题:2 分]A 宣告死亡的判决作出之日;判决书上确认的日期B 判决书上确认的日期;意外事件发生之日C 宣告死亡的判决作出之日;意外事件发生之日D 判决书上确认的日期;宣告死亡的判决作出之日试题解析您的答案:C回答正确5新发展阶段战略之“眼”或“魂”是()。
[ 单选题:2 分]A 构建新发展格局B 新发展理念C 高质量发展D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试题解析您的答案:A回答正确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以公告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时生效。
[ 单选题:2 分]A 公告完成备案B 公告发布C 公告通过审核D 公告加盖公章试题解析您的答案:B回答正确72020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
[ 单选题:2 分]A 《成渝经济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B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C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D 《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定》试题解析您的答案:B回答正确82021年1月,重庆市和四川省两地政府发文批准同意设立川渝(),旨在打造区域协作样板,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
对“新成渝经济区”发展的探究
对“新成渝经济区”发展的探究摘要:重庆、四川、一脉相承,赋予了成渝地区先行先试的权力,国家的很多政策和地方资源、产业基础,不但为成渝间的区域合作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也为区域合作提供了坚实的条件,共同为成渝直线经济带昭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通过政府引导,以及大力的政策扶持,将呈现出更多的投资机会;对普通市民而言,则会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更多的收入来源。
作为西南地区经济腾飞的“双翼”,重庆和四川经济抱团发展将改写中国区域经济版图。
成渝经济区扬帆远行,它被寄予厚望,将领航中国驶出区域经济建设的深水之区。
abstract: chongqing and sichuan are given the power of the prior to carry and try in chengdu-chongqing region. many state’s policies and local resources, industrial base, not only provide powerful driving force for regional cooperation of chengdu-chongqing, also bring the broad prospects for development of 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zone. through government guidance, as well as the strong policy support,it will show more investment opportunities; for the general public, it will bring more jobs and more sources of income. as the southwest region’s economic take-off “double wings”, the regional cooperation of chengdu-chongqing will change china’s regional economic layout.the development of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zone is obtained high hopes, and it will pilot our country pull out of the deepwater area of the regional economic construction.关键词:新成渝经济区;合作;发展key words: new 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area;cooperation;development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4-0308-020 引言2011年5月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下发《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包括重庆市31个区县和四川省15个市,正式纳入新规划的成渝经济区。
成渝经济区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研究
成渝经济区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研究作者:房君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15期(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成都610031)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发展,中国各地区之间、区域之间的经济社会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间的合作和协调发展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成渝经济区在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对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和长江上游经济带的开发都将产生极大的影响。
从成渝经济区区域内部协调发展的目的与原因出发,结合成渝经济区发展现状与特点,分析其在区域协同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如何有效促进成渝经济区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成渝经济区协调发展经济合作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5-0148-03引言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速的背景下,中国的区域发展政策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在国家政府的引导下,打破省市行政区划,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已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大趋势。
过去二十多年引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东部三大经济区形成的模式,正在向全国扩散 [1]。
许多省级规划也通过国家批准上升为国家战略,2008年1月,国务院批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2009年6月批准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正在加紧制定,预计也即将被批准[2]。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尤其是同一经济区内部的跨行政区协调。
成渝经济区目前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经济区内协同发展情况并不理想。
如何健全成渝经济区区域协调互动机制,突破行政区划的局限,实现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对培育西部经济新的增长极、促进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意义重大。
一、成渝经济区在区域协调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一)行政区划导致行政壁垒,地方利益冲突明显成渝经济区在行政上分别隶属于四川省和重庆市,作为省际合作经济区,在政策的制定会受到行政区划和经济区划不整合所带来的制约,行政界线的分割加大了成渝经济区行政协调的难度,发展战略的差异带来协调合作的障碍,如四川省以“建设成都平原经济区”为重点的向东北发展的发展战略和重庆市以“建设渝西经济走廊和都市经济圈”向东发展的发展战略,两地发展战略的不协调导致资阳、内江、自贡等川中经济陷落去阻碍了成都和重庆经济联系[3]。
公共管理视阈下南充市构建“成渝第二城”的路径研究
公共管理视阈下南充市构建“成渝第二城”的路径研究南充市作为四川省成渝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成渝地区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南充市正在积极构建“成渝第二城”,以承接成都的产业转移、优质资源和优势要素向南南移动。
本文从公共管理的视角出发,探讨南充市构建“成渝第二城”的路径,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一、南充市的发展现状南充市地处四川盆地,是成渝经济区内的重要城市之一。
近年来,南充市在城市建设、产业发展、人才引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相比于成都等一线城市,南充市在综合实力和城市影响力上仍存在较大差距。
在此背景下,南充市积极响应国家“成渝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努力构建“成渝第二城”,通过吸引成都的产业转移和优质资源向南南移动,实现南充城市的提升和发展。
二、公共管理视角下的路径研究1. 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产业是城市经济的核心,南充市需要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项目。
在产业选择上,可以考虑与成都的产业互补性,避免重复建设,加强资源整合,实现优势互补。
要加强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和引导,推动南充市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升级。
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南充市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特别是交通、能源、水利等方面,以提高城市的技术含量和智慧化水平,增强综合竞争力。
要加强与成都的交通联通,建立便捷的交通网络,方便人才流动和资源调配。
3. 加强城市品牌建设城市品牌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南充市需要加强城市品牌建设,提高城市影响力和知名度。
可以通过举办活动、推广特色产品、建设旅游景点等方式,展示南充的文化底蕴和特色魅力,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金向南充聚集。
4. 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服务是城市吸引人才和资本的重要保障,南充市需要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方面的服务水平,为企业家和人才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
要加强城市管理和规划,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重庆市科技协同创新模式及路径研究
重庆市科技协同创新模式及路径研究在建设“重庆科学城”的背景下,科技协同创新成了完善重庆市创新设计的有力抓手。
基于此,本文以科技创新发展带来的意义为出发点,探索出一條符合重庆市现实需求的模式及路径,助力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战略顺利开展。
【关键词】重庆科技协同创新前言:创新是推动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源动力,近年来,重庆市在发展的路上不断开发新路径,竭尽所能地推动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凝结创新发展之力,深化科技领域改革,为城市稳步发展助力,让科技协同的积极作用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支柱。
一、重庆市科技协同创新发展的意义重庆市积极响应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号召,严格遵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建设的总体规划,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协同创新方案,为争取更多的科技项目资源安置在本市,重庆市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实现高新项目与基础设施建设的联动交流,为国家政策的落实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
重庆市科技协同创新模式的开启不仅有利于成都与重庆两市经济建设,还能实现自然资源、人才资源的优势互换,在交流互动中实现了科技创新驱动城市建设发展,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在科技创新项目的驱动下,重庆市聚集了可供利用的创新资源,通过优势资源共享便于区域发展战略布局的构建。
二、推进科技协同创新的有效途径(一)做好顶层对接设计规划,联手实现科技协同创新重庆市要想抓住时代发展的机遇,就要在充分理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基础上,加强与成都地区的沟通与互动,搭建起顶层对接的交流平台,在政策指引下,以极强的竞争力完成建设国家级成渝科技创新中心的任务,让科技协同创新方针政策在实践中得以落到,将发展诉求与愿景通过互动合作的方式得以传递,让成渝地区双城规划建设的基本目标得以实现。
致力于联手打造科学城市,以建设多元化城市科技整体布局为核心,利用顶层设计规划方案推动科技协同创新的实现。
重庆市科技建设管理部门应依据“清单制”的模式,将主体责任下放到基层单位和个人的肩上,以互通的形式联动多部门的协同对接,以创新为核心,确保科技协同项目以扎实的基础落地,形成重庆市的独特名片,从而进一步拉动西南科技新阵地建设的核动力。
经济区一体化发展路径研究——以四川成都平原经济区为例
经济区一体化发展路径研究——以四川成都平原经济区为例陈姣姣【摘要】一体化发展是经济一体化和城市群建设达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也是扩大城市规模和增强竞争力的必然手段.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渝城市群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四川成都肩负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重任,传统的单核集聚发展模式不再适应时代需求,必须与周边城市抱团发展,形成更大的合力参与国际分工.“1+7”的成都平原经济区在2016年经济总量突破两万亿,一体化发展基础良好.通过成都与其他城市群发展对比,分析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瓶颈,加强规划引领、建立协调架构、无缝全域对接、区域联防联治将是继续推进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的有效路径.【期刊名称】《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00)003【总页数】5页(P29-33)【关键词】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竞争力;路径【作者】陈姣姣【作者单位】成都市经济信息中心,四川成都6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7.71随着区域一体化的不断深化发展,城市之间的抱团发展已经成为参与全球经济分工和国际竞争的主要手段。
城市群通过开展内部分工,促进资源要素共享,以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形成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从而提升各自以及整个区域的竞争力。
四川省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正是顺应城市群的发展趋势,拓展成都外部空间,深入落实“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肩负四川省“首位城市”的责任担当,提升经济区内各大城市的联动发展水平,充分利用各城市的优势资源,强化各城市间产业的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
(一)成都一城独大的发展模式逐步被打破为构建多层次、多中心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四川省委全面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要求充分发挥成都作为省会城市的首位带动作用,努力做大其他城市经济板块,这一战略的实施实质是要破解成都一城独大现象,做强市州经济梯队,做大区域经济板块。
从2010-2016年成都平原经济区的GDP增速来看(表1),自2014年以来,经济区内其他城市(除2014年乐山)的GDP增速都超过了成都,这有力地说明当前成都平原经济区的发展态势已经开始从成都单核集聚发展向集聚与扩散并重的发展模式转变,成都一城独大的这种模式已经逐步被打破。
增强成渝经济区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
这一经济 区域在长江上游乃至西南 同行业 区域 内待遇同等问题:行业 商会会员互认 ,在任何一个城 四川盆地 中部最发达 的地 区,
市均可享 受当地工商联行业商会会员 的同等待遇 建立行业商会 部具有重要的地 位。成 都 、重庆都位于这个经济 区中,两个城市
地 区经济优 势 明显 发展潜力 巨大 。
二 、成渝经济区 目前发展中存在 的一些问题
具体 表现在 : 第一 改革开放 以来 , 随着市场的发展 一方面各 省 市之间的竞争有效 增强 了区域内经济 活力 , 但另一方面资源 低
维普资讯
也会给企业带来福祉 。行业组织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 ,要经得起
风浪的考验和磨练 树立起为企业服务 的观念就能大公无私 否 则因~己之利或 少部 分人 之 利就 会丧失公 正的立场和基本 的操 守。自我约束要 有相应的制度和规章 ,更要从 思想 和观念上真正 树 立起服务 的意识。 制度和规章是保证 , 有制度就会无章可 寻 , 没
赋予的重任 这个重任也 是商会组织义不容辞的 这就 要求各级
各类商会要千方百计做好服务工作 。
首先是积极进行 内引“和 外联” 。利用 民间商会创新招商 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根据未来发
方 式 瞄准资本流动趋势创新 引资方 向、抓住 国家战略创新引资 展 的需要 我国提 出了把加强 自主创新作为科 学技术发展的战略 重点的创新思维 ,是地 区成功吸 引国内、国外 资本 的极 好机遇 。 基 点 , 以及 在 2 2 年 进 入 创 新 型 国 家 行列 的 发展 目标 。 00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发展研究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发展研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经济发展格局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
近年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成为了我国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指以成都和重庆为核心,覆盖成渝地区的主要城市,形成以双城为中心的综合性、多层次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形成,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协同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双城经济圈的形成意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形成,对于实现地区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区域产业优化升级,提升交通运输网络建设,促进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促进地区经济资源合理配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形成,可以实现地区资源的协同利用,推动各个城市之间的优势互补。
通过地区间的经济合作,可以吸纳更多的资源投入,完善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市场化经济条件,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推动地区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
2.推动区域产业优化升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形成,将有助于推动区域内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提升区域的产业竞争力。
通过形成双城为中心的区域经济格局,可以实现产业链条的延伸和转移,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升区域产业的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提升交通运输网络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形成,能够促进交通运输网络的建设,推动交通运输设施的完善,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交通运输条件。
双城经济圈的形成,将有助于推动跨城市间的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交通运输设施的建设,提升地区的交通运输效率,实现区域内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4.促进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形成,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地区内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通过双城为中心区域经济格局的形成,可以吸引更多的科技创新资源,推动创新要素的交流和合作,提升地区的创新能力,培养更多的高端人才,推动人才优势的集聚和共享。
二、双城经济圈的协同发展模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协同发展模式,主要包括资源共享、开放合作、产业融合、人才共享和基础设施互联等方面。
将创新共同体打造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引擎——以成渝双城经济圈为例
将创新共同体竹造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引華----以成渝双城经济圈为例陈诗波(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北京100038)摘要:创新共同体是以科技创新为主要纽带形成的共同体,它以技术、人才和资本等作为核心要素,通过打破资源要素流动壁垒,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和加强协同攻关,加快破解关键技术难题,提升整体发展效率。
构建创新共同体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开展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将为成渝双城经济圈共同应对区域重大挑战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新时期,必须坚持创新在成渝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通过构建成渝协同创新共同体,走出一条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O关键词:创新共同体;区域协调发展;成渝双城经济圈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393(2021)01-0013-05当前,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之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现高质量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既是目标也是途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建立健全区域合作机制、区域互助机制、区际利益补偿机制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效。
以西部、东北、中部、东部四大板块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为引领,“以点带面”形成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推力,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
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要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标志着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成渝地区地处国家“东中西区域协调发展”重要节点,是西部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是我国多中心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的重要载体。
但目前成渝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群经济发展呈现哑铃式结构,成都、重庆两座超大城市“虹吸”效应明显,其他城市发展动力不足。
创新共同体是以科技创新为主要纽带形成的共同体,它以技术、人才和资本等作为核心要素,通过打破资源要素流动壁垒,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和加强协同攻关,加快破解关键技术难题,提升整体发展效率。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下城市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路径探索
成渝双城记CHENGYUSHUANGCHENGJI2019年12月25日16时50分,北京星途探索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中国科技城之星”商业亚轨道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首飞成功21世纪20年代,以重庆、成都为核心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宏伟开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川渝地区崭新的未来。
如何精准理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以下简称“双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内涵和重大意义,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处理好服从服务国家战略全局与提高城市内生能力、解决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与打牢长期发展的基础、突出地方特色与整合资源优势等层面的关系,推进川渝地区统筹发展,使川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和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值得深入思考与探索。
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下提升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紧迫性(一)科技创新的迫切要求改革开放40多年来,虽然我国在科技研发、技术创新、科学教育等方面得到快速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当前我国科技研发、技术创新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如基础研究较薄弱、重大原创性研究成果不足、重点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科技基础性工艺能力缺乏、科技储备不足等。
特别是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2020年后,中国政府、社会与企业更加意识到,中美围绕科技、贸易等方面展开的对抗趋势将是持久的、深层次的,能否破除科技创新发展“瓶颈”,打破美国“卡脖子”的局面,对中国内地产业发展意义重大,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甚至是提高科技竞争力、维持现有国际格局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国际国内均衡发展的迫切需要回顾历史,川渝地区的前途命运和“国家战略”挂钩有四次:第一次是抗战时期重庆成为“陪都”,标志着大内迁的开始;第二次是1964年开始的“三线建设”;第三次是1997年重庆与四川分列,重庆单独设立直辖市;第四次是“双圈建设”战略的实施。
第一、二次“国家战略”的实施是在战争或战争威胁背景下作出的,第三次“国家战略”的实施是为确保重大水利工程落地等,第四次“国家战略”是在全球视野下对成渝地区未来发展的谋篇布局。
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案例分析报告
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案例分析报告一、成渝经济区的形成原因及基础(一)成渝经济区形成的法律政策基础2005年2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要贯彻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方针,把现有经济基础较好、区位优势明显、人口较为密集、沿交通干线和城市枢纽的一些地区,作为西部开发的重点区域,发展一批中心城市,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2007年6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集四川省、重庆市发展改革委有关人员召开了成渝经济区规划编制前期工作座谈会,正式通报成渝经济区规划已纳入国家区域规划编制工作范畴,并就如何作好相关前期工作交换了意见。
从国家的宏观战略和政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来看,成渝经济区形成和发展的政策基础已经具备,将来也会有一些中央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成渝经济区的发展。
(二)成渝经济区形成的历史文化基础巴蜀文化是川渝两地人民共同创造的,早已融为一体,成渝两市以及成渝走廊内民间的亲情、血缘关系早已密不可分。
自古以来,川渝两地一家亲,作为近邻,川渝饮同一江水,说一样的方言,看一样的川戏,好一样的“麻辣”。
两地山水相连,地缘相亲,民俗相同,文化相融,血浓于水的兄弟情谊让两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成都和重庆是巴蜀文化沉甸最深厚的地区,长久以来也一直作为一种共同文化类型而存在。
文化传统对经济建设的影响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文化传统会使人们对建设成渝经济走廊产生认同,广大民众会积极支持和参与。
(三)成渝经济区形成的地理区位基础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地域空间来看,成渝经济区位于中国的中心地带,它北接陕甘,南连云贵,西通西藏,东邻湘鄂,处于东西结合、南北交汇的中间地带,经济较四周发达,具有较强的辐射力和吸引力。
从东中西三大区域看,它通过长江可以贯通中东,直至沿海最发达地区。
从国家安全战略角度看,无论战争样式怎样变化,成渝经济区始终是祖国的战略后方和国防安全基地;从西部大开发的角度看,北部的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和南边的南贵昆经济区只有点状的城市而没有密集的城市群,以成渝经济为核心的长江上游经济带可以推动这两个成长中经济区的发展,成为西部大开发的火车头。
成渝经济区经济合作的模式与路径选择
成渝经济区经济合作的模式与路径选择摘要: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的选择关系到区域经济合作的成败,成渝经济区应选择政府推动、市场导向、企业主导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基础上,政府作用集中在政策服务和废除区域行政壁垒方面,把企业作为推进经济一体化的前台,利用企业内区域分工的力量,促进成渝经济区内要素的流动与整合,进一步加强成渝两地的区域经济合作。
关键词: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合作;路径选择涵盖四川15个市和重庆31个区县的成渝经济区规划在2011年获国务院批复,推动成渝经济合作向纵深发展。
成渝经济区承担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引擎”重任,为深化内陆开放探索新的路径,成渝经济区战略的成败取决于两地一体化发展的水平,而采取何种经济合作模式是促进两地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成渝经济区合作模式的选择区域经济合作的目的,从根本上说,就是通过行政性力量促进区域内部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和最佳组合,打破区域行政界限,实现资源有效配置,推动区域经济整体协调发展。
从要素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区域经济合作模式主要有政府主导的行政一体化合作模式、市场主导的合作模式和政府推动、市场导向、企业主导的合作模式。
简单的设置共同的行政管理机构由政府主导的行政一体化模式已不再符合当今经济市场化发展的规律,作为深化改革开放实验区的战略定位,成渝区域经济合作采取简单的行政一体化显然是极为不当的。
成渝经济区的市场是一个正处于发展过程中的市场,其开放程度并不高,还是一个功能不完全的不完全竞争市场,如果完全放任由市场去主导区域经济合作,可能会出现事倍功半的状况,充分发挥地方政府指导本地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依旧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结合成渝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要实现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合作的完美结合,使成渝经济区成为西部大开发名副其实的“反应堆”,政府推动、市场导向、企业主导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1.政府推动在成渝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成渝两地的各次区域政府部门要借鉴成功经验,加快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步伐,强化完善市场机制的相关工作,同时制定科学的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加强各次区域间的政策协调。
应用型地方大学基于军民融合战略的产教融合的思考——以成渝地区为例
ECONOMIC RESEARCH GUIDE2021年第02期No.02袁2021经济研究导刊引言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综合国力不断上升,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也在不断增多。
我们发展得越快,对外部的影响冲击就越大,受到的战略反弹力就越强。
必须把国家安全战略与经济发展战略相协调、强国进程与强军进程相一致进行考量。
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以下简称成渝地区)成为国家战略。
国防军事工业为主导的“三线建设”时期,成渝地区就形成了门类完备的工业体系,齐全的产业体系和综合配套基础。
2020年新冠疫情造成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受阻,推动成渝地区经济发展将利于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具有独特优势和战略意义。
成渝地区因其区位特点,对国际市场依存度相比沿海地区较低。
中央实际上期望成渝地区成为继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之后的“第四极”,建设极具西部田园风光的科创融合、产教融合、产城融合、城乡融合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开放长廊。
基于此,本文探讨应用型地方大学(以下简称地方大学)如何在军民融合战略背景下拓展产教融合,在实现内涵发展中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大学。
一、军民融合与产教融合都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军民融合、产教融合都属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彼此包含、相互孕育。
军民融合旨在推动国防工业与民用工业由体系结合向系统融合转变,加快军民两用尖端技术的研发并推动形成产业化;产教融合是解决我国高等教育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矛盾,推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路径,地方高校参与军民融合本身就是产教融合的体现。
(一)军民融合的含义及战略价值军民融合不是简单地在技术上把军用和民用进行结合,而是将国家安全纳入社会经济建设发展规划中,在技术、制度、市场、人才、资源等环节实现“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1],即应融则融、能融尽融,实现军民产业共生共赢的新格局。
融合的本质是冲破军民二元分离体制,实现在国家利益平台上配置资源,整体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国家建设效益。
成渝经济区
成渝经济区的要点和目标:
西部大开发的增长极和经济高地 国家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 高新技术产业和农产品基地 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 国家内陆开放示范区和国家生态安全保障区
绵阳 电子信息、科研生产基地,经济区西北部的中心城市和国家科技城。 南充 石油天然气精细化工、汽车及零部件、轻纺服装、有机农产品加工、能源基地和商贸 物流中心、经济区北部的中心城市、重要交通节点和港口城市。 德阳 全国重要的重型装备制造业基地,重要的新材料、精细化工、食品加工基地,现代工 业城市。 眉山 机车制造、冶金建材、精细化工、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和国家粮食储备基地,重要的 交通节点城市。 资阳 全国重要的机车制造及出口基地,汽车与零部件制造、 节能产品生产、食品生产配送 、会展基地和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新兴工业城市。 遂宁 精细化工、电子信息、食品饮料、商贸物流基地,重要的交通节点城市。 乐山 清洁能源、新材料、冶金建材产业基地、生态和文化旅游胜地,重要的交通节点和港 口城市。
成渝经济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与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大西安、大武汉等经济区相比,整 体经济方面,比如人均GDP等指标都还是比较靠后的,成渝经济区的 综合竞争力还有待提升。 第二,在投资环境方面,目前在西南地区,软硬环境都比较差一点。特 别是金融资本市场会相对薄弱一些,而且近几年国有银行在纷纷调整 布局,金融网点在逐渐减少,尤其是撤销县级金融机构,给该地区的 金融市场环境造成了一定的伤害。 第三,目前区域内的产业基础以内向型经济为主,对外资的吸引力不够 。尤其是以军工、装备制造业所占的比重还比较大,这些国有企业的 投资效率以及盈利能力还有待提升。 第四,四川目前还是农业大省,甚至作为直辖市,重庆相对其他几个直 辖市而言,它的农村的地区比重也还非常大。未来城市化、工业化的 道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任务还很艰巨。
成渝城市群发展路径探讨_张奕芳
经济研究导刊ECONOMIC RESEARCH GUIDE总第265期2015年第11期Serial No .265No .11,2015引言2011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了《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将四川盆地巴蜀两地的发展再次紧密起来。
《规划》中明确指出:“成渝经济区到2015年,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到2020年,成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自2001年“成渝经济走廊”的提出到如今“成渝经济区”的发展规划,成渝经济区已从一个地方合作协议上升到了国家层面的建设重点。
而如何把握好机遇,寻找适当的发展路径,从而更加高效地实现成渝地区相互融合,是成渝经济区在未来几年内发展的重点任务。
本文将从评价成渝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出发,借鉴国外知名都市圈的成功经验,寻找成渝城市群未来发展可参考的对策。
一、成渝城市群的发展状况(一)成渝城市群的基本情况成渝城市群位于我国的长江上游地带,地处四川盆地,其北部连接陕西甘肃,南部紧邻云贵两省,西部通向青藏高原地区,东部则与湖北湖南接壤。
根据2011年国务院正式批复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成渝经济区涵盖重庆的31个县区和四川的15个市,总面积约20.6万平方公里,是带动西部地区迅猛发展,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其优势主要有以下方面。
首先,区域内自然资源丰富,可开发水能约占西部地区的33.11%,天然气及多种矿产资源均位居全国前列,而凭借良好的地理和气候优势,成渝城市群成为我国农业畜禽的重要生产基地。
其次,成渝城市群是国家重要的国防科技工业研发、生产基地,国防行业遍及核工业、汽车制造、飞机设计与制造等十大军工集团,其投资力度和科研实力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再者,成渝城市群作为西部最为发达的地区,其在教育、医疗等方面都均有绝对优势。
截至2012年年底,成渝经济区的GDP约为3万亿元,约占西部地区GDP总量的28%,占全国GDP的6%。
(二)成渝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城市群对资源吸附、配置、整合、增值和辐射的能力是城市群整体竞争力的本质和核心(中国市长协会《中国城市发展报告》编辑编委会,201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内部创 造 、 结合 、 换 、 化 、 交 转 吸收 和利用 。因此对 成渝 经 济 区区域创新 资源 的整 合 ,有 利 于形成 稳定 的区域创 新 网络 ,产 、 、 ” “ 学 研 紧密合作 , 正把 区域 真 的建设转 移到 依靠科 技进 步和创 新 的轨道 上来 。
12 整合 成 渝 经济 区科 技 资源 是 改 变现 阶段 科 技 . 资源现 状 的重要措 施
1 成 渝 经 济 区 科 技 资 源 整合 的现 实必 要 性
11 整 合成 渝经 济 区科技 资源是 加 强川渝 合 作 。 . 共 建 区域 创新体 系的重要 基础 跨 区域 创新体 系对 接结 构理论 认为 :大 区域创
成 渝经济 区是 我 国中西部 地 区科 技 资源 丰富 的 地 区( 见表 1。0 6 , )20 年 四川省共 拥有科 技 活动机 构 124个 , 中 9 其 在川 国家级 重点 实验 室 1 6个 、 部 省
活动人员达到 7 1 人。科技投入方面,0 6 四 766 2亿 元 . 占 G P 比 重 D 1 %; 庆市 R D经费 投入 3.8亿元 , G P的 . 重 2 & 80 占 D
比重 达到 1 9 . %。 0
但是 , 成渝 经济 区分属 于不 同 的行 政 区 , 政 区 行
科技资源支撑。 因此 , 对于成渝经济区这样的科技资 源 丰富的 大经济带 ,建设 跨 区域创 新体 系应遵 循对 接结 构理论 找 到对 接 的接 口, 以集 成科技 资源 、 才 人 资源等创新资源为对接 口,明晰各方对接后的价值 关系, 选择 系统集 成 、 势整 合 的对 接模式 与 运行 机 优
技基础条件平台是集研究实验基地和大型科学仪31成渝经济区区域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具体器设备共享平台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科学数解决方案据共享平台科技文献共享平台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区域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是一个复杂漫平台网络科技环境平台于一体的区域性的科技基长的过程
第2卷 1
总第 1 5 2 期
20年 l 08 0月 第 5期
成渝经济区科技资源整合路径研究
贾 舒 , 超 英 孙
607) 1 0 1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 成都
摘
要 : 基础条件平 台是整合科技资源的路径之一 。搭建区域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整合 区域科技资源 , 高区域 科技 提
创新 能力’ 的重要物质基础。成渝经济 区作为科技 资源密集的 区域 , 有必要 通过 建设 区域科技基础条件平 台整合科技资
基金项 目: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 十一五 ” 规划项 目——“ 成渝经济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项 目编号 :C 7 0 5 项 目负责人 : ( S 0B4 ; 孙超英) 成果之~。 作者简介 : 贾舒 , 经济学硕士 , 中共 四川省委党校区域经济教研部讲 师, 研究方 向: 区域 经济和城 市经 济 ; 孙超英 , 中共 四川省委党校 区域经 济教研部主任 . 教授 。 研究方向 : 区域经济 和城市经济。
源 。 总 结 长三 角先 进 经验 的基 础 之 上 , 出 了近期 成渝 经济 区在 建 设科 技 基 础 条 件 平 台 中的一 些 具 体 实施 方 案 和政 在 提 策措 施 。 关 键 词 : 渝 经 济 区 : 技 资 源整 合 : 成 科 科技 基础 条件 平 台
在 当前经济 全球 化 的大背景下 ,科 技创 新能 力
已经成为 国家或 地 区竞 争力 的核心 和可 持续 发展 能 力 的重要 标志 。 十七 大报告 也把 提高 自主创 新能力 , 建设创新 型 国家作 为确保 我 国国 民经 济“ 好又 快 ” 又 发展 的最 为重要 的 目标之 一 。 渝经 济 区是 我 国《 成 西
部大开发 “ 十一 五 ” 划》 点开 发的 区域之 一 , 规 重 同时
果 『。而对 科技 资 源 的整合 是对 创新 网络 内部发 生 2 ] 的活 动 ,这些 活动包 含 了资源在 正式 或者 非正式 关
0j ̄ 国第 一个统筹城 乡综合配套 改革试验 区 . z- R 完全 有 可能成 为 中西 部乃 至全 国更具辐 射带 动功 能 的增 长极 , 因此 , 高科 技 自主创 新 能力 , 自主创 新 道 提 走 路, 无论 对 国家或是 对成渝 经济 区来讲 , 都具 有 十分 重要 的意义 。 然而科技创 新能力 的提高很 大程度上依 赖于科 技资源 的丰 富程度 以及使 用效 率 的高低 。所 以, 对科 技资源整合有着非 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
8 国家级企 业技术 中心 1 5个 , 国 新体系之问融合 , 应首先找到对接结合部 , 必须通过 级 重点 实验 室 5 个 , 对接达 到 系统集成 、 优势 整合 的效果 。 这种 对 接是有 家级工 程技 术 中心 9个 、省级 工程 技术 中心 2 6个 : 序的, 是按 照一定 价值关 系融合 起来 的 , 接 后产生 重庆市 科技机 构数 达到 7 5 。四川省 从事科 技 活 对 1个 1 12的创 新 实效 [。科 技 资源 是 区域 创新 体 系 的 动人 员 1 30 0人 ,科 学 家与工 程 师 占从 事科 技 活 +> 9 0 重要物质基础 。区域创新体系的建立依赖于众多的 动人 员 的 6 .%, 有 两 院 院 士 5 3 9 拥 7人 ; 重庆 市 科 技
贾
卜 ¨
舒 . 超英 孙
— — ——— —
成 渝 经 济 区 科技 资源 整 合 路 径研 究
… … … —— ———— —— 一 一
— — —— 一 — —
科 技 管 理
j
表 1 20 0 6年成 渝 经 济 区科 技 资 源存 量 指 标
制, 通过不断地交流与合作逐步实现科技一体化 、 经 济一 体化 。 此外 ,整合 跨 区域 的科 技 资源也是 维持 创新 网 络运 行 的重要 保证 。区域创 新 网络是一 个 建立在 资
源关 系 的基础 上相互 依赖 不断 发展 的体 系 。这些 资 源关 系的总体 特征是 交互 、 过程 、 程序 和制 度化 的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