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2011-2020)图集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说明书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说明书图1—4 明代成都城图1—5 清代成都城4.抗日战争爆发后——战时的国家后方基地1937年后,沿海、沿江部分工厂、机关、学校相继内迁,成都一时成为战时后方基地的一座重要城市,为疏散、战争需要,新建工程增多,一度刺激了建设用地的扩张发展,至1945年,营造厂社发展到137家,先后建造了军用机场、大学等一批较大工程,此时的空间发展已明显溢出古城,周边用地获得了大量开发,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解放初期至1960年——奠定现代城市格局基本建设不断发展,以“川藏公路,成渝铁路”为代表的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并在东郊工业区兴建了大批工业项目,使成都作为一新兴工业城市在川西初见雏型,随后的一批大型工用建筑项目和居民点的建成,使成都布局逐渐突破现今一环路的用地范围,在东北、东南方向形成较大片的建成区,但在此之后至1978年末,由于政治经济的原因,成都的建设在干扰破坏中历经艰难曲折,百废待兴。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至1980年代末,拨乱反正,坚持改革开放,治理整顿,城市面貌产生了巨变,但由于城市建设仍以旧城的改造和城区内的填空补缺为主,建设用地虽有不少增加,但布局结构与1960年代初期相比没有根本性的改变,这一阶段的空间发展,经历了轴向扩展至内向填充的阶段演变。
6.1990年代后——“都市化”的空间演变特征“都市化”是这一阶段城镇群体空间演变的主要特征。
伴随着经济和人口的高速增长,中心城区和周边卫星城用地迅速拓展并联为一体,城市群体呈现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轴向发展的态势,特别是二环路、“五路一桥”、绕城高速相继修通,以府南河及中小河道整治工程、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为标志的旧城更新,不仅使中心城区建成区范围已经从1970年代的50平方公里,发展到目前的283平方公里,面积扩大了近5倍,“环形加放射”以及单中心圈层拓展的空间格局变得愈发明晰,而且出现了城市发展区域化的特征。
就成都的城市发展阶段来看,基本经历了点状形成、轴向扩展、伸展轴稳定、内向填充、再次轴向伸展五个过程。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2011年修订)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年)》(2011年修订)概况一、总则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市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富民兴渝、建设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规划范围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重庆市行政辖区,面积8.24万平方千米。
主城区规划范围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九个行政区,面积5473平方千米。
适用范围在重庆市行政辖区内从事各项城乡规划编制、进行规划管理和各种与城乡规划有关的建设活动必须符合本规划。
二、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城市性质重庆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
城市职能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职能,具体包括:(一)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内陆开放的重要门户和科学发展的示范窗口;(二)我国内陆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三)我国内陆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基地,长江上游地区的金融中心、创新中心、商贸会展中心和科教文化信息中心;(四)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贸易大通道;(五)全国重要的旅游集散地、西部著名的旅游目的地。
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域人口与城镇化水平至20年,总人口3250万人,城镇人口228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70%左右。
区域协调发展构建“一圈两翼”的区域空间结构,即以主城区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以万州为中心的三峡库区核心地带为渝东北翼,以黔江为中心的乌江流域和武陵山区为渝东南翼。
分别发挥三大区域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争创特色,实现错位发展:渝东南和渝东北两翼地区实施生态移民和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依托一小时经济圈带动渝东南和渝东北两翼地区发展,逐步缩小市域的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形成大城市带大农村的整体推进格局。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
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改变或占用基本农田重点保护区。村庄和居民点建设应尽量少占农田,积极引导农村人口转移,加强土地整理。区域性的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选址,应尽量避让基本农田。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严格控制农用地特别是耕地转用总量。
经济发展和土地资源保护与利用相统一,统筹安排各类用地。根据城镇体系布局,合理确定城乡土地利用规模,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使用效益。完善土地利用政策机制,完善土地市场建设,加强城乡规划对建设用地总量的控制和土地开发与管制的引导。
都市区的规划区范围与都市区范围一致。
都市区以外的各城市、镇、乡、村庄的规划区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中,根据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
城市性质、发展目标
(一)城市性质
重庆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
2、水资源保护与利用
禁止向长江、嘉陵江和乌江等江河及湖泊水库倾倒固体废弃物和排放处理未达标的废水。合理调整全市生产力布局,在缺水地区和水源上游地区严格控制耗水量大和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保护饮用水源,以城镇供水和农村人畜饮水功能为主的水库库区和水源保护区,严禁大规模开发利用,严禁布局污染性产业项目。加强地下水和温泉资源的保护。尽快对污染严重的次级河流进行综合整治。
3)东南部地区
东南部地区包括黔江、秀山、酉阳、石柱、彭水、武隆等6个区县(自治县),面积1.98万平方千米。依托乌江和渝湘高速公路、渝怀铁路等构成的东南线发展轴,形成以黔江为核心,以秀山为主要节点,其它城市和建制镇为基础的点轴状城镇发展区。
2、与周边省的协调发展
建立健全区域协作机制,构建成渝经济区,强化与南贵昆经济区、汉中经济区、武汉城镇群等的区域合作,进一步发挥重庆在长江上游经济带中的区位优势和增长极优势,发挥中心城市的战略支撑、对外交流和辐射带动功能,推动西部地区的整体发展。
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区总体规划(2010-2030)
目录第1章总则 (1)第2章目标定位与发展策略 (4)第3章四区划定与空间管制 (6)第4章空间结构与总体布局 (7)第5章城乡协调发展规划 (10)第6章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 (12)第7章住房发展与居住用地规划 (14)第8章公共设施布局规划 (16)第9章绿地系统规划 (19)第10章总体风貌特色规划 (22)第11章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规划 (26)第一节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26)第二节旅游发展规划 (27)第12章综合交通发展规划 (29)第一节对外交通 (29)第二节城市交通 (30)第13章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 (35)第14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37)第一节水资源保护与利用 (37)第二节供水工程规划 (37)第三节污水工程规划 (38)第四节雨水工程规划 (39)第五节再生水工程规划 (39)第六节电力工程规划 (40)第七节燃气工程规划 (41)第八节通信工程规划 (41)第九节环境卫生工程 (42)第15章环境保护规划 (44)第16章城市公共安全与综合防灾规划 (46)第一节防灾体系规划 (46)1第二节避灾体系规划 (48)第三节救灾体系规划 (49)第17章分期建设规划 (50)第18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建议 (52)第19章附则 (53)附表1 发展目标指标体系表 (54)附表2 规划城镇建设用地平衡表 (55)前言2010年9月1日,在四川省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工作会议上,刘奇葆书记提出要规划建设天府新区,形成以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力争再造一个“产业成都”。
2010年11月,《成渝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获批,规划提出建设天府新区,使其成为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的核心区和现代产业重要集聚区。
2011年5月,国务院批复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明确提出建设天府新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下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文本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文本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文本目录1总则3第一部分城市性质、目标与规模3第一章城市性质与职能3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4第三章城市发展总体策略5第四章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6第二部分市域城乡统筹规划6第五章城乡资源环境控制与建设限制性分区6第一节重要空间要素管制7第二节建设限制性分区8第六章城镇体系8第一节总体功能区划8第二节体系结构11第三节建设指引12第七章产业发展13第八章综合交通与枢纽体系15第九章公共服务设施体系17第十章历史文化资源保护18第十一章环境保护19第十二章公共安全与灾后重建19第一节公共安全21第二节灾后重建21第十三章市政基础设施21第一节水资源利用22第二节给水工程22第三节排水工程23第四节电力工程24第五节通信工程24第六节燃气工程25第七节环卫工程26第八节能源发展26第三部分中心城区规划26第十四章中心城区用地布局29第十五章中心城区综合交通系统32第十六章中心城区公共设施34第十七章中心城区住房发展与居住用地34第十八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37第十九章中心城区绿地系统38第二十章中心城区景观系统39第二十一章中心城区公共安全41第二十二章中心城区环境保护与市政基础设施41第一节环境保护42第二节给水工程42第三节排水工程43第四节电力工程43第五节通信工程44第六节燃气工程44第七节环卫工程45第二十三章规划实施措施46附则47附表47附表1:城市发展指标体系48附表2:市域城镇等级结构规划表48附表3:市域城镇规模结构规划表49附表4:城市总体规划现状用地汇总表49附表5:中心城区现状城市建设用地汇总表49附表6:城市总体规划规划用地汇总表(2020年)50附表7:中心城区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2020年)50附表8:中心城区高、快速路一览表51附表9:中心城区结构性主干路一览表52附表10:中心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及优秀近现代建筑群一览表总则为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编制本规划。
高中地理二轮复习热点追踪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课件
热点追踪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2.成渝城市群要成为世界级城市群,最需要解决的 问题有( )
①核心城市之间缺乏深度合作 ②对外通达性较差, 缺乏高端发展平台 ③地区 GDP 增速太慢,还需提速 ④区域中心城市太少,需要多升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第 1 题,成渝城市群国家中心城市有 2 个,不 比其他三个地区多,①错误;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成渝 城市群城镇化率最低,未来可以采用新型城镇化发展模 式,②正确;重庆是西部地区最大城市,成渝城市群地处
(4)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三产业);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促进产业分工和协作, 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
热点追踪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知识拓展] 2013 年以来,随着我国发展进入增速换挡、结构优 化、动力转换的经济新常态,区域发展也出现了新趋势 新变化。依靠创新驱动的东部沿海继续保持了较为稳定 的增长,表现出了更强的韧劲和惯性,而主要依赖投资 拉动、资源驱动的部分内陆省份则经历了一轮较大幅度 的经济下滑,在南北方之间、四大板块之间、四大板块 内部都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分化现象。
热点追踪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射区域更小,C 正确,A、B 错误;与上海交流更少,D 错误。故选 C。第 4 题,大城市是大都市圈的核心城市, 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A 错误;各城市分工协作形 成优势互补,B 正确;城市等级不同,各城市内部交通建 设的类别不同,建设规模不同,C、D 错误;故选 B。
热点追踪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西部腹地,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平台,③正确;从表中数 据可以看出,成渝城市群 GDP、人均 GDP 比其他三个城 市群低,说明其产业基础最差,④错误。故选 B。第 2 题,川渝两地之间的竞争激烈。两地背向发展使成渝经济 区缺乏整体性规划,①正确;交通不便是限制成渝城市群 发展的重要因素,技术发展水平低,缺乏高端发展平台, ②正确;成渝城市群的 GDP 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地 区 GDP 增速较快,③错误;区域中心城市要根据当地实 际来设定数目多少,不宜盲目提升中心城市的数目和等 级,④错误。故选 A。
深化共建、共治、共商、共管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深化共建㊁共治㊁共商㊁共管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辛世杰 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专题部署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㊂其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七项重点任务之一,要求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强化长江上游生态大保护,推进两地生态共建和环境共保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 坚持不懈抓好生态环境保护,走出一条生态优先㊁绿色发展的新路子”㊂重庆市委五届九次全会研究审议重庆市贯彻落实国家纲要实施意见,对进一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出更加明晰的部署,提出更具体的要求㊂重庆市生态环境系统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力抓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及重庆市实施意见落地实施,在生态共建㊁污染共治㊁机制共商㊁环境共管上下功夫,努力将成渝地区建设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区域协作样板㊂一、认识把握成渝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战略意义成渝两地山水相连㊁人文相通㊁经济相融,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至关重要㊂扎实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保护,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务必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㊁深化认识,充分认识和把握成渝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战略意义,结合实际一体抓好贯彻落实㊂(一)推动成渝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三峡库区是全国最大的淡水资源战略储备库,关乎中下游3亿多人的饮水安全,保护好三峡库区和长江母亲河事关重庆长远发展,事关国家发展全局㊂推动成渝地区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和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有利于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提升区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维护长江中下游乃至更大范围地区的生态安全,更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大保护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 两点”定位㊁ 两地” 两高”目标,发挥 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的内在要求㊂(二)推动成渝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建立跨区域跨流域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新机制成渝地区同处我国自然地势第二阶梯上的四川盆地,位于大尺度㊁复合性生态过渡区范围,生态系统具有共同特征㊂当前成渝地区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环境污染的区域性㊁叠加性㊁外部性与行政分割化㊁属地碎片化治理等困境,缺乏全流域生态廊道建设规划㊁水污染防治规划和跨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大气污染物跨界传输对两地空气质量均造成影响㊂推动成渝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打破行政区划,构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共同体,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局谋划一地㊁一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形成统一谋划㊁一体部署㊁相互协作㊁共同实施的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新机制,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㊂(三)推动成渝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重庆主持召开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提出 共抓大保护㊁不搞大开42发”,要求 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㊁绿色发展新路子”;2020年在浙江视察时强调,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㊂推动成渝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有利于促进成渝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㊁各方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学好用好 两山论”㊁走深走实 两化路”,探索具有成渝特色的产业生态化㊁生态产业化新路子,使生态优先㊁绿色发展成为成渝大地主旋律㊂二㊁深化生态共建,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成渝地区地处长江上游,肩负着保护长江母亲河的重大责任㊂要坚持共抓大保护㊁不搞大开发,强化 上游意识”,担起 上游责任”,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从源头上系统开展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让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更加牢固㊂(一)协同加强生态空间管控优化国土开发保护,以川渝相连山脉㊁水系为骨干,以山水林田湖草为要素,基于区域生态环境自然本底㊁资源条件及承载能力,共商划定区域生态保护红线㊁永久基本农田㊁城镇开发边界等控制线,共同构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㊁生活㊁生态空间,共同建设生物多样性㊁三峡库区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区,促使更多生态功能区人口向城市群集中,加快形成优势区域重点发展㊁生态功能区重点保护的新格局㊂(二)共同建设 六江”生态廊道始终把保护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大力推进长江㊁嘉陵江㊁乌江㊁岷江㊁涪江㊁沱江生态廊道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协调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实施规划“,共同推进长江上游流域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依法整治违规占用岸线项目,严控取水总量,加强水利水电工程的联合调度,保障河流水体连通性㊂协同开展林长制,加强川渝森林城市群建设,在长江沿岸实施 两岸青山㊃千里林带”工程,逐步退出长江两岸自然保护地矿产资源开发项目,共同打造美丽生态带㊂抓住广阳岛入选全国第四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契机,开展广阳岛片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建设 长江风景眼㊁重庆生态岛”㊂(三)协作保护库区生态功能加强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共同推动三峡库区及上游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提升区域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㊂积极争取国家设立专项资金,提高投资标准,打造新时代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升级版㊂深化川渝生物多样性㊁自然保护地合作保护,共建川渝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联合保护自然保护地和野生动植物㊂完善自然保护区㊁湿地公园等协同发展机制,推进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㊂实施成渝地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野生动物保护联防联治联动㊂争取国家支持开展川渝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加大对长江上游地区生态补偿力度,建立健全长江流域常态化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实现长江中下游受益地区对上游地区特别是三峡库区的转移支付㊂三㊁深化污染共治,持续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其生态环境状况的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地区都会产生敏感的影响㊂要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㊁以一域服务全局,充分发挥川渝优势,深化跨区域跨流域污染联防联控联治,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共同推动成渝地区天更蓝㊁水更清㊁空气更清新㊂(一)深化跨流域水污染联防联治联动推进河(湖)长制工作,完善联合巡河协作机制,常态化开展跨界河流两地河长联合 巡河”㊂开展长江上游流域水污染防治合作,跨界小流域联防联治,共同推进流域生活污染㊁工业污染㊁入河排污口㊁农业面源污染㊁船舶污染㊁环境风险隐患点等协同管理㊂健全跨界断面区域联防联控协作机制,实施跨界断面区域联防联控和水域清漂联动联控,共同改善不达标河流水质㊂优化川渝跨界水质考核断面设置,增设共同担责断面㊂共同开展示范河湖㊁幸福河湖建设,搭建水环境综合治理信息共享52平台,完善上下游水资源调度机制,保证河流生态流量㊂(二)强化跨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完善川渝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联合开展区域大气污染研究,推动统一区域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启动标准,协作推进重点区域交通㊁工业㊁生活和扬尘污染治理㊂加强交通污染和臭氧污染联合防控,联合制定毗邻地区涉气重点行业㊁重点污染源整治计划,突出臭氧㊁PM2.5协同防控,持续推动水泥㊁烧结砖瓦等重点行业企业错峰生产和交界区域 散乱污”企业整治㊂建设空气质量信息交换平台,实现区域空气质量联合预报预警㊂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交流㊂落实国家自主贡献要求,研究开展实施减碳减污机制,实施适应气候变化行动㊂(三)加强危险废物联动管理加快补齐汽车装配㊁笔电制造㊁医药化工㊁页岩气开采等重点行业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能力缺口㊂协作建立危险废物跨省市转移 白名单”制度,统一油基岩屑等大宗危险废物管理标准和危险废物再生利用产品标准㊂在保障本省市危险废物妥善处置的基础上,互相开放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统筹调度危险废物处置能力,联合打造固危废专业化利用处置基地㊂实现危险废物跨省市转移函商信息网上流转,试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转移电子台账㊂共同争取国家支持成渝地区建设长江上游垃圾收运处理示范城市㊂(四)加快夯实污染防治基础加快补齐两地污水㊁固废等环境基础设施短板,推进环境治理新工艺㊁新技术示范合作,指导推动两地环境污染治理能力和环境治理设施维护运行能力实现互认㊂搭建生态环境大数据共享综合平台,在目前已实现跨界水质㊁空气监测数据共享基础上,先行打通水㊁大气㊁固废㊁应急管理等数据,逐步实现环评审批㊁排污许可等数据共享,为两地精准治污㊁科学治污㊁依法治污提供支撑㊂四㊁深化机制共商,推动形成统筹合作制度体系机制管根本㊁管长远㊂川渝两地已建立党政联席会议㊁协调会议㊁联合办公室和专项工作组 四级合作机制”,生态环境部门建立生态环境共建专项工作组工作机制,毗邻有关市区县生态环境部门建立完善各自领域的协作会商㊁共建共享机制㊂要继续充分发挥制度优势,不断完善和丰富工作机制和合作制度体系,加快构建起凝聚协作㊁齐抓共管的大格局㊂(一)用好专项工作组协作机制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共建专项工作组的统筹协调作用,落实会议㊁调度㊁请示报告㊁信息报送等运行制度,推动专项工作组议定事项落地落细落实㊂认真组织实施‘深化四川重庆合作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共建环境共保工作方案“和‘重庆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专项工作组工作规则“,突出年度生态共建环境共保工作重点,高质量完成各项任务㊂建立两地生态环境保护组织工作沟通协调机制,共同争取国家层面给予川渝两地更多的政策㊁项目和资金等支持㊂(二)丰富生态环境领域合作制度两地生态环境部门在水㊁大气㊁固废㊁辐射㊁督察㊁执法㊁应急㊁标准㊁监测等方面签订系列合作协议,两省市相关部门及市区县共同签订生态环境领域合作协议50余项,要按照项目化㊁清单化要求一体推进各项合作协议落地㊂在此基础上,有序推进企业环境信用评价,进一步完善环境影响评价会商机制㊂加强川渝两地企业环境信用信息共享,逐步统一两地企业环境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和应用体系,科学推进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结果互认㊁失信企业联合惩戒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教合作,协同开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报道工作动态,及时㊁充分展现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建设成效,共同讲好 经济圈”建设中的生态环保故事㊂(三)建立落实生态环境责任体系在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清单中加强交流沟通,按照 党政同责㊁一岗双责” 政府主导㊁部门协同㊁社会参与㊁公众监督” 管发展必须管环保㊁管行业必须管环保㊁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等原则,协62作落实党委㊁政府㊁部门㊁公民㊁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㊂建立合作事项进展情况和成效的定期跟踪评估机制㊁结果公开机制,引入第三方和社会公众评价监督㊂建立成渝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沟通㊁交流㊁合作机制,加强督察工作协调联动,通过压力传导落实生态共建环境共保责任㊂五㊁深化环境共管,有效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推动成渝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增强大局意识,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强化规划协同和政策协同,推动实现川渝两地标准统一㊁规则统一㊁措施统一,以区域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㊂(一)强化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引领协调编制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配合国家有关部委编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保护规划㊂协同编制两省市 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协调编制水安全保障规划,配合国家有关部委编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水安全保障规划“,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水安全保障㊂共同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加强两地国土空间规划对接,共同开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现两地规划同图㊁计划同步㊂(二)推动环境标准统一和监测㊁科研协作加快建立成渝地区生态环境标准一体化技术管理委员会,制定成渝地区生态环境地方标准编制技术规范㊂联合开展两地现行标准差异评估分析,编制成渝地区生态环境标准一体化中长期发展规划,形成统一标准目录清单㊂加强川渝两地区域性㊁流域性㊁持久性环境问题联合攻关,为统一规划㊁统一标准㊁统一监测㊁统一防治措施㊁统一执法监督提供决策支撑㊂联合开展成渝地区大气污染成因及传输规律㊁中长期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及路线图研究,完善PM 2.5㊁臭氧及其前体污染物的组分观测网㊂统筹谋划区域监测网络,建立跨界监测数据质控协作机制,统一规范监测技术细节,协同监管社会化环境监测机构,互通监管信息㊂(三)坚持一张负面清单管两地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统一 长江支流” 沿江一公里” 合规产业园”等管控对象的界定标准,统一管控尺度和管控细则㊂协调开展 三线一单”实施,加强区域重点产业发展布局研究,对川渝两地现行的工业项目环境准入规定等政策进行清理评估,对可能造成跨区域环境影响的产业园区㊁流域综合开发等规划及石化㊁化工㊁火电㊁钢铁㊁铁路㊁水库等重大项目加强环境影响评价会商,共同推进重大规划实施和重大项目落地㊂加强环境风险共同防控,每年组织跨界污染问题联合执法行动,重点加强对敏感区域㊁重点污染源等环保措施落实情况的督查和环境隐患排查,重点打击各种跨界水㊁大气污染和危险废物违法转移㊁异地使用放射源等环境违法行为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保护意义重大㊁任务繁重㊂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㊁战略站位,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第六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和重庆市实施意见精神,在战略部署上 扣扣子”㊁责任履行上 担担子”㊁工作落实上 钉钉子”,项目化㊁清单化抓好相关政策㊁规划㊁措施落实,全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共建环境共保取得新的更大进展㊁更好成效㊂作 者: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㊁局长责任编辑:马 健72。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现状(整理)
中国区域经济布局中国经济“四大板块”: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
十六个国家重点建设地区1、辽宁中南地区。
重点发展钢铁工业和门类齐全的重型机电设备制造业等。
2、京津唐地区。
加强机械电子工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3、山东半岛。
重点开发石油和海洋资源,加快石油化工和海洋产业的发展。
4、长江三角洲地区。
加快机械电子工业、石油化工、汽车三角洲地区。
加快机械电子工业、石油化工、汽车等支柱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5、闽南三角洲地区。
以发展劳动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
6、珠江三角洲地区。
在目前接纳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
7 、海南、北部湾沿海地区。
具有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和一定的资源优势。
8 、红水河电力和有色金属基地。
本区域可建成全国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
9 、哈尔滨—长春地区。
本区主要抓好石化、汽车、机电工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1 0 、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基地。
重点开发煤、铝等资源,也是东部耗能产业的良好接纳地。
1 1 、长江干流中上游沿岸地区。
本区水陆交通方便,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发展水电、钢铁、有色金属、磷和盐化工业。
1 2 、陕西关中地区。
重点考虑机械电子工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是接纳东部地区纺织工业向西转移的理想地区。
1 3 、以兰州为中心的黄河干流沿岸地区。
该区为开发新疆石油资源提供钻采设备,在接纳东部地区有色冶金、石油化工、化肥向西转移等方面有重要地位。
1 4 、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天山北坡地区。
是东部地区石油加工、轻纺工业向西转移的重要接收基地。
1 5 、攀西—六盘水冶金、能源、化工基地。
主要发展能源、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化肥工业。
1 6 、乌江电力和黔中铝、磷基地。
主要开发水电,发展磷肥、炼铝工业。
6个核心经济圈带依托产业、人力资源、市场转移升级,内地将形成新的3个极化核心经济带,即:1.长江中上游经济带:以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成渝地区、昌九地区为依托的长江中上游经济带;2.黄河中游经济带:以中原地区、关中地区以及国家能源基地为依托的黄河中游经济带。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主城区二环区域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
渝府发〔2011〕36号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主城区二环区域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重庆市主城区二环区域发展规划(2011—2020年)》已经市政府第9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一年五月十三日重庆市主城区二环区域发展规划(2011—2020年)目录一、规划范围 (4)二、资源环境综合评价 (6)三、发展现状 (8)四、发展导向 (11)五、发展思路与发展目标 (12)六、功能区划分 (16)七、产业发展及布局 (20)八、大型聚居区及公共租赁住房布局 (27)九、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30)十、资源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37)十一、综合交通体系建设 (42)十二、市政公用设施体系建设及布局 (47)十三、保障措施 (54)重庆市主城区二环区域发展规划(2011—2020年)二环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标志着重庆主城区从内环以内向内环与二环之间及二环沿线地区拓展,全面进入建设“千万人口、千平方公里”国家中心城市的“二环时代”。
科学规划,确定未来发展思路,超前安排,合理布局人口、产业、基础设施,对于加快二环区域发展,提升和完善重庆直辖市功能作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一、规划范围二环高速公路全长187公里,环内面积2253平方公里,其中,二环与内环之间地区的面积为1958平方公里,是未来主城区拓展的重要空间;内环以内面积295平方公里,城市开发建设空间已经饱和,未来重在优化提升、转型升级。
鉴于本规划主要内容是谋划主城区未来新增拓展空间内的产业布局、人口集聚及相应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确定二环区域的规划范围为:内环与二环之间地区(面积1958平方公里),以及二环外围毗邻的龙兴—石船、王家—木耳、水土—复兴、北碚等城市组团(面积260平方公里),面积共计2218平方公里。
图1 规划范围图二、资源环境综合评价土地资源。
四川省泸州市经济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 (1)
四川泸州市辖区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一、 泸州市市辖区简介泸州市位于中国四川省东南边陲,身处川黔滇渝结合部区域(如图1),是长江出川门户之城。
其距省会成都约278公里,距离重庆仅203公里,深受重庆的经济辐射(如图2),若仅放在四川省内分析泸州市的产业局限性较大,放在成渝经济区内更适宜,在《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2011-2020)》中对其发展定位为饮料食品、天然气和煤化工、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和商贸物流中心,重要的交通节点和港口城市。
市辖区是为直辖市和地级市划定的行政分区,是城市的重要部分,一般为中心城区,以第三服务业为主、人口最密集、活动最频繁的地区。
泸州市有三区四县,其中三个市辖区为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市辖区总面积 2,133平方千米,人口共145.1万人。
二、 泸州市市辖区产业现状分析1、 区域产业发展分析泸州市市辖区在地理上处于云贵高原与四川盆地过渡的丘陵地段,长江直传其境内,连接川渝滇黔四省市区域战略优势明显。
是长江出川门户之城,西南南北交通之要道。
在产业经济山,泸州市是西南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是成渝经济圈中南部发展带之上的区域中心城市和化工产业基地,是成渝经济圈川南城市群重要的节点地区,在经济区基础设施、产业体系、资金、人才、土地供应及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等政策上可以享受成渝经济圈带来有机遇。
在国家层面,泸州市市辖区处于长江战略发展带的上游,依托于长江,其市辖区产业具有很好的对外开放性和吸引投资的优势。
其产业的临港性比较明显。
在市域层面,泸州市市辖区是泸州市产业发展的核心地区。
根据第五次全国普查数据,2010年,市辖区有常住人口137万人,占到泸州市域的32.5%。
2010年,泸州市辖区经济总量为369.49亿元,占市域的总量的51.7%。
市域人均GDP 为1,7万元,市辖区为2.7万元。
可以看出市辖区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市域地区,是泸州市经济核心区。
其市辖区内化工、白酒、制造业三大优势产业在市辖区内优势十分明显。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序言按照中央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以下简称“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新阶段扶贫攻坚主战场的战略部署和国家区域发展的总体要求,决定率先启动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工作,为全国其他连片特困地区提供示范。
武陵山片区跨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于一体,是跨省交界面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也是重要的经济协作区。
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发[2011]10号)和《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的要求,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1号)、《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发[2010]46号)和《关于下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分县名单的通知》(国开发[2011]7号)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基本思路,把集中连片扶贫攻坚和跨省合作协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明确了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总体要求、空间布局、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是指导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的纲领性文件。
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2020年。
第一章基本情况第一节规划范围本规划区域范围依据连片特困地区划分标准及经济协作历史沿革划定,包括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交界地区的71个县(市、区)包括,其中,湖北11个县市包括(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及宜昌市秭归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湖南37个县市区(包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市、张家界及邵阳市新邵县、邵阳县、隆回县、洞口县、绥宁县、新宁县、城步苗族自治县、武冈市,常德市石门县,益阳市安化县,娄底市新化县、涟源市、冷水江市),重庆市7个县区(包括黔江区、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武隆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丰都县),贵州16个县市(包括铜仁地区及遵义市正安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凤冈县、湄潭县、余庆县)。
成渝经济区PPT课件
.
18
中心特征。
川 渝 经 济 区 “双核五 带” 示 意 图
.
6
经济区内90%以上的城镇沿交通轴线和江河分 布,形成了以“一江三线”(沿江城市轴线、宝 成—成昆城市轴线、成渝城市轴线)为轴的“H 型”空间布局,城镇体系发育点轴发展空间形 态明显。
布 局
.
7
经济区内的城市构成一个有机的
整体
从各城市的职能结构上看
.
15
八大支柱产业
支撑成渝经济区发展
1、全国重要的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
2、全国有重要影响的汽车、摩托车整车及零部件
生产研发基地;
3、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4、国家民用航空、航天研发制造基地,将在重庆
布局直升机生产,建设国家直升机生产基地;
5、加快发展冶金和材料生产;
6、国家重要的石油天然气化工和盐化工基地;
南地区连接华中、华南地区的枢纽。
中小城市以经济功能为主,形成了一批专业化特点较为明显
的工业、矿业城市,如绵阳市的电子工业、德阳市的重型
机械制造、自贡市的盐化工、泸州的天然气化工等;一批
商业性城市,如眉山、资阳、内江、遂宁、南充、广安、
.
8
达州等;一批旅游性城市,如自贡、宜宾、沪州、乐山等。
职 能 结 构 分 布
当川南城市群发育成型自贡宜宾泸州内江四个城市呈现出分工与合作密切相互融合共生互补的一体化发展态势将具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激活成渝城市发展轴线影响和改变成渝一线产业的空间集聚与整合以及货物人口和信息的流动节省运输费用和时间成本从而增强成渝两市的空间相互作用
成渝经济区
组员:
胡兴
王铮
陈培
贾向丽
闫伟玲
.
努力增强区域中心城市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支撑带动作用
重庆行政 2021年第2期努力增强区域中心城市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支撑带动作用滕旭荣 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是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运筹帷幄㊁着眼全局,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㊂2020年11月,党中央㊁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绵阳㊁南充㊁万州㊁黔江等8个区域中心城市建设㊂更好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在承接重庆主城区和成都市 双核”辐射,联动其他区域协调发展的桥梁纽带作用,对推动成渝地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㊂党中央㊁国务院对川渝地区发展始终高度重视和支持㊂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升区域中心城市集聚功能和利他作用,有利于优化川渝地区城市体系,有利于提升区域政策的有效性,有利于发挥城市规模经济集聚辐射带动效应㊂但对比川渝两省市区域中心发展现状,重庆市内2个区域中心城市尤其是黔江的区域集聚辐射作用还需进一步增强,以更好地联动渝东南及武陵山区协调发展㊂一㊁成渝地区中心城市发展基础新中国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就是成渝铁路,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也有成渝地区,三峡工程建设最大贡献也属成渝地区㊂自国务院2011年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和2016年批复‘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以来,成渝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区域中心城市呈现出经济总量提升较快㊁产业质量体系更优㊁协同发展趋势向好,是引领西部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的主力军㊂(一)经济实力明显提升从经济总量看, 十三五”时期,万州㊁绵阳等8个区域中心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57万亿,年均增长9.9%,高于其他地区增速2.2个百分点㊂其中:绵阳突破3000亿级,宜宾㊁南充㊁泸州㊁达州㊁乐山均达到2000亿级㊂从开放发展看,进出口总额突破90亿美元,年均增长8.3%,绵阳㊁泸州㊁宜宾㊁万州先后获批综合保税区,深度融入中欧班列成渝通道体系㊂(二)产业体系明显完善从产业集聚度看,电子信息㊁高端装备制造㊁汽摩整车及零配件㊁能源化工㊁现代医药㊁消费品等产业集群发展,2020年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超过4500亿元, 十三五”时期累计新增规上工业企业超过1500家,均高于两地平均水平㊂从科技创新看,区域中心城市科技研发投入强度大幅提升,R&D经费投入占比提升0.4个百分点,国务院批准设立绵阳综合保税区㊁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㊂(三)区位优势明显突现十三五”时期,8个区域中心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迎来快速发展,累计完成投资超过5000亿元,建立与成都㊁重庆㊁西安㊁贵阳㊁昆明等周边主要城市的快速通道,绵阳㊁南充㊁宜宾㊁泸州㊁达州㊁万州㊁黔江等支线机场已开工国内主要城市航线200余条,覆盖国内主要城市㊂伴随渝西高铁㊁城南达万高铁㊁渝昆高铁㊁渝湘高铁等建设,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必将进一步巩固完善㊂(四)协同发展明显加快党中央做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部署后,区域中心城市率先行动,积极作为,围绕科技创新㊁产业协作㊁要素互通㊁服务共享㊁社会共治等方面先后签订了系列战略合作协议,协同融合发展前景广阔㊂绵阳市与成都㊁重庆共建中国西部科学城,推动成绵㊁绵德一体化发展;泸州市与成都市签订‘协同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合作协议“,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㊁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各项工作有序推进㊂二㊁重庆区域中心城市发展面临的短板重庆市的万州㊁黔江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的2个区域中心城市,与四川省6个区域中心城市对比看,明显存在四个方面的发展短板㊂01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经济首位度不高万州和黔江在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的经济首位度分别为27.2%㊁17.7%,较2015年分别下降了4.6个㊁6.6个百分点㊂与四川省6个区域中心城市(中心城区)对比看,万州经济总量低于绵阳市涪城区,黔江是8个区域中心城市经济规模最小的㊂(二)科技创新力不足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机制不健全,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低于全市近1.1个百分点,较四川省6个区域中心城市低0.1个百分点㊂重大科技装置匮乏,科技创新中心㊁高新技术企业占比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与四川省区域中心城市也有一定差距㊂(三)政策支持度不够囿于直辖市行政管理体系,万州和黔江已没有地级市在财政㊁土地㊁金融等资源要素调配能力,加之市级对中心城市缺乏专项支持,万州和黔江2个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滞后于四川区域中心城市㊂加之与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相比,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没有三峡后扶政策的托底支持,渝东南地区仅此一项每年少获得上级专项转移资金10亿元以上㊂(四)区域联动性不强市级层面缺乏对渝东北㊁渝东南片区产业布局的统一规划指导,特别是渝东南片区各区县地理位置相邻㊁资源禀赋相近㊁经济发展层次相当,区县之间缺乏产业协同和利益共享机制,产业布局同质化重,招商引资竞争激烈,旅游联动发展程度不高㊂三、增强区域中心城市集聚辐射作用的六个建议黔江是42个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范围区县中接受 双核”辐射带动最弱,是8个区域中心城市经济总量最小的区县,必须按照市委书记陈敏尔同志赋予黔江 中国峡谷城㊃武陵会客厅”的新定位,发挥生态比较优势,在用好外力㊁增强动力㊁激发活力㊁挖掘潜力㊁聚集合力㊁甘下苦力上久久为功,以只争朝夕㊁时不我待的精神,加快推进渝东南区域中心城市建设㊂(一)用好外力,推动规划定位政策落地一是积极争取国家层面支持㊂争取国家尽快设立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专项资金和民族地区文旅融合发展基金,提高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额度,将黔江纳入国家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范围㊂争取将万州至黔江高铁㊁广垫忠黔㊁黔恩遵昭等铁路纳入国家 十四五”规划实施,支持黔江区域综合交通枢纽㊁铁路物流中心㊁公路物流中心㊁航空物流中心和现代物流节点建设㊂二是积极争取市级层面支持㊂指导黔江高质量编制区域中心城市建设规划,将黔江纳入全市的产业布局范畴统筹,并赋能黔江培育壮大新材料㊁消费品等产业和尽快落实 三峡电”等低成本电力配额;加快筹建武陵山绿色生态科技银行和乌江画廊文旅示范带投资公司,鼓励市级投融资平台参与黔江中心城市建设;市级每年定额安排黔江中心城市建设专项资金,帮助黔江统筹用于机场㊁消防救援㊁医疗卫生等区域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及运营支出,提高黔江对周边区县转移人口承接力㊂三是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㊂围绕发挥旅游㊁教育和医疗 三个集散”功能,通过TOD㊁REITs等方式加大招商力度,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武陵山旅游集散中心㊁濯水康养旅游度假区㊁中医药大学㊁黔江综合交通换乘枢纽等中心城市功能性项目建设,有效提升中心城市集聚力㊁辐射力㊂(二)增强动力,推动产城文旅融合发展一是着力培育发展优势产业㊂以建设国家级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为载体,有序承接成渝地区转移产业,持续巩固提升卷烟及配套㊁延伸新材料㊁茧丝绸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积极引进培育大健康㊁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㊂二是着力壮大山地特色农业㊂深度融入川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带,加快建设50万头无抗优质生猪肉食品基地㊁年出栏100万头生猪产业化项目㊂提速建设蚕桑产业示范园,高标准建设国家蚕桑生物产业基地㊂巩固烟草产业基地,加快完成黔江卷烟厂易地技改㊂三是着力推动文旅产业融合㊂以濯水5A景区和7个4A景区旅游方阵为依托,持续挖掘文化内涵,推进旅游+文化㊁城市㊁商贸㊁工业㊁农业等融合发展,打造渝东南武陵山区民族文化旅游消费品创新创意中心㊁民族手工艺品展示展销中心㊂四是着力提升中心城市品质㊂紧扣 中国峡谷城㊃武陵会客厅”定位,按照2025年中心城区面积30平方公里㊁30万人优化中心城市能级,强力推动黔江城市大峡谷㊁高铁站片区综合开发,建设智慧城市,实现产㊁城㊁景 三融合”,旅游㊁教育㊁医疗 三集散”,宜居㊁宜业㊁宜游 三适宜”,增强中心城市承载力,促进更多产业和11重庆行政 2021年第2期人口向黔江集中㊂(三)激发活力,推动城乡融合协调发展一是优化拓展空间布局㊂着眼未来发展需要,推动城市合理扩展,将城区规划面积按2025年30平方公里㊁居住人口30万人纳入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未来产业㊁人口等集聚提供空间保障㊂优化构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高标准高品质抓好高铁站场区域开发,增强中心城区的要素吸引力㊁宜居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使中心城区成为人口集中㊁产业集聚㊁功能集成㊁要素集约的核心区域,打造武陵山区高铁经济示范区㊂规划建设重要中心镇,优化空间布局和要素配套,更好地发挥对区域的集聚辐射作用㊂二是提升中心城区集聚能力㊂紧扣 中国峡谷城㊃武陵会客厅”定位,按照 新城做加法㊁老城做减法”总体思路,推动高端生产生活要素向新城集聚,推动城市实现更有效益㊁更具特色的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经济品质㊁人文品质㊁生态品质㊁生活品质,使中心城区成为 峡谷城”吃住行游购娱的主要载体,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市㊂三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㊂加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健全先行示范㊁重点帮扶㊁平稳推进乡村振兴示范体系,加快建设一批乡村振兴示范镇村㊂依托交通廊道㊁轨道网络㊁产业集群㊁河流水系和旅游资源,以规划新理念重塑城乡融合发展空间格局,着力打造阿蓬江 一江两岸”美丽乡村示范走廊,有序推进一批美丽小城镇㊁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充分发挥小城镇在承接中心城区㊁辐射乡村的总服务器㊁总引擎作用㊂(四)挖掘潜力,推动绿色创新开放发展一是着力挖掘生态产品价值㊂牢固树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落实河长制㊁林长制,确保森林覆盖率保持在65%以上,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在350天以上,持续筑牢生态保护屏障㊂争取在全市率先开展地票生态功能试点和碳汇交易,完成森林指标交易5万亩以上,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有效转化㊂二是着力提升科技创新水平㊂积极争取支持黔江加快渝东南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优惠政策,争取市级科技创新基地在黔江设立分支机构,每年培育科技型企业40家㊁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以上,争取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㊂深化与重庆高新区科技创新协作,将正阳工业园区作为重庆高新区 飞地产业园”,积极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㊂三是着力建设对外开放高地㊂加快拓展黔江海关功能,争取在黔江开展铁路货场甩挂业务,开通航空口岸㊂大力发展加工贸易㊁服务贸易和跨境电商等业态,承接东部转移产业及成渝地区汽摩㊁装备㊁电子信息等配套产业,力争 十四五”时期外贸进出口年均增长10%,自营出口企业达到15家以上㊂(五)聚集合力,推动区域协同联动发展一是深化川渝协作发展㊂加强与四川相关市(区)县合作,围绕产业协作㊁文旅融合㊁服务共享等方面深化合作,加快与南充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推动落地㊂二是深化渝东南协调发展㊂充分挖掘文旅资源优势,构建武陵山文旅发展联盟,协同打造乌江画廊旅游精品㊁武陵山区民俗风情生态旅游示范带,联手建设武陵山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㊂三是深化武陵山区联动发展㊂支持黔江加强与湘鄂渝黔周边城市互动合作,联动恩施㊁张家界㊁铜仁㊁湘西建立重大事项区县长共商机制和全国人大代表协商机制,合力推动一批重大基础设施㊁公共服务㊁生态环保等项目纳入国家规划,争取国家层面尽早出台湘鄂渝黔革命老区 十四五”发展规划㊂四是深化对口协作发展㊂持续深化中信集团㊁山东日照市和重庆高新区等全方位定点对口协作,在巩固脱贫成果㊁重大产业项目和技术人才交流等方面积极拓展合作领域,并积极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努力打造对口协作新范例㊂(六)甘下苦力,推动干事创业担当作为一是弘扬新时代 黔江精神”㊂要大力弘扬新时代推进中心城市建设的杰出贡献者,让 宁愿苦干㊁不愿苦熬”的 黔江精神”在建成区域中心城市实践中再出发㊂二是发扬钉钉子精神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 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各项定位政策落地,持之以恒 常思考” 深研究” 勤对接”,以 建成渝东南区域中心城市和武陵山区综合交通枢纽”目标紧盯不放,按照事项化㊁清单化㊁责任化㊁时限化要求,常态化抓好跟踪落实㊂三是褒扬敢担当精神㊂褒扬能吃苦㊁乐奉献㊁敢担当的领导干部,建立容错纠错机制,营造有人干㊁敢于干㊁能干成的干事创业环境㊂作 者:重庆市黔江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责任编辑:马 健21。
遂宁金域国际项目简介-发电影院
城市概况
成渝经济圈中心,连接川渝各大城市,地处川渝中心,与外界联系紧 密,城市促进能力强。
成渝经济区:以重庆、成都为支撑,以其周围一批区域 性中心城市为节点建设“成渝经济区”,在我国宏观生产 力空间战略格局中,具有承东启西的重要功能和作用。加 快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打造我国“第四增长 极”,既是区域内各方的内在要求,也应成为国家实施西 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 遂宁南距重庆146公里,西距成都147公里,与成渝两地 成等距三角关系,经济上融入成渝经济圈中,成为成渝经 济区的发展纽带。 城市性质:成渝经济圈次区域中心,四川省重要交通枢 纽,区域性物流中心,以发展城市旅游、商贸、工业、职 教为主的山水园林城市。 中心城市主要职能: ⑴、行政文化中心 ⑵、商贸物流 ⑶、工业园区 ⑷、旅游休闲度假
用地面积 高档住宅 遂宁市政府 高档住宅 建筑基地面积 建筑密度 容积率 高档住宅 万达地块 高档住宅 高档住宅 住宅总户数 住宅总体量 商业 50180.95㎡(75.27亩 17563.18㎡ 35% 2.4 765户 71626㎡ 32854.36㎡
项目 本案
酒店办公
17706㎡
项目整体规划
精品商业生活区:精品零售、风情休闲、精品小吃,
商务服务区
精品商业生活区
生活消费需求。
娱乐休闲区
3号楼1F业态布局
零售、烟酒茶、通讯数码、咖啡茶楼、餐饮
4号楼1F业态布局
社区配套
零售/烟酒茶/通讯/精品
零售/烟酒茶/通讯/精品
3号楼2F业态布局
咖啡、茶楼、儿童相关、教育培训、足浴、美容美发、餐饮
私营业主
本地长住消费人群 区域周边中高档人群 城市居民子女,儿童
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
序言秦巴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以下简称“片区”)跨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甘肃六省市,集革命老区、大型水库库区和自然灾害易发多发区于一体,内部差异大、贫困因素复杂,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主战场中涉及省份最多的片区。
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发[2011]10号)的要求,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1号)、《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发[201O]46号)与《关于下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分县名单的通知》(国开发[2011]7号)等相关重要文件精神,结合秦巴山片区实际,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基本思路,明确了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总体要求、空间布局、重点任务,体现了差异性扶贫政策特征,是指导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的重要文件。
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2020年。
第一章基本情况第一节规划范围本规划区域范围包括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甘肃六省市的80个县(市、区)。
国土总面积为22.5万平方公里。
2010年末,总人口3765万人,其中乡村人口3051.6万人,少数民族人口56.3万人。
第二节自然条件秦巴山片区西起青藏高原东缘,东至华北平原西南部,跨秦岭、大巴山,地貌类型以山地丘陵为主,间有汉中、安康、商丹和徽成等盆地。
气候类型多样,垂直变化显著,有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亚热带一暖温带过渡性季风气候和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450一1300mm。
地跨长江、黄河、淮河三大流域,是淮河、汉江、丹江、洛河等河流的发源地,水系发达,径流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53%,是国家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矿产资源品种多样,天然气蕴藏量大。
旅游资源丰富,极具开发潜力。
第三节经济社会发展201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为11694元和455.2元,分别是2001年的3.84倍和4.4倍;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由2001年的30:35:35调整为2010年的21:46:33;2010年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分别为13155元和3978元,分别是2001年的3.3倍和2.8倍;城镇化率由2001年的16.7%提升到2010年的30.4%。
01-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公示版
1- 重庆高新区2- 璧山高新区3- 荣昌高新区4- 永川高新区
7
5- 重庆经开区6- 万州经开区7- 长寿经开区
-18-
重庆市国土空间Leabharlann 体规划2021-2035 年4
高质量发展的重庆
智造重镇 智慧名城 国家级现代服务业经济中心 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
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 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 重要指示要求,为新时代重庆改革发展导航定向。“两点”定位,即西部 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在国家区 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两地”“两高”目标, 即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 造高品质生活。发挥“三个作用”,即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 撑作用、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 展中发挥示范作用。《规划》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重要指 示要求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共 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构建市域“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国土空间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土空间规划作出重要指示要求:“要坚持底线思维, 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把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 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 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立足本地资源禀赋特点、体现本地优势和特色。”《规划》把生态和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功能配套, 彰显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独特魅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安全感。
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打好“三峡牌”,建好“城镇群”。推动适宜发展区 域土地集约使用、产业集聚发展、人口集中承载,加快“万开云”板块同城化, 强化在三峡库区生态保护、“江城”特色城镇化发展、生态产业体系建设上的 示范作用。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立足生态资源和民族特色,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标杆,丰 富拓展生态康养新业态,建设绿色创新发展新高地、人与自然和谐宜居新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