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成渝经济区的地理优势和发展前景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热点:成渝经济区

高考地理热点:成渝经济区

成渝经济区【一】相关资讯成渝经济区是以成都,重庆两市为中心,主要包括:重庆(市区)、成都、雅安、乐山、绵阳、德阳等33个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城市。

数据显示,成渝经济区面积约16.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幅员面积 1.8%,区域内自然资源丰富,水资源、矿产资源、天然气、森林资源均位居全国前列;经济区2007年底总人口接近1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8%,并有较大的熟练产业工人群体,劳动力资源丰富;同时,区域内GDP达1.24万亿元,约占全国GDP的5%,农业条件较好,是我国粮食、生猪、柑橘、蔬菜、蚕丝、中药材等的重要生产基地,工业和交通也有了相当基础。

成渝经济区是西部唯一具备突破省市界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的地区。

依托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承接悠久的合作渊源,重庆、成都两地特大城市将成为经济区的龙头,成渝经济区的范围包括成都及绵阳等14个沿高速公路、快速铁路、黄金水道的市和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23个区县。

2008年5月,《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正式启动,今年在成都召开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编制工作座谈会上,向国家发改委提交了四川省编制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四川意见》,并进一步明确了成渝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国家重要增长极,我国内陆开放示范区,国家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区,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国家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国家生态安全保障区。

经济区建成后,两地将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共同培育和建设国家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高技术产业基地、清洁能源基地、国防科研产业基地,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在区域内产业整合,优化产业布局,构建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加强互相协调,共同争取国家重大产业项目的布局将是经济区产业分工协作的重要任务。

【二】考点分析1.成渝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概况;2.成渝经济圈的发展优势及劣势;3.成渝经济圈城市化、工业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4.川气东送的原因、路线以及对成渝经济圈的影响;5.我国西南铁路网(如:成渝线、宝成线、川黔线、襄渝线等);【三】精选试题重庆是长江上游重要的铁路枢纽,并建成了“8小时重庆”的高速公路网(指的是从离重庆主城区最远或较远地方的县城出发,实现8小时之内到达重庆主城区的外环高速公路)。

成渝地区经济发展潜力作文

成渝地区经济发展潜力作文

成渝地区经济发展潜力作文要说这成渝地区,那潜力可真是像深埋地下的宝藏,越挖越让人惊喜!我前段时间去了成渝地区游玩,那一番经历让我对它的经济发展潜力有了特别直观和细致的感受。

我先到的是成都,刚出火车站,就被那热闹的景象给震住了。

大街小巷里,人来人往,车水马龙。

街边的小吃店一家挨着一家,那香味直往鼻子里钻。

我走进一家卖担担面的小店,店里的老板热情得很,一边熟练地煮着面,一边跟我唠嗑。

他说:“这几年成都发展得快哟,来旅游和做生意的人越来越多,我这小店的生意也是一天比一天好。

”我看着他脸上洋溢着的笑容,能真切地感受到他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我接着去了春熙路,那可真是购物的天堂。

各大品牌的商店琳琅满目,人潮涌动。

不仅有本地的顾客,还有很多外地甚至外国的游客。

我注意到,这里的商场不仅数量多,而且品质高,装修精美,服务周到。

在一家服装店里,我听到店员跟顾客介绍说,他们品牌之所以在成都开这么大的店,就是看中了成渝地区消费者的强大购买力和对时尚的追求。

从成都坐高铁去重庆,一路上我就在想,重庆又会给我带来怎样的惊喜呢?刚到重庆,我就被那独特的地形给吸引住了。

高楼大厦依山而建,道路蜿蜒曲折。

我坐着出租车,司机师傅一路给我介绍着重庆的变化。

他说:“以前这些山坡坡上没多少房子,现在全是高楼大厦,发展太快咯!”我去了解放碑,那里是重庆的商业中心之一。

周围的写字楼里进驻了众多的企业,有金融的、科技的、文创的等等。

我跟一个在写字楼上班的年轻人聊了会儿,他说:“成渝地区的政策越来越好,吸引了很多企业入驻,就业机会也多了起来,我在这里工作,感觉未来充满了机会。

”在重庆的夜市里,灯火辉煌,各种特色小吃、手工艺品让人目不暇接。

摊主们热情地招呼着客人,生意兴隆。

我跟一个卖麻辣串的摊主聊天,他说:“以前我就是摆个小摊,挣点辛苦钱。

现在政府支持我们搞夜市经济,规范管理,还给我们提供一些优惠政策,我这收入可比以前高多了。

”除了商业的繁荣,成渝地区的交通发展也让我印象深刻。

成渝双城经济圈的理解

成渝双城经济圈的理解

成渝双城经济圈的理解成渝双城经济圈是指中国西南地区的重庆市和成都市共同构成的经济合作区域。

这一区域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经济优势,成为了中国西部地区最具发展潜力和竞争力的地区之一。

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重庆市位于长江上游,成都市则位于四川盆地中部,两个城市之间相距约300公里,交通便利。

这一地理位置使得成渝双城经济圈成为了连接西南地区和中部地区、东部地区的重要枢纽,形成了辐射周边的区域中心。

成渝双城经济圈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市场潜力。

重庆市和成都市作为人口众多的大城市,拥有大量的劳动力和消费市场。

这为企业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两个城市在教育、科技和文化等方面也拥有较高的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持。

再者,成渝双城经济圈具备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产业链配套。

两个城市之间的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线路发达,交通便利。

同时,成渝双城经济圈在制造业、汽车工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形成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这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成渝双城经济圈还具有较强的政策支持和合作机制。

两个城市在经济发展上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同时,两个城市还积极参与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成渝双城经济圈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市场潜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产业链配套,以及强大的政策支持和合作机制,成为了中国西南地区最具发展潜力和竞争力的地区之一。

未来,成渝双城经济圈将继续发挥其优势,推动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为西南地区的繁荣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浅析成渝经济区的地理优势和发展前景

浅析成渝经济区的地理优势和发展前景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浅析成渝经济区的地理优势和发展前景姓名: XXXXXX院系: XXXXXXXX专业: XXXXXXXXXX学号: 201XXXXX班级: 2XXX级2 班完成时间: 2012.XXX.XX浅析成渝经济区的地理优势和发展前景2011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并明确了成渝经济区发展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到2015年,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到2020年,成为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成渝经济区位于中国腹地,西南东部。

面积相当于江浙沪的总和,比整个广东还大。

人口也与这两个地区大致相当。

而资源和区位等则超过了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

成渝经济区是未来最有希望发展成中国最大经济体的地区。

而一旦发展成中国最大经济体后,则将至少保持几百年。

从西部来看,云桂地区已近边陲,无法起到带动和辐射整个西部地区发展的作用,而西北又缺水,生态脆弱,难以大规模进行开发和建设。

唯有成渝经济区处于西部核心位置上,是最有条件首先发展为西部经济中心的地区。

就现实来说,西部与东部经济上的差距已不单是个经济问题了。

所以发展成渝经济区,不仅是带动和辐射整个西部地区的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还有带动和辐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作用。

这对于稳定大局,使社会和谐,都有积极作用和现实意义。

自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形势有很大变化。

中国进出口规模大,受影响也就较大。

所以在这种形势下,国家开始了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转型,由出口为主的拉动经济增长转为出口与内需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的方式。

成渝经济区处于国家腹地,这又成为了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转型的战略平台,肩负起了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内向型经济的重任。

从长远的世界范围来看,由于中国和东南亚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这给成渝经济区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因为成渝经济区南边的位置也接近了东南亚。

比如四川攀枝花市就和昆明接壤了。

所以,成渝经济区完全可以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经贸往来的主战场。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已经成为了国家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

成渝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同时成都、重庆两大城市经济实力雄厚,地理位置优越,对外开放程度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建设双城经济圈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不少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七个方面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应的解决对策。

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问题成都、重庆两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运输设施建设不足,制约了双城经济圈的发展。

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解决对策:政府应加大对双城经济圈基础设施的投入,通过加大政府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和发展与基础设施相关的金融产品,加快推进双城经济圈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二、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在双城经济圈建设过程中,成都、重庆两地资源配置不均衡,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加剧了经济和社会的不平衡发展。

解决对策:政府应加强双城经济圈的区域协调发展,在资源开发利用和产业转型升级上加强合作,打破城市之间的壁垒,推动资源配置均衡。

三、城市环境污染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成都、重庆两地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阻碍了双城经济圈的可持续发展。

解决对策:政府应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提高环境管理水平的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加大环境修复和治理力度,促进双城经济圈的绿色发展。

四、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布局不均衡,制约了双城经济圈的发展。

解决对策:政府应推动双城经济圈的产业协同发展,加强两地间的产业合作与交流,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优化升级。

五、企业融资难问题在双城经济圈建设过程中,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和双城经济圈的发展。

解决对策:政府应加大对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双城经济圈的金融支持力度,推动金融创新,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

成渝经济区产业布局的现状、特点

成渝经济区产业布局的现状、特点

西部地区产业布局现状、特点及存在问题分析(一)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的历史演进1、第一阶段:1949年-1978年,建国后西部地区产业初步形成时期。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大规模的能源原材料工业项目的建设起步,西部地区的现代产业开始出现。

“一五”和“二五”期间,国家根据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西部地区的资源状况,按照“交通先行、基础配套、集中布局、渐次推进”的原则对西部进行了密集的资金投入,拉开了西部工业化建设的序幕,西部地区初步形成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基础设施网络。

在西部形成了以西安、兰州、成都等城市为依托的新工业基地和若干新的工业中心,如贵州、云南组成的西南工业基地,分布在鄂西、湘西、豫西的机械工业基地,汉中机床、轴承工业区,天水机床、工具、农机工业区,银川仪表、机床制造工业区,西宁机床、内燃机、拖拉机制造工业区,攀枝花钢铁基地,黔西大型煤矿、电力基地,以及西安、成都等新兴技术和高精尖产品生产基地。

西部的工业能力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部分省份一跃成为工业门类齐全、装备水平较高的地区。

同时,“三线建设”还为西部聚集了一大批人才,建立了许多科研教育机构。

1952-1978年,西部地区的第二产业比重由1952年21%上升到1975年的46%,且一直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同期,第一产业下降了18个百分点,但第三产业比重变化较小。

这一阶段初步实现了向第二产业占主导转变的产业结构演变。

表 1949-1978年西部地区主要年份三大产业产值结构(%)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西部地区全国西部地区全国西部地区全国1952 50 66 21 15 29 19 1957 40 58 30 23 30 19 1962 40 55 31 24 29 21 1965 38 52 35 30 27 18 1970 35 46 40 36 25 18 1975 32 40 46 41 22 19 资料来源:陆大道、刘毅著:《2000年中国区域发展报告:西部开发的基础、政策与态势分析》,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1953-1976年。

成渝城市群发展优势分析

成渝城市群发展优势分析

District economy | 区域经济MODERN BUSINESS现代商业100成渝城市群发展优势分析刘佩玲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四川成都 610000一、成渝城市群的基本界定城市群是指以一两个特大城市为中心,一定区域范围在空间布局、功能特征、经济发展等方面紧耦合的若干城市的聚合体。

成渝城市群是中国西南重要的、城市密度最大的集聚区,是西部大开发战略落地的重要载体区域。

《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显示,成渝城市群的具体范围包括重庆市的渝中、万州、黔江等27个区(县)以及开县、云阳的部分地区,四川省的成都、德阳、绵阳(除北川县、平武县)等15个市,总面积18.5万平方公里,2014年常住人口9094万人,地区生产总值3.76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 1.92%、6.65%和5.49%。

图1 成渝城市群范围二、区位优势(一)地理交通区位优势其水路优势与生俱来,自古乘舟出川是为首选,沿岸经济也应势发展起来,已有功能趋于完善的重庆主成港区。

并将逐步建设沿线港口,进而形成“一主三辅”的水路格局。

陆路方面,境内高速公路长达4000多公里,国道主干线“五纵七横”中有“两横一横”通过成渝城市群。

近期成都开通了成都至西安的高铁,极大缩短了出川的路途耗时,也为两地间的旅游业带来了生机。

未来将在继续打造“5骨架18辅助”的城际网,是西部地区铁路交通枢纽。

高铁网将在未来5年内,更加趋于完善,为地方经济增加了新的生机。

空路方面,成都双流国际机场、重庆江北国际机场两大区域性枢纽机场以及11个支线机场已经较为成熟。

成都和重庆已于全国56个主要城市互通航班。

并将继续新建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等四个机场,重庆江北国际机场也将进行扩建。

(二)自然资源优势成渝城市群地处自然资源丰富,地形地貌多样化。

城市群内天然气资源储量目前达7000多亿立方米,约为我国可开发量的1/5,钒、钛资源约占中国重量的69%和93%,铝土矿、硫铁矿、铜矿等资源富集。

在水能方面,可开发量达1.03亿千瓦,接近全国可开发总量的30%。

成渝地区 教学设计

成渝地区 教学设计

成渝地区教学设计成渝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区域,涵盖了四川成都和重庆两个省级政权。

在教学设计中,可以从地理、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展开,让学生全面了解成渝地区的特点和发展。

教学内容:一、地理特点1. 地理位置:成渝地区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连接西南和西北的重要通道。

具体包括四川成都和重庆两个省级行政单位。

2. 自然地理:成渝地区地势起伏,多山地和盆地,江河纵横交错,气候湿润。

同时,该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农产品资源。

3. 人文地理:成渝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该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传统手工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经济发展1. 交通优势:成渝地区交通便利,拥有发达的铁路、公路和航空网络,也是中国内陆经济带的重要枢纽。

成都和重庆两个城市都设有国际机场,便于与世界各地的贸易往来。

2. 城市化进程:成渝地区城市化发展迅速,成都和重庆两个城市都是中国的大城市,集聚了工商业、金融、文化等多种资源。

3. 经济特色:成渝地区拥有发达的工业和农业,其中工业以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为主,农业以水果、茶叶、烟草等为主要农产品。

三、文化传统1. 川剧:川剧是四川地区的传统戏曲之一,以其激情四溢、富有地方特色的唱腔和扮相而著名。

2. 川菜:川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以其重口味、麻辣味和丰富的调料闻名世界。

学生可以了解川菜的制作工艺和特色食材。

3. 大熊猫: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的珍稀动物,成渝地区是大熊猫的故乡和主要分布地区。

学生可以了解大熊猫的生态习性和保护工作。

教学目标:1. 了解成渝地区的地理特点和经济发展情况,提高地理和经济意识。

2. 了解成渝地区的文化传统,促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和文化素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展示成渝地区的地图、图片、视频等材料,引发学生对成渝地区的兴趣和好奇。

二、学习成渝地区的地理特点1. 通过讨论的方式,了解成渝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势、气候、资源等特点。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发展研究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发展研究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发展研究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成渝地区的双城经济圈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成渝地区由中国西南重镇成都和重要中心城市重庆组成,是中国西部地区最具活力和潜力的经济发展区域之一。

如何促进成渝地区的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发展,成为当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发展的背景与意义成都和重庆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城市,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资源优势和市场潜力。

两个城市紧密相连,地理距离不远,具有互补性和整合性。

成渝双城经济圈因此形成,将成为中国西部地区的核心经济增长极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发展,对于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促进西部地区与中心地区的经济协调发展、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发展,有助于深化两地经济合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区域发展协同和一体化,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发展的现状分析1.产业互补性明显。

成都和重庆分别具有自身的产业优势,成都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为主导,重庆以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等重工业为支柱,两地产业互补性明显,有利于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

2.科技创新基础雄厚。

成都拥有一批国家级高新区和科技园区,集聚了众多知名科研机构和高校,享有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重庆则是中国西部地区的科技创新中心,拥有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成果。

两地科技创新基础雄厚,具备深化合作和共同发展的基础条件。

3.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已得到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相关各级政府纷纷出台政策文件,加大对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支持力度,促进双城经济圈的协同创新发展。

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1.构建更加紧密的产业合作关系。

成都和重庆在产业布局中可以选择互相扩展,成都发展高端制造业,重庆发展重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产业上下游关联更加紧密,形成良性循环。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指由成都和重庆两大城市为核心,以及周边地区共同参与形成的经济合作区域。

作为中国西部地区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经济圈之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就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主要问题1. 交通互联不畅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由于地理位置相隔较远,目前交通互联不畅是一个制约其快速发展的主要问题。

尽管有高铁、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通道连接,但由于距离和线路相对不畅性,交通运输效率较低,极大限制了两地之间的人员和货物流动,也影响了双城经济圈的整体运作效率。

2. 产业合作协同不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部地区在产业上存在着相互之间竞争性较强的现象,产业合作协同不够显示出来的问题。

两地在某些领域拥有重叠的产业结构,而这一方面让双城经济圈内的产业间出现一定的竞争性,另一方面造成了资源和能力的分散,导致了整体的协同发展困难。

3. 人才流动不畅由于两地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及政策落地等因素,导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的人才流动不畅现象比较普遍。

虽然有大量的高校毕业生和专业人才,但由于双城地区的政策福利不同,让人才更倾向于各自的城市发展,难以在双城地区实现有效的人才流动,影响了整体的人才储备和利用。

4. 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的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各地区受到城市化进程、工业污染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土地资源的恶化,空气水质问题突出,而这些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双城经济圈内的可持续发展。

二、对策1. 加强交通建设互联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建设互联是解决交通互联不畅问题的关键。

应该大力发展高铁、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加强双城之间的通道连接,从而提高交通运输效率,为双城经济圈的整体运作提供稳固基础。

2. 发挥优势产业进行合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合作攻坚,以挖掘各地优势产业为契机,促进产业合作协同。

成渝双城经济圈调研报告

成渝双城经济圈调研报告

成渝双城经济圈调研报告成渝双城经济圈是指中国四川成都市和重庆市两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所形成的一大经济区域,也是中西部地区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城市群之一、本次调研报告旨在分析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发展现状1.经济实力增强:成渝双城经济圈在过去几年中取得了快速的经济增长。

两个城市分别是中国西部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中心,拥有多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生态城市,吸引了一大批知名企业和投资者。

2.交通便利:成渝双城经济圈交通发达,成都和重庆之间有多条高速公路和铁路相连,进一步缩短了两地之间的距离。

此外,成渝双城经济圈还规划建设了多个国内外航线的机场,使得两地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

3.产业结构优化:成渝双城经济圈在过去几年中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除了传统的制造业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和服务业等新兴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4.人才集聚效应: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人才流入,成为西部地区最具人才优势的城市之一、两地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也为经济圈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二、面临的挑战1.区域协调发展:成渝双城经济圈内部市场的互补性强,但两地之间的协调发展不平衡。

两个城市之间在产业布局、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配合,实现共同发展。

2.资源约束: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成渝双城经济圈面临的资源约束日益严重。

特别是水资源的短缺问题,已经成为该区域发展的一大障碍。

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成为重要的课题。

3.城市化进程:成渝双城经济圈面临着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住房问题等。

怎样在城市化进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品质,提升居民生活水平,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未来发展方向1.加大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政策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资金和税收优惠政策,为企业提供更加优良的创业环境。

《成渝地区——西部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晋教版》

《成渝地区——西部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晋教版》

《成渝地区——西部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作业设计方案
一、作业设计背景与目标
随着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成渝地区作为西部地区的核心增长点,其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日益受到国内外的关注。

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深入分析成渝地区的经济现状、发展潜力和面临的挑战,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成渝地区在西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塞位和作用,培养学生的区域经济分析能力和战略思维。

二、作业设计内容
1. 成渝地区梗概介绍
-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 历史文化背景
- 人口与资源状况
2. 成渝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 经济总量与增长趋势
- 产业结构与特色产业发展
- 对外贸易与投资情况
3. 成渝地区在西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 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形成
- 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 国家战略支持点的角色
4. 成渝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 产业升级与创新能力提升
- 环境珍爱与可持续发展
- 区域协调发展与一体化经过
5. 成渝地区未来发展策略探讨
- 产业政策与规划建议
- 开放合作与国际交流
- 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
三、作业设计要求
1. 文献综述:学生需查阅相关书籍、期刊、网络资源等,撰写一篇关于成渝地区经济发展的文献综述,字数不少于800字。

2. 案例分析:选择成渝地区内的一个典型城市或产业,进行深入的案例分析,包括其发展历程、现状、问题与对策等,字数不少于1000字。

3. 政策建议:基于对成渝地区经济发展的分析,提出至少三条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每条建议需附带简要的论证,总字数不少于500字。

4. 作业格式:作业需按照学术论文的标准格式撰写,包括摘要、关键词、正文、。

成渝城市群的自然条件

成渝城市群的自然条件

成渝城市群的自然条件
成渝城市群是指中国西南地区的一组城市,在地理上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成都城市圈和重庆城市圈。

这个城市群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它位于长江经济带和川藏经济带的交汇处,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交通和经济中心。

成渝城市群的自然条件非常优越,这里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美丽的自然风景。

地形呈现出南高北低的趋势,分别属于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

这里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暖夏凉。

同时,成渝城市群处于长江中游盆地、黄河中下游盆地两大农业区的交汇地带,是中国的农业大区之一。

此外,城市群地区还分布着大量的水库和水利工程,成为中国西南地区经济和发展的重要支撑之一。

总之,成渝城市群的自然条件非常得天独厚,这里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美丽的自然风景,为当地经济和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和保障。

成渝地区

成渝地区
成渝地区的旅游业——九寨沟
1982年成为国家首批 重点风景名胜区,且又被 列为国家自然保护区; 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纳入《世界自然遗产名 录》;1997年又被纳入 “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 2001年摘取“绿色环球21” 桂冠,成为世界唯一获得 三项国际桂冠的旅游风景 区。
三、成渝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成渝地区的经济发展
成渝经济区是以成都, 重庆两市为中心,主要包 括:重庆(市区)、成都、 绵阳、德阳等31个不同规 模、不同等级的城市。
成渝地区位于长江经 济带西部,人口密集、产 业基础好,是西部重要的 经济中心,在我国经济发 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
三、成渝地区的经济发展
成渝地区的农业
资中血橙
三、成渝地区的经济发展
成渝地区的旅游业
四川著名旅游景点: 九寨沟、青城山--都江堰、黄
龙、 峨眉山、乐山大佛、蜀南竹海 、海螺沟、四姑娘山、稻城亚丁、 康定丹巴。
重庆,号称“火炉”、“山 城”、“雾都”,曾经的陪都,现 在的直辖市,媲美夜香港的无敌夜 景。主要景点有:大足石刻、钓鱼 城、缙云山等,顺长江东去,分布 着丰都鬼城、石宝寨、白帝城等景 点,随着长江即将进入湖北段,也 就到了著名的三峡景......
成渝地区
——西部经济发展的引擎
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掌握成渝地区的地理位置,学会评价其战略地位的重 要性。 2、读图说出成渝地区的地形特点、气候类型,掌握本区拥有丰富 的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清楚成渝地区及周边是我国自然灾害易发区及应对策略。
一、成渝地区的概况
成渝地区的位置:
地处长江上游,属西部地区 北接陕甘,南连云贵,西通青藏, 东临湘鄂 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阶梯
成渝地区的旅游业——都江堰

2020-2025年成渝城市群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报告

2020-2025年成渝城市群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报告

1.1.1内容概要为更好发挥城市群对于经济区发展的支撑作用,成渝经济区城市群要着眼当前经济新常态和国家新格局,依托地理区位突出优势,充分承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明确自身发展定位,积极整合资源要素,在空间功能区划、产城融合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制创新与改革等方面加快顶层设计与战略布局,明确发展重点任务,提出具体操作措施并做好时序安排。

本报告从成渝城市群规划布局、产业经济发展、驱动因素等方面阐述成渝城市群产业发展现状,并分别从成都市、重庆市各自角度分析,分析两地的产业发展现状与优势,最后从成渝城市群产业合作与竞争演变推出成渝城市群发展机遇及发展趋势。

本报告依据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和国家信息中心等渠道发布的权威数据,以及通过对本行业的实地调研,结合了行业所处的环境,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等多个角度进行市场调研分析。

1.1.2 目录第一章成渝城市群发展概述与背景1.1 成渝城市群规划布局1.1.1 成渝城市群的范围1.1.2 成渝城市群的定位1.1.3 成渝城市群发展目标1.1.4 成渝城市群总体布局1.2 成渝城市群的范围及意义1.2.1 成渝城市群的由来1.2.2 成渝城市群的范围1.2.3 成渝城市群战略意义1.3 成渝城市群晋级国家级城市群1.3.1 国内主要城市群1.3.2 国家级城市群布局1.3.3 成渝城市群规划发布第二章成渝城市群协同发展的驱动因素分析2.1 成渝城市群的发展基础2.1.1 区位优势明显2.1.2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2.1.3 城镇体系日趋健全2.1.4 经济社会人文联系密切2.2 成渝双核由竞争走向合作2.2.1 成渝双核竞争领域及表现2.2.2 成渝双核竞争的负面影响2.2.3 主轴带建设带来合作机遇2.2.4 成渝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2.2.5 双核合作的重点领域及措施2.3 成渝城市群产业经济发展2.3.1 三次产业结构2.3.2 现代产业体系2.3.3 特色产业集群2.3.4 产业合作深化2.4 成渝城市群综合交通体系2.4.1 优先发展铁路、轨道交通2.4.2 加快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2.4.3 完善机场布局和功能2.4.4 强化综合交通枢纽建设2.5 成渝地区成为西部增长极2.5.1 国内一流城市群的共性特点2.5.2 成渝具备成为一流城市群的基因2.5.3 有望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第三章成渝城市群发展的定位与布局3.1 引领西部开发开放的国家级城市群3.1.1 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3.1.2 西部创新驱动先导区3.1.3 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3.1.4 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3.1.5 美丽中国的先行区3.2 双城产业空间格局构建3.2.1 打造成渝发展主轴3.2.2 培育沿江城市带3.2.3 优化成德绵乐城市带3.2.4 提升重庆核心功能3.2.5 提升成都核心功能3.2.6 培育川南城镇密集区3.2.7 培育南遂广城镇密集区3.2.8 培育达万城镇密集区3.3 优化城市规模结构3.3.1 做强区域中心城市3.3.2 建设重要节点城市3.3.3 培育发展一批小城市3.3.4 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3.4 促进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发展3.4.1 推进广安、合川、北碚合作3.4.2 推进江津、永川、泸州合作3.4.3 推进荣昌、内江、泸州合作第四章成渝城市群核心城市—成都市增长因素分析4.1 成都市区位优势分析4.1.1 区域地理位置4.1.2 自然资源禀赋4.1.3 西部交通枢纽4.1.4 西南金融中心4.1.5 一带一路重要节点4.2 成都市政策环境分析4.2.1 支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发展4.2.2 有序推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4.2.3 高端成长型产业发展专项政策4.2.4 产业集群协同创新项目扶持政策4.2.5 推进供给侧改革支持实体经济发展4.2.6 探索设立统一的政府投资基金4.3 成都市经济环境分析4.3.1 区域经济增长4.3.2 固定资产投资4.3.3 社会消费品市场4.3.4 出口贸易分析4.3.5 地方金融市场4.3.6 经济腾飞机遇4.4 成都市社会环境分析4.4.1 人口规模及结构4.4.2 科学技术及教育4.4.3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4.4.4 人力资源分布特征4.4.5 创新创业环境优异4.5 成都市产业结构分析4.5.1 产业集群效应凸显4.5.2 工业结构转型升级4.5.3 新兴产业发展优势4.5.4 服务贸易繁荣发展4.6 成都市重点产业现状4.6.1 电子信息产业4.6.2 轨道交通产业4.6.3 汽车制造4.6.4 生物医药4.6.5 文化产业4.6.6 旅游业4.7 成都市投资导向4.7.1 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4.7.2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4.7.3 着力提升都市现代农业4.7.4 提升产业发展质量第五章成渝城市群核心城市—重庆市增长因素分析5.1 重庆市区位优势分析5.1.1 地理位置及区划5.1.2 自然资源禀赋5.1.3 历史文化名城5.1.4 中西部唯一直辖市5.1.5 长江上游经济中心5.1.6 内陆国际物流枢纽5.2 重庆市政策环境分析5.2.1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政策5.2.2 提升工业园区发展水平5.2.3 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5.2.4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5.2.5 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扶持政策5.2.6 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5.2.7 深化拓展五大功能区域发展5.3 重庆市经济环境分析5.3.1 区域经济增长5.3.2 工业经济发展5.3.3 固定资产投资5.3.4 社会消费品市场5.3.5 对外贸易规模5.3.6 地方金融市场5.4 重庆市社会环境分析5.4.1 人口规模及结构5.4.2 科学技术及教育5.4.3 劳动就业情况5.4.4 城乡居民收入5.4.5 社会服务保障5.5 重庆市产业结构分析5.5.1 产业结构转型5.5.2 产业集群发展5.5.3 承接产业转移5.5.4 培育特色产业5.5.5 十大新兴产业5.6 重庆市重点产业现状5.6.1 电子信息产业5.6.2 智能装备产业5.6.3 汽车制造业5.6.4 新材料产业5.6.5 文化产业5.6.6 现代农业5.7 重庆市投资导向5.7.1 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5.7.2 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5.7.3 建设互联网经济高地5.7.4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5.7.5 发展现代特色效益农业第六章成渝城市群投资环境评估6.1区域中心城市分析6.2重要节点城市分析6.3重点产业园区分析6.4城市群重点企业分析第七章成渝城市群重点项目投资动态7.1 先进制造项目7.2 能源电力项目7.3 化工医药项目7.4 现代服务项目7.5 现代农业项目第八章成渝城市群发展机遇及发展趋势8.1 投资机遇分析8.1.1 新型城镇化战略8.1.2 “一带一路”战略8.1.3 长江经济带战略8.1.4 产业转移机遇8.2 投融资模式8.2.1 PPP模式8.2.2 BOT模式8.2.3 BOO模式8.2.4 TOT模式8.3成渝城市群发展前景预测8.3.1 成渝城市群未来发展趋势8.3.2 成渝城市群综合交通构架8.3.3 成渝城市群建设利好方向。

成渝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成渝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成渝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成渝地区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由成都和重庆两大城市组成。

成渝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本文将从经济、人口、城市规划、产业结构等多个角度分析成渝发展的现状和未来的趋势。

首先,从经济发展角度看,成渝地区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成渝地区GDP增速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成为中国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

成渝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尤其是在制造业、信息技术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具备竞争力。

与此同时,成渝地区也积极探索新的经济模式,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构建以高端制造业为主导的新型经济增长模式。

其次,人口发展也是成渝地区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

成渝地区的人口规模庞大,人口密度高,随着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农村人口和外来人口涌入。

人口的增加带来了市场的扩大和劳动力资源的丰富,也为成渝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提供了支撑。

然而,人口增加也带来了城市交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成渝地区需要制定科学的人口规划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确保人口发展和城市发展的协调性。

城市规划是成渝地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目前,成渝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城市建设规划缺失等因素,成渝地区的城市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如交通拥堵、资源浪费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成渝地区需要进行全面的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提升城市建设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另外,产业结构调整也是成渝地区未来发展的关键。

成渝地区以制造业为主导的传统产业仍然占据着较大比重,但是也面临来自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压力。

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成渝地区需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高经济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同时,成渝地区还可以利用自身的独特优势,发展旅游业、文化产业等新兴产业,实现经济结构的多样化。

未来,成渝地区的发展潜力巨大,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成渝经济区域一体化发展概述

成渝经济区域一体化发展概述

成渝经济区域一体化发展概述地理优势成渝经济区位于长江上游,地处四川盆地,北接陕甘,南连云贵,西通青藏,东邻湘鄂,辖区内的自然资源丰富,水资源、矿产资源、天然气、森林覆盖面积均居全国前列,并有庞大的熟练产业工人,劳动力资源丰富,农业条件较好,是我国粮食、生猪、柑橘、蔬菜、蚕丝、中药材等的重要生产基地,工业和交通也有了相当基础,是中国重要的城镇和产业集聚区;是西部唯一具备突破省市界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的地区.成渝经济区以重庆、成都两个特大城市为龙头,以成都及绵阳等14个沿高速公路、快速铁路、黄金水道的地市和重庆 1 小时经济圈的 23 个区县为载体,是引领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提升内陆开放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成渝经济一体化出现在党的十七大上提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指明了又好又快发展国民经济的方向和任务.在党的十六大上也提出了“加快东、中、西部经济发展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形成若干具有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川渝经济区的建立就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的精神,顺应这一要求的重要举措.区域优势与劣势:优势:①自然禀赋优良.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土地肥沃,水热资源匹配良好,适宜人类居住.天然气、水能、铝土、煤炭、磷、盐卤等资源富集,且开发潜力巨大.拥有4000多种野生植物,5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野生动物,6处世界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②产业基础较好.农业开发历史悠久,是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粮油、畜禽、水产、果蔬、茶叶、蚕桑、道地药材、经济林竹等特色农林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工业门类齐全,配套能力强,形成了以装备制造、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能源化工、冶金建材、轻纺食品、航空航天等为主导的工业体系.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市场辐射力强,是西部地区重要的物流、商贸、金融中心和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③城镇分布密集.拥有2个特大城市、6个大城市、众多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镇人口4046万,城镇化率43.8%,城市密度达到每万平方公里1.76个,是西部地区城镇分布最密集的区域,已经形成了以重庆、成都为核心的城市群.交通体系完整.初步形成了铁路、公路、内河、民航、管道运输相互衔接、安全可靠、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目前,铁路、高速公路总里程分别达3936和3353公里,民用机场9个,港口货物年吞吐能力达到13000万吨.④人力资源丰富.人口总量大、密度高,常住人口9267万人,劳动力资源总数达6900万人,专业技术人员超过210万人.拥有各类高等院校135所,职业技术学校789所,在校学生280万人以上.科研机构众多,科技活动人员约30万人.劣势: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东部沿海存在相当差距.从社会发展水平看,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区的发展水平也处在较高阶段.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已形成全国发达、密集的水陆空立体交通运输网络,通讯、卫生、科教、文化、体育、农村电网、供水等已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体系,成渝经济农村人口多、农民收入少,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缓慢,与长三角和珠三角差距很大,城乡二元结构现象表现非常明显.②区内外交通落后.第一,成渝经济区地处内陆,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相距都在2000公里以上,如成都到上海的铁路距离长达2351公里,重庆到广州的铁路距离达2023公里,而且沿山路而行,很难提速,导致货物运输成本高,时间长,削弱了产品的竞争力和对外来投资的吸引力,影响了经济的发展.第二,长江航运在三峡库区形成后将会有很大改善,但上游航道疏浚整治缓慢,需要经过水运的重型机械装备运输常受到枯水季节的制约;上下游货运量很不均衡,到岸时间难以保证,低运费的优势难以发挥.第三,区内城市之间运输直达性较低,限制了城市间的分工协作的发展.第四,由于交通条件落后,运输费用多处在生产成本+运输成本>沿海地区的状态,成为成渝地区吸引外来资本、发展经济的主要障碍.③产业集群处于发育起步阶段.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区已形成一种―园区经济,发育了一批优势产业集群,形成了一批产业增长级,而成渝经济区的园区经济尚在形成之中,产业集群发育处于刚刚起步阶段.长江三角洲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7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4个,保税区2个,旅游开发区4个和一批经国务院和省级主管部门批准的工业园区.而成渝经济区只有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3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优势产业较多,并形成了优势产业集群.如长三角的冶金化工产业群、汽车产业群、机械产业群、电子产业群,珠三角的电子信息产业群、家用电器产业群、服装产业群、日用工业消费品产业群在全国都占有突出优势,而成渝经济区则在少数产业如天然气化工、机械装备制造、彩电、汽车和摩托车、国防科技工业、食品工业猪肉、白酒等在全国占有一定优势地位,产业集群发育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建立成渝经济区的重要意义①巩固完善政府统筹协调作用,实现合作共赢川渝经济区的建立与合作,必将对区域内的经济、人文、政治等方面的发展产生叠加效应,为西部地区的跨区域协调与协作起带头、引导作用,并且会极大促进川渝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发展,带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因此,川渝经济区市场一体化的研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②创新产业空间布局,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错位发展成渝经济区在引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统筹推进城乡建设中,应该把握区位优势,创新产业空间布局,构建产业互补、产业分工协作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错位发展.成渝经济区的问题①政治分立造成的地方保护主义建国以来,重庆两次直辖的经历,让重庆在政治优越感上明显强于四川,尤其是在年重庆重新成为直辖市,并且也是直辖市中人口最多、面积最为广阔的直辖市后,重庆人的社会心理上多了一重政治优越感,同时也使得直辖前的经济合作与联系被强行的切断和终止,并且川渝地区的城市发展也偏离了成渝城市带这一经济发展主轴,成都则注重德阳、绵阳及周边的发展,而重庆市则主要强调本地经济发展,两地市场的无序及恶性竞争越发的凸显出来,双方的市场门槛也愈高.同时政府出于增加自身财政收入和扩大自身可支配资源的需要,优先培育和扶持那些本地企业或是具有隶属关系的企业,这种地方保护主义使之前建立起的分工协作体系被强行切断.②川渝经济区内城市发展差异大如果我们采用城市首位度这一指标来衡量川渝经济区,我们会发现,川渝地区的首位度是畸形的.在川西平原的几个城市圈中成都市一城独大,而周边城市的规模都比较小,并且都属于农业比重较大且经济实力较弱.即整个川西平原缺乏第二三层次的中小型城市,形成了城市断层.除了生产总值,成都市在财政分配、社会固定资本投资总额上都显现处问题,这种资源的配置虽然给成都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但是却不利于周边城市的发展,形成了城市链的断层和脱节.③川渝经济区开放意识较沿海地区薄弱虽然川渝经济区做为西部的经济中心并且也逐渐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但由于地理、历史、文化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川渝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即缺乏较为优越的对外开放的区位和交通条件,同时开放意识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也更为薄弱.在市场经济这个大环境下,资本总是先流入那些地理区位优势明显的区域,所以沿海城市在改革开放初期获得了大量的资本流入,而位处西部内陆的川渝地区自然未能获得较大的资本支持,这也是在这改革开放三十年里,西部地区大大落后于东部地区的一个原因.同时,深处内陆,也造成了当地居民比较保守、小富即安、循规蹈矩等思想观念,在中国社科院财贸经济研究所所做的年度课题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认为,成都市的商业意识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创新意识,但是创新的精神不足,重庆市在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虽然都名列前茅,但是价值取向过度崇尚消费,进取心有待加强.④川渝经济区的建设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川渝经济区的发展既要走生态经济、低碳经济的道路,但其同时又是中央企业、国防工业集中并且割裂矛盾突出的区域.川渝两地政府间的合作固然十分重要,但是更加不能忽视的是中央政府的政策和作为,这些政策主要是指公共产品支持政策、资本货币市场建设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基础交通网络设施建设支持政策等.由于川渝经济区的经济结构及发展的瓶颈和现今发展的东北有着些许相似处,从理论角度上看川渝地区也可实行“东北政策”.川渝经济区在川渝各自政府和中央政策合作和支持下,能够也理应成长为西部和全国范围的重要经济增长中心,并且成长为同时具有全国意义和区域意义经济增长的“第五极”.然而川渝地区在上述两种机制方面仍却依旧十分屏弱.一方面,川渝地区这一概念虽然形成了一段时间,但其却从未被中央政府设定为一个统一的规划区并且给予一系列特殊政策以及有效、统一的行政调控和规划,以促进川渝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川渝两地之间的空间互补作用能力依旧有待加强,区域自组织机制没有形成.发展新机遇:扩大内陆开放的战略高地近年来,我国将在“一带一路”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引进产业、聚集人口,这将使西部地区更快发展,并为我国中西部省区的机电产品、特色农产品、特色食品等货物向西出口创造难得的机遇.成都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节点城市,在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中,面临着以下新的发展机遇:①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成都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参与者和建设者,是支撑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和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联动发展的战略枢纽和核心腹地.“一带一路”建设促进成都建设成为区域对外开放一级综合交通枢纽,深化成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务实合作,促进成都参与国际分工,有利于进一步加大成都向外开放的力度,不断扩展新的领域和空间.对于成都发展成为扩大内陆开放的战略高地,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②发展成为重要增长极.“一带一路”建设将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及成渝经济区规划的深入实施,为成都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增添强大动力.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打造成都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为进一步加快成都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障.成都是成渝经济区的发展核心,随着国家加快重点经济区发展,成都有望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和西部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辐射带动周边区域联动发展.③成渝城际客专沿线共经过市,即起于四川成都市、过资阳市、内江市,到达终点重庆市,沿线经过的地区经济发展较好.成渝城际铁路沿线地区无论是在国民经济总量、人口密度还是基础设施、产业布局方面都是成渝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地区.沿线区域的经济水平较好,尤其是第二产业较为发达,工业基础较好.成渝城际客专沿线的建成除了促进成渝两地的经济合作外,沿线的资阳市、内江市等个设站城镇也将带来发展机遇.空间距离的大大缩短将会加快沿线区域经济要素的快速流动,首先是人力资源、信息、技术、资金等的快速流动,再次成偷城际客运专线以客运为主,将从最大限度上释放既有成偷铁路的货运能力,使成输铁路的货运能力大大提高从而降低企业货运成本.其对沿线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效应首先表现在高速铁路本身属于高新技术,所以其建设有利于与高速铁路相关技术的发展;其次成渝城际客专作为成内渝地区间的快速通道,将会大大提升沿线地区城镇的可达性,加快沿线地区人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的流动,促使要素交流的成本降低,尤其是促进信息和高新技术人才的流动,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而知识是以人才为载体的,成渝城际客专将通过加快人才的流动来促进知识和高新技术在地区间的扩散发展.总之,成渝城际客运专线的修建,可以通过提高区域空间的可达性,降低资源流动成本,促进要素流动等来促进沿线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成渝城际客专将促进区域间、城乡间劳动力、资金、信息等要素的流动,从而加强成都、重庆两大核心城市与沿线的资阳、内江等相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交流合作,沿线设立的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将依靠成渝城际客运专线的交通轴线效应积极承接成渝两地的产业转移,引导产业的集聚与扩散.④成渝经济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基础:自然禀赋优良,产业基础较好,城镇分布密集,交通体系完整,人力资源丰富.拥有中国最为齐全的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业、汽车摩托车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民用航空航天产业、冶金和材料产业、化学工业,是其工业主导产业.成都能够在技术和金融服务上为重庆提供便利,而重庆可以在交通、轻型机械制造上为成都提供便捷.这样重庆便捷的水上交通,可以为成都平原产品的外运提供便利.对成渝经济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展望近年来,国家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分别提出了“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两大国家级的发展战略.通过空间位置的分析可发现,“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相互重叠的部分就是“成渝西昆菱形经济圈.成都是南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起点,重庆是长江经济带上游的中心城市,昆明是我国南丝绸之路的出口,西安则是北丝绸之路的起点.成渝西昆四座城市所构成的菱形结构的四条边在空间距离上相近”,皆为600公里左右,按高铁时速250km/h计算,只需2.5小时左右;菱形经济圈的四个城市之间无论是交通、经济还是文化上都不存在区域融合的障碍,一旦经济圈各个城市协同发展,加强互联互通,必将成为对内联结、对外开放的经济通道,成为支撑我国西部经济增长的核心增长极,为促进我国西部开发战略从基础走向深入提供新的动力.成渝西昆经济圈的建设不仅能够对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能够实现“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两大国家战略的互联互通,成渝西昆菱形经济圈将成为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桥头堡.三部委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要把西安打造成内陆改革开放的新高地,把云南打造成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把重庆打造成西部开发的重要支撑,把成都打造成内陆开放型经济的新高地.菱形经济圈向北经成都、西安可进入亚欧大陆桥,与北亚、中亚、欧洲相联通;向南可以依托成都、昆明及泛亚铁路南通道,打通中印孟缅经济走廊以及中国西部的出海大通道;向西通过目前开通的中欧班列网络,可形成通往中亚、欧洲的运输大动脉;向东可以借助长江水道,发展长江黄金水运航道.菱形经济圈既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起点,同时又能通过长江航道,将中国广袤的西部地区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联通起来.成渝西昆菱形经济圈的构建将使新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长江经济带三者之间实现无缝对接,使其成为中国通过丝绸之路走向南亚、西亚、中亚、欧洲的桥头堡.一旦成渝西昆菱形经济圈的构想得以实现,将为保证“一带一路”战略顺利实施提供有力的支撑.反过来,“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也会极大地促进成渝西昆菱形经济圈的建设.成渝西昆作为我国西部的四个中心城市,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而应该抓住国家政策的“东风”,积极将经济圈的建设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加快区域内交通网络建设和区域间市场体系建设,提高资源共享水平,整合并做大做强产业链,进而提升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能级,成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名副其实的桥头堡.参考文献:郭俊杰. 成渝城际客运专线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预测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学, 2013.袁安贵. 成渝城市群经济空间发展研究D. 西南财经大学, 2008.杨晓波, 孙继琼. 成渝经济区次级中心双城一体化构建——基于共生理论的视角J. 财经科学, 20144:91-99.杨顺湘. 川渝合作方向选择: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其经济联合体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122:1-8.黄焕青. 川渝区域市场一体化研究D. 重庆师范大学, 2010.柯善北.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解读J. 中华建设, 20118:26-29.何雄浪, 杨继瑞. 成渝经济区发展的思考J. 宜宾学院学报, 2010, 102:72-77.小组成员:曾展毅赵书杰李沛林商翔卜扬龙。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定位和战略意义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定位和战略意义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定位和战略意义概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指中国西部两个重要的城市群:成都和重庆,以及围绕这两个城市形成的经济合作区域。

本文将探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战略定位和战略意义。

发展背景成渝地区作为中国西部的重要核心区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为了提升地区经济竞争力,成都和重庆开始了深度的合作与交流,并逐渐形成了互补性发展的格局。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是基于这一背景而展开的。

战略定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战略定位是打造西部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国家重要的支撑枢纽。

成都作为现代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的中心,重庆作为内陆开放型经济的窗口和国际物流枢纽,两个城市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为成渝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战略意义经济升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有助于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两个城市可以共享资源,合作开展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结构的升级。

区域一体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有助于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通过完善交通网络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两个城市及周边地区的紧密连接,提高区域内的人员流动和物流效率,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更大范围的市场开放。

辐射带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有助于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两个城市的强大影响力和辐射能力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企业,推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更大范围的经济增长区域。

地区均衡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有助于实现地区的均衡发展。

两个城市之间的经济合作可以平衡地区间的发展差异,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减少地区间的发展鸿沟,推动全区域的共同繁荣。

推动国家战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符合国家发展战略。

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需要成渝地区在西部地区的引领作用。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将有助于推动国家战略的实施。

结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定位和战略意义。

通过经济升级、区域一体化、辐射带动、地区均衡发展和推动国家战略等方面的作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有望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支撑枢纽,为西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6.3《成渝地区—西部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知识总结

6.3《成渝地区—西部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知识总结

《成渝地区——西部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知识总结
1.成渝地区地处长江上游包括重庆成都及周边地区,他北接陕甘,南连云贵,西通青藏,东临湘鄂,成渝地区地形以平原、丘陵、和中低山地为主,成都平原地势低平,有岷江、沱江等河流携带泥沙冲积而成。

2.成渝地区属于亚热地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因地处盆地,多阴雨天气、雾多日照少。

3.成渝地区资源丰富,区内水资源丰富,水能富集;有多种珍贵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是著名的生物活化石大熊猫的栖息地。

有天然气、煤炭、磷矿、井盐等多种能源和矿产资源。

4.自古以来成渝地区就有天府之国之称,农业开发历史悠久,为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

5.成渝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工业门类齐全,形成了以机械制造、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天然气和盐化工、航空航天、轻纺食品等为主导的工业体系。

其中绵阳有中国西部硅谷之美誉。

6.成渝地区及其周边是我国自然灾害易发区,多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

同时,也存在着洪涝、大雾、大旱等气象灾害和水土流失、水土污染等生态问题。

本区先后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地震灾后生态重建等生态环境工程,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初见成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浅析成渝经济区的地理优势和发展前景姓名: XXXXXX院系: XXXXXXXX专业: XXXXXXXXXX学号: 201XXXXX班级: 2XXX级2 班完成时间: 2012.XXX.XX浅析成渝经济区的地理优势和发展前景2011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并明确了成渝经济区发展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到2015年,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到2020年,成为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成渝经济区位于中国腹地,西南东部。

面积相当于江浙沪的总和,比整个广东还大。

人口也与这两个地区大致相当。

而资源和区位等则超过了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

成渝经济区是未来最有希望发展成中国最大经济体的地区。

而一旦发展成中国最大经济体后,则将至少保持几百年。

从西部来看,云桂地区已近边陲,无法起到带动和辐射整个西部地区发展的作用,而西北又缺水,生态脆弱,难以大规模进行开发和建设。

唯有成渝经济区处于西部核心位置上,是最有条件首先发展为西部经济中心的地区。

就现实来说,西部与东部经济上的差距已不单是个经济问题了。

所以发展成渝经济区,不仅是带动和辐射整个西部地区的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还有带动和辐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作用。

这对于稳定大局,使社会和谐,都有积极作用和现实意义。

自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形势有很大变化。

中国进出口规模大,受影响也就较大。

所以在这种形势下,国家开始了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转型,由出口为主的拉动经济增长转为出口与内需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的方式。

成渝经济区处于国家腹地,这又成为了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转型的战略平台,肩负起了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内向型经济的重任。

从长远的世界范围来看,由于中国和东南亚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这给成渝经济区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因为成渝经济区南边的位置也接近了东南亚。

比如四川攀枝花市就和昆明接壤了。

所以,成渝经济区完全可以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经贸往来的主战场。

中国在与东南亚的贸易中,可能在最初阶段上,广西和云南有些相对优势。

但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贸易在发展到一定时期、一定规模后,成渝经济区的优势就会体现出来。

因为广西和云南远离中国腹心,不可能成为物资集散地。

东南亚的货物只有到了成渝经济区后,再分散到全国多数地区,才更节省成本。

而国内许多地区的货物也只有集中在成渝经济区后,再销往东南亚才最便捷,况且成渝经济区本身的市场也比云桂大得多。

由于中国与东南亚的经贸往来,未来主要是陆路。

陆路的交通方式和海上的交通方式不一样。

海上是船只,船到了海港后,再向内陆多走一步都不行,陆路上的交通就没有这个限制。

所以,双方在贸易上不是只考虑某一方面,而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最终是直接到市场、物资集散地。

在通往南亚地区的的陆路上,四川西南部和云南西北部前往印度的距离大概差不多,都是大约二百多公里左右。

未来除岭南的两三个省到印度要经过云南外,中国其余的地方都只有经过成渝经济区,否则就只能从青藏线前往,路程一般要多一千到几千公里,而且要翻越雪域高原。

可见,成渝经济区几乎是中国向南亚的唯一陆路通道。

处于这样的咽喉地上,未来成渝经济区在与南亚的贸易中,几乎有垄断优势。

中印的贸易现在已经是600多亿的规模了。

从目前的发展趋势上看,几年后,就会上升到一千多亿美元。

然而这么大的贸易,目前却是由东部沿海地区在经营。

这主要是中印目前存在着边界纠纷,所以双方才舍近求远,多绕行上万公里,只要两国边界问题解决了,成渝经济区就可以像当年深圳那样,由军事前线变为经济开放前沿,成为通向南亚的桥头堡。

也许悲观的人会认为,中印边界问题一时半会儿无法解决,所以在中印经贸往来上,成渝地区将无所作为。

这种担心,现在看来,是多余的。

因为中国今年将修建由成渝地区到昆明再到缅甸的客货两用铁路线,直到印度洋,而且还将修建昆明到泰国的铁路线。

可见,西南地区在不久的将来,不仅可以在缅甸租用港口,也可以在泰国租用港口,这就使得中国在通往印度洋上是双保险了。

并利用这条通道,将印度洋变为中国西海岸。

既然是双保险,就可以长期稳定的与世界各国发展经贸往来,这就使得成渝经济区可以利用这条印度洋通道与印度及其他南亚地区的国家进行经贸往来。

所以,不管怎样,几年后,成渝经济区都将成为中国与南亚地区发展经贸的主要平台。

等这条印度洋大通道建好了,还可从印度洋进入非洲、欧洲和中东,从而绕开南海和马六甲海峡,比东部地区通往上述地区要缩短好几千公里至一万多公里不等。

在国家有了自己的西海岸时,中东部的企业可能会大量迁入西南,并利用大西南为跳板进入世界各地,有些因素虽然是潜在的,却有表现出来的必然性,所以大西南地区的人们,应该预见到这种可能性。

最近一两年,国家多次调研重庆国际贸易大通道建设情况。

重庆也提出了“一江两翼三洋”大通道建设。

一江是指通过长江进入太平洋。

几年后,通过整治的长江,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虽然不像东部的港口那么大和深,但重庆却是西部十省唯一的万吨级港口,更具特殊意义。

两翼,一翼是指由铁路通过新疆进入欧洲和大西洋。

这条欧亚大通道又称为现代的丝绸之路,已经开通并正式运行了。

由于欧亚铁路才刚刚开通,她的效益暂时还无法显示出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条线路必将再现曾经的辉煌。

两翼中的另一翼就是印度洋通道,前面已经说了,就不赘述了。

“一江两翼三洋”国际大通道全面建成后,不仅会改变中国的经济版图,也必将深刻改变整个世界的经贸格局。

成渝经济区必然要发展成世界交通枢纽,并以此进行经贸大循环。

通过若干个发展阶段和较长演变过程后,成渝经济区最终将立足西部,坚守西部。

同时成渝经济区又处于中西结合部,这就可以以西部为依托和后盾,经营中部,逐鹿中原。

所以说,成渝经济区确实在中西部近二十省中起着战略支撑作用。

从更大范围上看,成渝经济区在与南亚、东南亚的经贸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并通过“一江两翼三洋”所构成的水陆空交通网络走向世界。

由此可见,建好成渝经济区是有战略意义的,她对于整个大局的发展,整个形势的发展都有重大作用。

要成为经济中心,离不开资源。

从资源来说,成渝经济区也是世界上最有潜力、最有价值的地区。

能源方面,这里有占中国百分之六十的天然气。

前几年看到一个资料上说,单是四川水电理论蕴藏量就有一点六八亿千瓦,可开发也有大约六个三峡电量,重庆水电量也很丰富。

水电不同于石油和天然气,水电是可以再生的,永不枯竭。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地区的价值远远超过了中东。

况且这一地区也有大量天然气。

另外,这一地区还有大量木材、药材、各种珍稀动物,盛产各种农作物,所以,有足够资源保障这一地区经济发展。

在旅游资源方面,成为渝经济区也不是其他地区可以相提并论的。

中国在世界上最著名的就是长江、长城和青藏高原,而长江风景最美的地段则是在川渝地区。

四川则与青藏高原相连,本身也有一半的面积属于雪域高原,再加上九寨沟、百里乌江画廊、峨眉山等众多景点,所以,这一地区的旅游资源也是最富集的。

在中国,受经济发展阶段所影响,旅游业可以说才开始不久。

比如,沿海不少地区没有旅游景点,旅游收入却比有旅游景点的城市要高得多。

因为,在沿海地区,现在经济比中西部发达,不少人过年过节要去探亲访友,所以在客观上也算作了旅游收入。

而真正有有景点的地区,不少地方旅游收入反而很低,也是因为经济还没发展到与旅游景区本身价值相适宜的地步。

以前我们把雪域高原,这个世界第三级看作是金山银山,看作未来可以和夏威夷相提并论的旅游圣地。

除去雪域高原的其他资源不说,单是旅游业,未来前景都是不可限量的,从现在来看,也许不是这样。

就像江河水一样,过去几百年、几千年,白白的流失,也看作没用,现在却看作是宝贝了,因为可以发电,可以利用现代技术使水向高处流,让沙漠变绿洲。

可见,事物是发展的,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没用的东西,在另一种历史条件下,却可以成为无价之宝。

而三峡完工后,重庆也形成了众多的湖泊和岛屿,新增无数景点。

国家三号文件将重庆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对重庆的发展作了多项定位,其中一项就是要把重庆建设成为国家旅游基地,重庆也将在未来五年投资一千多亿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旅游业是朝阳产业,社会越向前发展,旅游业对经济的贡献就越大。

因为一般人有钱了,就喜爱游山玩水。

所以,未来成渝经济区可以避免大起大落,因为有强大的旅游业和第三产业作支撑。

八大因素决定成渝经济区的未来:一是成渝经济区是国内发展内向型经济最好的地区。

成渝地区沟通南北,连接东西,在发展内向型经济上,其他地方不可比。

长远来看,只这一条,就可以发展成国内最大经济体。

因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最终主要还要靠内需拉动,靠出口为主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只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现象。

所以长远看,适合发展内向型经济的地理位置比适合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位置更好,况且成渝地区兼有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区位优势。

二是有西部十省唯一的内河大港。

因为是西部十省的唯一,所以比东部的港口更具有特殊意义。

三是与南亚诸国接壤。

未来成渝经济区是中国与南亚发展经贸的主要平台。

四是面向东南亚诸国。

可以大有作为。

五是国家实施印度洋战略。

正在修建西南到印度洋的大通道,将变印度洋为中国西海岸。

一定意义上说,未来成渝经济区还有自己的海港。

六是欧亚大通道已经建成。

这条现代的//丝绸之路//将使成渝经济区通过铁路走向中亚、欧洲。

七是能源。

能源资源得天独厚,特别是水电,是可再生的,永不枯竭,也许以后的作用更大。

八是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旅游业和第三产业未来会对经济有越来越大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