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经济区的历史发展
成渝城市群
4.开始出现人口流动,中东部大量人口流入重庆、成都等城市。
5.修建了大量基础交通设施,为成渝地区城市间的经济交往提供 了有力条件。
改革开放前:
1.此时期属城市群发展第一阶段,由于国家大力恢复经济生产, 成渝地区的城市在稳定环境及国家整体规划下得到快速发展, 此时期成渝地区各自等级的城市开始了分化发展,仍以重庆与 成都为区域经济中心。
成渝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研究
自然地理以资源环境
主要讨论:
一、成渝城市群范围界定与分级 二、成渝城市群发展历程 三、成渝城市群的区域基础 四、成渝城市群的地理位置 五、成渝城市群的发展现状 六、成渝城市群的形成发展的动力机制 七、成渝城市群的发展趋势
成渝城市群范围界定:
成渝城市群,横跨四川省和重庆市,以成渝 经济区为依托,以为成渝两市为双核,主要范 围包括四川省内的成都、绵阳、德阳、乐山、 眉山、遂宁、内江、南充、资阳、自贡、广安、 达州以及重庆主城九区、涪陵、合川、永川、 江津、大足、垫江、璧山、铜梁、万州等。在 国家层面上,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已经纳入 了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规划中。
2020/1/27
多角度来看成渝城市群的地理位置:
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地域空间来看,成渝城市群位于中国中 心地带,它北接陕甘,南连云贵,西通西藏,东邻湘鄂,处 东西结合、南北交汇的中间地带,经济较四周发达,具较强 的辐射力和吸引力。从东中西三大区域看,它通过长江可贯 通中东,直至沿海最发达地区。从国家安全战略角度看,无 论战争样式怎样变化,成渝经济区始终是祖国的战略后方和 国防安全基地;从西部大开发的角度看,北部的西陇海兰新 经济带和南边的南贵昆经济区只有点状的城市而没有密集的 城市群,以成渝经济为核心的长江上游经济带可推动这两个 成长中经济区的发展,成为西部大开发的火车头。
成渝经济圈发展特点
成渝经济圈发展特点都市圈发展模式是实现城乡统筹、区域统筹的重要途径。
2004年,国家发改委将成渝经济区纳入国家“十一五”前期规划,成渝地区首次进入中央政府的视野。
2005年10月,国家正式将成渝地区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
2007年6月,国家成立成都、重庆统筹城乡综合改革配套实验区,给成都和重庆的发展带来空前的机遇,也充分显示出这两大城市发展在西部乃至全国的战略意义。
在当前新的背景下,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成都、重庆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如何实现成都、重庆的联动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点,并最终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五极”呢?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笔者认为,目前成渝都市圈还处于雏形发展阶段,其都市圈的建设,需要加强政府合作对话,共同规划各城市发展的主体功能方向。
成渝都市圈幅员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市区常住人口近2000多万,2004年GDP近4000亿元,占川渝两省市近25%的幅员面积、65%的人口,积聚了两省市经济总量的六成多,是西部最发达区域。
圈内每万平方公里有1.73座城市,比西部平均多1.49座;每平方公里产出350万元,比西部平均高出316万元。
*产业最集中,城镇密度最大以成都、重庆两大中心城市为核心的成渝经济区是西部产业最为集中、城镇密度最高的区域。
一为西部大省的省会城市,一为天生的水路码头直辖大市,相隔仅300多千米,都是中国西部最重要的中心城市,其综合经济实力均居西部大中城市前列。
两地唇齿相依,文化同宗同源,在经济上更是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成都在科技、电子信息、文化教育、批发零售业、餐饮业、医药、综合技术服务等方面优势明显,对成都平原地区的中小城市有着重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重庆则制造业基础雄厚,工业水平较高,新型工业化积极推进,又是西南的交通枢纽和贸易口岸,向东可与武汉城市群相接,经过西南出海通道与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区紧密相连,成为西南地区连接东中部地区的枢纽。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川渝地区是西部人口最多、经济总量最大的地区。
成渝经济区的高速时代
起 来 。 随 着近 年 来 ,成渝 经 济 区经 济 的 腾 渝 中 区在解 放 碑 C D 心 区域 内 ,投资 1 0 B核 5
飞 以及 重庆 金 融 中心 的建 设 初 具规 模 ,成 亿 元 , 启 动 重 庆 金 融 街 建 设 ,为 金 融 机 构
渝 经济 区将 从此 进入 一个 新 的高速 时代 。
乃 至 中国西部 的金 融新 地标 。
荣 的还包 括 北京 西城 区和 上海 浦东 新 区 : l月 2 1 8日 ,在 北 京召 开 的 第 四届 中 国
金融 市 长 年 会 上 ,渝 中区 被评 为 “ 六批 第 中国金融 生态 区 ” :
根 据 规 划 , 未 来 渝 中 区将 实 现 “ 一 主 ” 即金 融 核心 区承 载 主体 、重 点加 快推 进位 于 五 一路 的 “ 庆金 融 街 ”建 设 。 同 重 时规 划 两路 口一 上 清 寺 、化 龙桥 片 区作为 “ 两副 ”— — 金 融 功 能辐 射 及配 套 设 施支
司 重 庆 分 行 行 长 毛 府 将 保 险 创 新 发 展 试 验 区 放 在 重 庆 的 感 受 , 形 象 地 评 价 到 : 重 庆 在 中 国 的 地 位 ,就 如 同 中 国 在 世 界 的 地 位 !
在 渝 中先 行 先试 ,开展 保 险 资金 投 资 基础 设 施 试 点 :探 索 商 业 性 / 额 贷 款 公 司试 J 、 点 ;引 导风 险投 资 基金 、私 募股 权 基 金等
望 。 从 渝 中 区政 府 、金 融 办 等 部 门 身上 ,
射 作 用 、具 有 国际 影 响 力的 区域 性 金 融 中
, 。
能 感 受到一 种亲 情和 温 暖。
浅析成渝经济区的地理优势和发展前景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浅析成渝经济区的地理优势和发展前景姓名: XXXXXX院系: XXXXXXXX专业: XXXXXXXXXX学号: 201XXXXX班级: 2XXX级2 班完成时间: 2012.XXX.XX浅析成渝经济区的地理优势和发展前景2011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并明确了成渝经济区发展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到2015年,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到2020年,成为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成渝经济区位于中国腹地,西南东部。
面积相当于江浙沪的总和,比整个广东还大。
人口也与这两个地区大致相当。
而资源和区位等则超过了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
成渝经济区是未来最有希望发展成中国最大经济体的地区。
而一旦发展成中国最大经济体后,则将至少保持几百年。
从西部来看,云桂地区已近边陲,无法起到带动和辐射整个西部地区发展的作用,而西北又缺水,生态脆弱,难以大规模进行开发和建设。
唯有成渝经济区处于西部核心位置上,是最有条件首先发展为西部经济中心的地区。
就现实来说,西部与东部经济上的差距已不单是个经济问题了。
所以发展成渝经济区,不仅是带动和辐射整个西部地区的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还有带动和辐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作用。
这对于稳定大局,使社会和谐,都有积极作用和现实意义。
自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形势有很大变化。
中国进出口规模大,受影响也就较大。
所以在这种形势下,国家开始了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转型,由出口为主的拉动经济增长转为出口与内需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的方式。
成渝经济区处于国家腹地,这又成为了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转型的战略平台,肩负起了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内向型经济的重任。
从长远的世界范围来看,由于中国和东南亚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这给成渝经济区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因为成渝经济区南边的位置也接近了东南亚。
比如四川攀枝花市就和昆明接壤了。
所以,成渝经济区完全可以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经贸往来的主战场。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3成渝地区──西部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说课稿2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3 成渝地区──西部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3 成渝地区──西部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这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成渝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经济发展、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成渝地区的特点,认识成渝地区在我国西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服务家乡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理空间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成渝地区作为西部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其丰富的地理和文化内涵还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挖掘。
此外,学生对家乡的情感较为浓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成渝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经济发展、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讨论、探究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服务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成渝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
2.成渝地区在我国西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3.成渝地区的历史文化特点。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成渝地区的相关知识。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成渝地区的自然风光、经济发展和文化特色。
3.利用地图和图表,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成渝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
4.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成渝地区的自然风光短视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成渝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3.案例分析:分析成渝地区在我国西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让学生了解成渝地区的重要性。
4.历史文化探讨:介绍成渝地区的历史文化特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5.小组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成渝地区的认识和感受。
新中国成立60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60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回顾新中国成立60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回顾来源:中国经济网综合在生产力发达程度上,东南沿海地区超过了全国其他地区,这里最先出现了近代化的商业、工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和教育事业,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发源地。
东部沿海地区利用原有基础和优惠政策相对快速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有利于增强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
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历来不平衡。
在秦汉时代,全国经济发展轴位于长安――洛阳――开封一线,关中和山东是当时的经济重心,整体上,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经济领先于其它地区。
在隋唐之交,南方经济逐渐超过了北方,而成为经济中心,但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仍在开封――洛阳轴线上,呈现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相分离的格局。
北宋以后,文化中心南移至江南,淮河成为南北文化的分界线,经济重心位于长江下游和南北运河交叉的十字轴线上,并逐步扩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到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入侵中国,中国自然经济遭到极大的冲击,出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
在生产力发达程度上,东南沿海地区超过了全国其他地区,这里最先出现了近代化的商业、工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和教育事业,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发源地。
1949―1978年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新中国建国之初,《共同纲领》是当时中国工业布局的指导思想,它重点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恢复和发展重工业。
当时工业布局(以重工业为例)的表现是战乱的、零散的、畸形的。
在1949――1978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模式是平衡的区域发展战略模式。
但在以具体数据和史料来论证这一结论时,已有的文献存在两个不足之处:一是这段时期的分段划分不具体,二是区域数据资料少而笼统。
众多文献资料多数以“1978年以前的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平衡式的”来概之,或有的学者仅列举了“一五”、“二五”、“三五”和“四五”计划时期的局部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本文的独到之处是将1949――1978年这30年按区域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为稳定国家政权和免受战争冲击的需要,本期国家开始粗略地制定平衡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第二阶段是1953――1957年“一五”计划时期,国家开始实施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战略;第三阶段是1958――1962年“二五”计划时期,“大跃进”使区域经济受到极大的损害,平衡战略为“失衡”和“混乱”所打乱:第四阶段是1963――1965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工作也开始恢复;第五阶段是1966――1978年“三线”建设时期,承接前几期的内地经济建设的基础和加强国防工作的冷战思维,国家再一次大规模地实施平衡的区域发展战略,平衡发展战略思维模式得到了更加明显的凸现。
“成渝经济区”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20 0 8年 1 月
中 共 四 川 省 委 党 校 学 报
J un lo a t olg fSc u n P o ic mmie fCC o ra fP r C l eo ih a rvn eCo y e t eo P t
国农 业 最发 达 的地 区之一 。
着 巨大 的发展 潜 力 。
二、 发展 “ 成渝经济 区” 的有利条 件和不利 因素
从 目前 形成 的布 局态 势看 , 成渝 地 区很有 可 能
成 渝两地 同处 西部 , 域相邻 、 地 经济 相融 、 人缘 相 亲 、 化相 通 、 补性 很 强 。成都 在资 源 、 旅 游 文 互 在 开发 、 电子信 息 、 饮料 食品 、 航空 航天 等领 域有 一定 的 比较 优势 。重 庆在 发展 机械制 造 业 、 贸流通 方 商
平均 数高 出 27多万 元 , 2 比西部 高 出 36多 万元 。 1
根据 协议 , 两省 市将 以重 庆 、 成都 为龙 头 , 以成 都及 绵 阳等 1 沿 高速公 路 、 4个 快速 铁 路 、 黄金水 道
经济 区 , 成为 继 东 部地 区 的长 江 三 角 洲 、 江三 将 珠 角洲 、 津冀 经济 区 、 东 北 等 之 后 的 中 西部 地 区 京 大
渝两 地 的 9 % , 1 约为 4 4 1 1亿元 。“ 渝 经 济 区 ” 成 的 城 市密度 和每 平 方 公 里 的产 出都 相 对 较 高 。从 城 市 密度来 看 , 成渝 经济 区” 平 方 公 里 有 17 “ 每 . 3座 城市, 西部只有 02 而 . 4座 , 国为 0 7座 ; 外 , 全 . 此 “ 渝经 济 区 ” 平 方 公 里 产 出 3 0万 元 , 成 每 5 比全 国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打造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作者:冉开梅来源:《当代党员》2020年第10期珠联璧合的双城经济圈将带来什么1952年7月1日,重庆菜园坝火车站、成都火车站广场,两地欢腾的人群共同见证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正式全线通车!由此,“蜀道难不再难于上青天”。
蜀道难,曾是川渝百姓的千年之痛。
从20世纪初开始,四川人民便筹款欲建铁路,但延宕至新中国成立,还是一寸钢轨未铺。
新中国成立初期,困难重重。
但建设现代化国家,交通要先行。
于是,西南军政委员会作出重大决策——修建成渝铁路。
仅用了两年时间,中国铁路史上第一条完全由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完全采用国产材料的铁路全面建成。
这条铁路,从此串联起成渝两地,拉开了成渝经济发展的序幕。
而今,昔日的“哐当”起步不再,时速60公里成为历史,最高时速300公里的成渝高铁让当天往返成渝两地变得轻而易举。
和成渝两地间的交通速度同样大幅提高的,还有川渝百姓的生活水平。
成渝地区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几十年间,两地的交流互动愈发频繁。
尤其是近几年,两地间合作的框架协议、行动计划、工作方案接连出台,两地牵在一起的手握得越来越紧。
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强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突出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强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做到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唱好“双城记”。
至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如果说,67年多前的成渝铁路是一把“金钥匙”,打开了成渝沿线地区通力合作的大门;那如今划在西南地区的这个圈,则是一双无形的推手,撬动着两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支点,抓住了中国西部区域发展的牛鼻子。
从“天堑变通途”到“成渝经济区”“成渝城市群”,再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渝两地上演了一场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生动实践。
成渝经济区产业布局的现状、特点
西部地区产业布局现状、特点及存在问题分析(一)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的历史演进1、第一阶段:1949年-1978年,建国后西部地区产业初步形成时期。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大规模的能源原材料工业项目的建设起步,西部地区的现代产业开始出现。
“一五”和“二五”期间,国家根据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西部地区的资源状况,按照“交通先行、基础配套、集中布局、渐次推进”的原则对西部进行了密集的资金投入,拉开了西部工业化建设的序幕,西部地区初步形成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基础设施网络。
在西部形成了以西安、兰州、成都等城市为依托的新工业基地和若干新的工业中心,如贵州、云南组成的西南工业基地,分布在鄂西、湘西、豫西的机械工业基地,汉中机床、轴承工业区,天水机床、工具、农机工业区,银川仪表、机床制造工业区,西宁机床、内燃机、拖拉机制造工业区,攀枝花钢铁基地,黔西大型煤矿、电力基地,以及西安、成都等新兴技术和高精尖产品生产基地。
西部的工业能力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部分省份一跃成为工业门类齐全、装备水平较高的地区。
同时,“三线建设”还为西部聚集了一大批人才,建立了许多科研教育机构。
1952-1978年,西部地区的第二产业比重由1952年21%上升到1975年的46%,且一直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同期,第一产业下降了18个百分点,但第三产业比重变化较小。
这一阶段初步实现了向第二产业占主导转变的产业结构演变。
表 1949-1978年西部地区主要年份三大产业产值结构(%)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西部地区全国西部地区全国西部地区全国1952 50 66 21 15 29 19 1957 40 58 30 23 30 19 1962 40 55 31 24 29 21 1965 38 52 35 30 27 18 1970 35 46 40 36 25 18 1975 32 40 46 41 22 19 资料来源:陆大道、刘毅著:《2000年中国区域发展报告:西部开发的基础、政策与态势分析》,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1953-1976年。
论成渝经济区形成及发展的基础
为 60 2 0多亿元,占四川和重庆 国内生产总值 的 9 %左右, 3 人均
G P为 6 0 D 0 0多元 , 一二三产业 的比重为 1: : ; 94 3 区域内合计县 两市 以及成渝走廊内民间的亲情、 29 血缘关系早 已密不可分。自古
级行政单位 12个 , 4 城市 3 , 5个 其中特大城市 2 , 个 中等城市 1 以来 , 6 川渝两地一家亲 , 作为近邻 , 川渝饮 同一江水 , 说一样的方
政 策基础 已经 具备 , 来也会有一些 中央的法律法规 来规范成 将
渝经济 区的发展。
二、 成渝 经济 区形成和 发展 的历史 文化 基础
以四川盆地为 中心 、兼及周边地 区而风俗略 同的巴蜀文化
西经济带和川东重庆经济带为两头 ,以成渝 铁路 、成渝高速公 区的腹心地 区大致与今 E四川省和重庆市 的区域相 当。公 元前 l
个, 小城市 1 , 7个 是我 国人 口最密集 的城市群之一 。成渝经济区 言 , 看一样 的川戏 , 一样 的“ 辣” 好 麻 。两地 山水 相连 , 地缘相亲 , 内可 以划分为三个层次 : 核心 区域是成 都 ( 9城区 ) 和重庆 ( 9城 民俗相 同 , 文化相融 , 血浓于水 的兄弟情谊让 两地有着千丝万缕
成渝经济圈
成渝经济圈求助编辑百科名片成渝经济圈是西部人口最为稠密、产业最为集中、城镇密度最高的区域。
以成渝高速公路为轴线,其北翼、中轴和南翼,分布着成都、遂宁、南充、合川、简阳、资阳、内江、永川、自贡、宜宾、泸州、江津、重庆等城市,构成了成渝经济圈形成和发展的城市群及交通网络载体。
目录基本信息成渝经济圈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发展方向欢喜冤家的合作可能不打无准备的仗丰富的资源差距与优势西部的机遇和挑战国土面积的优势交通瓶颈的障碍成渝城市群成渝核心城市-—成都市成渝核心城市-—重庆主城成渝北弧中心城市-—遂宁市成渝南弧中心城市—-内江市成渝几何中心城市-—安岳成渝利益冲突问题具体概况展开基本信息成渝经济圈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发展方向欢喜冤家的合作可能不打无准备的仗丰富的资源差距与优势西部的机遇和挑战国土面积的优势交通瓶颈的障碍成渝城市群成渝核心城市——成都市成渝核心城市—-重庆主城成渝北弧中心城市——遂宁市成渝南弧中心城市—-内江市成渝几何中心城市-—安岳成渝利益冲突问题具体概况展开编辑本段基本信息地图成渝两市在经济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成都在科技、金融、商贸、文化教育方面优势明显,对成都平原地区的中小城市起着重要的辐射与带动作用.重庆制造业基础雄厚,工业水平较高,又是西南交通枢纽和贸易口岸,向东可与武汉城市群相接,向南经过西南出海通道与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区紧密相连,成为西南地区连接华中、华南地区的枢纽。
成渝地区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地理区域早已存在,但作为一个经济区域却至今尚待进一步成长,成渝这一对双子星城始终难以融合为一体。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成渝两市并未凭借地理相邻、优势互补、交通顺畅的有利条件形成密切的分工合作关系,竞争远大于合作,离散远大于聚合。
经济上的分离使成渝两市只能孤军奋战,彼此都丧失了很多发展机遇。
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相比,成渝经济圈的特征和优势不够突出有其历史、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
成渝经济区域一体化发展概述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推动成渝经济区市场一体化进程 推进成渝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
03
成渝经济区域一体化的重点领域
交通一体化
1 2 3
高速公路网
成渝之间已有多条高速公路相连,包括成雅高 速、成遂高速和成南高速等,未来还将加快建 设形成更加完善的交通网络。
铁路网
除了已建成的成渝高铁和成遂渝铁路,还有成 昆铁路、隆泸铁路等,这些铁路将进一步拉近 成渝两地之间的距离。
02
成渝经济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成渝经济区的早期发展
2003年
提出成渝经济区发展战略
2006年
成渝经济区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准
2007年
成渝经济区进入国家战略层面
成渝经济区的现状
经济发展迅速 区域合作深入推进
城市群基本形成 社会民生问题得到改善
成渝经济区的发展趋势
将成渝经济区打造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 提升成渝经济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推动产业升级和创 新发展
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 兴产业的扶持力度,培育新的经 济增长点,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 发展。
加强城市群建设
推动成渝城市群协同发展,提升 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影响 力,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坚持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低 碳发展,加强能源结构调整和资 源循环利用,降低碳排放强度。
提升创新能力
加强环境保护
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提高科技创新 能力,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 新和成果转化。
严格控制工业污染排放,推广环保技术和环 境友好型产品,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推 动可持续发展。
未来发展的建议
推进交通一体化
成渝双城经济圈调研报告
成渝双城经济圈调研报告成渝双城经济圈是指中国四川成都市和重庆市两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所形成的一大经济区域,也是中西部地区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城市群之一、本次调研报告旨在分析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发展现状1.经济实力增强:成渝双城经济圈在过去几年中取得了快速的经济增长。
两个城市分别是中国西部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中心,拥有多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生态城市,吸引了一大批知名企业和投资者。
2.交通便利:成渝双城经济圈交通发达,成都和重庆之间有多条高速公路和铁路相连,进一步缩短了两地之间的距离。
此外,成渝双城经济圈还规划建设了多个国内外航线的机场,使得两地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
3.产业结构优化:成渝双城经济圈在过去几年中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除了传统的制造业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和服务业等新兴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4.人才集聚效应: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人才流入,成为西部地区最具人才优势的城市之一、两地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也为经济圈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二、面临的挑战1.区域协调发展:成渝双城经济圈内部市场的互补性强,但两地之间的协调发展不平衡。
两个城市之间在产业布局、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配合,实现共同发展。
2.资源约束: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成渝双城经济圈面临的资源约束日益严重。
特别是水资源的短缺问题,已经成为该区域发展的一大障碍。
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成为重要的课题。
3.城市化进程:成渝双城经济圈面临着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住房问题等。
怎样在城市化进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品质,提升居民生活水平,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未来发展方向1.加大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政策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资金和税收优惠政策,为企业提供更加优良的创业环境。
[精编]你不得不了解的成渝之争
你不得不了解的成渝之争成都人看不起重庆人,重庆人也看不起成都人,这个绵延了几千年的历史传统,如今仍然存续着,有时甚至还表现得异常尖锐,两地人通过各种方式互相谩骂攻击,谁也压服不了谁。
成渝之争其实说到底是谁是老大之争,我们可以从它们的历史渊源上找出些脉络来。
一、古代时期成渝的历史成都代表蜀,重庆代表巴。
在远古时代,蜀是古代岷江上游的蚕从族南移以后,逐渐在成都平原上建立起来的人群集居地,并渐渐形成一个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文化意识圈,其名来源于周人的“一年成歧,二年成都”之意。
这种文化特征主要表现为一种盆地平原意识,人们爱好清闲,温文尔雅,自信心较强,不喜冒险等等。
巴的先祖也并不居住在现今重庆周围地区,而是居住在现今陕西的汉江上中游一带,后来不断向南迁移,先是到达大巴山地区,后又渐次到达三峡地区,最终落脚在嘉陵江下游,也就是现今重庆主城一带地区,并最终形成自己的文化特征,其主要表现为人的性格比较火辣外向,质朴豪爽,具有明显的尚武意识和好胜心。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这两种地域相近的文化意识相互影响,相互竞争,又互相诋毁。
战国时期,秦司马错出兵灭了蜀,随即也灭了巴。
公元前221年,秦始早统了全国,在现今成都重庆两地分设蜀郡和巴郡。
蜀郡的治所(办公地)在成都,巴郡的治所在垫江,后移至重庆。
楚汉战争时期,刘邦较早兼并了巴蜀这两个地区,同时又征发巴蜀地区的百姓充军,巴族士兵打仗积极,屡立战功,受到刘邦的赞赏,而蜀地却以地势平坦,粮草丰富,不断供给刘邦军队,也使刘邦大为满意。
巴蜀两个地区的特点在楚汉战争中充分表现出来。
在整个两汉时期,蜀地出了不少实业家如卓王孙、邓通和等,他们富可敌国;又出了不少文学家如司马相如、扬雄等。
而巴地却无重要的实业家和文人,在商业和文化上,巴地是落后于蜀地了。
两个地域相近的人群都充满了自负心理,先进与落后的差距出来了,隔阂也就慢慢产生了。
在整个秦汉时期,巴蜀地区发展水平不同,民风逐渐成型,虽然有不同的地域差异,但尚没有明显的敌视和争斗。
成渝地区
1982年成为国家首批 重点风景名胜区,且又被 列为国家自然保护区; 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纳入《世界自然遗产名 录》;1997年又被纳入 “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 2001年摘取“绿色环球21” 桂冠,成为世界唯一获得 三项国际桂冠的旅游风景 区。
三、成渝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成渝地区的经济发展
成渝经济区是以成都, 重庆两市为中心,主要包 括:重庆(市区)、成都、 绵阳、德阳等31个不同规 模、不同等级的城市。
成渝地区位于长江经 济带西部,人口密集、产 业基础好,是西部重要的 经济中心,在我国经济发 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
三、成渝地区的经济发展
成渝地区的农业
资中血橙
三、成渝地区的经济发展
成渝地区的旅游业
四川著名旅游景点: 九寨沟、青城山--都江堰、黄
龙、 峨眉山、乐山大佛、蜀南竹海 、海螺沟、四姑娘山、稻城亚丁、 康定丹巴。
重庆,号称“火炉”、“山 城”、“雾都”,曾经的陪都,现 在的直辖市,媲美夜香港的无敌夜 景。主要景点有:大足石刻、钓鱼 城、缙云山等,顺长江东去,分布 着丰都鬼城、石宝寨、白帝城等景 点,随着长江即将进入湖北段,也 就到了著名的三峡景......
成渝地区
——西部经济发展的引擎
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掌握成渝地区的地理位置,学会评价其战略地位的重 要性。 2、读图说出成渝地区的地形特点、气候类型,掌握本区拥有丰富 的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清楚成渝地区及周边是我国自然灾害易发区及应对策略。
一、成渝地区的概况
成渝地区的位置:
地处长江上游,属西部地区 北接陕甘,南连云贵,西通青藏, 东临湘鄂 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阶梯
成渝地区的旅游业——都江堰
成渝经济区区域协调发展之路
[ 关键词 ] 成 渝经 济 区; 协调 发展 ; 西部 大开 发
天 的 农 仅有 的三个 区域性 中心城 市 中的两 个—— 成都 、 重庆 系 的纽带 。该 区 古有 “ 府 之 国” 美 名 , 业 基 础
都位 于这 个经济 区中 。成都 、 重庆 的综合 经济实 力居 好 、 工业 商 贸发达 、 通便 捷 、 技 实 力雄 厚 、 交 科 城镇 繁 是 I 西部城 市之首 , 都是 中 国 的特 大 型城 市 , 两 个城 市 荣 , 四川 省 最发 达的 区域 。该 经济 区发 展过 程 中存 这
[ 稿 日期 ] 20 — 4 2 收 07 0 — 3
*
新 和创造 能力 。在市 场的转 型 和升级 上 , 成都 也还 需
[ 作者 简 介 ] 徐承红 ( 6一 ) , 1 6 女 西南财 经大学副教授 , 9 区域 经济学博 士 ; 刘攀(92 ) , 1 一 男 四川成都人 。 8 西南财 经大学 区域 经济学硕
维普资讯
M
皂子科技大学毒 糯
版 ? 卿 牟 2 第 卷 ∥第 鲰 囊 岁
J un l f E T ( o i n e d in c .0 7 V 1 , o 5 o ra o S C S c l i c sE i )O t2 0 , o . N . U aS e t o 9
总人 1 5 4 .2万人 , 3 27 6 国内生产 总值 2 3 .1 元 , 7 27 亿 分 物 资集散 中心 和 经济 中心 。但 该 地 区在发 展 过程 中 如 国有 独 资企 业 占全 市 企业 总 别 占四川 盆 地 国 土 面积 、 人 口和 国 内生 产 总值 的 也 存在着 很 多问题 , : I 总 8 这一 比例 高 出全 国 2 1个 百分 点 。 国有 企 5 .% 、80 %和 8 .% , 四 川 盆 地 中 部 最 发 达 的 数 的 6 % , 92 6 . 5 67 是 I 效益 不高 、 创新 能力差 , 也造 这 地区, 这一 经济 区域在 长江上 游乃 至西南 部具 有重要 业 普遍存 在 活力不 强 、 成 私营资 本相 对 弱 小 , 活跃 程 度 不够 。此外 , 高新 技 的地位 。 J 经 这 成 渝 经 济 区在 西 部地 区 占有 极 其 重 要 的地 位 。 术产 业规 模小 , 济增 长 贡献 率 低 , 些 都 严 重 制 约 着 重庆 经济 区经济 竞争力 的提升 。 J 渝 地 区是 西部地 区最 大的消 费市 场 , 是西部 地 区 I f 也
成渝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成渝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成渝地区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由成都和重庆两大城市组成。
成渝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本文将从经济、人口、城市规划、产业结构等多个角度分析成渝发展的现状和未来的趋势。
首先,从经济发展角度看,成渝地区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成渝地区GDP增速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成为中国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
成渝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尤其是在制造业、信息技术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具备竞争力。
与此同时,成渝地区也积极探索新的经济模式,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构建以高端制造业为主导的新型经济增长模式。
其次,人口发展也是成渝地区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
成渝地区的人口规模庞大,人口密度高,随着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农村人口和外来人口涌入。
人口的增加带来了市场的扩大和劳动力资源的丰富,也为成渝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提供了支撑。
然而,人口增加也带来了城市交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成渝地区需要制定科学的人口规划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确保人口发展和城市发展的协调性。
城市规划是成渝地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目前,成渝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城市建设规划缺失等因素,成渝地区的城市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如交通拥堵、资源浪费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成渝地区需要进行全面的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提升城市建设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另外,产业结构调整也是成渝地区未来发展的关键。
成渝地区以制造业为主导的传统产业仍然占据着较大比重,但是也面临来自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压力。
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成渝地区需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高经济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同时,成渝地区还可以利用自身的独特优势,发展旅游业、文化产业等新兴产业,实现经济结构的多样化。
未来,成渝地区的发展潜力巨大,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6.3《成渝地区—西部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知识总结
《成渝地区——西部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知识总结
1.成渝地区地处长江上游包括重庆成都及周边地区,他北接陕甘,南连云贵,西通青藏,东临湘鄂,成渝地区地形以平原、丘陵、和中低山地为主,成都平原地势低平,有岷江、沱江等河流携带泥沙冲积而成。
2.成渝地区属于亚热地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因地处盆地,多阴雨天气、雾多日照少。
3.成渝地区资源丰富,区内水资源丰富,水能富集;有多种珍贵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是著名的生物活化石大熊猫的栖息地。
有天然气、煤炭、磷矿、井盐等多种能源和矿产资源。
4.自古以来成渝地区就有天府之国之称,农业开发历史悠久,为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
5.成渝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工业门类齐全,形成了以机械制造、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天然气和盐化工、航空航天、轻纺食品等为主导的工业体系。
其中绵阳有中国西部硅谷之美誉。
6.成渝地区及其周边是我国自然灾害易发区,多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
同时,也存在着洪涝、大雾、大旱等气象灾害和水土流失、水土污染等生态问题。
本区先后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地震灾后生态重建等生态环境工程,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初见成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后签订的《重庆—成都经济合作会谈纪要》,提出携手打造“成渝经济走廊”,第一次提出“成渝经济”这个概念。
又过了两年。2003年,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的研究报告《协调空间开发秩序和调整空间结构研究》指出:“成渝地区是我国西部地区人口与城镇数量最密集区域,也是西部地区工农业生产最为发达区域。建议加快整合成渝地区,使重庆增长极转化整合成一条巨大的增长轴,并使此增长轴具有两个单增长极所不具有的功能。”
成渝经济区的历史发展
成渝核心城市--重庆
重庆是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地处中国西南。国家中心城市,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中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长江上游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长江上游生态文明示范区,中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示范区,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长江上游航运中心,中国政府实行西部大开发的开发地区以及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历史悠久,国务院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重庆亦有雾都、渝都、山城、桥都等别名。2013年,香港发布的城市综合竞争力报告,重庆市列第十位。
成渝核心城市--成都
成都市是四川省的核心城市,简称“蓉”,别称“锦城”、“锦官城”,自古被誉为“天府之国”,位于四川省中部,四川盆地西部,川西平原腹心,是中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西南地区科技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全国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试点城市、金融对外开放城市、行政副省级城市。2003年《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成都综合实力位列第九位。 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并被《财富》(中文版)杂志评为“中国最佳商务城市”。2013,2014两度登上《第一财经周刊》新一线城市榜首。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从最初概念的萌芽到最终规划的出台,历经14年。
过去,连接成渝两地的重要通道是成渝高速公路;将来,成渝客专的竣工,将助力成渝经济区建设,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蓝图将一步步变为现实。
合作:从分治那一刻萌芽
现年85岁高龄的经济学家、省社科院学术顾问林凌教授至今还记得,14年前四川和重庆分治时,四川学术界就已经在思考,两地在行政区划上分开后,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协调的问题。可以说,合作,从分治那一刻萌芽。
尽管《纪要》和《报告》还没有正式形成成渝经济区的概念,但一次次促使人们关注这个区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成形:上升到国家层面
2003年,的研究报告 《中国西部大开发重点区域规划前期研究》提出:“在未来5至10年内,要积极构建以成渝两大都市为中心、各级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