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成渝经济区形成及发展的基础(一)
晋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期中复习全能冲刺 专题04 成渝地区——西部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解析版)
晋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专题04 成渝地区——西部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知识梳理成渝地区的位置1.地理位置:成渝地区地处长江上游2.范围:包括重庆,成都及其周边地区,面积约20万平方千米。
3.相邻的省区:北接陕甘,南通云贵,西通青藏,东临湘鄂。
它在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成渝地区地形1.地形:以平原,丘陵和低山地为主。
2.地势:四周高中间低3.成都平原如何形成的?是由岷江,沱江等河流挟带的泥沙冲积而成的,地势低平,土壤肥沃。
4.河流:主要有长江,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
重庆位于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
成渝地区的气候类型及特点1.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2.气候特点:(1)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降水较少。
(2)因地处盆地,多阴雨天气,雾多,日照少。
同步练习一.选择题(共12小题)四川盆地位于我国的西南部,主要位于四川和重庆两省境内,盆地内气候温和多雨,盆地西部为平原,农业发达.请回答6~8题:1.下列关于该盆地的说法正确的是()A.盆地内部地形多低山丘陵B.该盆地北有秦岭,南有青藏高原包围C.该盆地广泛分布着低产的紫色土D.气候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冬季比同纬度地区寒冷【分析】四川省人口众多,工农业生产以四川盆地相对集中.四川盆地的西部有肥沃的成都平原.平原上始建于战国时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有效地控制了岷江的水患,使大片农田得以自流灌溉,“天府之国”从此遐迩闻名.【解答】解:四川盆地北部是秦岭,西部是青藏高原,内部地形多低山丘陵,面积约16.5万平方千米,因为地表多出露紫红色砂页岩,所以有“紫色盆地”之称。
这里气候温暖,降水较多,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受地形的影响,冬季比同纬度地区气温高。
著名的成都平原位于盆地西部,农业发达,物产丰富,有“天府之国”的美称。
故选:A。
2.下列能体现出四川地域文化的是()①川菜②变脸③福宝古镇④甘露岩寺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分析】四川省简称“川“或“蜀“,省会成都,位于中国大陆西南腹地,自古就有“天府之国“之美誉,是中国西部门户。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化学键”形成探析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化学键”形成探析随着西部大开发和“成渝特大城市群”建设的推进,成都和重庆的联系日益紧密。
这两个城市在经济、文化、交通等方面的合作日益增加,形成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本文将从政策、产业、交通等方面探析成渝双城经济圈一体化的“化学键”形成。
一、政策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的一体化是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实现的。
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构建成渝双城经济圈。
2017年,四川省和重庆市签订了《长江上游城市群双城经济圈产业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推动了双城经济圈的建设。
政策的推动为双城经济圈的一体化提供了保障和支持。
二、产业互补共赢成渝双城经济圈的一体化是基于产业互补的基础上实现的。
成都和重庆各有不同的特色产业,如成都的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产业,重庆的汽车制造、钢铁、化工等产业。
在产业互补的基础上,成渝双城经济圈的一体化可以形成产业链的补充和延伸,形成经济协同效应。
例如,成都的电子信息产业与重庆的汽车产业可以形成智能网联汽车的产业链,形成共赢局面。
三、交通联通成渝双城经济圈的一体化需要交通联通的支持。
目前,成渝两地的交通联通逐步完善。
成绵成渝高速公路和成渝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极大地提高了两地之间的交通联通度。
未来,成渝地区将建设成都至重庆高铁,成都至重庆普速铁路等交通项目,进一步开展交通联通的建设,实现两地之间更快、更便捷的交通。
四、文化交流文化交流是成渝双城经济圈一体化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成都和重庆均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以促进双城经济圈的跨界合作。
例如,两个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可以深入合作,形成产业互动,创造更多的价值。
综上所述,成渝双城经济圈一体化的“化学键”是由政策推动、产业互补共赢、交通联通和文化交流多个方面的因素共同形成的。
成渝双城经济圈的一体化将进一步推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成渝地区的协同发展。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已经成为了国家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
成渝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同时成都、重庆两大城市经济实力雄厚,地理位置优越,对外开放程度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建设双城经济圈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不少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七个方面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应的解决对策。
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问题成都、重庆两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运输设施建设不足,制约了双城经济圈的发展。
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解决对策:政府应加大对双城经济圈基础设施的投入,通过加大政府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和发展与基础设施相关的金融产品,加快推进双城经济圈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二、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在双城经济圈建设过程中,成都、重庆两地资源配置不均衡,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加剧了经济和社会的不平衡发展。
解决对策:政府应加强双城经济圈的区域协调发展,在资源开发利用和产业转型升级上加强合作,打破城市之间的壁垒,推动资源配置均衡。
三、城市环境污染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成都、重庆两地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阻碍了双城经济圈的可持续发展。
解决对策:政府应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提高环境管理水平的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加大环境修复和治理力度,促进双城经济圈的绿色发展。
四、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布局不均衡,制约了双城经济圈的发展。
解决对策:政府应推动双城经济圈的产业协同发展,加强两地间的产业合作与交流,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优化升级。
五、企业融资难问题在双城经济圈建设过程中,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和双城经济圈的发展。
解决对策:政府应加大对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双城经济圈的金融支持力度,推动金融创新,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
成渝双城经济圈演讲稿
成渝双城经济圈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我今天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向大家介绍成渝双城经济圈。
成渝双城经济圈是指中国西南地区的两个重要城市,成都和重庆所形成的经济合作区域。
在过去几年中,成渝双城经济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成为西南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成渝双城经济圈的背景和地理优势。
成都和重庆都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相对较近,交通便利。
成渝双城经济圈位于长江经济带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交汇点,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
此外,成渝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成渝双城经济圈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成渝地区是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
成都和重庆作为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核心城市,不仅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优质的公共服务,还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
两个城市的产业结构也非常互补,成都以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而重庆则以汽车制造、钢铁等传统制造业为主导。
这种产业互补性使得成渝双城经济圈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成渝双城经济圈在交通互联互通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成渝地区的交通网络十分发达,包括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多种交通方式。
两个城市之间的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连接便捷,使得人们可以快速便利地在成都和重庆之间进行商务交流和人员往来。
此外,成渝地区还拥有多个重要的国际和国内航空枢纽,方便了与其他地区的贸易往来和旅游交流。
成渝双城经济圈在创新和科技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成都和重庆都是中国的创新中心,拥有众多的高校和科研机构。
两个城市的科技创新实力得到了充分发挥,涌现出了一大批科技企业和创新项目。
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创新力量不断增强,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企业家的积极参与。
作为成渝双城经济圈的一员,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参与经济合作,共同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发展。
论成渝经济区形成及发展的基础
为 60 2 0多亿元,占四川和重庆 国内生产总值 的 9 %左右, 3 人均
G P为 6 0 D 0 0多元 , 一二三产业 的比重为 1: : ; 94 3 区域内合计县 两市 以及成渝走廊内民间的亲情、 29 血缘关系早 已密不可分。自古
级行政单位 12个 , 4 城市 3 , 5个 其中特大城市 2 , 个 中等城市 1 以来 , 6 川渝两地一家亲 , 作为近邻 , 川渝饮 同一江水 , 说一样的方
政 策基础 已经 具备 , 来也会有一些 中央的法律法规 来规范成 将
渝经济 区的发展。
二、 成渝 经济 区形成和 发展 的历史 文化 基础
以四川盆地为 中心 、兼及周边地 区而风俗略 同的巴蜀文化
西经济带和川东重庆经济带为两头 ,以成渝 铁路 、成渝高速公 区的腹心地 区大致与今 E四川省和重庆市 的区域相 当。公 元前 l
个, 小城市 1 , 7个 是我 国人 口最密集 的城市群之一 。成渝经济区 言 , 看一样 的川戏 , 一样 的“ 辣” 好 麻 。两地 山水 相连 , 地缘相亲 , 内可 以划分为三个层次 : 核心 区域是成 都 ( 9城区 ) 和重庆 ( 9城 民俗相 同 , 文化相融 , 血浓于水 的兄弟情谊让 两地有着千丝万缕
基于SWOT分析法,论成渝经济区发展战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丝
垒 垦!
! / /
基于 S T分析法 , WO 论成渝经济区发展战略
◎ 郗 厚 雪
( 南大 学地理 科 学学 院 重 庆 40 1 ) 西 0 75 摘 要: 文章运 用 S OT模 型 分析 方法 对现 目前 提 的很 热 的 成渝 经 济 区经 济发 展 所具 有 的优 势 、 势 以及 发展 面临 的机 W 劣 遇、 威胁 进行 分析 , 在此基 础 上进 一步提 出 了该 经 济 区发展 的 几点 具体措 施 。 并 关 键词 :W O S T分析 : 渝 经济 区 : 成 战略 措施 中图分 类号 : 7 F2 1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63 09 (000 — 0 10 17— 92 2 1)6 0 9— 2
资源 储 量 ( 或保 有储 量 )
煤 90 5 0万 吨
经济区 20 年底总人 口接近 1 07 亿人 ,占全国总人 E的 6 %, l . 并 8 有较大 的熟 练产业 工人群体 。 劳动力资源丰富 ; 同时 , 区域内 G P达 D 1 4 亿元 。 占全 国 G P的 5 , . 万 2 约 D % 农业条 件较 好 , 是我 国粮食 、 生 猪、 柑橘 、 蔬菜 、 蚕丝 、 中药材等 的重要生产基地 , 工业和交通 也有了 相 当基础。 威渝经济 区是西部唯一具备突破 省市界 限、 在更大范围内 优化配置资源的地 区。 雄厚的产业基础 。拥有重庆 、成都两个全国重要的工业城 市, 内 江、 自贡、 宜宾、 泸州等老 工业基地和德阳、 绵阳等新兴工业城市 , 装备 制造业 、 资源型加工业 、 高新技术产 业、 国防科技工业、 现代食品加工 业等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 产业结构不断优 化升级 。2 0 年成渝经济区一、 三产业比重 06 二、 为 l. 4 3 . 5 3: 5: 9 。二三产业 比例不断上升 , 7 第一产业所 占的比例不 断下降 , 二三产 业对经济发展 的贡献更大。 21 ._ 4交通优 势 成渝经济区内交通方式呈现 多样化和 多层次性。 公路基本形成 以重庆 、 成都 为中心, 公路 、 高速 国道、 省道为骨架, 连通邻省 区的公路 网; 铁路 : 以重庆 、 都为枢纽, 条铁路干 线和 成 由八 若干支线, 构成贯通邻省, 连接全 国各地的铁路网络 ; : 航运 以长江为主 干, 、 岷江 沱江 、 嘉陵江、 涪江 、 渠江 、 乌江 等支流为辅 的直达江 海水运 体 系, 峡工程 的建设 , 三 大大方便 了长江 一线的 内河运输 ; 航空 以重 庆江北机场、 成都双流机 场为主, 七个次级机场为辅的空中交通网络。 依托这些便利的交通条件 , 成渝城市 圈内的经济距离会进一步缩短, 使得经济联系加强 , 而带动经济 的快速发展。 从
将创新共同体打造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引擎——以成渝双城经济圈为例
将创新共同体竹造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引華----以成渝双城经济圈为例陈诗波(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北京100038)摘要:创新共同体是以科技创新为主要纽带形成的共同体,它以技术、人才和资本等作为核心要素,通过打破资源要素流动壁垒,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和加强协同攻关,加快破解关键技术难题,提升整体发展效率。
构建创新共同体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开展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将为成渝双城经济圈共同应对区域重大挑战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新时期,必须坚持创新在成渝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通过构建成渝协同创新共同体,走出一条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O关键词:创新共同体;区域协调发展;成渝双城经济圈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393(2021)01-0013-05当前,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之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现高质量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既是目标也是途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建立健全区域合作机制、区域互助机制、区际利益补偿机制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效。
以西部、东北、中部、东部四大板块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为引领,“以点带面”形成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推力,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
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要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标志着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成渝地区地处国家“东中西区域协调发展”重要节点,是西部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是我国多中心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的重要载体。
但目前成渝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群经济发展呈现哑铃式结构,成都、重庆两座超大城市“虹吸”效应明显,其他城市发展动力不足。
创新共同体是以科技创新为主要纽带形成的共同体,它以技术、人才和资本等作为核心要素,通过打破资源要素流动壁垒,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和加强协同攻关,加快破解关键技术难题,提升整体发展效率。
成渝双城经济圈调研报告
成渝双城经济圈调研报告成渝双城经济圈是指中国四川成都市和重庆市两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所形成的一大经济区域,也是中西部地区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城市群之一、本次调研报告旨在分析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发展现状1.经济实力增强:成渝双城经济圈在过去几年中取得了快速的经济增长。
两个城市分别是中国西部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中心,拥有多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生态城市,吸引了一大批知名企业和投资者。
2.交通便利:成渝双城经济圈交通发达,成都和重庆之间有多条高速公路和铁路相连,进一步缩短了两地之间的距离。
此外,成渝双城经济圈还规划建设了多个国内外航线的机场,使得两地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
3.产业结构优化:成渝双城经济圈在过去几年中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除了传统的制造业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和服务业等新兴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4.人才集聚效应: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人才流入,成为西部地区最具人才优势的城市之一、两地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也为经济圈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二、面临的挑战1.区域协调发展:成渝双城经济圈内部市场的互补性强,但两地之间的协调发展不平衡。
两个城市之间在产业布局、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配合,实现共同发展。
2.资源约束: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成渝双城经济圈面临的资源约束日益严重。
特别是水资源的短缺问题,已经成为该区域发展的一大障碍。
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成为重要的课题。
3.城市化进程:成渝双城经济圈面临着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住房问题等。
怎样在城市化进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品质,提升居民生活水平,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未来发展方向1.加大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政策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资金和税收优惠政策,为企业提供更加优良的创业环境。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正处在关键时期。
该区域包括成都和重庆两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是中国西部地区的两大经济中心。
尽管成渝地区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然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一、交通基础设施不足成渝地区是中国西部的重要交通枢纽,交通基础设施的不足成为制约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问题。
虽然成渝地区的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等交通设施已经得到改善,但是人员交通、物资流通依然不畅。
成渝地区要成为一个紧密相连的经济圈,就必须解决这些交通瓶颈问题。
对策: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增加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等交通设施的投资,建设更多的高速公路、铁路、机场和港口,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和便利性,推动成渝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二、产业结构不够优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产业结构还不够优化,传统产业占比过高,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
这一问题直接影响了双城经济圈的整体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对策:优化产业结构。
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引导传统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推动成渝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三、生态环境保护不力成渝地区的生态环境一直备受关注,由于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等问题十分突出。
如果不能及时加以解决,将严重影响双城经济圈的可持续发展。
对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加大环保投入,提高环保意识,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建设更加宜居宜业的城市空间,建立健全的环保法规和政策,实施严格的环境监管,全面整治环境污染问题。
四、城乡发展失衡成渝地区的城市在快速发展的农村地区的发展落后,城乡发展不平衡成为双城经济圈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城乡发展不平衡会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人口流动不畅、社会稳定受到威胁等问题。
对策: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
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将对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在建设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结合现实情况,探讨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一、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连接成都和重庆两大城市,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环境的限制,该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尤其是交通运输系统不完善。
这直接制约了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
成渝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山地、丘陵等地形复杂,交通建设受到不小的挑战。
对策:加大投资,加快交通建设。
政府应该加大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快交通建设进程,打通成渝地区交通要冲,提高地区的通达性,促进人和物流的流动。
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筹资,如PPP模式等,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推动工程的快速实施。
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所在地区,原本就是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由于过去一段时间内的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已遭受到了不小的破坏。
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大气和土壤污染等问题已经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对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
政府应该加大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力度,加大对水资源、大气和土壤的污染治理,推动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应该鼓励企业加大投入,推动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三、城市间协调发展不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需要两大城市成都和重庆的密切合作和协调发展。
两个城市之间在规划、产业布局、市场开放度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障碍,导致整个经济圈的协调发展不足。
对策:加强政策协同和规划指导。
政府应该加强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政策协同和规划指导,明确双城合作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共同制定促进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政策措施,推动资源要素、产业布局、市场开放度等方面的协同发展。
2024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省际区域6.3成渝地区_西部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习题课件晋教版
A.成都、重庆
B.内江、涪陵
C.自贡、遂宁
D.宜宾、万州
点拨:成渝地区是我国西部地区城镇分布最密集的区域,
已经形成了以重庆、成都为核心的“双核”城市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唐代诗人李白对该区域的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多角度设问】读图6-3-2,完成10~13题。
图6-3-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0.下列关于成渝地区地理位置重要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A.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实现经济互补 B.北接京津唐工业区 C.西通东北地区,能为之提 供技术支持和工农业产品 D.南达喀什经济特区 点拨:成渝地区北接关中—天 水经济区,西通青藏地区,南 达北部湾经济区。 图6-3-2
第六章 省际区域 6.3 成渝地区—西部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
1.重要的地理位置 (1)位置:成渝地区地处长江上游,它北接 陕甘 ,南 连 云贵 ,西通 青藏 ,东邻湘鄂。 (2)范围: 重庆 、 成都 及其周边地区。
2.丰富的自然资源 (1)地形:以 平原 、丘陵和中低山地为主。 (2)气候:属 亚热带季风 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 温暖、降水较少,多阴雨天气,雾多、日照少。 (3)河流:长江、岷江、沱江、嘉陵江等。
述,说明该区域( C )
A.气候炎热
B.土壤肥沃
C.地形复杂
D.河湖众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摘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诸多问题,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就业岗位不足以及政策法规支持不完善等。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一些对策,例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促进就业岗位的增加,完善政策法规支持体系。
通过这些对策的实施,可以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顺利进行,提升经济发展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解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面临的各种问题。
【关键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主要问题、对策、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生态环境保护、就业岗位、政策法规支持、总结建议。
1. 引言1.1 概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需要寻求有效的对策和解决方案。
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组成部分,成渝地区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发展责任。
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产业结构调整不力、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就业岗位不足、政策法规支持不够等问题,都制约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健康发展。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背景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不仅关乎整个西部地区的发展进程,更涉及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格局。
如何有效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取得更大进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就业岗位安置以及政策法规支持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旨在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及对策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目前,成渝地区面临着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交通网络不畅、水电气资源短缺等问题,制约了双城经济圈的发展。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推动双城经济圈的发展。
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
重庆十一中高2024届高二上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总页数10页;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己保存待评讲。
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I(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强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符合客观经济规律。
从国际经验和我国区域发展实际来看,在市场力量作用下,经济发达地区会形成由一个中心城市或多个中心城市构成的城市群,成为承载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人口的主要空间形式,是带动区域发展的核心力量。
如美国以纽约为中心城市的东海岸城市群,以占美国1.5%的土地承载了美国约20%的人口和经济总量;日本以东京为中心城市的首都圈,以占日本6%的土地承载了日本60%的人口和更高比例的经济总量;我国以上海为中心城市的长三角城市群以及以香港、广州和深圳为中心城市的粤港澳大湾区等亦是如此。
在庞大的经济体里,可以有多个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如欧盟地区的伦敦、巴黎城市群,美国东海岸、五大湖和西海岸的三大城市群。
与此同时,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某些区域可能在一些力量冲击下出现中心城市减弱、城市群衰退等问题。
但是,从这些城市群流出的要素可以助推另一个区域蓬勃同时出现,城市群可以有中心城市,中心城市并不一定都有城市群。
中心城市与城市群的关系通常有两种:一是发达地区拥有成熟的城市群及其中心城市;二是欠发达地区出现了作为增长极推动区域发展的中心城市,但城市群尚未成型。
从我国实际来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中心城市与城市群的发展阶段也存在明显分化。
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中心城市与城市群已逐步形成,中心城市正在通过产业外溢、人口外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逐步外延,与外围中小城市形成协同发展力量,推动区域进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协调发展的新阶段;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城市群还未形成,中心城市依靠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和范围效应成为引领区域发展的增长极,但对外围地区辐射带动作用相对有限。
晋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成渝地区——西部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教案1
6.3成渝地区——西部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教学任务分析]本节内容包括“重要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高速发展的经济”和“自然灾害与生态建设”4个知识点。
教材配有相关的12幅图像资料,安排了2个“信息传递”,4个活动题,采用“图上所得”“积极参与”和“实践探究”等学习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主干知识。
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高速发展的经济是本节的重点;构建人地协调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本节的难点。
“重要的地理位置”,教材明确指出本区地处长江上游,范围包括重庆、成都及其周边地区,其在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中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为此教材配有两幅图和一个“信息传递”,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图文资料,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读图识图,说出成渝地区的相关位置,即北接陕甘,南连云贵,西通青藏,东临湘鄂;另一方面作为本节内容的拓展,在“信息传递”中安排了西部大开发的相关链接,为开阔学生视野,进一步明确我国西部大开发,与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中部崛起、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是构成我国宏观经济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丰富的自然资源”这部分内容所用的篇幅较多。
首先,教材介绍了本区的地形特点是以平原、丘陵和中低山地为主,强调成都平原是由河流冲积而成,地势低平,土壤肥沃,这部分内容配有成渝地区地形图,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分层设色地形图,通过图例和注记,帮助学生学会读识地图,并能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
其次,教材选用了成都、重庆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判读气候图,注意观察气温在最冷月、最热月、年均温的数值大小及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年降水量的大小等,两幅图示最冷月均温都在0℃以上,地处亚热带,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得出本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再次,教材通过成渝地区的资源分布图和成渝地区的旅游资源图引出本区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的知识点,主要介绍了本区的水资源,水能资源,动植物资源,天然气等能源资源,井盐等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等。
解读成渝双城
解读成渝双城:以新经济引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崛起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这是继2016年发布《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以来,国家层面再次对成渝地区发展做出明确指示,也是中央首次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这一名称,并且提出了要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的新要求。
会议提出,要强化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助推国家的高质量发展。
从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城市群,再到目前所提出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其中名称的变化,也体现出成渝地区协同发展的不断深化。
成渝经济区、城市群、双城经济圈各自意味着什么?自1997年重庆被批准设立直辖市以来,当时重庆、四川学术界就已经在思考,川渝两地在行政区划上分开之后,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协调的问题;随后在国家“十五”计划纲要中,重庆与四川在长江上游经济带开发的主体地位得以确定。
2001年,成都与重庆签订《重庆—成都经济合作会谈纪要》,提出携手打造“成渝经济走廊”,意味着成渝双城联动进入了实质性阶段,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在2011年,国务院批复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明确要求把成渝经济区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在带动西部地区发展和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成渝城市群要基本建成经济充满活力、生活品质优良、生态环境优美的国家级城市群。
成渝经济区、城市群、双城经济圈,三个时刻各自意味着什么?建设双城经济圈的核心就在于要突破成都、重庆两个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以两个极核的作用带动整个成渝地区乃至西部地区的发展,从而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聚焦。
城市群与经济区相比,更加注重城市发展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成渝地区(正式)ppt课件
史 关
辖市。成都为四川省会。 1964年—1997年,重庆为四川
省会。成都为四川第二大城市。
系 1997年—现在。重庆为国家直辖 市。成都为四川省会。
城镇分布
拥有2 个特大城市、6 个大城市、众多中小 城市和小城镇,城镇人口4046 万,城镇化率 43.8%,城市密度达到每万平方公里1.76 个 ,是西部地区城镇分布最密集的区域,已经 形成了以重庆、成都为核心的城市群。
成渝地区——西部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
美食之都——成都
战略定位
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 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 深化内陆开放的试验区 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 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保障区
一、地理位置 长江上游,地处四川 盆地,北接陕甘,南 连云贵,西通青藏, 东临湘鄂
包括重庆、成都及其 周边地区
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体现在:
工业门类齐全,配套能力强,形成了以 装备制造、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生 物医药、能源化工、冶金建材、轻纺食 品、航空航天等为主导的工业体系。。
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市场辐射力强, 是西部地区重要的物流、商贸、金融 中心和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5.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
交通体系
初步形成了铁路、公路、内河、民航、管道 运输相互衔接、安全可靠、高效便捷的综合交 通运输体系。目前,铁路、高速公路总里程分 别达3936 和3353 公里,民用机场9 个,港口 货物年吞吐能力达到13000 万吨。
1、地理位置优越,易于与外部联系,是我国 重要人口、城镇、产业集聚区,为中国经济增 长的第四极。
成渝地区北接__关__中_—__天__水__经_济__区___,
东临_武__汉__经__济_圈___,西通__青__藏_地__区_____,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渝地区包括四川省成都市和重庆市,地处中国西南部,是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
作为西部省会城市和直辖市,成都和重庆拥有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和独特的地理优势,吸引了大量人口和资金流入,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成都和重庆的发展不平衡,城市间的发展差距明显。
城市规划和管理方面存在挑战,当前城市规划和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城市化进程中存在许多问题。
基础设施建设难题仍然存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
人口流动和生态保护问题也亟待解决,人口大规模流入导致城市资源紧张,加剧生态环境压力。
面对这些问题,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部门制定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加大政策引导力度,优化城市规划和管理机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制定人口流动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2 问题概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面临着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和挑战。
在区域协调发展的大背景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需要克服一系列问题,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成渝地区包括成都和重庆两大城市,相对其他城市的发展水平较高,而周边的县市发展相对滞后,形成了明显的城乡发展差距。
这种不平衡发展现象不仅影响了区域整体的经济实力,也加剧了城乡间的经济分化,阻碍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进程。
城市规划和管理方面的挑战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规划和管理亟待优化和提升。
城市规划不合理、城市管理混乱等问题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寻求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
成渝城市群前景
成渝城市群前景成渝城市群是指中国四川成都和重庆两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所组成的区域经济集群,是我国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成渝城市群随着成都和重庆的快速发展,其前景愈加广阔。
首先,成渝城市群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
位于中国西南地区的成渝城市群,处于西南和西北两大经济区的交汇处,地处我国内陆地区,与中西部以及西南亚、东南亚的交通联系十分便利。
这为成渝城市群吸引跨区域投资和促进区域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成渝城市群还位于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区域,地理位置优势使得成渝城市群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具备了较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其次,成渝城市群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科技创新能力。
成渝城市群拥有大量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人才。
尤其是成都和重庆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城市,拥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科技企业,以及一大批在科技创新领域有重要贡献的科研机构。
这为成渝城市群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再次,成渝城市群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产业基础。
成渝城市群是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交通便利,交通网络完善,可以迅速连接到国内外各大城市。
在产业方面,成渝城市群拥有一大批龙头企业和重要产业集群,如汽车制造、电子信息、医药生物等。
这些优势为成渝城市群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成渝城市群积极推进城市间合作与协同发展。
成渝城市群两座主要城市成都和重庆之间的距离较近,发展战略高度一致。
两座城市和周边地区密切地开展了经济、社会和文化合作,形成了良好的互补性和协同效应。
未来,成渝城市群可以进一步加强城市间合作,推动资源共享、市场互补、优势互补,实现更高水平的协同发展。
综上所述,成渝城市群前景广阔。
它的地理位置优势、人力资源和科技创新能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基础,以及城市间的合作与协同发展,都使成渝城市群具备了强大的发展潜力。
未来,成渝城市群将继续发挥其作为西南地区经济引擎的作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成渝城市群
4.开始出现人口流动,中东部大量人口流入重庆、成都等城市。
5.修建了大量基础交通设施,为成渝地区城市间的经济交往提供 了有力条件。
改革开放前:
1.此时期属城市群发展第一阶段,由于国家大力恢复经济生产, 成渝地区的城市在稳定环境及国家整体规划下得到快速发展, 此时期成渝地区各自等级的城市开始了分化发展,仍以重庆与 成都为区域经济中心。
成渝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研究
自然地理以资源环境
主要讨论:
一、成渝城市群范围界定与分级 二、成渝城市群发展历程 三、成渝城市群的区域基础 四、成渝城市群的地理位置 五、成渝城市群的发展现状 六、成渝城市群的形成发展的动力机制 七、成渝城市群的发展趋势
成渝城市群范围界定:
成渝城市群,横跨四川省和重庆市,以成渝 经济区为依托,以为成渝两市为双核,主要范 围包括四川省内的成都、绵阳、德阳、乐山、 眉山、遂宁、内江、南充、资阳、自贡、广安、 达州以及重庆主城九区、涪陵、合川、永川、 江津、大足、垫江、璧山、铜梁、万州等。在 国家层面上,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已经纳入 了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规划中。
2020/1/27
多角度来看成渝城市群的地理位置:
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地域空间来看,成渝城市群位于中国中 心地带,它北接陕甘,南连云贵,西通西藏,东邻湘鄂,处 东西结合、南北交汇的中间地带,经济较四周发达,具较强 的辐射力和吸引力。从东中西三大区域看,它通过长江可贯 通中东,直至沿海最发达地区。从国家安全战略角度看,无 论战争样式怎样变化,成渝经济区始终是祖国的战略后方和 国防安全基地;从西部大开发的角度看,北部的西陇海兰新 经济带和南边的南贵昆经济区只有点状的城市而没有密集的 城市群,以成渝经济为核心的长江上游经济带可推动这两个 成长中经济区的发展,成为西部大开发的火车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成渝经济区形成及发展的基础(一)
【摘要】成渝经济区在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中和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
它的范围虽然还没有完全明确界定,但其形成和发展具有法律政策基础、历史文化基础、地理区位基础、资源基础和产业基础。
因此,成渝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
【关键词】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资源基础
成渝经济区是以成都、重庆两个特大城市为两极核心,以川西经济带和川东重庆经济带为两头,以成渝铁路、成渝高速公路、长江水运航线为纽带,形成的“工”字形沿线带状城市区;包括除攀枝花市、广元市、巴中市与甘阿凉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外的四川省其他地区以及除黔江、酉阳、秀山之外的重庆市其他地区;面积为20多万平方公里,占四川和重庆总面积56.74万平方公里的40%左右;人口为9800多万,占四川和重庆总人口的85%左右,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88人;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为6200多亿元,占四川和重庆国内生产总值的93%左右,人均GDP为6000多元,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19:42:39;区域内合计县级行政单位142个,城市35个,其中特大城市2个,中等城市16个,小城市17个,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的城市群之一。
成渝经济区内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核心区域是成都(9城区)和重庆(9城区);第二层次是沿成渝交通沿线的中小城市;第三层次是两地下辖的县市以及广大的经济腹地。
成渝经济区的辐射范围包括了整个西南地区,是我国西部人口与城镇数量最密集、工农业生产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这一经济圈在长江上游乃至我国西南部具有重要的地位。
一、成渝经济区形成和发展的法律政策基础
2005年2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要贯彻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方针,把现有经济基础较好、区位优势明显、人口较为密集、沿交通干线和城市枢纽的一些地区,作为西部开发的重点区域,发展一批中心城市,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2007年6月,国务院批准成都和重庆同时成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继南部的深圳、东部的上海浦东、北部的天津滨海之后,我国的第四个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改革试验区的设立,为成渝经济区的全面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继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冀经济圈两个区域规划基本编制完成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已经启动成渝经济区规划编制前期研究工作。
2007年6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集四川省、重庆市发展改革委有关人员召开了成渝经济区规划编制前期工作座谈会,正式通报成渝经济区规划已纳入国家区域规划编制工作范畴,并就如何作好相关前期工作交换了意见。
从国家的宏观战略和政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来看,成渝经济区形成和发展的政策基础已经具备,将来也会有一些中央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成渝经济区的发展。
二、成渝经济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文化基础
以四川盆地为中心、兼及周边地区而风俗略同的巴蜀文化区的腹心地区大致与今日四川省和重庆市的区域相当。
公元前316年巴、蜀统一于秦后,巴和蜀分别作为川东、川西的政治经济中心的这个格局连同巴和蜀的名称,便一同保存了下来,直到今天。
巴蜀文化源远流长已有5000余年发展历程,在中国上古三大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与齐鲁文化、三晋文化等地地域文化共同构成辉煌灿烂的中国文明。
巴蜀大地是中华民族的又一摇篮,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巴蜀文化是川渝两地人民共同创造的,早已融为一体,成渝两市以及成渝走廊内民间的亲情、血缘关系早已密不可分。
自古以来,川渝两地一家亲,作为近邻,川渝饮同一江水,说一样的方言,看一样的川戏,好一样的“麻辣”。
两地山水相连,地缘相亲,民俗相同,文化相融,血浓于水的兄弟情谊让两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成都和重庆是巴蜀文化沉甸最深厚的地区,长久以来也一直作为一种共同文化类型而存在。
文化传统对经济建设的影响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文化传统会使人们对建设成渝经济走廊产生认同,广大民众会积极支持和参与。
三、成渝经济区形成和发展的地理区位基础
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地域空间来看,成渝经济区位于中国的中心地带,它北接陕甘,南连云贵,西通西藏,东邻湘鄂,处于东西结合、南北交汇的中间地带,经济较四周发达,具有较强的辐射力和吸引力。
从东中西三大区域看,它通过长江可以贯通中东,直至沿海最发达地区。
从国家安全战略角度看,无论战争样式怎样变化,成渝经济区始终是祖国的战略后方和国防安全基地;从西部大开发的角度看,北部的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和南边的南贵昆经济区只有点状的城市而没有密集的城市群,以成渝经济为核心的长江上游经济带可以推动这两个成长中经济区的发展,成为西部大开发的火车头。
成渝间地缘关系随现代交通的发达愈来愈密切。
建国后国家先后在成渝沿线建成渝铁路、内宜铁路,扩建了成渝铁路,尤其是成渝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使成渝间时空距离缩短为3小时左右;加上峨自铁路,内宜铁路和内昆铁路、川云高速公路、隆黄铁路的计划和修建,区域内部已构筑起了点对点的快速通道和立体交通网络。
交通条件改善使得区域内部的资源,流动顺畅,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便捷的交通网络是构建经济圈的重要条件。
四、成渝经济区形成和发展的资源基础
成渝经济区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较好,历来就是我国农牧业最发达的地区。
成渝经济区处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区,无霜期长,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农业自然条件良好,劳动力成本和土地资源成本比低,能源和水的保障程度高,生产要素组合条件较好,复种指数高,是我国粮食、生猪、柑橘、蔬菜、中药材等的重要生产基地。
2003年生产粮食4200万吨,人均400多公斤,饲养生猪约8000多万头,销往全国和出口达50%以上。
成渝经济区是中国未来最大的能源基地。
成渝经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河流均属长江水系,多年平均流量为13680米/秒,年径流量为4233亿立方米,是我国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成渝经济区是世界级的水能“富集区”,蕴藏着巨大的水能资源,可开发量达1.03亿千瓦,占全国的27.3%,可建百万千瓦以上特大型电站34座,25万至100万千瓦大型电站52座。
成渝经济区是我国矿产资源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已探明的能源、矿产资源中,除石油资源短缺外,其他多居全国前列,天然气储量占全国的60%。
成渝经济区是我国天然气发现、开发、利用最早的地区,分布以重庆为主,遍及全境,已探明储量为7000多亿立方米,2003年开采量为115亿立方米,产量居全国第一。
钒钛占世界90%,稀土居全国第二,铝土矿、硫铁矿储量分别占全国的1/4以上,铜矿储量占全国1/3,磷矿储量占全国2/3,锰矿、铅锌矿储量分别占全国的1/5,且多种资源的组合配套好、空间分布相对集中,为黑色冶金、有色冶金、天然气化工、盐化工、硫化工、磷化工和建筑材料等原材料工业及其后续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成渝经济区森林资源丰富,生物种类繁多,仅重庆就有动植物资源600多种。
此外,成渝经济区也是我国自然和人文景观最为丰富、受到联合国保护的遗产最多的旅游资源富集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