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新教材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同步练习:十家乡文化生活58
2023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学习活动一记录家乡的人和物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上册(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学习活动一记录家乡的人和物基础积累练进阶训练第一层1.每到秋收时节,一些农村就开始焚烧秸秆,造成了严重的雾霾天气。
请你针对农村焚烧秸秆形成的环境污染做一次访谈,设计三个访谈问题。
要求:紧扣访谈目的,问题有层次性;语言表达简明、得体。
采访问题:答:(1)(2)(3)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什么是“乡愁”?《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忧伤的心情。
”说它“深切”,是因为乡愁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像①,不知不觉就会涌上心头——“唯有寒潭菊,独似故园花”;②,是因为思念不得,又难以割舍,只有魂牵梦绕,甚至以泪洗面——“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乡愁,包含着对家乡故物、故人的思念。
故物、故人,不仅仅是孤零零的物和人,③。
故乡的方言土语、风土人情、剪纸年画、民间小调,特别是节日、庆典、歌谣、戏曲,都是游子挥之不去、难以割舍的精神寄托。
答:①②③3.雪莲中学高一9班某次班会,模仿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的模式举行活动,受邀的一位“阅读者”,朗读了新疆籍演员陈建斌的作品《给那个谁的第一首诗》:…………八家户我的小村庄/庄稼地已盖满了房/只有月光闪耀着还和从前一样/八家户我的小村庄/白瓷砖已贴满了墙/只有雪花飘落着还和从前一样/乌鲁木齐/你的名字就是美丽的牧场/望着天上下的雪/他比不上我家乡的大/这里的酒也比不上我家乡的烈/望着姑娘的眼睛/她比不上我家乡的野/她们有着和我们不一样的倔/写到这儿我的泪水流淌/有多少时光已被我淡忘/我想着我看着镜子里的我/和我们村的那个谁一样请根据这位朗读者朗读的内容,给这次朗读活动提炼一个主题词,并围绕主题词补写一段鲜明、生动的开场白。
(80字左右)答:4.某校高一年级开展“记录家乡的人和物”综合实践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若拟写一篇《家乡人物(风物)志》,你应该掌握哪些访谈技巧?储备哪些相关知识?答:(2)采访过程中,若遇到以下问题,你该如何应对?①如果采访对象紧张或拒绝回答该怎么办?答:②如果采访对象答非所问怎么办?答:③如果采访对象语速太快,记不下来怎么办?答:(3)校学生会拟开展“如何与陌生人交往”的主题活动,为学习交往经验,将对某老师进行访谈,请你设计三个访谈问题。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三参与家乡文化建设同步练习
人教部编版高中必修上语文第四单元三参与家乡文化建设同步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三小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
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
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
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参与家乡文化建设》 检测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参与家乡文化建设》检测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家乡文化生活:参与家乡文化建设》检测练习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乡村文化是乡村社会得以延续的核心。
如果没有乡村文化,那么乡村也就成为一潭死水,无从振兴了。
如果乡村的振兴只是在乡村建设几间民宿,开上几个咖啡馆,让一些城里人到乡村来换换空气,尽管可以增加就业、提高收入,但是却不是真正的乡村振兴。
从这个意义上说,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乡村文化的振兴。
文化赋予了生活意义。
乡村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同时又超越了个体,是文化将这些个体连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赋予乡村生活以价值。
比如乡村社会中有许多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着不同的意义。
在人们庆祝这些节日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人与人、生者与亡者保持了沟通,成为联系密切的共同体。
文化也赋予乡村社会以秩序,在乡村社会中,文化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比如要养成尊老爱幼的风气就需要有尊老爱幼的文化氛围。
在传统的乡村社会中,社会变化相对比较缓慢,老年人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可以教导青年人,因此老年人在社会中具有较高的地位。
但是到了现代社会,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有很多渠道获取知识,受过现代教育的年轻人更容易利用这些渠道获取知识,要维持年轻人对老年人的尊重,就需要文化力量。
乡村文化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基础。
西方国家在迅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农业的快速发展是以乡村社会的消亡为代价的。
与西方国家不同,东方社会都希望在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保留乡村,如日本、韩国等,在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都曾经以不同名义推动乡村的振兴,希望避免走上西方乡村消亡的道路。
东方社会振兴乡村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保护乡村文化。
中国乡村振兴的目标之一是实现乡风文明,通过文化建设,实现乡村的和谐和有序发展,因此乡村振兴需要文化先行。
文化先行可以从物质层面做起。
但是,物质层面的乡村文化建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乡村文化建设不能只停留在物质文化建设上。
2020年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第四单元 1记录家乡的人和物 精品习题(人教部编版)
第四单元当代文化参与——家乡文化生活课时1 记录家乡的人和物题组一根底通关(30分),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15分) ( )只言片语....,推理出他的住址,并将他送回了家。
,如今再次踏上祖国的土地,他不禁慨叹沧海桑田....。
危言危行....。
,“年度最强队〞称号,他们当之无愧....。
,有语病的一句是(15分) ( ) ,写成文章?在伤兵医院?,这篇文章发表在巴金主编的?烽火?杂志上。
,特别是县委县政府,是脱贫攻坚的一线指挥部,肩负着抓落实的主体责任。
,使得研究工程组对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展状况有了总体性认识。
,吉林省因地制宜,创新工程运行模式,推动乡村学校少年宫工作制度化、科学化。
题组二悦读时间(4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
樱花时节郝俊樱花确实有些特别,看一次就难忘。
樱花的花瓣较小,颜色多为粉红或白色。
我见过的樱花的颜色,更多是介于这两种颜色之间,嫩红中透着素白,像在水中涤荡过一般,给人一种一去尘埃的脱俗感。
樱花的美印证了“独木不成林〞这句话。
看樱花就要看繁花簇锦、成片成林的热闹。
其他花那么不然。
俏皮的红杏只需一枝就可充当报春的使者,宋代张良臣写道:“一段好春藏不住,粉墙斜露杏花梢。
〞一株莲花就是一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凌波仙子。
一枝月下的红梅即可绽放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幽逸风姿。
假设单看一枝樱花,便觉得太柔弱,太薄弱,甚至让人难以觉出其生命迹象。
带着一份怜恤,从地上随手拾起一片樱花花瓣置于掌心,手中的花瓣就像被折断的蝴蝶的翅膀,花瓣在微风中的颤抖恰如蝴蝶的断翅的挣扎。
倘假设花树密集,规模盛大,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我记得第一次看樱花看的就是一片花海,近千株樱花竞相绽放,花朵密密匝匝,层层叠叠。
白的如雪堆枝条,粉的似落霞满天。
这般情景,才让人真正体会到什么是目不暇接。
眼前樱花开得灿烂,加之地势起伏,远看,花潮汹涌。
是的,当一种美极其繁复,同时又带有连绵起伏的韵律时,便给人以汹涌而来之感,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有些不知所措。
【语文】《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同步练习+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课时2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一、语言文字运用(一)某校高一年级开展“家乡生活现状”调查活动。
下面是一位同学描述故乡变化的文字,请仔细阅读并完成1~3题。
我至今还记得小时候故乡的模样,数十座低矮不一的房屋,在炊烟弥散的树影里错落,根茎般伸延的土路衔联所有的院落;几棵①____________的榕树屹立村头,一条小河从树旁流过。
村里人总是与缠身的贫穷作战,无论白天黑夜,他们总是把心搁在田野上,搁在泥土里,搁在庄稼中。
他们甚至在春意萦绕的日子里,也无心留意花红柳绿,即使是夜晚,也没有闲心去想一想春天的②____________,而是头顶三两疏星,到下弦月映照下的田沟去看水、放水。
春寒中的护秧,炎日下的耙田,秋露时的收割,冬霜里的挖沟……所有的丰收,写在纸上自然不费气力,但为了谷物的真正登场,却要付出多少艰辛!而今,故乡的变化可以说是③____________,最让我高兴的是,故乡开始注重生态保护,花草复萌,疏浚河沟,遍栽的果树,滴翠的竹林。
每当我在村头漫步、桥上徜徉,或在亭中流连、塘边沉吟……无不全身心地感受每一寸土地呈现的变化。
对我自己来说,尽管往事如流水一般过去,但故乡人身上凸显的不畏艰辛、勇往直前的品格,一直激励着我在生活中、在学习上,努力拼搏,争创佳绩。
1.(3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4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可增删少量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分)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B.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D.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家乡(社区)不仅是生活的地方,也是文化熏陶的场所。
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分层作业 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统编版)
《家乡文化生活》分层作业建议用时:40分钟得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的农耕文明催生了数以万计的乡村聚落。
在自然和文化的共同约束下,当地居民通过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适应和改造着周边的自然环境,塑造了独特的景观形态和社会关系。
这些保留至今由人与自然持续互动的结果就是乡村遗产,也是研究乡村地区人地关系的重要的“活”文本。
因此,乡村遗产兼具“历史文化遗产地”和“乡村生产生活承载地”的双重特征,包含了山体、水体、建筑、植被等有形的物质层面,也蕴含了哲学观、生产技术、生活智慧等无形的精神层面。
在遗产保护领域,价值认定是保护的前提。
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通常被理解为历史、审美和科学价值。
所以,对乡村遗产的认知与保护首先应以价值为导向。
作为乡村遗产的核心组成部分,乡土建筑是指散落于村镇中、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建筑,除了一般的居民住宅外,还包括与人生活息息相关的祠堂、商铺、作坊、桥梁等建筑。
乡土建筑是乡土文明的物质和精神载体,其建筑形态和建筑装饰等更为多样复杂,与其周边自然环境的关系更密切,很多乡村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建筑中包含非物质文化遗产。
因此,在乡村遗产视野下审视乡土建筑的价值时,不仅要关注建筑本体的价值(其蕴含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包括建筑自身的历史久远度,与重要事件、人物或文化的关联度,某一地域或民族建筑类型的代表性,或者艺术审美上的价值),更要研究其背后所体现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摘编自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乡村遗产视野下的乡土建筑》) 材料二:在乡村遗产的保护实践工作中,应尝试在原生土壤中理解、尊重当地居民关于遗产的种种认知和实践行为,协助他们找到一条可持续的保护道路。
位于福建省永泰县的永泰庄寨与不同家族的迁徙繁衍有关。
诸多家族搬迁到永泰后,开始建造居所。
一些家族在营建过程中更注重安全性,逐渐形成了一个大家族共有的聚居防御空间。
由此可见,永泰庄寨正是“家文化”的社区凝聚力的外在表现。
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学生版)-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同步学与练(统编版必修上册)
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调查的技术(节选自《反对本本主义》)(1)要开调查会作讨论式的调查只有这样才能近于正确,才能抽出结论。
那种不开调查会,不作讨论式的调查,只凭一个人讲他的经验的方法,是容易犯错误的。
那种只随便问一下子,不提出中心问题在会议席上经过辩论的方法,是不能抽出近于正确的结论的。
(2)调查会到些什么人?要是能深切明了社会经济情况的人。
以年龄说,老年人最好,因为他们有丰富的经验,不但懂得现状,而且明白因果。
有斗争经验的青年人也要,因为他们有进步的思想,有锐利的观察。
以职业说,工人也要,农民也要,商人也要,知识分子也要,有时兵士也要,流氓也要。
自然,调查某个问题时,和那个问题无关的人不必在座,如调查商业时,工农学各业不必在座。
(3)开调查会人多好还是人少好?看调查人的指挥能(5)要亲身出马凡担负指导工作的人,从乡政府主席到全国中央政府主席,从大队长到总司令,从支部书记到总书记,一定都要亲身从事社会经济的实际调查,不能单靠书面报告,因为二者是两回事。
(6)要深入初次从事调查工作的人,要作一两回深入的调查工作,就是要了解一处地方(例如一个农村、一个城市),或者一个问题(例如粮食问题、货币问题)的底里。
深切地了解一处地方或者一个问题了。
往后调查别处地方、别个问题,便容易找到门路了。
(7)要自己做记录调查不但要自己当主席,适当地指挥调查会的到会人,而且要自己做记录,把调查的结果记下来。
假手于人是不行的。
力。
那种善于指挥的,可以多到十几个人或者二十几个人。
人多有人多的好处,就是在做统计时(如征询贫农占农民总数的百分之几),在做结论时(如征询土地分配平均分好还是差别分好),能得到比较正确的回答,自然人多也有人多的坏处,指挥能力欠缺的人会无法使会场得到安静。
究竟人多人少,要依调查人的情况决定。
但是至少需要三人,不然会囿于见闻,不符合真实情况。
(4)要定调查纲目纲目要事先准备,调查人按照纲目发问,会众口说。
《家乡文化生活》同步练习(解析版)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同步练习(解析版)一、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日,浙江台州市一位四年级小学生通过调查,写了一个图文并重的《家乡水资源污染情况调查报告》,并以书信的方式寄给了市委书记陈奕君。
陈奕君作出批示:如情况属实,问责到人。
众所周知,治理污水任务最艰巨、难度最大的,恰恰是河道下游。
那些水体,从地理位置上看,处于人群集中居住地带,工厂林立、房屋密集,潜在的工业性、农业性和生活类污染源众多,对水环境的威胁也就大得多。
虽然这些年,我们________地加大治理污水力度,江河湖泊“总体”上变清变洁,但局部地方水体污染反弹现象不容忽视。
对这些治理污水不彻底、难长效的现象,各地要花大力气加以整改,前提是不能________。
只有正视问题、直面问题,才能______,________,彻底矫治。
从根本上说,(),人民群众对优良水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是最终的衡量标准。
一颗童心对碧水清川水环境的期盼,是大人们继续努力的方向。
那些在“还一方碧水”已成全社会共识的背景下,仍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干着偷排直排污水勾当的企业主、农户和居民除了应该扪心自问、无地自容、自纠劣行外,政府部门更应该加大管理力度。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A.不遗余力熟视无睹追根溯源有的放矢B.大张旗鼓视而不见刨根问底对症下药C.不遗余力视而不见追根溯源对症下药D.大张旗鼓熟视无睹刨根问底有的放矢解析:第一组:“不遗余力”是把所有力量毫无保留地使出来,而“大张旗鼓”侧重公开做某事,此处应选“不遗余力”,所以排除B、D两项。
第二组:“视而不见”,尽管睁着眼睛看,却没看见。
指不注意,不重视,是种有意识行为。
“熟视无睹”,虽然经常看见,还跟没看见一样,形容对应该关心的事物漠不关心。
语境中强调的是“有意识行为”,选“视而不见”比较合适。
【新教材】2020年秋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期末复习练习(九)《家乡文化生活》专题
【新教材】2020年秋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期末复习练习(九)《家乡文化生活》专题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坚持全面动员与有序推进相结合。
良好家风、文明乡风、淳朴民风是一个、不断养成的过程,对待乡村文化振兴,我们既要保持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也不可,一味追求快,搞成新的“大跃进”。
工作中,要坚持规划先行,时间服从质量,,久久为功。
坚持党政主导与农民主体相结合。
(),让农民“热起来”,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积极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浓厚氛围。
要切忌简单代替农民选择,调动亿万农民最大限度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不断提升农民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潜移默化不失时机一哄而上亦步亦趋B.耳濡目染时不我待一呼百应稳扎稳打C.潜移默化时不我待一哄而上稳扎稳打D.耳濡目染不失时机一呼百应亦步亦趋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乡村文化振兴靠的是发挥党委、政府主导作用和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两方面B.乡村文化振兴不仅要发挥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更要尊重农民主体地位C.乡村文化振兴既要发挥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尊重农民主体地位D.不仅发挥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更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对乡村文化振兴很重要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要切忌简单代替农民选择,最大限度调动亿万农民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升农民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
B.要切忌不简单代替农民选择,最大限度调动亿万农民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升农民的文化获得感、参与感、幸福感。
C.要切忌简单代替农民选择,最大限度调动亿万农民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不断提升农民的文化获得感、参与感、幸福感。
D.要切忌不简单代替农民选择,调动亿万农民最大限度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升农民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
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 同步练习(含解析)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高中必修上语文第四单元二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同步练习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三小题。
材料一:端午节,吃粽子只是其中内容之一,它更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女儿节,除了吃粽子,还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
传统中,在端午这天女儿回娘家探亲,家人喝雄黄酒,备艾叶、菖蒲和大蒜,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戴香囊……祛病消灾、祭祀祈福、回家团圆、强身健体,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这些美好的生活愿望出发,为端午节创造出许多美丽动人的习俗,这是应该继承的文化财富。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端午节民俗起源说法众多,但屈原无疑是端午节最醒目的文化符号。
他的爱国情怀、高洁志向、执着精神仍然在现代人心中激起巨大回响。
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温历史的厚重、文化的韵味,培养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
节日的真意,常常需要依托于生活的体验来领悟。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这些细节,让日常生活有了更多仪式感,也因此让端午节增添了更多雅趣,让人体会到其中天人和谐的态度与美感。
从历史深处深情回望,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一直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这本身也是传统文化随着时间在不断生长,并在现代社会获得了“新生”。
不论过节方式怎么变化,只要传统文化的根和魂还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接续传承,连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
(摘编自李思辉《在端午品味文化的芳香》)材料二:20 世纪,整个人类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农耕时代形成的文化传统开始瓦解。
尤其是我国,在近百年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节日文化——特别是城市的节日文化受到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
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传统节日正渐行渐远,日趋淡薄,并为此产生忧虑……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生活的愿望出发,为每个节日创造出许多动人的习俗。
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同步练习
《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同步练习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年画里蕴藏着大量吉祥符号,每个符号都代表了人们在新年对生活的渴望,比如蝙蝠代表幸福,用柿子代表事事如意,用牡丹代表富贵,用花瓶代表平安……中国年画有约2000年的历史,年画的肇始可以_______至汉。
最先出现的是驱邪的门画和种种神像。
宋代雕版印刷术的兴起,推动了民间年画的蓬勃发展。
至明清两代,年画产地逐渐形成。
由于地域人文相异,各地年画的风格______。
年画最兴盛时,()。
为了在时代转型期保证传统文化的活态存在与传承,本世纪以来,中国文化界对各地的民间文化进行了_______的抢救。
文化界对民间文化进行了________收集、记录和整理。
政府向民间文化遗产进行了国家名录登记和传承人牵头的保护体系,并对非遗保护立法。
各年画产地都建立了年画博物馆,年画在渐渐复活。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追叙迥然不同空前绝后立体式B.追溯大相径庭空前绝后立体式C.追叙大相径庭史无前例地毯式D.追溯迥然不同史无前例地毯式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在全国有100多个产地,分布到了国内所有的省份。
B.有100多个产地在我国,分布到全国所有的省份。
C.在全国有100多个产地,国内所有的省份都有分布。
D.年画产地在全国所有省份都有,有100多个。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政府为民间文化遗产进行了国家名录登记和传承人牵头的保护体系,并为非遗保护立法。
B.政府为民间文化遗产建立了国家名录和传承人牵头的保护体系,并为非遗保护立法。
C.政府向民间文化遗产进行了国家名录和传承人牵头的保护体系,并为非遗保护立法。
D.政府对民间文化遗产建立了传承人牵头的保护体系和国家名录,并对非遗保护立法。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2018年1月5日,《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6-2017》在京发布。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家乡文化生活—— 记录家乡的人和物》 同步测试(带答案)
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记录家乡的人和物基础过关练1.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共享单车虽然方便,但是骑行距离较远时感觉并非如此,后续出现的共享电动单车则是一个很好的补充产品,然而过了这么久,共享电动单车却依然不瘟不火。
②京剧与中医、武术、书法并称为“四大国粹”,以前,那些名角、“头牌”演出时,往往万人空巷,一票难求。
③我理解的工艺美术在造型或用色方面的装饰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锦上添花,而是体现独特审美感受的特殊形式。
④这位金石学家集收藏、鉴别、研究于一身,其目光如豆,孜孜以求,为后世保留了数以万计的文物珍品。
⑤这种四平八稳、安于现状的表现,这种因循守旧、抱残守缺的思维模式,说到底还是“怕”字当头。
⑥在这100年中,少数敦煌学的先驱者单枪匹马,万里孤征,靠个人的努力与牺牲,宵衣旰食,筚路蓝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A.①③⑥B.①④⑥C.②④⑤D.②⑤⑥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调查指出,在网络信息时代,适当使用社交媒体和网络软件与他人建立联系,是培养学生合作技能的途径之一,但电子游戏似乎不在其列。
B.中美加强农业合作,将有助于我国食品结构优化,实现食品进口多元化布局,并能保护耕地,实现部分地区休耕,可惠及到两国人民。
C.广大党员干部奋斗创业,既要淡泊个人的功名利禄,也要担起人民的福祉重任;既需不顾一己的进退去留,也需负起肩上的公权职责。
D.面对死亡威胁时,社会大众都有紧急避险的权利,但军人没有,命令只要下达,必须阔步向前,这既是道德的倡导,也是法律的规定。
3.将下列古诗词中描写的中国传统节日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②遮莫圆明似前度,不知谁续广寒游。
③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④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⑤将坛醇酒冰浆细,元夜邀宾灯火新。
⑥偶来人世值中元,不献玄都永日闲。
A.①③⑤②④⑥B.①③⑤②⑥④C.①⑤⑥③②④D.⑤①③⑥②④4.陈先生的四位朋友都家有喜事,他希望表达自己的诚挚祝愿,下列祝词中不得体的一项是( )A.一位朋友的女儿考上大学,祝词曰:“欣闻令郎雁塔题名,由衷快慰,遥祝前程似锦。
2020版新教材高中语文课时素养评价十家乡文化生活(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
家乡文化生活(60分钟60分)一、阅读鉴赏(2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近十五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
2017年12月10日发布的《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列出传统村落保护的五大挑战,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过度商业开发、“空心村”现象等。
有人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
即使人在城市,也经常会遐想“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意境。
然而现实中,为了保护古村落,却往往不得不与时间赛跑。
有的村子年久失修;有的村民翻新住房,拆掉祖屋抹去壁画;有的全村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儿童;有的地方把古村落当“摇钱树”,随意搭建破坏古貌……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感叹的那样: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
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村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从《汉书》所言“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萌生,到社会学家林耀华在《金翼》里所言“别忘了把种子埋入土里”的朴素信仰,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文化属性。
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在这里,“乡土”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概念,而是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特点的集大成。
即使是今天,城镇化成为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高楼大厦伸向天际之时,也离不开从历史文脉中吸纳地气。
因而,保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了追寻“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
城乡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需要顺势而为、水到渠成。
这就意味着保护古村落,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
贵州黎平铜关侗寨被称为“时光边缘的村落”,当地侗族人居住的干栏式民居有着700多年历史。
然而,在纳入国家保护试点后,有的村民却因木房子容易起火,不愿再建具有民族特色的木居。
这启示我们,保护要见物,更要见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乡文化生活(60分钟60分)一、阅读鉴赏(2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近十五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 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
2017年12月10日发布的《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列出传统村落保护的五大挑战,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过度商业开发、“空心村”现象等。
有人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
即使人在城市,也经常会遐想“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意境。
然而现实中,为了保护古村落,却往往不得不与时间赛跑。
有的村子年久失修;有的村民翻新住房,拆掉祖屋抹去壁画;有的全村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儿童;有的地方把古村落当“摇钱树”,随意搭建破坏古貌……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感叹的那样: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
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村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从《汉书》所言“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萌生,到社会学家林耀华在《金翼》里所言“别忘了把种子埋入土里”的朴素信仰,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文化属性。
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在这里,“乡土”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概念,而是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特点的集大成。
即使是今天,城镇化成为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高楼大厦伸向天际之时,也离不开从历史文脉中吸纳地气。
因而,保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了追寻“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
城乡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需要顺势而为、水到渠成。
这就意味着保护古村落,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
贵州黎平铜关侗寨被称为“时光边缘的村落”,当地侗族人居住的干栏式民居有着700多年历史。
然而,在纳入国家保护试点后,有的村民却因木房子容易起火,不愿再建具有民族特色的木居。
这启示我们,保护要见物,更要见人。
村民固然是村落保护的第一责任人,但同时也要让他们成为村落保护的受益者。
只有传统村落更加宜居,人们在这里生活质量更好,对村落的保护才有更坚实的基础。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这是“城里人”和“村里人”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城镇化的目标所在。
对许多一辈子种田劳作的村民来说,村子就是他们的家;对拥挤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人们而言,乡村又何尝不是精神的归宿?村落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成不变,只是,这样的变化不应是衰败,而应是成长。
唯其如此,才能守护好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摘编自盛玉雷《守护好乡愁才能留住根》,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生活在城市,会经常遐想乡村的恬淡生活,其重要原因是多数人的根在乡村。
B.想要解决“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问题,就要在保护村落的同时推进城镇化。
C.只要村落不断变化成长,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守护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D.保护古村落,不是要关注实体建筑,而是要关注村民生活,使其成为受益者。
【解析】选A。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项,“就要在保护村落的同时推进城镇化”错,根据第三段结尾部分的内容可知,文章意在强调想要解决“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问题,应保护村落,振兴乡村。
C项,“只要……就……”说法绝对,原文为“村落不可能……唯其如此,才能……我们的根”。
D项,“不是要关注实体建筑,而是要关注村民生活”错,原文为“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从现实中古村落锐减现象写起,提出聚焦村民生活质量,保护古村落的建议。
B.第三段通过引用《汉书》中的句子,点明了中华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的特点。
C.作者围绕“守护好古村落,才能守护好乡愁,留住根”的论点,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及做法。
D.铜关侗寨的事例从反面印证了保护古村落要见物更要见人,保护村落的基础才更坚实。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项,引用《汉书》中的句子,点明了村落对于中华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而引用《乡土中国》中的话,则点明了中华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近些年来传统村落数量锐减,其中缘由包括过度商业开发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
B.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属性,即使在城镇化的今天它也有重要意义。
C.美丽乡村之所以成为城市人的精神归宿,是因为往上数三代,中国人都来自乡村。
D.引用冯骥才的感叹,恰恰反映出作家对城镇化大潮来势凶猛、古村落保护时间紧迫的担忧。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往上数三代,中国人都来自乡村”范围失当。
原文是“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
(二)(2019·太原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11分)材料一:2017年2月5日,“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亮点措施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
田园综合体是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综合发展模式,可以满足三个产业相互渗透融合的新动向,是在城乡一体格局下,实现中国乡村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一种可持续性模式。
(摘自《现代农业科技》) 材料二:自从田园综合体这个词进入国家高层文件以来,田园综合体的建设浪潮正在席卷全国。
田园综合体不仅成了文化旅游资本的宠儿,也成为中产阶级安放乡愁的载体。
在本质上,田园综合体是在乡村发展起来的新范式,是旧乡民、新乡民、新乡贤共同营造的现代田园理想。
田园综合体还原了农业的本质,还原了农业的生态循环之美、文化创意之美、休闲体验之美,在此基础上,田园综合体开启了以乡村经济发展为基础的文化旅游开发新模式。
田园综合体的内核是乡土经济逻辑,追求的是“农业集群+休闲产业集群”的利益最大化。
所以,田园综合体更加符合中国农耕社会的文化环境和地理环境。
对于中国城市化进程来说,田园综合体树立了逆城市化的成功范式。
(摘编自《楚天都市报》) 材料三:田园综合体的建设中面临着文化重塑的过程,任何一个田园综合体的开发者,所面对的风景是田园风景,但是所面对的当地居民可能是被异化的中间人(失去了乡民原本的淳朴,失去了民俗文化的传承,“中间人”既不是纯粹的乡下人,也不是纯粹的城里人)。
让中间人重拾自己的民俗文化传承,重新找回田园心性,这是田园综合体能够具备灵魂的关键。
中产阶级的新田园文化和农民的旧田园文化之间需要找到一种平衡机制。
这种平衡机制的建立不依赖于管理运营者,也不依赖于任何商业模式,而是依赖于一种自由和谐的文化开放机制。
未来,基于田园综合体,一定会生成一种全新的乡贤文化形态。
(摘编自“搜狐网”) 材料四:“留住绿水青山,守住淡淡乡愁。
”长久在钢筋水泥中生活的都市人大多有一个田园梦,秀美的风光、传统农耕场景,蕴藏着从古至今的乡村美好意蕴。
浙江省绍兴市漓渚镇素有“国兰祖地、春兰故乡”的美誉,如今正在进行“花香漓渚”田园综合体试点,其中的棠棣村是千亩花海的核心区块。
“村庄美、产业兴、农民富、环境优”,2018年,棠棣村成功创建为浙江省首批3A级景区村庄。
漓渚利用兰花经济、美丽乡村、乡村治理等优势条件,创建生态经营示范项目,“花香漓渚”田园综合体即将美丽绽放。
田园综合体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当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催生着新产业、新业态,正在形成一种新的乡村综合发展模式,改变着当地及周边乡村的发展格局,一幅推动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摘编自《钱江晚报》《“田园综合体”载起乡村未来》)4.下列关于“田园综合体”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田园综合体是乡村新型产业综合发展模式,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能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B.田园综合体是旧乡民、新乡民、新乡贤共同营造的现代田园理想,其本质还是乡村社区,不过是以新范式来呈现。
C.田园综合体的内核是乡土经济逻辑,与城市经济逻辑不同,追求的是“农业集群+休闲产业集群”的利益最大化。
D.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关键是被异化的“中间人”重拾民俗文化传承,找回田园心性,这样才能进行真正的文化重塑。
【解析】选D。
“中间人”重拾民俗文化传承是“田园综合体能够具备灵魂的关键”,而非“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关键”,两者内涵不同。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当前我国乡村正大力发展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花香漓渚”项目就是一个例子。
B.田园综合体不仅文化旅游价值较高,同时也为中产阶级安放乡愁提供了载体,因此在全国各地出现了一股建设浪潮。
C.具有生态循环之美、文化创意之美、休闲体验之美的田园综合体还原了农业的本质,更加符合中国农耕社会的特点。
D.材料二指出了田园综合体的本质,材料三关注建设中的文化重塑,材料四则用真实的事例说明了其广阔的发展前景。
【解析】选B。
强加因果,从原文看,“田园综合体不仅成了文化旅游资本的宠儿,也成为中产阶级安放乡愁的载体”是陈述对象,并非“在全国各地出现了一股建设浪潮”的原因。
6.请根据材料二、三,概括田园综合体建设应有怎样的文化价值。
(5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重构现代田园理想,留住乡愁。
②激励“中间人”传承民俗文化,找回田园心性。
③创设自由和谐的文化开放机制,生成全新乡贤文化形态。
二、写作表达(40分)7.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土,地之吐生物者也。
——《说文解字》土里生长的不只是庄稼,还有习俗、文化……——《乡土中国》【写作提示】材料的第一句话“土,地之吐生物者也”,是关于“土”的基本解释,也是作文立意的逻辑起点。
这一基本内涵,应该贯穿本次写作始终。
材料的第二句话是对第一句话的延伸,目的在于帮助考生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土生万物、土创文明、土蕴情感……从文体角度分别立意,可做如下解读和规范:(1)记叙文:躲不开的乡愁;在亲情的土壤中成长发展(亲情);记叙家乡的风俗文化,表现对家乡的赞美,人情美,人性美;记叙一次与土地有关的故事;记叙人们对土地态度的变化,反映人们观念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