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优质课_教学设计.doc(教学实录试讲稿)

合集下载

部编本《端午粽》优质公开课课教案(3)

部编本《端午粽》优质公开课课教案(3)

部编本《端午粽》优质公开课课教案(3)《端午粽》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端午粽》介绍了端午节外婆做的粽子以及端午节的由来。

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浓浓的思亲、思乡的情怀。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年龄相对较小,对端午节的感受还不太深刻,教师可以借用丰富的多媒体资源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及俗,并采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才能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

【教学目标】1.识字、写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走进端午节,感受文中浓浓的亲情,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1.识字、写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走进端午节,感受文中浓浓的亲情,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过程】1、课前活跃,引题师:孩子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个短片,介绍的是我们国家的一个传统节日,想不想看?(学生观看)师同时说:(看视频说)师:孩子们,这则短片介绍的是我国的什么节日(端午节)那端午节是在农历的几月初几呢(生说)师:端午节这天有很多俗,其中一项就是?(吃粽子)师:咱们今天要研究的课文就是《端午粽》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2、课文讲授1.生字师:本日我们就走进《端五粽》,去感受一下作者对童年时端五节的回想吧。

接下来,请你借助拼音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碰到不太熟的字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好,开始吧。

(1)带音师:孩子们,你们认真念书的样子把生字宝宝都吸收来了,瞧,认识他们吗?自读——个别,领读——开战车1(2)去音个别——齐读(3)词语师生字宝宝很调皮,藏到了词语里,你们还认识吗?个别——齐读评价:声音可真洪亮,发音可真准,合格的小老师……2、第一自然段(1)师:现在,词语宝宝藏进了课文里,他们问,你们能把课文读通顺吗?(生读)(2)师:读完之后,谁能告诉大家,一到端午节时,外婆总会做什么呢?那谁来读一读这一段?(生读个别——齐读)(3)师:读完这一段,你知道到了什么?(外婆浓浓的爱)师:你的外婆对你怎么样?(好,疼你们)师:是啊,过节了,外婆多么希望一家人能团聚在一起。

《端午粽》的优秀教案(精选

《端午粽》的优秀教案(精选

《端午粽》的优秀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端午粽》一文。

详细内容主要围绕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来历、习俗以及独特的食物——粽子展开。

教学内容涉及课文理解、生词学习、句子解析等,重点为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课文第二、三自然段中关于端午节习俗和粽子的制作过程的描述。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句子,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课文朗读录音。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端午节的习俗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标注生词、难句。

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进行详细讲解,解析生词、句子。

4. 例题讲解:以课文内容为例,讲解如何描述一个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用自己的话描述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6.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粽子的制作过程,分享家庭过端午节的趣事。

六、板书设计1. 《端午粽》2. 内容:端午节的来历端午节的习俗粽子的制作过程3. 结构:课文第二自然段:端午节的习俗课文第三自然段:粽子的制作过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述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写一篇关于粽子的制作过程的短文。

2. 答案:端午节起源于战国时期,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民间有赛龙舟、吃粽子等习俗。

粽子的制作过程:选用上等糯米,浸泡、洗净后,将糯米与红枣、豆沙等馅料包入竹叶中,用线绳捆扎,放入沸水中煮熟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端午粽》一文,使学生了解了端午节的来历、习俗以及粽子的制作过程。

06【教学设计】《端午粽》_语文_小学(教学实录试讲稿)

06【教学设计】《端午粽》_语文_小学(教学实录试讲稿)

《端午粽》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端午粽》这篇课文,作者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是用什么做成的,它的味道以及花样,最后点明了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表达了作者思念屈原,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目标:1、借助拼音正确地朗读课文。

2、认识偏旁立字旁,米字旁。

能正确认读“端”等13个新字。

3、标出自然段序号,读思结合,了解句子的意思,并进行词句训练。

4、了解课文内容,感悟端午节一家人吃粽子的快乐,知道端午节吃粽子的目的。

教学重点:能正确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壱、提出问题,导入课题1、师:我考考同学们,我们祖国历史悠久,传统节日很多,你知道那些传统节日呢?生回答2、师:今天,我们就学习与端午节吃粽子有关的课文《端午粽》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弐、初读课文,认识生字1、自读课文提出要求(1)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掌握生字的读音。

(2)把课文读通顺,看看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检查自学(1)指名读课文(2)问:课文有几个自然段?(3)带拼音读生字(4)去掉拼音读生字参、精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壱)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2、提问:“总会”是什么意思?这个词说明了什么?(二)学习第二自然段1、朗读第二自然段,找一找外婆的粽子是用什么做成的?用“——”画出来。

2、词语练习填空:绿绿的( ) 绿绿的()白白的()白白的()蓝蓝的()蓝蓝的()红红的()红红的()3、师问:这段中的后两句话讲的是什么?(粽子的味道。

)4、量词填空如:一股清香一()粽子一()红枣一()清香一()铅笔一()尺子一()橡皮一()桌子一()教室一()火车一()黑板一()门一()纸一()窗户一()布一()草一()衣服灯一()心意一()鞋子一()桥一()5、用“一 --- 就 ---- ”说句话。

6、让学生说一说“ABAC”似的词语。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端午粽》教案范文(精选5篇)

《端午粽》教案范文(精选5篇)

《端午粽》教案范文(精选5篇)《端午粽》教案1一、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知道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了解端午节包粽子的几种特有包法、名称。

2、引导幼儿初步学习包粽子的方法,能用缠绕、捆绑的方式包粽子。

3、幼儿能互相帮助,体验合作包粽子的乐趣。

本次活动的重点:了解粽子的来历和特点,学习包粽子。

本次活动的难点:能将粽子包好并捆紧。

二、活动准备1、有湿度的碎泥2、粽叶若干、橡皮筋3、范例、课件三、活动过程1、教师情境导入,引入今天主题,激发幼儿学习包粽子的兴趣。

(1)小朋友们,你们吃过粽子吗?吃过哪些形状的粽子?(2)教师出示课件,帮助幼儿了解不同形状的粽子。

我们吃过的粽子一般就是三角粽、还有四角粽以及团盘粽等。

2、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幼儿学习包粽子的方法。

(1)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幼儿观察粽子,看看粽子的外形和特点。

(2)教师拿出示范作品,小朋友请你们看,在粽子外面穿了一件外衣,你们知道它的外衣是用什么做成的吗?(3)以前,有一种粽叶叫芦苇叶,它也可以用来包粽子。

(4)你们知道粽子叶里面是什么吗?它是什么做成的呢?(5)平时,我们粽子里面包的是糯米,还可以加各种馅。

你吃过什么馅儿的粽子呢?3、教师出示课件,演示包粽子的过程,引导幼儿对包粽子的活动感兴趣。

(1)你们包过粽子吗?今天我们就要用泥巴来学习包粽子。

(2)教师讲解介绍制作方法,教师边示范。

重点讲解将粽叶卷成三角状,以及用橡皮筋将粽子裹紧的方法。

a、取一片宽大的粽叶,卷成一个圆锥状。

用手在圆锥筒中旋转一下,让锥筒更加细长。

b、在锥筒中填入糯米。

将没有米的那端,将粽叶的两侧分别向内折。

c、之后顺势将粽叶向下折,直到完全盖住糯米口为止,多余的粽叶反复折收在口上。

d、用线绳将粽子捆绑结实即可。

4、幼儿分组包粽子,教师巡回指导。

鼓励幼儿大胆尝试,互相帮助,对于能力弱的幼儿及时进行指导。

四、活动总结活动前,根据幼儿的问题设计、制作有关端午节经验的调查表,鼓励幼儿广泛收集资料、积累经验。

《端午粽》的优秀优质教案(精选

《端午粽》的优秀优质教案(精选

《端午粽》的优秀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第二册第四章,详细内容为《端午粽》一课。

本节课通过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及其特色食品粽子,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了解端午节的历史背景、习俗以及粽子的制作方法。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感受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事物。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内涵,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重点:掌握端午节的相关知识,学会描述粽子的制作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端午节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课文内容,分析端午节的历史背景、习俗以及粽子的制作方法。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让学生动手制作粽子,体验传统节日氛围。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优美句子,让学生学会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事物。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写一段描述粽子制作过程的文字。

六、板书设计1. 《端午粽》2. 主要内容:端午节:历史背景、习俗粽子:制作方法、特点描述方法:生动形象、细节描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端午粽》为主题,写一篇介绍端午节和粽子的短文。

2. 答案示例: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又称龙舟节、重午节。

这一天,人们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粽子是端午节的特色食品,其制作方法如下:准备好粽叶、糯米、红枣等材料。

将粽叶洗净,放入热水中浸泡,使其变软。

接着,将糯米洗净,泡水一小时。

红枣洗净备用。

然后,开始包粽子。

取一片粽叶,折叠成漏斗状,放入适量糯米和红枣,再覆盖一层糯米。

将粽叶包裹严实,用线绳捆绑紧实。

通过这篇短文,我们可以了解到端午节的历史背景、习俗以及粽子的制作方法。

《端午粽》教案(优秀9篇)

《端午粽》教案(优秀9篇)

《端午粽》教案(优秀9篇)语文端午粽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读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了解端午节的习俗。

3、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课文内容及词语意思。

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风俗习惯,并知道这些节日的历史来源。

【教学重点】认读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熟读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及历史人物屈原。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看看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课件出示粽子)你们认识吗?谁能告诉老师它是什么?2、指名说,接着导入:同学们回答得很对,这是粽子。

但是,同学们,你们吃过粽子吗?什么时候吃呢?3、今天呀,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0课,文中的小朋友和我们一样,不仅吃过粽子,他还知道粽子的来历呢!板书课题。

4、指导学生学习生字“端”“午”“粽”。

5、再次齐读课题,注意读准三个生字的读音。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把不认识的生字画上“○”,生词画上“”,看看哪些同学把课文读得又快又好!2、检查生字、生词认读情况。

(1)师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2)师出示生词卡片认读。

3、课文有几个自然段,这几个自然段写了有关粽子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呢?(课件)4、学生自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感悟内容(一)读课文,感悟内容。

1、师配乐范读课文。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全班帮忙正音。

3、全班交流。

(课件问题)(二)分段学习课文。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

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呢?2、指名回答,师指导。

3、师总结:外婆煮好一锅粽子,不仅仅是盼望我们回家吃粽子,同时,更饱含了外婆对我们浓浓的爱。

4、出示生字卡“午”“节”认读两个生字,师指导描红。

端午粽》试讲稿

端午粽》试讲稿

《端午粽》试讲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试讲科目]考生,我试讲的题目是《端午粽》。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吗?(稍作停顿,等学生回答)对啦,就是端午节!在端午节,我们不仅要赛龙舟,还要吃一种美食,那就是——端午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关于端午粽的课文。

(板书课题)二、初读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朗读)2.大家读得真认真!谁愿意来读一读课文呢?(指名读,正音)3.我们一起来齐读一遍课文。

三、精读理解1.同学们,再仔细读一读课文,想一想,外婆包的端午粽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默读思考)2.谁来说说看?(“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你能从课文中找到这句话吗?请你把它画出来。

(学生画句子)3.外婆包的端午粽可真好看!那闻起来怎么样呢?(“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

”)你能读出这种清香的感觉吗?(学生朗读)4.吃起来又是什么味道呢?(“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谁能来表演一下吃粽子的样子?(学生表演)四、拓展延伸1.同学们,除了红枣粽,你还知道哪些不同口味的粽子呢?(学生自由发言)2.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除了吃粽子,还有很多其他的习俗,你知道有哪些吗?(学生交流)五、总结归纳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端午粽》这篇课文,了解了外婆包的端午粽的样子、味道,感受到了端午节的浓厚氛围。

2.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课文。

六、作业布置1.把《端午粽》读给爸爸妈妈听。

2.向家人介绍一种你喜欢的粽子。

以上就是我今天的试讲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端午粽教学设计.doc(教学实录试讲稿)

端午粽教学设计.doc(教学实录试讲稿)

10 《端午粽》教学设计一、教材解读:《端午粽》选自作家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

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

第1 自然段先介绍端午节,外婆会煮好粽子等我们回去;第2 自然段具体介绍了粽子的色、香、味第3 自然段重点写了粽子的花样多;最后点出了端午吃粽子习俗的由来。

课文语言比较形象,比如对粽子样子、味道的描写中,分别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枣,可以归类积累,同时在学习叠词的基础上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口语表达时,也可模仿运用这一类词语。

读好长句子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长句子主要在本文的第2、3 自然段中出现,在教学这两个自然段时要加强对长句子朗读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读好长句子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A 类1. 认识“端、粽”等13 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 个偏旁;会写“午、节”等7 个生字。

2. 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B 类3.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教学重点)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教学难点)C 类4. 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三、预习作业:1.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圈画出会认字,标注:难读、难写、易错字,并把它们整理在预习本上。

3. 积累重点词语,制作生字卡片。

4. 搜集有关于端午节、粽子或屈原的图片或资料。

四、教学流程:第一板块——谈话激趣,引入新课【2 分钟左右】1.(出示粽子图片)同学们什么时候吃粽子?(端午节)你喜欢吃什么口味的粽子?谁来介绍一下粽子?2. 今天我们学习《端午粽》。

板书课题,生书空课题。

齐读课题。

第二板块——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目标A1、A2/30 分钟】(一)朗读课文(1)教师配乐示范朗读课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午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13 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米、豆”等汉字。

2、读好课文中的长句子,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粽子的制作方法,并让学生初步感受祖国的传统节日文化。

4、积累课文中表示颜色的叠词,提高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读好文中长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表示颜色的叠词短语,提高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新课文。

先看老师板书课题。

端,立字旁,右边还念耑,像一位头戴山形帽子,留长胡须的人立在那里。

一起读:端。

谁能给端组词?午是本文要求会写的字,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书空,第二横略长,在横中线起笔,最后一笔是悬针竖,力度从重到轻。

它很像我们学过的一个字(牛,写到黑板一侧)。

一起来读这个词。

谁知端午节是哪一天?对呀,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是我们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端午节这天都吃什么?粽子要用糯米包,所以是米字旁,米特别懂谦让,变成偏旁后把捺变成点,给右边宗字让位置,请齐读课题。

(教师板书)
(读的清晰响亮让我们像他一样齐读课题,你们读出了香喷喷的味道)1 人加齐读两遍。

孩子们,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怎样包粽子?答案就在课文中。

认真读书的孩子才能找到它。

二、探秘方法,科学识字。

怎样才是认真读书呢?现在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读准字音,把不认识的字用圆圈画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或者请教同学或者问老师。

把难读的长句子画下来。

开始读课文吧。

大家朗读很投入,如果说读书的孩子是美丽的,那么咱班同学在我眼中就是最美的。

谁来说说看,本文有几个自然段?课文中有很多字需要我们认识。

自己试着轻声读一读,看看都认识吗?齐读(声音洪亮,吐字清楚,词语之间的停顿把握
得很到位),去音谁来对给大家听?(你读出了自信,课前预习很充分)。

开火车读。

你能用什么方法记住哪个字?先自己看看,你想来分享哪个字?集体的智慧使大家受益。

今天,老师教给大家一个新的识字方法,查找字源法。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国的汉字魅力无穷,不但音美,形也美。

发挥你们的想象看,米字像什么?“米”字就是从古代的实物演变而来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的演变过程。

甲骨文字形像是米粒围绕着穗梗,逐渐的中间两粒米相连,慢慢又演变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米”字。

再来看“豆”字,甲骨文像高脚器皿,内部加一横指事符号表示器皿中的食物,上面的一横表示盖子。

金文省去中间的一横。

篆文承续金文字形。

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去查阅资料,发现汉字的更多秘密。

指导书写:米,豆(口头组词)先观察,怎样写好这个字?结构,占格,就像我们同学
一样,团结友爱。

(头正身直肩平足安。

写字姿势,一尺一寸一拳头。

谁来点评,他哪里写的好?堂堂正正做人,方方正正写字,现在修改一下刚才的生字,
看是不是更美观了。


三、细读课文,体会感情
1、生字会认也会写了,那读句子也就轻松多了。

你遇到了哪些长句子?
遇到长句不要慌,标点符号来帮忙,逗号换口气,句号停一停。

我们还可以用斜线做间隔,遇到斜线稍作停顿。

先听老师来读。

一起试试。

这样读起来更省力,更能把意思表达清楚。

2. 包粽子很有趣,你包过粽子吗?谁来读读这一句?
出示句子
老师突发奇想,想把这个句子改的简练一些,你们同桌之间读一读说说看,这样改行不行?
“青青的箬竹叶”和“青的箬竹叶”哪个更顺口呢?那“白白的糯米”和“白的糯米”呢?“红红的枣”和“红的枣”呢?
这样更符合我们的表达习惯。

读出了对粽子的喜爱,读出了粽子的又黏又甜。

3. “我”喜不喜欢吃外婆包的粽子啊?谁能把你对粽子的喜爱给读出来?
“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

”我们一起
来试试吧!两个人加全体。

看看谁最喜欢吃外婆包的粽子。

外婆是个怎样的人?你和同学朋友之间分享过什么?分享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能使快乐
增大。

孩子们,让我们给这些乐于分享的孩子点赞。

让我们给善良,热情的外婆点赞,齐读这一句。

记得前面老师布置了一个问题。

1. 那你知道端午节这一天吃粽子是为了纪念谁吗?
2. “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男生女生赛读)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屈原。

3.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哪些习俗?
我们要学习屈原怎样的精神?两千多年过去了,端午节的习俗流传至今,人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纪念屈原,屈原的爱国精神受万世敬仰,我们要像屈原热爱自己的国家,好好学习,建设祖国,保护和传承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富强。

课后老师推家大家读这本书,你会了解我过更多的传统节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