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优质课_教学设计.doc(教学实录试讲稿)
部编本《端午粽》优质公开课课教案(3)
![部编本《端午粽》优质公开课课教案(3)](https://img.taocdn.com/s3/m/ba50f3ff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ae.png)
部编本《端午粽》优质公开课课教案(3)《端午粽》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端午粽》介绍了端午节外婆做的粽子以及端午节的由来。
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浓浓的思亲、思乡的情怀。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年龄相对较小,对端午节的感受还不太深刻,教师可以借用丰富的多媒体资源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及俗,并采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才能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
【教学目标】1.识字、写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走进端午节,感受文中浓浓的亲情,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1.识字、写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走进端午节,感受文中浓浓的亲情,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过程】1、课前活跃,引题师:孩子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个短片,介绍的是我们国家的一个传统节日,想不想看?(学生观看)师同时说:(看视频说)师:孩子们,这则短片介绍的是我国的什么节日(端午节)那端午节是在农历的几月初几呢(生说)师:端午节这天有很多俗,其中一项就是?(吃粽子)师:咱们今天要研究的课文就是《端午粽》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2、课文讲授1.生字师:本日我们就走进《端五粽》,去感受一下作者对童年时端五节的回想吧。
接下来,请你借助拼音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碰到不太熟的字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好,开始吧。
(1)带音师:孩子们,你们认真念书的样子把生字宝宝都吸收来了,瞧,认识他们吗?自读——个别,领读——开战车1(2)去音个别——齐读(3)词语师生字宝宝很调皮,藏到了词语里,你们还认识吗?个别——齐读评价:声音可真洪亮,发音可真准,合格的小老师……2、第一自然段(1)师:现在,词语宝宝藏进了课文里,他们问,你们能把课文读通顺吗?(生读)(2)师:读完之后,谁能告诉大家,一到端午节时,外婆总会做什么呢?那谁来读一读这一段?(生读个别——齐读)(3)师:读完这一段,你知道到了什么?(外婆浓浓的爱)师:你的外婆对你怎么样?(好,疼你们)师:是啊,过节了,外婆多么希望一家人能团聚在一起。
《端午粽》的优秀教案(精选
![《端午粽》的优秀教案(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4924947e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8c.png)
《端午粽》的优秀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端午粽》一文。
详细内容主要围绕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来历、习俗以及独特的食物——粽子展开。
教学内容涉及课文理解、生词学习、句子解析等,重点为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课文第二、三自然段中关于端午节习俗和粽子的制作过程的描述。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句子,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课文朗读录音。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端午节的习俗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标注生词、难句。
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进行详细讲解,解析生词、句子。
4. 例题讲解:以课文内容为例,讲解如何描述一个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用自己的话描述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6.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粽子的制作过程,分享家庭过端午节的趣事。
六、板书设计1. 《端午粽》2. 内容:端午节的来历端午节的习俗粽子的制作过程3. 结构:课文第二自然段:端午节的习俗课文第三自然段:粽子的制作过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述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写一篇关于粽子的制作过程的短文。
2. 答案:端午节起源于战国时期,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民间有赛龙舟、吃粽子等习俗。
粽子的制作过程:选用上等糯米,浸泡、洗净后,将糯米与红枣、豆沙等馅料包入竹叶中,用线绳捆扎,放入沸水中煮熟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端午粽》一文,使学生了解了端午节的来历、习俗以及粽子的制作过程。
06【教学设计】《端午粽》_语文_小学(教学实录试讲稿)
![06【教学设计】《端午粽》_语文_小学(教学实录试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38eb51df4afe04a1b071dede.png)
《端午粽》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端午粽》这篇课文,作者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是用什么做成的,它的味道以及花样,最后点明了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表达了作者思念屈原,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目标:1、借助拼音正确地朗读课文。
2、认识偏旁立字旁,米字旁。
能正确认读“端”等13个新字。
3、标出自然段序号,读思结合,了解句子的意思,并进行词句训练。
4、了解课文内容,感悟端午节一家人吃粽子的快乐,知道端午节吃粽子的目的。
教学重点:能正确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壱、提出问题,导入课题1、师:我考考同学们,我们祖国历史悠久,传统节日很多,你知道那些传统节日呢?生回答2、师:今天,我们就学习与端午节吃粽子有关的课文《端午粽》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弐、初读课文,认识生字1、自读课文提出要求(1)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掌握生字的读音。
(2)把课文读通顺,看看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检查自学(1)指名读课文(2)问:课文有几个自然段?(3)带拼音读生字(4)去掉拼音读生字参、精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壱)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2、提问:“总会”是什么意思?这个词说明了什么?(二)学习第二自然段1、朗读第二自然段,找一找外婆的粽子是用什么做成的?用“——”画出来。
2、词语练习填空:绿绿的( ) 绿绿的()白白的()白白的()蓝蓝的()蓝蓝的()红红的()红红的()3、师问:这段中的后两句话讲的是什么?(粽子的味道。
)4、量词填空如:一股清香一()粽子一()红枣一()清香一()铅笔一()尺子一()橡皮一()桌子一()教室一()火车一()黑板一()门一()纸一()窗户一()布一()草一()衣服灯一()心意一()鞋子一()桥一()5、用“一 --- 就 ---- ”说句话。
6、让学生说一说“ABAC”似的词语。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端午粽》教案范文(精选5篇)
![《端午粽》教案范文(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d3d0cf2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79.png)
《端午粽》教案范文(精选5篇)《端午粽》教案1一、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知道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了解端午节包粽子的几种特有包法、名称。
2、引导幼儿初步学习包粽子的方法,能用缠绕、捆绑的方式包粽子。
3、幼儿能互相帮助,体验合作包粽子的乐趣。
本次活动的重点:了解粽子的来历和特点,学习包粽子。
本次活动的难点:能将粽子包好并捆紧。
二、活动准备1、有湿度的碎泥2、粽叶若干、橡皮筋3、范例、课件三、活动过程1、教师情境导入,引入今天主题,激发幼儿学习包粽子的兴趣。
(1)小朋友们,你们吃过粽子吗?吃过哪些形状的粽子?(2)教师出示课件,帮助幼儿了解不同形状的粽子。
我们吃过的粽子一般就是三角粽、还有四角粽以及团盘粽等。
2、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幼儿学习包粽子的方法。
(1)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幼儿观察粽子,看看粽子的外形和特点。
(2)教师拿出示范作品,小朋友请你们看,在粽子外面穿了一件外衣,你们知道它的外衣是用什么做成的吗?(3)以前,有一种粽叶叫芦苇叶,它也可以用来包粽子。
(4)你们知道粽子叶里面是什么吗?它是什么做成的呢?(5)平时,我们粽子里面包的是糯米,还可以加各种馅。
你吃过什么馅儿的粽子呢?3、教师出示课件,演示包粽子的过程,引导幼儿对包粽子的活动感兴趣。
(1)你们包过粽子吗?今天我们就要用泥巴来学习包粽子。
(2)教师讲解介绍制作方法,教师边示范。
重点讲解将粽叶卷成三角状,以及用橡皮筋将粽子裹紧的方法。
a、取一片宽大的粽叶,卷成一个圆锥状。
用手在圆锥筒中旋转一下,让锥筒更加细长。
b、在锥筒中填入糯米。
将没有米的那端,将粽叶的两侧分别向内折。
c、之后顺势将粽叶向下折,直到完全盖住糯米口为止,多余的粽叶反复折收在口上。
d、用线绳将粽子捆绑结实即可。
4、幼儿分组包粽子,教师巡回指导。
鼓励幼儿大胆尝试,互相帮助,对于能力弱的幼儿及时进行指导。
四、活动总结活动前,根据幼儿的问题设计、制作有关端午节经验的调查表,鼓励幼儿广泛收集资料、积累经验。
《端午粽》的优秀优质教案(精选
![《端午粽》的优秀优质教案(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7560f745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33.png)
《端午粽》的优秀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第二册第四章,详细内容为《端午粽》一课。
本节课通过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及其特色食品粽子,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了解端午节的历史背景、习俗以及粽子的制作方法。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感受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事物。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内涵,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重点:掌握端午节的相关知识,学会描述粽子的制作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端午节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课文内容,分析端午节的历史背景、习俗以及粽子的制作方法。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让学生动手制作粽子,体验传统节日氛围。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优美句子,让学生学会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事物。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写一段描述粽子制作过程的文字。
六、板书设计1. 《端午粽》2. 主要内容:端午节:历史背景、习俗粽子:制作方法、特点描述方法:生动形象、细节描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端午粽》为主题,写一篇介绍端午节和粽子的短文。
2. 答案示例: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又称龙舟节、重午节。
这一天,人们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粽子是端午节的特色食品,其制作方法如下:准备好粽叶、糯米、红枣等材料。
将粽叶洗净,放入热水中浸泡,使其变软。
接着,将糯米洗净,泡水一小时。
红枣洗净备用。
然后,开始包粽子。
取一片粽叶,折叠成漏斗状,放入适量糯米和红枣,再覆盖一层糯米。
将粽叶包裹严实,用线绳捆绑紧实。
通过这篇短文,我们可以了解到端午节的历史背景、习俗以及粽子的制作方法。
《端午粽》教案(优秀9篇)
![《端午粽》教案(优秀9篇)](https://img.taocdn.com/s3/m/56bba702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a3.png)
《端午粽》教案(优秀9篇)语文端午粽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读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了解端午节的习俗。
3、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课文内容及词语意思。
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风俗习惯,并知道这些节日的历史来源。
【教学重点】认读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熟读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及历史人物屈原。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看看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课件出示粽子)你们认识吗?谁能告诉老师它是什么?2、指名说,接着导入:同学们回答得很对,这是粽子。
但是,同学们,你们吃过粽子吗?什么时候吃呢?3、今天呀,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0课,文中的小朋友和我们一样,不仅吃过粽子,他还知道粽子的来历呢!板书课题。
4、指导学生学习生字“端”“午”“粽”。
5、再次齐读课题,注意读准三个生字的读音。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把不认识的生字画上“○”,生词画上“”,看看哪些同学把课文读得又快又好!2、检查生字、生词认读情况。
(1)师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2)师出示生词卡片认读。
3、课文有几个自然段,这几个自然段写了有关粽子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呢?(课件)4、学生自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感悟内容(一)读课文,感悟内容。
1、师配乐范读课文。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全班帮忙正音。
3、全班交流。
(课件问题)(二)分段学习课文。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
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呢?2、指名回答,师指导。
3、师总结:外婆煮好一锅粽子,不仅仅是盼望我们回家吃粽子,同时,更饱含了外婆对我们浓浓的爱。
4、出示生字卡“午”“节”认读两个生字,师指导描红。
端午粽》试讲稿
![端午粽》试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f6617372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8e.png)
《端午粽》试讲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试讲科目]考生,我试讲的题目是《端午粽》。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吗?(稍作停顿,等学生回答)对啦,就是端午节!在端午节,我们不仅要赛龙舟,还要吃一种美食,那就是——端午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关于端午粽的课文。
(板书课题)二、初读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朗读)2.大家读得真认真!谁愿意来读一读课文呢?(指名读,正音)3.我们一起来齐读一遍课文。
三、精读理解1.同学们,再仔细读一读课文,想一想,外婆包的端午粽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默读思考)2.谁来说说看?(“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你能从课文中找到这句话吗?请你把它画出来。
(学生画句子)3.外婆包的端午粽可真好看!那闻起来怎么样呢?(“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
”)你能读出这种清香的感觉吗?(学生朗读)4.吃起来又是什么味道呢?(“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谁能来表演一下吃粽子的样子?(学生表演)四、拓展延伸1.同学们,除了红枣粽,你还知道哪些不同口味的粽子呢?(学生自由发言)2.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除了吃粽子,还有很多其他的习俗,你知道有哪些吗?(学生交流)五、总结归纳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端午粽》这篇课文,了解了外婆包的端午粽的样子、味道,感受到了端午节的浓厚氛围。
2.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课文。
六、作业布置1.把《端午粽》读给爸爸妈妈听。
2.向家人介绍一种你喜欢的粽子。
以上就是我今天的试讲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端午粽教学设计.doc(教学实录试讲稿)
![端午粽教学设计.doc(教学实录试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2b3a4935eff9aef8941e0645.png)
10 《端午粽》教学设计一、教材解读:《端午粽》选自作家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
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
第1 自然段先介绍端午节,外婆会煮好粽子等我们回去;第2 自然段具体介绍了粽子的色、香、味第3 自然段重点写了粽子的花样多;最后点出了端午吃粽子习俗的由来。
课文语言比较形象,比如对粽子样子、味道的描写中,分别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枣,可以归类积累,同时在学习叠词的基础上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口语表达时,也可模仿运用这一类词语。
读好长句子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长句子主要在本文的第2、3 自然段中出现,在教学这两个自然段时要加强对长句子朗读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读好长句子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A 类1. 认识“端、粽”等13 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 个偏旁;会写“午、节”等7 个生字。
2. 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B 类3.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教学重点)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教学难点)C 类4. 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三、预习作业:1.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圈画出会认字,标注:难读、难写、易错字,并把它们整理在预习本上。
3. 积累重点词语,制作生字卡片。
4. 搜集有关于端午节、粽子或屈原的图片或资料。
四、教学流程:第一板块——谈话激趣,引入新课【2 分钟左右】1.(出示粽子图片)同学们什么时候吃粽子?(端午节)你喜欢吃什么口味的粽子?谁来介绍一下粽子?2. 今天我们学习《端午粽》。
板书课题,生书空课题。
齐读课题。
第二板块——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目标A1、A2/30 分钟】(一)朗读课文(1)教师配乐示范朗读课文。
端午粽试讲教案
![端午粽试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37a2f2e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d5.png)
端午粽试讲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端午粽试讲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端午粽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等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午、节、叶、米、真、分、豆”等七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3.通过图文结合,理解“箬竹叶、糯米、裹着”等词语,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红红的枣”等词语。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了解端午节习俗和来历。
德育目标了解传统节日和习俗。
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教学难点课后生字的书写。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总结法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生:端午节。
师:端午节都做什么?生:吃粽子,赛龙舟。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新课文。
(板书课题:端午粽)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讲了什么事情?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自读、小组读、分段读)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1)出示生字卡片,“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午、节、叶、米、真、分、豆”,指名认读、领读。
(2)教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书空。
书写要领:“分”上面八字要延展,下面是“刀”不是“力”。
“午”最后一竖不要写出头。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总结在这节课里,你学会了哪些知识?端午粽试讲教案2教材分析《端午粽》一文主要介绍了端午节外婆包的粽子以及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粽教案(精选5篇
![端午粽教案(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ff853dd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1a.png)
端午粽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端午粽》,主要围绕端午节的粽子文化进行讲解。
内容包括:课文阅读与理解,学习生词和短语,分析课文结构,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能够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学生能够了解端午节的传统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生词和短语,掌握课文的结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挂图、生词卡片。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端午节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词问题。
3.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重点句子为例,进行语法和表达方式的分析。
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端午节的习俗和文化意义,进行交流分享。
六、板书设计1. 端午粽2. 内容:课文结构生词和短语作者思想感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端午节粽子的图画。
用自己的话描述端午节的习俗和文化意义。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在本节课结束后,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邀请家长参与课堂,共同分享端午节的习俗和文化。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了解端午节的起源和发展。
开展端午节主题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粽子,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与重点中的“学习生词和短语,掌握课文的结构”。
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端午粽》教学设计(优秀4篇)
![《端午粽》教学设计(优秀4篇)](https://img.taocdn.com/s3/m/f0fd6557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37.png)
《端午粽》教学设计(优秀4篇)《端午粽》教学设计篇一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认识生字卡片。
2、听写生词。
二、学习课文,感悟内容1、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过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2自然段,知道了外婆包的粽子特别好吃,那么除了味道好,外婆的粽子还有什么特别之处呢?(2)指名读第3自然段。
(3)指名说说这一段主要写什么?(4)指名回答并板书:花样多。
(5)练习用“除了……还有……”说话。
(6)总结:外婆包的粽子除了好吃,花样多,还叫我们带回去给邻居吃,看来,外婆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善良2、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启发谈话:人们端午节吃粽子为了什么呢?(2)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3)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屈原的资料。
三、课文拓展,指导书写1、总结交流。
(1)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那么屈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人呢?(2)课件出示屈原资料,了解其生平,以及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2、拓展交流。
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家乡端午节习俗资料,并和课文内容相对照,看看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哪些地方不同?3、指导生字“真、分、豆”书写。
(1)课件演示“真、分、豆”笔顺。
(2)认读3个生字。
(3)观察三个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并指导书写。
四、布置作业四、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课文的主要内容。
2、布置作业。
把在本课中收集到的词语放在你的词语库里。
课外了解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
五、板书设计材料:青青的箬竹,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10、端午粽味道:清香,又黏又甜花样:多意义:纪念屈原《端午粽》教学设计篇二一、童谣导入,说“已知”1、师生板书“节”字。
复习已学过的三首传统节日童谣:《春节童谣》《元宵童谣》《清明童谣》。
2、学习“端午”。
清明之后的传统节日便是“端午”(教师板书)了。
你能给“端”字组词吗?教师相机引导:“端正、端坐”表示“身正,不歪”;“端碗、端茶”表示“用手很平正地拿着”;引申义“笔端、开端”,指“东西的一头”。
2023最新-《端午粽》的优秀教案优秀5篇
![2023最新-《端午粽》的优秀教案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f02f4e37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8ee9b71.png)
《端午粽》的优秀教案优秀5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内容是为您带来的5篇《《端午粽》的优秀教案》,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端午粽》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文章内容。
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了解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培养学生对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敬佩之情以及了解我国传统节日来历的兴趣,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渗透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1、今天我们班的小朋友非常精神,那么有精神的小朋友肯定也很聪明。
在上课之前,老师想请聪明的小朋友们来猜一个谜语,看看谁猜得又快又准确。
谜语:“三角四楞长,珍珠里面藏。
想尝珍珠味,解带剥衣裳。
”预设:粽子小朋友们真聪明,一下子就将谜底揭晓了。
说到粽子,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预设: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二、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的小朋友也很喜欢吃外婆做的粽子,尤其是外婆做的粽子。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端午粽》,看看稳重的小朋友喜欢吃的粽子是什么样的?板书课题:10、端午粽(引导小朋友一起板书)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要求:读出声音,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流利。
学生按要求读课文,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复习生字。
师范读。
“想想文中围绕端午粽写了哪些内容?”三、再读课文,探讨研究。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端午粽》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学实录
![《端午粽》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b4c99abc84868762caaed5e0.png)
《端午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13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米、豆”等汉字。
2、读好课文中的长句子,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粽子的制作方法,并让学生初步感受祖国的传统节日文化。
4、积累课文中表示颜色的叠词,提高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读好文中长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表示颜色的叠词短语,提高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新课文。
先看老师板书课题。
端,立字旁,右边还念耑,像一位头戴山形帽子,留长胡须的人立在那里。
一起读:端。
谁能给端组词?午是本文要求会写的字,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书空,第二横略长,在横中线起笔,最后一笔是悬针竖,力度从重到轻。
它很像我们学过的一个字(牛,写到黑板一侧)。
一起来读这个词。
谁知端午节是哪一天?对呀,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是我们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端午节这天都吃什么?粽子要用糯米包,所以是米字旁,米特别懂谦让,变成偏旁后把捺变成点,给右边宗字让位置,请齐读课题。
(教师板书)(读的清晰响亮让我们像他一样齐读课题,你们读出了香喷喷的味道)1人加齐读两遍。
孩子们,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怎样包粽子?答案就在课文中。
认真读书的孩子才能找到它。
二、探秘方法,科学识字。
怎样才是认真读书呢?现在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读准字音,把不认识的字用圆圈画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或者请教同学或者问老师。
把难读的长句子画下来。
开始读课文吧。
大家朗读很投入,如果说读书的孩子是美丽的,那么咱班同学在我眼中就是最美的。
谁来说说看,本文有几个自然段?课文中有很多字需要我们认识。
自己试着轻声读一读,看看都认识吗?齐读(声音洪亮,吐字清楚,词语之间的停顿把握得很到位),去音谁来对给大家听?(你读出了自信,课前预习很充分)。
开火车读。
你能用什么方法记住哪个字?先自己看看,你想来分享哪个字?集体的智慧使大家受益。
《端午粽》教案.doc
![《端午粽》教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a17fef0ad15abe23492f4dd4.png)
端午粽》教案一、课程导入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还知道了端午节要吃粽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端午节吃粽子的文章。
板书课题:端午粽。
二、课堂新授1、把书翻到46页,听录音:①标出自然段。
②认清字词。
回答问题:(1)课文有几个自然段?(4个)(2)老师想考考你们有没有认清字词,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生:愿意。
出示生字,读生字组词;读词语,选一个词语造句。
教师点评:你们太棒了,掌声送给你们。
2.学课文。
下来我们一起学课文吧。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范读,学生思考:课文里外婆一到端午节会做什么?生:煮好一锅棕子等“我们”回去。
想像一下,外婆当时的心情怎样?(高兴、期待)课文中有两个“一”,读音相同吗?读课文时要把字音读正确。
你能用高兴、期待的心情来读第一自然段吗?齐读。
2)学习第二自然段外婆做的粽子是怎么做的呢?让我们一起从课文中找答案吧!指明读,想一想:1.制作粽子需要什么材料?板书:材料。
2. 粽子的香气是什么?板书:香气。
3. 粽子吃到嘴里是什么感觉?板书:味道。
回答1:箬竹叶,糯米,红枣。
板书:箬竹叶、糯米、枣。
他们是什么颜色的?圈出表示颜色的词语(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图片出示,并组成短语说一说。
像这样表示颜色的词语还有什么?黑黑的、红红的、绿绿的、黄黄的……,组成短语说一说:黑黑的天空,红红的太阳,绿绿的草地,黄黄的香蕉。
……回答2:清香(清淡的香味),香甜(又香又甜,形容睡得很安慰),浓香四溢(非常浓郁的香味溢出来)。
板书:清香。
回答3:又黏又甜,板书:又黏又甜。
相似词语:又大又圆,又香又甜,又高又瘦,又白又胖……(3)学习第三自然段。
原来粽子是这样做出来的啊!那你们知道外婆包的粽子还有什么花样吗?自读课文,回答。
原来有这么多花样啊!那你还知道哪些花样的粽子?看图片。
“我们”在外婆家吃完粽子后,外婆还做了什么?说明了外婆是个怎样的人?我们也要向外婆学习,做一个热情、善良、关心他人的人。
端午粽教案《端午粽》教案(优秀13篇)
![端午粽教案《端午粽》教案(优秀1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604914e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c7.png)
端午粽教案《端午粽》教案(优秀13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本页是编辑给家人们找到的13篇《端午粽》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端午粽》的优秀教案篇一一、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知道端午节的日期,通过学习端午节儿歌,知道什么是端午节。
2、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从听故事看视频中感受端午节的意义。
3、幼儿和老师还只有伙伴一起玩玩端午节相关游戏、尝尝端午节粽子,共享节日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1、粽子2、艾蒿等实物3、端午的相关图片和动画三、活动过程1、教师引导幼儿学习儿歌,《五月五》,让幼儿感受到端午节是一个喜庆、热闹、愉快的节日。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挂香囊。
五彩线,手腕绑,吃粽子,沾白糖。
咸鸭蛋,喷喷香,龙舟下水喜洋洋。
2、教师为幼儿设置区角游戏环节:通过区角环境创设的端午主题,教师配合图片和动画给幼儿讲解介绍有关端午节的习俗。
(1)挂艾叶:艾草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代表招百福,可使主人身体健康。
(2)赛龙舟: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较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习俗,而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
(3)吃粽子:端午食粽是中华民族民间节日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根据史书的记载,吃粽子源于春秋战国,人们为纪念楚国大夫屈原而逐渐流传下来。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4)佩香包:节日习俗,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
(5)五彩绳:花绳既是五彩丝,又俗称五色丝。
早在东汉应劭著《风俗演义》中就已经记载说把它系在臂上可避病除鬼、不染病瘟。
在《续汉书》、《后汉书》中,端午日这天用朱索、五色印做门户装饰,认为可以抵防恶气。
《端午粽》教案(5篇
![《端午粽》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061e1bc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97.png)
《端午粽》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语文教材第三册,第六单元《端午粽》一文。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朗读、生字词学习、句子解析、课文理解、传统文化渗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文的生字词,并能熟练朗读课文。
2. 通过课文学习,了解端午节的习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传统文化的渗透。
重点:生字词的学习、句子解析和课文朗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挂图、课文录音。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端午节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端午节的相关习俗,进而引出本课课题《端午粽》。
2. 课文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语气、语调的把握。
3. 生字词学习:学生自读课文,找出生字词,教师进行讲解,学生做笔记。
4. 句子解析: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讲解语法知识和表达方式。
6.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每组设计一个关于端午节的小情景,进行角色扮演,其他同学点评。
7. 例题讲解:针对课后练习,教师进行讲解,学生随堂练习。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端午粽》2. 生字词:粽子、艾叶、龙舟、屈原、雄黄酒等。
3. 句子解析:重点句子及表达方式。
4. 课文结构:起、承、转、合。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围绕端午节,写一篇短文,介绍你了解的端午节习俗。
答案示例: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又称龙舟节。
这一天,人们会包粽子、赛龙舟、挂艾叶、喝雄黄酒等。
我最喜欢的习俗是包粽子,把糯米、红枣、豆沙等食材包裹在竹叶里,蒸煮后香气四溢,美味可口。
2. 课后反思: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提出改进措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课文《端午粽》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了端午节的习俗,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课后,鼓励学生深入了解端午节的相关知识,将所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综合素质。
端午粽公开课教案优秀8篇
![端午粽公开课教案优秀8篇](https://img.taocdn.com/s3/m/2d82cb8d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67.png)
端午粽公开课教案优秀8篇《端午粽》的优秀教案篇一[活动设计意图]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为了体验中国民间节日特有的韵味,初步了解节日的习俗、了解端午节的风俗民情,感受中国的社会文化,我们商讨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1、会说“端午节”的名称,知道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2、乐于参加包粽子、制香包等活动,体验节日的快乐。
[活动准备]端午节的故事;做香包的材料:香料、布等;包粽子的糯米、苇叶;[活动过程]一、主持人出示图片,讲述端午节和来历的故事,让幼儿初步了解故事中的人物、事情和相关物品。
1、吃粽子。
用黍米(黄米)或糯米加枣用苇叶包成三棱角式的粽子,煮熟食用。
据说屈原投江后,人们为不让鱼类吃掉其尸体,故向江内投之以粽子。
习俗相沿,变成了人吃粽子,后又带上了时令色彩。
2、做香布袋。
用布做成小布袋,向药铺索要或买五味中药药面,装在小布袋里缝严。
戴在小孩或老年妇女身上,驱邪避瘟。
3、给孩子戴五丝。
“五丝”由红、黄、蓝、白、黑五色线配成,古代没有棉花而用五色丝,所以叫“五丝”。
后有了棉花,就以棉线代丝,而名称未改。
早晨,在未出太阳时,给孩子的手脖上、脚脖上和脖子上都戴上“五丝”。
要一直戴到下大雨。
下大雨时,解下来扔在水流里,使其顺水漂走。
传说这“五丝”能变成蚯蚓。
习俗认为戴“五丝”,能去灾、辟邪、保护儿童。
二、包粽子、吃粽子,共同分享端午节的食品三、亲子共制香包1、幼儿与家长一起制作香包2、幼儿相互赠送香包,大胆向同伴说一句祝福的话。
四、活动结束。
在此,仅代表幼儿园的全体教师祝各位家长及小朋友们节日快乐,合家幸福!语文端午粽教案篇二教学目标会认读本课一叁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长句子。
2、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文中含义。
3、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教学重点会认读本课一叁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教学难点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文中含义,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端午粽》优秀教案设计_《端午粽》的优秀教案优秀8篇
![《端午粽》优秀教案设计_《端午粽》的优秀教案优秀8篇](https://img.taocdn.com/s3/m/eafbf27a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91.png)
《端午粽》优秀教案设计_《端午粽》的优秀教案优秀8篇端午节包粽子教案篇一1、知道粽子的来历和几种特有包法、名称。
2、初步学习包粽子的方法,能用缠绕、捆绑的方式包粽子。
3、能互相帮助,体验合作的乐趣。
了解粽子的来历和特点,学习包粽子。
能将粽子包好并捆紧。
1、有湿度的碎泥、粽叶若干、橡皮筋2、范例、课件一、激趣导入。
1、师:你们吃过粽子吗?吃过哪些形状的粽子?2、出示课件,帮助幼儿了解不同形状的粽子(三角粽、四角粽、团盘粽等)。
二、学习包粽子的方法。
1、出示范例:你们看,在粽子外面穿了一件外衣,你们知道它的外衣是用什么做成的吗?(粽叶)。
在我们的太湖边也有一种粽叶叫芦苇叶,它也可以用来包粽子。
平时,我们粽子里面包的是糯米,还可以加各种馅。
2、师:你们包过粽子吗?今天我们就要用泥巴来学习包粽子。
3、介绍制作方法,教师边示范边介绍:重点讲解将粽叶卷成三角状,以及用橡皮筋将粽子裹紧的方法。
4、幼儿分组包粽子,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尝试,互相帮助,对于能力弱的幼儿及时进行指导。
三、结束部分。
请幼儿评一评谁包的粽子最好,并请幼儿将粽子送到小吃街中开展角色游戏。
《端午粽》教学设计篇二1、认识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两个偏旁;正确美观地书写7个生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了解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并对传统文化感兴趣。
教师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学生查找屈原的资料和端午节的习俗。
2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1、教师:同学们,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端午节)2、学生自由说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粽》教案(优秀10篇)
![《端午粽》教案(优秀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ea91bbcd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b4.png)
《端午粽》教案(优秀10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如下是美丽的编辑为家人们找到的《端午粽》教案(优秀10篇),欢迎参考。
《端午粽》的优秀教案篇一一、活动目标:1、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知道其来历及风俗习惯;2、了解粽子的制作过程;3、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二、活动准备:课件三、活动过程:(一)粽子图片导入,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师:小朋友们,这是什么?你们吃过粽子吗?粽子是什么样子的?是什么味道的?我们在什么时候吃粽子?端午节是什么节日?在端午节人们都要做些什么?过渡:端午节是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是为了纪念屈原而产生的节日。
在端午节人们要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端午节。
(二)欣赏课件,了解粽子制作过程。
师:你们知道粽子是怎么制作的吗?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三)欣赏课件,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
提问:(1)端午节是怎么来的?(2)你们知道端午节都有什么好玩的活动吗?(3)端午节还有什么风俗习惯?(四)自然结束端午粽教案篇二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积极参与端午节活动,萌发幼儿对端午节民族文化的兴趣。
2、教师引导幼儿初步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和来历。
3、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粽子的制作方法,尝试手工制作粽子。
4、体验人们互相关心的美好情感。
5、知道节日的时间、来历和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气氛。
活动准备1、教学课件《端午节》2、儿歌《快乐的端午节》3、故事《屈原的故事》4、端午节相关习俗文化图片5、粽子若干活动过程1、教师厨师教学课件,进入芝麻开门环节,引导幼儿积极参与端午节活动。
(1)教师带领幼儿跟读儿歌《快乐的端午节》,感知端午节的习俗。
(2)你们刚才听了儿歌,儿歌中描述了什么内容?(3)这是什么节日?图中的人们都在做什么?教师出示相关的课件,幼儿观看图片,人们正在赛龙舟,这是端午节的习俗。
第9课《端午粽》(教学设计)
![第9课《端午粽》(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ddf9146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732754c.png)
第9课《端午粽》(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端午粽》是一篇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以及粽子这一传统美食的课文。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能够了解端午节的起源、习俗以及粽子的制作过程,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端午节的起源、习俗以及粽子的制作过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途径,了解更多关于端午节的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对传统节日的热爱,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端午节的起源、习俗以及粽子的制作过程。
2. 体会作者对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端午节相关视频,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起源、习俗。
(2)出示粽子图片,引发学生对粽子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画出生字、新词。
(2)引导学生根据课后注释,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3. 合作交流(1)分组讨论,分享自主学习成果。
(2)每组选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中的疑难点进行讲解。
(2)结合课文内容,讲解端午节的起源、习俗以及粽子的制作过程。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端午节的重要性,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六、板书设计第9课《端午粽》一、端午节的起源、习俗二、粽子的制作过程三、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七、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新词,并熟读课文。
2. 搜集更多关于端午节的知识,办一期手抄报。
3. 学会包粽子,与家人分享,感受传统节日的氛围。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看视频、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端午节的起源、习俗以及粽子的制作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午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13 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米、豆”等汉字。
2、读好课文中的长句子,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粽子的制作方法,并让学生初步感受祖国的传统节日文化。
4、积累课文中表示颜色的叠词,提高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读好文中长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表示颜色的叠词短语,提高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新课文。
先看老师板书课题。
端,立字旁,右边还念耑,像一位头戴山形帽子,留长胡须的人立在那里。
一起读:端。
谁能给端组词?午是本文要求会写的字,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书空,第二横略长,在横中线起笔,最后一笔是悬针竖,力度从重到轻。
它很像我们学过的一个字(牛,写到黑板一侧)。
一起来读这个词。
谁知端午节是哪一天?对呀,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是我们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端午节这天都吃什么?粽子要用糯米包,所以是米字旁,米特别懂谦让,变成偏旁后把捺变成点,给右边宗字让位置,请齐读课题。
(教师板书)
(读的清晰响亮让我们像他一样齐读课题,你们读出了香喷喷的味道)1 人加齐读两遍。
孩子们,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怎样包粽子?答案就在课文中。
认真读书的孩子才能找到它。
二、探秘方法,科学识字。
怎样才是认真读书呢?现在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读准字音,把不认识的字用圆圈画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或者请教同学或者问老师。
把难读的长句子画下来。
开始读课文吧。
大家朗读很投入,如果说读书的孩子是美丽的,那么咱班同学在我眼中就是最美的。
谁来说说看,本文有几个自然段?课文中有很多字需要我们认识。
自己试着轻声读一读,看看都认识吗?齐读(声音洪亮,吐字清楚,词语之间的停顿把握
得很到位),去音谁来对给大家听?(你读出了自信,课前预习很充分)。
开火车读。
你能用什么方法记住哪个字?先自己看看,你想来分享哪个字?集体的智慧使大家受益。
今天,老师教给大家一个新的识字方法,查找字源法。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国的汉字魅力无穷,不但音美,形也美。
发挥你们的想象看,米字像什么?“米”字就是从古代的实物演变而来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的演变过程。
甲骨文字形像是米粒围绕着穗梗,逐渐的中间两粒米相连,慢慢又演变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米”字。
再来看“豆”字,甲骨文像高脚器皿,内部加一横指事符号表示器皿中的食物,上面的一横表示盖子。
金文省去中间的一横。
篆文承续金文字形。
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去查阅资料,发现汉字的更多秘密。
指导书写:米,豆(口头组词)先观察,怎样写好这个字?结构,占格,就像我们同学
一样,团结友爱。
(头正身直肩平足安。
写字姿势,一尺一寸一拳头。
谁来点评,他哪里写的好?堂堂正正做人,方方正正写字,现在修改一下刚才的生字,
看是不是更美观了。
)
三、细读课文,体会感情
1、生字会认也会写了,那读句子也就轻松多了。
你遇到了哪些长句子?
遇到长句不要慌,标点符号来帮忙,逗号换口气,句号停一停。
我们还可以用斜线做间隔,遇到斜线稍作停顿。
先听老师来读。
一起试试。
这样读起来更省力,更能把意思表达清楚。
2. 包粽子很有趣,你包过粽子吗?谁来读读这一句?
出示句子
老师突发奇想,想把这个句子改的简练一些,你们同桌之间读一读说说看,这样改行不行?
“青青的箬竹叶”和“青的箬竹叶”哪个更顺口呢?那“白白的糯米”和“白的糯米”呢?“红红的枣”和“红的枣”呢?
这样更符合我们的表达习惯。
读出了对粽子的喜爱,读出了粽子的又黏又甜。
3. “我”喜不喜欢吃外婆包的粽子啊?谁能把你对粽子的喜爱给读出来?
“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
”我们一起
来试试吧!两个人加全体。
看看谁最喜欢吃外婆包的粽子。
外婆是个怎样的人?你和同学朋友之间分享过什么?分享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能使快乐
增大。
孩子们,让我们给这些乐于分享的孩子点赞。
让我们给善良,热情的外婆点赞,齐读这一句。
记得前面老师布置了一个问题。
1. 那你知道端午节这一天吃粽子是为了纪念谁吗?
2. “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男生女生赛读)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屈原。
3.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哪些习俗?
我们要学习屈原怎样的精神?两千多年过去了,端午节的习俗流传至今,人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纪念屈原,屈原的爱国精神受万世敬仰,我们要像屈原热爱自己的国家,好好学习,建设祖国,保护和传承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富强。
课后老师推家大家读这本书,你会了解我过更多的传统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