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七单元第17讲民国初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模块2 第7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7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
第17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髦的转身——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贫穷落后的旧中国1.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1)生活状况:经济落后,贫富悬殊。
衣穿衣困难食广大劳动者常年处于饥饿或半饥饿状态住百姓居住条件很差社会生活除少数大城市外,没有照明用电,没有自来水;卫生医疗设备落后,传染病流行,平均寿命短社会原因:封建、迷信、愚昧、保守的社会习俗根深蒂固。
2.19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后:沿海沿江地区的大城市出现了洋楼房、大马路、火车和汽车、电灯和;广大劳动人民生活依然非常艰苦。
3.辛亥革命后:提倡移风易俗(1)男人剪掉辫子,女人禁止缠足。
(2)称谓和婚丧嫁娶的礼仪发生变化。
(3)贫穷落后的面貌没有改变,仍充满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色彩。
二、新中国的新生活1.背景(1)中华人民某某国成立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2.表现(1)新中国成立初,生活必需品凭票证限量供应。
(2)改革开放后,西装和夹克衫统领男装主流,裙服和旗袍成为时尚女装。
(3)粮食基本实现自给,传统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科学卫生的饮食习俗正在形成。
(4)城乡住宅建设持续快速发展,居住条件改善。
社会生活变迁的易误点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三、新社会的新习俗1.变化原因: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文化教育的普及。
2.表现(1)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风尚正在形成,“八荣八耻”的观念深入人心。
(2)健康意识逐渐增强,健康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3)广大妇女获得解放。
(4)家庭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5)传统的年节习俗在继承中得到了新的发展。
社会生活变迁与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决定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
近代以来社会政治变革、某某思潮的推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中国的成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自然经济的瓦解、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等)决定了社会生活的变迁。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山东一轮复习课件: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八单元
第26讲
真题体验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知识必备 主题聚焦 诠释史论 以史为鉴
-9-
图示解史“膝盖的平等”:近代以来礼节的变迁
第八单元
第26讲
真题体验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知识必备 主题聚焦 诠释史论 以史为鉴
-10-
这一组图片体现了中国近代以来礼节上的重大变化,即晚清时的 跪拜礼(图1)—民国初期的鞠躬礼(图2)—1922年的握手礼(图3),这 反映了中国社会由封建等级森严到社会地位平等,也反映了中国社 会生活习俗的变迁。
第八单元
第26讲
真题体验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知识必备 主题聚焦 诠释史论 以史为鉴
-8-
④社会习俗
地 区 戊戌变 法时期 辛亥革 命前后 民国 时期 农村 变 迁 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 姻制度 “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 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在大城市,婚 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落后、封闭,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第八单元
第26讲
真题体验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知识必备 主题聚焦 诠释史论 以史为鉴
-16-
2.通信工具 (1)电报 ①19世纪70年代,丹麦的电报公司私自在上海建起一个电报机房。 ②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③20世纪初,上海崇明开始出现无线电台和无线电报局。 (2)电话 ①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中国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到2003年末, 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3)互联网:人们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等。
第八单元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民国前期的中国(1912~1927年)单元综合提升课件 新人教版
热考命题聚焦
考向1 关注热点:辛亥革命后的政治民主 (2017·湛江二模,29)1913年第一届国会选举中,虽然以年轻士绅、知识 分子为基础的国民党和进步党获得了多数席位,但是实力最强的北洋派 系和地方实力派却几乎没人参加选举。这一现象表明
√A.国内政治格局与选举无关
B.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C.选民素质制约了选举结果 D.文治传统影响深远
中国近代史
第七单元 民国前期的中国(1912~1927年)
单元综合提升
知识结构
内容索引
专题知识纵横 热考命题聚焦
专题知识纵横
专题一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1.起步阶段(1860~1895年):主要是洋务运动。“中体西用”是其指导思 想。政治近代化没有提上日程,教育近代化开始。洋务运动前期以“自 强”为旗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近代民 用工业。其间经历了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 到商办的过程,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解析
答案
考向2 时空逻辑: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 (2017·德州二模,31)“去年上海发生罢工至七百余次之多,人民确寄予 不少的同情。可是在民主政治下的广州、汉口,罢工次数不及上海五分 之一,然而人们却表示憎恶的心理,奇怪!”该短评所述现象最有可能 发生于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前期
专题二 儒家思想在维新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的不同命运
维新变法运动
新文化运动
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 命运
儒家思想相结合
全面否定儒家的传统道德
①封建顽固势力比较强大,也是 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②民族资 原因 产阶级上层具有两面性;③与康 有为等人的家世、教育和经历有 关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七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整合课件人民版
宏观图解
纵向梳理
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中的主要经济成分
经济 形态
自然 经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外国 资本 主义 经济
产生条件
发展概况
历史影响
封建土地制 度;封建政治 制度
鸦片战争之后 签订的不平等 条约
鸦片战争后开始解 体,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后被消灭
以商品输出、资本 输出为主要表现形 式,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后消亡
纵向梳理
对点训练 1.(2018山东滨州期末,11)下表是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由此可以 看出( )
年代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其他收入 总收入
关闭
材料是数晚额清财政比收重入结数构额表,反映了比从重1849数年额到19比11重年晚数清额财政收比入重中
1农84业9税3比2重81逐渐7下7 降,工9商69杂税比重2逐3 渐上升0 ,并未直0 接反映4 2中50国受1到0外0 1885 3 071 40 3 923 51 714 9 7 708 100 1国91侵1略4的8半10殖民1地6 化的2现0象44,故1 A项6错9误;材料4 4中4讲5 述15的是从191864996年1到00
表现
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社会 风气有了根本性改变,城 市生活有了保障,但农民 温饱问题未解决
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令 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 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衣 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 的变化,中国正在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
纵向梳理
对点训练 3.(2018河北邢台第二次月考,2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文学 杂志和出版社都被纳入国家体制之中。大众传媒通过相对固定的 模式,传播人民群众欣赏喜爱的民族英雄和角色模型。大众传媒的 这种变化( )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新人教版必修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高考调研
考点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图示图解 近代报刊业的发展
考点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高考调研
考点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影响
主题一 影响近代社会生活与习俗变迁的主要因素及社会 1.主要因素
(1)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物质文明和 生活方式逐渐传入中国,并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和习俗 。 (2)在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外国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出现, 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城市近代化基础设
人教版 必修二
第八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近代经济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9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目录页
Contents Page
考点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答题必背要语
热考视角 练出高分
考点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动荡中变 化的近代 社会生活 (1)衣:从长袍马褂、布衣到洋布、洋装、中
考点 高考调研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施增多,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考点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3)新思想的不断传入,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以及新文化运
动的开展,使得西方自由、平等、民主思想不断传播,深
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4)中国政府推行的各种改革,如晚清政府的 “新政 ”、南 京临时政府移风易俗的措施等,推动了中国社会生活和习 俗的变化。
。
考点 高考调研 深化探究 主干梳理 (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人民日报》等。
考点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 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高三历史复习课件:第17讲:民国初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共20张PPT)
思想。
(2)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
性报刊,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2.电影事业:
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迅速开展,并走向成熟,在30~40年代,诞生了一批
蜚声海内外的进步影片。
【核心突破】
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资料
主题一:民族工业的开展
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5)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6)近代中国的广阔农村仍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假设磐石地沿袭下
来。
【研读教材】 二、社会生活的变迁: 〔二〕交通和通讯的变迁:
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资料
1.交通:
〔1〕铁路
a.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根本格局。
2.习俗:
(1)辛亥革命前后,“
〞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2)民国时期,政府公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3)辛亥革命后,社交礼仪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等级清楚的跪拜礼;称呼上采用平
等的“先生〞“同志〞代替了“老爷〞“大人〞等称谓。
(4)民国政府还公布法令,在全国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以代替中国传统历法,并增添了
2.通讯:
20世纪初,上海崇明还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
【研读教材】 二、社会生活的变迁: 〔二〕交通和通讯的变迁:
构图解史 制约近代交通开展的因素
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资料
【研读教材】 二、社会生活的变迁: 〔三〕群众传媒的变迁:
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资料
1.报刊业:
(1)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报刊大力宣传
返回
【研读教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新思潮冲击下的传统婚姻现状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 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 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 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1920年) 发现问题 20世纪的传统婚姻习俗面临严重冲击,其根源是经济的发展 变化。 命题角度 20世纪初的婚姻习俗现状及成因;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与外来 思想对传统婚姻习俗的影响。
史料实证 1.论从史出 推动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 史料 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庸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 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 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
——王文泉《中国近代史》 结论 史料表明辛亥革命中宣传的民主、平等、自由的思想对社会习俗 变化的影响,说明辛亥革命冲击了传统的社会生活。
2.概况 (1)纺织业、 面粉业和卷烟业等轻工业发展迅速。 (2)重工业和新兴的民族工业——化学工业也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3.结果:一战结束后不久,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 4.影响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为中国由旧民主主
政治 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阶级
3.铁路与中国早期的现代化 ……中国共建铁路8 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占46%, 贷款建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的铁路仅1 200公里,只占14%……一 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 路在畅运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 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 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
中国近代史
第七单元 民国前期的中国(1912~1927年)
第17讲 民国初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内容索引
落实主干知识 突破核心考点 研析考情考向 课时作业
落实主干知识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的春天”(1912~1919年) 1.原因 (1)革命推动: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激 发了他们振兴实业的热情。 (2)政府政策: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倡导使用国货,以抵制 洋货。 (3)外部条件:一战期间,欧洲各国对华 商品输出 减少,为民族工业的发 展提供了契机。 (4)群众运动:群众性的 反帝爱国 斗争的促进。
——《中国近代民俗变迁及其赋予社会转型的符号意义》
论证:_移__植__性__:__直__接__吸__收__西__方___习__俗__文__明__,__如__穿__西__装__、__喝__咖__啡__、__看__电__影__、 _握__手__等__在__中__国__流__行__。__变__异__性__:__中__、__西__习__俗__文___明__碰__撞__、__融__合__,__如__中__西__合__ _璧__的__婚__礼__仪__式__、__中__山__装__等__在__中__国__的__流__行__。__传___承__性__:__保__留__并__传__承__中__国__传__ _统__习__俗__文__明__,__如__春__节__中__的__传__统__习__俗__等__的__保__留__。__
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 (1)地域:受列强侵略的影响,出现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逐渐向 内地渗透的趋势,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2)过程: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中 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典型特征。 (3)水平:通商口岸、大城市变化较快较大,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 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4)动力:社会运动的影响,上层人物的倡导、示范,工商业经济发展, 西方文明的传入等。 (5)趋势:平等、民主、文明是其发展的主要趋势。
2.获取材料信息 读下表,指出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趋势。 材料 下表为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表(单位:两; 指数:1913=100)
年份
英国 总值 指数
德国 总值 指数
法国 总值 指数
1913 96 910 944 100 28 302 403 100 5 299 517 100
构图解史 制约近代交通发展的因素
突破核心考点
考点一 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历史解释 1.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1)列强侵略:瓦解着中国封建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 供了条件。 (2)政府鼓励: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新政”至 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3)实业救国: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 断兴起,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4)民族精神: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 量源泉。
史料实证 1.论从史出 实业救国思潮对民族工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史料 上海市地方协会、机制国货联合会及国货产销合作协会等三团体, 为提倡国货起见,特公定民国二十二年为“国货年”。提倡国货,实为 解决民生问题之基本工作,努力物质建设之唯一途径,防止国际入超树 立生产国防之无上利器……以期唤醒各界。——1934年《时事大观》 结论 史料表明人民视实业救国为解决民生、提高国防实力、促进民族 觉醒的途径,从而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了中国思想文化的近代化
经济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物质基础
图示解史 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二、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服饰 (1)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的 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 欢迎。 (2)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服、粗布大衫、旗袍、学生装、欧洲风格 的裙子并行。 2.习俗 (1)辛亥革命前后,“ 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2)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答案
命题材料源
1.张謇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 张謇(1853~1926)既是清末民初实业界举足轻重的巨擘,也是慈善界的头面人物。作为 近代中国儒商的代表,张謇早在戊戌维新期间就主张废科举、兴学校,后来又提出了发 展盲哑人教育的独特见解。针对各地水灾不断,他认为不能单以赈灾作临时应付之策, 以工代赈才是“办赈至善良策”。同时,1903年从日本考察回国的张謇进一步意识到, 发展慈善必须与地方自治、实业、教育紧密相联,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在张謇的撑持下, 南通先后建立了一系列由养老院、新育婴堂、残废院、盲哑学校、贫民工厂以及医院等 组成的集救济、改良、赈恤、教养、抚助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然而随 着张謇的大生集团在一战结束后由盛而衰,其慈善事业也深陷困境,出现“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的悲剧。——摘编自虞和平《张謇: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等 发现问题 张謇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其贡献表现在工业、教育、公益事业等方面。 命题角度 张謇对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贡献;张謇慈善公益事业思想的特点及成因。
1914 105 207 580 108.5 16 696 945 58.9 4 951 471 93.4
1917 51 989 185 53.6 —— —— 2 309 160 43.6
1918 49 890 293 51.5 —— —— 1 568 853 29.6
主要信息:_1_9_1_3_~__1_9_1_8_年__英__、__德__、__法__三__国__输__华__货___物__总__值__大__大__缩__减__。__主__ _要__原__因__:__欧__洲__各__国__忙__于__一__战__,__减__少__了__对__中__国__的__商__品__输__出___;__中__国__民__族__资__ _本__主__义__的__迅__速__发__展__减__少__了__对__外__国__商__品__的__依__赖__;__提__倡__国___货__运__动__抵__制__了__外__ _国__商__品__的__输__入__。__
(3)辛亥革命后,社交礼仪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等级分明的跪拜礼; 称呼上采用平等的“先生”“同志”代替了“老爷”“大人”等称谓。 (4)民国政府还颁布法令,在全国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以代替中国传统历 法,并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5)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6)近代中国的广大农村仍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若 磐石地沿袭下来。
答案
考点二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历史解释 1.影响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因素 (1)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到 了中国。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 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这种影响是西方国家的侵略 给中国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客观的,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2)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 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 发展,为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奠定了经济基础。
(3)近现代革命思潮的兴起与思想解放运动。近代中国先进人士的倡导, 如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号召“断发易服”,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 与科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解放;等等。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 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4)历届政府的重视、提倡促使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如民国政府颁布 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民生,特别 是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将实现全面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
3.航空 (1)1909年,旅美华侨 冯如 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 开始。 (2)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 了序幕。 4.通讯工具 20世纪初,上海崇明还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