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刘克庄《贺新郎》(国脉微如缕)
贺新郎·国脉微如缕注释
贺新郎·国脉微如缕注释
《贺新郎·国脉微如缕》是明代文学家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
下面是对这首词的注释:
贺新郎:祝贺新郎,这里指词作的主人公。
国脉微如缕:国家的命脉几乎细如丝线。
这句话暗含国家衰落、危机的意味。
国脉:指国家的命脉,即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基础。
微如缕:微弱得如同一根缕线,形容国家衰弱、残破。
多少冤家:多少国家之间的仇敌。
泪干千行:千行泪水已经干了,泪水已经流尽。
总角之宴:总角之宴是明代的一种宴会,这里指国家的盛宴。
如今:现在。
望眼欲穿:细长的眼睛望的情形是穿透了一部分,用来形容思念得非常之深。
瑶池琼树:瑶池和琼树是神话传说中的仙境,这里指宫中的美景。
公门遗老:指被遗弃在官府的老百姓或官员。
皇子龙泉:指皇帝和皇儿子。
脉脉邀名驸马承:脉脉邀请有名望的大臣们担任驸马的职务。
千金未付:指千金之约尚未兑现。
愁云惨淡:愁云惨淡是形容天空愁云满布的景象,这里指心情郁闷沮丧。
郎去多时:新郎离去已经许久。
故人清泪共情怀:故人们一起流泪,共同怀念新郎。
注:
以上是对《贺新郎·国脉微如缕》的基本解释,仅供参考。
若
需更深入的了解,可以查阅相关资料。
刘克庄《贺新郎(再用约字)》原文及翻译赏析
刘克庄《贺新郎(再用约字)》原文及翻译赏析
贺新郎(再用约字)原文:
浅把宫黄约。细端相、普陀烟里,金身珠络。萼绿华轻罗袜小,飞下祥云仙鹤。朵朵赛、蜂腰纤弱。已被色香僚病思,尽鹅儿、酒美无多酌。看不足,怕残却。人间难得伤 *** 。更枝头、流莺呼起,少年狂作。留取姚家花相伴,羞与万红同落。未肯让、蜡梅先著。乐府今无黄绢手,问斯人、清唱何人酢。休草草,认题错。 诗词作品:贺新郎(再用约字) 诗词作者:【宋代】刘克庄
古诗贺新郎·国脉微如缕翻译赏析
古诗贺新郎·国脉微如缕翻译赏析《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作者为宋朝诗人刘克庄。
其古诗全文如下:国脉微如缕。
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试看取当年韩五。
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
谈笑起,两河路。
少时棋柝曾联句。
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
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
君莫道投鞭虚语,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快投笔,莫题柱。
【前言】《贺新郎·国脉微如缕》是南宋著名词人刘克庄的作品。
这首词是作者和朋友王实之六首唱和词中的第四首。
同作者其它豪放词作一样,字里行间洋溢着济世救国的激情和宏伟志向。
【注释】①贺新郎:词牌名之一。
此调始见苏轼词,原名“贺新凉”,因词中有“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句,故名。
后来将“凉”字误作“郎”字。
《词谱》以叶梦得词作谱。
此调声情沉郁苍凉,宜抒发激越情感,历来为词家所习用。
后人又改名“金缕衣”、“金缕词”、“金缕歌”、“风敲竹”、“雪月江山夜”等。
【赏析】这首词是作者和朋友王实之六首唱和词中的第四首。
同作者其它豪放词作一样,字里行间洋溢着济世救国的激情和宏伟志向。
“国脉微如缕”,一个“缕”字,让人想起飘忽不定、一触即断的游丝,想起“千钧一发”的危急。
一个极形象的比喻,说明国家的命脉,实在已经衰微不堪。
于是发一声问:不知何时才能请得长缨,将敌方首领擒缚!当时,蒙古贵族屡屡攻宋,南宋王朝危在旦夕,但统治者却不思进取,嫉贤妒能。
头三句的劈空而下,将形势的紧迫,统治者的麻木不仁,请缨报国之志士的热忱,尽情表达出来,纸上铮铮有声。
接着,作者抒发任人唯贤的议论。
以“未必”二字起句,道出了作者的自信,人间自有降龙伏虎的好汉,只是无人不拘一格任用人材。
如不信,试看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将韩世忠吧。
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五,年轻时有“泼韩五”的浑号,出身行伍,既没有名师传授,也未遇神仙指点,但是却能在谈笑之间大战两河,成为抗金名将。
刘克庄《贺新郎》翻译赏析
刘克庄《贺新郎》翻译赏析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
[译文] 我这白发书生为中原不得恢复而伤心流泪,但也决不会像齐景公那样触景伤情,为贪生怕死而悲泣。
[出自] 刘克庄《贺新郎》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
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
看浩荡、千崖秋色。
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
追往事,去无迹。
少年自负凌云笔。
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
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
把破帽年年拈出。
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
鸿北去,日西匿。
注释:湛湛:深远的样子。
牛山:在山东临淄县南。
凌云笔:高超的大手笔。
春华落尽:意谓豪情已消尽。
春华:春天的花朵,比喻文才。
南朝狂客:指孟嘉。
晋孟嘉为桓温参军,尝于重阳节共登龙山,风吹帽落而不觉。
黄花:菊花。
岑寂:寂寞。
匿:隐藏。
译文:天空中阴云四和,一片昏黑,再加上斜风细雨,令人愁思纷乱如织。
一双老眼已看尽人世沧桑,亏得有高楼百尺,让我尽睹秋光中的千岩万壑。
想我一介书生今已白发,仍常为神州沦陷而伤心落泪。
虽然是满目凄凉,绝不作牛山滴泪贪生怕死哭滂沱。
往事如烟,无从寻索。
少年时自负有凌云健笔,到如今才华耗尽,只剩满杯的萧瑟。
常怨恨世上文人缺少新意,每到重阳,便拈出风吹帽落的南朝狂客。
如果面对菊花不痛饮,怕是菊花也会笑我太寂寞。
望鸿雁离开北方向南飞去,夕阳西下,渐渐隐身于远山之侧。
赏析:辛弃疾经常采用《虞美人》这个词牌,适于抒写豪放的感情,刘克庄也爱采用,在他的今存全部词作中占了百分之十六、七。
此词题作“九日”,是重阳节登高抒怀之作。
但词人又不落俗套,把一首重阳词写得颇有特色:“白发书生神州泪”,作者慨叹自己的老大和中原的沦陷,内容充实,感情深厚:“常恨世人新意少”一句则恰恰从这种恨世人少新意的本身显示出了一点难得的心意。
应该说,这首词是刘克庄的有代表性的一篇佳作。
上片首句很有分量。
“湛湛长空”是登上高楼放眼眺望所见,展现出开阔的空间,而用“黑”字描绘黄昏,显然是用夸张的笔法表述心情的沉重。
贺新郎·国脉微如缕
●作者首先回忆少年时风流儒雅的生活,和朋友一起或联句作诗或 下棋对弈.(错)
●作者登楼远望,痛心国势日非,揽镜自照,伤感一事无成,愁肠 百转、感慨万千。(对)
●下片前三句,作者联系自身遭遇。一声长叹,既有怀才不遇的慨 叹、也有屡失杀敌报国之机的自责。(错)
●“闻说”两句虚写和想象,生动描绘了边境上疾风扑面、黑云压 城的情景。(对)
君莫道投鞭虚语,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
投鞭:比喻人马众多,兵力强大。前秦苻坚将攻东晋 ,部下石越认为晋有长 江之险,不可轻动。 苻坚说:"以吾之众旅,投鞭於江,足断其流,何险之 足恃?"。后以"投鞭断流"形容兵众势大。亦省作" 投鞭 "。
虚语:不可能实现的话。
一贤能制难:语出《旧唐书·突厥传》载卢俌fǔ上唐中宗疏中语:“汉拜郅 都,匈奴避境;赵命李牧,林胡远窜。则朔方之安危,边域之胜负,地方千 里,制在一贤。”
下片运用了哪些典故?主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典故
棋柝联句 登楼揽镜 苻坚典 张巡、许远典 班超投笔 相如题柱
思想情感
追忆自己青年时期的军旅生活,表达对从军报国的渴望。 感叹年华已逝,功业无成。怀才不遇的悲愤。 警告统治者要重视敌人 讽劝朝廷不要认为天堑可凭,而要重用人才
激励爱国志士投笔从戎,不要只是追求功名利禄。
上片运用了哪些典故?主要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典故 长缨(王终军典)
韩世忠典
(典中典:张良典、李筌典)
思想情感
表现了作者渴望杀敌报国的强烈愿 望和自信,也慨叹自己不知何时才 能一展才干,实现抱负。
的对错。
●“国脉微如缕”,运用比喻,形象说明国家命脉如一触即断的游丝, 衰微不堪。
古代诗歌赏析刘克庄《贺新郎》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贺新郎刘克庄实之三和有忧边之语,走笔答之。
国脉微如缕。
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试看取当年韩五①。
岂有谷城公付授②,也不干曾遇骊山母③。
谈笑起,两河路。
少时棋柝曾联句。
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
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
君莫道投鞭虚语,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④?快投笔,莫题柱⑤。
[注]①韩五:指韩世忠,他是抗金名将,排行第五,嗜酒豪纵,人呼“泼韩五”。
②谷城公:亦称黄石公。
《史记·留侯世家》载,圮下老人传授张良兵书,曰:“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③骊山母:《集仙传》载,唐将军李筌在嵩山得黄帝《阴符经》,不解其义,后在骊山下遇到一老母,为他讲解。
④张许:张巡和许远,唐代安史之乱中守睢阳的名将,后战死。
⑤题柱:《华阳国志》载,司马相如初次入长安,离开成都时,途径升仙桥,在送客观门柱上题词曰:“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也。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即是形象的比喻,国脉存续,宛若游丝,说明国势危急,千钧一发。
B.本词议论较多,如上片以问句形式表达了大敌当前应放宽尺度、重用人才的观点。
C.用“舞”字形容敌方攻城用的冲车云梯,写出了敌军攻势凶猛张狂之情态。
D.末两句句短气促,感情喷涌,是对读书人国难当头依旧无聊题字的愤慨。
15.本词大量用典,却不显累赘,请选择一处,分析用典的作用。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0分)已。
(《论语·学而》)衣》)江花月夜》)白《将进酒》)城子》)传》)史伶官传序》)行并序》)瑟》)14.D15.示例:上片引用韩世忠、谷城公、骊山母的典故,说明没有名人传授、神仙指点,依然可以建功立业,保家卫国。
表达了刘克庄希望统治者能够不拘一格重用人才,解救国家危难的愿望。
《贺新郎·九日》刘克庄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贺新郎·九日》刘克庄宋词注释翻译赏析《贺新郎·九日》刘克庄宋词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贺新郎·九日》是南宋词人刘克庄的一首重阳节登高抒怀之词。
词人通过对重阳景物的描述,表达了词人对国家与个人身世的深沉感慨,以及词人对英雄末路与报国无门的悲痛愤慨。
作品原文贺新郎·九日湛湛长空黑。
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
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
看浩荡千崖秋色。
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
追往事,去无迹。
少年自负凌云笔。
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
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把破帽年年拈出。
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
鸿北去,日西匿。
作品注释①贺新郎:词牌名之一。
此调始见苏轼词,原名“贺新凉”,因词中有“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句,故名。
②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③湛(zhàn)湛:深远的样子。
④空四海:望尽了五湖四海。
⑤高楼百尺:指爱国志士登临之所。
⑥白发书生:指词人自己。
⑦牛山:在山东临淄县南。
⑧凌云笔:谓笔端纵横,气势干云。
⑨南朝狂客:指孟嘉。
晋孟嘉为桓温参军,尝于重阳节共登龙山,风吹帽落而不觉。
⑩拈(niān)出:搬出来。
岑(cén)寂:高而静。
岑音此仁反。
匿(nì):隐藏。
作品译文暗沉沉的天空一片昏黑,又交织着斜风细雨。
实在令人难以忍受,我的心中纷乱如麻,千丝万缕的愁思如织。
我平生就喜欢登高临远眺望四海,幸亏现在高楼百尺。
放眼望去,千山万壑尽现于点点秋色里,我胸襟博大满怀情意。
虽然只是普通的一个白发书生,流洒下的行行热泪却总是为着神州大地,绝不会像曾经登临牛山的古人一样,为自己的生命短暂而悲哀饮泣。
追忆怀念以往的荣辱兴衰,一切都已经杳无影迹了。
少年时我风华正茂,气冲斗牛,自以为身上负有凌云健笔。
到而今才华如春花凋谢殆尽,只剩下满怀萧条寂寞的心绪。
常常怨恨世人的新意太少,只爱说南朝文人的疏狂旧事。
国脉微如缕刘克庄诗歌鉴赏
国脉微如缕刘克庄诗歌鉴赏
“国脉微如缕”出自南宋著名词人刘克庄的《满江红·国脉微如缕》一诗。
此诗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表达了作者对国事忧虑的思想情感。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鉴赏:
首先,这首诗的语言凝练有力,用典自然。
其中,“国脉微如缕”一句,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国家局势的危急。
其次,这首诗在结构上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国家局势与古代名将的功绩进行了对比。
作者通过韩世忠、岳飞等人的事迹,呼吁重用人才,反对依赖天险,强调了人的作用。
再次,作者运用历史典故和名言警句,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国家改革的期盼。
例如,“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则天下太平矣”这句话,强调了官员清廉和勇猛的重要性,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改革的期盼。
最后,这首诗的意义在于,它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呼吁官员清廉和勇猛,为国家改革提供了参考。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珍惜和平,关注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刘克庄贺新郎阅读指导
诗歌分析
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 宽些尺度?试看取当年 韩五。
韩五:韩世忠,南宋著名抗金将领。因在 兄弟中排行第五,年轻时有“泼韩五”的 浑号,出身行伍,最终成为抗金名将。
翻译
译文:人间并非没有英雄好汉,只是谁愿 意对这些良才多放宽些尺度?试看当年的韩 世忠。
赏析
情感:提出任人唯贤的观点,表达了对统 治阶层不能不拘一格任用人材的感慨。
当堂检测:理解性默写
一.刘克庄的《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
“
。
,
。”三句的劈空而下,将形
势的紧迫,统治者的麻木不仁,请缨报国之志士的热忱,尽情表达出来,纸上
铮铮有声。
答案:
1.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 缚将戎主。
二.《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刘克庄认为即使城池再坚固也不能缺少良将
的句子是:“
全词总结
这首词是作者和朋友王实之六首唱和词中的第四首。 上片以韩世忠为例,提出在大敌当前时,应放宽尺度,重用人才; 下片抚今追昔,指出国势垂危的情况下,不应幻想依靠天险,而应 依靠能拯世扶倾的英雄。
词人听到边境告警的消息,感到国事危急,他希望当权者广招 人才和英雄豪杰,共赴国难挽救危亡的高尚情操与民族气节。
此词慷慨陈词,议论风发,笔力雄壮,又极尽抑扬顿挫之致; 运用了大量典故,自然贴切,蕴义丰富。这是宋末词坛上议论化、散 文化与形象性、情韵美相结合的代表作。其中的用典的特色非常明显: 如上片引用韩世忠、谷城公、骊山母的典故,说明没有名人传授、神 仙指点,依然可以建功立业,保家卫国。表达了刘克庄希望统治者能 够不拘一格重用人才,解救国家危难的愿望。收到了言简意丰、耐人 寻味的效果,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贺新郎·国脉微如缕》刘克庄词作鉴赏
《贺新郎·国脉微如缕》刘克庄词作鉴赏【作品介绍】《贺新郎;国脉微如缕》是南宋著名词人刘克庄的作品。
这首词是作者和朋友王实之六首唱和词中的第四首。
同作者其它豪放词作一样,字里行间洋溢着济世救国的激情和宏伟志向。
【原文】贺新郎实之三和有忧边之语,走笔答之。
国脉微如缕。
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试看取当年韩五。
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
谈笑起,两河路。
少时棋柝曾联句。
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
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
君莫道投鞭虚语,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快投笔,莫题柱。
【注释】①贺新郎:词牌名之一。
此调始见苏轼词,原名“贺新凉”,因词中有“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句,故名。
后来将“凉”字误作“郎”字。
《词谱》以叶梦得词作谱。
此调声情沉郁苍凉,宜抒发激越情感,历来为词家所习用。
后人又改名“金缕衣”、“金缕词”、“金缕歌”、“风敲竹”、“雪月江山夜”等。
【赏析】这首词是作者和朋友王实之六首唱和词中的第四首。
同作者其它豪放词作一样,字里行间洋溢着济世救国的激情和宏伟志向。
“国脉微如缕”,一个“缕”字,让人想起飘忽不定、一触即断的游丝,想起“千钧一发”的危急。
一个极形象的比喻,说明国家的命脉,实在已经衰微不堪。
于是发一声问:不知何时才能请得长缨,将敌方首领擒缚!当时,蒙古贵族屡屡攻宋,南宋王朝危在旦夕,但统治者却不思进取,嫉贤妒能。
头三句的劈空而下,将形势的紧迫,统治者的麻木不仁,请缨报国之志士的热忱,尽情表达出来,纸上铮铮有声。
接着,作者抒发任人唯贤的议论。
以“未必”二字起句,道出了作者的自信,人间自有降龙伏虎的好汉,只是无人不拘一格任用人材。
如不信,试看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将韩世忠吧。
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五,年轻时有“泼韩五”的浑号,出身行伍,既没有名师传授,也未遇神仙指点,但是却能在谈笑之间大战两河,成为抗金名将。
有了这些名将贤相,“国脉微如缕”的惨状也就有扭转的可能了。
刘克庄《贺新郎·九日》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刘克庄《贺新郎·九日》原文|译文注释|赏析《贺新郎·九日》是词人通过对重阳景物的描述,表达了词人对国家与个人身世的深沉感慨,以及词人对英雄末路与报国无门的悲痛愤慨。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贺新郎·九日》原文宋代:刘克庄湛湛长空黑。
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
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
看浩荡、千崖秋色。
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
追往事,去无迹。
少年自负凌云笔。
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
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
把破帽、年年拈出。
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
鸿北去,日西匿。
译文及注释译文暗沉沉的天空一片昏黑,又交织着斜风细雨。
实在令人难以忍受,我的心中纷乱如麻,千丝万缕的愁思如织。
我平生就喜欢登高临远眺望四海,幸亏现在高楼百尺。
放眼望去,千山万壑尽现于点点秋色里,我胸襟博大满怀情意。
虽然只是普通的一个白发书生,流洒下的行行热泪却总是为着神州大地,绝不会像曾经登临牛山的古人一样,为自己的生命短暂而悲哀饮泣。
追忆怀念以往的荣辱兴衰,一切都已经杳无影迹了。
少年时我风华正茂,气冲斗牛,自以为身上负有凌云健笔。
到而今才华如春花凋谢殆尽,只剩下满怀萧条寂寞的心绪。
常常怨恨世人的新意太少,只爱说南朝文人的疏狂旧事。
每当重阳吟咏诗句,动不动就把孟嘉落帽的趣事提起,让人感到有些厌烦。
如果对着菊花而不饮酒,恐怕菊花也会嘲笑人太孤寂。
只看见鸿雁向北飞去,一轮昏黄的斜阳渐渐向西边沉了下去。
注释贺新郎:词牌名之一。
此调始见苏轼词,原名“贺新凉”,因词中有“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句,故名。
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湛(zhàn)湛:深远的样子。
空四海:望尽了五湖四海。
高楼百尺:指爱国志士登临之所。
白发书生:指词人自己。
牛山:在山东临淄县南。
凌云笔:谓笔端纵横,气势干云。
南朝狂客:指孟嘉。
晋孟嘉为桓温参军,尝于重阳节共登龙山,风吹帽落而不觉。
《贺新郎(国脉微如缕)》理解性默写
《贺新郎(国脉微如缕)》理解性默写教师版班级:姓名:等级:1.刘克庄在《贺新郎》中,用比喻说明国家的命脉,实在已经衰微不堪:“国脉微如缕。
”2.刘克庄在《贺新郎》中,用终军“主动请缨”的典故表达词人在国运日渐衰弱的情况下抗敌报国的决心:“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3.刘克庄的《贺新郎》中,“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三句的劈空而下,将形势的紧迫,统治者的麻木不仁,请缨报国之志士的热忱,尽情表达出来,纸上铮铮有声。
4.刘克庄的《贺新郎》中,“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两句表达了英勇之士杀敌报国的决心。
5.刘克庄在《贺新郎》中,呼吁当权者能够不拘一格任人唯贤的句子是:“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6.刘克庄的《贺新郎》中“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一句词人发出不拘一格、任人唯贤的议论,识见卓越。
7.刘克庄在《贺新郎》中,说明即使没有承授与凭借,照样也可以保家卫国建立8.刘克庄的《贺新郎》中“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一句连用西汉张良遇谷城公(即黄石公)传授《太公兵法》和唐将李签得骊山老母讲解《阴符经》而俱立大功的两个典故,来说明即使没有承授与凭借,照样也可以保家卫国建立功勋。
9.刘克庄的《贺新郎》中,描绘韩世忠指挥作战时的从容淡定及赫赫战功的句子是:“谈笑起,两河路。
”10.刘克庄的《贺新郎》中“谈笑起,两河路”一句栩栩如生地写出了韩世忠从容镇定、运筹帷幄的大将风范,生动二形象地再现了剑拔弩张的战阵中的别一番景象。
11.刘克庄的《贺新郎》中,表达作者报国从军的夙愿的一句是:“少时棋柝曾联句。
”12.刘克庄的《贺新郎》中“少时棋柝曾联句”一句表明自己年轻时曾有过一段豪放的军旅生活,表达作者报国从军的夙愿。
13.无成,痛心国势日非,愁肠百转,感慨万千。
14.刘克庄的《贺新郎》中“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伤感容颜日老,一事无成,痛心金瓯残缺,国势日非,愁肠百转、感慨万千。
一声长叹,将那长期以来怀才不遇、屡屡丧失杀敌报国之机的心情,尽数进发了出来。
贺新郎 国脉微如缕
贺新郎·国脉微如缕 宋代:刘克庄
实之三和有忧边之语,走笔答之。
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未必 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试看取当年韩五。岂有 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谈笑起,两河路。
国家的命脉,已微细得像一根丝缕。请问,捆人 的长绳何时才能到我手里,把敌人的首领捆起来。人 间并不是没有英雄好汉,只是朝廷上没有放宽用人的 标准。你看当年的韩世忠吧,他并没有经过谷城公那 样的名师传授指点,也不曾遇到过如像骊山圣母那样 的神仙传授法术,可他一样能在谈笑之中指挥大军, 在河北东西两路大败金兵。
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 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试看取当年韩 五。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谈笑 起,两河路。
少时棋柝曾联句。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 误。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君莫道投 鞭虚语,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 快投笔,莫题柱。
创作背景
蒙古军自从于公元1235年开始南侵后, 以后几年每年都要派军南下掳掠。南宋军民 对蒙古军的入侵,进行了坚决的抵抗,战争 互有胜负。公元1243年(宋理宗淳祐三年), 蒙古军攻四川,破大安军。淳祐四年五月, 蒙古军又围攻寿春府(今安徽寿县),由吴 文德率水陆军增援解围。词人刘克庄不断听 到这边境告警的消息,感到国势危殆,他希 望当权者广招人才和英雄豪杰,共赴国难挽 救危亡,写下了《贺新郎·国脉微如缕》。
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
国脉:国家的命脉。 缕 : 比喻,说明国家的命脉,实在已经衰微不堪。 长缨:长带子。《汉书·终军传》:“军自请,愿受
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至阙下。” 戎主:敌人的首领。
2018贺新郎 · 国脉微如缕
少时棋柝曾联句。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 误。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君莫道 投鞭虚语,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 许?快投笔,莫题柱。 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 北风,暗指北来的蒙古兵,也渲染了入犯者 带来的杀伐之气 ;敌方进攻用的冲梯,屡次 狂舞于边城。将当时边境上疾风扑面、黑云压 城的情景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 主?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试看 取\当年韩五。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 遇骊山母。谈笑起,两河路。 少时\棋柝曾联句。叹而今\登楼揽镜,事 机频误。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 君莫道\投鞭虚语,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 \便可无张许?快投笔,莫题柱。
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 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试看取当年 韩五。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 谈笑起,两河路。 “国脉微如缕”,一个“缕”字,飘忽不定、 一触即断的游丝,形象的比喻,说明国家的命 脉,实在已经衰微不堪。
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 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试看取当年 韩五。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 谈笑起,两河路。 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 用西汉张良遇谷城公 (即黄石公)传授 《太公兵法》和唐将李筌得骊山老母讲解《阴 符经》而俱立大功的两个典故,来说明即使没 有承授与凭借,照样也可以保家卫国建立功勋。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 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 愕然,欲殴之。为其老,疆忍,下取履。父曰:“履 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 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 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 “诺。” 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 后,何也?”去,曰:“后五日。”五日鸡鸣,良往, 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 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 “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 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 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第2部分 37.贺新郎
37.贺新郎刘克庄国脉微如缕。
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试看取当年韩五。
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
谈笑起,两河路。
少时棋柝曾联句。
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
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
君莫道投鞭虚语,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快投笔,莫题柱。
[默写检测](1)刘克庄《贺新郎》中“。
,”三句劈空而下,将形势的紧迫、统治者的麻木不仁、报国志士的热忱尽情表达出来,纸上铮铮有声。
(2)刘克庄在《贺新郎》中“,?”三句以抗金名将韩世忠为例,表达了对朝廷能不拘一格任用人才的期盼。
(3)刘克庄在《贺新郎》中说明即使没有承授与凭借,照样也可以保家卫国、建立功勋的句子是“,”。
(4)刘克庄《贺新郎》中“”一句,写年轻时曾有过一段豪放的军旅生活,从而表达了诗人报国从军的夙愿。
(5)刘克庄《贺新郎》中“,”两句,写诗人痛心国势日非,伤感一事无成,愁肠百转,感慨万千。
(6)刘克庄《贺新郎》中“,”两句,既点出了来犯者入侵的方向,也渲染了来犯者带来的杀伐之气。
(7)刘克庄《贺新郎》中“”一句用前秦苻坚“投鞭断流”的典故,表达了词人认为不能轻敌的思想。
(8)刘克庄《贺新郎》中“,”两句采用反问句式,表达了任人唯贤在解除患难、稳固江山方面的重要性。
[自我校对](1)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2)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试看取当年韩五(3)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4)少时棋柝曾联句(5)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6)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7)君莫道投鞭虚语(8)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
贺新郎·国脉微如缕
细读精研
少时棋柝曾联句。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 频误。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君莫 道投鞭虚语。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 张许?快投笔,莫题柱。 思考:
下片运用了哪些典故,主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
讨论交流
下片运用了哪些典故?主要表现了作者怎
样的思想感情?
典
思想情感
故
棋柝联句
追忆自己青年时期的军旅生活,表达对从军
全词感情丰沛流畅,词句凝练有力,用典 精妙自然,意气风发
课堂自问
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 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试看取当年韩 五。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谈笑 起,两河路。
少时棋柝(tuò)曾联句。叹而今登楼揽镜, 事机频误。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君
细读精研国脉微如缕。Fra bibliotek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 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试看取当年 韩五。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 谈笑起,两河路。 思考:
登楼揽镜
感叹年华已逝,功业无成
苻坚典
警告统治者要重视敌人
张巡、许远典 讽劝朝廷不要认为天堑可凭,而要重用人
班超投笔 相如题柱
激励爱国志士投笔从戎,不要只是追求富贵
小结(2)
下片抚今追昔,先感叹自己虽有报国之志, 但已年老无为,然后指出在敌人强大、国势 垂危的情况下,不应幻想依靠天险,而应依 靠能拯世扶倾的英雄。最后激励爱国志士, 投笔从戎,保家卫国。
上片运用了哪些典故?主要表达了词人什 么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交流
上片运用了哪些典故?主要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
典 故
长缨(王终军典)
思想情感
表现了作者渴望杀敌报国 的强烈愿望和自信,也慨
贺新郎 国脉微如缕
下片,作者进而联系到自己的遭遇。“棋柝联
句”,表达作者报国从军的夙愿。但这一宏愿都成 了过去的梦了。登楼远望,揽镜自照,伤感一事无 成,痛心国势日非,愁肠百转、感慨万千。一声长 叹,将那长期以来怀才不遇、屡屡丧失杀敌报国之 机的心情,尽数迸发了出来。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下边两句,将当时边境上疾风
制难:解除危难。
金汤:指坚固的防御工事,此指长江天险
张许:张巡和许远,唐安史之乱时死守睢阳的名将。
请君不要只做空谈的书生,当年苻坚投鞭断流的话决非危言耸听, 现在的蒙古人绝对有这个实力。自古一贤能制难,难道有了固若 金汤的长江天险就不再需要张巡许远那样的良将了吗?
在当前形势下,只靠地势的险固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许多忠 勇的英雄人物为之筹划奔走。
赏析
“国脉微如缕”,一个“缕”字,让人想起飘忽不定、 一触即断的游丝,想起“千钧一发”的危急。一个极形象 的比喻,说明国家的命脉,实在已经衰微不堪。于是发一 声问:不知何时才能请得长缨,将敌方首领擒缚!当时, 蒙古贵族屡屡攻宋,南宋王朝危在旦夕,但统治者却不思 进取,嫉贤妒能。头三句的劈空而下,将形势的紧迫,统 治者的麻木不仁,请缨报国之志士的热忱,尽情表达出来, 纸上铮铮有声。
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
登楼揽镜:上楼照镜。语出杜甫《江上》诗:“勋业频看镜,行藏 独倚楼。”暗指容颜憔悴衰老。
岁月飘零,让人不由得感叹至今功业未建,揽镜自照,发现自己已 经日渐衰老,但杀战报国的战机被频频贻误。 登楼远望,揽镜自照,伤感一事无成,痛心国势日非,愁肠百转、 感慨万千。一声长叹,将那长期以来怀才不遇、屡屡丧失杀敌报国 之机的心情,尽数迸发了出来。
接着,作者抒发任人唯贤的议论。以“未必”二字起
句,道出了作者的自信,人间自有降龙伏虎的好汉,只是 无人不拘一格任用人材。如不信,试看南宋初年的抗金名 将韩世忠吧。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五,年轻时有“泼韩五” 的浑号,出身行伍,既没有名师传授,也未遇神仙指点, 但是却能在谈笑之间大战两河,成为抗金名将。有了这些 名将贤相,“国脉微如缕”的惨状也就有扭转的可能了。
刘克庄《贺新郎·端午》赏析及译文参考
刘克庄《贺新郎·端午》赏析及译文参考《贺新郎·端午》是由刘克庄所创作的,全词从院内写到陌头,是一幅端午风俗图,但深有寄托,暗含着年华已逝,壮志未酬的抑郁不平之情。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贺新郎·端午》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贺新郎·端午》宋代:刘克庄深院榴花吐。
画帘开、束衣纨扇,午风清暑。
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
早已有、游人观渡。
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
溪雨急,浪花舞。
灵均标致高如许。
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醑。
谁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
又说是、蛟馋龙怒。
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
聊一笑,吊千古。
《贺新郎·端午》译文深深的庭院里石榴花开得正艳。
彩绘的帷帘敝开,我身穿粗麻衣服,手摇丝绢小扇。
中午的清风驱散暑气,显得格外清亮。
青年们纷纷炫耀自己的节日装束。
头上插着钗头彩符,身上佩着艾草扎成的老虎。
争先恐后的来渡口观看赛龙船。
我年纪大了,不愿再去与人拥挤,只是站在远处观看。
任凭那些年轻人摇旗擂鼓呐喊,船浆起伏,江面上浪花翻卷飞舞。
屈原的精神千古永存,屈原的风致万世流传。
他生平带着芳草,胸襟怀抱如美酒清醇甘甜。
谁信在千载之后,他在江底的灵魂还会把米粽垂涎。
说什么是怕蛟龙发怒,才把粽子扔进江中给蛟龙解谗。
唉,这些传说是多么荒诞。
假如他一直活到今天,倒不如与世皆醉死在当年,反而省去许多苦恼怨烦。
想到这里便有兴作此词以为笑谈,凭吊一下千古含冤的屈原。
《贺新郎·端午》注释綀衣:葛布衣,指平民衣着。
结束:妆束、打扮。
钗符艾虎:《抱朴子》:“五月五日剪采作小符,缀髻鬓为钗头符”。
《荆门记》:“午节人皆采艾为虎为人,挂于门以辟邪气。
”观渡:《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人伤其死,故命舟楫拯之。
灵均标致:屈原风度。
屈原字灵均。
纫兰佩:联缀秋兰而佩于身。
椒:香物,用以降神;醑:美酒,用以祭神角黍:粽子。
【古诗文专题】高中必背古诗文69:《贺新郎(国脉微如缕)》
【古诗文专题】高中必背古诗文69:《贺新郎(国脉微如缕)》力匕贺新郎(国脉微如缕)宋·刘克庄高中必背古诗文阝勹廴匚厶国脉微如缕。
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试看取当年韩五。
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
谈笑起,两河路。
少时棋柝曾联句。
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
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
君莫道投鞭虚语。
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快投笔,莫题柱。
1.贺新郎:词牌名。
又名《金缕歌》《金缕曲》《金缕词》《乳燕飞》《贺新凉)等。
双调一百十六字,上下阕各十句,六仄韵。
余为变格。
2.国脉:国家的命脉。
3.长缨:长带子。
4.戎主:敌人的首领。
5.尺度:标准。
6.韩五: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排行第五,人称韩五。
7.谷城公:亦称黄石公。
传说汉代张良曾于谷城山下遇仙人传授兵书。
8.骊山母:一作黎山老母,道教传说中的女仙。
传说唐朝李筌曾在骊山下遇一老母为他讲解《阴符》秘文。
9.两河路:指宋代行政区划河北东路和河北西路,即今河北山西、河南部分地区。
10.联句:两人或多人各作一句或两句,组合成一首诗,谓联句。
11.登楼揽镜:上楼照镜,慨叹功业未建,人已衰老。
12.冲梯:冲车和云梯,古代攻城的工具。
13.制难:挽回危难的局势。
14.金汤:“金城汤池”的省语,比喻坚固的防御工事。
15.张许:张巡和许远,唐代安史之乱时死守睢阳的名将。
16.投笔:投笔从戎,用汉代班超投笔从戎,立功边疆的典故。
17.题柱:汉代司马相如过成都升仙桥,曾在桥柱上题字说: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此桥。
国家命脉日渐衰弱,不知何时才能请得长缨,将敌方首领擒缚!人间自有降龙伏虎的好汉,只是无人不拘一格任用人才。
如不信,看看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将韩世忠吧。
他并没有经过谷城公那样的名师传授指点,也不曾遇到过像骊山圣母那样的神仙传授法术,可他一样能在谈笑之中指挥大军,在河北东西两路大败金兵。
我年轻的时候,也曾在军营中一边下棋一边联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贺新郎·国脉微如缕
——刘克庄(宋)
【原文】
实之三和有忧边之语,走笔答之。
国脉微如缕。
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试看取当年韩五。
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
谈笑起,两河路。
少时棋柝曾联句。
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
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
君莫道投鞭虚语,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快投笔,莫题柱。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1269),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在今福建省)人。
以荫补官,淳佑六年(1246)赐同进士出身,官至龙图阁学士。
前后四次在朝为官,又四度罢官。
理宗赏识他“文名久著,史学尤精”。
他的词继承了辛派词人的爱国主义传统及豪放风格。
有《后村长短句》。
【注释】
①贺新郎:词牌名之一。
此调始见苏轼词,原名“贺新凉”,因词中有“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句,故名。
后来将“凉”字误作“郎”字。
《词谱》以叶梦得词作谱。
此调声情沉郁苍凉,宜抒发激越情感,历来为词家所习用。
后人又改名“金缕衣”、“金缕词”、“金缕歌”、“风敲竹”、“雪月江山夜”等。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和朋友王实之六首唱和词中的第四首。
同作者其它豪放词作一样,字里行间洋溢着济世救国的激情和宏伟志向。
“国脉微如缕”,一个“缕”字,让人想起飘忽不定、一触即断的游丝,想起“千
钧一发”的危急。
一个极形象的比喻,说明国家的命脉,实在已经衰微不堪。
于是发一声问:不知何时才能请得长缨,将敌方首领擒缚!当时,蒙古贵族屡屡攻宋,南宋王朝危在旦夕,但统治者却不思进取,嫉贤妒能。
头三句的劈空而下,将形势的紧迫,统治者的麻木不仁,请缨报国之志士的热忱,尽情表达出来,纸上铮铮有声。
接着,作者抒发任人唯贤的议论。
以“未必”二字起句,道出了作者的自信,人间自有降龙伏虎的好汉,只是无人不拘一格任用人材。
如不信,试看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将韩世忠吧。
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五,年轻时有“泼韩五”的浑号,出身行伍,既没有名师传授,也未遇神仙指点,但是却能在谈笑之间大战两河,成为抗金名将。
有了这些名将贤相,“国脉微如缕”的惨状也就有扭转的可能了。
以下又连用西汉张良遇谷城公(即黄石公)传授《太公兵法》和唐将李筌得骊山老母讲解《阴符经》而俱立大功的两个典故,来说明即使没有承授与凭借,照样也可以保家卫国建立功勋。
作者频频使用“问”、“未必”、“试看取”、“岂……也……”等词,既增加了感染力,而且一气呵成,逻辑严密,虎虎有生气。
这种宏论高议,以诗的语言和情感发出,更具一种动人的力量。
刘词议论化、散文化和好用典故的特点,于此可见一斑。
下片,作者进而联系到自己的遭遇。
“棋柝联句”,表达作者报国从军的夙愿。
但这一宏愿都成了过去的梦了。
登楼远望,揽镜自照,伤感一事无成,痛心国势日非,愁肠百转、感慨万千。
一声长叹,将那长期以来怀才不遇、屡屡丧失杀敌报国之机的心情,尽数迸发了出来。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下边两句,将当时边境上疾风扑面、黑云压城的情景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北风,暗指北来的蒙古兵,它既点出了入犯的方向,也渲染了入
犯者带来的杀伐之气。
敌方进攻用的冲梯,屡次狂舞于边城,蒙古军队攻势的凶猛和情势的危急,由此可见。
金汤,指坚固的防御工事,张许指张巡、许远,安史之乱时,他们坚守睢阳,坚贞不屈。
大敌当前,假如没有像张巡、许远这样的良将,即使有坚固的城池,也不能久守。
“汉拜郅都,匈奴避境;赵命李牧,林胡远窜。
则朔方之它危,边域之胜负,地方千里,制在一贤。
”(《旧唐书·突厥传》载卢俌上唐中宗疏中语)这里再次提到了任人唯贤的重要性。
作者以反问句式写出上面两句,有理有据,足以服人。
接着,作者大声疾呼:好汉们,不需再计较个人得失,不需发无聊之呻吟,赶快投笔从戎,共赴国难吧!这是对爱国志士的期望,也是和王实之共勉。
这两句,句短气促,喷涌而出,极富鼓舞力量。
此词慷慨陈词,议论风发,笔力雄壮,又极尽抑扬顿挫之致;运用了大量典故,自然贴切,蕴义丰富。
这是宋末词坛上议论化、散文化与形象性、情韵美相结合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