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说课稿
《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教学设计
《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教学设计《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教学设计【课题】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教材章节】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时间】 45分钟【教材分析】本章是在学习了物质的量、分类法、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等知识之后,开始具体地学习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既可以为前面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也可以为化学必修2介绍的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高中化学中占有重要位置。
【学情分析】1、学生在初中学习了金属元素物理性质、铁的化学性质(与氧气、酸、盐反应)以及金属活动性顺序等知识,也学习了一些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在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中进一步学习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已有一定的实验操作及观察实验的能力。
2、在第二章中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了解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
因此对实验现象有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
3、通过第二章的学习,学生也树立了正确的物质分类观和氧化还原反应观。
【学情分析】1、知识与技能(1) 掌握钠的物理性质,学会物质物理性质学习的一般方法和程序;(2) 了解并掌握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金属钠,铝与氧气的反应 );(3) 提高实验操作的能力和全面观察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 用观察法研究钠的物理性质,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化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2) 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学会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感受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判断、推理,进而得出结论的过程。
(3) 初步学会从实验的角度探索和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本领,体验通过实验发现化学问题,揭示物质性质的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2) 通过探究性的实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团队精神;(3) 通过对钠的性质的实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的化学反应教案
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的化学反应教案一、引言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其中金属与非金属元素之间的反应十分重要。
本教案旨在介绍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的化学反应原理、分类和应用,并通过实验演示、讨论和练习,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一过程。
二、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的分类1.金属元素金属元素是指具有典型金属性质的元素,如铁、铜、锌等。
它们通常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
2.非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是指不具备典型金属性质的元素,如氢、氧、氮等。
它们通常具有较差的导电性、导热性和脆性。
三、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的化学反应原理1.氧化反应金属元素与氧气反应会产生金属氧化物,反应式通常为:金属 + 氧气→ 金属氧化物。
例如铁与氧气反应会生成铁的氧化物:4Fe + 3O2 → 2Fe2O3。
2.酸碱反应金属元素与酸反应会产生盐和氢气,反应式通常为:金属 + 酸→盐 + 氢气。
例如锌与盐酸反应会生成氯化锌和氢气:Zn + 2HCl →ZnCl2 + H2。
3.金属与非金属反应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的反应比较复杂,通常涉及电子的转移和结合。
例如氯气与钠反应会生成氯化钠:2Na + Cl2 → 2NaCl。
四、实验演示1.实验一:铁的氧化反应实验材料:铁粉、点燃用火柴、磁铁实验步骤:(1)将一小块铁粉放在纸张上。
(2)用火柴点燃铁粉,观察反应过程。
(3)用磁铁测试反应产物的磁性。
实验结果:铁粉在点燃时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黑色的铁的氧化物,可被磁铁吸附。
2.实验二:钠与氯气的反应实验材料:钠小块、试管、氯气发生器实验步骤:(1)将钠小块放入试管中。
(2)将氯气通入试管中,并观察反应过程。
(3)观察试管内产生的现象和变化。
实验结果:钠与氯气反应生成白色的氯化钠,可观察到剧烈的放热现象。
五、教学讨论1.根据实验结果,讨论金属与非金属元素反应中产生的现象和变化。
2.引导学生思考金属与非金属元素反应背后的原理和机制。
3.展示其他金属与非金属元素反应的实验案例,并帮助学生分析。
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说
四 学法指导
课前预习 学案导学 积极参与
编辑ppt
11
五 教学流程
环
环
环
环
环
环
节
节
节
节
节
节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引 境 创新 温 题 分 入 设故 析 新 情知 课
气察引 反铝引 的:导 应与导 反钠实 氧探 应与验 气究
氧观 的:
编辑ppt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人教版)第三章第一节
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保康一中 高一化学组
说课 内容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策略 学法指导
教学流程 教学反思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新课标人教版教材《化学1(必修)》第三 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包含钠与氧气、铝与氧气的反应。
一 教材分析
2、教学目标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通过对金属钠、铝性 质的科学探究,发展 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 奥秘;
22
增强学生学好化学、服 务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 感。
一 教材分析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钠和铝与氧 气的反应以 及如何从实 验的角度揭 示反应过程
教学难点:钠 在不同条件下 与氧气反应的 原理和铝在空 气中加热的实 验现象的解释
编辑ppt
3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程标准
新课标要求: 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实例或实验探究
的方法,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 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 材料的重要应用。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 3.1.1 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教学设计 (3)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1课时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并观察图3-4。
板书设计
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1. 金属钠(Na )
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 钠的物理性质: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热、电的良导体,质软,密度小,熔点低。
3. 钠的化学性质:
(1)与氧气反应:4Na+ O 2 ===2Na 2O (白色)
2Na+ O 2 =====点燃Na 2O 2(淡黄色)
(2)钠与氯气反应:2Na +Cl 2=====点燃2NaCl
(3)钠与硫反应:2Na +S===Na 2S
4 铝与氧气的反应: 4Al+3O 2=====点燃2Al 2O 3
学习小结
当堂检测
1.下列金属在空气中能形成致密氧化物保护膜的是 ( B )
A .Fe
B .Al
C .Au
D .Na
2.下列关于铝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A.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B.在常温下,铝不能与氧气反应
C.铝能露置于空气中,说明铝不活泼
D.铝容易失去电子,表现氧化性
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一定质量的Na与O2反应生成Na2O或Na2O2,转移电子数相同B.Na、Mg、Al各0.1 mol分别在空气中放置足够长的时间,Na消耗O2最少C.将除去氧化膜的镁条、铝箔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都能燃烧生成白色固体D.Na、Mg、Al分别与同体积的Cl2反应,Na的消耗质量最小。
第1课时 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教学设计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学习目标1.探索金属的性质和金属的原子结构的关系。
2.掌握钠和氧气的反应。
3.体验通过实验发现化学问题,揭示物质性质的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探究实验,学会观察、记录实验现象,以及从分析现象中得出结论。
学习过程【思考·交流】1.金属有哪些共同的物理性质?2.金属有哪些共同的化学性质?3.教材中图32相关金属化学性质的一些实验,四幅图分别是铝丝与硫酸铜反应形成铜树、镁条燃烧、铜丝与硝酸银溶液反应形成银树、镁条与盐酸反应。
试着写出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或化学方程式。
4.请画出Na、Mg、A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它们的原子结构有什么特点,与金属的化学性质有什么联系?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1.钠与氧气的反应【实验·探究】【实验31】切开金属钠前先观察钠的表面,以便与切后实行比较。
切割金属钠在玻璃片上实行。
现象:。
物理性质:。
相关化学方程式:。
【交流·研讨】金属钠放置于空气中,最终会变成什么物质?【实验·探究】【实验32】把一小块金属钠放在坩埚里,加热。
现象:。
化学方程式:。
【科学探究】(1)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铝箔(箔厚约0.1 mm),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轻轻晃动,仔细观察。
(2)取一块铝箔,用砂纸仔细打磨(或在酸中处理后,用水洗净),除去表面的氧化膜,再加热至熔化。
又有什么现象呢?实验现象:。
2.镁、铝、铁与氧气反应写出镁、铝、铁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相关现象:随堂检测1.在实验室中,通常将金属钠保存有( )A.水中B.煤油中C.四氯化碳中D.细沙中2.下列各金属作还原剂时,还原性最强的是( )A.AlB.FeC.CuD.Na3.下列元素在自然界中能以游离态存有的是( )A.NaB. MgC.AlD.Au4.铝在空气中能够稳定存有的原因是( )A.铝的活泼性差B.铝的还原性差C.铝与氧气不反应D.铝表面有致密氧化膜5.下列关于金属铝的叙述中,说法不准确的是( )A.Al 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B.Al 是比较活泼的金属,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表现还原性C.Al箔在空气中受热能够熔化,且发生剧烈燃烧D.Al箔在空气中受热能够熔化,因为氧化膜的存有,熔化的Al不滴落6.下列相关金属和金属材料的说法中不准确的是( )A.铁有良好的导热性,常用来制作炊具B.铜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在潮湿的空气中不会生锈C.废旧电池中汞的回收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D.铝表面易形成致密的氧化膜可阻止铝进一步被氧化7.下列性质中,不属于绝大部分金属通性的是( )A.有金属光泽B.有延展性C.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D.有极大的熔点和硬度8.在空气中能生成致密氧化膜的金属是( )A.AlB.CuC.FeD. Na参考答案学习过程【思考·交流】1.不透明、有金属光泽、易导电、易导热、有延展性。
初中化学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教案
初中化学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的基本性质,掌握金属与非金属元素之间的常见反应。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的基本性质。
2. 金属与非金属元素之间的反应类型及实验观察现象。
3. 技能训练: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实验报告撰写。
三、教学过程【导入】1. 导入新课前,教师可以通过展示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实物样品,让学生尝试用观察的方法区分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并引导学生讨论它们之间可能产生的反应。
2. 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学到的化学基础知识,特别是关于反应类型的知识,例如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探究】1. 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选择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元素进行反应观察。
鼓励学生在实验中自主观察和记录现象,并让学生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和讨论。
2. 教师引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和讨论,引导学生总结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反应的规律和特点。
【总结】1. 教师总结:教师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解释,强调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是化学变化,常见的反应类型有金属与非金属的置换反应、酸和金属的反应等,而金属与金属之间的反应和非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反应相对较少。
2. 学生总结: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和总结,将学习到的知识进行总结,并写出实验报告。
【拓展】1. 合作拓展: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他们根据学到的内容,设计一组实验,观察金属与非金属反应的规律,并分析实验结果。
2. 实践应用:鼓励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思考金属与非金属反应的应用和意义,例如腐蚀现象、金属锈蚀等。
四、巩固与评价1. 提出问题:教师提问学生关于金属与非金属反应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解答,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
2. 综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课堂讨论和思考能力等进行评价,并及时给予反馈。
化学教案金属与非金属的性质与反应
化学教案金属与非金属的性质与反应一、教学目标1.了解金属和非金属的一般性质;2.了解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反应;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预测一些化学反应。
二、教学重点1.金属与非金属的性质;2.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反应。
三、教学难点1.理解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反应产物是如何确定的;2.掌握金属之间的电子转移反应。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情境通过提问学生对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有什么了解,引出本课的学习目标。
【Step 2】讲解金属与非金属的一般性质1.引导学生观察、比较金属和非金属的外观;2.讲解金属的物理性质,如导电性、热导性等;3.讲解非金属的物理性质,如导电性差、不良导热等;4.讨论金属和非金属的化学性质,如金属能与酸反应释放氢气,非金属则不能。
【Step 3】讲解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1.讲解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类型,如单质与单质的反应、单质与化合物的反应等;2.通过实验展示金属和非金属反应的现象,如金属与非金属反应会产生新的物质,并观察到气体生成、颜色变化等;3.解读金属与非金属反应的原理,如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电子转移反应导致新物质的合成。
【Step 4】实验操作1.分发实验操作步骤和材料,让学生自行进行实验操作;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观察结果;3.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结果,确定金属与非金属反应的产物;4.在班级中讨论实验结果,分析金属与非金属反应的过程。
【Step 5】归纳总结通过分组报告的形式,让学生归纳总结金属与非金属的性质和反应规律。
【Step 6】拓展应用1.对于金属与非金属反应的应用进行拓展,如金属腐蚀、电池等;2.引导学生思考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金属与非金属反应的应用,并进行展示与讨论。
【Step 7】课堂小结通过讲解和实验操作,让学生对金属与非金属的性质和反应有了全面的了解。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金属和非金属的一般性质,并且了解了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反应。
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学生对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产物的确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说课稿
《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这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一节第一课时的内容。
其教学内容包含钠与氧气、铝与氧气的反应,这既是学生在初中所学金属和金属材料的基础上的深化,也渗透了学生第一、二章里所学的知识,如物质的分类方法、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等,从而有利于巩固以往所学的知识;同时本课时要介绍的金属性质的研究获取方法,将是学生在后续章节里认识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知识的重要基础。
对本课时的内容课标要求为学生在学习了这一课时的内容后能了解金属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及金属的物理通性,理解金属的原子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并掌握常见活泼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规律。
在学习本课时,考虑到我班学生已经进行了半学期的高中知识学习,对高中学习的方式已经习惯,对新知识的接受有了良好的心理准备;在加上初中已经学了金属的一些性质,具有不错的基础,从而对于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实用性很大的金属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对于别的知识会更高,这些条件非常有利于教学的进行;但同时在通过半学期的学习后,虽然学生之间的差距还不明显,却是实际存在的,不管是在心理还是实力上都会出现一定相异性这一实际情况。
充分结合课标内容和教材结构我希望通过问题探究法、讲授法、演示和展示法、练习法来进行教学,并辅以多媒体教学以使教学情况更生动、全面,氛围更加和谐;并在在教学中贯穿STS的化学理念和建构主义以建构魏为主的知识学习观。
希望经过了我的教学后,学生可以知道地壳元素含量中前四种元素的名称和相对顺序,能清楚的说出金属的物理通行、知道钠的相应物理性质及其推理来源并熟练掌握钠在常温和加热状态下反应的相应实验现象及相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更能深刻理解铝与氧气的反应和其反应的活泼性,能解释铝加热后融化而不会滴落的现象,知道金属的原子结构决定其化学性质并掌握常见活泼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规律,并在总结金属的物理通性的过程中,加强自己的归纳总结能力;在试验的观察之中,加强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总结能力;全面地认识到物质的结构决定其性质的事实,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换是学习化学的方法之一。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三章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说课5篇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三章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说课5篇第一篇: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三章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说课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人教版化学必修Ⅰ《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的内容,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起始节。
金属单质的性质是金属元素性质的反映,是了解金属化合物性质的基础。
本节以学生在初中学过的有关金属的性质及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基础,选取典型的金属如钠、铝进一步学习拓展金属的性质。
通过本节以及后面章节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既可以为前面两章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以为在化学2中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
另外,在本节学习中所用到的许多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归纳法等也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方法,所以学好本节内容可为后继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方法论基础。
(二)教材处理本节内容分三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为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第二课时为金属与水和酸的反应,第三课时为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本节课要说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思路。
(三)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通过阅读课本中的图片、书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巩固和加深初中有关金属化学性质的知识和规律。
(2)通过观察了解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其保存方法。
(3)了解活泼金属(Na、Mg、Al)与O2的反应;探索金属的性质和金属的原子结构的关系,了解反应条件对反应产物的影响;了解金属氧化膜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金属钠、铝与氧气反应的实验探究活动,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学习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归纳法等重要的化学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如钠的切割)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如钠的燃烧反应)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了解金属及金属氧化膜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知道用化学的视角去观察身边的物质和发生的事情。
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教案
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1课时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钠和铝与氧气的反应;
2、知道铝的氧化膜对内部金属的保护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经历实验探究和问题讨论的过程,了解实验研究化学物质的一般方法,初步形成推理、综合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认真的学习态度和科学方法观
2、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钠在不同条件下和氧气的反应,铝与氧气的反应以及如何从实验的角度揭示这些反应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钠在不同条件下与氧气反应的产物的不同和铝在空气中加热的实验现象的解释。
三、教学过程
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1、钠与氧气的反应 常温:4Na + O 2 == 2Na 2O 加热:2Na + O 2
Na 2O 2
2、铝与氧气的反应 4Al + 3O 2 == 2Al 2O 3。
《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教案
《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金属与非金属的化学性质,掌握它们在反应中的特点。
2. 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对金属与非金属反应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类型。
2. 金属与非金属反应的条件。
3. 金属与非金属反应的实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金属与非金属反应的特点,金属与非金属反应的实例。
2. 教学难点:金属与非金属反应条件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金属与非金属反应的原理和特点。
2.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过程。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金属与非金属反应的条件。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试管、酒精灯、镊子、滴管等。
2. 实验试剂:铁、铜、锌、稀盐酸、硫酸铜等。
3. 课件和教学素材。
教案剩余部分(六、七、八、九、十)请提供相关要求,以便我为您编写。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反应可能性。
2. 讲解金属与非金属反应的原理和特点:介绍金属与非金属反应的类型,如置换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3. 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过程,记录实验现象。
4. 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分析金属与非金属反应的条件,如温度、浓度、接触面积等。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实验操作能力等方面。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课后作业1. 完成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和结论。
2.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学习笔记。
3.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准备课堂讨论。
九、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十、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企业代表,进行专题讲座或实地考察,加深学生对金属与非金属反应应用的了解。
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教学设计
第一节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课时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主备:罗慧秀【内容与解析】(一)内容:金属的存在及其通性;钠、铝等金属与氧气等非金属的反应。
(二)解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金属的存在及其通性;钠、铝等金属与氧气等非金属的反应。
指的是金属的物理通性以及在反应中容易失电子体现还原性的共性;金属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态;钠、铝与氧气的反应。
其关键是钠、铝与氧气的反应。
理解它关键就是要从组成金属物质的元素原子结构入手,从结构推出该金属可能具有的性质。
学生已经学过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本节课的内容金属的化学性质就是在初中介绍的金属和金属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加深和提高。
金属的知识是无机化学中很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由于它还与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有着重要的联系,是学好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基础,所以在本学科有重其要的地位,是本学科的核心内容。
教学的重点是钠、铝与氧气的反应,解决重点的关键是从组成物质元素的原子结构入手,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实验现象的分析,掌握钠、铝与氧气反应的特点,根据产物的特点分析其这些金属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与解析】教学目标(1)了解金属的物理通性;(2)掌握并理解钠、铝等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3)了解钠、铝等金属的存在于保存方法;目标解析:(1)了解金属的物理通性;就是要了解金属具有的共同的物理性质,如:不透明、有金属光泽、易导电、易导热、有延展性等。
(2)掌握并理解钠、铝等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就是要掌握钠在常温下与氧气反应会生成氧化钠。
在加热条件下会生成淡黄色的过氧化钠,要了解在过氧化钠中,氧为-1价,同时要熟悉钠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的现象。
掌握铝在常温常压下会与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而且他的熔点很高,这一层氧化膜会保护里面的金属防止它与氧气的进一步反应,所以在生活中,我们通常会用铝制品制餐具、做饮料罐等。
(3)了解钠等金属的存在于保存方法;就是要了解由于钠的性质很活泼,所以在自然界中都是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所以游离态的钠要在干燥密封的条件下保存,由于钠的密度比煤油小,所以通常将钠保存在煤油中。
金属与非金属反应教学设计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归纳金属与氧气、与酸、与盐反应性质。
2、掌握Na与O2的反应。
3、了解钠物质性质和保存方法过程与方法1、通过复习镁燃烧等反应,复习归纳初中有关金属的化学性质。
2、通过探究钠和氧气反应的实验,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掌握钠与氧气反应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实验的探究、分析,学生能体会并养成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学生在实验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3、通过活动、提问,培养质疑创新的精神。
重点与难点重点:钠与氧气的反应。
难点:钠与氧气反应产物分析。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述法、归纳法。
教学设计:生上讲台观察,[投影]实验3—2:1、加热后钠状态如何变化。
2、火焰颜色。
3、生成固体物质的颜色[提问]生成的固体物质是Na 2O 吗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板书]加热或点燃:2Na+O 2Na 2O 2[提问]从氧元素化合价、颜色、反应条件比较Na 2O 2与Na 2O[投影][引导]钠与O 2反应,条件不同,现象不同,产物不同。
[提问]根据我们对钠的观察,请描述钠的物理性质,并回答钠为什么要保物质氧化钠 过氧化钠 色态 银白色固体 淡黄色固体氧元素化合价-2 -1 生成条件 常温 加热[板书设计]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与氧气的反应常温下:4Na+O2====2Na2O加热或点燃条件下:2Na+O2Na2O22.钠的物理性质: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密度比煤油大,热、电的良导体,质软、熔点低。
钠保存在煤油中。
金属与非金属反应教案
金属与非金属反应教案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教案1知识与技能:了解钠和铝与氧气的反应,知道铝的氧化膜对内部金属的保护作用过程与方法:能够对金属钠常温下能否与氧气反应和铝能否在空气中燃烧作出假设,能够根据所作的假设设计实验,并加以验证,在归纳金属钠、铝的性质的过程中,体验分类、比较等研究方法在学习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点、难点:钠的氧化反应,铝的氧化膜的验证和铝的氧化膜对内部起保护作用。
教学过程:引入:金属在生活中的应用投影: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的比例图讲述:首先我们了解自然界中的金属元素1、金属元素占总元素的五分之四,地壳中含量最多的是铝,第二位是铁,第三位是钙,第四位是钠。
2、大多数金属以化合态存在。
(解释化合态、游离态)提问:金属元素绝大多数以化合态存在,请同学们做出合理解释。
总结: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较少,易失去电子,因为化学性质活泼。
投影:通过图片展示总结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
思考:据教材上的图3-2思考交流,并写出方程式,归纳说明金属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归纳:金属的一些化学通性:1、金属与非金属反应,如氧气、氯气、硫等。
2、金属与酸反应。
3、金属与一些盐溶液反应。
过渡:金属的这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将是我们今后研究某一金属的出发点笔立足点,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演示:实验3-1提问:结合实验,简单描述出钠的物理性质。
小结:钠具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质地软,钠的密度比煤油的密度大思考:为什么新切开的断面颜色会变暗,请同学们画出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讨论:学生讨论交流小结:钠非常活泼,在空气中会发生变化,因此要保存到煤油中,以隔绝空气4Na+O2==2Na2O演示:实验3-2提问:根据实验,描述出实验的现象小结:钠受热熔化为小球,在空气中燃烧,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固体。
2Na+O2==Na2O2提问:比较上面两个反应,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小结:反应条件不同,反应物相同,但生成物却不同。
初中化学教案:探究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化学反应
初中化学教案:探究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化学反应
1.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
1)了解金属与非金属的基本性质及分类;
2)掌握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化学反应特点;
3)掌握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几种常见化学反应的实验操作及观察结果;
4)培养学生实验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
2.教学重点
1)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反应特点;
2)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几种常见化学反应的实验操作及观察结果。
3.教学难点
1)如何让学生理解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反应特点;
2)如何让学生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及观察结果准确度。
4.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实验演示法;
3)讨论法;
4)小组合作学习法。
5.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安排探究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化学反应的实验,激发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兴趣和好奇心,导入本次课的内容。
2)探究实验
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探究实验,比如金属与非金属的直接化合、置换反应、酸碱反应等,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根据实验结果探究金属与非金属反应的特点。
3)分组讨论
学生按照实验探究的结果分小组讨论,分享归纳自己所得的结论。
4)总结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次实验,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实验操作方法和实验结果等,对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化学反应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6.教学评价
通过本次实验,学生能够实际探究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反应特点,增强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观察效果的准确性,从而培养了学生课堂上合作探究的意识和实验思维能力。
同时,让学生对化学反应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说课稿各位专家、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选自新课标人教版教材《化学1(必修)》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的第一课时。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包含钠与氧气、铝与氧气的反应。
这既是学生在初中所学金属和金属材料的知识基础上的深化,也渗透了学生在第一、二章里所学的知识,如物质分类法、氧化还原反应等等,有利于巩固学生以往所学的知识;同时本课时要介绍的金属性质的研究获取方法,将是学生在后续章节里认识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知识的重要基础,因此本节课将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2. 教学目标分析课程标准要求: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探究,了解钠、镁、铝、铁等金属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出合金的重要应用。
而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隶属于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实验教学将占较大的比例,但教学时应尽量避免学生只看实验现象而忽视了思考的情况出现,基于以上分析按照《课标》要求,结合教材编排体系,确定以下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
了解地壳中一些重要元素(O Si、Al、Fe、Ca)的含量;掌握钠、镁、铝、铁的重要性质,认识钠是一种活泼的金属;了解金属活动顺序表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增强学生思考、交流、实验、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得出结论的能力,同时感受探究的过程及研究元素化合物性质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用途,指出化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学好化学的热情。
通过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钠与氧气的反应难点:钠与氧气反应的产物分析
二、学情、教法分析:
学生在初三阶段学习了一年的化学知识,对金属的活动顺序、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 先从举例介绍身边的金属材料和回顾初三化学知识入手,引入新课,通过对比
美铝铁分别与氧气反应引出“钠与氧气怎样反应”的问题。
2. 以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验去探索钠的物理性质、钠在空气中存放所出现的问题以及实验钠与空气中的氧气的反应,并分析不同条件下反应的产物;通过铝在空气中加热的现象分析得出金属氧化膜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 通过四幅金属与氧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图片,结合金属活动顺序表,归纳出金属活动性和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剧烈程度有关。
4. 通过图标归纳出钠、铝、铁、铜与氧气反应的有关知识,使知识系统化。
三、学法分析
学生在本课时中主要通过实验探究培养自己的观察、分析、表达、交流的能力,从而初步了解研究金属化学性质的一般步骤和方法;通过教师设置的问题与练习,培养自己深层次思考以及应变的能力;通过自己尝试着归纳不同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情况,理解金属性质的共性与特性(金属活动顺序表)。
四、教学程序
1 、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问题:(1)在日常生活中你认识和接触过哪些金属制品
(2)金属有哪些物理性质
2 、回顾旧知,做好衔接
结合课本,书写初中阶段学习过的化学反应,总结归纳金属具有哪些化学性质归纳:金属与盐溶液反应,金属与酸反应、金属与氧气反应。
3、提出问题,引导探究
(1)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猜想金属钠具有哪些性质
与非金属单质反应(例如:氧气)
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与盐溶液反应,置换出盐中金属
(2)提出以上问题,弓|导学生开始实验探究
首先让学生观察在煤油中保存的钠,使其激发对于钠性质的探究。
其次通过学生实验,取出在煤油中保存的钠,用小刀切开观察钠的物理性质,教师穿插取钠的注意事项。
学生自学、互学、分析、讨论、发言,教师适时点拨,利用大屏幕将结果
归纳小结,使分散的知识条理化。
4、层层深入,突破重难点
通过了解钠的原子结构、活动性顺序表,对钠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将钠与氧气自然氧化和燃烧这两个实验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观察上述实验,得出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特点和生成条件
5、知识回顾,存在应用
回顾钠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使学生明确性质决定存在、制取、保存、用
途这一基本知识。
学生明确掌握钠在自然界中存在形式、工业制法和钠的用途。
6 Al与氧气的反应
五、板书设计: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金属的物理性质:多数为银白色,有金属光泽,有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绝大多数常温下为固体
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1. 钠与氧气的反应
+0 2==2NaO
+0 2==NaQ
2. 铝与氧气的反应
4A1+3O 2==2Al2O(AI2Q薄膜具有保护作用)
4A1+3O 2==2ALQ (燃烧)
六、教学评价:
本节课采用了以下几种评价方式:
1 •纸笔评价:重点考查学生运用分类思想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设置练习)
2. 学习档案评价:小组活动记录单是一种形式。
我还设计课后活动记录档案袋。
3. 随堂生生互评、师生互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