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物言志与借物抒情的区别

合集下载

托物言志与借物抒情的区别

托物言志与借物抒情的区别

托物言志与借物抒情的区别第一、“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如于谦的石灰吟,诗人借物咏怀,通过开采石头烧成石灰的过程及结果,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难困苦的坚贞情操和清正磊落的高洁思想.“借物抒情”,顾名思义,是指在作品中,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或环境的渲染来抒发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感情.如鲁迅故乡开头一段,作者并没有直接抒发“我”的悲凉心情,而是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来表达“我”当时的心境:压抑、窒闷、悲凉.借物抒情虽也是一种文章的表现手法,除适用于通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外,借物抒情还多运用在叙事类文章的局部,起到交待时间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推进情节发展、再现地域风光、增强诗情画意等作用.第三、托物言志常常是作者受生活的启发,托物寓意的结果.“托物言志”是通过咏物来咏志.它常常是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对生活的独到感悟提炼升华出来.这些“物”不是“景”,咏物不是写景.如郑燮的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本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诗人笔下竹石如画,但作品传递给我们的却是竹子的精神——立场坚定,不折不挠,顽强抗争,涵蕴着诗人的人格力量.而借物抒情则是作者从自己的情感出发移情于物的结果.“借景抒情”是借助写景来抒情,或景中含情,时时流露;或情寓景中,蕴而不露.这里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朱自清的春是写景抒情的名篇,作者把对春天的赞美喜爱之情借助“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幅图画巧妙地表达出来,创造出情景交融的美好意境.第四、“托物言志”之“志”必须是能从事物本身固有的特点自然引申出来,不能从外界移入.自然万物各有其形态﹑色彩﹑性质﹑功用等自然属性,艺术家把对事物的独到发现和感悟提炼升华,使之与所要表现的某种意义相契合,这样就把物自然属性很自然地转化为某种社会属性,使该物体具有了象征意义.如,狮子象征刚强,是由狮子曾作为兽中之王的勇敢特性延伸出来的;青松象征崇高,是由其耐寒而常青不凋的特性延伸出来的;莲花象征高洁,是由其处污泥而不染的特性延伸来的……通过分析某些象征,我们可以看出:象征义是根据象征体的固有属性延伸出来的.某些事物的自身属性触动了人的心灵后,被人们不断强化成为象征的.“借物抒情”之“情”则不是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人从主观感受出发,通过移情而赋予该物的.正所谓“我喜而景喜,我悲而景悲.”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脍炙人口的佳作.它是词人在中秋月圆之夜,因思念胞弟苏辙有感而发所作,词中“起舞”所弄之“清影”和“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的月景相得益彰,烘托了词人此时不尽的思念情怀,写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绝唱.第五、托物言志之“物”通常是只安排一个核心事物,辅以他物衬托.而且,托物言志常诉诸于理智,歌咏物的品格,进而联想到具有这种品格的人.“托物言志”中的“志”,含义很广,可以指志向、情趣、爱好、愿望等.如周敦颐的爱莲说,全文以莲花为中心事物,辅以菊花和牡丹的衬托,歌颂君子的高洁品格,批评逃世避祸者,鄙弃趋炎附势者.三种花虽各具意义,但歌咏莲花才是核心.借物抒情之“物”则通常需安排多个事物,其间并没有主次差别,作者一并赋予它们以人的情感.而且,借物抒情多诉诸于感情,抒发作者的热爱、憎恶、赞美、鞭挞、快乐、悲伤等情怀.第六、托物言志之“物”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是作者苦心孤诣的结果.我国古代曾有“托物以喻志”的说法.宋代李仲蒙语曰:“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尽物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也.”指出了比喻与象征兴的区别:前者是“索物托情”,后者是“触物起情”.托物言志是“触物起情”,先有物后有情.作者在外物触动之下引起了自身不可言喻﹑难以穷尽的情绪意念,催生了作者的创作冲动.朱自清写梅雨潭的“绿”,工笔精雕细琢,写出了这潭美丽的绿水的形态美、静态美、动态美、色泽美、质感美,作者极尽想象,大胆比喻夸张,将梅雨潭的绿描绘得丰姿多彩,清新柔婉,美丽动人.作者写这绿水,究竟其情如何呢“绿”是春天的象征,是生命的象征,是青春年华的标志.梅雨潭的绿色启迪了作者人生需勇于进取激情,作者把内心对绿色的感悟变成优美的文字从心田流出.总之,“托物言志”和“借物抒情”不可截然分开的有机整体.“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状物只是手段,传情言志即传达作者对生活的感悟才是宗旨.正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面对同样的景物,作者人生经验不同,其传达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也就大相径庭了.。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象征等表现手法的定义及区别(综合)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象征等表现手法的定义及区别(综合)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象征等表现手法的定义及区别(综合)一、定义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

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在具体的诗中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而托物言志的“物"常常是一些具有象征意味的客观事物,诗人借助于此物的一些特性来表明自己的“志”,所以看出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处处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写景的目的就是为了抒情,所以是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诗人写“石灰"“梅花”的目的就是言志,表现自己的高洁情操,所以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示例我在我未来的房子周围栽上许多竹子,我要像竹子一样,做一个正直、虚心、高洁的人.我在书房里摆上几盆青松的盆景,以表达我要像青松一样,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永不言弃!借物抒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一、托物言志?定义: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举例:植物梅--“凌寒独自开”,象征孤傲、高洁、清秀、淡雅。

菊--“凌寒独自开”,象征孤傲、高洁、清秀、淡雅。

兰--“空谷生幽兰”,象征名贵、孤傲、清高竹-- 象征它的“劲节”,代表不屈的气节;它的“虚空”,代表谦逊的胸怀;它的“萧疏”,代表诗人超群脱俗。

动物:马—自强不息、奋斗不止鸿鹄—志存高远事物:宝剑--为国效忠,保家卫国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墨梅元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首诗表面上是赞美梅花的精神,实际上写出了作者自己不向世俗献媚的胸襟气质和坚贞纯洁的情操。

抒发了作者对流俗的鄙视,也体现了作者坚贞自守的高尚情操。

二、借景抒情?定义借助景物或客观事物来抒发感情的表现手法,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

举例落日、冷月、星星、梧桐、清风、细雨、微草、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花、大江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2、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处处啼。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借景抒情)作者通过描写恋花飞舞的蝴蝶,自由歌唱的娇莺抒发了对大好春光的喜爱之情。

三、二者有相同点?都是间接抒情,不同于直抒胸臆。

他们借助叙述、描写和议论的方式来抒情,使抽象的感情客观化、具体化、形象化,易于被人理解和接受。

四、它们不同之处在于:A、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B、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区别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区别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区别“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诗歌和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但在欣赏、品味的过程中,要想将这二者准确地分辨清楚,却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主要原因在于这两个概念的有关解释区别度太小。

关于“托物言志”,2004 年1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是这样解释的:“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关于“借景抒情”,顾名思义,是指在作品中,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或环境的渲染来抒发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感情。

尽管关于这两者的表述有所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要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表达思想感情。

此物与彼物究竟有何不同,对此物的描写与对彼物的描写究竟有何区别,此物所要表达的“感情”与彼物所要表达的“感情”究竟有何差异,词典上未作具体分析,但这个问题又非弄清楚不可。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就必须结合典型事例来作具体分析。

请看下述四例:例一:蝉垂緌①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①垂緌,指蝉。

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似下垂的冠缨。

例二: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例三: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例四: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例一、例二采用的是托物言志的写法,例三、例四采用的借物抒情(或情景交融)的写法。

仔细推敲,便不难发现例一、例二与例三、例四的区别主要在如下几个方面:一、例一、例二描写的“事物”都只有一个:例一为“蝉”,例二为“菊”。

例三、例四描写的“事物”都不止一个:例三中有“风”、“天”“猿”、“渚”、“沙”、“鸟”、“落水”、“长江”等,例四中有“山”、“故国”、“潮”、“空城”、“月”、“女墙”等。

二、例一、例二所涉及的同一事物都被进行了多角度或多层次的描写:例一中的“垂绥饮清露”写出了蝉的饮食之纯洁,“流响出疏桐”写出了蝉声悦耳动听、传播之远的特点;例二中“秋丛绕舍似陶家”描写了丛丛秋菊绕房舍的情景,“遍绕篱边日渐斜”表现了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看似写人,实际上是进一步突出了菊花的迷人之处,这是一种间接描写的方法。

借物抒情与托物言志比较

借物抒情与托物言志比较

借物抒情与托物言志比较借物抒情与托物言志关于借物抒情借物抒情就是作者想对某种对象抒发感情,却不明着说,而是借重某种与抒情对象有着相似内核的物品,委婉地把爱憎之情抒发出去。

运用借物抒情的方法,关键是找准物品的特点与自己的感情引起共鸣的地方,使物品与感情相统一,使感情有所依托。

这样回答很模糊,让我们来作一番文字拆解吧。

谁借物抒情?答案是作者。

作者抒什么情?作者抒发对于某些人的情感——比如对于守岛战士的敬意,对于抗日军民的敬佩,对于辛勤农耕者的敬重……作者如何抒情?作者不是直接对人抒情,而是借用一种事物——一种在性格特征上与所要抒情的人物对象的性格特征很相似的事物来抒情——明里是对所借之“物”抒情,暗中则是对所感兴趣的人抒情。

比如作者袁鹰借助杨树赞美边疆建设者。

换句话说,借物抒情,顾名思义,写的虽然是物——但那是借用的,假托的;抒的是情——那可是自己的,发自内心的;语言文字上写的是这个,思想情感上则倾向于那个。

写物是托词,是手法,真正的用意是抒发自己的情感,表明自己的志向。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写作手法,也是作者抒发情志的常用手段。

综上可见,借物抒情就是作者想对A人群抒发情感,却借用B 事物来代表A接受抒情;为什么选择B?因为B的某些特征与A很相似,在作者笔下,二者已经融合在一起。

了。

凭空抒情必然空泛,读者也会感到空洞乏味。

聪明的作者变换手法,没有凭借就创造凭借——借用有形的、具体的“物”(比如仙人掌),描写它很具体的特征(比如抗击海风、抗旱耐瘠、顽强拒害、花朵艳丽),如此抒情就有所依凭了,就言之有物了,读者就容易感受到了。

这就是借物抒情存在的道理。

“物”与抒情对象是何关系?其一,相似性关系。

所谓相似性关系,就是二者的思想内核、精神品格有许多相通之处,或者说是基本一致的,即“物”的特征与抒情对象的品格彼此对应近似。

例如《白杨》,白杨树的三种特征与边疆建设者的三种品格一一对应,彼此相通,完全融合。

这种相似性是二者联系的条件,舍此,就捏不成团了。

托物言志与借物喻人

托物言志与借物喻人

托物言志与借物喻人一、两者的区别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

这也是作文中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

托物言志: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托物言志”是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二、举例拓展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描写人的一种品格,通常在作文中出现,是作文中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方法。

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运用借物喻人方法需要注意,所描述事物的特点,要与人的品格有相似之处,让人读了文章,能清楚地认识到借物要说明什么,赞誉怎样的人。

比如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期中的《落花生》,全文讲述“我们”全家欢度收获节,边品尝新花生,边谈论花生的好处;告诉人们,做人要做务实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文章在谈论花生的好处时,有这样几段话: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

”父亲说:“对。

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这几段话就运用了借物喻人(借用花生的特点来比喻怎样做人)的方法: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目的是为了论人生;他赞美花生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

“我”从父亲的话中体会到“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这个认识得到了父亲的肯定。

这就像画龙点晴一样,很自然地表达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象征等表现手法的定义及区别(综合)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象征等表现手法的定义及区别(综合)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象征等表现手法得定义及区别(综合)一、定义ﻫ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诗人通过描写得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得态度与对人生得感悟。

于就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得志趣、意愿或理想得寄托者。

作者得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得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得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得精神。

“托”借、假托得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

通过描绘具体事物得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在具体得诗中借景抒情得“景”就是指自然风景,而不就是某种物品,而托物言志得“物”常常就是一些具有象征意味得客观事物,诗人借助于此物得一些特性来表明自己得“志”,所以瞧出此“物”非“景”,咏物不就是写景。

托物言志得“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得“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处处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写景得目得就就是为了抒情,所以就是用了借景抒情得表现手法;“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诗人写“石灰”“梅花”得目得就就是言志,表现自己得高洁情操,所以就是运用了托物言志得表现手法。

ﻫ示例我在我未来得房子周围栽上许多竹子,我要像竹子一样,做一个正直、虚心、高洁得人。

ﻫ我在书房里摆上几盆青松得盆景,以表达我要像青松一样,勇敢地面对生活中得挫折与失败,永不言弃!ﻫ借物抒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得感情、表达得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与微草等,常常就是诗人借以抒情得对象。

托物言志和借物喻人的区别是什么

托物言志和借物喻人的区别是什么

托物言志和借物喻人的区别是什么答案是:借物喻人中的物与人有相似点,写物的目的是为了表现人的某一性格特征。

托物言志的直观对象是物,托物言志一般抓一个重点领起全篇,托物言志中的事物,人格化明显,主要表现作者的感情与哲理。

拓展资料:一、两者含义不同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

这也是作文中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

托物言志: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托物言志是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二、文章特点不同托物言志: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

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

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

借物喻人:通常在作文中出现,是作文中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方法。

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应用具体区别借物喻人。

借物喻人”中的物与人有相似点,写物的目的是为了表现人的某一性格特征。

如杨朔的《荔枝蜜》中蜜蜂的品质和劳动人民的品质就有相似之处,“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这和在田里插秧的劳动人民的品质是极像似的。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第一要着就是要努力描绘出事物所具有的外部特征,为展开联想做准备。

当然,“物”的外部特征可能很多,在描绘它们时,只能选择那些对言志有用的特征,绝不能不分主次。

同时,在自然界,“景”或“物”的自身并不带有感情色彩;景物被写入了作品,就会烙上作者感情的印记而获得了生命,并表现出鲜明的倾向性。

注:本文观点不代表作者观点,仅供参考。

文中图片选自网络。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区别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区别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区别: 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

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描写技巧:烘托与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渲染与烘托—-渲染与烘托本都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渲染是指国画中,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这样一种加浓形象的手法.诗歌中则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烘托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对同一事物,可以从正面渲染,也可以从侧面烘托.衬托与对比――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条件来突出主体。

反衬就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衬托主体。

对比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

虚实结合――定义: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

初三语文中的托物言志与借物抒情

初三语文中的托物言志与借物抒情

初三语文中的托物言志与借物抒情在初三语文的学习中,托物言志与借物抒情是两种常见且重要的表现手法。

它们能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让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得以巧妙地传达给读者。

托物言志,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对某种事物的描绘和叙述,来表达作者的志向和意愿。

这种手法常常借助对具体事物的细致描写,将作者的理想、抱负、追求等蕴含其中。

例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作者通过对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形态和生长环境的描绘,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和志向。

莲花在这里不仅仅是一种植物,更成为了作者人格和理想的象征。

借物抒情则侧重于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作者的情感。

这种情感可以是喜悦、悲伤、愤怒、思念等等。

比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作者通过对白杨挺拔、坚强的形象描写,抒发了对北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

白杨在文中成为了作者情感的寄托,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澎湃情感。

托物言志与借物抒情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点。

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是借助“物”来传达作者的某种情感或思想。

无论是托物言志中的“志”,还是借物抒情中的“情”,都不是直接表达,而是通过对“物”的描绘来间接体现。

而且,在运用这两种手法时,作者对所借之物的描写通常都非常细致、生动,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物”的特点和魅力。

然而,它们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托物言志更侧重于表达作者的志向、理想和价值观,所托之物往往具有某种象征意义,与作者的人生追求紧密相连。

而借物抒情则主要是抒发作者的即时情感,这种情感可能是因某一特定情境或事件而引发,所借之物更多地是作为情感的触发点和载体。

在初三语文的学习中,我们能够在很多诗词和散文中看到这两种手法的运用。

比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人通过对石灰开采、烧制过程的描写,托物言志,表达了自己不怕艰险、坚守清白的高尚气节。

再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浅析借景物抒情与托物言志之差别

浅析借景物抒情与托物言志之差别

浅析借景物抒情与托物言志之差别在古代诗词中,借景物抒情与托物言志的表现形式非常常见。

它们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都能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表达诗人的感情、情感和思想。

然而这两种表达方式有很大的区别,接下来我们将浅析借景物抒情与托物言志之差别。

首先,借景物抒情是指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表达诗人的情感、情绪和感受,来传达诗人自己的情感体验。

而托物言志则是通过对人类、社会现象的感慨、议论和思考来进一步反映诗人对社会和历史的认识和思考。

其次,借景物抒情和托物言志在表现形式上有很大区别。

借景物抒情侧重于描述景物,通过景物的形象表现出诗人的感情,像是《离骚》里的“衣裳楼阁俨;九重城阙奇”。

“衣裳楼阁俨”描绘了楼阁的壮丽和美丽,突显了诗人对这座城市的赞美之情;“九重城阙奇”则将城市之美表现的淋漓尽致。

而托物言志则更多地着重于表达情感,通过对事物的评价、贬抑、喜怒哀乐的描述来表达情感、思考。

再者,在借景物抒情和托物言志中,诗人的态度也很不同。

借景物抒情中,诗人往往站在审美的高度,从诗人自身的私人立场出发,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展现诗人的情感,是一种比较主观的表达方式。

例如“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这句话,正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写,表达对世事变幻和生命的感慨。

而托物言志,则更注重诗人意识形态的表达,故意为它的看待角度和主张更具有表现力,代表的也是作者的思想情感。

最后,借景物抒情和托物言志的表达对象也有所不同。

借景物抒情侧重于表现景物,将景物作为抒发情感的载体,是将诗人的内心感受转化为文学形式展现出来,同样的景物在不同的情感表达下,会体现不同的分寸、情感。

而托物言志则将各种事物作为表达对象,通过对人和社会现象的描述和议论,来表达诗人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和态度。

综上所述,借景物抒情和托物言志在表现形式、表达对象和表达态度方面都有所不同,这也是它们存在的不同之处。

在风格上二者都有各自的特点,诗人会根据自身的情感和思考,选择最合适的方式进行表达。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区别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区别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区别: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

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描写技巧:烘托与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渲染与烘托—-渲染与烘托本都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渲染是指国画中,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这样一种加浓形象的手法。

诗歌中则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烘托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

对同一事物,可以从正面渲染,也可以从侧面烘托。

衬托与对比――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条件来突出主体。

反衬就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衬托主体。

对比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

虚实结合――定义: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

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诗歌散文中经常运用的表现手法,由于两者有相似之处,人们经常难以辨析,其区别主要如下:
托物言志也叫借物抒情,即作者借助对某种事物的刻画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某种品格志向,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

例如,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荷花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保持高尚节操的人生追求。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夜月清风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藉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这种表现手法就叫借景抒情。

例如,“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绝句》)诗歌以明快的笔调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春景图。

四句全是写景,也全是写情。

一、二两句,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的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经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更加令人心旌摇。

具体来说,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区别是:
——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能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或节操。

——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事物(而不是景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或对人生的感悟,决不是人物喜怒哀乐的情感。

(来源:现代教育报)。

借物抒情与托物言志比较

借物抒情与托物言志比较

借物抒情与托物言志关于借物抒情借物抒情就是作者想对某种对象抒发感情,却不明着说,而是借重某种与抒情对象有着相似内核的物品,委婉地把爱憎之情抒发出去。

运用借物抒情的方法,关键是找准物品的特点与自己的感情引起共鸣的地方,使物品与感情相统一,使感情有所依托。

这样回答很模糊,让我们来作一番文字拆解吧。

谁借物抒情?答案是作者。

作者抒什么情?作者抒发对于某些人的情感——比如对于守岛战士的敬意,对于抗日军民的敬佩,对于辛勤农耕者的敬重作者如何抒情?作者不是直接对人抒情,而是借用一种事物一种在性格特征上与所要抒情的人物对象的性格特征很相似的事物来抒情——明里是对所借之“物”抒情,暗中则是对所感兴趣的人抒情。

比如作者袁鹰借助杨树赞美边疆建设者。

换句话说,借物抒情,顾名思义, 写的虽然是物——但那是借用的, 假托的;抒的是情——那可是自己的,发自内心的;语言文字上写的是这个,思想情感上则倾向于那个。

写物是托词,是手法,真正的用意是抒发自己的情感,表明自己的志向。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写作手法, 也是作者抒发情志的常用手段。

综上可见,借物抒情就是作者想对A人群抒发情感,却借用B事物来代表A接受抒情;为什么选择B?因为B的某些特征与A很相似, 在作者笔下,二者已经融合在一起。

有感情直接抒发就是了,为什么要借物抒情?理由之一,为了含蓄隐晦。

有个成语“含沙射影” ,比喻暗中攻击或陷害人,是贬义的。

如果反其意而用之,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借物抒情的含义。

有时候,由于受到某种条件限制,人们无法直接明确表示意见,只好拐个弯,在朦胧中发表自己的见解。

茅盾的《白杨礼赞》写于1941 年。

在此之前,茅盾到延安讲学。

当时,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他亲眼目睹了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

他准备写一篇文章赞美共产党及北方抗日军民,但在那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时期,要把解放区的新鲜空气带给国统区的广大人民很不容易。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象征等表现手法的定义及区别(综合)演示教学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象征等表现手法的定义及区别(综合)演示教学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象征等表现手法的定义及区别(综合)一、定义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

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在具体的诗中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而托物言志的“物”常常是一些具有象征意味的客观事物,诗人借助于此物的一些特性来表明自己的“志”,所以看出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处处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写景的目的就是为了抒情,所以是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诗人写“石灰”“梅花”的目的就是言志,表现自己的高洁情操,所以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示例我在我未来的房子周围栽上许多竹子,我要像竹子一样,做一个正直、虚心、高洁的人。

我在书房里摆上几盆青松的盆景,以表达我要像青松一样,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永不言弃!借物抒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托物言志与借物抒情的
区别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托物言志与借物抒情的区别
第一、“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如于谦的《石灰吟》,诗人借物咏怀,通过开采石头烧成石灰的过程及结果,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难困苦的坚贞情操和清正磊落的高洁思想。

“借物抒情”,顾名思义,是指在作品中,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或环境的渲染来抒发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感情。

如鲁迅《故乡》开头一段,作者并没有直接抒发“我”的悲凉心情,而是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来表达“我”当时的心境:压抑、窒闷、悲凉。

借物抒情虽也是一种文章的表现手法,除适用于通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外,借物抒情还多运用在叙事类文章的局部,起到交待时间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推进情节发展、再现地域风光、增强诗情画意等作用。

第三、托物言志常常是作者受生活的启发,托物寓意的结果。

“托物言志”是通过咏物来咏志。

它常常是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对生活的独到感悟提炼升华出来。

这些“物”不是“景”,咏物不是写景。

如郑燮的《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本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诗人笔下竹石如画,但作品传递给我们的却是竹子的精神——立场坚定,不折不挠,顽强抗争,涵蕴着诗人的人格力量。

而借物抒情则是作者从自己的情感出发移情于物的结果。

“借景抒情”是借助写景来抒情,或景中含情,时时流露;或情寓景中,蕴而不露。

这里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朱自清的《春》是写景抒情的名篇,作者把对春天的赞美喜爱之情借助“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幅图画巧妙地表达出来,创造出情景交融的美好意境。

第四、“托物言志”之“志”必须是能从事物本身固有的特点自然引申出来,不能从外界移入。

自然万物各有其形态﹑色彩﹑性质﹑功用等自然属性,艺术家把对事物的独到发现和感悟提炼升华,使之与所要表现的某种意义相契合,这样就把物自然属性很自然地转化为某种社会属性,使该物体具有了象征意义。

如,狮子象征刚强,是由狮子曾作为兽中之王的勇敢特性延伸出来的;青松象征崇高,是由其耐寒而常青不凋的特性延伸出来的;莲花象征高洁,是由其处污泥而不染的特性延伸来的……通过分析某些象征,我们可以看出:象征义是根据象征体的固有属性延伸出来的。

某些事物的自身属性触动了人的心灵后,被人们不断强化成为象征的。

“借物抒情”之“情”则不是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人从主观感受出发,通过移情而赋予该物的。

正所谓“我喜而景喜,我悲而景悲。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它是词人在中秋月圆之夜,因思念胞弟苏辙有感而发所作,词中“起舞”所弄之“清影”和“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的月景相得益彰,烘托了词人此时不尽的思念情怀,写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的千古绝唱。

第五、托物言志之“物”通常是只安排一个核心事物,辅以他物衬托。

而且,托物言志常诉诸于理智,歌咏物的品格,进而联想到具有这种品
格的人。

“托物言志”中的“志”,含义很广,可以指志向、情趣、爱好、愿望等。

如周敦颐的《爱莲说》,全文以莲花为中心事物,辅以菊花和牡丹的衬托,歌颂君子的高洁品格,批评逃世避祸者,鄙弃趋炎附势者。

三种花虽各具意义,但歌咏莲花才是核心。

借物抒情之“物”则通常需安排多个事物,其间并没有主次差别,作者一并赋予它们以人的情感。

而且,借物抒情多诉诸于感情,抒发作者的热爱、憎恶、赞美、鞭挞、快乐、悲伤等情怀。

第六、托物言志之“物”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是作者苦心孤诣的结果。

我国古代曾有“托物以喻志”的说法。

宋代李仲蒙语曰:“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尽物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也。

”指出了比喻与象征(兴)的区别:前者是“索物托情”,后者是“触物起情”。

托物言志是“触物起情”,先有物后有情。

作者在外物触动之下引起了自身不可言喻﹑难以穷尽的情绪意念,催生了作者的创作冲动。

朱自清写梅雨潭的“绿”,工笔精雕细琢,写出了这潭美丽的绿水的形态美、静态美、动态美、色泽美、质感美,作者极尽想象,大胆比喻夸张,将梅雨潭的绿描绘得丰姿多彩,清新柔婉,美丽动人。

作者写这绿水,究竟其情如何呢“绿”是春天的象征,是生命的象征,是青春年华的标志。

梅雨潭的绿色启迪了作者人生需勇于进取激情,作者把内心对绿色的感悟变成优美的文字从心田流出。

总之,“托物言志”和“借物抒情”不可截然分开的有机整体。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状物只是手段,传情言志即传达作者对
生活的感悟才是宗旨。

正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面对同样的景物,作者人生经验不同,其传达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也就大相径庭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