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管理-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目标 精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目标
第一节 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概念 (一)产生: 1918年;博比特《课程论》;首次提出; (the objectives of the curriculum);实际生活中
各种事务要求儿童掌握和形成的能力、态度、 习惯、鉴赏和知识的形式 (二)一般理解 课程目标——指一定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促进 学生身心发展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6、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结合的形式
(1)涵义
内部过程——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内在 心理的变化
外显行为——为了能间接测量和观察这 些内在心理变化,需要举例反映这些内 在变化的行为表现
两者结合表述
举例1: 1、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 1.1描述优秀和不良文学作品的区别 1.2区别优秀和不良的文选 1.3提出分类优秀和不良文选得重要理由 1.4在自由阅读时间内选读优秀的文学作品 1.5说明为何喜爱某些优秀的文轩 (第一层次是内部过程,第二层次是外显行为)
(3)价值取向——技术理性 (4)特点:精确、具体、可操作 (5)产生和发展 博比特——首次提出”课程目标”;活动分析法 查特斯——工作分析法; 泰勒——目标来源;行为目标表述(行为和内容)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认知、情感、动作) 梅杰 ——行为目标三个组成:行为、条件、标准
认知领域目标分类
相关概念
教育目的:总目标、总要求;普 遍、总体、长期、终极
教育目标:学校和专业的培养目 标 ;具体、多样、短期
教育目标体系
二、课程目标功能
(一)美国学者麦克唐纳观点
教育目标的功能随着目标水平的不同 (宏观、中观、微观)而各异;
共同的功能是:通过明确教育活动的目 标,提示旨在达到目标的最优的内容和 方法,并且成为评价教育教学活动结果 的一种标准。
质)
(二)主要步骤 1、确定价值取向 (1)可能性筛选——确定来源 (2)价值性筛选——确定价值取向 2、确定教育方针 ——教育发展方向
3、确定教育目的 ——培养人的总目标 4、制订教育目标(培养目标) ——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具体规格要求及
其结构体系
5、确定课程领域或科目 ——一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
社会科学知识 :规范性的知识或策略性知识、理 论传统和价值立场、社会事实和社会事件的现 状和发展趋势
人文科学知识 :反思性的知识 、历史上与亲历 的价值实践 、人生意义的体验
(3)以学科专家提出的建议作为课程 目标确立的基本依据之一
四、课程目标的设计
(一)内容要点
1、明确学生能做什么(行为表现) 2、明确学生应当成为什么样的人(个人特
(三)学科发展需求 1、为什么? 学科是知识的载体; 知识对个体价值:学术、一般发展 、精神 知识是课程文化传递的主要对象;
2、怎么将知识确定为课程目标 (1)思考三个问题 知识有什么价值?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谁的知识最有价值?
(2)从学科知识本身的传递与发展需要中推 导出课程目标
自然科学知识:描述性知识 、概念符号和数量、 反映自然界事实和事件
B、发展:英国斯腾豪斯(课程论专家)的过 程模式——训练、教学、引导
C、发展顶峰——人本主义课程论 (5)评价: A、优点: 活动过程与结果、手段与目的实现统 一 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兴趣 利于终身学习
B、缺陷—— 师生对话困难; 教师工作量大 ; 学生学习有盲目性 ; 不利于理论知识的有效学习
举例2: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点
1.学生能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点 1.1能说出可持续发展的大概意思; 1.2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批判现实中破坏环
境的思想和行为
1.3对有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例子的 材料,能指出这些例子并批判和评述
(2)评价 保留了行为目标表述的特点
弥补行为目标忽视内在心理过程变化的 缺点;
(2)过程与方法:分为经历、 体会、探索等不同的水平层 次。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分为 感受(经历、注意)、反应 (体验、认同)、领悟(内 化)等不同的水平层次。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陈述
一、行为目标 以学生发展变化的外显的行为来
表述目标的达成。 行为动词+内容
二、展开性目的(形成性目标、 生成性目标)
结果表述,;
(2)构成要素:ABCD A——指学习者Audience, B——核心的行为(Behavior) C——行为产生的条件(Conditions) D——行为表现标准(Degree)
例子分析:给予20个要填写形容词的的 未完成句子(C条件),学生(A)能在 15分钟内(D程度)分别写出形容词(B 动作谓语和宾语)以完成句子
知识 ——识记知识; 领会——指理解知识材料意义的能力; 应用——把知识应用于新的情景; 分析——把材料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并理
解各部分的相互关系及其构成方式 综合——将各种要素和部分组合成整体 ; 评价——对材料做价值判断;
情感目标分类——五个层次
接受或注意——觉察、选择 反应——参与活动 价值判断 ——确认价值,偏好某种价值 价值观的组织 ——比较、克服、接受重
关注的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 标,而是强调教师根据课堂教学 的实际进展情况提出相应的目标。
三、表现性目标
表现性目标是指学生在从事某 种活动后所得到的结果。
它关注的是学生在活动中表现 出来某种程度上首创性的反应的 形式,而不是事先规定的结果。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课程与教学目标?
2、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在教育 目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怎样 的?
2、过程与方法。着眼于学生在 亲身经历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直接 经验和内心体验,对学习方法有 所感悟,在过程中不断提高学习 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着眼于学 生在学习与成长的过程中,获得 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人 生态度、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目标的水平层次
(1)知识与技能:分为了解、 理解、掌握、运用等不同的 水平层次。
行为目标随着课程领域科学化和独立而产生 的;
生成性目标早在20世纪初期杜威的思想中诞生, 流行于20世纪70年代;
表现性目标是最新的,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以 后的课程领域
(2)价值取向比较 普遍主义价值观、控制本位——普遍性
目标和行为目标
实践理性 ——生成性目标 解放理性 ——表现性目标 (3)内在统一性 体现课程发展方向;相互继承和发展
案例 某校初中一年级主题班队活动
主题:我和我的集体
目标:1、感受集体的力量,知 道集体的的重要性;2、能针对 自我与集体的关系发表自己的看 法;……
时间:1课时
活动内容及程序:
1、导入部分(1)教师演示:折 筷子;(2)学生游戏:拔河 (单人对抗,单人与多人对抗) (3)唱歌小结。
2、自主探究:个人发表意见和 看法。
要的,家伙子观概念化
价值观念个性化 —融入个人品性;指导 个人行为
动作技能目标领域
知觉——指运用感官获得动作信息 准备——指对稳定的活动的准备 反应——教师指导下表现相关的动作 机械动作——反应形成习惯 ,熟练动作 复杂的外显反应—复杂动作的熟练操作 适应——根据情景需要纠正动作技能 创作——学习某动作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创造性
学习活动;
……
课程与教学内容是实现课程与 教学目标所凭借的基本材料。
(直接经验、间接经验;文本 的、超文本的;)
二、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主要取向
道德主义取向;百科全书取向; 文化复演取向;形式训练取向; 唯科学取向;经验取向; 社会取向;……
三、选择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原则
1、合目的性。 2、整体性。 3、适切性。 4、结构性。 5、多样性。
6、确定课程目标(针对每门学科)
——教育专家、课程专家和学科专家一起 参与
7、确定教学目标
——学习机会或教学活动预期达成的学生 学习结果
举例:几个步骤的关系如下:
教育方针——培养四有公民 教育目的——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 教育目标——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 课程领域或科目——高中思想政治课 课程目标——知道有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宪法条款 教学目标——能正确回答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方
(二)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表述形式差异)
1、普遍性目标取向
(1)涵义:总括性和原则性地规范与指导 的目标,表现为教育宗旨和教育目的
(2)价值取向 :普遍主义价值观
(3)特点 :普遍、模糊、随意、规范
(4)评价:适用范围广;经验性强、逻辑 性不够、歧义
2、行为目标取向(活动前提出) (1)涵义:用具体可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对教育
纳提出的一种目标取向
(5)评价: A、优点: 回归人性 ; 利于个性发展 ; 利于人的整体性发展; 表述方式灵活适应性强
表现性目标是指学生在从事某种 活动后所得到的结果;
它关注的是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 来某种程度上首创性百度文库反应的形 式,而不是事先规定的结果。
思考题:表现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有什 么异同?
(二)一般功能 1、导向功能 2、激励功能 3、调控功能 4、标准功能 5、投射功能
三、课程目标取向
(一)价值取向 1.知识本位价值取向 学科价值;学科结构和逻辑顺序为核心; 2.学生本位价值取向 个体成长价值;学生需要和特点为核心; 3、社会本位价值取向 社会发展价值;社会问题为核心
法和程序
具体教学目标——能说出分配人民代表大会名额给各 地机构的依据;能说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权力和职 责
(二)四个筛子: 教育哲学(办学宗旨) 教育心理学 课程理论 教学理论
二、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构成
1、知识与技能。着眼于学生对 人类已有科学文化知识的理解与 掌握。
3、结束部分:教师总结归纳。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的内容组织
相同点—— 都反对课程目标技术化; 都以人的自主发展为根本取向 ; 都不主张完全取消行为目标 ; 目标表述都采取一种开放形式
区别:
——切入点不同:实践入手和评价入手 ——追求的教育价值观不同:实践理性
和人性解放
5、四种课程目标取向的关系
(1)历史地位比较:
普遍性目标最古老;
系、消费生活、职业生活、娱乐活动等不同方面
(二)社会生活的需求
1、为什么?
学生是社会的人:生活在当前社会;将要进入未 来社会;
2、社会生活的需求是什么?
时间上:当前社会生活和将来成人生活需求; 空间上:社区、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需要; 课程目标部分 :学生当前水平和社会要求水平之
间差距
3、怎么将社会生活确定为课程目标? 第一,民主性原则 第二,民族性与国际性结合 第三,教育先行原则
动作
(6)评价 A、优点 便于控制教学 ; 便于教学交流 ; 便于准确教学评价 ; B、缺点 机械化;肢解;忽视高级复杂活动
3、生成性目标取向(过程中提出) (1)涵义: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
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
(2)价值取向:实践过程取向 (3)特点:过程性 ;非预期性 (4)发展 A、渊源:来自杜威的教育即生长
适合于认知目标的表述,也适合于情感 目标的表述;
三、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依

(一)学生需要
1、为什么?
——课程促进学习者发展为最终目的
2、学生的需要是什么?
(1)理想发展水平(应该怎么样)——完整的人; (2)现实水平(实际怎样的水平) (3)两者的差距——课程填补的部分 3、怎么了解学生的需要 泰勒:调查其健康状况、直接的社会关系、社会公民关
3、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依据 是什么?
4、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构成是怎 样的?
5、什么叫做行为目标、形成性 目标、表现性目标?
第四章 课程与教学的内容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的内容选择
一、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含义 观点一:各门学科中的知识、技能; 观点二:学生获得的各种经验; 观点三:学生在学校里从事的各种
总结:生成性目标关注的不是由 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强调 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进展情 况提出相应的目标
4、表现性目标取向 (1)涵义:指每一个学生在与具体教育情
境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
(2)价值取向:对解放理性的追求 (3)特点:参与性;创造性;多元化; (4)产生和发展:是美国课程学者艾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