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年间的畿辅水利营田
高频考点(九)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解析版)
高频考点(九)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一、高频考点一、单选题1.(2023·广东·统考高考真题)王夫之在《宋论》中评论历史上某一基层制度时,认为聚乡村之民成兵达不到御敌的目的,贼寇一旦来袭,乡民便携家散去,“非什保之所能制”。
这一基层制度是()A.邻保制度B.保甲制度C.十家牌法D.里甲制度【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精确时空是宋朝(中国)。
据材料“《宋论》”可知,题干涉准时间是宋朝,据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时期实行保甲制度,B项正确;邻保制度是唐朝的,排解A项;十家牌法是明朝的,排解C项;里甲制度是清朝的,排解D项。
故选B项。
2.(2023·浙江·统考高考真题)延载元年(694)八月敕:“诸户口计年将入丁、老、疾、应免课役及给侍者,皆县亲貌外形,以为定簿。
肯定以后,不得更貌。
疑有奸欺者,听随事貌定,以付手实。
”这种户籍管理方法是()A.黄籍登记B.白籍土断C.貌阅之法D.诸色户计【答案】C【详解】依据材料“延载元年(694)”、“诸户口计年将入丁、老、疾、应免课役及给侍者,皆县亲貌外形,以为定簿”可知,唐朝实行貌阅之法,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
C项正确;黄籍登记是西晋,排解A项;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实行白籍土断,排解B项;元朝实行诸色户计,排解D项。
故选C项。
二、新模专练一、单选题1.(2023·辽宁·校联考模拟猜测)有学者指出,“社会把握是在政治把握的基础上,以社会关系体系的建构为中心的,再通过对社会诸种力气的利用、组合……将特定区域的社会关系体系纳入政治把握体系之中,使之成为政治把握体系的一部分或同构体”。
下列制度属于秦汉的“社会把握”的是()A.里甲制度B.乡约制度C.乡里制度D.刺史制度【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
明清水利著作
? 水利建设和管理的经验逐步积累和充实,明清间较大的单项农田水利工程多有自己的专志。
下面举出几本有代表性的著作,可见这类著作的特点。
? 《灌江备考》是有关**的一部资料汇编,是乾隆年间灌县二王庙道士王来通刊刻。
现存本除乾隆八年(1743年)王来通所作序和目录外,计收录碑刻诗文30篇。
其中《天时地利堰务说》、《六字碑》、《复造水则》、《石标对铁椿》、《拟做鱼嘴法》、《做鱼嘴活套法》等篇,初见于此书。
此后王来通又编辑《灌江定考》,也是一部有关**的资料书。
? 《**渠志》是引**灌区的专史。
****人王太岳著。
书前有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作者自序。
全书共分序、图、**水考、**渠志、总论、后序等六个部分,后三部分为本书重点。
在? 总论部分,作者叙述了历代引**灌区的渠道经行及灌区范围的变化,以及乾隆初年灌区拒**引水灌溉的实质性改变。
作者还就**渠的历史作用、历代灌溉面积的记载作了分析。
此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河南**人蒋湘南修《**阳县志》,书末附《后**渠志》3卷,1935年高士蔼综合前人著作,结合实地考查,著《**渠志稿》,1935年由李仪祉作序刊行。
? 《通济堰志》是浙江**县通济堰的专书。
通济堰相传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年),经历代维修,至4灌田20余万亩。
清代同治年间,王庭芝等人编校了宋、元、明、清以来有关通济堰修筑和管理的文献,包括序、记、碑文及管理条例、牌示等,是研究该堰历史的文献汇编。
? 桑园围是广东**的大型堤围,围中有田地一千八百余顷。
相传始建于北宋末年。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创修《桑园围志》,是该围第一部专志。
道光年间明之纲重辑《重修桑园围总志》14卷。
光绪年间冯拭宗又有《重辑桑园围志》17卷。
? 关于河工技术及规程类著作,现在能见到的最早著作是署名元代沙克什的《河防通议》。
沙克什曾删减南宋周俊著的《河事集》,其中收录了北宋沈立所著的8篇《河防通议》。
河道总督相当于今天什么官职
河道总督相当于今天什么官职提到清代总督,我们首先会想到的就是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的封疆大吏,不过清代还有两个专职的总督,级别略低于各省总督,这两个总督即河道总督、漕运总督。
河道总督的设置情况河道总督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管理河务的,其实不然,清代的河道总督主要针对的还是运河,至于各省的海防、江防等事,则有各省督抚分理。
明清时期,运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事关京城皇帝后妃、王公百官、八旗兵丁的生计。
清代规定,京师每年的粮食主要由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八省供应,这些粮食称为漕粮。
为了保证漕粮的运输,除了要维护运河的通畅外,还需要治理与运河有密切关系的河流,如直隶境内的永定河,山东境内的济水、大清河、子牙河,以及跨越数省的黄河、淮河、长江。
由于运河主要是在江苏的江北、山东以及河南、直隶三省地区,所以朝廷就将河务分为三段,即南河、东河、北河。
清初时期,只设总河一人,驻扎在山东济宁,综理黄河、运河事务。
康熙十六年,因为江南河工紧要,总河移至江苏清江浦,而将河南境内治河工程划归河南巡抚管理。
康熙二十七年,总河重驻济宁,四十四年,因山东河道与总河相距甚远,照河南例,令山东巡抚就近料理。
于是,总河虽驻山东,名义上兼管南、北两河,实际上只管南河事务。
雍正二年,朝廷以河南武陟、中牟等县河工紧要,设副总河一人,驻武陟专管河南省河务。
四年,鉴于河南省河务整备,山东河务紧要,令山东河务不再由山东巡抚兼管,而由副总河监管。
雍正七年,改总河为“总督江南河道”,驻清江浦,至此河道总督一职正式诞生。
又,令副总河(也称河道总督)为总督河南、山东河道,驻济宁。
南、北河事务最终由二河道总督分别管理。
雍正八年,又增设直隶正、副总河,为河道水利总督,驻天津。
于是,北河又分为东河与北河,东河即山东与河南境内河道,北河指直隶境内河道。
至此,河道三总督的制度最终形成。
乾隆二年,乾隆帝下旨裁撤所有副总河,乾隆十四年,裁直隶河道总督,北河河务由直隶总督兼领。
走近中国古代灌溉历史
走近中国古代灌溉历史作者:***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2024年第07期中国古代灌溉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据史书记载,大禹和伯益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利用河渠、井水灌溉农田和园圃。
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铁制生产工具的大量应用,灌溉工程开始得到迅速发展,如郑国渠、都江堰等。
史前文明时期的水利工程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开始了灌溉技术的探索和实践。
最早的灌溉工程可以追溯到黄河、长江流域的古代文明,如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
长江下游的浙江良渚文化遗址发现的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是迄今所知我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拦洪水坝系统,距今约有5000年历史。
河姆渡遗址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遗址之一,其灌溉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据考古学家研究,河姆渡遗址发掘出的灌溉设施,如水道、水渠等,这些古老的灌溉系统为当时的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也为后来的农业文明奠定了基础。
夏商周时期的水利工程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代水利初步发展的时期。
相传夏朝建立以后,开始有了农田规划,大禹治水后,划分九州,按照土壤肥力和灌溉条件区分农田赋税标准。
到了商代,井田制下出现了原始的沟洫工程。
人们利用水利工程来进行灌溉农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产量。
我国最早的成体系文字——商代甲骨文中也有一些关于治水的记载。
西周时期,沟洫工程有了发展,形成了有灌有排的初级农田灌排系统,引水灌溉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直接造福人类。
先秦典籍《尚书》《周礼》和《管子》等文献中记载了许多商周时期的水利工程情况,如灌溉渠道、水库、水门等。
《周礼》记载,国家设有管理农田水利的官员——稻人。
《管子》则记载:齐相管仲提出,“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五害之属,水最为大。
五害已除,人乃可治”。
这种“治国先治水”的思想和主张,在我国水利史上有着十分突出的地位和影响。
秦国和秦朝的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秦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掌握的水利工程技术,先后开凿了都江堰和郑国渠两个大型灌溉工程,对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对秦国成功地统一中国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陈仪《直隶河渠志》及其水利思想
窥 见 。同年帅 仙 舟 中丞在 浙 中 , 余 嘱 觅之 , 从 文 澜
阁本抄 寄 , 始知即《 通志》 内《 河渠 》 一卷 , 附 以 志 名 耳o  ̄ [ 3 1 5 1 可见 , “ 吴 邦 庆 ……访 求 陈 氏宗 老得 知 , 《 畿
对 河流 的记 载 , 并 不 十 分 注 重 对 淀 泊 的 介 绍 。《 直
意 义。
关键词: 陈仪 ; 《 直 隶河 渠志 》 ; 水利 思想
中图分 类号 : K 2 9 1 / 2 9 7
文献标识码 : A
D O I : 1 0 . 1 3 4 8 6 / j . c n k i . 1 6 7 3 —2 6 1 8 . 2 0 1 4 . 0 1 . 0 1 7
隶 河渠 志》 则 比较 突 出对 淀 泊 的记 载 , 如 东淀 、 大 陆
泽、 宁晋泊 、 七里海等, 究其原 因, 一 方 面 雍 正 年 间 直 隶 地 区 许 多 淀 泊 尚存 , 但 已 暴 露 出 严 重 的 淤 垫 问 题; 另 一 方 面 陈 仪 十 分 重 视 淀 泊 对 河 水 的 蓄 泄 作 用, 因 此 对 它 们 着 墨 较 多 。每 记 一 处 , 都 指 出 其 作 用, 如: “ 南北 二泊 , 正定 、 广平 、 顺 德三 府 之水 会 也 。 西带重 山 , 二 十余 河 之 水 , 建瓴 而下, 每 遇 伏 秋 之 际, 千岩 飞雨 , 万壑 悬流 , 若 无 二 泊 为 之 翕 受 而 节 宣 之, 其 奔 冲 横 溢 为 何 如 哉 !故 南 之 有 南 北 二 泊 , 犹 北之有 东 西 两 淀 , 皆治 水 者 所 当加 意 也 o  ̄ [ 3 1 3 9 明 确 指 出了南: f : -? l f 对 于治 理直 隶河 道 的意 义 。此外 , 像塌河 淀 、 七 里 海 这 样 的“ 无 源之 水 ” , 陈 仪 也 加 以 记载 , 原 因就在 于它们 对京 东诸水 的翕受 作用 。 2 . 按 照 营田四局叙 河道 陈仪 撰 写《 直 隶 河 渠 志》 , 虽 未 就 叙 河 道 的原 则 作 说 明 , 但 是 我 们 研 究 《 直隶河 渠志 》 所 载河 道 的顺 序 , 便 不难 发 现 , 《 直 隶 河渠 志》 基本 上 是 按 照水 利 营 田 四局来 记 述 河 道 。 其 中渤海 至永定 河 当属 天津局 , 清 河 至 千 里 长 堤 当 属京西 局 , 滹沱 河至 大陆 泽 当属京 南 局 , 凤河、 牛 亡 牛 河 当属京 西 局 , 窝 头 河 至七 里海 属 京 东 局 。当然 ,
《八旗通志初集》之怡亲王胤祥传
《八旗通志初集》之怡亲王胤祥传旗通志初集卷之一百三十四宗室王公列传六怡亲王胤祥正蓝旗和硕怡亲王胤祥,圣祖仁皇帝第二十二子也。
生秉粹质,至性过人。
幼偕诸王侍圣祖于宫庭,尝随行,以稚弱未能前视。
圣祖过,寻履迹伏地嗅之,其孺慕诚切如此。
及长,祗服慈训,先意承志,靡不周悉。
圣祖钟爱甚笃,省方巡幸,恒命扈从,恩宠优渥。
而王谨度循礼,恪慎有加,不立党援,不邀名誉。
所属人众,承奉约束。
公私政事,一无扰累。
阿其那妄觊非分,数以诈术诱惑诸王,王独不为所动。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世宗宪皇帝肇登宸极,总己以临。
稔知王忠孝纯挚,特授封怡亲王,命总理事务。
当是时,阿其那包藏祸心,隆科多威福自恣,怀挟奸私,图乱国是。
王屹然镇静其间,不动声色,而佥邪顾畏慑服,已隐然有社稷功矣。
世宗念国储为民命所关,十二月,命王领户部,管理三库事。
王莅任后,则以国家休养蕃息,民物康阜。
成赋岁入既多,经费浩繁,簿籍益冗,蠹弊从集。
于是稽核精密,出纳有经,径窦为之肃清,府库岁有余羡。
国用益饶。
维时世宗宵旰勤劳,日以四海苍生,安富乐寿,物各得所为念,抚财用之丰裕,实足以覃敷阖泽。
凡良法美意可加恩中外者,百务具举。
江南、浙江、江西浮粮,圣祖屡欲减除,以廷议异同,未果。
王推本圣祖德意,仰体世宗弘仁,斟酌奏请。
既上闻,乃大嘉悦。
命岁减江南正额,苏州三十万两,松江十五万两。
浙江之嘉兴、湖州,江西之南昌,亦次第减除。
通计岁减六十一万两有余。
直省正供递行蠲免者,亦数百万。
他若兴大役以广惠利,建大工以资捍御,膏泽普于黎庶,优赉遍于臣工,叠沛德音。
王实亲见世宗痌瘝弗释怀之至意,又适当可以有为之时,凡圣心所欲施行者,无不矢竭公忠,赞成盛治。
京畿不讲水利,旱潦无蓄泄之备。
雍正三年十二月,特命总理水利营田事务。
王建议兴修,疏浚河渠。
筑堤置闸,区分疆亩,经画沟塍。
复躬亲巡视,往返辄经旬月。
栉风沐雨,寒暑靡间,务成万世永赖之利。
期年,粳稻丰年稔,民益趋事。
甸服以内,数干里之沮洳枷污莱,悉成沃壤。
清朝农学和农业技术
清朝农学和农业技术清代的农业生产和明代比较,基本上没有多少变化。
只是植棉区比明代有所扩大和增多,到清末,大致形成了江浙沿海、两湖、皖赣沿江和华北平原四个重要产棉区。
整个农业生产力发展比较缓慢,技术上有些局部的改进和提高。
第一节农具和农田水利农具农具方面,出现了“深耕犁”。
《马首农言》称:“然也有特用深犁者,地力不齐也。
”清代深耕到何程度,《知本提纲》中提到“有浅耕数寸者,有深耕尺余者,有甚深至二尺者。
”又记:“用犁大小,因土之刚柔,刚土宜大,柔土宜小”;开垦荒地则用“坚重大犁,或二牛,或三牛以开之”。
说明当时的犁有大犁、小犁和坚重犁之别。
深耕犁的发展,反映了耕作技术的提高。
小型农具在清代进一步完善,如稻田整地灭茬的农具辊轴,大约由■■发展而来,作用是把田间杂草和秧苗同时滚压入泥,过宿之后,秧苗长出,而草则不能起。
《致富纪实》一书中谈到种植双季稻时使用的一种农具,在早稻收割后,“不再犁田,铺石灰一道,用匍蓘将禾兜打落,便可插秧”。
道光年间(1821—1850),贵州遵义一带出现一种名为“秧马”的农具,其形制和作用,与宋元时记述的“秧马”不同,而类似辊轴,用以掩杀绿肥和杂草。
以上农具在双季稻地区作用尤为明显。
塍铲、塍刀是清代南方丘陵地区水田作业的两种农具,用以整治田埂。
这种农具灵巧轻便,能提高作业速度和质量,《梭山农谱》记有其形制。
《梭山农谱》还记述了一种水稻除虫工具:“田家奋臂举梳行,累累就毙矣。
虫当梳者,血肉俱糜梳齿上”。
《农言著实》著录一种适应于北方旱作地区的中耕除草工具:“漏锄”。
这种锄的特点是锄地不翻土,锄过之后土地平整,有利于保墒,而且使用轻便①。
漏锄至今在关中地区仍然普遍使用。
农田水利太湖地区的水利工程,在明、清两代都是以水道疏浚为主。
1570 年,经海瑞主持的一次水利工程后,吴淞江下游基本形成今天的流向。
清时,黄浦江“夺溜代吴”,吴淞江等水道退居次要地位,为便于节制,又在黄浦江口建大闸一座。
小站稻种植古代史,,
小站稻种植古代史,,小站稻米质优异,脍炙人口。
周盛传小站屯垦成功,始有小站稻的称谓,其后成为津沽名特产品。
日本侵华奉为高级军粮,强禁稻农食用。
50~60年代,曾以特二级优质米销往日本、东欧、东南亚、古巴等国家和地区。
1956~1957年,全国20多个省市引调小站稻良种,各地远来学技,老农频出指导,年调籽种数万公斤,支援各地,振发了山东、宁夏等省区水稻的发展。
小站开发,仅有120年。
但小站稻却是自北宋以来,千余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在历代先哲垦拓北海,法式南方的实践递鍃推进下,得以问世的,是整个天津屯垦史上的一个突出环节。
曾以江淮粳稻为母本,但结果却优于江淮稻;曾以韩国、日本的稻种为籽种,而品位却超越了韩国稻和日本稻;其前驱是葛沽稻,但比葛沽稻更胜一筹。
“一篙御河桃花汛,十里村爨玉粒香”。
南运河水夹带着漳河从黄土高原卷来的泥沙和氮、磷、钾等有机肥料,注入了小站的土地,以甜刷咸,化碱成腴,构成了独特的优质稻生长条件。
至1948年津南解放前,小站稻一直是靠限制马厂减河上游用水,才保证了收获的,特产也有特殊的局限性。
新中国成立到公社化以前,小站稻种植面积,单产,品种进化,都达到空前高峰。
其后,马厂减河、海河上游各河系,拦河截流,建库蓄水,九河下梢的天津,水量逐渐减少。
1968年,独流减河切断了马厂减河,南运河水绝源,靠海河水维持。
1973年,全区“稻改旱”。
1975年以后,境内小站稻局部恢复。
80年代末,津南区重新开发优质小站稻成功。
21项有毒物质指标监测,18项为零,3项低于国家要求的数值,被命名为绿色食品。
种植渊源辽圣宗统和五年(987)建立的盘山千像寺讲堂碑载:“幽燕之分,列郡有四,蓟门为上,地方千里,藉冠百城,红稻香耕,实鱼盐之沃壤……”,这里所说千里幽燕的红稻香耕(粳),鱼盐等等,其中涵盖了包括津南在内的天津沿海区域,是较早的种稻文献记载。
宋辽对峙时,以海河为界,因之,海河亦称界河,当时,海口在泥沽一带。
朱轼《仪礼》研究探微
朱轼《仪礼》研究探微作者:邓声国来源:《知与行》2017年第04期[摘要]清代前期,一部分学者试图跳出传统礼经学的诠释范畴,企求从“礼时为大”的诠释理念出发,在《仪礼》与民间礼俗之间达成一种契合,努力沟通礼经与历代民俗礼制之间的密切关联,发掘民俗中“草蛇灰线”式的《礼》经遗制,江西高安朱轼便是其中一位很有代表性的学者。
作为清代前期经俗互贯派礼学研究的一位代表人物,朱轼从矫正时弊、力崇古道的著述目的出发,在康熙后期费时三年,撰述完成了《仪礼节略》20卷,充分彰显和体现了朱轼本人对于儒家传统礼制日常践履教化功用及其实践价值取向的高度体认。
朱轼著述《节略》一书时,特别崇尚朱子《仪礼经传通解》中张扬的礼学发展眼光,并从强调礼文的实用性、可操作性视角出发,反对此前许多学者拘泥于遵循以《仪礼》为代表的古礼规制的传统解经做法,提出“古礼当辨正”对待的观点,推崇“凡礼皆以义起”的学术思想,倡导并积极响应现时代礼制重构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与自小戴《礼记》以来的礼学主张可谓一脉相贯,体现出淡化尊经的治礼风格,从而顺应了康熙年间朝廷尊崇和加强礼制文化建设的现实需求。
由于朱轼极其关注和重视朱子《家礼》,因而《仪礼节略》在礼目设置和仪文的编排上,与历代专为诠释《仪礼》经文而设的礼经学著作颇为不同,更加重视发覆礼目仪节的明晰度和可操作性,并充分吸纳了陈祥道《礼书图》、聂崇义《三礼图》、朱子《家礼》等著作的礼图诠释成果,将繁文缛节的礼俗规制更加直观化。
受当时治学思潮和风气的影响,朱轼同样重视文献搜罗与征引之功效,一方面,《节略》引书旁及晋、唐、宋、明诸礼书,举凡近世儒者论说于礼稍有发明者,辄随所见采入,以求适合;另一方面,又特别讲求文献征引的准确性,所引文献有文辞出入之例,则更订校正之,对当时清廷施行及改革清初的礼制仪俗的举措,具有一定的导向性作用。
[关键词]朱轼;《仪礼节略》;著述旨趣;礼经诠释特征[中图分类号]K892.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7)04-0020-05有清前期,一小部分学者试图跳出传统礼经学的范畴,企求在《仪礼》与民间礼俗之间达成一种契合,力图沟通礼经与历代民俗礼制之间的关联,找出民俗中“草蛇灰线”式的《礼》经遗制;在诠释对象的选择上,尤其关注聚焦于《丧服》篇所论“五服”礼制,及其在历代礼俗中的丧制变迁情况;在治学理念上,往往具有“礼时为大”的礼经诠释观念。
档案中的凤河水系治理
档案中的凤河水系治理作者:李诚来源:《北京档案》2023年第12期凤河是北京市东南部的重要排水河道之一,流经今北京市大兴区、廊坊市安次区及天津市武清区后注入北运河。
明清时期,凤河是南苑水生景观的重要基础,清代《顺天府志》称其“形如凤,故名”。
清代及民国时期,凤河上游水源不足,中游河道浅塞,下游淤积严重,中央及地方曾多次组织开辟水源、疏浚河道、修筑河堤等水利工程,然而始终未能根治凤河的水源和河道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政府通盘规划,疏导干流、开挖减河、整治支流、修建闸坝,较为妥善地解决了凤河的排水及灌溉问题。
梳理档案中的凤河治理材料,可以看出不同时期凤河的治理思路及治理成效。
凤河是南苑水系格局的基础之一。
南苑在元代下马飞放泊的基础上扩展而来,明代修筑围墙后命名为“南海子”。
南苑水草丰美,明代“燕京十景”中已有“南囿秋风”。
清代进一步改造南苑,成为帝王处理政务、接待外藩、射猎阅兵的重要场所。
清代南苑水系自北向南主要为凉水河、凤河及龙河,其中凤河是永定河在元代南移后遗留的河流故道之一,水源为永定河冲积扇潜水溢出带上的各处泉水,主要有团泊与一亩泉两处泉源。
清代对凤河的治理主要是凉水新河的开挖与凤河东堤的维护。
明末清初,由于疏于管理,凤河河道断续常年淤积,成为季节性河流,一旦突遇降雨,洪水漫过河道,轻则漂没田庐,重则威胁京城。
清代帝王对南苑的重视决定了朝廷不会放任凤河漫流局面的再现。
雍正四年(1726),雍正帝命怡贤亲王允祥治理畿辅水利。
允祥查勘后认为凤河上游各泉源微弱,难以持续为凤河提供水源,致使凤河下游逐渐断流,河身淤废。
允祥建议在高阁庄(今高古庄)开渠分凉水河,南至堠上村(今武清区前后侯尚村)与凤河相接。
新开河道名为凉水新河,凉水河与凤河上游的连通为凤河提供了相对稳定的水源。
同年,又疏浚了堠上村以下淤积的凤河河道,并在高阁庄分水处修建东、南两座水闸,调蓄凤河与北运河水量。
清代治理凤河的动机除整治南苑水系外,还有保障运河安全的考虑。
陈仪—“济世奇才”治津水
古文,学识渊博,浚治水患,经世济民,是清代著名学者、治水专家。
与稍晚的纪昀(字晓岚)并称京南二才子,时人称之为“济世奇才”。
陈仪少时,家乡常遭受水患,有“涝了文安洼,十年不回家”之谚。
畿(音jī)辅(指京都附近的地方。
畿,京畿;辅,三辅)河道关系着故乡群众的命运,所以陈仪成年后即致力于河防等经世之学,同时非常重视实地踏勘,对直隶(河北省)诸河道的情况了如指掌。
雍正三年(1725年),京津地区发生大水,雍正皇帝派其弟怡亲王允祥和大学士朱轼来到天津一带“相度浚治”。
允祥非常希望得到“善治河者”的辅助。
此时朱轼便想起了他的门生—怀抱经济治世之才、对治河颇有见解的陈仪。
不久,怡亲王在直庐接见了陈仪。
陈仪根据前人“治河宜从低处下手”的经验,指出天津为“百川之闾”,“南、北二运并泻,东西两淀争奔,骈趋减入水之口”,即首先疏浚或挑挖减水河。
允祥听毕,非常满意,认为他的话“手画口陈,洞中机宜”,立即把他留在身边。
第二年春天,57岁的陈仪随怡亲王、朱轼巡视治理直隶水利,治水过程中的一切教令、奏章均出自陈仪之手。
雍正八年(1730年),陈仪升为侍讲学士。
当时,朝廷议定设营田观察使二员,分辖京东、西,以督率州县。
皇帝嘉赏陈仪在天津治水营田的业绩,便命他以佥都御史官充任京东营田观察使,仍驻天津。
就在这一年,怡亲王去世,水利营田府解散。
一时间浮议四起,有些官吏声称营田治水多此一举。
陈仪力排众议,继续主持京东一带水利。
南运河长屯堤,地属静海。
某官吏玩弄法令条文行奸作弊,长期以来,年年调集霸州、文安、大城的民工协修。
协修民工携带粮食,行程百里,叫苦连天。
陈仪曾先后四次查问此事,均无答县的劳役。
另外,从东安(今安次区)、永清至文安(属霸州市)胜芳淀,均受永定河水患,数百里沙积泥淤,凋敝不堪。
陈仪兴修水利,教大家栽蒲插苇,植莲种稻,织席捕鱼,百姓遂日益富裕。
雍正十一年(1733年)夏天,京北连降暴雨,山洪暴发,数以万计的田园、房屋被洪水吞没。
《畿辅河道水利丛书》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畿辅河道水利丛书》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畿辅河道水利丛书》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畿辅河道水利丛书》是清代吴邦庆编辑的有关畿辅地区(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天津两市和河北省)水利的一部丛书。
雍正年间的畿辅水利营田
保密级别:内部学位级别:历史学硕士论文提交日期:1999年12月28日论文答辩日期:2000年1月11日论文中文题名:雍正年间的畿辅水利营田论文英文题名:The water conservancy in JiFu area during yongzheng's period作者及所在单位:李成燕历史系指导教师及所在单位:梁希哲历史系分类标识:F129中文主题标识:雍正年间畿辅水利营田英文主题标识:Y ong Zheng's period , JiFu , the water conservancy in Jifu area总页数:34页开本:16开是否有图表:有图:1、雍正初年直隶水系图2、雍正年间的畿辅水利营田成绩示意图目录内容提要前言‥‥‥‥‥‥‥‥‥‥‥‥‥‥‥‥‥‥‥‥‥‥‥‥‥‥‥‥‥1一、元、明及清代顺康时期发展畿辅水利营田的议论和尝试‥‥‥‥‥1二、雍正年间对直隶河道的治理‥‥‥‥‥‥‥‥‥‥‥‥‥‥‥‥‥5(一)直隶水系‥‥‥‥‥‥‥‥‥‥‥‥‥‥‥‥‥‥‥‥‥‥5(二)清初畿辅地区的水利状况‥‥‥‥‥‥‥‥‥‥‥‥‥‥‥7(三)时人的“畿辅水利议”‥‥‥‥‥‥‥‥‥‥‥‥‥‥‥‥8(四)雍正年间允祥等对直隶河道的治理‥‥‥‥‥‥‥‥‥‥‥8三、雍正年间在畿辅营治水田的活动‥‥‥‥‥‥‥‥‥‥‥‥‥‥‥11(一)营田四局之设及其营田活动‥‥‥‥‥‥‥‥‥‥‥‥‥‥121、京东局‥‥‥‥‥‥‥‥‥‥‥‥‥‥‥‥‥‥‥‥‥‥132、京西局‥‥‥‥‥‥‥‥‥‥‥‥‥‥‥‥‥‥‥‥‥‥153、京南局‥‥‥‥‥‥‥‥‥‥‥‥‥‥‥‥‥‥‥‥‥‥174、天津局‥‥‥‥‥‥‥‥‥‥‥‥‥‥‥‥‥‥‥‥‥‥19(二)雍正年间畿辅水利营田的特点及效果‥‥‥‥‥‥‥‥‥‥20四、雍正年间畿辅水利营田的衰败及其原因‥‥‥‥‥‥‥‥‥‥‥‥21结束语‥‥‥‥‥‥‥‥‥‥‥‥‥‥‥‥‥‥‥‥‥‥‥‥‥‥‥23注释‥‥‥‥‥‥‥‥‥‥‥‥‥‥‥‥‥‥‥‥‥‥‥‥‥‥‥‥24主要参考书目‥‥‥‥‥‥‥‥‥‥‥‥‥‥‥‥‥‥‥‥‥‥‥‥26主要参考文献‥‥‥‥‥‥‥‥‥‥‥‥‥‥‥‥‥‥‥‥‥‥‥‥26中文摘要英文摘要内容提要元明清时期,漕运不但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而且也加重了江南人民的赋役负担,造成了江南赋重。
清代雍正年间畿辅地区的水利营田
作者: 张芳
出版物刊名: 中国史研究
页码: 72-80页
主题词: 兴修水利;雍正年间;营田;清代;直隶地区;政治中心;农业生产;雍正帝
摘要:清代畿辅地区即当时的直隶地区。
因处于政治中心所在地,为了保障和发展该地区的农业生产,清代较重视治理畿辅地区的水利,并在兴修水利时营治水田,发展稻作。
官方经办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水利营田活动,出现在雍正年间。
此次水利营田活动由雍正帝亲自决策,派遣亲王大臣经营,可谓当时的一件盛事,对后世的影响亦较大。
清代三部《畿辅通志》
清代三部《畿辅通志》清代三部《畿辅通志》清代三部《畿辅通志》清康熙十一年 (1672 年 ), 康熙皇帝采纳大学士卫周祚的建议 , 下令各省编修通志。
同年 , 清代第一部直隶省志一一康熙《畿辅通志》开始议修 , 康熙十九年 (1680 年 ) 正式编纂。
直隶巡抚于成龙、格尔古德先后监修 , 延聘翰林编修郭棻任总纂 , 于康熙二十一年 (1682 年 ) 修成 , 共 46 卷 , 22门。
这部志书修纂时间较短 , 从体例到资料方面都多所欠缺 , 而稗官小说却多 , 因此为后世所轻。
乾隆时修《四库全书》未予著录 , 《四库全书总目》未设专条 , 仅在雍正《畿辅通志》中有所评述。
此志虽粗略 , 但毕竟为首创 , 所以有其价值。
雍正《畿辅通志》。
雍正六年 (1728 年 ), 为继续编修《大清一统志》 , 又下诏各省重修通志 , 限期成书。
雍正《畿辅通志》于雍正七年 (1729 年 ) 开始编纂 , 至雍正十三年 (1735 年 ) 刊行。
共 120 卷 , 志首有图 18 幅 , 全志析为 31 门。
此志较康熙《畿辅通志》内容更丰富 , 并对康志“订伪补缺”,体例也较完备 , 实用价值较强。
初修《大清一统志》有关直隶部分就以此为底本。
雍正志的修纂 , 由直隶总督唐执玉奉命延聘原任辰州同知田易等人 , 在省府保定的莲花池内开始纂辑 , 后由直隶总督刘于义、李卫相继监修 , 聘翰林院侍读学士陈仪继续修纂。
光绪《畿辅通志》。
光绪志距雍正志历 140 年 , 大大超过当时地方志每 60 年一修的要求 , 在这期间 , 直隶省发生了很大变化 , 客观上需要一部新的志书为施政者所用。
因此李鸿章督直期间 , 主持编纂了《畿辅通志》。
同治十年 (1871 年 ), 李鸿章延聘主讲莲池书院的黄彭年主纂《畿辅通志》。
此志于同治十年 (1871 年 ) 末开始编纂 , 于光绪十二年 (1886 年 ) 修成 , 用银 11.99 万多两。
畿辅水利私议
畿辅水利私议按水利与水道原属两事,缘篇帙无多,不能成卷,即附于管见后云。
历观往牒,谈西北水利者众矣,大抵谓神京重地,不可尽仰食于东南;或谓冀北膏腴,不可委地利于旷弃。
而考其建置施设,则未有指明入手,究极成功,坐而言即可起而行者。
我朝雍正时,因水灾后,上厪宸衷,命怡贤亲王遍历郡邑,酌定章程,群吏奉行,已有成效。
乃施功未竟,日久渐湮,迄今仅及百年,故迹已多无考。
今圣天子轸念民依,思为亿兆谋乐利之休,而缵世宗宪皇帝之谟烈。
邦庆适以修理松楸,往来田间,咨询父老,因著《私议》一首,用备刍荛之献。
托于问答,以畅其说,亦明徐尚宝贞明《潞水客谈》之意也。
或问:讲畿辅水利于今日,为创乎?为因乎?答曰:此因也,非创也。
然往迹已陈,必善因之,乃可得其头绪,则请设为清核、定议、估计、派修四说。
清核若何?曰:直省有水田之州、县,载在通志者,凡三十七,皆系遣官分治,报存册籍者,其他天然水利,无烦营治,如宣化之蔚州,保安、正定之灵寿,赵州之宁晋、隆平,尚不在此数也。
今如檄行各处使自具报,则州、县委之吏胥,委之地保,颟顸从事,依样葫芦,何从得其实数哉!今拟将旧有水田州、县舆地,计里各绘一图,按照营田水利府旧册(载通志内)。
注明:某县有某河、某泉某处引用,成水田若干顷亩,今某水犹经由某处否,某泉犹畅旺否?所建闸坝,所开涵洞、渠口,尚照旧否?或虽残缺,尚有遗址否?统计水田确有若干?按图填写呈报,再行遣员持图往查。
其查勘,务须会同县佐贰及学官,盖佐贰事简,且多兼水利,学官与本地士子较亲切,河道水泉之故迹,父老不能详,而老生耆宿多知之,可藉以详确查问,查竣禀报,再核对州、县所申之图册,是者依之,讹者改之,其草率应命者申饬之,到齐汇为总册,则水田坐落处所,及顷亩实数,或昔有今无,了然于心目矣。
实数既核,然后水道可得而议也。
水之属为泉、为河、为引淀泊之流,为蓄近海之潮。
泉源宜疏畦以引之;经流宜开渠设涵洞以析之;形势就下,宜建闸以蓄之;来源太猛,宜修陂以缓之;他如水涝易及之处,则宜为围、为圩;山麓荦确之地,则宜布石留泥;超壑越涧之处,则宜腾桥筒车,水性不外此数则,用法亦不外此数种,然相度地势,酌量施用,非胸有见地,又虚衷采询,则不能办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密级别:内部学位级别:历史学硕士论文提交日期:1999年12月28日论文答辩日期:2000年1月11日论文中文题名:雍正年间的畿辅水利营田论文英文题名:The water conservancy in JiFu area during yongzheng's period作者及所在单位:李成燕历史系指导教师及所在单位:梁希哲历史系分类标识:F129中文主题标识:雍正年间畿辅水利营田英文主题标识:Y ong Zheng's period , JiFu , the water conservancy in Jifu area总页数:34页开本:16开是否有图表:有图:1、雍正初年直隶水系图2、雍正年间的畿辅水利营田成绩示意图目录内容提要前言‥‥‥‥‥‥‥‥‥‥‥‥‥‥‥‥‥‥‥‥‥‥‥‥‥‥‥‥‥1一、元、明及清代顺康时期发展畿辅水利营田的议论和尝试‥‥‥‥‥1二、雍正年间对直隶河道的治理‥‥‥‥‥‥‥‥‥‥‥‥‥‥‥‥‥5(一)直隶水系‥‥‥‥‥‥‥‥‥‥‥‥‥‥‥‥‥‥‥‥‥‥5(二)清初畿辅地区的水利状况‥‥‥‥‥‥‥‥‥‥‥‥‥‥‥7(三)时人的“畿辅水利议”‥‥‥‥‥‥‥‥‥‥‥‥‥‥‥‥8(四)雍正年间允祥等对直隶河道的治理‥‥‥‥‥‥‥‥‥‥‥8三、雍正年间在畿辅营治水田的活动‥‥‥‥‥‥‥‥‥‥‥‥‥‥‥11(一)营田四局之设及其营田活动‥‥‥‥‥‥‥‥‥‥‥‥‥‥121、京东局‥‥‥‥‥‥‥‥‥‥‥‥‥‥‥‥‥‥‥‥‥‥132、京西局‥‥‥‥‥‥‥‥‥‥‥‥‥‥‥‥‥‥‥‥‥‥153、京南局‥‥‥‥‥‥‥‥‥‥‥‥‥‥‥‥‥‥‥‥‥‥174、天津局‥‥‥‥‥‥‥‥‥‥‥‥‥‥‥‥‥‥‥‥‥‥19(二)雍正年间畿辅水利营田的特点及效果‥‥‥‥‥‥‥‥‥‥20四、雍正年间畿辅水利营田的衰败及其原因‥‥‥‥‥‥‥‥‥‥‥‥21结束语‥‥‥‥‥‥‥‥‥‥‥‥‥‥‥‥‥‥‥‥‥‥‥‥‥‥‥23注释‥‥‥‥‥‥‥‥‥‥‥‥‥‥‥‥‥‥‥‥‥‥‥‥‥‥‥‥24主要参考书目‥‥‥‥‥‥‥‥‥‥‥‥‥‥‥‥‥‥‥‥‥‥‥‥26主要参考文献‥‥‥‥‥‥‥‥‥‥‥‥‥‥‥‥‥‥‥‥‥‥‥‥26中文摘要英文摘要内容提要元明清时期,漕运不但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而且也加重了江南人民的赋役负担,造成了江南赋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元明清时期,许多人主张兴办畿辅水利并付诸实施。
其中,雍正帝对此付诸了大量心血,在畿辅进行了规模颇大的水利营田活动。
为此,雍正帝派允祥等人首先对海河流域各河道进行了治理,采取“堵、疏、挖”的方法,对各河上中下游统一治理,并对畿辅水利加以规划。
在此基础上,又在畿辅展开了大规模的营治水田活动,兴修水利,种植水田,以发展北方的农业生产。
可是,这次畿辅水利营田活动不久便失败了。
究其原因,封建社会人去政亡的弊端、海河流域的自然条件、对河流的治标不治本以及统治者的保漕思想等等都构成了这次活动失败的原因。
前言海河流域的水利很早就受到重视,至今仍备受关注。
前人对历史上海河流域的灌溉情况、明清时期的“畿辅水利”,以及明清时期在天津的水利营田情况、清代前期直隶地区的植稻活动,都作了研究。
可是,对于清代雍正年间在海、滦河流域进行的规模巨大的畿辅水利营田活动却缺乏专门论述。
当时,雍正帝进行如此大规模的畿辅水利营田活动的背景是什么?其目的何在?这项活动的效果如何?其失败的原因又何在?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进行简略探讨。
正文宋元以来,经济重心南移,但政治重心仍在北方。
为了维持北方大批官僚和军队庞大的消费开支,朝廷每年都从南方向北方漕运几百万石的粮食,这加重了江南人民的负担。
为了发展北方的农业生产,寻求江南重赋问题的解决方案,明代江南人如虞集、归有光、徐贞明、徐光启、以及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清代的许承宣等人都提出了发展西北水利的主张。
清人刘献廷亦谓:“西北乃先王旧都,二千年余年未闻仰给东南,何则?沟洫通,水利修也。
……故欲经理天下,必自西北水利始矣。
”[1]他们所说的西北,范围甚广,包括当时的北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新疆诸省。
持西北水利议者认为,西北水利的实施,要由京东而畿内,由畿内而西行,“盖先之数处以兆其端,而京东之地皆可渐而行也;先之京东,而畿内列郡皆可渐而行也;先之畿内列郡,而西北之地皆可渐而行也。
……特始之京东数处,因而推之西北。
”[2]正是在这种先京东而畿内、进而发展整个西北水利的主张之下,许多人首先在畿辅进行了水利营田的尝试。
一、元、明及清代顺康时期发展畿辅水利营田的议论和尝试畿辅,亦有京畿、京师、腹里、直隶之称,一般指国都附近的地方,为中央直辖之地。
元明清三代均建都今北京,畿辅之地即指今北京、天津及其附近地区,只是具体范围大小有所不同而已。
元代畿辅为中书省直辖之地,“中书省统山东西河北之地,谓之腹里。
”[3]明代则为京师,“京师,《禹贡》冀兖豫三州之域,元直隶中书省。
……北至宣府(外为边地),东至辽海(与山东界),南至东明(与山东、河南界),西至阜平(与山西界)。
”[4]清代为“直隶”,“《禹贡》冀兖二州之域,明为北京,置北平布政使司、万全都指挥使司。
清顺治初定鼎京师,为直隶省。
”[5]在清代,畿辅又是直隶省的别称。
而明清时期人们所谓的“畿辅水利”,往往指海河流域的水利。
[6]水利一词较早见于战国末期问世的《吕氏春秋》中的《孝行览・慎人》篇,但它所讲的“取水利”系指捕鱼之利。
约公元前104—前91年,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写成《史记》,其中的《河渠书》是中国第一部水利通史。
该书记述了从大禹治水到汉武帝黄河瓠子堵口这一历史时期内一系列治河防洪、开渠通航和引水灌溉的史实之后,感叹道:“甚哉水之利害也”。
并指出:“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
”[7]从此,水利一词就具有防洪、灌溉、航运等除害兴利的含义。
以后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水利的内涵不断充实扩大。
但是,水利的含义仍主要是防洪、灌溉、航运三方面。
而所谓水利营田,是指对水充分利用,引水灌溉,并防治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发展农业生产,提高粮食产量。
而元明清时期所说的水利营田,所营之田主要是水田。
元代最早提出畿辅水利主张的是虞集。
元泰定年间(公元1324—1327年),翰林学士虞集认为:“京师之东,濒海数千里,北极辽海,南濒青齐,萑苇之场也。
海潮日至,淤为沃壤。
”因而主张“用浙人之法,筑堤捍水为田。
”[8]采取招募垦荒的方式,鼓励愿意做官的富民以开荒为建功得官的资本。
每个富民因手下掌握的农人数目不同而授予不同面积的荒地,并分别授为万夫长、千夫长、百夫长等职。
二年之内国家不征税,第三年根据收成情况和土地的优劣确定征收税额。
五年后如有积蓄,就正式授给官职;十年后则颁发符印,子孙可以世袭为官。
虞集认为这种屯田方式有几个好处:一是可以利用屯田的农民“近卫京师,外御岛夷”;二是可以减少漕运量,“以纾疲民”;三是可以“遂富民得官之志,而获其用”;四是可以使“江海游食盗贼之类,皆有所归”。
[9]虞集的主张在当时受到了一些人的反对,“以为一有此制,则执事者必以贿成,而不可为矣。
”[10]他的主张没能付诸实施。
三十年后,元末丞相脱脱采纳了这一建议。
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南方农民起义蜂起云涌,海漕两运中断,为了解决京师的需要,他建议发展北方水田,“京畿近地水利,召募江南人耕种,岁可得粟麦百余万石,不烦海运而京师足食。
”[11]于是他亲自主持大司农司,拨发牛具、农器、谷种和贷款,又计划从江浙、淮东召募善于种植水田和修筑围岸的技师各一千人,每人给钞十锭,一年后允许返回原籍。
在他的大力推行下,“西至西山,东至迁民镇(今临榆县),南至保定、河间,北至檀(治密云)、顺州(治顺义),皆引水利,立法佃种,岁乃大稔”。
[12]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十二月又在保定、河间、武清、景县、蓟县设四处大兵农司,推进水利营田。
但是,元朝迅即灭亡,畿辅水利营田并未能取得较大成绩。
明代中期,随着国家军事、经济方面的需要,每年从南方漕运到北方的漕粮不下四百万石,而北方的海河流域水涝灾害也较以前频繁。
在这种情况下,兴修水利,发展北方水田的主张又重新被提出来。
弘治时,大学士丘浚作《大学衍义补》,提出在地势平衍的京畿一带,开沟挖河,兴修畿辅水利,“莫若少仿遂人之制,每郡以境中河水为主,又随地势各为大沟,广一丈以上者以达于河;又各随地势开小沟,广四尺以上者达于大沟;又各随地势开细沟,二三尺以上者委曲以达于小沟。
”其经理办法,“其大沟则官府为之,小沟则合有田者共为之,细沟则人各自为之于其田。
每岁二月以后,官府遣人督其开挑,而又时常巡视,不使淤塞。
”这样,“纵有霖雨,不能为害矣”。
[13]在京东沿海一带,他建议推广虞集的屯田主张,派出得力大臣进行考察,然后进行招募屯垦,“随宜相势,分疆定畔,因其多少,授以官职,一如虞集之策。
”[14]继丘浚之后,万历年间的徐贞明也提出兴修畿辅水利,开垦水田,并付诸实施,取得了一定成绩。
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任工科给事中的徐贞明上疏神宗,要求采纳虞集发展畿辅水利的主张,改变京师仰食东南的不正常状况。
他认为,如果北方有一石粮食的收获,就可以节省南方几石的漕运量,如果能持续发展下去,“东南民力庶几再苏。
”[15]所以他主张兴修北方水利,发展北方水田。
而北方水利的兴修,首先应从京东开始,然后推广到畿内,进而整个西北,以此发展北方的农业生产,减轻东南重赋之苦。
后来,徐贞明又著《潞水客谈》,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见解和论证北方兴修水利的14条好处,驳斥反对意见,提出具体办法。
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九月,徐贞明被任命为尚宝寺少卿,后兼监察御史,领垦田使,前往京东各地实施水利营田,第二年便在京东永平府(治今河北卢龙县)垦田三万九千余亩。
[16]正当他履勘海河流域各河,准备推广之时,却受到北方占有大片土地的大官僚的反对,徐贞明被劾罢官,畿辅水利营田计划中途夭折。
继徐贞明之后,明后期主张畿辅水利营田的有汪应蛟、左光斗、卢观象、张慎言、董应举等人。
万历二十六年到三十年(公元1598—1602年)几年间,天津巡抚都御史汪应蛟在天津葛沽、何家圈、双沟、白塘等地“令防海军丁屯种,人授田四亩,共种五千余亩,水稻二千亩,收多。
”[17]汪应蛟所主持开垦的水田形式大致是,一面滨河,三面开渠,与河水相通,四面筑堤以防水涝,中间多开沟渠,纵横交错。
这是一种典型的围田模式,利用海河潮汐的特点,涨潮时引水灌溉,退潮时排出尾水,循环往复,降低土壤盐分。
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改任保定巡抚都御史的汪应蛟,上疏建议推广水利屯田,设想在天津开垦七千顷水田,每年收谷二百万石,可抵当时漕运量的一半,不久他又把开垦水田的主张扩大到整个北直隶(北直隶指北京及其附近地区,即畿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