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上第五单元知识点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第五单元知识点与实验 (2)
1、实验名称:模拟雨的形成过程①②③④⑤⑥实验材料:烧杯、水、小瓷盘、冰块、酒精灯、石棉网、三角架实验过程:①把水装在烧杯里,放在三角架的石棉网上,用酒精灯给烧杯里的水加热;②把盛有冰块的小瓷盘放在烧杯口上,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小瓷盘下面出现水滴并不断落下来。
实验结论: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聚集滴下形成雨。
2、实验名称:制造露实验材料:烧杯、水、小瓷盘、酒精灯、石棉网、三角架实验过程:①把水装在烧杯里,放在三角架的石棉网上,用酒精灯给烧杯里的水加热;②把盛有冰块的小瓷盘放在烧杯口上,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小瓷盘下面出现许多水滴。
实验结论:水蒸气遇冷(0℃以上)凝结成小水滴,形成露。
3、实验名称:制造雾实验材料:广口瓶、温水、冰块实验过程:①在广口瓶里倒入少量不冒“白气”的温水;②用一块冰块接近瓶口;③把冰块从瓶口移开,再接近瓶口。
反复几次,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把冰块接近瓶口,“白气”出现,把冰移开,“白气”消失。
实验结论:水蒸气遇冷凝结成许许多多的小水滴,在自然界中,许许多多的小水滴飘浮在低空,形成雾。
4、实验名称:制造云实验材料:广口瓶、温水、冰块实验过程:①在广口瓶里倒入少量不冒“白气”的温水;②用一块冰块接近瓶口;③把冰块从瓶口移开,再接近瓶口。
反复几次,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把冰块接近瓶口,“白气”出现,把冰移开,“白气”消失。
实验结论:水蒸气遇冷凝结成许许多多的小水滴,在自然界中,许许多多的小水滴飘浮在高空,形成云。
5、实验名称:制造霜实验材料:水、冰、食盐、深色搪瓷杯、温度计实验过程:①先倒上半杯冷水,再加入适当的冰块,擦净杯子外壁上的水,测量杯内的温度;②在冰水中加入适量的食盐,食盐溶化后,再测量杯内的温度;③观察杯子外壁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杯子外壁上有一层白色的小冰晶出现。
实验结论:水蒸气遇冷(0℃以下)凝结小冰晶,形成霜。
6、霜和露的条件有什么不同?水蒸气在0℃以上形成露,水蒸气在0℃以下形成霜。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复习整理(完整版)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复习整理(完整版)以下是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的知识点复习整理:第一单元:变化中的世界1. 物体的三种基本状态:固体、液体和气体。
2. 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3. 物体的颜色、气味等性质可以通过感官来感知。
第二单元:物质的组成和分类1. 物质可以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2. 元素是由相同种类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3. 化合物是由不同种类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4. 物质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第三单元:生活中的能量1. 能量是物体发生变化所需要的,也是物体进行工作所需要的。
2. 能量的形式有:光能、热能、声能、电能和机械能。
3. 能源是供给物体能量的来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
第四单元:物体的运动和力1. 物体的运动有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和循环运动。
2. 物体的运动需要力的作用才能发生。
3.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是物体下落的原因。
4. 摩擦力是物体相互接触时产生的阻碍运动的力。
第五单元:力的作用和效果1. 力的大小可以用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的位置来表示。
2. 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状的变化和位置的变化。
3. 力还可以使物体停止运动或改变运动的速度和方向。
4. 力是向量量,具有大小和方向。
第六单元:生活中的光和影1. 光是物体发出的电磁波,具有传播速度和传播路径。
2. 光的传播有直线传播和向外扩散的特点。
3. 镜子可以反射光,产生影子。
4. 白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会分成七种颜色的光谱。
第七单元:动物和植物的适应环境1. 动物和植物适应生活环境的方式有避暑、冬眠、迁徙等。
2. 不同的动物和植物适应不同的环境,具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特征。
第八单元:物质与能量的变化1. 物质与能量的转化是物质发生变化时伴随的能量的变化。
2. 物质的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物质与能量转化的过程。
3. 燃烧需要燃料、氧气和适当的温度。
以上是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的知识点复习整理。
希望对你有帮助!。
最新大象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小小机械师》知识点及练习
第五单元《小小机械师》知识点:1.完成某些任务需要特定的工具。
通常情况下使用工具(省力、省时、安全)。
2.凡是能够通过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等方式来节省我们的力量、方便我们工作的工具和装置统称(为机械)。
3.当我们将伙伴用跷跷板翘起来时,跷跷板就是一种最简单的机械,叫杠杆。
杠杆上有三个点,起支撑作用的固定点叫支点,自己对杠杆用力的点叫动力点,承受重物的点叫阻力点。
杠杆都可以在力的作用下绕着支点转动。
4.使用杠杆工作时,如果支点到动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所用的动力大小会小于阻力,也就是省力;反之,不省力。
5.滑轮是一个边缘有槽、可绕轴转动的轮子。
旗杆、桅杆顶端的装置是一种简单机械,叫滑轮。
像旗杆顶端的滑轮那样被固定在一个地方,叫定滑轮。
还有的滑轮可以和重物同时移动,叫动滑轮。
6.定滑轮的作用是可以改变用力方向,但不改变力的大小;动滑轮的作用是可以省力,但不改变用力方向。
7.像汽车方向盘这样由一个轴和一个轮组成的装置也是一种简单机械,叫轮轴。
人们在使用时,有时在轮上用力带动轴一起转动;有时在轴上用力,带动轮一起转动。
阀门和船舵都是用轮带动轴转动。
8.用轮带动轴转动时,轮轴有省力的作用。
用轴带动轮转动时,轮轴不省力。
9.有时为了克服垂直提升重物的困难,我们采用搭建一个倾斜的坡来解决,这种倾斜的坡也是一种简单机械,叫斜面。
10.斜面可以省力。
斜面的倾斜角度越小越省力。
11. 杠杆、滑轮、轮轴、斜面都是生产生活中最常用的简单机械。
在实际生产生活中,人们常常将这些简单机械进行组合,从而设计出更省力的装置。
练习题:一、选择题1.下面和水龙头运用相同原理的工具是()。
A.老虎钳B.方向盘C菜刀2..箭头处表示动力点,下列三种情况中最省力的是()。
3.为了搬运一个笨重的机器进入厂房,工人们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三种方案(机器下方的小圆表示并排放置的圆形钢管),其中最省力的方案是()。
4.科学课堂上,对于“用斧子砍木头”这件事,奇奇、妙妙和探探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你认为谁的说法是正确的() A.探探认为“用斧子砍木头”是利用了滑轮的原理。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单元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单元知识点整
理
第一单元:物体的测量
- 米是长度的基本单位,用m表示
- 千克是质量的基本单位
- 秒是时间的基本单位,用s表示
- 不同形状的物体可以用不同的测量方法测量长度、面积和体积
- 用天平可以测量物体的质量
第二单元:观察天体
- 地球是我们居住的星球,是太阳系中靠近太阳的行星
- 太阳是太阳系中最大的天体,是太阳系的中心
- 月亮是一颗卫星,它围绕地球旋转
- 处于地球上不同位置的人可以观察到不同的星座
第三单元:导电与开关
- 金属、汞和盐水都能导电
- 电的通路被打开或关闭可以用开关来控制
- 用导体可以组成简单电路
第四单元:空气的利用
- 空气对我们的生活和环境非常重要
- 空气可以使物体漂浮、移动和"飞行"
- 带电物体之间也会发生电力作用
第五单元:水中的生命
- 水是生命之源,水中有很多生物
- 水中的生物利用不同的器官来维持生命
- 不同的水生生物在形态、性和生存方式上也不同第六单元:简单机械
- 杠杆、轮轴和滑轮是简单机械
- 简单机械可以改变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的位置- 机械运动可以用图示或文字来记录。
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五单元知识点汇总
第五单元知识点汇总1.海洋生物化石出现在高山上,主要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2.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生活遗迹或者印模等埋藏在地下,经过很长的时间而形成的石头。
3.化石的作用:通过研究化石,科学家可以逐渐认识遥远的过去生物的形态、结构、类别,可以推测出亿万年来生物起源、演化、发展的过程,还可以恢复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各个阶段地球的生态环境。
4.寻找古生物化石的证据:①,在高山上发现的古代海洋生物三叶虫化石。
②,在阿尔卑斯山上发现的海洋生物菊石化石。
③,喜马拉雅山的某些山峰,每年会长高几厘米。
5.通过收集的证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做出结论:地壳是在不断变化着的。
6.1912年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7.1910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在研究世界地图时发现,南北美洲东海岸线和非洲西海岸线形状相似,像拼图一样可以拼合起来。
8.科学家认为,地球表层是由几个巨大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缓慢运动是大陆漂移的原因,同时由于板块运动,使某些板块的边缘受到挤压,从而形成世界上大多数的山脉。
9.海洋里的贝壳怎么会出现在身上?因为大地进行过变迁,海洋与陆地发生变化。
10.大陆为什么漂移?地球表层是有几个巨大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缓慢的运动是大陆漂移的原因。
11.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多数的地震是由地下的岩层断裂造成的,当破裂的岩石沿着断裂形成的裂缝,移动时大地就会晃动,这就是地震。
12.地层深处岩石断裂产生震动的地方就是震源,震中是地震最强的地方,它位于正源的正上方。
13.地震的危害:地震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当地震来临时,地貌发生变化,破坏道路和建筑物,使城市变成废墟,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地震还可能引起海啸、山崩和火灾等造成更大的破坏。
14.地震造成的建筑物坍塌是引起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
15.中国是地震多发的国家,有一半以上的城市发生过破坏性地震,1900年以来,我国因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占全国因地震死亡人数的一半以上。
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体“司令部”知识点整理
2021年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第五单元人体“司令部”17.刺激与反应1.人的身体可以觉察到环境的改变或接收到某些信号,这些环境的改变或信号就是刺激。
由刺激引起的相应活动或变化就是反应。
2.观察48页上面的4幅图片,分别说一说这4幅图片中的刺激和反应是什么?刺激反应早晨被闹钟叫醒闹钟声起床动作因便急赶往洗手间排便体内的腹涨感或腹痛感赶往洗手间的行为学生在绿灯亮时过马路绿灯亮过马路的行为学生听到老师宣布明天秋游教师的话语学生欢呼的行为3.玩翻转打手游戏时,被打到的次数少说明这个同学的反应比较快;被打到的次数多说明这个同学的反应比较慢。
4.玩快速抓尺子游戏时,如果抓到尺子下端的长度长,说明在这个游戏中反应比较慢;抓到尺子下端的长度短,说明在这个游戏过程中反应比较快。
5.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因为一些不同的因素,反应快慢是不一样的。
人的反应速度存在差异性。
6.人的起跑反应时间有快有慢,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反应时间通常在0.2-0.3秒;而一个训练有素的运动员,反应时间通常在0.1-0.2秒。
如果一名运动员在听到枪响后的0.11秒起跑,说明他的反应速度极快。
7.人的反应时间是有快有慢的,而经过专门的训练,人们在某一些事情上面可以提高反应速度。
8.有些时候,人体会在不受大脑控制的情况下做出非常迅速的反应。
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
9.举例人的本能反应:听到放鞭炮,连忙捂起耳朵。
要踩到钉子,急忙缩回脚。
手指刚一触碰到仙人掌的刺,就缩了回来。
手被烫到之后,首先的反应是拿开手而不是感觉到疼。
饥饿的人看到食物会流口水。
晚上走夜路本能的感到害怕,心跳加快。
当身体失去平衡时,两手会伸开晃动。
10.体验人的本能反应所需的材料:一个棉球、一个护目镜。
活动方法:①两人一组,相距1米左右面对面站立。
②一人出其不意地向对方面部投棉球,一次投一个,一共投10次,记下对方眨眼的次数。
③交换角色,重复游戏。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上册学习内容第一单元光与色彩1.光源1.(自己)可以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3.自然光源:(太阳)、(闪电)、(萤火虫)、(发光水母)、(极光)。
人速光源:(点燃的蜡蚀)、(点燃的油灯)、(开启的电灯)、(篝火)、(火炬)、(手电筒)、(点燃的火把)。
月亮、彩虹、玻璃幕墙、反光板等不是光源。
4.蜡烛发光过程:点燃烛芯,蜡油受热熔化,熔化的蜡油随着烛芯燃烧,发光发热,蜡烛变短。
5.细钢丝发光过程:(通电)时,细钢丝(发热),(逐渐)变红发光。
6.物体发光需要(能量)。
2.光的传播1.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2.“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3.射击瞄准时,光的传播路径是靶标→准星→人眼。
4.皮影表演时,光的传播路径是光源→皮影人偶→幕布→人眼。
3.光的反射1.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刽(折返),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
2.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
3.(不同)物体表面反光效果是不一样的,物体表面越光滑反光效果越好。
4.反光效果最好的物体是(镜子)。
5.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阳的光。
6.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设计制作的。
7.光从太阳或火焰发出,照射到物体上,被物体反射后进入人眼,人因此看到了物体。
8.手影游戏、猴子捞月、凿壁偷光、杯弓蛇影、一叶障目、圣火采集,其中属于光的反射的是猴子捞月、杯弓蛇影、圣火采集。
4.七色光1雨后彩虹的形成与(阳光)有关系。
2.利用镜子、水雾和三棱镜可以制造“彩虹”。
3.用三棱镜可以将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说明白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
4.彩虹的颜色从(内圈)至(外圈)接顺序是:紫、靛、蓝、绿、黄、橙、红。
5.夏天的傍晚,雨过天晴,能看见彩虹的方向是(东方)。
6.光既可以(混合)也可以(分离)。
第二单元热传递5.热传导1.热可以从物体的某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也可以通过接触,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传导)。
第五单元科学五年级知识点
第五单元科学五年级知识点在五年级的科学课程中,学生们将探索各种科学概念和原理,这些知识点将帮助他们建立对自然界和人造世界的基本理解。
以下是第五单元的一些关键知识点:一、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 物质的属性,包括密度、硬度、弹性和导电性。
- 物质的分类,如金属、非金属、合金和塑料。
二、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的定义和特征,包括能量的变化和新物质的生成。
-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 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如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
三、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
-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 生态平衡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四、能量转换和守恒- 能量的多种形式,如热能、电能、化学能和机械能。
- 能量转换的过程,例如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或化学能。
- 能量守恒定律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五、地球科学基础- 地球的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 板块构造理论及其对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影响。
- 岩石的类型和形成过程。
六、科学探究方法- 观察、分类、比较和实验等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 数据收集和分析的重要性。
- 科学假设和理论的形成过程。
七、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STSE)的联系- 科学技术如何影响社会和环境。
- 科学知识在解决现实世界问题中的应用。
- 科学伦理和责任。
通过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学生们不仅能够获得科学知识,还能培养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科学探究技能。
这些技能将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学生们能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享受发现和学习的乐趣。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科学是一门充满奥秘和乐趣的学科,在五年级上册的科学课程中,我们将探索许多有趣的知识。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上册科学的重要知识点。
第一单元:光光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知道,光沿直线传播。
比如,在一个黑暗的房间里,打开手电筒,我们会看到笔直的光柱。
光源可以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太阳、闪电等是自然光源,而电灯、蜡烛则属于人造光源。
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同的物体时,会发生反射现象。
镜子能够反射光,让我们看到自己的影像。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光的折射。
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比如把一根铅笔插入水中,从水面上看,铅笔好像折断了,这就是光的折射造成的。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地球的表面形态多种多样,有高山、平原、河流、海洋等。
地震和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力量作用的结果。
地震会使地面震动,房屋倒塌;火山喷发则会喷出岩浆、火山灰和气体。
风、水等外部力量也会对地球表面产生影响。
比如,河流会侵蚀河岸,带走泥沙,在下游形成平原和三角洲。
长期的风化作用会使岩石逐渐破碎、剥落。
第三单元:计量时间在古代,人们通过观察太阳的位置、水钟、沙漏等方式来计量时间。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我们有了更精确的时钟和手表。
摆具有等时性,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第四单元:健康生活身体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我们需要保持均衡的饮食,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
适量的运动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增强心肺功能,提高免疫力。
睡眠对于身体的恢复和生长非常重要,小学生每天应该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
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等,会对健康造成危害。
第五单元:热热是一种能量形式,可以在物体之间传递。
热传递主要有三种方式: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
金属是热的良导体,塑料、木头等是热的不良导体。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比如安装铁轨时会预留缝隙,防止铁轨受热膨胀变形。
人教鄂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单元梳理
人教鄂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单元梳理第一单元:烧水过程中的热传递1壶是怎样传热的:知识点1:物体由于温度差别,会发生热的传递。
在给金属加热时,热沿着金属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向温度较低部分。
这种热传递的方式叫做热传导。
知识点2:容易传导热的物体,是热的良导体;不容易传导热的物体,是热的不良导体。
2水是怎样热起来的:知识点1:当水的温度上下分布不均匀时,下面较热的水和上面较冷的水之间会发生循环流动,使水的温度逐渐均匀。
这种热传递的方式叫做热对流。
知识点2:水和空气通过热传导传递的热很少,热对流是主要的传热方式。
3炉火周围的热现象:知识点1:发出热量的物体是热源。
知识点2:热源可以不依靠任何物体直接向周围“发射”热,这种热传递的方式叫做热辐射。
而热传导、热对流是需要通过固体、液体或气体进行热传递的。
4保温和散热:知识点1:怎样保温?(阻止热传递)知识点2:怎样散热?(加快热传递)第二单元:后代与亲代5孩子与父母:知识点1:性状(从父母处获得的稳定的相貌特征),相对性状(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
知识点2:动物的后代和亲代非常相似,但也有一些细微的不同。
6植物的后代与亲代:知识点:植物的后代与亲代都非常相似,但是在性状上又有一些差异。
7灭绝的远古动物:知识点:科学研究发现,有些曾经生活在地球上的植物和动物现在已不复存在,而当今存活的有些生物和它们具有相似之处。
第三单元:显微镜下的生物世界8水中的微小生物:知识点1:显微镜的主要结构(目镜、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知识点2: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一切难以用肉眼观察的微小生物,统称为微生物。
9显微镜下的细胞:知识点: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
10多种多样的微生物:知识点1:生活中的应用的微生物(酵母菌、乳酸菌、抗生素)。
知识点2:病毒和致病菌。
知识点3:大型微生物(蘑菇、木耳)11预防传染病:知识点1:传染病是一种能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或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在五年级科学上册的学习中,我们将探索许多有趣而又充满奥秘的科学知识。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奇妙的科学世界。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我们生活的世界里,生物与环境息息相关。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环境,同时生物也会影响环境。
例如,仙人掌适应沙漠环境,它的叶子退化成刺,减少水分蒸发;骆驼则有厚厚的驼峰,能够储存脂肪,在食物匮乏的时候提供能量。
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也很大。
比如,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会生长出不同的植物。
在寒冷的地方,多是耐寒的针叶林;在温暖湿润的地区,阔叶林则更为常见。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环境共同构成的一个整体。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食物链和食物网。
比如,草被兔子吃,兔子被狐狸吃,这就构成了一条简单的食物链。
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生物会通过改变自身的行为、形态或生理特征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但如果环境变化过于剧烈,生物可能无法适应,导致数量减少甚至灭绝。
第二单元:光光给我们带来了光明和色彩。
我们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通过小孔成像实验可以证明这一点。
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
镜子能够反射光,让我们看到自己的影像。
光还会发生折射现象。
把一根筷子放进水里,看起来好像折断了,这就是光的折射造成的。
不同颜色的光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这就导致了光的色散现象。
雨后天空出现的彩虹,就是太阳光经过空气中的小水滴折射和色散形成的。
我们的眼睛能够看到物体,也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地球的表面形态多种多样,有高山、平原、海洋、峡谷等。
山脉是由于地壳运动形成的。
地壳运动使得板块相互挤压、碰撞,从而隆起形成山脉。
而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形态。
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冲刷河岸和河床,带走泥沙;在河流流速减慢的地方,泥沙会沉积下来,形成平原或三角洲。
风也会对地球表面产生影响。
大风卷起沙子和尘土,不断地侵蚀岩石和地面。
地震和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表现。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知识点青岛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知识点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青岛版)在五年级上册的科学学习中,我们将探索许多有趣且重要的知识领域。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丰富多彩的科学世界。
第一单元:地球和地表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神奇而美丽的星球。
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的表面积约为 51 亿平方千米,其中海洋面积约占 71%,陆地面积约占 29%。
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
地壳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壳,平均厚度约为 17 千米。
地幔位于地壳和地核之间,厚度约为2865 千米。
地核则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是液态的,内核是固态的。
地球上的地形多种多样,有高原、山地、平原、丘陵和盆地等。
山脉是地壳板块运动形成的,比如喜马拉雅山脉就是由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
火山喷发时,会喷出岩浆、火山灰和气体。
地震则是由于地壳运动使岩层发生断裂、错动而引起的。
第二单元:声音的秘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当物体振动时,会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从而产生声音。
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需要通过介质,比如空气、水、固体等。
在真空中,声音无法传播。
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
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它取决于物体振动的频率。
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振动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它取决于物体振动的幅度。
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振动幅度越小,响度越小。
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音色,这使得我们能够分辨出各种不同的声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控制声音,减少噪音对我们的危害。
比如,在图书馆要保持安静,在道路旁设置隔音屏障等。
第三单元:秋冬星空夜晚,当我们仰望星空,会看到无数闪烁的星星。
在秋冬季节,有一些显著的星座。
仙后座是秋季星空一个非常明显的星座,它的形状像一个“W”。
猎户座是冬季星空中最引人注目的星座之一,它有三颗亮星组成了猎户的腰带。
通过观察星星的位置和亮度变化,我们可以了解更多关于宇宙的奥秘。
(完整版)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各单元知
识点总结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总结
本文档旨在总结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各单元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回顾和复。
第一单元:物质的分类与性质
- 研究物质的分类,如固体、液体和气体
- 了解物质的性质,如颜色、形状和气味
- 熟悉常见物质的分类和性质,如水、空气和木头
第二单元:力的传递与受力分析
- 研究力的传递和受力分析的基本概念
- 了解物体受到的力的作用和效果
- 掌握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的描述方法
第三单元:日常生活中的杠杆
- 了解杠杆的基本原理和作用
- 研究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杠杆,如剪刀和钳子- 掌握杠杆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第四单元:生命活动与健康
- 认识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器官
- 掌握健康饮食的概念和原则
- 研究保护眼睛、耳朵和牙齿的方法
第五单元:自然界的变化与规律
- 理解自然界的变化和规律
- 了解常见的物理和化学变化
- 研究如何观察和记录变化
第六单元:生物的分类与特征
- 掌握生物分类的基本规则和方法
- 了解各类生物的特征和性
- 研究如何观察和记录生物的特征
以上是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各单元的知识点总结。
希望本文档对学生的研究和复有所帮助。
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全册精华知识点整理(2022新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精华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第一课《光源》1.能自身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⒉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常见的自然光源有(太阳、雷电、萤火虫、发光水母), 常见的人造光源有(点燃的火把、油灯、蜡烛, 开启的电灯、发光二极管)。
3.有的光直接来自发光的物体, 有的光来自(反射光)的物体。
4.生活中有许多物体会发光, 判断物体是不是光源要看物体(是自己发光还是因为有其他发光体存在而发光)。
5.光源发光是需要(能量)的。
第二课《光的传播》1.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2000多年前, 中国古代的学者(墨子)发现:光从窗户上的小孔射进来, 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 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
3.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
4.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 且(左右颠倒)。
5.各种颜色的光都能通过小孔后成像, 如果物体是彩色的, 像也是(彩色)的像与物体的颜色(完全一样)。
第三课《光的反射》1.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会折返, 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
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
2.(万花筒)和(潜望镜)是利用了(光的反射)的原理。
3.可以用两面(平面镜)制作一架潜望镜。
4.(镜子)是最好的反光物体。
镜子中的影像与实际物体是(左右相反)的。
5.两面直立的镜子的夹角(越小), 出现的影像就(越多)。
6.(猴子捞月、杯弓蛇影、圣火采集)等情形, 都属于光的反射。
7.像镜子、平静的水面、玻璃表面、有抛光的金属面等都具有(光滑)的特点它们的反光效果好。
第四课《七色光》1.空气中的(小水滴)使阳光发生折射, 形成(彩虹)。
2.(阳光明媚且光线具有一定的角度)是形成“彩虹”的必要条件。
3.白色的太阳光由(七种单色光)构成;在一定条件下, 七色光又能合成(白色光)。
4.用三棱镜可以将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 白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第五单元复习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第十八课地表探秘1、1910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通过观看地图上大西洋两侧的大陆海岸线轮廓,尤其是【南北美洲】和【亚欧大陆】的海岸线彼此【吻合】。
于是,他提出了现在的【七大洲】是由一块大陆地【分裂开来】的假设。
2、我国科学家在考察喜马拉雅山时,意外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
对这种现象,你能提出自己的解释吗?【答:在远古时代,现在的喜马拉雅山的位置可能是一片海洋,经过漫长的地质运动――地壳的挤压、抬升才形成了今天的喜马拉雅山。
】3、现在,大多数地质学家认为,地壳是由【6】个大板块和【十几个】小版块拼接而成的。
4、模拟岩石挤压成山脉的实验中,用手握住橡皮泥两端,橡皮泥【中间会向上拱起来】。
第十九课地震5、【1976年7月28日】,我国【唐山】地区发生了7.8级大地震,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损失最惨重的一次地震灾害。
【数十万人】被夺去生命。
6、中国古代科学家【张衡】在公元132年研制的【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
7、地震前的征兆包括:【井水水位变化,动物行为异常(如鸡鸭不回窝、鱼跃出水面等),不寻常的微波,大地变形,瓦斯泄漏。
】8、用手折断薄木片,木片发出响声,就像地震时的【振响】;手会感到【震动】,两只手会有【阵痛】的感觉,就像地震时发出的震动。
9、我们用很长时间搭成的模型,在【瞬间倒塌】。
10、人们通常把那些会让人感到大地【上下颠簸】、【猛烈摇动等地动现象】叫【地震】。
11、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怎么做?答:【当地震发生时首先要保持冷静,并尽快做到:熄灭炉子,拔掉电源,迅速跑到室外的空地上,并且远离高压线。
如果来不及,要躲避在厨房、卫生间等狭窄的地方或坚固的桌子、床等家具下面,并尽可能地找到一些物品保护头部。
】12、地震的危害有:【①建筑物倒塌和损坏;②人身伤亡;③大量社会物质损失;④山体崩塌、泥石流。
⑤山崩、地裂、水灾和火灾。
】第二十课火山13、火山喷发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会造成严重的破坏,但火山喷发也有有利的一面,比如,火山灰中有丰富的【矿物质】,火山岩又是优质的【建筑材料】,在火山常发的地区,往往有丰富的【地热资源】,成为旅游和考察的胜地。
科学五年级五单元知识点
科学五年级五单元知识点一、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网络。
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非生物则包括水、土壤、空气和阳光等。
学生需要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是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连接起来的序列,而食物网则是多个食物链相互交织形成的复杂网络。
学生需要理解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角色,以及它们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作用。
三、能量的流动和物质的循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和物质是不断流动和循环的。
学生需要了解能量是如何从太阳开始,通过食物链传递,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
同时,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过程也需要掌握。
四、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
学生需要认识到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和稳定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可能产生的影响。
五、适应性进化生物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会经历进化的过程。
学生需要了解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的概念,以及这些过程如何影响物种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六、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人类活动,如工业污染、森林砍伐和过度捕捞等,对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生需要了解这些活动如何影响生态系统,以及如何采取措施来保护环境。
七、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包括观察、提问、假设、实验、分析和结论等步骤。
学生需要掌握这些方法,并能够运用它们来解决科学问题。
结语通过学习五年级科学第五单元的知识点,学生们不仅能够加深对自然界的理解,还能够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希望学生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为保护我们的地球环境做出贡献。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1、一天中, 太阳位置的变化规律是(自东向西).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低一高一低).2、一天中, 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是: (自西向东),影子的长短变化规律是(长一短一长).3、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方向(相反).4、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是(低一高一低).5 (日晷)也叫(太阳钟),是测量时间的工具,是根据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制成的.6、日晷有(赤道日晷)和(地平日晷)两种.7、使用手掌日晷时要注意:面向(正南方),(掌心)向上,平端(横放)在胸前;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8、(地球自转)是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9、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10、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地心说”),他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是围绕地球旋转,这样就形成了白天和黑夜.11、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 一不是太阳在运动,而是地球绕着太阳在旋转,(昼夜的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12、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晚上8点,那么,美国应该在(上午),德国应该在(中午),澳大利亚应该在(晚上)收看实况直播.13、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太阳)的光.14、随着月球围绕(地球)的公转运动,月相变化的顺序是(新月一蛾眉月一上弦月一凸月一满月一残月一下弦月一蛾眉月).15、月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月球自转周的时间大约是(农历的一个月).16 、(昼夜的交替变化)会对动植物产生影响.动植物、人体都有自己的(生物钟).17、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来,影子在(西边);中午太阳升到正南方,影子在(北边);傍晚,太阳从(西方)落下去,影子在(东边).18、太阳运动的规律是: (由东向西),太阳高度是(低一高一低).19、(早晨、黄昏)时,影子(长),说明太阳(斜射地面),此时温度(低); (正午)时,影子(短),说明太阳(直射地面),此时温度(高).20、很久以前,人们就注意到( 太阳的运动)和(投影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人们就利用这个规律来(计算时间).当时的(计时工具)被称为(日晷)或(太阳钟).21、(日晷)由(晷面)和(晷针)两部分构成. 22、月球圆缺的样子叫做(月相).23、新月指的是天空中不出现(月亮).24、影子形成的条件: (光源) (遮挡物) (屏).25、(白天),郁金香随太阳升起而(开放); (晚上),郁金香会(收拢花瓣).26、像郁金香这样会随着(昼夜的交替)而变化的植物还有: (牵牛花)、(合欢树)、(县花)、(夜来香)等.27、植物不仅会在不同季节里开花,有的还会在一天的固定时刻开放或闭合.瑞典生物学家(林奈)根据这一现象编排了(花钟).28、白天活动的动物有: (狗)、(公鸡)、(蝴蝶)、(蜜蜂)等;夜间活动的动物有: (猫头鹰)、(蛾)、(蝙蝠)、(刺猬)等.29、调查夜间小动物的活动时要注意: (1) 不伤害小动物.(2) 不惊动小动物.(3)留下小动物活动痕迹.(4)收集小动物留下的东西.(5)不尝小动物留下的东西.(6)调查后,恢复小动物原来的生活环境.30、农历初七、初八的月相名称叫上弦月,农历十五、十六的月相名称叫满月,农历二十二、二十三的月相名称叫下弦月,农历三十、初一的月相名称叫新月.简答题1、问: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影子的长短和太阳的高度有什么关系? 答:太阳的位置和高度决定了影子的方向和长短.太阳在东,影子在西;太阳在西,影子在东;太阳高度高, 影子则短,太阳高度低,影子则长.2、问:预测气温的变化和太阳的位置变化有什么关系?答:太阳的位置变化和气温的变化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一般情况下太阳高度低,气温就低;太阳高度高,气温就高;但每天最高气温并不是影子最短的时候,而是在下午12 点之间,这是因为那时地球吸收太阳热辐射最多,故气温最高.3、问:人们利用什么知识来制造不同形状的日晷?太阳的变化和影子的变化之间的规律4、问:根据太阳东升西落现象,你认为地球仪应该朝哪个方向转动?答:逆时针转动(或自西向东自转)5、问:如果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晚上20点,那么,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观众应该分别什么时候收看实况直播?答:美国(华盛顿) 7: 00 德国13: 00 澳大利亚22: 00当北京是白天时,(中午) 华盛顿是黑夜巴黎是清晨夏威夷是黄昏6、问:阅读了古人对昼夜交替的解释的资料后,你有什么想法?答:科技是在不断发展的,科学事业也是在争论中不断进步的.7、阳光下影子的变化有什么规律?答:早晨,日出东方照在物体上,拉出长长的影子.太阳渐渐开高,影子渐渐变短,到了正午影子最短,然后影子又渐渐变长,直到傍晚,太阳落山,影子消失.影子的变化是一个长→短长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太阳的位子和影子的方向始终相反.8、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1)刺猬喜静怕光,白天休息,夜晚活动蛾,常在夜间活动狗,般根据主人的生活习性而定,狗般早晨起得较早,晚上睡得较晚(和主人差不多),当然晚上有事也会“加班”,狗是很尽职的,夜视能力较强,因此保留了夜行的本能.蝴蝶为典型的昼间活动性昆虫(有些种类喜欢在强光下飞行,有些则爱好在阴暗处飞行).猫头鹰,夜间活动,白天视力变差,如不小心现身还会被其他鸟欺负公鸡,在夜间不能够看到东西,早晨一看到光亮就打鸣,因此属于白天活动的动物蜜蜂,白天采蜜,晚上回巢蝙蝠,昼伏夜出(2)减少光照时间可以使菊花提前开放:菊花是短日照花卉.短日照花卉需要每天8-12小时数,就能加快发育提前开花.反之,如果超过12小时日照时数就会推迟开花.除菊花外,一品红、蟹爪兰等也属于短日照花卉.(3)延长光照时间可以增加鸡的产蛋量:合理的光照能刺激排卵,增加产蛋量.第二单元《光与色彩》1、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2、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行进的.3、2000 多年前,中国古代的学者(墨子)发现:光从窗户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4、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小孔成的像不仅(上下颠倒),而且(左右颠倒).5、当光线照射到(镜子)、(幕墙)、(月亮)的表面后会(返回来),这种现象叫(反射); (潜望镜)和(万花筒)就是利用了光的反射的原理.6、越(光滑)的表面,反射效果越好.(镜子)是最好的反光物体.7、镜子中的影像与实际物体是(左右相反)的.8、(凸面镜)中的影像是(正立)的,(凹面镜)中的影像是(上下颠倒)的.9、( 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种透明物体时, (传播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透镜).10 (凸透镜)有(放大)作用;能使光线(聚焦);能使物体在屏上成(倒立的像).凸透镜也叫放大镜,它有(放大)、(成像)、(聚焦).11 (凹透镜)有(缩小)作用;能使光线(发散);不能使物体在屏上成倒立的像.12、放大镜和老花镜的镜片都是(凸透镜);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凹透镜).13、(水滴)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体,与凸透镜相似的,所以是天然的(放大镜).14、用一个回透镜,一个凸透镜做成的望远镜看到的是(正像):用网个度数不同的凸透镜做成的望远镜看到的是(倒像).15、空气中的(小水滴)使阳光发生折射,形成(彩虹).我们可以(背对着太阳)喷水制造彩虹.16.白色的太阳光由(七种单色光)构成:在一定条件下, 七色光义能合成(白色光).17、阳光可以被分解为(红D)、(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18、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如果想得到某种(彩色光),可以用这种颜色的玻璃纸把其他颜色的光(过滤)掉.19、(太阳)、(灯泡)、(萤火虫)等是光源: (月亮)、(镜子)不是光源.20、两面镜子的夹角(越小),出现的影像就(越多).21、可以用两面(平面镜)制作一架潜望镜.22、(凸透镜)和(凹透镜)都是根据(光的折射)的原理制成的.23、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明镜片叫(凹透镜).24、(凸透镜)能使物体在屏上成倒立的像; (凹透镜)不能.25、彩虹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的.26、1666 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暗室中,让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到墙上,结果太阳光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简答题1、彩虹是怎么形成的?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制造彩虹?答:空气中的小水滴使阳光发生色散,形成彩虹.我们可以背对着太阳喷水制造彩虹. 2、小孔所成的像左右颠倒吗?为什么?.答:是的,小孔所成的像左右也颠倒,因为物体左侧发出的光线沿直线穿过小孔后会投在屏的右侧,右侧发出的光线沿直线穿过小孔后会投在屏的左侧.试用光的折射道理解释水中的物质弯折现象.3、照镜子发现哪些有趣的现象:(1)在镜子中看见你,你也能看见我,光路是可逆的.(2)镜子中的影像与实际物体是左右相反的.(3)两面镜子成90度,镜中出现三辆车;如果成60度,将出现五辆车;夹角越小,出现的影像越多,这是因为两个镜子互相映照产生的.4、用一个凹透镜和一个凸透镜可以做成什么?用一个凹透镜和一个凸透镜做成的望远镜看到是正像.如果把两个度数不同的凸透镜放在一起做成的望远镜,看到的是倒像.5、为什么说水滴是天然的放大镜?答:因为水滴的形状是中间厚、两边薄,而且水滴还是透明的,所以说水滴是天然的放大镜.第三单元《电和磁》*1、一个简单电路要由(电源)、(导线)、(用电器)、(开关)四部分组成.*2、连接灯泡的导线两端应分别接在电池的(正极)和(负极)上,形成(电流)的通路,灯泡才会亮起来.*3、开关的作用是(决定是否让电流通过).*4、只能使用(电池)实验,不能从插座接电.*5、利用(电池、导线、小灯泡)组合成一一个(检验器),检验连接在两条导线之间的物品能否使电流通过.6、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7.常见的导体有各种金属(金、银、铜、铁铝等);酸、碱、盐的水溶液(硫酸、盐酸等);人体、大地、自然界的水、盐水、湿木头.*8、常见的绝缘体有:塑料(塑料梳子);橡胶(橡皮);玻璃:陶瓷;干燥的木头;木铅笔等.9避免触电的方法有: (不要在电线上晾晒湿衣服)、(不要在高压线附近活动)、(不要用湿毛中擦电器)、(不要把几个电器插在一个电源插座上).10、通过(连接一个简单电路),看小灯泡亮不亮,判断电线是否连着.利用这个检测器可以检测暗盒里的电路.*11、探测暗盒里的电路时,小灯泡不亮一( 电路不通);小灯泡亮了一一(电路通了);小灯泡变暗了一(电路通了,但增加了用电器);小灯泡变亮了一一(增加了电池).*12、常见的磁铁有(环形磁铁)、(马蹄形磁铁)、(条形磁铁)、(针形磁铁)等. 13、磁铁有两个(磁极),指向北的一端叫做(北极),用(N)表示;指向南的一端叫做(南极),用( S)表示.*14、磁铁的性质有: (磁铁能吸铁)、( 磁性可以传递)、(磁铁两极的磁性最强)、(磁极可以指示南北方向)、(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等.*15、(指南针)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 战国的时候被称为(司南)*16、用(磁铁)在缝衣针上沿(同方向)摩擦几十次,就做成了(指南针).17、消去缝衣针磁性的方法有: (用木棒敲)、(在火上烤)、(与大磁铁放在一起)18、指南针总是一一头指南,一头指北,是因为: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地球的北极)吸磁铁的(N端),(地球的南极)吸磁铁的(S 端).*19、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有: (磁性黑板)、(磁带)、(磁卡)、(软盘)、(带磁性的冰箱门)、(门吸)、(磁性铅笔盒)等.*20、在通电状态下具有磁性的装置叫(电磁铁);它由(电池)、(导线)、(铁钉)三部分组成.*21 (电磁铁)的制作方法是:把导线按照同一个方向缠绕在大铁钉上,再接通电路.22、给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切断电流后(磁性消失).*23、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池的数量)、(线圈的匝数) (有无铁芯)有关.*24改变电磁铁的(电池正负极方向)或(绕线方向),可以改变电磁铁的(磁极).*25、电磁铁和永久磁铁的相同点是: (都能吸铁)、(都有磁性)、(都有磁极)、(都能指示方向).(都具有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特性)*26、电磁铁和永久磁铁的不同点是:电磁铁的(磁性)、(磁力大小)和(磁极的方向)可以控制和改变,磁铁却不可以.*27、电磁铁的应用有: (电铃)、(电动机)、(电扇)、(电磁起重机)、(电话)、(磁悬浮列车).简答题1、避免触电的方法有哪些?不在高压线下钓鱼或放风筝;不在电线上晾衣服:不用湿抹布擦带电的电器:不能在插座上连接很多电器:不用湿手摸开关;不翻爬变压器:不拉掉落在地的电线.2、探测暗盒里的电路如何判定手心里的电线是连着的还是断开的:,用电地和打这特电线迹电路.灯泡究起电线微地连有的电话.是不拉掉落在地的电线.断开的,不用湿手摸开关,不翻爬变压器’3、如何消去缝衣针的磁性?消去缝衣针的磁性的方法:加热、砸打4、电磁铁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电流大小:利用电池、铁钉、小铁钉,通过改变电池数量,吸起铁钉数量得出:电流大,磁力大.线圈匝数: 如上,在电流相同的情况下,改变缠绕圈数,吸起铁钉数量得出:匝数多,磁力大.有无铁芯: 如上,电流不变,匝数不变,比较插入铁芯与无铁芯时吸起铁钉数量得出:有铁心,磁力大6、两极变化和哪些因素有关?线圈绕向、电池正负极接法有关.7、电磁铁和磁铁的相同与不同之处相同:都有磁性,不同:磁铁磁性是永久的,电磁铁在通电时才有磁性,断电后磁性就消失.第四单元《呼吸和血液循环》1、因为运动时身体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养料.所以运动会使(心路)和(呼吸)迅速加快:休息后心跳呼吸又会慢恢复到正常状态.*2、心跳、呼吸的快慢和(运动的剧烈程度)有关.3、人在安静状态下,一般每分钟呼吸(20次)左右,心跳(80次)*4、呼吸器官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5、呼吸让我们吸进富有(氧气)的空气,呼出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6、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来比较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呼出的气体)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呼出的气体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7、我们要呼吸是因为:人体必须利用大量的(氧气)把一切营养物质转化为可供人体直接吸收的东西,同时需要把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及时排出体外.*8、(肺)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进行交换的重要器官.肺活量越大,呼吸功能越强.*9、一次用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就是你的(肺活量).10、测肺活量的方法:深吸一口气吹大一个气球,测气球最宽处的周长;或将装满水的塑料瓶倒立,吸口气后用吸管向水里吹气, 排出的水量就是肺活量.11、肺活量大对健康的好处是:能为身体提供足够多的(氧气),能够胜任比较大的体能消耗任务.*12、保护呼吸器官的方法有: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呼吸富含氧气的空气)、(扫地前洒水)、(预防呼吸道传染病)、(不要吸烟).*13、(心脏)和(血管)是人体的血液循环器官.14、心脏的形状像(桃子); 大小和自己的(拳头)差不多:位于(左胸部),在胸骨后面,肋骨内侧.*15、(心跳)就是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我们就会感觉到一次心跳.*16、每分钟的心跳次数和脉搏次数(相同).*17、(心脏)是人体的(“泵”,推动血液在血管里不停地循环流动.*18、(血液)相当于(“运输兵”),人体通过血液循环, 把肺吸进的(氧气)、小肠吸收的(养料)带给身体各部分,又把身体各部分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运走,交给肺和排泄器官排出体外.*19、人体内的大血管可分为(动脉血管)和(静脉血管),其中(动脉血管)血含氧量高,(静脉血管)血含氧量低.*20.人体血波循环器官是(心脏),是由心房)和(心室)组成的.能有节奏的(搏动).将血液送到全身各处.*21、保护心脏的方法有: (经常运动)、(合理饮食)、(保持良好的情绪).简答题1.心脏为什么要推动血液不停地在血管里流动?答:血液在流动的过程中,把呼吸器官吸收的氧气和消化器官吸收的养料运送到全身各处去,又把全身各处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通过肺和排泄器官排除体外.只有心脏不停地跳动,血液才能不停地在血管里循环流动.2、怎样保护我们的呼吸器官?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预防呼吸道疾病传染;扫地前洒水;呼吸富有氧气的空气;不吸烟.3、怎样保护心脏?答:经常运动;合理饮食;保持良好的情绪.第五单元《解释与建立模型》*1、(解释)就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合理地说明事物变化的(原因)、事物之间的(联系),或者是事物发展的规律.*2、做出正确解释,需要有充分的(证据),利用(已有知识),进行合理思考.3、(解释)不一定就是(事实),它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4、许多科学结论就是令人信服的(解释),它们是科学家长期观察、调查、实验、分析、思考并不断修改完善的结果.5、颜色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光的三原色是: (红)、(绿)、(蓝).*6、对发生在吸水纸上颜色分解的解释是:一些颜色并不是我们所看见的那样,而是由不同颜色混合后组成的.*7、科学家对“人眼是如何看到东西的”解释:毕达哥拉斯一眼睛发出不可见的光接触物体;柏拉图--看见物体前,阳光与眼睛内部发出的光先混合;亚里士多德一通过发光物体发出的光来看见东西;托勒密一物体像镜子那样反射射向它的光.阿尔哈曾一光由物体发出,照射到物体上反射到眼睛.*8、(模型)能方便我们解释(难以直接观察到)的事物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9、建立模型的步骤;分析问题_--收集证据--找出物体之间的关系---确定条件----规定条件---建立初步模型.简答题1、什么叫解释?解释就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合理地说明事物变化的原因、事物之间的联系,或者是事物发展的规律.2、模型有什么作用?并说出三个你所知道的模型?模型能方便我们解释那些难以直接观察到的事物内部构造、事物的变化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如:三球仪、植物细胞模型、圆周长公式、水的循环模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单元解释与建立模型
1 解释
1.我们既要善于观察,又要勤于思考。
解释就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合理地说明事物变化的原因、事物之间的联系,或者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这是一个充满发现和创造的过程。
2.解释不一定是事实,它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
为了做出正确的解释,需要在获得充分证据的基础上,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合理的思考。
3.许多科学结论就是令人信服的解释,它们是科学家长期观察、调查、实验、分析、思考并不断修改完善的结果。
4.人眼是如何看到东西解释: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眼睛发出的不可见的光接触物体。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看见物体前,阳光与眼睛内部发出的光先混合。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通过发光物体发出的光来看见东西。
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物体像镜子那样反射射向它的光。
阿拉伯物理学家阿尔哈曾:光由物体发出,照射到物体上反射到眼睛。
2 模型
1.我们已经学到了物理模型、图示模型、公式模型、图形模型、数学模型、现象模型。
2.科学家常常利用模型来解释他们的思想和发现。
3.模型能方便我们解释那些难以直接观察到的事物内部构造、事物的变化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
4.怎样建立模型,解释现象?1.分析问题2.收集数据3.找出物体间的关系4.确定条件
5.规定材料
6.建立初步模型
7.评价模型
8.修改模型 如何获得“黑盒子”里的信息:可利用除视觉以外的其他感觉器官了解周围环境,以确定物体间的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