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白羽的作品

合集下载

长江三峡(刘白羽)

长江三峡(刘白羽)

西陵峡
西陵峡

这部分着重介绍了“秭归”和“香溪”两个县 城,并引用有关屈原的传说和杜甫的句子,在 文中有什么作用?
屈原故里
昭君故里
同学们想一想,如何才
能写好游记散文?
本文是诗情画意的统一,
试说明这一特点。
思考题
长江三峡山陡、急流、滩险,
有时看起来“十分吓人”, 为什么还使人感到美呢?

分析文章第二部分
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
瞿塘峡的?
瞿塘峡
第五套人民币背面的夔门
用一话概括第二部分 的内容
分析文章第三部分
用一句话概括这部分内容 巫峡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作者是怎样把巫峡的特点表现出来的?

巫峡
除却巫山不是云
分析第四部分

用一句话概括这部的自然景观之外, 还用什么方法来写出西陵峡的凶险?
长江三峡
——刘白羽
作者介绍
刘白羽,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有: 《 心灵的历程》 《黄河之水天上来》等
整体把握课文
这篇课文描写了在三峡航行时所见到的瞿 塘峡、西陵峡和巫峡的景象,各自从哪一段写 到哪一段?全文可分为几部分?
分析第一部分
文章第一部分写了什么? 本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本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感情?

《日出》教学反思

《日出》教学反思

《日出》教学反思
《日出》以“日出”为题,表明了本文所描写的对象,揭示了作者歌颂自然,礼赞新生活的主旨。

作者刘白羽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新中国成立后,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讴歌新思想、新风尚的优秀作品。

本文就是其中代表作。

教学本文,我把核心目标定为了解学习作者抓住色彩、形状的变化进行景物描写的写法。

第一板块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自学,掌握生字词,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课文的美。

第二板块是师生互动教学,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感受作者对日出的渴望和两次没能看到日出的失望,进而理解高空日出美景难作者带来的震撼,体会作者内心的喜悦激动和对新中国的赞美之情。

第三板块学习作者抓住色彩和形状对日出美景进行描写的手法,学生找出描写精彩的句子进行赏析,老师进行补充订正,学生讨论交流然后总结。

第四板块是对全文以及本节课教学的总结,由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总结,学生基本把握住了作者的情感和本文所采用的写作手法。

最后一人环节是拓展延伸,让同学们试着描写一次日出。

课堂上没有完成。

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强调课前的预习,一堂成功的课必须建立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前提下。

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还应该注意加强学生情感体悟的分量。

美的力量——《白蝴蝶之恋》赏析

美的力量——《白蝴蝶之恋》赏析

美的力量——《白蝴蝶之恋》赏析一只美丽而纤弱的白蝴蝶,不幸遭到了风雨的吹打,奄奄一息了。

面对这只小生灵,你们会怎样做呢?其实,不管是视而不见,还是施以援手,这都似乎是一极细碎得不值一提的小事。

但是,生活就是那样奇妙,它不定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撞击到人的心灵最柔软的部分,让你在不经意中获得一种新的情感体验,而这种体验又是让你的精神感到愉悦的。

那么,小小的白蝴蝶又怎能忽视呢?看看《白蝴蝶之恋》吧,看看一只白蝴蝶的“美”是怎样叩开一颗心灵之门的吧。

蝴蝶之美《白蝴蝶之恋》中,对白蝴蝶的“美”的动人描写,一开始就抓住了读者的心:“它白得像一片小雪花,轻柔纤细,楚楚动人……”,和草地上奄奄一息的白蝴蝶相比,人显得多么有力量啊,“美”而“弱”的事物总是能很快地唤起我们的柔情。

于是,“我”停下步子,“痴痴地望着它”,接着“忽然像有一滴圣洁的水滴落在灵魂深处,我的心灵给一道白闪闪的柔软而又强烈的光照亮了。

”这句话是对白蝴蝶的美的力量的最有力的注脚。

我们尽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是一只别的不怎么给人美感的小动物落难了“我”会怎样做?当然,我们无法猜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种瞬间的精神上的触动,是美,是美带来的!“我”会不会对白蝴蝶施以援手,在此之前如果说还不太确定的话,但当白蝴蝶的美唤醒“我”心底某种柔软的东西,“我”就不会对白蝴蝶袖手旁观了。

读到这里,读者或许会觉得“我”的小题大做:不就是一只蝴蝶吗?纵然它美丽,也不过是一只小小的蝴蝶!蝴蝶唤醒我的到底是什么呢?棗唤起的是我对生命的关注。

诚然,生命在以各种形式表现,生活里处处充满生命,所有的生命都是值得珍视的。

但是,对于已是“成人”的作者来说,是没有任何功利色彩的、为一个与自己无关的濒于危亡的小生命动情,棗这恐怕是久违了的情感体验。

孩童可以为意外死去的小猫、金鱼、花草伤心掉泪,一切都那么容易触动他们稚嫩的心灵。

随着年龄渐长、阅历渐丰,易感的心灵慢慢钝化,渐渐漠视于生命的摧折和夭亡。

刘白羽散文选

刘白羽散文选

刘白羽散文选
刘白羽散文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刘白羽是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学家,他的散文可谓是经典之作。

他的作品,既有抒情,又有思考,让人受益匪浅。

以下就是刘白羽散文的一些摘录,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番吧。

一、抒发情怀
1、《江湖月》
江湖月,明如镜,洗澡于霜雪;江湖月,如油烛,彩烂万物。

千里之外,何其静好!一幅画境,满眼风光!
2、《思乡》
思乡心欲断,多情心无力。

看看那两岸,碧波荡漾,水天一色。

今夜月明中,弹琴复长歌,落花飞满天。

二、思考人生
1、《理想》
人生有理想,实现理想才能有所成就。

我们应该有一个宏伟的理想,这样才能有动力去追求我们的目标。

只有不断地奋斗和努力,我们才能实现我们的理想。

2、《慎独》
当你独处时,你会发现生活中有多少东西需要去思考。

因为独处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思绪,使我们在思考中找到正确的方向。

所以,我们应该学会独处,偶尔也要停下来独处,去思考一下自己的生活。

三、反思生活
1、《经验》
人生在世,经验是不可缺少的。

无论是喜怒哀乐,还是愉悦与痛苦,都是我们不断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因此,我们要学会从中反思总结,才能在今后的生活中避免重蹈覆辙。

2、《生命之歌》
人生是一首歌,歌声如流水般的流动。

我们应该用心去唱这首歌,唱出心中的思念和希望。

只有用心去唱这首歌,才能在生命里唱出最动人的旋律。

诗化散文:杨朔、刘白羽、秦牧_910204452

诗化散文:杨朔、刘白羽、秦牧_910204452

诗化散文:杨朔、刘白羽、秦牧杨朔《雪浪花》(1961)、刘白羽《长江三日》(1961)、秦牧《花城》(1962.2)在六十年代初期,抒情散文空前繁荣,散文几乎成为狭义的抒情散文的一统天下,大量的意境隽永、文体优美的抒情散文涌现出来,以“寻求意境”为核心的诗化现象,构成六十年代初期散文创作的主要倾向,作家们将发现诗意、创造意境当作散文构思的灵魂,评论家将诗意与意境当作散文审美的重要标准,一个作家散文风格的成熟与否也往往以诗化的成就为依据,在那一时期,读者中广为流传的散文大多是以诗意取胜的作品,标志着50年代以寻求意境为内核的当代散文审美建构的完成。

当代散文,尤其是1957年反右以后,散文创作几乎形成了一统的歌颂性的思维模式:只能歌颂,不能暴露,只能歌颂生活中的真善美,不能暴露生活中的假丑恶,更不能触及时弊,揭露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尖锐深刻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作家不能全面地、正确地反映表现真实的生活,也就不能真实地抒写对生活的独特的理解和新鲜的发现,只能按照一个既定的思想表现模式去反映与表现生活。

基于这一种一统的、定向的思维模式,散文在情感的活动的表现方面,形成了“豪言壮语”式的抒情定势,说大话、空话、假话被认为是昂扬的格调,时代的抒情;表达作家个人真实的忧乐之情,则被认为是资产阶级感情或小资产阶级情调。

这样以左的共性消融作家的个性,以时代的豪言壮语代替个人情感抒发的具体性、真实性和特殊性,作家的散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真情实感大为减弱。

这种诗化现象的出现,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与现实背景。

散文创作上的诗化现象有其历史的渊源,中国抒情文学发达,叙事文学不发达。

我国被称为诗的国度,中国文学追求的意境,也就是情景交融的境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中国文学最擅长的表达方法。

“天人合一”,“物我同构”,成为中国古代文人的哲学追求与思维方式。

古代散文的这种构思模式与审美风范,作为中国文化的深层积演,一代又一代影响着中国散文的创作,借景抒情也成为中国当代散文最基本的构思与表现模式。

《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第12课《长江三日》解析

《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第12课《长江三日》解析

第12课长江三日【文本导读】长江三峡雄伟壮观,变幻多姿,具有神话般的魅力。

我国古代文人曾留下许多吟咏三峡的脍炙人口的诗文。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李白的《朝发白帝城》、白居易的《初入峡有感》等,都是盛赞长江三峡的名篇。

作者刘白羽在幼年时期就熟读过一些描写长江三峡的作品,一心想从大江顺流而下,领略三峡的美妙风光。

1960年11月中旬,他如愿以偿,从重庆乘“江津”号驶往武汉,历时三日。

他的散文《长江三日》记述了这一航程,并描绘了沿途景色。

《长江三日》发表于1961年《人民文学》3月号,是一篇优美的日记游记性散文,也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收入《刘白羽散文选》中。

这篇文章撰写于六十年代初,正值我国三年经济困难最为严重的历史时期,作者的主要目的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对于我国人民克服暂时的经济困难,渡过难关,无疑会起到一定的鼓舞斗志的作用。

【作者卡片】刘白羽,现代作家。

1916年生,北京人。

1938年到延安从事文化工作,1944年到重庆《新华日报》副刊做编辑工作,1946年受党的委派到东北解放区做随军记者。

1950年参加编摄电影《中国人民的胜利》,该片荣获斯大林文学奖。

两次赴朝鲜,写了许多通讯特写。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

作品以散文为主,有《五台山下》《火光在前》《政治委员》《刘白羽散文集》等。

【基础荟萃】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启碇.( ) ②瑰.丽( ) ③骤.然( ) ④砰.然( ) ⑤舵.轮( ) ⑥吸慑.( ) ⑦夔.州( ) ⑧隽.秀( ) ⑨婀娜..( ) ⑩对峙.( ) ⑪草坂.( ) ⑫美髯.( ) 2.为下列各组字组词①⎩⎪⎨⎪⎧ 骇 赅 ②⎩⎪⎨⎪⎧ 慑 摄 ③⎩⎪⎨⎪⎧ 缥 漂剽④⎩⎪⎨⎪⎧ 隽 镌⑤⎩⎪⎨⎪⎧ 皙 暂 ⑥⎩⎪⎨⎪⎧ 详 祥⑦⎩⎪⎨⎪⎧ 嘹 缭 ⑧⎩⎪⎨⎪⎧ 震 振3.近义词辨析①渐渐·慢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怪诞·荒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留传·流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点突破】1.课文是怎样突出描绘三峡激流的气势的?从浩浩荡荡的长江,你会引起哪些联想?激发什么样的情绪?为什么说三峡是美的?点拨长江三峡,江水“激流澎湃”“雷霆万钧”,一路穿群山,过峡谷,滚滚向前,势不可挡,作者从各个方面烘托、映衬、描绘了三峡江水的浩荡气势。

最新刘白羽《日出》赏析

最新刘白羽《日出》赏析

刘白羽《日出》赏析《日出》作者刘白羽,1916年生于北京。

1936年开始发表作品。

已出版小说集《早晨六点钟》、《政治委员》、《刘白羽小说选》及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散文集《早晨的太阳》、《万炮震金门》、《红玛瑙集》、《红色的十月》、《芳草集》、《海天集》及《刘白羽散文选》等。

刘白羽是以一个革命战士的艺术理想与人格,把追随时代步伐、配合政治形势作为自己散文创作的自觉意识的。

他的作品多以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生活为素材,用战士的胸襟和眼光去回顾历史、瞻望未来,笔下总是充满着战斗的激情。

在艺术上,他的散文较多地透露出革命浪漫主义的气质,热情的想象多于平静的观察,抒情议论穿插于形象的描绘之中,风格雄浑豪放,画面阔大瑰丽,时代精神强烈。

《日出》与《长江三日》一样充分地体现了刘白羽散文境界雄沉宏阔的特点,是作者以新的审美观“对新的美的探索的结果”,与某些描写日出、歌颂自然、礼赞生命的礼品不同,它选取了一个十分独特的角度——描绘作者从国外出访归来,在万仞高空的飞机上目睹的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并出神入化地将“光彩夺目的黎明”与“新中国瑰丽的景象”相比拟,以一幅气势磅礴、雄奇壮阔的日出图,讴歌新生的、光明的社会主义祖国,表达无产阶级战士的豪情壮怀,反映了刘白羽散文对意境创造的追求及其鲜明的个性色彩。

使浓郁的诗情与深刻的哲理相交融,以造成一种深邃高远的艺术境界,这也是刘白羽散文追求的目标。

《日出》在细致描写高空日出奇景的基础上,阐述“革命的哲学”,高唱“战斗的诗歌”,诠释“我们是早上六点钟的太阳”这一句诗那最优美、最深刻的含意,盛赞新生事物强大的生命力与无限光明的前景,从而大大加强了散文的思想内蕴和艺术感染力。

《日出》运用层层烘托、步步蓄势的手法来突出高空日出奇景。

文中有关日出的五幅图画,前四幅全是辅垫,全是曲写,是“杨”前的“抑”,是欲扬帮抑。

在作了一次又一次的渲染之后,作者终于推出了雄伟无比的高空日出奇景,并对此进行充分的、细致的、油画般的描绘——它的色彩,它的形态,它的气势,它给人的思索与遐想,笔墨不多却令读者无法忘怀。

《日出》刘白羽概述

《日出》刘白羽概述

• 达标练测
1、多彩调色盘:回忆课文的最后一段,按照课文内 容给下列景物调入恰当的颜色:①暗红 ②磁 蓝 ③黑沉沉 ④墨蓝 ⑤鲜红 ⑥淡蓝 ⑥ )色的晨曦→( ① )色的光→ (③)的浓夜→( ⑤ )色的太 (② )色的光芒→(④)色的云霞→( 阳 • 调动读者的视觉感官,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日出的绚丽景 2.能谈谈运用“五颜六色”形容词的好处与作用吗? 象,突出日出整个过程中的丰富的色彩变化,给人留以 深刻的印象。 3文章前后共描绘了五幅图画,而最后一幅才是自己 亲眼见到的日出景象,那么前四幅图在文中起的 • 作用是什么? 前四幅全是铺垫,层层烘托、步步蓄势,突出 后文雄伟无比的高空日出奇景。
• 分三层来描写: • 日出前——上空游动微明,如同一条狭窄的暗 红色长带,带子的上面露出了一片清冷的淡蓝 色的晨曦。 • 日出时——那条红带,却慢慢在扩大,像一片 红云了,像一片红海岸了。(突出了景物的动 态变化)色彩也由“暗红”变成“发亮”, “一个奇迹就在这时诞生了”,“红得透亮”, “闪着金光”,作者连用两个比喻:“如同沸 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 向上冲。” • 日出后——“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 般强烈”,它照亮了一切,照红了一切。
自主探究 xiāo sè ) 萧瑟(
文章的思路:
全文共8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4)幼时盼望看日 出。 第二部分(5—7)痛失两次看日 出的机会。 第三部分(8)不经意在飞机上看 到日出。
合作学习
1、“我”为什么爱登高看日出? 2、作者无缘看日出,就怎么办?作者读 到了哪两处日出?海涅和屠格涅夫对日 出景象的描写,角度有什么不同? 3、为什么要引述这两幅日出图?
3、古代诗人留下了许多描写“日”的诗句,文中提到的两句是: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王维《使至塞上》的诗句; •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这是杜甫《后出塞》一诗中的诗句。 除此之外,你还能想起哪些写“日”的诗句?请再写两句。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 “ , ”“ , 4.你能判断出哪些是比喻句,哪些不是吗? ⑴那绯红的小球在天边升起,一片冬意朦胧的光照扩展开( ∨ ) ⑵光柱带着一种肃穆的欢悦,向上飞似的拥出了一轮朝日( × ) ⑶可是,太阳的初升,正如生活中的新事物一样,在它最初萌芽的 × 瞬息,却不易被人看到。 ( ) ⑷因此这海角成为迎接太阳的第一位使者。 ( ∨) ⑸你乍看上去,黑夜还似乎强大无边,可一转眼,清冷的晨曦变为 磁蓝色的光芒。 ( ) × ⑹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 ∨ 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 ( ) ⑺整个宇宙就像刚生过婴儿的母亲一样温柔、安静。(∨ ) ⑻我们是早上六点钟的太阳。 ( ∨) 你能创造出一个精彩的比喻句吗,试一试吧!初升的太阳,正如

刘白羽简介

刘白羽简介

刘白羽简介刘白羽(1916.9.28~2005.8.24),山东潍坊青州人,出生于北京通州。

193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党支部书记、重庆《新华日报》副刊部主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记者、新华社总社军事特派记者、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作协副主席、作协书记处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顾问、《人民文学》主编等职。

刘白羽是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党代会代表,第一、二、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一届代表、七届委员。

半个多世纪来,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以及新中国的建立。

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始终不渝地坚持文艺的工农兵方向,进而为社会主义、为人民写作。

他是当代文学杰出代表人物,卓越的散文家、报告文学家、小说家、作家。

1936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38年作为一个追求进步、向往革命的青年作家,奔赴革命圣地延安,从此矢志不渝地投身到改变民族和祖国命运的斗争中。

1950年参加编制反映解放战争的影片《中国人民的胜利》荣获斯大林文艺奖金一等奖,散文集《芳草集》荣获1989年优秀散文奖、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荣获第三届(1991年)茅盾文学奖和1986—1994年度炎黄杯人民文学奖、长篇传记文学《心录的历程》获首届(1990—1994年)中国优秀传记文学作品奖。

刘白羽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

他表示,“我的手稿、成书、奖状、奖章、奖杯、全部存书、照片、录音录相及所存字画、艺术品,献给我的家乡北京通县。

”刘白羽同志的这一义举得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和通州党政领导的赞同和大力支持。

1996年10月19日,刘白羽将首批珍贵文学艺术档案——部分著作、手稿、奖状、奖章、奖杯、名家字画、剪报等共180余件,亲手交给家乡通县档案馆。

代表作有《长江三日》《心灵的历程》《黄河之水天上来》《第二个太阳》《中国人民的胜利》《芳草集》《红玛瑙集》《早晨的太阳》《万炮震金门》《五台山下》等。

刘白羽的作品

刘白羽的作品

刘白羽的作品
刘白羽的作品:
1、1937年出版第一本短篇集《草原上》
2、1938年与王余杞合著《八路军七将领》
3、1948年出版短篇小说集《龙烟村纪事》
4、1950年出版小说《火光在前》
5、1951年出版散文集《莫斯科访问记》
6、1952年出版短篇小说集《早晨六点钟》
7、1962年出版散文集《红玛瑙集》
8、1978年出版散文集《红色的十月》
9、1985年出版论文集《白羽论稿》
10、1987年出版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
刘白羽现代文学杰出代表人物,刘白羽(1916.9.28-2005.8.24),山东潍坊青州人,出生于北京通州。

193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现代文学杰出代表人物,卓越的散文家、报告文学家、小说家、作家。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他写出了大量具有鲜明时代色彩、深刻思想内涵和独特艺术风格的优秀作品。

2019年9月23日,刘白羽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2021年整理〗《刘白羽的军事记者生涯》优秀教案

〖2021年整理〗《刘白羽的军事记者生涯》优秀教案

刘白羽的军事记者生涯刘白羽,1916年9月28日生,北京通州人。

他不仅是我国当代文坛优秀的作家、优秀的散文家、报告文学家、小说家,更是我军杰出的文艺战士。

上世纪30年代,他由北京大学投笔从戎,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

1938年作为一个追求进步、向往革命的青年作家,他奔赴革命圣地延安,从此矢志不渝地投身到改变民族和祖国命运的斗争中。

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写出了大量具有鲜明时代色彩、深刻思想内涵和独特艺术风格的优秀作品。

爱党爱国爱军,用笔作战写赤诚1938年,刚刚开始文学创作生涯的刘白羽,满怀爱国热忱投奔延安。

就在到达延安后的第三天,毛主席亲切地向刘白羽提出去教书的建议。

但是刘白羽断然回答:“不,我要去敌后打游击!”几天后,毛主席亲自给他下达了去华北敌后的任务,这是刘白羽革命道路上的重大事件。

从此,刘白羽便用手中的笔作战,用一颗赤诚的心,书写着勇敢的中国人民奋斗的血泪史。

这支笔,在他的手中60多年都没有停歇。

“一个记者必须负担起对人民、对社会、对时代的责任,这是光荣的责任,这是神圣的责任。

”刘老从抗日战争就开始写战地通讯,经受了无数次生与死的考验,却一直没有忘记自己当初的选择,义无反顾地承担着记录历史的特殊责任。

为了报道我军进入长春的消息,当年的刘白羽在敌机扫射下,乘火车飞驶长春,差点牺牲。

在东北的战壕中,有一次两架敌机同时发现了他,他差点“光荣”在敌人的炸弹下。

解放战争时期,刘白羽的夫人汪琦在《东北日报》当记者,住在一间十几平米的小屋里。

他每一次从战场上下来,都到这里和她相见。

他回忆说,那时的每一次相见都是刻骨铭心的,那是从血与火的洗礼中回来,带着满身的硝烟,甚至带着伤病和她相见,而每一次相见后的分别都可能是永别。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同为随军记者的夫妇俩不但没有放弃以笔作战的信念,反而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战斗中。

刘老的最后一篇作品是去年4月份在病榻上创作的《誓言》,发表在4月14日的《解放军报》上。

刘白羽散文《日出》赏析

刘白羽散文《日出》赏析

刘白羽散文《日出》赏析中国台湾网 (2006年12月26日)【作者】王明章写文章讲究引人入胜。

我国著名作家刘白羽的散文《日出》,就是一篇引人入胜的好散文。

这文章只要你读开了头,就仿佛有种无形的力量牵引着你,使你不能不读下去,越读越爱读,越读越有味道。

开头,作者用很简洁的语言点出了文章的主题:登高山看日出。

他说,这是从幼时就对他富有魅力的一件事。

对咱们读者呢,何尝不是“富有魅力”?因为多数人只有在平地上看日出的体验,登高看到的日出是怎样一种瑰丽的景象,很想知道,这就会怀着极大的兴致读下去。

即使曾在高处目睹过日出景象的读者,也巴不得看一下作者是怎样写出自己曾有过的体验,那更得读下去了。

你看,开头这简短的一小节,就抓住了读者的心理,使这篇文章也“富有魅力”了。

在我们急于想看到日出景象的时候,接下去,作者却偏偏不写日出,而是写日落,这真有点出乎我们的意料。

这是为什么?当我们继续读下去时,就不能不惊叹作者手笔之妙了。

原来在这里作者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用日落的妙给读者造成日出更妙的印象。

你看,日落的景象曾让多少古代诗人陶醉,他们留下了多少写日落的美丽诗句。

日落,真是富有诗意的美景,但不管多美,总有种“萧瑟之感”;而日出呢,却是“伟大诞生的景象”,是“火、热、生命、光明一起来到人间”的景象。

这样写,就把读者带进了看日出的更高思想境界,为看描写日出作好了思想准备。

然而,接下去,作者仍不写他看到的日出,而是说他很长时间没有这种机会,只能从书本上间接地去欣赏日出。

无可奈何,我们读者也只好跟着作者先从前人的文章中去欣赏一番。

如果说德国著名诗人海涅还只是概括地写出了观日出的印象,那么,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写出的却是一轮朝阳伟大诞生的景象。

作者所引出的这些描绘,的确是够精彩的,但这毕竟不是我们在这篇文章里想看到的日出景象,任何一个读者都不会以此为满足,相反,更想看一看作者所看到的是怎样一种景象了。

作者是知道读者这种急切心情的,就该把要写的日出景象托给读者了吧?不,作者还想把读者的胃口再往高处吊一下,让读者的心情更急切些,于是转入了议论,以人们不易发现新生事物作比,指出日出是不会轻易看到的。

刘白羽《第二个太阳(节选)》阅读理解

刘白羽《第二个太阳(节选)》阅读理解

刘白羽《第二个太阳(节选)》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第二个太阳(节选)刘白羽解放大军一到武汉就受到了热烈的欢迎,武汉从慌乱与惊恐中苏醒过来,它睁大两眼,展开双臂,迎接亲人。

顷刻之间,路面上已经拥挤得水泄不通了,万人夹道,男女老少,振臂欢呼。

大街两旁的楼窗上也万头攒动,招手鼓掌。

楼上垂下一挂挂鞭炮,刹时间,爆竹声震天惊地响起来。

人们的热情比长江的浪涛还要汹涌,歌声喊声,像海浪般回环激荡。

夜晚,秦震一个人悄没声地走下楼梯,走出大门。

他要做一件重要的事,不过他要亲自去做,不愿意让旁人知道。

天气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就变阴了,从江汉一路拐向洞庭街,这块地方离长江很近,可以听见江涛怒潮澎湃。

雾正从江上升起,黄色的雾,像大团大团云烟,给风吹得向市街上飞扬弥漫,一转眼工夫,大雾如同棉絮塞满天地之间,阴凄凄的。

路灯只留下一圈淡淡黄影,江涛声似乎也变得低沉、喑哑了。

秦震觉得脸上粘腻腻的,像挂上了蜘蛛网,又像是从大江上吹来的不知是雨还是水星。

当他从法国梧桐下走过,才发现,雾是那样大,在梧桐叶上凝聚起来变成雨,一滴滴地落在地面上,把整个地面弄得一片精湿。

他沿马路走下去。

战士就一个挨一个蜷曲在人行道上睡觉。

他一阵心疼,一阵喜悦。

他们没一个人去敲人家的门窗,他们没一个人躲在人家的门洞里。

——这就是我们的队伍呀!他们保护了广厦千万间,却露宿街头。

他仔细察看:战士们连背包也没打开,就枕在头下,合衣抱枪而睡。

他们睡得那样香甜舒适,有的打鼾,有的嚅动嘴巴,有的脸上牵出一丝笑意;可是,他们头发都太长了,身上穿的还是东北战场上发的老棉衣,经过烟熏火燎、风吹日晒,没有一个人的衣服再是完整的了;他再看他们的脚,有的胶皮鞋底都磨光了,露出血淋淋的脚底板……他不觉之间一阵心酸,兀自站了下来。

而后他低着头慢慢走。

——他们,都有父母,都有兄弟姊妹,家里不管是富裕还是贫寒,总有一块暖乎炕头呀!可是他们走,走,走到这里来,睡到冰凉的地上。

他盘算着补给的数字,运输的时间,……他下定决心:“无论怎样艰难也要给战士换装,这是第一件大事,否则就对不起大家!”但,他的眉毛皱了一下,眼光凌厉地一转:我们面前还有很遥远、很艰难、很困苦的路,前面还有多少人,水深火热,嗷嗷待哺……是的,我们还要忍辱负重呀!一个战士梦中翻了个身,把棉衣撩在旁边。

刘白羽同志生平

刘白羽同志生平

刘白羽同志生平刘白羽同志生平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文化部原副部长,总政治部原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名誉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原党组书记,第三、四、五届副主席,著名作家,文艺活动家,党在文学战线的优秀领导干部刘白羽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5年8月24日下午14时4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刘白羽同志原名刘玉赞,北京通州人,1916年出生于一个中落的商人家庭。

早年在服装店和米面铺当学徒工,开始接触新文学作品,接受进步思想的熏陶。

1931年考入北平第一中学,“九一八事变”后,参加过我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和学校罢课斗争。

1934年考入北平民国学院文学系学习两年,1936年发表了处女作小说《冰天》,从此走上文学创作道路。

以后陆续创作发表了《黑》《草原上》《草纸厂》《病》《红雪》等短篇小说。

这些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反映了当时的一些社会问题,具有粗犷、雄壮和浪漫主义的色彩。

其中《冰天》《草原上》等,被选入良友图书公司出版的《一九三六年短篇小说佳作选》。

1937年出版第一个个人短篇集《草原上》,后被选入巴金主编的文学丛刊。

抗日战争爆发后,刘白羽同志作为一个追求进步、向往革命的青年作家,到上海参加文化界抗日救亡协会工作,后又辗转北平、青岛、西安、武汉等地,苦苦寻找救亡之途。

1937年冬天,随救亡演剧队第一队到了山西八路军总部,发表了《游击中间》和《八路军七将领》等作品。

1938年春他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

5月,受毛泽东主席派遣陪同美国总统特使卡尔逊访问华北抗日根据地。

同年12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9年春参加文艺工作团,走遍华北各游击根据地,亲身感受我抗日军民浴血奋战的伟大斗争,开始撰写《朱德将军传》,创作了小说集《五台山下》等。

1940年回到延安,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党支部书记,其间创作了短篇集《龙烟村纪事》和《幸福》等反映抗日战争生活的作品。

【名师讲题】刘白羽《第二个太阳》阅读训练及答案

【名师讲题】刘白羽《第二个太阳》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第二个太阳刘白羽风雨不知何时已经停息,黎明晨光正在慢慢照亮人间。

现在列车正在护路的绿荫里飞驶。

秦震走进车厢,立刻看到一幅动人景象:车厢里坐满人,有的躺着吹口琴,有的从上面垂下两条腿哼歌曲,更多的人挤在敞开的窗口上,他们都还是第一次出远门的孩子,更何况这又是身赴疆场呢?因此,对他们来说,一切一切望在眼里,都觉得特别新鲜,特别惬意。

没有人注意秦震的到来,秦震站在那儿从他们身上回味着自己的青年时代。

父亲、母亲都是老同盟会员。

他在学校里读书,他热爱哲学,更喜欢地理、历史,因为从那里面他多少次为丧权辱国之耻而悲痛欲绝,为精忠报国之志而愤然拍案。

只要一想到“东亚病夫”“东方睡狮”,他就热血沸腾,满面通红。

一九二五年,大革命的旋风终于把他卷了进去,他毅然决然从湖南到广东,投身黄埔军校。

从那以后,走上了一条在血水中跋涉,在山川大地上风餐露宿,在炮火中前进的道路。

而现今,当他一投身到这一群充满生动活泼的青春朝气的青年人中来,他那久已消逝的青春一下又回升到他的眉宇之间。

他放开喉咙,压倒轰轰的列车声,说道:“同志们好啊!从你们一登上火车,你们就算踏上战场了,怎么样,有什么感想呀?”车厢里起了一阵骚动,人们纷纷站起来,想把自己的座位让给这位老军人,而这个老军人也就迈着小步走入他们当中,在木板钉成的硬座上坐下。

他周围立刻围满人,连行李架上也探下头来,一丛丛笑脸,一丛丛笑眼。

秦震高兴地问刚才俯身在膝盖头上写什么的青年:“你在写什么呀?”这个青年蓦地红着脸站起来,展开两手想要分辩。

人群中间,却早有几个声音替他回答:“这是我们的诗人。

”秦震仔细端详着这个戴眼镜的青年问道:“你叫什么名字?让我们结识一下吧!”那青年腼腆地说:“我叫黎明。

”秦震把手往膝盖头一拍说:“好,你的名字就很有诗意嘛!”黎明一扬头,正要说什么,忽然人群中又推出一个女青年,这是一个个头不高,圆圆面孔,脸颊像苹果一样红艳的女青年。

她毫无怯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草原上(短篇小说集)1937,文生 八路军七将领(特写集)与王余杞合著,1938,上杂 游击中间(报告文学集)1938,上杂 蓝河上(短篇小说集)1939,文生 太阳(短篇小说集)1943,重庆当今出版社 环行东北(通讯报告)1946,上海新华日报社 幸福(短篇小说集)1946,新群;增订版,1951 延安生活(报告文学集)1946,胶东新华书店 勇敢的人(短篇小说集)1947,东北 英雄的记录(报告文学集)1947,东北 无敌三勇士(短篇小说集)1948,东北;增订版;1948,华北新华书店 时代的印象(通讯报告集)1948,哈尔滨光华书店 政治委员(短篇小说)1948,东北;增订为短篇小说集1956,人文 光明照耀着沈阳报告文学集)1949,新华书店 龙烟村纪事(短篇小说集)1949,上海中兴出版社 战火纷飞(短篇小说集)1949,新华书店 红旗(报告文学)1949,长春东北书店 历史的暴风雨(通讯报告集)1949,上杂 火光在前(中篇小说)1950,北京新华书店;修订版 为祖国而战(通讯报告集)1950,天下 莫斯科访问记(散文集)1951,海燕;1955,人文 朝鲜在战火中前进(长篇报告)1951,新文艺 早晨六点钟(短篇小说集)1952,人文 对和平宣誓(通讯、散文集)1954,作家 战斗的幸福(短篇小说集)1955,人文 火炬与太阳(通讯、散文、评论合集)1956,作家 熊熊的火焰(特写)1957,工人 文学杂记(评论、散文集)1958,北京 万炮震金门(散文特写集)1959,作家 踏着晨光前进的人们(散文、小说集)1959,作家 早晨的太阳(散文特写集)1959,作家 红玛瑙集(散文集)1962,作家 晨光集(速写集)1964,作家 刘白羽散文选 1978,人文 红色的十月(散文集)1978,上海文艺 刘白羽小说选 1979,人文 芳草集(散文集)1981,百花 海天集(散文集)1984,湖南人民 白羽论稿(论文集)1985,解放军文艺 大海—记朱德同志(传记)1985,中青 刘白羽东北战场通讯选 1986,新华 偷拳(长篇小说)1986,山东人民 第二个太阳(长篇小说)1987,人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