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崖实验
中、小学 《教育学心理学》12个必考“实验”
中、小学|《教育学心理学》12个必考“实验”1、吉布森、沃克:视崖实验视崖是用来评估婴儿深度知觉的一种能够产生深度幻觉的平台式装臵。
吉布森和沃克首创的视觉悬崖是测量婴儿距离(深度)知觉最常用的工具。
该实验装置的中央有一个能容纳会爬儿童的平台,平台两边覆盖着厚玻璃。
平台两边厚玻璃上铺着黑白相间的格子布料,一边布料与玻璃贴紧,形成“浅滩”,而另一边的布料与玻璃相隔数尺距离,造成深度,形成“悬崖”。
实验时让婴儿的母亲先后站在“深”、“浅”两侧招呼孩子,诱导其爬向母亲身边。
吉布森和沃克对36 名 6.5——14 个月会爬的婴儿进行了视崖测试,结果表明:有足够大的视崖深度时(大约90cm 或更多),只有不到10%(3 名)的婴儿会越过悬崖爬向母亲,而有27 名婴儿从中间爬向浅滩。
当深侧的方格图案距离玻璃板越来越近时,就有越来越多的婴儿爬过深滩;当视崖深度是26cm 时,有38%的婴儿爬过深滩;而1m 时只有8%(主要是年龄较大的婴儿)。
沃克研究发现,当视崖深度为26cm 时,68%的7——9 个月的婴儿爬过深滩,而10——13 个月的婴儿只有3%。
其结论是: 1.婴儿很早就有了深度知觉; 2.婴儿深度知觉的能力随着年龄的递增在不断发展; 3.9 个月以前的婴儿的深度知觉阈限为26cm。
对婴儿视崖研究还发现,婴儿存在着深度恐惧。
2、格赛尔:同卵双生子爬楼梯实验格赛尔“成熟势力说”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提出“成熟势力说”,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决定作用,并通过双生子的爬梯实验来证明他的观点。
被试者是一对出生才46 周的同卵双生子 A 和B。
格塞尔先让 A 每天进行10 分钟的爬梯训练,B 则不进行此种训练。
6 周后,A 爬 5 级梯只需26 秒,而B 却需45 秒。
从第7 周开始,格塞尔对 B 连续进行两周爬梯训练,结果 B 反而超过了A,只要10 秒钟就爬上了 5 级梯。
格塞尔据此提出了个体发展是由成熟因素决定的。
视崖实验是什么
视崖实验是什么
视崖实验是沃克和吉布森曾进行一项旨在研究婴儿深度知觉的实验,后来被称为发展心理学的经典实验之一。
研究者制作了平坦的棋盘式的图案,用不同的图案构造以造成视觉悬崖的错觉,并在图案的上方覆盖玻璃板。
这样,眼睛看上去像悬崖一样。
实验的主旨是考察婴儿是否敢爬向具有悬崖特点的一侧。
扩展资料
视崖,用来评估婴儿深度知觉的一种能够产生深度幻觉的平台式装置。
美国心理学家沃克和吉布森设计首创的视觉悬崖是一种用来观察婴儿深度知觉的.实验装置。
这项研究的目的是检测深度知觉是后天习得的还是天生的。
这个实验方法之所以巧妙,是因为可以回答或至少开始回答这个问题。
毕竟,我们无法向婴儿或小动物询问他们是否知觉到深度,而且,就像上面提到过的那样,他们也不能在真正的悬崖上进行试验。
视崖实验
视崖实验美国心理学家沃克和吉布森(R.D.Walk & E.J.Gibson)设计首创的视觉悬崖是一种用来观察婴儿深度知觉的实验装置。
视崖即"视觉的悬崖"。
这个装置的中央有一个能容纳会爬的婴儿的平台,平台两边复盖着厚玻璃。
平台与两边厚玻璃上铺着同样黑白相间的格子布料。
一边的布料与玻璃紧贴,不造成深度,形成"浅滩";另一边的布料与玻璃相隔数尺距离,造成深度,形成"悬崖"。
悬崖实验实验时,让婴儿的母亲先后站在装置的"深"、"浅"两侧招唤婴儿,观察婴儿是否拒绝从有深度错觉的"悬崖"一边爬向母亲,借以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的发生。
实验证明,出生六个月左右(甚至更早些)的婴儿,尽管母亲向他(她)招手呼唤,诱导其爬向母亲,但均被拒绝。
这说明他们已经具有了深度知觉的能力。
动物实验表明,凡是一出生就会行走的动物,生后不久就能看出深度而躲避"悬崖";而生后尚需经过一定时间才会行走的动物,则和人类的婴儿一样,要到会爬一段时间以后,才能看出深度而躲避"悬崖"。
吉布森和沃克(Gibson & Wolk,1961)对36名6.5~14个月会爬的婴儿进行了视崖测试,结果表明:有足够大的视崖深度时(大约90cm或更多),只有不到10%(3名)的婴儿会越过悬崖爬向母亲,而有27名婴儿从中间爬向浅滩。
当深侧的方格图案距离玻璃板越来越近时,就有越来越多的婴儿爬过深滩;当视崖深度是26cm时,有38%的婴儿爬过深滩;而1m时只有8%(主要是年龄较大的婴儿)。
沃克(Wolk,1979)研究发现,当视崖深度为26cm时,68%的7~9个月的婴儿爬过深滩,而10~13个月的婴儿只有23%。
其结论是:1.婴儿很早就有了深度知觉;2.婴儿深度知觉的能力随着年龄的递增在不断发展;3.9个月以前的婴儿的深度知觉阈限为26cm。
【教招常考实验】视觉悬崖实验--研究婴儿深度知觉的实验
【教招常考实验】视觉悬崖实验--研究婴⼉深度知觉的实验
笔记】0元领
教招常考36个⼈物+35个实验
⼀、实验流程
沃克和吉布森的视觉悬崖实验是进⾏⼀项旨在研究婴⼉深度知觉的实验,研究者制作了平坦的棋盘式的图案,⽤不同的图案构造以造成“视觉悬崖”的错觉,并在图案的上⽅覆盖玻璃板。
这样,眼镜看上去像悬崖⼀样。
实验的主旨是考察婴⼉是否敢爬向具有悬崖特点的⼀侧。
将2—3个⽉⼤的婴⼉腹部向下放在“视觉悬崖”的⼀边,发现婴⼉的⼼跳速度会减慢,这说明他们体验到了物体深度:当把六个⽉左右的婴⼉放在玻璃板上,让其母亲在另⼀边招呼婴⼉时,发现婴⼉会毫不犹豫地爬过没有深度错觉的⼀边,但却不愿意爬过看起来具有悬崖特点的⼀侧,纵使母亲在对⾯怎么叫也⼀样。
⼆、实验结论及启⽰
约从六个多⽉开始,婴⼉就具有深度知觉。
即使两个⽉的婴⼉也对深度不同的刺激有不同的反应(如⼼率变化)。
这说明婴⼉的深度知觉不太可能是后天经验的产物。
三、历年试题
1.(单选)“视觉悬崖”试验说明了⼉童已有了()。
A.深度知觉
B.⽅位知觉
C.视觉定位
D.形状知觉
参考答案:A
本⽂选⾃《教师招聘常考实验⼿册(35个)》
教师招聘年年考!
36个常考⼈物+35个常考实验
笔记总结,专门背诵版
笔记】领取。
视崖实验的内容和意义
视崖实验的内容和意义1. 嘿,你知道视崖实验吗?那可太有意思啦!就好比你站在一个看似危险的边缘,心里会犯嘀咕到底能不能过去。
比如小婴儿面对视崖,他们会怎么反应呢?这实验就是要看看小宝宝们对深度的感知呀!2. 视崖实验真的超神奇的好不好!就像我们在面对未知的深渊时会犹豫一样,小宝宝们也会有自己的判断呢。
你能想象他们那小表情吗?真的超有趣的!3. 哇塞,视崖实验的意义重大着呢!这就好像给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宝宝内心世界的门呀。
比如说,通过这个实验我们能知道宝宝什么时候开始对危险有认知了,多了不起!4. 视崖实验呀,可别小看它!这不就跟我们有时候要做艰难选择一样嘛。
宝宝们在视崖前的表现,能让我们知道好多他们的小秘密呢!5. 哎呀呀,视崖实验真的很特别!就像走在一条不知道深浅的路上,宝宝们会怎么做呢?他们的反应可是能告诉我们好多信息哟!6. 视崖实验简直太有趣啦!好比是在探索一个神秘的领域,每一个发现都让人惊喜。
像宝宝面对视崖时的谨慎模样,真的让人忍俊不禁呢!7. 视崖实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呀!这就好像是在黑暗中找到了一束光,能照亮我们对宝宝认知发展的理解。
你想想看,是不是很厉害?8. 视崖实验,那可是相当牛的!就跟我们面对一个看似过不去的坎儿一样,宝宝们的反应能让我们对他们刮目相看呢,真的!9. 视崖实验真的值得好好琢磨琢磨!这不就像一个谜题等我们去解开嘛。
宝宝们的表现就是解开谜题的关键线索呀!10. 视崖实验绝对是个超棒的研究呀!就如同我们在人生路上遇到的那些挑战,宝宝们在视崖前的一举一动都有着深深的意义呢!我的观点结论:视崖实验非常有趣且意义重大,通过它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宝宝们的认知发展,真的是一项很棒的研究!。
试崖实验报告
试崖实验报告试崖实验报告引言:试崖实验是一项旨在探索人类勇气和决心的极限挑战。
参与者必须从高悬崖上跳下,面对坠落的恐惧和死亡的威胁。
这项实验既考验了个人的心理素质,也是一种对生命的珍视和超越自我的体现。
本报告将对试崖实验进行详细描述,并探讨其对参与者的心理影响。
实验过程:试崖实验通常在一个偏远的山区进行,确保安全控制和隐私保护。
参与者在到达实验地点后,必须接受严格的身体检查和健康评估,以确保他们具备进行这项极限挑战的身体条件。
随后,他们接受专业教练的指导,学习正确的跳崖技巧和使用安全设备。
在实验开始前,参与者会经历一系列心理准备训练,以帮助他们面对恐惧和焦虑。
他们会学习如何控制呼吸、放松身体和保持专注。
这些技巧对于在崖边站立时保持冷静和集中注意力至关重要。
当参与者准备好时,他们会被带到崖边。
这个时刻是极其紧张和关键的,参与者需要克服内心的恐惧和犹豫,做出跳下悬崖的决定。
这一刻,他们需要全身心地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安全设备的可靠性。
在跳下悬崖后,参与者会经历一段时间的自由坠落。
这段时间可能会让他们感受到极致的刺激和快感,也可能会引发内心的恐惧和不安。
然而,当他们的安全设备起作用时,他们会逐渐感到安心,并开始享受这段独特的体验。
实验结果:试崖实验对参与者的心理影响是复杂而深远的。
首先,这项挑战可以帮助他们克服恐惧和焦虑。
通过面对坠落的恐惧,他们能够建立起更强大的心理抗压能力,并学会如何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其次,试崖实验也可以帮助参与者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当他们站在悬崖边缘时,面对死亡的威胁,他们会深刻地意识到生命的脆弱和宝贵。
这种体验可以激发他们更加珍惜每一天,并重新评估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
此外,试崖实验还可以促进参与者之间的团队合作和互助精神。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他们需要相互支持和鼓励,共同克服困难。
这种团队合作的经验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帮助他们更好地与他人合作,并建立更加紧密的人际关系。
结论:试崖实验是一项具有挑战性和意义的活动。
视崖实验名词解释
视崖实验名词解释视崖实验是由心理学家Gibson和Walk于1960年提出的一种实验方法,用于研究婴儿对深度知觉的发展和判断能力。
在视崖实验中,一张V字形结构的玻璃板分隔成两个区域。
玻璃板的上方是一个看似连续的平面,实际上有深度,称为“崖”。
在玻璃板两侧,分别设置一个平台,平台下方的地面是崖的延伸。
这样,一边是平心目前平面,另一边是有深度的崖。
实验设计中,研究者将婴儿放置在玻璃板的中央,然后引导婴儿向崖的一边前进。
观察婴儿的行为反应,特别是躲避和逃避的行为,来评估婴儿对深度的认知和判断能力。
这个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婴儿是否具有对深度的知觉和辨别能力。
根据实验结果,研究者发现,在婴儿6-14个月的阶段,大多数婴儿会表现出对崖的恐惧和躲避行为,而不会跨越过崖,这说明婴儿能够根据视觉线索来判断深度。
而在同一年龄组的较大儿童,并且已经会爬行的婴儿,可能会接近边缘,伸出手臂,想要探索崖的延伸。
通过观察婴儿的行为,视崖实验还揭示了深度知觉的发展过程。
在婴儿早期阶段,由于缺乏经验和发育不成熟,婴儿倾向于对深度崖保持警觉并避免。
然而,当他们的知觉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婴儿能够更准确地感知深度,并逐渐学会在不同深度环境中行动。
除了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视崖实验还为我们认识其他一些相关问题提供了参考。
例如,实验也可用于探究心理因素对行为的影响,如恐惧和冒险倾向。
同时,深度知觉的研究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因为它揭示了视觉系统如何通过感知深度来解释和理解视觉信息。
视崖实验的发现对于理解婴儿的知觉发展和行为决策的形成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它为进一步研究深度知觉和人工智能以及婴幼儿发育领域的其他问题提供了理论和实证基础。
视觉断崖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视觉断崖是一种常见的视觉错觉现象,指的是在视觉上,当人们看到两个相邻的物体时,由于距离、角度等因素的影响,会感觉到其中一个物体似乎比另一个物体更低或更远。
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并不罕见,如从高处向下看时,会感觉地面在迅速远离,从而产生一种视觉上的断崖效应。
为了研究视觉断崖现象的成因及其对人们行为的影响,我们设计并实施了一项视觉断崖实验。
二、实验目的1. 探究视觉断崖现象的成因。
2. 分析视觉断崖现象对人们行为的影响。
3. 为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择20名年龄在20-30岁之间的健康志愿者,男女各半。
2. 实验设备:实验场地选择在宽敞的室内,设置两个高度不同的平台,分别代表视觉断崖现象中的两个物体。
实验仪器包括测量步数、心率、血压等生理指标的设备。
3. 实验步骤:(1)将志愿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人。
(2)实验前,对两组志愿者进行生理指标的测量,作为实验前的基线数据。
(3)将一组志愿者安排在高度较高的平台上,另一组安排在高度较低的平台上。
(4)要求两组志愿者分别从各自的平台向地面行走,记录行走过程中生理指标的变化。
(5)实验结束后,再次对两组志愿者进行生理指标的测量,作为实验后的数据。
四、实验结果1. 视觉断崖现象的成因:实验结果显示,视觉断崖现象的产生与物体的高度、距离、角度等因素有关。
当物体高度较低、距离较远、角度较小时,更容易产生视觉断崖现象。
2. 视觉断崖现象对人们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视觉断崖现象对人们的行走速度、步幅、心率、血压等生理指标产生了显著影响。
在视觉断崖现象中,人们的行走速度变慢,步幅减小,心率、血压升高。
3. 实验数据对比:实验前后,两组志愿者的生理指标存在显著差异。
在视觉断崖现象中,低平台组志愿者心率、血压升高幅度大于高平台组志愿者。
五、结论1. 视觉断崖现象的成因与物体的高度、距离、角度等因素有关。
2. 视觉断崖现象对人们的行走速度、步幅、心率、血压等生理指标产生了显著影响。
韩国火红的婴儿视觉悬崖实验,妈妈别开心太早
韩国火红的婴儿视觉悬崖实验,妈妈别开心太早作者\踢踢猫的游乐园如果你骑车看到前面马路有个坑洞,我们一定会绕过,可是如果是未满六个月的小宝贝呢?他们绝对不会发现前面有坑,还会开心地爬过去,接着就会听到哇哇大哭的声音了!为什么小宝贝不会闪躲呢?其实刚出生的宝宝是个大近视,宝宝眼前的世界还模糊不清,六个月之前的世界,对宝宝而言,是平面的。
直到六个月才慢慢发展出视觉深度。
著名心理学家Eleanor Gibson与R. D. Walk于1959年设计出测试宝宝是否已发展出「视觉深度」的实验:利用强化玻璃制造出悬崖效果,让宝宝爬行,如果已发展出视觉深度的宝宝,爬到一半就会以为下面是悬崖,而不敢向前;相反的,如果尚未发展出(如图)。
韩国实验,所有人都被震撼!?韩国电视节目将这个经典的实验重现,让宝宝的妈妈在悬崖的另呈现不同表情,露出「面无表情」的妈妈,孩子碰到视觉悬崖时,则不敢向前;而露出「放心,绝对没问题」的妈妈,即使视觉悬崖下方有火,宝宝还是会放心地往前爬。
而该篇文章的后语则写,女人常笑对身体的好处!看完这篇文章,踢踢看到下方许多妈妈们开心地留言,觉得母亲正向态度对孩童有多重要时,踢踢其实有点害怕各位妈妈们被误导~宝宝战胜恐惧的背后一、孩子视觉发展已成熟了吗?这项实验本来是想知道,在六个月时,宝宝的视觉发展是否发展健全,但影片中并没有前测(不知道妈妈不在的时候,宝宝是否会继续爬行),所以根本不知道宝宝是因为视觉发展还没成熟,还是因为妈妈的关系才继续向前爬!如果是因为视觉发展尚未成熟,这样妈妈可要担心了!二、是妈妈的笑容如此强大,还是无法拒绝诱惑?影片中,看出两组实验者,一组妈妈面无表情,另一组妈妈开朗地笑着,手上还拿着玩具!这项实验如果搬到没有动手脚的场地,恐怕结果也是一样吧!那这项实验,不就和视觉悬崖没什么关系了吗?而且,板著脸的妈妈,谁想靠近啊?如果是陌生人拿着玩具、笑着脸,宝宝也会爬过去吗?三、母亲的影响力如此大,居然让小朋友身陷危机中都还不晓得,是否会影响小孩未来的判断能力?假设这个实验完全没问题(虽然踢踢不这么认为),且宝宝的视觉深度已发展成熟,那又会遇到一个更可怕的问题了!实验中,悬崖处还有大火,宝宝居然看着笑容满面、手拿玩具的妈妈,就往前冲了过去,这就代表妈妈的影响力或是玩具的诱惑,已经大到一种很恐怖的境界!这已经无关正向情绪了,而是抉择信赖!大家应该都知道,比起刚出生的小马,踉跄几步就能站稳、会走、会跑,人类发育十分缓慢,孩子出生后,大脑还没有发育完全,尤其是掌管「决策」的额叶(额头部分)到20 ~ 25岁才会发展成熟。
试崖实验报告
试崖实验报告试崖实验报告一、引言试崖实验是一项旨在测试人类勇气和决心的极限挑战。
参与者需要从悬崖边缘跳下,并在下落的过程中保持冷静和控制,最后成功着陆。
本报告旨在分析试崖实验的背景、目的、过程和结果,并探讨其对个人成长和团队合作的影响。
二、背景试崖实验源于人们对自我突破和挑战极限的追求。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陷入舒适区,缺乏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冒险精神。
试崖实验的出现旨在激发人们的勇气和决心,让他们超越自我,突破心理障碍。
三、目的试崖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暴露参与者于极端环境中,测试其面对恐惧和压力时的应对能力。
通过这种方式,试崖实验希望帮助人们认识到自己内在的潜力,并激发他们追求更高目标的动力。
四、过程试崖实验通常分为准备、训练和实施三个阶段。
1. 准备阶段在准备阶段,参与者需要接受身体检查,确保身体状况适合进行试崖实验。
同时,参与者还需要签署免责声明,确认自愿参与,并了解潜在风险。
2. 训练阶段在训练阶段,参与者将接受专业教练的指导,学习正确的跳崖技巧和安全措施。
教练将帮助参与者克服内心的恐惧和不安,培养他们的信心和耐心。
3. 实施阶段在实施阶段,参与者将穿戴安全装备,站在悬崖边缘,准备跳下。
他们需要在跳崖的瞬间保持冷静和集中注意力,在下落的过程中控制身体姿势和速度,最终成功着陆。
五、结果试崖实验的结果是参与者面对恐惧和压力时的表现以及对自身潜力的认识。
在试崖实验中,一些参与者可能会感到恐惧和焦虑,但他们通过克服这些负面情绪,展现出坚强的意志和勇气。
实验结束后,参与者通常会感到自豪和成就感,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和潜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六、个人成长和团队合作的影响试崖实验对个人成长和团队合作有着积极的影响。
1. 个人成长试崖实验能够帮助个人克服内心的恐惧和不安,培养自信心和勇气。
通过这种极限挑战,参与者能够认识到自己内在的潜力和能力,激发他们追求更高目标的动力。
试崖实验还能够培养个人的耐心、冷静和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这些品质在生活和工作中都是非常重要的。
幼儿深度知觉实验——视崖实验
幼儿深度实验—视崖实验研究方法视崖装置的组成:一张1.2米高的桌子,顶部是一块透明的厚玻璃。
桌子的一半(浅滩)是用红白图案组成的结实桌面。
另一半是同样的图案,但它在桌面下面的地板上(深渊)。
在浅滩边上,图案垂直降到地面,虽然从上面看是直落到地上的,但实际上有玻璃贯穿整个桌面。
在浅滩和深渊的中间是一块0.3 米宽的中间板。
这项研究的被试是36 名年龄在 6 ~ 14个月之间的婴儿。
这些婴儿的母亲也参加了实验。
每个婴儿都被放在视崖的中间板上,先让母亲在深的一侧呼唤自己孩子,然后再在浅的一侧呼唤自己的孩子。
为了比较人类与小动物的深度知觉能力,对其他种类的动物也进行视崖实验(当然没有母亲的招手和吸引)。
这些动物被放在视崖的中间"地带",观察它们是否能区别浅滩和深滩,以避免摔下悬崖。
请注意,这项研究的目的是检测深度知觉是后天习得的还是天生的。
这个实验方法之所以巧妙,是因为可以回答或至少开始回答这个问题。
毕竟,我们无法向婴儿或小动物询问他们是否知觉到深度,而且,就像上面提到过的那样,他们也不能在真正的悬崖上进行试验。
结果与讨论在研究中9 名婴儿拒绝离开中间板。
虽然研究者没有解释这个问题,但这可能是因为婴儿太过固执。
当另外27 位母亲在浅的一侧呼唤他们时,只有3名婴儿极为犹豫的爬过视崖的边缘。
当母亲从视崖的深渊呼唤孩子时,大部分婴儿拒绝穿过视崖,他们远离母亲爬向浅的一侧;或因为不能够到母亲那儿而大哭起来。
婴儿已经意识到视崖深度的存在,这一点几乎是毫无疑问的。
这些研究结果能证明人类知觉深度的能力是天生的而不是后天习得的的吗?明显不能!这是因为这项研究中所有婴儿至少已经有了6个月的生活经历,在这段时间内,他们可能通过尝试和错误而学会了知觉深度。
然而6个月以下的婴儿由于不具备自主运动的能力,所以不能接受试验。
这也是吉布森和沃克用各种动物作为实验参照的原因。
众所周知,大部分非人类的动物获得自主运动的能力比人类婴儿要早得多。
视觉悬崖实验的研究假设
视觉悬崖实验的研究假设引言视觉悬崖实验是一种经典的儿童心理学实验,旨在研究儿童对高度和深度的感知与认知。
本文将从实验设计、前人研究和数据分析等角度来探讨视觉悬崖实验的研究假设。
实验设计视觉悬崖实验通常由一个透明的玻璃板构成,板上有一个特定的图案。
实验被分为两个阶段:跨越和避免。
在跨越阶段,儿童被引导在悬崖的一边爬过玻璃板,而在避免阶段,儿童被要求在玻璃板上爬行,但不得越过悬崖。
先前研究在早期的视觉悬崖实验中,儿童表现出避免越过悬崖的行为。
这表明儿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通过视觉提示来识别高度和深度。
然而,并非所有儿童都表现出这种行为,在不同年龄和发育阶段的儿童中有所差异。
因此,研究者们假设视觉悬崖实验的结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儿童年龄研究表明,儿童的年龄与视觉悬崖实验的结果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年龄越小的儿童越不容易识别悬崖,更容易越过玻璃板。
这可能是因为年龄较小的儿童对高度和深度的感知和认知能力尚未完全发展。
视觉深度提示视觉深度提示是视觉悬崖实验中的关键因素之一。
先前的研究发现,在悬崖一侧放置深度提示,如黑白方格图案,可以增强儿童对悬崖的识别,并更加明显地表现出避免越过悬崖的行为。
这表明,深度提示的存在对儿童感知和认知高度和深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父母行为除了年龄和视觉深度提示外,父母的行为也被认为是影响视觉悬崖实验结果的因素之一。
研究发现,如果父母给予儿童鼓励、指导和支持,那么儿童更有可能表现出避免越过悬崖的行为。
相反,如果父母给予儿童负面的反馈或忽视他们的行为,则儿童可能更容易越过悬崖。
数据分析为了验证视觉悬崖实验的研究假设,研究者通常会分析儿童的行为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分析方法:百分比分析通过计算避免越过悬崖的儿童所占的百分比,研究者可以了解不同年龄组的儿童在实验中的表现差异。
例如,可以计算3岁年龄组和5岁年龄组的避免越过悬崖的儿童所占的百分比,并比较两组的差异是否显著。
相关性分析通过计算年龄和避免越过悬崖的行为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者可以确定年龄和儿童行为之间的关系。
视崖实验资料
• 为这些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实验模型和理论支持
拓展意义
• 扩大了视崖实验的应用范围,为多个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
• 有助于推动多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和合作
视崖实验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视崖实验面临的挑战
• 如实验材料的改进、实验方法的优化等问题
• 如何更准确地评估婴儿的深度知觉发展,以及如何量化评估结果
未来发展方向
• 改进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深入研究深度知觉与其他认知能力的关系,揭示婴儿认知发展的内在机制
• 将视崖实验应用于更多领域的研究,推动多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和合作
CREATE TOGETHER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DOCS
• 目的是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发展
Freeman和Cullen对实验进行了改进
• 20世纪80年代,日本心理学家
Kanda对实验进行了进一步研究
• 近年来,视崖实验在婴儿认知发展领
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视崖实验的目的与假设
视崖实验的目的
视崖实验的假设
• 探讨婴儿深度知觉的发展过程
• 婴儿在某个年龄阶段能够理解深度的概念
• 研究环境因素对婴儿深度知觉发展的影响
• 环境因素(如视觉、触觉等)对婴儿深度知觉发展有影
响
视崖实验的实验设计
实验材料
• 一个高台,一侧为浅滩,另一侧为深渊
• 一个爬行垫,用于婴儿在浅滩和深渊之间爬行
实验过程
• 让婴儿在浅滩一侧爬行,然后引导他们穿越深渊
• 观察婴儿在穿越深渊时的行为反应
⌛️
视崖实验
沃克和吉布森1961 年曾进行了一项旨 在研究婴儿深度视 觉的实验——“视觉 悬崖”实验,后来 被称为发展心理学 的经典实验之一。
设置:
一张1.2米高的桌子,顶部是一块透明的厚玻 璃,桌子的一半(浅滩)是用红白格图案组 成的结实桌面。另一半是同样的图案,但它 在桌面下面的地板上(深渊)。 在浅滩边上,图案垂直降到地面,虽然从上 面看是直落到地的,但实际上有玻璃贯穿整 个桌面。 在浅滩和深渊的中间是一块0.3米宽的中间板。
补充2:
Sorce等人把1岁的婴儿放在视崖上,落差不深 也不浅,大约76厘米。当儿童爬向视崖时,他 会停下来向下看。 在另一边,母亲在那里等待。有时母亲根据指 令在脸上做出害怕的表情,有时则看起来兴高 采烈。 当婴儿看到母亲害怕的表情时,他们会拒绝再 向前爬。而当看到母亲高兴的表情时,大部分 婴儿会再次检查悬崖并爬过去。 当落差被变得很浅时,婴儿不再观察母亲的表 情而径直向前爬。婴儿这种通过非语言交流以 改变6名年龄在6-10个月之间 的婴儿。这些婴儿的母亲也参加了实验。 每个婴儿都被放在视崖的中间板上,先让母亲 在深的一侧呼唤自己的孩子,然后再在浅的一 侧呼唤自己的孩子。
结果:
9名婴儿拒绝离开中间板。虽然研究者没有解释 这个问题,但这可能是因为婴儿太过固执。 当另外27位母亲在浅的一侧呼唤她们的孩子时, 所有的孩子都爬下中央板并穿过玻璃。 然而当母亲在深的一侧呼唤他们时,只有3名婴 儿极为犹豫地爬过视崖的边缘。 当母亲从视崖的深渊呼唤孩子时,大部分婴儿拒 绝穿过视崖,他们远离母亲爬向浅的一侧;或因 不能够到母亲那儿而大哭起来。
——实验者认为,婴儿已经意识到视崖深度的存在
补充1:
后来Campos等人把年龄在2-5个月之间的 婴儿放在视崖深侧的玻璃上,这时所有的 婴儿都表现出心率变慢。 这种心率变率是感兴趣的信号,而不是恐 惧的信号,恐惧应伴随心率加快。 这表明这些婴儿还没有习得对落差的害怕。 稍后,他们才学会躲避落差的行为。这与 吉布森和沃克的绪论相反。
视觉悬崖实验
视觉悬崖实验视觉悬崖目录DIRECTORY010203背景介绍实验内容实验结果01PART01背景视觉悬崖是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吉布森和沃克于本世纪60年代设计的一种用来研究婴儿深度知觉的实验装置这个在心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研究还要从在行为农场的一次接生山羊的经历说起。
她刚完成第一头小山羊的清洗,第二头就要生出来了。
沃克她正不知所措时,农场主说:“把它放在台子上。
”那是一个一英尺见方的高台。
她担心“它不会摔下来吗”,农场主向她保证不会。
她把那只还湿湿的小东西放在台子上,它稳稳地站在上面,还不时环顾四周。
看来,山羊有与生俱来的在悬崖边幸存的能力。
PART01背景四年后沃克到康奈尔,他们一起进行了许多比较研究。
偶然地,她提起她们一家从加州驱车东行的途中,在大峡谷边野餐,担心当时两岁的孩子会掉下悬崖(这样的情况当然没有发生)。
于是他们萌发了模拟“悬崖”的实验构想,探究对深度的知觉到底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
PART01背景视崖装置类似于一张桌子,桌面是一块厚玻璃。
中央有一个0.3米宽的容纳婴儿的平台,两边玻璃下铺着同样红白相间的格子布料:一边紧贴玻璃,形成“浅滩”;另一边与玻璃相隔数尺,形成“悬崖”。
他们首先对在黑暗环境中成长的小鼠进行悬崖实验,接着又做了鸡、羊、狗、猫。
实验动物被放置在中间板上,观察它们能否区别浅滩和深渊,以避免摔下“悬崖”。
结果发现它们天生地能感知避免摔下。
PART01背景自然地,他们想观察人类婴儿的情况。
他们在当地报纸上登载了“爬行宝宝(crawling baby)”的广告,提供报名专线给想让他们的孩子参加实验的父母。
吉布森的一些同事一开始并不看好,因为父母恐怕孩子会受到惊吓。
但实际上反响很大,在告知实验内容后大多数父母都带着孩子来了。
虽然学会爬行的时间各异,但实验中他们只是关注孩子的爬行行为。
实验中,婴儿被放在桌面的中间板上,让婴儿的母亲先后站在装置的“深”、“浅”两侧召唤婴儿,观察婴儿是否拒绝经过有深度错觉的“悬崖”一边爬向母亲,借以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的发展。
视崖实验
设置:
一张1.2米高的桌子,顶部是一块透明的厚玻 璃,桌子的一半是用红白格图案组成的结实 桌面(浅滩) 。另一半是同样的图案,但它 在桌面下面的地板上(深渊)。在浅滩和深 渊的中间是一块0.3米宽的中间板。
愿意从“深渊”通过中间板爬过“浅滩”,只有3名“冒
险”婴儿极为由于的爬过“悬崖”,其余几名婴儿不愿 意离开中间板。
当母亲在“悬崖”一侧呼唤孩子时,大部分婴儿的反应 是拒绝爬过悬崖,他们不愿意朝母亲的方面爬而是朝向 相反的方向爬,他们试图逃避或试图另寻通往母亲的途 径,还有一些婴儿因为不能到母亲身边而哭起来。
从中间板上看,有结实的桌面的一侧看起来 似乎像个“浅滩”,而另一侧则是“悬崖”
操作:
此试验的被试由36名年龄在6-14个月的婴 儿和他们的母亲组成。做实验时,把每个 婴儿轮流放在视崖的中间板上,先让母亲 在“浅滩”一侧唤引自己的孩子,然后在 “深渊”的一侧唤引自己的孩子
结果:
在实验过程中,36名被试婴儿中有27名在母亲的招引下
视崖实验
沃克和吉布森1961年曾进行了一项旨在研 究婴儿深度视觉的实验——“视觉悬崖”实 验,后来被称为发展心理学的经典实验之 一。
如果俯视玻璃下面350米以下的地面景 物,更为惊心动魂。
这种恐惧是深度知觉造成的
深度知觉,是对立体物体或两个物体 前后相对距离的直觉。
对于婴儿,当他们可以爬行以后,很多父 母就开始为他们会不会从某个地方摔下去 受伤而担忧,深度知觉可以使婴儿避免从 床上、台阶上摔下来,减少意外伤害
实验结果说明了婴儿已经意识到了视崖深度的存在,但 是却还没能证明人类知觉深度的能力是天生的而不是后 天习得的。
视崖实验是什么
视崖实验是什么
视崖实验是美国儿童心理学家XXXXXX世纪XX年代设计的一种研究婴儿深度知觉的实验。
视崖实验内容:
该装置长约2.6米,宽约1.3米,高约1.4米。
一般由钢化玻璃作支撑物,婴儿可在上面爬行。
玻璃的一边因黑白相间的格子布料紧贴玻璃的下面而看起来没有深度,另一边同样的格子布料因与玻璃的下面相隔数尺而看起来为“悬崖”,在两者之间有一个称为中央板的过渡地带。
XX视崖实验的对象是6、7个月会爬的婴儿。
实验时,先把婴儿放在中央板上,然后婴儿的母亲分别站在有深度感和无深度感的外侧招呼婴儿,诱使婴儿爬过去。
若婴儿不能认识到不同深度,则无论母亲在哪一边叫他,他都会爬过去。
实验结果表明,6、7个月的婴儿已有深度知觉。
视崖实验的意义:
视崖实验说明了婴幼儿的深度知觉的存在。
深度知觉亦称“立体知觉”或“距离知觉”。
对物体的立体或对不同物体的远近的知觉。
视网膜只能接受两维空间的刺激,对三维空间的反应主要依靠双眼视觉实现。
心理学著名实验——视崖
当心视崖Gibson,E.J.,&Walk,R.D(1960),”视崖.”《科学美国人》,202(4),67-71有一个非常广为流传的的心理学轶闻是关于一个叫S.B的男人的(姓名首字母是为了保护他的隐私)。
S.B在他52岁前是完全失明的,直到他做了一个新的发展成熟的手术(现在很普遍的角膜移植手术)他的视觉才恢复。
然而,S.B的新的可以看的能力并不意味着他可以以和我们一样的方式自动化的感知他看到的东西。
手术后,在他的视觉还没有清楚的恢复,发生的一件事情很快证明了这点。
S.B向他在医院的窗户向外看,他对他看到的在下面的地上移动的小物体很好奇。
他开始爬到窗户边缘,以为如果俯下身子他就可以用手拿到那些东西并看看它们们是什么了。
幸运的,医院员工阻止了他的这次尝试。
他在第四层,而这些移动的小东西是汽车!即使S.B现在可以看到了,他还是不能感知深度。
我们感知和描述我们周围的世界的视觉能力一直是实验心理学家感兴趣的领域。
而在这之中有一个中心为题那就是这项能力是天生的还是习得的:先天的—后天的争论又一次出现。
大部分心理学家认为我们最重要的视觉能力就是深度知觉。
你可以想象如果不能感知深度的话,生存将会多么的困难并且甚至是不可能。
你可能会撞上东西,不能判断一只猛兽距离你有多远,或者走进悬崖。
因此,假设深度知觉是一种先天的生存技能而不用依靠经验去发展是很符合逻辑的。
然而,像Eleanor Gibson和Richard Walk在他们的论文中指出的那样:“众所周知,在蹒跚学步阶段的人类幼儿总是倾向于从或高或低的地方摔下来,他们必须被保证不越过边缘通过他们婴儿床的栏杆,台阶的入口以及成人的警告”。
随着他们肌肉协调能力的成熟,他们开始自己避免这些事故。
常识可能会认为儿童通过经验学习识别会掉下去的地方——也就是说,通过摔下去和弄伤他们自己”。
这些研究者想在实验室用科学的方法研究视觉能力中的深度知觉。
为了这样做,他们构思并且发展了一个他们称之为“视崖”的实验装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崖实验
人类深度知觉能力是天生的吗?为弄清这个问题,吉布森和沃克发明了“视崖”装置。
他们把婴儿或小动物放在视崖上,观察他们是否能知觉这种悬崖并进行躲避。
吉布森和沃克持有“先天论”的观点,他们相信深度知觉和避免从高处跌落的能力是自动生成的,是我们生理机制的一部分,而不是经验的产物。
经验主义者持相反的观点,认为这种能力是在学习中得到的。
吉布森和沃克的视崖允许他们提出这样的问题:人或动物在发展的哪个阶段才能对深度和高度刺激作出有效的反应?对不同种类和生存环境不同的动物,这种反应出现的时间是否相同?
视崖装置的组成:一张1.2米高的桌子,顶部是一块透明的厚玻璃,桌子的一半(浅滩)是用红白格图案组成的结实桌面。
另一半是同样的图案,但它在桌面下面的地板上(深渊)。
在浅滩边上,图案垂直降到地面,虽然从上面看是直落到地的,但实际上有玻璃贯穿整个桌面。
在浅滩和深渊的中间是一块0.3米宽的中间板。
使用这种装置对婴儿施测的过程十分简单。
这项研究的被试是36名年龄在1-6个月之间的婴儿。
这些婴儿的母亲也参加了实验。
每个婴儿都被放在视崖的中间板上,先
让母亲在深的一侧呼唤自己的孩子,然后再在浅的一侧呼唤自己的孩子。
为了比较人类与小动物的深度知觉能力,对其他种类的动物也进行了视崖实验(当然没有母亲的招手吸引)。
这些动物被放在视崖中间“地带”,观察它们是否能区别浅滩和深渊,以避免摔下“悬崖”。
你可以想象一下,将许多种小动物汇集到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实验室做实验,是一个多么独特而有趣的情景。
这些动物包括小鸡、小海龟、小老鼠、小绵羊、小山羊、小猪、小猫和小狗。
有人可能会问:“这些动物是否是同一天接受测试的?”
请注意,这项研究的目的是检测深度知觉是后天习得的还是天生的。
这个实验方法之所以巧妙,是因为可以回答或至少开始回答这个问题。
毕竟,我们无法向婴儿或小动物询问他们是否知觉到深度,而且,就像上面提到过的那样,他们也不能在真正的悬崖上进行试验。
心理学上很多问题是由于新的实验方法的进步而得到答案的。
吉布森和沃克早期研究的结果在这方面给我们节一个很好的案例。
结果,9名婴儿拒绝离开中间板。
虽然研究者没有解释这个问题,但这可能是因为婴儿太过固执。
当另外27位母亲在浅的一侧呼唤她们的孩子时,所有的孩子都爬下中央板并穿过玻璃。
然而当母亲在深的一侧呼唤他们时,只有3名婴儿极为犹豫地爬过视崖的边缘。
当母亲从视崖的深渊呼唤孩子时,大部分婴儿拒绝穿过视崖,他们远离母亲爬向浅的一侧;或因不能够到母亲那儿而大哭起来。
婴儿已经意识到视崖深度的存在,这一点几乎是毫无疑问的。
这些研究结果能证明人类知觉深度的能力是天生的而不是后天习得的吗?明显不能!这是因为这项研究中所有婴儿至少已经有了6个月的生活经历,在这段时间内,他们可能通过深度和错误而学会了知觉深度。
然而6个月以下的婴儿由于不具备自主运动的能力,所以不能接受试验。
这也是吉布森和沃克用各种动物作为实验参照的原因。
众所周知,大部分非人类的动物获得自主运动的能力比人类婴儿要早得多。
后来Campos等人把年龄在2-5个月之间的婴儿放在视崖深侧的玻璃上,这时所有的婴儿都表现出心率变慢。
这种心率变慢是感兴趣的信号,而不是恐惧的信号,恐惧应伴随心率加快。
这表明这些婴儿还没有习得对落差的害怕。
稍后,他们才学会躲避落差的行为。
这与吉布森和沃克的结论相反。
Sorce等人把1岁的婴儿放在视崖上,落差不深也不浅,大约76厘米。
当儿童爬向视崖时,他会停下来向下看。
在另一边,母亲在那里等待。
有时母亲根据指令在脸上做出害怕的表情,有时则看起来兴高采烈。
当婴儿看到母亲害怕的表情时,他们会拒绝再向前爬。
而当看到母亲高兴的表情时,大部分婴儿会再次检查悬崖并爬过去。
当落差被变得很浅时,婴儿不再观察母亲的表情而径直向前爬。
婴儿这种通过非语言交流以改变行为的方式叫做“社会参照”
吉布森和沃克发明的视崖装置,在如今研究人类发展、认知、情结甚至心理健康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