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改中对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参加第四届思品优质课评比听课活动的体会本月14日到19日在南京这个历史文化名城,我有幸地参加了全国第四届思想政治、思想品德优质课评比活动,从而领略到了全国各地思想品德老师的风采。我们在不禁感叹南京外国语学校学生的高素质的同时,更多地为来自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思想品德教学精英们的魅力所折服。整整两天课听下来,体会不到疲惫不堪的感觉,因为每节课都有出彩的地方,总可能会令人意想不到,总结下来这些老师的教学有如下特点:

一、教师与学生沟通的能力强

授课教师在正式上课前,与学生接触的时间只有课间的十分钟,但是就是这短短的十分钟,老师通过与学生亲切的交谈、通过简单的肢体语言、通过本身具有的魅力,使学生感受到了一种亲切感,从而增添了学生的信任感,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这当然是成功地完成一堂的基础和前提。

二、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真实

首先,内容要真实,因为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着重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培养道德情感,以指导学生行为的课程,教材的每一课都蕴含着一个道理。为了说明这个道理,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能力,教材内容大多以具体的人物或事物作为载体,当然也有少量一些已被大家所认可的、富有哲理的寓言童话故事和民间传说等来教育启迪学生,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典型性和情境性,这与其它学科的教材内容相比,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上课教师们都做到了,首先在教学中要运用好教材,把教材内容分析好,充分挖掘教材自身的情理因素教育学生,让教材中的人物形象和具体事例栩栩如生、实实在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为了让学生信服,教师还列举相应的、学生所熟悉的人和事作为补充材料,来印证、说明教材中的道理,拉近教材与学生的距离。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所列举的补充事例,同样也一定要真实、具体。时间、人物、地点要介绍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要叙述完整。比如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用到了发生在南京的一些人和事,如前不久在南京举行的名城会,著名乐队女子十二乐坊在南京的盛况演出,2 008年北京奥运会要在南京的比赛项目的场地,甚至是南京外国语学校的校训,以南京外国语学校创设的情景。这一切都使学生感到真实,贴近了他们的生活。

其次,形式要真实,为了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效,教师在课堂上特意安排了各种不同的活动形式,如小组讨论、小品表演等,教师设计、选用各种不同的教学形式,站在有利于学生学习这个角度上考虑,以学生达成学习目标作为一堂课的终极目标。在教学形式的设计上,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识的规律,符合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规律,要体现针对性。教学形式在讲求实效的前提考虑多样化。在教学形式的操作上,强调实效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不同教学形式,都有它自身的活动目标。活动形式中的各个环节到位,以达成这个目标为操作标准,不会因为由于时间、兴趣等方面的原因而匆匆过场,搞“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比如一位来自于湖北的老师在深情并貌地讲了自己母亲的故事,在极大地渲染了气氛后,让学生动手做送给自己父母的一份礼物,我想学生们听了这堂《难报三春晖》的学生可能一辈子都会记忆犹新。

再次,情感要真实。道德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一种内心体验,也是人的认识转化为行为的中介和桥梁。为了有效地激发、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满着真情实感。因为只有教师的真情实感,才能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信度,才能有效地激发、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思想品德学科与其它学科不一样,其它学科的教学,可能是教师的认知水平高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着我们常说的“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差距,而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就不一样,有些基础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并不见得一定都是教师好于学生。所以,不少教师总是在课始时谦逊地说:“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因为我们如果去对照教材中的道德榜样,对照具体的道德要求和传统的道德规范,你一定会觉得自己做得还很不够,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一定会感到学习的必要性。也正因为如此,教师必须把自己定位在和学生一样的学习者的位置上,认真学习教材内容,领悟道德内涵。也只有在教材内容的学习后,在提高道德认识的基础上,才会产生与教材内涵相一致的真情实感。教师情感也要真实流露。教师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虽然也是一个受教育者,但更是一个教育者,因为教师承担着教育学生的职责。所以,教师不仅自己要提高道德认识,产生相应的道德情感,还要让学生也提高认识,产生情感,这才是课堂教学的真正目的。有鉴于此,教师不仅自己在教学中要产生情感,而且还要让这种情感外露,让学生感受到、体会到,从而达到以情激情、以情育情的目的。教师情感的真实流露,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刚才提到的来自湖北的老师演绎《难报三春晖》的过程中,把他小时侯与母亲相依为命的故事讲给了学生听,听得学生无不为之感动,甚至现场的评委和听课的老师都感动不已。

总之,参加这次教研活动,使我受益非浅,感到要成功地上好一堂思想品德,真是不容易,也使我感到与他们的教学存在的差距,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努力,力争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上一个台阶。

11月29日-12月1日,山东省初中地理优质课评选活动在泰安市第六中学举行。我有幸参加了此次的活动,无论作为一个讲课者还是听课者收获颇多,现在将我此行的收获体会总结如下:

一、总体课程特点。

1.呈现情境,导入教学。教师讲课导入得好,不仅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还可以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例如,青岛的一位老师讲《水资源》,一开始,她给大家播放了一组有关干旱缺水的图片,背景音乐是田震演唱的“月牙泉”,然后老师讲述了她在电视片中看到的场景:“西北地区一位72岁的老人一辈子没能洗过澡;一个8岁的小女孩,从来没能把脸洗干净,她很想尝尝雨水是什么味道,她相信雨水一定是甜的。为什么会这样?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了解水资源的分布,找到办法让小姑娘的脸洗干净”。富有感染力的图片、音乐,以及老师饱满的情感色彩和慷慨激昂的语言让学生和听课的老师都为之震撼,从情感上产生了浓厚的学习欲望,效果相当好。再比如有一位老师讲的是《土地资源》,他很巧妙地制作了一段动画,动画中呈现了雄伟的泰山、泰安六中的校园、泰安市中心广场以及泰安郊区农田,引出土地资源的类型,以动态的画面和身边的场景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我想今后我们的课堂上应该少用“上节课我们讲了......”“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之类的语言导入,尽量设计的巧妙一点,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关注时事、联系政治,突出学科渗透。这在每一节课中都有较为突出的表现,尤其是与时事方面的结合,尤为突出。例如,在《国际合作》这节课中,很多老师结合了中非论坛北京峰会、美国9.11事件、两伊战争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这节课联系神六发射;《土地资源》则与国家的法规政策相联系;《水资源》则结合今年的重庆大旱和山东五十年不遇的秋旱等。这应该是我们课堂中要注意学习的地方。当然这几节课注意了与学科的整合主要是受这几节课课程内容的影响,在别的课节上,我们是不是应该注意与其他的学科整合呢?我想这对我们老师也提出了要求,就是时刻关注此类的时事、热点问题,并及时引入到相应的课堂教学中,不仅开阔了自己的眼界,对自己授课水平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

3、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这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新课程理念,教师密切关注学生周围的现象,并适时的引入课堂,有一位老师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们得出结论并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我们要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我想这位老师应该是这一条课程理念的忠实执行者。而且我发现,讲课老师大都是外地的,但在备课方面也注意了与泰安当地的实际相联系,比如有这样的问题说:我们泰安有哪些优势可以吸引外商投资?泰安的土特产怎样推广到国际市场?泰安的居民用水情况?……这都是很实际的与生活相联系的题目,并教会学生用地理的思维和方法看待身边的一些事情,为课堂输入新鲜的生活内容而不是单纯的局限于课堂内容。

4、教材的使用和教学内容的拓展。新教材为我们提供的只不过是一个授课的参考,在这几节课的授课中,很多老师都打破了原来教材的顺序,把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有的老师只把教材作为资料来用,所以也就给了我一个启示,我们在以后的授课中,不必拘泥于教材的顺序,教材不是“圣旨”,我们要根据自己的理解与学生的实际,“活用”教材,而不是死扣教材,特别是呈现方式上,要尽可能出新。谁能超越教材出新,从新的途径达到教学要求,谁就能取胜。在教材内容的拓展上,老师们并没有单纯的就课本知识进行讲授,而是大量的将知识进行了拓展,大量的搜集关于本节课的资料,让学生的知识面,以本节课为切入点,大量的向外延伸,思路变得开阔,实现了“构建开放式地理课堂”这一课程理念。如,在讲授国际合作时,补充了两伊战争的视频和文字资料,并提出问题:两伊战争的结果是什么?(两败俱伤)两伊之间应如何处理矛盾?同学之间遇到矛盾怎么办?…这样设计降低了教材难度,使课堂变得活跃,同时联系学生实际,进行了思想教育。

5、课堂中教师是引导者和创造者。在实行新课程改革的几年后,大家都注意到了教学方式、学习方法上的改变。老师真的像是学生的领路人一样,一路领着学生探究下去,原本水平相当的学生,在一些老师的课堂上,似乎就变得特别的“聪明”,我想这得益于老师问题的精心设计。制造悬念,发现问题,让学生参与课堂。课堂上,老师几乎就没给过学生什么确实的答案,而是用大量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将较为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简单。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工农业、服务业差异,则是由一个到德国观看世界杯的朋友的日记来表述,行云流水般地解决了问题,让我感觉到老师的匠心独具。而且,老师在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上,也是将问题设计得很巧妙,将学习方法不着痕迹地传授给学生,丝毫不见造作之态。比如,在探究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之后,老师问: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把这种差异呈现出来?学生答:表格。老师大屏就打出一个不完整的表格,让学生自己来设计表格内容,处处都体现着老师的细腻,让学生不知不觉就学到了这种呈现差异的方法。像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6、多媒体的运用。上面谈到学习方式的改变,我想这离不开多媒体这一现代化辅助教学工具的应用,大量的图片、视频的呈现,帮助学生将问题变得简单化,将老师的授课难度变得简单化。我想这应该是我们以后授课的一个方向吧,课件不必做得精美,只要能服务于课堂就是好课件。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课件已经是大家都会做的东西,flash不行,我们就用ppt,我发现,这些优质课中,除了威海地区的老师用flash、网页之外,其余地区的老师都用ppt,我想,制作课件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是否服务于课堂,更不能让课件牵着鼻子走,这应该对我们是一个启示。

二、今后工作的一点认识

准备一节优质课,要做的工作实在太多。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这是基本的,此外,还要研究评课标准,最关键的是在满足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要尽可能出亮点、出个性、出感染力……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磨来磨去,到把一堂课磨好时,也许你的设计找到了一条全新的路子,也许还是磨回到老路上去,但这一磨,会磨出新的体会和新的感受来!这些研究成果、感悟和体会回馈常规教学,无形中会使个人的常规教学有更多新元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