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山水画的意境(精品获奖教案)
14《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14《山水画的意境》教案教学目标:1.把握本文的写作思路,掌握文本内容。
2.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把握本文的写作思路,掌握文本内容。
教学难点: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中国古典诗词,也屡次提到了“意境”一词,同学们能结合我们所学过的诗词解释一下什么是意境吗?提示: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构成了一种融合人情的雄浑意境。
可以说,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二、课前预习,自主学习1.检查预习,要求读准加点字的字音:惆怅..()()真挚.()渲.()染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1)胸有成竹:(2)浮光掠影:(3)惆怅:3.说说你所了解的作者:【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晚年用笔趋于老辣。
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三、默读课文,梳理文章思路3分钟默读课文,思考下面两个问题:1.在文中找出作者原话,说说什么是“意境”。
2.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结合全文做简要概括。
学生自主完成。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明确:1.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2.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然后将这种思想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3.结合上述分析,请简述本文行文思路,并为本文划分结构。
(自主完成,若是这个问题有困难,可以在自主完成后,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明确:全文可划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先点出“意境”一概念,并做出解答。
第二部分,作者谈及获得意境的方法,即通过深刻观察对象以把握住对象的精神实质,激发出绘画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并融于画作之中,才能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
九下语文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精品实用高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九下语文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精品实用高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山水画的意境》精品实用高效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枯藤老树昏鸦"的意境是萧瑟苍凉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意境是孤寂悲壮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意境是壮阔雄奇的……景与情的结合或者说缘物寄情,就是意境。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的议论文,提高诗画的鉴赏能力。
【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观点。
2、明确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体会层层深入的结构方式。
3、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作者简介】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现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13岁时学画山水。
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代表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
2015年11月,李可染创作的《万山红遍》以5800万元起拍,经多位买家数十轮的竞夺,最终1.84亿元成交。
【读音释义】①惆怅(chóu chànɡ):伤感,失意。
②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③语不惊人死不休:形容写作时在语言上下苦功夫。
④胸有成竹:后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⑤木然:一时痴呆不知所措的样子。
⑥苦心经营:用尽心思去筹划安排。
【整体把握】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2、作者认为意境是什么?意匠又是什么?明确: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意匠即表现手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
3、划分结构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1):提出中心论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第二部分(2-8):具体论述阐述什么是意境以及获得意境的途径。
第三部分(9):论述意境需要意匠传达。
【合作探究】1、第1段有什么作用?明确:运用比喻,把“意境”比作“灵魂",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意境”对山水画的重要性。
14 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14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目的1.积累与《山水画的意境》有关的语言知识。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引用的作用与表达效果。
3.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引用的作用与表达效果。
2.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教学时数:2课时(总第41--4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1.积累与《山水画的意境》有关的语言知识。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李可染(1907—1989),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
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
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李可染的山水画重视意象的凝聚。
他强调作山水画要从无到有,即从单纯到丰富,再由丰富归之于单纯。
今天我们学习课文,看看他对山水画的意境有怎样的看法: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了解结构与中心。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用(一,二,……)标出意义段,用(1,2,……)段内的层次,用“~”标出中心论点,用[ ]标出论据,用“——”标出扣论点议论的文字,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意境: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惆怅:伤感;愁闷;失意。
真挚:真诚恳切,多指朋友之间的感情。
渲染:①中国画技法的一种。
以水墨或淡彩涂染画面,以烘染物像,增强艺术效果。
②指物像间的衬托。
③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
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拱托。
④指对事物铺张、夸大。
身临其境:意思是身体不在那个地方,却仿佛亲自到了那个地方。
一般指听课时、看书时等。
好像亲身经历过一样。
《山水画的意境》优质课教案一等奖
教师姓名单位名称填写时间学科语文年级/册九年级下册教材版本部编版课题名称山水画的意境难点名称品味山水画的意境,理清意境和意匠的关系,理解文本的艺术内涵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意境是景与情的结合,意匠是表现手法,感觉比较抽象,如果不是搞艺术研究的人,很难理解其意思。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意境和意匠这两个词比较书面化,在学习语文的时候不太常用,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如果学生单纯的去理解它们的意思是不懂的,结合学生学过的知识进行讲解,才会豁然开朗。
难点教学方法1.先让学生熟悉课文,然后结合文本知识进行有针对的讲解2.根据学生的学边的事例,进行知识的讲解与贯通。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我们欣赏诗歌的时候,老师经常提到注意诗歌的意境,其实欣赏山水画也是如此,下面我们看看著名的山水画大师李可染先生教我们怎样欣赏山水画的意境吧。
(运用诗歌和山水画都讲究意境这一特点导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1.阅读课文,说说什么是“意境”?明确: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那么本文是讲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3.4段还要用大量的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呢?明确: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的诗,诗歌中的意境与山水画的意境是相通的,并无二致。
因此,作者在这里以已经学习过的诗歌意境为例,化深奥为浅显,也就能更好地诠释山水画的意境。
2.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结合全文做简要概括。
明确: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者为了让读者更明白,接着从三个方面具体地加以论述,分别是.a、第6段举齐白石画虾的例子论述对事物的认识要全面.b、第7段以毛泽东写《沁园春.雪》为例,论述写景要求高于现实。
c、第8段从不同的方面举例正反对比论述对事物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
作者先总说再从具体地加以论述,思路清晰,这样对问题我们也就迎刃而解了。
3.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做简要说明。
14、部编九下《山水画的意境》精品教案
14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会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能够感受山水画的意境之美,初步理解山水画的意境营造;2.初步掌握山石树木的画法,学习画山水画的方法步骤,学生能创作或临摹一幅山水画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通过听课讨论等途径,学习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如何借山川之情,抒发感情描写意境。
2.通过示范教学法,让学生领会山水画的基础知识和山水画的表现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引导学生感受传统绘画的魅力,乐于学习与传承传统绘画,从而更加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2.体会艺术与自然的关系,学习用艺术和自然愉悦心灵丰富情感,陶冶高尚的情操。
重点难点重点:1.通过对山水画构图、留白、墨色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美。
2.对笔墨和勾、皴、擦、染、点等技法的学习。
难点:让学生在山水画的树石绘画中体会笔情墨趣。
课时安排 2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导入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李可染说: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那到底什么是意境?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他所写的《山水画的意境》一文将给你提供满意的答案。
预习展示1.走近作者⑴提问:有谁能把预习中搜集到本课作者的信息介绍下?⑵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
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
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
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2.字词识记(多媒体展示)⑴正音灵魂.(hún)熟.悉(shú)黄鹤.(hè)遥.望(yáo)真挚.(zhì)赋.予(fù)暮霭.(ǎi)礼拜.(bài)渲.染(xuàn)惆怅.(chàng)情趣.(qù)夔.门(kuí)⑵补充注释。
《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分析山水画中常见的意境类型,如雄 浑、秀丽、幽深等。探讨山水画如何 通过构图、笔墨运用和色彩搭配来表 现不同的意境和情感内涵。
山水画的创作技巧
总结词
学习并掌握山水画的创作技巧和方法。
详细描述
介绍山水画的创作步骤,包括构思、构图、笔墨运用、色彩搭配等方面的技巧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这些技巧来创作一幅具有意境的山水画 。
内容深度
对于每个知识点,是否进 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解析, 是否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 求。
与实际结合
教学内容是否与实际的山 水画创作、鉴赏相结合, 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应 用。
教学方法反思
教学方法多样性
是否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 ,如讲解、示范、小组讨 论、个人练习等。
学生参与度
学生的参与度如何,教学 方法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 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02 教学内容
山水画的基本概念
总结词
理解山水画的起源、发展历程和 基本特点。
详细描述
介绍山水画的起源,阐述其在中 国绘画史中的地位和影响。分析 山水画的基本特点,包括构图、 笔墨、色彩等方面的表现。
山水画的意境表现
总结词
掌握山水画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内涵 。
详细描述:介绍山水画的起源、发展历程和基本特点,让学生了解山水画的背景和基础知识。同时, 通过分析一些经典的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理解山水画的构图、笔墨运用和意境营造等方面的技巧。
巩固练习
总结词:实践操作
详细描述:布置一些山水画创作或临摹的练习任务,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加深对山水画的理解和掌握。同时,鼓励学生发 挥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力,尝试创作出具有个性的山水画作品。
山水画的意境(省级获奖教案)新人教版31
第 14 课山川画的境界【教课目的】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论证思路。
领会山川画的境界美。
2.学习文中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照论证等论证方法,剖析其作用。
3.培育审美和鉴赏能力,建立正确的审雅观,形成文雅的艺术情操。
【情境导入】同学们,还记得唐朝有名文学家柳宗元的《江雪》吗?( 齐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这首五言绝句描绘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单渔夫,言简意深,表现了“荒寒”“清寂”的境界。
它带给我们富裕独到境界的美的享受,下边我们一同走进《山川画的境界》。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认识作者。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4.什么是“境界”?境界对山川画有何重要性?明确:1.生字:灵魂 (h ún)难过(ch óu)掠影(l üè)...熟习(sh ú)柏树(b ǎi)宇宙 (zh òu)...衬着(xu àn)意匠 (ji ànɡ)诚挚 (zh ì)...碧空(b ì)远望(y áo)给予(f ù)...词语:难过:伤感,失落。
诚挚:真挚心切,多指朋友之间的感情。
衬着:画国画时用水墨或浅色涂抹画面以增强艺术成效。
比喻夸张地形容。
胸中有数:画家作画前,对所画的对象已经有了整体掌握,特别熟习。
走马看花:比喻印象不深刻,仿佛水面的光和和掠过的影子同样,一晃就消失。
朝朝暮暮:每日的清晨和傍晚,指短暂的时间。
华美堂皇:形容房子雄伟豪华。
也形容诗文词采华美。
金碧绚烂:形容建筑物装修华美,光彩醒目。
想方设法:想尽或用尽全部方法。
苦心经营:用悉心思去筹备安排。
身临其境:身体不在那个地方,却忧如亲身到了那个地方。
2.作者:李可染 (1907 — 1989) ,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优秀的画家、诗人,齐白石的弟子。
2024版部编九下语文教案14课《山水画的意境》
《山水画的意境》文章内容概述
01
阐述山水画的意境概念和内涵
文章首先解释了什么是山水画的意境,强调了意境在山水画中的重要地
位,是画家通过笔墨、构图等手段所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境界。
02 03
分析山水画意境的创造方法
接着,文章详细分析了山水画家是如何通过观察自然、感悟生活、运用 笔墨技巧等方法来创造意境的,包括了对景写生、意象造型、笔墨语言 等方面的探讨。
山水画创作基本步骤演示
01
02
03
04
观察与构思
引导学生观察自然山水,了解 山水的形态、色彩和光影变化,
构思画面的主题和意境。
构图与布局
指导学生运用散点透视、高远 法等构图方法,合理安排画面
的远近、高低、虚实关系。
勾勒与皴擦
示范山石的勾勒和皴擦技法, 让学生了解不同笔法和墨色的
表现效果。
点染与设色
这句话说明了山水画家在创造意境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地模仿自然,而是要运用艺术手段 对自然进行加工和提炼,创造出具有个性和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
“笔墨是中国画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它通过点、线、面的…
这句话阐述了笔墨在山水画意境创造中的重要作用,说明了画家是如何运用笔墨技巧来 表现自然景物和创造艺术形象的。
03 山水画技法与意 境表现
举例说明山水画意境的多样性
文章通过举例不同山水画家的作品,展示了山水画意境的多样性,说明 了不同画家在意境创造上的差异和个性。
文章结构与写作特点
总分总结构
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先总述山水画的意境概念和内涵,
然后分别阐述意境的创造方法和 多样性,最后再总结全文。
逻辑严密
文章在阐述山水画意境的过程中, 逻辑严密,层层深入,从概念到方 法再到实例,使读者能够逐步深入 地理解山水画的意境。
14、部编九下《山水画的意境》精品教案
14、部编九下《⼭⽔画的意境》精品教案14 ⼭⽔画的意境教学⽬标知识与能⼒1.学会欣赏中国⼭⽔画作品,能够感受⼭⽔画的意境之美,初步理解⼭⽔画的意境营造;2.初步掌握⼭⽯树⽊的画法,学习画⼭⽔画的⽅法步骤,学⽣能创作或临摹⼀幅⼭⽔画作品,来表达⾃⼰的情感。
过程与⽅法1.通过听课讨论等途径,学习欣赏中国⼭⽔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如何借⼭川之情,抒发感情描写意境。
2.通过⽰范教学法,让学⽣领会⼭⽔画的基础知识和⼭⽔画的表现⽅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引导学⽣感受传统绘画的魅⼒,乐于学习与传承传统绘画,从⽽更加热爱中国传统⽂化。
2.体会艺术与⾃然的关系,学习⽤艺术和⾃然愉悦⼼灵丰富情感,陶冶⾼尚的情操。
重点难点重点:1.通过对⼭⽔画构图、留⽩、墨⾊的分析,使学⽣了解中国⼭⽔画是怎样表现意境美。
2.对笔墨和勾、皴、擦、染、点等技法的学习。
难点:让学⽣在⼭⽔画的树⽯绘画中体会笔情墨趣。
课时安排 2第⼀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导⼊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李可染说:画⼭⽔,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画的灵魂。
那到底什么是意境?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他所写的《⼭⽔画的意境》⼀⽂将给你提供满意的答案。
预习展⽰1.⾛近作者⑴提问:有谁能把预习中搜集到本课作者的信息介绍下?⑵学⽣回答后多媒体展⽰: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画家齐⽩⽯的弟⼦。
李可染⾃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
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画,⾏程数万⾥旅⾏写⽣。
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擅长画⼭⽔、⼈物,尤其擅长画⽜。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红遍》《井冈⼭》等。
代表画集有《李可染⽔墨写⽣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等。
2.字词识记(多媒体展⽰)⑴正⾳灵魂.(hún)熟.悉(shú)黄鹤.(hè)遥.望(yáo)真挚.(zhì)赋.予(fù)暮霭.(ǎi)礼拜.(bài)渲.染(xuàn)惆怅.(chàng)情趣.(qù)夔.门(kuí)⑵补充注释。
14.山水画的意境 优秀教案
14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了解作家及其美学观念,厘清文章结构。
3.学习诗画家注重意境的创作原则,学会领悟艺术的魅力。
4.学会掌握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并灵活运用。
5.学习本文层层阐述,思路清晰的特点。
【教学重点】1.了解作家及其美学观念,厘清文章结构。
2.学习本文层层阐述,思路清晰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诗画家注重意境的创作原则,学会领悟艺术的魅力。
【课文导入】中国山水画主要以描绘自然山川及人文景观为表现对象,但绝不是像西方油画那样对景物的逼真、写实的光、影、形的再现,而是强调艺术家对大自然的想象活动,进行“致情”和“意境”的创造,形成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在这种情景交融的画面中,表现出一种十分鲜明的、可给人以启示和想象的自然景观,同时又包含着一种耐人寻味的意境。
那么什么是意境呢?【课堂环节导航】一、出示目标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了解作家及其美学观念,厘清文章结构。
3.学习诗画家注重意境的创作原则,学会领悟艺术的魅力。
4.学会掌握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并灵活运用。
5.学习本文层层阐述,思路清晰的特点。
二、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 岁时学画山水。
43 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 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
72 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晚年用笔趋于老辣。
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
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2.文体知识:论点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全文应围绕此点展开议论。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一、学习目标●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意境",了解"意境"与“景、情”等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分析作者所举的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二、课文预习资料速查【一】作者简介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杰出的画家、诗人。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
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李可染以山水画的成就最高,在20世纪40年代以写意人物画著称,他还是画牛高手。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
出版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二】文体知识论点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的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全文应围绕此论点展开论述。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观点。
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
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被证明与证明的关系。
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论点的有力论据。
【三】必考字词知识速查——读读写写1.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2.惆怅(chóu chàng):伤感,失意。
3.真挚(zhì):真诚恳切(多指感情)。
4.渲(xuàn)染:比喻夸大地形容。
5.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
6.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7.朝朝暮暮:本指每天的早晨和黄昏。
后谓从早到晚,一天又一天。
也指短暂的时间。
8.浮光掠(lüè)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四】多音字度duó(揣度)dù(风度)【五】形近字松(sōng)(松树)沁(qìn)(沁人心脾)凇(sōng)(雾凇)泌(mì)(分泌)讼(sòng)(诉讼)崇(chóng)(崇高)祟(suì)(作祟)【六】近义词辨析词胸有成竹胜券在握同“胸有成竹”和“胜券在握”都是形容自信的四字词语。
14部编九下《山水画的意境》精品教案
14部编九下《山水画的意境》精品教案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部编九年级下册的美术教材中,有一篇关于山水画的文章《山水画的意境》,通过对这篇文章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山水画的特点、意义以及传统文化的价值,提升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山水画的特点和意境,掌握山水画的表现手法和构图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感受美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表现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山水画的热爱和欣赏能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阅读文章,了解山水画的特点和意境。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感受和表达的能力,让学生在欣赏山水画时能深入体会其意境。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呈现题图,引起学生的兴趣。
并进行讨论,了解学生对山水画的认识。
2.阅读指导:(1)师生共同阅读文章,注意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意义。
(2)师生一起讨论以下问题:a.什么是山水画?它具有哪些特点?b.为什么山水画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c.山水画有哪些意境?如何表现这些意境?3.听音指导:(1)播放一段山水画的背景音乐,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山水画的意境。
(2)让学生闭上眼睛,听完背景音乐后,让他们用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4.观察指导:(1)呈现几幅山水画作品,让学生仔细观察,品味其中的意境。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描述其中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5.体验指导:(1)分小组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假设自己是一位山水画家,用画笔表现出自己心中的山水意境。
(2)学生进行自由发挥创作,并展示自己的作品。
6.总结指导:(1)让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回答以下问题:a.山水画的特点是什么?b.山水画的意境有哪些?如何表现这些意境?(2)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山水画的独特魅力和传统文化的价值。
四、课堂延伸:1.展示名家山水画作品,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山水画的魅力。
初中语文 九年级下册14《山水画的意境》(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14《山水画的意境》(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山水画的意境一、导语李可染的《万山红遍》曾以近3亿的人民币在近现代书画拍卖场中成交,创拍卖纪录新高!请同学们想想其作品高超艺术体现在哪里?同学们可能会感受到扑面而来的万山红遍,看到雄奇的山峰,错落的红林,明亮的飞瀑,涓涓的小溪,参差的山村,白墙与黑瓦。
惊心动魄的视觉冲击,令人震撼的美丽。
但此画究竟为什么有如此高超的艺术魅力,作者又是怎样表现这样的美的?就让我们一起阅读课文《山水画的意境》,体悟作者的绘画感受。
二、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观点,理清文章思路。
2.明确文中以诗歌意境为例来论述的作用。
3.领悟山水画创作对写作的启示,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
三、诠释题目疑难【山水画】中国画的一种,是以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
在魏晋南北朝时已逐渐发展,隋唐始独立,脱离了人物画。
四、让我们自读课文,思考什么是“意境"并解答以下问题1.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2-4段)2.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5-8段)3.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说说。
意境和意匠二者要紧密结合;一定要苦心经营意匠。
(9-10段)4.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1段: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5.请结合原文语句,以及老师提出的问题,思考如何快速有效地理清文章的思路。
善于抓住语段中中心句、过渡句、设问句,通过阅读,了解文章内容,随着对意境的认识,逐步理清行文思路。
理清文章的思路,是我们阐述文章论证思路的首要条件。
五、跳读课文,思考:文章在论述观点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原文举例论述。
例1.③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2024版年度精选山水画的意境教案设计一等奖
2024精选山水画的意境教案设计一等奖目录•山水画概述与特点•创作背景与作者介绍•画面构图与元素分析•意境传达与审美体验•绘画技巧与创作过程展示•教学效果评估与反思01山水画概述与特点山水画起源及发展起源山水画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受到当时社会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影响。
发展历程从隋唐时期的独立成科,到五代、北宋的成熟与高峰,再到元明清的继承与发展,山水画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体系。
现代山水画现代山水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吸收新的艺术观念和表现手法,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艺术面貌。
以描绘北方雄伟壮丽的自然山川为主,注重笔墨的厚重和气势的雄浑。
北方山水画派以描绘南方秀丽柔美的山水风光为主,注重笔墨的细腻和意境的幽远。
南方山水画派除了南北两大流派外,还有诸如浙派、吴门画派、新安画派等地方性流派,以及现代新山水画等创新性流派。
其他流派山水画风格流派意境表现手法通过不同的笔墨技法,如勾、皴、擦、点、染等,来表现山水的形态和质感。
运用“三远法”等构图原则,合理安排画面元素,营造出深远的空间感和层次感。
通过色彩的浓淡、冷暖、对比等变化,来表现山水的季节、气候和氛围。
将诗词与画意相结合,通过画面表达诗意,使观者产生更加丰富的联想和共鸣。
笔墨运用构图布局色彩运用诗意表达《富春山居图》《溪山行旅图》《青卞隐居图》《万壑松风图》经典作品欣赏元代画家黄公望的代表作,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的初秋景色,笔墨清润、意境悠远。
元末明初画家王蒙的作品,以繁密的笔墨和深远的空间感表现了隐居生活的宁静与恬淡。
北宋画家范宽的杰作,以全景式构图展现了北方山川的雄伟气势,笔墨浑厚、力度非凡。
南宋画家李唐的传世之作,以雄健的笔墨和生动的气韵表现了万壑松风的壮丽景象。
02创作背景与作者介绍分析当前艺术领域的发展动态,包括审美观念的演变、艺术市场的变化等。
当代艺术发展趋势山水画的历史地位文化交流与融合阐述山水画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第14课 山水画的意境 第1课时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第1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第1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了解作者的观点,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2.明确什么是意境和获得意境的方法,提升鉴赏能力。
3.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领略文章以古诗词为例指导读者鉴赏山水画的写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山水画。
从这些画中,你能体会到山水画的意境吗?什么是意境?如何才能获得意境呢?让我们走进李可染的《山水画的意境》来找找答案吧!【作者简介】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现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代表画作:《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
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李可染画作欣赏【背景链接】本文选自《李可染论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
略有改动。
李可染的山水画创作,经历了一个由“写实”到“写意",由“写生”到“创作",由“写境”到“造境"的发展历程。
1954年,李可染开始了写生之路,为变革山水画而进行探索。
他提出“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的主张,这里的“魂”就是他在《山水画的意境》中所强调的意境。
课文节选自《漫谈山水画》一文。
该文是孙美兰(李可染的弟子)根据李可染的讲课笔记整理的,最初发表于《美术》1959年第5期。
课文节选的是作者集中探讨意境的部分。
【文学常识】山水画山水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隋唐时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
传统上按画法风格分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
【文体知识】文艺评论文属于特殊议论文,它既有普通议论文的论说性,又有艺术性。
作者的观点、结论,往往是在对实例的具体分析中得出的。
山水画的意境(精品获奖公开课教案)
14山水画的意境1.把握本文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内容。
2.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中国古典诗词,也屡次提到了“意境”一词,同学们能结合我们所学过的诗词解释一下什么是意境吗?提示: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构成了一种融合人情的雄浑意境。
可以说,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其“意境”观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
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李可染先生曾在他的书中讲到,“意境是什么?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达出的艺术的境界、诗的境界,就叫意境。
”目标导学二:文章初探,把握文本行文思路1.在文中找出作者原话,说说什么是“意境”。
明确: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2.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结合全文做简要概括。
明确: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然后将这种思想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3.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做简要说明。
明确: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
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
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4.结合上述分析,请简述本文行文思路,并为本文划分结构。
明确:全文可划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先点出“意境”一概念,并做出解答;第二部分,作者谈及获得意境的方法,即通过深刻观察对象以把握住对象的精神实质,激发出绘画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并融于画作之中才能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
14.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1.把握本文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内容。
2.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中国古典诗词,也屡次提到了“意境”一词,同学们能结合我们所学过的诗词解释一下什么是意境吗?
提示: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
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构成了一种融合人情的雄浑意境。
可以说,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
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其“意境”观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
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
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李可染先生曾在他的书中讲到,“意境是什么?意境是艺术的灵魂,
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达出的艺术的境界、诗的境界,就叫意境。
”
目标导学二:文章初探,把握文本行文思路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山水画的意境1.把握本文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内容。
2.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中国古典诗词,也屡次提到了“意境”一词,同学们能结合我们所学过的诗词解释一下什么是意境吗?提示: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构成了一种融合人情的雄浑意境。
可以说,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其“意境”观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
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李可染先生曾在他的书中讲到,“意境是什么?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达出的艺术的境界、诗的境界,就叫意境。
”目标导学二:文章初探,把握文本行文思路1.在文中找出作者原话,说说什么是“意境”。
明确: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2.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结合全文做简要概括。
明确: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然后将这种思想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3.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做简要说明。
明确: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
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
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4.结合上述分析,请简述本文行文思路,并为本文划分结构。
明确:全文可划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先点出“意境”一概念,并做出解答;第二部分,作者谈及获得意境的方法,即通过深刻观察对象以把握住对象的精神实质,激发出绘画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并融于画作之中才能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
此外,还指出绘画时要站得高于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
最后还谈到想要表达出意境,还需要有与其相辅相成的山水画要素,即意匠。
目标导学三:深入探究,理解文本艺术内涵1.展示山水画图片与山水摄影图片。
请同学们结合第一部分内容说说,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明确: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其更重要的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
可见,山水画具有其精神实质,这也就意味着它永不会为山水摄影所取代。
2.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第一部分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明确:按照作者的观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与朋友的深厚友情。
描写自然的景色与绘出景色无异,且作者提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可见诗歌中的意境与山水画的意境是相通的,并无二致。
因此,作者在这里以已经学习过的诗歌意境为例,也就能更好地诠释山水画的意境。
3.“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
”作者是如何论述此观点的?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请结合你的个人经历做简要说明。
明确:作者以齐白石画虾为例来论证了他的观点。
这个观点正确,如我们知道松树的耐寒可以象征它的坚忍,而当我们在雪地里认真观察,会发现只有松树傲然长青,松针贯穿积雪依然向上,此刻,我们会真正感受到这种坚忍的品质是那样真实。
4.请你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义。
明确:写诗,写的是生活;绘画,绘的是风景;它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料。
然而,它们融合了写作者与绘画者自身的情感以及体悟,因此,他们又必然高于现实。
这就是说,不论是高明的诗还是绘画,最终都会成为客观的景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
【教学提示】四个探究题设置均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最后一题,由于大多学生对艺术的鉴赏能力与基本鉴赏理论不足,得出答案并不容易;教学过程中教师宜从各方面引导分析,切勿将答案直接予以学生而达不到教学目的。
目标导学四:赏析山水画,品味意境展示李可染老师画作《万山红遍》,教师引导做简要赏析。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描述了深秋时分,湘江之滨的岳麓山漫山古树皆红的壮丽奇景。
“万山红遍”这一题材其实很少有画家敢尝试。
一方面,“万山”之意境颇为辽阔深远,极大地考验着画家的空间驾驭能力,若非胸有千山万壑,则根本无法表现“万山”;另一方面,“红遍”给中国传统山水画出了个大难题:历来山水多以水墨描绘,仅作为点缀的红色在使用上可谓慎之又慎。
然而李可染先生却迎难而上,开始大胆尝试创作“万山红遍”。
其时,李可染先生恰好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
1954年李可染踏上写生之旅,从江南到桂林、从中国到欧洲,可谓千山万水走过。
1960年先生重回画室时,已然是胸中有丘壑。
这时,他动笔做出此画,而“红遍”的问题也在此间解决了。
他采取了大面积使用朱砂的方法来表现秋色,红为主调,以墨作底,既强调了“遍”字,同时,也使秋色更红火、更热烈、更带有丰收后喜悦的气氛。
【教学提示】设置此赏析,并非使学生达到品味山水画意境的高度,而是借此画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三、板书设计意境概念定义:景与情的结合获得方法深刻认识对象,产生思想感情写景时写情,源于现实超越现实苦心经营意匠10唐雎不辱使命1.理解文义,把握故事情节。
2.通过对文中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剖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3.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准确理解隐藏着的“潜台词”。
4.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一、导入新课荆轲在易水河畔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他不畏强暴,视死如归,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要讲的则是另一个故事: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这种勇气是难能可贵的。
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1.了解作者及作品。
《战国策》又叫《国策》,是记载战国时期各国策士(说客,又叫纵横家)的言论、活动的史书,以记言为主,分为十二国策。
西汉末年,由刘向校正并定名。
2.写作背景。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
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难读的字和难以理解的词句。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叙述者、唐雎、秦王各由一人担任,要能读出人物应有的语气。
目标导学三:分类积累,读懂文义1.自主学习。
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2.教师点拨本文重点词语。
【通假字】①故不错.意也(“错”同“措”)②仓.鹰击于殿上(“仓”同“苍”)【古今异义】①虽.然,受地于先王(古义:即使;今义:虽然)②否,非若是.也(古义:这样;今义:判断动词)③长跪而谢.之曰(古义:道歉;今义:感谢)【词类活用】①天下缟素..(名词用作动词,指穿白色丧服)②轻.寡人与(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小看)③请广.于君(形容词用作动词,增广、扩充)【一词多义】①使: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前一个解释为“派”,后一个解释为“出使”)②徒:A.免冠徒.跣(裸露)B.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③惠:A.大王加惠.(恩惠)B.汝之不惠.(同“慧”,聪明)目标导学四:把握情节,理清脉络理清文章的思路,即把握故事情节。
第一部分(1):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
第二部分(2-3):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
第三部分(4):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
简要概括如下:开端:出使的缘由。
发展:面对盛气凌人的秦王,唐雎从容不迫地解释。
高潮:面对面地斗争。
结局:秦王屈服了。
目标导学五:分析语言,感知人物性格1.分析下列句子,说说它们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明确: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表现秦王盛气凌人,狡诈)②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表现秦王咄咄逼人)③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表现秦王无理责问)④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表现唐雎不卑不亢,据理力争)⑤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表现秦王骄横狂妄,不可一世)⑥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表现唐雎毫不示弱,据理反击)⑦与臣而将四矣。
(表现唐雎的凛然正气,不畏强暴)⑧徒以有先生也。
(表现秦王的恐惧,前倨后恭)2.此次出使秦国,唐雎作为一个使臣可谓是不辱使命。
外交使节的才能和个性往往体现在他们出色的外交辞令中,文中唐雎的哪一处辞令最让你折服,为什么?【教学提示】此处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字斟句酌、结合人物心理与性格赏析人物语言。
学生可以关注几处的人物语言。
示例:(1)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此处唐雎的回答,作为使臣对大国君主讲究了必要的谦恭和礼貌,委婉地回应秦王的强加之辞。
用“受地于先王”作为正当充分的理由加以解释和辩驳,可谓言之有理。
而最后一句的反问虽与安陵君的态度一致,语气却更加强硬,维护国家领土和尊严的态度表达得鲜明有力,同时也用“千里”和“五百里”暗讽了秦王的虚伪和狡诈,充分体现了唐雎作为使臣的外交才能和忠诚态度。
(2)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此处唐雎的大段独白将故事推至高潮,“庸夫之怒”和“士之怒”的比较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和追求,使秦王不敢低估他的力量和决心。
为了增强语言的力度,他罗列士人刺杀君主的历史事件,并渲染刺杀时上天的征兆,用正义和坚决瓦解秦王的强势心理。
针对秦王“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恐吓辅之短小紧凑的“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的果断言辞,意图用生命捍卫国家领土,瞬间击垮了色厉内荏的秦王,使其胆怯畏惧,可谓言之有据且言之有力。
3.假如你是使臣唐雎,说说双方谈判交锋时秦王嬴政留给你的印象。
假如你是秦王嬴政,经过这次事件后,你会如何评价安陵国的使臣唐雎?【教学提示】直接对人物形象发问可能会使学生丧失发现的乐趣,也容易让回答缺少丰富人物个性的认识,进入角色,换位评价,角色感和情境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示例:唐雎:秦王是强国之君,消灭各诸侯国统一天下是他必然的野心,这次他试图不费一兵一卒巧取安陵的阴谋诡计不难识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