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优质教案
九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第四单元阅读《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九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第四单元阅读《山水画的意境》教案一. 教材分析《山水画的意境》是九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通过分析山水画的历史、技法和艺术特点,使学生了解和欣赏中国山水画的独特魅力。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既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又能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与中国画相关的知识,对绘画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山水画的历史、技法和意境美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山水画的意境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技法和意境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激发他们对中国山水画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技法和意境美。
2.突破策略:采用图片展示、实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图片展示:通过展示山水画作品,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山水画的美。
3.实例分析:教师通过分析具体的山水画作品,讲解山水画的历史、技法和意境美。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山水画作品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针对课文内容的问题和讨论话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些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关注山水画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技法和意境美,让学生对山水画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课文,了解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优秀教案
14山水画的意境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并积累生字、生词。
2.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把握本文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把握文章的层次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概述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中国古典诗词,也屡次提到了“意境”一词。
你们能结合所学过的诗词解释一下什么是“意境”吗?例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构成了一种融合人情的雄浑意境。
可以说,“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画家。
他是画家齐白石的弟子,自幼喜爱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
晚年用笔趋于老辣。
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等;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2.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惆怅..(chóu chànɡ)真挚.(zhì)渲.染(xuàn) 身临.其境(lín)胸有成竹....(xiōnɡyǒu chénɡ zhú)朝朝.暮暮(zhāo) 浮光掠.影(lüè)(2)词语释义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标本:指在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
身临其境:亲身面临那种境地。
临,到。
境,境地。
(3)词语辨析“浮光掠影”和“走马观花”都可以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
“走马观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
三、合作探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通读课文,划分层次,写出大意。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14课 山水画的意境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论证思路。
体会山水画的意境美。
2.学习文中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3.培养审美和鉴赏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形成高雅的艺术情操。
【教学重点】1.积累词语。
2.梳理文章思路,体会议论文严密的内在逻辑。
3.掌握从正反两方面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的精神,养成真正乐于动手的优秀品质。
【情境导入】同学们,还记得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的《江雪》吗?(齐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表现了“荒寒”“清寂”的意境。
它带给我们富有独特意境的美的享受,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山水画的意境》。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了解作者。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4.什么是“意境”?意境对山水画有何重要性?明确:1.生字:灵魂.(hún)惆.怅(chóu)掠.影(lüè)熟.悉(shú)柏.树(bǎi)宇宙.(zhòu)渲.染(xuàn)意匠.(jiànɡ)真挚.(zhì)碧.空(bì)遥.望(yáo)赋.予(fù)词语:惆怅:伤感,失意。
真挚:真诚恳切,多指朋友之间的感情。
渲染:画国画时用水墨或淡色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
比喻夸大地形容。
胸有成竹:画家作画前,对所画的对象已经有了整体把握,非常熟悉。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朝朝暮暮:每天的早晨和黄昏,指短暂的时间。
富丽堂皇:形容房屋宏伟豪华。
也形容诗文词藻华丽。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
千方百计:想尽或用尽一切办法。
苦心经营:用尽心思去筹划安排。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山水画的相关知识。
2、结合文中所给诗歌和山水画,体会其意境。
3、了解意境的重要性以及了解艺术家获得意境的途径。
4、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赏析古诗词。
教学重难点1、了解意境的重要性以及了解艺术家获得意境的途径。
2、体会诗歌和山水画的意境。
3、学习运用获得意境的方法。
4、拓展迁移,指导诗歌鉴赏。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幻灯片放映山水画的图片,使学生感受山水画的意境,引起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
二、作者作品(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了解)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杰出的画家、诗人。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
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李可染以山水画的成就为最高,在20世纪40年代以写意人物画著称,他还是画手高手。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
出版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三、写作背景本文选自《李可染论文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
略有改动。
李可染的山水画创作,经历了一个由“写实”到“写意”,由“写生”到“创作”,由“写境”到“造境”的发展历程。
1954年,李可染开始了写生之路,为变革山水画而进行探索。
他提出“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的主张,“胆”就是敢于突破传统中的陈腐框框,“魂”就是要创作具有时代精神的意境。
课文节选自《漫谈山水画》一文。
《漫谈山水画》是孙美兰根据李可染的讲课笔记所做的整理稿,最初发表在《美术》1959年第5期上。
课文节选的是其中集中探讨意境的部分。
四、文题解读标题概括了本文所要阐述的主要内容,言简意赅。
“山水画”,是本文论述所涉及的重点对象;“意境”,是本文论述的核心内容。
五、知识链接——文艺评论文艺评论是对文艺作品、文学艺术家、文艺运动、文艺思潮等文艺活动现象进行分析、评价的一种文章体裁,也叫文艺批评,包括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评论等。
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教案3篇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教案一一、教材分析《山水画的意境》节选自当代著名画家李可染先生的《漫谈山水画》一文。
文章探讨了山水画的历史、山水画创作中的意境和意匠问题,课文节选的是作者集中探讨意境的部分。
本文处于统编教材9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所选课文是一篇较为标准的文艺论文,从语文素养的培育上看,这篇文章有四个方面的学习价值:其一,把握“意境”的内涵。
学以致用。
其二,学习、借鉴作者的论述思路。
其三,构建文艺论文的阅读策略。
其四,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见解。
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圈点勾画出关键词句,引导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结合的方式,用图表形式梳理出文章的论述思路,还要引导学生分析体会作者论述观点所用的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契合性,以及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并从中借鉴学习作者分析实例的方式。
另外还要引导学生适当拓展阅读,提升对意境的认识,形成自己具有批判性的看法。
二、学情分析初中生首次接触文艺论文,文章内容涉及一定的专业知识,学生阅读时有较大难度,尤其对于基础较差及艺术审美能力不足的学生会觉得晦涩难懂,甚至难以产生兴趣进行深入阅读。
因此教学应该把理解性阅读放在首位,教师要将之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三、教学目标1、识记并积累生字、生词,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
2、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3、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4、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5、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四、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2、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3、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4、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教案一. 教材分析《山水画的意境》是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的第14课,本课主要介绍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让学生了解山水画的起源、发展以及特点,进而领会山水画的意境之美。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对中国山水画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和审美能力,他们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山水画的意境理解较浅。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山水画的意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其意境之美。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分析、实践,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领悟山水画的意境,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其意境之美。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山水画的意境,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介绍山水画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其意境之美。
2.欣赏法:欣赏经典山水画作品,分析其意境。
3.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绘制山水画,体验意境之美。
4.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山水画意境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教材,了解教学内容;收集相关的山水画作品和资料;准备画具和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知识;准备画具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关注山水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其意境之美,让学生对山水画有初步的认识。
3.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山水画意境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鼓励和指导。
4. 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几位学生上台,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山水画的意境》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
2.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梳理课文的论证思路。
【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
2.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梳理课文的论证思路。
【教学难点】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梳理课文的论证思路。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出示《万山红遍》的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说一说看画面你能想到哪首诗词?(学生齐诵《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结合词,再看画面,谈谈你的感受。
(生自由发言)同学们对画面的这种感受属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即“意境”。
关于“意境”,当代山水画大家李可染先生曾做过专业论述,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山水画的意境》。
设计意图:由李可染的画作及毛泽东的词作导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消除了对文章的陌生感和畏惧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文章理解的难度。
二、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李可染(1907—1989),原名李永顺,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齐白石弟子。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
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
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晚年用笔趋于老辣。
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景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
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2.字词检测自由朗读课文,解决字词障碍。
初中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山水画的意境》语文教学设计
初中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山水画的意境》语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山水画的意境》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以及其独特的意境。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山水画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以及创作方法,从而提高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对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有一定的了解,对传统文化也有所接触。
但他们对山水画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以及创作方法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深入学习,掌握山水画的基本知识,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艺术特点以及创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艺术特点以及创作方法。
2.难点:对中国山水画意境的理解和鉴赏。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山水画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以及创作方法。
2.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学,掌握山水画的基本知识。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山水画的理解和感悟。
4.案例分析法:教师展示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山水画的意境》课文。
2.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画册、画作等。
3.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引发学生对山水画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作品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山水画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总结山水画的基本知识,学生对照课件,加深对山水画的认识。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山水画的意境》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通过分析山水画的起源、发展以及艺术特点,使学生能够理解山水画的意境,并培养他们对传统艺术的鉴赏能力。
课文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具体的画作分析,旨在让学生在感受山水画美的同时,也能够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和审美能力,他们对山水画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分析山水画意境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引导为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山水画的意境,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及其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绘画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艺术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及其艺术特点。
2.难点:分析山水画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画作图片等,直观展示山水画的特点和意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一幅中国山水画作为导入,引导学生关注山水画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及其艺术特点。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案例,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理解山水画的意境。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讲解,深入剖析山水画的意境美。
5.实践环节: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幅山水画,体会山水画的意境。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山水画的意境美及其价值。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山水画的意境》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的一篇文章,作者从画理画法的角度,论述了山水画的起源、发展、特点和意境的创造。
本文语言优美,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山水画卷,让学生感受到山水画的美丽和魅力。
同时,本文还引导学生认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初三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但是,对于山水画的起源、发展、特点和意境的创造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山水画的基本知识,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山水画的美丽。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山水画的起源、发展、特点和意境的创造,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山水画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山水画的起源、发展、特点和意境的创造。
2.教学难点:理解并欣赏山水画的美丽,体会作者对山水画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资料等教学手段,直观展示山水画的美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上课之初,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山水画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山水画的美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教师可以简要介绍山水画的起源、发展,为学生学习本文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教师给出学习任务,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山水画的特点和意境的创造。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结合课下注释,查阅相关资料,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3.合作探讨教师学生进行合作探讨,让学生分享自己在自主学习中的收获,互相解答疑难问题。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对山水画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山水画的意境》教案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山水画的意境》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学习本课的文言文,并能熟练运用。
(2)深入了解山水画的意境,培养学生热爱山水画的美感。
2. 能力目标:
(1)利用文言文中的典故,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3. 情感目标:
(1)让学生学会欣赏山水画的美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让学生学会热爱美丽的自然风景,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
1. 掌握文言文中的典故,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 深入了解山水画的意境,培养学生热爱山水画的美感。
三、教学难点
1. 文言文的掌握,理解和运用。
2. 深入了解山水画的意境,培养学生热爱山水画的美感。
四、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教师要准备本课的教材,并熟悉教材内容,准备好教学所需的课件。
2. 学生准备:学生要准备本课的教材,并熟悉教材内容,准备好学习所需的笔记本和纸笔。
五、教学过程
1. 热身活动(5分钟)
(1)老师出示一张山水画,让学生给出自己的感受,让学生学会欣赏山水画的美感。
(2)老师出示一些典故,让学生学会欣赏文言文的美感。
2. 新课内容展示(10分钟)
(1)老师介绍本。
2024版部编九下语文教案14课《山水画的意境》
《山水画的意境》文章内容概述
01
阐述山水画的意境概念和内涵
文章首先解释了什么是山水画的意境,强调了意境在山水画中的重要地
位,是画家通过笔墨、构图等手段所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境界。
02 03
分析山水画意境的创造方法
接着,文章详细分析了山水画家是如何通过观察自然、感悟生活、运用 笔墨技巧等方法来创造意境的,包括了对景写生、意象造型、笔墨语言 等方面的探讨。
山水画创作基本步骤演示
01
02
03
04
观察与构思
引导学生观察自然山水,了解 山水的形态、色彩和光影变化,
构思画面的主题和意境。
构图与布局
指导学生运用散点透视、高远 法等构图方法,合理安排画面
的远近、高低、虚实关系。
勾勒与皴擦
示范山石的勾勒和皴擦技法, 让学生了解不同笔法和墨色的
表现效果。
点染与设色
这句话说明了山水画家在创造意境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地模仿自然,而是要运用艺术手段 对自然进行加工和提炼,创造出具有个性和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
“笔墨是中国画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它通过点、线、面的…
这句话阐述了笔墨在山水画意境创造中的重要作用,说明了画家是如何运用笔墨技巧来 表现自然景物和创造艺术形象的。
03 山水画技法与意 境表现
举例说明山水画意境的多样性
文章通过举例不同山水画家的作品,展示了山水画意境的多样性,说明 了不同画家在意境创造上的差异和个性。
文章结构与写作特点
总分总结构
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先总述山水画的意境概念和内涵,
然后分别阐述意境的创造方法和 多样性,最后再总结全文。
逻辑严密
文章在阐述山水画意境的过程中, 逻辑严密,层层深入,从概念到方 法再到实例,使读者能够逐步深入 地理解山水画的意境。
14、部编九下《山水画的意境》精品教案
14、部编九下《⼭⽔画的意境》精品教案14 ⼭⽔画的意境教学⽬标知识与能⼒1.学会欣赏中国⼭⽔画作品,能够感受⼭⽔画的意境之美,初步理解⼭⽔画的意境营造;2.初步掌握⼭⽯树⽊的画法,学习画⼭⽔画的⽅法步骤,学⽣能创作或临摹⼀幅⼭⽔画作品,来表达⾃⼰的情感。
过程与⽅法1.通过听课讨论等途径,学习欣赏中国⼭⽔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如何借⼭川之情,抒发感情描写意境。
2.通过⽰范教学法,让学⽣领会⼭⽔画的基础知识和⼭⽔画的表现⽅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引导学⽣感受传统绘画的魅⼒,乐于学习与传承传统绘画,从⽽更加热爱中国传统⽂化。
2.体会艺术与⾃然的关系,学习⽤艺术和⾃然愉悦⼼灵丰富情感,陶冶⾼尚的情操。
重点难点重点:1.通过对⼭⽔画构图、留⽩、墨⾊的分析,使学⽣了解中国⼭⽔画是怎样表现意境美。
2.对笔墨和勾、皴、擦、染、点等技法的学习。
难点:让学⽣在⼭⽔画的树⽯绘画中体会笔情墨趣。
课时安排 2第⼀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导⼊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李可染说:画⼭⽔,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画的灵魂。
那到底什么是意境?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他所写的《⼭⽔画的意境》⼀⽂将给你提供满意的答案。
预习展⽰1.⾛近作者⑴提问:有谁能把预习中搜集到本课作者的信息介绍下?⑵学⽣回答后多媒体展⽰: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画家齐⽩⽯的弟⼦。
李可染⾃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
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画,⾏程数万⾥旅⾏写⽣。
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擅长画⼭⽔、⼈物,尤其擅长画⽜。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红遍》《井冈⼭》等。
代表画集有《李可染⽔墨写⽣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等。
2.字词识记(多媒体展⽰)⑴正⾳灵魂.(hún)熟.悉(shú)黄鹤.(hè)遥.望(yáo)真挚.(zhì)赋.予(fù)暮霭.(ǎi)礼拜.(bài)渲.染(xuàn)惆怅.(chàng)情趣.(qù)夔.门(kuí)⑵补充注释。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精品教案
14山水画的意境上课素材素材积累中国画,简称“国画”。
是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
从美术史的角度讲,民国前的都统称为古画。
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
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
主要是用毛笔、软笔或手指,用国画颜料和墨在帛或宣纸上作画的一种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是琴棋书画四艺之一。
中国画主要分为人物、花鸟、山水这三个大类;有工笔、写意、等技法形式。
上课笔记1.知识与技能目标:把握本文的写作脉络,理清文本思路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诗词和山水画作品的欣赏,感受山水画的意境;初步理解意境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从品味意境,享受意境,到用笔墨大胆、自由地表现意境。
重点:过程与方法目标;难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讨论法、演示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学习法。
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在阅读众多文人雅士的诗赋佳作时,不难发现写山水之情、归隐之乐的诗词数不胜数,如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山水诗与山水画的意境。
让我们跟着李可染一起,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作者简介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齐白石的弟子。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
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
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晚年用笔趋于老辣。
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2.生难字词(1)字音惆怅.(chàng)真挚.(zhì)渲.染(xuàn)胸.有成竹(xiōng) 朝朝暮.暮(mù) 浮光掠影.(yǐng)(2)词义【胸有成竹】强调画家作画前,对于所画的对象已经有了整体把握,非常熟悉。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说课稿教师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说课稿教师版一. 教材分析《山水画的意境》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第14课,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画家、美术理论家吴冠中先生所写。
文章从山水画的历史入手,分析了山水画的意境创造,以及如何欣赏山水画。
教材选择了这篇文章,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山水画的历史和意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绘画和审美基础,对山水画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山水画的历史和发展,以及意境的创造和欣赏,可能还有一定的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山水画的历史,理解意境的创造,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山水画的历史,理解山水画的意境创造,学会欣赏山水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我国山水画的历史,理解山水画的意境创造,学会欣赏山水画。
2.教学难点:意境的创造和欣赏,以及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欣赏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画作等教学辅助材料。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些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山水画的历史,掌握意境创造的原理。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画作,分析意境的创造和欣赏。
4.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
5.提问法: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6.实践环节: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山水画,或者欣赏一幅山水画,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7.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山水画的历史发展2.意境的创造原理3.欣赏山水画的方法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进行。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4 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14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核心概念,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作者观点。
2.理清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论证方法,体会本文说理语言的艺术。
3.能够体会“意境”的本质,提升传统审美情趣,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4.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作者的观点。
2.教学难点:明确什么是意境和获得意境的方法,提升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作者及写作背景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知识。
2.把握文章核心概念,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作者观点。
3.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学习议论文写作的基本结构。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请同学们观看下面三幅画(出示课件1、2、3)同学们,你们能感受到这三幅画的意境吗?下面请你们跟随我一起走进李可染先生的《山水画的意境》去体会。
教师板书课题:14 山水画的意境(出示课件4)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教师以课件形式展示作者的相关资料,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出示课件6)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以山水画艺术成就最高,开创中国山水画黑、满、重、亮的新画风。
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代表画作:《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
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2)写作背景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预设:(出示课件7)1954年,已成为美院教授的李可染,为求创新,镌“可贵者胆”“所要者魂”两方印章。
长途写生,历时三月余。
1956年,他再次长途写生,历时八个月,行程数万里,作画近二百幅,探索以西方的观察方法,运用中国传统工具创作山水画。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一、学习目标●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意境",了解"意境"与“景、情”等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分析作者所举的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二、课文预习资料速查【一】作者简介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杰出的画家、诗人。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
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李可染以山水画的成就最高,在20世纪40年代以写意人物画著称,他还是画牛高手。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
出版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二】文体知识论点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的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全文应围绕此论点展开论述。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观点。
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
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被证明与证明的关系。
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论点的有力论据。
【三】必考字词知识速查——读读写写1.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2.惆怅(chóu chàng):伤感,失意。
3.真挚(zhì):真诚恳切(多指感情)。
4.渲(xuàn)染:比喻夸大地形容。
5.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
6.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7.朝朝暮暮:本指每天的早晨和黄昏。
后谓从早到晚,一天又一天。
也指短暂的时间。
8.浮光掠(lüè)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四】多音字度duó(揣度)dù(风度)【五】形近字松(sōng)(松树)沁(qìn)(沁人心脾)凇(sōng)(雾凇)泌(mì)(分泌)讼(sòng)(诉讼)崇(chóng)(崇高)祟(suì)(作祟)【六】近义词辨析词胸有成竹胜券在握同“胸有成竹”和“胜券在握”都是形容自信的四字词语。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优质课 14 山水画的意境 教案
14山水画的意境教学目标:1.能够把握文章内容,了解作者观点。
2.能够体会“意境”的本质,提升传统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欣赏下面这几幅山水画,谈谈你的感受。
2、明确学习目标。
3、走近作者。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
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二、整体感知1、阅读课文,说说什么是“意境”。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2、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结合全文进行概括。
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然后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3、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说说。
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
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
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三、细读感悟1.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诗画同源,作者大篇幅的分析诗歌的意境,来说明山水画的意境,化深奥为浅显,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把握山水画的意境。
2..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请结合本文观点简要分析。
山水画不仅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更重要的是其中包含着人对自然的认知和情感,景与情是相融合的。
而摄影往往是从实用性和视觉美感出发的,这也就意味着山水画不会被摄影作品所取代。
3.作者是如何论述获得意境的方法的?首先列举齐白石画虾的例子,论述只有身临其境,长期观察,做到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画出有意境的好画。
然后列举毛主席诗词的高度境界来论述写景是为了写情,诗画创作要高于现实,从而获得意境。
接着通过将五代画家荆浩与另一位作者进行对比,论述中国画注重长期观察从而表现对象的精神实质这一特点,从而获得意境。
14部编九下《山水画的意境》精品教案
14部编九下《山水画的意境》精品教案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部编九年级下册的美术教材中,有一篇关于山水画的文章《山水画的意境》,通过对这篇文章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山水画的特点、意义以及传统文化的价值,提升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山水画的特点和意境,掌握山水画的表现手法和构图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感受美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表现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山水画的热爱和欣赏能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阅读文章,了解山水画的特点和意境。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感受和表达的能力,让学生在欣赏山水画时能深入体会其意境。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呈现题图,引起学生的兴趣。
并进行讨论,了解学生对山水画的认识。
2.阅读指导:(1)师生共同阅读文章,注意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意义。
(2)师生一起讨论以下问题:a.什么是山水画?它具有哪些特点?b.为什么山水画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c.山水画有哪些意境?如何表现这些意境?3.听音指导:(1)播放一段山水画的背景音乐,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山水画的意境。
(2)让学生闭上眼睛,听完背景音乐后,让他们用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4.观察指导:(1)呈现几幅山水画作品,让学生仔细观察,品味其中的意境。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描述其中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5.体验指导:(1)分小组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假设自己是一位山水画家,用画笔表现出自己心中的山水意境。
(2)学生进行自由发挥创作,并展示自己的作品。
6.总结指导:(1)让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回答以下问题:a.山水画的特点是什么?b.山水画的意境有哪些?如何表现这些意境?(2)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山水画的独特魅力和传统文化的价值。
四、课堂延伸:1.展示名家山水画作品,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山水画的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山水画的意境知识与技能1.把握本文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内容。
2.分析山水画作品中意境的表现,初步理解对意境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灵魂。
过程与方法感受山水画的意境之美,通过对山水画家的认识、所处时代的分析及画面构图、空白、墨色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重点感受山水画的意境之美,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的。
难点了解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和形式上的不同点,学会运用笔墨表现意境。
1.分析教学法:引领学生深入阅读课文,通过勾画点评,找出重点句子,分析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的。
2.实践交流法:用学过的笔墨技法,画一幅有意境的山水画,并配上自己喜欢的诗句散文,深切感受山水画的意境。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山水画等所需用具。
学生:搜集有关资料,了解山水画的特点。
1课时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中国古典诗词,也屡次提到了“意境”一词,同学们能结合所学过的诗词解释一下什么是意境吗?例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构成了一种雄浑的意境。
可以说,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晚年用笔趋于老辣。
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代表画作《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
李可染的意境观:他曾在书中讲到,“意境是什么?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达出的艺术的境界、诗的境界,就叫意境。
”1.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读。
2.学生自由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3.学生自由发言,结合示例说说什么是意境。
教师适时点拨,鼓励发表不同的意见。
多媒体显示问题,学生思考。
1.在文中找出作者原话,说说什么是“意境”。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2.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结合全文做简要概括。
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然后,将这种思想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3.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做简要说明。
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
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
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4.结合上述分析,请简述本文行文思路,并为本文划分层次。
全文可划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至8段):阐述什么是意境及怎样获得意境,并做出解答。
第二部分(第9自然段):阐述什么是意匠。
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阐述意境与意匠二者的关系。
5.展示山水画图片与山水摄影图片。
请同学们结合第一部分内容说说,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其更重要的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
可见,山水画具有其精神实质,这也就意味着它永不会为山水摄影所取代。
6.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第一部分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按照作者的观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人能深深体会到诗人与朋友的深厚友情。
描写自然的景色与绘出景色无异,且作者提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可见诗歌中的意境与山水画的意境是相通的,并无二致。
因此,作者在这里以已经学习过的诗歌意境为例,也就能更好地诠释山水画的意境。
7.“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
”作者是如何论述此观点的?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请结合你的个人经历做简要说明。
作者以齐白石画虾为例来论证了这个观点。
这个观点正确,如我们知道松树的耐寒可以象征它的坚忍,而当我们在雪地里认真观察,会发现只有松树傲然长青,松针贯穿积雪依然向上,此刻,我们会真正感受到这种坚忍的品质是那样真实。
8.请你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义。
写诗,写的是生活;绘画,绘的是风景。
它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料。
然而,它们融合了写作者与绘画者自身的情感以及体悟,因此,他们又必然高于现实。
这就是说,不论是高明的诗还是绘画,最终都会成为客观的景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
本文作者探讨山水画的意境,层层深入地阐述了什么是意境,怎样获得意境,最后指出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关键,让我们明白如何欣赏山水画,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对艺术作品的领悟力。
1.本文采用大量的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来层层深入地阐述什么是意境,如何获得意境,意境与意匠的关系等问题,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文章简洁生动,论述明白晓畅。
众多的例子、名言,深入浅出,娓娓道来,既开拓读者的美学观念,又寓艺术教育于知识漫谈之中,可谓别开生面,独具一格。
山水画的意境→灵魂⎩⎪⎨⎪⎧⎭⎪⎬⎪⎫意境⎩⎪⎨⎪⎧意境的作用诗句中的意境怎样获得意境意匠→加工手段: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二者不可偏废本文教学注重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引导学生认识并体悟中国传统美学的意境理论。
教学过程中所设置的探究提问,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结合自己的体悟感受绘画理论知识,培养艺术审美能力。
课文内容都是艺术上的理论知识,理解起来十分有难度,基础较差的及艺术审美不足的学生,难以应对本文教学。
此外,如何让抽象化的理论更加形象化地呈现,亦是今后教学需要改进之处。
14 山水画的意境1.把握本文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内容。
2.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中国古典诗词,也屡次提到了“意境”一词,同学们能结合我们所学过的诗词解释一下什么是意境吗?提示: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构成了一种融合人情的雄浑意境。
可以说,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其“意境”观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
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李可染先生曾在他的书中讲到,“意境是什么?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达出的艺术的境界、诗的境界,就叫意境。
”目标导学二:文章初探,把握文本行文思路1.在文中找出作者原话,说说什么是“意境”。
明确: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2.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结合全文做简要概括。
明确: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然后将这种思想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3.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做简要说明。
明确: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
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
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4.结合上述分析,请简述本文行文思路,并为本文划分结构。
明确:全文可划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先点出“意境”一概念,并做出解答;第二部分,作者谈及获得意境的方法,即通过深刻观察对象以把握住对象的精神实质,激发出绘画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并融于画作之中才能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
此外,还指出绘画时要站得高于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
最后还谈到想要表达出意境,还需要有与其相辅相成的山水画要素,即意匠。
目标导学三:深入探究,理解文本艺术内涵1.展示山水画图片与山水摄影图片。
请同学们结合第一部分内容说说,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明确: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其更重要的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
可见,山水画具有其精神实质,这也就意味着它永不会为山水摄影所取代。
2.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第一部分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明确:按照作者的观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与朋友的深厚友情。
描写自然的景色与绘出景色无异,且作者提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可见诗歌中的意境与山水画的意境是相通的,并无二致。
因此,作者在这里以已经学习过的诗歌意境为例,也就能更好地诠释山水画的意境。
3.“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
”作者是如何论述此观点的?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请结合你的个人经历做简要说明。
明确:作者以齐白石画虾为例来论证了他的观点。
这个观点正确,如我们知道松树的耐寒可以象征它的坚忍,而当我们在雪地里认真观察,会发现只有松树傲然长青,松针贯穿积雪依然向上,此刻,我们会真正感受到这种坚忍的品质是那样真实。
4.请你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义。
明确:写诗,写的是生活;绘画,绘的是风景;它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料。
然而,它们融合了写作者与绘画者自身的情感以及体悟,因此,他们又必然高于现实。
这就是说,不论是高明的诗还是绘画,最终都会成为客观的景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
【教学提示】四个探究题设置均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最后一题,由于大多学生对艺术的鉴赏能力与基本鉴赏理论不足,得出答案并不容易;教学过程中教师宜从各方面引导分析,切勿将答案直接予以学生而达不到教学目的。
目标导学四:赏析山水画,品味意境展示李可染老师画作《万山红遍》,教师引导做简要赏析。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描述了深秋时分,湘江之滨的岳麓山漫山古树皆红的壮丽奇景。
“万山红遍”这一题材其实很少有画家敢尝试。
一方面,“万山”之意境颇为辽阔深远,极大地考验着画家的空间驾驭能力,若非胸有千山万壑,则根本无法表现“万山”;另一方面,“红遍”给中国传统山水画出了个大难题:历来山水多以水墨描绘,仅作为点缀的红色在使用上可谓慎之又慎。
然而李可染先生却迎难而上,开始大胆尝试创作“万山红遍”。
其时,李可染先生恰好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
1954年李可染踏上写生之旅,从江南到桂林、从中国到欧洲,可谓千山万水走过。
1960年先生重回画室时,已然是胸中有丘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