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的发展历程.
高校研究性教学的历史发展
高校研究性教学的历史发展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以及教育界更进一步的思考、试验、探讨和研究,高校研究性教学已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举措,成为高等教育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
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举措,研究性教学思想是经过长期的辩证、发展、演变而来的。
标签:高校;研究性教学;历史发展研究性教学的正式提出源自博耶报告。
1998年,博耶委员会在对全美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进行调查的基础上,针对研究型大学,提出应“对其课程和主流教学形式进行重大反思,建立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的建议。
该建议很快引起了美国高校广大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强烈共鸣,研究性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正式进入高教视野。
研究性教学思想是经过长期的辩证、发展、演变而来的。
在我国,古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中就渗透了研究性教学的理念。
孔子提倡启发式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旨在“举一隅”而能反“三隅”。
这种启发式着意在学生进入似懂非懂、欲言而未能言的临界点上,介入老师的引导和激发,非常注重以学生的主动性学习为前提,充分发挥教师引发“愤”、“悱”的作用,帮助学生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与研究性教学引导启发学生立足自身情况,积极主动思考的理念是一致的。
另外研究性教学一方面一改孔子时代师道尊严的传统,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强调以学生研究性的学为主体,与孔子启发式教学中教师的教才是关键所在有所不同;再次,孔子的启发式是基于先在的结论进行启发而研究性教学强调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我建构知识体系,其所得的知识是生成性的发展性,并非先有的。
萌芽于唐末,兴盛于宋元,普及于明清的书院,其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学术研究与教育教学相结合,与研究性教学强调将研究融入教学的理念类似。
首先,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强调学习兴趣,以培养自学能力为目的。
书院学生学习重在自己理解,教师辅以指导,将自己的治学经验概括为读书的原则或程序,指导学生应读什么书,哪些先读,哪些后读,以及如何提高学习的效果等。
研究性学习的文献综述概要
研究性学习的文献综述研究资料表明:世界范围内的研究性学习,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次发生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的欧洲;第二次发生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美国;第三次发生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欧美以及亚洲的韩国、日本等国。
1.研究性学习在中国我国的研究性学习以上海、江苏等地为典型代表,现以上海的研究性学习为例,其发展轨迹为:——新中国成立后,为推动中小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20世纪50年代教育部门要求中小学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其中的科技活动事实上是研究性学习的最初萌芽。
——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展的创造教育强调发散性思维、联系生活实际、手脑结合等,都与研究性学习有着密切关系。
但当时创造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小制作、小发明、创造技法学习、创造性思维训练等,对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影响较为有限。
——20世纪90年代初全面展开的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将中学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三个板块,使教学改革进入了课程开发领域,也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探索提供了时间和空间上的保证。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一些学校在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上层下,对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探索更趋活跃。
其中较有影响的有市西中学的“高中自研式活动课”、华东师大一附中的“跨学科研究活动辅导”、华东师大二附中的“小课题研究”、七宝中学的“人与自然”系列研究等。
这种以小课题研究为主要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模拟科学研究的情境和过程,强调学习过程的参与和体验,对传统的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是一个突破。
2 .研究性学习在美国美国国家教育经济中心于1998年制订了英语语言艺术、数学、科学和应用学习四个领域,4年级、8年级和12年级三个层次的国家标准,除规定了所有中小学生在四个领域学习的内容和所要达到的结果要求外,还特别强调了以“探究”为特征的教学策略、方法。
与此同时,我们发现“研究性学习”在美国的大、中、小学正成为一种积极、有效的教与学的策略与手段。
国内外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现状分析【精选】
国内外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现状分析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纷纷出台了各种举措,其中都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切入口。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以学生自主性探索学习方式为基础的课程在各个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笔者通过在中国基础教育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基础教育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基础教育优秀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中输入研究性学习检索词,共筛选、查阅电子期刊33篇文献,通过阅读、合并、整理形成此文。
本文对国内外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并且对我国现阶段的研究性学习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地分析。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现状分析一、国外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渊源和发展历程世界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叶。
德国现代教育制度奠基人洪堡的教育改革思想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强调科学研究的自由性与独立性;强调教学和科研是统一的,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发展科学的合作关系。
他主持创办的柏林大学的教学理念就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1]1909年,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批判了单纯教受学生大量科学知识和理论的教育方法,提出重视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的思想。
[2]1916年,杜威发表了教育哲学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
在该书中,他从理论上论证了科学探究的必要性,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了“问题教学法”理论。
杜威把教学理解为儿童通过亲身实践探取经验的过程,几乎同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一样。
他注重引导学生的兴趣,从而发挥自身的主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他的这些积极的教育理论观点,在今天看来,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思想雏形。
20世纪中期,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了发现教学理论。
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让儿童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寻找答案,从而学会“如何学习”。
[3]布鲁纳发扬了杜威教学理论中的积极因素,提出了“发现法”,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通过学生自身的发现、探索活动来掌握知识、发展智慧,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有利的,对今天的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过程起着指导作用。
我国_研究性学习_的研究综述
历史教学问题2006年第4期我国“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综述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叶秀丹21世纪,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对创造性人才提出的前所未有的紧迫要求。
面对社会发展的挑战,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学习方式的变革。
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诸国纷纷提出“主题探究”和项目学习活动,开设了类似我国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日本文部省也把“综合学习”写进2002年开始实施的中小学新课程方案。
在我国,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开展,研究性学习及其课程开发已经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一大亮点。
一、我国研究性学习的产生和发展脉络“研究性学习”作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种尝试,是从上海开始的。
1999年初,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首次正式提出研究性学习这一概念,并受到广泛的关注。
同年6月,上海市教委召开了“上海市中学研究性课程研讨会”,对研究性学习予以充分肯定。
2000年1月31日,教育部颁发了《全国普通高中课程计划》,新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其核心是研究性学习。
2001年4月11日,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指南》,并于同年秋季在黑龙江、辽宁、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和青海等七个省的高一年级进行试点。
2002年12月在上海举行全国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专题研讨会,目的在于对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以来的各种情况进行总结和梳理。
2005年12月3-4日,“首届全国研究性学习研讨暨成果交流会”在安徽省阜阳市召开,不同地域的与会代表和专家围绕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践以及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开发成果等方面进行交流和探讨。
当前,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综合实践活动课正在走入成千上万的中小学校。
一些大学包括全国重点大学也准备开设有关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和价值正被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和认可。
二、研究性学习的价值追求研究性学习是当前时代精神的体现,有它独特的价值取向。
张华的文[1]认为研究性学习不能等同于科学研究,我们在中小学教育中倡导研究性学习,应立足于学生当下的鲜活生活,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消弥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隔离,在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结合中发展儿童丰满健康的个性[2]。
美国中小学研究性学习的历史沿革及发展趋势
美国中小学研究性学习的历史沿革及发展趋势一般认为,研究性学习最早来源于美国。
其实,“研究性学习”这个概念是我国的专有名词,是我国学者在引进国外思想的同时对其进行了改编,但是原理不变。
研究性学习对传统的授受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不仅强调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也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与探究。
美国的研究性学习的历史发展源远流长,本文拟对其历史沿革进行简单的梳理,探究现代美国研究性学习的发展趋势,以期为我国的研究性学习的发展和完善提供借鉴意义。
一、美国中小学研究性学习的历史沿革美国的研究性学习最早起源于19世纪末,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一)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19世纪,美国经历了独立战争和南北内战,为美国的工业发展扫清了障碍,19世纪末完成了近代工业化,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由此,针对社会问题和教育现状,美国兴起了以杜威、克伯屈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杜威主张教育的本质即生长、生活、经验的改组或改造,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从理论上论证了科学探究的必要性,概括出了科学探究的5个步骤,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问题教学法”,强调学生自主地探究学习。
[1]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也是在杜威“问题教学法”基础上所创立的一种教学方法,目的都是希望改变传统教育的方式来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这些先进的理论与实践为美国研究性学习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二战之后,美国与苏联处于冷战阶段,各国经济开始复苏并得到发展。
20世纪50年代末,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课人造卫星,这一科学领域的壮举使得美国举国震惊,纷纷开始对美国的教育进行改革。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根据自己的研究结果提出了“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倡导用发现法来进行教学,即我们所知的“发现学习”或“探究学习”。
发现学习的基本过程是学生掌握学习课题、制订设想、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发展和总结,从儿童的好奇心和感兴趣的问题出发,注重学生的内在动机,独立思考、自行发现,这与现代的研究性学习的原理和过程都十分相像。
研究性学习的发展及演变历程
【课程与教学】研究性学习的发展及演变历程王新民1,李运萍2(1.河南师范大学教科所;2.河南科技学院职教所,河南新乡 453000)摘 要:研究性学习,它的理念最早源于孔子和苏格拉底;从18世纪到20世纪中叶,研究性学习曾有过三次大规模的倡导;今天的研究性学习既有历史继承性,又有时代发展性,它将有力推动世界教育及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起源;发展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16(2004)05-0081-04 近几年来,研究性学习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
许多研究者都认为,“研究性学习”这一词语最早是由上海教科研究院普教所于1999年初提出的[1,2],按“提出者”的说法,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汲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1]。
但从涵义、理念和实践等诸多方面来讲,研究性学习的产生却要久远得多,且其名称五花八门,如精神产婆术、发现学习、研究学习等。
因此,有必要梳理研究性学习的发展脉胳,弄清研究性学习的传承发展关系,借鉴历史经验,彰显时代精神。
一、古代的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去探求真理、发现知识,而不是单靠教师的传授。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古代就有了研究性学习的萌芽。
孔子是最早提倡启发式教学的,他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他还提出“叩其两端”的思考方法,从考察事物的不同方面入手,辨明是非,进而解决问题。
《学记》中提出:“君子之教,喻也。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引导学生,而不要牵着他走;要鼓励学生,而不要压抑他;要指导学生学习的门径,而不要代替他作出结论。
孟子指出:“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也就是说,要想深入学习和钻研,必须要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这样才能形成稳固而深刻的智慧,才能遇事左右逢源,挥洒自如。
研究性学习的历史发展概述
研究性学习的历史发展概述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探索式学习方法,它具有自主、理解和表达无穷层次的能力。
研究性学
习被用来提升学习者对于学科和个人偏好的了解,及其在实践当中的能力发挥。
研究性学
习的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以及中世纪时期,它能够帮助学习者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研究学科,从而促进发展。
研究性学习概念最初由哲学家查尔斯•阿米多•贝洛克提出,他认为学习者需要发现学习
的信息、然后进行反思思考,最终把这些信息和思考反映在实践当中。
他认为,充分考虑
和考虑问题以及学科知识,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决定,并采取有效的行动。
此后,研究性学
习的概念在18世纪的英国社会发展迅速,渐渐形成了在美国更加快速崛起的学术体系。
在20世纪,研究性学习开始把学习者定义为一个学习者,这个学习者要参与探究,并通
过自己的调查和实践来明白和理解问题。
这种探究型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在知识的拼图中,找到它们自己的位置和内容,并在解决问题时,开发出语言、假设以及发现领域的理论。
在21世纪,研究性学习越来越广泛地用于培养学生在学术及社会认知中的能力,而不仅
仅是考察他们学习学科知识的能力。
许多学校和教育机构也采取了研究性学习这一概念,
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找到思想发展的对策,以及识别其社会环境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行动去解决问题。
总之,研究性学习从古代到现在,已经成为一种被认可的学习方法,用于帮助学生提高学
术成果、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发展自身技能。
研究性学习的历史发展概述
科 技 疆向 导 Biblioteka 21年第 0 期 01 9
研究性学 习的历史发展概述
杨 翔 张丽 梅 ( 云南 省 红 河 州 卫 生 学校 云南 蒙 自
6 10 ) 6 1 0
【 摘
要】 本文 阐述 了 究性 学习的概念 、 研 概述 了研究性学习理 论建立于人 类早期教育 实践和教育思想 , 究性 学习近代和 当代发展 脉络 研
我国开展研究性学 习课程 的历史等 。
【 关键词】 究性学习; 研 创新 能力 ; 学模式 ; 教 素质教 育; 课程 改革
研究性学 习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 . 已成为我 国基础教育 末 .德 困教育家赫 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曾对世界教育产 生过很大的影 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 . 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研究性学 习 响 他 把 观 念 的获 得 看 成 是 一 个被 动 的 过 程 . 分 强 调 教 师 和 书 本 的 过 是 指 学 生 在 教 师 指 导 下 . 自然 、 会 和 生 活 中选 择 和 确 定 专 题 进 行 权 威 性 . 而 忽 视 了教 学 活 动 的 复 杂性 . 制 了学 生 个 性 的发 展 当世 从 社 从 抑 研 究 . 在 研 究 过 程 中主 动 地 获 取 知识 并 应用 知 识解 决 问 题 的 学 习 活 界 各 围 的政 治 、 济 和科 学 文 化 发 生 深 刻 变 化 的 时 候 . 尔 巴 特 的 教 并 经 赫 动Ⅲ、 它是一种积极 主动的学习方式 是依 照科 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 育 思 想 便 受 到 有 力 的 挑 战 。 11 9 6年 ,十 在 他 著 名 的哲 学 著作 《 主 卡威 民 学内容 . 而在掌握科学 内容的同时体 验 、 从 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 . 主义 与教育》 中论证 了科学探究的必要性 他的“ 通过解决 问题进行学 掌 握 科 研 能力 的一 种 学 习 方 式 广 义 的 研究 性 学 习是 指 一 种 学 习 的理 习”“ 、从做 中学” 的教育思想开始被 人们接受 。 另一位 教育家克伯屈依 念、 策略、 基本思想及方法论 , 它适用于各 类课 程的学习 狭义的研究 据杜威 的“ 从做 中学” 的教育思想又创 立了“ 计教学法” 其 中也蕴涵 设 . 性 学 习则 是 研 究 性 学 习 课 程 _1 “ 究 性 学 习 ” 国外 也 称 项 目课 程 、 着 研 究 性 学 习 的 实施 形 态 2。 研 1 3 在 主题研究 、 专题研究 、 专题研 习等 第三次热潮出现在 2 O世纪 5 O年代末 至 7 0年代 的欧美诸 国及 亚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 、 信息社会 的来 临. 教育更为世人瞩 目 课程改 洲 的韩 国 、 日本等 国, 主要 倡导者为美 围的布鲁纳 fBu o 施 瓦布 J rn 0. . 革 作 为 教 育 改 革 的 一 个 重要 内 容 . 引起 世 界 各 国 的重 视 . 世 纪 9 上 O年 0Sh a)费尼 克 斯 (.hnx 等人 。15 .cw b . PP ei) 9 7年 , 联 发射 了世 界 上第 一 苏 代 以来 . 世界各国的课程 改革都把学习方式 的转变视为重要 内容 研 颗人造卫 星. 美国政府受到 了极大的冲击和震动 . 感到 了失去科 学技术 究 性 学 习 作 为 对 传统 接 受式 学 习 的一 种 改 革 和 补 充 . 培 养 学 生 创 新 的领先地位 . 是 并把这种科技 的落后状况归因于教育的落后 . 由此 引起 了 精 神 和 实 践 能 力 的 新 教 育 理 念 在 教 学 领 域 的体 现 .它 是 以学 生 自主 他 们对 教 育 意 义 和作 用 的重 新 认 识 。在 此背 景 下 ,9 9年 , 名 的 教育 15 著 性 、 索 性 学 习 为 主 要特 征 在 现 行 的 学 科 教 学 中 . 探 引入 研 究性 学 习 , 心理学家布鲁 纳做 了题为《 教育过程》 的著名报告 , 出 厂教育 改革 的 提 可 以提高教学水平、 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为此 . 我们 设想。 与此 同时 , 施瓦布教授在 16 9 1年所做 的题为《 为探究的科学教 作 曾专项进行中等卫校研究性学 习课程专题研究 . 借鉴基础教育研究性 育》 的报告 中得出了与发现法相似 . 但更具操作性 的教学方法—— “ 探 学习 的经验 和不足 . 根据职业卫校特 点 . 开展研究性学 习探索与实践 究式学习” 方法。美 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加涅 f. G g e 对 “ RM.an1 探究式 ( 相关论文已另文发表 ) l 本文仅就研究性学习的起 源和历史发展简 学 习” _ 4 从理论上加 以论证 . 因而探究式学习普遍受到人们的重视 桑德 要概述。 ( ..u d 和 特 罗 布 雷奇 ( To big) 对 探 究 式 学 习 的 技 能 进 RBS n ) Lw.rw r e 也 d 1研 究 性 学 习 的萌 芽 . 行 厂全 而 的研 究 。 究 式 学 习 的理 论 开 始 被倡 导 和 推 广 开来 探 以布 鲁 纳 研 究性学习理论是建立 在人 类早期教育 实践和教育思想不 断积 为首的教育改革派认为教育 的落后主要在于课程的落后 .他们的理论 学 累、 发展的基础之上 , 古今 中外的教育家关 于学习 、 探究 的教育 思想 . 上 的工 作 推 动 了课 程 改 革 运 动— — “ 科 结构 运 动 ” 为 研 究性 学 习 的发 展 演 变 奠 定 了坚 实 的历 史 基础 、春秋 m-L 的 “ i 子  ̄ 学 研 究 性 学 习 的 理 论 基础 主要 为 布鲁 纳 的 “ 究一 发 现 ” 习 观 : 探 学 马 思 结合 ” 的教 育 思 想 把 人 引 向 了 一个 思 考 的王 同 三 国时 的刘 徽 为 L 斯 洛 . 杰 斯 等 的人 本 主义 心 理 学 和 近 二 十 年 来 兴 起 的 建 构 主义 理 论 罗 章 算 术 》 行 的 注 释 及 其 贡献 . 人 们 引 向 r一 个 如 何 解 决 问题 的 王 等 。 进 把 国 , 培 养 发 现 问 题 、 析 问 题 与 解 决 问 题 的 能 力 正 是 今 日研 究 性 学 而 分 3当代 研 究 性 学 习 的概 述 . 习 的 主题 。 2 O世纪 9 0年代末至 2 世纪初 .研究性学 习已在世界几十个 国 l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 拉底倡导 的“ 对话式” 辩论 . 激励人们对 问题作 家和地 区实施并推广 。当今世界新技术革命 的浪潮席卷全球 . 知识经 出符合 逻辑的思考 .成为西方教 育史上 的一 个亮点 德国洪堡 f 济时代 国际上 国防、 w. 经济 、 科技力量之间激烈的竞争 . 而创新人才又是 Hu b lt倡导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思想 ,为世界科技与教育 的发 通 过教育培养 的, 以各种竞争的结果又演变为教育的竞争 由此可 m od) 所 展 奠定 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 同时也为 当今 的研究性学习产生了积极 的 见 . 谁实施 了创新教育 , 谁就掌握了创造性人才培养 的机制 . 谁就在未 影 响。 牛顿的《 光学》 出的 3 个尖锐 问题 , 提 1 曾推动了物理学 的快速发 来世 界范同的竞争 中增加了获胜的法码 . 育改革再次成为人们关注 教 展 。希 尔 伯 特 (i et 在 10 Sl r b ) 90年提 出 的 2 3个 数 学 问 题 . 对 2 又 O世 纪 的焦点 , 世界各 国教育改革的步伐在不断加快 。 以适应社会 、 经济发展 的数学发展产生 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科学发展史告诉我们 . 任何事 与围际竞争的需要。在这种国际竞争 的大背景下 . 课改作为教育改革 物都是伴 随问题 的提 出和解决而发展 的。 可见 . 鼓励提 出问题 . 鼓励人 的一 项 重 要 内 容 , 起 了各 国 的重 视 。 国 纷 纷 出 台各 种 举 措 , 把 改 引 各 都 们去研究 、 思索直至解决 . 是推动学科 和人 的思想发展 的良方 革 学 生 的 学 习 方 式 作 为 重要 的 突破 口 . 图 在创 造 性 人 才 的 培 养 战 略 试 上处于领先地位。 2近 代 的研 究 性 学 习的 发展 脉 络 . 1 纪 以来 ,研 究 性学 习 ” 8世 “ 至少 被 大 规 模 地 倡 导 过 二 次 第 一 次 三 例 如 , 国初 中 开设 的 “ 样 化 途 径 ” “ 合 实践 活 动 ” 程 . 法 多 和 综 课 高 发 生 于 1 纪 末 到 1 纪 的欧 洲 , 要 倡 导 者 是 卢 梭 、 斯 泰洛 奇 、 中 开 设 的 “ 指 导 的学 生 个 人 实 践 活 动 ”T E) 程 . 中后 大 学 预 备 8世 9世 主 裴 有 (P 课 高 福禄倍尔等人 , 这个时期对 “ 研究性学 习” 的倡导受 到了“ 蒙运动” 启 的 班开设的“ 适度 发挥个人创造力 ”T P 课程 ; 国的“ ( IE) 美 以项 目为 中心 影 响 , 目的是把 人的精神从 中世 纪的蒙昧 、 其 迷信 、 盲从中解放 出来 . 的学习” 以问题 为中心 的学习” 和“ 课程 : 日本的“ 综合学 习” 课程 : 澳大 让 理 性 的 光 辉 照 亮 人 的心 灵 利亚的“ 在解决问题辅 导课 中的合作学 习” 课程 ; 国的“ 英 普通高 中课 第二次出现于 1 纪末至 2 9世 0世 纪 初 的 美 国 . 要 倡 导 者 为 杜 威 程 的 改革 ”拉 丁 美 洲 和 加 勒 比地 区 的 “ 学 教 育 ” 程 : 国香 港 地 区 主 : 科 课 我 (.e a), J w y 克伯�
重建教学我国“研究性学习”三十年述评
目录
01 一、研究性学习的起 源与初步实践
03
三、研究性学习的成 果与反思
02
二、研究性学习的理 论和实践探索
04 四、结论
我国“研究性里,我国教育领域逐渐认识到了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这种 学习方式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创新和实践,帮助他们发展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本次演示将回顾研究性学习的起源、实践和理论探索,分析其成果与不足, 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四、结论
回顾我国“研究性学习”三十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学习方式在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改进教师教学方法以及推动教育改革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 作用。然而,面对未来的教育发展趋势,我们仍需不断努力完善和推广研究性学 习,以更好地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展望未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性学习将有更 大的发展空间和应用前景。我们应该充分认识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和作用,积极 应对挑战,努力推动这种新型学习方式的广泛应用,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终身 学习习惯的新一代学习者做出贡献。
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教学资源在研究性学习中发挥着越 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平台和虚拟实验室等新型教学工具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 探究空间和丰富的学习资源,进一步促进了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三、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与反思
经过三十年的实践与发展,研究性学习在我国取得了显著成果。首先,学生 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提升。通过参与研究性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扎实的知识, 还培养了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 方法得到了改进。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 究和实践,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和实践探 索
研究性学习的背景
主题2 研究性学习的背景一、研究性学习的国际发展轨迹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在国际教育心理学界最早见于《学无止境》报告(《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顾明远主编)中,该报告由美国的詹姆斯·博特金、摩洛哥的马迪·埃曼杰拉、罗马尼亚的米尔西·马尔茨等人于1979年写成,不过当时不称为“研究性学习”,而称为“创新性学习(innovative learning)”。
它是“适应变化万千的未来社会所具有的一种学习体系和形式;是使个人和整个社会提前作好准备从而使之与新的情境,特别是人类自身创造的情境协调一致的一种必要手段;是解决全球、地区、国家、地方和个人未来问题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
”由此可见,“创新性学习”的提出是社会与人的发展对学习者的基本要求,是基于在未来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必须。
就其实质来讲,“创新性学习”是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维持学习(maintenance learning)相对立的一种学习方式。
《学无止境》指出,传统的学习是维持性学习,学习者从中获取的只是固定不变的见解、观点、方法和规则,目的是应付已知的、重复发生的情况,增长学习者解决既定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维持现存生活方式的目的。
“创新性学习”则是能够引起变化、更新、改组和形成一系列问题的学习。
它的主要特点是综合,适用于开放的环境和系统以及宽广的范围;它的关键目标是在充足的时间内扩大观念的影响范围;预期和参与构成创新学习过程的概念框架。
这是对“创新性学习”内涵的最经典阐释。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创新性学习”在倡导学习的自主性、探索性、开放性方面与“研究性学习”完全相同,20世纪90年代末研究者在总结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时,依然用“预期性”与“主动性”来定义,可见二者的历史渊源关系,研究性学习就是更加完备与开放化、自主化了的“创新性学习”,是“创新性学习”的高级形态。
(一)研究性学习在法国法国基础教育和中国极为相似:重哲学、重历史、重基础文化,内容庞杂,学生负担较重。
探究性学习发展历史
1. 科 释的方式;
2. 以探究为基础的学习或教学,指学生通过自主参与获得知识的一种积极 的学习过程,是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接受教师思考好的 现成的结论。探究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教育教学的目标之一。
问题的含义
一、 问题定义 问题表示这样一种问题情境,即个体想做某件事,但不能马上知道完成这件 事所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施良方,1994) 每一个问题都包括三个部分: 目标,指有关问题结果状态的描述;
给定信息,指有关问题初始状态的一系列描述; 障碍,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遇到的种种需解决的因素。
二、 问题特点 1. 适当的难度和规模 问题应该源于学生的先前经验且高于学生的先前经验,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 基础上,通过自身努力和教师的适当指导,能够完成探究任务。问题规模最好适 中。对于“中国南北方城市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要进行实 地考察,那么它的难度和规模显然远远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而进行资料法、 访谈法可以对这一问题作出较好的解释,并获得科学研究的真实体验。 2. 相当的真实性 真实性指所探究的问题应该尽可能地来自于学生的真实生活经验。例如,在 “只有一个地球”主题活动中,学生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入情入理地 劝服浪费水和毁坏小树的同学树立节约用水、爱护小树的意识呢?这个问题是学 生在生活中常遇到的真实性问题,他们会深切地感到此问题的解决与自己息息相 关。 3. 一定的开放性 开放性指对问题可以作出多种解释和回答,可以考虑多种角度和方法。例如, 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提出这样的问题:赤壁大战交战双方成败的原因以及这场战 争对当时全国形势的影响。对于这一问题,学生可以采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 进行探究,形成不同的解答。 4. 与课堂目标的关联性 探究学习不仅要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获得探究技能,也需让学生建构知识。 例如,学生在探究“一次性筷子的使用对森林资源的破坏”这一问题时,在数学 课中适于探究:“北京市每天使用的一次性筷子意味着毁坏多少棵树木?”学生 需要对一根筷子和一棵树木的体积分别进行估算,然后根据北京市每天消耗一次 性筷子的大概数量估算出损坏了多少棵树木。而在德育课中则适于探究:“一次 性筷子对环境的破坏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影响?”学生则需要知道道德和伦理方 面,深刻思考一次性筷子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原因和结果,而不是估算筷子和树木 的数量关系。
我国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综述
我国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综述钱旭升摘要:研究性学习是近两年来我国教育界的热点,众多专家、学者已经在定义、特点、目的、内容、实施、评价、师生关系等领域作出了重大贡献。
本文综述了诸方面的研究成果,指出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研究现状;综述[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引言1999年初,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首次正式提出研究性学习这一概念以来,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同年6月,上海市教委召开了"上海市中学研究性课程研讨会"对研究性学习予以充分地肯定。
2000年1月31日,教育部颁发了《全国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以下简称《课程计划》),新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其核心是研究性学习。
2001年4月11日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并于同年秋季在黑龙江、辽宁、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和青海等七个省的高一年级进行试点。
随着实验工作的进行及在全国范围内的展开,研究性学习这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正日益受到重视。
一、研究性学习:时代呼唤与国际竞争的必然产物1、产生的国际背景与翻译情况21世纪经济全球化、资源信息化、知识与信息高度关联化,社会的发展对创造性人才、对劳动者的创新精神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使得人们开始审视学习知识的方式?quot;仓库理论"受到挑战[1]。
传统的学习方式一般是接受学习或者是理解的接受学习[2],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教法轻学法、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等弊端。
这种学习方式在后工业社会中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而且许多教师、学者曾试图改变这些不良状况并为此作出种种尝试,却往往又陷入"放羊式"教学的泥潭,为此世界各国纷纷进行课程改革,开设了类似我国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据笔者所知,当前国内能见到的有关研究性学习的介绍文章是1997年《外国中小学教育》上刊发的《劳伦斯中?quot;自主研究"课程的设置》一文,其中说道:早在1985年,座落在美国长岛的劳伦斯中学(Lawrence Middle School)就开始为七年级的学生开设"自主课程"(Self-Regulated Curriculum)。
“研究性学习”的历史沿革概述
引言研究性学习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1],它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是依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从而在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广义的研究性学习是指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基本思想及方法论,它适用于各类课程的学习。
狭义的研究性学习则是研究性学习课程[2~3]。
“研究性学习”在国外也称项目课程、主题研究、专题研究、专题研习等。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信息社会的来临,教育更为世人瞩目。
课程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把学习方式的转变视为重要内容。
研究性学习作为对传统接受式学习的一种改革和补充,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教育理念在教学领域的体现,它是以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主要特征。
在现行的学科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可以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为此,我们曾专项进行中等卫校研究性学习课程专题研究,借鉴基础教育研究性学习的经验和不足,根据职业卫校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索与实践(相关论文已另文发表)[4]。
本文仅就研究性学习的起源和历史发展简要概述。
1 研究性学习的萌芽研究性学习理论是建立在人类早期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不断积累、发展的基础之上,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关于学习、探究的教育思想,为研究性学习的发展演变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
春秋时孔子的“学思结合”的教育思想把人引向了一个思考的王国。
三国时的刘徽为《九章算术》进行的注释及其贡献,把人们引向了一个如何解决问题的王国,而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今日研究性学习的主题。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倡导的“对话式”辩论,激励人们对问题作出符合逻辑的思考,成为西方教育史上的一个亮点。
我国研究性学习的发展历程和问题反思
我国研究性学习的发展历程和问题反思作者:梁敏学来源:《科学与财富》2011年第06期[摘要] 研究性学习十八世纪开始在欧美地区得到迅速发展,十九世纪末至今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三次热潮。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开始对研究性学习进行初步的探索和实验。
研究性学习在我国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教学方法层面的讨论为主,第二阶段主要是借解读课程改革政策来探讨研究性学习,第三阶段是从教育理念层面来探讨研究性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中心逐渐从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轉移。
国家政策的扶持促进了研究性学习的发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其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发展历程反思我国对研究性学习的概念有三种不同的理解。
一是作为学习方式,即以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方法和形式进行的学习;二是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即教师通过引发、促进、支持、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来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思想;三是作为课程,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探究,否定“知识本位”的教学观。
这三种不同理解在本质上有其相通之处,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中,旧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模式被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所代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或帮助者;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更关注其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而不再以最后的结果为唯一标准;学生学习的目的不再是知识本身,而是学习如何获取和运用知识。
一、世界范围内的研究性学习发展历程研究性学习的历史源远流长,很多不同时期的中外教育家的思想中都含有研究性学习因素。
中国的有春秋时期孔子对“思”“辩”“行”三者的论述,战国时期《学记》中“教学相长”的思想,民国时期陶行知的“六个解放”的提出等。
外国的有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德国洪堡强调教学和科研的统一、教师和学生应发展成为合作关系,美国杜威“从做中学”的教育思想,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法教学理论等。
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策略
变“命令式语气”为“商讨式语气” 可以实现有效的信息交流
8.变“食指”为 “拇指”
“教”和“学”要和谐共处 把批评化为表扬,可激发课堂活力
9.变“计划”为 “生成”
教学不能按部就班,不能既定不变,灵活处理 生成资源能促进教师成长。
10.变验证性试验 为探究性试验 10.变“验证”为 “探究”
先告诉学生结果让学生去验证就僵化学生思维 给学生问题让学生探究能激发学生潜能。
4.设计一个方案
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案 可引发人的思维振动
5.沟通三个世界
要做到书本世界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的沟通 必须做到文本、教师和学生思想共鸣
6.找准教学生长点
设置质疑,营造“能提出问题为荣”的教学风 引发学生发问和批判,把困难、问题和经验 作为教学的生长点
7.变“命令”为 “商讨”
(4)目的: 获得理智能力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构建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研究性学习的 特点及教学观
研究性学习 的特点具有 自主性 实践性 过程性 开放性 生成性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观: 你告诉我,我可能会忘记 你给我看,我可能会记不住 你让我参与,我可能会明白
五、研究性学习的价值
两个方面:
第二次: 19 世纪末到20世 纪初的美国, 由杜威、克伯 屈进步主义者 和康茨、拉格 改良主义者推 进
二、研究性学习的定义
如图
研究性学 习泛指学生 探究问题的 学习方式
学生在教师 的指导下以类 似科学研究的 方式主动学习, 让学生体验、 理解和应用探 究问题的方法、 培育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
老师并不是 把现成的结论 告诉学生,而 是学生在教师 指导下自主发 现问题、探究 问题、获得结 论
关于研究性学习
关于研究性学习一、引言2001年6月,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试行)》首次在课程中增加一门必修课——综合实践活动。
在这一门课程板块中,包括四个领域: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
从2001年9月起,研究性学习课程连同整个新课程在全国范围内的小学和初中进行试验,同时,全国各高中开设研究性学习必修课,并按照学分制进行管理。
研究性学习自此成为一门由国家宏观控制、学校自主开发、学生自主选择、学生主动探索的必修课。
创设研究性学习课程,这是我国进入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价值观及相应的学习方式开始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二、研究性学习的内涵: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取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探索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各种富有时代感的主题(如环境教育、国际理解教育、价值观教育等)都可以不断渗透于研究性学习活动之中。
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活动是课题研究或项目探究活动,即在教师的指导组织下,学生主动地模仿或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选择一定的课题,通过调查、观察、测量、文献资料收集等手段,收集大量的研究资料或事实资料,运用实验、实证等研究方法,对课题展开研究,解决问题,并撰写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
研究性学习有两种含义:一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一是作为一种课程领域。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与把书本知识作为结果来获得的接受性学习相对。
它强调学生通过探究和发现进行书本知识的学习。
在学科课程中,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往往具有鲜明的学科特征,其探究往往围绕本学科领域的问题来展开。
而作为一种课程领域,研究性学习又可称为研究型课程,它超越特定的学科知识体系和严格的课堂教学的局限,强调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要求学生自主地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关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等方面的问题,展开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从而获得探究的体验,发展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研究性学习及背景
主题2 研究性学习的背景一、研究性学习的国际发展轨迹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在国际教育心理学界最早见于《学无止境》报告(《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顾明远主编)中,该报告由美国的詹姆斯·博特金、摩洛哥的马迪·埃曼杰拉、罗马尼亚的米尔西·马尔茨等人于1979年写成,不过当时不称为“研究性学习”,而称为“创新性学习(innovative learning)”。
它是“适应变化万千的未来社会所具有的一种学习体系和形式;是使个人和整个社会提前作好准备从而使之与新的情境,特别是人类自身创造的情境协调一致的一种必要手段;是解决全球、地区、国家、地方和个人未来问题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
”由此可见,“创新性学习”的提出是社会与人的发展对学习者的基本要求,是基于在未来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必须。
就其实质来讲,“创新性学习”是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维持学习(maintenance learning)相对立的一种学习方式。
《学无止境》指出,传统的学习是维持性学习,学习者从中获取的只是固定不变的见解、观点、方法和规那么,目的是应付已知的、重复发生的情况,增长学习者解决既定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维持现存生活方式的目的。
“创新性学习”那么是能够引起变化、更新、改组和形成一系列问题的学习。
它的主要特点是综合,适用于开放的环境和系统以及宽广的X围;它的关键目标是在充足的时间内扩大观念的影响X围;预期和参与构成创新学习过程的概念框架。
这是对“创新性学习”内涵的最经典阐释。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创新性学习”在倡导学习的自主性、探索性、开放性方面与“研究性学习”完全相同,20世纪90年代末研究者在总结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时,依然用“预期性”与“主动性”来定义,可见二者的历史渊源关系,研究性学习就是更加完备与开放化、自主化了的“创新性学习”,是“创新性学习”的高级形态。
(一)研究性学习在法国法国基础教育和中国极为相似:重哲学、重历史、重基础文化,内容庞杂,学生负担较重。
研究性学习的发展历程.
二村小学利用暑假,对学校的多媒体教室进行了重新装 修。但是,由于时间太短,开学时,涂料和油漆还散发着一些刺 鼻的气味。为了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学校决定暂时停止多媒体 教室的使用。这本来是一件平常的事,却引起了一个班级的孩子 的兴趣。他们就此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 是不是油漆有刺鼻的气味就一定有毒? 是不是所有用来粉刷的东西都有毒? 是不是有刺鼻的气味就一定对人体有害? 怎样才能将这些气味早些去掉? 除了人,还有谁能感觉到油漆的味儿? 学生们不仅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还真的去进行了探索与发现。 其中有一个小组的孩子通过探索,找到了一种称作“洒金桃叶珊瑚” 的植物对有毒气体比较敏感,能通过这种植物来监测某种气体是否 有毒。并且,他们通过自己设计的小实验,知道了用来稀释聚氨酯 清涂料的“二甲苯”也含有有毒气体。
能否从所阅读的文字资料中,迅速找到 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获取信息) 能否从阅读的资料中正确地解释信息的 意义(分析信息,评价信息) 能否将所读内容与自己原有的知识、想 法和经验相连合(综合信息,表达信息)
20
国内发展 国外发展
18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自主性、开放性、 研究性为特点的课程在美国、英国、澳大利 亚、日本、挪威、荷兰、法国等开展。 国外中小学界称为:
项目课程、 主题研究、 专题研习、 综合学习、 多样化途径学习、 有指导的个人实践活动
PISA(国际学生评价项目)的测试
19
PISA测试把衡量学生阅读能力的 标准确定为:
研究性学习的发展历程
社会形态
教学方法
老师 学生
教学水平
古代 农业社会
近代 工业社会
现状 后工业社会 信息社会
一、研究性学习的来龙去脉 1
2
3
一步步走向探讨的深谷──蕴涵进展性
一步步走向探讨的深谷──蕴涵进展性研究性学习要实行目标进程化。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螺旋式的,而不能追求一步到位。
要在反复学习实践中慢慢提高目标要求,使能力不断提升。
研究性学习是需要经历一个由低到高,由不惑到疑惑再到解惑,由未知到已知,由浅入深,由少到多,由生到熟的进程。
那个进程也是一个由量的积存到质的飞跃的进程。
具体来讲,研究性学习大体经历三个进展层次:第一个层次,想探讨──激发欲望,产生动力;第二个层次,能探讨──提供和制造空间;第三个层次,会探讨──转化为日常化行为。
咱们在那个进程中,关注情感,遵循规律,十分关注儿童研究的爱好和情感态度,重视儿童自身的体会和愿望,实行序列化设计,分时期实施,显现阶梯式进展。
设计有层次、有序列的时期活动,目标牵引,让探讨切近儿童现实生活,调动儿童探讨的主动性和踊跃性,在探讨实践中学会探讨。
研究是从学会质疑发问开始的。
想问题、提问题、找问题,这确实是研究的起点。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气氛,以学生为中心,提供学生试探、自由发问、讨论的空间。
为学生提供有利于探讨学习的课堂环境,设置探讨专栏、阅读角、小信息台等。
内容呈螺旋式推动,表现时期着力点,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关注点、着力点。
第一时期:关注问题的原创性。
关注是不是提出问题,是自己想到的仍是他人启发的,提出几个问题,而不在意他有什么样的问题,问题的质量高不高。
第二时期:关注问题的不同性。
问题是不是独特的、个性化的,不老是趋同,不是重复他人的。
第三时期:关注问题的指向性。
提问者是提给自己仍是提给他人,是自己去解答仍是让他人解答。
第四时期:关注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注点的转变,带来问题质的转变,将研究点引向深度和广度,促使研究问题的适应和能力和谐进展。
从以下题目中,能够看出小孩们的发觉和探讨触及生活的各个领域:门把手带给我的启发有趣的小贴画茶杯的秘密捕虫网新用神奇的花露珠奇怪的大轮车再生橡皮真币XX我来辨丁字路口的哈哈镜结冰魔术条形码的妙用咱们看看姚岚同窗从一张小小发票中的发觉与探讨:发票中的“小秘密”提及发票,有人想到的是刮奖,有人想到的是报销,我那么会告知你那个无心中发觉的“小秘密”……那一次,咱们一家三口出去用饭,快要离开时,妈妈举着好几张发票对我说:“你的手气好,你来刮吧!”“好啊!这有什么难,或许还能刮出奖来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发展 国外发展
18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自主性、开放性、 研究性为特点的课程在美国、英国、澳大利 亚、日本、挪威、荷兰、法国等开展。 国外中小学界称为:
项目课程、 主题研究、 专题研习、 综合学习、 多样化途径学习、 有指导的个人实践活动
PISA(国际学生评价项目)的测试
19
PISA测试把衡量学生阅读能力的 标准确为:
7
二、研究性学习的发展
8
案例分析:
上海控江二村小学利用暑假,对学校的多媒体教室进行了重新装 修。但是,由于时间太短,开学时,涂料和油漆还散发着一些刺 鼻的气味。为了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学校决定暂时停止多媒体 教室的使用。这本来是一件平常的事,却引起了一个班级的孩子 的兴趣。他们就此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 是不是油漆有刺鼻的气味就一定有毒? 是不是所有用来粉刷的东西都有毒? 是不是有刺鼻的气味就一定对人体有害? 怎样才能将这些气味早些去掉? 除了人,还有谁能感觉到油漆的味儿? 学生们不仅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还真的去进行了探索与发现。 其中有一个小组的孩子通过探索,找到了一种称作“洒金桃叶珊瑚” 的植物对有毒气体比较敏感,能通过这种植物来监测某种气体是否 有毒。并且,他们通过自己设计的小实验,知道了用来稀释聚氨酯 清涂料的“二甲苯”也含有有毒气体。
研究性学习的发展历程
社会形态
教学方法
老师 学生
教学水平
古代 农业社会
近代 工业社会
现状 后工业社会 信息社会
一、研究性学习的来龙去脉 1
2
3
一、研究性学习的来龙 去脉 1 2
5
施瓦布对教材和实验手册提 供的三种建议:
实验手册或教学材料只提出问题和描述研 究问题的方法而不告诉学生实验的结果 教学材料可以提出问题,但是研究方法和 结论可以是开放的 学生实验可以不限于教材或实验手册中指 定的问题,而是自己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收集证据,根据他们自己的实验提出科学 的解释
16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
探究不在是成人的专利
关键是在研究性学习中,我们所关注的并不是 儿童探究的课题有多大的价值,他们的探究 方法有多少科学性,探究结果是否有社会效益, 我们真正关注的是儿童是否有了探究的意识, 是否参与了探究过程,是否获得了积极的体验, 是否学会了认识世界的一些方式。
17
三、研究性学习的现状
能否从所阅读的文字资料中,迅速找到 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获取信息) 能否从阅读的资料中正确地解释信息的 意义(分析信息,评价信息) 能否将所读内容与自己原有的知识、想 法和经验相连合(综合信息,表达信息)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