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日本庭园的发展历史

合集下载

日本式庭园景观的历史变迁研究

日本式庭园景观的历史变迁研究

日本式庭园景观的历史变迁研究日本的庭园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平安时代,贵族们就在自家庭院里开始修建简单的庭院。

一个完整的日式庭园主要包括一些固定的元素,如景墙、花坛、花丛、水池、小桥、石子铺、陪月桂、茶室等等。

这些元素共同构建起一个精致而美丽的庭园景观。

现代的日式庭园景观经过了多年的演变,形成了不同的风格。

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一下日本式庭园景观历史的变迁。

1. 原始时代的庭院原始时代的日本还没有庭院文化,人们生活在自然环境中,没有人工景观的概念。

这个时期的建筑都是简单的木制建筑,一些古老的神社庭院仍可以看到原始时代的影子。

2. 平安时代的庭院在平安时代,日本的文化艺术达到了全盛时期,庭院文化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贵族的生活日趋富裕,他们开始修建高雅的别墅,庭院成为其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

这个时期的庭院多以山、河、湖、池、林等元素为主,以求自然之趣,强调“余味”,表现“无意之美”。

3. 鎌倉时代的庭院鎌倉时代是日本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庭院文化也开始进入了另一个高峰。

鎌倉时代的庭园构思更加高超、细腻,注重组合元素的独特性和完美度。

它一般包含“石地”,即石板或砾石等铺设的地面,再往东方发展又添加了“流水”,指的是流水静态或动态地交错,形成波纹,反映出深入人心的意境。

4. 室町时代的庭院室町时代是日本历史上一个显赫的时期,也是庭院文化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与前两个时期相比,室町时代的庭园不再强调“无意”,它更加强调人工的痕迹和造型,讲究“人为之美”,人工池塘取代了自然湖泊,茶室成为庭园的中心。

5. 江户时代的庭院江户时代是日本庭院文化一个重要的时期。

上流社会仍喜欢以庭院作为疏闲娱心活动的场所,江户时代的庭院愈发更具艺术性和审美趣味,其规划、材料、技术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庭院的组合元素更为灵活多样化,如园林、枯山水、游园、赏石等,无不彰显着时代的特点和风貌。

6. 明治时代至今的庭院明治时代的庭院文化受到了现代化的影响,又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庭院内容更显多样、独特、前卫。

中外园林史-第10章--日本园林

中外园林史-第10章--日本园林

冈山后乐园
鹿儿岛的仙岩园
2. 江户时代(1603 年—1867 年)江户时代的日本园林,完成了自己独特风格的民族形式,并且确立起来。从园主来看,表现为皇家、武家、僧家三足鼎立的状态,尤以武家造园为盛,佛家造园有所收敛,大型池泉园较少,小型的枯山水多见,反映了思想他移、流行时尚转变、经济实力下降等几方面的因素。
第10章 日本园林
目录
1
2
3
4
日本园林的发展历程
日本园林的造园要素
日本园林的风格类型
日本园林的艺术特色
日本园林的发展历程
重 要 实 例
古代园林
1. 大和时代园林(300 年—592 年)大和时代正值中国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故园林在带有中国殷商时代苑囿特点的同时,也带有自然山水园风格,属于池泉山水园系列。从源流上看,日本园林一开始就很发达,并未经过像中国那样长久的苑囿阶段,而且园中活动也很丰富和时髦,进一步表明了日本园林源于中国的史实。从技术上看,当时的日本园林就有池、矶,而且是纯游赏性的。从活动上看,曲水宴的举行和欣赏皆是文人雅士所为,显出当时上层阶级的文化层次之高足以达到审美的境界。该时期日本园林为古代宫苑园林,属于池泉山水园系列,特点是宫馆环池、环墙或环篱,苑内更有池、泉、游、岛及各种动植物。
3. 室町时代(1393 年—1573 年)室町时代,日本园林风尚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到了室町时代,政治中心又回到了美丽的京都。由于财富和权力的扩大,统治阶级内造园的风气盛行。此时的造园技术发达,著名造园家辈出,不仅是在京都,在其他许多地方都出现了一些非常有艺术价值的园林作品。日本的造园进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
1.掖上池心宫
2. 飞鸟时代园林(593 年—710 年)此时期日本造园艺术水平较之大和时代有较大提升。技术源流上看,依旧来源于中国并经朝鲜传入。从内容上看,依旧是以池为中心,增设岛屿、桥梁和建筑,环池的滨楼是借景之所,也是池泉园的标志之一。从文化上看,在池中设岛,与《怀风藻》中所述的蓬莱神是一致的,表明园林景观受到中国神仙思想的影响已在园林中表现。从类型上看,不仅皇家有园林,私家园林也已出现;从传承上看,池泉式和曲水流觞与前一脉相承。从手法上看,该时代还首创了洲浜的做法(藤原宫内庭),成为后世的宗祖。另外,植物的橘子和动物的灵龟都因其吉祥和长寿而登堂入室。苏我氏宅园是日本园林史上第一个私家园林,园林依旧是池泉园。

日本园林--茶庭汇总

日本园林--茶庭汇总

平面结构布局
中门
腰挂
外门
中门以及石置苑路
西田氏玉泉园--江户初期
武者小路千家茶庭
外露地
内露地
待 合
飞石 庭园里间置 的不规则石板,供脚 踏用,通常是“六分 走 道,四分景色”。
延段
内门
茶庭格调洗练、简约,强调去掉一切人为的装 饰‚ 追求简素的情趣,并突出其“闹中取静”的山 林隐逸气势,以便于沉思冥想,故造园设计比较偏 重于写意及平淡恬逸的境界。 在茶庭中,一切都安排得朴素无华,富有自然 情趣,更加突出禅者、茶人心造其境的禅宗主旨。 以禅宗心身感悟的方法,把人们引入一种淡泊清幽 的脱尘境界,使人感受更多的是一种纯粹的对精神 空间的追求。
谢谢观看!
日本园林的发展历程
第1时期: 时间:奈良、平安时代(646年~1185年) 形式:宅院形式的寝殿式庭园和作为佛寺的净土庭园 代表作:平等院凤凰堂,金阁寺 特点:一个共同点是都有一个面积较大的水面。 第2时期: 时间:镰仓、室町时代(1185年-1573年) 形式:武家式样和书院式样的宅院,宗教园林中枯山 水园林流行 代表作:京都的大仙院和龙安寺 第3时期: 时间:桃山、江户时代(1573年-1867年) 主要形式:比较大尺度的庭园以及茶庭 代表作:桂离宫
茶庭大体上可以分成禅院茶庭、书院茶庭、草庵 式茶庭(通常称为露路、露地)三种,其中草庵 式茶庭最具特色。又因茶庭区划不同而有一重露 地、二重露地、三重露地三种;三重露地则有外、 中、内三区庭园。 草庵式茶庭四周有围篱,自院门至茶室设置一条 园路,两侧用植被或白砂敷于地面,栽植树木, 配置岩石,沿路设寄付(门口等待室)、中门、待 合(等待室)、雪隐(厕所)、灯笼(照明用)、 手洗钵(洗手用)、飞石(即步石)、延段(石 块、石板混合铺成的路段)等待客所需的设备。 书院式茶庭的特点是在庭园中各茶室间用“回游 道路”和“露路”联通,一般都设在大规模园林 之中,如修学院离宫、桂离宫等。

日本园林

日本园林

日本园林日本园林历史悠久,渊源流长。

以其清纯、自然的风格闻名于世。

它有别于中国园林“人工之中见自然”,而是“自然之中见人工”。

它着重体现和象征自然界的景观,避免人工斧凿的痕迹,创造出一种简朴、清宁的致美境界。

在表现自然时,日本园林更注重对自然的提炼、浓缩,并创造出能使人入静入定、超凡脱俗的心灵感受,从而使日本园林具有耐看、耐品、值得细细体会的精巧细腻,含而不露的特色;具有突出的象征性,能引发观赏者对人生的思索和领悟......一、园林发展史日本历史分成古代、中世、近世和现代四个时代,每个时代又分成若干朝代。

园林历史阶段亦据此而分成古代园林、中世园林、近世园林和现代园林四个阶段。

古代园林指大和时代、飞鸟时代、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的园林(日本国都经常搬迁,每个朝代都是以国都所在地命名,如奈良时代的京城在奈良),中世园林指镰仓时代、室町时代和南北朝的园林,近世园林指桃山时代和江户时代的园林,现代园林指的是明治时代以后的园林,包括明治、大正、昭和及平成时代的园林。

(一)、大和时代园林(公元300年至公元592年)在公元五世纪,建立大和国。

大和国亦不断向中国派出使者,向中国学习文化,其中园林艺术就是一项。

日本最早的史书《古事记》成书于公元712年,它与公元720年成书的《日本书记》都提到了皇家园林情况,虽然细节不清,但亦可追到一丝踪迹,如掖上池心宫、矶城瑞篱宫、泊濑列城宫等。

这些皇家园林特点是宫馆环池、环墙或环篱,苑内更有池、泉、游、岛及各种动植物。

穿池起苑池内放养鲤鱼,苑内奔走禽兽,天皇在园内走狗试马,远足田猎。

(二)、飞鸟时代园林(公元593年至公元710年)此期园林亦属于池泉山水园系列,所有古园今已不存,但是,园林史料还是清楚地记载了这一时代的园林,有藤原宫内庭、飞鸟岛宫庭园、小垦宫庭园、苏我氏宅园等。

(三)、奈良时代园林(公元711年至794年)此期日本全面吸取中国文化,整个平城京就是仿照当时中国的首都长安而建,史载园林有平城宫南苑、西池宫、松林苑、鸟池塘和城北苑等,另外还有平城京以外的郊野离宫,如称德天皇(718-770年)在西大寺后院的离宫。

东方园林体系中拥有独特风格的园林——日式庭园

东方园林体系中拥有独特风格的园林——日式庭园

日本比起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国,虽然其历史只有差不多一千七百余年,但日本从汉代起,就受中国文化影响。

到公元8世纪的奈良时期,日本开始大量吸收中国的盛唐文化,中国文化也从各方面不断刺激着日本社会。

日本园林便是其中一支,日本深受中国园林尤其是唐宋山水园的影响,因而一直保持着与中国园林相近的自然式风格。

但结合日本的自然条件和文化背景,形成了它的独特风格而自成体系。

一、日式庭园分类1、筑山庭园用池塘、溪流、小山、石头、植树、花卉、桥梁以及小径来创造一个模拟自然景观的庭园,通常是以中国及日本的有名景观作为范本。

而筑山之名意指用假山造景。

筑山庭园会依欣赏角度以及其大小而不同。

小巧的庭上多半会从单一地点欣赏,例如寺庙的走廊;而参观大型庭园时,沿着环型小径参观能得到最佳体验。

2、枯山水庭园枯山水庭园是以一种更抽象的方式,用石头、砂砾、细沙来塑造自然景观,有时候也会用青苔来代表山林、岛屿、船只、海洋和河流。

枯山水庭园受到禅宗佛教的强烈影响并应用于静坐冥想之中。

3、露地庭园露地庭园是为了茶道而建的。

它备有茶室,即真正举行正式仪式的地方;这是为配合茶道而以极简美学来设计的。

露地庭园的典型特征是有庭石引路至茶室,有石灯笼和石制洗手盆,这可以让客人们在进入仪式之前先净身。

二、日本庭园的历史变迁日本庭园是时代的写照。

统治阶级的贵族或僧侣或武士为维护和巩固政权,或者为休闲或繁荣宗教而修建庭园。

因此,当代文化及宗教特色往往如同印记一般镶嵌在庭园的草木建筑上。

尽管随着时光流逝,战乱对庭园建筑的损坏及和平时代的重建,让当年的庭园逝去一些当年的底蕴。

但庭园艺术仍如同巨大的史迹标本,倒映着已经成为往事的痕迹与辉煌。

日本早期(794年前)伊势神宫日本最早的庭园结构是借鉴了许多中国文化因素,加之对自然的崇拜。

有记载的最古老神社—伊势神宫的庭园设计中证实了这些。

中国园林构造及鹅卵石的运用是当时庭园美的代表。

早期庭园池塘奈良平城宫平安时期(794至1185)相对和平的平安时代、迁都至京都的贵族们有闲情逸致去精心营造他们的宫廷别墅,于是可以垂钓驾舟的「寝殿庭园」逐渐形成。

日本园林发展史

日本园林发展史

日本园林发展史(三)近世园林(2007-08-27 22:42:17)转载一、桃山时代园林(1573-1603年)在室町时代的后期,日本经过长期的战乱,成就了另一批武将,他们是织田信长(1534-1582年)、丰臣秀吉(1536-1598年)和德川家康(1542-1616年)在军事上的霸业。

织田信长在1573年破浅井长政、朝仓义景,流放室町末代将军足利义昭,宣告室町幕府的结束。

虽然1593年他在支授部将丰臣秀吉的途中于京都被家臣明智光秀袭击而自杀,但他统一了京畿及周边地区,为丰臣氏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

丰臣秀吉秉承他的遗志,在1592年消灭各地军阀,结束了百年战争,完成了日本的统一,其功绩相当于中国的秦始皇结束战国时代的功绩。

他开创了桃山时代(1573-1603年,又称安土桃山时代或织丰时代),虽历时不长,只有三十年三代将军,而且一直处于战争之中,但在社会改革中措施得当有力,废除庄园制,确立一地一作人原则,推进兵农分离,收缴武器,废除商业座,实行东市乐座,促进商品经济发展,鼓励对外贸易,实行朱印制,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发动侵朝战争等。

这一时期在中国相当于明神宗万历元年(1573年)-明神宗万历31年(1603年)。

在文化方面,茶道的发展,从精神落实到实践,那就是草庵风茶室和朴素简洁的茶庭,以园林意境的简约朴素、和寂清静及宾主真诚与大将军的壮观辉煌、绚丽多彩和飞扬跋扈相抗衡。

从建筑的发展期上看,日本建筑有四大转期。

第一个转期是引进中国隋唐建筑的飞鸟时代,第二个转期是引进南宋建筑的镰仓时代,第三个是自身发展的桃山时代,第四个是引进西方文明的明治时代。

桃山时代的建筑与前朝室町时代的"潇洒飘逸之风"相比,显出喜欢强烈刺激和豪放辉煌。

它是以人为中心的时代,而不是以宗教为中心的时代。

于是,人情味进入了建筑和园林。

在建筑上完成了前代形成的书院造,在园林上进一步完善书院造园林。

首先是武家园林表现得最强烈,然后影响到皇家园林。

日本园林(池泉、枯山水、茶庭)

日本园林(池泉、枯山水、茶庭)

• 枯山水很讲究置石,主要是利用单块石头本身的造型和它 枯山水很讲究置石, 们之间的配列关系。石形务求稳重,底广预削,不作飞梁、 们之间的配列关系。石形务求稳重,底广预削,不作飞梁、 悬桃等奇构,也很少堆叠成山;这与我国的叠石很不一样。 悬桃等奇构,也很少堆叠成山;这与我国的叠石很不一样。

第2时期 时期
日本园林的类型
• 从形式上说,日本园林有三种主要类型: 从形式上说,日本园林有三种主要类型:
池泉庭园:以水为主题。 ① 池泉庭园:以水为主题。
枯山水庭园,是以白沙代替水来造景。 ② 枯山水庭园,是以白沙代替水来造景。
茶庭,更确切的名称是“露地” ③ 茶庭,更确切的名称是“露地”。
第1时期 宅院形式的寝殿式庭园和作为佛寺的净土庭园 时期
第2时期 时期
枯山水园林
• 枯山水的庭园形式最早出现 在平安时代的造园书《 在平安时代的造园书《作庭 当中。 记》当中。我们看到的现存 枯山水” 的“枯山水”庭园是在室町 时代以禅宗寺院当中表达禅 宗思想的庭园为中心发展起 来的。 来的。
枯山水与“禅宗” 枯山水与“禅宗” 日本在飞鸟时代开始接受佛教, 日本在飞鸟时代开始接受佛教,并派学生与工匠前往中国学习 艺术文化。13世纪时 源自中国佛教的一支流派“禅宗” 世纪时, 艺术文化。13世纪时,源自中国佛教的一支流派“禅宗”逐渐 在日本流行开来,为反应禅宗修行者的“苦行”以及“自律” 在日本流行开来,为反应禅宗修行者的“苦行”以及“自律” 精神,日本开始摒弃池泉庭院转而摸索出了一种包含了“禅宗” 精神,日本开始摒弃池泉庭院转而摸索出了一种包含了“禅宗” 思想的简朴庭院———— 枯山水”庭院。 ————“ 思想的简朴庭院————“枯山水”庭院。
茶庭的造园要素

日本园林介绍

日本园林介绍

飞鸟时代
•造园水平远胜于大和时代,开始形成日 本风格。 •以池为中心,增设岛屿、桥梁建筑。 •池泉山水园 •代表作:藤原宫内庭、飞鸟岛宫庭园、 小垦宫庭园、苏我氏宅园等。
奈良时代
•从造园数量上看,奈良时代建园超过前朝。 •从喜好上看,还是热衷于曲水建制。 •从做法上看,神山之岛和出水洲浜并未改 变。 •从私园上看,朝廷贵族是建园的主力军。
日本园林造园元素
理水:形式主要有瀑布、泉、溪、湖池等。 •筑山庭理水 •平庭理水 •湖池
日本园林造园元素
日本园林造园元素
日本园林造园元素
山、石、岛 •山 •岛 岩岛、山岛、林岛、潮岛、沙岛、云岛、 松皮岛、龟岛。 •置石(石组)
日本园、石桥、木桥
日本园林造园元素
第3时期:
时间:桃山、江户时代(1573年-1867年) 主要形式:比较大尺度的庭园以及茶庭 代表作:桂离宫
大和时代
•宫馆环池、环墙或环篱,苑内有池、 泉、舟、岛及各种动植物,池内放养 鲤鱼,苑内奔走禽兽。 •有中国殷商时代苑囿特点,兼有魏晋 自然山水园风格,属于池泉山水园系 列。 •园中有船,与舟游结下了不解之缘。 •曲水宴 •代表作:掖上池心宫、矶城瑞篱宫、 泊濑列城宫
平等院

平安时代永承七(公元1052)年,藤原氏政权的全盛期,藤 原赖通作为自己的别墅修建了平等院。院内引入了宇治河水, 园中樱花、杜鹃花和莲花每年喷芳吐艳,藤原力图在平等院营 造一种超脱的仙境和极乐净土的气氛。 院内主要建筑有阿弥陀堂,又称凤凰堂。堂内有尊国宝阿 弥陀如来坐像,是藤原文化的代表之作。2001年3月新开设的博 物馆「凤翔馆」,展示著名国宝。平等院还被用来作为日本10 圆硬币的图案。平等院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日本园林

日本古典园林发展演变及其特征分析

日本古典园林发展演变及其特征分析

日本古典园林发展演变及其特征分析1 日本古典园林发展历程日本园林源于巾国,从汉末开始,日本不断向中同派出汉使,到了隋唐,日本更是大量派遣留学生进人中国围子监学习,可以说这一历史时期是对汉文化的全盘吸收。

平安时代后期,日本逐渐摆脱了对巾国园林的直接模仿,注重发展自己的文化,汉风文化向和风文化过渡,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池庭在平安时期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从镰仓时代开始,传统的贵族文化开始衰退,13本开始了武士执政历史,这一历史时期的造园活动大多有禅僧参与,园林呈现新的文化面貌,具有苍凉美的枯山水禅庭和追求秩序美的茶庭,成为时代审美精神的标志。

日本园林在汀户时代得到了飞速发展,在茶庭和寺庙继续发展的同时,大民园林和庶民园林相继出现,并逐渐成为日本园林的主题之一。

表l为日本园林演变表。

从表l可以看}{I 13本园林的演变过程,飞鸟时代和奈良时代是中国式自然山水园的引进期,平安时期是日本化园林的形成时期和i大同林(皇家、私家和寺院同林)的个性分道扬镳时期.中世的镰仓时代和室町时代是寺社园林的发展期,近代的桃山时代是茶庭露地的发展期,近世的江户时代是茶庭、石庭与池泉园的综合期。

2 日本古典园林风格特征日本现代诗人、作家室生犀星曾说过:“纯日本美的最高表现是日本的园林”。

日本园林着重体现和象征自然界的景观,避免人丁斧凿的痕迹,创造出一种简朴清宁的致美境界。

下面就日木园林的不同风格分类阐述。

2.1 池泉园池泉园是以池泉为巾心的同林构成,无论是皇家园林、寺院园林还是私家园林都体现了这种根植的海岛性。

池泉式园林源于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池三山”,闶巾以水池为中心,布置岛、瀑布、土山、溪流、桥、亭、榭等。

它反映于5点:泉为水源,池为水象,池泉为基础,石岛为点缀,舟桥为沟通。

因此,池泉园中“池”是海洋的影子,“泉”是岩岛的结果。

池泉嗣里面比较典型是寝殿造系与净土式庭院。

寝殿造的建筑形式是13本在飞鸟时代从中国引进的一种建筑样式,在平安时代逐渐成熟并流行开来,成为宫廷贵族所喜欢的主要建筑类型。

日本园林史

日本园林史

从造园环境上看,日本枯山水的做法与日本的岛国和海洋之环境 有关,它是日本国土及环境的比拟。第—种手法是实体性的,存 曰本的前期园林中用褐多,第二种手法是文化性的,在日本的后 期园林中用得多。后者是前者的发展和升华。 枯山水中的石有几种,按粒径从细到粗可分成砂石、砾石、卵石、 岛石。最常用的是白河砂,即使在没有岛石的情况下,它也可以 独立存在,故它成了枯山水的代名词。河砂按颜色可分成白砂、 黑砂和彩砂。河砂一般用于表现水中的海洋、溪流和瀑布。砂的 铺法一般是平铺之后耙出环绕岛石的有大有小的纹路以象征海波, 在河床上和泷口中则是表现流水和瀑布,它们也被耙出砂纹的, 以象征水波。 砾石和卵石有雪白的、有纯黑的,也有赤、虽、 青、紫、绿等五彩石 。常用采做大园林中的洲浜,在小园林中 常用在很小的坪庭之中。在枯流中,它也作为铺河床的卵石。 岛石立于砂石、砾石、卵石之上,有单个的,有成对的,有三个 的。
关于水池驳岸的做法,一般是用景石与岸石结合,用列点的形 式。中国园林中的驳岸石有一种竖向层叠的感觉(堆砌法),而 日本园林的驳岸石常成横向平铺感觉。 在水中,还有半岛、中岛、石桥、汀步石等丰富池泉的景观。在 茶室、客厅周边有雨水沟。日本园林中的雨水沟常做成景观式沟 池,沟中一般有粗砂、砾石、或卵石。 枯水的做法有两种:一种是把泷口、河床、池洼做好,只是不放 水,让人感受到一种有泷口无瀑布的干瀑,有河床无流水的干河, 有池底无池水的干池等效果;另一种是以砂代水像海,以石拟岛 像神,用砂纹或修剪植物作波起涛,让人在砂海之中感受到自然 界中的对比、联想等富有禅意和哲理的意义。在枯水做法中,不 仅有白砂代水的做法,也有用植物像水的做法,这些植物常是苔 藓或是修剪的灌木;它们有时象征的是海水,有时象征的是河水, 有时也象征海船、鹤头、佛像等。

浅谈日式园林的发展历程与特点

浅谈日式园林的发展历程与特点

浅谈日式园林的发展历程与特点发展历程:日本从汉代起,就受中国深厚文化的影响。

到公元8世纪的奈良时期,日本开始大量吸收中国的盛唐文化,中国文化也从各方面不断刺激着日本社会。

园林亦是如此,日本深受中国园林尤其是唐宋山水园的影响,因而一直保持着与中国园林相近的自然式风格。

但结合日本的自然条件和文化背景,形成了它的独特风格而自成体系。

日本所特有的山水庭,精巧细致,在再现自然风景方面十分凝炼。

并讲究造园意匠,极富诗意和哲学意味,形成了极端“写意”的艺术风格。

飞鸟时代(538年)从百济传入佛教后,日本文化有了新的发展,建筑、雕刻、绘画、工艺也从中国输入到日本列岛而兴盛起来。

在庭园方面,首推古天皇时代(593~618年),因受佛教影响,在宫苑的河畔、池畔和寺院境内,布置石造、须弥山,作为庭园主体。

从奈良时代到平安时代,日本文化主要是贵族文化,他们憧憬中国的文化,喜作汉诗和汉文,汉代的“三山一池”仙境也影响日本的文学和庭园。

这个时期受海洋景观的刺激,池中之岛兴起,还有瀑布、溪流的创作。

庭园建筑也有了发展。

平安时代(794~1192年),京都山水优美,都城里多天然的池塘、涌泉、丘陵,土质肥沃,树草丰富,岩石质良,为庭园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图2 24)。

据载恒武天皇时期主要建筑都仿唐制,苑园多利用天然的湖池和起伏地形,并模仿汉上林苑营造了“神泉苑”。

这一时代前期对庭园山水草木经营十分重视,而且要求表现自然,并逐渐形成以池和岛为主题的“水石庭”风格,且诞生了日本最早的造庭法秘传书,名叫《前庭秘抄》(一名《作庭记》)。

后期又有《山水并野形图》一卷。

封建时代12世纪末,日本社会进入封建时代,武士文化有了显著的发展,形成朴素实用的宅园;同时宋朝禅宗传入日本,并以天台宗为基础,建立了法华宗。

禅宗思想对吉野时代及以后的庭园新样式的形成有较大影响。

此时已逐渐形成“缩景园”和佛教方丈庭的园林形式。

室町时代(14~15世纪)是日本庭园的黄金时代,造园技术发达,造园意匠最具特色,庭园名师辈出。

浅淡日本传统庭园的源与流

浅淡日本传统庭园的源与流

・建筑理论与历史・浅淡日本传统庭园的源与流杨 鸣 一、日本庭园发展的概况日本自公元前一、二百年起,就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到公元8世纪的奈良时代,中、日两国交往开始日益增多,两国文化也因此得到了进一步的交流。

随着日本开始大量吸收中国的盛唐文化,使日本在社会的各个不同方面不断地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和冲击。

日本的庭园艺术作为日本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从产生、发展、并且最终成为世界上一个独特园林体系的过程中,无不以中国灿烂的汉文化作为其汲取养分的渊源,并成为其发展、演变的原动力。

在《日本书纪》等史料记载,日本早在公元3—4世纪时就出现了以池岛为骨干的庭园。

到公元6世纪中叶的飞鸟时代(公元593—709年),中国的“汉地佛教”经朝鲜半岛的百济国传入日本后,使日本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新的发展。

据记载推古天皇时期,从百济国漂流而来的造园匠人“路子工”在皇居内的南庭营造了被称为“吴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桥梁。

随着近代考古研究发现,在飞鸟时期的日本皇室和贵族邸宅庭园中,普遍运用了中国造园艺术中的“曲水流觞”的手法和内容。

这种“曲水造园”的手法,形成了日本传统庭园的主要形式之一“池泉庭园”的雏形。

从奈良时代(公元710—793年)至平安时代(公元794—1184年),是日本本土文化的极盛时期,日本传统的庭园艺术因此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此时的文化表现为贵族文化,那些达官贵族们憧憬着中国的文化,喜欢中国的诗文,中国古典园林中“一池三山”的造园模式也影响着日本的庭园。

而早先由中国传入的“曲水造园”的手法此时已逐步发展成为“池泉舟游”的庭园形式,谓之“池泉庭园”,即置身于碧波清水之上,静听丝竹,吟诗作赋。

在奈良时代后期,一些符合日本人情趣的庭园细部处理手法开始出现,例如在水景处理上以表现海景为主,而在洲浜、汀线、岸边等方面的处理上也渐渐地体现出日本人所特有的喜好。

到了平安时代被称为“寝殿造”式的皇室和贵族的宅院建筑体系形成,与之相匹配的寝殿造系庭园呼之欲出。

日本园林发展史的研究

日本园林发展史的研究

日本园林发展史的研究摘要:日本的园林艺术又称“和式园林”,以幽雅、静谧、深邃、曲折的艺术风格闻名。

日本历史分成古代、中世、近世和现代四个时代,每个时代又分成若干朝代。

园林历史阶段亦据此而分成古代园林、中世园林、近世园林和现代园林四个阶段。

古代园林指大和时代、飞鸟时代、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的园林,中世园林指镰仓时代、室町时代和南北朝的园林,近世园林指桃山时代和江户时代的园林,现代园林指的是明治时代以后的园林,包括明治、大正、昭和及平成时代的园林。

在论述了日本园林发展历程及其类型特征的基础上,还简单概括了中日园林的差异性。

一、日本园林的发展历程日本园林的发展历史相当悠久,见于文字记载的日本庭园是公园620年飞鸟时代苏我马子庭园。

它是日本早期的庭园发展到初期庭园的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

日本园林源于中国,从汉末开始,日本就开始不断向中国派遣使者到中国学习。

到了隋唐,日本更是派出大量留学生到中国国子监学习中国园林。

日本园林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奈良、平安时代(公元646~1185年)。

它的形式是有大面积水面的宅院形式的寝殿式庭园和作为佛寺的净土庭园。

这个时期日本园林从直接模仿到逐渐摆脱对中国园林的模仿,开始注重发展自己的文化,汉风文化向和风分化过度,具有日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庭园在平安时代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代表作有平等院凤凰堂、金阁寺;第二时期镰仓、室町时代(公元1185~1573年)。

具有武家式样和书院式样的宅院。

宗教园林中枯山水园林比较流行。

从镰仓时代开始,传统的贵族文化开始衰退,日本开始了武士执政,这一历史时期的造园活动大多由禅诗参与。

园林开始呈现新的文化面貌。

具有苍凉美的枯山水禅庭和追求秩序美的茶庭,成为时代审美的精神标志。

代表作有京都的大仙院和龙安寺;第三时期是桃山、江户时代(公元1573~1867年)。

主要形式有比较大尺度的庭园以及茶庭。

日本园林在江户时代得到飞速的发展,在茶庭和寺庙得以继续发展的同时,大民园林和庶民园林相继出现,并逐渐成为日本园林的主题之一。

日本园林--茶庭

日本园林--茶庭

孤篷庵寺院——禅院茶庭的代表
桂离宫——书院式茶庭的代表
茶庭的造园要素
•木户:茶庭的第一个门城是嵌于高墙之中的一个有顶院门,称为“木 户”,它将露地与外界清晰的隔离 。 •外露地:第一层庭院,整个景观为半自然状。半具野趣半分略有人工 凿痕,外露地之目的与功能,有如今日潜水艇之减压舱一般,让你的身 体和心理慢慢适应 •飞石:就是进入外露地时,脚下所踩的石头。利休要求的飞石是「渡 六分,景四分。」 •雪隐:厕所。在外露地的教「下腹雪隐」,在内露地的叫「砂雪隐」。 现在无论那一种都只是装饰性质。 •中门:用竹子编的一缕空小门,其作用是用来区分外露地与内露地。 亦是喧嚣与静逸之再度切离。 •内露地:穿过中门,就进入内露地。此处被要求是完完全全的野趣。 宛如进入一个缩小版的森林中,空气、味道、湿度已大不相同,精神完 全放松,细胞慢慢舒张。 •蹲踞:就是洗手台,只不过是用蹲的洗。前面经过了雪隐,现在再来 洗个手,不只单纯的把手上的污垢洗掉,更让心中之不洁藉由清水干净 地流去。 •尘穴:在洗手的同时,可以看到不远处,有一约二十公分左右的圆形 或方形凹洞,名为「尘穴」。顾名思义此乃收集落叶与尘垢之处。 •腰挂:累了吗?刚好,这里有一小茅亭,我们就坐下来歇一会。这小 茅亭或小竹亭就叫「腰挂」
平面结构布局
中门
腰挂
外门
中门以及石置苑路庭
外露地
内露地
待 合
飞石 庭园里间置 的不规则石板,供脚 踏用,通常是“六分 走 道,四分景色”。
延段
内门
茶庭格调洗练、简约,强调去掉一切人为的装 饰‚ 追求简素的情趣,并突出其“闹中取静”的山 林隐逸气势,以便于沉思冥想,故造园设计比较偏 重于写意及平淡恬逸的境界。 在茶庭中,一切都安排得朴素无华,富有自然 情趣,更加突出禅者、茶人心造其境的禅宗主旨。 以禅宗心身感悟的方法,把人们引入一种淡泊清幽 的脱尘境界,使人感受更多的是一种纯粹的对精神 空间的追求。

日本园林发展史

日本园林发展史

鹿苑寺

室町时代园林的重要发展是产生了独立的石庭, 枯山水,理石的艺术达到的极高的水平。理石 从景胜的写实发展到以精神为主的抽象境界, 这种变化在室町时代达到高峰。自禅宗寺院在 城市大量出现,而城市用地紧张,水源条件也 不好,为再现大自然景观,便只能依靠人的敏 锐感和想象力,枯山水即成为大自然宏伟景观 的凝缩,成为禅僧静坐的庭园。
东院庭园位于奈良平城宫遗址处,是奈良时代的皇家园林。
平安时代园林和《作庭记》



公元794年恒武天皇迁都平安京(即京都),日本进入 了辉煌的平安时代。平安京山水优美,多池塘、涌泉、 丘陵,植物丰富、岩石优良、自然条件优越,非常有 利于园林的发展。恒武天皇时期主要建筑均仿唐制, 苑园多用天然湖池和起伏的地形,恒武建造了模仿汉 上林苑的“神泉苑”。 平安时代中期,日本宫廷贵族仿效中国宫殿建筑,创 造了日本的寝殿建筑,结合自然的泉池,而产生了与 其相配合的寝殿造庭园, 这种园林是当时统治者享乐活动的舞台。在平安时代 的寺庙中,盛行净土庭园。无论是宫廷贵族的寝殿造 庭园,还是佛家的净土庭园,常采用舟游式池泉庭园 的园林形式,成为平安时代庭园的一个重要类型。现 存的遗址有岩手县毛越寺庭园

镰仓时代最著名的造园大师梦窗国师是这个时 代最重要的代表。他设计的西芳寺庭园和天龙 寺庭园对后来的园林设计具有重要的影响。他 创作的特点是有广大的水池、池岸曲折多变, 在置石方面他发展了石组的技法和泷口的构造, 又有称作残山剩水的风格,西芳寺庭园被认为 是梦窗的伟大创作。
西芳寺庭园
室町时代园林和造庭书
奈良公园
结语


日本园林的意匠总的是再现自然。日本丰富的自然条 件构成了其多彩的景色,也给日本园林创作提供的无 穷的源泉。日本庭园在其古代一开始就受到中国的文 化,尤其是唐宋山水的影响,传入后经其吸收融化而 发展成为日本民族所特有的园林风格。 从8~14世纪日本社会虽经历了多次时代的变迁,园 林的形式由苑园——舟游式——回游式——茶庭——回游式 +茶庭,随着经济条件和社会发展虽有些变化,但差别 不大,在艺术构思上是一贯的,形式上是一脉相承的, 故而几个世纪的经历就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完整的园 林体系。

6.日本庭园历史发展

6.日本庭园历史发展

枯山水
• “枯山水”庭园属于禅宗庭园。禅是一种从 人自身内部而不是外部寻求真理信仰, 禅僧一无所有,过着简朴的生活,他们每 天都要久久地面壁冥想,以求达悟。 • 庭园使用一些如常绿树、苔藓、沙、砾石 等静止、不变的元素,营造枯山水庭园, 园内几乎不使用任何开花植物,以期达到 自我修行的目的。
实例:京都龙安寺的枯山水庭园
• 日本园林类型有:池泉筑山庭、“枯山水” 平庭、茶庭、“回游式”风景园。 • 池泉筑山庭:面积比较大,有湖和土山, 以具有自然水体形态的湖面为主。 • “枯山水” 平庭:最初多见于寺院园林, 园林把宗教的哲理与园林艺术完美地结合 起来,把“写意”的造景发展到了极致, 也抽象到了极致。
• 茶庭:茶庭即茶室所在的庭园,为举行以 品茶为主题的茶道场所。 • “回游式”风景园:是以步行方式循着园 路观赏庭园,面积较大,典型的形式以池 为中心,池中布列着一个大岛和两个小岛; 四周配以茶庭,并有园路相连。
日本庭园历史发展
日本历史年表
• 上古时代:弥生时代(-300) 大和时代(300-552) • 古代:飞鸟时代(552-645) 奈良时代(645-794) 平安时代(794-1185) • 中世:镰仓时代(1185-1373) 室町时代(1373-1573) • 近世:桃山时代(1573-1603) 江户时代(1603-1867) • 现代:明治时代(1868-1911) 大正时代(1911-1925) 昭和时代(1925-1988) 平成时代(1989-现在)

15世纪建于京都龙安寺的枯山水庭园是日本最有 名的园林精品。它占地呈矩形,面积仅330平方米, 庭园地形平坦,由15尊大小不一之石及大片灰色细卵 石铺地所构成。石以二、三或五为一组,共分五组, 石组以苔镶边,往外即是耙制而成的同心波纹。同心 波纹可喻雨水溅落池中或鱼儿出水。看是白砂、绿苔、 褐石,但三者均非纯色,从此物的色系深浅变化中可 找到与彼物的交相调谐之处。而砂石的细小与主石的 粗犷、植物的"软"与石的"硬"、卧石与立石的不同形 态等,又往往于对比中显其呼应。因其属眺望园,故 除耙制细石之人以外,无人可以迈进此园。而各方游 客则会坐在庭园边的深色走廊上--有时会滞留数小时, 以在砂、石的形式之外思索龙安寺布道者的深刻涵义。

日本园林

日本园林

17
京都大德寺大仙院
在书院的院子里,做了 两尊大石头, 取名为”中 山石“,以两尊石 头为中 心,布置成了”峡谷“, “峡谷”间用白砂形成 “瀑布”,瀑布“倾泻下 来 后用碎石铺成了”大海“,” 大海里又巧妙的用石头摆成 了“船舶”,“仙人岛”, “石桥”这样抽象的景观。
18
19
20
21
金阁寺
40
石灯笼
41
42
3. 日本园林的造园要素—手水钵
桂离宫中的手水钵
43
3. 日本园林的造园要素—洞窟
• 中国的神仙思想大约在公元450年左右传入日本。这一思想期望通过 采集山野自然生长的药草制成仙药,并在艰苦的修行中借助神灵之 力而成仙。这种修行的场所就在洞窟之中。同时,洞窟也是风葬、 水葬的宝地。洞窟的造型被引入庭园大约在镰仓时代以后。
西本院寺 桃山 京都
天龙寺 镰仓 京都
47
太宰府天满宫 江户初期 福冈
48
请大家批评指正
49
15
京都大德寺
大德寺创建于日本江户年间(公元1319年),位于今日本京都市北区, 是洛北最大的寺院,也是禅宗文化中心之一。大德寺内尚有大仙院、养源院、 瑞峰院和高桐院四个寺院散在其间。其中大仙院的庭院是江户初期枯山水庭 园的代表作,景致优雅。
16
京都大德寺大仙院
古岳禅师在16世纪设 计的大德寺大仙院的方丈 东北庭,通过巧妙地运用 尺度和透视感,用岩石和 沙砾营造出一条“河道”。 这里的主石,或直立如屏 风,或交错如门扇,或层 叠如台阶,其理石技艺精 湛,当观者远眺时,分明 能感觉到“水”在高耸的 峭壁间流淌,在低浅的桥 下奔流。
3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 日本园林的发展历程

写作文介绍日本旧古河庭园

写作文介绍日本旧古河庭园

写作文介绍日本旧古河庭园
日本旧古河庭园位于京都御苑的西部,是日本最古老的庭园之一。

它在镰仓时代(1084—1281)即已建成,由藤原时家主持修建,当时称为“古河园”,又称“河滨园”。

到了镰仓时代末期(1192—1294),古河园被改为“古河御花园”,由藤原时家和藤原秀乡主持修建。

藤原时家时任大宰府长官,其后裔藤原长实在江户(今东京)建都后,为纪念古河庭园的建造,于1888年(明治32年)将其改名为“古河庭园”。

二战期间,古河庭园曾被盟军飞机炸毁。

战后,古河庭园以其独特的魅力重新受到人们的喜爱。

20世纪70年代起,每年6月的第一个周末,京都御苑都会举办以“河滨园”为主题的大型文化活动。

它吸引着全世界各地的游客。

古河庭园位于京都御苑西侧,是由三条河流所形成的天然湖泊所包围着的庭园。

它包括了古河御花园、藤原万叶庭、藤原丰叶庭和藤原吉野庭四个部分。

—— 1 —1 —。

6日本庭园历史发展

6日本庭园历史发展

各种神池
各种岩座
自然庭园
飞鸟时代(592-710)
• 圣德太子的时代。 • 诸豪族的联合政权,相互的势力斗争。 • 律令制、宪法的制定,打破世袭制。 • 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学习。
文献上的飞鸟池泉庭
公元612年 620 644
657 659 660 680 682
推古天皇20 推古天皇28 皇极天皇3 用明天皇 齐明天皇3 齐明天皇5
• 现代:明治时代(1868-1911) 大正时代(1911-1925) 昭和时代(1925-1988) 平成时代(1989-现在)
从“庭”到“庭园”
上古时代(弥生、古坟时代) (—300—592)
• 庭园尚未形成。但神池与岩座已经形成。 • 神池:池泉庭园的源流。 • 岩座:石组的源流。
时代背景 庭园思想背景 庭园种类 手法特征1.池庭 手法特征2.枯山水 手法特征3.石组 手法特征4.瀑布 手法特征5.植栽 概说
庶民实力抬头,町人文化时代
自然主义思想背景下,写景式庭园增加
池泉庭,枯山水庭,寺院庭园,综合庭园, 茶庭,住宅庭园
山畔利用,凹形池庭,小池
平庭式枯山水增加
石小,多数利用,三尊石组的配石利用横 石
仰视,池畔浅缓,为了表现山丘之美,多 用草坪,青苔,小竹子等
巨石多用,护岸单层石组,栗石多用
枯瀑多见,添石豪华,王涧式,抽象水落 石,三尊式瀑石组
切石板桥增加,木桥与土桥增加,自然石 桥减少
苏铁群落利用,随着自然主义的萌芽庭园 中植物多利用
由于和平以及庶民经济力量的增强,数增 加
江户中后期庭园总括
曲水宴,大和绘,绘卷物
洲浜形护岸
镰仓时代庭园总括
时代背景 庭园的背景思想 庭园形式 其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日本庭园的发展历史
日本文化是日本本民族文化与传入日本的中国文化的一种融合,也是一种以非常独特的形式发展起来的文化。

据538年的《上宫圣德法王帝主》及552年的《日本书记》中记载,当时佛教从中国传入,中国传统建筑中一种追求华丽、富贵的建筑法或被日本所接受,日本人开始大规模兴建佛教建筑。

其后,随着中国文化的不断传入,使得当初的日本庭园在很多方面受到中国的影响。

平安时代(784年-1185年),日本的造庭法式受佛教传入的影响形成了寝殿式庭院,随后在镰仓时代(1185年-1373年),由于中国禅宗思想的广泛传播,作为寺庙庭园的一种类型出现了枯山水园,另外还出现了书院庭园和回游式的山水庭园。

室町时代(1373年-1573年),山水庭园最为兴旺。

到了桃山时代(1573年-1603年),人们又开始追求豪华、气派的庭园,那个时候大约是在公元15-16世纪,相当于欧洲的文艺复兴时代。

这一风尚流行了大约200年,建造了大量优秀的庭园,著名的桂离宫庭园就是这个时代的作品。

京都的名园有很多是这个时代建造的。

从17世纪的江户时代(1603年-1867年)开始,虽然营造了大量的庭园,但是真正被称为名园的作品并不多。

更详尽一点说,日本传统庭园从奈良至江户时代可分为3个时期。

第1时期:奈良、平安时代(646年~1185年)
日本的传统庭园从很早以前就开始在庭园中挖湖、堆山,以湖表示大海的景色。

在奈良时代(646年一784年),因为与中国有水上交通,船只在大海中行驶时,感受到很多陆地上无法欣赏到的景色,为了在自己花园中再现这种景色,多采用这种挖湖的方式来追求一种精神上的满足。

到了平安时代(784年-1185年),作为一种住宅形式,发展成为寝殿式庭园。

一般寝殿的南侧是大面积的花园。

被称为“寝殿”的建筑一般多放在庭园的中央,坐南朝北。

其左右或者是后方的附属建筑被称为"对屋"。

寝殿是一家之主的寝室,对屋是供家族中其它成员使用的寝室。

寝殿的南方是主要庭园,有用石子铺设的园路。

再往南是人工挖的湖和用挖湖的土堆成的山。

一般在湖中设置中之岛,并用小桥进行连接。

另外,从对屋通过回廊可以到达南侧的湖岸,在那里有被称为“泉殿”或“钓殿”的庭园建筑,其建筑形式多为一半伸出水面,作为夏季纳凉或是钓鱼、欣赏庭园景色的场所。

人们在湖中荡漾着小舟,有音乐的伴奏,吟诗作歌或举行酒宴等活动。

不过这只是一种规范的描述,因地形的变化,湖的形状、建筑的配置等都随之自由地变化。

平安时代,几乎所有的建筑,不管是住宅还是寺庙等大都面向南而建造,背后有山作依靠,并被视为最理想的布局方式。

正因为如此,庭园建筑都是面向正南而建造。

在其北部或者东北部设有流水,水流从对屋间穿过流入南面的湖中。

湖中的水一般是采用从东部流进、西部流出的手法。

湖岸作成自然曲折的形状,并且点置着大小不一的庭石,其间种植着野生的花草和灌木,表现自然界的景色。

在湖周围的山、岛上到处可看到自然式的石组和种植,还有叠水、小溪等,均是追求创造和再现一种自然景色的情趣。

作为佛教寺院庭园的“净士庭园”也是这个时期出现的。

因为是直接把佛教净土曼陀罗中描写的庭园建造在佛寺的境内,所以从南门进入后,首先有一个很大的湖。

湖的中央有岛并用桥与对岸相连,通过桥可以到达本堂。

在湖中种植着莲花。

净土曼陀罗主要是表现佛教的极乐净土,而莲花又是极乐净土的象征,所以在净土庭园中一定种植着莲花。

平安时代,作为宅院形式的寝殿式庭园和作为佛寺的净土庭园,其偶然的一个共同点是都有一个面积较大的水面。

第2时期:镰仓、室町时代(1185年-1573年)
这时的寝殿式庭园,建筑渐渐地与武士家的生活不相适应,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简单、素朴的武家或造庭的手法。

发展到室町时代(1373年-1573年),又演变成书院式住宅样式。

这是日本近代住宅建筑的萌芽,其最终源于镰仓时代(1185年-1373年)的武家样式。

庭园也是一样,在镰仓时代的初期,可以看到受寝殿式庭园的影响,多为较大面积的水面。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水面也渐渐地变小,出现了建筑之间的内庭,湖的形状也变得更加复杂,人们可以沿湖欣赏四周的景色,又可以从某个建筑中眺望远方的景色。

与寝殿式庭园相比,镰仓时代的庭园在规模上要小一些,多是在狭小的内庭中创造一种变化丰富的庭园空间。

随后,禅宗思想从中国传入,武家很多是皈依于禅宗的,为此,禅宗寺院被十分广泛地建造。

当时的禅僧追求一种高尚的教养境界,而在衣食方面却十分简朴,庭园中有与北宗画中相同的石组、白砂铺地等在以前很少见到的一种山水式庭园,其中立石表现着群山,石间有叠水和小溪,并流过山谷间汇入大海这样一种情景的描写。

也有通过一片白砂来表现宽广的大海,其间散置着几处石组来反映海岛等象征的表现。

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在于每位观赏到此景的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感想、体验和理解。

京都的大仙院和龙安寺就是这种庭园的代表作品。

因为这些庭园中不用水来表现山水的状态,而被称为"枯山水"。

枯山水从平安时代就已出现,但是室町时代的枯山水引人了北宗画的手法,以禅宗的自然观为基调,是一种象征性十分丰富的庭园形式。

如果拿大仙院和龙安寺进行比较,前者非常具象,后者则十分抽象,同样被称之为"枯山水",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不能说从大仙院到龙安寺是一种飞跃,但是龙安寺是采用当时从中国传入的盆石的手法,综合了北宗画的构想而完成的作品。

第3时期:桃山时代(1573年一1603年)
桃山时代,秀吉统一了全国,在伏见、桃山营建了城堡,这些城堡在京都十分豪华。

为了与其相协调,庭园也都采用体量较大的庭石和有颜色的石组,作法十分豪放。

这种倾向一直延续到江户时代的初期。

京都的三宝院、桂离宫、二条城庭园等都是这个时期营建的代表性名园。

与此同时,茶道出现于室町时代的中期,到了桃山时代逐渐盛行。

茶的精神是一种对自然的尊敬,轻视华丽,在自然宁静的环境中,宾主相和,以饮茶为极乐的一种茶文化社交活动。

因为这种精神是由禅的教理而产生出来的,所以自然而然地出现了适合这种特殊环境的茶室,它们很多被独立建造在庭园中。

茶庭非常注重自然的姿态,在茶道上配置了各种设施,除了普通的园路外,还有匕石、丁布,另外也设置了起照明作用的石灯笼,洗手用的蹲踞,种植上也避开花灌木而选择常绿树为主的植栽。

第4时期:江户时代(1603年一1867年)
到了江户时代,社会逐渐安定,再一次形成了作庭的高潮。

由于当时十分盛行旅行,所以大部分的庭园都具备各地名胜的特点。

那个时期的庭园面积一般都比较宽大,园中的水面也作成回游形式,堆山、叠水、小溪、流水及大面积的草坪,另外还开设花园、花菖蒲,造园手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茶道的日益盛行,在庭园中开始出现茶室,营造茶庭已经变得十分普遍,有时还会出现在一个庭园中营造几个茶庭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利用绿篱和植栽进行分隔,人们不知不觉地从一个庭园进入下一个庭园。

这个时代,此类样式的庭园被称为"大名庭"。

江户时代,社会不断安定和繁荣,有钱人多在郊外购地建花园。

这些庭园没有大名庭那样宽阔,多是以筑山流水的处理手法营造庭园,在湖中设置蓬莱岛象征着长命百岁。

庭石也是按七、五、三的形式进行配置,表示一种祝愿的寓意,而且还十分流行用佛名来命名庭石。

江户时代中期以后的庭园,已经失去了室町时代的禅味,也没有桃山时代的豪华,有的是独创性和新鲜感。

而这种倾向一直延续到明治时代。

第5时期:明治以后(1867年-1988年)
明治以后,营建了很多自然写景式的大庭园,写意式的小庭园,石庭和茶庭,其中出现了代表明治大正年代庭园特征的草庭。

进人昭和时代,出现了一种以新的自然观为基础的景
趣个性化创造的自然风格庭园,被称为杂木庭。

这种形式的庭园一改传统的修剪形式的造园手法,追求一种不加人工的修剪,庭内的植被、花灌木、乔木等植栽都是以其自然的生长状态进行展示的庭园。

可以肯定,今后随着时代的变化也许还会出现新的自然观,"日本庭园"也肯定会如前面所讲到的一样,会有更多种不同的形式,但是,归根结底还是一种自然式的庭园,也可以说是传统的,象征手法的,以修剪的植栽形式为中心的庭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